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9 10:40:34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1篇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本体要对概念进行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须有相应的描述语言和建模元语(本体描述方法)。本体描述语言一般应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推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本体描述语言有很多,包括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XOL、OCML、Ontolingua、Cycl、Loom等。2004年,W3C了支持语义网的2个技术标准——RDF和OWL。OWL建立在RDF基础之上,能够确切地表达词表中术语的含义和这些术语的关系,相对于RDF,OWL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3]。Perez等[4]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即一个完整的本体应该具有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个部分。

2 中医药本体研究

2.1 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

中医本体的构建是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承。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体构建的复杂。在分类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课题中的中医本体的划分中就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在NKI基础上还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和中医肝病本体[5];此外,中医概念的不规范和多重性使得其本体构建更加复杂。因此,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多是从其子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高氏等[6]认为,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并就中医顶层本体的概念及其与领域本体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采用protégé工具加OWL语言的模式,侯氏等[7]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将中医治则治法分为治则、治疗性常体、治疗属性、治疗语义、治疗操作等大类,对各类概念进行细化,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并讨论了其与中医顶层本体的关系。纪氏等[8]以针灸学为特定领域,探讨基于本体论的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初步建立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模型。林氏等[9]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解析了OWL表达的语义关系,尝试实现骨伤古籍语义检索系统,对其进行了系统功能演示及评价。

由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利用已有本体或叙词表进行改造而构建新的领域本体也是一种方法。如谷氏[10]通过实例阐述了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的建模依据与方法,认为古籍本体构建是必要的,目标是为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其构建过程需要专业叙词表的支持。李氏等[11]参照《中医脑病学》和《临床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将中医脑病学本体顶层概念分为13个大类,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周氏等[12]探索了中药领域本体的构建,提出了按照自然属性分类法建立概念关系体系,进而构建中药领域本体。

此外,刘氏等[13]还进行了基于历史文献的中医药本体的自动构建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及公认的领域知识对中医药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诠释,解释中医病、证、方、药等核心概念的实质与内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已有公认领域知识,并借助领域专家知识,实现基于网络的知识采集与加工,建立起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实现领域本体概念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

2.2 中医药语言系统

中医药语言系统(TCMLS)属于术语本体方面的研究。语义本体可以解决“人机”交流障碍,从而利于知识共享,中医知识在交流与传承上的障碍更加明显,因此中医药语义本体意义重大。自2001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全国30多家中医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开始建立“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该系统以本体论为指导,按照本体论原理进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含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国医药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和机读信息资源指南系统,形成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语言系统平台。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医药本体,有16个一级类目,共编录12862个类[14]。

林氏等[15]对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医方剂学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为例,说明本体在中医药自然语言语义化和信息表示上的优势,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地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认为本体可以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

曾氏[16]论述了基于本体论的TCMLS构建的思路、设计原则及架构,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语义关系等,认为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的建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语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再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2.3 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

本体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解决知识交流障碍,表现为信息系统和语义网的构建;一是领域知识的获取。在信息系统建立上,郑氏等[17]开发了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系统管理、古籍本体、名医医案、应用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用本体描述语言OWL对中医经典古籍及中医医案进行结构化的解析,为利用本体和先进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获取主要是从操作性知识中利用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分离出领域知识。周氏等[18]用NKI本体语言描述医学本体,并利用医学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基于公理的医学知识推理,进而获取医学知识。曹氏等[5]在构建中医舌诊本体基础上,用本体+框架的方法表示中医舌诊知识,并进行基于公理的中医舌诊知识分析和推理,获取舌诊知识,基本能够符合临床情况。

蒋氏等[19]认为,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知识库,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知识库[20]。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将病案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半形式化的文本知识,进而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最后定义中医学公理,存入NKI知识库和病案库,形成结构化的中医知识。

3 展望

尽管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也随着本体研究的升温逐步开展,但大多从具体的分支领域进行本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涵盖面很小,缺乏深化研究。构建本体的目的在于应用,但迄今真正的应用成果却很少。中医本体构建从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术语概念的规范化和语义关联困难、古医籍中术语概念与现代词汇的对应等。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应深化本体构建、映射、语义网、知识推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使中医领域本体真正能成为中医药知识工程、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基础。

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中医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医药本体构建的目的恰恰是明确规范地、形式化地说明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是中医药信息处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基础,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中医本体将在中医药知识工程、中医信息系统、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等多个方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Studer Rudi, Richard Benjamins, Dieter Fensel.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2] 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43(5/6):907-928.

[3] OWL Working Group. Web Ontology Language[EB/OL].w3.org,

2009-06-18.

