首页 优秀范文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2 15:27:05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1篇

美江市2007年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计划2007年美江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宣传贯彻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契机,着力突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两个重点。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生产随机抽查和巡查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落实。 全市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合格率达到100%。其中一二级企业施工现场,优良率达到30%以上;三级企业施工现场优良率达到20%以上。 2、依据《辽宁省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树立30个以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样板施工现场,带动本地区建筑施工现场达到标准。 3、杜绝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指定淘汰的吊车。 4、死亡事故结案率达到100%。 5、建筑工程事故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7人以内,减少一般事故,遏制三级以上重大事故发生,杜绝特大伤亡事故。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宣传贯彻执行《条例》,依法加强建设工程安全工作 《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对于依法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为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建设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建委决定于上半年分期举办《条例》学习培训班,并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广泛进行宣传。各单位要认真制定学习贯彻《条例》工作计划,企业内部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特别是建筑业和工程监理企业要针对实际,开展好全员学习活动,重点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教育。 二、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是2005年安全生产检查的一个重点。各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同时要在责任制的落实上下大力气,不断探索,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落实办法,使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检查监管和处罚力度 2005年继续落实辽宁省建设系统“十五”期间安全达标方案,广泛开展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同时转变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从重点监督检查企业施工过程实体安全,转变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状况,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从以告知性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随机抽查及巡查为主。全年开展不间断的抽查和巡查,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网络优势,2005年在锦州市建筑管理信息网上建立企业安全状况、不良记录和事故报送、处罚信息系统,凡出现重大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一律在网上予以公开曝光。并在全市实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评价制度》,把安全生产条件评价结果作为企业资质年检、晋升资质等级的基本条件,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事故多发企业和责任人将依法予以从重处罚,直至清出建筑市场。 四、加快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和办法 拟于2005年制定《锦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办法》、《房屋建筑工程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办法》、《建设单位工程安全施工备案制度》、《施工企业安全资质考核制度》和《建筑工程事故报告制度》。加大对工程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组织建筑和工程监理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试、发证工作;组织《条例》和建设部制定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的培训工作;指导企业开展全员安全生产培训和新工人及工人转岗工作培训;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同时,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 六、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多发事故和突出问题 2005年专项整治的重点在制度建设,完善建立安全技术方案论证,在严格执行标准和技术方案,重点环节的有效控制等方面做文章,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一是强调各方责任的落实,重点落实审批、验收、检查等责任制度。二是看有没有方案,对土石方开挖、深基坑支护、地下暗挖工程、降水工程、高大模板工程、超重吊装、脚手架工程等技术方案是否有论证、审查,论证审查的技术方案不得擅自随意变动。三是施工、监理严格验收检查,特别是在重点环节、重点内容上进行重点监控,确保标准规范的落实。 七、做好施工企业和设备租赁企业特种设备的注册登记、发牌和安装拆除企业资质的核准工作 依法监督指导特种设备检测机构对房屋建筑工程用特种设备的检测工作。认真抓好拆除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强拆除队伍的资质管理和拆除方案的审查。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校企合作;案例库

学做一体、产教结合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事实上,高职院校近几年都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1]。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依附包钢等大型国有企业,在加强学做一体、产教结合上下工夫,形成了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并且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库。

一、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根据“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的职业成长规律,加强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学习从单一的学校转变为学校与企业的双校,环境从单一的课堂转变为课堂与车间的双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生的角色从单一的学生转变成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2],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化验员、化工专业生产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对职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的跟踪调研,并吸收企业分析专家的建议,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现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将相关能力培养要求转化为学习项目,形成课程的典型学习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操作,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实现贴岗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方法

(一)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框架

结合学校特点,构建有本校特色的实训教学运行模式,研究模式运行保障机制,形成教学管理框架。通过调研包钢焦化厂,包钢技术中心,包钢化检中心,确定以备煤、炼焦、转鼓、小焦炉、煤质化检验为载体,构建教学、实训框架。

(二)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开展课程研究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中担当的作用不同,开展课程研究,文化课要以基本素质形成与专业够用为原则,体现为专业服务的属性,精简理论性强的内容。

(三)遵循职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构建职业能力递进上升式运行模式

第一阶段:基础课程和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走岗实习。见习性质的了解工作岗位。通过置身于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第一线,亲自了解企业的现实运行状况,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主要设备、布置方式等有一个总体了解,增强感性认识。第三阶段:贴岗实习,开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技能提升课。以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为依托,分别设计相应的实习任务,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了解事故经过,进行原因分析,确定原因,最终采取相应措施的方法,把课堂教学搬入工厂,研究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案例所涉及的技能点,进行案例工作任务的分解,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实现贴岗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四、形成案例教学库

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对应教学目标,从生产案例归纳提炼出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点,弱化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使之与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一致,成为一个承载了教学目标所要求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案例,因此可形成教学案例库,它可把工厂搬入学校,在《煤质分析及煤化工产品检测》《炼焦生产操作》《工业分析》或相似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的编写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案例说明、案例背景、案例经过、案例的原因分析、确定原因、采取措施、分析路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思考题及考评等内容。企业典型生产事故案例教学模式可实现现场案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工作结果评价与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当今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3篇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青岛 266400)

