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用财务会计

实用财务会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31 16:33:44

实用财务会计

实用财务会计第1篇

一、设计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事务、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职责进行系统规划

系统进行会计组织系统设计,根据会计工作需要,设置会计机构,确定核算形式,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按照合法性、规范性、适应性的要求,设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按照内部牵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控制系统设计,达到各部门(岗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完成经济活动。以会计准则为依据修订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财务收支管理细则以及财务稽核制度等制度规范。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

按照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设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和内部管理控制系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控制测试,使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考虑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审计机构必须对财务报表的重要~户或交易类别执行最低限度的实质性测试。同时,单位应当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持续的或定期的评价,如内部审计人员的报告、顾客的意见反馈等,以确定各项制度是否按照意图运行,是否针对情况变化进行修正,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三、进行项目投资可行性评价与分析,科学确定投资决策方案

项目投资具有投资数额大、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高的特点。为优化经济结构,应加大新兴产业投资,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科研投入。财务管理人员应考虑需求因素、时间价值因素和成本因素后,在评价投资项目的环境、市场、技术和生产可行性的基础上,对财务可行性做出总体评价。对可供选择的多个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并在投资项目具体实施中,对投资方案进行再评价,以增强投资者经济实力,提高投资者创新能力,提升投资者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强成本核算与分析,降低成本费用

开展全员节能降耗行动,建立以现代成本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要做好产品各项消耗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工作;按照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增强服务意识,降低质量成本;设置环境成本控制网点,加强环境成本核算,提高生态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物资采购部门要完善采购合同,货比三家,降低采购成本。发挥PPP融资模式的优点,降低融资成本,合理分担风险,提高市场的运作效率;根据项目性质,合理选用BOT、TOT和ABS等融资方式。落实营改增政策,通过合理选择供应商、融资租赁等方式做好纳税筹划,减轻纳税负担。落实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财务部门定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相互联系地研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查明各种因素变动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挖掘降低产品成本和节约费用开支的潜力。

五、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按照分类管理、提高效率、依法处置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信息报送和对账制度,维修保养制度和报废制度等制度体系。根据有关资产的特性,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按规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对科研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这不仅带动企业更新技术设备,鼓励企业研发创新,还将通过鼓励固定资产投资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闲置厂房、仓库等改造为双创基地和众创空间,把已有设施条件用好,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不良资产,提高有效资产利用率。依法实施破产程序,进行破产清算核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财税政策进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转型转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制度构建人手,为创新创业打通道路、减轻负担,充分释放活力和创造力。

六、建立以质量和效率为主的绩效考核体系,客观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企业综合绩效分析与评价,也应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相应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问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经营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逐步探索绿色会计核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审计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信息的披露,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实用财务会计第2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会计

引言

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企业的管理情况较差,尤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很多企业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产生的成本和销售价格等比较重视,对于实际的财务管理等没有足够的关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出现,财务管理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尤其是一些大型集团,经营的领域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必须要加强会计等工作。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就是对所有涉及资金的项目进行管理,企业在日常的运营中,经济效益是管理者关注的主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内部的所有管理,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一门单独的学科,现在很多高校中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明显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正确的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单纯的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对资金的使用和收入等进行记录,为了控制企业运营的成本,在日常的管理中,通常会严格的控制资金的支出,即使是很少自己的使用,也需要经过相应的管理者同意。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在实际的管理中,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是重视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管理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使得一些企业快速的崛起后,很快的又消失了。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效益,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销售的价格,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控制企业运营的成本,目前西方国家的企业,都开始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起步较晚,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等方面,与外国的一些大型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近年来企业意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一些企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会计是主要的管理手段,随着财务管理自身越来越重要,会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现在的很多高校中,都开设了会计课程,培养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但是受到我国教育水平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

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等方面,依然具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视现有资金的使用,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导致很多资金用到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而涉及到生产效率等先进设备的引进等,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中非常普遍,由于生产线的改造等,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运营后,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而企业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而且这样投入的成本较高,大多数管理者都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投资,只有一些眼光较远的管理者,才会选择适当的引入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由于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企业日常运营中,每个环节都要涉及到资金的使用,都可以划分到财务管理的范畴,由此可以看出,实际财务管理的工作量较大,如果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很容易导致工作中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缺少相应的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涉及到了具体的利益,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出现了很多企业管理者监守自盗的问题,考虑到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如果管理者不能够很好的执行相关制度,就会管理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犯罪的问题,近些年做假账、偷税漏税等现象非常普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企业的内部出发,根据财务管理的是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配合岗位责任制和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管理者,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果发现了财务账目存在问题,就严惩相关岗位的负责人,这样可以保证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相关的财务数据是很大的参考因素,如果财务信息不够准确,就可能导致管理者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造成企业的亏损,要想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就要对实际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由此可以看出,监督体系的重要性。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的作用

