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45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1篇

宁波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近年来,宁波市重点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部扶助小微专项行动、浙江省政府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简称“小升规”)专项行动,以提升小微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坚持政策聚焦、资源聚焦、服务聚焦等举措,积极培育创业创新主体,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效。2013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27家,全年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70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0.3%,新上规模企业数位列全省第一。

政策支持

完善小微企业政策体系。全面梳理现有国家、省、市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实施意见》,在减轻税费负担、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强化融资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服务等五方面明确了34条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政策含金量高,获得企业的肯定。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2013年,市本级财政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1.1亿元,主要用于扶持融资性担保、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发展、中小企业市场拓展和企业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在小微企业的培育上,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对首次升级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奖励,3年内对“小升规”企业实缴税款地方财政新增部分给予补助或奖励。

支持小微企业创新。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制造水平提升、研发能力提升等项目。鼓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提升企业装备自动化水平的“机器换人”行动,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1%,劳动用工同比减少3.4万人。鼓励对小微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对列入市级两化融合示范的项目,可按其实际发生的软性投入给予不超过30%的补助。

资源聚焦

实行专项保障,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用地难题。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安排5%专项用于小微企业发展,2013年新增下达了1461亩小微企业专项用地指标,扩建或新建15个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区,新建标准厂房优先保障“小升规”及培育对象企业生产经营用房需求。

加强银企合作,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市“小升规”企业发展,大力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13年市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倾斜,超四成企业新增贷款投向小微企业。浦发银行宁波分行开展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金融服务三年专项行动,每年落实专项信贷规模20亿元,开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坚持减费让利。渣打银行宁波分行开展为市“小升规”及培育对象企业无抵押贷款利息优惠活动。农业银行宁波分行对上规升级小微企业建立项目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定制管理培训,着力提升小微企业管理水平。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管理诊断计划”,对开展管理咨询的“小升规”及培育对象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认定管理咨询优秀企业。组织实施企业素质提升系列培训近40期,培训中小企业家和管理人员5000余人。宁波市还为“小升规”企业量身定制“上规升级发展研修班”,培训涉及融资、税费、人才、市场、创新等政策及方法,并给予培训费用不低于50%的补助。

服务聚焦

搭建平台,进一步健全企业服务长效机制。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升规”及培育对象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2013年市8718(帮企一把)平台电话服务联系企业55253家次;短信送政策、送服务、送信息达到146万条;累计受理企业问题(困难)6964件,已答复办结6930件,办结率达99%,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鼓励小微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整合资源,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价廉的社会化服务。市积极围绕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加大小微企业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类资金比例不低于50%。全市累计认定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1家,市级示范平台12家,部级示范平台7家,总注册资金达2.3亿元,拥有服务场地15.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500多人,2013年服务中小微企业近10万家次。目前,市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产品检测、研发、设计、设备共享和信息化等多个功能领域,从单纯以检测、加工、设计等单项服务为主,转变成集信息技术、咨询、产品设计、研发、加工、检测及人才培训等众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2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9-02

微电子产业是以集成电路(IC)为核心的高新产业,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无锡位于长三角腹地,集成电路制造起步早,素有中国微电子南方基地美称,云集了像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苏长电等一批全国著名的微电子企业,已形成了清晰的设计、制造、封测及配套支撑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无锡市也提出了打造“东方硅谷”,使IC产业成为无锡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柱产业的集成电路发展规划。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成立于1973年,为我国微电子行业培养了三千多名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我国微电子行业的领军人物,学院堪称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近年来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下面介绍笔者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实现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微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长期依托校企合作,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为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为更好地接轨区域经济,培养符合顺应地方产业的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学院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该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近700万元,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训基地下设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组装、芯片测试四个中心,是一个集教学实训、考证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专业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在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教学实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教学实训功能是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为此应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微电子实训基地承担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任务,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微电子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通过真实的硅片、真实的工艺流程、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我们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三方合一”培育人才。

1.“中心与教室合一”:把凳子、移动式投影仪搬进实训中心,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课程教学中展开现场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设备操作演示,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并亲身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环节,教师边讲边做,学生现学现用,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提升了动手能力。

2.“学生与学徒合一”: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捐赠了3.5万的电脑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软件,和学院共建版图设计“校中厂”。专业聘请强芯微电子的工程师指导《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训练》课程,在实训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有机会到强芯“校中厂”进行生产性的顶岗实习,逆向设计单元电路,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协同企业本部的工程师完成大型的设计项目。

通过引进强芯微电子校中厂,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3.“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以下是学生在强芯校中厂完成的电源适配器芯片AC1207图样。

