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16:08:02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1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 标准组件形式 购买者主导商品链 生产者主导商品链

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业务直接涉及世界生产总值的50%、国际贸易的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近90%的世界R&D,跨国公司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生产与贸易基本上都和跨国公司的竞争有联系,跨国公司的竞争已扩大到全球范围,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全

球竞争。

一、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组织与职能

1、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突破了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局限,从而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支撑条件。同时,中国、印度、东欧、原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相继采用了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为跨国公司开展全球竞争提供了世界范围的平台。

广义上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是指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贸易、投资、经营、技术研发和转让等活动中的相互竞争。这种全球竞争既包括同一部门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相关部门的公司之间的竞争;既包括跨国垄断公司与非垄断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竞争中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2、跨国公司新的组织形式和职能

(1)标准组件形式或生产环节。指跨国公司将自身职能分为多个、单个的组件或一个生产链的多个环节,这些组件和环节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企业中分离出来,并加入到另一个企业中去,其本身可能是独立的公司,也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子公司。在组织上,每个组件或环节为了能够独立与其他组件或环节从事自身的日常经营活动即生产与销售,它们的财务职能须在公司总部这个更高的组织层次上来履行。对于多样化经营的联合公司来说,这些新的组件或环节是理想的组合部件,体现了组织的革命性变革。公司总部并不参与下属构件的日常经营,只是将利润向上汇集到跨国公司总部。

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公司总部可以根据条件和机会丢弃一些组件及其产品,或者增加一些组件及其产品。尽管作为利润中心的组件仍然为特定市场生产特定产品,它们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会有一定困难,但对于标准组件形式的跨国公司来说,进入或退出某个市场却变得十分容易,只需购买从事该部门经营的组件或环节就可进入某个市场,出售在该部门的组件或环节就能退出某个市场。作为一个总体,跨国公司并不完全依赖于任何具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个别市场难以对其构成任何有效的社会约束。因此,跨国公司的权力在于它的总体而不是任何单个市场,它已经变得比它所属的任何市场都更有力。这种超市场权力从美国通用电器这种大型跨国公司的经营中可见一斑。1987年3月美国《福布斯》杂志登载的长篇报道中说明,20世纪80年代前6年,通用电器公司通过重组公司证券资产而发生急剧变化,兼并了338个企业和产品种类,耗资111亿美元;同时又出售了232个企业,价值59亿美元。购买和出售企业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一切都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总战略。

(2)积累和分配金融资本的职能。实际上,公司总部不仅决定公司的总政策和长期战略,还决定所有进行经营的组件所应达到的财务目标,并监控它们的财务履行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公司总部现在要计算的是下属组件产生的利润,而不是它们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些公司看来,商品不过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货币的增多才是最终目标。货币是美国跨国公司管理的混合语(lingua franca),货币和如何创造货币成为现代跨国公司管理的通行本质。这就赋予了现代制造业跨国公司积累和分配金融资本的新功能。现实中,英美公司往往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股东的红利和股价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被看作是投资回报、利润盈余或周转资金。

3、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生产特征

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一批跨国公司开始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吸纳整合全球最优资源,打造全球商品链。跨国公司的全球商品链主要为:一系列相关产业连接起来的产品、服务和资源的附加值链;在全球不同水平上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地理分布,由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构成;企业之间权威和力量关系的支配结构决定了金融、原料和人力资源如何在链内分配和流动;一个制度框架中的地方、国内、国际形势和政策如何在链内的每个阶段构成全球化进程。全球商品链的独到之处不在于经济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在于全球化水平上包括决策和经济网络的工商企业使得国际生产与贸易变得日益有机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支配结构,即生产者驱动商品链和购买者驱动商品链。

(1)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指某些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跨国公司和其他大型一体化工业企业发挥着控制生产系统的关键作用。这种方式还被称为“总厂方驱动”,其活动由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控制。该种商品链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突出特点,如汽车、计算机、飞机制造和重型机械产业等。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利润来自规模经济、产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批量生产是生产者驱动商品链的主要生产模式。

(2)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该商品链常出现在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中,如鞋类、玩具、电子消费品等等,是由贸易引导的工业化形式。在这些产业中,大型零售商、品牌拥有者和贸易公司在各出口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中,跨国公司总部的核心工作是控制好这些生产和贸易网络,并确保所有的经营部件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不同的是其利润来自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销售和金融服务的独特组合,主要生产模式为机动生产。

(3)三角形生产关联。所谓三角形的生产关联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指买方(如美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的制造商订购产品,而这些新兴国家再将部分或所有订单转移到自己在低薪国家(如中国)的附属工厂。这种三角形生产关联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制造商的地位从发达国家零售商和品牌商的供应方,变成了买方驱动商品链的“中间人”。新兴工业国的制造商拥有的资产是他们与国外客户之间的长期的信任关系。由于买方缺乏生产经验,他们在业务中更愿意信任与其有长期业务往来的新兴工业国的制造商,以确保其订购的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国加速向三角形生产关联的转变,原因在于该地区工资逐步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本币升值的压力。如今东亚新兴工业国已将其附属工厂扩展到更具成本优势的亚洲其他地区、拉丁美洲和非洲。

4、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下的资源垄断

21世纪伊始,世界市场上就出现了矿产资源的供需博弈。一边是资源供给者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阻挠大幅度增产。一边是资源需求者苦于资源替代技术的有限性,国内需求难以全面抑制。这种供求双方的博弈造成了世界能源价格的大规模上升(见表1)。

二、跨国公司全球竞争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1、全球商品链加大了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难度

如前所述,在购买者主导的商品链中,实力雄厚的零售商、品牌销售商和大型跨国贸易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分散的生产网络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公司依靠海外生产转包商的多层网络完成产品销售所需的产品采购任务。由于跨国公司在购买者主导商品链中的核心任务是控制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网络,其利润来源于产品研发、设计等生产,所以这种商品链本身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其中的核心公司也就不可能直接促进东道国供应商的技术水平提升。表面上生产者主导商品链的利润来自规模经济、产量和技术水平提升,而实际上发展中东道国是想以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公司为途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由于核心技术都被跨国公司总部牢牢控制,东道国的技术自主创新会因为技术产品的销售市场不健全和技术人员跳槽进入跨国公司而受到阻碍。

2、容易滞留在产品价值链的低端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中的新职能――货币生产而不是物质产品生产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现出强化的趋势。这种特别注意公司利润率的做法不仅驱使跨国公司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外包,还使跨国公司到全球最具优惠政策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并在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内部使用内部转移价格达到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和纳税支出最小化。这样,中国大陆就成为了世界多家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跨国公司的大量直接投资使中国境内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成为出口生产的基地,由于经济运行是基于静态比较优势的理论,过度地利用了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最终有可能会使中国陷入静态比较优势的陷阱难以自拔,这就违背了中国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初衷。

3、迫使企业发展战略转型

世界能源价格的长期性暴涨,对资源进口依存度很高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收益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是跨国公司一种特殊的全球竞争和垄断,对世界经济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产生着巨大影响。资料表明,由于进口价格上涨,2004年,中国为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大豆、氧化铝和塑料原料进口多支付了大约256亿美元。2005年,中国又为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50亿美元。资源价格猛涨的严峻形势迫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构下决心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停止和抛弃20余年始终在实行的扭曲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做法,压低一切要素价格的现象必将逐步改观。从积极意义上说,跨国公司对世界能源供给的垄断,为中国经济新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促使中国企业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新态势的对策

1、进行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技术引进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形成证明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美好预期是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表明,国际化大生产是一条“微笑曲线”,处于两个高端的是品牌和技术,而处于低端的是加工组装。由于决定品牌价值的往往是技术含量,所以没有核心技术,就意味着只能停留在国际大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企业应采取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技术的做法,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核心能力构建中,形成一个以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多余、落后、无关机制、程序和技能的消除,并由此产生1+1>2的增值放大效应。这种整合机制可分为四个层面:程序整合,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某一个或两个关键程序为操作点的整合;并购整合,以多元化战略跨入新领域,找到一个新且优越的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整合;技术整合,这是由关键技术的突破、领先带来整个核心能力体系重组的整合;文化整合,是企业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的整合。最终的结果是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更新经营模式参与全球竞争

21世纪以来,由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并购现象日益增多,从而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应对竞争的全球化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企业往往选择战略合作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产品的大厂商联合使该行业呈现垄断的性质。然而,21世纪的垄断已非传统的垄断,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垄断。这种垄断由单个企业转变为网络成员的方式组成。垄断网络的成员试图在动态背景下,管理和监控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知识的变化,确立行业未来发展的界限、技术变动轨迹和内部竞争规则,并通过并购和战略技术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成员,以加强和巩固该网络型垄断地位。半导体、电信、计算机等行业都表现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网络型垄断特征。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围绕新的标准和新的技术组合来确立新的行业界限,创造出新的市场,改变原有的竞争环境。这种国际竞争的新变化要求中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的快速升级,以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等新模式替代传统经营模式,尽快进入行业的国际网络结构中,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联想集团和娃哈哈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并购较为成功的先行者,为我国跨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3、大企业集团积极向全球公司转型

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中,更多的跨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吸纳和整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形成产业链发起全球竞争。这就需要我国的企业尽快适应全球化时代最新的变化,考虑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来参加全球竞争,如何吸纳整合跨国公司的资源为我所用。我国企业应当从民族国家视野扩大到全球视野;应当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思维,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资源。我国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充当所在产业的系统集成者,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重组。与此同时,应允许来自国外的具有全球责任理念的全球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通过外资企业并购促进竞争,我国企业就近学习跨国并购,积累经验。因此,中国企业只有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合作竞争才能成长为全球公司。只有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公司,我国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08-2-034资助。)

【参考文献】

[1] UNCTC.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in World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s [M].New York:UNCTC,1988(92).

