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15:57:05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1篇

关键词:水稻;拔节期;形态生理;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S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044-02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Rice at Jointing Stage and Its high-yield Cultivation

XIE Bao-zhong,CHEN Wei,WANG Wan-fu,ZHANG Shao-an,YU Bao-sheng

(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 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 Field management of rice cultiv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variation. The field management should be modulated from reviring and tillering stage to jointing and pregnancy stage as tillering ceased during jointing stage. The fertilizer promote and controling meatures should be decided according to “three changes” of rice morphology after jointing. Titter should be boosted after transplantation but restrained when it was near the jointing stage due to the polarity of tiller after jointing. The time of ending field drying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ke viaration and jointing of different breedings so as to guide the management of ric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Key words: rice(Oryza sativa L.); jointing stage;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y; high yield cultivation

水稻拔节的标准是茎秆基部第一伸长节间长度达到1~2 cm(矮秆型品种达到1 cm,高秆型品种达到2 cm),田间有50%的植株达到拔节标准时,即为拔节期[1]。水稻节间伸长是自下而上逐个顺序进行的,伸长节间一般4~7个。拔节期是水稻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上都出现重大转变的时期。栽培上要根据水稻拔节期的形态生理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为高产打下足穗、大穗基础。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将水稻拔节期的形态生理变化与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简述如下。

1拔节期分蘖停止,栽培上要由返青分蘖期调整为拔节、孕穗期的田间管理

水稻从移栽期至拔节期这段时间是决定穗数的返青分蘖期。这段时间的长短,因品种、播插期、秧龄长短的不同而异,一般早稻品种和连作晚稻品种15~25 d,中稻品种25~30 d,单季晚稻品种30~40 d[2]。

主茎进入拔节期就不再发生分蘖,这时,栽培上要由返青分蘖期促早发、争多穗的田间管理措施调整为拔节、孕穗期以促壮秆、争大穗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技术,抓好适时适度晒田,看苗巧施穗肥等措施,控蘖、壮秆、促根、控病,增加颖花分化数,减少颖花退化数,达到秆壮、穗大、粒多的高产目标。穗肥对于中稻和采用“稳前攻中”或“稀少平促”栽培法的早稻和晚稻,不仅施用效果好,而且也较安全。穗肥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两种。一般在晒田复水后(颖花分化期)施氯化钾75 kg/hm2作促花肥;当剑叶抽出长度的一半时,看苗施尿素37.5~60.0 kg/hm2作保花肥,有利于形成壮秆大穗。

2根据拔节后的形态变化拟定肥水促控措施

在拔节前后进行肥水调控,是对水稻实行平稳促进,使之稳步生长的有效措施。肥水调控有如下积极作用:①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白根和黄根数量增加;②抑制后生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③促使基部节间缩短增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④避免叶片过分伸长,改善中期群体结构;⑤促进同化产物在茎鞘中的积累,为后期产量形成做好物质储备。

拔节期后,水稻外部形态出现“三变”,叶色由深绿色变为淡绿色,叶形由披散变为直立,茎基部由扁变圆。这些变化是水稻生长中心顺利转换的重要标志。如果叶色和叶形没出现变化,说明生长过旺,要采取控制肥水的措施:不施或少施穗肥,重晒田或多次晒田。多次晒田是在第一次晒田晒到土壤含水量40%~50%(上层已硬实,脚踏有印而不陷)时灌1次水,待自然落干后再晒田1次[3],使叶色变至淡绿色,叶形变得挺直,稻株生长清秀,稳健有劲。对拔节期后水稻外部形态顺利出现“三变”的田块,则不能控制肥水,而要按正常肥水管理进行适时适度晒田,看苗巧施穗肥。

3根据拔节后分蘖向两极分化的规律,移栽后要促进早分蘖,控制临近拔节期分蘖

水稻拔节孕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生理代谢由拔节期的碳、氮代谢并重过渡到孕穗期的以碳素代谢占优势。水稻拔节后,主茎和大分蘖的茎、穗、叶迅速生长,需要大量养分,分蘖向两极分化,大蘖继续生长发育成穗,小蘖逐渐消亡。因此,栽培上要在移栽后早管促早发,控制临近拔节期发生小分蘖。其方法是: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返青分蘖期早施分蘖肥,以促进大田低位分蘖的发生。移栽至返青阶段灌深水护秧,返青至有效分蘖终止期采取浅水勤灌的方法,从有效分蘖终止期开始排水晒田或采用“超前晒田”技术,即当总苗数(包括主茎和分蘖苗数)达到计划成穗数的70%~90%时开始排水晒田[4],控制临近拔节期发生无效分蘖。