三、考证培训是微电子实训基地教学功能的延伸

社会培训功能是对基地开放资源,增强辐射能力的基本要求。本专业2008年被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授予“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签订“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储备基地协议”,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设施和条件,发挥技能培训的作用,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有三位老师为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的高级考评员和考评员。近三年来,通过实训基地培训,共有323人获得了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

在岗位培训方面,近年来共为无锡市劳动局、盐城职高等兄弟院校、江苏长电和华润华晶等企业提供了近700人次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学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了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延伸了实训基地的功能,扩大了实训基地的影响,体现了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技术服务是微电子实训基地功能的提升

近三年来,依托微电子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和企业合作,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十余项科研成果,如《LCD驱动电路SXM1305的设计》、《调幅信号接收芯片NJ8880设计开发》、《高压触发管的设计与试制》、《高压TVS的设计与试制》、《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半导体工艺中晶体缺陷的线外检测》、《小芯片封装良率的研究分析》等横向课题。这些科研成果为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这是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另一方面,承担科研课题也是加强教师与生产或服务实践的联系,提高师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科研课题为本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时有效地将前沿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深入浅出地介绍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例如,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薄膜微波电路光刻工艺参数优化试验与分析》课题的试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功率晶体管安全工作区测试装置的设计制作》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在微电子实训基地完成。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无锡最具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规模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微电子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考证培训、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的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军。通过微电子实训基地的功能发挥,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多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与科研骨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得以加强,合作企业员工的水平也得以提高。他们屹立潮头、勇挑大梁,必将为无锡微电子行业和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微波技术与天线;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49-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微波与射频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工业、科研、军事的各个领域。如蜂窝电话、个人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车载防撞雷达、广播和电视直播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超宽带无线通信、雷达系统、以及微波遥感系统等。射频与微波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紧缺人才。1873年麦克斯韦总结了拉普拉斯、泊松、法拉第、高斯等人的研究,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和电磁波传播的假说,并指出光也是电磁能量的一种形式。由麦克斯韦等人建立和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后由赫兹在1887—1891年做了一系列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今天,所有电磁理论的应用,包括无线电、电视、雷达和微波技术都归功于麦克斯韦方程。

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波技术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的一个,为日后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理论知识,从中遇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而且为日后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工作做了一些铺垫。在学习此课程过程中,由于需要的理论知识比较强,学习内容比较复杂抽象,不容易分析其中的一些内容方法,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比较高,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吃力,掌握不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出发通过结合此课程的特点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有高等数学、电子线路和电磁场等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运用一句好的名言对学生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通过一句话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意识,所以要用心挑选出课堂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打破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微波技术基本理论的透彻分析以及与实际应用的链接,通过认识了解到我校学生的状况,在教学中要注意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学生作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树立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教师不辞辛劳授课,学生却总是抱怨、厌恶、甚至憎恨老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在学校教育中屡见不鲜。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教育的视野要从“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学生”,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能够更进一步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能够立足于学生的身份来理解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会觉得,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能否在一个良好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而作为教师,课堂是其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他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是应该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教师则没有存在的价值。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名从旁协助的老师要能够真正从学生本身出发,做到真正的心中有学生,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进度来进行相关教学设计,重点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好的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共同进步,能够让每个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而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推动教育前进的动力。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这样使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教学改革为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对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新生入学普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学生入学后会适当放松,学习动力明显下降,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在教学上就需要加入一些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究其原因制定相关教学计划,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适合当代市场人才的需要。就我校学生现状而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跟适应能力,能够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一定优势。首先是课程体系改革。为完整体现现代微波科学技术体系,吸收现代化新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加强新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沿袭习题课的运用,讲练结合,精心挑选设计习题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习题操作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就是实验方法改革。高校学生要想真正把现代微波技术学好,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即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软件和微波实验训练。如果学生通过微波软件进行微波设计,得出结果后,会使兴趣大增,采用的微波实验训练可使学生提高对微波现象的直觉感知能力,增强对微波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基本上是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性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工程软件如Ansoft HFSS和Microwave office等的应用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其应用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是考试方法改革。针对该课程特点,采用合适考试方式,考试时不要出难题、怪题。让学习努力的学生考试都得到高分有利无害,这样可以减少恐惧心理,增加亲近感。让学生感到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可让更多的学生选择上微波技术课。而且好分数对就业有利,增加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信心。考试采用多种形式,笔试是一种重要的考试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加强平时习题作业的训练,并适当提高平时的成绩,例如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平时表现5%,再如开展小测验、教与学的交流、课堂讨论、课程小组平时面试小测验、或面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面试小测验的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这样使总的平时成绩可达到45%,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压力。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压力减少,平时学习也会感到轻松自如。

随着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与此同时需要更多更好的电子与通信技术方面的人才,以适应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需要。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没有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在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克服“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统一要求、知识灌输、教师主角”等传统的行为习惯,在备课中既备教材也备人,集中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教到善于指导学生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立娟,陈宇,杨立波.浅谈“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0):137-138.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4篇

