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学工作方向

经济学工作方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6:08:29

经济学工作方向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1篇

【关键词】会计改革;会计工作;会计策略

1.会计的现状及地位

1.1 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在现阶段,我国有不小企业放松了对会计共组的管理,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不同程度的质量下降,甚至引起严重的混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会计信息失真,一些企业为了个人的利益,不认真履行会计工作原则,私自更改会计工作多方面改革。实现现代化,必定要实现会计现代化,会计观念是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的,也与管理手段和方式有关。首先,我国传统的会计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观念体系。而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市场经济,传统的会计理念已经无法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实现会计现代化,新型的会计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探索,我国的会计现代化要求会计要从思想上实现会计现代化,同时改变过去的会计工作方式,从根本上实现会计现代化,并实现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1.2 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

同时,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手工操作,使会计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是否不重要了,会计人员是否会失业?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2.会计工作的改革

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会计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一簇尽快几个方面的发展。

2.1 多方面改革

2.1.1 现代化改革

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逐步实现了会计工作的改革。中国会计现代化的内涵就是实现与国际接轨,当然要我们把会计工作推向世界,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会计工作行列。会计的国际化,就要求我国的会计工作要在符合本身的经济环境之下,发挥会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2.1.2 实现国际化

为适应加入WTO的形势,有效地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国际认可程度,应参考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对会计职业考试的报名资格进行审查;同时,应参考联合国专家组织的职业会计师资格评价国际指南、更新考试内容,提高考试水平。采取一些积极有效措施,以扶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促进事务所联合兼并,扩大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规范会计队伍,培养国际型会计人才,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监督作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可以断言,我国会计制度将与国际会计规则日益接近,进而发展成为完善的体现国际协调要求的中国会计体系。

2.2 加强会计工作的建议

经济管理的关键就是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重点项目,为了积极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加强会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2.1 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

贯彻和落实我国《会计法》是改革会计工作的第一步,能保证制度和法规的执行,是实现会计工作改革的关键。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工作人员,都要深入一线,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进一步实行会计现代化。

2.2.2 建立会计工作制度

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开始,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因此,必须建立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工作制度。

2.2.3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是完善社会经济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将会计工作引入正常发展轨道的关键。如今,我们应对相关的会计法规开展大力的宣传活动,采取切实措施,调查和处理在会计工作中的不法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规的同时,会计人员还要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尽快建立完善的会计法体系。

2.2.4 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

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积极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可靠手段,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其关键就在于信息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关键点就在于做好四项工作:首先要制定一个总体的工作规划,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的发展;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推向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会计工作软件管理要加强,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促进我国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现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实行电算化的培训,培养一支与时展并肩前行的会计电算化新队伍。

2.2.5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情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水平的发挥和高质量工作水平的实现。对在职会计人员培训时十分必要的,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提高现代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给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工作的改革成为必然,只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才能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与世界接轨的目标,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2.2.6 加强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在会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不法行为,大多是因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不强。我国会计人员一方面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为维护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而努力;另一方面,他们还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在所工作的单位,会计人员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执业规范。但当国家利益与各会计主体利益相冲突时,由于会计人员不具备独立的地位和决策权,所以难免受制于人,听人指挥,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出现权力和利益的倾斜。

2.2.7 完善监管制度

法律和制度是依靠法律条文而体现的,我国出台的各种法律规范也较多,一些学者的相关方面的著作也还不少,但真正被人们贯彻实施的却很少。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要听命于企业领导的管理,外部监督部门则要听命于地方政府的领导。

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执法程度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它们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某一次检查中发现,一些企业有意偷漏税X万元,但我们得到的处理结果却是,鉴于该企业的表现良好,考虑到企业实际困难,免去罚款而补交较少的款数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出现还不少。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给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工作的改革成为必然,只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才能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与世界接轨的目标,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3.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3.1 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对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会计科学学》进行研究。(2)对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3.2 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种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细化。财务会计学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质量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和各种部门会计;管理会计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3.3 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会计科学的融合即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会计学》、《会计数学》等;一是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会计法学》、《会计公关学》和《环境会计学》等。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

4.会计发展在于创新

我认为新世纪会计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会计要创新,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一切不切实际的条件、框框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采用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会计处理的政策性、规范性、统一性都比较强,但不能因此而束缚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是一个青年学子持续发展进步、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把学生的创新潜质调动起来,发挥能动作用,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使创新意识深化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在国家大力倡导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中永不落伍。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创新活动层出不穷,为会计的创造性工作提出了现实需求。当大家对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形成共识时,就可以制订对新经济业务计量、确认和报告的新规范,使之增加到会计准则的行列;当企业会计实务中产生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则可以对准则的应用指南进行修订,使其体现实务中出现的新的更科学的会计处理方法。近几年大家都目睹了会计政策的多变就是明证。

要在多元化经济和新规则不断产生的法制环境中培养会计人才。其创新素质至少表现在,即使未来出现了新会计准则没有涵盖的新经济业务,也能够进行职业判断和处理,并拥有新业务准则制定的话语权;敢于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竞争,有原始创新的勇气,在条件成熟时,也让别国与我国会计准则有接轨的信心。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习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除了要求达到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目标外,还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根据目前的会计教学现状,应更注重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注重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国际化所需人才的培养;更注重会计的双语教学,形成理论讲透、案例新颖、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储备并产出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青.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5).

