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知识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0:49:43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1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7

一、在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逐渐建立,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观点也逐渐更全面,更有目的性。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不再仅仅注重雇佣人员的个人技术的单方面条件,而是逐渐趋向于看重有技术、有素质、有修养、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那么对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职学校来讲,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便成了首要任务。高职院校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业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通过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这也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二、在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1.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中,课堂授课大多数都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更多地注重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者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加入大学生实践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学的什么,更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践自己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自己动手去将理论知识转化成最终的实践成果。例如, 在医学类教学中,课堂的实践也不仅仅限于教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让学生看着老师做,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做,用视觉与触感两方面的感知来刺激学生对知识学习实践的掌握。老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让学生针对工作中显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增加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单方面的知识性学习对于当前的教育发展来讲已经落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所局限,这就需要在重视学生的知识性学习的前提下,也重视学生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学校在自身教学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团巡礼、科技文化月、创新大赛、职场模拟赛等活动。通过各类社团的展示,让在社团中活动的学生得以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才艺,让不在社团中的学生能够通过看他人的表演来提高认识。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通过科技文化月与创新大赛的举办,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来展开自己的想象,并进行创新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魅力,通过参加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职场模拟大赛中,学生通过自己对职场的理解来将虚拟化的职场设置现实化,教师通过学生的各类展示来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与道德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与向他人的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

3.实时跟踪综合素质教学的实施情况

对高职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但在实施综合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少了适时、及时的考核。不能让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各项学习资源中走了过场,让学生看了热闹。这就需要教学单位适时地走进教师的教学课堂进行听课与点评,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督促与改进的作用。

教师也要在教学中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学生进行即时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和实践的转换,将书面的考核转移到实践上,通过学生动手的实践成果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再通过学生的讲解与老师及时的提问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2篇

对于综合素质,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如: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也有认为综合素质是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技能、个性心理、生理体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水平。思想理论是人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有认为综合素质,是指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应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等。我们认为,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能统一于整体的引导和管理中,可以使两者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综合素质得到有益指引和依托,职业规划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践行的抓手。

在职业规划的理论探讨和现实分析中,发现所有的高等学校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实践中,用综合素质的评比对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学校表现等进行全面的评定。广东高考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标准。又如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通过多种人才评价手段对参赛选手的政治品质、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三个维度的33项要素进行全面、深入评估。采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人机对话形式)进行。资格赛后将进入企业实习,并以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考核标准。半决赛采取实战任务闯关模式。比赛对用人单位科学选拔人才,参赛选手全面了解自己,实现人岗合理匹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难题做出有益探索。比赛对用人单位科学选拔人才,参赛选手全面了解自己,实现人岗合理匹配,为解决大学生群体就业难题做出有益探索。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提出应从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等方面着手,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部分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追求知识的单一性或专一性,认为只要有门儿特长,就可以走遍天下。重业务,轻政治;重科技,轻人文;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身素质的畸形发展状态。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弱点和弊端,高校应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教育。德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改善;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大学生崇洋,甚至丧失人格、国格。高校德育应按照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人文教育。有的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祖国的地理、历史、文化无知的人,怎可能为祖国服务和献身呢?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它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积极作用。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正确的价值观,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以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创新教育。知识经济以知识尤其是创新性知识和具备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我国《高教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首先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现代大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国家到个人都面临挑战,人才的挑战最为严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含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识、才能和体质。大学的专业性和职能的多样性、大学与社会联系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为大学实施旨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在用人上已打破了以往的固定专业限制,只要符合招聘条件都可以录用,规定了素质检测的笔试和面试,重点放在:考察应有的思维交际、应变能力、文字语言、组织协调、社会公共等能力方面。在技术和素质关系问题上,素质起决定作用。在用人时的几个原则:挑选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学习虽然很好但德行低下的人坚决不予录用,这样的人对单位没有任何好处,只会带来危害;任何单位都把道德素质看成是择业和单位发展的第一资源。只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并能充分发挥其他各种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素质中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的统一和促进,综合素质得到有益指引和依托,职业规划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践行的抓手。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出并回答了一个人才应有的基础和内涵,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的实现。从而实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规划的实践的良性互动。

作者简介:张锐(1970- ),男,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政。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3篇

