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51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1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odern logistics of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xample, put forward the dock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deas, go the way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needed for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是一个“行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物联网专业缺乏行业特性它将如同一个人只有身躯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发文明确支持各个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物联网专业建设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侧重点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大相大相径庭。我们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对接具体的行业特色和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走行业特色之路,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

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齐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越趋成熟。2010 年,物联网产业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及各省市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项扶持及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越趋成熟的政策体系与环境,为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体现在市场应用深化发展。在“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得到了应用。

“新”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创新及融合,使得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整合日益加剧。物联网产业加剧了各行业整合态势,加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发展新态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层”体系结构,各高职院校皆是根据物联网产业“三层”体系结构培养对应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目前高物联网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的“复杂性”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与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所以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相当“复杂”。

2)物联网专业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导致物联网专业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3)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广性”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能够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从事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有的高职院物联网专业都是从计算机、通信或电子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新瓶装老酒”。由于高职院的物联网专业从学院现有专业的演变而来,虽然是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可是教学还是老套路,如从计算机专业演变而的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从电子专业演变而来还是以低层电子技术为主,不能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2)实训室建设“重复无创新”。很多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是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拓展或者是单组合起来,要么物联网实验室都以实验箱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以传感器、单片机、无线网络通信等为主,缺少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开发环境,无法完成对接行业的具体“应用性”开发。

3)课程实训构建“仿真轻集成”。大都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过多强调“技术仿真”,没有接合具体的行业应用环境进行带有开发性实训室的建设,缺乏应用集成,实践性不强。

4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分析该专业该如何对接行业特色,走特色发展品牌之路。

4.1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业和湖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2012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及相关行业智能物流相关岗位,培养具备智能物流项目的规划、设备安调、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物流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归纳为由三个层构成:感知层(物流信息采集层)、网络层(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层(智能物流)三个层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在感知层,针对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具体特征,着重智能物流物联网感知基础应用能力;在网络层,着重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能力;在应用层,重点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

学院物联网专业对接物流行业特色划分为:智能物流营销策划类、智能物流运营管理类、智能物流技术类等岗位;主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及IT行业培养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的特色专业人才,其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

在感知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基础实训室,重点训练学生RFID感知技术、条码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信息感知与采集技能。

在网络层智能物流物联网仿真实训室,重点训练专业学生把感知层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和应用层物流行业应用系统相互连接,能通过WIFI、移动网络技术及Internet构成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统的专业能力。

在应用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实训室,对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及智慧供应链等物流业务中具体应用,通过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物联网应用集成及项目实践能力。

4.3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效果

在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辐射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

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2)承担省级重点项目,打造专业品牌

承担了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学生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及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并2015年开始负责湖南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竞赛、中职物联网应用与维护技术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品牌的效应。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软件开发;网络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71-02

1 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1)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

自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年均增幅超过25%。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7500亿元。物联网产业涉及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物联网应用于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食品卫生、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能家居等。

2)物联网软件开发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薪资水平高

物联网软件开发主要有PC端应用开发和手机端应用开发两部分。PC端开发的.net软件工程师在我国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达到 80万~100 万人;手机端开发的Android开发人才缺口至少达到三十万以上。高职学历物联网软件开发人员薪资普遍在6千~8千元左右,不少学生能够拿到8千甚至1万以上的薪水。

支撑物联网的移动通信行业(特别是4G)发展迅猛,网络优化人才需求量大

移动通信网络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技术之一,支撑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于推广。从2014年底我国4G牌照的发放,4G移动通信产业迅速发展壮大,4G网络前期建设拉动的投资规模达5000亿元左右,网络正式商用后,还将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4G网络优化人员薪资待遇一般是实习2~3千,初级5~6千,中级8千以上,高级1万以上。

2 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1)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知识更新快,学校很难做到与行业同步更新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均为引领产业发展潮流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更新非常快。而学校培养方案都是提前几年制定完成的,不会随意更改。这样势必造成学校教授的知识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利。在与这些知识更新很快的高端产业对接时,如何抓住技术核心能力培养并时刻关注产业技术发展,做到紧跟技术发展而不盲目跟随技术,需要在专业培养中深入研究。

2)学校实训条件无法做到与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同步更新

高端产业发展快,势必导致教授这些技术所需的实训条件能跟上技术发展。而专业实训室一般是前一年申报第二年建设,至少2年的周期,这样很难满足技术发展需求。如何利用好现有实训条件、如何规划好专业实训室建设也是对接高端产业时急需研究的问题。

