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3 09:37:45

电子专业职业素养

第1篇

Abstrac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one of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and training skilled talents for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the task of electronic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of electronic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ome measures and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电子专业;素质;对策

Key words: electronic specialty;q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8-0230-03

0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集技术、资金和劳动力为一体的产业,其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周期短,产业门类多,互相渗透力强。电子产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电子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表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倚重程度逐步提高,对人才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培养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结构合理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对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电子产品大国向产品强国的战略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样性的。多年的实践表明,以金字塔形状构建的高、中、低人才共同发展的人才结构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位于金字塔顶端是本领域的领军人才,他们是本领域的佼佼者,影响着本领域的发展方向;位于中层的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肩负着技术开发和战略执行任务;金字塔的低层是领域内大量从事具体技术应用活动和生产制造的高技能型人才队伍,他们构成行业的基础。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1 电子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实际需要善于处理第一线事务,从而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操作工人。高职院校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不但要与市场接轨,而且应该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集中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上,在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①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了解国家的时事政策的法律法规。②具有较好的外语知识,能查阅并看电子产品的英文说明书和资料。③具有电子专业必须的数学、工程制图、应用文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网络和常用软件应用知识。④熟练掌握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⑤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检验方面的基础知识,电子设备维修与产品营销的基础知识。⑥了解现代电子企业对新知识、新工艺、新器件的应用知识,企业职业守则、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知识。⑦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保健知识。

在技能结构方面,要求:①能熟练选择、检测与使用电子器件和材料。②能识读一般电子产品的原理图,能分析简单产品线路。③能熟练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和工具,并按图安装、检修和调试电子产品。④会进行生产工艺管理与质量控制。⑤会依据电子产品的性能维护与维修电子产品。⑥能记录、收集和处理复杂的电子信息资料。

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①良好的敬业精神,工作积极、主动乐观、自信坚强,出色完成本职工作。②工作责任心强、忠于职守,不断学习和提高业务知识。③能够与领导、上下游环节岗位的同事进行协调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对电子企业岗位的调查和论证,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电子专业与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关联,不容易划得清楚,许多学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其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宽泛,不符合中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有的学校只注重学生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2篇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订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就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课程配置等要素。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我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围绕企业需求和职业面向确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应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企业调研,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使高职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方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同时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还要考虑岗位适应性,既要确定直接就业目标还要确定岗位发展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岗位操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

2.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能力体系。在明确了就业岗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后,要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对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范围、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体系。

3.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配置。在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分解,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配置。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上调研等多种方式,针对专业的就业需求、职业面向、就业岗位任职条件等问题进行调研,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及职业技术能力与素质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装备制造业、电子装备制造业配套的电子企业及电子产品制造类企业中的电子产品生产、检修和研发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检测、调试、工艺管理、产品维修、产品辅助设计等工作,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线装配工、产品在线质检员、生产线工艺员、电子产品维修员、PCB板设计助理工程师、电路设计助理工程师等。简而言之,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能力分解,设计课程体系。实际工作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层次要求。一般高职学生在企业的首岗主要是生产线操作工,经过1〜3年后约50%的人员会转岗到管理岗位,如设备维护、售后服务、运行管理、质量检测与监督、工艺管理、线段负责人等,在小型电子企业还有10%左右的人员会转岗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

因此,我们确定本专业的首岗为生产一线装配工。目标岗位—是生产线工艺员、质检员、现场管理者、产品售后服务人员,能从事相应技术应用与服务工作;二是中小型电子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人员,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电子产品、协助完成中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过3〜5年的工作实践后,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我们对能力体系进行了层次上和内容上的分解,确定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为基础,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重点,提高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三阶段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设置了电工技能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电子电路设计实训、电子产品维修实训课程,分别侧重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装配、设计和维修等专业核心能力。在实践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调试维修全过程,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选取的产品载体逐级增加难度和复杂程度,实现学生能力的递进培养。