[2]闫桂卿.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6).

[3]杨绪刚.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对策[J].绿色财会,2009(02).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2篇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专业,在科学定位和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基础上,从总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去向不匹配问题,提出课程设计模块化建设思路,就经济学课程模块建设提出具体设想,并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提出思路。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3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期 教师科研发展 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53-0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突破口,是“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研究、服务面向也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学校由上至下均要接受改革带来的阵痛。其中,在科学研究方面,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科研力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为了满足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在学校转型期间,科研工作方向、科研工作思路、科研工作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学校也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和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确保学校顺利转型,并实现良好可持续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前教师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作为区域人才高度集中地的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区域科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要任务,因此,不断提升科研发展水平,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职能,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政策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应用性研究方面,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主动性不强的状况。

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数据,2012年,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事业的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校均获得企事业经费的总额不到300万元。笔者所在学校也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本校为例,直至2014年,学校教师承担的横向科研经费也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29.57%,这其中还得益于学校在当年加强了横向项目的推进工作,2013年以前的横向项目及经费更少。地方本科院校获得横向项目及经费的比例太小,折射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开展应用型科研工作能力薄弱、主动性不强的现实状态。

(二)原因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之所以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的状况,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科研人才的欠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能力的提升有赖于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然而,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与城市,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薄弱而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也使得相对落后的地区面临着相对严重的人才流失与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的欠缺,导致学校难以获得企事业单位的信任与青睐,应用型科研服务工作难以取得显著的成绩。二是学校政策的导向。由于传统学术文化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更乐于认同教师的学术性研究成果,至于成果的应用价值则不甚重视,导致了高校普遍产生学术成果束之高阁、与现实生产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尤为显著。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还停留在刊物的级别、成果获奖的等级等认识上。政策的导向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与热情。三是学校教师的观念。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大部分老师一直学习和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除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任务还是通过完成教学工作来培养人才。教师习惯了书斋式的生活,较少地与社会外界发生联系。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思考与尝试,文人内敛的性情及思维习惯也影响着教师对外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多种因素交集在一起,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科研工作方面普遍呈现出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的现状,这是非常不利于学校转型健康发展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教师科研工作面临的三个转变

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变,即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转变;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必须实现由学术研究为主向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方向转变,即学校整体科研发展方向的转变。其中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转变为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转变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是学校朝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所必须突破与改变的主要问题。学校整体科研发展方向要转变,取决于学校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全校教师队伍科研发展的转变。笔者从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为出发点,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教师科研工作主要面临以下三个转变: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4篇

【关键词】职校 经济管理课程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55-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教学目标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趋向成熟,竞争和机遇接踵而至,使得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开始不断增加,这对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虽然职校经济管理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是从整体来看,却依然存在着影响职校经济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职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就业效率和市场需求的对比差异上面。而且,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上岗时依然需要度过较长的适应期。所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就成为了时下发展的重点课题。

一、顺应未来社会职业变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数码等高端设备的不断普及,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幅度在市场上开始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些新兴的或者是未来几年间可能成为时代主力军的行业,恰恰为职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和要求。职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教学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到未来社会职业的变化需求,并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动态,按照其技术特点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此让职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符合时代的发展走向与趋势。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在渗透工学合作机制的同时,还将一些企业文化传达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岗位工作的特点。此外,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方面,笔者也作出了系统的整改,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实习,鼓励他们利用新型技术(互联网)调查当前市场发展规律和走向,总结调查报告,以此增强他们对岗位的代入感。

二、将岗位就业设定为教学目标

我国毕业生在参加岗位工作时,普遍存在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教学与工作岗位脱轨严重,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求。长此以往,毕业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将很难应对岗位上的挑战。所以,在设置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就业导向上,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科学地导入岗位情境,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都获得最充分的提高与成长。例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全面改革传统教学目标(提高分数,可以完成理论试题),将目标确定在面试和实习上面。目前,我国多数毕业生在面试和实习上容易出现问题,常常无法准确回答人事部门提出的问题,无法学以致用。而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变革,学生将面试和实习视做学习的最终目标,可以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应对企业的人事部门和实习岗位。此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其目标主旨方向不但要设计大量的工作技能,同时还要涵盖许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概念。

