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理

机电一体化原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6:23:32

机电一体化原理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1篇

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和概念

顾名思义,发电机是用来发电的,从能量转化的观点看,它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而电动机正好相反,它是通过电能让物体运动的,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所以从能量转化的特点,我们很容易区别它们。

例1(2016・福州)如图1是“混合动力汽车”原理结构的示意图,该车行驶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部件是()。

A.汽油发动机

B.电池

C.发电机

D.电动机

解析:中电池是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都是得到机械能的装置,但汽油发动机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利用内能得到机械能的,是热机;只有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部件,选D。

二、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区别

1.发电机与电动机的区别主要是原理不同:发电机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现象,而电动机利用的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电磁感应是先有运动(切割磁感线),得到电流;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是先有电流,然后得到运动,它们在实验装置图上的区别就在于没有电源的是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原理),有电源的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动机的原理)。

例2(2016・菏泽)如图2所示的电与磁的实验装置中,属于发电机原理的是(=)。

解析:本题A选项是奥斯特实验,这个比较好区分,主要是后三个选项,用上面讲到的方法就能很好区分了,B、D的装置图中都有电源,所以绝对不会是发电机的原理,实际上它们都是电动机原理的实验装置,只有C选项的原理符合发电机的原理,选C。

2.对探究发电机的原理和探究电动机的原理这两个探究实验,有些同学也容易弄混淆,特别是有关方向的探究。两个实验都涉及导体运动的方向、电流的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电磁感应(发电机原理)探究的是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动机原理)探究的是导体受力运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在初中阶段,我们只需要弄清在探究发电机原理实验中,导体运动的方向或磁场方向有一个发生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就会变,两个都发生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探究电动机原理实验也一样,电流的方向或磁场方向有一个发生变化,导体受力的方向就会变,两个都发生变化,导体受力的方向不变,不要求同学们用左、右手定则去判断它们的关系。

例3某学习小组为研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制定了以下两套方案。

方案1:如图3甲所示,把线框放在磁场里,接通电源,观察线圈的转动情况。

方案2:如图3乙所示,把一段粗漆包线绕成矩形线圈,用小刀刮两端引线的漆皮,一端全部刮掉,另一端只刮掉上半周,接通电源后,观察线圈转动情况。

(1)方案1中给线圈通电后。可观察到通电线圈在磁场中___,但不能持续转动,这是因为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线圈的运动方向与其受力方向___(填“相同”或“相反”)阻碍了线圈的运动。

(2)方案2___(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线圈在磁场中连续转动,这是因为当线圈转到一端有漆皮的位置时,由于漆皮是___,使线圈中的电流中断,因此这半周是靠___完成的。

(3)实际生活中的电动机是利用的原理工作,工作中靠换向器周期性地改变线圈中___来实现持续转动,

解析:甲图中给线圈通电时,由于磁场和电流的方向都没有改变,所以线圈受力的方向也不会改变,这个磁场力在线圈转动的前半周是动力,到了后半周就成了转动的阻力,所以,要想让线圈连续转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线圈转到后半周时断电,让那个成为阻力的磁场力消失,线圈靠惯性完成后半周;另一种办法就是利用换向器在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时就改变电流的方向,从而改变磁场力的方向,使阻力变成动力,图乙就是利用了方法一。

答案:(1)来回摆动 相反(2)能绝缘体 惯性(3)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流方向

三、发电机与电动机的联系

由于发电机与电动机都是通^电与磁来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所以它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能量的转化过程可以看出,它们的能量转化正好相反,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构造几乎是一样的,都由线圈、磁铁、换向器、电刷组成(这也是同学们总是把它们弄混的原因),相同的构造为什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呢?这就要看线圈中是先有电流还是先有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了:如果先通电,通电导体会在磁场中运动。这就是电动机;如果借助外力先让线圈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这就是发电机,所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去掉电动机两端的电源,用外力使线圈转动可以发电;反过来,给发电机通电,它也可以成为电动机。

例4如图4,微型吊扇通电后扇叶转动,使微型吊扇转动的工作原理是__,拔下插头,在插头处接发光二极管,用手旋转叶片,发光二极管发光,这是

现象,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

解析:吊扇本来是一个电动机,但拔下插头后,不通电,用手旋转叶片,就是在使叶片带动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所以变成了发电机,

答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电磁感应发电机

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弄清了这三个要点,对发电机和电动机一定不会再弄混淆了,我们再做几道练习试试吧!

学即用,练一练

1,如图5所示是动圈式话筒构造示意图,当你对着话筒说话或唱歌时,声音使膜片振动,与膜片相连的线圈也跟着一起振动,将声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与其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A.电动机

B.扬声器

C.发电机

D.电铃

2.如图6为实验室常用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图,多中金属线圈悬置在磁体的两极间,线圈与一根指针相连,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它受力转动带动指针偏转,便可显示出电流的大小,下列与此工作原理相同的电器设备是()。

A.电烙铁

B.电铃

C.发电机

D.电动机

参考答案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2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35-03

Simulation and Pract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in Electrician Course//ZHANG Qitao

Abstract Integration teaching of simul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elec-

trician course, is a kind of way of teaching that abstract, difficult, boring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earning object constructed as visua-lization, visualization, practice, it is not only accurately and vividly

describe electrical equipment, electric work principle, operation en-

vironment, electrical electrician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achieve-ment, but also can make students feel the learning interest, inspire participation practice power and skill enhancement to achiev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lectrician course,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e skills.

