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0:05:11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歌唱;教学方法

“寓情于声、寓德于声、寓智于声”是歌唱教学的作用所在,也是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的特点所在。优秀的歌曲旋律往往赋予歌词丰富的情感色彩,能更好地从情感上打动幼儿,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当幼儿唱歌曲《好娃娃》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小小蚂蚁》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在教幼儿齐唱时,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一致,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培养了幼儿的协作意识;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调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歌词配上动听的曲调,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炼、福幼感彩的语汇。总之,歌唱教学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增长幼儿的知识、活跃幼儿的身心,强健幼儿的体魄,从而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中,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歌唱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了解幼儿现有歌唱能力,盲目地组织活动,结果不但没有让孩子学会歌唱,更严重的是抹杀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剖析幼儿

由于小班年龄较小,刚从家里来到幼儿园,还未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在心理上没有集体观念注意力不集中;在生理上,发音和呼吸器官发育不完善,所以歌唱教学应侧重于激发幼儿喜欢歌唱,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训练听觉,逐步做到用自然音唱歌,克服“喊唱”现象。

中班幼儿在心理上开始以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注意力时间变长,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集体。在生理上,发音器官比三岁时有所发展,呼吸也比三岁时深长多了,开始有辨别音高的能力,多以对中班应能根据唱歌内容的要求,学习唱歌不同性质的歌曲,并能准确听前奏、间奏唱歌,能整齐开始和结束、学习唤起、不中断乐句,并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独唱。

大班幼儿音乐经验比较丰富,唱歌能力有所增强。他们已能准确地唱一些简单的歌曲,对歌曲的力度和速度的控制更细腻。在对大班幼儿进行唱歌教学时,应要求他们能根据歌曲的内容、性质正确地、较有表情地演唱,能有感情地唱不同性质的歌曲,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唱歌对幼儿进行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培养。

二、结合实际,选择教材

从曲调上看,教师首先要考虑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音域范围。幼儿歌曲的音域必须符合幼儿声带发育状况,且节奏不能过快。如果音高选择过高,极易造成幼儿喊唱,易损坏幼儿的声带。

小班歌曲的选择,一般要求选择节奏4/4拍、2/4拍,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占整首歌曲的比重比较多,教师可适当选一些简单的3/4拍的歌曲,音域一般控制在C――B,这样易让幼儿唱准音,并保护好幼儿的声带。

在歌曲速度、旋律、长度上,不同年龄班也有不同要求。小班歌曲的乐句一般不宜太长,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旋律变化不宜太大。中大班的歌曲可适当演唱写,一般可有十二小结或十六小结,速度可稍快一些,并有速度变化。

三、探究途径,方法恰当

首先,选择适当的唱歌教学方法是保证唱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组织好幼儿园的唱歌教学,除了要选择优秀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歌曲教材,还应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学习特点组织教学,从而使幼儿对唱歌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地联系,有感情地演唱。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将游戏贯穿始终,促进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例如歌曲《小青蛙》。由教师当青蛙妈妈,幼儿当小青蛙,在音乐伴奏下,跟着妈妈学捉青蛙的过程中,学习歌曲,使孩子很快掌握歌词和旋律。

中大班的幼儿,由于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借助于PPT、图片等的形式对歌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组织活动,不但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也能很快地引导幼儿学会歌词和旋律。

其次,应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唱歌技能发展特点来确定方法。

1、音量的控制。

一般来说3――6岁地幼儿,其嗓音特点完全是头因,音质淡薄、前夕,因此教师应让幼儿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来歌唱。应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大声唱(声嘶力竭),会对声带带来损伤;另一种是细声细语,过分压抑地轻声唱,是幼儿不能自然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小班初期,幼儿在唱歌时往往没有调,唱歌与说话很相似,教师可让他们多重复练习篇幅较短小、速度中等、节奏平稳的歌曲,多给他们听和看教师的示范,并让幼儿跟着教师一起拖长音进行演唱。

中班幼儿容易兴奋,激动,喜欢乱喊乱叫,教师要多给他们唱安静的、舒缓的歌曲,使幼儿学会有控制地唱。

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教师应交给更多的歌唱技巧:例如附点音符、弱起拍……又如采用多种形式的歌唱方法,例如合唱、轮唱、对唱等形式。

2、呼吸方法。

唱歌气息的控制和运用,幼儿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教师应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进行引导。

小班幼儿呼吸很浅,经常出现一字一顿的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吹蜡烛”,让幼儿感受呼吸的方法。中大班幼儿教师可以请幼儿模仿“开摩托”的声音联系幼儿的呼吸。

3、吐字咬字。

幼儿清晰正确的吐字发音,直接地影响歌唱的美感。唱歌时吐字咬字正确清晰,能提高唱歌的表现力,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发音部位。