【关键词】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9-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却为中学理科教学留下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综合归纳的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内容择优选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的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功能比较、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特点、实例等,可通过列表比较归纳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从中找出各种事物的相同点,这是求同思维;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点,这是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把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样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在形成能力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运用得更灵活。

二、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

五、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应注意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根据STS教育思想的宗旨,笔者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STS思想渗透的分析,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掌握技术的目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遗传与变异”教学除了使学生知道DNA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至遗传育种的研究、新品种的开发等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3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4篇

高考“3 X”模式及其命题指导思想的转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3 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3X”;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67-0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 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 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1 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 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2 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 ,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5篇

关键词: 综合素质 基本内涵 现实意义 问题和不足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将来命运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搞清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这个关键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综合评价就是对被评对象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教师头疼”的尴尬境地。因此,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评价实效性,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或其他先天的因素决定的。

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从事活动前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也称为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受教育者在先天遗传品质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它是人的生理、心理、文化、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系统整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思想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民意识、法制观念等方面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包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内容。

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知识是综合素质的根本,是“学识”的基础,“学识”是在学习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核心。这里所讲的能力,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而且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化素质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质。文化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称。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体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械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人体内部环境具有健康的体魄,能胜任未来社会的竞争和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许多高校目前仍未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次,学校应如何检验和引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问题之二,学校即便开展了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活动,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每一项活动,个别学生甚至根本不参加任何活动,因此,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活动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必须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监控,使学校和学生本人都知道其发展状态,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用人单位也强烈希望了解毕业生的素质情况,目前,能够提供的只是成绩单、奖状、证书等,而不能充分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情况。通过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为教学决策者具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辅助,为学校的评估、鉴定工作提供帮助;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检验自己,正确评估和认识自己,确立自信,有利于个人择业和自我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并使用人单位因材施用,把人才安置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高校目前学生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山西师范大学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该校制定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实施条例》对综合测评的评价方法如下:

学年综合测评总分=0.20×德育分值+0.70×智育分值+0.10×体育分值

德育分值=德育基础分(60分)+日常表现分(政治学习及班级活动、专业课学习考勤、卫生检查、学生干部职务、竞赛与活动)

智育分值=智育基础分(包括必修课和限选课,不包括体育课成绩)

体育分值=体育基础分(体育课成绩)

综合评价=0.80×各学年综合测评分之和+0.10×学位论文分值+0.10×教学实践成绩

其中:德育的日常表现分均由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以及学生班委会对学生打分;

应用上述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德、智、体三方面均只有一级指标并且缺乏定性的分析。德育测评在实施过程中每人都是在相同基础分的基础上,通过加减分来实现,这样只有德育表现明显的少数学生才能获得加分或减分,对表现不明显的大多数学生则缺少评价内容,从而不利于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日常德育活动中。智育方面也主要考虑了必修课和限选课,对任选课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选修课中学习到更加广泛的知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且德育日常表现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班委会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思想评议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生为了加分争着要当班干部,但却不愿为同学服务,有的班干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多加分,在同学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智育分是按学时数加权后的成绩,因此有些学生为取得高分,就对学时或学分多的课程加大学习力度,而对其他课程重视不够,对知识的均衡发展十分不利。

在用人单位选拔优秀毕业生时,上述的评价模式所提供的信息只表现在具体的分数成绩上,而没有给出具体的素质等级,这样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选拔的要求,更不能详细、细致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这对单位选拔和学生本人成长也是不利的。

四、对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评价内容规范全面

评价内容以上述的五项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也可适当增加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其它内容。每项素质中,学校要明确一级指标,由各专业确定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还应考虑制定不同年级的达标要求,形成一个既具有基本素质之间横向联系,又能够进行个人阶段性发展状态描述的纵向对比的框架结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素质状况,以便积极参加各项素质培养活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评价方法科学公正合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一般可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是学生自评,学生个人要对照学校的评价标准写出个人总结,提出一个自评分;第二是学生互评,由辅导员召开综合评价小组会议,在自评的基础上根据日常管理中的记录,进行民主评议提出一个评议分;第三是总评,由年级评价工作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评议分进行总评。

3.评价体系必须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相适应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培养规格与模式提出相应的素质要求。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认识人类、自然和社会,加深对多种文化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使广大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发展。

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当前教育领域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建立科学、直观、可操作性强,并且能够反映学生素质个性特点的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管理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评价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又丰富了评价内容,二者相互促进,一定能够造就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参与人才竞争、品学兼优、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志宏.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M].开明出版社,2003.8.

