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1 10:07:05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1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使他们不断成为高素质的创业者。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起步较晚。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所欠缺,最终影响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障碍

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科学,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由于高校资金投入有限,缺少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无法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些教师将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局限于少数学生,并未考虑培养大学生的整体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受到限制,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有些高校把创业教育和商务实践等同看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只重视创业教育中实务技能的训练,轻视了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的理念指导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围绕就业教育进行的,大部分高校缺少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未能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针对性不强。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在开课数量和教材选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包括若干步骤和过程,比如创业目标、创业流程、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应对措施等。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作用是有限的。

3、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拓展能力,既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从目前高校教师的执业水平来看,兼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比较匮乏,有能力发现学科前沿动态并进行创业的学者更少。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不了解企业的运营,无法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不利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进入高校课堂,但大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并没有形成体系,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实践环节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业实践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然而,我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定要做到真正的创办企业。不仅如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有创业项目和具体场所,这些都需要高校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对高校的实力提出了挑战。有些高校注重功利性成效,更愿意对短期项目加大投入力度,而不愿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多的人财物力。

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是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可以将经济学、法律学、企业管理、创业营销、风险投资和领导人科学等内容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实习相结合,并通过参加各类竞赛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品课和示范课建设,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

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与专业实践课程有效衔接。从大一开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更早的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改革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志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倡导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敢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3、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高校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鼓励专业教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相应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开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不断调整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此外,应重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能力

一、就业形势

今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765万高校毕业生在内的1200多万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生都有所增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338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631万,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65万。在这样的形势下,几乎没有了所谓的好专业,所有学生找工作的难度都在增加。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企业发展放缓,对新员工的需求量减少且要求更高,毕业生的数量却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了更大的买方市场。

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是职业技能与空缺岗位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5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访谈了解到,很多毕业生与企业失之交臂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巨大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毕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基本能力能达到满意,对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基本满意,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应变能力也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者普遍认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责任意识缺乏,个人期望值过高,求职目标不清,建议学校加强素质教育,锻炼学生实践、创新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这几个方面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思想、知识和能力等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和精神是思想范畴,从意识到观念再到精神的培养,是普及性教育到个体化教育的过程,但都是创新创业思想的强化,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知识是理论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行动准则和依据。而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是人的行动力,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来获得。

目前仍有很多人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误解,认为不创业就没有必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不单单服务于创业,也服务于就业。它强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的途径

1、通过创新创业意识、观念、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和工作的主动性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意识、观念和精神的培养,改变学生在大学里失去考试、升学的压力而产生的惰性和某些社会因素造成的优越感,以及被动就业的误区,让学生在就业和工作中能更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谋求创新,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快速更新的市场经济中丧失活力。

2、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非管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认识企业管理的途径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它包括从企业的创立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法律、行业规范等多方面的商业知识。这些知识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要接触,但是非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这些知识的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如何管理企业以及如何管理自己,同时也学会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个人的得失,增强个人的责任感。这些知识也包含了企业员工的工作准则、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能够指引学生有目标、有准备地工作。

3、实战与模拟实战的形式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并提高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形式更关注实战和模拟实战,这种教学形式比起传统的授课形式更直接、更真实地把企业的运营管理呈现在学生面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限于教与学,而是教与体验。这种形式的学习力度更强,影响力更大,能让同学们提早接触、认识社会,也能切身体会到公司经营的复杂性,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快速进入角色,明白自己的职责。

实战和模拟实战的形式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让他们把所学应用于实践中,检验自己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并锻炼实践能力,在就业之前充分认识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及时学习改正。

4、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常态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任何企业引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长期的发展。对于每个发展型的企业,创新人才是成功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提倡的创新是终身创新,是将创新能力普及,而不仅是解决某一问题。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能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提高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霆,曾湘泉,杨玉梅.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

[2]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2(10)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3篇

自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被高等学校所重视,各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成就了许多经验和做法,为学生创业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高职汽车检修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总结经验和做法,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汽车;创业