(一)提高财务管理的准确性

由于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资金进行管理,涉及到很多计算的内容,虽然现在开始采用计算机来进行实际的管理,很多统计和计算的内容,都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完成,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年龄比较高,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的概念理解较差,而且自身的专业素质较差,无法很好的使用计算机,导致实际的统计和计算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在实际的人员招聘中,尽量招收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有的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及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从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这样必然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会计作为财务管理的执行人员,在保证其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保证会计的工作情况,如果发现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要对相关岗位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惩罚,以此来确保监督体系的威严,只有这样才让会计人员认真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配合一定的奖励措施,提高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保证财务管理准确性的同时,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提高企业的效益

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任务显然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由于财务管理可以控制资金的流向,如果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就可以精确、合理的对资金进行统计,让管理人员了解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针对性的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对资金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现在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显然没有意识到会计的重要性,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录日常的支出与收益,这显然没有起到财务管理真正的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近些年会计人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多企业都开始聘请具有足够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希望利用这样的方式,引入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生产的成本和日常运营等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教育水平有限,导致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很好的改善这种现象,必须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引入外国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最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颖.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6(02):57-59.

实用财务会计第3篇

一、引言

随着业务的发展及复杂性的增加,尤其是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与丰富,增加了财务报表合并中对何为“控制”的界定难度。《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和单独财务报表》(IAS27)的漏洞不断暴露,后续的《解释公告第12?――合并:特殊目的》(SIC12)也与前者在关于“控制”的定义方面存在不一致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1年5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0),取代IAS27和SIC12中有关合并的指引,并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合并报表的部分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与世界经济接轨,报表合并准则在西方发达国家暴露的问题也同样影响着我国的会计实务。为解决报表合并存在的问题,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借鉴IFRS10对报表合并准则进行了修订,于2014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CAS33)。其后,为加强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银行理财业务的会计指导,财政部于2006年1月针对商业银行及其子公司理财产品的会计核算,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8号》(准则解释第8号),进一步明确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核算问题,完善会计准则中关于合并报表操作的体系建设。本文结合IFRS10、CAS33与准则解释第8号中关于并表的条款,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并表核算进行探讨。

二、并表准则在银行理财实务中的应用探讨

银行理财业务(也称资产管理业务)一般分为保本理财与非保本理财两类。其中保本理财产品因由银行承担主要风险,因此在并表问题上并无分歧;而非保本理财产品则相反,由于合同上约定的主要风险由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承担,因此银行一般将该类业务列为表外业务,不进行并表处理。

随着银行表内业务限制日增,不少银行早已将目光转移至表外业务,其中非保本理财顺理成为非常重要的战略组成。表1为根据2015年末年报信息整理的各主要上市银行理财业务开展情况。

由表1可见,主要上市银行非保本理财业务已颇具规模,平均为资产规模的13%,如招行、光大、兴业等发展迅速的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已超过表内资产总规模的20%。另外,非保本理财业务规模占理财总规模平均比重已高达78%,表明非保本理财为各主要上市银行理财业务的主力。如需将非保本理财业务进行并表,势必对银行的财务数据和业务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在IFRS10、CAS33、准则解释第8号相继生效后,“是否承担主要风险”已不能作为是否并表的主要判断依据,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力(power)、可变回报(variable returns)、影响能力(ability to affect)的判断,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需进行并表处理[ 1-3 ]。

(一)关于对权力(power)的判断

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对银行理财而言,需进行两个判断:一是权力具体包含何种权利?二是理财产品这个被投资方的控制权实质归属于谁?

首先,权力包括主动性权利、被动性权利、保护性权利。根据CAS33,前两项权利可以判断为实质性权利,拥有实质性权利可判断为“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最后一项权利通常只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能使用,如被投资方发生根本性改变、出现例外情况时,属于非实质性权利,因此拥有这项权利不能判断为“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对银行理财产品这个主体来说,资产配置策略的把控、投资时机的选择、产品提前终止时点的决定等权利均为实质性权利;而在产品的开放期内赎回份额,只是保护性权利。

其次,关于各项权利的归属。客户在签订销售合同、理财产品说明书等文件后,已将上述实质性权利赋予了作为管理人的银行,因此银行实际“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再看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只要银行在合同约定的权责内管理理财产品,其并不具有可干预理财产品运行的主动性权利或被动性权利。如客户风险、收益偏好改变或不认可银行的投资策略时,可在产品的开放期内赎回份额,但这只是保护性权利,故不“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二)关于对可变回报(variable returns)的判断

指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因考虑到利益(benefits)通常指正收益,而回报(returns)同时包含正负两方面的收益,对经营结果的覆盖更全面,CAS33与IFRS10在表述时已用后者替代了前者。针对理财业务的复杂性,准则解释第8号也对银行可变回报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不仅包括直接回报,还包括与理财业务关联的各种间接回报;不仅包括正收益,还包括各种亏损。

