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18 10:23:43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1篇

    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和相关专着中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和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理教育的价值实现做出一份贡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点突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思想,特别强调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等传统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地理思维方面的文章较多,尤其以空间思维培养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张在教学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等内容时,可利用空间形状、空间大小、距离等空间要素发展其地理空间思维;[13]代泽斌强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通过区域[ lunwen.1KEJIAN.com]地图训练、区域对比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4]龚倩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5]。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较少,缺少系统介绍培养学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2篇

【关键词】中职地理;有效教学;课堂教学;师生情感;评价

中职生不爱学文化课,许多学生一谈到地理就摇头,这需要教师探讨研究,改变这种低迷现状。我结合多年在中职学校教学的体会,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可实现中职地理有效教学。

一、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是中职地理教学的主阵地,要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从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努力。

1.结合专业教学

中职生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上课时把专业知识巧妙地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把漫画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在讲完“森林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时,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在一片只见得着树桩的土地上,小鸟哀求砍伐者“请把我也带走吧”。结合漫画,提出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今后应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学生积极回答、归纳,总结出“随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终会招来无情的报复”这样的结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达到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可让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漫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音乐专业和地理学关系也非常密切,教师应加强音乐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讲我国的区域地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不同环境区域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3)物流专业,涉及运输方式的选择,原料、产品分布,也与地理密不可分。

把专业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从中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自然就越来越用心地学地理和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对中职生尤为重要,有了兴趣,中职生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每学期第一节的绪论课,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课堂导语,让兴趣的种子播撒在教学的起点。

(2)巧用诗歌谚语。这可以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教师信手拈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让学生在佩服老师的同时,喜欢上地理。

(3)幽默教学。中职生的课堂最忌沉闷,教师要不时穿插幽默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3.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职生大部分比较懒,不善于思考,如果教学中能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启迪学生思考,开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又发展智力和能力。启发式教学有多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

对比启发式。在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特征,先向学生讲解自转的一系列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教科书,完成公转相应的内容,并在讨论质疑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直观启发式。人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过程。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培养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如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不知等高线怎么来的,无法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结合起来,我拿一座模型山的教具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看模型教具的等高线,并告诉学生等高线是按一定等高距在水平方向上画的,等高线投影到图中,形成等高线地形图。平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借助电视、电脑课件等,突出形象化教学。

设疑启发式。如果我们依照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层层设疑,学生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时,我设计以下问题:①西欧是何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是什么特征?③光照强吗?④是适合谷物还是牧草生长?⑤该地区经济发达吗?人口多吗?通过教师的层层启发,学生掌握了该部分内容。

4.因材施教,大胆调整教材内容

依据中职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调整;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拓展广度。

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旅游专业的重点选择名胜古迹及形成的地理原因;计算机专业的重点选择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涉农专业重点掌握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了解我国各农业区的优势、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对各区域的综合整治。

对重点内容要精讲细析,时间要保证;对于难点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难点分解为若干较易理解的问题,各个击破;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教材适当补充新知识,比如宇宙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学能力差,他们的知识仅来源于老师课堂讲解,甚至还要打折扣,如果我们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课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阅读文章、设计题目,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可以将章节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去翻阅课本,通过学生讨论、师生问答的方式,掌握课本知识;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难度有所提升的题目,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缩短师生距离,加强师生融合

真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问的难易度要接近学生的水平,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课后,教师多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就业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亲和力。学生有进步,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用自己的魅力感化学生,学生就会比以前更加关注地理的学习。中职生的自尊意识极强,面对他们的错误,教师不要谩骂,而应和他们沟通、了解,告诉他们不良习惯可能产生的后果,劝说他们改变。

三、对学生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

(1)增加单元考试比重。以往评价以期中、期末考的成绩为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成绩。可以增加单元考试次数,并把考试成绩按比例累计到期中、期末总成绩。

(2)引入“增值评价”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信念。“增值评价”即以学生原水平为基础,将每次评价与原水平进行比较,只要成绩较原水平有提高,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分。这种以“成长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只要努力,成功的大门始终为其打开。

(3)加大学习情感的比例。把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情趣,建立“考试+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课外活动+作业”评价模式,这种模式能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踊跃回答问题、课后及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3篇

