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16 11:03:29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一事一议 忻府区 财政政策

2008年,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两工”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国务院选择黑龙江、河北、云南三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2009年国务院决定将试点扩大到14个省,2009年山西省有11个试点,忻州市忻府区于2010年开展了这项工作。此项政策旨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但在多年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弊端和不合理之处,有待解决。

一、忻府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现状

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忻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共有394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3.8万,无煤、无矿,是典型的农业大区。2010年被确定为山西省31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之一。

忻府区从2010年开始至2013年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761项,建成小型水利、人畜饮水工程508个,初步解决了旱涝保收、山区吃水难的问题,建成村内道路硬化项目41个,桥涵9个、村内环卫设施49个、村容美化亮化44个、村内新能源设施14个、村级公共活动场所26个,其他公益设施70个,使全区农村34万农民直接受益。忻府区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尽管起步晚,但是行动快,效果明显,将全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项目村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最初浇地难、吃水难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现在忻府区80%的项目村,正在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争取建成更多美丽乡村。如2013年董村利用一事一议资金整治了镇中心一条街的下水横流、卫生差的问题。西楼村2013年把全村的下水、自来水全部改造。太延村利用泉水,在村内建成一个让村民休闲、娱乐、观景的养鱼池和灌溉蓄水池,规模还很大。近几年农村出现了公共厕所、垃圾池、文化活动场所、马路两旁绿树成阴,村内村外整洁、卫生的好现象。表1是其2010年―2013年项目资金来源统计。

从资金来源表可看出“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中央、省、市、县通过一事一议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拨入的财政奖补资金;村民自筹资金与以劳折资资金;社会捐助及其他资金;村积累资金。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社会效应

(1)有利于构建民主议事新机制。一事一议构建了“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填补了村级公益事业供给缺位的空白。村民积极参与,有的出力,有的出钱,有的村干部还自掏腰包,垫钱做事,使得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村民自己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建、大家管,使村民逐步养成参与民主议事的习惯。

(2)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2010年到2013年四年忻府区农村村民共投资1.1亿(财政奖补资金3319万)用于建设一事一议公益事业,消耗水泥、钢材、砂石料、石灰、沥青、砖大约6千万元,有效的扩大了农村内需,较好的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忻府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了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提升了农村消费水平。

(3)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搭建了政府服务三农的新平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从政府集资收钱不办事到增加投入主动为民干事,政府服务农村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下一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开辟了新道路,搭建了新平台,从源头上堵住了“三乱”行为发生,创新了财政服务模式,拉近了政府与农民的距离。

三、忻府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案例分析

(一)关城村人畜饮水一事一议工程

豆罗镇关城村位于忻府区南17.5公里处,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000亩,共772户,现有居民2200余人,劳动力1200人,年人均收入4580元。该村坡高路陡,水源短缺,只有六十年代的两眼深井,勉强供村民生活用水。该村南北高低差距大,导致1000余人无生活用水,村民面临因缺水而无法生存的危机。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任何经济收入,水利设备落后,资金十分困难。针对此问题讨论后村集体自筹资金12.6万元,筹劳折资11.6万元,财政奖补6万元,共投资30.2万元,新建蓄水池一座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蓄水池建成后,彻底解决了该村近1000余人无生活饮水的问题,使该村各行各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村民们从整天无水缺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

(二)樊野村电力设施一事一议工程

忻府区长征街办事处樊野村位于忻州城东,是典型的城中村。常住人口1.2万余人,其中农户2597户,人口6461人,全村耕地面积3350亩,年人均收入6156元。近年来,随着政府在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村民对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村内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给村民的增产收入带来了影响,故村民强烈要求加强水电设施的投入。一事一议惠民工程总投资51.33万元,其中财政奖补16万元,筹资酬劳35.33万元。该工程的建设彻底解决了该村多年来的两大难点、焦点问题。一是彻底解决了因电力不足,三眼深井只能交替浇地的问题,有力的保障了500余亩菜地依时按季浇水,每亩可增收800―1000元;二是改造进城照明线路两段1000余米,安装路灯203盏,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指明了致富路、平安路。

(三)前播明村文化产业公益项目一事一议工程

忻府区播明镇前播明村位于忻州市城北10公里处,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共有农业人口2095人,743户,耕地面积3423亩,年人均收入6000元。该村还是播明镇政府所在地。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了更好的贯彻这一精神,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故修建了文化广场,硬化面积2400平方米。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共投入60.27万元,其中村积累30万元、村民筹劳折资8.45万元、整合资金17.32万元、财政奖补4.5万元。项目建成后,每天有村民在广场上跳舞、锻炼,在繁荣农村文化的同时,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及解决对策。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普遍落后,需求矛盾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简陋,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处于初期,大部分地方农村生活垃圾还是乱扔乱放,70%的村庄没有公共卫生厕所,50%的村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农村卫生室,幼儿园,洗澡堂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应多考虑一些关乎村民民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及解决对策。项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不利于长远发展,许多乡村由于需求迫切,眼界和境界有限,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详细的工程规划,盲目求大求快,造成后续资金不足,形成了半拉子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也低,这些极易造成农民对政府公共工程的不信任,使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工作的长远发展,所以建议各行政村应及时召开村民大会,集思广益,提出一个长远规划,每年按这个长远规划不断努力,一点一点的向着宏伟大计奋斗。