银行与客户约定收费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固定费率或金额,二是浮动费率或金额。前者一般在合同中予以确定;后者一般为理财资产端收益在扣除客户收益、各项固定收费及各项支出后的剩余部分,通常称为超额业绩报酬、弥补管理费等。由于受市场影响,资产端收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尽可能保证客户收益、各项固定收费和支出的兑付,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通常会在收益上留有一定的浮动空间,最终体现为前述的超额业绩报酬或弥补管理费等。根据准则解释第8号,银行所有的回报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因此在产品设计上形成的浮动收益实质将银行整体回报变成了可变回报,即通过参与理财产品的运作而享有可变回报。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银行按“固定费率×存续期间”收取的回报,虽费率固定,但因其金额受产品存续期长短的影响,回报总额会有所变动,也应属于可变回报,扩大了可变回报的范围[ 4 ]。

表2为部分上市银行浮动收费明目及条款示例。

(三)关于对影响能力(ability to affect)的判断

指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该点为联系权力与可变回报的桥梁。即使同时拥有对某主体的权力与可变回报,但两者间缺乏关联,如对权力的主动运用不能对可变回报产生重大影响,也不满足本点要求。

权力与可变回报间关系的判断,也可理解为对被投资方所拥有的权力类型的判断。被投资方所拥有的权力分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和通过关系而获得的对被投资主体的影响力两种。拥有前者权力的为主要责任人(principal),拥有后者权力的为人(agent)。主体如被判断为主要责任人,则被认为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主体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需对被投资主体进行并表处理。

是否为主要责任人,要从决策范??、其他方拥有的权利和回报三方面进行判断,三方面条件均满足,则判断为主要责任人。下面结合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析。

1.关于决策者对被投资方的决策权范围(the scope of its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over the investee)

主要从法律合同、协议中规定赋予的决策权及实际操作中自由裁量权范围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首先,银行为理财产品的设计方,在产品设计时即赋予自身相当高的决策权,如投资决策权、提前终止产品决策权等。这些权利的设定确保了产品的投资运作效率,保证银行在努力达成客户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获取超额业绩报酬或弥补管理费等浮动收益,即银行可通过对决策权的主动运用追求(更高)收益。

其次,银行在理财产品运行中的权利实则非常宽泛。表面看来,理财资金的投向及投资资产配置比例在合同中都有明确规定,但为保证产品运行的灵活性及效率,这些限制普遍来说非常松,一般会罗列多项资产,同时配置比例区间也非常宽松,比如投向:银行存款及拆借(0%~100%)、债券(0%~80%)、正回购(0%~80%)、非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0%~60%)。故银行在理财产品运行中实质上有非常宽泛的权利。

因此,在决策权范围层面,银行满足作为主要责任人的条件。

2.关于其他方享有的实质性权利(the rights held by other parties)

虽然在决策权范围层面,银行可被初步判断为理财产品的主要责任人,但还需结合本点继续对其角色进行评判。本点主要从对决策者撤换的实质性权利出发,判断决策者是否为主要责任人。如投资人有权利任意撤换管理人(银行),则银行被判断为人。

目前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的合同文本中已明确产品的管理人(即日常运营的决策者)为银行,因此一般来说投资人无权任意撤换管理人,即一般情况下银行为主要责任人。

然而,当理财产品的购买人数量较小时,尽管合同明确了银行作为管理人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银行仍可能会成为人。如针对个别或少量特定客户(多为大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客户虽无撤换管理人的权利,但由于赎回的权利相对集中,且由于此类客户谈判能力高于银行,银行出于维系客户关系考虑很可能同意客户提前终止产品。此时的赎回权利在综合考虑提前终止因素后,已不再是单纯的保护性权利,成为实质性权利。也可以理解为客户虽不能直接撤换管理人,但可通过终止产品赎回本金后另聘管理人成立理财产品的方式撤换管理人。因而,此情况银行已成为人。

3.关于决策者的薪酬水平(the remuneration to which it is entitl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muneration agreement(s))、 决策者因持有被投资方中的其他权益所承担可变回报的风险(the decision maker's exposure to variability of returns from other interests that it holds in the investee)

因实务中往往将薪酬水平及可变回报风险两点联合进行判断,因此本处将两点结合起来进行阐述。

决策者来源于被投资主体薪酬(回报)的量级与可变动性(风险)越大,则决策者越可能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对于该点IFRS10的相关说明更为清晰,可通过图1进行判断。

(1)关于与决策者薪酬相关的合同条款公平、公允性,假如作为理财产品设计方的银行,在产品设计时从风险、收益等方面偏向自身,不能体现公平、公允性,则银行为主要责任人。

(2)关于决策者的薪酬与提供的服务是否相称。IFRS10

Example13、14给出了资产管理行业两个被认为是相称的薪酬架构和量级例子:所管理被投资主体净资产价值的1%;所管理被投资主体资产价值的1%和达到特定收益水平后被投资主体利润的20%[ 5 ]。