[关键词]物理仿真技术 一次系统物理模型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实训系统

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在迅速普及,它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微机保护以及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由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微机保护装置替代了传统变电站中的控制台和继电保护装置,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微机保护装置的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及二次回路接线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关技能的实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采用物理仿真技术,开发了一次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系统。经过5年的实训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一次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系统的优越性

变电站一次系统由物理模型构成,变电站的一次设备(线路、母线、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看得见、摸得着,加电运行,营造了一个真实运行的变电站,变电站各设备的电气量(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可直接测量显示。可进行变电站正常倒闸操作及运行维护。可进行变电站各设备的故障模拟,观察和分析变电站各设备的电气量的变化,分析保护动作的逻辑关系,进行反事故演练。

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接线,二次回路的故障检查及排除,一直是变电站技术人员十分必要地专业技能。我院开发的一次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系统,二次系统采用变电站典型的综合自动化设备(测控装置、监控系统、以太网通信等),能进行二次回路接线及二次回路的故障检查及排除方面的技能培训。

在该培训系统上进行实训教学,学生有真实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同学们认为学到了真本事,提高了实际工作技能,实训教学效果十分令人满意。

二、一次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系统的设计方案

采用物理仿真技术,一次系统由物理模型构建了一个典型的220kV变电站,一次系统的每一个设备都有相应的物理模型,提供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所需的电气量和开关量、操作控制的开关设备。

可仿真变电站正常运行,由CSC2000监控系统进行监视、测量、控制。还可仿真变电站线路、母线、变压器的各种故障,与微机保护配合,可进行保护动作分析和故障录波。

一次系统物理模型正常运行加三相380V电压,分为8个实验台。每个实验台有相应的一次系统图,按照实训内容可以分成5个独立小系统。

(一)变电站一次系统物理模型构成

1.220kV实验系统

此系统由三个实验合构成,包括220kV双母线实验台、220kV线路A实验台和220kV线路B实验台。220kV线路设置了分相操作的断路器,实现了220kV线路保护的综合重合闸功能。

(1)220kV线路实验台

220kV两条线路(每条线路分别由3组电抗器仿真)分别在线路首端和末端处各设置一个故障点,可仿真各种类型、瞬时或永久性故障,与保护的综合重合闸配合可实现单跳单重、三跳三重。线路A按照高频通信的微机保护RCS902配置仿真元件、线路B按照光纤通讯的微机保护CSC103B配置仿真元件。

本系统收发讯机发信频率为342kHz。

阻波器电感线圈在加入工频信号时,阻抗值不大于0.04欧,阻波器电感电容在342 kHz信号下谐振。

连接滤波器带宽为342 kHz±10kHk。

耦合电容可以用开关控制电容容量,分别仿真耦合电容匹配与不匹配状态。

实验台的前面板上绘出仿真通道的构成图。相应位置上,留出测试孔。测试孔不影响通道正常运行。

耦合电容接地刀装在前面板上,结合滤过器的接地点处设一切换开关,可以仿真现场的一点接地或两点接地。

(2)220kV双母线实验台

可分别在两条母线设置相间和接地故障,可以为母差保护提供实验条件。

2.35kV实验系统

此系统由35kV线路A实验台,35kV线路B实验合构成。

35kV两段母线,每段母线有两条串联型出线,两条出线共设4个短路点,均可设置各种类型故障,可以提供两条线路保护阶梯式的动作条件。满足三段式电流保护、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实验需求。两个实验台均装设绝缘监察继电器,可以仿真系统有接地故障时的状况,并能发出接地预告信号。

35kV系统的断路器控制、音响信号回路与现场一致。

35kV一条线路装设电磁型电流保护及重合闸装置,另一条线装设微机型(测控、保护、低周减载、重合闸一体的装置)CSC211。可以分别做电流保护和三相一次重合闸实验。

35kV两段母线的分段断路器,装有备用电源自投CSC246装置,可进行备自投的实验。

3.10kV实验系统

本系统用一个实验台。10kV在Ⅱ、Ⅲ类负荷出线可设置故障。实验台装设绝缘监察继电器,可以仿真系统有接地时的状况,并能发出接地预告信号。

4.变压器实验系统

本实验系统用一个实验台。仿真主变由三台单相三卷变压器组成,接线方式为Yn,y,d。Yn侧接220kV双母线,y侧接35kV单母线,d侧接10kV单母线。仿真主变通过各电压等级的母线可以联网。本实验台可为变压器保护提供实验平台,也是综合自动化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压器绕组内、外可设短路点,仿真各种类型故障。