Key words electrician course; simulation;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1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概述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教师在电工基础、电工技能与训练、电气控制与运行等电工课程的教学中,以贴近电气技术岗位的教学内容为主,利用自己设计和开发的教学课件、教学软件或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等多媒体电工教学信息资源[1],通过计算机和投影仪真实、直观、形象地再现电工原理、电工操作程序和工作场景,让学生上机进行电工原理、电工操作过程的模拟仿真操作,然后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的实际操作;或者将多媒体引进实训室,一边进行模拟仿真操作,一边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不仅学到电工课程的理论知识,又学到电工实训操作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电工实际工作能力,实现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电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实训操作则具体实在,而且只有在掌握电工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不至于盲目而机械地操作,真正地掌握实际的电工操作技能。如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但只有理解和掌握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才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电动机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调试、检测、通电运行与故障排除。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于粉笔与黑板对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和描述,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实践也仅是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操作,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专业技能。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和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结合。所以,如何把抽象难懂的电工原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学,又如何把电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在的操作有机地进行过渡和衔接,提高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电工课程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电工课程的模拟仿真,不仅可以把许多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的电工理论和原理变得形象直观、简单易学、生动有趣,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和人机交互的特性,学生可以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模拟在真实场景下的电工操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和感受。教师在电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将电气工作原理、电工作业环境和实践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生动、形象的模拟与仿真,然后使用电工器材的实物,进一步进行电气工程安装的技能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电工实际工作的能力。

如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喜欢电脑和游戏,形象思维能力优于逻辑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电工技能与实训课程[2-4]“两地控制一盏灯电路”的教学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电路工作的原理、电器元件的实物和楼上、楼下两个地方控制一盏灯的工作场景,卡通人物在不同的方位进行开关灯操作的同时,电路原理图中电灯的图形符号与仿真工作环境下的电灯也就显示对应的或亮或灭的工作状态。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两地控制一盏灯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游戏的方式,按照原理图中给出的先后顺序,在实物图中模拟在真实场景下进行连接导线的练习:1)断开总开关,切断电源,防止带电操作;2)按原理图完成全部接线;3)通电运行。

学生在通过虚拟的学习获得实际的知识和初步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双控开关、电灯和导线等实物,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际而真实的技能操作的训练,就能够进一步掌握“两地控制一盏灯电路”安装操作的技能。

由此可见,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是融电工知识、动画和音响效果、操作实践为一体,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方法。它降低了学生学习电工理论知识的难度,把电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在的操作有机地进行过渡和衔接,避免了电工操作的盲目性,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电工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电工操作技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以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成长。

3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应用分析

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是最基本和典型的电动机控制电路,学生在学习了低压电器的构造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为正反转电路、Y-降压启动电路等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学习打下基础。下面以电工技能与实训[2-3]

及配套的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系统[4]“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教学内容为例,进一步介绍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方法及应用。

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模拟仿真

1)器材识别。进入“器材”界面,清晰地呈现交流接触器、空气断路器、热继电器、按钮和熔断器的外形结构,让学生对电器有直观的、整体的认识。将鼠标放到各器件的触点上,师生观察和讨论器件各触点的名称及电路符号。

2)工作原理。进入“电路”界面,呈现电路实物图和电气原理图,将鼠标放到原理图中器件符号上,电路实物图中突出显示对应的器件,与学生一起查看和讨论器件的名称和作用。学生通过电气原理图与电路实物图的对比,为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做好了铺垫。然后进入“原理”界面,通过动画演示,教师讲解或师生讨论分析“有过载保护的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3)电路安装。

①元件的布局:进入“布局”界面,从系统元件库中取出器件,合理布局;布置器件时应考虑器件的位置要与主电路有一定的对应,相同电器尽量摆放在一起,达到布局合理、间距合适、接线方便的效果。

②电路的连线:进入“连线”界面,让学生以交互性模拟仿真的方式,按照原理图中给出的先后顺序(连接线闪烁的先后顺序),在器件布局完毕的实物图中连接导线。

4)试车运行。进入“运行”界面,学生模拟仿真操作:合上电源开关,按动启动按钮SB2,电动机旋转;按动停止按钮SB1,电动机停止旋转。

5)故障排除。进入“排故”界面,根据仿真电路出现的故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查找和排除故障。

学生通过上述过程的模拟仿真练习,基本上掌握了的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安装操作的步骤,为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实训奠定基础。

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实训

1)绘制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图:学生用铅笔、三角板、图板等绘图工具,或者用计算机AutoCAD软件,绘制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图,为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安装的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2)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①电器元件的检测;②电器元件的定位及配线;③通电运行;④电气线路故障处理;⑤清理现场。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安装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检查、指导学生通电调试,设置电气故障,让学生分析和排除故障。学生在配电板实物的安装实践中提高了职业技术的能力。

作品展示与交流 学生在完成了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配电板的安装操作之后,进一步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实训操作的经验和体会;然后,教师点评学生作品,赞赏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训操作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教学步骤往往容易被忽略,使得教学过程不完整而感到缺憾。其实,它不仅是激活课堂欢乐气氛,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的主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华和高潮部分。学生通过作品展示与交流,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激发和保持参与操作实践的动力,还可以共同分享彼此之间的劳动成果,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展现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因此,作品展示与交流是进一步地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电动机单向运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配电板安装的操作技能,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和配电板安装的操作训练,以及作品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热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促进教师直观地测评学生成长指标,关注学生技能的实现以及项目教学的具体化。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体验和感受课堂氛围和谐的愉悦,关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促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将模拟仿真引入电工课程的理论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它并不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唯一的手段和方法,还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而综合地考虑,灵活地加以应用或取舍。再者,在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实践活动中,计算机模拟仿真是通过虚拟设备和电路的形状、工作原理、操作程序,使学生在视觉和感觉上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受,实现人与机的交流,便于学生对电工的理论知识和电路原理以及操作程序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虚拟的情境和操作必然要回归真实的电工设备和器材的操作,才能掌握实实在在的电工操作技能。因此,在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计算机模拟仿真的应用,更要重视真实的电工设备和电工器材的实践操作。

4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价值体现

利于学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电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反衬出教材内容和教学设备呈现出相对滞后和更新缓慢的状况。模拟仿真能够使用真实先进设备模型,作为学习者的操控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实际操作,给学习者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使得模拟仿真教学可以及时跟进产业技术的变革和高新设备的学习,从而适应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职教新理念,以利于学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