三、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

在构建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时,教师要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内容,并将就业导向当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方向,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感受工作氛围。其中,因为课程教学内容要满足岗位工作主线要求,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设置的方法和内容要满足学生所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要求。以会计专业为例,传统教学中,当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很难快速上手,经常需要一些企业的老人手把手教才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所以,在为该专业的学生布置课程内容时,要格外注重对制单、出纳、成本核算等课程的规划,争取提高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练完美结合,从而让他们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此外,在构建职校经管类课程的时候,构建方向要以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并帮助学生现场解决一些技术类的问题,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心所在。

四、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

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中,笔者主要参照了KAS培训模式。在教学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解读KAS模式的:首先,将K比作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其次,将A比作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理解能力和使命感;最后,将S比作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这个环节时整个培训模式的关键部分。在培养的过程中,针对这三个方向的性质及特点,需要学生达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针对K时,只需要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能理解财经杂志中所提出的一些术语;针对A时,学生不但要全面掌握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市场营销规律及走向的见解和想法;针对S时,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参与市场调查,并可以初步撰写经济文章。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K和A的培养结果则会决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业绩。所以,教师要正确处理KAS的关系。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市场竞争;企业经济工作发展

作者简介:王琦(1962-),男,吉林省新华书店集团长春市有限责任公司党办主任。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3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71-02

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特定的引导,使人们转变对事物的固有认识,形成新的观点的过程。它能够激励人们在平淡中产生活力、在低谷中产生动力、在绝望中产生爆发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性,它不仅存在于意识形态之中,更活跃于现实生活中。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员工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需要建设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产生空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而这些力量的源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一、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的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能不能更好地为经济工作服务,主要取决于人的认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的意义,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方向。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创新就不能单纯地为政治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为经济服务,为推动企业的经济快速发展服务。

1、必须有政治理论做基础

企业领导者如果对政治理论掌握不多,对经济工作研究不透,或者将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割裂开来,其结果往往是企业遭殃,不但经济搞不上去,而且还会产生人心动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究其深层次原因,大多是因政治理论学习不足、思想政治工作不畅所导致。所以,企业要发展,必须首先学好政治理论,形成强大的政治理论基础,把握住工作方向,才能逐步实现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让政治工作服务于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工作高速发展。现时期科学发展观就是符合中国国情、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佳政治理论体系,也是每个领导者的必修理论,它以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为突破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让每一个人正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准确掌握企业科学发展的目标和意义,增强科学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顺利完成企业发展蓝图。

2、必须有新的理念做保障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政治就是政治,经济就是经济,二者没有共性。其实不然,政治是统帅,经济是基础。政治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政治,二者相辅相承。要政治不要经济不正确,要经济不要政治更是错误。在市场经济初期,有人提出踢开党委闹革命口号,错误的做法已经令一些企业发展经济时尝到了苦头。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经济是第一要素,政治工作是重要因素。企业离开了政治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就难以解决前进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将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的经济工作中,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出空前的巨大潜能;只有将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的的经济工作中,才能转变守旧意识,创造性地制定蓝图,使企业协调发展。

3、必须有超强的执行力做依托

有好的政策,还必须有不折不扣地执行力度,才能保证企业有浓厚的政治氛围、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事实证明,象海尔等世界品牌企业,不但经济运转顺畅,其思想政治工作普及和企业文化发展也绝对超前,执行上级各种精神的能力也非其他企业所能比拟。所以,缔造良好的企业,不仅要完善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执行力度。只有执行力度提高了,才能保证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畅顺开展,保证上级政策的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二、培养一支善于以政治促经济发展的干部队伍

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政治工作融入到经济工作中,推动经济工作快速发展,人是关键。

1、建设懂政治、懂经济、高素质的领导班子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领导干部不仅要会经营,还要懂政治、学政治,把握方向。要学会用政治和哲学的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化解矛盾。这就需要领导者在长期的理论学习中不断的积累、不断提高。作为领导者,要通过理论中心组的每周一小学、每月一大学来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我。要实现“四个学习”,即用学习提高政治素养、领导能力、思想觉悟,达到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用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文化水平,成为全面人才;用学习政治提高管理能力,带好员工队伍;用学习政治强内涵,以适应经济形势下的政治观。