[2] 张岩贵:跨国公司全球竞争与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Caves M.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Economic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2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支付;跨境物流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79-03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势持续放缓,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外贸的各项指标增幅都大幅度降低。尽管2014年初各种预言都期待外贸经济状况好转,但就2014年全年外贸数据反映,增速仍然未能达到预期。

然而作为国际贸易的实践新模式跨境电商却给外贸行业带来了一个完美转身。2013年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出,跨境电商如乘一夜春风,持续向好地发展起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行业中所占的地位日益显著。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并日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基数庞大的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基础。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不断扩大,电子商务逐渐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应运而生。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源于传统制造业对外贸易模式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传统销售模式带来订单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海外采购商也更加倾向于通过这样的电商平台进行跨境采购贸易。

1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跨境电商面临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经济环境。跨境电商的发展契机主要起源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围巾使贸易向着数额小、频次高、碎片化的订单模式转变,在这样的转变下对外贸易企业纷纷转向跨境电子商务,加速开拓国际市场。这样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今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各大对外贸易企业进行海外营销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1.1 法律环境逐步完善

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障碍,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完善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以促进我国跨境电商贸易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扶持给跨境电商添上了展翅翱翔的翅膀。

2013年7月国务院推出的《促进进出口结构增长调整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很多跟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内容,同年10月推出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的政策意见》也提出了很多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措施。2014年7月海关总署推出的《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明确规定了海关对于跨境电商的监管办法,对“保税进口”模式在海关领域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规范了跨境电商货物监管的管理办法。

从政策上看,近两年来关于电商行业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多,说明国家对于电商行业越来越重视,预计未来几年国家将继续出台更多利好政策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

1.2 商务模式百花齐放

随着法律环境的完善,跨境电子商务从运营模式上看,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以巨头之间的“跨境电商之战”为例,天猫国际的“保税进口+海外直邮”模式,苏宁海外购的“自营+招商”模式,京东海外购的“自营而非纯平台”模式,聚美海外购的“直营+保税区”模式,唯品会全球特卖的“海外商品闪购+直购保税”模式,亚马逊海外购、1号海购和顺丰海淘的“自营跨境B2C平台”模式,洋码头的“直销、直购、直邮”的“三直”模式,蜜芽宝贝的“垂直型自营跨境B2C平台”模式,55海淘的“导购返利平台”模式,淘宝全球购与美国购物网的“跨境C2C平台”模式。

1.3 订单总量步步提升

我国的跨境电商由萌芽阶段迅速地走向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2014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总额约达4.06万亿元,同比增加31%。相较别国而言,我国的跨境电商可以说起步晚、增速快。到目前为止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已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据估计,在中国电子商务规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将保持着迅速成长的态势,电子商务在中国对外贸易份额中的比重将会日益增长。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于2014年落实了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一系列措施,并在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深圳等地开展了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试点行动。

面对碎片化订单的国际市场份额,跨境电商还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在政府扶持和各大电商平台的强力推动下,跨境电商将会不断地发展、完善,并有效地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2 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原因

纵观全球,跨境电商逐渐被各个地区的消费者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国际消费者愿意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采购商品。其原因分析如下:

2.1 适应全球经济现状

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者收入增长日渐减缓,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网络从海外购买价格更加低廉的商品。而多数海外进出口贸易公司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减少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也更加倾向于频繁地进行中小额的采购项目。单笔订单的金额明显减少,传统的集装箱海运贸易逐渐转化为少量多次的小额订单。

2.2 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者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同时人们对海外优质产品的认可度也同步有了极大提升。在跨境电商平台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廉价的进口商品,进出口商品只需要经过工厂、电子商务平台就可以通过跨国物流到达海外消费者手中,有效地节省了传统跨境贸易中的大量额外成本,这一变化变相地增加了进出口的利润。并且在B2C跨境电商平台的支持下,海外消费者甚至可以直接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与境外的工厂进行交易,极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不仅使工厂获利,消费者也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这种双赢的贸易方式在未来的进出口贸易中会占据更大的比重,甚至成为未来进出口贸易的主流方式。

另外,跨境电商还解决了稀缺商品的国际买卖问题,消费者为了满足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对进口产品的采购数量不断增加,采购频次也越发频繁。对于数量稀少的稀缺商品,在传统的进出口贸易中很难全部呈现在世界消费者面前,跨境电商平台让全球各类产品同台亮相,性价比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跨境电商成为一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强调个性化商品的交易方式,让国际消费者拥有更大选择空间,自由地进行跨境商品买卖。

2.3 助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关联的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电子认证、IT服务、网络营销等行业,而这些都属于现代服务业。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这一系列的现代物业发展,同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地推动了跨境电商的加速飞跃,二者相辅相成地快速发展。

2.4 具备超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的制造产业基地之一,我国具有充足且较为低廉的生产力资源。对于中国出口的很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有吸引力,很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在跨境电商的舞台上依然可以为世界市场提供价格实惠的优质商品,这也使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一席之地。

3 我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在近两年才快速发展起来,尽管制造业、服务业还有国家政府职能部门都已做好了适应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准备,但国际市场是一个利益与风险并存的市场,我国的跨境电商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许多制约着我们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跨境电商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与发展。

3.1 信誉是跨境电商最大的壁垒

如何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是我国跨境电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跨国电子商务贸易,针对的客户群体来自世界各地。而在外国消费者眼中,中国的产品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因此信誉对我国跨境电商贸易来说非常重要。与其说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打开国际市场,不如说树立良好的信誉让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比照国际标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标准,是产品走出国门的基本要求,在必要的时候邀请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和担保。通过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从而赢得信誉和口碑,有效地提升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跨境电商贸易。

3.2 支付平台安全信任费用等问题凸显

传统贸易的结算主要是通过信用证等方式完成。当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时,受益人(出口商)的收款有保障,特别是面对新客户时,信用证的优越性更为显著。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则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的手段来进行结算的。电子商务平台通常运用第三方进行结算。作为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中心环节,电子支付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信誉与风险问题。在支付信息传递过程存在着系统故障导致信息丢失的风险。网络病毒也可能导致买卖双方结算账户信息被盗,这些风险都成为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跨境支付由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以及Paypal等跨境支付公司所垄断。这两家结算公司向用户收取较高的支付费率。国际信用卡组织每笔交易收取2%-3%左右的支付费率,Paypal每笔交易收取3%-5%左右的支付费率。这些费用分摊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为产品支付了更多的中间费用。我国自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3.3 物流问题拖慢了发展的脚步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跨境物流网络,我国的跨境物流主要以国际快递和邮政小包等方式为主。这两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物流速度慢,送货时间长。一般货物通过国际快递从韩国运送到中国就需要7至10天才能完成。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小批量的货物运输,目前国际物流的计价费率较高,提高了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成本。未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物流的高度融合将成为我国跨境电商亟待要问题之一。跨境物流企业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实现双赢。

4 我国跨境电商的未来发展建议

4.1 建设跨境支付的信用体系

所谓无信不立,信用是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基础。欧美发达国家这方面是很好的借鉴目标。建立跨境支付的信用体系,能够大大降低跨境贸易的风险性,保护买卖双方的安全。在欧美国家企业、个人都视信用为第二生命,信用意识很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伴随终生的信用代码。个人信用不佳,生活将处处碰壁,企业信用等级也决定其融资的成本、数量。如果企业或个人恶意透支,信用记录上就会有此污点。我国消费者如果也能通过建立多国认可的信用体系,会使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能够有更多的参考依据,是交易进行的更加有信用保障。

4.2 建设海外仓储基地

对于跨境物流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物流企业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海外建仓来减少物流配送的距离。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联合海外建立仓储基地,通过共享资源来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跨境电商贸易跨境物流问题。从而实现成本低、速度快的物流运送方式,降低跨境物流的运输风险。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加速第三方海外仓储基地的构建,同样可以为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助力。

4.3 建立合作化商业模式

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跨境物流公司以及电子支付公司可以联手打造中国最强电子商务合作模式。聚集多方资源,利用各自的优势,合作打开跨境电子商务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整个跨境电子商务与相关服务业联合的优势,让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加速发展,走上新的高度。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态势下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我国电商平台的发展及庞大的消费群体支撑,我国跨境电商极具发展潜力。构建跨境信用体系,全面提升跨境物流服务质量,整合电商产业链条上下游服务业资源,完善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未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慢慢散去,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必将承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梦想走出一片新田地。

参考文献:

[1] 王祖强,胡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贸易便利化[J].电子商务, 2013(9):26-27.