高职汽车检修专业是社会通用专业,是否掌握了熟练的汽车维修技能,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就业的关键。而这项技能的掌握,对大多数高职汽车检修专业学生来说,三年的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就决定了多数人无法就业。下面我们将结合汽车检修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经验和做法。

1了解市场及学生需求,挖掘创业岗位

了解市场岗位分布情况,掌握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设计创业项目,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1.1深入汽车维修行业,挖掘可创业的岗位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之前,一定要深入汽车维修各个领域了解岗位需求,了解哪些岗位需要哪些技能,这些技能是否便于掌握,这个环节决定了创业教育能否成功。通过我们团队调研,我们确定可以进行创业教育的项目有汽车轮胎修理,汽车配件销售,汽车保养,汽车美容四个,这四个项目比较汽车维修来说,需要学生掌握的的技能较少,便于通过简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除此以外,还要挖掘更多的创业项目,供学生们自由选择。

1.2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

在创新创业教育之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意愿和需求,便于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具体想法,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创业教育,如学生喜欢汽车轮胎修理,动手能力强,愿意从事该项工作,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短期的技能目标,为创业工作奠定基础。

1.3分析创业岗位,搭建创业平台

在进行创业教育之前,重点是分析岗位对创业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只有全面掌握以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确定了,就要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通过平台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技能训练和创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创业的技能和创业思想,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2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2.1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创新创业课程

通过对具体工作岗位的分析,了解必要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进行创业课程设计,创业教育要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靠理论去指导学生如何去创业,靠理论让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要通过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去创业,有能力,有条件去创业。如汽车检修专业,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维修技能去创业,难度很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设计一些微型的创业项目,就很容易帮助学生了。

2.2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满足创业学生需求

要为学生搭建创业训练平台,学生有想法,想实践,就应该能够进行。汽车检修专业要开放汽车轮胎修理,汽车保养,汽车美容等创业平台,让喜欢汽车轮胎修理的同学进行轮胎修理训练,让喜欢汽车保养的学生能够进行汽车保养训练等等。

2.3组建创业培训队伍,满足学生教育需求

汽车检修专业创业教育培训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要培养能够创业的学生,就必须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所以我们必须整合资源,组建技术过硬的技能培训队伍,这只队伍应该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

2.4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满足课程资金需求

每个学校都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教育费,耗材费正常支出。在教育过程中,要支付教师费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支付耗材费、配件费、运行管理费用等,这些费用的支出,必须严格符合财务制度。综上所述,高职汽车检修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深入汽车维修行业,挖掘可创业的岗位,岗位的挖掘要考虑学生创业的资金投入,尽量贴合学生实际,以少投入为主;必须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发接地气的创业课程;必须分析创业岗位,搭建合适的创业平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创新创业课程;学校要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满足创业学生需求;学校要组建创业培训队伍,满足学生教育需求;学校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满足课程资金需求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的开展,才能够为学生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83-85.

[2]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创业;研究

本成果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校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WYYB150102)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8月5日

一、研究背景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5年5月13日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于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批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型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增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有重大意义,但同时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二、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的界定

(一)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其旨在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加强学生创业思维并锻炼学生创业实操能力,培育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具备各种创业质素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使其掌握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且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捕获机遇成功创业。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目前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而兴起的新式课程,其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课程与活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培育应国家市场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市场劳动需求减少,而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却持续增加,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了目前社会中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因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目前的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仅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不能在毕业之际顺利地找到心仪的工作,顺利实现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说,成功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准在社会中的位置是极难的。而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良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可以显著地缓解目前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都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二)有助于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家最有力的软实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了国家的重点任务之一。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国家的发展倚靠人民,因此各高校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实现自主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业技能,还让学生增强对市场商机的悟性,让学生在思维最活跃的阶段,自由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负担起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任。创新型青年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而应显示所需应运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其对我国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育有巨大意义。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工作。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校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在于,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下,80%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概念,从未考虑过要去创业,只有11%的学生有创业的激情。而毕业生中真正创业的只有1%。且各大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少新式改革,学生自身缺少创新创业目标,对市场信息接收滞后,对创新创业规划不足,实际解决问题的执行力不高,以至于学生对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薄弱。