3)同一专业的学生个体特点、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同一方向培养不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现在大学生在高考选定专业或服从专业调剂进入大学后,能难有机会对自己的专业规划进行选择。即使再不情愿也得学完本专业的内容,毕业后去找个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如何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如何增加学生职业方向选择权,同样是对接高端产业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4)各行业和技术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传统培养模式很难与高端产业对接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都有各自特点,若用同一种培养模式去培养不同技术特点的方向人才,其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分析产业技术特点,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对接高端产业需要研究的问题。

3 物联网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3.1 改革内容

1) 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技术特点的研究与核心能力的提炼

物联网软件开发人才需求与技术要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无线网络优化人才需求与技术要求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物联网软件开发核心技术线路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课程链路与知识、技能提纲。

无线网络优化核心技术线路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课程链路与知识、技能提纲。

2) 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基于分方向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①形成宽基础物联网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②形成物联网专业各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并修订课程标准。

基于分方向培养的运行机制建设,①制定物联网方向选修指导与选拔方案,并制定各方向能力考核指标;②制作职业方向宣传介绍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职业方向。

3) 适应物联网软件开发与无线网络优化等高端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室建设与规划

形成物联网专业实训室建设三年建设规划。

现有智慧实训室的有效运行与维护,①提炼一套物联网项目体验与调研的基础实训项目;②制定一套物联网综合实训的项目,含项目与指导书。

完成网络优化实训室的建设,完成建设任务并提炼实训项目,制定实训指导书。

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制定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文化建设方案,搜集文化建设素材。

4) 物联网软件开发方向与无线网络优化方向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物联网软件开发方向:①利用现有物联网体验厅、物联网智慧训平台,开发物联网体验与调研项目,用于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学生体验专业,加深专业认知。②积极引进企业级校内物联网工程项目(如未来星智能家居系统、新大陆智能交通系统、校内农业物联网系统等),对项目进行结构和梳理,将其改造成物联网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③加强与物联网软件开发类企业的联系,采用合作授课、讲座等形式将企业最新技术带到课堂,并加强对学生职业引导。④积极建设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⑤积极探索学生高端就业途径,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三位一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67-02

一、引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所谓的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正是在国家和政府政策倾斜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高质量物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的。提出在示范性区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施物流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研究。

二、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现状

高校双语教学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必然要求关注和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环境建设。高校双语教学应注重微观的学校内部环境建设,同时也需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09年6月,欧盟执委会发表了“Intem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并提出了12项行动保障物联网的加速发展。在交通领域,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行动计划积极促进部署和发展物联网。如在医药物流中使用物联网,促使各成员国在药品中使用专用序列码,确保了药品在到达病人前均可得到认证,减少了制假、赔偿、欺诈和分发中的错误,也可方便地追踪到用户端的产品,大大提高了欧洲在对抗不安全药品和打击制假方面措施的能力。欧洲已形成的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冷藏食品专营超市和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国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检、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应用的实验。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高宇在《物联网创新实训室建设思考》中提到研发供教师教学适用的物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学生实训适用的停车管理平台等;陆晓东在《基于物联网的五年制高职IT类专业结构调整与课程设置优化策略》中提出,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造,嵌入物联网技术课程,优化课程建设;杨海英在《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研究》中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有效管理。从国内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多数在于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相近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改造,以及纯粹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还鲜有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

三、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思路

(一)提出物流人才培养战略

1 明确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及教育目标。物流操作型人才由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培养,培养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应用能力。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刚层次的管理人才、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知识结构。

2 积极推动高校联合、组织专家研讨会、政府间互派人才学习、委托高校定向培养,加快物流人才体系的建设。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有关科研教育单位的专业力量,研究制订物流科学的具体计划,分别对企业物流、社会物流的技术、经济、管理等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和规划我国的物流发展战略,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3 推动职业培训教育,强化物流人才再教育。职业培训机构是职业培训的主力军,因此在先导区内重点扶持几个专业的物流职业培训机构,以培训物流人才为主,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为先导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库。

(二)引入“物联网”理念,构建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物流人才。根据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我们提出要建立政府、教育基地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1 在经济战略实施初期,企业实现物流可能导致成本提高,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增长势头并不强劲。政府要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国际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市场规范及网络体系建设,地方政府可引导社会力量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协调委员会,协调教育基地及企业之间的关系。