[2] 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改革, 2014(5):68-74.

[3]人社部社保中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态势良好[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4(4):19-21. [4] 黄永江.关于构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外汇业务管理体系的研究[J].金融会计, 2013(7):22-29.

[5] 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 (3):22-31.

[6] 曹淑艳, 安然,李昊彤.基于SWOT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研究[J].电子商务, 2013 (11):25-27.

[7] 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 2013(3):23-25.

[8] 王杏平.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与第三方支付管理探究[J].区域金融研究, 2013(12):67-70.

[9] 沐潮.深圳前海跨境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 2013(11):409-433.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3篇

【关键词】跨界 艺术设计 思维

一、跨界设计的国际化现状

跨界(crossover)的原意是指不同领域间的跨界合作,现在一谈到跨界即给人以时尚、新锐感,它代表着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跨界也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全新设计策略,跨界已经成为多个设计领域关注的热点。在国外的艺术设计中,汽车与服装、平面与室内、混合媒体与平面等多个领域已开展跨界设计,尤其是一些国际一线品牌通过跨界合作,获得了巨大商机。不同领域的各大知名品牌高调合作,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营销界,也一直有着跨界营销的理念。苹果完全符合人体工程学需要的高端笔记本电脑,结合人体工程学与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来设计,获得来自市场的广泛好评,其高端的价位也成为业界领跑者。LV奥迪R8的面世,奢华与灵动的完美结合,让人耳目一新,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LV与奥迪。在国内的一些一线城市,企事业形象的多媒体展示、楼盘的三维情景表现,都是把立体设计融入到平面设计当中,把单纯的视觉形式拓展出服务于综合需求的互动性和多样化。这些跨界的整合,适应了时展的需要,迎合了大众日益提高的感官感受需要。

在教育界,日本与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就很注重对学生的跨界思维方式进行培养,跨界思维已从流于表面到了立体化的多元素融合。德国平面设计大师马蒂亚斯在中国授课时,把“创意”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所谓创意就是把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结合起来。设计,被认为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传播企业形象、传达产品理念以及执行营销策略,都需要各种设计贯穿整个过程。所以,在今天的设计领域,除了为实现销售目的而进行的外观高度融合设计,跨界思维还包含了其他各种层面的融合。例如不同行业对设计的特性需求、不同产品的诉求、不同材质的肌理与色彩和工艺上的结合等。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对其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当前国内艺术教育思维定势较狭窄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至今,已培养了许多的艺术设计人才。随着现在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快速感受着多种形式的视觉语言,常规单一的视觉设计只会带给人们感官上的疲劳。如果还是按照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设计上易形成惯有思维定势,设计之路将会变得越来越窄,不同领域“界”的划定制约了学生吸收其他土壤的营养,很难获得新的设计语汇,在设计构思时视域不开阔。实现设计超越必须思维跨界,这是当前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困惑与难题。目前,在国内艺术院校的设计课教学中,大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有关思维拓展训练的内容则较弱,学生的逆向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方式欠缺。就课程而言,对设计构成、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课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我国大部分的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理论课教学还停留在表面的文化传承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跨界设计的思维意识,固有思维造就老套设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跨界思维拓展训练是一项新的课题。

三、跨界思维方式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所在

首先,跨界是一种通过不同媒介和多种渠道来实现的设计思维上的嫁接。但这种嫁接不仅仅是思维的叠加,而是一种设计意识的全新再造。跨界是当今设计界一个新锐的设计态度和设计方式,通过跨界思维,在继承所跨之界各自的优秀特性的基础上,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创造性价值。跨界设计作为当前一种科学、理性的设计思想和创新理念,可以说是当代艺术与传统历史再生整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设计师在转换角度之后对所创造对象的重新解读。

其次,跨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视野。跨界是全新的设计策略,对跨界思维理念的开发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套全新的设计方法论,从而使单一的创意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创意模式,拓宽了学生的设计视角。

再次,跨界成就了一套全新的思维模板。跨界促使学生在思维领域形成创造性及多面性,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板。这种新的设计模式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巨大的思维爆发力,这也是一种全新设计思维的衍生。这个通过跨界融合产生的混血儿也折射出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在由单一向多样发展。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4篇

第三次工业革命,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因特网技术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直接推动商务活动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成本,让终端消费者更加容易买到优质便宜的商品。然而电子商务是依托高效地物流系统发展起来的,物流配送被认为是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发展和承载能力直接导致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消费黏性,因此现在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是物流环节的竞争。本文介绍四种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互相跨界的模式,以具体的事例来分析几种模式,以此来研究出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跨界经营的新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模式;跨界

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一直以来被称为“兄弟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以物流快递的发展完善为前提的,电子商务负责销售,物流快递负责将货物从卖家处运送到买家,甚至还承担了资金流的输送。不过,快递业的快速发展也受益于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目前,物流快递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电子商务的爆发式需求,电子商务企业寻求新的模式来满足自身需求。而且在物流快递行业巨大利润的吸引下,电子商务企业跨界自建物流快递业务,打造“一站式”服务。同时,快递企业也纷纷跨界电商行业。本文将通过电子商务和物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介绍,以菜鸟网络的联盟模式、京东商城的自建物流模式、顺丰优选跨界模式为例,分析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跨界的四种模式。

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1、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自2010年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快速。由工信部牵头、包括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制订的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出炉,根据规划,预计到2015年底,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翻两番,在GDP中贡献率大幅提高。2014年的交易额早已达到了这一目标。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1]

(1)B2C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淘汰严重。在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中,价格竞争是不变的主题,价格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烧钱战争,烧钱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因为承受不了资金链的压力率先退出竞争市场,淡出公众视野。现在诸多的B2C企业缺乏优质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无法严格把控企业的产品品质和成本,而且对品牌认识不够深刻,这都会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严重的问题。在电子商务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比如京东的核心产品是3C正品,是可以开具发票的产品。还要有好的购物体验和品牌形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管理。[2]现在市场上,竞争愈加激烈,B2C企业随时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2)电商领域出现传统品牌电商化,典型电商品牌化。中国电子商务正呈现两条发展走向:品牌电商化、电商品牌化。品牌电商化的典型代表是:宝洁、苏宁易购、百丽、屈臣氏、格兰仕、富士康等传统品牌的电商化。房产大亨潘石屹也在拓展房产电子商务。诸多的传统品牌企业都在或积极主动或被强逼进行电商化。[3]这些企业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品牌优势和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在电商化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力。电商品牌化代表:天猫、淘宝等阿里系专注平台的电商品牌、京东等B2C商城电商品牌。在面临外来品牌压力的时候,中国本土的电商企业纷纷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4]现在外来的品牌电商企业占国内的市场份额是很小的,而本土土生土长的电商企业凭借自己对国人消费习惯的了解,牢牢占据着国内市场的主导位置。

(3)O2O电子商务迎来新模式。淘宝式的C2C电子商务疯长模式有所减缓,B2C市场饱和,O2O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开始兴起。O2O正在快速解决消费者因线下商城昂贵的价格带来的恐惧和因线上消费虚拟的担心,解决了线上线下的缺点。这种模式不仅仅局限线上到线下,还有线下到线上的模式。[5]亚马逊和7-11便利店合作,ebay英国线下体验店,京东的线下体验店,万达、腾讯、百度的合作都是O2O新模式的体现。这意味着电商行业将出现新的契机。