4根据各品种幼穗分化与拔节的关系确定晒田终止期

水稻幼穗分化与拔节之间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异,存在着重叠、衔接和分离3种关系。重叠生育型的水稻先幼穗分化而后拔节,拔节和幼穗分化之间出现重叠;衔接生育型的水稻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同时开始,即拔节和幼穗分化开始相衔接;分离生育型的水稻节间已开始伸长,幼穗分化尚未开始,即拔节与幼穗分化之间出现间隔[5]。

具有5个伸长节间的中稻,属衔接生育型水稻,拔节(茎基第一节间伸长)和幼穗分化同时开始。一般中稻在拔节期后7 d左右,幼穗分化进入第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这时是中稻的晒田终止期。正常田块在晒田终止期以后不宜晒田,否则容易造成颖花分化数减少,颖花退化数增加。

具有6个或7个伸长节间的单季晚稻,属分离生育型水稻,先拔节,后幼穗分化,直到茎基第二或第三节间伸长时,幼穗才开始分化。一般单季晚稻的晒田终止期在拔节期后10~15 d。

具有4个伸长节间的早稻和连作晚稻,幼穗分化与拔节之间的关系是幼穗分化开始之后才进入拔节期的重叠生育型。拔节期早稻和连作晚稻正处于第二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这时就是其晒田的终止期。

此外,拔节期后,水稻老根向下深扎,从茎节上直接发生的新根少。因此,人一般不要轻易下田,以免踩断稻根而影响产量。

参考文献:

[1] 湖南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实用作物栽培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2] 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 程式华,李建. 现代中国水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2篇

关键词:广8优2168水稻;施肥总量;灌水量

我国是个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大国,其产量的高低与粮食供给关系紧密,与农业发展密切联系。所以,提高我国水稻栽培技术水平,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现有的水稻栽培技术制约了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加强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水稻要高产,品种选择是前提,科学的栽培模式是保证。目前,水稻的品种有很多。其中,广8优2168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组合,由广8A与GR2168组配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具有高抗病性,属两良种。下面,文章将通过试验研究,探索广8优2168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栽培模式,为指导水稻种植技术应用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安排在广东雷州地区,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有80万亩,其中洋田种植面积56万亩,坑田种植面积24万亩;地处亚热带,常年20°-35°的气候温度长达11个月,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热量丰富,日照时长,一年可以种植生产水稻两造。试验品种采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广8优2168。

2.试验设计

为了保证试验效果,突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本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水稻栽培传统模式(CK)、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大田施肥总量为施纯N221.85kg/hm、P2O556.25kg/hm、K2O146.25kg/hm。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移栽后7d施尿素360kg/hm+氯化钾150kg/hm,水分灌溉按传统灌溉方法进行。

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大田施肥总量与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相同,但氮肥底肥用量增加,追肥次数增加1次,即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尿素120kg/hm,移栽后7d施尿素145.5kg/hm+氯化钾150kg/hm,再过65d施尿素94.5kg/hm。水分灌溉一般控制在30mm深,最高不超过40mm深,下大雨水位过深时,将水排至下大雨前水平。2个处理的面积均为3.335hm。

3.试验过程

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CK):2014年5月29日播种,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移栽后7d施尿素360kg/hm+氯化钾150kg/hm+苄・乙可湿性粉剂450g/hm。7月10日用阿维菌素1500mL/hm+速腾1500mL/hm+吡蚜酮150g/hm兑水防治病虫,8月7日用稻腾450mL/hm+翠米300mL/hm+吡蚜酮150g/hm兑水防治病虫,9月6日用稻腾450mL/hm+毒死蜱1500mL/hm+烯啶虫胺150g/hm+拿敌稳150g/hm端防治病虫,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相同。

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2014年5月29日播种,6月14日移栽,移栽前1d施复合肥(15-15-15)375kg/hm+尿素120kg/hm,移栽后7d施尿素145.5kg/hm+氯化钾150kg/hm+苄・乙可湿性粉剂450g/hm。8月25日施尿素94.5kg/hm。防治病虫与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相同,水分灌溉深度比传统栽培模式要浅,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相同。10月17日用收割机收割。

二、结果与分析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产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图1所示。

提示:病虫害管理只是保住水稻的产量,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才能帮助水稻增产增收。

2.灌水量调查

6月8日至9月6日调查两种栽培模式区水分灌溉情况,具体见表1、2。由调查结果可知,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灌水量为3852m/hm,比对照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灌水量少730.35m/hm,节水15.94%。

3.产量

提高水稻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而水稻栽培技术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水稻栽培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区平均产量9773.85kg/hm,比水稻栽培传统模式区增产670.95kg/hm,增幅7.37%。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种植,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水稻的生产种植问题。如何改进水稻的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产量是我国水稻发展的永恒主题。试验结果表明,对广8优2168水稻而言,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为达到高产和资源高效相结合,促进水稻种植持续发展,应推广水肥综合调控模式。