2 教育基地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教育基地包括高校、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三种部门,根据物流人才类型和市场需求,三部门各自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高校应率先开展有关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研究,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为其他教育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企业是物流人才的主要需求者和实践基地,是决定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和程度的关键。当企业认识到建立型的物流运作体系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时,就会自觉在企业内营造物流发展的氛围,引导企业员工自觉参与到开展物流的工作中来,在客观上直接起到推动物流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引人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在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场所采用设备GSM模块、设备无线模块、地区GSM模块、中央GSM模块、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教学及实训过程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将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学生、教师团队、学校管理层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避免出现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学体系与执行教学体系不相匹配、校内外实训场地利用不充分、教师教学质量不稳定、教学质量测评方法落后等问题。建立基础数据管理、实训基地管理、实验室管理、日常教学管理、监督管理、与第三方接口六个模块。其中,基础数据管理包括:组织结构、职位、用户、功能模块、课程库、师资及文档库;实训基地管理包括:场地、设备、制度、实训申请、实训安排、成绩查询、企业需求查询、设备异常处理和GSM管理;实验室管理包括:时间及设备、实验安排、成绩查询、设备年检安排;日常教学管理包括:学生日常管理、设备检修监督、教学管理监督、缺课监督、实验质量监督和实训质量监督及教辅人员监督;第三方接口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企业需求、数据导出和导入。

参考文献:

[1]饶增仁,郭明超,RFID及识别技术在开放实验室中的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F06)

[2]颜辉,CDIO教学实验系统中RFID的应用与实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5)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 实训基地 4I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0-03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智慧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大集合里的智慧职业教育、智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如何开展顶端设计,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探索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

1 概念的提出

该文提出的4I建设模式是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的众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调研、了解的前提下,融合互联网技术提出的。

4I模式包括: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professional)、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management)。

专业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professional):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分区域建设专业基地,实现不同基地不同课程的交叉组合,实现培养传统行业升级为“互联网+传统行业”过程所需人才的目的。同时,实现设备投资最小化、设备使用率最大化。如果把每个分区域建设的专业基地比喻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岛屿,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跨海大桥。

院校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如果把每个院校比喻为一个城市,那么互联网就是链接它们的高速公路。

校企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

管理间互联(Interconnectivity between management):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基地智能管理,为自主培训、体验式学习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硬件条件。开放实训基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F远程控制和管理,确保实训室的开放和安全。对学生可限期授权,也可通过选课获得授权,刷卡(支持校园卡)进入实训室,通过触摸屏派位,直接就位在打开电源进行自主学习、训练。通过开放式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为领导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

2 理论基础

2.1 政策支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早就对职业教育应当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过要求。因此,应用好“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为现代智能制造业培养重要的技能人才的智能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更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政策支撑。

2.2 技术保障

日渐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为用户实现跨专业交叉组合学习;实现院校间设备、技术资源的共享;实现基地为企业用户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企业为基地提供生产、研发项目及资金支持;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基地智能管理等设想成为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3 “互联网+职业教育”大趋势

传统职业教育将升级为开放式实训环境、以大数据为智能管理平台、任由学习者任意挑选可实现多专业融合的学习培训环境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意义深远。极客学院创新上线,“互联网+”职业教育不但可以在线上教育平台提供职业培训,还可以实现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功能。“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国内已建公共实训基地的经验

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等特点,是提高职业培训和培养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平台。国内许多地方已经建成并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经验给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上海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兼具有职业技能实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双重功能。深圳市公共实训基地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员工培训的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青岛市职业教育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是全国第一个由中央和当地政府财政共同投资建成的区域共享、覆盖城乡、公益为主的大型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为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平台,具有引导性、补充性和置换性三大功能。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主要面向绍兴籍学生,完善人才培训工作,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满意的培训项目和服务。

3 建设的思路

3.1 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产生,社会用工岗位必将导致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现在的中职学校与高职衔接,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公共实训基地是走质量生存的必由之路。

思路:以“互联网+”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省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系统设计,兼容共享,学校承担具体建设任务。

目标:服务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基地运行模式,为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中高职衔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3.2 携手企业,共建基地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密切合作,努力实现“企业设备、技术进基地共建环境;企业技术人员进基地共建师资;企业生产加工标准、操作流程进基地共建课程;企业制度进基地共建文化;企业生产任务进基地共建实训(教学);企业新员工进基地共建培训;企业新技术、新设备进基地共建(新技术)普及、推广平台”的7大共建目标,并给此目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实现携手企业,共建“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

