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2 09:33:25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1篇

就业的几大方向都不乐观。另一方面,传统的通信专业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很多课程的实验课都难以开设,因为实验设备都很昂贵,动辄就几万几十万,所以学生们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这样学生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就是应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所以说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学生们的专业能力不容易培养,再加上就业市场不乐观,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很难办。

2高职院校中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的改革方向

面对上述的问题,通信专业就需要改革,转变专业的核心技能——数据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简言之,就是利用常用通信接口在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其他工业智能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一门技术。在工程应用上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利用数据通信技术(如:开发环境是VB,通信接口是串行接口或网络接口),可以使计算机与某种工业设备(如:智能仪表)互连,采集设备中的数据传回计算机,计算机可以发出数据控制设备动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设备的信息、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通过数据通信技术,还可以把普通的功能单一的仪表设备变成有通信功能的智能的设备,让通信技术渗透到仪表设备中去。可以看出这项技术,更加的贴近工程应用。这项技术理论易懂,实验设备较为便宜,实践性很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项技术就业市场很广泛,各种工业中均可用到。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通信专业在保持传统的专业基本能力之余,可以把专业的核心能力转变到数据通信技术上。这项能力不但容易上手,而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档次。

3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改革的实施方案

3.1数据通信技术在其他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没有把数据通信技术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只是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VB语言、通信接口技术等课程,但是VB语言只注重语法格式、计算方法和编程技巧,通信接口技术只注重接口原理,并不注重如何通过接口进行通信。所以VB语言和通信接口彼此独立,鲜有结合。即便结合,也没有合适的教材,对于利用通信接口进行数据通信的教材往往都是工程案例,都是笔者根据自己在某项工程应用中的使用情况和所得经验来编写的,对高职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难以入门。有些教材内容不够全面,要学习数据通信技术的应用,往往要在多本教材中选取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教材东拼西凑,自然无法形成完整的培养数据通信技术的这一核心技能的教育模式。

3.2在我校数据通信技术作为核心技能的优势

在我校,经领导和老师的认真研究决定,在保持专业基本能力之余,把数据通信技术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技能。努力做到利用VB的开发环境,通过串行接口和网络接口,实现在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其他工业用智能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传输。优势有4方面:(1)VB语言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有使用VB编程的基础;(2)工业用智能设备,应用广泛,具备该能力后,就业面更广。(3)目前工业中常用智能设备大多数都有串行接口,一些有网络接口。(4)在学习中,可以不购买工业用智能设备,可以用单片机技术模仿电器设备,单片机技术也是通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可以自制简单的电器设备,所以在实验环节上,可以节省很多资金。

3.“3一主一次,软硬结合,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的总结和经验,我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数据通信技术的这一核心技能的教育模式——“一主一次,软硬结合,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下图是该教育模式的示意图。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数据通信技术,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软件方面方面是数据通信技术,硬件方面是嵌入式技术。其中以软件方面的数据通信技术为主,以硬件方面的嵌入式技术为次。这两个方面的课程同时开课,在3个学期内完成。真正做到了“一主一次,软硬结合,双管齐下”。为培养软件方面的技能,开设了VB程序设计、VB与数据通信技术、VB与数据通信实训等课程,为培养硬件方面的技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实训等课程。上述课程分别在前两个学期完成,通过以上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分别对软件以及硬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认知和掌握。在第三个学期,开设了数据通信技术训练,使同学们统一的对软件以及硬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和加强。即前两个学期分别学习软件和硬件的技能,在第三学期进行软硬件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软硬件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4总结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2篇

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行业背景确定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1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行业背景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与国内多家通信相关企业合作,对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教育产品制造商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与企业的深入交流,加强了学校与通信行业的联系,开拓了专业建设的思路,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瞄准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潜力,使之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能系统地掌握通信设备与信息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最终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通信技术应用性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1.2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

通过对当前通信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分析,强化学生在通信工程及其应用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本专业体系不但是面向专业的,更是面向企业的,确保学生的就业空间。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方面增加了以下方面的内容:(1)、掌握通信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和集成方法;(2)、具有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3)、具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的设计开发能力;(4)、了解和初步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1.3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项目组的指导下,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干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增加了实践课的学时,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增加了新技术的内容;增加了与职业岗位联系紧密的知识。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模电、数电)、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并按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模块的限选课,同时设置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充分保障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为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建设:一方面加强专业师资的引进,从相关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兼职教师的聘用,让兼职教师在专业师资队伍中占到一定比例。我们聘请了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授《Andriod系统开发》和《C语言网页编程》课程,聘请了电子设备制造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授《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另一方面对专业的专任教师则是采用岗位培训、到企业跟班锻炼、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方式,让他们定期到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熟悉通信技术的应用,积累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在校内开设相应的项目开发课程,使专业教学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