变压器高压、中压、低压侧装有三相操作的仿真断路器。

一次系统图绘制在实验台前面板上。操作把手装在系统图的相应位置上。系统的故障点有明显的标识,由开关设置仿真系统各种类型的故障,并以闪光信号形象地显示出短路点和短路类型。

提供变压器保护装置CSC326的实验,系统可以设置内部短路、外部短路、匝间短路、220kV侧可设置接地故障,在30%和70%抽头处设故障点;可以为变压器的主保护、后备保护提供实验条件。

5.发电机-变压器组实验系统

本实验系统用一个实验台,按照发电机-变压器组接线方式设计。由小发电机、一台仿真220kV/35kV/10kV主变压器接成发电机-变压器组形式,本系统可进行发电机-变压器组的有关实验,还可进行低周减载实验。

系统中用直流电动机作为原动机,带动一台同步发电机。

变压器由三台单相三卷变压器组成,接线为Yn,y,d。Yn侧接220kV双母线,y侧接35kV单母线,d侧接发电机出口10kV。

发电机和变压器绕组内、外可设短路点。

变压器高压、中压侧装三相操作断路器。发电机与变压器由隔离开关连接。

一次系统图绘制在实验台前面板上。断路器的控制开关装在系统图的相应位置上。系统的故障点有明显的标识,由开关设置仿真系统各种类型的故障,并以闪光信号形象地显示出短路点和短路类型。

(二)仿真断路器和隔离开关

220kV线路保护有综合重合闸功能,220kV线路设置分相操作断路器。

其他位置设置三相操作的断路器及隔离开关。

断路器可以在本实验台操作,也可由保护测控装置或综自系统遥控操作。实验台上设有操作切换开关。系统中有表示断路器、隔离开关位置的红绿灯。分相操作的断路器分相设置。

就地操作时,实验台上设有与实际系统具有相同功能的控制开关,可以独立实验跳合闸功能。操作时配有红光、绿光、闪光、平光灯光信号。实验台所用的控制开关与现场完全一样,具有预跳、跳闸、跳后、预合、合闸、合后几个位置。

实验台上设有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断路器压力异常接点,压力异常时能够闭锁相关操作。

表示断路器、隔离开关位置的辅助触点,送到系统仿真屏和监控工作站上,提供所需的开关量。

综合自动化的监控系统图、马赛克仿真系统图与实际开关设备的状态保持一致。

(三)二次系统的配置

该实训系统配置了CSC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CSI200E测控装置、继保工程师站、远动工作站、调度工作站、 CSC系列和RCS系列微机保护装置等。

CSC2000监控系统、工程师站、远动主站、调度站、五防系统各用一台计算机。

220kV一条线路,两端装设光纤通信的微机保护CSC103B;另一条线路,两端装设高频通信的微机保护RCS902。220kV两条线路均装设CSI200E测控装置(四台)。

220kV线路配置线路故障录波装置。

220kV双母线装设微机母线保护CSC150。

一台主变装设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CSC326。

主变配置CSC200E测控装置。

发变组装设微机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

35kV母线分段断路器装设微机备自投装置CSC246;35kV负荷出线其中一条出线、10kV的Ⅱ、Ⅲ类负荷出线,均装设微机线路保护、测控、低周减载、自动重合闸一体的保护装置CSC211。

35kV另一条负荷出线装设两套电磁型三段式电流保护装置。

为了便于实训教学,配备了现场普遍应用的微机保护校验仪和多媒体教学用的大屏幕投影设备。

三、实训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次系统的物理模型,与CSC200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远动工作站、微机保护装置共同构建了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工作环境。

该系统具有以下实训教学功能:

(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微机母线保护装置、微机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微机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微机障录波装置、测控装置、电磁型三段式电流保护装置、远动工作站、调度工作站及低周减载、重合闸装置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

(2)高频保护通道的调试与检验。

(3)网络信息管理与控制装置的安装调试与检验。

(4)变电站二次回路的接线及检查。

四、实训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物理模型与综自系统的连接

物理模型开关设备的跳、合闸辅助接点接入测控装置的开入量。互感器二次电气量接入相应的测控装置、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发变组保护、变压器保护、低周减载装置、故障录波装置。将测控装置、保护装置等的开关量接物理模型的开关设备的跳、合闸线圈,实现了电气量的遥测、遥信及断路器、隔离开关的遥控。构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二)一次系统物理模型的特点

一次设备的物理模型可设置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故障,包括单相接地、两相接地、两相短路、三相短路等。可设置故障的持续时间(仿真瞬时性或永久性故障),仿真故障时若保护不跳闸,故障电流持续6S(6S以内可以整定故障时间)能够自动解除故障,作为后备还可紧急手动解除故障。仿真断路器正常和失灵两种状态。断路器合闸时间和跳闸时间可以在20~990ms进行调整,调整级差为10ms。断路器可以在本实验台操作,也可以由保护装置、测控柜、综自系统遥控操作。隔离开关与断路器操作的闭锁回路,符合变电站二次回路接线、控制的要求。