三、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1.注重课程的优化和整合。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课程设置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时,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也要随之调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职业岗位要求的素质、知识、能力为构架,对原学科体系课程进行改造、整合和优化,不断调整、充实新的教学内容。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成为高职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专业,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脱节,一方面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迫切需求,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毕业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可最关键还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培养方向细而不同,岗位定位模糊;第二,专业课程设计广而不精,学生综合能力弱;第三,实践训练缺乏针对性。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一贯穿是指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三对接是指: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本校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意义

本文以工学结合,“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合作培养人才为背景,服务地方经济,对接地方产业,适应区域市场,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政行企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初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

3主要研究内容

(1)“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A.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对应职业资格与考证要求(如表1所示)。

(2)“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首先,人才培养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政校企行共建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的安排共同培养、实施与监督指导;其次,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针对性”,依据企业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四方协同育人。

(3)“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走访学生,开展专业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见面,了解企业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的用人要求和任职资格,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多方开展调研和收集查阅资料,与企行业专家分析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资格与任职要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与职业任职要求对接,设置核心课程,以让课程与职业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对接,完整系统地设计职业岗位与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计依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三证融合”制度,参照电子商务行业要求的任职资格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着重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技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助理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取得本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让学生走入社会就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一定的素质拓展,达到一定的学分,颁发素质拓展证书。这样使学生毕业时都能持有三证(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证)。以做到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创业就有能力,以真正实现职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最后,以职业岗位对应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对应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真实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

4 典型案例实证

(1) 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借力从化区相关政府部门平台,组织从化地区高校电子商务联盟,与从化区9个政府部门、6家高校和6家企业合作,承办了以从化区政府牵头举行的首届从化地区高校联盟电子商务大赛,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在历时7个月的电商创业竞赛中,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对创业团队的筛选,共组织5支电商团队,决赛荣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名并获优秀组织奖,取得较好的成绩。

(2)“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广州橙心等8家企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订单培养、选派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商务运营等方式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3)基于全真项目式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中厂”(电子商务项目中心),与台湾昆禾集团属下吉物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项目中心“校中厂组建安可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上引企入校,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以岗位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以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

5 总结

本文以工学结合,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培养人才为背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寻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 林金良 李小兵 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4.

[2] 唐琼 李翠 张振文.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科教导刊. 2016.

第4篇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总理在十一届四中全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自主创业。”高职生的培养是为了面向社会就业。自主创业也是一种就业方式。高职大学生通过电子商务自主创业,投资小,成本低,适合高职大学生的自身情况。同时也适合就业形势的需要,缓解了就业矛盾。因此,通过电子商务创业,成为众多高职大学生的选择,也得到了院校和社会的认可。不少院校还设立了电子商务创业园扶持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

(一)高职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符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的教育产业化,各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每年呈增长态势,高职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适合高职大学生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同时电子商务产业在国内情况发展势头迅猛,众多大学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获得成功的案例也说明,通过电子商务创业是大学生的重要创业途径之一。通过电子商务创业能耗低,占用社会资源少,符合社会环保低能耗的要求,符合腾笼换鸟的政策方向。故高职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是观念转变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大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从未来的求职者转变为未来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从被动服转为自主选择,以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高职院校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正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使高职大学生就业渠道得以拓宽、使得高职大学生成为社会栋梁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高职大学生创业激情,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正是把高职大学生的角色进行提升,由未来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三)电子商务自主创业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

目前各级政府对通过电子商务创业给予了高度认可。2009 年 4 月 2 日,浙江省教育厅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 ( 网店 ) 进行自主创业认定的通知》,规定高校毕业生在淘宝网店的信用等级在三颗钻以上的,就可以认定为自主创业,可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同等待遇。此规定有利于鼓励大学生通过网上开店解决就业,并承认了电子商务创业是大学生包括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形式,目前对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引导和创业教育,已经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各大高职院校的重视,并得以在教学中逐步形成正规体系和制度,这已成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在 2001 年首次在部分高校开设,目前全国已经有 300 多所本科、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我省大多高职院校也开设了此专业。各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侧重点,有的以商务运作管理为主,有的以信息技术为主。各院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又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电子商务专业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贸易、经济、网络技术等众多方面知识。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的建设必须确定未来人才的就业方向,才能找到专业建设的基准点,才能找到专业建设的方向,才能有足够的依据来选择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有效的专业教学计划 ;才能使得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对于电子商务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系统性不足。电子商务是近十年来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的跨专业的学科,涉及学科包括经济、管理、贸易学、网络技术、法律等。从课程体系来看,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系统整合不足,尤其对商务类和技术类方面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理论架构不够系统 ;另外在实践环节,存在教学不足的弊端,学生接触教学案例不足,并且缺少足够的实操训练。

