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3 17:12:15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评估准则。

在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中,评估准则是重要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想要对计算机网络资源、攻击方案、攻击策略等进行准确评估,则必须严格按照评估准则执行,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目前,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有着较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准则也有着极大多样性。根据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目标和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修改、控制和破坏等形式对军队、政府、学校和企业等的信息、资料进行窃取、利用和篡改等。因此,在建立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体系时,需要根据攻击目标、攻击方式等制定多重标准,才能更好的满足评估工作的相关要求,最终保障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等。

(二)评估攻击方案。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攻击正式开始前,需要制定合适的攻击方案,并对攻击结果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才能确保攻击效果与预期成果相符。目前,攻击方案的效果分析是从攻击能力、成功率、隐蔽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的[1],其中,成功率会受到网络情况、扫描结果、流量情况等的影响,而隐蔽性会受到检测、系统管理人员操作、攻击手段等的影响。因此,计算机网络攻击过程有着较大随意性,攻击结果通常是无法准确估量,在结合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模拟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个与攻击结果比较接近的数学期望值,是提高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三)评估攻击策略。

通常攻击策略的制定是根据每个节点的情况来确定的,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攻击策略。一般在进行攻击策略的应用前,需要对风险、收益等进行科学计算,才能避免实际操作过程出现意外情况,从而保障攻击操作的持续性。因此,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时,攻击策略的评估是先从第一步开始,接着根据第一步的情况对第二部的攻击效果进行预测,以在严格按照攻击策略执行的情况下,实现攻击效果的及时测量与评估。

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的分析

(一)网络信息熵方面。

在实际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熵这个攻击效果评估技术,对网络当前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时,需要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完整性等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将他们看作度量标准的前提下,衡量出攻击前后的差异,从而实现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准确评估。

(二)系统安全层次方面。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性质和特点来看,从系统安全层次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以对计算机每个层次的安全特征进行准确反映,从而体现计算机网络当前的运行情况[2]。目前,系统安全层次主要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在将安全准则、标准等细化的情况下,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特征数据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以在评估计算机网络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的准确评估。如果整体评分比较小,则表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能较低;反之,则表明系统受到的攻击性较弱,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三)合理利用指标方面。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利用各种指标来进行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判断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从而采取有效的反攻击措施。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的某个节点受到攻击时,应对节点的路径、时效性等进行准确计算,才能避免整个网络信息出现较大延迟性,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整体性能。

结束语

总之,不管在什么样的效果评估系统中,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执行相关操作,才能确保效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对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严格按照效果评估标准来完成相关检查,对于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安全性、稳定性等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彬.一种基于网络熵的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定量评估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3-154.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2篇

关键词:科技评估;国际经验;分析与借鉴

引言

按照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定义,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根据评估对象的不同,科技评估可分为科技政策评估、科技计划评估、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机构评估和科技人员评估。科技评估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科技评估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开始酝酿,发展。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估走向专业化道路。2001年,科技部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评估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做了多处规定,进一步强调了科技评估活动在科技计划管理中的地位。2001年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起草的《科技评估规范》,对科技评估的标准、程序、规范等方面作了规定。2003年,科技部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将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评审活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5年,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的《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办法》等文件。推动我国科技评估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评估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在科技评估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借鉴国外评估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健康有效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评估的效率和质量。

1 科技评估的国际经验分析

随着科技评估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国外的科技评估作了比较和分析。陈华钦、曹霞等对发达国家科技评估工作做了详细的介绍;刘继芬通过对国外科技评估机构、方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刘敏就科技评估的内涵及问题作了具体的阐述;顾海兵、张平、石果、史飞等对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的科技评估作了回顾和研究,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外科技评估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强而有效的立法保障

为保障科技评估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许多国家为科技评估制定了相应的法律。立法体现了科技评估在各国科技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早在1986年就编制了《研究评价指南》,为国立研究机构的科技评价规定了具体的标准。1995年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和撤消。1997年8月,日本政府又出台了《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南》,明确规定了研究开发的范围,确定了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时期、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实施办法。