2、造就一支善于用政治工作衔接经济工作的政工干部队伍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融入经济工作、能不能服务经济工作、能不能促进经济工作发展,重点要看企业政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优秀的政工干部应当胸怀大局,具备高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具备良好的学习功底和合理按排政治学习能力,能制定出缜密的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和指导;具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觉悟的能力,将政治理论的精华和要义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位党员、干部,并学以致用;具备做政治工作融入经济的带头人,用个人魅力和素养带动一批人、引领一批人。所以,政工干部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更是经济工作的推动人。在日常工作中,政工干部必须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学政治和经济,更多地掌握本领,为扎实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多设计政治理论学习规划,为企业安排好政治理论学习方向;多开动脑筋,大量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文化活动,让思想政治工作娱乐化,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员工热爱党、热爱企业,形成凝聚力、战斗力;少务虚,切忌将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意义和功能。必须除去那些不问经济、不关心经济的狭隘意识。政工干部要学会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经济,巧妙地将政治工作融入到经济工作中,用政治指导经济,修正经济发展中的偏颇,解决经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推动经济工作良性运转。

三、创造政治工作推动经济工作的丰富载体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6篇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金融业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而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等收入较高的现状,让无数考生的眼神紧盯金融学,挤破了头也要冲一冲金融学。于是,金融学不但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专业,同时也成为录取分数水涨船高的专业。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专业,一般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投、投资等行业培养既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又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活动、处理金融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金融学以经济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金融学、银行学等课程。

金融学涉及许多数学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起来更游刃有余。而且金融行业注重学历与经验,如果要成为该行业的精英,仅靠四年本科的学习是不够的,如果考研的话,数学成绩好优势更为明显。所以,如果您高中阶段数学学得很困难,那么金融学不是您最佳的选择。

目前开设金融学的高校多,拥有金融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各高校虽均以金融学招生,但学科特色仍各有偏重。其中,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学科系之一,主要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的教学和科研,只招英语语种考生。而武汉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从2005年开始与法国鲁昂高商合作中法金融班,部分优秀学生可辅修相关课程并同时获得经济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暨南大学金融学系前身为是1925年成立于上海的暨南学校商科大学部银行理财学系,因此该专业在银行方面多有建树,“货币银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与广东省银行同业公会长期合作定期举办“金融家论坛”。

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理想状态就是进入银行业、证券业,工资待遇比较好,但目前金融行业的普通人才趋于饱合,但高级人才却难求,因此也形成了金融行业更倾向于招收学历层次更高、专业素养能力更强的高级人才。

关注理由――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再加上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让人们对经济、金融行业的前景看好。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金融业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而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等收入较高的现状,让无数考生的眼神紧盯金融学,挤破了头也要冲一冲金融学。于是,金融学不但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专业,同时也成为录取分数水涨船高的专业。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专业,一般为银行、证券、保险、信投、投资等行业培养既具有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技术,又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活动、处理金融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金融学以经济学为主干学科,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金融学、银行学等课程。

金融学涉及许多数学知识,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学起来更游刃有余。而且金融行业注重学历与经验,如果要成为该行业的精英,仅靠四年本科的学习是不够的,如果考研的话,数学成绩好优势更为明显。所以,如果您高中阶段数学学得很困难,那么金融学不是您最佳的选择。

目前开设金融学的高校多,拥有金融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等。各高校虽均以金融学招生,但学科特色仍各有偏重。其中,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学科系之一,主要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的教学和科研,只招英语语种考生。而武汉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从2005年开始与法国鲁昂高商合作中法金融班,部分优秀学生可辅修相关课程并同时获得经济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暨南大学金融学系前身为是1925年成立于上海的暨南学校商科大学部银行理财学系,因此该专业在银行方面多有建树,“货币银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与广东省银行同业公会长期合作定期举办“金融家论坛”。

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理想状态就是进入银行业、证券业,工资待遇比较好,但目前金融行业的普通人才趋于饱合,但高级人才却难求,因此也形成了金融行业更倾向于招收学历层次更高、专业素养能力更强的高级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关注理由――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近些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仍保持15%左右的增长,使人们对对外贸易行业的未来信心十足。

从宏观层面讲,国际经贸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从目前的情况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多,但专业素质强的人却比较少,甚至很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有关国贸的工作,因为他们并不具备从事国贸工作的实力。

从能力方面讲,学习国际经贸首先要具备语言(外语)能力,不懂外语,怎么走出国门与外国人沟通,那就更谈不上从事贸易工作了,所以许多院校较多采用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正在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汉语、英语和一门第二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复合专业。其次是沟通交流能力,贸易相关行业,常常涉及到谈判、协商,所以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谈判技巧,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就不太适合,这也是许多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院校设有礼仪课程的原因。

本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性与实务类两种,进校前两年,学的基本上都是理论,而且基本上都是初级理论,多且杂,包括宏观、微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原理,微积分,统计学,概率统计,国际经济学等。理论多、课程多,一度会让学生认为本专业针对性不强,但这些基本理论正是奠定该专业能力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会增加一些实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在这个阶段中,部分同学慢慢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会根据是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是从事外贸交易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从而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如阅读一些管理方面的书、营销方面的书,从中提升自己的营销与管理能力,又如一些知名人物传记,特别是与本行业相关的知名人士的从业经验,丰富自己的视野。

