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核算基本原理

会计核算基本原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核算基本原理

第1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局限在国内,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国内的企业也面临着国际巨头的竞争威胁,同时企业之间竞争的也不再仅仅局限在物质资产层面,更多的则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由此也产生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界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念的基础上,剖析当前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账户设置以及账务处理两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思考。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念界定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各种投资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企业对人才管理的全流程,即聘用、开发、使用及退出等过程核算人力资产价值。因此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对有资格成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的人力资源聘用、开发、使用及退出等活动中产生的各项支出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 。

从这个定义来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所指的人力资源必须是能够被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所拥有或者掌控的;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仅能够对其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进行核算,具体到企业会计主体来说,主要是指人力资源成本所包含的内容,即企业为了获取、支配人力资源所发生的聘用、开发、使用、医疗、工资、福利等的费用及支出;三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职能是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核算以及出具报告。

二、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难点

当前学术界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这些分歧的存在追根溯源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账户设置上,目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设本文由收集整理置“人力资产”账户,但是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账户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更进一步的,在核算过程中的成本摊销以及损益变动的账户设置也应作出相应的变动 。

学术界之所以对“人力资产”账户的设置存在争论,主要是基于人力资产自身的属性。一般而言,人力资产的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力资源,且这种人力资源是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所拥有或者控制,同时也是能够进行精确计量的,此外还能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但是与对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得成本以及后续的开发成本就是人力资产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和支出,这些费用和支出的产生仅仅是企业为了获取人力资源的使用权,以及为提升员工素质所进行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并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正货币价值 。企业为了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以及提升其质量,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能够在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价值,由此很多学者认为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应先将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物化为某项资产,然后将这项资产的价值按照配比原则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摊销处理,每期都按照损益来确认和计量。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思考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账户设置

尽管如前文所述,学术界对于基于“人力资产”账户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存在争议,但从实务操作角度来看,目前尚无更好的方法完全取代“人力资产”账户这种核算方式,本文力求通过完善账户设置体系来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

一是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设置“人力资产”账户,主要用于体现企业人力资产的变动情况,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在取得、开发以及使用人力资源时带来的人力资产原值的增减。在实务操作中,该账户的记录使用多栏式账簿,并且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环节设置相应的专栏,专栏的设置并无定规,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该账户的借方主要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加,主要是企业通过招聘等形式取得人力资源的控制权以及后续的培训开发活动等带来的人力资产原值的增加,同时也表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投入的成本。贷方主要反映人力资产原值的减少,如发生员工离职时就要在贷方记录,同时冲减人力资产原值。期末余额反映在借方,表示现有的人力资产总额 。

二是设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账户,该账户主要用于反映企业在取得人力资源过程中的支出变动,借方反映增加人力资源投资额,贷方则是反映将“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结转到“人力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在会计核算期内发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尚未进行结转的余额。该账户下也可进一步细分为招聘成本、人员选择成本、新员工安置成本等明细账户,具体设置过程可根据企业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实行。

三是设置“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账户”,该账户主要反映企业在后续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费用和支出的变动情况,借方表示企业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贷方反映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中结转到“人力资产”账户中的部分,期末余额反映在借方,表示还未转入“人力资产”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余额,在该账户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诸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成本、委托培养成本等明细科目。

四是设置“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账户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将人力资产看作是能够持续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的一种资产,是按照权责发生制所设立的,用于核算企业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在该账户进行摊销的包括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以及在当期已经计入营业成本的那部分人力资产变动额,在企业日常运转中该账户的借方无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主要是用于体现当期应当计入营业成本的那部分人力资产。只有在员工离职时该账户才会产生发生额,用以冲减已经摊销的人力资产费用。该账户的下设明细科目应当与“人力资产”账户一致,以便相互结转或是摊销能够顺利进行。

五是设置“人力资产损益”账户,主要反映因企业人力资产出现变动或是消失时产生的各种损益,借方发生额反映有人力资产从企业退出或是消失时,已经结转的人力资产成本尚未摊销完全的发生额,贷方发生额与之相反,用以体现企业出现人力资产退出或是消失时,结转的人力资产成本多摊销的部分。该账户期末无余额,全部结转到损益账户中,如在会计期末贷方发生额大于借方发生额,则将差额结转到“当期利润”的贷方,反之结转到“当期利润”的借方,冲抵当期利润 。