从薪酬架构来看,可以分为固定型薪酬和浮动型薪酬。与某个基数的固定比率挂钩的薪酬,属于固定型薪酬,如在银行资管业务实务中,一般会规定管理人的固定收费比率,如资产管理规模的0.1%,或规定固定的收费金额。与未来某个不确定性事项挂钩的薪酬,为浮动型薪酬,如客户收益超过一定水平后,其中的一定比率为银行的超额业绩报酬;另外还有业内较为普遍的弥补管理费。

从薪酬量级来看,尽管IFRS10未明确规定对薪酬量级的判断,但结合IFRS10 Example14、14A、14C可得:如决策者薪酬占被投资主体利润的20%或以下,可认为决策者的薪酬与提供的服务相称。在实务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如此操作。如果银行总收益(包括销售费、托管费等可确定收益和超额业绩报酬、弥补管理费等不可确定收益)占理财产品利润(客户收益+银行收益)的比重小于等于20%,则从量级层面未达到需进行合并的范畴;如银行总收益超过30%,一般需进行合并;在20%至30%之间,需结合其他相关要素,如敏感性分析进行判断。

一般采用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如下:

S=(?驻F+?驻P)/?驻R

其中:S,敏感性;?驻F,银行固定收益变动额;?驻P,银行浮动收益变动额;?驻R,资产端收益变动额。

(3)在满足上述条件后,还需结合其他相关要素,判断决策者是否为人。在实务中,最常见的是结合对被投资方的权力进行判断,具体参见本文(一)权力。

三、结论及建议

实用财务会计第4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纵观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在我国多数高校经营办学过程中存在只重办学成效、忽视财务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仅停留在表面的记账、工资报表、报销明细等方面,而对学校其他资金收支情况未能真实、有效地记录和反馈,财务管理意识普遍较低。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也较为缺乏,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涉及资金决策方面工作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管控意识,一味地求大求全,最终导致财务风险不断积累。

(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都已经建立起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缺乏有效論证。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沦为虚设。另外,在财务公开方面不透明、监督不充分等问题,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缺陷的主要表现。

(三)财务行为规范性不足

前文提到,在高校财务管理现状中存在对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些不规范的财务行为频发,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比如,一些学校效益部门现金收支核算为实现自动化转账模式,滋生坐支行为;票据管理缺乏规范性,致使收入不入账行为频发,且难以审计等。这些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加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应用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

(一)管理会计能为高校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高校想要进一步发展则必须通过融资来扩大办学规模,在这一过程,既存在效益,又潜藏风险,若投资决策不利,则很可能发生融资风险。管理会计理论所包含的投资决策方法能够为高校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使其在理财、结算、信息反馈等各个方面都能科学、规范地推进。

(二)管理会计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不统一、资金利用率低等是普遍现象,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将高校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根本上控制各项收支的规范性,不仅能为高校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有助于细化高校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理论中包含责任会计内容,通过责任会计,能够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细化,同时规范各类财务行为,既解决了过去吃大锅饭的问题,又提高了高校职工的积极性。

三、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方法主要基于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总结得来,而高校的财务管理毕竟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应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方法时,应当充分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以责任会计为监督,有效落实各部门责任,并实现从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角度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体系框架。

(二)积极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高校领导要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财务规范化管理意识,积极改进财务管理办法,做到将管理会计理论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全过程,以此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快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财务信息数据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对此,高校应当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查询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实现对学校收支情况的实时查询与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以遏制资金不合理使用的行为。

实用财务会计第5篇

关键词: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财务会计;应用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财务会计课程改革对于整个会计专业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在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院财务会计课程组教师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基于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改革,摸索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的课程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导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一、“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是一种封闭的、自我循环课程开发与课程更新体系,它是将工作和学个场景进行深度、全方位的融合,要完成这一融合,需要进行二个阶段的操作:首先,对工作场景中的会计岗位工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岗位和任务在课堂场景中设计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完成校企融合的第一阶段。更进一步的融合在于第二阶段,那就是要进行工作任务的检验与更新,这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再从课堂场景回归工作场景,只有这样,校企才能真正地实行双向融合。

在这个融合中每个独立模块都承载着一项具体任务,该任务在空间中表现为一系列子任务的集合,比如在财务会计岗位工作分析中,首先要进行企业调研,财务会计通常以工业企业为例,因此需走访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了解生产流程,会计制度设计等,接着和一线员工访谈,了解最为确切的岗位设置资料,然后课程组对所列岗位进行初步筛选,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和用人单位共同确认应设置的会计岗位。因此,该课程模式下不同的模块具有明显的任务界限,并通过时间轴衔接为一个复合型任务体系。

二、“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的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

1.阶段一: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融合

该阶段课程组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明确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一线人员一起提炼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学习情境。