4 建设的意义

以“互联网+职业教育”战略思想为指导,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打造“智慧”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完成实训基地复合功能的创新建设,最终实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4.1 对升级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互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组建新兴专业,按照职业岗位和技术活动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之配套的专业互联型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创新培养应用技能,这种建设模式的探索,对升级中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2 对职业院校主动适应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工序为流、以技术标准为培养目标的基地建设模式与新形势下传统行业升级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服务。

4.3 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探究、完善建设思路,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基地的建设思路、细化建设环节、深化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比。这项工作对提升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意义的认识、完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4.4 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特点,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提供支撑产业升级的新能力。“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就是顺应这一现实形势提出的,这一探索对实现“政府主导、学校管理、校企共建”,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多赢”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4.5 对创新跨界思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互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求职业学校实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系统化、融合化、综合化,搭建通用能力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破除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的倾向,增强学生发展潜力和后劲。针对智能制造、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岗位能力要求,针对省电子信息公共实训基地的设备情况,设计课程体系,制定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修订了课程标准、技能鉴定标准、基地建设标准、教师标准,推进了专业升级,创新了跨界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

4I模式的“互联网+”公共实训基地较以硬件实物为主的传统公共实训基地具有虚实结合、设备使用率高、易于实现开放式实训、易于实现智慧管理,能更广义地体现“公共”二字的优势。但由于4I模式的公共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比较新、运作载体的虚拟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备、有效教学资源大数据不够丰富、物联技术局限性等现实原因,会给公共实训基地的运作带来很多问题,如虚拟实训基地很难开展实训载体以硬件为主的训练、即时评价存在统计风险等现象。比较之时,优劣之处势均力敌,但在“互联网+”洪流面前,在完成实训基地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智慧”“服务”这6个字是值得深思的 。

参考文献

[1] 贲志宇,孙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沈阳出版社,2013.

[2]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85-88.

[3] 梁克瑞,徐广智,陆玲.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4(2):35-37.

[4] 彭晓兰.基于“产学融合、实境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70-171.

[5] 王晓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312.

[6] 王俊山,杨天英.基于专业群理念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0):25-27.

[7] 姚晓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的文献综述[J].成功:教育版,2013(24).

[8] 朱雨兰,邹定南,陆春其.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之专业产业化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9-21.

[9] 马越超.基于内外互融的5D式实训室管理模式探索及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3(2):226.

[10] 谭静.中职生职业技能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Z].

[12]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Z].

[1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B2C;RFID;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物联网产业是一项新兴信息产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等。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相关技术人才需求迅猛增加,各层次大专院校争相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由此,各个院校构建符合产业实际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而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则是判断人才培养是否顺应产业需求并与行业紧密接轨的关键。

1 物联网应用典型项目案例分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来自于行业应用实际,最后通过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回到行业应用实践,因此,对行业应用项目案例的分析无疑是指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

这里以B2C电子商务智能仓储为例,分析一下物联网应用项目的主要技术构成。B2C电子商务智能仓储应用的业务描述如下:

(1)向货物RFID标签中写入货物基本信息;(2)将贴有标签的货物集中放在RFID读写天线托盘上,一次性读取所有入库的商品的信息,登记到库存管理系统中;(3)智能货架实时读取货架商品的数量,同步到网络商店前台;(4)网购订单确认后,仓储区打印机自动打印订单,等待拣货。(5)拣货时条码枪扫描订单条码,拣货商品仓位指示灯亮起,显示需要在该仓位拣货的数量;(6)订单及货物送达时,用数码笔进行订单签收,数码笔的蓝牙传送签收信息到智能手机,再通过2G/3G网络传送到服务器上;(7)通过无线网络摄像头对仓储环境内的视频信号进行监控,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对仓储的基本环境进行监控。

在应用案例中,所涉及的技术归纳如下:(1)射频识别及条码技术;(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3)计算机网络技术;(4)无线通信技术及协议(Zigbee通信技术);(5)软件开发技术;(6)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技术。

这些技术的学习与实际验证都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来支撑,这些技术也自然就成为这些课程的实验项目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组成员已经给出了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这里给出对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根据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模式,实验实训一般包括两部分,课程实验和综合实训,这里也给出两部分设计,分别为:课程实验项目设计和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2 物联网核心课程及实验项目设计

由于计算机组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的实践项目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非常成熟,不再赘述。这里只给出物联网技术实验相关的课程简介及核心实验项目:

(1)物联网系统概论。本课程全面地介绍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EPC电子编码体系,以及物联网在智能农业、食品卫生、社会治安、智能楼宇、感知城市、智能交通、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生产监控、新型商务和医疗护理等众多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项目:参观和操作体验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

实验内容:智能家居对码过程实验;通过互联网控制房中各种家用电器;通过遥控器控制家中各种家用电器;通过手机控制家中各种家用电器;手机一键布防实验。

实验目的:理解物联网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技术构成,对物联网应用系统具有宏观的认识。

(2)RFID原理与应用。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物联网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掌握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设备构成,并了解RFID在交通、安全防伪、供应链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项目:写卡实验;读卡实验。

实验内容:实现RFID射频卡信息写入;实现RFID射频卡信息识别。

实验目的:掌握读卡器与网关的连接,熟悉无源标签(也称无源卡片、无源卡)的读、写操作。

(3)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与应用。本课程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WSN)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关键技术,了解软硬件开发平台和仿真环境。通过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网的具体应用。

实验项目:无线传感网组网实验项目;无线传感网络监控实验项目(温度、湿度、光照等状态监控);Zigbee无线网络通信实验。

实验内容:使用Zigbee无线网络和相应设备设计和组建无线传感网络;通过Zigbee通信协议的无线传感网实现对诸如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远程状态的监控。

实验目的:掌握无线传感网的技术组成和设备结构,能设计典型联网方案,并能通过无线传感网获取远程状态数据。

(4)3G数据传输技术及移动开发技术。课程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高速数据无线传输技术EV-DO技术与HSPA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介绍基于移动手持终端(Android或IOS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

实验项目:3G模块HSPA联网数据传输实验;Android和IOS系统平台下数据处理、传输软件开发实验。

实验内容:在特定开发板上接入3G模块实现3G高速网络连接;在Android或IOS系统平台下开发客户端软件,实现与服务器软件平台数据通信,从而实现远程状态监控。

3 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综合项目实训一般在学期末或在最后学年离校实习之前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时间一般为半个月以上,要求在实训项目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应用项目。本题组设计并选用了五个典型案例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这里仅给出一个典型案例的描述。

实训系统简介:本实训方案采用沙盘进行智能交通部分应用的模拟展示。沙盘分为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两部分。沙盘以模型地形地貌、模型植被、模型建筑、模型轨道为基础,配以相应的动态模拟控制系统,实现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功能,体现了城市交通智能化和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的情况。

实训系统功能:(1)城市交通模拟功能:有车辆闯红灯时,LED灯闪亮模拟车辆拍摄;车到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时,应停到停止线后。(2)流量统计功能:通过RFID读写器,监控每条道路通过的车辆数,从而可统计每条道路的流量。(3)快速公交交通模拟功能:Led屏显示车辆与站牌之间的距离和到站时间;到站后系统能展示LED屏与语音广播的联动功能(即LED屏显示的内容与语音广播一致);体现安全门开关与车辆进出站的联动功能,车辆到站后,安全门自动开启,车辆在站台前逗留多少时间,安全门就一直开着直到车辆驶离站台;自动报站功能,车辆距离站点还有几十厘米距离时,车辆能够语音播报车辆到站信息;站节牌采用LED屏显示,主要显示车辆距离站点的距离和时间。(4)停车场车位监控模拟功能:设置6个车位,每个车位安装地感线圈。系统可对车位进行监控。控制台上可显示当前的车位空闲情况。(5)车辆定位功能:为每辆车贴上一张电子标签,沙盘上有20个RFID读写器,通过射频技术对车辆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显示到控制台上。标签中存储车辆的信息,可在定位到车辆后,显示出该车辆的属性信息。

实验内容:(1)熟悉沙盘构造及操作;(2)RFID接口协议实验;(3)智能交通控制软件模块开发;(4)车辆订位软件模块开发;(5)停车场车位监控软件模块开发。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来自于行业,回归到行业,从行业应用案例出发构建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能够与产业发展紧密接轨,本文提出的实践课程体系来自于行业实践,对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ollowing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t off another wave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social networking professionals need specialized tertiary institutions of things came into be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dapt Things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of Things labs and become the important work of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network.

