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2 16:11:02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1篇

关键词:现代家庭教育;孩子教育;基础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基础教育的作用,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第一个乃至终身受教育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基础。近些年来,现代家庭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社会上存在着很多家庭缺失教育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为基础进行讨论,主要进行三部分讨论,分别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以及对策,下面是具体的报道。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一个家庭中的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对于孩子循序渐进地引导、教育的长期过程。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年龄尚小时将孩子送入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更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是早期性,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学习,就开始了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需要父母加强对孩子语言表达和基本动作的引导。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这里说的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道德观的正确培养,引导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优化孩子的心灵。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早期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现代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比较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现象,仔细分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总结如下:

1.父母亲情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出发点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浓厚的亲情,家庭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亲情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父母或者是其他长辈长期不在孩子的身边,无法及时进行情感的沟通。常见的原因是父母的工作比较繁忙或者是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心理活动不能及时了解和沟通。孩子出现问题或者对于一件事情存在疑惑时,家长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孩子同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纽带,情感交流较少甚至几近于无,基本谈不上系统全面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2.责任心不足

不少父母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完全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父母,不能迅速完成被照顾到照顾孩子的角色转换,不能承担起对于孩子教育的责任,没有精心考虑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问题。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只需要保证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义务,照顾、督促和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教育子女的行列之外;另一方面是家长没有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没有学习如何去耐心教育孩子。

3.教育观念和方式的滞后

不少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没有现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现在列出几种在家庭教育中不适当的方法:(1)父母采用威胁的方式教育孩子。(2)父母采用收买的方式教育孩子。(3)父母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喜欢用别人家孩子优秀的地方激励孩子的进步,但是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出现排斥感和抵触感,不利于孩子真正的进步。

三、应对措施

根据对现代家庭教育缺失原因的分析,每个家庭应该反思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并及时进行改正。下面几点可以更好地做到现代家庭教育:

1.家长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学习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说教。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打骂。

2.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的教育思想是要紧紧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性的,不仅是学校的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有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社会需要从小对自己的爱好执着追求并不懈努力的人才。

3.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比如说话有礼貌、不说不文明的词汇、经常打扫家里的卫生、餐桌习惯等等,这些生活的细节孩子在成长的阶段都会不知不觉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模仿,家长应该做好榜样。

4.对孩子要严格要求

爱孩子不代表无限地宽容和放纵孩子,对于孩子偶尔出现的不恰当的行为和错误,家长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和批评,让孩子知道家长是有严格要求的。让孩子知道家里、学校、社会都是有规则的,不能超越规定,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约束力,错误的事情一定不能做。

5.帮助孩子建立自尊

孩子自尊心的建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做一件小事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完成之后可以有适当的奖赏,帮助孩子树立做决定和做事情的自信心。即使孩子的发展与父母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缺失的家庭,家长应该及时反思缺失的原因,并且积极做出对策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周琢虹.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199-121.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2篇

关键词: 低年级班主任 特殊家庭 沟通

小学低年级是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系统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班主任不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势必导致家长不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进而影响孩子的顺利成长。

特殊家庭指家庭成员的构成不同于普通家庭,家庭成员的关系比较特殊,或家庭功能存在一定缺失的家庭。此类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尤橹匾。特殊家庭比较典型的有隔代教育家庭、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等,班主任如何实现与这些家庭的有效沟通,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与隔代教育家庭的沟通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有因父母双亡或父母在外导致的隔代教育,也有因父母忙碌导致的隔代教育。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趋于理性,而隔代教育则趋于感性。隔代教育,隔开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还有感情与心理。缺少亲子交流,孩子内心孤独、情绪消沉、抑郁少动、少言寡语、缺乏自信,而祖辈们平时只懂得关心他们的生活,面对孩子的种种思想变化,不知如何是好。祖辈对孙子过分宠爱,加上父母觉得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有亏欠感,使得隔代教育孩子唯我独尊,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厌学、逃学、恐学、离家出走、偷窃等不良行为,在这些孩子身上更容易发生。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自身认识、体能等条件局限,一般不会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即使主动或被动与老师沟通,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心理、情感、性格等很少触及。沟通方式基本限于面谈或电话,沟通的频率不高。鉴于此,班主任在与这类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特别耐心和细心,尽量利用他们接送孩子的时机。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父母建立联系,指出孩子细微的身心变化,与家长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另外,班主任还要善于观察,帮助老年人解决他们看管孙子时遇到的棘手问题,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二、与单亲家庭的沟通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乐园,父母更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不完整、不幸福,必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习惯养成及世界观的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比较自卑、敏感、内向。由于家庭的破损,单亲家庭的孩子带着内心无法解脱的困惑成长,而单亲家庭的父母将承受终生的失落与遗憾。单亲家长独自抚养孩子、独自撑起家庭,生活压力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缺乏完整的爱,所以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任性和偏执。

班主任和这些家长沟通时,要在汇报孩子学习生活状况的同时,更应该就孩子的精神面貌、心理活动、与同学交往情况等方面与家长交换看法,争取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和单亲家长沟通时,还要选择妥当的方式。如果孩子的唯一家长是母亲,而班主任恰好又是女班主任,那么班主任不妨主动上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在家庭内外的各种表现,进而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如果男班主任遇上女家长,建议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当面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以便采取合理的对策。