1985年,法国政府颁布法令(第85-1376号),从法律上确立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第5款“研究政策与技术开发的评估”中第14、15条规定“法国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根据各自的指标受到评估。评估的指标和评估方法在计划实施之前就已确定――公共研究机构按照定期评估的程序开展评估。”部级的科技计划、项目未经科技评估不能启动。法律中明确规定,评估师必须对其所作评估负法律责任,若存在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美国的科技评估也有立法保障,而且有关法律的规定都十分详细和明确。例如,美国法律详细规定了政府拨款项目的预算审核、运行监督和事后评估程序。按照美国法律,只有总统和国会有权变更财政预算的项目。科研计划一经批准,就会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后具体的执行工作则由各部门进行:在一个大的科研计划下,可以设立许多具体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如何设立,各具体部门有很大的自,具体做法不完全一样,但原则是大同小异的。应用性的科研项目,一般采取政府合同的方式,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在管理上,采用美国有关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和管理细则,科研合同承担者若不能完成任务,则按违反商业合同的有关法律和规章追究其责任。

1.2 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国外的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设置相当健全,已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评估体系。

美国科技评估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会科技评估机构:二是州政府科技评估机构:三是大的院校和研究所的科技评估机构。主要的科技评估机构有: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OTA)、美国管理科学开发咨询公司(MSD)、世界技术评估中心(WTEC)、国会预算局(CBO)、国会研究服务部(CRS)、美国审计总署(GAO)等。

法国的科技评估体系相当完善,并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对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科技政策和国家财政系统投入的客观监督系统,从而增加了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管理。其评估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国会选择评价局,评估范围仅限于能源、环境、新材料和生命科学四大领域。二是国家研究评价委员会,主要任务包括:评估政府的科研政策、计划、项目、法规,评估公共研究机构执行,制定有关科技评估的政策、规定,认定评估事务所和人员的资格,培训评估人员。三是科研机构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评估体系,主要任务是评价本机构的发展方向,机构内部设置,科研课题,国家投入的合理性,科研人员是否称职。四是中介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对科技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构成了科技成果转移业务中的重要一环,如法国科技创新与转移有限公司。

德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联邦和州政府,主要是对国家和政府的重大政策、计划和重大项目进行评估,如部级大研究中心和大学的创建等。二是科研教育资助组织,主要对本组织资助的项目以及本系统的研究单位进行评估,如德意志研究联合会、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以及洪堡基金会、大学交流基金会等。三是大学和研究所。各大学和大研究中心对各自的研究所和课题组进行评估。

日本的科技评估活动起步较晚,但由于受日本经济、科技发展的影响,近几年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其评估机构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综合性科技评估机构和由国家直接管理开发的事业评估机构,附属总理府,如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二是专业性评估机构,附属各产业部门,如通产省的产业构造审议会。三是企业性评估机构如富士通。

1.3 评估活动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倾向

在科学研究领域,美国联邦政府提供了超过半

数的经费支持,但政府并没有一家分管评估科技成果的机构,而是委托一大批高水平、相对稳定的社会咨询评估机构,包括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承担具体的评估活动。

英国的科技评估机构虽然包含有政府的科技评估机构,但是科技评估活动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政府只从事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评估,而涉及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估则交给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完成。

德国的国家和政府重大项目评估,一般由联邦教研部和州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做出决定,委托科学委员会(马普学会的核心机构)来承担。科学委员会虽然由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共同支持和承担费用,但却是独立的科学组织。政府和科学界达成了共识:科学研究的质量只能由科学界通过同行评议来承担。

法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带有一定的中央集权的特点,但其科技评估体系在整体上体现了明显的市场经济的分散性。企业内部的科研项目,是否进行评估、委托哪一个机构执行评估,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对应用型技术成果,一般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市场的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

1.4 强调事前和事中评估

发达国家的评估系统,大多注重事前和事中评估的作用,而进行事后评估则多是为了检查执行的效果,或是作为考察机构科研能力的一项指标。对于事后评估,发达国家普遍认为这是效率最低的评估模式,因为到事后评估的时候,往往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

1.5 注重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从发达国家科技评估使用的方法可知,科技评估的方法是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各国十分重视科技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目前,各国评估机构的科技评估模式主要有:①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强调严格的定量指标和计算方法,该模式适用于投入产出的评估。②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该模式适用于评估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评估对象的优劣分析等。③以评估各方利益相关者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参与式评估,适用于复杂对象和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评估。各国在评估实践中仍在不断地探索适合评估对象、评估目标的新模式。对一些大的评估项目,他们往往会针对评估问题的特点设计一套评估方法。如美国对日本和德国超导材料电力应用项目的评估、法国对海外技术研究所的评估、日本对尖端技术探索研究计划的评估、英国的阿尔维计划评估等。

