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03 11:09:33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学派; 研究; 分歧与问题; 发展前途

1、引 言

随着国外新学说和新观念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又开始对风景园林名称及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风景园林的名称已经过时,应该用“景观规划”(又称为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学或景观学等,主要是根据对英文Landscape Architecture 的理解翻译而来,缩写为LA)来取代。这种讨论本是学术争鸣的好事,它可以启发人们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探索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倡导以“景观规划”取代“风景园林”的学者,对于学术上的分歧没有坚持科学的精神,以讨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是通过媒体宣传、分解队伍、另立门派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做法在客观上已经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对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职业定位和设计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不仅无助于解决认识上和学术上的分歧,而且还有害于园林事业、学科(专业)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有必要对景观学派的发展方向及做法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2 、“风景园林”更名必要性之辨对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名称与内涵之争由来已久

“风景园林”是目前中国园林界(包括学术界主流和政府管理机构)及社会普遍接受的一门学科(专业)和一种职业的称谓。其原因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与国际同行进行对等交流,其英文名称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无可厚非。因为就风景园林的学科性质、社会功能和职业活动来说,均与LA是极其相近或相似的。之所以不说其是相同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差距。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存在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则是指在发展阶段方面的。而正是在如何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和差距的问题上引发了这场新的争论,当然其中也包括对LA的理解与翻译。以一些学者为代表的景观学派(即认为自己是真正LA的代表,和那些支持和赞赏这些主张的学者)通过利用媒体、出版物和学术会议等形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且已初步在社会上和风景园林设计市场上形成了一股势力,大有与传统、与风景园林相脱离之势,此种现象令人忧虑。

2.1 “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的概念比较风景园林与景观规划究竟存在着多大本质上的区别呢?我们不妨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对关于风景园林的解释,这里引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有关论述:“园林学(即风景园林——笔者注)是研究如何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1]”它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规划的步骤包括自然和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评价;保护或开发原则、政策的制订;规划方案的编制等。大地景物的单体规划内容有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的规划、休养胜地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游览部分的规划等。这些工作中也要应用传统园林学的基础知识。[1]”该辞条是20世纪80年代由已故中国现代园林学的奠基者之一——汪菊渊先生主持撰写的,之所以强调时间是为了说明当时风景园林学界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传统风景园林有了新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2篇

关键词:美学;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直观上讲美是由眼球传入大脑的一种信息,一种感官的认识。深入讲它是与人思维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接受美、享受美、融入美。而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情感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实现人与自然沟通的途径。景观设计要考虑地域、生态、自然、人文等诸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是以人为本的立体设计。景观美学从理论上分析人景观对人情感上的影响,美学与景观的融合,会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对景观的认可度,舒适度,赏心度。

真、善、美在景观设计中的诠释

真善美的含义 吴家骅教授在《景观形态学》中指出:真、善、美就是人类追求的欲望,而景观设计中的真、善、美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一种欲望。他们渴望营造适合生活的、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真、善、美是人们衡量万物的标准,它有丰富的内涵。

1.求真:人类的实践规律,是景观与人、环境建立的认识关系,具有科学性,是面对事实,忠于事实本身所蕴涵的本质。景观设计中的真,是强调注重场所的特性,因地制宜,采用最合适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以求得最具有性价比的景观。

2.求善: 是人类视线目的的活动,外界环境是否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属于伦理活动领域。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善,要求设计者设计时要考虑景观的功能性、安全性,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一个安全、高效、健康

和舒适的休闲环境,满足人在场所中的舒适需求。

3.求美:是人类对外界客观感受的表现活动,属于艺术活动。是人生内在的对艺术精神的渴望,希望达到美的一种境界,是事物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景观设计中的美是真与善完美结合后的再升华,是真与善的一种和谐表现。

二、景观美学对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1.就美学和景观的关系来说,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创造美的能力,用更合理的美学眼光来看待景观。用美学的视角对当前的设计状态和内容加以反思, 创造出更赏心悦目的设计,这样我们的景观设计才会达到最初的目的,是设计本身放射出更多的光彩。2.设计思维的丰富。了解才会深入,深入才会加强,理论能提升了设计水准,使设计更科学,使合理性和美观性达到平衡,使之具有功能与视觉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这样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深入人心,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达到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3.景观也可以是城市文脉的展现,加强对所设计区域的文脉了解,掌握城市的内在本质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背景,将之与设计融合,从而使设计具有该城市特有的印记与灵魂,为人们创造一个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或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了解该区域人群的生活习性和状态,对某种景观的认可度,从“人性”出发,才是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4.在城市环境中人既是城市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最终的使用者。城市景观是以考虑人的要求、行为和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景观美学中