(三)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的力量配备不足。目前该专业的师资力量,大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经济类专业,有的是从管理类专业,有的是从或者计算机专业,这些教师的教学知识大多来自于电子商务教材,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有所欠缺,教师自身的电子商务理论系统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且不少师资未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缺乏行业的实际运营工作经验,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经验,使得课堂教学案例的来源大都来自书面,课堂教学案例的讨论不够鲜活。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点引导和企业的真实运营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教学实践不足。电子商务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该专业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思考实践动手能力。不少院校在开设专业出于教学实践的目的,购买了支付模拟软件等相关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在实验室安装供学生使用,但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与真实商业环境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不能模拟完整的真实环境,甚至大大落后于现有的应用。真实的社会电子商务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模拟固化,事实上与真实工作仍旧有较大的区别。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在这类模拟环境中给学生进行练习。

三、创新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任何一项改革过程都很复杂,涉及面会很广泛,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也是如此。这需要需要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制度、思想、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做出相应的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要求相关人员通过与相关行业企业的交流调研,要结合相关行业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特点,调研分析构建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据此来调整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教学大纲,编写专业教材,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综合专业实训项目、创业示范项目,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人才考核标准等等。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技术路线包括以下几方面 :

(一)创业型人才的理论、素质及认知体系

理论体系包括四方面:专业理论,经营理论,管理理论,法律理论。专业理论的意思是一方面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的理论结构,既要有文科知识,也要有理科知识 ;经营理论是指企业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系统理论 ;管理理论指的是对人、财、物等要素的管理理论 ;法律理论是指包括经济法、民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和其他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素质体系包括三方面:学习素质,创新素质,领导素质。学习素质是指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汲取知识的素质,以及对知识的再加工和再应用的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才在管理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创新的思维,并将其转化成现实和实践应用的素质 ;领导素质是指人才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认知体系包括五个方面:风险认知,诚信认知,责任认知,合作认知,法律认知。风险认知是指人才在创业过程中要面对风险,也要善于规避,在处理风险过程中要理智的判断与选择 ;诚信认知是指人才在创业过程中要认识到只有以诚信待人,诚信出事,才能在商业社会创建诚信的口碑,得以立足;责任认知是指人才在创业过程中要有社会责任感,关爱社会、关爱团队、关爱员工 ;合作认知是指创业者要充分认识到成功必然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只有充分的团队合作、团队互助,才会有良好的结果 ;法律认知,是指人才在创业的过程中熟悉各项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和各类政府扶持政策,以便在法律范围内合理避税、合理纳税、享受优惠、合法经商。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前面所述,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课程模块应从下述三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个是创业人文素养培训的模块。该模块为人才创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模块。人文素养的培养应为人才培养中的基础要素,我国是人文大国,人才的人文素质会对社会形成巨大影响,在创业教育中也该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人格素质。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创业活动中所需的必要人文知识,了解创业者应该具备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素质。具体实施可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内容的专题讲座,比如邀请行业资深人士来校讲座。也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实现,比如开设《礼仪实务》、《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并提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创业学生的抗压能力及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管理应用文档写作等实际运用内容。第二个是创业知识传授模块。创业知识传授模块是人才创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模块。通过相关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基本规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该模块涉及应如何创办电子商务企业,并围绕着全过程来进行相关课程设置。具体实施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实现,比如开设《网络营销》、《网络零售》、《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营销策划》、《电子商务创业》等课程。通过创业知识模块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创业能力,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适应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相关知识。第三个是创业能力培训模块。创业能力培训模块是学生创业知识体系中的提升模块。该模块主要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训练,把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要转变为创业能力。在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通过定期的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赛活动及参加共青团组织的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赛事来促进创业实践的发展,通过竞赛来促进学生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2)成功创业经验交流讲座。邀请成功创业毕业生对在校学生进行讲座,进行创业经验交流,分享创业经历和创业心得 ;(3)创设和运作企业进行实战训练。可以在校园中开设创业园,提供创业场地,让创业学生采用电子商务形式来经营各类文印社、超市、商店、公司等。积极利用地方政府的创业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家指导以及融资、税收、房租优惠等支持。使得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同时,提高自身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四、推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

