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5 23:02:57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1篇

    可能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您对孩子关爱备至,呵护有加,从生活到学习,要什么给什么,可是孩子却就是不领您的情,还认为这一切都是做父母的应该做的,根本理解不了父母的一片爱心,更不要说孩子回报了。一切为了孩子着想,哪怕自己再苦再累,这可能是众多父母的共同心愿。当然,父母在付出爱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并给父母以尊敬和热爱。可是许多孩子对父母的无私奉献怎么就无功于衷呢?其实,孩子爱的理解和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父母厢情愿地施爱,孩子就能理解,就能回报父母以爱。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情感特点,并以此来施爱,孩子与父母之间才会产生爱的共鸣。 

    1.要针对孩子的需要来施爱。有对夫妇,为了不让孩子在同学面前失面子,给孩子买了大量名牌的衣服让他穿,同时,每天要他吃不少补品。父母认为天下数他们关心这孩子。可是终于有一天,孩子向父母抗议了:“你们烦不烦?!”他对父母的爱不耐烦了。相反地,这孩子与爷爷的关系很好,这主要缘于爷爷在外出差时,给他带回了十分渴望得到的套雕刻工具。其实,情感的产生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有关,当客观事物正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孩子爱的产生也是如此,只有父母施的爱正是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才会拨动心中爱的琴弦。所以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所需,然后有针对性地施爱,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2.让孩子参与施爱的过程。孩子有时不领父母情,很多原因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父母为爱孩子所付出的心血与艰辛。孩子觉得父母的爱是廉价的,他怎么可能感动呢?回报就更谈不上了。有一位家长为了给孩子一份生日礼物,他开始准备像以前一样买一份,但他想到以前孩子把生日送给的礼物第二天就随意扔掉时,他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准备重操中学时那不熟练的泥雕手艺,给孩子塑一个济公像。在孩子生日到来之前,他没把这件事告诉他,而是和孩子一起跑商店买材料,一起构思,一起雕塑。当孩子生日那天,父亲把那虽不很好的塑像送给他时,孩子非常感动,因为孩子知道父亲为了完成这塑像,费了不少的心血,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后来,孩子一直把这份礼物保存着,父子间的感情更深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2篇

但现实中,相当多的孩子只知道接受父母、长辈的爱,而不懂得对父母也应关爱、感恩。探究孩子不懂得爱与感恩的源头与家庭教育存在的失误密不可分。在家庭中如何有针对地引导孩子学会爱、学会感恩,我认为,必须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

一、打造孩子的爱心世界

父母一味地凡事包办,有求必应的溺爱,使孩子们有一种总吃蜂蜜不觉甜的感觉。由于引导上的失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私、狭隘与麻木也随之滋生,面对任何事情,他们都不再有心灵的感动。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打造孩子的爱心世界,让她们学会感动、学会感恩。父母应经常向孩子灌输:“不论父母还是别人,为你做一些事情都不是应该的,而是相互的,你不要心安理得,而要感激他们,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自私、冷酷,没有爱心的孩子是可耻的。”“老师教给你文化知识,你要感激,同学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也要感谢。”当父母把“鱼头、鱼尾巴”留给自己,把“鲜美的鱼肉”让给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妈妈也爱吃鱼肉,但妈妈爱你,为了让你多吃点儿,把它让给你吃。”

二、让孩子理解、感受父母的艰辛

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么显赫、怎么日进斗金,却不愿讲起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因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工作现场,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以加深体会。休假日,父母和孩子还可以角色互换,让孩子当一天家,为家尽一份力,如买菜、做家务等,感受做父母的辛苦。这样,孩子理解了父母的艰辛、感受了父母的艰辛,他会开始懂得要关爱父母、懂得对父母感恩。

三、从小事入手培养孩子有爱心的行为习惯

《新三字经》里说:“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汉朝因孝敬父母而闻名的孩子黄香表达对父亲的爱心,体现在“温席”等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小事最能表达孝心、爱心。因此,对孩子爱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给父母捶一次背;当父母生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父母生日或节日时,为父母献上一首歌,或是亲自制作一件小礼物;孩子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摆碗筷……其实,只有让小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久而久之,才可能培养出孩子的爱和感恩之情,才能使爱和感恩之情在孩子身上扎根。