五、实训系统的应用效果

为了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应用该培训系统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开发不同的任务工单,按现场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几年来,我院在该实训系统先后进行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等专业共82个班周的实训教学,为电力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5篇

关键词:高职;新闻;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39-04

一、引言

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大步迈入全球信息化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在网络和手机媒体的冲击下,正日益进行着分裂、改制和重组。浙江一直走在全国新媒体发展的前沿,宁波作为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其新闻教育的改革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打造新闻人才,比普通本科和重点高校更显艰难,毕竟高职类院校“先天薄弱”,不管是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生源基础等都远不如本科或重点高校。但是新媒体的崛起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未尝不是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机会。

宁波开设有新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一所,该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作为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正处于逐步完善和上升的通道。

但是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说,单纯从软实力和硬件上还不能和本科院校相比,如何通过更便捷的手段让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新闻采写、拍摄、编辑甚至运营的实践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但可以锻炼他们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基本技能,而且这些技能不仅仅局限于媒体,也能在将来就业的时候,使他们有更广阔的选择。

二、宁波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的概况

区别于校园杂志、校园手机报、校园微博等媒体方式,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快速传递校园信息的又一新兴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兴起,3G甚至4G网络业务的深入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微信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使用。截至2015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而使用这一软件的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与此同时,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纷纷建立。

在宁波,有五所本科院校开设有新闻专业,分别为:宁波大学、浙江大学理工学院、诺丁汉大学、万里学院和大红鹰学院。

其中,诺丁汉大学是最早开设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宁波高校,于2012年8月开设。万里学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则开设得相对较晚,于2015年4月开设。

宁波大学作为本市的老牌重点高校,学生人数最多,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也门类繁多,比如有“宁大乐生活”、“宁大学工”、“宁波大学学生会”以及宁波大学下属各个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等等,每一个都颇受关注。

但是,这些高校的微信公众号有一个特点,就是以宣传本校、招生推介和服务学生为主,基本不存在学生原创作品的放置。比如,诺丁汉大学的微信号就是由学校办公室主办,老师管理运营为主。

不同于以上本科院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比较突出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宁波电大团委”外,当属新闻专业所在的文法系开创的微信公众号“今日文法系”。

“今日文法系”开设于2014年3月17日,至今运营不到两年。该微信公众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本校新闻专业的工作室,由学生自主管理、运营,并且公众号里的内容以学生原创作品为主。

三、宁波市高职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和突破

一直以来,对于有新闻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加大这一专业学生在各类媒体中的实践力度,并且利用这些不同的媒体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所长,是传统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一条必经之路。

但是,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单一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并且有日益融合的趋势。

这样一来,“在媒介融合情况下,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记者与编辑、报纸媒体的从业人员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等概念将被淡化,因为新闻从业者将同时具备多项职能、扮演多重角色。”

因此,为了让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能更有效地衔接,其课程改革的设置尤其是实践环节,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高职新闻人才培养的现状

(1)打好基础学科知识,提升专业特色素质

首先,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是必须重视的。众所周知,现今的媒体从业人员被要求是一个“杂家”,要“能写、会说、懂技术”,这样一来,在进入学校学习的第一年,必须加强学生基础课程的积淀,夯实基本功。

其次,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大新闻专业能力的提升,这个专业能力不仅仅是会“采编与制作”,还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与本科学生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表1为最新的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其减少了纯理论部分的内容,把培养重点落实到有实践操作与动手技能的课程上去。

(2)打造学生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许多高等本科院校的新闻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细致,尤其是实践型课程通常根据传统媒体的分布来分门别类地安排。

然而,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媒体革命冲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新闻人才的就业面其实是变宽了而不是变窄了,但是相应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全面。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新闻人才不仅要会“采编播”,而且要会经营运作一个新型的“媒体平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的新闻专业根据表1课程设置的专业和实践系列课程,将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能力做了分析,分解成“基础层”、 “提高层”、“综合运用层”,逐层组合的“金字塔型”结构,如图1所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基础层强调写作、采访、编辑等职业基本素质;提高层强调影像拍摄编辑、音频录制合成等技术能力;综合应用层则是以“专题视频”的形式将前两层能力集成整合。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制只有三年,相对于四年制的本科学生,其学习时间缩短了整整一年。如此一来,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在低年级时就逐步掌握专业单项技能,在二年级时强化各项专业技术,到三年级时实现技能的整合。并通过更方便快捷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实操运用和融会贯通。