【Key words】Internet of things; Laborat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与网络连接,网络对它们进行识别和管理,并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其功能模型图如下图1所示:

针对物联网的国家战略及其迅猛的发展,大量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作为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摇篮的职教院校,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是培养物联网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实验实训室,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1 职教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1.1 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目标

物联网技术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可以使学生掌握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物联网专业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其建设的目标如下:

(1)实训室建设应重视基本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2)实验环境能培养学生对实际物联网应用项目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3)有条件的建立宽泛实验环境,增加学生选择的机会,鼓励创新精神。

1.2 物联网实训室建设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与物联网开发的相关内容。国内各大高校也在陆续开设该专业,由于目前各大行业需求量极大,故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培养阶段,尤其职教院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安排上不可缺少实训环节。因此,在学校内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实训室,探索开发物联网实训内容对于实现职教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上的跨越式发展有着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实训室的建设,将为职教院校的专业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应用能力的需求。

2 物联网结构及其原理

物联网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的功能是完成终端信息的感知与采集,包括感知受控单元和感知网关。感知受控单元由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组成,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摄像头、光传感器、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标签等设备组成,完成数据采集。上述的数据传送到感知网关后,感知网关将数据发送给终端节点,完成终端节点与承载网络之间信息的转发。

网络层主要是指现在实用化的通信网络,如3G网络仍是目前的主流网络,4G网络现在已经遍布大中型城市。

应用层由各种应用服务器组成,其功能主要是对感知与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转换,由于系统采集的原始的海量数据杂乱无章,这些数据对于用户来说只有经过筛选、分析和转换处理之后才具有实用价值。

3 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功能

以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同时满足教学、实验和实训三方面要求,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应包括以下功能:

3.1 基础教学功能

提供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设计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满足物联网实验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其主要由师生互动系统、在线教学系统、多媒体电子教室三大系统组成:

(1)师生互动系统,学生端通过定制的手持终端跟老师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教师端通过相应的接收设备可以实时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在互动的过程中数据能自动记录并实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评测等多种教学功能。

(2)教学在线系统,是指网上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材料在网上,通过在线教学网站中的相关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提问等进行一一解答及沟通,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在线教学网站与教师进行沟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在线完成,并能随时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3)电子教室,能在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内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时演示,可同时监视屏幕和远程控制等网络管理的功能。

3.2 实验功能

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通过实验硬件平台和实验管理平台,完成日常的实验教学管理功能。

(1)实验硬件平台,能够对物联网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与自动控制、无线与有线通信、数据处理与应用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实验。包括无线单片机ARM 7/ARM9开发、物联网网关、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高频RFID,超高频RFID、GPRS通信开发、蓝牙应用开发、GPS开发、射频应用开发等。

(2)实验管理平台,能够对实验硬件平台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分类、统计和管理等。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传输技术、软件技术和数据库存储技术等。

3.3 实训功能

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和实验平台,物联网实验实训室能够模拟设计和实现以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超市、智能教学等日常应用为参考的综台系统。

4 物联网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终端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终端网络的部署和协同等,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为代表;异构的接入网络基础和核心网络;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构成的应用支撑子层以及物联网应用领域示范系统等。因此,在规划建设物联网实验实训室过程中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感知层实验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智能感知和传感标识等相关技术,包括:多种传感器实训,如温、湿度传感实训、光敏传感实训、运动传感实训、信息采集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等各种频段传感实验。

(2)网络层实验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无线通信网关设计、网络协议等内容,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实训(如433MHz、2.4GHz)、IEE802.15.4协议、无线自组网实训及Zigbee网络实训、WIFI实训、BlueTooth实训及RFID标签应用实训(如高频、超高频无源RFID)等。

(3)应用层实训模块

主要涉及网络应用接入和智能终端信息处理等技术,包括公网接入实训、设备管理、工业控制实训、安全网络通信实训、物流管理实训,自组网时间同步实训、环境监测实训等。

5 结束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建设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包含了对应课程体系的验证性和项目化的实训内容,还要从硬件、软件、制度、校内、校外等诸多环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的投入和实训室人员自身努力和奋斗。职教院校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网络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职教院校要明确加强网络技术实训室建设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要不断地集思广益,探索和实践出一条适合职教实训室有序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10.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7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223-01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物联网技术的认可,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逐渐增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态势较好。《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课程是连接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纽带,我们通过调研各院校同专业课程体系发现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课程已成为各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备课程。虽然各院校对应此课程的名称有所区别,但内容大同小异,这也就说明大家对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具有统一的认知,但是该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实验课程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我们所在学校已连续四年开设了《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训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已进行了一些探索,积累了部分经验。