三、与问题家庭的沟通

家庭问题一般分为父母自身有问题、父母不和、父母犯法等几种情况。

(一)父母自身有问题的家庭

父母自身有问题主要指父母有不良嗜好,如、酗酒、性格极端等。孩子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性格等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不良嗜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说服力,往往自顾不暇,甚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类父母,班主任应该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把孩子的养成教育和发展目标相结合,跟他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问题家长受性格、职业、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错误观点和做法各不相同。所以,在与问题家长沟通前,班主任先要了解家长,然后才能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和谈话内容。这样,班主任的责任不只是教育学生,还要教育家长。班主任要带着家长了解他们自己的孩子,让家长从孩子角度重新审视大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父母不和的家庭

指父母感情不好,有家暴情况,夫妻一方或双方有情人,或者经常闹离婚等的家庭。处于成长阶段的子女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天伦之乐。一个和谐的家庭能够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然而在问题家庭中,夫妻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冲突或战争的气氛,子女得不到正常的亲情,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目睹父母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并时常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这样就形成了性格内向、偏执自卑等人格障碍。

针对此类家庭,班主任应该告知家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问题家庭中的家长,由于自身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和班主任主动联系的意愿。因此班主任必须主动就孩子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形式可以为电话或面谈,也可能通过QQ、微信等。在问题家庭中,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几乎无人监管,这些任务就落在了班主任头上。此外,班主任还应给问题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并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判断是非等。

(三)父母犯法的家庭

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因触犯法律而服刑的家庭。此类家庭生活较为贫困,却很少得到社会救助和关注。家有服刑人员,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时,孩子的管教成了问题。这类家庭的孩子在经济、学习、心理、发展诸方面,都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孩子经常出现自卑、逆反、嫉妒、做事极端等严重心理问题。

由于部分家庭成员在服刑,孩子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和教育。班主任就要主动上门,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多方疏导,使孩子从家长犯罪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另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班主任要尽可能多地把孩子在家庭中缺失的关爱补上;二是对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家访情况要严格保密。

总之,小学低年级班主任与特殊家庭的有效合理沟通,不仅关乎班主任工作的成败,还关乎一个孩子养成教育的成败,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计划、有部署、有理有节,在学校和问题家庭之间架起一座通畅的桥梁,把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引导到光明大道上。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班主任工作艺术[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顾静连.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徐中收.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李淑飞.浅谈班主任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几点[J].俪人(教师版),2015(22).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3篇

(一)家庭教育的类型

有些心理学家、教育家把家庭教育分为说服型、专制型、自流型、溺爱型、奢望型、矛盾型、惩罚型等类型。

说服型:父母对孩子采取讲道理、正面教育、循循善诱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见解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能较好地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孩子的个性和谐发展。

专制型: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要孩子唯命是从,不许提出异议。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从而使孩子形成胆小、多虑、孤僻的性格。

自流型:对孩子没有要求和约束,任孩子自行发展。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散漫、任性的性格,孩子极易沾染上社会坏习。溺爱型:父母无原则地迁就和庇护孩子,过分地溺爱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自私任性、自控力差、逆反心理强,形成娇气、自傲的性格。奢

望型: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从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迫使他们去实现。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肩负着过重的精神负担,他们在生活中缺乏与年龄相符的乐趣,心理发展不和谐,极易产生胆怯、急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的现象。

矛盾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同,或者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始终如一,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甚至截然不同。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心理紊乱,孩子容易形成多重性格。惩罚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施以责备、叱骂、体罚、威胁、冷待等手段。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孩子易形成急躁、偏激、固执、冷酷的性格。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

任何一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后就会自然地显示一系列的特点。渗透性:家庭教育的方式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作风,以及家庭氛围上,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时刻都会影响、感染着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强化性:家庭教育的方式具有强烈的强化作用,即强制孩子按教育者或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人际态度、处事方法等去生活,稍有违反,孩子就可以从父母的表情和态度上得到反馈,便又立刻顺应父母的要求,时间久了,孩子就适应了这种被强化了的特定模式。超前性:不少父母在教育子女,都潜意识地按照未来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明智的父母大都根据社会的发展教育子女的,教育子女学会做人、努力学习,或者掌握一技之长,或者学会经商、自食其力等。家庭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强化性、超前性等特点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可以抵御社会阴暗面对孩子的侵蚀与污染。

(三)形成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

1.历史条件的制约

中国家庭教育受中国旧式封建思想的影响,父母的命令就是道德的准则、行为的规范。清末,在维新、改革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这种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也没有受到任何冲击。民国以后清王朝被,民主思想开始流行,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动摇。但是,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强烈冲击下,这种旧式家庭教育观念才从根本上开始崩溃,然而,还留有它深深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人际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变了,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旧式的封建式专制家庭教育已不复存在。

2.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子女都有期望,这种期望直接取决于父母的文化、理想、信念、性格等因素。父母是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向导。父母文化水准的高低标志着家庭的文化素质和

