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7:40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1篇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2篇

关键词 节庆活动;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交融

作者简介 孙曦(1980-),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邓卫红(1968-),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江西宜春 336000)

节庆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具有时间、民族(地域)和活动形式多样的性质,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节庆民俗中,民俗民间体育是节庆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各民族、各区域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等血肉相连。在我国传统节庆活动中,民俗民间体育作为一种以观赏娱怀、休闲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其内在价值,都充分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

(一)春节-舞龙舞狮

围绕着春节,形成了许多体育习俗,如舞龙、舞狮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乾隆五十五年年编撰的《晃州府志・风俗》晃州即湖南省新晃县载日“舞龙灯沿街盘绕,箫鼓喧天”。舞龙时常伴以“彩龙船”、“渔夫戏蚌”、“西天取经”等故事表演。舞狮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狮子为百兽之尊,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春节舞狮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二)元宵节-“元宵争看采莲船”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除了燃灯观灯、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三)清明节-“忙趁东风放纸莺”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时叫踏青的好时光,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放风筝。

(四)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龙舟节是民族节日的一朵奇葩而深受群众喜爱。划龙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运动,参赛船只一字排开,船以颜色不同而分别命名为青龙、黄龙、白龙等。各船及其旌旗罗伞、船桨和划手服装俱为同一颜色。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锣鼓齐鸣,演奏出人与自然和谐吟唱的音符。清江水涨,龙舟舞动,粽子飘香……端午龙舟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健身功能和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体育、旅游和文化结合的美丽画卷。真是“鸣锣急响在船头,划桨争行较优劣,独有游人听不得,翻身直上玉皇楼。”(清乾隆《镇远府志》)

(五)中秋节-“中秋赏月舞气柑”

旧时,成都并川西一带每逢中秋之夜有儿童“舞气柑”之习俗。气柑,是力西坝人对抽子的俗称。清代诗人冯家吉在其《锦城竹枝词百咏》中有一首专写此俗“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时至今日,“舞气柑”之体育习俗虽已不复见,但每逢中秋佳节,阖家欢聚、登台观月、泛舟赏月之俗仍然盛行于民间。

(六)重阳节-九九登高

重阳节登高是合时令、益身体、亲近自然和振奋精神的传统体育习俗活动。中国古代不仅民间风俗中有登高祈寿的传统,文人、士大夫更有登高言志的习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胜景,令人叹为观止。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也有生动的描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凡写重阳节的诗词,大多要提到登高远眺之事。

二、少数民族节庆中的民俗民间体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的节庆习俗,其中也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藏族的“望果节”。望果节是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一般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1-3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天人们会穿上古代武士的服装,请出了吉祥的神灵开始了在本村土地上的绕行,农民们世世代代以这种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粮食丰收。转田地是万果节最主要的形式,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行在房舍土地间,融会在一片碧绿与金黄的色调中,构织出一副瑰丽的高原风情图。全村老少汇集村头,献上一杯浓香的青稞酒,迎接转田地的勇士凯旋归来。辛勤了一年的农人们都希望在节日里玩个痛快,他们跑马射箭、彻夜狂欢。在歌与舞的旋律中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傣族泼水节。傣历的元旦,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

侗族“三月三”抢花炮。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花炮为用青细竹篾或藤条编织外面缠以红布的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哪个村赛连续抢到花炮者,说明该村寨连年五谷丰登,也是侗家姑娘向往的村寨。

三、婚庆中的传统娱乐性体育

中华大地上的许多民族都有在婚庆时进行一些传统娱乐性体育活动的习俗,借此抒发人们在婚庆时幸福、喜悦的情感。

如藏族的“跳歌庄”。藏民“婚嫁以茶为礼,娶亲之日,群妇赴女家,歌舞以为乐,谓‘跳哥庄”’。(陈登龙《里塘志略・风俗》)。

苗族“抢牛尾巴”和塔吉克族“叨羊”的传统体育

项目近似于抢亲习俗。塔吉克人婚礼的第二天,要举行叨羊比赛,男方亲朋簇拥着新郎来到新娘家,双方争夺一只割去头、蹄约两岁的山羊,羊和牛尾巴代替了抢亲中的姑娘,这样的争抢和现存的抢亲一样仍然只是象征性的。而这些民俗体育活动因为能够增加婚庆的欢乐气氛,便传承下来,并且成为有特色的中国民族婚俗的一部分。