关键词: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注入新活力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往往将课堂内容安排得满满的,而且全部都是在中规中矩的过程中完成教师个人安排的演说。然而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情势下,教师不得不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多参与进来,即改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多说,以求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培养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例如,可以给定学生一个陌生的旅游地点,来让他们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和行程安排,这里就举福建为例来进行相关说明,可以选择红色旅游路线、历史古迹旅游路线、山水人情旅游路线等,从中还可以了解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淳朴的风土人情,加深对这一地区的认识,通过进行分组比赛,最后评定出最佳的那一组,这样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使学生产生想要继续学习的兴趣,并且给学生讲课的机会使其展示自己的风采,在讲课中获得荣誉感,进而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学习。

2.善于运用计算机辅助传统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当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课程讲解,使地理事物在学生面前展现得具有生命力,增加课堂上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多样性,也可以延伸知识点,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同时教师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有合理的安排,否则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福建地形的时候,如果配有相关的图片,那么就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它的丘陵地形,进而很好地理解它的布局,也会更吸引学生的眼球,由衷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智慧的伟大,甚至产生想亲自去看看的冲动,从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

3.灵活运用手工作品来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地图、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来教授课程,可以请学生在课下分组来完成教具,一方面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画一张中国地理简略图,来帮助记忆各省市的旅游景点的位置,标注出经纬度可以大体知道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情况(包括地形、天气、交通等),进而来安排出行的日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提高导入技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课程导入的技能。中职旅游地理学科是酒店、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加之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低,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注重板书技巧和课堂提问技巧

板书技巧既要求教师写一手漂亮的字,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崇敬感,又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主要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对本次的学习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抓住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以后的巩固奠定基础。此外,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把握准确,讲解重点,不要让学生的思绪过于涣散。

6.轻松学习,探究式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发散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采用朋友式的交谈方式来舒缓课堂的紧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轮流让学生做导游来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介绍,加深他们的印象,在轻松的游玩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自身独有的魅力和生动有趣的讲解来教给学生知识,进行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不断去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黄彩霞.浅析旅游地理学新教法[J].科技信息,2010(03).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地方高校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最近几年, 我国地方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如雨后春笋,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地方高校大多开设物流专业的条件都不太充分, 90%以上是大学扩招后盲目跟风所致,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项目教学法作为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失为目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有效方案。

一、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应用的必要性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这一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项目要求进行资料收集、选择、整理,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行为能力与社交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在教学目标上,传统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而项目教学法运用技能和知识;教学形式上传统教学以教为主,学为被动,而项目教学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交流方式上,传统教学是单向的,而项目教学法是双向的;传统教学上是要我学,项目教学法是我要学。

3.我国地方物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物流专业的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物流人才。

4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项目教学能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质

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训练,使学生的潜质得到了极大地挖掘,聪明才智和对求知的探求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为地方高等院校的学生,采用项目教学是必要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实践机会和思考空间。

(2)项目教学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在项目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都是经过认真设计、筛选。参照物流工作中的真实环节或事件,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物流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接近教育与社会需要的距离,也接近了教学内容与物流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参与社会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1.教材问题

目前,缺乏适合物流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大部分教材的案例典型性、代表性还不够,没有形成一个项目整体,理论知识缺乏。建议在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教学项目实例,编写适合本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以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项目教学是教与练的过程,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一步步思索探究,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理论知识也同样重要,建议在课堂的前十几分钟把项目模块要用到的理论知识重要讲解,然后再把这些理论运用到项目模块中。比如在讲《物流技术与装备》时,它涉及到的都是实体,这就需要学校提供机会让老师到其他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培训,实行校企联合办学,提高实践能力,从实践中来发现问题,进而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项目教学法

3.教师与学生位置问题

项目教学法具有极大的驱动力,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只是简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就行了。教师的地位仍然是第一位,项目教学法不但要求教师对本课程专业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双师型”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全局的高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

4.学生分组问题

学生分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项目教学法采取的是分组学习的方式,理论上是要求每一组学生负责一个小模块,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有可能学生对整体课程的理论知识没有全面掌握,因此,学生分组是要注意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进行互补搭配分组,完成项目的所有模块,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按项目模块来分组。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一个项目的完成要靠大家共同来努力,这也是目前好多组织核心竞争力所在,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鲍洁 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7-50.