(3)项目融资难及解决对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核心就是让村民自觉自愿筹资酬劳、政府支持、村民共同参与,但是忻府区村民筹资酬劳逐年减少,尤其是筹资更少,从前面的项目资金来源表可以看出,2013年忻府区农民只筹到29万资金,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建设公益事业的步伐,而且也影响农村干群关系,说明部分村干部没有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宣传到位,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干部群众都要加强学习有关政策,并加大对一事一议政策的宣传力度。

(4)财政资金流失及解决对策。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实施过程中,发现财政、水利、农业、农发办、交通、电力等各部门在支农惠农中虽各发挥其职能,却未能达到统一协调,资金在下放过程中都是各自下放,无形中让基层钻了一些空子,一个工程重复申报,例如打一眼井,在水利部门申报后也在财政部门申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由此,各政府部门要相互协调,最好成立协调资金小组,从源头上堵住类似财政资金的流失。

(5)项目资金分散及解决对策。一事一议资金有限,面对忻府区394个行政村的广大需求,如果每年近1仟万资金分散在300多个行政村中,每个村所得到的奖补资金就很少。资金少办不成大事,哪个村也变化不大,有损于村民的积极性。2012年山西省增加下拨一个省级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100万,2013年增加下拨两个省级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共200万,忻府区将这三个省级资金分别下拨给三个行政村。这三个村一个修了一条标准公路,一个是山区农村面貌发展了根本改变,村里修建了澡堂、马路等,还有一个利用这项资金开发温泉水,引水入户,使村民采暖、洗澡等全部用上温泉水,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而这两年的省级示范点也反映了一事一议奖补资金集中使用的效果很好,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建议省、市、区三级政府都可以以这种形式试行,更好的激励和鼓励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梁苗.低调的壮举――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工作综述[J].农村工作,2012,(2).

[2]胡静林.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中国财政,2013,(13).

[3]李成威.公共产品理论与 “一事一议”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2篇

一、统一认识建信箱

建立“青年好点子信箱”,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从青年自身特点考虑。我公司一线青工占95%,他们贴近生产,熟悉业务,对生产管理最有发言权;同时,一线岗位青工知识新、脑子活,渴望创新成才、渴望建功立业;并且青年群体思想活跃,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这就需要即时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给予正确引导。建立“青年好点子信箱”,为青年广开言路、畅通心声提供了一条有效渠道。二是从合理化建议的范围考虑。以往的职工合理化建议大多数倾向于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基层建设等方面,而忽视了职工人性化方面的需求。建立“青年好点子信箱”,从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出发,不仅可以征集生产、技术、管理领域的内容,而且可以引导青年对改革、对社会现象、对团支部工作、对自己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而扩大了合理化建议的范围。三是从丰富基层团组织活动考虑。“青年好点子信箱”的建立,为基层团支部找到了服务生产建设、服务青年的切入点,使青年好点子的征集筛选、采纳实施、表彰奖励成为团支部的常项工作。基层团支部从青年反馈的信息中,了解青年思想倾向,借鉴好的工作建议,不断改进和创新团的工作方式方法。基于以上三点认识,公司团委在各基层团支部统一建立了青年好点子信箱,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机制抓运行

为切实保障活动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地开展下去,公司团委着重抓好了两个环节:

一是抓好了建议征集答复环节。制订了《青年好点子信箱管理制度》,成立了以基层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青年好点子建议活动领导小组和以团支部成员为主的建议征集答复小组。征集答复小组每天开箱一次收取青年建议,每周至少一次对青年所提建议进行反馈答复,答复不了的要及时说明原因,上报基层党支部和上级团委,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各基层团支部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了“青年好点子建议”公开栏、答复栏和评比台,每月对群体倾向性问题进行集中答复,对筛选出的好点子进行张榜公布,评出“点子状元”进行表彰奖励,有效激发了岗位青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抓好建议质量环节。在活动中我们发现,青工在提出建议时随意性太强,并且质量不高,既达不到最初设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也给筛选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为此,公司团委要求各级团组织在引导上做文章。通过采取每周确定一个建议主题,每月召开一次好点子专题分析交流会,每季度开展一次“金点子”评选活动等形式,指导青工有重点、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主题明确了,建议集中了,再通过好点子专题分析交流会,归纳整理出每个专题的最佳建议,参加“金点子”评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青工建议的水平和质量。如:如输气公司压气站团支部在去年“四量”指标竞赛活动的基础上,今年两次确立“优化‘四量’指标竞赛活动”建议主题,又及时总结推出了“四要素”指标竞赛活动,每年可节约轻烃生产成本50万元。

三、点石成金创效益

为使青年提出的“好点子”变成“金点子”,及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团委结合科技攻关、立项选题活动,加大了对“好点子”建议的筛选立项、效益评价、转化推广工作力度。