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电工课程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如果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同时进行,效果是最理想的。因此,在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仿真的演示和操作,将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学,再通过亲身实践操作,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从直观到抽象再回归实践的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避免实践操作的盲目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果教学班级的人数过多,教师的指导就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所以,很多学生在操作实训的最初阶段就感到难以下手,无所适从,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学生通过模拟仿真的演示和操作,就容易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就容易上手,按正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训操作。因此,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避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节约教学成本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必须购置一定数量的电气实训器材供学生实习用。但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规范性操作行为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损坏一定的实习器材,增大学校的教学成本。计算机仿真,模拟真实环境下的电工作业,没有损坏电工器材的后顾之忧。通过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学生就容易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损坏器材的可能性大大减小,而且也可以缓解因实习器材不足影响教学的压力。

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电工课程的模拟仿真,逼真地再现了电工技能训练的项目,对学生身临其境和亲身参与从而获得技能提升和技能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过,模拟仿真虽然具有直观性的教学效果,毕竟它是虚拟的教学场景,与实际的真实场景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掌握真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模拟仿真教学是实践操作的桥梁,通过实践操作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营造寓教于乐环境的能力和调控课堂秩序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尽可能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因此,通过电工课程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3篇

关键词:电机及拖动基础;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08-02

电机及拖动基础作为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性专业主干课程,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今生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等院校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响应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作者所在的高校作为湖南省首批进行应用型转型试点的两所高校之一,大力推进学校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发展。为响应学校号召,本文结合对自动化专业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研究。

一、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特点分析

电机及拖动基础是我校自动化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在当前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理论课时为50学时,实验课时22学时,理论与实验独立考核。从教学内容上看,该课程以《电路原理》、《大学物理》为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涉及到电路原理、磁路理论、电磁力学等,授课内容多,教学内容中包含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磁路基本原理、磁动势、电磁力、电磁感应、感应电动势等等,学生的理解难度大;课程内容包括电机学原理及电力拖动两大内容板块,相关内容的相互衔接较为松散。

二、调整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突出工程应用的课程教学体系

电机作为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设备,在当前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化生产活动中最主要及最广泛使用的动力设备,在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转型及重视对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方针下,根据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按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对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及授课重点进行规划,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与企业的需求及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合理衔接。如直流电机的原理与组成结构部分的教学,对于直流电机的绕组结构及分布内容进行压缩,只需要介绍磁极对数及极距两个基本物理概念;对直流电动机的转动原理进行较详细的分析,而对电枢反应及直流电机的换向等内容,不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而只简单介绍换向不良产生的危害,电枢反应的影响,将理论分析困难的内容进行压缩,突出对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电机及拖动系统的整体教学内容中,包括直流电机基本原理、变压器基本原理、交流电机原理、交流电机拖动系统等内容。在常用的经典教材中,章节顺序按直流电机的结构及原理、变压器、交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原理、直流电机拖动系统、交流电机拖动系统等章节内容编排,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如遵循按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的常规思路,即先讲述直流电机结构及原理、变压器、交流电机的原理及结构,再讲述电机拖动系统的相关内容,则教学内容会出现衔接问题,学生在学完交流电机的结构及原理部分内容后,对直流电机的相关原理内容已经出现了部分遗忘的情况,此时再讲述直流电机拖动内容,需要安排不少的时间对前面的运行原理部分的内容进行复习。对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进行合适的调整,将直流电机的拖动内容安排到直流电机的结构与原理之后,将交流电机的拖动内容安排到交流电机的基本原理之后进行讲授,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板块,即直流电机及其拖动系统,变压器,交流电机及其拖动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讲授了相关的电机原理之后即开始讲授电机拖动系统,通过相应的电机拖动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强化对电机结构及运行原理的理解。

随着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发展,交流电机目前占据电机应用领域的主导地位,直流电机因为体积大、价格高,其市场占比逐步降低,但在一些对调速性能要求高的场合具有不可替代性,结合当前电机及其拖动系统在行业中的应用状况,对电机及拖动系统课程的整体教学课时进行分配,突出交流电机及拖动系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适当对直流电机及拖动系统的部分不常用的理论内容如绕组分布等教学内容进行删减。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面向实际应用,提升教学效果

电机及拖动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动力学、热力学等多门学科,电机拖动系统与实践联系密切,其先修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大学物理,课程中抽象性的概念内容较多,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对比教学法,如电路与磁路理论的关联性强,并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电路参数及欧姆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磁路的基本特性及磁路欧姆定律。

对重要及基础的概念,在讲述时既要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又要做好知识点的凝练与归纳,要做到深入浅出,如直流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涉及到能量的变换、电磁力学、运动力学等多个知识点,在电机的起动过程中,内部磁场、通电的电枢导体、电刷与换向片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时,根据电动机运行的三要素,总结出电机运行原理性口诀:电生磁;电磁生力;变磁生电。电生磁,即电机运行过程中,依靠励磁电流产生气隙磁动势,形成空载内部磁场(运行要素一);电磁生力,指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运行要素二);变磁生电,即电枢绕组内的磁通变化时在绕组内部产生感应电动势,完成电动机的能量转换任务(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结合电动机的电刷与换向器结构(运行要素三),归纳总结出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电磁关系及连续旋转的基本要素。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放射式展开,如励磁方式知识点的讲授,可先复习直流电机运行的三基本要素,指明内部磁场属于直流电机连续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随后则可引出电机的励磁方式,指明内部磁场的必要性及内部磁场形成的技术手段,形成课程知识点的发散及串联。

将相关的工程应用案例情景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电动机的运动方程平衡部分,有转矩平衡公式:Te-TL=J■,在进行公式的深入分析之前,需要对电磁转矩、负载转矩及转速正方向的定义,并根据公式确定系统运动的平衡状态、过渡状态,随后引入负载转矩特性分析内容,对不同负载的转矩特性进行分析,按照恒转矩负载、通风机类负载、恒功率负载三类分析负载转矩与负载转速之间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负载,可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对应的实际生产机械图片,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在对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及调速知识有了一定掌握之后,教师可结合专业定位情况,挑选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案例,使得学生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应用。比如结合目前国内电动助力车及电动摩托车等旺盛的市场需求与销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款用于电动摩托车的直流电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问题:降低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的瞬时转速及电枢电流数据是多少?稳定后有何变化(负载不变)?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式怎样实现?调速过程中能量损耗及能量转换关系有何变化?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使学生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可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载人用的轻便电动自行车与主要用于载货运输用的“爬坡王”电动车的电机在选型上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参数区别?对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继续引导:为了提升一次充电的行驶里程,可否将回馈制动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并指导其设计一些小型的验证性实验装置。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的需求,在新的培养体制下,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重点突出、与应用密切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经过实际的教学试验,验证了改革的课程教学比常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顾绳谷.电机及拖动基础(第四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4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电子文件;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038-02