4、音准。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幼儿;歌唱活动;教学方法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他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唱歌尤其深受他们的喜爱。他们会在操场上、盥洗室,乃至午睡的小床上哼唱喜欢的歌曲,有时候他们的对话也是一些不成调的旋律对唱,唱歌似乎就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歌唱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往往差强人意,时常出现学习被动、注意力不集中、表演不积极、歌声不动听等状况。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例如,教材的选择是否合适,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表现是否恰当,幼儿是否停留在前次活动的不利情绪中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是否合理。

在歌唱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认识误区:歌唱教学很容易,教师会唱,孩子跟着唱就行了。不少教师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也停留在――记住歌词,学会唱歌,孩子能够唱出来就是成功。因此,歌唱教学容易演变成教师一遍遍地弹唱,幼儿一遍遍地模仿跟唱。没有被注意到的是:在诸如此类的反复教唱模式中,孩子的积极性殆尽,师幼的嗓子受到一定伤害,更不用说歌唱活动中该有的旋律美感体验、动听的歌曲表现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歌唱活动中教学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何在歌唱教学中既保证幼儿学习的掌握,又能积极地体验歌曲情感,动听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是歌唱教学中的难点。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用“美好的声音来陶冶儿童的情操”。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幼儿园歌唱教学进行了摸索、体验、探究,现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小结如下。

一、巧妙记忆歌词,奠定歌唱基础

歌唱教学中,歌词记忆的确是基础。只有正确记忆歌词,才能谈接下来的歌曲演唱。但是,除了机械地反复诵读歌词,还有更好的方法快速有效地记忆歌词。

1.图谱符号强化记忆

幼儿还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对于一些内容较长或者内容容易混淆的歌词内容,比较适合用图谱记录的形式帮助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图谱出示的时候,必须结合歌曲本身的特点,既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突出歌曲的重难点,帮助幼儿事半功倍地学习。

例如,歌曲《摇篮》,歌词本身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结合歌词内容,“蓝天、白云、星宝宝等”我选用一些形象的图片出示,而其中最难的是几个动词的掌握“飘、翻、吹”,我使用了三个比较形象的符号表示――波浪线、螺旋线、弹簧线。这样,这首歌曲的图谱既形象优美又能突出难点,幼儿学习起来十分容易了。

再如,歌曲《猫戴帽》中一共只有四句歌词:“黑猫黑猫戴白帽,白猫白猫戴黑帽,黑帽上有白猫毛,白帽上有黑猫毛。”看似比较容易,但是绕口令式的歌词中其实有着比较复杂的变化:黑猫、白帽、白猫、黑帽以及黑猫毛、白猫毛,非常容易混淆和拗口。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很难一下子就在歌唱时反应过来。我选用了黑白颜块作为提示的主要符号,结合歌词,在颜色符号下出示的是相应的猫咪和帽子图案,而白猫毛、黑猫毛的提示,我则是采用留白的方法,请幼儿根据对前面图谱的理解,自己填入相应的歌词。这样做能帮助幼儿迅速理解绕口令式的歌词内容,掌握更加迅速。

2.故事渗透

有些歌曲内容比较童趣,故事性很强,通常在学习教授的时候适合采用故事渗透的方法。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蛤蟆吃西瓜》等等,都可以在导入时用少量的时间讲述一个与歌词内容匹配的故事,让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再倾听歌曲演唱,这样,都不太需要教师多费口舌,幼儿就能很快地掌握歌词,进而学习歌曲了。

3.动作提示

有些歌词内容比较动态化,适合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教授时可以采用动作提示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记忆。

如《猫和老鼠》,教师可以采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形象的肢体动作来提示幼儿记住“瞪着小眼珠、龇着两颗小牙、赶快往回跑”等歌词。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方法在教授时都不是单一孤立的,教师可以结合歌曲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特色,将上述方法任意组合使用,以期让幼儿更快更好地掌握歌词,进而进行歌曲学习。

二、正确定位歌曲,注重情绪理解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歌唱教学是建立在音乐欣赏基础上的,不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就不可能真正唱好一首歌。如果说歌词是绿叶的话,那么旋律则是歌曲的红花。不同的旋律具有不同的特质,需要演唱者使用不同的声音和情感来表达,才能体现歌曲自身的内涵。比如,抒情的歌曲需要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活泼的歌曲需要用欢快的声音、积极的情绪来表达。即使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因此,正确定位歌曲的性质,注重歌曲情绪的理解,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表现歌曲。

如何帮助幼儿正确定位歌曲的性质,把握歌曲的情绪呢?考虑到幼儿的情绪易受感染这一特点,我的做法是借助移情手段,给予幼儿聆听机会,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歌曲、表现歌曲。

移情,即帮助幼儿将自己原有的情感体验融入歌曲情感中,从而更好地表达歌曲。艺术经验是间接经验,歌唱艺术同样如此。幼儿对歌曲作品中的情感理解有一个主动领悟的过程,歌唱教学中必须让幼儿自己体验歌曲的情感,移情手段的使用能够帮助幼儿在歌曲作品和幼儿经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引导幼儿很好地理解歌曲,表现歌曲。