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特色专业的高校包括对外经贸大学、厦门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市场营销跨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既具有国际经贸理论基础,又具有市场推广能力的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主体突出”“两翼丰满”为特色,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突出、外语能力和实践能力强。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口的专业包括到外贸行业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到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从事对外贸易管理工作,到一些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针对最后一种,一般需要深造,在理论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才可以。

土木工程

关注理由――国家对土木相关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使该行业人才需求量大。

走进一座城市,满眼皆是轰轰隆隆得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所:混泥土搅拌机欢快地转动着,吊臂机忙碌地上上下下,施工工人忙进忙出……从拔地而起的高楼,到掘地三尺的地铁轨道,再到高速公路、高铁、高架桥,无一不告诉人们国家正在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于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关注也不出意料之外。

土木工程是以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开设专业院校特色的不同,有的偏向民工建,有的偏向道路、桥梁,还有的偏向轨道、隧道。所以在不同的高校,有的以土木工程专业招生,有的按大类招生。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而同济大学虽设有土木工程学院,却是以建筑工程系、桥梁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招生,并不直接以土木工程专业招生。

学习土木工程,首先得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开设的各门课程。由于本专业以力学和土木工程为主干学科,因此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等力学课程和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等为专业必修课。此外,有一些看似很枯燥的理论课程也很重要,比如施工管理、施工法律法规等上课时听得很没意思,在施工中却是和开发商、监理打交道所要知道的常识。

如今,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都进入电子绘图的时代,如PKPM、SAP2000、鲁班算量、天正建筑、3DS MAX等都是土木学子耳熟能详的软件。很多学子认为只要掌握几种专业的设计软件,就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但目前的设计软件多,各自适合的行业不一样,最好是根据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目标行业常用的软件,并努力成为使用该软件的专家。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可到施工工地、设计院、房产公司基建处等从事相关工作。施工工地注意实践能力,但比较苦、比较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到设计院工作是许多学习土木工程学子的目标之一,但目前来说,普通本科生进入设计院的几率比较小,设计院的招人起点都是研究生;有的同学对房产公司的基建处比较感兴趣,认为工资高,工作相对清闲,但对于刚刚进入基建行业的学子来说,从事的大多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专业能力较难得到提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关注理由――电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在多领域的广泛运用,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率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所属的电气工程是一门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注重实践,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说,所有与电相关的专业、课程都可以涵盖在其中。

在所有的工科类专业当中,其课程难度属于中上等,由于课程类别的跨度较广,有一部分专业课相对较难,如《模拟电子技术》《电磁场》等。对于工科类专业,理和工是相结合的,对数学和物理的要求较高,几乎每一门专业课都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否则学习起来会比较辛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物理的联系相对较多,如《电磁场》就是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关于磁场方面理论的深入研究,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也与高中物理中电路方面的内容有较多联系。同时学习本专业还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一般会开设与软硬件相关的课程有《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由于这一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广,所以不同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如四川大学侧重发输电领域,《发电厂电气部分》《发电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等是必不可少的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侧重轨道交通领域,设置的课程主要面向铁路用电,如《牵引供电系统分析》《牵引供电变技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等,还有一些学校侧重建筑市场领域,即建筑电气,课程又有不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一学科注重实践能力,大部分专业课都同时开设有实验课程,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中体现出来,一般每个暑假都会有实习安排。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大一暑假有金工实习,大二暑假有电子工艺实习,大三暑假安排专业实习,每次实习一般为一到两周,在学校科技园或者铁路局供电段。金工实习需要学习操作各种设备,如钻车、刨车、铣车、电焊机等;电子工艺实习需要学习相关的电路板设计件,熟悉各种电路的焊接工艺,并按要求完成相应要求的电子产品;到铁路局供电段实习则是对铁路用电有个感性的认识,包括牵引变电所的各种设备,运行状况,以及接触网结构等。

与较难的课程相比,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制造类企业都需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这也是在土机电(土木、机械、电气)三大工科类专业中,电气专业的优势所在。由于每所大学侧重方向不同,所以学生的就业方向也可能不同,如四川大学偏向电力部门,西南交通大学偏向铁路部门。