2 国外科技项目评估对我国的适用性评价

2.1 借鉴国外评估立法,完善我国科技评估的法律体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对于科技项目的评估活动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2003年,我国科技部出台了两部较为全面的关于科技评估的政策法规。一是《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二是《科学技术评价方法(试行)》,这两部法规都对我国当前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决定,为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实施作了法律法规上的保证。但是,由于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法规本身的不完备性。这两部法规只是对评价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缺乏细则的支持。借鉴国外在科技评估活动中的立法制度,可以进一步地规范我国科技评估的法律体系。

2.2 借鉴国外评估方式。确立我国评估重点

我国的科技评估大都是“事后评估”,而对项目立项时的评估实施的力度不够,事前评估作为一项政策制定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受到重视。国外对于事前评估非常重视。重大的科技项目往往要通过听证会、专家答辩等多个过程的评估:英国的RAS评估体系中规定了基础研究项目的申请程序。当代的科技都是投入非常大的事业,2005年的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36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0%,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35亿元。而一般发达国家的R&D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3%左右,可见,任何一个科技政策下所暗含的资源配置是如此的巨大,因此,建立以事前评估为主的评估方式,提高评估效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借鉴。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3篇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 高职院校 应用性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

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

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兴趣

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信息的获得和处理都需要计算机作为载体,因而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一、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程结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思路有关。近年来,我校先后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的渗透,重视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编排上注意由浅入深,注意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等等,效果较好。

二、教学内容应从实际出发

在中学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何如去获取和运用信息,计算机教学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很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首先就是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内容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实践中遇到的操作问题。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明白操作程序,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只有真正学会了操作,才能获取和处理运用信息,才能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真正目标。老师可以用布置任务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过程。

其次,教学内容要从实际出发,要求老师教授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来制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保证内容是可以听得懂学得会的。老师在课后布置的任务作业中,也应该是适合学生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既不会觉得太难失去兴趣,也不会觉得太容易对能力培养没有作用。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

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

四、制定各类评估制度,完善教学机制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编写;以用促学;自我评估

人类有高度发达的语言交流能力,利用语言进行交流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计算机及IT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自然语言就是英语,无论是尖端技术还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产品都要使用计算机专业英语。信息技术工作者不仅需要日常的外语沟通能力,还需要专业化的、规范的表述。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不少高校不仅把它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还将其作为一门实用的选修课推广到其他专业。随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逐渐普及,广大师生对该课程教材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有别于普通英语教材和专业课教材,它应该是语言和专业知识运用的有机结合体,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多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教材编写的若干思路和具体方案,并付诸实践。

1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为此而新编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丰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未准确定位“教语言”还是“教专业知识”的不足。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从编写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国内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自编教材和引进原版教材。国内自编的教材品种繁多,专业内容涵盖面广,为课程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缺少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策略与实施。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殊性,难以直接由外语专业的教师编写,而理工专业的教师对语言教学的感性认识居多,顺理成章就按照专业知识结构编写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个别教材能兼顾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的介绍,但是往往语言层次偏低,只适合低年级的教学使用。这几年,从国外原版引进的教材也不少,如Computing Essentials 2008等。此教材为原版教材,表述标准、流畅,图文并茂并且学习资源丰富,但是计算机专业内容偏浅,而且没有充分考虑外语学习者的需求,更别说语言技巧的传输和训练。另外,一些引进教材的高价格也让师生难以接受。

从教材特点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具有需求量大和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高等特点。首先,国内开设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等专业)的院校基本上都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以笔者所在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此课程每年用量是400本,开设全校性通选课还会增加大约500本的用量。其次,我国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专业,尤其是在经济水平和教育能力较高的地区,与海外的经贸文化交流也多,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语言水平期待值也偏高,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一本好的教材,为将来的专业领域沟通打好基础。

可见,虽然目前市面上关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书籍能够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介绍学科知识的主要内容,但是普遍存在重经典轻时文,重单词和阅读,缺乏听和说的语言能力培养,轻视专业英语在实际场景的再现和操练,确实需要教材编写者的深思和改革。从计算机教指委的指导思想可知,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定位就必须与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看齐。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编写新思维

一本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对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英语的帮助是极大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既是文化素质教育课,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那么,教材内容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通过专业英语这个工具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也为学生将来的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定位于“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既要参考国外最新的计算机原版教材和计算机专业技术文章,也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传导计算机行业惯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明确了新编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需要具备以下3个特色:

①以语言知识和技巧来重组教材内容结构;