筛选立项。公司团委要求各基层团支部要把好点子建议的主题重点放在优化生产运行管理、科技改造、降低成本等方面。在方式上打破以往单纯的单一立项、统一攻关的活动模式,实行了多层信息、择优采用、随时立项、分组攻关、及时推广的新型管理模式。将一些有实施价值的建议上报公司团委和科技部门共同分析论证,确立攻关项目,成立专题科技攻关小组组织实施,使这一活动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运行。如:孤岛公司团委推行的青年成本管理责任书、输油公司原油库团支部开展的提高泵效降输差活动、综合维修公司团委开展的青年万公里安全红旗车活动等等,都是通过青年“金点子”评选推出的优秀项目和课题。

效益评价。在“好点子”效益的评价上,我们规定其考核点应主要放在所提建议必须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和完成后的效益上;其次,还要考核其组织实施费用多少、时间长短、过程优化等内容。公司团委协同科技、企管、技术监督等部门采取跟踪考核的办法,强化对“金点子”申报、组织攻关、成果评价和转化各个环节的全程控制,从而规范了“好点子”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3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日益得到重视,途径不断拓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参与立法的渠道还不够宽,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广,参与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参与的权力还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面对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搭建各种利益诉求利益协商和对话平台,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快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进程。

 

建立健全公民立法诉求的收集机制。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公众需求差异性、人们认识多样性的今天,广泛选择利益相关人或社会团体,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是确保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探索建立不同利益群众权益诉求的收集、整合、协调和平衡机制,全面、准确地反映民意。要切实保证相关社会团体参加立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企业家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使它们成为地方立法参与的重要主体,为它们参与立法提供平等的机会,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表达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及时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对于立法的意见和建议,把社会不同利益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上来,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寻找平衡点,使之成为立法依据。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立法的平台机制。搭建有效的平台机制,是确保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重要体现。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现在,公众参与立法,主要是参与对立法草案的讨论,在实际操作中,带有很强的主观任意性和随意性。因此,一方面要采取不同形式让公民广泛参与,扩大公民参与立法领域的广度和数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渠道。要定期向社会公布立法规划,合理确定立法项目,充分发挥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的作用,主动邀请公民参加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立法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立法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把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同制定修改法律结合起来,把邀请代表参与人大常委会活动同提高法律草案和审议质量结合起来,认真吸收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

 

建立健全立法机关立法的公开机制。立法公开制度,是立法机关议事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立法工作有关程序和内容的公开,提高立法的透明度,对于拓展人民有效参与立法途径非常重要。要探索将立法程序的各个阶段及其阶段性成果向社会公开的机制,在立法计划的制订上、立法的起草阶段、立法提案阶段、审议阶段、表决阶段、公布阶段,都可以让公民参与进来,有效地保证公民参与立法活动,真正实现从“关门立法”向“开门立法”转变。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等形式,公开有关法律法规的各种草案、说明、背景资料等,公众可以通过向立法机关提交立法建议、在媒体公开发表意见以及向人大代表提出建议等多种渠道来参与和影响立法。要做好立法机关的会议本身的公开,主动邀请公民旁听、邀请相关人员列席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做好日常宣传报道的基础上,主动尝试人大常委会会议电视直播、网络视频直播等办法,扩大立法机关立法讨论的公开力度,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立法社会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公民立法意见的回应机制。适时对采纳或未采纳的公众重大立法意见建议进行回应或反馈,是确保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内在要求。要建立客观科学的公众意见评价机制,对各种渠道的公众意见进行汇总、甄别、归类,对于征集的公众意见和建议要有科学、客观地评估与处理标准。要建立健全立法参与的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公众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被采纳了、为什么采纳、为什么不采纳等情况。特别是在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及时反馈建议采纳情况,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在立法活动中的价值,进而激发持续参与立法、关注立法、自觉遵守法律的热情和意识,使公民参与立法更加有序、有效。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工会;合理化建议;范围设定;规范制定;程序保证

作者简介:许晶(197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供电公司监理公司,政工师。(辽宁 大连 116033)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64-02

在企业中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不仅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而且更以其不受时空条件限制、不受规模大小影响、不受企业性质制约、不受人数多少裁定、不受利润高低衡量,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开展,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动全体职工参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是依靠群众办企业的有效形式。

《工会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历来都是工会工作的强项,作为基层工会理所当然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由此作以下阐述。

一、范围设定:重在合理与有效

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之所以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价值。合理化建议活动不会过时,原因何在?因为其全部价值就在于“合理”两个字。“合理”是存在的理由,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成分。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其合理性就在于它并非“漫无边际”,而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技术改造、质量攻关、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双增双节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上,从而组织动员广大职工自觉以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其中,献计献策。通常情况下,合理化建议的具体范围设定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产品结构的改进、生产品种的改良和发展,新产品的开发。二是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原材料,以及利用自然条件,坚决摈弃“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错误观念。三是生产工艺和试验、检验方法、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安全技术以及各项技术的改进。四是工具、设备、仪器、装置的改进。五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与应用,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六是凡是在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组织、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带有改进、创新因素的办法和措施,经实施后对提高企事业素质、管理效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明显的作用和成效。七是质量、标准、计划、物资、设备、财务、营销、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取得明显的作用。

之所以称得上是“合理化”的建议,它必须同时具有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缺少任何一条,即可导致对本身的否定。其进步性是指建议者所提方案、措施相对于本单位(本系统)原有事物有所改进、完善和提高。其可行性是指方案措施办法在实践中可以实施。只指出问题或仅提出建议、设想的名称而无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者,属于一般性意见,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其效益性是指项目实施后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规范制定:旨在规范与可行