3小结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3篇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http://

(一)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现状为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苏州市牢牢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通信产品形成了移动通信基站和手机、光通信产品以及交换机等产品链。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现代通信、数字音视频、软件等五大重点产品群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90%,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月7日宣布,批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业界期待多年的3g牌照正式,随着3g业务的推广与应用,必将带来大量的通信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拓展了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

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中,已有的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园区新兴产业则属于电子信息和通信网络技术与其他产业融合产生的新业态。

苏州工业园区现有通信企业90余家,2008年产值78亿元,其中,传统通信设备制造企业20余家,实现销售64亿元,包括安德鲁电信、康普科技、诺基亚、天一、迈特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主要产品以天线、连接器、电缆等通信设备配件和第二代移动通信基站、终端制造为主;以融合为特征的下一代通信企业70余家,实现销售14亿元(含中怡科技11亿元),创新产品300余个。这一批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呈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10余家研发型企业2009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有望形成一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小巨人企业。

园区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链,涵盖了芯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增值业务及数字化等内容,并在芯片设计、网络设备等产业链环节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拥有各类核心发明专利80余件,9家核心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先进,如万兆高性能交换芯片、高性能宽带无线局域网(wlan)芯片、40g高速光通信模块等一批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重点培养在计算机网和通信网领域从事通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及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售前、售后服务,具备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教育局文件和国家3g业务应用,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岗位得以拓宽,高新技术岗位将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规格将不断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中职层次的毕业生已远远满足不了园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设置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大势所趋。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一)园区产业发展急需信息技术(融合通信)类人才

随着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规模的扩大及产值的大幅度增长,从业人员需求从2008年的0.5万剧增到1.5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为70%,其他技能型人才占比为30%,要求技能型人才具备“现代通信工程与网络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新兴专业的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匮乏。

为加强园区对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应积极引入北邮、南邮等国内知名通信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人才教育与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承办或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打造人才交流的平台。

企业急需的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内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重点包括科技创业、企业管理、科技

转贴于 http://

创新政策、科技金融、专业技术、产业发展,着重提升企业管理运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产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对部分高端人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二)建设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是我校信息技术专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的需要

园区“3+5”产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到2012年末,园区将初步形成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产值将达350亿元。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信类人才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调查发现,强大而有活力的园区信息类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了高技能人才,我校作为园区内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担负着为园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数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始终将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摆到优先保证的位置上,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为抓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学生求学的决心及家长的愿望是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有力保障

我校在苏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影响力日益扩大,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大型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入,家长和企业都希望我校能够开设相关行业的高职专业,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满足家长期望子女学到独当一面技术的期盼。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希望能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今后的深造和终身学习提供动力,真正做到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保障。

通信网络与设备

(融合通信)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建校以来专业发展的成就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丰富经验

从2005年成立至今,学校已建成http://数字化校园,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专业,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实验点。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专业与园区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升级为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很有必要。

转贴于 http://

(二)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发展高职教育,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增强http://综合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工业企业既要有管理、科研人员,也要有现场操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要有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准确无误地将设计图纸转化为产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科技发展、技术升级都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再好的技术发明也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转化成产品,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在开放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中,最充分地拥有职业技能人才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园区政府在《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今后5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要达到万人左右。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依托现有职业学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it产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快专业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结合园区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生物工程、商贸流通、水产品加工、城建、服务外包等行业的专业。

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以及园区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定了我校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决心。

(三)苏州工业园区行业的支撑为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园区建立了全国首家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联盟。苏州工业园区依托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和软件产业基础,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成立了苏州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产业联盟,ip联盟正在推进“两基地、一网、一标准”建设。“两基地”是指在独墅湖高教区展厅内的示范性应用系统、技术方案、研发产品展示和应用体验中心,已建设完成;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开放实验室已到位建设资金900万元,即将完成一期(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设。“一网”是指规模为10万人的ip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准商用实验网,一期项目已完成基础网络建设,进入核心设备招标过程。“一标准”是指形成基于soa的行业标准。联盟成立至今,已有成员31家,其中核心成员11家。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专项拨款300万元,属于联盟ip通信产业集群专项资金,4家联盟核心企业项目获得2007年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2.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将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结合园区信息化建设,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建设成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推动园区无线城市覆盖、数字城管、融合体验中心等示范项目,联合运营商,加强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三网融合试点,在国内打造首个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示范区。