2、电商物流的发展现状

(1)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由于我国公路运输过路费居高不下,路政交通收费过多导致的运输成本偏高。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某个区域,当出现中西部的订单的时候,跨区域运输就会增加物流成本。电子商务的产品比较小件小批量,而且客户群体分布比较分散,这就会导致电子商务的单件产品的运输成本升高,从而导致很高的物流运输成本出现。由于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没有优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支撑,就会盲目推测市场需求,造成需求市场上信息的牛鞭效应,出现大量的库存成本或者是缺货成本。然而仓储量上升,却并未降低货运汽车的空载率,仓库的利用率也很低,导致仓库成本费用很高,从而增加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5]

(2)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发展水平低。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含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在内的交通运输硬件设施和网络通信的设备设施。我们国家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完善,但是相比国外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内的物流设备设施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套性、兼容性和协调性,运输工具、装卸搬运工具、包装工具等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实现自动化,作业效率比较低下。[6]电子商务是信息化高度集成的体现,要求有强大的后台服务器来支撑系统并及时响应消费者的即时服务请求。但是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相应的经济网络规模,现在市场上网络基础差,网速慢,出口带宽不够,而且费用高昂。这就会出现信息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客服需求,信息的时效比较差,信息滞后严重。这些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3)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的理念。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先进新兴的物流管理理论,不过我国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没有系统化地总结国外先进的理论思想。国内许多物流企业不重视提升自己的运输速度,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管理上也缺乏系统化,导致企业成本高,盈利能力较差,也没有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7]对现代物流没有概念,认为仓储是物流的全部,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简单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融合,就是网络建设和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这种认识对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3、电子商务和物流之间的关系

(1)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支撑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是集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商务活动。物流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是电子商务的载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品生产和交换都要求有一个高效、合理完整、畅通成熟的物流系统做支撑。若是物流活动或者系统相对滞后,就会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电子商务壮大的瓶颈。[8]

(2)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发展,刺激物流系统不断趋于完善。电子商务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物流运动空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的各项职能可以虚拟化表现出来,电子商务可以对物流进行实时控制,这就有助于物流活动的优化。根据电子商务反馈的信息,物流活动可以进行不断地组合优化,追求最高效、费用成本最低、运输距离最短的物流活动方式,达到最大程度降低成本的目的。电子商务环境下,要求集成物流,最大限度地考虑整个社会系统,信息共享,实现整体社会系统的团结协作,促进物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高要求,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完善。[9]综上,物流产生于电子商务之前,处于电子商务的上游,是电子商务的实际载体。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推动了物流的快速发展,并且促进物流系统不断趋向完善。

二、以代表企业为例论证分析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互相跨界

1、以菜鸟网络为例分析战略联盟模式

(1)菜鸟网络产生的背景。电商圈里,物流被称为“三流”之一,同时也是信息流和资金流之外最难做的一流。为了攻克物流难题,吸引更多的用户,物流能力成为评判电商平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各企业间物流竞争日趋激烈。[10]

(2)菜鸟网络结构。在智能骨干网络中,快递业务在电商内部被称为“地网”,这是DT时代的产物。在菜鸟网络的平台中,各方资源、信息和数据实时共享,产生聚合效应,发挥菜鸟网络的力量,实现菜鸟的战略目标。

(3)菜鸟网络的优势和风险。优势:菜鸟网络基于互联网系统,利用阿里系内的大数据,可以达到随时下单、随时发货、随时转运、随时派件;菜鸟属于轻资产模式,搭建物流平台,免除了实体物流建设成本,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市场化的方法,快速解决物流中的问题,提高物流效率。风险:各方利益权衡不好,资源整合困难;规模和企业线复杂,不方便管理;菜鸟项目实施困难。

2、京东商城自建物流模式

(1)京东商城自建物流的原因。电子商务发展,物流问题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短板。在诸多电子商务模式中,受到物流影响最严重的就是B2C企业。然而,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服务功能单一,缺少必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商品配送缺乏规范性。京东商城基于以上因素考虑,为了更好地保护客户信息,服务客户,决定自建物流,自己配送。

(2)京东自营物流的优劣分析。优势:有效地解决了物流货权,保证对货物的全程监控,可以有效降低货损率。可以直接和消费者沟通,反馈最真实的终端消费需求,货到付款更加可以拓展物流金融服务。节约了第三方物流带给企业的各项成本,增强了自身竞争力,有效地控制供应链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自营物流有效地控制资源,可以快速地实现商品交易,提高客户购物体验,增加客户黏性,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劣势:由于京东商城实质上是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不是很强,缺少专业性的服务。全国建立仓储配送中心,组建配送队伍,属于重资产项目,投资太大,增加企业运行风险,企业的资金灵活性缺失。自建物流提供的物流服务比较单一,单一的送货服务,和快递公司的双项服务(取货送货)相比,这种服务模式会出现严重的空驶率,浪费物流资源。

3、顺丰优选

(1)顺丰集团上线“电商业务”的原因。在中国快递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同城快递、国内异地快递以及国际快递三个细分领域。在国内快递领域,民营企业以较低价格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同城快递,诸多快递企业,竞争激烈,价格战争不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电商跨界自建物流,自己配送,对快递企业的挑战更加严重。在国际快递领域,民营快递由于自身局限,竞争不过DHL、UPS等国际快递公司,国际快递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瓜分。面对竞争激烈的快递市场和市场潜力无限的电子商务市场,快递企业选择跨界经营。[11]基于这种环境,顺丰旗下的顺丰优选也于2013年正式上线。基于强大的物流运作实力以及快递业务和市场日趋饱和的现状,顺丰速运不断拓展业务范围。[12]顺丰跨界电商的步伐如此之快,即使很多项目不是夭折就是盈利不佳,依然死磕电商市场。[13]由此可见电商市场的巨大潜力。

(2)顺丰跨界电商的难题。一是现在电商普遍亏损和融资困难。电子商务囊括了技术平台、媒介推广、货源、仓储、物流、售后等诸多环节,这就意味着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现在的电子商务普遍出现亏损,利润无法得到保证,顺丰跨界做电商,面临着利润和融资的困难。[14]二是缺乏互联网基因,品牌推广困难。多数的电子商务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都是烧钱买流量。跨界做电子商务的快递企业,前期同样需要砸钱买流量,进行品牌推广,这对快递公司是很大的挑战。三是无法快速的积累商品供应商资源。电子商务之所以风靡,除了价格优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很轻松地挑选各种商品。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只有足够多的产品才足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来购买。这就需要寻找积累优质的供应商,这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比较困难,刚起步的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和供应商议价的时候没有很大的话语权,这就会导致成本增高,失去竞争优势。四是缺乏电商平台的管理经验。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有利于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但是成本增高;快递企业做电商,却会被市场边缘化,因为快递企业缺乏电商平台的管理经验,不能对用户流量和服务做到适当地把控,增加了成功的难度。

三、结论

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电商跨界做物流快递,还是物流快递跨界做电商,都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不管是采用战略联盟模式,还是自建物流模式,都应该将降低资源损耗,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作为目标。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品牌,对全社会的生态系统也是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王斐玉.电子商务与物流跨界营销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浅析[J].网友世界,2014,(15):102.

[2]黄河.关于电商与快递跨界经营的理性思考[J].商业时代,2014,(19):63-64.

[3]崔梅.电商、物流跨界的对比分析———以京东物流和顺丰优选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4,(15):35-36.

[4]张文斌.技术创新背景下的电商与物流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58-61.

[5]张馨.S公司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6]电商与物流在融合中走向精益[J].中国储运,2013,(10):45.

[7]虞楚.电商与物流业分合之辩[J].中国储运,2013,(12):115-117.

[8]杨孝坤.第三届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家年会召开电商与物流携手话共赢[J].商用汽车新闻,2013,(48):5.

[9]董永波.共舞:电商与物流的互融协同[J].物流技术,2013,(24):13-16.

[10]叶祥丽.电商与物流———关注专业是正道[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2:72-73.

[11]胡国华.电商与物流的爱情买卖[N].现代物流报,2013-01-25A08.

[12]见习记者刘健健本报记者焦丽莎.电商物流跨界容易越界难[N].中国经济时报,2012-06-06009.