参考文献: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3篇

关键词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问题;对策;云南芒市

中图分类号 S511;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121-01

芒市原名潞西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芒市作为部级商品粮基地市,自然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芒市2010年水稻播种面积为1.812万hm2,平均产量6 510 kg/hm2,总产量11.8万t;以“遮放贡”米为主的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2万hm2,平均产量6 090 kg/hm2,总产量7.32万t,总产值1.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1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18.27万hm2,增产潜力巨大。芒市由于栽培技术更新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2008年作为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以来,都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果,在省内各稻区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适应性。2011年芒市农业局加大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力度,然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芒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以壮秧、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等为技术关键,通过基本苗、肥料总用量、肥料施用比例和灌溉水调节的精确定量[1-3],实现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省种、省肥、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目标[4-5]的栽培技术体系。芒市于2009年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小面积试验,2010年在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小区密度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同时,开展了大面积示范,示范面积为23.8 hm2,涉及芒核、那目、南冷3个自然村, 56户农户。2011年,全市计划种植粮食作物4.38万hm2,产量20万t,计划发展优质稻面积1.33万hm2。在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轩岗乡等4个乡镇实施水稻高产创建项目6片,涉及农户9 253户,完成面积4 316.73 hm2,其中遮放镇列为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项目试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共计714 hm2。从2009―2010年2年的推广效果来看,示范区与非示范区相比,平均增产750 kg/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开始逐渐接受该项新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缺乏,推广难度大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本身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推广难度。因该项目推广的经费不足,加之种子、肥料等农资价格增长又过快,农民购买优质农资能力弱,农民增收空间小,示范片高产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2.2 对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存在误解,掌握不全面

一部分科技人员及大部分农户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误解成费工费时的“精耕细作”栽培,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于操作,认为该项技术只是某些地区、某些品种中产生的经验性技术,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广泛适用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套理论性、综合性比较强的栽培技术体系。科技人员尚未完全理解该项技术的理论精髓,对于具体的技术环节的掌握不全面,在实际指导农户水稻种植时仍然存在栽插规格不达要求、旱育保姆使用不合理、追肥不及时、基肥与穗肥追施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由于芒市地处边疆,农户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存在畏难情绪。

2.3 未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芒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居多,部分水稻种植户依然有沿用老传统的情况,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近几年推广的栽培技术,未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配套措施。此外,芒市一部分水稻种植区未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配套渠系,致使一些水稻田干旱时无水灌溉,导致多雨时排水不畅。加之水稻种植户大田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合理,部分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制约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推广。

3 对策

3.1 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资金支持

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继续探索项目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加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高产示范区补助,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增加对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等关键环节的补贴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2 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以示范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根据水稻高产的生育规律,在最关键的叶龄期,采用最少的作业次数及最经济的种、肥、水、药,获得最高的产量、最高的资源利用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栽培技术体系。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邀请省级、州级专家对芒市水稻生产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多渠道对科技人员进行综合技能培训,不断更新农业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农户积极沟通交流,极大地调动农户积极性,让广大水稻种植户在思想上接受该项技术。同时,着力做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高产示范样板。选择群众基础好、种植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地块条件好、基础设施齐全的村寨设立高产示范样板,设立技术(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指导小组,全程跟踪进行技术指导,全力以赴,搞好样板区的水稻生产,发挥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高产效应,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3.3 分阶段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

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针对科技人员、农户层层召开现场培训会,及时兑现水稻种植户物资补助。根据农时提前指导农户准备生产物资,提前召开技术培训会,“手把手、面对面”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指导农户加强水稻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旱育稀植浅播技术;培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分片、分户指导农户扩行减距的栽插方式;指导农户分阶段进行追肥,不断改变种植户传统的追肥方式及追肥量;指导农户重点进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做好后期水肥管理及测产工作。

3.4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完整的配套技术措施

市农机站、市农业局、各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要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以村寨为重点,以农机购置补贴为契机,推进水稻栽插机械化程度。同时重点对科技人员及科技带头人进行农机操作培训,实现水稻生产机耕机收,不断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农艺与农机的结合,将水稻旱育稀植育秧技术、旱育保姆拌种技术、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配套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指导农户更好地进行水稻生产。

4 参考文献

[1] 冯虎林,邵保元.水稻叶龄优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9):5-6.

[2] 江学海,罗德强,周维佳,等.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精确施氮技术参数的确定及验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3-85.