除了这些账户外,还应当设置“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人力资产费用”等账户,因为这些账户与前面所述大同小异,故不再赘述。

(二)账务处理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核算中需要的账户,然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账务处理。但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账户设置与账务处理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常见的处理过程为例,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做简要介绍。

首先是在企业取得人力资源、进行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时,会产生相应的费用或支出,此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成本费用

贷:银行存款或是现金

二是企业在每个月向职工支付薪酬、福利时,也会相应产生支出,此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成本费用

贷:应付工资(职工福利等)

三是企业按照社会保障政策的要求,每月都要为职工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因为企业在进行会计预算时都是按照完整的会计年度计提社会保险支出,因此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成本费用

贷:应付社会保险基金(可细分为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以及失业等保险)

四是会计期末企业转接各种人力资源成本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

贷:人力资产成本费用

五是企业每月都要按照实际发生额摊销人力资产成本费用,此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人力资产成本费用

贷:人力资产摊销

六是企业在月末将人力资产费用结转到当期利润账户时,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核算 成本管理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更好发展,必须对做好会计核算成本管理工作,对教育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同时也会对高职院校成本管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探究会计核算中的成本管理是关系到高职院校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基础,对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本管理在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需要遵守的主要原则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的成本管理,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将实际发生、存在的事件或者是实际的经济业务作为基础,仅仅依据实际收入或者是相关款项的支出作为账务处理依据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工作要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在目前安徽高职院校中,权责发生机制并没有得到切实的应用,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工作不够科学和准确,需要对原本收付实现制开展的核算经济事项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各期收入和成本之间能够构成比例。其次,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开展会计核算的根本就是要对教育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做好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效果。最后,要对高职院校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区分,划分出资本性支出、教育事业支出和期间费用支出等,这样能够提高教育成本管理的准确性。二是要对成本费用和收入比例进行匹配,高职院校被划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实现市场化经营,虽然目前政府下拨的财政资金仍然存在,但是未来高职院校的自主性将进一步强化,在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对费用界限划分原则进行明确,使得投入和产出的关联性进一步强化,维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稳定运行管理。最后,在高职院校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中要遵守实际受益原则,也就是说要各项核算要根据实际的成本计价,通过对实际花费进行费用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在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的程序

2.1明_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期间

高职院校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都要对会计期间的有效期进行确定,只有在有效会计期间的成本核算管理才是有效的。同时,还要做好成本计算周期的明确。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时一般是采用公历年份,这样能够有效保障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之间的相互统一性。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在确定成本管理会计期间的时候还要对毕业生的生产周期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保证毕业总成本与生均培养教育成本的准确性。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已经是生均拨款,为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确定好具体的成本核算管理项目

新的会计制度管理和指导下,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项目与过去相比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只要在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所消耗的、所有的资源都是会计核算成本管理的对象。根据高等教育会计制度的新规定,可以将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管理的对象分为五个部分,即教育教学支出类、科研事业支出类、行政管理支出类、后期保障支出类以及离退休支出类,要对这五大类别的相关支出项目内容进行明确,提高会计核算成本管理的准确性。

2.3做好成本核算项目的记录和归集工作

由于高职院校的收入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因此会计核算工作成本管理开展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是由于成本核算管理的五大类别涉及到高职院校运行、管理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和归集工作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因此,财政管理部门要对每一笔的开支进行核算,确定每一笔开支的合理性,然后才能够进行记录和归集,另外,还要对成本费用项目进行及时的汇总,形成完整的教育成本报表,对会计期间内所消耗的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教育报表形成之后,高职院校有关部门要对成本报表进行分析,明确本期教育成本与上期教育成本、目标成本和同行业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并且将其作为成本考核的重要依据,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3结语

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的成本管理会对学校的教育成本控制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和指导下,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成本管理的对象、有效的会计期间、具体的管理核算项目以及做好相关的记录和归集工作,为高职院校的正常运转和健康持续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贤富.刍议成本管理在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5):94-97.

[2] 孟凡芝.成本管理在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的应用研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261.