(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毅力。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新颖的创业思维、较强的创业能力。要有面对困难不失望、不气馁,勇于解决问题,将创业坚持到底的毅力。同时,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创业技能等作为倚靠。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在辨识机会、市场研究、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在实践实操能力培养教育方面十分缺乏,且大学生长期仅限于接触校园,对社会上的变迁了解甚少,眼界不够开阔,由此大学生对于市场契机的敏锐度不强,不能准确地在第一时间把握住创业机遇。并且未能对创业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盲目的选择创业产品。对创业的看法不够理性,不能正确的看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磨难。一旦创业遇到困难就备受打击,丧失信心,导致了创业最终的失败。

(三)学生创新创业资源缺乏

1、学生创新创业缺乏平台。大学生有了创业想法后寻找一个适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极大的难题。一个好的创业想法需要在一个适合的创新创业平台上才能慢慢成就一个成功的创业结果。而目前大学生需要一个风险小、成本低且方便操作的实践平台来实施创业计划。而目前各高校这种类型的平台缺乏。

2、学生创新创业缺乏资金。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资金是支撑学生创新创业的最重要的一根支柱,是继续创新创业项目的根本动力。在创业初期资金到位困难,创业过程中资金周转不良等问题都是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通过向他人借用资金,有着较大的风险隐患。相对于冒着大风险创业,大学生更倾向于无风险的就业,由此很多大学生迫于经济资金方面的压力,最终创业失败。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理念是引导高校教学向正确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针。高校必须革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能力。培育出在管理、操作、交际、执行等方面都优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致力于培养不仅是能够完成自身就业,还能够为更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创新型青年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足。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各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大多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直接口头授课将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却缺乏教育学生学习实际创业所需的技巧和能力的课程内容,这使得学生无法直接地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实际实现有效对接,这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关卡。

(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仅仅通过教师理论课程授课、校内外专家的理论讲座等理论式教学进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但学生依旧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所需的实用技能和创业能力。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程度的评定标准,也只是延续传统教学考评方式中根据理论学习的优良程度测评学生,而这种传统的教学考评方式并不适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不仅限于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因此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并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考评方式。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的教学科目,各高校适用于该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现有的教师也大多倾向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而依然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阶段。除此之外,各高校的实践教学设备匮乏,难以满足实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

五、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高校辅导员应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目标,积极摸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向学生传递新的教育思想,通过年级大会、学生干部等加大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积极宣传,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鼓励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以成功创业的例子作为引导,让成功创业的学生给在校大学生举办讲座或演讲等活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定位,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他们的创业热情。开展创新创业主题班会,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影响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二)强化创新创业指导。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参加高校设立的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包括创新创业思维、管理学、经济学、营销指导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在创新创业中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丰富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少走一些弯路。在不同的创业阶段给予学生不同方面的指导。建设更加完善的师资力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内课程适时地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念,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邀请校外名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素质培训。

(三)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活动是目前各高校鼓励学生推行自己创新创业想法的一个主要途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并增强学生解决创业进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为各高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作为大学生创业的过渡平台,实现大学生能力的锻炼。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让学生发现创业计划中的不足或不当,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修改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而后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即自主创业。由政府、学校提供初期创业资金、场地和硬件设施等,解决学生创业资金问题,弥补学生创新创业时期资源的不足。通过政府和学校的支持,鼓励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四)建立综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得到很好的接受,但在实践技巧和能力方面,各大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经由实训课程学生才能将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中学生学习和获取创新创业的有效方法与真实经历。

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评标准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评,而采用综合考评方式,可通过除理论知识测试外,实际模拟、撰写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分析调研、小组合作市场调研等方式和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活动的综合情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成果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学习成果且避免传统考评方式中单一知识的考评而缺乏实践能力考评的结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5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综合体系;构建

高校扩招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与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扩宽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认同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在高校中进行广泛的推广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院校也要迎合教学的改革需要,结合专业的优点,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内外结合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都能明显的提高,以增加体育院校的创业人数,在学校形成创业的氛围。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跨学科、开放型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是符合时展需要的[1]。