的 “善”就是指把人的需求和情感放在第一位。城市景观人性化是在城市设计的必然核心。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紧张、劳累日益困扰着今天的人们,因此,当今的城市景观环境更加需要人性化、赏心悦目的设计,使人在此环境中真正能做到放松、愉悦,景观美学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

三、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目前国内多数的景观设计存许多问题:设计形式过于拘泥于理论约束,人工的建设痕迹过重,过分强调物种的多样性,缺乏对设计区域环境和周边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对现场的场地整理过于草率,直接通过看平面图和高程图就做出了设计图,这些都违背了设计师的行业道德。导致出现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单以设计来看设计,没有真正认识到其他学科对景观设计的真正含义,更没有从景观美学的角度来衡量设计本身。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从美学角度要做到“真”“善”“美”三者兼顾,景观设计既要具备科学性也要具备艺术性,具备生态性也要具备人性,要认识到科学性是景观设计的前提,生态性和人性是景观设计的过程,艺术性是景观设计的目的,四者者缺一不可。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3篇

笔者从教于艺术院系的环境艺术专业,面对的是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环境艺术专业中教授景观设计课程,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握他们的专业背景特色,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了解专业差异,把握教学目的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城市设计、植物设计、生态设计等多学科的复合设计体系,其实践一直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营建活动,注重景观的序列感和时空的运动感;而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为契机,强调视觉的艺术性和触觉的宜人性,习惯上称之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来说,之前所熟知、擅长的视觉艺术形式与景观设计课程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一)感性与理性。视觉艺术本身是感性的、充满灵性的,追求个性的张扬,而现在所接触的景观艺术设计则放眼于更大的空间,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对地形地貌、植被、地域文化、建筑等因素都要进行通盘了解,强调的是理性、有序。

(二)个性与系统。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设计,包括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反映地域文脉的人文系统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系统设计,等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

(三)个体与团队。很多门类的艺术创作

是由个人完成的,所着眼的一般局限于较小的面积或空间。而一个景观工程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甚至要结合多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安排分组设计,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四)微观与宏观。城市景观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涵盖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所有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历史文脉等诸多物质、非物质的因素。而环境艺术尽管也会涉及环境文脉等较大的范围,但是设计时更多的是注重景观体系的引导,其关注的设计要素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专业差异,了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扬长避短。

二、采用“真题假做”,学习事半功倍

教师需要了解景观艺术设计与纯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扬长避短的课堂教学手法。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真题假做”。

“真题假做”是针对真实的景观工程项目而言的。学生接触真正的设计项目的机会毕竟还是比较少的,“真题假做”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将以往的真实景观案例拿来,隐去方案,只向学生提供已知条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理解环境的方法及途径。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拿出他们自己的方案,然后将其与已实施的方案进行比较,学生在已经深入研究该场所的情况下,对以实施方案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通过“真题假做”,学生可以了解一个景观工程的全过程,可以全方位地接触具有实际意义的景观实际项目,可以运用美学与科学原则在场地中进行空间布局,通过这一过程掌握生态、社会和艺术的知识,逐渐具备土地协调规划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解设计目标,力求融会贯通

在最初的设计中,学生对方案的把握往往缺乏系统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将景观设计的目标即其所蕴含的三个层面: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环境、生态、资源层面;景观感受层面融合在设计的要求之中,结合课堂及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日后所面对的设计职业特色,将设计过程分解为四步曲:

(一)主题与风格。每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与地域文化、历史相关的,可能是体现一定的艺术特质的,也可能是与场地的某种自然景观有联系的。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只有确定了主题,设计才有了精髓。风格的表现与主题是相符的,色彩、材质的运用起着升华、具象主题的作用,细节的设计、具体元素、设计手法的使用体现着风格、揭示着主题。如在设计反映汉代历史文化的景观作品中,“四灵”图案的使用会使人了解主题;在反映农家风情的休闲景观设计中,木质的休憩设施体现了自然和返朴归真的设计意图。