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横向看,它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方面;从纵向看,它是一个经常性的、动态发展的、可持续的工程。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这一系统工程的正常有序运转,并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三大规则”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1.组织领导

所有企事业单位都要成立合理化建议活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企业行政、工会、生产、营销、科技、信息、管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由企业主要领导或主管总负责,工会、“三总”(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协同配合。分公司(车间)可设二级领导小组,班组可设立“工作小组”或工作员,逐步形成公司(厂)、分公司(车间)、班组三级组织管理工作网络。然后,要专门成立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成员由企业主管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的领导负责,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为主要力量,并可吸收有关基层单位管理和技术人员以及部分职工技术创新骨干参与,基本代表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技术开发方面的“最高权威”,具有“一锤定音”的发言权。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日常工作机构由工会会同行政办公室、生产经营部门、科研开发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通常办公室设在工会,由工会负责牵头、协调。企业规模可以有大小,工作人员配备可以有多有少,但基本架构就是“一组一会一室”,即领导小组、评审委员会、工作办公室。

2.组织评审

依据国务院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和原国家经贸委与全总联合制定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结合本单位实际,在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评审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并提交企业领导小组审核,职代会上审议通过,才能具体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来自职工群众中的合理化建议,决定采纳与否;对采纳的合理化建议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计算,确定其经济价值;对有关奖励进行评审,确定奖励等级或标准;对有关成果进行研究,确定其的规格或是否申请专利,均由企业评审委员会依据《实施办法》进行审定。为了保证来自职工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和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审,评审委员会也可按专业设置不同的评审小组,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销售服务、技能操作、宣传文化等评审小组,以便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3.工会职责

工会在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中承担活动全过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其工作重点是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和反馈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同劳动竞赛结合起来,围绕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关键,在竞赛中开展群众性的攻关活动。协同行政总结交流推广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先进事迹或典型经验,表扬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协助和督促行政部门按时提出课题,认真执行征集、审查、实施、推广以及奖励等制度,维护职工的利益。加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工作中的民主管理,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项目的处理、实施、奖励等情况进行检查质询和监督,并接受职工的申诉。还可以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组织,如:经济技术创新或合理化建议成果效益、价值的评估计算的工作组织,职工发明创造专利鉴定、申报的工作组织,兑现激励或奖励的基金会等工作机构,这些组织均为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顺利运转提供组织保证。

三、程序保证:志在科学与公平

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活动的前期准备、宣传教育、发动征集,到中期的调控指导、评估评审、成果,到后期的奖励推广,均应纳入程序化管理,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并与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接轨。其具体运作程序包括申报、登记、传递、评审、答复、实施、鉴定、表彰8个环节。

1.申报

申报是第一道程序,提案提出者首先填写申报表或建议书,要详尽说明建议项目的现状、改进意见、预期效果等,还应附有图纸、数据、资料等。有关部门收到建议后,应认真审查,有看不清楚的要向建议者询问。建议提出日期以申报表为主,同样建议,奖励最先提出者。

2.登记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收到提案后,要按规范要求的有关内容逐项认真填写登记,并进行认定、筛选和分类。在以后的传递、评审、答复、实施、鉴定、表彰等环节,每一步都要进行登记。

3.传递

传递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及时、准确和不可丢失。一般的流程是本单位登记、备案;工作小组审议并提出意见,然后报上一级审议、论证、反馈或批准等;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实施自我检验、单位检验;上级专业小组组织验收或鉴定;稳定期评价结论;企业评审委员会评定结果、、奖励;企业授予荣誉称号,或做出推广使用决定,或进行专利申报。

4.评审

评审要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及时的原则进行,一般来说实行分级、分口、分层次的评审方法较好。分级就是按管理权限,基层的由基层评审,公司(厂)的由公司(厂)评审。分口就是按提案的不同类别由不同专业的评审小组评审。分层次就是按提案的不同价值分别由不同级别的评审小组审定。

5.答复

答复工作要迅速、及时、认真、郑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复。无论采纳否,都要“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回音”,并以书面答复为好。建议或提案提出者对处理有意见的,评审部门要重新评审或由企业进行裁决。

6.实施

提案或建议要落到实处。其方式通常是:纳入行政计划、定项目、定人员、定时间、限期完成;实行技术承包,即由委托单位(主管部门)与承包单位(分公司、车间)签订承包合同;开展技术攻关,组成专门攻关小组实施;重点难点项目由企业统筹安排,协同合作完成。

7.鉴定

对已经实施的提案或建议,在验收或鉴定前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考验。一般项目应连续适用3个月以上;重要项目如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或新工作法应连续适用6个月以上;重大项目至少应在一年以上,在考验期中,要及时进行改进,并重新考验在半年以上。小改小革,确实无须鉴定的项目,经有关管理部门认可,经过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考验后,由实施单位整理好有关资料,填表申报评审。资料包括:技术总结、图纸软件、操作规程、安全事项、使用报告或客户意见等。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5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隐蔽议程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4-0059-03