一、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缓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体育类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肩负着为我国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体育产业管理人员、体育运动员的重任。体育院校有着自己办学的特殊性,相对于一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要低一些,有一部分文化课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倾向于报考体育院校。随着报考生源的增加,体育院校扩大了招生数量,不仅本科生招生数量增加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体育招生持续火爆的情况下,一些综合性大学看到了这一契机,也相继成立了体育学院,如东北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招生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上升的趋势。随着体育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对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甚至一些体育专业的研究生都到中小学与本科生进行竞争。一个体育教师的职位往往有上百人进行竞争,而体育教师的就业职位是非常有限的,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被迫转行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工作,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较低,学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于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都是学习与体育相关的基本技术、技能,其他的能力相对欠缺,学生在其他行业里无法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面对当前工作就业的压力成为体育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使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即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学生也可以进行本专业领域的自主创业,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学生不再局限于到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而是可以胜任体育产业、体育传播、体育品牌的营销工作。就业渠道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得到相应的缓解。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缓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创新型应用体育人才的需求

体育院校作为行业领域主导类型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一直遵循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一专多能”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调查发现,当前全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并不普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体育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成立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指导。而多数院校还是仅停留在举办一些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上,并没有真正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这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体育类“双创”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多,这就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从2015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体育师范生毕业可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的规定。师范类学生要与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这就对师范类体育生与体育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这也是新的机遇。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淡化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区分,统一对学生开启“双创”的培养模式。学校应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进行体育产业的营销,培养学生成为体育经济人,培养学生成为体育新闻主持人、体育记者,促进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使学生成为多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促进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针对高校扩大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招生计划与招生专业的限制,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出现了减少招生或是停止招生的情况。在全国高校遇到招生减少、取消低就业率专业的新形势下,体育院校也遇到了办学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何促进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体育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一些体育教师、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的需求在减少,同时岗位对学历、能力的要求却逐渐提高。当前形成的以体育产业经济为主战场向其他多领域辐射的就业格局,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4]。体育院校毕业生要面临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体育专业可持续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体育应用型人才。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生可以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自主的体育产业创业,可以成立体育文化传播公司。体育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范围可包括大型群众体育赛事组织安排,企事业单位人才拓展培训工作,体育健身指导员、健身教练员的培训与就业指导工作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体现了体育院校教育观念的变化,又有利于新时期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与反馈才能逐渐地建立起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配合,没有了学校的配合,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实现。当前有很多体育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仅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更有甚者在思想上还有一些抵触的情绪,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形式,不适合体育院校的教学发展。如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理解不足,势必会导致体育院校的教学活动仅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主、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稳定的体育工作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常常认为,体育专业就业的困难越来越大,高质量就业率相对较低,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就业就更加的困难,于是片面地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作为应对就业困难的方法。这种认识会导致师生将教学的重点只放在专业技术学习上,而忽视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也反映出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对体育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不足,最终会限制学生日后的就业出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全面、解读不准确、缺少正确的定位与实施策略是当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确立一套科学正规的教育体制。虽然体育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都不健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体现,只是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没有真正地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当中,缺少明确的学科体系与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了响应国家的创新创业号召仅仅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者是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与主题论坛活动,通过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大部分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并没有真正地经过实践的检验,应用性不强,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与创新创业的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体育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因没有明确的体制作为指导,项目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往往会导致形式化非常严重。同时,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权责分离、管理混乱的状况,团委、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协调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5],没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开展不够广泛。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地开展与校外的创业结合的活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才能为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保证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可持续性,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少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同时也是绿色产业,更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产业,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类高校是特殊的行业性单科院校,教学资源相对缺少,体现在创新创业方面就更加明显,适合体育专业的创新创业环境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一些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规章制度、扶持方案、鼓励办法不断推出,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发展氛围。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学校倾向于资助软件学院、生物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等这些应用性较强的学院,相对于体育学院,这些学院实践应用性的项目较多,创新创业的资源较为丰富。而一些体育类的专业院校,由于受学院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当中,仅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些扶持,并没有将全部的资源运用到创新创业体系发展当中,这就使得原本就紧缺的创新创业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创业指导教师的缺少,也是限制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一个方面。随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增多,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较弱,也是当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四)缺少高效的创新创业基地