摘要:现代工业中因为电气原因导致的故障较多,教学过程中,因为器件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故障排除方法及思路的教学偏重于原理,缺乏应用能力的实践培训。电气故障仿真案例库的建设的重要性凸显,通过宇龙机电仿真软件建设案例库可有效解决此项需求,既保证教学安全,培训效果也得到保证。

关键词 :宇龙机电;仿真;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35-03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基于宇龙机电仿真软件的电气类专业故障案例库开发》课题,课题编号为:GW2014B13。

作者简介:江波(1980-),男,山东青岛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

0 引言

电气控制系统组装及故障排除技术在现代企业电气控制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各电气类专业均开设有电机电气控制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院校偏重于原理的教学,缺乏应用能力的实践培训。部分院校加强了电气控制的实践环节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存在对电气控制系统全面性认知缺乏的问题。虽强调实践练习,但相关案例较少,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变通,且初期容易造成实践设备的损坏,教学做一体效果较差。目前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案例库缺乏,学生无法得到与实践相关的技能训练;二是教学案例脱离实际,无法实现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要求能力契合;三是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教学做一体教学方法的开展。

1 仿真故障案例库建设分析

教育部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电气类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培养的电气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强化实践技能培训,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必备条件,案例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

1.1 紧扣实际生产,使学生掌握职业所需实践技能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紧扣实际生产中较典型的电气故障环节,基于宇龙机电仿真软件建设故障案例库,将学生典型岗位对应的职业所需实践技能融入其中,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提高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高度契合。

1.2 促进多课程模块的融合 故障案例库包括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强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多门课程在一个体系内以案例库为核心完成各个环节故障排除仿真过程。

1.3 完善项目化教学 完善项目化教学,推行完整故障排除流程项目化教学。并将原有电气类电气控制课程的项目进行延伸,做到项目有来源有结果。

1.4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强化实践技能 将原本的演示为主练习为辅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案例仿真实现多环节练习为主,通过各种工况加以强化练习,提升实践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

1.5 降低教学成本 通过仿真案例的引入达到提高技能掌握水平的可信度,进行可行性验证从而降低后续实践技能练习中风险率达到降低教学成本的目的。

2 仿真故障案例库建设实施

调研企业实际生产中电气故障排除技术,结合岗位要求制定项目内容,项目流程。最终到达教学与企业契合,学生所学技能与生产技能契合,使学生上岗即能操作。在教学内容上使一个个案例来源于企业。

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是应用于机电控制及相关专业实验室实训的教学仿真软件,软件是由一个开放式的元器件库、控制对象和可视化的机电控制仿真平台构成。其中元器件库中含有电路、液压、气压中常用到的部件,控制对象(含有传送带、机械手、售货机等),3D控制对象(含水塔、混料罐、传送带等)。《宇龙机电控制仿真软件》可以在全软的环境中,通过系统自带的各种功能部件,自由搭建用户所需要的电、液、气的自动控制系统。

基于宇龙机电仿真软件电气故障仿真案例库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宇龙机电仿真软件基本操作。此部分主要使学生熟悉仿真软件的各项操作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为下一步电气线路的安装做好准备工作。第二,以基本电气控制为主的仿真案例。此部分主要根据绘制原理图、器件和线路选型、组装线路、电气测试几个步骤,培养学生认识器件、熟悉器件图形符号、安装线路的要求、测试电控系统的能力,通过完整的线路组装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第三,工业电气控制系统典型故障案例库。此部分为整个案例库的重点,一是包括CA6140车床、M7120磨床、Z3040钻床、X62W铣床、T68镗床为代表的机床电气故障案例库;二是包括港口皮带输送机、港口起重机械为代表的港口电气故障案例库;三是包括建筑线路为代表的民用电气故障案例库。通过以上三部分故障案例库将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中典型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融入其中,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故障排除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既保证了安全,又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解决。

2.1 电动机正反转控制故障仿真案例 正反转控制线路中,正转接触器和反转接触器同时得电,主电路会出现相间短路现象,实物接线设置故障会导致器件烧毁且危险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搭建的仿真案例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可展示故障现象,是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强化学习的效果。故障案例见图1。

2.2 X62W铣床故障仿真案例 以X62W铣床为例,针对铣床经常出现的电气故障设置整体故障案例,此案例中共设以下16个故障(如表1所示)。

通过宇龙机电仿真软件搭建仿真实物接线图,培训学生按照对应故障现象使用万用表查找故障。(图2)

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结合电路图识图分析,利用工具仪表排除相应故障,可有效融合电气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业过程的有效对接。工业过程中电气故障主要有断路、短路、器件损坏等典型原因,基于宇龙机电仿真软件可将上述故障原因融入其中,故障案例库培养学生按照故障现象分析、确定故障原因、分析电路图、使用仪表排除故障的步骤进行故障排除,使学生掌握试灯法、短接法、电压电阻的分阶/分段等常用排除故障的方法,学会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等仪表的使用注意事项,同时在仿真故障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对接电气职业资格标准,过程考核可得到有效实施。

3 仿真故障案例库建设特色

①将岗位实践技能要求作为目标引入教学当中,达到学生上岗即能操作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案例可充实案例库,深化校企合作。