四、父母要言传身教熏陶孩子

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相信大家都看过,当一位母亲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为妈妈洗完脚,疲惫地回到房间时,他的儿子正端了一脸盆水来为自己洗脚,这位母亲会心地笑了。

反之,父母对孩子、祖辈不尊重、不感激、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及遗弃老人,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事例证明,一个生活在不懂得爱与感恩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

自觉养成爱与感恩之心。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关爱父母、感激父母、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五、让孩子感到爱和感恩的幸福

爱和感恩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才会慢慢地养成。因此,一旦孩子表达了爱和感恩之情,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要给予必要地鼓励,让孩子觉得爱和感恩的表达非常值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

一位老师在母亲节那天教育孩子要爱自己的妈妈,要学会感恩,并给孩子布置了一项作业:对妈妈说一句“母亲节快乐”的祝福,并为妈妈做件事。一个孩子回到家鼓足勇气对妈妈说:“妈妈,母亲节快乐!”可是这位妈妈愣了一下,居然说:“快去写作业!”可想而知,孩子爱的表达没有得到肯定,这个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扼杀了。而另一位妈妈听了孩子的祝福,立即露出幸福的笑容,

说:“谢谢你的祝福,妈妈真高兴!”孩子听了同样也很高兴,立刻端了洗脚水为妈妈洗脚,妈妈满脸幸福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孩子听了妈妈的表扬,觉得自己的所做非常值得、非常快乐,并表示还要为妈妈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呀,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一次次地表达爱和感恩,那么离这种情感的最终形成也就为期不远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3篇

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便具有惊人的感情领悟力,他能从大人的声调、语气和表情中感受到自己是否受欢迎,宝宝对妈妈的感情尤其敏感。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能感觉到妈妈的喜怒哀乐,并作出平静快乐或烦躁不安的反应。

同天生的敏感与生俱来的是孩子渴望得到爱的心理需要,我们把它称为“感情容器”。孩子的“感情容器”是否盈满,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它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当“感情容器”盈满的时候,孩子会是心满意足、平静快乐的;而“感情容器”枯竭时,孩子则会感到烦躁不安、忧伤甚至怨恨。其次,它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感受到父母充足的爱的孩子,会变得听话、懂事,反之则会调皮捣乱、无理取闹或是胆小怕事、缩手缩脚。只有当孩子的“感情容器”饱满的时候,孩子的情感和行为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该满足孩子的感情需要。特别是在采取其他方法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确孩子的“感情容器”的饱满程度。

那么,父母怎样知道孩子的“感情容器”是否注满了呢?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的。

“你爱我吗?”――我闹,我闹,我闹闹闹!

4岁的冬冬是个可爱的孩子,可最近变得很不听话,总是胡搅蛮缠,吵闹不休,他不停地把玩具扔到地上,在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大吼大叫,搞得爸爸妈妈十分心烦。这孩子是怎么了?其实答案很简单:这段时间,爸爸单位要分房子,夫妻俩的心思都放在这个事情上了,每天回到家就忙着商量,把孩子晾在了一旁。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冬冬的“感情容器”干涸了。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爱,但是,年幼的孩子不明白可以通过良好的表现来赢得父母的爱,他往往会通过“闹”的行动,来测试父母对他爱的程度。他用自己的行动向父母发问――“你爱我吗?”如果父母也以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对,我们爱你!”孩子便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他的行为则很容易控制。

如果孩子没有感到父母爱的回应,他便会更为迫切地用行为来询问――“你还爱我吗?”

所以,当孩子变得不听话、频频发脾气时,爸爸首先应当意识到这是孩子在向父母发信号,他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他的“感情容器”需要爸爸妈妈爱的注入。

父母施爱的三大法宝――目光接触、身体接触和体贴关怀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童年感受:曾经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挚深沉的爱呢?父母要把内心深深的爱源源不断地注入孩子的“感情容器”,是需要诸多技巧和方法的。其中有三大法宝百试百灵。

目光接触――妈妈温暖的目光是我成长的阳光

什么是目光接触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注视对方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人们会无意识地从目光中流露出自己的某种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通过眼神反映出来,孩子也依赖目光接触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以获得感情滋养。

当父母越多地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孩子才能更多地接受爱的滋润,他们的“感情容器”才会越充盈。

怎么使用这个法宝呢?