聆听,即脱离教师的讲解,单纯借助幼儿的双耳,聆听歌曲,让歌曲给幼儿深刻的第一印象。都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任何旋律在幼儿的聆听下,都会产生独特的化学效应,或感动,或激情四射,或淡淡的忧伤。只要给孩子安静的聆听机会,幼儿都会对歌曲产生独到的见解。为了更好地突出歌曲的情感基调,教师还可以在幼儿聆听时,创造一定的氛围,借助一些小道具,引导幼儿更好地感受歌曲情绪。

表现,则是鼓励幼儿将此前对歌曲的理解正确的用合适的声音、情绪表现出来。

以歌曲《拉拉钩》的教学为例,我先和幼儿以谈话的方式,回顾自己生活中与同伴的争执、和好的过程,并注重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对比其中的情绪变化,接着请幼儿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变化,然后在学习歌曲的基础上,尝试鼓励幼儿将此前的情绪体验移情入歌曲演唱中,用失落、缓慢的声音和愉快、跳跃的声音表现歌曲中不同的情绪变化。

再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学习,我在教学活动前,先讲述故事“小乌鸦爱妈妈”,让幼儿说一说,这个故事给你什么感觉,再让幼儿回忆自己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照顾,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然后再请大家倾听歌曲,这样幼儿比较容易能够理解歌曲的情感基调。

除了上述的方法,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办法,烘托歌曲气氛,以达到更好的情绪体验,更佳的歌曲表演效果。

三、丰富表现形式,提升表演效果

在歌唱活动中,除了集体演唱之外,还可以有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领唱、小组唱、合唱、接唱、男女声对唱等。这类形式的选择有的可以随机选用,可由幼儿设计选择,而有的则需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歌唱技能水平、歌曲自身特点,教师深思熟虑之后选择。

例如,《小猫敲门》《买菜》《猴子学样》等歌曲,诙谐幽默、表演性强,歌曲本身也没有要求分声部演唱,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表现的,可以由孩子自己决定表现形式,分角色演唱、歌表演等均可。

而歌曲《柳树姑娘》《春天来了》等,歌曲自身就有分声部演唱的要求,同时表演性并不强,不适用歌表演、分角色演唱等形式,教师可以采用领唱、男女声分声部演唱的方式丰富表演。

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此类较难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采用提示符号。我常用的是色彩符号,分别给幼儿几种不同颜色的小贴纸,帮助幼儿分成不同的几个声部。在歌曲图谱上,加上相应的颜色贴纸提示不同声部的幼儿演唱,教师在指挥孩子分声部演唱时就不会手忙脚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给予幼儿演唱技巧方面的提示,而幼儿在此类练习中也会更加注重与同伴的协调配合,集体表演更具可看性。

总之,幼儿园的歌唱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不断挖掘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实现“歌唱技巧与歌唱的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幼儿才能真正从歌唱活动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好,幼儿的演唱才有可能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幼儿;歌唱教学;教学有效性 近期,笔者参加“幼儿教师国家培训计划”培训,观摩了幼儿歌唱活动“拉拉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尝试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探索如何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唱歌兴趣、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幼儿全面素质发展。

一、如何进行幼儿歌唱教学歌曲选材

教师选择歌唱教材要认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取舍。可以说适合幼儿歌曲是歌唱教学成功的一半。

1.歌曲选择要满足幼儿兴趣和爱好

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在某一阶段关注的热点,及时发现和抓住幼儿的学习兴趣,选择幼儿喜爱的歌曲。例如,大班幼儿在开展“民族村”主题活动时,通过带领幼儿参观壮家山寨,观看原生态歌舞表演,民族服饰表演和听山歌会等活动,此时,教师不失时机选择歌曲《什么水面打筋斗》教给学生,让他们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一起歌唱,一起跳动。这样,幼儿学起歌曲更轻松愉快。

2.歌曲选择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认知、理解、接受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以自己的爱好或是为某一主题选择歌曲。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不少歌唱经验,在记歌词、掌握歌曲旋律、体验歌曲情感等方面都比小中班强。为大班幼儿选择歌曲歌词内容要有趣,富于爱、富于想象、有教益、适于用动作表现、并且有创编的余地;音域一般在C1-C2(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之间,节奏可以缓慢也可以明快,但不能太复杂;旋律方面,应该比较平稳,一般不适合演唱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最好是三度和三度以下的音程;在结构方面,应该短小工整,一般不适合演唱结构过于长大、复杂,乐句太长的歌曲。