文化程度,它是家庭教育这座精神大厦的一个框架,理想和信念是这座大厦的栋梁和支柱。在一个文明、和谐的家庭里,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民主型、说服型的。

3.不同类型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还取决于家庭类型。家庭类型取决于父母双方和睦与否、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是否发生异常事故等。父母不和,往往导致对子女教育的放任;父母如果忙于经商或只顾自己的工作,也往往会忽略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不稳定,收入时多时少,父母时而高兴时而失望,也会影响教育子女;某些发生了意外重大事故的家庭,会放弃或忽略对子女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是儿童的第一个心理“课堂”

家庭教育是幼龄儿童第一个心理“课堂”,是人生各种心理因素萌发和初步定型的关键。这个萌发和定型的过程悄然来临,但又是相当迅猛的,因此,可操作性和可控性难度比较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随着孩子的长大,要改正小时候养成的许多坏习惯,孩子越大,需要改正的毛病就越多,而且这时候的教育很难见效。这要归之于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没有注意保护孩子心理成长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许多孩子的成长步入心理误区。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尤为严重。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是孩子个性心理的形成时期,到7岁个性心理基本定型了。通过对许多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他(她)们心理品质(任性、懒散、富于攻击性、好胜、内向、外露、认真、细心、善思、文静、善良、自尊、伶俐或迟钝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其中最坏的是任性,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任性最初是怎样产生的,更不会预料到任性发展的严重后果,父母总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可以迁就,但是孩子有了任性之后的教育就会变得困难。孩子有任性不可怕,关键在于教育,而且越早改正越好。家庭是孩子的爱的熔炉,也是第一个心理熔炉。父母是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基人,也可能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扼杀者。应注意到,大多数孩子是在溺爱中成长的,溺爱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而任性又阻碍了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疼爱与教育是不一致的,那么,疼爱就向溺爱转化,理智的父母应当引起注意。

三、中国的家庭

(一)家庭教育及其类型

家庭教育受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旧类型,如专制型、自流型、惩罚型、矛盾型等已经很少见了,这反映了随着中国社会巨大变化而引起的家庭文明水准的普遍提高。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说服型、溺爱型和奢望型等类型。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新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又涌现出一些新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其类型,例如:民主型:与前面说的说服型不同,在民主型家庭里,父母尊重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享有一定权利,有发言权、有提出自己要求的权利。这样会使孩子身心和谐发展,在生活中心情舒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主、自立能力强,性格开朗,富有忧患意识。全方位型:父母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活泼,有较高的智商。智力型:父母只注重发展孩子的智力,忽视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平衡发展,模式单一。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全面发展,性格孤僻,思维单一,反应不敏捷,缺乏创造性,劳动观念差。道德型:父母过分强调孩子的品德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却忽略智、体、美、劳的发展。在这种方式教育下,孩子安分守纪、忠诚老实,但是思想不活跃,胆小,没有开拓创新意识。经济型:父母让孩子过早地放弃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学习经商、务工、务农等。这种方式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摧残,是一种没有教育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者对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目的、方式和方法是由父母的思想、情操、性格与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家庭教育这些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的影响通过父母作用于孩子,父母好像一个具有特殊构造的“过滤器”,这个“过滤器”是有特殊功能的,具有强烈的选择性。通常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中也应包括父母的自我教育,因为:

1.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是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常常用自己的偏见去教育子女,甚至在习惯、生活方式、情态等方面,也要求子女同自己一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东西,未必能适合今天的孩子。

2.父母也是人,而不是“神”,尽管他们年长,但在思想、知识等方面还需继续发展和渐趋成熟,并非事事精通、样样知晓。

3.父母是家庭中的成员,家庭教育是在生活、情感、工作、学习、游戏、娱乐等方式中通过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的。父母与子女是家庭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忽视哪一方面的教育,都不能构成家庭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严于律己的父母才能履行自己家庭教育的职责。

通常,有些人理解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占有、控制、训斥等权利,其实不然,家庭教育虽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严密,但也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由于家庭教育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亲和性和超前性,如果目的、任务、要求不明确,就会降低它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对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是最初的奠定性启蒙教育,是一项极为艰难的教育工程,它全面地影响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能力等方面。今天的中国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家庭教育有它特殊的职能、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在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有紧迫感和科学育儿的意识,对孩子教育切不可疏忽大意。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辛的基础工程,它需要父母献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和智慧。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一个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工程。我们必须审慎地、全方位地关注三方面的教育,使它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薄弱,就会降低孩子上学后的教育效果,孩子受社会消极影响的几率增大,许多少年犯罪的原因,几乎都可以从家庭教育的失误中找到。每一个正常儿童,各种心理因素从零岁就开始产生和发展,不同的家庭里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家庭教育的误区。例如:知识分子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力不从心,造成精神压抑、心理变态;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里,孩子容易产生优越感,从而缺乏吃苦的精神;工人、农民的家庭里,父母忙于工作,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各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各有利弊,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对孩子施以科学的教育,考虑到家庭教育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强,这个主动权掌握在每个家庭的父母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对每一个家庭尤其是年轻的父母来说,要及早地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决不能等过了最佳时间之后再考虑子女教育。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4篇