[3] 杨春耀.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79(6):5-6.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4篇

关键词:叶龄模式;栽培技术;水稻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24-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是指在水稻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以叶龄为指标,器官相关生长规律为生物学依据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新体系,是当前我国重点推广的农业实用技术之一。为2010年我乡进行了水稻“叶龄模式”栽培试验示范,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示范内容

我乡分别在板告、定城、板龙、岜炮、古城、善哄、群力、水根等八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村设置8个苗情哨、每个苗情哨承担10亩的指导示范面积。共计80亩。据8个苗情点验收9.6亩示范田,平均单产为623.6公斤,7.85亩的对照田,平均单产为558.8公斤,示范田比对照田增64.7公斤,增产11.6%。

运用基本苗公式计算每亩移栽的适宜基本苗数,是确保有效分蘖临界期够苗的关键措施之一。基本苗情点公式计算出主茎基本苗为每亩36000株,按照6×7规格移栽,每亩密度为1.4万穴,每穴应栽2.5粒谷秧苗,并指导示范户栽足基本苗。

2 辅助试验

2.1 适宜播期与移栽的试验

2.1.1 不同播期同叶龄移栽的试验 处理为4月13日、4月20日、4月27日三期播,每期隔7天,移栽是实际叶龄分别为6.98叶、6.69叶和7.05叶;秧龄分别为43天、38天、36天;各处理的单产分别为694.1公斤、692.98公斤、653.53公斤。结果以4月27日播种的下降明显。

2.1.2 同期播种不同叶龄移栽试验 设置5叶、6叶、7叶、8叶移栽试验四个处理,播期为4月19日,移栽时秧龄分别为34天、37天、42天、65天。试验结果,单产分别为614.3公斤、685.7公斤、688.3公斤、666.3公斤。6-7叶龄移栽产量高于5叶、8叶移栽两处理。

综合以上两个试验结果,在中等海拔地区水稻适宜播期一般为4月10-20日。最佳移栽叶龄为6-7叶。在移栽措施上实行适时播种,及时移栽,做到“叶到不等时”。

2.2 不同栽插密度的对比试验

设置5×8寸、6×7寸、5×6寸、4×7寸四个密度处理。4月26日同期播种,6月11日移栽。移栽叶龄为8.5叶,秧龄为39天。试验结果,超级稻――准两优527号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不同栽插密度处理,其主茎总叶片数是一致的。四个处理的穴有效穗依次分别为11.4、11.2、10.9、9.5株;依次单产分别为620公斤、600公斤、580公斤、580公斤。据此项试验结果,准两优527号在中等肥力田,栽插密度5×7寸、5×8寸为宜。

3 据试验示范结果,水稻叶龄模式栽培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3.1 确定几个主要生育叶龄指标

进行叶龄模式栽培,必须先建立生育叶龄模式,确定出几个主要生育叶龄指标。因此,根据试验结果,以推广超级稻中的准两优527号为主,其主茎总叶数在低海拔16.5叶,中海拔16.9叶,高海拔17.3叶,伸长节间数均为5个,应用《叶龄模式》理论,分不同海拔建立了以准两优527号为主体的生育模式用于批导大面积生产。

3.2 培育叶孽基本同伸壮苗

整个示范面积都采用温室无土两段育秧,并利用不同寄栽密度协调不同前作类型田,把秧苗有机地控制在适龄范围内移栽,为大面积叶龄模式高产栽培示范打下基础。

3.3 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确定适宜的基本苗,保证在有效分蘖临界期前达到目标穗数。在示范应用中,根据大面积生产中高产群体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确定以16-18万穗/亩为目标穗数,并依据移栽时秧苗素质及分蘖情况,结合土壤肥力,耕作水平及气候特点,应用基本苗经验公式求出适宜的基本苗数。

3.4 严格按叶龄进行肥水的促控管理

整个示范点上基本上是在亩施1000公斤以上有机肥和25公斤以上的钙镁磷肥作底肥的基础上,严格按叶龄合理进行肥水促控管理。秧田期:(1)管水,小苗寄栽后,前三天保持沟中有水、水不上厢,小苗扎根正蔸后,实行浅水灌溉到移栽。(2)施肥,小苗长至3叶期,亩施3.5-4公斤尿素作断奶肥,5叶期亩施4-4.5公斤尿素作分蘖肥,送嫁肥看苗情酌情施用。大田期:(1)管水,移栽期寸水活棵,有效分蘖临界时叶龄期(即12叶)以前,实行浅水勤灌,间断落干,提高水温和土温,促进分蘖的发生、进入无效分蘖期(即12.5-13.5叶)后,适时适度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和抑制群体继续扩大,促进碳素代谢,增强根系活力。进入长穗期(14.1叶)后,复深水灌溉至于成熟。(2)施肥,有效分蘖临界时龄期前两个叶龄(10叶以前)分两次施完应施分蘖肥,第一次8-8.5叶(栽后5-7天)亩施尿素7.5公斤,占追施总肥量的50%;第二次9.5-10.1叶(栽后15-20天)亩施尿素5.4公斤,占追施总量的30%,穗肥于14-15叶龄期亩施尿素2.5-3公斤,占追肥总量的16-20%,壮粒肥看苗势酌情施用。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5篇