3.歌曲选择要注意内容、形式的全面性

这里的全面性是指充分考虑选择不同内容形式歌曲。大班幼儿感情丰富,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因此,教师选择歌曲内容形式既要有优美、温柔或悲伤的抒情曲,又要有活泼、欢快、轻松的舞曲;既要有坚定有力、朝气蓬勃的进行曲,又要有沉稳有力的劳动歌曲。引导幼儿较全面、完整地学唱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歌曲,使幼儿通过演唱不同内容形式歌曲,得到较全面的演唱技能的练习,使自己的演唱能力有所提升,获得多种多样的审美体验。

二、幼儿歌唱教学提升有效性的策略

为使幼儿准确地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歌唱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理解是歌唱的前提,要使幼儿很好地理解歌词和曲调的情绪,就要努力通过各种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唱歌曲《小树叶》之前,把幼儿带到草地上静静观看秋风吹落叶的样子,倾听树叶发出的“沙沙”声,细想“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样很快地把握歌曲中情感变化的线索,积极而充满情感地用歌声去表现。

2.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性环节

教师通过深入分析歌曲,挖掘歌曲作品中多种形式音乐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引导幼儿对歌曲的某些部分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活动,提高幼儿对各种演唱手段的认识和运用。

(1)创编歌词。幼儿熟唱歌曲《拉拉勾》后,启发他们根据图谱和动作创编不同歌词。当教师出示撅着嘴的小人时,创造性地将歌曲进行改编:“你也撅着嘴,我也撅着嘴,不理不睬,不理不睬,小嘴巴往上翘呀,小嘴巴往上翘。你伸出双手,我伸出双手,抱一抱,抱一抱,抱一抱,我们又做好朋友呀,我们又做好朋友呀。”像这样利用直观生动形象和动作来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幼儿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会在这种创编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满足。

(2)创设情境。在教唱歌曲《拉拉勾》前,先让幼儿观看排练好的情境表演《拉拉勾》,利用情境表演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幼儿,使幼儿更好地感受歌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并尝试用不同歌声来表现生气和高兴情绪,让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创编节奏型。当幼儿熟唱歌曲《拉拉勾》后,教师安排为这首歌曲创编打击乐节奏型、配器和乐器演奏活动。在创编过程中,幼儿选择大鼓的声音来表现生气,并配上沉重的节奏型:X O?EX O,选择串铃的声音来表现高兴,并配上欢快的节奏型:X X ?EX X。在创编节奏型的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挥,同时,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得到提升。

(4)多种演唱形式运用。合理安排演唱形式,对表现歌曲起到烘托气氛作用。例如,《拉拉勾》这首歌曲,在集体表演唱环节,第一段教师可安排一位幼儿领唱,再进行分唱,女孩唱第一段,男孩唱第二段。由于教师注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性地提出不同的歌曲演唱方式,唱歌时幼儿的情感就自然而真切地从歌声中、脸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流露出来。

(5)学习指挥。指挥活动是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有表情地歌唱的一种唱歌实践活动。指挥者只有对歌曲感觉准确才能自信地做出相应乐曲处理,创编出各种手势动作来指挥大家演唱。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让幼儿轮流担任指挥者,指挥大家唱歌。

3.教给幼儿歌唱表演技巧

幼儿到了大班后,不仅要求他们能记住歌词,还要培养他们有表情地歌唱等技巧。如,咬字、吐字技能,可将歌唱分为四种:抒情曲唱法―舞曲的唱法―进行曲唱法―劳动曲唱法。例如,在指导演唱《月亮婆婆喜欢我》时,在歌曲第1~4句(月亮婆婆,喜欢我,洒下月光,把我摸)启发幼儿用“抒情曲唱法”以表现宁静、优美的月光美景;第5~8句(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让幼儿用“舞曲的唱法”演唱,表现在月光下散步的愉快心情;结束部分“呜”又用“抒情曲唱法”演唱,体现民歌的韵味,表达快乐情绪。总之,大班幼儿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教师在活动中教给他们多种演唱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幼儿演唱水平的提高。

4.培养幼儿良好歌唱习惯

教师在教幼儿唱歌,追求的是塑造幼儿优美的歌声,引导幼儿充满激情、自然地演唱,通过音乐表现获得美的体验、美的享受。要想达到这样境界,就要注重幼儿演唱习惯的培养。

(1)倾听习惯培养。教师要注意创设相对安静的倾听环境,营造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倾听的心境。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过程中,可小声说话、小声弹琴、小声歌唱,以自己的歌声作为榜样,让幼儿倾听和模仿。要有意识地提出教师唱,幼儿听的要求,并长期坚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2)合作习惯培养。大班幼儿已有较强合作意识,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提出更有挑战性的任务,此时,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性歌唱活动,如,领唱、齐唱、对唱、接唱、轮唱、双声部合唱等。

三、研究与反思:歌唱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帮助及自身素养直接关系到幼儿演唱水平的提高及各项音乐能力的发展。提升幼儿教师艺术素养和音乐能力对提升整个音乐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教师音乐素养

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正确发声方法和技巧、正确指挥音乐技能技巧,同时具备正确分辨声音优劣的素质,为更好地驾驭歌唱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教师的演唱