(一)加大投入,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好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素质密切相关。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鼓励相关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参加电子商务学术交流 ;第二,鼓励教师参加各院校及社会团体举办的专业培训班 ;第三,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相关教师积极参与承担电子商务课题研究,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担各类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第四,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和行业企业精密联系,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实践并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 ;第五,制定完善兼职教师制度,支持高职院校专业向社会聘用电子商务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或专业课教师。

(二)积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实践,比如网上市场调研、网络营销方案设计、网络广告设计与实务等 ;二是模拟电子商务的全过程运作的实践,比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三是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验。目前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由企业提供工作机会和岗位,组织批量学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训,企业参与课程设计 ;第二,建立校内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 ;第三,可按寝室或其他方式将一个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开设网店、运作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积累创业实战经验。

第5篇

一个专业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准确,将无法科学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无法高效地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的指导下,通过走访企业、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对苏州市电子类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确定了本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PCB板的焊接与维修、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电子产品品质保证和电子产品销售采购技术支持,职业核心能力是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修能力、PCB板的焊接与维修能力、电子产品辅助设计能力、电子产品品质保证能力和电子产品营销技术支持能力。通过岗位任务的分析,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具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电子产品销售与采购及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其可胜任电子生产企业中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修、管理、销售、采购、技术服务等岗位要求。形成“行会协同指导,校企共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

二、实施教师“三化”工程,打造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引领,将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不断提高专任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让骨干教师参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参与专业建设,承担课程改革建设,指导毕业设计、学生竞赛、技术培训,主持教科研课题。要定期安排骨干教师出国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流动的水,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水。本专业通过提升教师学历,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和科技攻关,共同申报科研课题,为企业开发产品、解决技术难题等,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三、搞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次岗及迁移岗位。[2]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化教材。多课程重新整合,实施课证融合。将考证内容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既节约了考证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完善了“能力核心、项目构架”的课程体系。如将“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与“电子元器件检验”相结合;“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与“音视频设备检验员”、“无线电调试中级工”相结合。为了全面评价学生,摒弃一卷制的考核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采取项目实施过程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使课程尤其是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吻合。

四、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设实践教学环境

以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重新设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学生校内学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流程的一致性。[3]实验、实训室建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多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技术专家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在生产现场进行“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品质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直接开展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5S”规范、认真负责、效率观念、静电防护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将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培养模式知识技能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

1.1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远洋船舶电子电气员工作,学生毕业前必须要满足STCW最新公约所规定的电子电气员任职资格要求。STCW公约是国际海事组织50多个公约中最重要的公约之一,用于提升船员职业素质和规范值班行为,于1978年7月7日获得国际海事组织通过并施行。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前身是船舶电机员,其任职资格在STCW78/95公约实施前有着强制性的要求,但STCW78/95公约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取消了对船舶电机员的强制性配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不再进行船舶电机员考试和发证,电机员岗位一度在船舶上消失,工作转由轮机员分担,大部分航运院校甚至都停办船舶电气专业。但随着船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型、智能型设备在船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气管理人员又慢慢获得船上的重视。虽然航运公司每年都选派优秀轮机员到航运院校进行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更新和培训,但仍然不能满足船舶电气自动化程度快速发展的需求,以致造成部分职能缺位,对船舶的安全营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因素,国际海事组织对STCW78/95公约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修正,于2010年6月在马尼拉召开的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通过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2012年1月1日生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明确提出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员和电子技工的强制性任职资格要求,为了使高职船舶电气专业的学生满足最新行业标准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我们在五年的过渡期内,详细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教学的影响,修订现有的船舶电子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海事主管部门对船舶电子电气人才的强制性培养要求。