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多在婚礼、节日等喜庆之时举行。哈萨克族不同部落或地区的男女青年交错组合,一男一女两人一组。活动开始,二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特别是如姑娘本来就喜欢小伙子,那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过去,此活动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礼教、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四、节庆与民俗民间体育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节庆与民俗民间体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二者创造和活动的主体是相同的,其中还有很多的特色和活动规律是相同的,二者在产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节庆性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中华各丰富多彩的年庆活动为民俗民间体育提供了一个表演的机会与舞台,民俗民间在年节中传承、发展,并与中国年节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一)民俗民间体育在节庆中传承、发展

节庆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载体。节庆是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节庆“储存”了不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从而“储存”了具有民族性的共同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这其中也“储存”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包括传统体育的活动手段、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审美情趣等等。

节庆中的民俗是产生民俗民间体育的土壤,节庆同时也是民俗民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节庆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汉族春节和端午节、仡佬族春节、侗族春节、水族端午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都有民俗民间体育的内容。从节庆习俗活动中透视到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在节庆习俗中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民俗民间体育与中国节庆文化的相互交融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3篇

我们五年级元宵节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借助寒假利用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围绕元宵节,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联系学习搜集资料,如:元宵节的来历,关于元宵节的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元宵节的民俗,过元宵节的传统等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最后制作设计一份手抄报。春节开学第二周后三——六年级每班交了五份,学校进行了评比。学校评选出了吴凌云、刘宇遥等20个优秀制作者。

2.元宵节学生动手自己制作了灯谜、元宵灯作品,开学后举办了猜灯谜活动;利用元宵佳节这个契机,我们开展了“元宵灯谜会”、“七彩元宵节”系列活动,营造节日气氛,丰富传统佳节的内涵,拓宽学习途径,培养走进生活学习的意识。教师讲授字谜的创作方法、原则,为元宵灯谜会做准备。 元宵灯谜会开始之前,学生广泛搜集了上百条灯谜,经过筛选确定比赛试题,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猜谜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快乐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灯谜会还特设了学生 自创灯谜竞猜环节,学以致用,最后评选“最佳自创灯谜奖”,获奖同学兴奋不已,也增进了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兴趣。

此次活动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我们幼儿园也举行了隆重的"赏花灯、猜灯谜"活动。早在几天前,小朋友们就把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的花灯带到了幼儿园,悬挂在教室里,每个班都洋溢着浓浓的元宵气息。

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元宵节,我们中班为孩子设计安排了三节课程《元宵节的来历》、《花灯谣》和《大家来看灯》。

活动一:《元宵节的来历》

中班孩子已经对元宵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要点花灯、吃汤圆,在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元宵节的花灯图片、做元宵、吃元宵、闹花灯的热闹场景图片,让孩子认识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各种有关元宵节的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以及为什么要吃元宵等等。

活动二:《花灯谣》和《大家来看灯》

这两节课程都是讲述有关花灯的内容,通过各种花灯以及收集的图片,孩子们对花灯的兴趣已经非常高涨,抬头就能看到谜条,伸手就能摸到花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对儿歌《花灯谣》和歌曲《大家来看灯》掌握的起来不是很困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记住内容,我们把所有歌词里面的花灯全部画在黑板上,用图片的方式增加孩子们的记忆。

下午我园还开展了"赏花灯、猜灯谜"活动,下午3点半活动在欢快喜庆的音乐声中准时开始,老师们把幼儿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灯笼挂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到各班接走孩子,带着孩子一起看灯展、猜灯谜、领奖品。幼儿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活动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元宵庆祝活动,从开始我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研究方案开始,老师们就一起商讨,积极动脑,理念有了很大的更新。以往多以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来了解元宵节,而这次活动我们完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来了解元宵节,同时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制作花灯、赏花灯、猜灯谜,体现了家园共育是理念。孩子们感受到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快乐,也学到了不少本领。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已有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元宵,还有些家长没有参与到我们的赏花灯活动中来,我们体会到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推出更新和新颖的活动内容,创新各个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在*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为贯彻区教体局的文件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未成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积极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由于领导重视,部