②创新点: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练习融合为一体达到零距离贴近岗位要求的教学过程。学生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重复练习各种故障的排除方法及步骤,逐步形成正确的故障排除思路,对各种故障的排除可对号入座,总结故障现象及其对应的故障原因,为以后工作岗位排除故障打下基础。

③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技能培训手段具有普视性,有利于工科各专业的推广。先仿真再实物操作,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排除故障的成就感,同时教学内容承前启后有利于各项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可有效保证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经该系涉电专业一个年级12个班约600人使用,可保证人均30课时的仿真练习时间,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明显,中级电工证及高级电工证通过率均超过90%。通过问卷调研及实地考察,毕业生岗位对接效果良好,现场查找、排除故障的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肯定。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宇龙机电仿真软件开发电气故障案例库,可研发出适应于电气类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仿真故障案例数量多且贴近生产现场实际情况,故障设置灵活,学生可重复练习,实践设备投入少,可有效解决实践设备缺乏与实践培训要求之间的矛盾。既保证培训效果,且使得完整技能培训项目化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施,并发挥其贴近生产,实践环节完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栾强利.直驱式数控转台性能分析及结构设计[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4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事故;统计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105-0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崛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得以空前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兴起阶段,提速阶段,爆发阶段[1]。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铁建设市场[2]。截止到2013年10月份,全国有19个城市总计开通地铁运营线路72条,运营总里程达到2082.815公里,运营车站数量为1413个。极大地缓解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促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

由于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不够熟练,工程建设经验不足[3],在工程建设中存在着很多不安全隐患,由人为的和非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工程事故不断出现。2001至2008年国内共发生157例地铁事故,地铁事故发生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多[4]。

1 事故案例说明

本文统计分析的轨道交通事故案例时间区间为2008至2013年,共95起,涉及22个城市。年事故发生率为15.8起,百公里事故率为7起。事故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地方反馈事故案例资料58起,?经网络、期刊及相关专家调查了解等渠道37起。

2 事故分析

本次统计的95起事故中,工程风险事故57起,安全生产事故28起;工程风险事件6起(未达到事故破坏等级);运营期间事故4起。

事故等级分布情况为:48%为轻微事故,41%为一般事故,10%为较大事故,无重大事故,1起特别重大事故。

2.1 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

将事故按年份统计后发现,事故数量随时间呈周期性起伏变化(见图1)。通常在前一年发生事故较多的情况下,迫于政府和社会舆论压力,建设管理层会加大对施工安全的关注力度,从而后续年度的事故数量会有所下降,反之则上升。事故数量的起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管理强度、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

2.2 事故发生的区域性规律

将事故按不同地质区域进行统计后发现,处在复杂地质区的城市事故数量最高,冲洪积地质区城市事故数量次之,平原软土地区城市事故数量最低(见图2)。

3 工程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 客观因素分析

经分析发现,每起事故发生均与其所处的不利地质条件相关。不同施工方法对不利地质条件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引发工程事故的地质因素统计如下:

明挖法:软弱土质(59%),地下水位(29%),岩溶地层(6%),软弱夹层(6%)。

矿山法:上层滞水(33%),松散土层(26%),高地下水位(14%),空洞(14%),砂层富水(10%),复合地层(3%)。

盾构:软硬不均匀地层(33%),富水砂层(20%),裂隙水(13%),地下水位高(10%),淤泥质地层(7%),上层滞水(4%),断裂带(4%),球状风化地层(3%),坚硬岩层(3%),空洞(3%)。

不利地质条件是引发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事故多发生在松散与软土地层、复合地层、岩溶、空洞、断裂带等发育的区域。其中,由地下水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所占比例非常大。

3.2 主观因素分析

通过对地铁施工事故原因的调查表明,主观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设计、施工不当造成的地铁施工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35%和46%[5]。引起工程事故的设计因素有:1).土体参数取值不当,2).围护结构嵌固深度不足,3).围护结构方案设计不当,4).地层加固方案设计不当,5).支撑体系设计不当,6).监测方案设计不当等。施工因素有:1).围护体施工质量不合格,2).止水帷幕施工质量不合格,3).施工工艺、工序不合理,4).对险情重视不够,5).监控量测失效,6).应急准备不足等。

3.3 宏观因素分析

宏观因素是指行业发展的相关宏观状况,比如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情况、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工程建设规模、工程造价、工程工期等。

4 小结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事故控制,既要依靠技术手段也要依靠管理手段,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管理[3],通过对2008~2013年的95起事故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如下:

(1).年事故数量随时间呈周期性起伏变化。事故在数量上的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管理强度、技术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工程责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2).处在复杂地质区的城市事故数量最高,冲洪积地质区城市事故数量次之,平原软土地区城市事故数量最低。设计施工人员应充分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国内外类似经验提前做好安全防范,对特殊风险源特别关注,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3).不同施工方法发生事故的位置及其比例各不相同,主要危险点与其施工特点密切相关。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4).工程事故后果主要以路面破坏为主,建(构)筑物坍塌事故比例最低。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加强隧道区间上部和车站周边路面沉降监测,并注意及时反馈。

(5).不利地质条件是引起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不同施工方法对不利地质条件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应加密软弱地质区域和地质变化区域岩土勘察点位,以便准确了解地质变化,规避高危风险源。

(6).地铁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安全意识也是造成工程事故的重要原因。提高技术人员能力,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明确各自责任,减少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晓光,王莹,赵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历程、问题与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59-62.