(二)功能与空间。理解景观的功能性要求,理解“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白:设计如果失去了人性,就没有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所用,引导学生统筹安排各种造景元素:建筑、植物、地形、水体、公共设施等,理解和明确空间变化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学会多重空间组合、穿插的技巧,将功能与空间较好地结合设计。

(三)比例与尺度。理解空间构成的原理,感知不同尺度空间围合对人心理的影响,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已实施景观,分析其定位、定性、尺度规模及各环境要素的组合关系,把握室外空间尺度,避免学生纸上谈兵,也针对时下的一些违反心理需求、尺度怪异的景观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辨别、选择的可能,以便在设计中进行较好的把握。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4篇

关键字:人;自然;城市景观;日本景观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fiveaspectsofurbandesignandlandscapedesigninJapan,bringsoutthatthefirstproblemofurbanlandscapedesignistoprovidetheplacetocommunicateandcontactwitheachother,whichisusefultocommunicatebyheartwithhumanbeings.Andthesekindoflandscapedesignispowerful.

Keywords:humanbeingsnatureurbanlandscape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5篇

关键词:景观 设计 环境

一.景观的概念以及含义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二、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2.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2.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2.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2.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2.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2.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三、结语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6篇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just remain in the level of aesthetics but rather the audience's psychological, spiritual needs. The methodologys of Reception-Aesthetic is a positive enlightenment of Shaping the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

关键词: 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者;接受者;接受美学

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features;designer;receivers;Reception-Aesthetic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94-01

1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景观特色不仅是建筑、植物和环境设施等多元素综合的物质实体直观形象,还通过空间形象来表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意境。丽江之所以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大研古镇独居特色的建筑规划格局,更有丽江特色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让外来者有新鲜的审美体验,从而感知、融入并也成为丽江的特色。这个时候,城市景观作为了人的审美对象,通过人的感知城市所体现出来的特色成为审美特征。城市景观特色有以下审美特征:

1.1 自然环境为先的特色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同的时代、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地理特征;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和受众群体,这些差异也正是凸现场所精神,产生归属感的特质。城市景观规划中,破坏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形态,或者“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对传统形式的生搬硬套,设计思维的僵化,相同的景观元素到处可见,使景观的场所感丧失,不能带给人们新的体验,特色更无从谈起。

1.2 文化为先的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丰富的文化形态和美丽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内涵所在。例如世界名城雅典、罗马、巴黎等,其城市规划与建筑始终体现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最富有生命力的个性特色代代相传。失去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失去了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失去了城市自己的特色。

1.3 以现实生活为先的特色现实生活是各种价值的综合平衡。“意识形态的产生最重要回归到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邻里住区的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的和谐,商业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人才会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更丰富、更深入地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景观环境。在人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最大限度的认同,便也是城市的景观特色。

因此,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的时空领域内,城市景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人作为景观的审美主体,是城市景观的接受者和体验着,其对景观的感知与对景观的评价作用,正是景观特色塑造研究的一个主要要素。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审美主体这一研究领域。

2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出自西方文学界,是文艺理论工作者们对世界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出现于德国的一种美学思潮,它的核心观点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其字面的意思解释为受众接受的审美需求和期待。HR.尧斯在接受美学方法论中强调:美学研究应该把焦点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范围,对作品所作出的反应程度,读者进行阅读作品的过程和读者自己所拥有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1]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

具体到艺术设计中,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即使在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这三个变相主体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审美变相过程。审美鉴赏是艺术形象创作的重要一个环节,接受主体的鉴赏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创作,影响艺术形象的建构方式,为艺术增加价值的实现,投射了时代的审美意识,也推动审美反思中的创作。

2.2 接受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在接受美学影响下,景观设计也已将设计的重点从以往的主观创作本身,延伸到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研究如何使人更好地接受,使设计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景观享用者)对设计评判的客观性、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把接受者的地位抬高。美国风景美学认知学派的Kaplan,S1973年提出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景观的“可读性”、“可解性”,也就是景观信息的接受性。另一维量是景观的“可索性”。这一维量分别表现为景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总体特征景观的稀有性,如景观所包含的意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一堆维量的各量之间存在相互消涨的关系。如果过于简单的景观结构,有序性很好,但没有一定的丰富性,没有任何组织性,则景观的接受者便得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产生不了韵律美感。反之,如果景观结构很复杂,但景观各元素之间缺乏联系,则同样产生不了韵律美感。这里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殊途同归。新西兰马努考城市广场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景观设计的创作主观能动性,以现代城市设计诠释传统标志性典型景观作品。[2]