摘 要: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本文通过他的《家庭教育》一书,总结渗透在他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家庭教育观并指出对我国当代儿童家庭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观

一、引言

在教育界提倡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再也不是教育的全部,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时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环。家庭是人出生的地方,是人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场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刻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的顺序来看,家庭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也说明了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孟母三迁”、“子不教,父之过”都是被人们反复诵讲的故事和谚语。不容置疑,这些经验性的故事和谚语对中国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家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与科学的结合才是家庭教育的坚实基础。在当代中国,将经验和科学很好融入到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的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1925年,陈鹤琴先生以对儿童心理研究和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出版《家庭教育》一书。

根据Handa和Lauvas的实践三角模型理论,处于教育行为之上的是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积累,而处于三角形顶端的则是教育观。教育观固然源于实践和理论,但它以更高的视野,凝结教育的智慧,被贯穿在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之中。本文着重讨论凝结在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家庭教育观。

二、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观及启示

(一)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鹤琴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将教育片面的理解为学校教育是很多当代家长的误区。家长着重于家庭的生养职能,而忽视了教育职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陈鹤琴认为家长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其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加以担当。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还提到:“家庭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他将家庭教育至于更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之上。国家应将家庭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进,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好的结合,如设立家长学校来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在学校中设立家长委员会,使家长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活动中等。

(二)全面的家庭教育观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多方面的教育任务。首先,强健的体魄是孩子幸福的重要源泉,陈先生主张家长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户外活动,注意孩子的营养与休息,培养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心理品质;在家庭德育方面,教育孩子从小应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体谅他人,有同情心,对长者有礼貌,尊重他人,养成诚实不作伪的品质,不横行霸道,不欺侮别人;在家庭智育方面,应该丰富儿童的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培养阅读兴趣等;家庭美育方面,要给孩子创设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的接触中,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养成审美习惯;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学习劳动技能过程中接受思想品质教育和锻炼意志。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片面家庭教育”现象。如只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德育教育;重视身体健康抚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审美教育等。家长应树立“全面家庭教育”观,实施全面的家庭教育。

(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阐述了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和原则。首先,他认为掌握儿童的心理规律是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陈先生将儿童心理总结为七点:“好游戏、好模仿、好猎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群体、喜欢称赞”。其次,他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三种基本能力:感觉、联念和动作。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学习的性质:“学习就是先感觉外界的刺激,后把所感觉的事物与所有的感觉联合起来,再发生相当的动作去反映外界的刺激。”这样一种无限循环构成了儿童学习的基本模式。再次,以学习的性质为基础,陈先生M一步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原则:“①刺激必须优良,刺激必须正确;②快乐的刺激,使刺激发生的时间和次数尽可能的多,以便产生较为坚固的联念;③开始学习要格外留心,不要有例外,应自己来学习。”陈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建基于这些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之上。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和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有关,如家长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迫儿童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家长意识不到环境对儿童的刺激作用,并未用心创设优良的成长环境,使儿童暴露在不良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之下;给儿童过早灌输学习的功利意义,使儿童背上学习的沉重负担,不能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将儿童活动范围局限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以保护为名束缚儿童活动,使儿童不能通过亲身实践从做中学。如此种种,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如:儿童厌学,高分低能,青少年犯罪等。现代的家长应该学会用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与自身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避免问题的产生。

(四)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陈鹤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他对父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父母要给儿童以正确的爱。陈鹤琴认为“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当代中国许多父母对儿童百依百顺,培养出了很多“小公主”“小皇帝”,他们长大后无法独立生活。家长给儿童充分的爱毋容置疑,但过犹不及。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给他以适当的P心和爱护,帮助他做事,而不是代替他做事,否则是有害的。

2.父母要以身作则。“小孩子是好模仿的”。父母是和儿童接触时间最长的个人,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儿童。当代家庭中,很多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讲礼貌,自身却在破坏规则,脏话连篇。使言语的教育苍白无力,无法让儿童信服。儿童将其训诫当成耳边风就不足为奇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儿童时,首先自己要先做到,始终牢记:身教优于言教。这样教育出来的儿童才会言行一致,心理健康。

3.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陈鹤琴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做父母的不应迁怒于子女”,父母与儿童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父母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子女的尊重上,而非威慑和训诫之下。现代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打不成器”的传统陋习,父母要求子女单方面顺从,却不考虑儿童的意愿和权利。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视儿童为有独立思想、权利,仍在成长中的个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4.父母在儿童面前态度应一致。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黑脸、白脸”的做法。做父母的意见如果不合,儿童就会无所适从,会使儿童不重视父母的意见。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严格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对错误行为加以惩戒,而另一方却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其过于严厉,袒护儿童,这样做的后果是儿童学会看大人眼色,在袒护之下养成很多坏习惯,同时父母任何一方对儿童都无威严可言。儿童不接受家长的教育,家长对学坏的儿童无所适从。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在儿童面前应该态度一致,步调一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应该当着儿童的面产生争执,而应私下协商,达成共识。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尊重父母意见,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结语