[2] 邓小鹏,李启明,周志鹏.地铁施工安全事故规律性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09:87-89.

[3] 胡群芳,秦家宝.2003-2011年地铁隧道施工事故统计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03:705-710.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5篇

为加强公安交通民警执法为民思想教育,打牢民警执法思想,进一步规范执勤执法行为,扎实推进公安交警队伍“三基”工程建设。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全国交警系统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规范交警队、车辆管理所和事故处理岗位执法行为为重点,以查找队伍管理中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三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梳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落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大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交警队、车辆管理所、事故处理岗位的正规化建设,使民警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增强,执勤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方法及步骤

专项教育培训活动要紧紧围绕打牢思想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两个重点,把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把教育与培训的效果与执法和管理实践相结合,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共分理论学习、查摆剖析、集中培训、总结考核四个阶段,从3月30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

(一)理论学习阶段。(3月30日—4月10日)

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阐述;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活动,再次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开展“从警为什么,在岗干什么”讨论;组织开展换位体验、思考等活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从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查摆剖析阶段。(4月11日—4月30日)

排查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

一是开展一次执法大检查。以路面执勤执法、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为重点,采取自查与交叉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深入排查民警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态度不好的问题;深入排查事故处理程序不合法、办案不规范的问题;深入排查车辆和驾驶人收费不规范、考试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深入排查执法违法、索贿受贿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开展一次民警思想调查分析。通过多种形式,掌握民警队伍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民警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民警中广泛开展算经济账、算违法违纪代价账活动,剖析近期公安队伍特别是交警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学法,使民警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尤其要在车管民警中开展一次“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全体车管民警学习部交通管理局最近下发的《交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

(三)集中培训阶段。(5月1日—6月10日)

对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排查出来的问题,各级公安交警部门首先要自查自纠,实施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一队一所一岗位”为重点,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岗位练兵为辅”的方式,安排民警参加15天的岗位培训。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是在交警队方面,要抓好一线执勤民警和领导干部两个层面的业务培训。总队将举行大队长培训班,对大队长进行轮训,使大队领导的指挥管理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得到增强;各支队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小教官队伍,编写经验材料,制作示范片,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案例评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培训形式,对现任中队长和一线执勤民警进行一次交通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疏导交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等技能的集中培训活动,使民警的执法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二是在车辆管理所方面,要结合业务岗位特点,分类开展业务培训。总队将对地市车辆管理所领导进行一次全员教育和培训,由总队领导进行授课,各支队也要由支队领导对县级车辆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授课。同时,结合车管所等级评定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车辆管理所,树立标杆,以点带面。

三是在事故处理岗位方面,要结合落实事故处理资格等级管理规定,按要求组织岗位业务培训。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剖析一起案件”、“开展一次家访”、“树立一批标兵”,进一步强化公正、公平、公开处理事故。“剖析一起典型案例”:要选择一起典型交通事故或事故案件,或组织事故处理民警到法院旁听一次交通事故案例的审理过程,深刻剖析现场勘察、证据收集、调查访问、处理程序、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事故处理民警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一次家访”:要组织事故处理民警深入到交通事故当事人家中,听取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和改进工作。“树立一批标兵”: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公正、公平、文明处理交通事故,群众反映良好的事故处理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标兵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事故处理民警的整体执法办案水平。培训结束后,各地要根据实际,以注重实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岗位轮换、重点岗位业务规程、业务监督、警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向社会公布咨询、投诉电话,在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形成对职务权力的监督制约。

(四)总结考核阶段。(6月11日—6月20日)

教育培训活动期间,要按照 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和《车辆管理所等级评定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个岗位的具体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岗位技能考试,对于不合格的民警要重新培训后进行复考。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将专项教育培训活动作为实施“三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教育培训方案,迅速部署。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6篇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安全技术;防护措施

1 概述

据国家安监局统计,2013 年国内建筑行业总共发生85 起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多达320 人,全国均有伤害程度不一的大小施工事故发生。

另据安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坍塌事故46 起,死亡人数182 人; 高处坠落事故15 起,死亡人数57 人; 起重伤害4 起,死亡人数9 人; 其他事故20 起,死亡人数72 人。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高频率特征及伤害严重性,下面将以排名前三的坍塌事故、高处坠落事故、起重伤害事故为例,围绕具体工程案例进行事故分析。

2 建筑施工坍塌事故预防技术

建筑工程坍塌事故,集中模板支撑、边坡、拆除工程、围墙和屋面板几种工序,按照工程死亡概率大小划分,模板支撑居于首位,占45%; 次之为边坡失稳、拆除工程、围墙及屋面板工程,分别为20%、25%、10%。下例发生于2014 年3 月份,广东佛山某播放厅舞台在浇筑顶部混凝土时,由于模板支撑失稳,导致整个屋盖坍塌,当场造成6 人死亡和35 人受伤,经分析,主要是因为施工组织管理混乱,在搭设支架的时候,未能严格按照要求设置足够数量的水平连系杆,而且部分水平连系杆的三维尺寸太大,不足以支撑主次梁交叉位置的负荷作用,再加上梁底模位置的木枋放置方向错误,模板支架与周围结构固定程度不足,最终导致顶部模板支撑晃动坍塌。