(1)市场调研与分析

会计专业已经有了不少的毕业生,学生遍布会计师事务所、中资企业(学生最多)、外资企业等,通过走访用工企业、考察人才市场,与企业一线会计人员进行交流讨论,及对本专业的社会及行业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论证,针对我系高职会计教育的定位分析,结合《财务会计》的课程地位和特点,制定本课程培养目标:首先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小企业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掌握在中小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其次是让学生具备在专业领域内向更高层次发展(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会计职称的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取等)的潜能。

(2)明确会计工作岗位

财务会计一直以来是以六大会计要素作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我们试着改变模式,依据课程培养目标,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在《财务会计》教材体系组织上,打破原有章节内容,按工作过程建立学习领域,以财务会计工作任务与岗位设置为内容起点,以会计工作岗位为主线,选择确定以出纳工作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存货岗位、资产岗位、职工薪酬岗位、资金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主管会计岗位会计岗位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3)确定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分析财务会计各岗位的工作任务的共性与特性,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格局构建课程学习的主体框架,以会计核算环节为每一岗位工作的主线从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导入各岗位工作任务,实现工作岗位下的任务教学,将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工段,每个岗位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段。

以往来结算岗位为例:①共性:会计账户的选择、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与登记;②特性:该岗位主要进行往来款项的结算,主要涉及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4)凝练岗位能力,学习情境开发

学习情境开发要体现工学结合,以工作领域为学习对象,以工作项目为主线,按照会计工作岗位,分解的任务模块,设定学习情境,分析所需的知识、技能,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建立工作岗位下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相融合。进一步凝练各岗位会计的业务范围及业务流程,重点是各岗位会计的会计管理方法、业务处理方法、计算方法、账簿登记方法,报表会计,最终实现各岗位会计业务的相互衔接,及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以存货岗位中的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为例,设置原材料在购入过程中,单货同到、单先到货后到、货先到单后等3个以上的情境学习与训练,通过观看老师演绎,摩仿老师操作,自己动手练习等使之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重复过程、步骤和方法,积累经验,不重复的是内容,找出差异性,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成为高职层面策略上决策的提升。

2.阶段二: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融合

该阶段主要是实现对上一阶段内容的验证与更新,会计工作,特别是财务会计业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要经常关注新的会计准则,并到企业一线进行走访,了解最新的经济业务,使课堂内容与工作场景的结合更为密切。

(1)构建三段一体的实践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段:单项实训,主要是假账假做,按会计岗位设定一些模拟业务,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第二段:操作真账,综合模拟训练,经常到企业一线,寻求最新的企业真实业务为载体进行模拟演练,然后与公司业务的真实处理对照,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第三段: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专业实践,在毕业前到单位顶岗实习,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会计工作的整套程序。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体会会计工作,逐步进入会计角色,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达到零距离。也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始终与企业一线的真实业务相一致。

(2)及时更新典型工作任务

企业会计的工作是千变万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以前不发生的业务出现在企业里,会计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课堂教育停留在设定的内容上不进行更新,必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必须通过定岗实习指导、挂职锻炼、单位走访等途径,主动调查会计岗位的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等关键信息,将与课堂场景任务素材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分析原因,进而完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更新及完善工作。比如现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有不少的企业对于房地产业进行了投资,因此我们通过走访多家企业获取相关经济业务的原始资料,及时地提炼有用信息,生成财务会计案例,在学习情境中增设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运用于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二次融合,构建起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实现了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度和契合度,提高了学生会计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4).

实用财务会计第6篇

当前,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当前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想使信息化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来,应该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财务共享制度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将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企业财务的基础,对其管理会计信息化

关键词:

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管理会计起到了一定的成效,需要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要想使财务共享服务更好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应该促进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管理会计信息化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在财务共享的基础之上,有利于扩大会计信息化的范围,能够推动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共享服务与管理会计信息化概述

1.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建立在财务流程的基础之上,为了减少企业的财务成本,创造企业的最佳效益,必须要保障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对相应的流程应该按照规范的制度去执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对当前的市场行情做好充分的了解,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在企业内部采取分布式的管理模式。企业要想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财务整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充分利用专业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来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建立财务共享系统,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实现对企业财务的统一性和有效性管理。在企业内部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效结合,实现企业的信息现代化,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财务信息的优化,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向着标准化和程序化的进程迈进。然而,现阶段企业的财务共享主要建立在共享服务和企业模式建立当中,需要结合企业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实现对信息化的探讨,促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是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状况,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搜集工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做出系统的了解,实现会计与管理之间的有效结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国家,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被企业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过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应该讲管理会计与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三、财务共享服务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1.提升管理会计的水平