*注视孩子的眼睛,要做到目光温暖、充满爱意。用你的眼睛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这种传递爱的方式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应该开始,而且每天都应该进行,特别是当你感觉到孩子的“感情容器”快要枯竭了的时候。

*不要把回避与孩子的目光接触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人们常常以回避别人的目光来表示对对方的不满,但这种手段对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它传递的是“我们不再爱你了”的信息,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所以,明智的父母决不应该这样做。

*用带批评性和警告性的目光接触,对于制止孩子的放肆行为有一定作用,但只可偶尔为之,不可滥用。

身体接触――我的皮肤也会饿的喔

身体接触是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研究结果表明,许多父母只有在必要时才接触孩子的身体,如帮孩子穿脱衣服,抱孩子上下车等。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充分利用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传递爱。只有少数父母有意识地用身体来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孩子对这种爱是最容易接受的。

身体接触不仅仅指拥抱和亲吻等,还包括触摸肩膀、拉着手臂,或抚弄头发等。很少得到父母的身体接触的孩子会产生“皮肤饥渴症”,会变得焦虑、缺乏安全感、过分敏感和烦躁不安。而善于运用身体接触的父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够使孩子感到幸福和安全,同时还会加深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和理解。

怎样用好这个法宝呢?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只要孩子感到高兴,你就尽可能地通过身体接触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特别是当孩子感到委屈或被伤害,或者是当孩子感到劳累、悲伤或生病时。

*进行身体接触时必须显得自然、亲切,要注意孩子的反应,不要勉强孩子接受。

*不要吝啬对男孩的身体接触。要知道,男孩和女孩一样需要通过与父母的身体接触进行感情交流。

体贴关怀――我是父母眼里最重要的人

什么是体贴关怀呢?它是指在孩子需要的任何时候,父母都能给予他充分关注与理解。体贴关怀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最重要的人,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

与以上两个法宝不同的是,目光接触和身体接触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体贴关怀则需要耗费较多精力和时间。对于忙碌的现代父母来说,这样做确实有些难度,但是,如果你能合理安排时间,摆脱其他因素的干扰,你会发现这些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是值得的。

怎样用好这个法宝呢?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4篇

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

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版权所有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妻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因为夫妻间的互相关怀、互谅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加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幼儿正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开始他们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步。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幼儿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易形成尊老爱幼、礼貌待客、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纠纷不断的家庭中,幼儿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甚至产生羞愧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胆怯或暴躁,对人冷漠,受到刺激就会担惊受怕,心灵受到创伤。这样会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发育不良。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谅,注重沟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财,互勉互助,营造一个整洁,安全的家庭环境,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长。

第五: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不能因病换班,也不能指望告老还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平日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很有见地的话,下包含着影响即教育的意思。无论什么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要求不管有多么正确,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巩固。有效的教育离不开时间的慷慨支持,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因此,家长可以在掌握教育规律后,从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规家法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儿的思想、情感、需要、习惯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发展,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父母必须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参与社会竞争;一方面为教育与哺养孩子含辛茹苦,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绝难办到的,家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应无条件且积极的抚爱孩子。抚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抚爱包含对孩子特性的了解和懂得这些特性可贵之处。当你抚爱孩子时,会对孩子发展着的“自我”感到惊奇。在他们奇迹般的生活中,他们的个性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尽心的抚育能促进孩子个性的形成。抚爱也包括承认孩子需要离开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如果父亲或母亲对此珍惜,这种独立将比较容易出现。

第七:父母应无条件的积极照顾孩子。照顾首先意味着对孩子的思想、感受、行为等每一件事,以及对他发生的一切都感兴趣。它还意味着给孩子的快乐,至少和你自己的快乐相等。孩子对待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想法:父母对我照顾得如此好,我也应当照管好自己。当孩子感到父母在关注他的快乐,他会更乐意接受父母的规定和管教。