署周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我校围绕春节和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学会使用压岁钱、了解民俗、文明餐桌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便可行,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利用寒假,让学生在家读一本好书、学一首好歌、干一天家务、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内容不限)。

2、开展了“用好自己的压岁钱、争当理财小能手”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价值观。

3、假期让学生自主的了解有关春节、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和名族风俗,收集春联和灯谜等。

4、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使学生懂得健康文明的餐桌文化,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推广餐桌文明。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实处。

3、收集成果,集中表彰。学校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将主题实践活动成果上交大队部,由大队部进行统一的评选,选出优秀作品。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孩子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学生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根据*文明(*)3号《关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4篇

有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战国时期,中国的北方已把夏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了。五月进入夏季,蛇、蝎、蜈蚣、蜂、蜮等五类毒虫和蚊、蝇等害虫进入活动、繁殖旺季,致人们受伤后的伤口容易发炎。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很低,这些害虫带来的生病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古人处在恶月恶日的恐怖之中,甚至连出生在该月的婴儿也惨遭遗弃,有幸活下来的也时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于是,出于感性和质朴的认识,古人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五月端午风俗。如:

系五色丝。以青、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系于手臂,希望能驱瘟、除邪、止恶气。

挂艾草。将艾草挂在门口以禳毒。

饮菖蒲酒。饮菖蒲酒以预防五毒叮咬和外伤发炎。

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驱虫,后成为小闺女端午籫以榴花为美的风俗。

喝雄黄酒。最初人们以雄黄涂耳鼻,后发展为端午喝雄黄酒。“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与此同时,中国的南方又出现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端午节风俗。

龙舟竞渡。南方越族以龙为图腾,在先秦时期就有祭祀龙的节日,龙舟竞渡是其中活动之一。

吃粽子。古称角黍,用“菰叶裹粘米、栗、枣”,是南北方普遍食用的端午节食品。

千百年来,中国的端午节风俗保留至今还有多少呢?记得小时候,我还在脸上涂过雄黄,也喝过雄黄酒,今天的街面上偶尔还见过门口挂艾草,但现在五色丝、菖蒲酒、雄黄酒已难觅踪影。如今,古代的端午节风俗也就只剩下赛龙舟和吃粽子了。追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已经和一个伟大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一章,使普通的驱邪避恶的端午节成为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从汉代到南北朝,中国的节日开始赋予纪念意义和人文化的倾向。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曾因地区而不相同。南方吴地之俗,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于荆楚地区。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屈原击败了其他对手,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童谣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写的就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你们知道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吗?他就是屈原,他被别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汨罗江,喂饱鱼虾们,不让鱼虾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端午节这天,我们还要赛龙舟,是为了捞起屈原的尸体,可是没有捞起来。屈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我们只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一直这么做的。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师生们有缘相聚于同一间教室,于同一片蓝天下共学习、共成长、共进退。可是,是什么让学生持久动力?又是什么让课堂教学与众不同、时而焕然一新呢?是班级中隐形的却又不可小觑的团结、温馨、安全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小家中,教师们总是于关键时刻施畅春风,泽如时雨,同学们也总是于学习中携手共进。诚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更是需要如此和谐的气氛,因为唯有学生们拥有一致的、向上的学习动力,加上教师的适时而变,他们才会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一、角色扮演,促进学生合作共赢

角色扮演需要的使教师们的精心设计,学生们的合作表演,它旨在使文本内容联系实际从而走出课本,方便学生梳理纯文本中的教学重难点。因此,为了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为了让课堂趣味横生,更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英语中告别被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让角色扮演活动进入课堂,让其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得力助手。