为了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管理,应该在企业内部制定完善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部门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统计工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完善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适当的财务管理程序,保障各项财务工作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执行,保障财务工作实施的有据可循。适合当前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能够减轻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促进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企业的领导应该注重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体会到管理会计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发挥的积极作用,应该将全部的精力和关注度投入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更好发展。例如:某企业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构建了完善的财务信息共享系统,促进了财务指标的完善,实现了财务信息的优化。为了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作用,取消了集团内部的相关财务部门,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现,制定出了合理科学的财务制度,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实施,实现了会计人员的集成化发展。另外企业的一部分会计人员还可以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进行掌握,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管控。另外一部门财务人员应该为了促进企业投资的快速发展,结合企业实际的经营数据,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制定出合理的财务战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快速发展。

2.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

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能够推动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成为当前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各部门出现严重的分离,因此必须要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能够快速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算、管理和决策等阶段都需要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保障财务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企业使用的信息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ERP系统,主要是作为企业的网上银行来使用,企业能够快速的进行转账,满足资金使用方面的需求。还包括会计核算系统、报账系统和辅助系统等。例如:企业在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报账时,信息系统需要对整个报账系统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对整个保障系统的全面监控,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保障系统的优势,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步骤,实现企业财务报销和支付等一系列功能的实现,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现有的财务特点,实现报销、支付等一系列财务行为,保障财务指标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展现财务信息系统的便捷性,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传统的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部门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财务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弊端,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的质量,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造成该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按照标准的财务制度去执行,导致工作内容缺乏规范性,并且企业当前的大多数财务人员由于没有定期的进行培训,财务专业技能相对较差,不能对相关的财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财务人员的良莠不齐,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出现纰漏,相关的财务人员无法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决策,不能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良好的把握。为了弥补这一漏洞,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弥补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漏洞,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且要培养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能力,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融入到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当中,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份惊喜,防止由于人为事件对企业的财务信息造成的影响,能够实现对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统计工作,减轻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保障财务信息结果的准确性。另外,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部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企业财务知识进行掌握,给财务人员提供财务学习的机会,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策略

1.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要想促进会计信息化质量的提高,必须要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实施,需要建立在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之上,借助企业财务信息的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开展全面预算或者成本控制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的控制,能够促进企业的财务安全运行,促进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便能够为企业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相关客户端之间的内容,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为企业信息的有效实行建立基础,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有效执行。具体应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执行。需要加强对企业客户的管理,对于部分用户的行为应该制止,并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保障企业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应该对用户的各项行为进行监控,对产生的违法行为应该及时进行制止。

2.在管理会计中应用大数据理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转变,给会计人员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应该对企业当前的财务信息进行改革。大多数企业在财务信息管理过程中,都会面临较多的财务问题,由于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员工经常会面临票据信息无法难辨的情况,通过对企业大数据的分析可知,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统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了解,来辨认企业财务信息的增加,实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因此,在财务管理会计中,应该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的优势,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发展提供精准的信息,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决策。因此大数据在企业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快速理解,促进大数据与财务信息的有效结合,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训

要想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当前大多数企业的人员构成中,都出现财务人员结构失衡情况,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够不符合当前企业财务发展的需求,企业传统型会计人员相对较多,而使用型会计人员相对比较匮乏。在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和财务技术,对财务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在企业财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员工的专业能力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财务数据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财务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以便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加快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了解。因此,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会计信息化管理培训,是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转变财务人员的角色,使财务人员能够掌握专业化的财务信息,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维护。

4.拓宽管理会计的服务水平

会计信息化在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能够起到良好的财务效果,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过程中名,经常会出现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各部门出现分离的情况,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客服区域上的距离,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网络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障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有效实施。当前企业主要的信息化体系有:ERP系统和网上银行系统等,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互联系统,在企业的报账环节中,应该实现对整个信息的全面覆盖,应该充分把握信息化系统的优势,能够促进管理会计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财务成本的降低,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5.加强云计算在财务共享中的应用

云计算在企业财务会计的应用过程中,作为一种先进性较强的技术,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财务会计的优势,更好的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当中。首先,通过云计算的使用,能够有效减少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在使用前,应该将云计算平台中的各项信息融入到财务共享信息当中,通过提前购买云计算服务器的形式,按照实际的情况支付一定的费用,实现对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维护,防止成本信息的支出。其次,为了各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提高会计信息化的质量,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共享,结合企业相关的财务业务,加大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财务协同效应的提升。最后,应该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在企业内部推行财务共享制度,将云计算更好的融入到财务共享信息系统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五、结论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财务共享的服务性,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优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管理会计在实施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整合,促进企业财务信息的完善,保障企业财务信息能够向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迈进。因此,一定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何云 彭丽坤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乔瑞华.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2]黄铸.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D银行财务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4.

[3]连长嵩.中兴通讯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4]何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张念珍.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6]孙瑛爽.A省电力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7]李晨.A通信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4.