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者过分保护。你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行动负责,而不要使孩子成为你们的中心。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要使他们知道,不但不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不论他们想做或不想做,都必须做规定的事情。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即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也要是坚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是,爱和被爱。可八到十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归还你的爱。在为了别人的快乐这一共同目标下,人们彼此会出现一种相互爱的关系。在相互爱的关系中,把对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给对方以爱和接受对方的爱同样使人感到满足。当然,一个孩子完全脱离自我中心,并具有成熟的爱,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应该显示出他的爱,并能很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亲密的关系。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

第八:父母应注意外部环境,尤其是电视暴力影响孩子为人。不久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明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5篇

上面的例子也许属于个别,但年轻一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的现象的确较为普遍。悲叹之余,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之爱,即父母亲和子女之间一种双向的爱,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之爱,对家庭的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而现在“孝子”已经演变成“孝敬子女”了。不适当的爱造成弑父杀母的悲剧,还少见吗?!但不少父母们就是痴心不改。其实,要改变孩子的自私冷漠,首先要从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入手。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一试:

1.了解新时代、新形式下的教育观。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孩子,以真诚理性的爱去面对孩子。

2.注意亲子沟通要平等、尊重、理解。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或多或少又有些闭锁心理,家长与孩子沟通要有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要从父母的权威式教育,转变为更加灵活的朋友式沟通。常与孩子谈谈学校里的事,了解他的需要,不仅是生活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他所喜爱的人、事、物。无论他与你谈了什么,先不要急着否定他,而是在倾听之后提出你的建议;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你的看法,比如“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这么做……”“我看这样做,也许会更恰当”。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向你敞开心扉。

3.常与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让他们理解你工作的艰辛,甚至让他们为你出出主意。这样一来,孩子会非常高兴自豪,感到自己长大了,能为父母出主意、解忧愁了,这正是中学生最需要的。

4.掌握亲子之爱的原则和技巧。利用各种生活事件甚至创设情景,适时地启发引导孩子学会关爱。要养成向孩子表达爱的习惯,让他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无偿的,但是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及理解、支持。这样,孩子也会把爱反馈给你。生活中,双向的爱才是美的。

5.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让他懂得生活中人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家长,不仅要爱孩子、爱家人,更要以宽厚、广博之爱心真诚、善良地帮助周围的人,孩子才会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

此外,父母还要优化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教氛围。对孩子做到提醒而不唠叨、严格而不苛求、宽容而不怂恿、慈爱而不溺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自由地发展其个性,拥有一颗爱人之心。

不当的家庭教育存在三种倾向:

单爱指父母的爱单向地倾注到子女身上,忽视教育孩子爱父母、尊长辈,结果造成孩子只知被爱、不知他爱,对他人冷漠、麻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6篇

“100分”为何让我们变得更沉重?(装饰)

什么是“100分”家长?(二级标题)

尽管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追求,但“100分”家长的共同特征都是让这种愿望变得异常强大,而造成某一方面的压力加之于孩子和自己身上。通常,我们会见到三种“100分”家长。

完美型父母:自我要求百分百(三级标题)

顾名思义,这类型的父母自身就有超高的自控能力和管理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事业和家庭都有很大的期望,并且身体力行使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属于这个类型的家长,自身可能就是各个行业的精英,成就不凡而且广受赞誉。

自身的杰出并不等同于孩子的优秀。当父母的光环太大,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就像面对强光背后总投下一片阴影。特别是面对来自他人不可预料的无知言论:“你看你妈妈/爸爸真出色啊,真应该学一下你妈妈/爸爸”,更可能成为孩子受伤害的源头。对孩子来说,父母变成了成长中必须比较的竞争对手。但年幼弱小的孩子在阶段上还没有能力,在愿望与现实的落差之间,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和怨怼。若然父母不单没有发现,还反过来责备孩子窝囊,则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权威型父母:对孩子要求百分百

如果说完美型父母是控制自我的国王,那权威型父母一定是控制孩子的国王。这类型的父母必然对孩子有非常大的期许和愿望,就像完美型父母对自己不服输的要求一样,权威型父母也为孩子灌输了“不能认输”的心理。