第3篇

所谓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就是指医院在进行医疗服务时所消耗的所有费用都按照核算的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并且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成本控制进行强化,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实现最大化。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新要求

(一)把握医院成本管理关键点,强化重点领域管控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的投资行为做出了新的规范,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着重强调了重大项目投资的具体细节,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如果要进行重大投资,必须要对这一投资行为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在采购方式上应该选择集中采购,并可运用政府采购,以规范医院投资行为。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人工成本管理及管理成本三大板块,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对医院的资产使用效率进行提升。

(二)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医院会计制度》也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反应,要求医院实现会计信息化,并且在年度财务报告、新会计科目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年度财务报告上,新制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报告进行审计;在会计科目上,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规范。这样就可以在会计核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发挥了全程监督的作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关于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存在的缺陷的分析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管理的基础配备不到位

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医院里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且匮乏,学历普遍较低,许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懂得计算机技术和有管理知识的人员较少。在医院里,成本核算的工作较为复杂,而且工作量大,加之会计人员欠缺,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更少,这就导致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协助决策等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来。

(二)医院各个部门没有相互合作

从而无法达到共赢。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仅靠财务科室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各个科室相互合作才能够完成。然而,大多数的医院在这方面就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当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担当者。各个部门沟通不力的主要表现有:按照相关规定,有时科室的名称应该在系统中进行更改,但是临床、医辅类的科室往往还是用原来的名称进行登记。这就是财务科与其他科室没有有效沟通的表现。成本核算系统疏漏,表现为财务科与网络办公室协调不力出现的科室名称管理混乱。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标准来衡量公用成本的分摊,从而使得成本管控存在盲区。现在很多医院不能辨别公用成本和间接成本,就只是简单地按照科室所占面积和科室人员的比例要进行分配,这种方式虽然方便简捷,但这不仅不能给导向人员节约成本,还缺乏激励机制。

(三)成本核算效益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把科室每个月的收入额除去成本费以后,剩下的资金作为员工的绩效奖金。这种奖励虽然带动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也引起了负面影响。其一是,由于医院科室收入越多,奖金就越多,所以,有些医生就只注重收入不提高医术的水平,不为患者的实际情况考虑,给患者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检查,从而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其二是,医院片面地认为利益最大化,所以,就舍不得花钱置备先进的设备,不重视科研研究的费用支出,从而医院的发展就停滞不前。其三是,行政科室成本控制意识的薄弱,导致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的现象。

四、改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基础配备的构建。根据医院的实际需求,增加医院的会计人员

通过多种形式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加强他们的财会、管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让其成为职业能力强且具有综合能力的员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力。

(二)实现成本核算管理效益最大化

重新定义绩效奖金分配体系,针对消耗比值降低的科室适当给予奖励。此外,医院核算人员应该转变工作侧重点,提高成本动因分析、边际成本计算等的重视程度,推动“数字运营”式成本核算管理的实现。

(三)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全程控制

医院可以将作业成本法、联合方程收支配比法等方法对医院成本进行分摊,提高医院公用费用分配的精细化水平,强化成本分摊控制,推进全成本核算的实现,使医院相关费用公开化,促进成本费用的透明化。此外,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医院应该充分按照新制度的要求,对医院具体核算项目进行优化,可以采用HIS系统,对医院科室名称、数据结构进行统一,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性提高,进而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效率。

第4篇

[关键词] 所得税费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多账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03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10-02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那么如何改造现有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使其能够按照此方法正确核算所得税费用,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按照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要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

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预计转回期间的税率;

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预计转回期间的税率。

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未来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未来抵扣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需要纳税的资产价值。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所得是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未来不可以抵扣的负债价值。

另外,也可以这样解释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指的是以税法的角度计量的企业资产,而负债的计税基础指的是以税法的角度计量的企业负债。以会计角度计量的企业资产与负债和以税法角度计量的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下文以这种思路计算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以最终计算出所得税费用。

二、对现有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的改造

改造现有的计算机核算系统,以实现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的流程如图1所示。

1在现有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中分别建立两套固定资产核算的账簿

由折旧或摊销所产生的差异是由会计与税法计提折旧和摊销的标准不同而产生的,这种不同的标准可能会体现在企业很多固定资产上,由此就增加了计算这种差异的复杂性。另外,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的年限中,每一年都会产生新的差异。为了解决计算这种差异的复杂性,设计两套固定资产核算的账簿,一套以会计标准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一套以税法的标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两套账簿计提折旧后,根据计提折旧的数据编制凭证,分别传递到按会计准则和按税法核算的总账账簿中。

