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7 10:26:2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Python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58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程序设计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是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1+X”培养要求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一年级新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本科各学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早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一些有关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以基本应用为主,并没有过于涉及程序设计的内容;但在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之后,为了能在课程中向学生传递计算思维的理念,必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适当增加基础的程序设计内容已经是各大高校的共识,以便使用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抽象、自动化等计算思维理念。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教学语言,各大高校产生了分歧。

有的高校根据后续程序设计课程的需求,选择了C语言、C++语言或Java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这几种语言虽然在工程界应用很广泛,但都存在着门槛高、学习曲线陡峭、上手难的问题,如果要想让学生基本能读懂使用上述语言描述的算法,需要的教学时间很长,一般要大概两个月,也就是说几乎50%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时间都要用于语言教学,显然有些喧宾夺主。同时,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不同地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水平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早晚、深入与否有很大差异,造成大一入学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一种语法简单、又具有深度的程序设计语言就变得非常重要。Python是一种类似脚本语言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入门语法简单,上手容易,并且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程领域,无论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新生,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Python都能够满足他们的不同的学习需求,目前已成为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常用的教学语言之一。

2 Python语言的优势

Python是动态数据类型的、面向对象的、解释类型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它的语法简洁并且清晰,与其他大多数编程设计语言不一样,采用缩进来定义语句的层次。Python语言支持命令式编程、面向对象编程、函数式编程、泛型编程等多种编程方式。与Ruby、Perl等动态语言一样,Python语言具备垃圾回收功能,能够自动管理内存。Python经常作为脚本语言处理系统管理任务,而且比系统自带的脚本语言语法更简单、清晰。它拥有功能强大的第三方库,因此适合执行各种高级任务,比如完成GUI编程、游戏编程、网络编程等。Python交互式的命令行可以帮助用户立即体验其编码方式并得到反馈结果,不需要了解语言全貌,使用者可以独立地学习单个命令而不必编写完整程序。总之,Python语言继承了传统编译语言的强大性和通用性,同时也借鉴了简单脚本和解释语言的易用性。它在设计上的以下几个特c有利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1)Python在设计上坚持了清晰划一的风格,代码易读、易学习、易维护。缩进格式要求严格,违反缩进规则的程序不能通过编译,以此来强制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Python是面向对象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函数、模板、数字、字符串都是对象,完全支持继承、重载、派生、多继承等特性,同时隐藏了底层内存管理、垃圾回收等细节,在教学上不仅内容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本身上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3)Python语言是基于虚拟机机制的,可以在各个平台上安装使用。Python开发环境开源且数量众多,主流的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都能很好地支持Python环境。在常用的Windows平台下,只需一个很小的开源安装包就可以构建Python的基础开发环境,降低了环境配置的难度,使得学生能够很快上手。

(4)Python允许以交互模式运行。在主流操作系统中可以在命令模式下直接运行Python交互环境,输入指令可以立刻获得运行的结果。交互模式易于被没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学习者理解,适合在课堂授课中实时演示各种命令和语句的功能。

(5)Python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把其他语言开发的程序和Python代码集成,发挥不同语言各自的优势;而且有大量高质量的第三方扩展库,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同时,Python语言仍在不断更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Python在设计上的特点决定了它简单、易学、速度快。初学者不需要过度关注语言本身的知识,可把重点放在理解计算思维这一根本任务上来,通过Python语言来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大的优势。

3 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部分主要教授学生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思维、算法思想等。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大一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高中时所受的计算机教育息息相关。水平高的学生在高中可能都已经参加过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而来自较偏远、家庭情况较困难的学生则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同时教授相同的内容是不合理的。针对这种情况,一种策略是类似英语教学的分级制,在入学摸底考试中增加计算机基础测试,同时适当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依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进度对学生因材施教。但这种方案对高校目前的班级管理制度影响较大,难以推行。另一种策略就是使用基础灵活的教学语言,C++等传统语言门槛太高,不适合程度低的学生;而VB等语言虽然简单,但功能较弱,且在业界较少应用;综合考虑,Python语言兼有两类语言的优点,入门容易且功能强大,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部分主要是实践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各类计算机软硬件问题使用计算机语言来进行计算或仿真。在实践教学中,对于C++等学习曲线陡峭的语言,教师往往需要在入门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一辅导,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下。使用Python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后,教师为主,辅之以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教,完全可以保证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使得他们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积分制,布置较多的实验题目,不要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对不同难度的实验内容设置不同的实验分数,每个学生的总分只要_到一个适当的值,平时成绩就可以得满分。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只挑难度低的实验题目提交,需要对难度较大的实验设置一个最小数量阈值,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给定数量的较难题目。