(四)开设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我校已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条件

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我校于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评估,根据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的要求,我校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中心积极进行了专业开发和实训室建设研讨论证工作,经过专家转贴于 http://

论证,结合园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考虑到我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园区42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我校建立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条件成熟,开设很有必要。同时,融合通信实训基地已作为江苏省2010~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立项项目,为本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人员保证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中青年相结合、教研成果丰硕。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踏实进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基本上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承担。师资是实施专业教学的保障,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目前已配备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10人,兼职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的2人,占20%;具备中级职称的2人,占20%,“双师型”教师4人,占40%。完全满足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的需要。

(六)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开设五年制高职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1.通信网络与设备(融合通信)专业设置的专业论证定名、确立培养方向、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实训等一整套总体设计方案,都经过专题调研、反复论证。其中,根据专业开设的基本要求,搞好专业基础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条件是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加强计算机实训与实习的教学,先后投入资金进行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和改造,使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保障了实验、实训的教学条件。学校现有各类各型计算机100余台,建有计算机http://实验、实训室及4间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建设基础良好,实验条件完备。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4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0引言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设计)

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3.5科技创新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5篇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8802

作者简介:钱琳(1987-),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刘力(1962-),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

0引言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 新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教师、教室、学校的界限,实现了班班相连、校校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向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然而教师们并没有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关注。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两种教育专业实践:一是技术性实践,如按照教学大纲、提问和指令展开的看得见的实践;二是反思性实践,如针对情景考察和策略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教学内容和人际关系等看不见的实践。简单地理解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仅仅表现在技术的应用、备课、授课、师生互动等教学技巧的应用上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与学的教学空间中充满着难以预料的特殊性、瞬间性,教师面对每一堂课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运用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技巧、方法,更多的是面对教学具体过程和突发事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情景、确定问题并寻找适合运用的解决策略。

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特征

1.1经验性

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是教师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重组的过程和结果。课程的内容不断发展更新,但是已有教学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把其内化为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实践是经历不断地批判性审视和重组已有知识技能,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2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锻炼想象能力的课程。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帮助下有意义重建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领会教材的内容及结构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1.3发展性

信息技术的知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随之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知识、能力进行拓展,方可胜任更多的专业角色,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4情境性

情境是实践的场所,实践是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植入各种难以逾越的情境。课堂、学生、家长、技术的发展等都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情境。教师所处的情境是动态和复杂的,教师专业实践的存在是确定的,但它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规律性,即意向与实践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师对何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纳、对何种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收。[3]

1.5创造性

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动态的、复杂的情境决定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将技巧、策略简单地应用于课堂,而是需要教师审慎、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及突发状况。教师的教学实践会随其时间、环境而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将在新的层面上发生,是在前一次基础之上的变革。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随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先进技术的产生等要求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创新。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1做好角色定位,树立教育信念

正确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有着指导性意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专家、设计者,尽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面临着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问题,但教师始终要坚定教育信念。信息技术教师的“本我”是一名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管理机房等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内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育信念,要清楚信息技术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建构知识体系,奠定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体性知识,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于这些知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和深化,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学习特点的知识、有关教育发展脉络的知识等。[4]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满足学生多方面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知识,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性知识,指基于教师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知识形态。这种知识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由经验性知识、个体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组成。[5]

建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自觉的、不懈追求的职业习惯,并将终身学习作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

2.3关注教学情境,推动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在一定情境下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教师身处教学实践的情境之中,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建立与所授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必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2.4开展合作学习,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在平等、开放、伙伴式的学习和讨论氛围中,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开展合作学习:①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在和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教育经验及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时,可以获得其他教师的针对本校教学的直接教学经验,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②校际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匮乏,不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会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学习资源。校际之间的合作学习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台;③网络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个体或者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虚拟社区的合作交流中。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工具已经很普及,依靠这种简单、高效的交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更多本学科的教师、专家等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分享成长经历、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融合,促进知识积累,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2.5加强反思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本质是反思,反思教学、内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反思能够有助于教师理解复杂的教育实践。 教学反思应该全面运用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对已有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反思,思考是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否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估计;课堂期间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具体情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课后反思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当,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感想和体会[6]。

3结语

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更多是因为“自我塑造”,而不是“被塑造”。[7]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动力是对自身要求进步的内部动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学校教学环境和自身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进行自主的、合适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提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梅,许震黎.关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3):456.