[2] 易兵:通过“课题教学”模式,谈谈对物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几点认识[J],现代农业科学,2008,(7):102-103

[3] 王东生:本科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模式研究[J].学理论,2009,(9):166-167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理教学 地图技能 培养 实践

许多的地理学家都说过:“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地图作为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是无法被取代的,它是一个信息载体,记录着地理中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地理教学中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也是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培养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很好的运用地图,不仅仅是学生学好地理课程的手段,更是中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具备的一项文化素质。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值得每位地理教学者深思的问题。

一、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并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学生拥有识图的能力是地理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我们都知道,在老师与学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农村,我国农村的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如同虚设,很多学生在地理知识这一块比较匮乏,特别是对于地图技能的运用更加相当薄弱,许多的初中学生根本不会识图,或者盲目的看图,经常是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这种方法来学习地图。我们最主要是要让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扎实,要首先学会地图上如何定方向、看高低、量距离。要对地理的图例熟悉,学会等值线在地理中的表达方法。只有基本功牢固了,学生才能轻松的看懂地图,从地图里获取有用的信息,为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我们的地理教材中专门有一章节对“地图”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识图有一个强化的集中训练,从而掌握基本的地理识图知识和识图技能,对地图的“语言”进行熟悉,理解图例、比例尺等涵义,学会看经纬线来识别方向,学会看比例尺并算出实际距离以及通过等高线看懂地势的陡缓情况。但是,想要真正的熟悉地图并且能够运用地图,单单靠一章节的知识讲解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地理教学的其它章节反复的分散训练,通过地形、河流、气候、植被以及经济部门比如交通、旅游、工业、农业等在地图上的分布经常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加深,逐步的对地图知识巩固,提高对地图的识别能力。

二、学会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能力

学生学好地理课程的方法之一是经常的运用地图,做到左图右书、书不离图 ,与此同时对课本里的插画和插图要重视,通过对插画和插图的判断来分析地理特征,把学过的地理知识在地图上进行巩固,让学生理解地图含义,从而获得相关的地理现象的知识,将教材中难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通过地图的语言说明,让学生对地理想象和地理事物形成初步概念。比如,教师在讲述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特点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弄明白“亚洲东部一月的气压和风向”和“亚洲东部七月的气压和风向”的地理图,学生会得知由于背靠着最大的亚欧大陆,同时面临着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导致东亚的冬季气候和夏季气候差异比较大,造成了东亚季风气候;同时因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以及源地的不一样,形成了此时“东亚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这样的季风气候的特征。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来提问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了该地气候的基础上,通过地图将知识进行复述,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概念和分析理解地图的基本能力。

三、加强专题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目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中,专题的地图出现的次数较多,比如地理统计图的知识教材在初中的地理中出现很频繁,其中有线状态、柱状图、饼状图以及扇形图。比较常见的柱状图用来对地理事物中的一个绝对数量进行有效阐述,比如教材中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图“、”各洲的人口比较图“和” 主要国家的人均占有耕地图“等等。在地理教材中,线状图又有折线图和曲线图之分,人们经常用它来标识地理事物中时间或者地理空间的分布状况,比如我们常见的“气温分布图”、“气温变化的曲线”、“地形剖面图”以及我们人口统计用到的“人口增长图”等等。而在地理分析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扇形图、饼状图等,它们说明的是一些地理事物的局部和地理事物的全部的一个比例关系。比如说:地形的类型比例图和中国土地地貌的类型图都是用来说明比例关系的图例。在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要学习的内容所具备的特点,让中学生对地理的统计表进行绘制,并将绘制好的表进行分析和运用,在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中学生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师生通过将地图手动绘制的这样 一个过程,不仅能够获取信息,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够得以解决,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中,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也相应得以提高。

四、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中学生对地理教学中的地图运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地理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地图产生了兴趣,也就会主动的在学习中使用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有了良好的兴趣才会有用图的动力。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地图的态度与学生的用图习惯跟对地图的兴趣密切相关,我们的地理老师要有很好的板图、板书的技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能够在课堂里受到知识的熏陶,逐渐培养起对地图的兴趣,慢慢的养成用图的好习惯,从而热爱运用地图。

总的来说,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学生往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地图,怎么使用地图。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下,中学生必定会逐步掌握看地图的方法,提高看图技能。如此一来,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改善,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必定会得以提高,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以充分的提高,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潜力才会被很好的挖掘,地理课堂的教学得以优化,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6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研究方法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SUN Yuantai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The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more teaching policy and public management, clear teaching goal,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system, enrich the teaching means lear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deep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expanding course learning goals, promote and apply ability in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achieve teaching is learn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方法的有力支撑,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成熟程度,是判断学科独立性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成熟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向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社会科学的规范性有所提升,但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国内的科研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其关键在于国内研究方法还较为落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也不例外。“公共管理学科的方法论教育,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①因此,从公共管理规范发展的视角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普及与发展。