3接受美学方法论对景观特色塑造的启示

3.1 发挥创作主观能动性设计团队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者之一,其设计体验活动,会受到自身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个人气质、知识程度、教养及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因此,要求景观设计者务求发挥个人创作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时期和环境去认识和感知城市生活,每一次认识体验都可能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从而反映到城市景观设计中。所以,作为城市景观的创造者,应尽可能的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不能远离大众的审美期待,从城市居民的特质出发,用心去深入城市生活,品味城市生活点滴,以接受者为重,站在接受者的角度上去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更利于达到设计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和谐交融,塑造出注重享用者的城市景观特色;遵循开发地历史背景城市景观特色;符合设计规范的健全的城市景观作品。为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满足城市与民众的多层次需求。

3.2 调动和提高接受者对特色景观的认知性与审美积极性接受者对景观作品的评价可以推动设计者和设计作品的创新与进步。接受者的评判源于生活经验、文化水准、审美能力、或是之前的景观设计等。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潜存于人自然的反射能力之内,又在日常生活或者专业接触中产生变化。因此,有意识的提高接受者对城市景观特色的认知,能够使其更好的对城市创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回馈信息。观赏者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城市景观进行富有个人色彩的解读、对话和交流,更好的推动城市建设者,更大程度上去接近“审美期待”。使设计者、城市景观作品、接受者三者达到和谐共鸣。

参考文献: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7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 实践教学 工作室 实训基础

[作者简介]贾忠峰(1974- ),男,黑龙江依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李传刚(1973-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旅游资源软质景观艺术形态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11C048)和2012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景观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XJ120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68-02

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通常以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目标,因此,在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上就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设计理论基础和工程实施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增强其设计方法与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在景观设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对生态越来越注重,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相处,这样,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专业就成了高校的热门专业。牡丹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环境艺术专业方向从1999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年的办学经验。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设计教育中注重手绘的技能与软件应用能力相结合;在黑龙江省冬季的冰雕设计和牡丹江镜泊湖旅游点软质景观设计中建立了实训基地。

1.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只有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逐渐对专业课产生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动机,才能学好专业课。在实践中如果能获得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和体验,这比课堂教学更为直观和深刻。实践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对景观设计的流程、施工现场等有充分的了解,其专业素质就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这样就能增加其就业的机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风格特点、古今中外景观艺术设计的精髓,在融会贯通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需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帮助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的设计艺术风格有更直观的感受,并能做到博采众长。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景观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求学生对制作工艺和施工也要有所掌握,最终使其作品达到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所以,景观设计既不是无源之水,更不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有设计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的设计思想有一定的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能够深入施工现场或各种景观小品生产的现场,掌握施工的流程、材料、工艺与景观的制作过程,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学习内容与生产相联系,这样其作品就能体现现代工艺的特色,在工作流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完善的实践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中的上手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景观设计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建构方案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灵魂,这种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能把实践教学环节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够做到把景观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经历、感受和体会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分析市场要求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情况中,让学生学会反省自身的不足,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养成,提高其实践能力,最终,我们就能慢慢实现实践育人、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认识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性化;自然要素;人工要素;社会要素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03-02

随着经济与社会条件的变换和城市的进程,人们渐渐忽视了与自己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当代人的生活、当代人所面临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当代人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有新的对策和设计表达,这边是新景观,当代的景观设计。

一、新景观的含义

所谓新是针对旧而言的,那么城市新景观就是针对传统式园林而言。我们并不是说它们不优秀,而是他们离当下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方式和现实的环境需求太遥远。所谓新景观,是因为应对了新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生态与环境化、人地关系的空前紧张;所谓新景观,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旧的核心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途径:所谓新景观,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为我们理解和解决旧的和新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和途径: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遗产保护理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钢筋水泥、玻璃和刚及各种人工材料;所谓新景观,还因为我们有了新的艺术可供借鉴和融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达,环境艺术、装置艺术的体验,多媒体艺术的空前繁荣,都为新景观创造提供了创新的源泉;所谓新景观,最终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一直贯穿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个历程,城市公共空间与人们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减少,因此我们更应该对城市公共空间周边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本着“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以生态优先、整体优先为原则,设计具有美感、特色感、整体感的城市公共空间,使人拥有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城市环境,使城市新景观体系得以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设计美学原理