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里,将会是自媒体逐渐强大的时代,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都将把手机作为接收信息渠道的第一位,所以如何将所学到的新闻实践技术应运到最新的媒体平台中,如何调整写作、采编、摄影、摄像的技巧在自媒体上精简而准确地,是我们在实践操作环节中要考虑到的与现实接轨的问题。

2.高职新闻人才实践平台的突破

(1)以“毕业作品”为目标,完善“金字塔型”实操体系

图1的“金字塔型”学生实操体系是贯穿在专业特色课程中得以实现的,其基础仍然是延续以往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课程安排。但是,这种结构的实操体系以“毕业设计做专题视频”为核心目标,摒弃了以往和本科院校一样的纯文字化的毕业论文,更适合打造强化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高职新闻课改的道路更加明确清晰。所以,“金字塔型”学生实操体系要继续做好、做细、做强,并且不断完善更新。

此外,由于毕业作品以小组为制作团队,作品要求可视化,所以从文案、拍摄到后期编辑、配音等,无一不需要小组成员掌握其中的各种技术。而且一个毕业作品要做的比较好的话,就要求团队中的成员最好各有所长,这也要求学生们在“基础技能”全面掌握的层面上,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有突出的特长。

(2)微信公众号实现学生作品第一时间的“可视可听”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下设有新文人工作室,这是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可视听化的平台,其涵盖了视频新闻、新闻播报、平面杂志、电子杂志、零点新闻网、新文人微博等多种媒介形式。

2014年3月17日,“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开设成立,也加入到该平台中,之前所有分散的学生原创作品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具体如图2所示)。学生的工作室实践作品、优秀作业、毕业作品、参赛作品等也通过该平台进行可视化呈现,便于师生第一时间浏览。

微信公众号“今日文法系”的出现使得多形式渠道被整合,一个原创作品可以在完成的第一时间以不同形式与大家分享,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可视化渠道变得更加立体。

3.“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与该校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关系的研究

“今日文法系”从2014年3月开设至今,共有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四届学生参与运营和维护。其中,2013年和2014级学生仍然在校,2011年和2012级学生均已毕业。

对此,课题组成员针对“在校生”和“毕业生”做了一项关于该校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实践平台关系的访谈和调查。其中两届毕业生问卷回收率为65%,两届在校生问卷回收率为98%。

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都比较认同微信公众号这一实践平台是专业技术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各项新闻专业技能

从“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在本校的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微信公众号成立至今,79%以上的学生关注了该微信公众号,42%的学生认为该微信号与本专业关系密切,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作品在微信公众号展示,比在工作室其他平台展示更有成就感,也更促进了他们的实践积极性。

截止到2015年9月,“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成立一年半,在这个平台上共有学生发表的原创文章430余篇、摄影图片600余幅,音频作品97个,视频作品130多项。无论哪一类作品的发表,都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调查发现,有42%的同学愿意经常或偶尔把自己的作品发往公众号平台,并希望得到展示。有41%的同学在浏览微信公众号时,表示更愿意看到声画并茂的视频类作品。而视频类作品的制作,融合了写作、摄像、配音、剪辑等多种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新兴的实践平台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扩大了同学们学习专业技术的范围。

(2)突破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

“今日文法系”微信公众号的开设,不仅让原先壁垒分明的新闻实践工作室的各部门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促进了各方面技术培训和学习的融会贯通。同学们在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基础上,有了在其他部门兼职和学习的热情。

同时,由于作品“上线”媒体的缘故,同学们的思维从单纯的做好某部门的工作,开始去学着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媒体营销。

目前,我校把高职层次的“全媒体应用型新闻信息采编与宣传技术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探索中,以适应新媒体兴起后对相关人才技能的新需求。

利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新闻工作室的运转,学生从“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作品”到“自己自发地统筹管理媒体平台”有了进一步的跨越。许多的专业实践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的作业,变成学生们主动为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不是为了学分去做。

从2013年起,学校联合海曙区团委、宁波市档案局、81890、文教街道、宁波公交等多家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并且以“宁波历史文化”为主题和主线,把每届大三的毕业作品融合到“非遗传承”等专题视频的制作中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且通过类似的实践和专题训练,逐步扩大了本校本专业在全市各类单位中的影响力。

(3)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高职新闻专业的出路

一直以来,我校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并不宽广。每年大约有20%左右的学生会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5%甚至更少的学生能进入自己家乡所在的传媒单位工作。

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我校对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进入媒体或者与媒体相关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在日益增多。

仅以刚毕业的2012级学生为例,其中25 %的学生进入了媒体或者与媒体相关的单位,有通过微商进行创业的,也有加入“搜地网”、“知否宁波”等新传媒企业的。而在2011级的比例仅为 8%。