一、隐蔽议程殛其社会影响

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拉雷・N・格斯顿将政策议程划分为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公开的议程是那些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会层面受到广泛讨论,或者在政府层面受到应有关注,分享到政治的聚光灯的社会问题。与公开的议程相对的是隐蔽的议程。它是指尽管存在,但却被政策过程所忽视,未能进人政府视线的社会问题。隐蔽议程的存在,一方面潜在地限制了政府出台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少数人而威胁到了公共利益。

1.隐蔽议程的存在违反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公共政策制定是治理公共政务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公共政策的义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政策过程要求揭示并发展公共利益。隐蔽议程中私人利益与政府合谋,一方面特殊利益者为了不因新的价值分配政策方案的制定受损害,而使政府有意忽视公共问题,把公共议题排斥在政策议程之外,公共问题因此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另一方面强势的私人利益集团操纵政策议程,将私人的意愿用公共政策的方式表达。这两种情形都对公众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也暴露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能力的缺陷,削弱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2.隐蔽议程的存在会消解政府的合法性

政府是产生和供给公共政策的最主要的权威机构,制定政策是政府最重要的活动,因此。政府的合法性系于公共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所谓合理性,是指公共政策满足合理数量的社会成员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愿望的程度;合法性是指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符合一定政治环境中社会成员公认的程序,它赋予政策所确定的公共优先级以权威。在开放的政治生活中,这一程序一般体现为:社会问题及公众愿望的表达;在政府中和最接近政策制定过程的人提出议题并列入公共程序;政府通过公共议程将议题转化为公共义务或官方的政策义务。在隐蔽议程中的密谋与操纵下产生的公共政策,由于不具有程序上的合法性和实际结果的合理性,政府蜕变成特殊利益者的工具,公共政策的制定机构――政府就丧失了实质上的可靠性,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受到削弱。

3.隐蔽议程的存在会危及一国的政治稳定

倘若政府的公共政策不具合法性,民众当然会对公共当局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甚至拒斥。公众在漠不关心甚至愤世嫉俗的情绪下产生政治上的疏离感。日常的政治就会以难以预料的、极端的方式表现,民众的愿望表达就可能偏离正常的体制轨道。从深层次上看,由于政府不能扮演中立的公正的协调者的角色,社会中的对立与冲突有可能危险地蓄积起来。并演化为民众对政府的不妥协抗议甚至极端政治行为。隐蔽议程有如“被压制的火山”,一旦时机成熟,问题聚集到一定程度而无法解决便会喷薄而发,危及社会安定。

二、导致隐蔽议程的原因分析

1.社会问题本身的原因

一般认为,政策制定起点是发现问题。因此。问题界定就在议程设置中扮演第一道筛选关口的角色。当政策制定者认为一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生率、新奇性、影响范围、危机性等达到一定指标后,就易于给予其关注。因此,部分社会问题会由于问题本身没有达到政策制定者的指标而被忽略。具体可分以下三类:一是局部性或基层性问题。因为缺乏充足的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基层的问题和底层民众的政策倡议要有效传递至权力精英往往很困难;二是弱触发潜能的问题。社会问题要进入公众视野与政策制定者的议程之中,多数情况下,需要借助于触发机制,表现为一系列作为公共政策催化剂的“焦点事件”。触发机制的价值取决于范围、强度和触发时机等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要求政治变化的核心因素,当三者中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时,其触发力度都会削弱口’;三是挑战既存价值的问题。决策者一般倾向于将实际决策议程范围局限于那些看似安全的议题上,因此,那些对既存价值体系和权威结构形成潜在挑战的社会问题就更易于被有意识地遮蔽。

2.决策主体方面的原因

首先,决策主体承载容量有限。调整社会问题赖以存在的公共竞技场,譬如政府执行机构、新闻媒介、研究团体等仅仅具有有限的承载容量,这将限制政府议程的规模。承载容量的限度决定了进入决策议程的机会是一种稀缺资源,注定会有一些问题被排除在外。

其次,政策共识的角度。社会问题以政策的形式予以回应,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该问题要形成基本的政策共识。由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对同一问题的立场也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因当缺乏基本的政策共识时,社会问题将被有意识忽略。

再次,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的困境。总体来讲,决策者的理性限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决策人员的理性限度;二是政治制度的理性限度。西蒙在分析了个体在决策中的理性限度后,指出限度表现在“注意力的限度”、“多重价值”和“不确定性”等几方面。政府是管理全体公民的社会组织,因此需要处理的公共问题繁多而且复杂,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决策者个体的理性限度和政治制度本身的理性限度决定了政府在社会问题关注上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的考量。但出于同样的障碍,使得决策者很难保证所设定的议程能真正反映社会问题的实际紧迫状况。

3.公共决策制度的原因

政策议程的设置过程是在既定政府体制下展开的一系列复杂的互动。这一互动包括体制内外行为者的利益表达、博弈、谈判和妥协。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人政策议程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学者王锡锌和章永乐用“专家理性和大众参与的双重缺位”来概括当前我国公共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指出,行政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星高度集中的强势,渗透到社会与个体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政策制定,不仅带有很强的行政导向,甚至成为行政权运行中的应有之义。这意味着很少有民众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的政府决策过程,导致决策封闭。封闭性的决策不可避免地会掺杂权力精英的个体经验与意志,同时也会因为信息不充分和权力精英的个人影响而导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忽略。正如目前作为我国制度性利益表达机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等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地传