[2]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8):9510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冯茁.教师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6):1316.

[5]徐国财,张晓梅,等.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0(1):9296.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7篇

【关键词】空中通信士官 职业素质 对策性分析 军事信息素养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航空通信装备的信息化速度快速提升,这使空中通信岗位对士官职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士官是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与指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使用、管理通信装备的技能型人才,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通信信息装备战斗力的形成乃至未来战争的胜负。因此,抓好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空中通信士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战争实践表明,武器装备越先进,技术含量越高,就越需要经过一定培训周期、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士官来掌握和运用。可以看出,空中通信士官是应用型人才。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空中通信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好的信息素养,扎实的空中通信理论及通信技能,过硬的身体心理素质等,能够适应未来海空作战训练需要。但近些年来,由于没有真正把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要求,不少院校在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上基本沿用学历教育的方式,有的教材只是军官学员的“缩略版”,岗位指向性不强,造成士官本人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

(一)专业素养偏低

随着通信技术、航空通信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作战样式和通信战法的不断涌现,大量结构复杂、技术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航空通信设备陆续装备到部队,从而对空中通信士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最初的大专学历制教育到现在的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和士官任职培训多种培训模式。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部队缺乏有效衔接等因素影响,空中通信士官人才普遍存在职业技能低、适应性较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培养出来的学员不熟悉新装备和新技术、动手能力弱、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岗位需求。

(二)军事素养不强

任职教育院校对通信士官的培养模式受到学历教育影响,“训为用、练为战”的意识不强,面向岗位、面向战场不够,往往只注重对装备技术性能的掌握,不太重视军事基本技能、装备战术运用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培训。因此,培养的人才多属于技术型人才,军事素养不高、装备作战运用能力差,军事特色不够鲜明。

(三)信息素养偏弱

空中通信士官在未来海空战场上对于通信侦察、防御以及对抗作战效能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对战场电子信息的准确获取、充分控制和有效使用上。这就要求通信士官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事信息技能,从而为有效发挥通信装备的技术、战术性能,打赢未来信息战争奠定基础。由于对空中通信士官信息技能培养意识不强,信息化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课程信息技术含量低,信息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形成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从而制约了空中通信士官信息技能的培养,使得其信息能力普遍不高。

二、加强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分析

要培养新型高素质的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士官人才,就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加快推进具有海军特色的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

(一)准确把握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的定位

推进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定位”。职业教育是以岗位任职需求为导向,重在培养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教育。发展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准确把握目标定位。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士官专业人才培B的目标定位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海空作战和海军航空兵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着力打牢学员任职与发展的基础,造就政治强、精通信、懂指挥、会管理、基础厚、潜力大的高素质空中通信专业人才。

从能力构成的关键要素来看,空中通信士官职业素质教育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性,掌握空中通信士官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提高解决装备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复合性,适应空中通信士官职能拓展,提高组训和领导管理能力;三是渐进性,按照逐级培训、能力升级的要求,培养担任下一更高层次职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特色专业体系

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重点强调和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将理论贯穿于技能当中,形成技能、理论相互反馈。

1. 形成 “强化基础、兼顾机种、突出实练”的专业特色。

“强化基础”是学员未来发展的根本,海军航空兵空中通信专业经历了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牢固的基础,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使学员的专业基础更为牢固,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要求。

“兼顾机种”是由海军航空兵飞行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空中通信人才未来要遍布于海军航空兵各运输机、轰炸机部队,满足多种机型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到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又要考虑学员未来向各种机型方向的发展需求。

“突出实练”是空中通信人才为适应岗位任职需求的必然要求。空中通信士官负责飞行中的对外通信联络,在听、译常用通报用语及数据通信设备使用方面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为达到岗位规定的收发报速度和准确程度,在专业教学规划中必须安排大量的专项收发报训练,并根据进度进行阶段性训练效果考评。