伴随独生子女政策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以至00后,集全家宠爱于一身,却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如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社交能力、不尊重父母的问题。如今,这些独生子女已达到“为人妻、为人母”的年龄,他们希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以有所改观,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观念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固然有国外的教育思想家提出过一些家庭教育的重要思想和观点,但将中国的国情与其思想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经典思想莫过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20年代初,但是他的家庭教育观在当代的中国仍然不失借鉴价值,《家庭教育》这本书仍可以被许多父母拿来作为家庭教育实用手册。渗透在书中的家庭教育观将成为年轻父母家庭教育实践慢慢征途中指路的明灯,科学全面的培养子女,不辱“第一位老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一、引言

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情感和价值观的倾向,其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很多地方的教学多是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认为这门课程考核要求低,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工作。实际上,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看作是今后学习政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也对中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健全人格体系有比较大的帮助。新课改之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跟其他学科几无差别,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不断输出自身和思想品德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低效率的接受老师输出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教学效率非常的低,也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取思想品德的知识,学习形式比较机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越来越引人关注,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单亲家庭存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才能厘清二者的关系,供思想品德老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借鉴。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地位、特征与开展原则

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广泛,包括家庭的收入水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居住的环境、父母的处事方式以及个性特征还包括家庭是否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对父母尽孝模仿。在入学前,中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说从中学生出生直到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很明显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要早于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形式里面,地位之高,重要程度之深不言而喻[1]。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教育。从中学生丫丫学步时,父母已经开始言传身教,教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时的“中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可谓言听计从,家庭教育开始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相比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的持久性更强,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受父母的影响,即使在读初中时,父母也依然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换句话说,即使中学生离开校园,父母健在,家庭教育就永远不会缺失。其次,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中学生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对中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中学生需要什么,缺失什么,父母了解的一清二楚,可见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也知道从哪方面锻炼中学生,以弥补其生长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并且对中学生来说,如果离开学校可能与老师的练习日渐减少,但与父母的联系是不会中断的,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也不会发生中断。最后,家庭教育更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可能无法顾及到每一位中学生,对老师和班主任来说,需要考虑几十名学生,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唯一的或者为数不多的,关注程度更高。父母也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青春期的情感压力,父母也会及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反观学校教育,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么细致,并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准确衡量,也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又不至于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中学生,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中学生的思想,更不能采用嘲讽的方式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过于溺爱,要多沟通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其次,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不允许孩子犯的错误,自己也坚决不能犯,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严重缺乏说服力[2]。最后,在教育时既要保持理性也要顾及对孩子的情感。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指正,教会其如何改正,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思想品德教学在目的上高度一致,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成长中的观念。引导中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少走弯路,少做错事,最终成为对国家对社会都非常有用的大写的人。第一,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做铺垫。家庭教育从中学生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中学生从幼年到小学再到中学期间,接受了大量的家庭教育,对思想、思维和认知能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年的家庭教育已经让中学生树立了与父母比较类似的观点,包括行为方式、政治倾向、情感的处理等,这些都为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学做好了铺垫。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时也会更加的顺利,因为中学生对书中的一些思想早已形成和接受,比如在思想品德课本中的关于一些传统的道德和优秀价值观的教育,像赡养老人、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这些内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做了无数次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不管思想品德课程有没有这部分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也都养成了这些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学习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促进了思想品德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不会遇到中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思想品德课本上的知识点,这对于整个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家庭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家庭教育的范围和一些新观念。但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来说,书上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不会轻易的发生变化,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式。但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完全的适应中学生成长的需求。比如遇到老人摔倒时扶不扶的问题,不管是家庭教学还是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扶都是必然的,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可能就认为不用考虑那么多直接去扶就行,这在当前社会风气下,很容易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给家庭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以很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就会教会学生如何扶,在扶老人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比学校教育都更加的灵活多样,更加能够与时俱进,比较能够满足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孩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02

家庭教育是对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教育大词典》对家庭教育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针对教育对象而言,家庭教育涵盖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成员间有相互的教育影响,而我们通常多理解为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尤其对未成年子女从进行的教育。中国家庭教育起源较早,有关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客观事实,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女训》、《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在学校教育未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中,严格而规范的家庭教育一脉相承,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契相合,对个人的修身、立志、品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近现代以来,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也激发着我们对家庭教育进行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思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以来是中国无数家长的心愿。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却困扰着许多家长,也牵动着整个社会。

一、总结来看,当前中国家庭教育有以下几大困境:

(一)错误定位家庭教育

就对新一代孩子的培养而言,学校以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对父母的知识水平要求也有新的提高。学校也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家长开展家庭展教育积极性的重要作用。从“家访”“家长会”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等,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然而,在社会广为呼吁为孩子减负的现状下,家庭教育的负担可谓越来越沉重。为尽快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许多家长变身成为孩子的“课外辅导员”,一些学校的“家校互动”实际上把学校应该承担的知识教育任务转嫁给家长不少家长深感自身知识不足或时间不够,干脆将放学的孩子直接送往辅导班等课外辅导机构。无疑,在家长尽心竭力满足孩子教育需求,并摩拳擦掌试图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下,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被拉到学校智育共同战线的这样一种扭曲现象。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界限本来很清晰,学校教育以知识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性格养成和身心成长,以前学校‘家校互动’说的是互相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但现在把家长变成孩子的课外辅导员,是一种教育的完全异化。”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也伴随孩子终身,当因材施教在学校实行困难的时候,家长无疑要在关心孩子个性及人格培养上下更多功夫。近年来,社会上有关初中学生因嫌母亲唠叨,管教研而弑杀母亲的案件;大学生因嫉妒心理而给室友投毒的事件;以及每年都存在的因受不了高考失败而跳楼的事情等,无疑不是在提醒我们社会、学校以及家长,我们在关心分数,要成绩的时候,更要关爱到孩子心灵的呼唤,心理的健康。因此,现代家长在盲目追随学校给学生智力教育助力的时候,还应给自己的家庭教育正位。

(二)家庭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1、父母与孩子的民主平等

社会的变革必然带来观念的更新,尤其冲击着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不过,虽说民主平等的思想已深刻地被我们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但长幼尊卑的家庭观念仍然在很大范围内践行着。专制型家庭模式下,父母往往高高在上,希望孩子虚心接受自己的绝对领导,以保障其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而在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下,最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孩子逆来顺受,二是孩子被逼急而反抗。

另外,有些父母将一切听从孩子视为民主平等,却让孩子走向骄纵,蛮横的另一极端。目前,小规模家庭模式下,孩子往往变成家庭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由此诞生。父母与长辈对孩子的尊重越来越偏离理性,走向盲目,这种对“民主与尊重”的标榜,我们也认为是不可取的。

2、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子女承诺,这次考试进步就给你买什么什么。这些父母坚信,物质奖励最能成为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其实,精神支持可以有很多种,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也偏向于将对孩子的精神支持等同于物质奖励。如此做法,不仅会引导孩子对物质消费品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想法。

同时,我们必须相信儿童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谈到“错误及改正方法”,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我们必须对儿童进行夸奖和惩罚,他已经没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约束的方法必须由老师来提供。假设他们正在进行工作,我们不停的给他们奖赏或惩罚,这种会严重影响儿童精神上的自由”。②因此,过度给予孩子惩罚或物质奖励,不仅容易形成我们常见的儿童思想―学习是给父母或老师学的,而且限制孩子心灵的自由发展与成长。

3、教导与沟通

从伊伊学呀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教导。我们可以看到,在多数父母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大到做人处事,小到穿衣吃饭,父母往往会珍惜可利用到的机会来教导子女,在孩子有疑惑的时候,一些父母会直接驳斥到:“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你懂什么?”这些父母不是不懂得沟通的作用,而往往是在生活中认为自己的教导就等于沟通,甚至是教导的效果要胜于沟通。但父母等于真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经常不一致。”这三项是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的最大烦恼,达到了92.3%,认为完全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只占极少数。③因此,在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科学化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及意愿来一刀切。有效地沟通往往可以达到双向的理解,而一味单方面的教导总有对孩子不再受用的一天。许多父母对这些道理也是能够理解,不过,一方面,有的家长是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方式,一时难以降下自己的身份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更多的家长会困惑于如何找到有效的沟通方法。

(三)家庭教育方式有待落实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大量畅销,无数家长希望经过苦读,找出最适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2013年,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受到了热烈追捧,也掀起了社会上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不少做父母的观众反应:收看节目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如此,足以反应中国广大父母自己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与信心。不过,生活中我们还是常见许多家长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没有看到他们新的教育方式的落实问题。

一方面,许多家长信誓旦旦,或在他们面前夸夸其谈,但在实际教育中,又阻挡不了自身的粗暴蛮横或是纵容娇惯。处于这种情况的父母,多数并未意识到自己行动与观念的落差,也看不到孩子出现的问题与缺陷,而是单纯地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中。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又决定了一个家庭中是多个大人来共同抚育教育一个子女。由此,观念的差异就容易导致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统一,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方式的落实。

二、现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出路

(一)找到家庭教育的合理位置

在孩子正式接受学校教育之前,通常为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及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顾名思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今大众共认为学校教育占主导,家庭教育做辅助的。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我国古人往往以志向教育、待人教育、勤奋好学教育、勤俭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子女完美人格,这也是我们常谈到的“教人先行而后文”。许多父母望子成龙,追求成绩,只看分数,却忘了“成才先成人”的道理。由此,在重新审视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家庭教育真正的地位所在。

(二)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方面,创建民主而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改掉以往事事插手的习惯,尊重孩子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走弯路的时候,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碰壁,他还能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家长要试图打破长幼有序的古训,与孩子交朋友。成为孩子最忠实的听者,构建和谐的相处关系,才能找到沟通大于教导的最大效用值。最后,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孩子能自己意识到的错误,要相信其改正的勇气,而不是惩罚的手段强化他犯错的意识。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但是频繁的奖励,容易形成疲惫和降低奖励效用,因此,父母在实际状况中,要合理把握好这个度。