我们统计了学生分别使用C++和Python语言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的完成率,除了语言要求不一样之外,题目的内容基本一致,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实验难度是从第1次到第9次逐步递增。从图中可见,基于C++的实验完成率要明显低于基于Python的实验完成率,且随着实验难度的增加,基于C++的实验完成率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基于Python的实验完成率。可以看出,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无论在大学中学习什么专业,未来从事什么工作,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乃至具备基本的高级程序设计能力愈来愈成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基于Python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脉络,培养基础计算思维能力,最终是要训练他们使用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技术来解决他们本专业中遇到的种种实际问题。使用Python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语言,大大降低了学习编程语言本身的难度,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迅速上手;同时Python强大的扩展功能更能激发他们持续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未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继续利用好Python语言强大的第三方开发库,逐步开发出适合不同专业的、定制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提升计算思维能力,努力培养信息化社会亟需的计算机和各专业的交叉人才。

参考文献

[1]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2] 张茗芳.动态语言Python探讨与比较[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57-60.

[3] 沈殊璇,薄亚明.适合于科学计算的脚本语言Python[J].微计算机应用,2002(5):289-29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2篇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远程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所在单位承担我校除计算机系以外的所有系所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Foxpro》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平均有3000多学生,各教师均负责2~3个班共200~300多人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为了使教师能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应用Internet网络服务的能力,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从1999年开始,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以下简称《远程教学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使用一年多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讨论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2.《远程教学系统》的体系结构

《远程教学系统》是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的,是典型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以Windows NT 4/2000 Server为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 7.0为RDBMS,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它要求用户提供帐号/密码,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系统主页,以此追踪用户身份。本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主页,访问系统的权限也不相同。其中权限最高的为管理员,其次为教师,最低为学生。权限高的能访问其下级所能访问的所有资源,反之则不然。例如教师能进入学生主页,而学生则不能访问教师主页所提供的功能(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本系统可同时为不同课程的多组教师/学生(上一门课的教师及其学生为一组)提供服务,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某个教师帐号不能批改属于另一个教师的学生的作业等),又有资源的共享性(例如公共作业、试题的共享等),很好地解决了本单位各个教师负责不同班级,课程也有所不同的问题。《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按用户角色的不同,划分如下:

(1)管理员模块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可同时为多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组间的课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学生组间应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其学生具有管理权,但不能对属于其它教师的学生进行管理、某个学生只能访问其教师的作业等。因此系统主页需要教师或学生均以帐号/密码登录后才能访问,以此追踪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身份。而用户帐号的开设与删除、教师与学生的对应关系、课程名称、学生人数等信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这里,我们将系统资源访问帐号作为操作系统帐号开设,由Windows NT和Web服务器IIS负责进行用户验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无缝集成;二是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其它辅助服务,如:电子邮件、个人主页、FTP服务等。使系统应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 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授课所需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广播、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网上答疑、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学生帐号管理(修改学生密码)、设置联机会议等。系统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以及Office Automation技术自动批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业并登记成绩。教师可对作业结果进行查询、统计。教师可利用OutLook向系统请求联机会议,以此进行网上答疑、群体或个别辅导。

(3)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包含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上或本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教师授课视频广播收看、点播、网上答疑、课程资源浏览、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主页时,需要提供帐号/密码进行用户验证,通过验证后,在浏览器关闭之前,均以该帐号身份访问系统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业可直接在浏览器中完成并提交,对于《C语言》课程作业,为学生提供Web界面,完成作业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运行,一气呵成。远程考试功能既提供选择题形式的传统笔试试题,也提供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考试通过WWW界面进行,有时间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限之前完成考试内容时可通过"交卷"按钮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限到达时学生仍未交卷,则系统自动将考生当前的考试结果提交。试卷的批改、考试结果的统计均由程序自动完成。自我测验功能则提供测验试卷,不限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测验完毕后系统立即评卷并给出成绩及学生测验时的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照表,以便学生查阅。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本系统为每位使用《计算机公共课远程教学》系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Email、FTP、个人主页、BBS、联机会议(在线聊天Chat、应用程序共享、白板)、等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本系统还配备资源库,内置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课外浏览、学习。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功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用户界面完全由浏览器提供,维护方便。其中采用了多项现时多媒体和网络的最新技术,如下所述: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单元教学设计;制作个人求职简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各国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则是其培养的基础和重点。《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常用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