[13]本报记者王成果.电商与物流“比翼齐飞”待破题[N].河北日报,2014-11-10006.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5篇

一、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及其有关特征 

跨境电子商务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概念,它同传统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相区别,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跨越国界的商品贸的模式。相对于传统贸易来说,新形势下的商务避免了传统商业模式中对于商铺以及产品展示等方面上的硬性需求,转而将这些传统的商业步骤投放在互联网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商品展示等相关步骤的完成。对于跨境电子商业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同繁琐的传统外贸模式而言,跨境电子商务有效的减少了在产品展示、相关贸易合同洽谈以及支付款项等方面跨国交易成本,进一步压缩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通过跨境电子商务不仅能够减少相关跨国贸易的成本,对于外贸总量的增加商品交易的繁荣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中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受地域环境的影响,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将产品的范围扩大到全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贸易格局,推动现代贸易的发展。同时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支付模式和交易模式也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出现了网银、互联网金融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升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认可程度。 

跨境电子商务在发展中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模式,缩减了相关交易步骤,进一步简化交易的程序,促进贸易的发展。对于传统贸易而言其步骤繁琐,在交易时通过合同协商、备货发运、报关报检等步骤才能完成贸易活动,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节约。而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的规避这些繁琐的步骤,只需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海关申报、联系物流、支付货款,形成集中管理和操作,这样进一步能够进一步节约相关社会资源,同样能不断提升有关部门在外贸活动中的工作效率。 

总体而言,在当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今天跨国电子商务逐渐形成了全球化、无纸化、即时性、匿名性以及便捷性等相关特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将跨境电子商务划分为出口型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口型跨境电子商务等两种形式。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我国外贸发展的主流。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当下我国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外贸发展也得到了了相应的重视。我国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对相关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了一系列政策的支持辅助,进一步推动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据分析,未来我国电子商务还将不断扩大,相关高科技如云计算、大数据也将投入到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在未来几年将得到不断增长,在电子商务的总体份额也将不断扩大,这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跨境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外贸发展路径的影响 

首先,跨境电子商务将推动我国贸易结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贸易活动的参与者将得到扩充,不在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型行业、大的生产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子商务的大潮中,进一步丰富跨境电子商务的主体。同时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下,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者还有大量的经销商和商加入跨境电子商务中,进一步推动行业的规范化以及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贸易形式在近年来发展势头逐渐减弱,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将会给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也对我国外贸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想要不断提升我国外贸发展能力和水平就不能安于现状,要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外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电商企业应当依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有关方面的要求对物流进行调整,选择合理的物流模式进一步节约物流成本,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此外相关物流公司要不断提升运输能力和水平,服务于电子商务企业。政府也应当制定合理的行业准则,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相关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质量是产品的重要保证,相关企业倘若想得到长远持久的发展必须重视质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提升相关产品质量,满足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在产品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企业要想走出去必须重视自身品牌建设,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其客户面向全世界,想要在世界市场上立足品牌建设和与之相配套的产品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要利用好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多元化。 

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也应当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措施,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建立一套适用于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经济贸易规范,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专属的监管模式,大胆创新调整,不断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繁荣。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情况下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合理认识这一新事物,积极主动的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以及社会环境,不断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相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改革,提升其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不断促进我国外贸的發展。 

参考文献: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6篇

症结词: 电子商务 跨组织流程 角色 工作流 集成

一 引言

Internet等信息技术增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将进入协同商务阶段。协同商务(collaboration business)在企业的供应链上拓展,会给企业的业务模型以及运作机制带来变革。供应链的扩大表现为团体公司内部的跨地区、跨国界经营的供应链扩大、某些产业的全行业协作供应链扩大以及虚拟企业供应链扩大(逾越行业限制)。其中以虚拟企业为代表的网络型组织将是组织存在的主要情势,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合作者的瓜葛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在这类违景下,组织边界开始变患上隐约起来、并且会不断地变化。为客户提品以及服务的流程需要逾越多个企业,且时常产生变化。组织流程逐步外向化,组织之间的边界弱化,跨组织的流程成为组织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由此带来了跨组织流程管理的繁杂性,跨组织流程的重组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目前企业之间重复的、分隔的、不集成的业务处理方式请求跨组织的流程设计以及重组。这将触及跨组织流程上各业务火伴之间的协作,公道调配供应链企业的资源,集成企业内外的各种利用,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并行运作,提高跨组织流程对于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那些想在Internet时期胜利的企业都在斟酌流程的重组,以便解除重复的流程、低效的信息传递(hand-offs)和企业之间的松耦合。

二 跨组织流程

跟着经济的全世界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剧烈化。如今的竞争,再也不是简单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乃至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任何1个企业依托本身的气力都很难垄断市场,为了有效地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捉住有限的市场机会,涌现了许多新的经营机制以及组织

方式:如虚拟企业、网络化组织等组织情势以及概念接踵呈现。另外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患上多个企业可以实现流程同享,愈来愈多的业务流程逾越组织边界。流程的组织边界变患上隐约以及动态化,由此带来跨组织流程间结合深度加强以及互相连接问题,这对于组织之间的总体效力以及柔性有很大影响。组织分工、合作以及沟通对于跨组织流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从顾客需求动身,强调组织扁平化,改造企业进程是企业内部管理变革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管理的变革提供了使能器。在企业内部,ERP系统能匡助企业实现跨部门的利用互联以及信息集成,但它一般为任务驱动(task-driven)而不是以进程为中心(process-centric)的。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支撑进程集成以及进程的自动化,它以及ERP的结合,增强了企业内部运作节制的能力。电子商务环境中,单1组织难以具备知足顾客的所有前提,分工、能力核心化以及协作是必由之路。企业不但需要内部跨部门的调和,还要解决好以及供应商、客户、合作火伴的合作瓜葛。组成跨组织流程的各介入者都是拥有自主功能的自主体,彼此交换,有着扑朔迷离的瓜葛。从角色的观点来看,如何描写企业的消费者、客户、合作火伴以及供应商之间各自的角色地位以及互相瓜葛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以人为中心的跨组织流程集成环境是无比成心义的课题。目前呈现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互联性较弱,主要表现在工作流管理同盟的互联标准仅是个技术标准,没有解决统1的工作流概念模型问题。

二.一 跨组织流程的构成

传统的供应链呈线性结构,以通用性、灵便性以及开放性都欠佳的EDI为信息交换渠道使企业的供应链刚性过强。如斯中小型企业因难以支持以及保护昂贵以及繁杂的EDI系统而难以成为合作火伴,使患上企业受制于动态的市场变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请求,企业的供应链需要向简洁、定制以及麻利的方向变化,愚蠢的价值链相应演化为灵便的价值线[一]。面对于不同的顾客或者顾客群体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联合不同的合作火伴,介入到多条价值线。企业之间的流程可以依据顾客的需求自由装配以及重组。在B二C中,企业施行以顾客为中心的拉动战略,顾客将成为企业的价值链的主宰,跨组织流程的构成以及重组是缭绕顾客的。

跨组织流程的发生,1方面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需求各异,致使单个企业难以保持大而全或者小而全的局面,需要将供应、制造、分销、零售等流动分配给多个角色,紧密协作以及互动。这些流动需要相应的跨组织流程加以规范,跨组织流程也就成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运营的首要特征。另外一方面通过分工协作,使患上企业可以将主要资源集中于最善于的核心业务,使核心业务能力更为专业化,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与其他企业组成跨组织业务流程,目的是提高总体效力。企业之间从传统的拥有久长的优良合作瓜葛转变成企业合作火伴之间的动态瓜葛,即所谓的开放式电子商务。

跟着Internet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的市场竞争逐步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组织之间的依赖性对于整个价值链发生巨大的影响。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需制订基于web的战略,企业内的分工拓展为企业间的能力互补,它们的流程已经逐步逾越企业边界,即所谓的跨组织流程。如何管理跨组织流程,触及电子商务环境下跨组织流程的设计、跨组织流程模型的建模、跨组织流程的重组和跨组织流程的支撑环境等问题。其中跨组织流程建模的主要任务,是描写跨组织的组织模式(网络型组织)以及运行机制,其描写的焦点在于介入合作的组织及其协作机制,而不是各组织的内部流动流程。跨组织流程重组的首要内容是在各组织中建立跨组织流程的观念,根据组织核心能力的关联,优化选择合作火伴和肯定合作的方式,进而紧密耦合组织之间的流程问题。

二.二 跨组织流程的分析

跨组织流程产生在多个拥有共同目标、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组织中,这些组织互相协作,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价值流以及信息流的整合。组织之间的合作再也不是简单的交易瓜葛,而是演变为组织之间的既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超分工网络化格局,各企业的资源以及能力在跨组织流程中患上到了优化配置,从而不但提高整个系统的竞争力,而且也改善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之间瓜葛的钻研,是1个比较繁杂的问题。Yong-Chan Kim认为组织之间的瓜葛以及人之间的瓜葛拥有必定的类比性,组织可视为虚拟的社会成员,能区分其它成员而存在,能够像人1样构成协作瓜葛[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平台,使组织之间的交往更像是人之间的火伴或者同事瓜葛,组织的合作规模扩展了。组织之间的火伴瓜葛是现实协作的需要,是为到达共同的