一、课程特点及课程定位

《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是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课程,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的纽带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交叉,从单片机编程到上位机开发、从设备安装到设备布线、从方案设计到整体项目调试,每一步都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有较高的要求。并且由于物联网工程均要落实到具体的应用,所以要求学生对于行业规范标准要有一定的认知。总的来说,此课程具有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强调实用技能的特点。

高职院校《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课程一般?_设在第四学期,此课程的前导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嵌入式开发》、《传感器技术》和《网络综合布线》,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面工程应用做好铺垫。《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这门课程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技能的出口,同时也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的桥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课程的特点使得此课程理论内容覆盖范围较广,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和学校实训条件。通过上文介绍,我们通过对学生前导课程的学习,基本能够掌握物联网工程应用的理论知识。我们物联网工程实训平台为凌阳公司生产的物联网智能家居实训平台,智能家居工程作为物联网工程的典型代表,具备物联网工程的大部分特点,同时涵盖市场需求较大,所以《物联网工程项目应用》课程以智能家居工程项目应用为主,理论内容包括智能家居理论基础、智能家居相关技术、控制设备理论、安防报警及监控理论和工程案例分析。课程涉及到的传感器知识、编程知识等内容将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穿插讲解,这样方便学生活学活用,效率较高。

针对理论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复杂枯燥等问题,我们利用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来提高课堂的互动和趣味性。将完整的物联网工程分解为一个个小工程,由同学扮演甲方和乙方,在提出需求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互动,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效果较好。

三、课程实训教学设计

课程的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又存在很大不同,本课程的实训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物联网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来锻炼学生对完整工程项目的把控能力。为完成课程目标,我们将此课程的实训分为两部分内容:上位机软件实训和智能家居平台实训。

1.上位机软件实训。上位机软件是物联网工程项目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主流的上位机大部分采用C#开发,但是随着工业智能化改造的加快,工业物联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工业组态屏这一新型应用也逐渐普及。为适应产业需求,我们在进行上位机软件实训的时候,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了C#开发时间,增加了组态屏上位机软件开发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接触新应用,为以后的岗位需求做好铺垫。

2.智能家居平台实训。智能家居平台实训是本课程实施的核心,主要可以分为终端节点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两部分。其中终端节点实训包括光照探测器、温湿度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灯光控制器、家电控制器等16个实训项目,通过这些实训学生能够掌握常用传感器、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具备独立调试设备、网络布线以及参数配置的能力。综合项目实训包括门禁控制系统、灯光控制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和情景模式控制系统等五部分内容,每个实训项目都是综合传感器、控制器和上位机软件的完整项目,学生从项目的设计、安装到实施都亲历亲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团队协作同时也能够积累部分项目经验。我们在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文档写作能力,让学生注重保存过程材料,积极撰写项目实施方案,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管理中心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23

1 前言

高职院校对智慧型的管理中心进行建设,能够使实训信息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对高职实训室的传统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改善,使实训室管理效率得以提升,实现实训室的自动化管理,从而使高职实训室管理杂乱、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得到有效改善。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逐渐渗入,教师与学生对实训室管理中心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需要不断对新的实训室管理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可将物联网引入到其中,将建设型的实训室管理中心建立起来,为师生提供一个智能型的实训环境,使广大师生享受到智能、人性化的服务,从而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提升。

2 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现状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目标都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较大,对实训室有较高的要求。而在当前,高职学校实训室存在人次多、设备分类复杂、管理难等特点,在管理方面,自动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具体来说,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在高职院校实训室中,往往有较多的实训设备存在,而在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大多依赖于人工操作,难以对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很容易导致浪费资源的现象出现。(2)在大多数高职学校中,同一个实训室需要容纳一整个专业的学生,实训设备一直处于运转状态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且难以实现及时维护,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安全体系,导致实训设备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存在[1]。(3)对于某些专业的实训设备而言,仪器精密度对室内温度、噪声等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高职实训室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手动管理,在实训室照明、设备用电方面尚未实现自动化管理,资源浪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2 将物联网应用到高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中的情况

当前,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物联网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中,此种技术对计算机、通信技术、互联网等进行了融合,让这些技术融为一个具体统一性的整体,可实现人和物体之间、人和人之间、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互联与通信。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高职实训室的建设的管理中,可提高管理的智能性、安全性、可视性,实现实训室资源信息的共享,可对内外连接、虚实相结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建设,使实训室服务更具自动化与网络化。关于这一点,大部分研究者们都进行了证实,有研究者将无线传感器、RFID等技术引入到实训室建设中,将一个能够自动采集、处理数据的智慧型实训室建立起来,还有研究者将云桌面技术引入到了实训室建设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实训室资源的有效应用[2]。