伴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些综合性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可以为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工作室、计算机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信息,对学生的创业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创业基地作为保障,高校创业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教学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体育院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创新创业基地发展不平衡,一些“211学校”的创新基地发展较好,一些普通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较慢。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模式比较好,在全国体育院校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体育学院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吸引了一些风险投资,并拓展了许多体育产业创业项目。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这个平台,学生实现了校内外创业的结合,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国内体育院校也都纷纷效仿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多数体育院校的基地发展不顺利,规模较小,缺少好的创业项目,没能实现校内外创新创业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较少。虽然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性认知,但是因缺少实践的经验,一旦有创业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创业。学生对创业基本操作过程及商业运营方式不了解,往往会导致其对创业失去信心,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系统不健全、管理制度混乱、权责不分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即使有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从申报到具体操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创业基地工作效率较低。体育院校创新基地的低效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落实创新创业发展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对现有创新创业思想的突破,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消除对创新创业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的培训会议,邀请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专家开展讲座,将一些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与师生进行分享,使体育院校的领导、创业指导教师、学生都能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只有提高了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才能真正懂得创新创业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寻找适合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将创新创业发展计划落到实处。针对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高校要进行重点的扶持,建立有特色的创业项目,促进体育院校创业的全面开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院校要善于把握发展的机遇期,重新定位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真正提高创新创业在体育院校教学发展中的地位,整合现有的资源,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拓宽方向。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首先,就学校的管理层面而言,学院要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由专人进行创新创业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指导理念,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针对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要有一系列的规划措施,加强对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预见性。学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所需经费的使用、支出都应有一个详细的使用说明,使创新创业有制可寻、有度可依,为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学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层面的建设,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践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入手,针对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安排,加快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障创新创业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最后,学校要提高创业指导教师的创业综合能力。教师是创业工作的引导者,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业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校要为指导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可以开展国际化合作模式,与国外的体育院校进行多层次的合作,邀请国外的创业教师对创业进行指导,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交流,使创业教师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向,开阔视野。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在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学校也要将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有机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来。

(三)拓宽创新创业途径,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不断开拓创业的途径,寻找新的创业资源,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合理地与市场营销、法律、新闻专业进行创业合作,使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全面地开展起来,不局限在体育专业范围内。在创业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校内外创业的结合,促进理论指导与实践创业的结合,加快校内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突出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作用,在创业基地内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培训,指导学生制定一些创业方案,使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感受创业、实践创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使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进行市场营销的调查与成本核算,善于寻找合作伙伴,组建创业团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优势开展创业。学校要依托校园创业基地的现有资源,建立新型的体育产业营销创业园,从小项目开展投资创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业经验,提高创业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整合,实现基地运转的高效性,不断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的流动;在开展校内创业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校外的基地与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基础上,构建体育特色的创业教育平台。

四、结语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与载体,目前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所青睐[6]。中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更需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院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体育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拓展创业途径,促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多专多能的体育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及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4.

[2]王洪彪,冯琰,赵洪朋.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3(6):82-85.

[3]刘振忠,周静.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校体育学,2012(21):55-56.

[4]刘振忠,周媛,张功.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99-103.

[5]朱军,王丽芳,丁哲.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6):60-6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6篇

摘 要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是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两者的内涵、目标及内容方面展开辨析,并分析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4(2).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7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TRIZ理论;高校