在7A Unit 5 Let's celebrate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养成以英语的思维来了解本节课所要渗透的节日习俗,更为了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便决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他们能够自信轻松地参与角色扮演,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巧妙地利用了“穿越时空”的特异功能,让学生们各自扮演的A ghost、Monkey King(Halloween)、嫦娥、圣诞老人、手持红包袋的老爷爷在教室碰面,并手持最具有代表性的实物pumpkin、moon cakes、dumplings,身穿此节日的特有的服装。他们会面之后便开始以“相声”的方式向在场的观众介绍本身代表的节日饮食、风俗习惯等等,在此过程中,他们争相介绍着自己节日特有的魅力,谁也不让谁,然而在僵持不下之际竟有学生在底下圆场道:“正是因为有不同的节日存在,世界文化才得以绚丽多彩。”这让这次的活动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全员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所涉及的教学既要因人而异,实事求是之外,也要时刻记住关注整体,把爱洒向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不能随意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因此,教师要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其中,适时地将课堂交还给他们,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基于初中生竞争意识较强的显著心理特征,我时常结合课文实际在教学中开展全员竞赛,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例如在7B Unit 8 Pets的教学中,为了告别以往的单纯授课,模仿动物等等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我开展了为电影《动物总动员》配音的比赛,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配音过程中得以培养自己漂亮的语音语调,另外一方面是再考验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之外能培养学生的担当能力。赛事一经公布,学生们对于如此别开生面的竞赛活动都投以了十分的激情。在学生们自己协商之后他们则以团体组合的形式参赛,而我则为学生们提供了相关的电影片段。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喜出望外地是学生们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绘声绘色地位其配音,有的甚至还颇有新意地将台词改编,整场比赛下来,课堂上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同学们在为其他队伍喝彩地同时也时刻关注着为自己团队的表现。

三、资源共享,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钱艳提出:“教学是发现,是分享,是成长,是兴奋和爱。”在校园中,有效资源的及时共享会服务于有效的教学效果,它不断地为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教学历久弥新、焕然一新,让课堂不再是1+1=2的固有形态。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在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创造一个富有英语氛围的学习环境,我在校园内、班级里设立英语园地,利用此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提供一些有益书目。此外,我还会在每周五定期举办英语沙龙,让学生们借此机会来就议题提前准备而后分享观点。如在Unit 4 A good read新授课环节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也为了让学生及时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我便设计了如下话题供学生们展开讨论了:Can you share your reading experience with your partner? How to keep a good read habit? Which books will you introduce to your classmates, why?长此以往,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起初有些怯于开口分享的学生,会逐步地克服自己的怯弱从“敢讲”向“乐讲”迈进。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更有趣,为了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就要学会用心去营造一个乐学的氛围,让学生自始自终感觉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恰恰相反,他所的环境是温馨的、是轻松自如的,每每进入课堂犹如回家,而家庭成员们一直步履不停则是为了一起更好地迎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6篇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俗称打春,时间约在春节前后。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将进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2月19日前后,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

再给大家介绍几条关于立春和雨水的谚语。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雪水化一丈,打得麦子无处放。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

1.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zhe)虫始振,三候鱼陟(zhi)负冰。”意思是立春到了,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几天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几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水面上那些未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问题来了:小朋友,你知道一候有多少天吗?( )

A.4天 B.5天 C.6天

2.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民间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山西民间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问题来了:小朋友,你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习俗的盛况吗?( )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7篇

1.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和利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毋庸置疑,城市中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条件比农村中学优越得多,但农村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古老神奇的风土人情和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是现代城市所匮乏的,大自然犹如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例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农村学生有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便于理解课文。如农村野花到处开放,山上树木繁茂,山泉长流不息等自然景象,正是课文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直观写照,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最直接材料。农村学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时,海边学校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海,去领略海潮的魅力。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就清晰易懂了。实践活动能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是生活的写照。

2.要因地制宜,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饶平地处粤东沿海,依山傍海,物产丰富,工农业生产发展,素有“岭南佳胜地,瀛洲古蓬莱”之美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令人神往!名胜文物繁富,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文化源远流长。这些自然资源都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生动材料,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可贵的资源,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了解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例如,除夕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春节醒狮拜年;元宵节闹花灯、放烟花;清明节扫墓挂纸;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冬至节吃汤圆等。通过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写作。透过这些民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2)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饶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集寺庙、摩崖石刻于一体的石壁山风景区;有风光迷人的柘林金狮湾海水浴场;有“北湖”———汤溪水库;有新丰温泉浴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饶道韵楼,等等。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指导学生写游记。

(3)组织学生了解革命事迹和文化名人。如:黄冈丁未革命、饶平山区游击战争、张竞生博士,等等。我校的所在地是张竞生博士的故乡,我校是张竞生博士创办的。我们组织学生采访、收集、整理张竞生博士的生平事迹,布置学生写作题为《时代的先知———张竞生博士》的文章,收到良好的效果。