[4] Perez AG,Benjamins V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 components: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D].IJCA,1999.

[5]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

[6] 高成勉,包含飞,周 强.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

[7] 侯 玉,张昌林,周 强,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866-1871.

[8] 纪 军,徐明曙,杨韵华.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

[9]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

[10]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11] 李 毅,张梅奎,杜 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

[12] 周 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

[13] 刘 耀,穗志方,周 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26(4):58-63.

[14]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5] 林丹红,钟 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

[16] 曾 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4-6.

[17] 郑 健,李其铿.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科技信息,2008,18(28):425-426.

[18] 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J].计算机科学,2003, 30(10):35-40.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2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3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词汇、语言、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在新的语言类课程学习当中,要想学习好一门语言,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词汇储备量,并对所运用的词义有详细、具体的理解。医学英语作为专门英语的衍生部分,是提高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实施方法,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保障和基础,对推动医疗事业的国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医学英语词汇方面的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语音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控,并通过后期的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最终达到了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主要目的。因此,本文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中的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学生医学英语词汇水平的目的。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及其运作机制分析

以隐喻语言资源为主要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依托,加强了学生对概念隐喻与理论知识的正确认知,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广泛性及重要性,转变学生对隐喻的传统认知观念,通过对概念隐喻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深入挖掘,激发学生自身的词汇理解和掌握的潜力。“隐喻”一词主要来源于古希腊中语言的一种音译,是变化、转换的意思。其论题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往对隐喻的理解主要留存在表面的意思,被视为对一种常用写作语言修辞手法,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1]。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左右,随着认知语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来自语言类学家的关注最为广泛。此时,人们对隐喻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Lakoff&Johnson提出的隐喻认知让人们认清了隐喻与词汇创造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意识到隐喻是词义出现的理论性依据以及表达机制。究其根本,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其实就是研究人员从一个概念领域向另外一个概念领域的结构映射,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概念隐喻理论原理将一个事物自身现有的一些特征映射到另外一个事物的过程。在进行日常的生活当中出现的计算机病毒就是人们利用隐喻原理中医学上的病毒理论映射到计算机上形成的,同样,将农业农作物当中的移植嫁接概念有效映射到医学人体研究上,从而出现了现在的一些器官移植手术等医学理论的出现。隐喻主要是以实物的相似性为实施基础的,通过类比的方式创造出更多新的医学英语医学专业名词和一些新的概念性组合。以概念理论为基本切入点,对隐喻的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得知,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是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语言表达方式。另外,Deignan提出的概念喻,其构建方式是将有形的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上的行为语言表现,具体经验就是概念隐喻基础内容的一部分。束定芳也曾说过,从隐喻意义层面的理解本质上就是将源9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05期总第234期No.05.2022Sum234JOURNALOFJIAMUSIVOCATIONALINSTITUTE领域的经验有效地映射到目标领域的过程,通过映射对目标领域的特征目的有新的认知。

二、医学英语词汇的特点与认知机制的概述

(一)特点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载体,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过程承载着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医学历史知识和发展经历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表达方式。目前我国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词汇的广泛性。我国大部分的词汇来源于希腊语与拉丁语,还有一些来源于其他的国家与种族,涵盖量比较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医学新名词还是不断涌现出来,如H7N9等多种类医学医疗词汇的使用,同样也有部分的医疗名词来源于英语的通用词汇,如rise、fall、come、go等。另外,还有部分词汇是由前后缀、词根以及组合语言因素等内容派生而成的。二是医学英语词汇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词义不易理解。通过对医学英语词汇的分析可知,我国大部分的英语词汇来源于希腊和拉丁语,综合语素与词汇相对较多,所以,这些医学英语词汇在语言的表述上存在发音较长,表述过程烦琐、复杂等特征,不易被人们认知和记忆。例如,在超显微镜火山硅酸盐沉着病(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oconiosis)的医学英语词汇的表述上英语单词不仅长而且语音烦琐复杂,不易学生进行记忆和对其进行认知。