该事故中,施工方法失误为事故诱因,但直接的原因,应追溯到施工管理组织、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笔者认为该工程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方可规避该次事故的发生: ①施工组织管理方面: 模板支架在搭设之前,应出具详细的图纸和完成施工技术交底,检查施工期间的自检和互检手续是否齐全,以保证搭设完工后能够及时有效地验收。在搭设时则严格遵循设计方案的要求,检查支架承载力、稳定性、空间强度、刚度等是否达标。②施工现场技术的强化管理: 案例工程属于大型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模板的施工条件颇为复杂,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地搭设,在开始搭设支架的时候,检查模板支架设计方案是否有详细的细部构造和提供缜密的计算数据,确保支架搭设有据可依。③安全管理方面: 严格管理重点部位的施工技术,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情况,以及严格把关现场材料的使用,譬如本工程支架钢管与扣件在采购时,按照质量标准检查材料的规格、数量等是否达标,杜绝不符合质量规范材料的投入使用。

3 建筑施工高空坠落事故预防技术

建筑工程的高空坠落事故,主要发生位置是脚手架、井字架( 拆除) 、临边与平台等、塔吊( 拆除) ,按照工程死亡概率大小划分,从脚手架上高空坠落居于首位,占46. 15%; 次之为拆除井字架时、在临边与平台等、在拆除塔吊时,分别为15. 39%、23. 07%、15. 39%。下例发生于2013 年2 月份,某厂区屋面板安装工程中,4名工人进行压型钢板的安装,由于没有锚固压型钢板就向外安装,期间外端和内端分别有2 名工人,在内向外推动安装时,由于内外两端用力不均,压型钢板突然往外滑移,外端2 名工人连通钢板直接坠落,坠落高度约10m,2 名工人当场死亡。

以上事故的原因为: 安全意识薄弱; 未能按章施工; 施工时不系安全带,施工防护措施不足; 缺乏必要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为此,应对高空坠落事故的预防技术,分别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①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高空作业属于危险性系数非常高的工序,稍后不慎均有可能酿成伤亡事故,为此工程应该通过培训教育,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每个参与施工的人员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而不得出现违章冒险作业的行为。②将工程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并在施工期间予以严格遵守,高空作业施工时,施工人员除了要按照规定佩带安全设施,而且需要按部就班地做好施工的每一项细节性工作,譬如案例工程在安装模板时,应先将钢板锚固,再进行翻板,而不能采用直接推板的方式。③高空作业时,要落实“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三宝防护措施,在进入施工现场后,戴好安全帽和系好安全带,在电梯口、楼梯口、预留洞口、未设栏杆阳台框架工程楼层周边等位置,要围设围栏或者安全网; 安装用的梯子和操作平台,都必须要保证绝对牢固。④保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到位,施工现场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协同监理人员抓好现场安全工作。高空作业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主要要求和检查作业人员是否佩戴好安全防护工具; 检查施工现场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按部就班地施工; 检查作业人员是否出现麻痹大意的施工行为,对于违背安全管理要求的施工行为,要予以及时纠正,并进行现场教育。

4 建筑施工起重伤害事故预防技术

起重机械,是建筑工程施工最主要的机械设备之一,同时也是伤人事故最频繁和最严重的机械设备。下例的起重伤害事故,发生于2012 年7 月,某房地产开发小区使用规格600 t × 170 m龙门起重机时吊装钢筋时,钢筋脱扣从高空坠落,当场造成10 人死亡,3人重伤。究其原因,主要是起重机在使用前,分步加载测试了提升负荷,但在使用的第3 天,吊装钢筋时,刚性腿内侧缆风绳出现外偏,现场通过调松外缆风绳纠偏,经过数十次调整后,内侧缆风绳基本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在当天晚上8 h,测盘员发现基准标志外移,已经逸出经纬仪观察范围,此时刚性腿外向严重倾斜,吊装的钢筋被拉动横向平移坠落。

以上事故中,事故调查报告认为此次施工存在违规指挥、操作的行为,但笔者认为施工工艺方法同样存在严重缺陷。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起重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①端正操作行为,在操作起重机械时,如果发现吊装机械出现故障隐患,应及时停止机械操作,以书面作业指令上报后,进行故障隐患的全面排除,方可继续投入使用。②弥补施工工艺缺陷,起重机械操作,要提供齐全的结构倾覆稳定验算资料,尤其是结构的稳定性,要予以充分重视。此次事故中刚性腿内侧缆风绳外偏问题,正是忽略对结构稳定性的把控,吊装作业指导书也因此失去指导作用。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对吊装施工提出全面和系统的防护措施,在相关的安全要求中,明确规定现场人员的安全工作内容。

5 结语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安全事故情况,触电、爆炸、冒顶、火灾、物体打击、中毒窒息等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中也是司空见惯。而针对这些事故的安全技术与防护,笔者认为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行为的端正、安全技术的采用、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安全教育的开展、现场安全管理等,均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的措施,但鉴于不同建筑工程安全防护要求和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潘毅.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现代装饰: 理论版,2012,15( 3) : 1 - 3.