②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

③通过自我评估的设置让学生思考课程学习过程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

2.1 教材要兼顾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传输的是一种和计算机相关的语言技能。教材编写首先要突出语言基础教学,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来安排阅读与听、说、写、译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笔者开发的“英汉翻译质量自动评测系统”和“短文自动评分系统”能够帮助学生开展翻译和写作的自主学习。第三,清楚“汉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的产生机理,强调学习计算机英语要学会发音,注重语境知识的学习,以语言知识和技巧来重组教材内容结构。

2.2 通过学习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不但要传输知识,更要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线索。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要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一边学,一边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收获,最理想的情景是让学生在玩乐中把知识学会了。教材的每个章节都要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可以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引,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语言能力选择完成合适的任务,并通过系统自动评分、课堂展示和教师点评等方式检验学习效果。例如,在课堂上安排20分钟作演讲,其中10分钟是小组内做,如6个组。然后小组推荐一人在大家面前完成2-3分钟的演讲内容。引入学习任务的最大优势在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无论是自行完成任务,还是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们真正地把英语作为工具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实践证明,自我评估能帮助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求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参照如图1所示的教材内容设计的思路安排教学环节。例如在每个教学章节结束时,设置用英语来完成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测试任务,从动机上让学生改变对课程学习的态度,通过自我评估,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考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

3 教材编写的实践探索

根据上述思路,笔者编写了一本教材,内容包括10章,每章包含3个部分:SectionA是专业知识的精读课文、生词和专业术语、学习任务I;Section B是专业知识的阅读材料,以时文和经典教材的内容对本章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作补充,学习任务II;Section C重点讲解语言技巧、开展学习评估和补充阅读材料。通过学习任务、语言技巧和学习评估这3个环节的设计来体现既定的教材特色,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根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应用场景,我们设计了多个学习任务,穿插放置于教材的每个章节之中。各应用场景的学习任务如表1所示。

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教授英语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要参照国际认可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水平考试指南。EFL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合作举办,目的是对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考察。通过研究和对比国内外多个工科专业的全英教学培养方案,本教材的语言技巧安排如下。

第一、二章:讲解计算机学科内涵义精确而狭窄的术语,从词源角度来分析派生词、复合词、混成词、缩略词和借用词的构成和使用。

第三、四章:讲解专业英语的语法现象(如同位语句、语态,非限定动词的使用等)。

第五章:讲解专业英语的长句翻译。

第六、七章:看图阅读并翻译,翻译的材料与章节内容紧密联系,体现学以致用。

第八、九章:看图阅读并写摘要,选择原版材料中1000字左右的报告,学生或小组提炼关键词,并写150词的摘要。

第十章:看流程图、结构图等,分小组讨论,并选取代表将流程图用英语说出来,由教师分析并把原文发给学生参照。

学习评估以“学习成效评估表”的形式放置于每章的最后,要学生从词、句、篇来总结学到什么。“学习成效评估表”包括“学习评价”和“疑难解答”两部分,前者要求学生完成3个任务:单词默写(听写)15~20个;在课文找好词好句,造句;100词左右的课文概要写作。通过学习评估,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变化,培养学习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6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信息技术信念 评估指标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27

Determination on the Index Weight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liefs Assessments Based on AHPLI Hongmei(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Finance,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established IT faith belief that mathematics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paper tries to build up its analysis of structure model, calculate the relative weight of each factor and check the consistency.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liefs; evaluation index

0 引言2014年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之一是信息技术信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育奖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将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

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②“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信念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 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信念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信念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方面:1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2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与学中作用的认识;3借助网络学习的情况;4过去5年中学习新技术的主要途径。

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教师教信息技术应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结构模型。

依据系统特点和基本原则,对各层因素两两比较分析,引入1-9比率标度法构造出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从而得出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2.1 构造判断矩阵请专家打分,然后将专家的打分加权平均后的表2~6。

表2 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信念

表3 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

表4 对信息技术作用的认识

表5 借助网络学习的情况

表6 学习新技术的主要途径

2.2 用方根法计算层次各指标对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1)根据表2所给的判断矩阵,记为 = ,计算如下:

对 = 作归一化处理:,得指标 = (,,,)对指标的权重为: = = 对指标。

(2)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检验矩阵的一致性。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于是;计算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 = ,(为矩阵的阶数)。当 = 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这里 = 0.060。这说明,判断矩阵并非完全一致,所以需要进一步确定这种一致性是否令人满意。于是将与进行比较,(Random index)为平均随机一致性。表7为通用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表7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0.10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当>0.100,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再重新计算。

对于上述判断矩阵, = = = 0.067<0.100,这说明该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 = 的各分量可以作为评估指标的权重。因此,一级评估指标的权重为 = = 。