1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TRIZ理论是由苏联发明家G.S.阿尔特舒勒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它指的是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G.S.阿尔特舒勒认为,在发明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客观的科学原则和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在各种发明中反复使用,只是在应用的技术领域有所不同[1]。经过50多年来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的收集、研究、整理、归纳和提炼,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化、实用化的解决发明相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理论、方法和工具,它突破思维定式,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结合TRIZ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十分必要,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第一,TRIZ理论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在详细了解TRIZ理论后,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掌握TRIZ理论与方法。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会尝试运用TRIZ理论去解决问题,尝试从新的角度或者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去探究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学者对某所高校学生学习TRIZ理论课程前后的思维方式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克服了惯性思维的影响,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2]。第二,TRIZ理论可以提升高校创新教育的效率。有学者将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思维方式、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3]。让各个小组就某项技术难题进行合作探究。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小组内成员思维方式不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协调后,都可以制定一套解决方案,且部分方案中的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新意与亮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被打开,也逐步感受到创新方法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也更愿意、更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创新教育活动的效率。

2TRIZ理论下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1TRIZ理论下高校创新教育的优化思路

高校教育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涉及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合作企业等各个要素,教育教学工作也离不开教材、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在优化创新教育体系时,不妨对高校教育系统内要素进行分析,分析不同要素之间的矛盾,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案,最终实现高校创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分析系统内部矛盾时,可以建立相应的矛盾矩阵,梳理各个矛盾之间的关系,建立贴近现实情况的矩阵,找寻教育问题发展变化规律,根据TRIZ理论从各个解决方案中寻找到最佳路径。高校应该首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分析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整合系统内要素,明确教育发展的矛盾,寻求“最优解”。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主要存在创新教育渠道的多与少、创新教育队伍的优与劣、创新教育能否延续等物理矛盾。结合TRIZ理论,基于不同创新原理提出了创新教育优化思路,例如:(1)结合提取原理,高校可以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筛选优秀、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建立专业化的创新教育团队;(2)结合机械振动原理,高校可以积极地举办创新大赛,以赛促教,在学校内营造创新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3)结合中介理论,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TRIZ理论下高校创新教育的优化措施

2.2.1建设能力过硬的师生团队

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创新教育水平,针对创新教育队伍优与劣这一矛盾,基于现有创新师资队伍科研能力不高、实践检验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明确创新教育教师的准入与选用标准,在选拔创新教育教师时,不仅应该注重教师学历、专业、职称等传统标准,更要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估,从创新理论掌握程度、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考核,确保所选择的创新教育教师具有基础的理论与创新水平。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于新入职不久的创新课程教师,高校应该安排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帮助教师进一步认清学校创新教育形势,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培训,邀请专家开展TRIZ理论的讲座或者专业培训课程,帮助教师学习与掌握TRIZ基本概念与方法论,以TRIZ理论为指导更为高效地开展创新教育,改善教学效果。三是拓展教师来源渠道。高校在建设专业化专职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还可以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高校可以积极邀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友前来学校为教师与学生分享其经历,邀请其担任兼职教师。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担任创新教育客座教授,结合企业实务开展创新教育,可以使创新教育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四是培育优秀的学生团队。对于创新意识较强、专业素养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这些骨干学生建立重点培养班,配备两名优秀创新课程教师,通过校内外创新大赛、引进的企业项目等重点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创新骨干。而这些骨干学生又可以充当教师,去影响其他学生[4]。

2.2.2完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创新型人才往往需要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而仅仅依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因此,高校在加强专业教育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通识教育,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协调发展,并将创新教育融入其中。在通识教育方面,高校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跨学科的通识课程,通过合理减少专业课程的课时,增加选修类通识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在设置通识课课程时,高校可以向学生开设TRIZ理论课程,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TRIZ理论的概念、方法论、矛盾原理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打破惯性思维定式。对于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高校可以将TRIZ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专业教学中,借助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在专业教学方面,高校应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校应该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高校应该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具体而言,校企双方可以借助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共同构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借助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创新基金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在创新教育方面,高校应该积极邀请企业家、具有丰富创新经验的行业人士前来学校举办讲座,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为学生与行业人士搭建沟通的桥梁。除此之外,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意园等基础设施,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实战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积累经验。