1 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对电子档案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

以往把档案贴上封条放在档案室里的做法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公布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给想要使用档案的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发挥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意识到档案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社会中也确实存在少数人的极端看法,认为单位档案是单位的私有财产,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处于封闭状态,更谈不上电子档案的开放与上网了。

1.2 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进展缓慢制约电子文件的整理与归档

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是对全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的前提与基础。例如,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为机关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指明了方向,然而,这项政策真正落实到各级机关实施过程中,就不容乐观了。许多单位因实施现行分类法有一定难度,前仅仅从微观上考虑本单位的现状,实施奉单位制定的分类方法,没有从全局利益考虑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对未来档案电子化的影响,出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局面,使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难以实现。

1.3 计算机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于档案管理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力、物力有限,有些档案部门至今仍没有配备计算机,或者即使有了计算机,对一些重要的电子档案也在传递、承办之后,又辅以纸质档案加以保存,形成两种类型文件共存共用的局面。因电子档案的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管理人员没有受过关于使用和保存电子档案的系统教育,档案人员尚不能娴熟使用电子档案软件,或者在选购软件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2 电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 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2.1.1 对电子文件原稿保存的忽视

目前,在计算机上起草和制作文件,已是办公常事。往往一旦文件定稿打印后,作为草稿性的电子文件的保存就经常被忽视。许多单位对电子文件没有采取很好的保护措施。随意对其进行删改,不是被清除就是被新文件覆盖。使具有原始性的电子稿件面目全非。失去了归档保存的意义。

2.1.2 信息安全与保密问题

电子档案存放位置的不固定性、载体的可转换性、信息接受对象的开放性以及文件内容的可分解性,造成电子档案与载体的可分离,使电子档案信息随时有被修改、窃取、销毁的危险。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电脑病毒和蓄意破坏的电脑“黑客”对档案存放载体形成威胁,载体一旦被电脑病毒感染或被“黑客”闯入,就可能造成信息数据无法读取或载体内所存信息的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系统瘫痪。

2.1.3 电子档案的接收格式问题

由于电子档案的应用尚没有全国范围内普及,档案文件在转手移交过程中,会出现因两部门存储档案方式不同,使用软件不同,而使电子档案在转交过程中出现困难。

2.2 电子档案自身的缺陷

2.2.1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问题

对于纸质文件来说,内容的原始性附着在形式的原始性上,其字体、字迹、图像、印章等清晰可见,内容真伪易于判别。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确认内容的真实性。纸质文件的原始性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于任何一项形式上的变化,人们都有理由对它的原始性表示怀疑。但电子档案的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独立的,不仅内容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使档案部门在对电子档案进行检验时,很难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进行认定。

在真实性问题上,电子档案极易失真。如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的操作过程稍有失误即会导致档案信息失实;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伴随其生命的始终,维护其真实性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信息内容“出错”的概率和机会远高于传统档案。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很难保障。电子文件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如不及时捕获,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电子文件结构复杂,储存方式多样,容易造成信息的缺损。

2.2.2 电子档案存储栽体的特质与缺陷

(1)温度。高温可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破坏作用。一般温度在10℃以上,每升高10℃,各种化学反应会加快1―2倍。

(2)湿度。潮湿有利于档案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库房潮湿还会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等不利因素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破坏作用。

(3)光。光向外辐射时会产生热量,这种光辐射热就会影响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耐久性。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电子档案载体的影响很大,紫外线长期照射能使磁性载体消磁或退磁,造成信息难以读取。

(4)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在一定环境下会生成氧化性极强的原子氧,进而产生臭氧等,导致电子档案保存载体耐久性削弱。

(5)灰尘。灰尘会给电子文件保存载体带来机械损伤。在整理、保存、利用过程中,会引起灰尘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磨擦,使其受到损伤;灰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而带有酸、碱性,有些灰尘本身就带有酸、碱性,因此灰尘落在电子文件保存载体上,就会带来酸、碱性,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起腐蚀破坏作用;灰尘还是微生物寄生与繁殖的良好场所。灰尘落在电子文件保存载体上,就有可能给电子文件保存载体带来霉变。

(6)有害生物。危害档案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尤其是霉菌,它可使电子文件保存载体变质,生成霉斑,还会分解出有机酸,从而使物酸性急剧增加。

(7)磁场和机械震动的影响。磁场和机械震动就会造成载体磁粉脱落、磁性减退或消失,使记录信号丢失,记录信息被破坏,从而影响档案数据的读出效果,缩短电子档案载体寿命。

2.2.3 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性问题

当人们使用技术和设备将信息内容记录在磁性材料和光盘载体上后,电子档案就永远离不开这种技术和设备,人们只有采用这种记录档案信息内容的技术和设备,才能识别它的信息内容。因此,电子档案在阅读上的间接性和对生成环境的依赖性,决定了要处理、阅读电子档案必须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更新换代很快,常常只能隔代兼容,不同软件、硬件环境形成的电子档案载体互不兼容,难以互换,对

于需要长期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来说,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出现保管完好的电子档案载体无法找到读取设备。这是一个比档案载体寿命更为重要的问题。

3 解决电子档案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3.1 电子档案管理的原则

3.1.1 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开展档案信息电子化最重要的原则,也是确保电子化档案信息可用性的基本条件。它要求所有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本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并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标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因此,对上网档案信息的组织与传递必须采取各方统一认可的规范与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减低因存储格式和软件平台的不同而进行转换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信息存储传输的效率,而且有助于选择档案信息电子化的最佳技术方案。