2.3 各层次的相应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1)根据表3所给的判断矩阵,同理可算得指标 = 对指标的权重为: = 。

以下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

= 6.503, = 0.101, = = = 0.081<0.100。

可见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 的各分量可以作为评估指标的权重。

(2)根据表4所给的判断矩阵,同理可算得指标 = 对指标的权重为: = 。以下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

= 6.585, = 0.117, = = = 0.094<0.100。

可见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 的各分量可以作为评估指标的权重。

(3)根据表5所给的判断矩阵,同理可算得指标= 对指标 的权重为: = 。以下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

= 7.722, = 0.120, = = = 0.091<0.100。

可见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 的各分量可以作为评估指标的权重。

(4)根据表6所给的判断矩阵,同理可算得指标= 对指标的权重为: = 。以下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

= 6.417, = 0.083, = = = 0.067<0.100。

可见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 的各分量可作为评估指标的权重。

2.4 指标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这样,可以得到层次总排序的结果见表8。

表8 层次总排序

接下来,对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

= = 0.085<0.100。可见指标总排序具有满意一致性。

3 结论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确定判断矩阵。根据专家意见和决策者的认识水平及统计资料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后得出的判断矩阵是合理的、科学的。层次分析法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用此法确定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信念信念评估指标的权重,有效地避免了权重确定中主观随意性和模糊性等弊端。因此,此方法具有科学性,是有效的。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7篇

一、全面实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意义

1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但是,科学发展观要由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来落实。这里,就有一个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的问题,有一个如何评价政绩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地铺摊子、乱上项目;有的热衷于标新立异、贪大求奢或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可见,政绩观的问题关系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关系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实施“**”规划,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一句空话。

2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要求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则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是否满足公共需求的重要手段和尺度。也就是说,政府对公民负有公共责任,政府的支出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并按正当程序支出,公共资源必须有效率地利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落实这些公共责任,就必须对政府的作为进行绩效评价,以准确了解政府是否承担起了公共责任。绩效管理的重要特点是公民导向的绩效观,它所追求的是效益、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程度;公共部门以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责,以公民导向为基本特征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改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权威,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政府绩效评估所采取的界定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强调顾客至上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等措施,有利于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信任,增强政府公共部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3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是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绩效管理有利于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机制。政府绩效管理以提高政府绩效为最终目标,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是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当代公共管理认为程序和规则固然重要,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是否产生好的结果、是否满足公民需求。实践证明,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带来了一系列以绩效为本、以结果为导向的新的管理措施的运用。例如,政府围绕其使命进行绩效管理,采用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实施顾客导向的管理,增加顾客选择的机会,调查和审视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满意程度;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实行绩效与财政预算拨款挂钩,从而降低行政成本;改革公务员制度,实行业绩奖励制和绩效工资制,从而增加了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活力。因而,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是改革政府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工具。同时,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绩效评估,使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

二、国外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传统行政模式下,西方国家早期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主要受到科学管理运动和一般管理理论的影响,大多采用基于技术效率(机械效率)的研究方法。二战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政府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绩效问题的焦点由组织特别是由结构与过程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所产生的结果上来。政府绩效评估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绩效管理成为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目标管理、绩效预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等绩效管理技术纷纷得到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绩效评估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效益和“顾客满意”,质量被提到了重要地位。目前,西方各主要国家都在政府管理和市政管理中实行了绩效评估的技术和方法,绩效管理评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1.注重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律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面实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过程中,很注意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律框架,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如英国1983年颁布了《国家审计法》,把审计中央政府资金的职责和权限授予了主计审计长,并规定成立国家审计署以确保主计审计长履行其职责,首次从法律的角度表述了绩效审计。1997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也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实行最佳绩效评价制度,各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绩效评估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及固定的程序。美国于1993年7月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规定“每个机构应提交年度绩效规划和报告”,财政预算要与政府部门绩效挂钩。1999年4月,日本内阁会议根据《中央省厅等改革关联法案》的相关措施为内容,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央省厅等改革的基本方针》,将总务省的行政监察局改为行政评价局,行政评价局可超越各府、省的界限,行使包含政策评价职能在内的行政评价和检查职能;2002年他们又出台了《政府政策评价法》,在整个政府范围内实施。根据这项法案,内阁和政府的各个部都被要求在其权限范围内实行政府评价。