2.2.3开展多样第二课堂活动

针对创新教育能否延续物理矛盾,高校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与渠道将创新教育进一步延伸到课堂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一,在校企合作基础上,高校可以联合企业举办科技创新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社团举办创新活动,引导不同类型活动之间良性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鼓励师生参与各级创新大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4加强创新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高校应该建立独立的创新组织指导部门,由高校领导及教务、学生管理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为具有创新需求的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固定场所。同时,创新指导部门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鼓励政策,如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为创新团队提供创业资助并减免水电、通信等费用,加大扶持力度。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第8篇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已全面普及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有的学校以讲座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学校还未达到教育部的课时要求,只有少数学校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指导。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多为课堂授课和讲座方式,有部分学校还有实训、实践课;在教学方式上,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还有案例分析教学,实训、实践教学,课堂活动教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在就业创业课程实施上多是合班上课,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训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差;多数学校利用专业的测评软件进行指导,有的学校还配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软件,但工具比较单一。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内涵

2.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广义上对“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其基本特征是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适应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最具竞争力的职业综合能力,这也正是现代企业需要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顺利实现岗位就业、岗位立业,能够开拓新的工作岗位,创办新企业,开拓事业。

2.2 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内涵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能够利用生涯发展理论对学业、对人生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为人生目标采取有效行动,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岗位群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根据企业需求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引导学生与社会、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相适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创新和冒险精神、创业意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独立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创业者具有的能力素质融入到就业指导各个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全过程。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直以来,人们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偏差:一种观点是创办企业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创办企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几个想创业的人的教育,对不想创业的学生没有必要浪费人力和物力。另一种观点是创业实践活动论,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创业实践演练,通过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企业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两种观点势必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将只对少数部分人的行为有影响,对全体学生影响面小,示范效应不明显。

3.2 教学形式单一,创业实践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多以理论课为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等方法,许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举办几场创业讲座,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有的学校使用创业软件模拟企业运营,却疏于各环节的有效指导,创业实践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学校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只是几个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或者仅仅安排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

3.3 缺乏专业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多为各系书记、辅导员、各部门行政人员、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组成,兼职从事就业创业指导,由于自身的工作负担过重,很难挤出时间从事就业创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数教师从学校进入学校,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缺乏创业实践经历,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这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影响巨大。

4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具体策略研究

4.1 树立“大创业”教育理念

鼓励高职毕业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就业指导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增强职业竞争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以满足现代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的高素质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教育之中,将创业者素质和能力培养融入就业指导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大创业”的理念――创业是另一种就业形式,就业也是开创自己的事业,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格,把“创新、创业”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在未来的职业世界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价值。

4.2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准备、创业准备、职场适应和就业政策等内容,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部分通过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和规划意识;在自我认知教学中引导学生约纳自我,挖掘自身潜能,澄清自身职业价值观并予以纠正,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在职业认知部分关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给本行业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对商机的敏锐度,关注行业领域中各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岗位群各职业不同特点,引导学生用企业思维经营自己的学业。在择业准备部分学生通过体验企业经理招聘和模拟求职过程了解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需求、企业各岗位职责和职业标准,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学会信息采集、处理和甄别的能力,学会整合资源,广泛开拓就业渠道的能力。创业准备部分通过企业运营模拟,使学生初步掌握市场调查方法,了解企业经营程序,了解融投资、企业计划、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养成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计划、统筹、决策、组织、协调、管理和执行等能力。

4.3 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喜欢亲自尝试,乐于亲身体验,对冗长的说教不感兴趣,所以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把“听、看、做”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反思,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达成新知构建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使用创业模拟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创业模拟软件从企业创立到运营,以全仿真的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企业创立、市场调查、员工招聘、计划、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学生根据市场分析做出企业经营计划,对各区域员工、原材料和生产数量进行合理调配,锻炼了学生统筹规划、市场分析和决策等能力,对学生每一次经营业绩进行比较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经营企业的欲望。

4.4 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业品质

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访谈、模拟面试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市场调查、实习实践等活动,锻炼学生创业品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澄清自己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职场访谈能够帮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学习创业者的可贵品质,也能够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和职业岗位,创业设计大赛从组建团队、市场调查、确定项目、撰写创业策划书等锻炼学生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和首创精神。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在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合作、抗挫折能力、计划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能力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