目标而进行的双向信息处理流动,并且遵循预先存在的标准规则。调和理论钻研最初用于流动之间的调和分析。这里可以引伸到多角色的合作上。在跨组织流程中,拥有共同目标的多个组织角色,依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斟酌到跨组织流程的特色,即多角色、多维度、集成性以及动态性等,跨组织流程建模应在各组织内部局部流程模型的基础上,尤其注意跨组织流程模型的层次结构、1致性校验以及其它建模分析工具的接口问题。另外,跨组织流程的建模与跨组织信息系统的分析也应很好地结合起来,统筹物理价值链以及虚拟价值链。

跨组织流程建模以及组织的ERP、CRM、SCM平台、支撑web的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以及其它的BPR产品有机地集成起来,以便取得1些基础的模型数据,提高模型的分析能力。

跨组织流程的散布化、网络化以及繁杂多变,流程很难由建模小组驾驭,基于网络以及群决策支撑系统的协同跨组织流程建模是有待深刻钻研的课题。在建模的进程充沛应用最新的互操作技术,如XML,同时遵循现有的技术规范也是必要的。

二.三 跨组织流程的重组

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斟酌进1步降低本钱以及紧缩价值链各环节上的延迟时间,原本的跨组织的交互方式需要扭转。国外1些学者已经经开始了面向价值链整合的跨组织流程设计与改造钻研,旨在追求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电子商务环境使愈来愈多的流程是逾越组织边界。同享能力资源、流程配置、流程管理、信息传递和利益与本钱分摊都是跨组织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跨组织流程重组的内容看,有必要先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间的协作瓜葛的基本特征:

(一) 动态性。迅速树立与消除组织之间合作瓜葛、价值链结合紧密、较低的价值活动延迟。协作流程需要散布于多个企业,且时常产生变化。企业与商业火伴间需要结成动态的合作瓜葛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提高麻利的市场响应能力。

(二) 开放性。较低的介入障碍,1些原来互相没有业务瓜葛的企业可以参加到多企业协作的跨组织出产流程中。

(三) 柔性。跨组织的合作以及解散应跟着顾客的需求扭转而变化,较灵便的表现情势是动态同盟。

(四) 集成性。重视整套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集成多个服务来匹配某1特定的服务需求。

跨组织流程重组是1个繁杂的进程,需要战胜如下问题:

(一) 对于外包流动的节制繁杂性,组织疏松,有可能造成企业私有信息的泄密,和专有技术的流失,对于企业造成必定要挟。因而必需树立信誉机制,以及惩罚机制,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二) 跨组织流程对于管理者以及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请求,如组织间谈判、调和,同享信息以及流程衔接的基础设施。

(三) 在连接进程中,目前的流程可能需要适应性改造或者从新配置,中间流程(如协作火伴选择、树立契约瓜葛、合作内容实时监控等)需要重建。

从流程的角色组成来看,BPR是分析组织内部流程模型的工具,它把传统企业职能内部的人员以及角色拆散,并从新组装到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中去[三]。一样跨组织流程重组就是要解决选择哪些企业协作,怎么更好地协作。

跨组织流程建模也为跨组织流程的设计、分析以及施行提供了基础。有关跨组织流程的设计,已经有的做法主要斟酌任务与组织的能力匹配,如在任务间的瓜葛以及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将非核心任务并到核心任务中,从而构成若干个任务组,每一个任务组可分配给1个合作火伴完成。跨组织流程的设计也能够参考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依照企业目前跨组织流程的使用状态,触及两类问题:跨组织流程设计以及跨组织流程重构。前者针对于跨组织流程的早期,旨在设计1个相符跨组织协作需求,并统筹未来发展趋势的多方协作流程计划或者概念性的机制设计。后者针对于于组织环境变更,如总体运营模式扭转、新技术呈现、来自外部同盟的竞争要挟、或者者目前系统难以保证成员间的互操作能力,因此需要彻底扭转现有流程。后1个问题更为繁杂,如需要斟酌最大限度维护已经有投资外、技术风险、组织间利益以及本钱分摊等问题,因此带来了改造的繁杂性。通过整合跨组织的流程整合,除了了极个别情况刚好呈现组织间系统完好的匹配外,1般需要重构。实际上,第1类跨组织流程设计问题,可以看做是对于原有系统间连接的重构。跨组织工作流系统的设计,与跨组织工作流的定义方式有很大瓜葛,常见的两种方式为:(一)散布同享工作流定义。跨组织工作流由上层以及下层组成。这类工作流模型是跨组织工作流设计者所建的同享模型,或者由各合作火伴协同建模。同享模型分解后便可患上到各角色的子工作流模型。(二)散布工作流模型联邦。跨组织流程的每一个角色对于应的子模型分别树立,在两个介入者产生联络的结合点由双方协商解决,此法患上到的跨组织工作流模型的1致性不能保证。

目前各企业的出产、物流、沟通、交易方式、客户服务流程差异较大,跨组织流程重构存在技术以及流程组织的障碍。跨组织流程的繁杂性在于,组织间流程逾越多个企业,触及多种流程;企业内部集成技术包含了多家供应商,基础设施包含数据格式、通信网络不1致;对于于服务流程还会触及多家客户的不同需求。现有的利用技术以及企业瓜葛组成为了1张繁杂的网络,扭转这1网络难题较大。

跨组织流程的重组是针对于顾客需求的动态变化的,这是1个延续的进程,需要跨组织流程中各合作火伴的支撑才能到达多赢的目的。以及企业内的BPR相似,跨组织流程也是“1把手工程”,需要各协作企业领导的注重,同时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要能支撑企业的无缝连接,固然这需要互操作的集成平台以及相干标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需要数据交流的标准。目前美国Rosetta Net以及OBI正在进行PIP(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交互的规范)的标准化工作。因触及众多的组织,跨企业的流程重组的难度要比企业内的流程大患上多,应当是1个按需投入、逐渐进级、多角色共同开发的渐进进程。

三 跨组织流程管理的支撑环境

跨组织流程的管理,请求采取同享数据库、EDI等信息技术,将企业之间的经营流动连接起来。由许多独立的 ,在地舆位置上散布的企业或者实体组成的多变同盟之间的开放商务 ,需要1个散布式的、异构的和能快速适应同盟变化的集成软件系统来支持。许多企业利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支撑流程的自动化,以工作流技术提供建模、保证较好的结构化以及流程管理的标准化。此外,在虚拟组织中,工作流管理系统需要提供跨边界、可处理异类信息系统的互联,既保证合作者的自治,又在企业之间构成动态的合作瓜葛与消除机制。从角色的视角看,跨组织工作流支撑环境能够增进合作者之间的互补是很首要的,传统的做法常常是部份的。连接起来的工作流系统可使拜托者启动另外一个自己的服务者内部的流程,并且接管另外包服务的结果。之前所用的黑箱模式显患上过于粗拙,难以适应紧密型跨组织合作瓜葛。因而需要提供精细化,经由提炼的高层流程监控能力,同时又能保持各组织内部的自治特征。

工作流技术是组织与组织间利用集成的工具。与倾向于企业内部利用集成的ERP等信息系统相比,它对于于理顺运作,亲密顾客与合作火伴瓜葛和提高流程柔性有首要的作用,已经在多个领域患上到了广泛的利用。新的技术以及规范正不断地被利用于系统。但在目前技术前提下,大多数的工作流产品仅支撑局域网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流程的自动化,跨组织的基于异构平台与散布式环境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还很少见,能力也颇有限。如IBM的工作流产品MQSeries Workflow可以将集成份布异构环境下的不同流动、系统以及利用程序,从而在必定程度上支撑电子商务。有些工作流产品提供web服务,支撑跨企业的经营进程集成。目前的工作流产品在系统的柔性、散布性以及智能性等方面还难以到达均衡。