2.注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会计总署率先把对政府工作的审计重心从经济性审计转向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重的审计(即“3E审计”),后又扩展到“5E审计”。2002年,美国总统管理及预算办公室提出了针对联邦行政机关和部门的通用绩效指标,为五个跨部门的政府职能开发了统一的评价指标或称“通用衡量标准”。2003年预算中,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制定了评级制度(红、黄、绿)来评价联邦机构执行总统管理议程的工作成果。

3.将绩效管理与战略规划及公共预算改革结合起来,注重形成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体系

西方国家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将政府战略规划与绩效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力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如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要求联邦政府各机构制定五年战略规划,制定实现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年度计划,定期测定部门工作绩效并向国会和公众提供绩效报告。1993年8月3日,在时任总统克林顿大力支持并在美国管理与预算局(OMB)和国会的推动下,《政府绩效和结果法》顺利通过立法,从而使美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另外,许多国家将绩效管理与公共预算改革结合起来,推广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在资金分配上强化绩效,将公共预算拨款与各机关单位的绩效联系起来,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在公共预算执行上将效果与拨款挂钩,根据绩效来分配预算。同时,在公共预算管理过程中,变传统的“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在议会中公布、撤职、削减,直至取消这项公共预算。目前,绩效预算已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公共预算管理模式,世界上近50个国家采用了绩效预算,如英国、瑞典、日本、加拿大、法国、巴西、印度等国。

4.以公共支出评价为手段,注重政府绩效审计

加强对政府公共支出的评价,是当代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共支出评价是随着绩效管理和绩效预算而出现的,它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公共支出评价就是评估政府支出是否有效,效果在哪里,在哪些方面应当改革,以进一步提高绩效。西方国家公共支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工作和议会公共预算案的讨论和通过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在支出评价中,还能发现政府工作漏洞并加以改进。另外,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发挥独立审计机构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1997年,英国国家审计署(NAO)首次了《绩效审计手册》,其目的是确保绩效审计能够遵循审计标准。2003年,又对该手册行进了新版,指出:国家审计署“要对议会(从而对纳税人)负责。通过绩效审计,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具体目标则包括:促进审计单位提高服务质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既定目标、节省资金、改进工作方法、避免浪费等。

5.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绩效管理,确立以质量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

20世纪9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其核心特征是顾客信息反馈与评估、雇员参与质量改善、目标管理等等。它强调顾客导向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地位,强烈关注行政活动的质量与效果,这也导致人们对绩效的强烈关注。如美国商务部于1987年设立了国家质量奖;1988年,联邦质量学会开始对政府部门颁发总统质量奖。总统质量奖的七项原则是:领导水平、信息分析、战略质量规划、人力资源发展和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质量及运行结果、顾客焦点和满意度。

6.不断完善绩效评估的方式与方法,提高绩效评估的质量与水平

在绩效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西方国家绩效评估的主体逐步多元化。在评估过程中有公民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参与,由单纯的政府机关内部的评估发展到由社会机构进行评估。如美国民间机构锡拉丘兹大学坎贝尔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就与美国《政府管理》杂志合作,每年对各州或市的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并评估报告,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州政府在对其部门年终业绩进行评估时,也往往请专门的社会评估机构参与。2001年1月,日本设立了政策评价和独立行政机构评价委员会,对行政评价局实行政策评价进行必要的协商并将意见提交给总务省和邮政省等部门。这一委员会由民间的独立专家组成,行政评价局充当政策评价和独立行政机构评价委员会的秘书处。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大幅度增长,加拿大等国家还进行大范围的政府顾客满意度调查,将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的目标。同时,政府绩效评估技术不断成熟,信息技术、量化技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方法技术广泛应用,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一系列讲话中就尖锐地指出了所带来的机构臃肿、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弊端,强调通过抓住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活力、效率、积极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行政学以来,行政效率始终是行政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理论的基础上,政府绩效概念开始逐渐引入我国公共行政学研究领域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党中央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都注意把提高行政效率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党的十五大也提出,要认真解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严重的问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这就是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且要求建立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党的**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强调实现“四个分开“、履行“四项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

从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实践看,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开始进行政府绩效的管理和评估活动。如福建等地进行的机关效能建设、南京等地进行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等。一些地方将绩效评估作为政府管理机制中的一个环节,运用目标责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行风评议等方式对政府进行绩效评估,如河北省实行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对干部实绩的考核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三大方面,其中经济建设下列9大项指标、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下列12大项指标、党的建设下列5大项指标。一些政府部门在政府组织内部开展了绩效评估措施,一些研究机关还对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但是,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还很不成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下方面:一是绩效管理与评估尚未全面推开,还只是停留在个别省市、个别部门的分散试验阶段,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二是绩效管理与评估缺乏法律规范,尚未形成一种法治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估制度与体系。三是还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往往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四是绩效管理与评估尚未与公共支出评价、绩效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缺乏独立的绩效审计。五是绩效评估的科学化程度不高。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上级行政机关,社会公众、社会组织还没有真正成为评估的主体;评估的操作过程没有规范化和程序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评估的方法多为定性方法,较少采取定量方法,多为“运动式”、“评比式”、“突击式”评估,而对政府绩效的持续性测定较少;评估的过程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透明度、公开性与公平性,缺乏媒体监督。