1 多策并举: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

“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进步。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也有赖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授学生。尽管公共管理学的肇端就伴随着对研究方法的重视,但对于国内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因而需要去探索和总结如何更好地做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首先,明确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研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传授知识,其更多地是对思维模式的训练。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就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现实问题。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之后,应该通过研究方法的学习,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问题。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定位:一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要从接受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通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解释公共管理中的现象,从而验证已有的公共管理知识或者得出新的结论。二是让学生把握创造知识的逻辑。创造知识不是拍脑袋式的思辨,其依赖于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即科学研究的逻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的教育,都要从科学研究的逻辑出发,让学生了解和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三是让学生掌握创造知识的工具。面对公共管理实践中繁多的信息,知识创造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重在方法,尤其是一些操作层面的分析技术,即整理信息的技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使得公共管理实践中的信息成为公共管理知识。

其次,完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体系。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自身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演绎到归纳、从理论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研究规范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数据分析方法从简单到复杂,统计变量从单元到多元,统计手段从手工到信息化的演进过程。”②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没有形成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完整体系,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教材简单照抄国外教材或者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材。结合科学研究的逻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操作部分。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理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问题,即如何形成研究设计。理论部分具体包括三个核心问题:研究者运用什么样的知识观;什么样的研究策略贯穿研究过程;用什么样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③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践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资料搜集的问题。公共管理研究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每种方法都有一个完备的过程,在课堂上要把这些过程详细地说明,尤其是指出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三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操作部分。这部分主要解决资料分析的问题。大致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搜集的资料可以分为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两大类型。质性资料和量化资料都有专门的分析技术,而且质性资料可以进行量化分析,量化资料也可以进行质性分析,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

最后,丰富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手段。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如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育中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和原理,而思维模式的转换、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等目标则难以实现。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手段。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互动式教学。这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二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案例教学。公共管理学一向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改变了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把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把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在研究方法教学中可以一方面选择公共管理研究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研究,伴随着教学的进度不断推进案例分析。三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分组教学。通过分组教学,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不同的研究,培养他们研究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意识,塑造团队精神。四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操作式教学。如果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逻辑,不能在操作层面有所突破的话,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就是失败的。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应该坚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分析资料形成研究结论。

2 注重参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学

在实践中很多学生认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仅仅是诸多课程的一种,像学习其他课程一样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误区,影响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学习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打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过程中要以参与式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心智模式,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去解释和解决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首先,参与课堂,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处于主体地位,在研究方法学习中发挥着创造作用。基于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依赖。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因此,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课堂的过程。如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期刊上选取一些文献进行分析,找出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在内的研究逻辑。

其次,参与研究,拓展课程学习目标。适应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目标定位要求,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要随之转换,即从获取知识到创造知识。学习研究方法,学生首要的是掌握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与研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综述文献、选择方法、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利用所学的内容做出自己的研究设计。如可以结合当前高校开展“挑战杯”竞赛或论文大赛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以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开展公共管理研究。

最后,参与操作,提升学以致用能力。能否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转换为公共管理的概念和语言,是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学习的关键。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手段,其核心环节就是操作分析。一些重要的结论或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资料分析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演示的方式展示操作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资料的分析技术。在学生没有搜集资料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学科领域一些典型资料或者自己的数据给学生,使其能够结合这些资料更好地学习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3 教学相长中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也是一个较新的过程。正因如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致力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互动中创造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本体知识和教学模式。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出自礼记)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种自反意识。“自我意识清醒的常规科学行为不仅会为我们带来更清楚的研究焦点,而且会让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去认识新的、关键的、被错误忽视的东西。”④对于教师而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本身不是一个完整和成熟的体系,自身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那么娴熟;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方法的学习有其独到性,不同于一般课程的记忆性学习。因此,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打破二元对立,成为互为主客体的教学共同体。在这种新的共同体中,对于教师而言,要放低姿态注重自身的学习提高,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而不是教材或者自身;对于学生而言,要突破思维定式转变学习模式,注重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参与式的学习模式创造关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学知识和研究实践。

注释

① 李学.浅析公共管理定性研究方法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

② 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2).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7篇