如果有意继续深造,在研究生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级学科下细分为多个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电机与电器等。在二级学科里,强电与弱电专业划分的较为清楚,研究方向也有较大区别。就业形势也相对较好,一般以科研或设计单位为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关注理由――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规划和发展,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一提到机械,也许有些同学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手执扳手,正在机械前面忙碌,浑身被弄得脏兮兮的画面,于是对该专业不感兴趣。但通过学习该专业的学子感受――“我是学机械的,现在已经毕业了,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是属于难得的好就业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后很多工作都能做,可以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在汽车、电子、机械行业还是很受欢迎的”,才发现该专业虽然课程多,学起来并不轻松,但就业却相当不错,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涉及机械行业中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诸多的方向,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开发低公害汽车发动机、提供机械性能的铝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新材料、研究提高汽车涡轮增压发动机性能与开发减震降噪的机械等。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航天、造船、采矿等工业领域的发展,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更加需要长足的发展,并且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大多以“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培养方向,“宽口径”是指立足机械学科的知识体系,将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适应宽广的工作领域;“厚基础”体现在加重数学、力学等学科基础类课程;“重实践”体现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和工程训练。主要课程一般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力学,机械制图、单片机、电力拖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编程与应用、auto CAD、Proe、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机械工程材料、制造技术基础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由于专业方向多,有的侧重机电一体化,有的侧重机械设计,有的专攻液压的,还有学工程机械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会影响就业的行业选择,一般来说,学机械设计的一般能去设计院或者是工厂做设计员,较多需要深造;学机电一体化的一般都进工厂;液压研究的主要是科研等;学工程机械的能去一些工程机械生产厂家,或者去路桥施工单位等。因此,该专业的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但需要提醒考生的是,从该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来讲,比较适合男生,目前就读该专业的女生很少,用人单位在选择时也更倾向于男生。

会计学

关注理由――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后待遇好。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研究怎样对再生产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计量、记录、预测和监督,促使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用型的专业,会计学必须要接触统计学、审计学等与数学相关学科的知识。该专业文理兼收,但各有所长,文科生做事谨慎、记忆力好,理科生对数字敏感,数学基础好。

会计学的主干学科包含经济学,但却是属于工商管理类,在学习中更多涉及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会计人才将会日趋专业化,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使会计电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会计人员这方面的要求也很高。随着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许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下设CPA(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和会计国际化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CPA鉴证、国际会计、西方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国际金融、跨国公司会计等,培养能在跨国经营企业、涉外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

说到会计学就业方向,还是比较广泛的,可以到企业(国企、外资、民营)、事务所从事会计工作,也可以到理财咨询公司从事咨询工作。民营企业需求量大,但空间比较小,平台也不如其他几种就业途径宽阔;外资企业的待遇比较高,而且后续的培养提升机会较多,但入门的要求高,英语水平好的学生比较有竞争力;事务所就是一个字――“累”,但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对于一个审计项目,你必须从头跟到尾,包括和送审单位的沟通等,能充分锻炼能力;理财咨询算得上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但是,在选择时还应该听听社会对本专业的不同的声音,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会计专业成为“热得烫手”的专业,将来可能和其他热门专业一样,会面临人才饱和的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关注理由――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其强大的适用性广泛运用于各行业。

眼看微软的Windows从3.X到现在的2007,而中国的软件业还是在原地踏步,难道我们真要每年等微软给他的操作系统换一次名字,给他交一次钱吗?这么大的利润为什么不留给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让别的国家给我们交钱呢?这是广大中国计算机人共同的梦,要实现这个梦的人是正在学习计算机的“准程序员”们,他们是中国软件明天的希望!

但原本这样一个朝阳专业,却上了近些年某些就业调查机构公布的“就业红牌榜”,成为就业率低,就业待遇差的一个专业,使无数感兴趣学子最终放弃。是专业不好,还是未学得精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些特点吧!

计算机学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目前大多数院校前两年注意数理基础方面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的培养,后两年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可选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方向性,突出学科方向特色,体现最新技术发展动向。本专业既要学习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值分析等理论课程;又要学习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如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等;还要学习与数学相关的课程,如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等。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7篇

摘要: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学习好、贯彻好《办法》,对于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信访工作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法学、行政管理等角度进行,应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信访工作的文章鲜见。本文尝试将信息经济学与信访工作相结合,试着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越级信访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好逐级信访工作进行初步思考。

关键词 :信息经济学;逐级信访;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60余年来,我国信访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推进和完善。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这被普遍认为是我国信访制度建设的起点。1953年3月,政务院秘书厅组建了群众信件组,这是我国行政机关第一个专职信访机构。1957年5月28—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秘书厅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工作暂行办法(草案)》。1995年10月,我国第一部规范性信访法规《信访条例》由国务院正式颁布。2005 年5 月1 日,新修订的《信访条例》开始施行。