所谓城市设计美学就是指用“真”的城市形态:“善”的城市环境;“美”的城市意象来用美学的角度诠释城市设计理念,综合自然、人工、社会三个自然元素来分析城市设计思想,综合各种美论来阐明城市设计的审美观态度。下面对城市设计美学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一)美学艺术范畴与景观设计

美学的艺术范畴是指“真”的城市形态;“善”的景观环境;“美”的景观意象。一个好的形态,应该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真的景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会合;真的景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景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景观形态的图低关系中,虚体形态。

1、真的景观形态。景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景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一个景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里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景观的艺术形象是景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有的景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倍感亲切、温馨,居民不肆张扬,乐得逍遥。在这样的景观中待的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静、舒适带来的愉悦和。

2、景观的文脉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环境,主要指的是景观的文脉环境。景观的文脉,是景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景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的那些背景。如一些历史遗址景观:旧建筑的改造利用。艺术的创造。首先需要构思,而构思的中心,就在于建构意象、经营意象,其目的还是要实现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对人类生活价值的感悟。景观很大一部分属于人文景观,更大的程度在于创造着对审美的认知和感受,结合创造者的感情在勾画出美丽的景观建设,这就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结晶。

(二)物化结构与景观设计

1、自然要素。既然景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景观内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景观设计应该把特有的自然景观突显出来,包括峭壁、山知、高原、河流、湖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这些特征景观是城市建筑形态的补充,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自然状态。这是景观设计的境界。中国也开始于20世纪初的绿化运动景观建设以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开辟林荫大道和建设城市公园,形成城市的“肺”,一直作为良好的传统继承下来,以致后来的城市结合中心区开辟了许多小公园、小广场,根据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创造休息、交往的宜人空间。例如大连把改善环境同吸引外资结合起来,将城市的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作为振兴经济、吸引外资的重点战略性综合规划,成为全中国生活环境最美的城市之一。

2、人工要素。景观空间是景观特性和特征的物质表现,是景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景观魅力的展示场所。人们对景观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的认知来实现的。景观空间与建设空间一样,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整体空间,也可能是相互有联系的序列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的是,在景观空间中后者占主导地位。景观空间的设计主要应考虑的就是秩序问题。建筑师城市人工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主体,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景观的环境直接决定建设景观的是否成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思潮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人对城市的实际感受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构筑城市空间,强调心理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批判现代主义刻板的功能分区和大尺度分人性的空间创造。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以“人”为中心,并重历史与文化的城市设计思想和借鉴传统城市空间创造的规律。其重要的人文意义和多防卫的设计方法受到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为环境整治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理论。

3、社会要素。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会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积淀。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景观中,作为景观特点的象征、历史文脉的体现和文化特色的反映,对观赏者、游览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作用。

设计美学既要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形态的客观存在,也要研究作为审美主体的景观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景观大众的审美意识包括在景观当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等。他们是景观大众在感受、认知、欣赏和创造城市形态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反过来对城市形态美的欣赏和创造起支配作用。

(三)观念体系

1、环境美论。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者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环境设计以极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人的行为的改变会带来视点的改变,由此形成的空间环境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并具有了时间的顺序。

2、空间美论。美是一种整体的和谐,需要精神物质双重需要上的美观,各部分的构成基调合成了景观美。人的行为是从感觉、知觉认知到空间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指人的外显。例如知觉和认知虽不是外显形,却是人们认识和使用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过程也主要在视知觉中进行。因此,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对空间环境的创造将会起到有益的帮助作用。人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也就决定了空间创造的成功与失败。行为体验是人们形成环境意象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为体验能够有助于人们形成头脑中得认知地图,了解空间的意义,能够扩大和深化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加人们对环境的信赖感和依附感,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减轻环境的压力,并积极参到环境的改造之中去。积极的行为体验可以激发联想,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并密切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男的感觉、想象、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也同样符合景观的艺术创造。

三、国外对环境景观的改造措施和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