(二)认知机制

语言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一直以来都认为在词汇的习得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对策略的良好运用、对词汇的偶然之间的认识和对词汇进行故意强制性的教授等三种客观教学途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的,三者相辅相成。但实际上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隐喻才是词汇多样性形成的一种重要认知机制和学习方式,对词义有扩充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只有将隐喻理论机制的认知有效渗入二语词汇能力训练的培养和实践的过程当中,才是实现其纵向和纵深的发展必要手段和途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属于二语词汇教学中的一种,因此,在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的习得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采用隐喻的方式,将隐喻的认知机制有效地应用其中,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和掌握能力[2]。比如在对“Echo”一词汇的学习中,“Echo”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讲的是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一名森林女神,因受同伴对其美貌的嫉妒,最终使她失去正常语言能力的悲惨故事,而她之后只能对别人说的最后三个字进行重复,从而形成了回声“Echo”的由来。学生通过对“Echo”寓意的了解,理解它具有的概念隐喻特征,找到词汇教学目的域与始源域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其词映射出的认知机制,最后通过医学英语词汇在大脑中对该次意义的知识构建与延伸从而衍生出以下词汇的含义:echosonogram(超声波回声图)、echocardiography(心回波描记术)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医学英语词汇,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认知系统,这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习得研究分析

(一)对词义字面意思以及引申意义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理解作用

通过对英语短语中词根以及动词中副词的意义主要是以上下、前后、部分和整体或是中心与边缘等体现空间关系的意象图式方式作为语义依据的,通过对方位隐喻的合理利用,加深学生对读写课程教材中语句的理解。医学词汇通过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多种外来词成分的吸收,构成了大量的结构更为复杂、词形更为烦琐、读意更长的医学专业术语。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对其进行专业医学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力不从心,不知如何下手,对医学英语词汇难以记住和理解。其实,对其术语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充分学会合理的运用隐喻思维的情况下,对于晦涩难懂的医学英语词汇就是小菜一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中,其构词主要分为前缀、后缀和词根。其中前缀教学中运用到的隐喻思维前缀又被称为词首,是医用英语词汇单词前部分的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主要作用是用来改变词义或是改变词义的作用。医学英语词汇用于中前缀一般都是用于表示时间、方向和数字等词语的含义。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前缀的应用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英语单词相互组合的方式,借助单词对其进行讲解教学。例如“hypo”的含义是“不足、仅次于”的意思等;而“hyper”是“高于、过度”的含义。在“tension(张力、紧张)”的前面加上“hyper-”前缀,就是“hypertension(高血压)”的意思,相反的加上“hypo-”,就是低血压(hypotension)。这样解释下来,学生更容易理解前缀的意思,更便于词汇的记忆。这样在后面的词根和后缀的教学中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单词的拆分过程,对单个词义的不断分析揣摩,就可以掌握到医学英语词汇的组合规律,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中复合词的讲解

人们在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通常说到的复合词多是由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独立的词通过转喻或是隐喻等认知模式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词义在其表达上也与其原有单独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词义有所不同,也不是把两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的,但究其根本,其词义也是从原有的词义基础上延伸过来的。在进行医学英语词汇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会涉及很多复合词内容的讲解,如将“脚(food)-运动员(athlete)”,将两个组合在一起拼成“athlete'sfoot”指的是“脚癣”;又如粉色“(pink)-眼睛(eye)”相组合成为“pink-eye”是红眼病的意思等,很多的复合词大部分都是由个别独立的词语组合而成以引申而来的。在实际的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拓展想象思维的方式对其词义进行联想,将隐喻思维的作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复合词的进一步理解和提高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3]。