工作流技术对于跨组织流程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系统的互操

作(interoperability)上,即每一个合作火伴都有工作流引擎支持,它们之间通过要求响应完成1系列的交互。这类互操作目前还停留在组织之间流程的疏松耦合上,即不是树立在1个同享的跨组织流程的基础上。它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模式亲密相干。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互操作情势主要有:能力同享(capacity sharing)、链状执行(chained execution)、合同转包(subcontracting)、实例转移(case transfer)以及(扩大)疏松耦合(loosely coupled)等[四]。为便于不同工作流产品的兼容,工作流管理同盟制订了相应的互操作规范。但这类标准局限于技术问题,而未提到组织协作的具体法子。致力于标准化流程管理的非赢利组织认为组织之间的电子商务进程由3个部份组成:公共界面以及组织的工作流执行[五]。但因为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流程概念模型,使患上这类松耦合工作流之间的集成在实用中遭到限制。开放式的电子商务还缺少面向协同商务的1种共同语言。暂时的解决办法是采取不依赖组织利用与平台的中间交流标准,如增添了语义功能的数据交流标准语言可扩大表示语言XML。目前在系统先后端制订了支撑互操作的相干规范(包含后真个技术集成标准以及前真个协定)以及流程建模、查询语言BPML、BPQL来增进组织之间的流程级协作。在此基础还有商业文档智能路由(routing)的可扩大路由语言XRL。但这些标准的推广还有待更多企业的理解以及支撑。支撑同享跨组织流程的定义需要1种描写语言。

支撑跨组织工作流的真正问题不是系统的简单互联问题,而是设计新的概念以及结构体系增进企业集成。理想的跨组织工作流管理系统应树立在统1工作流模型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people-centric)的紧耦合协作环境[六],这也是下1代工作流钻研的热门。这类协作环境支撑集成的跨组织管理,包含树立火伴瓜葛、组织之间的瓜葛建模、基于此统1模型的各组织工作流定义以及散布式工作流执行以及监督调和。作为1种信息集成技术,跨组织工作流系统是不是能与跨组织的集成性相匹配是衡量其能力的主要尺度。只有使所有的角色,即组织的内部用户、外部客户、顾客和供应商等合作火伴都通过必定的入口(portal)融入到跨组织流程的运作中,应用各种利用充沛互通讯息,各尽所能,各患上其所,跨组织工作流管理系统才能充沛施展1体化的集成功效,这也是电子商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一]Peter Fingar, Ronald Aronica. The death of “e” and the birth of the real new economy[M]. Meghan-Kiffer Press,Tempa, Florida,USA,二00一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7篇

与资产规模大幅扩张相伴的是城商行越来越明显的跨地区经营趋势。所谓跨地区经营是指城商行在其总行所在地之外,或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重组、并购其他地区金融机构的方式开展经营。2004年11月,银监会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鼓励城商行跨地区发展。2005年12月,合肥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省内其他十二家金融机构成立徽商银行;2006年4月,上海银行设立宁波分行,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城商行跨地区发展的开始。自此,经过5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末,已有60多家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所开设的分行已经超过130家。

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模式

城商行跨地区经营模式主要包括:新建异地分支机构、合并重组其他城商行、参股或并购其他城商行三种。

新建异地分支机构

新建异地分支机构是城商行实施跨地区经营较为常见的模式,主要包括省内跨地区新建分支机构和跨省(地区)新建分支机构。对于中小规模的城商行,在省内跨区域新建分支机构往往是实施资产规模扩张的必然。而对于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为代表的一批资产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商行来说,在省外中心城市开设分支机构,实施跨地区经营,不仅仅是扩张规模的需要,也是基于自身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品牌价值的选择。

相对于跨地区经营的其他模式,直接新建分支机构并不需要承担重组其他城商行所带来的历史负担,也避开了参股或并购时可能来自于外界的其他阻力,是最直接的扩张方式。同时,该模式可以保持城商行原有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降低了其他模式跨地区经营所可能产生的整合成本。

2009年4月,银监会《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适当放宽城商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后,城商行跨地区新建了相当数量的异地分支机构。仅2010年全年,其数量就超过100家。与省内跨地区相比,跨省(地区)新建分支机构对于城商行的扩张战略的实施及知名度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但由于跨省(地区)分支机构的建立在监管方面对中小城商行实施了较强的限制,因此绝大多数跨省(地区)分支机构是由资产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设立。

合并重组其他城商行

该种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的方式将多个城商行重组成为一家,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提升其综合实力,实现跨区域经营。该模式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征。一般来说,通过合并重组模式新成立的城商行,合并前的原城商行绝大多数是位于同省(地区),而合并后便直接在省内实现跨地区经营。全国首家通过吸收合并方式成立的徽商银行和江苏省内10家城商行通过新设合并而成立的江苏银行是该模式的代表。

在合并重组模式中,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选择较为关键。合并方式的选择和参与合并各方的实力有关,吸收合并的存续方一般实力较强,而新设合并中的各参与方则实力较为平均。同时,与吸收合并相比,新设合并有利于平衡参与合并各方的利益。基于上述差别,徽商银行由原本实力最强的合肥市商业银行作为存续方吸收合并其他城商行而成立,而江苏银行合并前的各家城商行则实力相当,因此采用新设合并。上述两家通过合并重组后成立的银行在资产规模、质量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均有了相当提升,在自身资本实力积累到一定条件下,它们均又通过新建跨省(地区)异地分支机构的模式布局省内外,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模式相比,合并重组可以更为迅速地扩大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和合并前相比,新成立的银行可以通过统一内控、业务流程,共用电子银行网络等方式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实现银行经营的规模经济,获得更高的品牌价值和声誉,有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参股或并购其他城商行

与合并重组模式不同,参股或并购模式的跨地区经营往往基于市场行为,而非政府主导。因此,采用该模式实现跨地区经营的城商行并不局限于省内异地,而是可以通过并购或参股外省城商行实现跨省(地区)经营。该模式较为典型的案例包括2006年南京银行通过收购日照银行18%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以及2009年北京银行收购廊坊市商业银行19.9%的股份。这两则交易的特点在于大型城商行选择了更为灵活的方式进入目标城市。

参股或并购交易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因此,这种跨地区经营的模式主要适用于资产规模大,资金实力强,经营与管理能力较高的城商行。在监管层对中小城商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设定较为严格限制的时期,参股或并购其他城商行的确也可能成为一些中小城商行的可选模式。

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动因分析

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动因普遍认为是追求规模经济与降低交易成本、行业内部竞争程度的提高与业务开展的需要、提升自身品牌的需要。

追求规模经济与降低交易成本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规模,使得在固定成本不变的前提下,获得平均成本的下降,提高利润水平。理论上讲,银行应当存在规模经济特征,但基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数据的各种实证研究常常得出相悖的结论。一般结论认为,银行的规模经济存在一定的边界,超大规模的银行更有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现实中,城商行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其单位资金的结算成本,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推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使银行自身的成本收入比下降,并以此提高盈利能力。

另外,交易成本理论也可以解释城商行实施跨地区经营所带来的益处。由于存在有限理性及不确定性,企业采取兼并、收购等不同组织方式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化市场消除其不确定性以节约交易成本。城商行在本地经营异地业务,要面对目标市场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不管是通过新建异地分支机构还是重组、并购其他城商行,都有利于将银行与异地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为银行自身内部的交易,从而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从现实看,由于城商行的业务往来早已不再局限于当地,而如果其仅仅通过在本地经营异地业务,就必然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诸多风险,跨地区经营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选择。

行业内部竞争程度的提高与业务开展的需要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规模较大,发展基础较好,大都已经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布局。随着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先天实力偏弱的城商行在本地的生存空间持续受到挤压。如果不采取跨地区经营,其进一步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跨地区经营便成为城商行为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外,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其跨地区业务开展与客户需求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经济的区域关联性越来越紧密,作为银行优质客户群体的的企业也大都跨区域经营,其业务的发展往往需要异地支付、结算以及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单一地区经营的城商行在开展业务、获得优质客户的竞争中将存在必然的劣势;如果不能更好的提供跨地区的服务,甚至有可能失去原有客户。因此,跨地区经营也是其紧随区域经济体不断发展的趋势,是发展业务经营的必然选择。

提升自身品牌

银行的品牌主要体现在银行提供的产品,即金融服务以及银行的整体形象之中,构成其核心竞争力。城商行由于在历史上受到经营区域的限制,除了在本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跨地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争夺目标客户时,常常由于自身实力与品牌知名度较弱而影响其基本业务的开展。此外,由于银行业特殊的风险特征,拥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银行往往能给公众额外的信任感,从而提升了其声誉资本,增加银行运营的平稳性。而城商行通过跨区域经营,可以大幅提高其知名度及品牌,并可以由此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对吸引优质的客户群体也有相当裨益。