[8]叶联红.X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案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实用财务会计第7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逻辑起点 理论层次 会计平衡公式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财务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原有的类型多样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不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财务会计的理论建设,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财会实践,那么,在我国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就成为一种必要。这种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建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原因、意义、指导思想、应遵循的原则、逻辑起点、主要内容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我国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弊端

在我国的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存在四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下面分别就这四种类型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各自存在的弊端加以分析。

会计假设―基本原则―财务会计准则型规范结构。这种结构侧重考察财务会计现实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强调客观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制约作用,其结果是这种结构的三个理论要素在逻辑上不一致,前后不连贯,会计假设和基本原则难以指导准则型规范的制定,而准则型规范又主要从财务会计惯例中挑选出来。

财务会计目标―基本原则―财务会计准则型规范结构。这种结构把财务会计目标即财务报告的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作为发展和制定财务会计原则和准则的最高层次概念,强调财务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而往往忽视了财务会计现实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其结果是这种结构中目标的形成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理论研究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不够。

统一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方法、程序、任务及财务会计属性、本质、职能、对象型规范结构。这种结构服务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把财务会计理论理解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亦属于需求导向型结构。与财务会计目标―基本原则―财务会计准则型规范结构相比,这种结构是宏观的,不是微观的。这种结构经实践证明,从统一会计制度中归纳、综合财务会计方法、程序、任务、属性、本质、职能和对象,是违背研究的逻辑顺序的。这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说明性和解释性的,很难揭示财务会计现实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制度型规范并列结构。在德国、法国等实行制度型规范的国家,它们的财务会计规范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规章和制度,其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受学术圈内观念的影响,主要引进了美、英等国的会计假设、基本原则、基本要素理论,采用演绎的方法孤立地进行研究,结果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与制度型规范既脱节又制约其发展。

此外,从整体上看,我国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缺乏统一性,无法从总体上把握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归属,仍带有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的色彩,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理论建设不完善的一个表现。这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财务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要求不适应。因此,需要建立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建立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意义和指导思想

意义 建立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能够使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归属,明确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同会计理论体系的关系,掌握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应由哪些内容组成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形成财务会计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深入探讨财务会计理论提供线索和启示,促进财务会计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财务会计实务。

指导思想 应当在充分甑别和借鉴各种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观点的基础上探讨和建立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由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把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故需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促使各组成部分内容有着科学的定性、恰当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以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整体最佳。

结构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各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排序,各组成部分的联系应当具备一定的紧密度和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内部的整体性。

层次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各组成部分必须按照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层次排列,以便形成垂直系统层次或横向水平系统层次,注意层次与整体、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动态性原则 由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理念总结,故动态性原则要求人们以发展的眼光研究财务会计理论的过去概貌、现在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逻辑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各组成部分应前呼后应、协调统一、首尾一贯、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离不开对其逻辑起点的选择。只有选择好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才能把其内容顺利地、合乎逻辑地展开,并使之得到充分的阐述。而且,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正确与否及其对财会实践指导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起点选择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关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理论界先后有“本质起点论”、“对象起点论”、“假设起点论”、“目标起点论”等多种构想。

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应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映财会领域中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并成为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和财会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的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财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显然,财会的本质作为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并不具备这样一些特性。在财会诸范畴中,只有财会目标才能具备上述特性。因为财会目标直接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它是财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必须把财会目标作为财会理论研究的起点,才能建立比较完善的统一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

我国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层次和应用理论层次两个部分。它们有各自的研究任务和构成要素。

研究任务

就基础理论层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决财务会计实践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律及原理。其既研究财务会计实践总体的一般规定性,即财务会计的定性、定职和定位,又研究财务会计诸要素的一般规定性,探讨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财务会计实践的原则和财务会计实践的前提,寻求其它学科对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所提供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持。对财务会计理论发展趋势的预测等,也都是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

就应用理论层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决财务会计实践的具体操作对象、方法及报告与披露,最终形成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财务会计的应用理论层次是以基础理论层次为指导,主要制定和实施各项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而财务会计实务规范贯穿于财务会计应用理论的全过程,它是引导和制约财务会计工作的标准,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同时它又是引导财务会计工作朝特定方向发展的行为机制。

构成要素

基础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财务会计的社会环境理论;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财务会计的定性、定职和定位理论;财务会计的行为主体理论;财务会计的要素理论;财务会计的方法理论;财务会计的循环理论;财务会计的假设和前提理论;财务会计的信息理论;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如其它学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等)。

应用理论层次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财务会计的实务规范理论;财务会计实务规范的设计理论;财务会计的监督理论。

建立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重要问题

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是我国构建统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里,侧重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要求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与之相适应。如果现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已经不利于财会实践的发展,违背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那么,它就要被调整。而上层建筑则通过财务会计的法规体系对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施加强制性的影响,并对财务会计目标提出要求,以保证各有关利害团体都能得到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财务会计的生产要素。如:构成财务会计平衡公式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由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而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恰好体现了某一会计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因为,财务会计的平衡公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左边的资产代表了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日期的生产能力,既包括实物与非实物形态的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而公式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则代表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日期的资产权益,体现该会计主体的生产关系。