(三)将隐喻理论运用到医学专业术语的讲解

由于医学词汇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且构成的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关系复杂化、词形冗长等原因,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并不简单,晦暗难懂。但是如果对医学专业英语术语结构特点充分了解和掌握后,合理地运用好隐喻思维,就可以实现对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快速记忆和有效的使用。通过对医学英语术语的长时间分析研究可知,一般的医学英语术语词汇主要是由词根、前缀和后缀构成。首先是隐喻思维在词根教学中的运用。词根又称为词干和词基,指的是组成英语单词词构的基础性内容和基础条件,也是单词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里面包括了单词的基本意义。大部分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词根主要来源于外来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代表人类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例如“hepat-(肝)”“enter-(肠)”“cardi-(心)”等。词根的类型虽然有很多,但也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同的单词可以有相同的词根作为核心部分。例如“enterelcosis(肠溃疡)”“enteremphraxis(肠阻塞)”“enterorrhagia(肠出血)”“enterocolostomy(小肠结肠吻合术)”等,这些单词的核心意义都是词根“enter-”所要表示的“肠”。这样就有效地掌握了一种词根的使用方法,并采用类比等隐喻思维,就可以推演和衍生出更多类型词的基本意义。其次是隐喻思维在词缀教学中的运用。前缀又名词首,也就是词汇的前半部分,通常为单词前面的第一个字母或是字母组合,其作用主要用于调整货值改变词汇的含义。在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使用中,医学前缀多用于表示“时间”“方向”“方位”“数字”或是“否定”的意思。为了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单词前缀有更好的理解以及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两两组合,通过借助单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词义更具象化的讲解与分析。例如,前缀“hyper-”可翻译为“过度,高于”;“hypo-”可翻译为“不足”和“次于”。在“tension(紧张,张力)”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则可构成一个新的词汇组合“hypertension”意为“高血压”的意思,如果在单词的前面加上前缀“hypo-”则构成“hypotension”意为“低血压”的意思,前缀相同,组合的单词不同,就会重新组合成不同词义的新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解析更便于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理解,更方使记忆。又例如,在讲解前缀“endo-”和“peri-”时,与“carditis”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重新组合为“endocarditis(心内膜炎)”和“endocarditis(心包炎)”。最后是后缀教学中运用隐喻思维。后缀又称为词尾,在词根的后边,主要用来改变词语的性质和意思等一系列的词素。比如后缀“-logy”词义表示学科,在词根前面加“physio”“hemato”“immuno”组成的“physiology(生理学)”“hematology(血液学)”“immunology(免疫学)”等。由以上内容可推断出,医学英语专业词汇的构成本质都是含有隐喻的,在其理解和记忆上将隐喻思维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现有的医学英语术语可以感知更多的词素映射出来的概念,并将这些概念与英语词形充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便于后期医学专业英语术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更有利于相关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术语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的作用研究分析可知,隐喻对于学生在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英语词义与多种短语、语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思维,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面,加强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对医学英语词汇进行具象化和意义化处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其词义。而隐喻就是作为一种抽象概念手段被有效应用到了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当中,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总而言之,将概念隐喻理论引用到日常医学英语词汇课程教学中,是现代语言类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突破医学英语词汇教学瓶颈的重要手段,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对英语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帮助学生构建了一套清晰的思维想象渠道和知识框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王昆芳.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海外英语,2021(5):237-239.

[2]张晨晨,郭书法,甄长慧,汪田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医学英语词汇习得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9):59-63.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4篇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14-01

提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医学的重点课程;同时病理生理学因其理论机制复杂,知识覆盖面广,还是医学生普遍公认的难度较大的医学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对其望而生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概念是包括主要属性或特征的同类事物,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概念的形成,可以将信息进行归类,据以进行推理、决策或问题解决等思考活动,故概念形成是思考的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考和了解的工具,意识学习的基本单位,能使我们将事物、想法简化,减少数据超载的负荷,更能在遇到新情境时由概念的属性予以确认。因此,概念是知识与认知学习的基石。

如何在病理生理教学中应用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总结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清晰、准确、深入理解概念是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各章基础知识的保证,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有助于促进病例分析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 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要灌输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启发性教学,引入新概念时联系实际生活,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既能身临其境又有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应用,消除畏难情绪同时引起学生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水、电解质代谢这一章时,恰逢清明扫墓出现了很多水中毒患者,在网络上热议一时,因此讲课时以此为切入点,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休克的讲授中,结合医学生“打针或献血时有的同学晕倒在地,是不是休克?”讲授发热恰好班上有学生打球回来,因此因势利导问学生“体温升高就是发热么?剧烈运动时体温的升高是发热吗?”。在概念的讲解中,采用引导的方式,将概念与生活实际、临床症状、体征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要及时给学生回顾生理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回顾中进一步思考,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引入新概念,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 重点讲解概念中关键和核心的字和词,加深理解

病理生理学涉及概念众多,如何在兴趣之上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又容易记忆,就要提炼概念的精髓,即概念中的关键字。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白发热不等于体温升高,根据生活经验也知道剧烈运动后的体温升高不是发热,如何让学生不只是课堂甚至是课后都能牢牢记住发热的概念,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关键词的提炼可以更加明确概念,也可以使记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筛选关键词的过程中,是学生对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对概念的逐步明晰也使得后续机制的学习更加轻松,譬如在发热的概念中我们反复强调发热概念中的3个关键词:致热源、调节性体温升高、0.5度。学生在关键词的选择中会逐渐发现,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对关键词的掌握也是如何辨别将来出现的任何一种体温升高到底是不是发热的有效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总结推理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课后用来复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也如法炮制,不仅节省了学习时间,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有时候学生还能触类旁通,衍生到各类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 剖析概念,明确概念的辨析

概念从一句话转变为关键词有助于深刻理解概念,便于记忆,如何从关键词重新回到概念,则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如心力衰竭的概念,其表述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但是很多学生基本都会忘记“或”,使得心力衰竭少了一大部分患者。所以在概念讲解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 巩固概念,立足应用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5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6篇