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风险分析

理论上讲,城商行的跨地区经营可以分散其过度本地化所带来的贷款及业务过度集中的弊端;然而在现实中,城商行跨地区经营却面临着盲目扩张规模所带来的种种风险。

首先,城商行跨地区经营、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的相对滞后极易引发不良贷款及其他经营损失,高速成长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是自身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滞后于其业务规模的扩张。城商行个体的资产规模及资本实力仍然不强,其承受风险的绝对能力较大型银行偏弱,风险管理对于其持续经营至关重要。但是,跨地区经营的快速推进容易导致大多数人才、风险管理技术储备不足的城商行出现经营漏洞。另外,跨地区经营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比本地复杂,部分以快速扩张规模为首要目标的城商行容易轻视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此时滞后的风险管理便无法保障城商行经营的稳健。由于各项风险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因此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风险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显现。

其次,跨地区经营改变了城商行的管理模式,使其原本简单的组织机构由于异地经营的扩张而变得复杂。大部分城商行的成立时间较短,其内部管理本身就存在问题,跨地区经营使其管理链条进一步加长,放大了组织管理中的漏洞,影响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增加了操作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010年年末,齐鲁银行涉入巨额“伪造金融票证案”使得各界对于城商行在跨地区经营的同时是否能够恪守审慎经营,银行内控等风险管理体系能否支持其高速扩张等产生了质疑。

再次,许多城商行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建立,实施跨地区经营的背后往往存在地方政府的行为和意志。比如,城商行跨地区经营往往只为追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知名度提升,以凸显现任政府在职时的政绩,而并非基于市场化及银行自身业务经营需要。这种类型的跨地区经营往往忽视市场本身的风险,使银行承担不必要的扩张成本,而收益甚微。近年来,城商行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上的激进风格已备受诟病,而现阶段其跨地区经营扩张的速度也远远超出预期。

最后,城商行跨地区经营同质化程度较高,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不占据任何优势,有可能根本无法在异地经营中取得满意的回报,却造成了跨地区经营中管理费用、网点建设、品牌推广等一系列成本的增加。跨地区经营意味着城商行将有限的资源部分从专注于本地市场转移到异地目标市场,当城商行在本地的渗透率并未达到适当水平的情况下,贸然实施跨地区经营,客观上造成了银行资源的错配,增加了经营中的风险。同时,由于许多城商行在跨地区发展中,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与大银行开展同类业务竞争,忽视了细分市场、找准目标客户并致力于满足其特色金融服务需求才是其实现快速成长的最优路径。

针对上述风险及发展现状,我们建议不同类型的城商行应根据自身实力选择不同的跨地区经营战略。对于已经上市及资产规模较大,内控、风险管理体系运转良好的城商行,可以通过跨地区经营优化自身经营结构;但其仍要以在控制风险基础上实现风险调整后收益,而不是单纯资产规模的扩大作为首要目标。对于中小规模的城商行,则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本地化经营中,以此在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同时获得自身资本的积累,不应急于或不应定位于跨地区经营。但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快速扩张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仍是银行获得盈利的关键。在可预见的未来,推动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内在因素仍将存在,而以无序的跨地区经营为代表的城商行扩张冲动会使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不断累积,影响金融稳定。因此,监管层从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外部环境着手,对其相关行为加以指导和干预则至关重要。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政策建议

针对城商行跨地区经营的风险,监管当局可以通过强化现有的监管评级制度,提高跨地区经营准入标准的方法来限制城商行的跨地区扩张冲动。同时,在继续通过评估各城商行总体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量等风险指标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城商行跨地区分支机构的风险、经营指标纳入评估,结合其现实的市场表现以作为后续的跨地区准入依据。

在微观审慎监管层面,监管当局可以对于实施跨地区的城商行设置区别的准备金比率,同时在资本及核心资本比率方面设置更高的标准,以督促其重视风险。同时,评估促进城商行完善自身的内控制度及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

在宏观审慎监管层面,应将城商行跨地区经营所引起的资产过度扩张及由此所可能引发的风险视为系统性风险。由于城商行的经营业务结构的原因,其整体的风险与地方政府行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关联度较一般银行更为紧密,因此应根据宏观经济形式有条件地将其整体视为系统重要性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除此之外,应该看到,规范城商行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其盲目扩张的关键之一。由地方政府预算的软约束问题造成的金融风险曾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教训,而监管层可以规范并指导城商行建立现代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将其作为跨地区准入的重要标准。

跨界整合的商业模式第8篇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兴起,更新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存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每个角落,这种崭新的经济态势对传统行业的融入和渗透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有效结合,给传统经济融入了更高的科技含量,使传统经济在整体上有了新的提高。如今传统企业的正常运转、生产形态以及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都面临着变革,传统企业也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提出自己的发展新思维。

二、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影响

随着今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互联网经济的环境影响下逐渐发生变化。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来讲,互联网已经不单单是产品的销售平台和企业文化的传播渠道,而是直接影响自身竞争力和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在早些年间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很大企业都在变和不变的问题上持有犹豫态度。如今伴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渗透,以及互联网对传统工业更深层的融合,企业的转型已经是当务之急。在一个崭新的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企业要想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甚至是在互联网新时代创造出奇迹,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

三、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思路

(一)适应新的竞争形势

市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市场交易方式,因为当时交易手段很少,市场空间又小,所以当时市场的交易人数和辐射范围都很有限。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传统的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经济的环境下,地域垄断的现象已经彻底消失,交易信息的来源不再受限制,变得及时、广泛、准确。

如今,商业信息不论是在广度方面,还是在深度以及速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提高。有些互联网通过快速聚集大量消费者和供应商用户迅速提高了互联网平台的现实价值,同时互联网平台的潜在价值的厚度也提升到空前状态。在互联网经济的环境下,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形势也正逐渐发生变化,向着更高层次跃进,平台竞争形式如今已经成为新的制高点。

从整体的商业发展史分析,企业的竞争主体是一个变化过程,从产品竞争,到产业链竞争,再发展到以后的平台竞争。在最开始的产品竞争阶段,企业之间进行的是对产品和服务性价比的竞争;在之后的产业链竞争阶段,企业之间进行比拼的是企业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由此而获得的议价能力;在如今的平台竞争形势下,各企业进行竞争的资本就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孵育能力。

为适应当下的经济市场竞争环境,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行业特点,通过对互联网手段的运用,构想出自己的平台竞争优势,把各个企业之间以往传统的合作模式向网络组织模式转化,向供应链协作模式转化、向虚拟企业以及国际战略联盟等模式转化。企业一定要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要么屈于平台,要么成就平台。企业能不能很好地适应平台竞争这种新的竞争方式,是企业能否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获取竞争地位的关键所在。

(二)开拓互联网战略新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使企业所处的环境更加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这种没有基本规律的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管理者必须调整以往的企业战略思想,改变企业战略对策,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心进行从新定位,使其与互联网经济有效融合,摒弃以往的企业生存状态和企业的发展节奏,把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并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一个能够很好适应互联网经济环境下的企业运营体系。

为了迎合互联网经济市场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竞争策略以及企业的营销策略要不断地创新,不断追求和探究能够适应当前社会消费移动化、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互联网化已经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企业产品、企业服务、企业营销以及企业运营都要向着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化。

(三)跨界创新战略的实施

企业对跨界创新战略的实施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亮点,同时也是关键点。如今跨界创新概念还没有更深入的渗透到企业的运营思维当中。因此,有很多做了很久的运营商到头来连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都不清楚。现实当中就有很多比较典型的跨界创新的实例,如支付宝和于银行,微信和于运营商等等。如今电商对平台实施开放性运营,正在实现从品类的跨界、平台的跨界到行业的跨界的飞越,进而形成更新的电商商业模式。通过对各个方面跨界创新的实现,淘宝网已经打破自己的运营边界并且在不断下沉,如今,淘宝网的整体覆盖范围整已经发展到整个电子商务生态链。跨界竞争现在已经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热点、关键点。如今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产业边界正在打开,从一个行业领域,到另一个可能相互之间不存在很大联系的领域,产业之间以迅猛的速度融合,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异质化竞争正在不断加剧。受互联网经济的影响,因为传统的创新思维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求,放开企业思维,打开创新思路,实施跨界创新战略,使其成为企业更长远发展的新动力。

(四)革新企业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环境下,以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信息传递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如今随着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发展以及推广使用,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给人们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资料,同时对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渠道的不断网络化加快了网络新经济的变化速度,缩短了网络新经济变化周期。

为了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新经济态势,同时达到客户各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企业对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速度都要进一步加快。当然,这种高成本,快节奏的运营模式对企业传统的管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企业在面临更大更严峻的挑战时,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紧跟市场的更新步伐和技术的革新速度。所以说企业的管理机制要向着快速运转、团队作业、反应灵活的方向发展,创建出客户为主体,结果为指导,具体高度灵活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