3 在物联网下对高职智慧型实训室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3.1 架构层次模型

依托于物联网对高职实训室智慧型管理中心进行建设,需要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联,将设备感知网络与校园互联网联合在一起,将能够自动感知的物联网络建立起来。一般情况下,高职实训室层次模型需要包含以下三个:第一,感知层,对实训设备进行相应的感知与控制,执行安全防护、环境管理等应用层的命令;第二,网络层,对物联网络进行连接,对感知层中相关协议采集到数据进行转换与传递,发挥出信息接收、传输、保存等作用;第三,应用层,需要建立在以上两层的基础上,为师生提供便捷、可靠、智能的应用,需发挥出现资源、教学、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基于应用层管理平台,实训室可让学生自助进行实验,并自动进行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可将实训室资源、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高效性管理。

3.2 建设云数据中心

在整个智慧型实训室的建设中,云数据中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将其应用到高职实训管理中心的建设中,可使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中很多问题得到解决,对实训室设备维护与更新方面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实训室利用资源的效率得以提升。总的来说,高职实训室云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云实验平台进行建设,这一平台的建设以以下几层:第一,虚拟性的服务层,即IaaS,应用物联网对硬件进行虚拟化处理,各个终端都有相对应的虚拟计算机。第二,系统管理层,即PaaS,对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相应的虚拟操作。云终端系统层,即SaaS,由硬件与登录终端的软件系统组成[3]。(2)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建设,主要包含着教学软件、课件、试题等,从物理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到一起。另外,资源库还可以把相应的实训资源分享给校外一些需要者,不但能够为教师备课、教学,学生学习、复习等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可以将教学资源对社会进行开放,收取相应的服务费。在物联网下对高职实训室管理中心进行建设,可以更加方便的共享教学资源,也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将一些企业资源引入到实训教学中,从而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有效培养。

3.3 建设设备管理系统

高职实训室中有较多的设备,设备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以往的高职实训室管理中,安全状态监测一直的一个难题,怎样对实训室设备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高职实训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此,可将物联网中的仓储系统引入到其中,并注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可将无线射频设别终端设置在实训室的门口,此时,设备进出实训室都会被准确记录下来,异常出入时,还可发出警报,实现设备的安全管理。另外,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引入到实训室管理中后,可对实训室中的设备进行名称、编号、参数、维护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将其储存在芯片中,并反馈给终端设备。当设备有故障出现时,管理人员可在远程对故障的具体情况进行接受,并及时对维修工作进行安排。这不但便于设备相关数据的查询与更新,使设备维护的时间得以缩短,而且便于对设备进行统一性的使用、检测等管理,可对设备丢失、替换等现象进行预防。

3.4 建设环境监控系统

在应用物联网对高职实训管理中心进行建设时,可以参考智能家居系统的建设,此系统基于Zigbee技术,在家用电器、安全设备中搭载无线通信模块,可对家庭环境进行全面性的感知[4]。将其引入到高职实训管理中心中,可对实训室环境监控系统进行建设,实时监测实训中的温湿度、通风、安全等情况,采集到相应的数据后,应用网络将其传输到管理平台中,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实训室中的具体情况,发现异常时,管理人员可及时进行控制。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不用坐班,只需要在移动设备上下载相应的APP,就可了解实训室中的实际情况。此外,此管理系统还会以室外的环境为依据,自动设置出白昼、夜晚等模式,对实训室中的环境进行合理控制。

3.5 建设信息管理平台

在物联网下的高职实训室管理平台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首先,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具体为对实训室中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采集运行数据、进行档案管理等。其次,教学管理,具体包括对实训资源进行远程申请、管理等。最后,日常管理,具体包括安全、电源、门禁等管理。在此平台中,学生可对实训进行自预约,可对相应的实训资源、课程进行浏览与下载;此平台能够对教师的排课进行辅助,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进行监督;实训室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平台上掌握实训室中资源、设备、端口应用等情况,以便于实训室环境及安全状态的控制。

4 结束语

概而言之,在当前的高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中,物联网有着极大的优势,是对智慧性实训室管理中心进行建设的“必经之路”。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管理者应该积极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实训室的管理工作中,对实训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可靠的实训室安全防护体系,使实训室设备运行的效率及安全性得到保障,保证实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红,田钧,龙钧宇等.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8):1772-1774.

[2]周晓红.高职院校实训室场地开放式管理模式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3(0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