(三)共同落实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寻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并达成共识,保证家庭教育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以免在实践中造成教育方式错乱的问题。其次,“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所以对孩子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也要做到。④最后,在家庭教育方式落实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去反思和检验,改正不合理的地方,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确保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还需要我们共同的探索与研究,需要家长的学习,更需要社会的关注。现代人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 有吸收力的心灵.意.蒙台梭利著.高潮.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P273.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7篇

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思路策略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的最头痛问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才特别关心,在“望子成龙”的热切渴望之下,可以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责任在学校。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采取简单或者粗暴的方式,关注的是教育结果,而非教育过程,尤其是缺少家庭对尊重父母的教育,缺少爱的教育,缺少感恩的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孩子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满口粗言滥语。家长与孩子少亲情,少联系,少配合。缺失家教的孩子,感恩意识匮乏,能力不能均衡发展,很难想象他们未来的行为会是怎么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部份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急功近利,家长教育不讲方式方法,语言尖酸刻薄。一些话语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没有了自信心,错过家长最佳教育期。比如以下情境:

孩子对家长有需求时,家长答复是:“工作忙,我没时间”“太烦人了,你怎么这么烦”“我正忙呢”“等你也像×××那样再和我来提”“你的要求总是没完没了”……

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答复是:“你也不害臊”“你太伤我的心了”“你让我太失望了”“你没有尽全力”“你哪一次能考好”“你什么时候能学得好”““你看看,别家孩子学习好,你怎么不如人家”……

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反应冷漠,或者答复是:“你还没达到我要求的样子”“不是很理想”“还算可以,马马虎虎”“这点成绩也值得你骄傲”……

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言语是:“你就知道惹祸”“我不听你解释”“你总是强词夺理”“回家哭有什么本事,他打你,你不会打他”……

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言语是:“豆渣脑子”“你除了玩,还能干什么”“你无药可救了,我对你死心了。反正你也没考好过”“学习都学不好,你以后还能干什么”“成绩这么差,我替你害羞”……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言语是:“你除了爱惹事,还能干什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告诉你多少遍了”“你不要跟我讲,我不爱听”“你看别家谁谁,多懂事、聪明,你呢”……

家长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赖的言语:“我怎么养了这样你的孩子”“你还好意思回家”“我不是你爹,你是我爹,我求你了,让我省省心”“你自己看着办吧”……

孩子需要鼓励时,家长言语是:考的好要什么给什么。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镜像自我。“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把别人的看法、态度看做一面镜子,从中来判断自己的形象以及评估自己,别人认为自己能干,自己就认为自己能干。别人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而这中间父母和老师的看法就更重要。家长的看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对孩子抱怨的话多了,打击伤害的话多了,孩子慢慢地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家长说的那样,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或遇到其他一些困难挫折时就强化了这些负面信息,一个天才可能就在家长不经意的语言当中给埋没了。孩子尽管很苦恼,但他不会懂得家长的语言竟会这样的伤害打击,家长也不会理会这些只言片语说说就过去的话,竟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孩子有错不要紧,但要认真严肃跟他指出,话不要罗嗦,就事论事,适当用一下家规,一次让孩子记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部分家长觉得很委屈,“我们对孩子付出的心血够多了,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他,可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心?甚至最起码的尊重父母都不会。”家长感恩教育忽略了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孩子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通过每天的午餐、晚餐时间给孩子一定的话语权,听孩子讲学校所见所闻,和孩子的交流应当平等,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家长要引导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这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就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久而久之行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同等的天资条件和教育环境下,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是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感恩教育思路和策略

1.感恩教育要言传身教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个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对孩子品德的陶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给孩子更多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家庭教育背景很重要,家庭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一个具有浓厚亲情的家庭,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塑造孩子阳光的性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是有性格缺陷的,不利于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与父亲的疏远往往让孩子胆小缺少坚毅的性格,性格变得孤僻怪异。母爱是家庭温暖的基础,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难,一位善良、心胸开阔的母亲会让孩子懂得报恩。让孩子知、情、意、体谅、理解父母,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其次,家长应有语言魅力。要亲而和气、和颜悦色、平时亲和、警示深刻。家长每天要和孩子说话交流沟通,要用睿智去教育孩子,去打动孩子,去感化孩子。

2.感恩教育要从礼仪开始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从小家到大家,感恩老师、感恩祖国。“德诚于中,礼形于外。”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培养孩子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知恩图报、励志自强、明礼诚信、道德高尚、知恩感恩、明礼诚信意识,进而让礼仪教育成为深入孩子内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父母要利用春节拜年等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意识,通过这种形式架起两代或几代人之间感情、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孩子知道在节日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问候家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礼仪教育和修养,从小养成。家长的语言具有非常的魔力,可以驱散孩子心灵上的乌云,给孩子以自信和勇气,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家长多说对孩子肯定的话、信任的话、鼓励的话、激励的话,孩子的心情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不仅在家里,就是遇到亲戚朋友也要到表扬孩子的优点,特别是面对朋友和老师时,孩子会在家长和别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肯定、赞扬、表扬声中找到美滋滋的感觉,会越来越好。慎说批评的话,不说打击的话、讽刺的话、否定的话。有些家长一见到外人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如果这样下去,让孩子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家长每天都与孩子朝夕相处,骨肉相连,无可代替。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社会教育替代不了。