[2] 叶菊妮. 建筑施工危险源安全评价及管理[J]. 大科技,2013( 10) : 49 - 50.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7篇

关键词:脚手架,施工安全,施工事故,结构分析

一 引言

脚手架作为临时建筑广泛的应用在各个施工现场,来提供工人的工作通道和平台,同时堆放建筑材料和设备。很多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构件材料,以及不同规模的脚手架被广泛运用在各个施工现场上,如图1所示。

由于脚手架作为临时建筑来使用,保证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同时也比较困难。每年非常多的脚手架事故发生,其中的一些导致了严重的损失。例如1998年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发生的脚手架倒塌事故,还有1978年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一个冷却塔的工地上发生的脚手架倒塌事故,在后面的事故中,51人死亡 [5][6]。国内也时有很多的脚手架的倒塌事故的报道[10]。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首先要从这些事故中提取事故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并且在以后的施工中汲取这些方面的教训。

a)珠海的一个脚手架工程

b) 中国香港的一个脚手架工程

图1: 典型脚手架工程实例

本文首先研究了几起严重脚手架倒塌事故调查报告,收集了很多国内外的现场调查资料,从这些材料中总结了脚手架倒塌事故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应对的措施,并且结合国外的规范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的情况,对提高国内脚手架施工安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二 案例分析及现场调查

这里首先分析了几个严重的脚手架倒塌案例,一些现场调查材料也在这里列出来。

1. 案例1

Glenn P. Rentschler 等人 (2000) 调查了美国纽约市1998年发生的一起脚手架倒塌事故,如图2所示。

图2,坍塌现场照片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在21层和22层有一些侧向支撑构件遗失。这些构件施工初期本来是有安装的,可是由于工人认识不足,施工中错误操作将其拆除,导致了结构侧向支撑不足,屈曲承载能力下降,最后导致提前失稳坍塌。另一方面,从有限元分析来看,框架连接的刚度也非常大的影响了结构的屈曲承载能力。结构的屈曲承载能力系数从2.07 (刚接节点假设)减少到1.22(半刚性节点假设)。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侧向约束不足,即使刚性假设不符实际,结构已有足够的安全空间。所以从整个的调查来看,导致脚手架倒塌的原因是由于21层22层侧向X型支撑的不足[6]。

2. 案例2

Emmaunel E. Velivasakis 等人(1997)调查了美国西弗吉尼亚的一个冷却塔的脚手架倒塌事故,如图3所示。这个倒塌事故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51人在本次事故中死亡。

图3,西弗吉尼亚的脚手架倒塌事故现场的瓦砾

这个调查报告的结论是由于工人施工的时候不正确的施工顺序,在没有拆卸承重构件之前,错误的提前拆卸了锚固的受力构件,从而导致了结构的坍塌。

在这个报告提交之前,曾经有几份报告的结论说这个脚手架新颖的结构方案不合理,而且结构方案的缺陷是导致脚手架坍塌的关键原因。这篇报告批驳了这个看法,强调事故的原因在于工人缺乏专业意识的操作和现场监督,而不是这个结构体系的缺陷[5]。

3. 案例3

熊辉(1999)调查了1998年8月中国的一个火电厂锅炉配套工程安装中发生的脚手架事故。在这起事故中,脚手架坍塌,一个工人从37米的高处掉下来,当场身亡[10]。

报告分析事故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扣件质量问题,从现场取样的扣件发现一些扣件存在长短不一的裂纹,而且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扣件都被重新上了油漆,掩饰了扣件的质量问题。如果不是用专业设备,根本无法用肉眼发现裂纹,为工程质量带来了隐患。

其次是不合理,不完整的结构。本来每个构件应该是两头都有搭接,这样的构件形成简支梁,和构件本身的设计用途一致,可是在本工程中,很多构件只在一头搭接,这样就成为了悬臂梁。构件承受过大的弯矩,也导致扣件承受非常大的弯矩,而搭接的扣件本来是不作承受弯矩用途的,所以这也成为导致脚手架的坍塌因素之一。

还有就是工人不合理的个人保护,应该是要系安全带上现场的,可是当时没有系,导致发生事故的时候没有受到保护,从高空坠下。

3. 现场调查资料

除了坍塌案例之外,很多的脚手架施工现场调查的信息在这里整理列出来,从这些信息看出来,很多的潜在因素都可以导致脚手架的坍塌。

a) 结构单元损坏,锈蚀严重

b) 基础不足

c) 缺乏基础支撑

d) 危险的基础支撑

e) 结构不完整

f) 不恰当的荷载堆放

g)节点连接不足

h) 已经断了一条脚的脚手架构件

图4,潜在的坍塌因素

基于这些案例分析和现场调查情况,可以得到以下可以导致脚手架坍塌的原因:

1, 对脚手架没有专业意识的错误施工和操作,例如错误的施工顺序,不恰当的卸除一些关键的支撑构件,不完整的结构系统,不稳定的基础,不恰当的荷载堆积,以及采用有严重缺陷的构件等等。

建设工程事故案例第8篇

1.1目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慌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本区特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提高建筑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建筑工程事故能力。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5、《建设部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6、《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7、《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

8、《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9、《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0、《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总体情况