2在现有计算机会计核算系统中分别建立两套总账核算账簿

一套账簿以会计准则为基准核算企业的业务,一套账簿以税法为基准核算企业的业务,这两套账簿的资产负债类科目可以用相同的代码和相同的名称,为的是计算两套账簿资产与负债差额的方便,两套账簿的损益类科目由于会计与税法上规定的不同,可以以各自的标准与核算的需要进行设置。

对于企业的许多业务,会计与税法上核算是一致的,这些凭证可以在会计核算账套编制完成后,直接传递到税务核算账套。为了传递方便,也可以将处理相同的凭证设置成凭证模板,当这些凭证输入到会计核算账套时,计算机自动将其转换到税务核算账套。

对于会计与税法处理不同的业务,可以在会计核算账簿与税务核算账簿分别输入不同的凭证。为了方便,也可以设置从会计核算凭证到税务核算凭证的转换模板。当这种会计核算凭证输入时,计算机可自动按照预先设置的转换模板将其转换为税务核算凭证,并输入到税务核算账簿。

这样,税务核算账簿完成了两个目标:第一是按照税法的要求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并根据所得税税率计算应交所得税,还可以以此为依据输出所得税纳税报表;第二,按照税法核算出企业的资产、负债,即计税基础。

三、计算所得税费用

第5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区别 联系

一个单位的经济核算工作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它们是:业务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来研究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单位中的统计工作,就是对单位在开展各种业务活动时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通过这种统计工作形成各种有用的统计资料。比如,产品产量、耗用总工时、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员工的年龄构成等等。

会计核算是指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一种核算。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区别

1.统计核算具有微观核算和宏观核算的双重性质和功能,其核算对象比会计核算更加广泛,统计核算的许多资料出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统计就这点来说,它依赖于会计和业务核算。

2.服务对象有别。统计更侧重于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构服务。是制定方针、政策所必不可少的,会计则侧重于为管理者和所有者服务。服务面尽管狭窄,然而更贴近百姓生活,所以会计更具体、更生动,会计研究也容易开展些。

3.产生信息的方法有别。统计信息是经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取得的,其中也包括对会计资料的直接利用。统计方法是统计特有的,但是,如今在经济管理方面用到的统计方法已不必大惊小怪了。会计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三个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信息质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也是连续不断的,使用者可随时从帐簿或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4.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

1.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

2.会计资料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政府部门;军队单位

1政府部门的成功做法

2012年,国家财政部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从2014年1月起开始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控规范》在整体上对各类业务管理规定进行了融合、整合、衔接和充实,进一步地规范了内控体系,突出了可操作的特点,标志着政府部门对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1.1更加强调内部监督

作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之一,内部监督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内控规范》将内部监督检查的要求与思路,体现在经费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债务管控等各项具体业务控制中,明确指出内部监督检查应关注的重点和检查方式。《内控规范》要求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监督检查评价机制,加强监督的协调、交流、沟通,这样各单位就能自我调整、自我修补、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监督模式。

1.2大力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统一财政资金拨付渠道,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首要工作是规范银行账户体系,所有事业单位只能拥有一个账户,即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资金只能在单一账户中循环,资金拨付由传统的层层划拨改变为通过集中支付系统下拨用款指标,实现了财政资金拨付渠道的统一。在支付环节随时监控审核,各单位在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提出申请,超过限定金额的要使用直接支付方式;使用授权支付方式的,国库集中支付机构也要依权限严格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支付给收款人。

1.3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国库集中支付突出了预算在财政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将预算执行作为单位业务活动进行的主要依据。年初预算确定后,各单位的预算要分解到每季度或每月,事业单位每月应根据经济业务进程申请使用预算,明显超出当月或当季度的资金使用,要及时说明原因。这样,财政部门就能准确掌握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也强化了各单位按预算办事的意识。

1.4设置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核算中心一般隶属于财政部门,各单位会计和出纳岗位取消,新设置报账员岗位,实行备用金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三分离、一公开”,即财务决策执行与会计处理的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会计资料存储与单位的分离、会计处理结果相对公开。