1.2航运企业对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满意度下降船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海上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大量的海难事故统计分析表明,海难事故中80%以上与人为因素有关,而人为因素中约有80%是可以通过提高船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来加以控制的。为全面了解航运企业船舶电气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现状,发现现有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为高职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我们对部分航运企业进行了调查活动。为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所调查的航运企业均为国内大型企业,如中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江苏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长江油运公司等。通过邮件、网络等多种方式共发出调查表200份,收回192份,其中有效样本数为184份,得出航运企业对现有电子电气员的船舶电气职业技能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航运企业对现有电子电气员的船舶电气职业技能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人员职业技能的缺乏主要体现在船舶电气专业知识不足、英语阅读翻译及交流能力较弱、常见电气设备故障判断与排除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要求的船舶机舱自动控制系统、船舶高压电力系统和电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通信导航系统等方面的技能缺失最为严重。因此,我们要详细解读、研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家海事局制定的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评估大纲,分析现行的教学体系与新行业标准要求的差距,研究并制定基于最新行业标准的船舶电子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再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能力精心设计各门课程,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规定的船舶电子电气员相应职业职责要求分解落实到各门教学课程中去。

2船舶电子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

2.1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设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企业行业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行业标准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远洋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标准的新要求、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新技术,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与规划。通过走访航运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邀请航运企业专家来校指导等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优化,使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专业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既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又重视航海职业技能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特别强调现代化船舶中电子电气员的必要性,对船舶电子电气员的职能及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新的电子电气员不同于原来的船舶电机员,它的职责范围既包括原来的船舶电气部分,同时又包括原船舶报务员所辖驾驶台上部分电气设备,如导航雷达、电罗经、GPS接收机、AIS等通信导航设备等。因此,我们根据最新国际公约的要求,对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增设“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电航仪器”两门理论课程和“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维护”实训课程,并新建船舶通讯导航实训室。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减少传授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大实操训练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2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实施“双向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船舶电气专业的职业特点,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分析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了基于生产性教学实习船的“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船舶”双向,以“学院教学实习船舶学院顶岗实习船舶”四个阶段实现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人才培养。第一阶段,学生在校内学习船舶电气与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第二阶段,学生到学院教学实习船舶实习,熟悉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设备及其工作环境;第三阶段,学生再回到学校学习船舶电气与自动化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国家海事局的适任考试获得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第四阶段,学生到签约的企业船舶上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教学真正融入到行业中去,密切了师生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消化、巩固和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抓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障。首先,要加大电子电气专业教师赴航运企业实践的力度。教师应将行业标准当作研究对象,尽可能熟悉或掌握与行业标准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保证高职船舶电子电气课程改革更贴近企业的实际,在实践中缩小与企业需求的偏差。学院、教学系部要将教师赴企业实践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明确教师赴企业实践的要求,通过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次,要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结构也明显不同,航海类高职院校除了相对固定的专任教师队伍外,还需根据自身条件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可以与专任教师一起制定更贴近行业、企业的课程标准,促进专、兼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2.4加大考试方式的改革力度,以行业标准衡量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应打破“唯分是举”,传统的理论考试很难考察到学生在实践动手方面的实际情况,难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核。对于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按项目进行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项目考核、评估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考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突出高职特色。将职业素养、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评价标准企业化;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现评价时间全程化;将个人与小组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电子电工专业 技能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倍增效应。另外,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广大的市场,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强国的诞生,是各行各业的高素质人才共同铸就的,高素质的电子电工专业人才是目前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职业学校电子电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事业方兴未艾。