近年来,各经济园区、工业园区的开发,尤其是在对未来功能定位上将发展成为国际水平的新兴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区,这势必加速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但目前建筑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是高资质企业,低素质管理水平;二是各建筑公司之间业务竞争激烈,盲目压价,造成安全设施投入得不到保障;三是施工现场多为露天、野外、高处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四是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不高,以手工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为主,且建筑劳务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操作技能不高,安全意识淡薄;五是建筑生产工艺、技术、流程、方法多样性,规律性差,引起作业现场各种变化频繁。以上问题是造成建筑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三年来,本区受监工程共发生13起伤亡事故,其中高处坠落8起,占事故总数61.5%,触电事故3起,占事故总数23.1%,物体打击2起,占事故总数15.4%。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行政区域内有管辖权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或可能发生四级及以上事故,以及发生或可能发生其他重大社会影响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机构和职责

2.1组织体系

在区建设和交通委党工委的领导下,区建筑工程管理所为责任主体。

2.1.1领导机构

对应区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成立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区建筑工程管理所建立建筑工程突发事故管理小组,所长为组长,副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2.1.2管理小组的具体职责为:

(1)向上级条、线、块,速报事故情况。

(2)落实上级条、线、块领导对事故处理的指示。

(3)现场指挥协调处理突发事故。

(4)协调有关方面参加救援。

(5)迅速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将调查情况上报各条、线、块。

(6)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2.1.3办公室具体职责为:

(1)负责落实现场指挥办公场所。

(2)通知事故单位、技术专家组、救援单位、应急联动中心、当地镇政府、有关局行参加现场首次例会。

(3)负责事故的调查、汇报材料。

(4)负责救援车辆的调度和救援机械设备的落实。

(5)负责事故处理的后续工作。

2.1.4救援队伍的组成及任务

临时抢险。由区建管所协调,并由事故单位及事故当地镇(园区、开发区)政府落实抢险设备及人员。

专业抢险。由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协调,必要时报请区应急办,协调区联动部门参加,调用设备物资等。

救援人员做到专业对口,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其它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紧密配合,以便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抢险时的现场秩序由当地镇政府、派出所负责维持。

2.2联动机制

区建筑工程事故主要应急联动责任单位有:区应急办、区建设和交通委、区应急联动中心、公安分局、各镇(园区、开发区)政府、区安监局、区卫生局(急救中心)、区消防支队、区民防办等单位。

3预测、预警

3.1事故信息报告

建筑工程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必须立即将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伤亡、险情等有关情况,报区建设交通委值班室、区安监局、当地镇(园区、开发区)政府、区应急联动中心、工程受监监督站和其他主管部门。

事故发生单位还须按《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以最快方式(四级及其以下事故在24小时内,三级及其以上重大事故1小时内),将事故简要情况报告工程受监监督站和其他主管部门。

3.2事故的预防

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事先预防和日常管理。

(1)严格执行预防各类重大事故发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区建管所加强对建筑市场、现场监管,使施工现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依法处理。

(2)建立和健全质量、安全行政保证体制,对由于不符合基建程序特别是未纳入监督程序擅自开工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工地所在地镇(园区、开发区)政府行政负责人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3)针对建设工程事故的特点,大力开展专项治理,尤其要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坍塌等事故类别的监控,减少一般事故,杜绝重大事故。

(4)加强对建设工程现场施工人员上岗安全教育情况的抽查,提高施工企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质量,切实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

(5)各施工企业针对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情况,制定相应的专业施工方案和应急方案,落实救援物资、救援队伍,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习,锻炼队伍,提高处置水平。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及等级

4.1.1当建筑工程事故继续发展,并有可能发生三级及以上事故,应启动本预案。

4.1.2当建筑工程事故对城市正常运行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对周边居民和环境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时,应启动本预案。

4.1.3虽然只可能发生四级及以下建筑工程事故,但是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委员会处置有困难的,必要时,可启动本应急预案。

注:同一等级中,三项指标中只要满足一项即为该等级事故。

4.1.4启动预案的决定。

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及相关人员接到发生或可能发生四级建筑工程一般事故报告后,应立即了解情况,同时赶赴事故现场。若事故或危害不具有扩展性,也无须抢救人员、财产的,可不必启动本预案,直接进入事故的调查、善后处理程序。反之,则应立即由区建设交通委决定启动本预案。

4.1.5扩大响应。区建设和交通委接到发生或可能发生三级以上事故报告或当事态超出实际处置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应立即向区应急办汇报并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响应机制。

4.1.6组织应急处置力量。

根据事故特点和需要,通知或通过市应急联动中心通知应急处置相关联动单位、救援队伍及相关技术专家赶赴现场。

各协同配合单位、部门接到事故、求援报告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并派出本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现场技术专家组,为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操作方案,并按照职责分配,保证必要的抢险物资、设备、人员,配合落实好抢险工作。

4.2常见事故分类及应对

4.2.1常见事故分类及特征

4.2.2常见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4.2.3防御台风一般措施

台风前准备工作:台风季节之前提醒行业做好准备,掌握气象动态,及时要求各建筑工地对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采取应急措施。橙色警报的,建管所相关工作人员到岗,起用部分应急抢险队伍。红色警报的,委分管领导到岗,成立应急指挥部,停工和疏散人员指令,起用全部应急抢险队伍,启动市、区两级应急处理网络,接受市级防御台风工作的指导。