幼儿掌握有表情的歌唱需要具体学习,而幼儿学习演唱技巧需要倾听和模仿。因此,教师的示范唱在引导幼儿学习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充满真挚情感地、朴素自然而熟练地歌唱,把幼儿当作最亲切的听众与知音,就能打动、感染他们,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让师幼共享歌唱快乐。

3.教师的伴奏

在歌唱教学与歌唱表演中,钢琴的伴奏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钢琴伴奏时,应调节好音量,使之与演唱和谐统一,掌握好歌曲节拍,为幼儿创造调整呼吸和抒感的良好节奏感觉。熟练弹奏歌曲的旋律,让幼儿在演唱的时候获得准确的参照,帮助幼儿唱准曲调。

4.教师的体态

在引导幼儿进行表情歌唱时,教师要依据歌曲内容,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形象感强特点,通过面部表情、举止、身段、动作神态等创设与歌曲内容相和谐的情境,通过直接、生动、鲜明的体态语言来激发幼儿的情感,从而产生感情共鸣。例如,在指导幼儿演唱《贪吃的小猴》时,自己装扮成贪吃的小猴,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幽默滑稽的动作,将一只贪吃、滑稽可爱的小猴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幼儿面前。

5.教师的评价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4篇

同样,在幼儿园里,孩子也需要歌唱。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里最常见、也最普及的音乐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有着重要意义。反观我们的歌唱活动,却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老套、轻视幼儿的情感需求,教学的渐进性、趣味性、游戏性被忽视……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有必要改变现状、创新方法,使孩子们感受到歌唱的快乐。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找准教材――使幼儿可唱

(一)筛选歌曲

歌曲的选择是歌唱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适合让幼儿来学习和感受的。歌曲是否适合幼儿歌唱,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有趣味性的歌曲,这些贴近幼儿生活或有趣味性、游戏性强的歌曲很容易为幼儿理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相反,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幼儿认知有一定困难、感觉抽象的,或是一些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以理解的歌曲,则可能提不起幼儿的兴趣,甚至使活动无法更好地开展。

比方说,前一段园里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上选了《国家》这首歌作为大班歌唱内容,效果不尽理想。歌曲的前半段小朋友还相对容易理解,后半段歌词就比较拗口了,即便对于大班孩子在歌词的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难,所以这样的歌曲就不太适合作为歌唱活动的教材。

现在专门从事幼儿歌曲创作的作家不多,自然,优秀的儿童歌曲作品就是凤毛麟角。所以在幼儿园里也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2010年代的孩子,仍旧唱着过去的老歌。”有些教材里的歌曲与当下幼儿的成长环境和认知脱节,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寻找一些“新”的歌曲加以补充。

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了解老师们歌唱活动的来源,有83%的教师选择教材,另外17%的老师选择动画歌曲。可见,有少部分老师们已经主动到教材以外去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歌曲作为有益的补充了。毕竟现在网络、电视媒体发达,我们到网络上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合理改编

孩子们感兴趣的歌曲有很多,但不是每首歌曲都随手可用。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的歌曲,对不适合幼儿的乐段进行改编,也就是对歌曲进行适当的取舍。有些网络、动画歌曲虽好听,让幼儿一听一看就有学习的欲望,但这些歌曲基本都是较大年龄的歌手演唱的,歌曲虽朗朗上口,但歌词量大、节奏变化快、音域过高等,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要准确演唱,又不伤害孩子的声带,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对歌曲进行适当的改编非常重要。

比如《我不上你的当》这首歌有两段,每段都有前半部分和后半的副歌部分。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来说内容太多,所以我只要求孩子们学习歌曲的第一段,而省略了第二段。同时也对歌曲动画进行了剪辑,避免不必要的歌词干扰。该歌曲原调是C调,但已经超出了大班孩子所能承受的音域范围,于是我将歌曲降为B调,符合大班幼儿音域范围。歌曲的后半部分副歌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可大部分的音都是高音的1和2,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演唱自己音域的极限,对声带一定是有害的。于是把副歌全部改成有节奏的念白,这样不仅没有影响高潮的效果,也没有了音域的困扰,而且还使副歌部分更有了时代感,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在歌唱活动中,不能过于“照搬”,要估量孩子的现实水平进行改编。如调过高了可以降调处理;歌词拗口可以进行改编;段落过长,可以进行压缩。总之,要以孩子的眼光审视整首歌曲,将一切不适合幼儿的因素去除,将精华留给孩子们“享受”。

二、经验诱导――使幼儿善唱

艺术活动应当是基于生活的审美活动,人类的歌唱本应是面对某种情境抒发内心感受的咏唱。因此,教师在组织歌唱活动中要反复“思前、顾后”,通过前期的经验铺垫和周围环境的创设、渗透为幼儿提供相关的经验支持,从而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一)经验铺垫