作为信访制度建设的新成果,国家信访局于今年4月23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5月1日正式施行。《办法》对逐级走访、首访受理、不予受理事项、工作程序、责任追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今后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国信访制度的不断完善,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也是理论探索的结晶。《办法》作为国家信访局针对逐级走访问题首次出台的系统化的专门文件,体系严密,科学合理。贯彻好《办法》的各项要求,需要深入学习,需要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现有对信访工作的理论研究,更多地是从法学、行政管理等角度进行探讨,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的文章鲜见。而经济学作为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具的学科,在解释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而指导实践等方面具有许多成功案例。基于此,在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笔者借助信息经济学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概念,尝试对逐级信访工作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如何影响人们的具体行为及其后果的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经济学形成于1940—1950 年代,在1960—197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发展演进。信息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和分析方法,如信息不对称、委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是指某项活动的参与方对信息掌握的不一致。如商品的卖方对商品的情况非常了解,质量等具体信息是商品卖方的“隐蔽信息”,买方并不知道;而商品的买方清楚地知道商品对自己的有用程度,这是买方的“隐蔽信息”,卖方并不知道。“隐蔽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总是采取各种方法,力求掌握对方的“隐蔽信息”,以便在交易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信息不对称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

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行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人,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为委托人。委托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力图促使人努力工作,但委托人无法掌握人主观上是否努力等“隐蔽信息”,只能观测到人工作的结果及部分的工作行为。人则能掌握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行为选择等全部的信息。

按照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可以将委托—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研究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委托—关系之前的为逆向选择问题,研究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委托—关系之后的为道德风险问题。

在信息经济学的经典论述中,是通过描述二手车市场交易情况来阐述逆向选择问题的:二手车市场所出售汽车的实际质量只有卖方掌握,属于卖方的“隐蔽信息”,买方不了解二手车的实际质量。在买方看来,二手车都差不多,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了减小上当受骗的风险,买方倾向于按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向卖方支付中等价格。而二手车卖方不愿按照中等价格出售质量较好的二手车,愿意出售的是质量低于平均质量的二手车。这一过程多次循环,将致使市场上质量较好的车全部离开市场,市场上充斥着质量较差的车,从而产生逆向选择现象。

信息经济学认为,解决逆向选择的方法是进行信号的发送。如卖方向买方传送关于二手车质量的信息,如可以退换和提供保修承诺等。这样,通过质量信号的传递,将质量较好的二手车和质量较差的二手车区分开,买方也就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购买质量好的车,市场正常有序运行。

道德风险问题是指委托—关系产生后,委托人无法掌握人的部分行为即“隐蔽行为”,人可能会利用与委托人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违背道德原则,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二、以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对信访工作进行思考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信访工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表现为:信访人无法完全掌握信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程度以及办理过程中的某些具体行为等“隐蔽信息”及“隐蔽行为”。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信访受理机构也无法完全掌握信访人反映事项的真实程度以及事项对信访人的实际影响程度等“隐蔽信息”。此外,上级信访机构对下级信访机构工作水平、工作效率等情况也无法完全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应用信息经济学分析信访工作成为可能。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需要付出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包括信访人撰写准备信访材料、到信访机构走访的交通及食宿费用、电话及上网、发送电子邮件及信件的费用等。隐性成本则包括信访人等待信访机构办理结果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信访人耽误自身工作所受到的损失等。信访人在信访尤其是走访中,理应就近到有权处理的机构进行信访,因为这样做成本较低。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大量的越级走访情况,信访人反而选择成本较高的机构进行信访。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信息经济学中逆向选择的概念进行初步分析。

假设有E、F、G、H四个信访机构,其中,从H到E的行政级别逐级提高,即G是H的上级机构,F是G的上级机构,E是F的上级机构。四个机构均正常地接受和办理社会公众提出的信访事项。信访人P有A信访事项,有权处理A事项的是H机构。P向H机构提出了A信访事项,H办理后予以答复。P 对H 的处理结果不满意,决定向H的上级机构提出。此时,信访人P面临选择:是向G提出,还是向F、E提出。如果此前E、F、G机构没有向社会提供有关自身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强度和广度未能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则就P看来,除了行政级别之外,E、F、G等机构在办理信访事项方面没有差别。此时,出现了信号缺失的情况。

由于受“信上不信下”思想和从众心理的影响,社会公众会认为级别越高的机构贯彻执行政策的严格程度及工作水平越高,违反规定、相互袒护的可能性越低。因此,信访人P可能越过G,选择E、F等机构进行走访,由此产生逆向选择和越级走访的情况。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E、F、G没有向社会公众充分发出信号,信访人与各级信访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

在信访工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信访人与信访机构、信访机构之间有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一方面,信访机构、信访工作人员有可能利用信访人无法掌握的“隐蔽信息”“隐蔽行为”,不按规定开展信访工作。下级信访机构则可以利用上级机关无法掌握的“隐蔽信息”、“隐蔽行为”,推诿、延误信访事项的办理,给信访人的利益造成损失。另一方面,信访人也有可能利用信访制度对公民信访权利的保护,夸大信访事项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是虚构事实,指责基层信访机构不按规定办事导致信访事项不能妥善处理等。