最能代表权威型父母的情景应是:“怎么又没有100分?”。不是有一句话“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也许是这一型父母的典型心理吧。然而,父母的爱在这里反而成为一把挫刀,将孩子打磨得消极疲态。权威型父母将教育变成了要求和指挥,孩子则成为他们的手下,只注重成果不看重过程。被忽视了感受,没办法与父母作良性互动的孩子,只能够沦为执行父母要求的棋子,所以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拥有了反抗的能力时,便不会再留恋父母的压迫。但与父母的期望不一样的是,孩子可能更容易沉迷于不良习惯,因为父母长久以来一味的驱使让他们反感被要求,因而更容易选择能够获得短暂快乐的事情。

保姆型父母:为孩子付出百分百

相比于前两种父母,保姆型父母一定是最“无私奉献”的父母了。这类型的父母爱孩子更甚爱自己,不惜牺牲个人时间和工作发展,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孩子健康成长的事业上。照顾孩子起居饮食且无微不至,有能力的父母甚至用尽一切条件为孩子的未来铺路。

这类型的父母最致命的问题是: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生命的价值在于经历的过程,如果凡事一有需求就马上被满足,那便可能失去许多乐趣。曾经有则笑话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有个人死后见到天使,天使问他希望到什么地方。那人兴奋的说:“我希望上天堂,要什么有什么不再有烦忧。”天使实现了他的愿望,无论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很快他就觉得了无生趣,便恳求天使将他放到地狱吧。然而天使说,这里即是地狱。

适当爱,就是满分

追求完美的压力让家长们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忘记了初衷:只是因为爱孩子。其实,只要有一颗爱儿心,适度付出,你便满分。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凡事要求孩子要做到前先反省自己能否完成,自己事必躬亲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模仿和学习的好榜样。

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陪伴和聆听作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能够与父母做到良好的身心交流,即时没有众多的启蒙班、兴趣班,孩子也能够发展出和谐的人格魅力。

忌攀比,勿比较: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因此才有因材施教之说,不必过分紧张孩子会不会落后于人。相反如果已经有适应良好的教育方法,家长应该对孩子和自己有更大的信任。

父母也有生气的权利:除了过分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恶劣情绪不宜发泄,父母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同理心,学会关心他人的情绪而不是只专注自己的世界。

避免空洞而无用的要求:孩子刚刚开始尝试新事物,一下达到父母的理想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父母的鼓励和自身的参与可以引发孩子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孩子由心而发地热爱并为之努力。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7篇

目前许多家庭在照管孩子上,真可谓还停留在母系氏族社会,由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却扮演一个笨手笨脚的角色。父亲在培养教育孩子上,真那么无足轻重吗?

不,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医学研究发现,如婴儿长期由母亲照料、缺乏父爱就会出现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和多愁善感等症状,医学上称“缺乏父爱综合症”。

美国医学专家调查发现,父亲往往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尽管父亲逗孩子是力气的玩耍,如摇晃孩子的手脚,情不自禁地抱孩子跳舞等,但孩子不仅不反感,反而玩得很开心。可见父亲对孩子的爱,决非母亲所能代替。

海兹灵顿等人最近报告,早期父爱缺乏会阻碍儿童的认识发展。他们发现5~6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失父爱两年后,在认知方面和完整家庭的孩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完整家庭中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方块设计、迷津和算术得分显著较高,而且能达到较高操作分数和较高的全量表智商分数。这表明,离异的父亲对其孩子的教育作用的减弱(特别是男孩)是在认知方面表现为低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仅在认知方面,而且在情感发展方面,父亲的缺失也会给儿童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有人通过研究认为,父爱缺失的儿童,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不安全感,表现为焦虑、自尊心低、自制力差,时而有攻击发生。研究还表明,儿童时代缺乏父爱,与成人时的情绪压抑、嗜酒、自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因离婚或分居原因而缺失父爱的儿童,在其成人时患神经质、精神病或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比率或犯罪的比率都比完整家庭者高。