针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1全面建立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规体系。要尽快将我国目前的各种绩效管理与评估措施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切实加强对绩效管理与评估的立法保障工作,加强对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从而使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工作走向法治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二是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与机制。有效的绩效管理,以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绩效管理机制为前提。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绩效管理。同时,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包括目标管理机制、标杆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顾客导向机制等,特别要将质量管理机制引入我国政府管理,在政府部门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是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化水平。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应多元化,绩效评估的方式应该多样化。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机制,要将政府自我评估、上级评估与专家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估要贯彻顾客导向的原则,评估的内容、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为公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要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要通过社会调查、民意调查等方法,定期调查公众对政府施政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评估要公开透明,要做到内容标准公开、过程公开、评估结果公开;同时要科学地使用评估结果,将政府绩效评估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准的奖惩制度。

2探索完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要结合我国国情,从有利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我国地区差异较大,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设计出最能测量政府工作成果的指标体系。

我们认为,我国政府的宏观效益指标应包括:一是政府部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兴建的基础设施数量,政府颁布实施维护经济秩序的法令法规,政府对主导产业的支持程度等。二是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是否充分就业,物价是否稳定,经济是否持续增长,收支是否平衡,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国民财富是否增加等。三是财政政策的公平程度,如税收总收入、直接税、间接税、社会保险缴款占GDP的比重、员工的社会保障缴款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四是政府管理效益,包括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政府支出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政府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人才吸引情况,外地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等。五是政府管理社会的效果,包括公民对社会公平和公正是否充满信心,每10万居民中严重犯罪人数,人们对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程度是否满意等。

我国政府的微观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一是效益技术指标。产出质量指标,如差错率、准时率、合格率、优秀率;社会效果测定,如缉毒效果指标中的与吸毒相关的死亡人数、吸毒入院人数指标等等;顾客满意度指标,如抱怨与投诉率、公共服务网点的分散程度和服务半径等等。二是公共部门行为合理化水平指标。如公共决策否科学;民主监督是否有效;是否廉洁、勤政、高效;政府能否将政策有效运用于经济;立法活动能否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政治体制能否依据经济与社会的需要而及时变革,等等。三是公共部门机关效能指标。包括是否有合理而完善的制度,如岗位责任制,首长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同岗替代制,联合办公制,效能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等;能否依法行政;是否推行政务公开,是否公示机关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审批程序、时限、承办人姓名和审批结果等;能否提高办事效率,用科技手段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等等。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科评估第8篇

关键词:科技计划 分类 绩效评价 评价方法

一、科技计划的定义和分类

顾名思义,国家或地区针对本国或者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现状而做出的改善策略,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的一系列高效、细致和科学的发展计划。按照科技计划实施范围大小来划分,科技计划可分为国家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

(1)国家科技计划,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全局需要以及经济现状对科技发展的寄望,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而制定的配套计划,包括阶段目标、预算投入、阶段成果总结、问题反馈和最终成果验收等。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科技计划对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科技政策的落实和国民经济全局社会发展的大踏步发展具有指引性的作用。

(2)地方科技计划,是以国家科技计划为大纲,结合各地方具体科技发展实情而制定的辅助地方科技腾飞,协助国家科技计划顺利实施,为整个科技发展,经济进步添砖加瓦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及其实施规划。它在地方经济发展大纲的前提下诞生,又为服务经济全局方向发挥特殊功效,是重要的指引性发展计划。

国家的整体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各个地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地方科技发展,经济腾飞,才能获得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本文侧重于地方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价研究,通过对地方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以及主要评价方法的阐述,为地区科技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国家整体计划更好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发展前提。