台风过程中应对工作:了解掌握台风袭击情况;跟踪台风动向,及时告知行业。

台风善后工作:指导督促复工前安全生产工作;补偿应急抢险队伍;总结防御情况,表彰先进单位与个人。

4.3通讯

4.4指挥和协调

确需启动本预案的,由区建设交通委牵头成立区建筑工程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及其办公室。

4.5应急处置

现场指挥部成立后,应立即根据事故和现场特点,召集有关技术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方案应包括应急处置行动资源的配备、事故发展趋势的预测、抢险力量的部署、人员的防护、抢险程序、监测、现场恢复条件等建议,在存在多套方案的情况下,由现场指挥部选定最佳方案,并保证方案的实施和落实。

4.6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由公安消防队、专业抢险队、有关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的工程抢险队等组织,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按照相应的抢险方案,尽快营救被困和受伤人员,同时各参与救援人员配备相应的安全装备,明确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程序、救援程序。

区卫生局、区医疗救治中心应对事故中的伤亡人员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援,对伤员进行应急处置、急救和救护,必要时设置现场医疗急救站,对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和急救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进行救治。

4.7群众的安全防护

公安分局根据需要,维护事故现场秩序,有序地疏散事故区域人员和围观群众,防止意外伤害,对需要取得证据的事故现场进行保护等。

公安分局负责对危害区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阻止事故危害区外的公众进入;对事故现场周围的交通秩序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防止交通拥堵,指挥、调度撤出危害区的人员和使车辆顺利地通过通道,并确保事故应急救援的队伍、技术专家和设备、物资能及时赶往现场;对重要目标实施保护,维护社会治安。

4.8事故现场的监测和评估

由相关监测部门负责,如:环保监测站、工程监测机构、大型机械检测中心等,对事故发生的危害区域及危害性质利用其特有的仪器、设备进行监测,为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现场技术专家组的应急处置行动和抢险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4.9应急结束

4.9.1根据现场的监测结果以及现场技术专家组的论证结论,认为事态得到控制,影响得到消除的,由事故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宣布预案终止应急处置。

4.9.2应急处置配合协助单位陆续进行撤离和清理工作的交接,如有必要,可安排监测单位连续进行监测,直至恢复正常状态。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5.1.1善后工作。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善后工作由事故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镇(园区、开发区)政府、区劳动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配合,区安监局、区建交委负责监督。三级(含三级)以上重大事故,要接受区政府指挥和市建设和交通委的指导。

5.1.2落实抢险费用。安排副总指挥组织测算抢险的直接费用,报送事故调查组,计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由后者责成事故责任单位支付。

5.2社会救助

5.2.1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

5.2.2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具体应急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5.3保险

建筑工程事故突发后,有关保险公司应及时定损理赔。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足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因定损理赔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应积极配合。

5.4调查和总结

5.4.1事故调查应按照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实施。四级事故的调查由区建交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组成员由区建交委、区建管所、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事故发生单位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地镇政府、区安监局、区公安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必要时,调查组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开展技术鉴定、事故原因分析和财产损失评估工作。三级以上(含三级)重大事故调查由市建设和交通委、区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

5.4.2事故调查小组应在事故处置结束,进入恢复阶段的同时,进驻事故现场,及时收集和保存有关现场的实物物证和事故的事实材料,做好有关事故人证材料如笔录等的收集。

事故调查小组还应对有关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监理日志等事实凭证进行审验,核查其程序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记录,必要时再作深入调查和论证。

6保障措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建筑工程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

6.1职责分工

6.2信息保障

1、区建管所协助区建设和交通委应急办负责事故信息管理。

2、区建设和交通委值班室接报四级事故后,立即报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区政府值班室,并通知区建管所和委有关部门;区建设和交通委值班室接报三级以上(含三级)重大事故后即报区应急中心及相关领导、部门的同时报市建交委值班室。

3、区建设和交通委值班室从区应急办获悉事故信息的,应即报区建设和交通委领导,同时通知区建管所。

4、区建管所接报的应根据事故的性质,一般事故应及时报区建设和交通委、市安质监总站,较大事故还应同时报区应急办、市建设和交通委。

5、加强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口头报告做到接报后半小时之内上报,书面报告做到接报后两小时内上报。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共宣传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会议、讲座等)、多种媒体(文件、报刊等),加强对公众的应急知识教育,提高其社会应急意识,如应急救援政策、基本防护知识、自救与互救等基本常识。

7.2培训

应急指挥各级领导,日常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人员,应适时参加相应知识培训

7.3演习

区建设和交通委应定期组织较大规模建筑工程,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以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作战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演练不断总结、评价,提高演练工作质量。

8监督检查与奖惩

突发建筑工程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各部门应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检查相应职能部门落实应急人员、设施、装备等资源的准备情况,并制定相应奖惩方案。区建设和交通委监察科负责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9附则

9.1预案管理

9.1.1本预案由区建设和交通委负责编制,经区应急办审查通过后,报区应急委备案。

9.1.2预案的修订

区建设和交通委应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必要时,如针对预案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有重大修改的,平时演练活动和应急处置行动发现预案有重大缺陷的,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预案的应急救援体系采取合理应对措施的,应及时予以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