达民众的心声和系统地发掘社会问题。因此。改变我国现存的决策动力的输入方式对利益表达与综合制度的结构提出了挑战。

4.媒体的功能缺陷

新闻媒介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具有议题倡导的功能。在公共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其给各个问题确定优先顺序。”美国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大众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中直截了当地讲到政府决策过程中。大众媒介显然决定了哪些是重要的问题。但在我国,特殊的困境是媒体忙于政策宣传,而忽略了反映民众心声和挖掘社会问题,即使有对社会问题的报道,也会因独立性不足和层层限制而过滤掉潜在的社会问题。新闻媒体的这种功能缺陷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其在议题倡导上的有效性。因此导致大量基层社会问题无法通过媒体传输至公共论辩领域,无法汇聚成公共意志。

5.利益团体操控政策议程

渐进决策理论认为“政策是由决策系统本身之外的各种力量形成的”,突出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组织化利益集团对政策过程的操控。一方面利益集团和政治精英由于掌握问题表达、问题界定、议程构建等权利,为了尽量减少资源或者政治威望的重新分配,强势的私人利益就要左右或者阻碍重大政策的出台。另一方面利益集团也会化解各种形成政策议程的因素,堵塞政策议程的构建渠道,使其进入隐蔽议程阶段。目前在中国社会治理中,也会有大量的利益团体卷入到决策过程中去,尤其是那些涉及到风险分配与利益调整的决策。譬如排污指标和排污费的收取就会涉及到当地的排污比较严重的企业和厂家所组织的利益团体的卷入。当这些利益团体的议价能力强大到影响和威胁到当地的GDP增长的时候,政府的决策往往将环境和公众的环境需求降低到更为次要的地位。在这里公众的环境需要和污染防治就成了一个典型的隐蔽议程。

6.弱势者消极被动

基层公共生活中弱势者的消极与势单力薄也是造成隐蔽议程的一个因素。基层民众的消极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参与政治来改善处境的效能感不足。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人们对参与功效感有关,基层民众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够、民主意识、纳税人意识不高,往往使其在同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个人的“政治效能感”越弱他就越不会卷入政治。因此,当卷入社会冲突时,尤其是公利与私利相冲突时,能忍则忍,在诉诸司法途径不能顺利得以解决的时候,便放弃了维权的行为。二是通过民众的集体行动来改善处境的动力不足。相当数量的公民不是出自公民的责任感和对权利义务的认识,而是一时冲动发发牢骚,或仅仅是为了维护私利,参与的功利性强。多数人有“搭便车”的心理,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无组织无规划,参与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对改善生活与生存境况的帮助不大。弱势群体这种消极与势单力薄加剧了隐蔽议程的累积。

三、对于消减隐蔽议程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伦理道德建设

1.通过教育与培训,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建设。加强行政人员道德的教育与培训就是要使广大行政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培养行政人员的行政美德,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行政习惯。正如《大学》所言:“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因此,行政人员的个人道德是其依法行政的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政府官员发现社会问题的敏感度,使更多的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视野。

2.加强伦理立法,进一步把伦理规范化、法律化。伦理立法,就是把伦理行为上升为法律行为,使伦理具备法律的效力和作用。伦理立法实际上是一种集体性的道德裁决,是政府活动过程中的最低道德标准。因为人本身所固有的自利动机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限性,使政府官员不可能依靠内在控制而永远正确地行使权力。所以,需要有外在控制来制约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滥用。在现代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伦理规范被纳入到社会的法律规则体系之中。加强伦理立法,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道德的纯洁性,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共同的发展趋势。

(二)建立多元主体互动的政策议程设置机制

1.提高公众的组织化程度。利益集团影响政策议程并非都是坏事,但必须有个前提,即社会中存在多个力量相近的利益集团以形成一个大致均衡的利益格局,各利益集团相互竞争才不至于出现某个利益集团影响甚至操纵政策议程。为此,政府应鼓励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同时,鼓励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高社会自组织化程度,也为公众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合法的组织基础。

2.构建透明、畅通有序的政策需求表达渠道。明确、有效、充分的政策需求表达是保证政策均衡的必要条件,而社会成员的行动能力对政策议程的设定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因此,构建畅通的政策表达渠道有两点尝试。首先,可以在政策制定中普遍实行政策的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所带来的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开和透明化。是矫正和抑制政府及其官员自利倾向的重要制度手段。听证制度打破了政府对于信息的垄断,使政府权力在公开和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其次,要特别开拓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使政府能听到弱势群体的呼声。可以通过健全公众传媒的组织机构和体制,使新闻传播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不同利益集团表达利益诉求的窗口。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制度与方式,具体来说,一是推动媒体管理法制化,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逐步实现对新闻媒体的依法管理保障。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依法行使新闻舆论监督的使命,使新闻媒体的职业权利得以实现,保障公民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信息的知情权,防范来自权力部门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抵制并防止舆论监督的滥用。二是放松对媒体的管制,政府可以通过赋予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独立产权主体的合法身份,放手让新闻机构按市场规律独立决策自主经营,减少行政干预,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赋予媒体更多的自。拓宽媒体的新闻报道自由度和话语空间,把话语权从党政官员、社会精英手中逐渐转移到公众手中,提高公民参与影响公共决策的能力,从而推进各项政策议程的建立并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增强公民的参政能力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公民的传统观念。政府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多做些有针对性的、引导性的宣传工作,让公众充分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增长、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同样也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公众要树立起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作为纳税人,公民要积极的对政府行为及政策制定提出质疑,增强维权和自我意识。