2 教学背景(Teaching background)

Word是微软公司旗下Office办公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市场上最流行的文字处理程序。它提供了许多易于使用的文档创建工具,使用户能通过自行摸索就了解和掌握基本功能;同时也提供了丰富而强大的功能集,能提高用户处理复杂文档的效率。

表格是Word文档中常见的处理对象。在Word中,不仅可以用表格来组织和管理数据,还可以用表格实现不规则排版的效果。

一份好的求职简历对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每年高校求职的高峰期,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收到的简历往往都在成百上千份以上,在筛选的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份简历都做到详细了解,因而求职简历一定要简洁大方,并充分体现自己的优异点。

3 学情分析(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速度快。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在家庭的普及,以及中学阶段许多学校基本都开设过计算机课,使得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属于非零起点的教学。学生们对枯燥的讲授型教学兴趣不高,喜欢从实际的案例中体会理论,学习知识,得到结论[2]。针对以上特点,本教学单元以“制作个人求职简历”为教学项目载体,实施融教于做、做中促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

通过本次课2学时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表格的设计与应用,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4.1 知识目标

(2)掌握合并和拆分单元格的方法。

(3)掌握表格内容排版的方法。

4.2 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完成表格插入和编辑的基本操作。

(2)能够根据内容需要修改表格结构。

4.3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善于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教学过程设计与时间分配(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time allocation)

5.1 项目描述与分析(5分钟)

某同学今年6月份即将毕业,他希望能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福利待遇较好的工作。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就得从制作个人求职简历开始。

制作表格首先要明确所设计表格的基本要求、内容和结构。可以在纸上设计好框架,然后按照框架样式来制作表格[3]。本项目将通过创建表格、合并表格和设置表格属性三个任务来介绍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方法。

5.2 项目实施(45分钟)

任务一:创建表格

(1)初始化页面:①新建一个Word空白文档。②在“页面设置”对话框的“页边距”选项卡中,将上、下、右边距设为2.4厘米,左边距设为3厘米。

(2)为表格添加标题:输入标题内容“个人求职简历”,设置标题字体为宋体、小二、加粗、居中对齐,并在“调整宽度”对话框中设置“新文字宽度”为8字符。

(3)插入表格:插入一个4列19行的表格,并输入相应内容。

任务二:合并单元格

(1)对表格中的“个人介绍”“教育背景”“求职意向与工作经历”“专业技能及特长”“兴趣爱好”及“获得证书”所在行进行单元格合并。

(2)通过拆分、合并单元格,调整贴照片的单元格,在其中输入“一寸免冠彩照”,并将其“文字方向”设置为竖向文字。

(3)完成“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的文字方向设置。

(4)对表格中其他需要合并的单元格进行合并处理。

任务三:设置表格属性

(1)将整张表格的“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为“中部居中”。

(2)将“个人介绍”“教育背景”“求职意向与工作经历”“专业技能及特长”“兴趣爱好”及“获得证书”设置为“仿宋”“小四”“加粗”,在“边框和底纹”对话框中设置相同的底纹。

(3)设置整个表格的边框。

(4)根据内容的多少对整张表格进行适当的调整。

(5)完成后(如图1所示),将之保存在桌面上,以“学号+姓名”的方式命名。

图1 个人求职简历最终效果图

Fig.1 The final image of personal resume

5.3 项目升级:制作课程表(30分钟)

操作步骤包括:(1)新建一个空白文档,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将“纸张方向”设置为“横向”。(2)插入一个5行7列的表格,合并后调整单元格列宽,在表格中输入相应内容。(3)采用“样式三”绘制斜线表头,并对其参数进行设置。(4)对整个表格进行边框设置,并将整张表格的“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为“中部居中”。(5)对课程表中的文字部分进行设置。(6)完成后(如图2所示),以“学号+姓名”的方式命名,将之保存在桌面上,并退出Word。