1.5将内控基本原理与单位具体情况相结合

我国的《内控规范》遵循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原理、原则、方法、思路等贯穿于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中,较好地实现了内控基本原理与单位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目标。《内控规范》的主题很明确,定位于对单位经济活动,如预算、政府采购、项目建设、资产管理、合同订立与履行等方面,面临的风险进行防控,而不是对整个活动进行管控,突出了重点,保证了较强的针对性。

2对军队单位资金内部控制的启示

2.1进一步完善单一账户体系

军队的各类资金都要纳入一个单一账户中,“把权力都关进笼子里”,加强动态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确保安全。进一步完善军队单一账户体系,不再开设财政资金专户。对于财政资金专户的开设,要严格履行审核、审批手续,并实行向上级财务部门备案和年度报告制度,严格控制新开设财政专户。对于已开设的财政专户,要加大清理力度,能归并的立即归并,该撤销的坚决撤销。对于按规定开设的财政专户,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规范财务与银行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防范资金风险。对于财政专户管理,要按照“归口统一管理,严格按程序开设,同类专户归并”的原则,统一到财务部门管理,建立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分离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对于纳入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财务资金,要按照预算内资金管理的模式,实行“指标管理,资金集中,预算总控,统一调度,统筹管理”,严格预算约束。

2.2进一步深化公务卡改革

财务部门要根据现有的公务卡管理规定和强制结算目录要求,加大对公务卡的宣传力度,帮助大家熟悉业务流程、了解管理规定、掌握使用方法,激发公务人员管好、用好公务卡的积极性,提高公务卡的使用率。加强对已使用公务卡的监督,严格落实《军队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实施方案》规定的管理方式,规范公务支付手段、严格掌控结算报销单据、定期进行查询核对,保证公务卡作用得到发挥。完善公务卡的相关制度建设,明确公务卡的结算范围、报销流程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基本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性能、型号等指标,规范公务卡使用程序,监督公务卡的及时注销。

2.3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工作

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要求预算单位和上级财务部门要加强信息交流,保持财务联络通道畅通,保证各项财务工作及会计处理同步进行,“将资金摆在阳光下运行”。受此启示,军队财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财务部门、同级业务部门、单位负责人的良性互动,对往来资金及时核对,及时催收、催付,确保资金信息流动、传递及时,不留下任何资金完整、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在遵守保密制度的前提下,促使资金支出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便于及时掌握资金流向,有效防止资金暗箱操作,使资金使用管理得到广泛监督。

2.4进一步扩大会计集中核算施行范围

会计集中核算能有效提高会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保证会计核算及时进行,还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严格从制度上和运作程序上规范各单位的财务行为,初步形成具有威慑性、前瞻性、预防性的监督管理机制。军队单位已在武警部队、新疆建设兵团和有条件的省军区师一级部队,如警备区(军分区),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集中核算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和功效,因此,要努力扩大会计集中核算施行的范围。

2.5进一步加强对军队部门内部控制的研究

在财政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前,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和要求一直贯穿于各项财经法规。为了更加突出内部控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种经济风险,财政部应组织专家学者就内部控制开展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单独制定规范,体现内部控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受重视程度。军队部门也要顺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凸现内部控制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军队部门内部控制的研究和投入,使内部控制成为军队后勤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巍.军队资金内部控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2]王灏,李琛.军队资金集中支付问题探析[J].经贸实践,2016(13).

第7篇

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分为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①一般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滚存的结余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本单位当期期末分配结余转入;二是从拨入专款结余中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例如,甲事业单位年末“结余分配”科目贷方余额200000元,应转入事业基金;拨入专款结余60000元,可全部留用本单位。账务处理是:

将“结余分配”中的有关数额转入“事业基金”:

借:结余分配 200000

贷:事业基金DD一般基金 200000

将专款结余转入事业基金:

借:拨入专款 60000

贷:事业基金DD一般基金 60000

②投资基金: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形成的基金,有两个来源,一是用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从一般基金转入;二是用固定资产投资时从固定基金转入。前者是事业基金的一增一减,事业基金总额不变;后者从固定基金转入事业基金,事业基金增加,固定基金减少,但基金总额不变。

事业单位会计实习日记今天同样是在补习事业单位会计的理论知识,实习一次不能无聊中度过,我要多多的学习,争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又在网上搜集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的相关资料,对事业单位会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没有企业会计那么复杂,但是也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也是作为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所以我搜集了如下知识点: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其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在核算上,也有很多差异:

(l)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均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2)会计要素构成不同。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即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3)会计平衡原理不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十净资产;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

(4)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没有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等,而企业要进行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实习日记今天我打算将前两天学习的理论在实践中检验一下,我和赵姨要了会计凭证,我要自己动手做账,自己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记账凭证和企业的差不多,也都是收,付,转三种凭证,登记的方式也基本上一样,但是原始凭证要审核,只有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登记记账凭证,然后在记账凭证后粘贴相应的原始凭证,然后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再根据明细账登录总账,其基本步骤和企业会计基本上一样,只是对应的会计科目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实习日记今天又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关于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核算: 定资产核算(1)除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之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应当是一致的:事业单位在取得固定资产时,应当相应增加固定基金,并视资金来源的不同列作当期支出或者减少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当相应减少固定基金。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会计核算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会计目标,准确地记录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行为,企业的会计核算应本着及时、客观、一致、清晰、可比等基本原则。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确定

企业会计核算是一项以会计专有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记录,并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相关资料的一种会计行为,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除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收支进行详尽的记录外,还应定期编制会计报告、报表,使企业管理层可以准确掌握产品生产成本、经营销售情况,企业资金的投入、周转、退出等情况。企业会计核算包括:会计核算对象、会计科目、账户、会计要素,其中会计要素又是将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分类,其中又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由于经济业务的错综复杂,又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并且表现以不同的形式,使得会计要素显得杂乱无章,会计科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将各会计要素按照其特点进行的分类,但会计科目仅仅是一种分类的方法,或者说是会计账户的标志,具体的经济数据,还要通过按照会计科目设置的账户来进行记录和体现。

二、企业会计核算常规应用方法的归纳

企业常用的会计核算过程主要有三个: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薄、编制会计报表,具体的方法又分为七种:1、首先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也就是设置会计科目;2、应用复式记账法,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以便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3、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填制和审核;4、对各种会计数据登记到各会计账户;5、计算企业的各种生产成本;6、对企业的各种固定和流动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和核对,以确定账实相符;7、定期编制会计报告和报表。这几种会计核算方法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三、企业会计核算的目标及意义

企业会计核算是一种企业内部管理行为,管理的范围和对象只能是单独的一个企业,从企业管、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简化并用资金量的核算来体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提供企业管理或投资者所需要的会计资料,以准确掌握企业的盈亏情况。

四、企业会计核算所需注意的问题探讨

(一)企业会计中增加值的计算

企业的增加值相对于生产利润而言,能够更加准确的体现企业的生产总值,即企业对整个社会生产所做出的贡献,能够有效地弥补企业会计核算的局限性,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企业增加值由工人工资、原材料、运输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和企业利润等构成,因此只要对一段时间内的上述要素进行记录和计算就能准确的计算出一个企业的增加值,由于所处角度的不同,具体的计算方法分为生产法和分配法。生产法是站在生产的角度来计算企业的增加值,企业在一个时期内的总产值减去这个生产时期内的总支出,例如工人工资、原材料的采购费用,即得这一时期内的企业增加值;分配法是站在企业增加值的分配结构的角度,来计算企业一个时期内的增加值,因此分配法计算的增加值是工人工资、税收、利润和固定资产折旧的总和。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主要报表的系统制作

企业会计核算是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核算,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的流动过程的记录,来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会计核算主要内容的体现形式为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各种财务报表。其中损益表所体现和统计的是企业某一阶段内的生产、经营收益和分配去向,不但可以具体体现出企业生产利润的产生全过程,也可以体现出这些生产利润最后的分配方式。由产品销售收入(这其中要扣除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包括税金)、产品销售利润(这其中要扣除相应的财务核算自身的费用和其他管理费用)、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盈余增值这几部分组成企业损失表;资产负债表以T字形方式,将企业所有的形式的资产项目列在表左侧,将所有负债项目与所有者权益列在表的右侧。

(三)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

一个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应有准确的会计科目的设立,会计科目是对各会计核算对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是各会计账户设立的基础和名称,做好会计科目的设立为以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等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企业还应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断引进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会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并能与整个企业的工作团体进行良好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并有计划性的提供给财务人员后续的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