上述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资产的存量,而揭示资产流量的平衡公式是:利润=收入-费用,这个公式揭示了会计对象中的利润、收入和费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资产(生产能力)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而展开,费用说明资产即生产能力的投入量,收入体现资产即生产能力的产出量,利润则代表两者之间的差量。

而在现金流量表中,现金的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则是对资产的投入量、资产的产出量,以及投入量与产出量两者之间的差量按收付实现制确认的结果。

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资产负债表揭示的内容,具体体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生产力在一定时期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变动的结果通过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加以揭示。财务会计理论及其方法需满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要求,并随之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财务会计理论的产生,诸如各种资产的计价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会计人员的素质理论、管理体制理论等;生产关系的发展形成各种权益理论,诸如业论、企业论、企业主体论、剩余权益论、基金论等。由于构建会计平衡公式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各种权益理论下会计平衡公式两边所包括的内容不同,因此,不同权益理论下的会计平衡公式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权益理论的出现,从而导致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发展要求。

参考资料: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结构[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实用财务会计第8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

一、前言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资源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财务会计是当下企业当中的比较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在维护企业经济健康增长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在社会经济激烈的背景下,创新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势在必行。

二、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纵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能够发现大部分的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方法落后,相应的管理方式不规范,导致现行的财务会计管理缺乏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财务会计管理落后目前,在很多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对于会计核算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发挥出会计核算的真正作用。由于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调查,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报告粗略,形式单一。如,企业的多项发展部门的经济收入、营业增长额以及各个产品的经济增长额等内容并没有在报表中体现出来[1]。(二)财务管理方式不规范,缺乏信息化经过大量的数据调查表明,有很多企业由于会计入账不及时,临时应付上级单位检查工作,其会计核算工作不能依照实际的项目业绩为依据进行记录,出现很多费用列支随意性大、少列费用、虚列费用等问题。基于企业财务系统这样的背景,账户设置不能按照规定设置,登记账簿不规范,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对策

新时期,多种财务会计系统被研发,创新财务会计管理,首先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管理基础上,强化其内审功能。其次,实现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智能化;最后,在ERP的启发下,促进财务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改革,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2]。

(一)强化内审功能

财务会计管理的内审功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监督审查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缺乏了相应的内部审计功能,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疏于监督,导致企业有可能出现财务漏洞。因此,创新与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需要强化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内审功能。如,在企业内部建立比较完善的审查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查制度,并且配备专职的内部审查人员。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对其的政治规矩、财会政策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同时,内部审查人员在财务会计管理中,需要对于事业单位中财务重点岗位工作进行监督与审查,切实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3]。

(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时期,实现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一种新型的财务报告形式产生,产生该种类型报告的系统为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近年来,该系统自投入以来备受关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系统管理的实时性,能够将企业的交易信息和财务事项反映网络财务报告中,并且将数据信息加密之后存储在数据仓库中。基于这样的财务信息管理具有较轻的时效性,并且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能改变传统的财务报告的实际生成方式,在财务会计理论应用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财务会计管理[4]。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当企业有财务交易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能够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应用ERP软件读取销售数据和采购数据,在经过系统的分析下,生产企业所需要的财务报告;第二,企业在互联网上设置信息站点,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提供更新的财务信息;第三,用户为了作出较为准确的决策,通过访问网站的形式随时查找到个人所需要的财务信息。

(三)ERP与会计电算化

ERP企业资源计划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管理的思想,针对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系统、工作部门等进行科学的管理。ERP逐渐成为了现行企业比较关键的运行模式之一,其先进模式的应用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带来启发,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化,扩展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流程管理、运输管理等功能。将ERP应用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能够有效地实现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首先,ERP促进了当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实现电算化[5]。而引入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财务部门,能够针对企业财务现状进行更加全面且准确的数据分析,与人工分析方式相比不仅简便,而且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会计电算化大大改善了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发生很多变化:第一,企业财务数据审计窗口方面有所增加。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规范化处理,为企业财务部门提供很多科学、及时以及准确的数据信息,使得电算会计工作模式能够更加的安全可靠。第二,企业财务部门内部的会计信息,在电算化的系统下更加容易分析与评价。而内部测试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中的应用,能够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是否完善进行判断,判断审查流程是否符合规定。

四、结论

综上,纵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能够发现大部分的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方法落后,相应的管理方式不规范,导致现行的财务会计管理缺乏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新时期,多种财务会计系统被研发,创新财务会计管理,首先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管理基础上,强化其内审功能。其次,实现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智能化;最后,在ERP的启发下,促进财务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改革,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欣.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8:191.

[2]高嵩.探究信息时代下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商贸,2015,02:170-172.

[3]郭丽娟.信息时代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的必要性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151.

[4]陈文.浅谈在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17: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