比方说大班的歌唱活动《买菜》这首歌里涉及到了很多蔬菜的名称和特征,虽然,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蔬菜,但是却并不是太留意。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带领孩子们参观菜市场,让孩子们对蔬菜、鱼肉的名称、特征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还可以通过和家长一起填写“我知道的蔬菜”记录表来创设蔬菜超市主题墙,让小朋友介绍喜欢的蔬菜等等方式来帮助幼儿系统地梳理对于蔬菜名称、特征的相关经验,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开展歌唱活动《买菜》。实践证明:幼儿感性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概括就越准确、全面。果然,有了前期的知识经验做铺垫,大多数幼儿对本课的难点――说唱菜名这一部分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二)环境渗透

专门进行的歌唱集中活动毕竟是有限的,而幼儿的发展更多地需要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在一日生活中歌唱教育的随机渗透也非常关键。幼儿来园时播放欢快悦耳的歌曲,使幼儿入园就进入一个愉快、童趣的音乐世界里;排队时播放雄壮有力的歌曲,让幼儿抬头挺胸排好队,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进餐时播放舒缓的歌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午睡时,播放安静、抒情的摇篮曲,让幼儿伴着优美的音乐自然地入睡……另外,结合歌唱活动各表现领域的内在联系,在班上逐步开设音乐区、表演区、演奏角、欣赏角,对于提升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大有裨益。

例如,我们可以在欣赏区中为幼儿提供风格不同的歌曲,让幼儿了解区别各种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方式,听辨力度的强与弱,增强其音乐感受力;在音乐区里可以提供最简单、最生活化的物品:如头饰、麦克风、围巾、自制服装、斗笠等等,作为幼儿演唱活动的自然材料,进行即兴歌唱游戏;还可以提供纸箱、筷子、勺子、牛奶罐等作为简单的乐器让幼儿为歌曲伴奏,在宽松的活动区中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材料,自由地投入到最原始、最简单、最愉悦的自我创作中。人人乐在其中,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又何愁孩子不愿、不敢、不想放声歌唱呢?

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在空余时间和幼儿一起欣赏歌曲,在家中进行歌唱表演。通过发放歌唱小书,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让家长把幼儿学会的歌曲写在歌词本上……

(三)感受听辨

歌唱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幼儿成为歌唱家,而是让幼儿理解歌曲,运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歌曲,从而身心获得愉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幼儿有大胆想像、大胆体验的自由,让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不是老师直接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孩子,更不应该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理解歌曲。

当幼儿的音乐素养达到一定阶段时,他们会运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比如,听到进行曲之类的歌曲会用雄壮、有力、威风等词语来描述,用踏步、敬礼拍手等动作来表现;听到摇篮曲之类的歌曲时会用轻柔、优美、安静、感动等词语来描述,用轻轻挥动手臂、慢慢转圈等肢体动作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和积累中,幼儿对不同体裁歌曲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会逐渐增强。

三、激趣教学――使幼儿乐唱

(一)图谱演示

图谱是幼儿学习歌曲的有力支架之一,尤其在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了解歌曲句式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材料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当图片出示时,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对歌曲内容有直观的感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掌握歌词,要是忘词的话,图片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比如歌曲《我是一只……》中,老师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图谱,非常具体直观地将歌词内容呈现出来。例如,“我是一只小猫,喵喵喵”中“小猫”一词用小猫图片代替,喵喵喵用小猫头和胡须的象征性符号来代替歌词替换;我是一只小牛,“哞”则画了一个牛鼻子代替牛发出的声音,非常形象……图谱让幼儿与歌曲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加快了学唱歌曲的速度,让幼儿获得了愉快的成功体验。

(二)情境创设

如在中班歌唱活动《大树妈妈》中,教师让幼儿扮演鸟宝宝,告诉他们:你们的大树妈妈被巫婆抓走了,关在树林里,以鸟宝宝们去“拯救大树妈妈”的故事情节为线索,设置了一层层的闯关游戏,将幼儿带入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更投入、更积极地去学习歌曲。

在活动中,每一轮的闯关方法都对幼儿有所挑战,在情境中不断地给予幼儿新的“刺激”,引发幼儿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歌唱表现能力,逐步获得成功感。整个活动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情境设置没有一定的格局和模式,也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创设情境,还有很多时候是一歌多“景”,多种游戏情境交替使用。这需要老师选择和把握,在调动幼儿“唱”的兴趣基础上,找到适合本歌曲的最佳教学模式。

(三)自主表达

《指南》将艺术领域的目标定位在“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方面,这就要求教师把歌曲作为孩子感受、体验、表达、创造美的一个载体,让孩子享受歌曲中的美好意境。因此,教师应该把过去的让幼儿被动记忆、要求幼儿表现、直接评价幼儿逐步转变为让幼儿主动赏析、激发幼儿表达、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比如对提问及引导方法可以进行调整――问问孩子:你最喜欢这首歌的哪一句?为什么?你来唱唱看。怎样才能把它唱得美美的?你有什么好办法?有没有什么地方觉得还不够好?给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提提建议吧……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5篇