[关键词] 盐津县 机插水稻生育特点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156-01

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水稻全程机械化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水稻机插技术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改变了水稻人工栽插这一原始的劳作方式,也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乃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提高我县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满足农民的需求和愿望,盐津于2011年引进水稻插秧机,在兴隆、牛寨、落雁等水稻主产区进行示范和推广,示范推广面积1200亩。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技术不到位的问题。现就该项技术在我县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格技术环节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指导全县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一、机插秧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机插秧秧苗素质差

机插育秧一般秧龄30天左右,叶挺色绿、均匀整齐、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生产实践中机插秧苗纤细黄化,难以达到基本标准。影响秧苗素质主要原因:一是播量过大。二是营养土质量差。三是秧田管水不当。

2.机插秧烂死苗严重

机插育秧技术性强,常因育秧技术不到位造成烂秧死苗,主要发生在秧苗二叶一心期。造成机插秧烂秧死苗的原因:一是秧盘营养土调酸消毒不好。二是秧苗素质差。三是气候条件。四是营养土拌和不均出现肥、药烧苗药害,最后死苗。五是秧田管理不当。

3.机插秧栽插质量差

一是整地质量差。二是缺苗漏窝率高。三是超秧龄栽插。 四是机插植伤影响。

4.机插秧栽后管理不当

机插秧秧苗素质相对较差,栽后淹水过深或干旱都会使返青分蘖期推迟。一是施肥方法和配方比例不当。偏施氮现象突出。底追肥与穗肥、底肥与追肥间的施用比例不当。底肥施用过多或过少甚至没有施用底肥,造成前期旺长,中后期脱肥,结实率低。二是栽插后管水不当,栽后灌水较深,秧苗在深水的条件下上伸拉长,难以行成壮苗。影响低位分蘖发生。三是病虫防治技术不到位。机插秧栽插密度相对较大,病虫害发生较重,必须有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治机插秧的病虫害。

二、机插秧解决对策与技术措施

1.选用不同育秧方式

目前机插育秧主要有湿润秧田机插育秧和旱育机插秧两种方式,各具优缺点,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湿润秧田机插育秧。是将旱地营养土装盘放到湿润秧田的秧厢上育秧,具有方便作厢,便于管水的优点,适宜在稻田土壤粘重的区域应用。由于湿润秧厢淹水湿度过大,盘内容易积水,影响秧苗根系生长,不利于盘根培育出健壮的机插秧。旱育机插育秧,是用旱地营养土装盘放到旱地秧厢上育秧的过程,旱育机插秧,秧苗矮健、根系发达、栽后成活快,分蘖早。旱育机插秧适宜在土壤肥沃的沙壤或中壤土区域应用。但是旱育机插秧管水较困难,常常因秧盘缺水影响种子发芽生长,要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的机插育秧方式。

2.严格育秧技术规程

2.1 选择营养土、过筛调酸培肥

播前10天准备好营养土,营养土要培肥调酸至弱酸性或中性。达到培肥和调酸的目的。

2.2苗床选择,铺土消毒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方便,邻近栽插大田的田快做秧田,播种前3~5天开沟作厢。一般2米开厢,厢面宽1.40米,厢沟深15cm以上,做成湿润秧田状,沉实待播。播前补厢刮平,平整厢面,然后摆放秧盘,使秧盘与厢面紧密接触,摆放秧盘与厢面长度垂直紧密挨放。

2.3适期播种,均匀撒播

一般在3月15~3月20日播种为宜。根据播时的天气情况,采取胀谷播种或播干谷。将1公斤种子均匀撒在16个秧盘内,多次抛撒,逐渐补漏、补角撒匀。

2.4覆土盖种,拱架盖膜

播种后用没有培肥的过筛细土盖种,覆土厚度以不见芽谷为宜。撒土盖种后再喷洒敌克松消毒。为防早春冷害,实现保温增湿,湿润齐苗的目的,应盖双膜。

2.5秧田管理,预防病害

一是管温。二是管水。三是病害预防: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用70%的敌克松兑水500喷雾,防治立枯病。

3.苗期倒春寒应对措施

我县水稻育秧期间,倒春寒天气时有发生,每年在4月上中旬都会发生很强的倒春寒,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对机插育秧影响十分严重,造成成片烂秧死苗,导致无秧机插,严重影响机插秧的栽插。在寒潮来临时,必须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机插秧成功。一是盖好薄膜。二是灌水护苗,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三是及时喷施敌克松消毒。低温来临前或寒潮过后,每分秧田可用100~150克敌克送兑成1000倍液泼浇,防止烂秧死苗。四是忌早追施化肥、施用除草剂。低温过后,秧苗抗逆能力较差,若过早施用化肥或除草剂。容易加速烂秧死苗。一般应在低温过后3~4天再追肥。