【关键词】中医;中医语言;隐喻现象;认知;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30-02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结晶,经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它已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有人认为中医语言抽象生涩,在表达方面具有模糊性,令人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中医理论形成较早,古人只能用当时人们较熟悉的比较参照对象来分析人体和疾病,使得中医语言独具特色。中医理论在语言使用上常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或某些修辞手法来辅助表达某些抽象的术语,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中医学在语言文字表述方面就是“取象比类”思想,具有隐喻性。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George . Lakoff)和约翰逊(Mark . Johnson)出版了划时代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在书中,作者从认知科学这一全新的角度来研究探讨隐喻问题,认为“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对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Lakoff等人系统分析了存在于我们思维体系中的隐喻概念体系,其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不同概念域:源领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 (target domain)映射的过程。其中,目标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始源域则是相对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隐喻从本质上看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国内外对隐喻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与发展,对我们认识中医语言的隐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中医语言中的种种隐喻现象。

中医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是方位隐喻,中医典籍经常用“内与外”这对方位词来表达“里与表”的抽象概念,表达疾病的病因病机,例如“内因”、“外因”、“外证”、“表证”、“里证”等。除此之外,还有“上-下”方位词用来描述疾病的病位及状态,如“胃气上逆”,“湿热下注”,“咳逆上气”,“心下有水气”等等。中医病位概念将“"内(里)-外(表)”、“上-下”等常用的方位词投射到病机领域而形成,描述疾病“证候”的病理位置,语言表达多采用隐喻式抽象概念。

中医学将身体看作是一个体积较大的容器,体内的一些部位或器官则被当作是一些体积较小的容器,也能够容纳具体物质或抽象概念,使得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病变能够得到理解与归类。大量的中医语言现象已经证明隐喻概念大多是参照容器概念而构建的,容器隐喻在中医语言中普遍存在。在中医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管道隐喻首先是由美国认知学家雷迪提出,认为其核心隐喻是“思想(或意义)是物体,语言表达式是容器,交际是传递过程”,对人类的思维机制和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这种隐喻方式在中医理论中非常普遍,在中医典籍中经常有抽象概念被看作是具体的管道。对于三焦的描述,有“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三焦水道通畅,溺畅肿消”。对于与藏府一样无法直接观察的经络,中医典籍中的描述是“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管道隐喻从认知的角度看待人体相关的功能属性,使三焦、经络等抽象概念不仅变得形象生动,也易于描述和解释。

战争隐喻同样不容忽视,中医理论围绕着“疾病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生成了一系列的语言表达。如人体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地点。外来致病因素(统称为邪气)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统称为正气)是疾病涉及到的双方。在中医典籍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真气益耗,正邪盛”这样的语言非常普遍。中医语言中的这些隐喻并非偶然或孤立,其认知基础是疾病和战争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疾病是战争”这个基本的概念隐喻。

自然隐喻在中医语言中大量存在,古代的医学家们认为“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密切相关。在中医中,将自然界中天、地、水、火、风、寒、暑、湿、燥、火等表达各种自然现象的具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的情形很普遍。根据中医理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导致疾病外感病邪的统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医语言在表达中医“六淫”概念时运用了自然隐喻的认知手段。

古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人类社会中母亲具有生养、培育子女的作用,失去母亲则失去生活和情感的依靠。因此,古人们将这种对母亲的依恋也运用于中医理论的表达之中。例如,对于五藏之间的相生关系,中医理论一般将其拟人化为母子,常可见“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子盗母气”、“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术语表达藏府在疾病过程中的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通过母子关系的拟人化隐喻,生动地表达了五藏之间的相互关系,令人易于理解和解释。

通过以上分析,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表述方式,中医语言含有丰富的隐喻现象。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中医语言的诠释开辟了独特而崭新的研究视角,能够较好地阐述中医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医语言的隐喻认知特征等,有利于架起中医语言与现代语言沟通的桥梁。了解了中医中的隐喻现象,就可以为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从而在翻译时注意转换语言形式,注意汉英语言体系的差异,理解和阐明其中的隐喻,选择最佳的目标语、等同语来传达中医精髓。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

[2] 范春祥.隐喻视角下中医典籍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研究[J]. 时珍国医国医,2012,(11):2875-2876.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7篇

关键词:中医教育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2.1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2.2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与逻辑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内涵,而是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淫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第8篇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 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 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 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 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 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 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 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 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 Studer R, Benjamins V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 25(1-2):161―197.

[4] 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 2005,(7):120-122.

[5] 袁 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Peter D Karp, Thomas R Gruber. A generic knowledge-base access protocol[A].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Montreal,1995.

[7] 刘 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