[2]田维义.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与评估标准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7.

[3]陈广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4.

[4]谭旭红.大学生素质测评系统设计与实施[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高考试题越来越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查,这是高考改革的一个目标,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几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正确观念上做了许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不尽如人意的是,每年在分析高考试卷时,都会发现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较多的、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正确处理基础和能力的关系。

一、明确考试要求

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是不容质疑的,也是应该的。因此研究并明确高考试题体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思路,是正确指导备考的必要前提。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单科测试题还是综合测试题,都体现了综合性、具体性、现实性和基础性这样几个特点。

所谓综合性,从知识要求上看,在综合试题中,表现为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与学科内知识的综合相结合,从拼盘式综合到渗透式综合,综合的程度越来越强。在生物学科的单科测试题中,三科知识之间的综合早已实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从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看,这几年越来越倾向于综合素质是考查,即不仅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谓具体性,也指针对性或条件性,因为任何具体的问题都离不开与其相关的条件,要求考生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答,是学科知识针对现实具体问题的重新建构,而不是原有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直接记忆再现。这一特点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越来越突出。

所谓基础性,即“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试题的背景材料具体而多样,其基本依据都是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实性,即以现实问题作为命题的立意原则,以现实问题为基本的出发点,围绕解决问题来设计问题。这一点在生物实验考查中尤为突出。上述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着,而是综合性地渗透在试题中。从其关系看,基础性是其他特点实现的基础,因此,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形成的基础。

二、确立复习思路

1.能力的重要支撑——重视基础

此处基础主要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及其内在联系。这些都是思考问题的基本元素和基本依据,必须很好的深入的把握。特别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有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才是真正理解了知识,也才能灵活运用知识。特别是理科综合考试,强调的是知识的综合、思维的跳跃、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知识功底之上。

复习基础知识的思路是:全面复习中突出重点,重点复习中把握基础。教材的知识内容很多,首先要做到全面复习。知识是有关联的、成体系地存在于教科书中,任何具体知识都是在关联中才能获得其意义,只有全面把握教材,才能更清楚某些具体知识的特定含义。

2.能力的重要表现——理论联系实验

高考生物实验要求学生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掌握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能够制定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并能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掌握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并熟悉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

3.能力的重要构成——锻炼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 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WWW.133229.Com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3.身心与道德。在人全面发展的各因素中,身体素质应该是最基础的载体,也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生存和提升的基础。一个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习和竞争的能力方面都会更强。而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会有正确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每一个人成才的方向和目标,都应该是和社会需要紧相连的,脱离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人的才干就会受到抑制。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以后主要从事的是与对外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面临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工作甚至更加复杂的人群,所以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个性、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创新与特质。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科学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思想来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特质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既然人们是根据他们的特质与世界抗衡的,那么人们的特质就要把各种经验组织起来激发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要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对象处理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质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随机应变、灵活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国际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特殊素质与能力结构

1.通识性知识。“通识”不仅仅要求知识的掌握面要宽,而且要求对知识的运用能够汇通、融通和变通。通识性知识有助于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应该单单只掌握专业知识或与从业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掌握覆载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将学习的重心从现成知识的接受,挪移到综合性的判断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终身学习的态度的陶育上,才可以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级国贸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全面性素质。全面的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外,还包括身心、特质、职业素养等隐性素质,隐性素质支撑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性首先就体现在更加全面的隐性素质上,而隐性素质又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首先得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和心理调控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获得挑战挫折的勇气。

3.综合性能力。康德曾说:“人的目的是‘做人’。”因此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首先要具备“做人”的能力,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全方位沟通及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事”的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驾驭能力、理性分析能力等,而且还必须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未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重点

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等显性素质上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隐性素质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将重点放在隐性素质的提高方面。

1.道德境界的培养。柯尔伯格认为在“无律”“他律”及“自律”之后,还有一个“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黄富峰认为,在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的德育内容应该注重德育主体道德境界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德育境界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的体悟最终实现在行为上的道德和谐性。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培育是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德育知识,更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大气的人格。所以,除了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个性特质的塑造。个性特质的塑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它以尊重个体为前提,把握个体的个性特质,因势利导,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个性特质的塑造对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础,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开展自由联想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潜能。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教学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由教学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的自由是教师选择教什么、如何教、何时何地教的权利,学的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自由教育是遵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自由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为满足自己对新知识的好奇而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境界,乃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3.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提升首先要从自我意识的训练入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的提升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各种标准化测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第二,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心理素质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自我内心情感;第三,通过模拟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团队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监督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8篇