4.提高机械栽插质量

4.1提早整田,沉实早栽

栽插最佳秧龄30~35天左右,叶龄3.5~4叶,一般在4月20日~25日栽插。栽前结合施肥提早2~3天耙田沉实待栽,栽插密度以亩植1.3~1.5万窝,每窝应保持在2株左右为宜,栽植以后要适时进行补苗。

4.2精确施肥,适期追肥

科学合理的进行N、P、K肥的配比,常用的配方原则是N:P:K=1:0.5:0.8。

4.3栽直栽匀,减少漏窝

为了保证机械插秧的质量,要对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具体操作的技术,使栽植均匀,且减少漏窝的现象。

5.加强栽后田间管理

5.1科学管水

在插秧后的2~3天内保持田间湿润,以利提早立苗,促进秧苗尽快发根。秧苗长到较大的第二片叶时,结合实施分蘖肥,使整个分蘖期都保持浅水层。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开始断水晒田。

5.2增施穗肥

增施穗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新技术措施,穗肥的施用时间在晒田到位后,群体叶色褪淡落黄、最高苗下降的时候施用,穗肥施用量因苗情而定。

5.3 综合防治病虫

水稻机插秧存在密度大的特点,使病虫害非常容易发生。所以要适时的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加强检查,适时防治。

6.积极开展各项服务

一是开展扎实的机插秧技术培训。二是开展全过程指导服务。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到育秧材料准备等全程介入。通过服务,提高农田科学管理水平,推动机械化插秧工作良性循环。

三、结论

随着插秧机机械性能的提高,机插节本、高产等优势的显示和机插服务组织的形成、农艺配套技术的规范、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及农户对机插技术的认识,以及在我县的示范推广应用,盐津县机插技术的普及推广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方万英,张世美。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2):60.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6篇

关键词:水稻 栽培技术 高产 优质

我国是世界产稻大国,每年水稻栽培面积约3300万公顷,水稻在我国分布地域较广阔,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的平均单产最高。但部分农民朋友对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掌握不多,在生产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盲目与随意性,致使产量低、品质差。所以掌握科学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优质高产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

一、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与栽培方式

水稻品质尽管主要受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但褚多环境因素对稻米的品质也会产生影响,如温度,水分,空气湿度、光照条件、土壤特性与栽培措施等。

2、营养元素

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和高施用量条件下,不但有利于水稻产高,同时对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也是非常有利的,但氮肥与磷、钾肥用量过高会对稻米的高产与外观品质及碾米品质造成影响。把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且适当增加有机肥的用量,不但对稻米品质的改善有利,而且对促进产量的提高也是有利的。同时对硫、镁、硒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对稻米的增产与改善米质是有明显的作用,并可以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与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度。

二、优质稻米种植技术

1、选用优质良种

根据当地试种情况及品种的丰产性、抗性及米质,选择高产优质米的水稻品种。

2、稻田基地选择

优质高产稻米生产基地要选择稻田土壤不含重金属与残留农药污染的土地。土地要确保土壤疏松,地势平坦,稻田源头灌溉水源的清洁,无病虫害。同时,稻田应该选择背朝风区、向着太阳的走势,以选择这样土地作为稻苗的栽培田。

优质水稻生产对土壤肥力水平要求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25.0毫克/千克,氮磷钾含量在中等以上,硫、镁、钙、硒、硼等中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不含有重金属离子,耕层深厚。种植地选择海拔高度越高,气候越湿凉,稻米整精米率越高,米质越好。对于肥力条件较差的稻田种植优质水稻品种,要通过水旱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稻草还田,客土掺沙,改造排灌系统等措施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优质水稻的产量和米质。

3、培育多蘖壮秧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或者旱育秧中苗移栽是最适宜的,这样不但以利于调节群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而且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优质高产稻米生产的重要基础是壮秧,由于壮秧可节省大田用肥、扩行稀植、降低群体起点、减少病虫为害,并可增强抗倒伏能力。一般所指的壮秧,通常具有以下四种形态特征:①秧苗矮壮,茎基扁蒲,叶身挺立不弯,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分蘖健壮;②根多发白,发根力强,白根多,没有黑根与腐根;③叶色青绿,浓淡适宜,没有虫伤及病斑;④生长整齐一致,清秀健壮。

4、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秧龄通常不超过三十五或四十天,在移栽前要防病虫一次、施送嫁肥一次,要选择移栽的时间最好在晴天下午或阴天上午进行,移栽密度可合理密植,这样可提高有效穗数。