关键词: 教学论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两本书对我国教学论发展的近三十年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教学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通过读这两本书,我对教学论这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是对我国教学论改革开放到新世纪这二十年教学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在结合研究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教学论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对我们后来学习教学论提供了方便。这本书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综述,也为我们以后怎么学习写文献综述起到了示范作用。而《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新世纪近十年教学论发展的研究。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学论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对这时期教学论的研究,使我们感觉到教学论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我们的实践工作离不开教学论的理论指导。

一、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感受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专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回顾过去二十年内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展望新世纪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走向。全书共分为十五个专题,对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作了综合的考察。每个专题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这一专题在近二十年内研究的历程及其特征,二是对这一专题研究内容进行评析,三是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本书既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教学论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又为新世纪教学论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二、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感受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地对新世纪以来的与教学论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国教学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这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这本书首先对我国近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对这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进行归纳,最后对这个专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既有利于我们对教学论的理解,更有利于我们确定自己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使我们的研究走在相关领域的前沿。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对教学论有了新的认识,也开阔了视野。

三、读《教学研究二十年》的反思

李定仁教授与徐继存教授合作开展了我国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文献研究,出版了《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一书,较为系统地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梳理了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成果,总结了我国教学论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对教学论的理解不是那么系统,这本书我在以前读了一遍,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假期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这次我感受到教学论并不是那么乱,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教学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对教学本质的认识

之前我对教学的本质的认识比较乱,不能辨别出什么是教学的本质。通过这次对第三章的阅读,我对教学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首先,这本书对教学本质研究的背景和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研究教学本质的内容进行了评析。我认为这是本书最好的地方,提高了我以前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也能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理解。最后,在对前面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本质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与前瞻。

(二)对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二十年研究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使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好的掌握。这本书介绍了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历程,在这二十年中,我国的教学方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介绍和引进阶段,教学方法的介绍包括国内外的教学方法的介绍。二是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阶段,分析研究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及其评析。对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的本质,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的要素,教学方法的特征,教学方法的功能,教学方法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国外教学方法的评析十个方面进行研究。这本书对这十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把这二十年研究中每一种有影响的研究都介绍出来,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灵活地运用,只有很好地知道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才能很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最后,这本书对我们以后研究教学方法给了一些启示,对教学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方法也进行了反思,使我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学研究二十年》这本书在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做了研究,这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为我们以后学习教学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对二十年中相关主要研究的进行索引,每一年索引的主要论文都为我们列了出来。这对我们以后研究相关的文献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前面观点的可信度,也为我们以后的写作提供了榜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

四、读《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的反思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对《教学论研究二十年》的继承和发展。《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也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学论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但是,新世纪我国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学论研究的领域也变得宽泛。教学论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要求众多学科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加强其理论支撑。一方面,原有的理论基础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为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一些新型的学科,如语言学、思维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未来学、创造学、生态学、数理逻辑及模糊数学等,从不同角度为教学论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法与研究基础。这本书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编写的,紧密结合时代的背景,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放在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论的研究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读完这本书,我对课程改革后出现的热点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处于跨世纪的历史性转折过程中,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科技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的发展,我国教学论研究呈现出了新进展与新特点。总结近十年来教学论的发展,对我国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和认识教学论研究的走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详细介绍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共经历三个历程:一是教学课程阶段,二是课程相对独立阶段,三是课程与教学整合阶段。在对以前回顾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学与课程关系的热点问题及新进展。这本书把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罗列了出来,使我对以前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这本书中对教学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前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对我来说是模糊的,我通过阅读,视野得以开阔。

(二)对教学与有效教学的认识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学校都在追求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的唯一指标。①我们怎样才能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呢?这一直是我不能理解的,我以前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了就是有效的,读了这一章之后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教学是否有效,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②首先,其介绍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及其特点。分析了每个学者对有效的理解,从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方面研究了有效教学。其次,这本书结合新世纪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等因素,分析“有效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给我们指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对我国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情况下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这本书共有十一个热点问题研究,对教学与教学论、教学与教学生活、教学与教学目标、教学与课程、教学与经验、教学与知识、教学于文化、教学与学生、教学与教师、教学与有效教学、教学与教学评价等热点问题进了研究。这些问题都围绕新课程改革下怎样很好地教学,为我以后在教学论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教学论并不是只有理论研究,也可以与现实教学相结合。这样,教学论的研究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五、启示