三、贯彻落实《办法》各项要求,是解决信访工作中问题的有效方法

1.《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向社会公众发出了信号,有助于把“隐蔽信息”转化为共有信息,避免逆向选择现象

《办法》规定:信访人以走访形式提出的信访事项,要逐级进行。首先接谈的机关先行受理,不得推诿。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各级机构开展逐级信访工作,有程序和时限上的要求,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责任。《办法》的,各级信访机构的贯彻执行以及宣传,就构成了信号的传递。此时,前述信访人P可以了解到:G是H 的上一级机构,对H 的办理结果不满意,可向G提出复查要求。如对G复查结果有异议,可向F提出复核要求。但如果越过G,向E、F提出复查要求,则E、F机构将不予受理。

同时,信访人可以掌握这样的信息:各级信访机构都将严格执行关于逐级信访的规定,否则,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也能帮助信访人改变过去不信任基层信访机构的观念。

至此,通过《办法》的实施,向社会公众传递了信号,有利于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越级信访问题。

2《. 办法》强调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和责任追究,有助于解决道德风险问题制度是工作规范有序的保障。科学合理健全的逐级信访工作制度可以防止信访机构及信访工作人员的道德风险问题,使工作更加高效,使信访人的利益得到保障。绝大多数信访事项发生在基层,基层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解决好。

3.贯彻落实《办法》,需要基层信访机构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需要制定实施配套制度

国家信访局的《办法》,为逐级信访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依据。推动逐级信访,重点是在基层。要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进行宣传,使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确保信号的传递切实有效。另一方面,上级机构应督促下级机关制定实施配套制度,如定期公布逐级信访开展情况等。《办法》的实施,帮助各级信访机构“被动”发出有关工作开展的信号。基层信访机构应通过制定制度,主动发出有关自身工作的信息,使逐级信访更加阳光透明,增强信访人对逐级信访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秋学.中国信访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信访学概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经济学工作方向第8篇

摘要:针对现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面向北部湾经济区的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通过理论研究,本文给出了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框架以及培养措施。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通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04-02

一、引言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我们国家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重知识传承,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继承,轻创新能力培养;

2.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制约创新人才培养;

3.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创新人才不足等。

2008年2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我校首批升本专业,更加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改革。

因此,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实证研究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给出了面向北部湾经济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以及对应的改革措施。

二、教学改革基础

1.实践教学设施先进、配套较为齐全。我校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施比较先进、配套较为齐全。

2.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制订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并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三、框架

搭建区域经济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互作用框架。框架从区域经济发展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着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基本培养方式)。改变以往专业理论课基本由任课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突出实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导读、课堂讨论、课堂现场教学等环节。

1.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相互框架很好地诠释了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杠杆关系。该框架模型是以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其系统的创新行为主体主要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

2.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顺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和东盟国际贸易发展对通信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改革方向,突出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适用性。在教育理念上,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3.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对口的企业的产学研的合作,例如与北海移动公司、广西南宁电信网络运营部等企业的合作。采用多沟通、多交流、多合作的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

四、措施

1.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自建系以来,我系拥有二十五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通信工程实训基地为广西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实训基地。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交流的同时,开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适当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的同时,与通信工程专业对口企业进行科研的合作。

2.建立评价体系。倡导以多样化的考评方式来考评学生。积极立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通信工程人才。通信专业近几年获得的专业建设改革课题有:2010年度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G网络组建与维护》、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通信技术专业)、2009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企深度合作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研究和实践”。上述项目结合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通信与网络设备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教育问题,通过重组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多流向、突出创新能力”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实践平台,突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工程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通过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和学生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强调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项目经过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益学生1000多人。

投入经费建设专业教学实验平台。自建系以来,先后投入1700万建成通信基础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内含3G验室、数据通信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NGN实验室、卫星与微波通信实验室等)、电磁屏蔽室、无人机遥感遥测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基地,电工实验室、低频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高频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电子设计综合实验室、PLC实验室、EDA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太阳能光伏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RFID实验室、DSP实验室、视频实验室、仿真设计实验室、楼宇智能控制实训室等。

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资金,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航测与3G通信实验室中“真刀真枪”地实践。

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探索生产、科研与教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与广西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关系,形成比较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通过采取将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到企业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和企业的科技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短期的技术见习,接触生产、科研、企业管理等实际业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现有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创新能力的分析,本文开展了面向北部湾经济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建立了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需求,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学生多创造动手实践的环境,加强产学研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福财.面向广西北部湾的港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