3.1.2 可靠性原则

人们对电子文件的证据性、可靠性问题尚存在很多疑虑。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国家制订必要的认定规范外,文件、档案工作中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是十分重要。在电子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中,要严格制度、堵塞漏洞,不仅要确保归档文件和进馆档案的真实有效,还要注意在整理、鉴定、复制、调阅等各个环节遵守操作规程,建立必要的备份等,以防止信息的丢失和失真,维护电子档案的可靠性。

3.1.3 高效率原则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工作量大、耗时耗财,必须十分讲究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应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档案信息电子化方案和最高效、经济的电子化加工系统设施。合理的技术方案的确定,是整个电子化工程成败和效率高低的关键;而优良的电子化加工系统。是档案信息电子化工程的助推器。

3.2 解决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3.2.1 加强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

由于电子文件的特性决定了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的方法和要求不同于纸质文件。草稿文件由于不具备正式文件的功能,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不保留。但是,如果出于保留文件重要修改过程的目的,则应对原稿进行收集和积累。对起辅助作用或正式作用的文件,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并与其相应的纸质文件之间建立标识关系。必要时应在收集积累过程中制作成纸质拷贝件或者制成微缩品,以免系统发生意外情况时电子文件信息丢失。

3.2.2 采取切实可行的信息保护措施

信息安全技术对于维护电子档案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电子档案上网后必须从人口、传输、使用三个方面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目前,为防止档案信息被窃取、删除和修改,防止网络“黑客”的进入,常用的技术方法有签署技术、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写、档案备份、专机专用、设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等。这些技术措施对于证实电子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确保电子文件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防范对电子文件的非法访问和随意删改,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应当不断改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努力提升馆藏档案的安全保护水平。

3.2.3 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在电子文件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和造就一批通电子技术、懂档案管理的人员是当务之急。档案部门和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多渠道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素质高、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做文书、档案工作。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加大对现代科技知识和电子技术的培训。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5篇

关键词:机电设备;故障;可靠性

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分析

在机构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功能和动力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电子化设计与机械装置及软件结合起来的统称为机电一体化。该设备是企事业机械加工中的关键设备,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影响和损失往往很大,所以,只有正确使用和精心维护才能达到设备效益的最大化。

1、设备损坏原因分析

1.1 设备的有形损坏。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发生实体磨损,这是有形磨损。1台40T刮板运输机的电动机,经过长时间带负荷运转,就会发生定子矽钢片老化、磁通量减少、定子线圈烧毁、出力小等情况,这些因素都构成设备的损坏,称之为有形损坏。设备在闲置过程中,由于生锈、腐蚀、塑料或橡胶部件老化等,也会造成设备的精度降低,甚至失去了工作性能,也是有形损坏。

1.2 设备的无形损坏。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除遭受有形损坏外,还会有无形损坏,这是由非使用和无外力作用所引起的设备价值上的一种损坏,也称经济磨损和无形磨损。原因是由购买设备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利用率低,使设备的价值贬值。

1.3 设备的综合损坏。机电设备的损坏具有双重性,设备在它有效使用时间内,也就是有效使用周期内,同时遭受有形损坏和无形损坏,称之为设备的综合损坏。

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组成部分的材质不同,使用条件不同,因此它们的耐用程度也不尽相同,1台40T刮板输送机的电机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定子矽钢片老化、磁通量减少、定子线圈烧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P---机电设备有形损坏程度;

R---机电设备修理费;

K1---机电设备修理后的价值(设备原值+检修费用) 。

以刮板输送机电机为例,1台40T刮板输送机电动机的修理费为0.4万元,它的原值1.2万元,设备修理后的价值为1.6万元,则有形损坏程度为

2.1 机械设备故障特点

运行过程的动态化是机械设备的一大特点,不同时段出现的测试数据是不同的,每个时段的数据不可重现,用检测数据直接判断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固然不是十分可靠。

缓变性、离散性、连续性、问歇性、突发性和模糊性等是设备整体功能故障凸显的特点,故障原因很有可能是一个故障多个原因和多个原因同时作用而产生的故障结果。

2.2 电子设备故障特点

电子设备的故障具有突发性、隐蔽性、敏感性等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原有机械和电子设备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表征复杂性、交叉性、融合性、故障转移性等特点。

3、设备常见故障划分类别

设备功能失常即设备故障。就是设备不能达到预定的工作状态,没有办法满足该有的功能和性能。通常是设备的构造处于不正常状态--劣化状态。人为操作不当或失误,设计制造不当造成设备固有缺陷,按自然磨损规律、失效等许多原因都可能造成设备故障。

常见的设备故障可分为电气故障和机械故障:

3.1 电气故障

硬件和软件故障是电气故障的两大故障类别,由电子器件、印刷电路板、电线电缆、接插件等出现非正常现象甚至损坏造成的故障为硬件故障,只需要调整某些数据或者修改加工程序方即可的为软件故障。

3.2 机械故障

当机床运动特性出现下降时,机床虽可以正常运转但是却无法生产出合格的零件。造成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机床定位精度超差、机械传动反向间隙大、造成失动量变大、运动不平稳、机床主轴轴向径向跳动精度超差、机床导轨位置精度超差、丝杠螺母副精度下降及温升等。

4、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4.1 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处理

设备运行中会产生各种表征其状态的物理现象,并引起相关参数的变化,为观测和监控设备提供了可能性。通常把这些参数变换成容易测量、处理和记录显示的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就称为信号。就可以通过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变换、综合、识别,对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用于预报设备的运行状态。

4.1.1 信号的预处理

对所采集的信号数据,按误差理论的方法,排除粗大误差后,再对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进行分析和数学处理。通常若不存在系统误差,则设备不会有大的故障,即故障信号一般表现为系统误差。