5、合理施肥

品种营养元素供应水平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很大,对氮肥的适当增施能提高优质稻的整精米率与蛋白质含量,磷肥的控施可改善优质稻米的外观品质,增施钾肥,补施镁、钠肥可改善食味品质,灌浆结实期喷施稀土元素、钼等微量元素有利于米质的改善,对提高优质稻产量是非常有利的。

6、合理灌溉,降病抗倒

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合理灌溉,对于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来说尤其重要,否则往往会加重田间纹枯病的发生,还容易发生倒伏现象。

7、除草

稻田杂草除了与水稻争夺水分、养分、阳光,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外,也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因此,防除杂草是优质高产水稻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要提倡人工除草与生物环保制剂搭配使用,化学性农药的除草剂要尽量减少使用,这样可避免在除草的同时,对稻苗的生长产生损害。在除草过程中,对土壤要进行疏松,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确保水稻根系的快速生长。同时,为了做到稻田的生态平衡,可使用生态食物链的自然方法,在水田地放养些鸭子。

8、对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提倡综合防治措施如利用耕作、栽培、化学、生防等。栽培上可选用抗病虫品种、适当控制施氮量、调整株行距与插秧规格等农艺措施来培育健壮的水稻群体,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在田间按每4hm2左右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进行诱杀。在栽培后15~20d按每公顷放养180只水鸭,来防除杂草与抑制病虫的危害。秧田期与大田期分别要对稻蓟马以及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进行防治。

9、适时收获

裂纹稻米形成与收获期、收割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过早、过迟收割均会增加裂纹米。优质高产稻的适时收割是指已经充分成熟,通常稻谷含水量19%到21%时已充分成熟,这时收割的稻谷出米率与精米率都比较高。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7篇

摘要分析了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真菌性病害[1]。稻瘟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流行性和毁灭性,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1流行规律

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它的发生主要与气候条件和肥水管理关系密切,破口至齐穗期连续阴雨3d以上,偏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2发病原因

2.1品种单一

品种单一化严重,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不同的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同。当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生理小种得以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菌量,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即可大面积发病,直接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失。

2.2环境条件适宜发病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大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阴雨寡照的影响更大。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也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2.3栽培管理不当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力,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蔽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局部环境。

3防治措施

3.1加强新的抗源材料的收集,加速育种进程

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在于掌握较好的抗源材料。抗源的收集主要包括对国内外已定位基因的抗源、病区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的抗源以及含丰富抗源的野生稻的收集。常规抗病育种通过有性杂交,利用作物自身或亲缘种中的抗性基因选育抗性品种。通过选择亲本入手,采用单交、复交和回交等手段,将真正的抗稻瘟病基因重组到一个品种中。但由于受到有性杂交亲和性的制约,影响了外来基因型的广泛利用,而生物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样的缺陷。不仅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而且能快速有效地创造遗传变异,缩短育种年限。因此,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发展方向。

3.2加强稻瘟病群体结构变化监测

生产上所用主栽品种的分布和替换,水稻病原菌群体的结构变化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因此应建立稻瘟病菌群体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稻瘟病菌群体结构,不断地分析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致病类型、小种分布状况及优势小种;准确掌握不同稻瘟病菌致病类型与当前生产和育种的抗源品种的相互关系,有选择地使用抗病亲本,减少抗病育种的盲目性。

3.3加强水稻栽培措施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减轻稻瘟病危害

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品种、稻田病虫草害及相关天敌、稻田水生生物群落及人工放养的鸭、鱼、萍等物种能够共同构成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刘昌权等[2]研究表明,相对于常规水稻种植,稻鱼共作生态模式,可以使水稻叶瘟平均病情指数下降5.57%,穗颈瘟病情指数下降6.08%。侯传伟等[3]总结江苏灌南有机稻米产业化实践经验表明,在以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和活化土壤的基础上,有机稻区运用农艺、人工、物理措施,采用种子精选、淹水封、减蘖增穗、健身栽培增强稻体自身抗逆性等,有效控制了病虫草害。刘二明等[4]研究发现,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对稻瘟病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混栽区的间栽品种与净栽区的间栽品种比较,稻瘟病病叶面积率明显下降,叶瘟减轻。不同组合的间栽品种对穗瘟的相对防治效果36.88%~55.10%;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和株高差异较大的品种组合,以1行优质稻、5行主栽稻混合间栽,能起到控瘟增产的作用。

4参考文献

[1] 孙泰宏.浅谈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09(11):30.

[2] 刘昌权.稻田生态渔业区病虫害发生规律[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56-58.