2.以社区为单位引导公众有组织地参与。以社区为单位引导公民有组织地参与公共政策议题的构建,将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以社区为单位,可以将活动的每个环节细化,通过社区可以对公民参与的技术做进一步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公民参与的技能,同时也能扩大公民获得和表达利益信息的渠道,保证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畅通性,从而充分调动起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适应新时期地方发展所需要的建设型、自主型、理性型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陈谭,公共政策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建志,政策过程中的议程设置阻力学――“隐蔽议程”现象分析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徐增辉、刘志光,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分析[J],学术研究,2009,(8).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6篇

王政涛总经理作了题为《加强三个建设,深化两个转变,努力推进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的工作报告。20__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在省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干部员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三节约”和“责任铸金牌”主题活动为载体,团结进取,迎难而上,务实工作,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电煤供应紧张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企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新步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安全生产局面保持稳定;电网建设和生产任务圆满完成;营销精益化管理迈上新台阶;精益管理水平得到新提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农网建设和农电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多经产业在规范中稳步壮大;教育培训和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建、民主管理和文明建设协调推进。

《报告》指出,当前,从国民经济的基本走势,到国网公司、省公司新战略的确立;从电力改革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到公司整体实力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都对我们把握形势、理清思路、巩固成果、加快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认识到“三个建设”、“两个转变”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三个建设”是推进“两个转变”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两个转变”是与宏观经济政策一脉相承的重要战略,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途径。

《报告》强调,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公司安全生产局面稳定,电网结构日益坚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国网公司系统27家省会供电企业同业对标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充分证明了公司的发展基础是好的,也具备了应对各种挑战的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公司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手段,加快推动“两个转变”;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推动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会议提出了公司20__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国网公司、省公司“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为主线,以“责任铸金牌”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同业对标为抓手,以科技和信息化为支撑,深入开展“标准化管理年”活动,落实“三集五大”工作部署,切实加强“三个建设”,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确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加快“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步伐。

会议明确了20__年公司安全生产、资产经营、基本建设、综合管理、增供扩销和厉行节俭、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和队伍稳定、优质服务和行风建设方面的主要发展目标。安排部署了20__年的八项重点工作:抓安全,强基固本,提升安全供电和服务水平;抓发展,规划先导,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抓服务,增供扩销,提高公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管理,战略引领,扎实开展“标准化管理年”活动;抓科技,信息支撑,提升公司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抓农电,突出一体化,服务新农村建设;抓规范,注重效益,积极稳健地发展多种经营产业;抓“三个建设”,和谐共进,增强公司发展软实力。

随后,公司工会主席马天保作了职代会工作报告,总会计师薄林作了财务工作报告,公司副总经理陈希正宣读了表彰决定。会议对20__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

会议期间,各位代表认真听取审议了会议各项报告和文件,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畅所欲言,深入讨论,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审议通过了总经理工作报告、职代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企务公开工作报告、

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工会财务工作报告、工会经费审查工作报告等,形成了大会决议。王政涛总经理、付迎拴书记与机关和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20__年业绩考核责任书。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7篇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切实提高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了广大农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保障,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差距较大。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洒向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民力,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建设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有利于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确立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说教式动员方式转向注重引导、民主协商。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民权益,而且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氛围,将给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要充分正视试点工作的复杂性

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有九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清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1、“一事一议”在实施中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改变决策程序,调整使用方向,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一是不按规定议事,用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或代表会;二是把“一事一议”的议事筹资当作固定筹资项目;三是筹资按承包土地面积计征,或人地不同比例计征;四是所筹资金没有用于所议项目,挪作它用;五是强行以资代劳;六是筹资筹劳不公开或公开的不充分,缺乏监督;七是一些地方政府强行筹资筹劳作为项目配套。如某市为完成“村村通工程”,要求三年完成九年的一事一议筹资;某县部分乡镇道路集资人均达120元,群众反对,为上门筹款,发生干部殴打群众事件;北方某乡镇提出,对一周内完不成“村村通”筹资任务的村干部要收回工资卡等等。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模减少,相应村级负债增加。“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矛盾,比如,多数人受益与少数人受益如何兼顾;多数人赞同与少数人反对如何协调;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如何调节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一些地方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据统计,2000年,全省约有37%的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资2.76亿元,以后逐年减少,到2008年,全省开展“一事一议”的村下降到17%,筹资额减少到1.3亿元。筹劳也由2005年的4629项下降到2008年的1303项。

此外,“一事一议”工作开展的地区也不平衡。总体来看,沿江和江南地区普遍开展较少,一般不到10%,江淮地区在25—30%,淮北地区在35%以上。在同一地区差异也较大,如六安市舒城县开展“一事一议”的村达到70%以上,而裕安区每年“一事一议”的村只占10%。由于不少地方“一事一议”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当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政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上项目,便举债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省因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新增的村级债务有4亿多元。今年5月,我委对三市六村的调查,因公益事业投入造成的负债占村级新增债务的22%。