4.1.2 常用数学方法

动态信号有确定信号与非确定信号之分,主要研究对象是确定信号。确定信号是可以用数学关系式、图表来描述的信号。

确定信号又分为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两大类。

任意时刻都存在都可以给出确定函数值的信号为连续信号,如:正弦、直流、阶跃、锯齿波、矩形脉冲,截断信号等等。

4.2 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的方法

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独有的特点,转变思维方式,以机、电有机结合的形式分析故障原因所在。首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熟悉其各个功能模块的大概框图,根据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形式、用途和工作情景,分析故障可能出现的形式和影响因素,必要时进行故障树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分析诊断法:

①信息比较诊断法:将采样与事先建好的数据库中的数值进行比较,超限为故障。

②参数变化诊断法:在阈值以下时,设备运转不明显,一旦超过阈值,则发生异常。如振动故障,会表现为噪声及振幅加大。

③模拟实验诊断法:对不太明白故障发生原因的设备如高速、高压的涡轮机、离心式压缩机等可采用模拟方式找问题。

④函数诊断法:当故障征兆与故障原因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函数关系时,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计算就可预测或识别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⑤故障树分析诊断法:这是一种由果到因的倒推分析过程,应用较广。

5、机电设备维护保养

5.1 机电设备性能劣化的三大类型

①使用劣化:由温度、压力、破损、变形、裂纹、疲劳、冲击、脆化、介质附着、材料缺陷、操作失误等引起。

②自然劣化:由锈蚀、变形、材料老化等造成。

③灾害劣化:由风暴、水浸、地震、雷击、爆炸、强电磁辐射等引起。

5.2 三个保养类别

保养的目的是要延长设备的寿命周期,按保养工作量的大小可分为三类。

①日常保养或称例行保养,主要内容是:清洗、、紧固松动螺纹、检查零部件情况等。

②一级保养。主要内容:普遍进行清洗、、紧固、对部分零件进行拆卸清洁以及进行部分的调整(如间隙调整)。

③二级保养:进行内部清洗、、局部解体检查和调整。

5.3 设备的检查

这里是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及磨损程度的检查和校验。按时间间隔划分可分为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按技术功能划分可分为机能检查和功能检查。

①机能检查主要是查漏、防尘和耐高温、高速、高压的情况检测。

②精度检查主要是对设计精度和实际加工精度进行对比检查和测定,为维修提供依据。

可用设备能力系数和设备精度系数来衡量设备的综合精度,其计算公式为: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6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电子文件;现状;问题;对策

1.前言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军事、电子政府等一系列新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随之应运而生。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全球性、开放性、共享性、动态性发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介入Internet。电子政务系统中大量的政府公文通过Internet、高效流转,档案已不再仅仅以单一的纸质形式存在,以磁、电、光等介质为主要信息载体的文件应运而生,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档案。由于电子文件档案的出现和发展时间短,暴露的问题较多,因此,对电子文件档案的科学管理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电子文件档案特性

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2.1 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相分离性

电子文件的存放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通过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相互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之间相互复制,而内容却不发生任何变化,信号形态也无任何变化。

2.2 信息形态的数字化

在计算机内部,无论是传输还是运算、存储等处理,电子文件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对于这种经过复杂编码的信息,人工无法破译它的含义,只有通过计算机特有的程序解码,使之还原为输入前的状态,才能识读它。

2.3 信息的可变性、不安全性

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计算机环境本身的特点,使得对系统中信息的增删、更改和重新编辑都变得十分容易,而且修改后可立即形成一份新的文件且看不出改动过的痕迹。计算机系统中的静态文档已大量被动态文档所取代,而动态文档中的数据不断地被更新或补充,以反映最新的情况。如果未做备份,数据一旦被修改,原来的文档就荡然无存,毫无痕迹。

3.电子档案管理的现状

3.1 对电子档案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

以往把档案贴上封条放在档案室里的做法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公布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不能发挥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意识到档案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档案信息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社会中也确实存在少数人的极端看法,认为单位档案是单位的私有财产,使档案信息的开发处于封闭状态,更谈不上电子档案的开放与上网了。

3.2 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进展缓慢制约电子文件的整理与归档

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是对全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为机关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指明了方向,然而,诸多单位仅仅从微观上考虑本单位的现状,奉行单位制定的分类方法,没有从全局利益考虑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对未来档案电子化的影响,出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局面,使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难以实现。

3.3 计算机技术尚未大规模应用于档案管理

有些档案部门至今仍没有配备计算机,或者即使有了计算机,对一些重要的电子档案在传递、承办之后,又辅以纸质档案加以保存,形成两种类型文件共存共用的局面。很多管理人员没有受过关于使用和保存电子档案的系统教育,不能娴熟使用电子档案软件,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4.电子文件档案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1 对电子文件原稿保存的忽视

目前,在计算机上起草和制作文件,已是办公常事。往往一旦文件定稿打印后,作为草稿性的电子文件的保存就经常被忽视。许多单位对电子文件没有采取很好的保护措施。随意对其进行删改,不是被清除就是被新文件覆盖。使具有原始性的电子稿件面目全非,失去了归档保存的意义。

4.2 信息安全与保密问题

电子档案存放位置的不固定性、载体的可转换性、信息接受对象的开放性以及文件内容的可分解性,造成电子档案与载体的可分离,使电子档案信息随时有被修改、窃取、销毁的危险。互联网的开放性,载体一旦被电脑病毒感染或被“黑客”闯入,就可能造成信息数据无法读取或载体内所存信息的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系统瘫痪。

4.3 电子档案的接收格式问题

由于电子档案的应用尚没有全国范围内普及,档案文件在转手移交过程中,会出现因两部门存储档案方式不同,使用软件不同,而使电子档案在转交过程中出现困难。

5.电子档案自身存在的问题

5.1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问题

对于纸质文件来说,内容的原始性附着在形式的原始性上,其字体、字迹、图像、印章等清晰可见,内容真伪易于判别。人们可以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确认内容的真实性。但电子档案的内容与形式是相对独立的,不仅内容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使档案部门在对电子档案进行检验时,很难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进行认定。

5.2 电子档案存储栽体的特质与缺陷

(1)温度。高温可加速各种有害化学杂质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破坏作用。

(2)湿度。潮湿有利于档案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库房潮湿还会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等不利因素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破坏作用。