二、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

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是指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的,由具有技术经济、科技管理、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人员绩效、学术绩效以及目标实现程度、经费的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并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提高未来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提出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科技投资效益的目的,为宏观决策及其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国外研究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学术界对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产生基本形成共识,通常认为,日益增长的科技计划绩效评价需求部分来源于预算压力和更好配置稀缺公共资源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权责相符、透明性和减少扭曲干预等趋势也推动着评价活动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间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政府更是把科技投入视为战略性投资,纷纷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强度和力度,研究和开发的规模日益扩大,政府也就需要对科技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详细的了解,政府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价开始蓬勃发展,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著名经济学者坎贝尔认为,政策与项目决策,即国际或地区科技计划应该来自于不断的、旨在改善社会条件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此同时,另一位学者科隆巴赫则认为,尽管评估研究要采用科学的调查并在评估中用到科学逻辑,但对科技计划的评估研究要结合现有的政治环境、项目局限和可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的科技计划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行政评价、同行评议、指标量化评价、科研计量评价。

2000年底,科技部出台《科技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针对国家或地方重大科学技术计划的设立和实施效果,将科学技术计划评价分为前期评价、中期评估和绩效评价,并且规定科学技术项目要实行分类评价,对我国科技评价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有着重大作用。

欧阳进良等学者对我国科技计划的计划评估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概括,采用的模式有“目标——管理——效果与影响”的综合评估模式和专题评估为主的评估模式。综合评估模式,主要从计划目标定位与布局和目标相关性,计划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合理性、组织实施效率和适应性,计划实施的产出、效果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专题评估为主的计划评估模式,主要选择若干关键问题,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要议题进行评价,把握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科技计划绩效评价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科技创新政策重点:一方面是由于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提升创新体系效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想从公共补助研发的过程中了解到哪些经费发挥效果,该如何促使所补助对象的运作能显现其成效。理论界对这两种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此将科技计划绩效评价划分为“形成式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和“总结式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两种模式。

“形成式评价”属于管理层面,它从组织内部出发,期待能从绩效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中获得补助研发的启示,挖掘改进提升的建议。这种模式以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和北欧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或是出于法律体系对科技计划评价的要求,或是政策制定者对评价结果的接纳态度。它立足于从组织内部改善管理,而不是强调预算的重新分配。比如,欧盟研发计划绩效评价体制的演进方向,其目标则是朝向想要使各个计划有效地达成,并且能透过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到欧盟的决策层次,以便提升下一回合的计划执行成就,以及提供下一回合研究计划的规划方向指引,所以评价的方法、对于资料的需求、逻辑关系的建立上相对困难许多。

“总结式评价”从组织外部出发,侧重于关心研发补助的成效,目的是为了评价研发补助的合理性或者是为了进行资源的适当合理分配。以美国为例,美国著名的先进技术计划(AdvanceTechnology Program,ATP)从1 990年起开始实施,目标就在于扮演催化研究实验室与产业界间互动的角色,证明整个ATP计划的合理性,以达到刺激创新的目的。

二者的特征具体见表(一)

四、地方对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时的注意点

(一)科技计划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全面性。首先应当反映科技计划的本质特征,这是构建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原则。尤其是形成式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科技计划的绩效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和主要特征,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可靠;

(2)代表性。评价指标应尽量选取最能反映科技计划实施队伍的绩效水平、最能突整个科技计划绩效特征的要素,凸显团队的本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反映科技计划的绩效情况;

(3)一致性。评价指标的设定要与科技计划所指定的发展规划、研究方向、绩效评价的目的保持致,还要保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4)可操作性。在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充分考虑评估活动中所面临的时间、信息采集、成本等多因素的实际限制,指标不能过于繁琐,应尽可能以较少的指标来反映较多的信息在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尽量便于搜集,计算方法要简单易行,并且要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同时,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应精炼简洁、便于评估人员理解及采集相关信息,以便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有效的评估质量控制,保证评估质量的客观、可靠。

(5)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应尽可能规避明显的相互包容,各级指标间应层次清楚,应减少指标间的交叉和重叠。对某些指标间隐含的相关关系,在评估工作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其影响。

(二)地方在实施科技计划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重评价指标选择的同时,我国也要注意在实施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事宜。从搜集到的资料发现,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比较突出的有几点: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执行;缺乏地方特色;“产学研”结合粘度不够。

因此,地方在实施科技计划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投入是输出的基础,投入资源供应不足将会导致科技计划的先天营养不良,从源头抓起,会更好的保证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

(2)要依靠不同专业管理机构对科技计划实施专业化管理。尤其是对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与专利进行周全保护,为科技计划的顺利实行和成果保护保驾护航;

(3)从科技计划的管理程序到相关机构,都有法律法规或制度约束,保证科技计划实施管理的规范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法律和制度开路和保障,科技计划的实施可以更加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