二、问题的提出

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是当展迅速、应用广泛、最引人注目的高新技术,是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在电子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支撑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趋势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彼此间的交往也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而越发频繁,这就使得电子电工专业人才更加紧缺,需求也越来越多,培养和造就大批量的电子电工专业型人才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职业学校教师的肩上。大力发展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加快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的需求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任务是源源不断地为我国输送大批量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因此,大力发展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职业教育,加快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在争夺人才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因为这是保证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中能够长期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是复杂和多层次的,因此,它所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相当数量的高级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电子电工技术日新月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电子电工专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市场所需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人才。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树人先树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已经选择了自己未来的职业,不管是否是终极目标,但是至少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意味着将来的方向。当然其中也不乏“半路出家”的,或者正准备“半路出家”的学生。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为将来更好的就业做准备,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具有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感恩社会的使命感。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职业品德――既要有社会主义公德,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根据不同的职业来进行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幸福的个人、有用的人才。

3.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中,不能忽视的一项内容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习活动实现的。职业学校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做到在职业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知识为中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电工专业型人才既要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实际操作技能,能运用各种自动化设备,方可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技能技巧,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偏重其一都会阻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要“恰到好处”。什么是“恰到好处”呢?国家教委指出:职业教育正在探索性的实施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变成一个一个任务,把所要学的专业技术全部融合在里面。所谓理论知识的“恰到好处”就是要完成的这个任务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得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如此这般,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后都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大有裨益。

4.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

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也就是说每一所职业学校的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企业需要和职业岗位,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定期进行市场调查调研,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也要经常和电子电工专业的专家进行沟通,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提升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学校为一元,企业为另一元。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对于电子电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的就是实践动手能力,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予以格外重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技能的训练,其中实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突出体现电工电子专业的行业性和职业性。我们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行业和岗位需要为依据,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按照国际通行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教育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四、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荀子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选择了一个专业,但不努力学习,是成不了这一行的状元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热门技能,技术含量高,不努力,不专研是一事无成的。故而,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电子电工专业来讲,比如单片机、PCL等,这些技术都是需要编程的,看似学弱电,强电部分也要学,甚至好要学习机械,所以不努力怎么行呢。基于当下的电子电工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思考如下。

1.配备专业设施。

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子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支撑技术。促进电子电工专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政策上给予扶持,财政上给予支持;职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注重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验设备要跟上,实验材料要充裕。这些皆是基础环节,亦是必备条件。

2.强化教师培训。

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既然学生要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师更应终身学习。德国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之所以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就在于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学历高,知识丰富,能力素质好,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也好,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培养师资的经验,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和大学生不同之处在于自主学习的能力,前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淡薄,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学不可以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不断提升,而提升的最好途径就是培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实行教师学习终身制。

3.精心课程设置。

当前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征是越来越趋于智能化和集成化,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常常要涉及到计算机、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光学技术、通讯技术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而且自动化水平越高、机器设备就越复杂,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电子电工专业是一个比较大的专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职高学生从选专业那天起,职业便是他们思考的主题,奋斗的目标就是一席称心的岗位。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很难全面学习。目前,很多学校对电子电工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多,学习的时间比较分散。针对这样一个现状,我认为电子电工专业的中职学生应该重点学习应用型的知识,如电子装配、电工和制冷等专业知识。电子电工专业的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可以从基础开始,先学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装配和电工,再“精心打磨”一个热门技能,比如电子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单片机、传感器与PLC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正在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最大限度地缩短职业学校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潜伏期”。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这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盏指路明灯。很多学校实行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就是让学生从实际入手制订相应的目标计划。还有就是要开设职业道德、审美学和体育运动等一系列文化素质辅助教育课程。

五、结语

歌德曾经说:“真正的教养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够实现。”职业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电子电工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这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职教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因为,一种职业资格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我们发展自身、了解自身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保证。舒适的生活,是无数技能型人才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技能型人才,我们将寸步难行,所以我们职教人肩负着神圣的使命。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当下我们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不懈奋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