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六小时的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较融洽。同样与孩子做游戏,父亲与孩子玩的方式和风格往往更开放、更带冒险性,更剧烈一些,这是母亲难以代替的。母亲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做事更认真仔细,性情较温柔等来影响孩子,甚至包括某些个性的弱点如软弱、胆小等。而父亲则显示给孩子以勇敢、坚毅、强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如果只有母亲单一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男孩子难以有男性的示范模式去开始他的男性生活之路,对女孩来说,也很难使他们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不同等。

马克思就是作父亲的楷模,他在最繁忙的工作中也要陪孩子们玩,给孩子们讲故事,而孩子们都特别喜欢他们的父亲――可敬爱的“大胡子卡尔”,这种情形对已作父亲的人们来说应该有所启迪。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第8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隔代教育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后,大多将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辈看护。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农村家庭,很多会在孩子刚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孩子外出务工。由于很多农村地区还有着一些传统思维,觉得男人应该是外出打拼的一方,女人的更多精力应该放在家庭。所以要么是孩子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要么是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孩子一直生活在存在缺陷的家庭结构当中,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特别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孩子大多只能交给祖父母辈看护。祖父母辈的很多教育思维和方式,很多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了。加上很多祖父母觉得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心疼孩子反而造成了溺爱的情况,这些畸形的爱对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2.父母角色参与度不高

如果是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孩子对父母的亲密度会大大降低。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成长的问题的时候,祖父母因为年龄较大察觉不到孩子幼小心灵上的小小变化,而孩子因为和父母比较疏远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在最关键的心理干预期的时候没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再有,有些孩子是母亲独自在家看护,母亲既要料理好孩子的一切,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虽然看似在家,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和也没有实际上的心灵依靠作用。同时因为务工现象的增长,“出轨率”也随之上升。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是父母不愿忍受对方的不忠选择离婚,还是因为长期的分开导致父母感情疏远带来的貌合神离,给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个畸形的不完善的家庭。这样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会更加容易自闭,不爱说话,时间久了会积压很多的心事。

3.学校与社会配合力度不足

很多农村学校本身教育资源就比较短缺,教学任务大多还是以完成学习计划为主,对于很多留守家庭的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同样不足。当家庭教育存在重大的疏忽漏洞的时候,学校教育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干预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一旦遇到问题时,很难自己予以解决。同时,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及时引导家庭教育走向正规轨道,这些都是潜在的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进策略

1.提高当地就业率,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父母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地的就业环境不好,就业薪资待遇不够理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如果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就业环境,并且发展当地经济实力水平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而不是去外地发展。这样一来,孩子可以跟随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感受到健全的家庭结构,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因为一些原因,回家工作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支出,孩子不得不在跟着父母外出打工和留给祖父母看护中抉择。很多孩子如果跟随父母生活,到了入学年龄后也会因为户籍问题面临入学的困扰。公立学校对于户籍有着严格的规定,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过于高昂,一般的务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在两难抉择间,父母只得选择把孩子送给孩子的祖父母看护。所以,能够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建立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立学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尖锐问题也能够有很好的解决。

2.提高父母的参与度

很多农村家庭成婚较早,对于“为人父母”的概念比较单薄,很多人都没能真正体会到这两个字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孩子。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因为诸多的客观因素,就有很多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很难参与到孩子眼中认同的“父母形象”。所以,父母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孩子世界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外出务工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也要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全身心陪伴着孩子。有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全身心陪伴孩子的十分钟,强过囫囵陪伴一个星期。所以,即使是因为外出务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比较少,只要父母能够把握好这短暂的相处时间,也同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做到心灵上依靠父母。因此,父母对于自己角色的认识度必须加强。特别是以往觉得自己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环境,对于物质方面尽可能满足以作为不能陪伴孩子的补偿的想法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一生。

3.发挥学校与社会的帮扶作用

学校方面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班主任帮持制度,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留守望儿童的思想动态,与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并通过定期走访,与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与反馈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帮助监护人做好留守儿音的思想工作。其次,学校方面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认真守纪,了解父母在外面打工的艰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并了解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形成艰苦朴素的良好生活态度。除此之外,还要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涵盖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各个环节,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