关键词:舞蹈中专学生 综合素质 提高策略

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和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舞蹈中专学生教育过程中,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1、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是指舞蹈中专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舞蹈中专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1 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学生应当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处讲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高低程度,就是对人、对事、对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大处说就是体现舞蹈中专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就是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态度[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与传统美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

1.2 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程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是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共性要求。因此,当代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多学科文化知识。

1.3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个人在某一学科或某一岗位工作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所学专业知识的多少与理解、掌握程度;二是对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多少与掌握程度。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一项重要标准。专业素质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1.4 身心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的虚弱[2]。”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心上保持健康状态,并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人。身心素质包括两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虽然从总体上看比较好,但在某方面还不容乐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现状表示担忧,迫切希望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表示比较满意。同时,有大部分上的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等。

2.1 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总的情况来看主流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3]。有研究显示,62%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从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政治觉悟不高,思想信念淡薄;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不完善;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失范;负面影响较大,人生观受到冲击。

2.2 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

在当今社会里,任何人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舞蹈中专学生而言,必须做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为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目前大部分舞蹈中专学生对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部分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方式不当,处理问题极端等问题。

2.3 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

在当前舞蹈中专学生中,很多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专业素质,相对于其它素质来说所占比例较高,但与新时期高素质优秀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注重专业技能,忽略基础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2.4 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心身健康方面都存在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身心素质。智能结构缺乏,心理障碍突出;学习压力较大,缺乏科学锻炼;生活习惯欠佳,自立能力较差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舞蹈中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

综合素质教育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艺术教育中舞蹈教育也具有重要位置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引发学生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当前社会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让当代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受到腐蚀。因此,学校和教室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不良思想,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对于舞蹈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舞蹈教学,寓教于乐,帮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师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教育中专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努力[4]。

3.2 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舞蹈艺术以生命力的高扬,讴歌热爱、关心、理解、发现、创造和希望。学生鉴赏舞蹈艺术,不仅能够纯洁感情,净化心灵,而且有助于完善生活,它是激励学生完成人生使命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到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鉴赏舞蹈艺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鉴赏行为本身。

舞蹈艺术鉴赏是指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审美行为。在审美过程中进行感受、理解、鉴别、体验、欣赏和评价,并从审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享受。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舞蹈艺术开阔视野,认识世界,唤起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评价舞蹈作品,从而获得舞蹈艺术基本技能和人文知识。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鉴赏是一种双重的情感体验。

结合传统的舞蹈欣赏课模式,让学生用具体的动作,贴切的动律,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中去,增强学生的动作能力和示范能力[5]。通过“想”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和舞蹈的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更好的理解作品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于全面细致地把握作品主题。通过“说”让学生就作品的思想内涵做出评价,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提高学生舞蹈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3 课程评价方式创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艺术课程评价,既要重视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笔者在舞蹈课程学习评价上,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平时能够按要求完成了每一周的作业,平时的评分所占期末评价60%的比重。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每次小测,教师要与班里的几个舞蹈组长一起当评委,进行综合评分。学期末教师要结合学生一学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对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比较重视,以防有的同学平时不用功,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不良心态。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通过舞蹈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舞蹈是人类用于表达各种情怀的一种艺术形式。她不仅给予演员和观众感官上的享受,更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美产生更深的体验,对美的鉴赏能力更强,对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舞蹈训练,使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得到了锻炼,理解音乐的能力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得到了高。舞蹈音乐不仅能提高大脑的记忆力,而且学生的精神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学生拥有了充沛的精力,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教育大业,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创新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等,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从事业务教学的教师要从只“备课”不“备人”的状态中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把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6]。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内化。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

4、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对舞蹈中专舞蹈教学创新,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升了认识水平。总之,教师可以在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之基础上,根据舞蹈艺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来科学地、合理地、灵活地、创造性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以切实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饶国栋.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40)

[2]王芷苏.“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5)

[3] 高伊依.有效提升幼儿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J].学理论2011(5)

[4] 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