3、一些乡村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民主决策的方法。据我委调查,一般村级领导班子力量较强、决策较为民主、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搞得较好、所筹的资金和劳务能真正用于办实事的地方,“一事一议”开展较为容易;反之则难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些基层干部,还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民主议事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县乡干部更希望通过集中使用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所以,我们应针对

“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其民主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主动配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要把握村级组织特点,在认识上,要明确这项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学会做过细的工作,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善于发现和总结广大农民的创造。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赵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一事一议”,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把好事办好。

1、严格审核“一事一议”筹资范围。审核议事项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筹资筹劳对象、限额标准的审查。要审核议事程序是否民主,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超过限额标准的议事项目,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内容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对脱离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要予以劝退,防止新增村级债务。

2、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的财务管理。为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与补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一事一议”筹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指导村级组织将筹集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所筹资金的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项目预决算以及资金使用进度等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对公益活动的建议第8篇

二、代表和组织全场职工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代会或其他形式,参加渔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会委员会是职代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代会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职代会决议的执行;

三、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和调节劳动争议,与场领导班子建立协商制度,协商解决涉及场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帮助和指导全场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代表场职工与渔场签订集体合同或其他协议,并监督执行;

四、组织渔场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协助做好全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五、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支持职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办好工会文化、教育、体育事业;

六、监督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协助和督促企业做好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工作,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改善职工生活;

七、积极了解和关心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项政策和法律的贯彻落实;

八、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同歧视、虐待、摧残、迫害女职工的现象作斗争;

九、搞好工会组织建设,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建立和发展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做好新会员的接收、教育工作;

十、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理好工会财产和工会的企业、事业,接受上级工会和场工会经审委员会的审查监督;

十一、完成渔场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查干湖渔场工会委员会工作制度 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权、参与、建设、教育等方面的职能,达到共谋企业发展的目的,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 查干湖渔场工会委员会(以下简称场工会)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

二、 认真贯彻执行场工会会员大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及上级工会的决定,负责主持场工会的日常工作。

三、 制定场工会的各项工作计划,各种会议的组织实施及各类学习的安排,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

四、 负责与场领导班子就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行协调,并代表职工就有关职工的工资分配、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劳动争议等事项与场领导班子进行平等协商、签定集体合同、工资协议。

五、 围绕全场的经济建设,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活动。

六、 深入开展“双爱双评”活动,努力在全场中营造“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的良好氛围,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七、 积极开展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文艺、体育活动。

八、 督促渔场按规定拨交工会经费,协助管好、用好和上解经费。

九、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按期换届选举工作和日常会员发展工作。

十、 做好工会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管理工作。查干湖渔场工会委员会会议制度 为确保工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工会的权利和义务落到实处,更好地带领和组织职工投身于全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结合目前实际,特制定本会议制度。

一、工会委员会会议:一般半年召开一次,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会议主要针对涉及企业发展、自身建设、维权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经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二、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特殊情况除外),需作出重大决议时,要半数以上会员或会员代表到会才能召开,如要对某项决议进行表决,赞成数应超过应到人数半数以上才能通过,会议主要对工会工作报告、经费收支情况及换届选举进行表决。

三、职工代表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例外),工会委员会是职代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代会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职代会决议的执行,职代会主要针对涉及渔场的民主管理、经营决策、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表决。

查干湖渔场工会委员会学习制度 为提高工会干部、会员、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结合场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时间:工会委员学习每季度安排一次。

二、学习方式:除特殊情况占用生产、工作时间外,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进行,可采取会同渔场党委共同组织、工会独立组织、以会代训和班前、班后会议及业务培训等形式。

三、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方面的内容;2、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方面的内容;3、有关科学、文化、技术方面的内容;4、有关工会自身业务方面的内容;5、促进职工身心健康的文艺、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中要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生产经营作出贡献。

四、学习时必须严格遵守时间,每次学习做有计划、有要求、有记录。

查干湖渔场场务公开实施细则 为加强企业民主政治建设,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特制定场务公开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工会法》,通过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行场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共谋企业发展。

二、组织领导

渔场成立由党、政、工三方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场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由渔场法人代表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场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担任。场工会为场务公开的工作机构。

三、场务公开的基本形式

1、全体职工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①由场工会向职工大会报告场务公开工作情况;②场职工大会对应公开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并形成决议。

2、设置定点公开栏、版报、意见箱。对应公开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的公开,并收集职工对公开工作的意见反应。

3、党、政、工联系会。每月召开一次。①场工会向联系会报告场务公开执行情况;②企业三方需协商解决的有关问题;③场工会代表职工反映意见和要求。

四、场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根据本全场实际,对企业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辞退和处分职工的情况和理由;对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缴纳情况、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情况;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及工资集体协议的签订、修订、续订、履行情况,以及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进行公开。

五、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

1、场工会是场务公开的工作机构,主要负责日常场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并向党政工联系会反映以求问题的协调和解决。

2、设置意见箱。通过意见箱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反映,并收集整理和向联系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