1.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歌曲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不一样也会采用不同的游戏方式。不过,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用身体动作方面的游戏对歌词进行诠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能够很好地掌握歌曲的节拍,能够编排学生参与到对幼儿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来,使音乐元素能够得到和谐完美的表达。方法二:设置情境游戏。不只是歌词的内容,而是从总体上把握音乐歌曲的风格,营造一种氛围,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幼儿对音乐歌曲的领悟力、感受力以及鉴赏能力。

2.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游戏的方法是不胜枚举的,主要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幼儿日常爱玩的游戏、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改编他们喜欢的故事等。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在此重点介绍如下三种方法:方法一:角色扮演。如教师进行《水族馆》这首歌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做出自己所扮演角色应该做出的动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握歌曲的风格、熟悉乐曲的结构,让幼儿体会到音乐跟所歌唱的实体之间的联系。方法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如很多人都熟悉的“丢手绢”的游戏,就是音乐和幼儿接触的日常生活游戏的有机结合。方法三:情境渲染游戏法。在介绍歌曲的时候,通过一系到极富诗意的句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营造出歌曲的前奏氛围。如在教授幼儿学习《茉莉花》这首歌的时候,幼儿音乐教师可以用诗意般的语言“在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那里河水清清,生长着一大片美丽的茉莉花,他们迎着阳光伸展身子,对着微风微笑……”创设情境,把幼儿带入对于美丽的茉莉花的向往之中,加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

3.幼儿音乐韵律教学中融入游戏的策略

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幼儿节奏感的发展,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对比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在韵律教学中,要注意伴奏音乐多短小、方整,节奏鲜明,旋律便于幼儿哼唱。同时,动作要以基本动作为主,结构简单,多重复,变化规律明确,从而易学易记。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思维和语言的重要发展期,表现出活泼好动,爱玩、会玩、喜欢成功、会模仿等特征。因此,在教学时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投其所好,强制性地知识传授并不能为之所接受。幼儿天生爱游戏,游戏的趣味性特征顺应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游戏中,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帮助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策略;幼儿;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49-01

目前,新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2)音画转换法。(3)情景互动法。(4)畅想生成法。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2)填充创造法。(3)对比欣赏法。(4)唤醒自主法。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时尚这一词正在逐渐被现代人士认可,我们改编吸纳了一些流行歌曲,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让爱住我家》、《波斯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与文化互动、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7篇

当前幼儿的歌唱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幼儿不愿意参与唱歌活动,有些幼儿唱歌音不准、歌声不动听、缺乏感染力等。原因也许有很多,然而仔细分析却不难发现,问题主要还是出现在我们音乐教师身上,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枯燥、唱歌形式单一、教学缺教学失等。为改变歌唱教学的不理想状态,我们在认真分析歌唱教学的开展现状及问题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对策,从教材的选取、目标的制定、手段方法的运用、情绪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材与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因此,在歌唱教学开展前,教师一定要做到精心选择教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教材适合幼儿开展歌唱活动的教材有许多,但是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不同的情绪情感、知识经验、教育意义等,而且每一首歌曲的调式、音域、歌词内容、旋律变化等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用心选取教材、透彻分析教材,切不可“捡到篮里就是菜”。在选择歌曲时要注意:小班歌曲的音域一般应控制在六度以内,大部分的音宜出现在C调的中音do到la之间,词曲的结合宜一字对一音,一般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每个乐句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八小节。中班歌曲的音域一般为七到八度,大部分的音宜出现在C调的中音do到高音do之间,可有少量附点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词典的结合可以有少量的一字两音情况。大班的歌唱难度可比中班稍大,但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谨慎地掌握尺度。总之,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喜好随意选取教材,一定要根据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精心加以选择,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准确透彻地理解教材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而且活动目标一定要尽可能具体、明确,可观察、可评估,切忌笼统、含糊,否则不利于把控,不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小班歌唱活动“小鸡在哪里”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学习演唱歌曲,能唱准曲调:培养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样的目标既不够全面也失之含糊,可评估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差。经过研究,我们把目标改为:1、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初步掌握与教师进行对唱的方法。2、根据生活经验,用替换歌词的方法创编歌词中的动物名称及叫声。3、在对唱游戏中,体验与教师进行歌声、目光交流的愉悦。以上目标包括了认知、情感、能力、态度等多维目标,具有较强的可观察性和可评估性,对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具有明确的引导作用。

总之,精心选择教材是成功开展音乐活动的前提,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引导活动有效开展的“航标”。教师只有精心选择教材、精心分析作品、精确制定目标,教学过程才有可能既突出重点,又攻克难点。

二、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活动方式,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有特别的意义。