(4)布置学生搜集整理饶平民间传说故事。如:《黄冈姑嫂桥的传说》、《张琏称帝》、《柴房会》、《百花公主》等;还指导学生搜集整民谚及俗语,如:“平安当大赚”、“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等等。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写作水平。

(5)组织学生撰写介绍农村特产的文章。饶平农村的特产十分丰富,如:高堂菜脯、单丛茶等。我校地处“中国岭头白叶单丛茶生产基地”。学生熟悉茶叶生产和制作过程,茶区的学生一提起“单丛茶”就娓娓道来,让人仿佛闻到茶香。写作起来,有血有肉,耐人寻味。

春节习俗知识竞赛第8篇

1 现实生活是学生的重要的学习资源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从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学素材与内容越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联,学生越喜欢接受与认同,教学效果就越好。

首先,教师要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与学生交流。在品德教学中,笔者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交通规则》一课时,笔者就举了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在我镇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肇事的司机是本镇的一名青年,因与朋友喝了两杯白酒,结果驾驶轿车,撞伤了一名小学生。就这项真实实例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个年轻人,讨论起来非常积极,都谴责他违反了交通规则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学生经过小组交流与探究,还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交通规则与知识,如在放学的道路上千万不要打闹,行人要走斑马线,车辆要靠右侧通行,注意红绿灯的指示等等。还想出一些办法让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如做宣传标语、设计警示牌等。整节课同学们讨论的兴致很浓,教学效果非常好。

其次,教师要善于创新教材中的内容。如在教学二年级《家乡的节庆》时,教材中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习惯。但当时正要赶上过元旦,笔者就让学生组织活动欢庆元旦进行联欢,让学生在联欢中享受快乐,感受节日的喜庆。并鼓励学生表演节目,感受元旦的喜悦气氛。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竞赛活动,把春节的习俗渗透到竞赛之中。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认识到“春节”与“元旦”是两个不同的“年”,它们各有特色,庆祝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元旦是世界性的节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许多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感受生活。在备课的时候,笔者每次都认真分析本节课是否适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一定要在教学中突显它的优势,运用得恰到好处。但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课件。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关爱世界”这一课时,在教学中最好让学生了解非洲一些国家难民的生活状况。但我们与他们远隔千山万水,学生根本想象不到他们窘迫的生活状况。这时候笔者就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观看这些内容。不用教师多讲,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同情心,想出各种办法想帮助这些穷苦的人们,多媒体能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不用教师语言过多的描述,就能产生高效率的情感交流,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第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重大实事相联系。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教学“身边的危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举“日本大地震”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实事进行讨论,危险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另外,告诉学生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如日本发生大地震的时候,但许多人没有惊慌,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依然非常有序,这样可以把损失降到最小。学生在讨论时能根据实事积极发言,从实事中感悟道理,产生共鸣。因此,教学内容与重大实事联系在一起是十分有效的,让学生交流时有的放矢。

2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要善于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讨论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合作探讨,培养合作的能力。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小组成员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有明确的小组分工,选拔优秀的小组长,让小组学习开展的有声有色,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教学内容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的适合小组探究,还有的适合表演。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一课教学中,教材中提到我们学会了什么?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叠衣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成就感,增加劳动时的乐趣。

3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促进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指出“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迷人的色彩。”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和谐,教育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觉到轻松愉快,在相互交往中学习,在快乐中探究,在玩中得到提高。尤其农村的孩子性格非常的单纯,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所以教师也要像他们父母一样对待他们。首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近,教师要懂得欣赏学生的天真、童言无忌的性格,和孩子们谈谈农村的所见所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和孩子们多聊天,多活动,教师参与其中。其次,教师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注意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能以为自己是教师,而对孩子经常用命令的语气。第三,给孩子们更多的爱。特别是对那些特殊的群体,如父母在外边常年打工的留守学生,特别困难的孩子,身体上有残疾或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他们会更加渴望他人的帮助。教师的爱好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快快乐乐的成长。第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脸上要保持微笑,教师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教师应该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带着微笑离开教室。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在课堂上孩子们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中的快乐。这样,学生的思维智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