2. 突出装备技能培训。

围绕航空通信装备设备,把操作维护能力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努力培养通信装备设备故障诊断准、维修速度快、调校准确度高的专业技能以及能适应复杂电磁环境、能熟练操作通信装备的能力。装备教学作为岗位任职培训的实践性环节是提高空中通信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部队通信装备更新步伐加快,对通信士官人才要求不断提高,但装备教学训练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训练装备少,实装教学无法正常开展;教学装备性能滞后于部队,教学中装备技术运用和战术环境脱节;部分学员学习装备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等。因此,在装备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运用虚拟仿真与实装训练相结合、立足自我与依托部队相结合、技术运用与战术环境相结合的教学万法,保证装备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满足部队通信装备快速发展对通信士官人才的需求。

3. 建立专业技能训练标准。

建立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可以让教员教有目标,学员学有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培训要求,制定专业技能课程标准以及训练实施应知应会的基本要求。要建立一整套以现场测试为主要方式、以现场指导教员为考核主体、以专业技能测评标准为基本内容的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管理办法。要加大“科技练兵”的力度,组织通信专业技能比武、教练员评比等竞赛活动。

4. 加大通信专业教学装备设施建设。

动手能力是通信士官专业技能的基本能力要求。加强专业教学设备的建设,优化和改善专业实践条件,是强化学员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特别是空中通信专业士官,其对装备设备的依赖性特别强,专业能力的核心要求是对新装备的维护和操作使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通信装备的教学效能;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部队实践场所,确保人才培养与部队装备技术不脱节、不落后。

(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培养良好的军事信息素养

“信息化”空中通信士官应具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获取和使用能力的综合素养。一是具备信息化知识。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常识,明确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了解信息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原理等;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知识,知道保证信息安全必要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了解一定的信息战知识。二是具备信息化技能。士官作为通信装备的直接操作使用者,应首先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知识,能准确无误地操作信息系统,能排除一般技术故障,能够正确执行上级命令,按照所担负的任务选择恰当合理的软件操作系统,正确使用数字化战场的各类信息设备,保证装备发挥最大效能。三是具有信息化素养。要具备强烈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敏感性,有获取、利用、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明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意识,熟悉信息化的学习、工作和战争环境。

(四)面向实战,突出训战一体的军事特色

通信技术专业能力第8篇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2]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位思想,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通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ICT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ICT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

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专业课程,将企业工程案例嵌入课程内容,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以通信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培养贴近企业实际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以技能大赛引领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了专业建设,将大赛新技术引入课程体系中,将大赛项目引入课程内容中,将大赛评价标准引入考核模式中。把赛场的高技能渗透到平时的教育之中,把比赛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最终让所有学生具备较高水平、较高技能。

3.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入学初通过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二学期通过模块化教学、职场体验进行基本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项目化教学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五学期通过现网情景化教学进行岗前技能培训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层层递进循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体系与实施方案

针对通信综合代维工作岗位技能需求,重构综合代维ICT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为原则,既体现通信工程技术培训要求的深度又兼顾高职教育特点,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由经过系统、规范培训的教师授课,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通信专业的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明确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与提高。职业素质课程由合作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结合通信企业生产实践,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对通信常用工具的使用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通信专业工作所需的基础的、概念性的知识以及从事通信综合代维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知识基础;掌握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指标;熟悉通信常用线缆与接口的规格、标准与制作方法;能够根据客户需要对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进行软硬件配置,能够排查和处理相关移动通信设备的故障;熟悉移动通信网的基本组成与常用设备;熟悉相关移动通信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与工作条件;熟悉移动通信工程施工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3.岗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以光传输网组建与维护为例,从教学与光传输岗位工作内容结合切入,从符合通信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将光传输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基本内容,课程内容完成从职业岗位需求到教学实施的转变,考虑项目先后逻辑关系,对知识和技能按项目任务重新进行整合,课程内容最后归纳序化为传输网规划、传输网组建、传输网配置、传输网维护四个项目。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导入光传输技术知识,项目载体跟随光传输技术更新变化,以培养学生光传输网软件调试、工程督导、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等岗位能力为根本目的。

4.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期通过通信行业职业规划、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第二学期通过电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三学期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第四学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第五学期通过专业新技术课程注重岗位能力提升。第六学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五、教学模式改革

1.借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3]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参与2009年、2011年两届通信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及时将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课程设体系中,先后开发了“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基站勘查与设计”、“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四门专业主干课程,增设了“TD-SCDMA业务配置”和“无线网络规划优化”两门实训课程,增加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EPON技术与应用”两门专业拓展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借鉴了大赛的比赛流程,均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2.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质量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进行工作过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