多手段的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手段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组织幼儿学唱新歌,方式手段有许多,切入点更可多种多样,教师只有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教学生动有效。歌唱教学可运用的方法有游戏导入、情景导入、填词创编、图谱辅助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用一种,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多形式的练习歌曲的学习通常必须经过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熟练。在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巩固演唱的时候,切忌用简单、机械的重复形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歌唱情况,注意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可以用集体、小组、个人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根据歌曲的结构、歌词的内容、幼儿的能力水平等组织幼儿进行领唱、轮唱、分声部合唱等。这样,既可以防止幼儿的声带疲劳,又可以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他人演唱的习惯,同时也能满足幼儿独立表现的愿望,并体验到分工合作演唱带来的快乐,增加歌唱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炊事员阿姨忙又忙》这首歌曲时,我以合唱、师幼分别领唱、小组表演唱等方式进行。为使幼儿较快地熟悉歌词及节奏,我特别设计了洗菜、切菜、炒菜的节奏练习,并以分声部及轮唱的不同节奏。幼儿在多样化的“玩”“乐”中实现了轻松学、快乐学,避免了单一集体歌唱练习可能导致的枯燥、乏味。

三、挖掘情感因素,注重以情燃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是歌唱艺术的灵魂。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把让孩子们会唱当成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他们或许认为孩子会唱了,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歌唱活动对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意义。

挖掘情感因素优秀的幼儿歌曲都能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明了的歌词表达出丰富的情绪情感,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甚至震撼幼儿的心灵。作为教师,应注重挖掘歌曲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引导幼儿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使其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教学中,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分析歌曲,以帮助他们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可全面细致地对作品中乐句的节奏、力度、速度变化等作适当的分析,还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歌词,将歌词本身所蕴涵的情感内容加以充分表现,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歌曲的情感特点乃至艺术风格,促使幼儿产生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比如,学习小班歌曲《小人书不哭》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及情感特点,将歌词内容故事化、情感化,即把歌曲的内容演绎成形象的小故事,在便于幼儿记忆、理解歌曲内容的同时激发幼儿爱护图书的情感,增强幼儿情感方面的体验。

教幼儿歌曲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幼儿园歌唱教学

本文希望通过对幼儿歌唱教学的研究,探索出一些更好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学唱兴趣,更好的服务于幼儿教学工作。

一、当前幼儿歌唱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单一 。歌唱活动中很多教师把教会孩子们唱歌作为教学的主要或唯一的目标,认为孩子们只要会唱了就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些方面:如幼儿歌唱能力及兴趣的培养,也忽略了歌唱活动中其他教育功能的引导。

2.教学方法枯燥。一部分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歌曲内容和歌唱技能的传授上,关注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孩子们在唱歌时表现的很被动,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的唱或跳;虽然在老师问“喜欢不喜欢唱这首歌”或是“为什么喜欢”时,孩子们能条件反射似的给予回答:“喜欢”,但在问明原因时便会有些茫然了,在老师的言语提示下虽有所表示,但这些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师教我学、师说我听”的教学模式已很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式。

3.教唱方式老套。歌唱活动中,以独立歌唱、集体合唱为主,孩子领唱、轮唱、分声部唱、表演唱的机会较少,这样,幼儿自我展现、相互合作的机会就少了,也体验不到歌唱形式的多样化与情趣,特别是那些“爱表现”或是特别沉默寡言的孩子,失去了许多技能提高、情感体验、自由表现力、多方发展的机会种种原因,导致了歌唱活动的开展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且不正确的发音方法还会伤害到孩子发音器官,使幼儿失去对歌唱的兴趣。而纲要中幼儿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二、幼儿歌唱教学技巧研究

1.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激发幼儿学唱的好奇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首先要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在幼教杂志及教材上,有好多幼儿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孩子们学唱。如表现为:歌词陈旧复杂、幼儿难于理解,还有的歌曲内容孩子很陌生,这样就影响孩子学唱歌曲的兴趣。因此歌曲的选择,对孩子的学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有的放矢的选择歌曲。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如《小兔乖乖》(欢快的)、《小鱼游》(优美的)、《粗心的小画家》(诙谐的)……

2.由动作引导进行新歌教学活动

由动作引导的新歌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做动作开始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有直接描述动作过程,赋予动作性。如,在进行歌曲《蝴蝶找花》较长活动时,先让孩子进行“蝴蝶找花”的游戏,让孩子分别扮演“蝴蝶”和“花” ,借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并利用游戏活动学习伴随歌词朗诵,再进行学习唱歌和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学唱兴趣浓,而且还能够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歌场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4.引导幼儿创造性的唱歌,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学会创造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在我们唱歌的教学活动中,不光强调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创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船边的余地。例如,创编歌词,在学唱活动中根据歌曲创编相应的歌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地发展。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也是对孩子创造性的很好的培养。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自主的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向更深层次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展示孩子的创造力。

5.唱歌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