图2 课程表最终效果图

Fig.2 The final image of curriculum schedule

5.4 项目小结(5分钟)

本次课通过对两个项目实例制作过程的讲解,初步掌握了用Word制作表格的基本步骤,学会了拆分与合并单元格、斜线表头设置、根据内容对表格进行排版等表格编辑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5.5 课后练习的布置(5分钟)

给出课后练习的内容“制作出国留学并保留学籍申请表”,提出练习的要求,对关键步骤给予提示。

6 教学效果评价(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因学生完成项目的结果已保存至桌面,老师将对每位同学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算做一次平时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可掌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待晚自习时统一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校正与提高。

7 结论(Conclusion)

本次单元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运用,依托实际应用的真实案例为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融教、学、练于一体的教学需要。当然,如果学生能作充分地课前预习,那课程的教学效果将更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聂俊航,夏奕,刘宗旭.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2] 张娜.机械基础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以“平面机构运

动确定性的判定”教学单元为例[J].职业,2014,(5):109-110.

[3] 孙海伦.办公软件应用教程(项目式)[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10.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项目教学;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1-0047-03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Courses to Project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Meng Xiaoli, Zhu Y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vocational course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from a project teaching tasks, plan,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four steps detail the process of project teaching. 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projects.

Key words vocational project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course

Author’s address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 Nanjing, China, 211170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应与社会需求接轨,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能反映某一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典型任务。这种典型任务是高职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

1 高职课程项目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课程项目教学有着特定的内涵,理解项目教学先要理解“项目”。“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成果。因此,高职项目教学的内涵可理解为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方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从其内涵可知,高职课程项目教学应将高职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

2 高职课程项目设计案例

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4个教学阶段进行。

2.1 确定项目任务

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采用什么样的任务为教学内容非常关键。任务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为基础,调查该专业学生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该工作过程中所需哪些计算机关键技术,把分散的计算机技术设计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再把工作任务转化成教学项目。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项目,有重点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确定合适的项目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成功的关键。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分为七大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网络基础、多媒体基础)来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可以设计不同的综合项目。例如,航海专业设计“我是大航海家”,计算机专业设计“电脑配置项目”,导游专业设计“南京旅游”等综合项目,综合项目又包含不同的子项目。

以导游专业为例,针对导游专业的职业特征给整个课程设计的对应于课程模块的项目如表1所示。

2.2 制定计划

要求自主分组,一般4~5人一组,相互讨论,根据任务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可以把自己当成小组的成员参与讨论,形成方案后,得到教师的肯定。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所以由他们承担的小组任务也不同。小组任务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分配来分工。确定组长人选、小组成员的角色分配,明确分工,并填写小组分工表。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有时一个人甚至扮演多种角色。组员的角色时常变换,从而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适合完成小组任务的角色。

2.3 实施计划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具体的实施阶段,教师既要严格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实践,又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变化因素,要有弹性,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调整。但对调整要做好必要的记录,说明调整的理由。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原先制定的计划对现实条件的分析不充分甚至有误,有必要重新修订计划。

2.4 效果评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6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5-1150-02

The System of Computer-Based Vocational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asing on The Workprocess

LUO Hong-yang, NIE Wen-guang, YU Wei, WANG Gui-wu

(Jiangxi Ceramic and Arts Institute,Jingdezheng 333001,China)

Abstract: Computer-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in addi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training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teaching Service should alsobe promising targets.In this paper, in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urse of the case scenarios mode of teaching, theproject leading and mission-driven will be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Key words: work process; Task-drivenSituational; Teaching

高职教育有明鲜的职业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培养合格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线劳动者而展开,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是“先基础,后应用”的金字塔模式,而是直接面向应用,按需要组织课程。从这个意义来讲,高职计算机教学必须以服务为目标,即计算机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

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的思想对计算机课程设置、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计算机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核心技能课程,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如计算机平台基本操作、图文处理、演示文稿、网络知识与利用、计算机安全与防范等。二是面向专业的应用课程,介绍计算机为专业学习和应用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机电专业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文秘类专业开设计算机速记、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在教学内容方面,坚决摒弃过时的、用不到的知识,应该本着为专业教学服务,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偏向。如电子邮件OUTLOOK现在基本用不到,可以不讲;NOVELL网络也已过时,可以不讲;在讲授电子表格时,查找函数在经济类、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用得较多,应作为教学重点加以介绍。对于计算机教师,应该了解所教的专业,要研究和推动计算机与专业的结合;计算机教师担任某专业计算机教学任务应相对固定,计算机教师应深入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加强专业岗位分析。