水稻栽培管理措施第8篇

【关键词】:水稻 ;高产;栽培技术

前言:水稻栽培技术的提升将直接的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将影响这水稻的种植质量,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积极的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将对我国的水稻产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下面将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1、水稻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1土壤问题

在进行水稻的种植中土壤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条件,只有土壤肥沃才能种植出优秀的水稻,帮助水稻茁壮成长。但现阶段来看我国的水稻种植中缺少相应的休息期,长时间的连续种植导致土壤当中的有机物含量逐渐降低,土壤的内质结构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从而降低了生产力,导致水稻的种植步入了一个瓶颈期。此外,一些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灌溉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往往在生育期之后就开始断水[1]。这种形势会导致土壤中的肥力有所下降,容易出现一些稻瘟病 或者是纹枯病,对种植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1.2机械化水平低

在现阶段的水稻生产过程中,虽然我国已经在科技的帮助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自动化机械设备用来进行水稻种植。但当前来看整体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大多数的农户在种植时都会采取雇佣插秧工的方式来进行人工种植,传统方式进行种植会导致种植的密度和质量不均衡,因此导致最终的水稻高产受到影响。

1.3选苗不科学

水稻的选种在水稻栽培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当前很多的农户都存在着随意选苗的问题。在栽培中由于 水稻的品种选择不当将直接的影响到最终的水稻产量,同时也会导致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农户为了能提升产量而盲目的进行大量的播种,从而导致秧苗的体质受到了影响,从而出现了后期生长较慢的问题,最终导致产量受到影响。

2、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促使水稻种植产量提升的关键措施。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水稻种植上已经出现了各种种植技术,积极的利用起先进的方式,并结合科学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提升水稻产量。

2.1水稻种植的选择

每个不同的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的气候影响都会出现不同的种植条件,因此在水稻的品种选择上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一些较为成熟化的品种。对于种子的选择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而是应当真正的追求高质量、高产量,避免造成最终的损失。水稻品种一般选择分蘖能量强、穗型大以及适应能力强的品种,但具体情况仍然需要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2.2秧苗的栽培

水稻的秧苗栽培因为南北方有着地域上的差异,因此栽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北方一般采用旱床育苗的方式。水稻秧苗的种植可以选择在菜地或者空地上,采用塑料拱棚育苗。棚长一般在15米左右,宽度为六米,中间需要留有过道以便于随时能进行浇水。水稻应当提前催芽,也就是将种子放入到事先准备好的清水中,再放25%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当中进行浸泡,一天一夜。然后将种子捞出洗干净,然后再用清水浸泡48――72小时[2]。保证每天进行一次换水,并且要放置于20°左右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催芽。当芽发到90%以上就能开始进行使用。在播种时应当保证均匀性,使用板轻压覆盖1厘米最有的土,适当喷水将棚口进行封闭。棚内的温度应在15度左右为适宜,在种植秧苗过程中也应当进行适当的管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治疗。

对于南方地区来说育苗情况与北方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采取水育苗法也可以采取旱床育苗法。旱床育苗法与北方之间有所相同,水育秧苗主要要求畦面平整,畦宽为130厘米左右。摆放软盘,将稀泥铺在软盘当中并铺整齐。

2.3科学进行肥水管理

在水稻的栽培工作中,针对大水灌溉的错误方式可以进行改良实现浅水灌溉。通过浅水灌溉方式一方面能在最大限度上节省水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水稻产量有所上升[3]。同时在良好的灌溉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的总结研究全新的稻田施肥方式,将农家肥料和化肥进行合理的使用,促使土地的肥力 能有所上升。降低氮肥用量,提升氮肥效率,从而改善稻田的整体结构。

2.4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

机械化生产方式是现代农田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措施。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的措施进行水稻种植和收割等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的效率,促使工作质量有所上升。例如在稻田的准备工作中移栽前十天进行翻耕,让土壤杂草等腐烂熟化。在种植两天前应当保持水层,以便于利于插秧后不被淹没,从而提升机械化插秧的效率。机械化方式进行水稻的栽培将在未来成为主要的栽培方式,更是促使水稻产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2.5重视除草管理

田间除草是提升水稻种植产量中的关键环节。水稻栽培是从育秧后的小苗经移植到大田的过程。因此,在水稻秧苗移栽以后的七天左右应当进行第一次除草工作,以后可以根据田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除草[4]。除草过程中应当保证 田间5厘米左右的水层,在进行化学除草以后七天以内不能进行排水。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让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促使田间的杂草能受到药物的影响而不在生长。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实现利用化学药品控制杂草的目的。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种植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对于高产栽培技术来说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当前阶段还需要对此加以重视,积极的探寻新的方式和措施,利用现代化种植技术来实现水稻产量的提升,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水稻种植“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6,(03):56―60.

[2]陈国雄.超级稻天优998强化栽培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63―65.

[3]张廷兵,杨树华,李四清,胡小琼.水稻改良强化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1,(06):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