跑招聘会也不再是学生就业应聘的主要形式,许多环节都通过网络或手机进行。我们的毕业生中,有个别单位是通过微信号看到该毕业生出色的毕业专题作品,当即决定和该生签约的;也有个别学生通过微信号的介绍,自行去联系实习应聘单位,最终成功留下。

四、微信公众号平台在新闻实践教学中的弊端与思索

现阶段,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中诞生的时间不长,还属于不成熟的阶段,影响力大但公信力远不如传统媒体。

从短期来看,手机的普及和现代都市人喜欢短平快的信息接收给了微信公众号很大的拓展空间;但从长远来看,碎片化或者内容不全导致信息缺失错误的自媒体新闻,尚远不如审慎严谨的客观新闻信息。

再进一步说,对于新媒体信息的监管肯定会越来越严格,甚至会出台相应的法律。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正确看待现在的各类自媒体信息,有选择地添加并保留相关微信公众号,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和冗余度。

同时,在新闻基础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消息的写作,在保证新闻真实第一性的前提下,锻炼新媒体作品的制作。

比如,以微信公众号的文字作品为例,篇幅不能太长,但要突出重点、抓准亮点,而且最好要有配图,这样才能生动活泼、吸引受众。

因为这一类型的作品通常短小精悍,读者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浏览,所以标题的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他的音频、视频作品也应以上述要求为类似原则。一句话:宁可精工细作,不可粗制滥造。剥去时效的外衣,大家关注的还是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4.

[2]张霆.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6篇

首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与保障机制和管理模式同步,保障机制必须确保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效果,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考虑管理上的可行性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其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适应经济社会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在专业培养体系的设计上,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精心设计既具备实际就业要求的专业能力,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重点突出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第四,坚持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协调一致的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满足“四个符合”,即: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学校办学定位及办学理念相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符合;各类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及结构体系与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相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基本要求相符合。第五,坚持优化课程体系与彰显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进行优化重组,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体系,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彰显专业优势和特色[2]。第六,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实践教学要坚持“四年不断线”,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力度,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切实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3]。加大校外实践环节,完善“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机制[4]。

二、围绕工程创新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为以满足西北地区特别是陕南地区的电子行业需求为目的,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工程领域适应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照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制订印发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对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做了细化分类,进行了明确的解释。重点突出了对电子信息工程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指出专业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科学素质包含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和求实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包含工程意识、综合分析素养和革新精神。在能力要求方面做了细化分类,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科研开发研究能力,重点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在知识要求方面指出专业知识包括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层次模块,课程的基本内容覆盖了知识体系中大部分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体育、素质教育选修课等。创新教育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小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应用等。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包括MATLAB程序设计、EDA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专业英语、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物联网技术、DSP原理与应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等;校企联合开设课程包括Linux操作系统基础、ARM嵌入式应用技术基础、基于SOPC的硬件系统设计、行业工程标准与规范、数字电视技术、微波与天线技术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严格控制课内理论课时,增加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训和课程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独立设置的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相辅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包含科研训练课程、科研训练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在内的科研训练课程与活动体系,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5]。

(一)实践环节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技术协调等。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提倡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文社会实践结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创新意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设置包括基本环节的国防教育、公益劳动,专业环节的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高频电路课程设计、企业工程实习、嵌入式系统及EDA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拓展环节设置为选修模块,学生可以通过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及相应的学术成果和竞赛获奖获取课外实践创新学分。

(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情况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7篇

乘风破浪扬帆时试析手机及IC芯片的发展

《2002年DSP技术全国巡回研讨会》圆满结束

无线通信的RF器件及MMIC

新型通信设备飘红集成电路精品辈出

Xilinx推出可扩展的串行连接开放协议计划

展数字放大器风采令3G无线网基站添辉

快捷有效的蓝牙解决方案

移动存储市场巡礼

Virtex-ⅡProFPGA平台系列春意盎然

熔融拉锥技术的新发展

飞兆半导体成为亚洲首席标准逻辑器件供应商

阵列波导光栅复用器/解复用器

五家业界领袖推出确立DMT-VDSL市场互通的方案

利用电脑设备实现石英谐振器的表面贴装

乘风破浪会有时——访深圳PowerGroup集团公司董事长魏志凌先生

对国内SMT学术及培训活动的一些看法

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模板设计指南

异型元件装配中的通孔再流焊工艺

业界要闻

发展纳米高科技构筑新的产业群我国纳米材料应用及产业化发展重点

展纳米雄风振信息伟业电子应用领域纳米技术显身手

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工业通讯、自动化、测量、分析展览会(INTERKAMA2001)