1 课程改革模式搭建

1.1 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是以任务为线索的,通过巧妙的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的任务中去,首先教师在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之前,先把该任务的职业背景和训练目标给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学习的明确目标,避免盲目学习。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给定的任务,并在最佳的时机给介绍完成此任务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应选择有实用性、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进行分析展示,通过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作品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往往先通过某些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的意义和原理方法后,让学生结合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这样学生通过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践,学习起来就有兴趣和欲望,相应的对制作Excel表格的操作就有更深入的掌握;这种以实例为主线,将操作技能的讲解贯穿于实例中,同时边讲边示范,通过同步操作,使学生做到即学即练,学习效果自然明显。

1.2 模块化教学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情境教学中,必须要以子任务为模块,把一个总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一个子任务再划分成若干个更小的子任务,比如在用WORD制作报纸时,分解报纸用的元素有文字,图片、表格、图表、文本框等;而文字中又有普通文字、艺术字等,层层细化,各个击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

2 课程改革实施探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学模式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的,学生只有在职业的环境中从事与职业密切联系的工作(仿真的或真实的工作)才能体会出工作过程知识,才能提高职业能力。作为一门直接服务于专业的工具和素质课程的教学,也应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方面加强,笔者认为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和考核形式方面进行改革。

2.1 教材编排打破传统

教材编排应摆脱传统的信息、知识的直观展示,而应该以项目做为信息、知识的载体,用现实情景来呈现问题,建立项目信息,并提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掌握相关的知识,并激发学生不断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到举一反三。

2.2 提高课件质量

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上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书本内容的搬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基于工作工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精讲多练,课件中要体现任务描述、成品展示、功能概括、制作用途、制作步骤等新型课件结构。

2.3 作业针对性强

要使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达到最佳,上课的地点最好全部在机房,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上机实践,边学边做,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和实现手段,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掌握程度提出新的设计任务,新的任务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给学生提供素材,二是给定此任务所需覆盖的知识点学生自行创作,这两种方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加深记忆。

2.4 搭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只是利用课堂的时间很难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交流,该平台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在线答疑模块以及在线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软件和资源,这样才能满足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5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推行证书制度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试卷形式,而鉴于该门课程的特点,试题类型以客观的选择、填空题居多,能够比较好的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无法得到验证,但计算机应用技能又作为高职学生职业必备素质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就业时用人单位必需考察的一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可以取消期末考试,但是要求学生在大学三年的学习期间必需通过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否则不予毕业,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分笔试和上机两个环节,只要学生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理论知识将有所掌握,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体现。另外,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多一个证书将多一个就业机会。

3 研究成果

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06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针对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加快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况,由我院聂文广教授主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教程》,已于2009年4月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项目引领的能力本位教学”,全书共分单元,每个单元又划分若干个项目,对原有教材以“先基础,后应用”教学有较大的区别。

从教学实践来看,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定位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能满足我校学生就业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能力。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按照岗位项目内容进行整合,进一步引进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如右图1所示。

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施需要教学资源的支撑,而通过近年来的不段努力,我院在教材、实训设备、实训指导书、习题库、课件、网络学习平台等建设方面一应俱全。

4 结束语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已成为生活的一个工具,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已必不可少,如何能使学生快速、熟练的掌握该项技能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以成为发展主流,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恰到好处。但该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分组练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49-02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我校所有专业在第一学年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由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统一安排授课。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与应用、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Excel电子表格处理。学生统一参加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平台)考试,以证代考。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存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相当娴熟,而有些学生可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都不太多,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都存在问题,若对他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好的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无学习兴趣,程度差的觉得教学内容太难跟不上而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散漫,教学效果变差。

本课程的周课时已经压缩到2课时/周,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得不围绕考题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课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证,失去了本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最初初衷。