(3)光。光向外辐射时会产生热量,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电子档案载体的影响很大,紫外线长期照射能使磁性载体消磁或退磁,造成信息难以读取。

(4)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一定环境下会生成氧化性极强的原子氧,导致电子档案保存载体耐久性削弱。

(5)灰尘。在整理、保存、利用过程中,会引起灰尘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的磨擦,使其受到损伤;灰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而带有酸、碱性,对电子文件保存载体起腐蚀破坏作用;

(6)有害生物。危害档案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尤其是霉菌,它可使电子文件保存载体变质,生成霉斑,还会分解出有机酸,从而使物酸性急剧增加。

(7)磁场和机械震动的影响。磁场和机械震动就会造成载体磁粉脱落、磁性减退或消失,使记录信号丢失,记录信息被破坏,从而影响档案数据的读出效果,缩短电子档案载体寿命。

6.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策略

6.1 电子档案管理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开展档案信息电子化最重要的原则,也是确保电子化档案信息可用性的基本条件。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因此,对上网档案信息的组织与传递必须采取各方统一认可的规范与标准。这样能够减低因存储格式和软件平台的不同而进行转换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极大地提高信息存储传输的效率。

(2)可靠性原则

人们对电子文件的证据性、可靠性问题尚存在很多疑虑。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国家制订必要的认定规范外,在电子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中,要严格制度、堵塞漏洞,不仅要确保归档文件和进馆档案的真实有效,还要注意在整理、鉴定、复制、调阅等各个环节遵守操作规程,建立必要的备份等,以防止信息的丢失和失真,维护电子档案的可靠性。

(3)高效率原则

档案信息的电子化工作量大、耗时耗财,必须十分讲究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应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档案信息电子化方案和高效、经济的电子化加工系统设施。

6.2 电子档案管理策略

(1)加强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

由于电子文件的特性决定了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的方法和要求不同于纸质文件。草稿文件由于不具备正式文件的功能,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不保留。但是,如果出于保留文件重要修改过程的目的,则应对原稿进行收集和积累。对起辅助作用或正式作用的文件,应及时收集和整理,并与其相应的纸质文件之间建立标识关系。必要时应在收集积累过程中制作成纸质拷贝件或者制成微缩品,以免系统发生意外情况时电子文件信息丢失。

(2)采取切实可行的信息保护措施

信息安全技术对于维护电子档案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至关重要。电子档案上网后必须从入口、传输、使用三个方面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目前,为防止档案信息被窃取、删除和修改,防止网络“黑客”的进入,常用的技术方法有签署技术、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写、档案备份、专机专用、设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等。这些技术措施对于证实电子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确保电子文件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防范对电子文件的非法访问和随意删改,都具有很好的效果。

(3)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

在电子文件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电子技术、懂档案管理的人员是当务之急。档案部门和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一方面,要多渠道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素质高、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做文书、档案工作。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特别是加大对现代科技知识和电子技术的培训。

(4)加强对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管理

软件管理上,要积极开辟电子档案存储的新途径,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刻录设备,对应归档的电子文件、数据资料采用通用格式的光盘存储。要及时修补管理软件的安全漏洞,对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实现全天候自动升级,搞好档案上传、下载的安全等级和访问权限。在硬件管理上,要进一步完善电子文件和计算机设备的保管设施和环境,强化防磁设施的完善和维护,有条件的应及时升级服务器主机和数据库的硬件设施,确保档案电子信息数据在保存和传输过程中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7篇

关键词 危机管理 供电企业 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力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面临的内外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社会对电网企业的关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电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能面临着各种隐性的、不可预测的危机。如果电网企业不能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审视其全局性和重要性,没有一整套详尽而系统的应对举措,及时预防和化解企业危机,对企业的发展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认清企业危机,树立危机意识,做好危机预防和处置是现代电网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电网企业危机的类型

(1)形象危机。不论是电网企业的经营道德、经营方式、服务态度,还是经营者或员工不妥当或错误的言行,都会造成企业形象危机。电网企业一旦发生形象危机,就会面临“用户不满意、政府不放心”的局面。

(2)决策危机。由于电网企业既有公益性又有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属性,因而与一般企业相比,电网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就不能只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还必须担负起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需电网的任务。如果电网企业不能很好地统筹二者关系就可能引起决策危机。

(3)信誉危机。电网企业也具有一般企业共有的经济属性,因而严格履行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和认真践行对用户的承诺,保障充足合格的电网供给,就是建立电网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如果失去公众和客户的信任和支持,电网企业的信誉就会下降,进而造成信誉危机。

(4)媒体危机。在新形势下,电网企业一直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虽然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电网企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以及媒体和社会对电网企业持有较高的关注和监督感,再加上媒体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有所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时会出现失误并可能造成媒体危机。

(5)突发危机。在人们无法预测和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中,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可能给电网造成重大故障,此外电网和电厂本身的安全事故也具有突发性,这两类情况都可能给电网企业造成巨大的危机。

二、构筑电网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措施

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就是从企业的危机信息收集、程度评估、决策指挥、处理方案实施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的危机管理责任体系。从危机产生的原因看,企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危机的预防工作与处置工作。

(一)危机管理体系的整体预防系统

(1)强烈的全员危机意识。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必须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通过对同行和企业本身的电网结构隐患分析、危机实例剖析进行危机教育和培训,开展事故预想、险情假设、危急应对等大讨论和模拟演练,自觉寻找和反思企业的弱点,发现潜在危机并积极克服。

(2)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框架。应建立由一把手挂帅的危机管理组织框架,负责全过程的危机管理,发现并挑选出最适合的人才分别负责信息、决策与运作三个子系统,规定每一个子系统及成员在危机管理中的任务、目标和职能,规范其信息流向、工作程序及外部沟通,将应对危机管理重大事项的关口前移至防范阶段,避免互相推诿或各自为战,提高企业防范效果和处理效率。