抢占制高点实现新跨越纳米材料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

系统集成在SMT企业的实施

最新推出的业界首项封装总线开关

在系统可编程器件设计中的应用

微波单晶铁氧体器件再展雄风

QFET在回扫变换器中初试锋芒

SMTA介绍

0603微小元件贴装技术应用

中小型SMT生产线设备选型

锡铜合金电镀新技术

降低焊接缺陷的一种有效方法——使用氮气氛

北京晶英公司免清洗焊膏生产线正式投产

SMT生产线设备简介

新型频谱分析仪性能超群

新一代数字存储示波器悄然问世

DC-DC变换器成品组件在分布式电源中的应用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集成电路技术

着眼技术是根本走向市场大有为——发展民用无刷直流电机的思考

高磁阻技术芯片

回眸五十年的艰辛细微之处见业绩——我国制版光刻技术的发展轨迹

世界尽收眼底液晶前程似锦——面向新世纪的液晶显示器

如何为计算机网络选配UPS电源

USB2.0连接器是PC外设的低价标准接口

中国第一块微处理器在北大诞生

密集波分复用元件市场需求增长

一项针对JPEG,MPEG,DSP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新技术——FPGA图像压缩技术

ViltexFPGAS销售额突破一亿美元

高性能数码相机CCD技术趋势

单片集成DVD/CD用双波长LD

特色与创新两翼齐飞——对发展VFD之我见

模拟集成电路市场走向

通信半导体业商机无限

二氧化碳激光器在纸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快速发展的稀土永磁材料

微波通信技术培训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24-02

一、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内在联系

1.职业技能水平直接与岗位收入挂钩。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促进就业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手段,而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2016年度宁波市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表,从不同等级分类的职位工资指导价位来看,工资随着技能等级提升而上涨。在一线作业服务业人员中,取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中级技能、初级技能证书的劳动者工资指导价位年平均值分别是:151888元、114328元、100791元、77743元、52099元,分别是无资格证书者的3.02倍、2.27倍、2.00倍、1.54倍、1.00倍。

2.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推出的技能水平认定制度,如果求职者通过培训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就等于拿到了求职、任职、开业甚至境外就业的通行证。以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为例,该院每年招聘80余名养老护理工作人员,要求“需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未持证者需在入职三个月内考取证书”,这表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并拥有资格证书的求职者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下图所示为该院2014年—2016年每年招聘人员中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比情况,可见,持证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3.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目前,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职业已经难以满足宁波市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只有经过不断地进行技能改造和提升,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此,政府通过开展“定向”培训、“定单”式培训,围绕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使培训更有目的性、方向性。

二、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进策略

1.努力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要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另外,由于一线劳动者群体具有职业流动性强的特点,使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舍得投入培训经费,不愿意提供学习条件,长此以往,劳动者和企业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制约了双方的发展空间。要改变上述困境,应不断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工会、人社、教育等部门应组织力量深入企业和社区,宣传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企业和职工对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舆论工具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培训幸福、技能宝贵、就业无忧”的良好氛围。

2.围绕市场抓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宁波当地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直补培训机构、直补个人和直补企业”的工作机制,使一些培训机构把大量精力花在“拉生源”、节省培训成本以及考试题库的研究上,而不是根据市场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结果导致“技能培训合格率高,但受训学员技能水平依然低下”的矛盾状况,这无疑对促进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的帮扶作用甚微。另一方面,参训学员有部分是盲目跟风,抑或是迫于单位的压力,其结果就是浪费了有限的培训资源,使真正需要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劳动者失去了机会。为此,职业技能培训应坚持与就业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训意愿为准绳,按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等形式,根据各类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培训模式。

3. 从广度与深度上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培训机制。宁波经济社会繁荣,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职工数量庞大,为使职工的岗位技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就需要不定期地对一线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面对如此庞大的职工人数、名目繁多的岗位工种,仅靠培训机构显然是不现实的,职业技能培训更侧重操作能力的训练,具有高投入、设备更新快、师资要求高等特点。一套代表新技术的教学设备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的资金,而且几年后有可能会被新产品所取代,专业机构少、培训成本高、教学资源有限已成为制约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培训机构就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培训资源,借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师资、资金等资源来弥补培训机构自身存在的不足,而企业则可以借助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政策等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4.调整培训补贴发放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培训补贴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获得更多就业福利;用不好,就会弱化技能培训的引导机制,影响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宁波市为例,大部分培训补贴是打入培训机构账户上,培训机构采取的是免费培训模式,导致参训学员“零成本”参加培训,甚至有些职工认为“在帮培训机构赚钱”,这显然走进了培训补贴的误区。为了使政府培训补贴真正用在刀刃上,应采取由培训学员先行支付所有培训费用给培训机构,待考核鉴定合格后,再由政府将培训补贴费用全额拨付到个人账户,政府补贴与培训机构不发生直接经济关系,这样就利于营造一种“职工花钱培训,机构按需收费,政府补贴职工”的良性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彰显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