以证代考,使本课程失去了基本的教学考核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失去了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平时的课堂表现变得不那么重要,教师无法客观的给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打一个成绩,而只能依靠省一级考试的成绩来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类课程总共安排了48课时,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4课时/周,湖州师范学院是本科院校,2课时/周,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本科院校,4课时/周,这四所院校讲解的都是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的内容;温州医科大学是本科院校,讲解VB程序设计为主,组织学生参加省二级考试,6课时/周。

可见,各个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是减少课时,或是增加教学内容,但大多都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而选择相同的教学安排。

2 课程改革设想

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在教学上采用“小班化教学”,采用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即对学生以前的工作经验、志愿工作、学校学习、人生经历、体育经历等进行认证和考核,避免重复培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设想主要面向课堂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首先应对新生进行入学测试,选择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题作为试题,如文字录入、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可参考高中试题),通过该测试将学生分成基础班、进阶班,按程度分层教学。对基础班学生可以仅介绍课程内容,对进阶班学生可以在介绍课程内容之后适当添加较难的进阶内容。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分组练习”,将基础班和进阶班学生配对分组,实现“一帮一”,改变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显然比较吃力,而发动水平较好的学生去辅导相对较弱的同学,既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又可以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设计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作业,提高学生专业计算机操作水平,比如对于商贸类的学生,“网络购物”教学内容可以讲的更加详细,与本专业有关。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借着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一举两得。

最后,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考虑取消“以证代考”,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课堂作业(包括自身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助情况)、期末实践考核和省一级考证情况。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可以打一个分数,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随机出题完成实践考核,省一级考证情况作为附加分。

3 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十分重视,随着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系统要求的不断升级,学校第一时间就决定对公共机房进行升级换代;我校已多年顺利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入学测试环节应该不成问题,利用新生军训期间,按批到学校机房进行课程测试,时间上可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一直注意练习题的收集,可以为入学分班测试系统的开发提供需要的题库;本课程现有专任教师有2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普遍都有创新精神,热衷于教学改革实践。

4 课程改革的意义

“分层教学”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跟专业相关、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内容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小班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分组练习”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让已经会的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不会的学生在同学“一对一”指导下也能掌握;“过程性考核”将更看重整个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一个更客观、真实的评价。

采用“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完成我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艳,高艳,袁凤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9:47-49.

[2] 任杰,吴桂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1(6):169.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第8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域差别,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大致可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①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以前在学校学习过信息技术课,对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及计算机网络都有浅显了解。②沉迷于上网的学生。这类学生大都把计算机当做娱乐工具来使用,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几乎不了解。③没有基础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学习之前偶尔使用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没有了解。所以,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要综合用多种教学方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1.1 分组学习法

通过与学习委员多次沟通,尽量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类型的学生按比例搭配,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大约10人一组,根据学生人数可以适当添加减少。各小组均设立组长。课前组长负责把教师指定的任务,按照分工通知每位组员。每位组员负责一部分,组长负责分析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难点,根据学习内容,有侧重地让组员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启发大家发散思维,做出不同于上课项目效果的任务来。

这样,同一小组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小组间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举办各种竞赛,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在期末成绩中适当体现。这样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具备竞争意识,为走上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1.2 项目教学法

在学习每个模块之前,教师可先给学生明确提出一个项目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目的上课,比一味地讲课达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学完该模块的内容后,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之前教师提出的项目,这样,学生感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高得多。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二Word软件的学习为例。项目的任务是求职简历的制作,先展示事先做好的求职简历,让学生先看到教师制作的漂亮文档,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这个实用的项目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热情,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触发将要学习的一系列问题:这个文件是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如何插入图片?图片和文字如何排版?页眉页脚如何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随后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讨论,体现了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完所有的知识点后,教师梳理所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巩固教学效果。

实验课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练习进度,整体把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收,并对大家的表现进行点评。

1.3 个别演示法

有的学生基础差,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中跟不上,这时教师要采用个别演示法。个别演示法并不是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而是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做。例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好,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课堂上和实验课上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教师可以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让这些学生充当“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和辅导初学者。这些学生有了荣誉感后,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仔细认真地学习,心甘情愿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样教师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整体水平。

2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大自己的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操作试题库的建设,保证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深入调研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本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归纳整理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项目和基本知识点,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操作。依据任务驱动、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使用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线,在基础知识的选择上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服从培养能力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理论、操作、实训并重,基础、技巧和经验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要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项目,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

3 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