2010年3月,我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6个班共计406人参加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从问卷中可以看出,80%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关心孩子的教育,家长平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家庭教育状况良好。30%左右家长认为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一般,与孩子的交流不够,1%左右家长认为缺乏与孩子的沟通。6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学生与家庭间的沟通交流正常。30%左右学生认为学生和家庭的交流一般,家庭教育一般。0.5%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沟通不够、家庭教育不到位。可见,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认识上的问题。

3.学校感恩教育要与家长齐携手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学校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比如,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举行国旗下宣誓,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举措经过实践证明,对学生不可否认的是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很多教育者有着这样的同感,那就是这些教育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总会出现反复,经常出现教者苦口婆心,而听者却置若罔闻的现象。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块拼图,学生的感恩教育就会不到位。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反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会孝敬父母懂得报恩。通过家长主动与孩子班主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三、结语

总之,学校要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心怀感恩之心,就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让孩子学会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识、感恩励志、文明礼仪、自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培育健全独立人格,倡导自然、和谐健康思想家庭文化氛围。学会赏识孩子,培养孩子,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和谐文明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冯维.小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思考第8篇

关键词:《颜氏家训》;教育原则;启示

一、《颜氏家训》中的家庭教育原则

(一)严慈相济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父母对待子女,一味的溺爱或者始终的批评都会有所偏失。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倡严慈相济,他谈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1]就是父母只要做到威严又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而有孝行了。

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应做到寓爱于教,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若父母只爱不教或者只教不爱,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颜氏家训》批评到:“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云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诃反笑”[2]这些父母τ诤⒆又挥新满的爱,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加以训诫。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可能导致道德不良,甚至危害社会。反之,对待孩子若只有指责、批评,那么将会使孩子逐渐失去信心,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更会影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颜之推所提出的“严慈相济”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正确的参考原则。

(二)重视环境的原则

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发展。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然,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3]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性格、习惯都没有形成,那么环境的影响就变得很重要了。

因此,为了使子女从幼年时期逐渐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颜之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极为注重。同时,他要求子女慎重地选择师友,注重以德交友,充分发挥周围人的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良好的个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均爱无偏的原则

由于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子孙满堂”是一个家族兴旺的象征,所以家族中往往子女众多。我国历来有嫡庶之别,男女之别的观念,这导致每个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待遇以及地位有很大的差别。颜之推出生于士族家庭,他看惯了这种差异对待的结果只会导致子女不和,家族不稳,所以他提出了对待子女要一视同仁,均爱无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作为父母,要做到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和平等的教育来对待。他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4]聪慧的子女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偏宠,从而失去严格的教育,最终会招来祸害。这样的行为长期下去,只会导致孩子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颜氏家训》中教育原则的现代启示

(一)坚持家庭教育教爱结合,威严有慈

《颜氏家训》中认为家庭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处理好教子与爱子的关系。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往往只爱无教,或只教无爱,最终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良后果。爱教结合这一原则对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原则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父母对子女过度爱护,宠溺。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父母缺乏对孩子的管教。二是父母对子女过于苛刻,现在经常谈到“狼爸虎妈”的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表现。他们对孩子设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牺牲孩子的自由为代价。这两种家庭教育奉行的原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以上这两种家庭教育奉行的原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吸取颜之推的“严而有慈”的教育原则。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爱护和严格的结合,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严要建立在有利于孩子未来和终身发展的立场上,这才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环境熏陶,潜移默化

《颜氏家训》别注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其中认为孩子的成长虽然主要取决于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作用。人创造环境,相对应环境也影响人。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优良的家庭环境。”一定程度上,家庭环境是否良好也决定了孩子的成长是否健康。

家庭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和家庭风气。家庭关系的美满和谐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证,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关系不和谐会造成家里气氛紧张,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父母之间尽量减少争吵,摩擦,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气氛。关于家庭风气,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孩子养成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等良好风气,也有益于孩子乐观心态的培养。

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三)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偏不倚

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颜之推强调,对待孩子要一视同仁,均爱无偏,要给予孩子同等的关心和爱护。

现代家庭教育中,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很少存在这个问题。然而,在农村一些家庭中对孩子不同对待的这个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方面表现在重男轻女。另一方面父母会根据子女的聪慧程度、性格表现对孩子表现出不同等的对待。

其实,每个人都期望可以被平等的对待,在家庭这个最纯粹的环境中,孩子尚不能得到同样的爱护,那么父母的偏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被父母忽视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是仇视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成长发展肯定是不健全的。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要坚持颜之推所提出的“均爱无偏”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同等的爱和充分的尊重,使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注释:

[1]姜子夫.颜氏家训・教子[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第7页.

[2]方明 . 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3]姜子夫.颜氏家训・慕贤[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第50页.

[4]姜子夫.颜氏家训・教子[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第10页.

参考文献:

[1]余金华注释.颜氏家训(全文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韩敬梓.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M].兰州大学(2006).

[3]王会晓.论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南大学,2006.

[4]姜子夫.颜氏家训[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