(3)详实的危机管理计划。一般包括主导原则、危机管理预案等两个方面。电网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行动原则有:一把手原则。一把手的权威、经验、能力、感觉以及在调动资源如人、财、物等方面都是他人无法比拟的;扁平化原则。使与危机有关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到一把手等决策层;快速应对原则。快速反应往往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严格分工原则以及社会和企业整体利益优先原则。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危机评价和潜在事故分析等情况,预测和评估危机的性质、规模、后果,制定不同层次各个部门的行动计划,制定报警、紧急救援、应急控制中心的地点和组成、现场工人的行动步骤、撤离程序、抢险人员和应急物资及意外情况。

(二)危机管理体系的重点预警系统

第一,定期分析本企业管理漏洞和电网薄弱环节。

第二,随时监测和预测危机。严密监测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搜集有关危机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重点预警和预控危机。对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根据警讯指标发出危机警报,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有效地避免危机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三)危机管理的高效处理体系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迅速查找危机的主要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果断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2)开辟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尽可能快地把完整、准确的真实情况及后果预期反馈到上级有关部门、电力用户和社会公众,必要时主动请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向公众澄清事实,避免无端猜疑,减少负面影响。

(3)选择适当的危机处理策略。若很可能引发范围更大、破坏性更强的危机时,宜采取隔离策略将危机控制在尽可能小的区域内。若危机的破坏性趋势难以逆转或者其处理代价难以承受时,宜适时中止抢险,主动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若危机是由于政府、用户或其他突发性因素引起的,企业可能会有说不尽的苦衷,但决不能争辩、推诿,应先付出一定的代价解决危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力求变“危机”为“生机”。

(四)危机管理的全面总结体系

(1)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资料积累和调查分析,分析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催化因素,分析有无新的危机因素,分析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2)评价。全面评价危机处理体系是否完善,重新审视企业在危机应对全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企业的预防系统是否合理有效,预警体系是否到位及时,反思应急处理方案是否最优,还有哪些地方亟待改进,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

(3)修正。对调查分析和评价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归类,通过专家评审、演练评审等分别提出修正措施,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并以此教育员工和培养训练有素的危机管理骨干人员。

三、小结

本文分析了电网企业面临的战略性风险,依据其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但是因为危机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危机的发生往往具有不可确定性,并且由于企业的性质、文化、结构等方面各异。因此,企业在危机管理方面不能死搬硬套,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危机管理方式,这是笔者以后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亦是各企业应当关注的焦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洪流。

机电一体化原理第8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特点;管理

1.电子档案的特点

1.1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相同的本质,两者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都具有物理实态的特征。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都是形成者真实活动的记录,具有利用价值。由于电子档案是通过计算机录入制作生成的,与传统的纸质档案在载体质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电子档案要借助于计算机解码来转换成人们可以识别的符号后,才能为人们所用。

1.2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

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一般是光盘和移动硬盘,存储量大大高于过去的各种信息介质,特别是移动硬盘,信息存储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而制成电子文本,存入移动硬盘,携带方便。这种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大大减少了档案的存储空间,便于存放,便于查阅。

1.3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

电子档案的信息无须有固定的物理位置,它可以以非实体进行加工和管理。这种可分离性造成了电子档案信息易于更改,不留痕迹,易于复制、传输、便于异地调阅或形成文件。电子档案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若干用户可同时共享同一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实际的工作中,电子档案可以实现局域网内的共享,档案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查阅单位的情况。而纸质档案由于受原件的约束,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用户利用内容的档案,并且要到档案管理者那里才能查询到相关信息。

1.4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

1.5系统依赖性

电子档案的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对设备及标准有依赖性。电子档案的生成、传输到存储,都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实现的,离开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电子档案看不见也摸不着。另外,电子档案的运作环境对标准化的要求很高,无论是信息加工、存储、传递、检索,还是软件的运行、载体的更换,都会受到标准的制约。如果不遵守标准,或者是标准不健全、不统一,就会出现电子档案在其他设备环境下,或在原设备更新时不兼容而无法读取,以及不同载体之间难以转换等情况。

2.档案信息的电子化趋势

2.1电子档案是由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档案

虚拟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信息,才能使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到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室藏档案资料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电子档案可以改变传统档案管理带来的信息保管难、整理难和利用难的问题。档案信息电子化可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和政府机关现有的计算机资源,提高电子设备的利用率;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克服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的缺陷;节约纸介档案管理和传播经费;便于信息资源的流通和潜在价值的实现。

2.2档案室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电子档案归档主要用磁带和光盘。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大量产生,逐步成为真实纪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情况、反映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

3.电子档案管理的要求

3.1档案人员要转变思维方式,更新观念

电子档案是档案管理中的新生事物,一些人在思想上难以一时接受,或者虽然接受了,但却将其只作为资料或副本保管,是档案管理走进了误区。为此,要提高档案人员对电子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摆脱以纸质档案管理为基础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以电子档案为基础的新型思维模式,实现由纸质文件的现代观念向电子档案的“后现代观念”的转变。

3.2档案人员要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识读性

纸质文件能保证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可识读性毋庸置疑。而电子文件却不同,外表看来保存完好的磁盘,由于环境(硬件、软件、加密、编码方式等)的变化,信息很可能具有不可读。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是以特定的编码形式记录下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编码替代原来的编码,电子文件各自所有的编码方式和迅速变化的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间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3.3档案人员要确保电子档案的原始性

电子文档在保存中容易被复制和修改且不易被发现,因此,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是保证其凭证作用的关键。电子文件的易更改性和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使电子文件在形成或传输过程中存在着被改动的可能。处理后的电子文件是否与原来一样,存在着认定上的困难。因此,科学界定电子档案的原始性是档案研究领域的新课题。

3.4档案人员要加强对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电子文件其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往往不一致,同一个电子文件中的正文、图形、批示、附件等可以不在载体上连续存放,甚至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而不影响其正常显示输出,在电子文件的传输载体转换等信息处理过程中,其物理结构经常发生变化,而其逻辑结构却可以保持不变。这个特性,使其在管理上与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要有所不同。

总之,电子档案管理是信息时代下档案界的一次革命。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在掌握电子文档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档自身的素质,结合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电子文件方面的研究,以适应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