这两本书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教学论进行了研究,阅读了这两本书,使我对教学论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前我认为教学论只是对教学的认识,现在我认为这是把教学论研究的领域狭隘了,我们的教学论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大的空间,教学论必须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一书中,王鉴教授始终强调任何理论都要本土化的过程,他认为教学论在引进介绍国外教学研究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得不承认,其在引进和介绍上还存在某些简单化、表面化的问题,简单地拿来与套用现象仍时有表现,忽视了从整体上、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批判与统整工作。多年来中国教学论一直未能真正解决立足本身文化传统、汲取外部必要营养、成就独立自我的问题。建立科学化的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必不可少和不可逾越的,于是,在简单化的理论复制中,中国教学论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成了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若教学论的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中国的教学论研究仍将是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别人土地上的果树,永远品尝不到甘美如意的果实,更构建不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优良种系教学论学科体系,关系到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学论研究本身的深化,关系到教学论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关系到如何建构新世纪的教学论学科体系,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论体系,如何实现教学论的功能转换等。

这两本书的阅读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对我学习教学论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是与新世纪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这些都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指导我们在教学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中小学的教学效率。并认识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别国的教学理论,要与我国的现实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学好教学论,我们必须查阅以前的研究资料,并结合现实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注释:

①崔允.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人民教育,2001(6).

②王鉴.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认为社会科学版,2006(1).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研究方法第8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法 探讨 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7-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回归教学本真的呼声日渐高涨。人塑人,即有知识的人去塑造需要知识的人,是教学的本真。学校教学本真的阵地在课堂,回归课堂,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1]是实现教学本真的重要途径。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划分,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学而服务于学的地理课堂教学;另一类是基于教而服务于教的地理课堂教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投入时间多,着力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未来持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面对的主要是生成性问题,无预案,容易暴露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和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后者是以教师为中心,充分体现“先教后学”的理念,能够节约时间,着力于学生现实的需要,储存和提取知识的效率高。教师面对的主要是预设性问题,有预案,不易暴露教师的专业素质状况和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因此,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就分成了两派:走“先学后教”之路,以“导学案”、“问题卡”、“学习报告”等为工具,以学生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轰轰烈烈地实施自主式或展示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走“先教后学”之路,以教材、教辅、试题等为工具,热火朝天地开展知识的储存式或提取式的地理课堂教学。面对现实,孰重孰轻,很难评判,这自然就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道难题,就必须回归教学本真。就需要一种方式方法,来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

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法是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独特方法。其理由有三:一是用教育科研的程式来探讨地理课堂教学,将教育科研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有机结合,能促进教研活动的升格出效;二是师生不分主导、主体,共同运用教育科研原理,聚焦问题,对比筛选出关键问题,形成课题,设计出解决课题的方案(或思路),开展地理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活动。当然教育科研原理需要教师灌输,耗时要少,选择“先教后学”是最佳的方式。选择“先学后教”也是无可厚非的。由此看来,课题研究法能将“先学后教”和“先教后学”有机结合,具体问题,具体选择,无疑是解决地理课堂教学范式的有效方法;三是课题研究式地理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设计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活动。”[2]教师学会了研究,教得深入。学生学会了学习,学得深刻。

掌握课题研究法的基本操作范式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的关键。

第一,依据地理课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寻找问题,追问问题,聚焦问题,确立课题。例如,大多数文科生对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学习十分吃力,考点多,难点多,需要的其它学科知识点多。如果按照“先教后学或者先学后教”等方式教学,事实证明,不但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令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师生共同寻找这部分内容的主要问题,如四季五带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去追问,四季五带有何特征?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最后聚集问题,都与黄赤交角有关。于是确定出课题:研究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第二,依据课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的目标是:黄赤交角的大小,黄赤交角会产生哪些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概念及来源,太阳直射点概念及太阳回归运动规律,晨昏线概念及与太阳直射光线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概念及时空分布规律。

第三,依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立研究思路,实施课堂教学。研究本课题的内容,概念多,知识点抽象,立体空间强,需要学科知识点多,因此,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课堂教学适宜选择“先教后学”范式。

第四,依据课堂教学效果,对该课题进行深度反思总结。由于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相关概念、原理、规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课题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锤炼,将别人的知识进行一次自己的思想革命,批判性的质疑、吸收,升华形成自己对该课题的感悟和观点。由此,课堂教学适宜选择“先学后教”范式。

总之,课题研究法就是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程)和形式(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式,开展课堂教学范式的选择或课题式教学活动,探讨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趣性”、“有序性”,具有深化教与学的认识价值,改善教与学的实践价值之功效。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