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08:49:56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1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传授道德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实效低下,难以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德育课堂教学“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加之崇高的人类道德理想和泛政治化倾向的德育目标空洞而遥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德育课如何“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并逐步认同、内化,优化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心理暗示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人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是在无对抗情绪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暗示往往不易受到个体的抵触和对抗,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心理暗示法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将心理暗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理论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暗示则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经常性的交流因素。人的学习活动是意识与潜意识交织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而实际学习成效受制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状态。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意识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潜意识也在吸收各种信息,并对意识时时刻刻地施加影响,增加或削弱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意识和潜意识处于积极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当潜意识处于消极状态或抵抗意识活动时,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所以,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激发起潜意识并诱导其倾向于学习对象,最大限度地将潜意识与意识协调起来。因此,教学应力求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记忆、思维、想象、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正如洛扎诺夫所说,暗示教学法“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组织起来”。实践证明,通过心理暗示手段,能够使受暗示者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导这种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发挥出受暗示者的积极潜力。

心理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近年来,心理暗示教学法在我国学校中也逐渐得到重视。有人认为,心理暗示教学是一种高层次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改革的新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和经验渗透到德育教学实践中,以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同时青少年具有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在德育课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将德育知识和道德规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人和环境的暗示作用渗透,相比直接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暗示环境

暗示机制存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环境心理学认为,任何环境都易激起人的情感共鸣,它是产生熏陶作用的重要因素。环境以各种方式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做出反映,养成习惯,形成观念并指导我们的行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

课堂心理环境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它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同心理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环境可以分为人环境和物环境两方面。人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造成的心理气氛,在课堂上表现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心理场。教学中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物环境就是周围物体与人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心理场,如教室布置温馨整洁,课桌椅摆放井然有序,灯光柔和明亮,班风标语积极奋进,一个整齐有序、轻松舒畅、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因此,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心理暗示环境来感染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在和谐的人环境和物环境中感受和领会规则、秩序、尊重、平等、民主等等。

(二)暗示者——教师权威的运用

心理暗示的成功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受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的“自卑、自贬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暗示者比自己更高明更具有智慧,自己应该向暗示者请教,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放弃自主思维。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心理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受暗示者很少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及受暗示者对他的信任度,对暗示的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威信来自于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教师的威信越高,相应地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威望、信任度越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越强烈,学生心理上产生的“尊从效应”越明显。具体表现为学生愿意服从教师的规范和要求,主动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认同、接纳教师传递的理念和价值观,努力使自身行为更趋向于教师的期望等,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所以,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己的权威作用,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心理暗示手段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

言语或非言语的心理暗示手段,如语言、手势、表情、体态、动作以及某种情境等,都可以含蓄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起到强化或抑制学生行为的作用。如赞赏的语言、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微微的点头、竖起的拇指等,这些都是心理暗示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找到自信,赢得力量,消除戒备和对抗心理,形成支持性的课堂心理气氛和积极的情绪效应,从而强化教师所期待的课堂行为;而语气的转换、话语的停顿、眼神的凝视、表情的严肃可以暗示和提醒学生自律,抑制课堂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避免直接的批评和师生矛盾冲突。另外,师生间的、距离同样也可影响暗示的效果,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强,坐在后排的学生接受的暗示较弱。如班主任通常把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其纪律意识得到强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和相对距离的改变来强化暗示。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只要教师抓住时机,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

(四)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自我”越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学生的“自我”是不完善、不成熟的,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倾向,而课堂上教师享有职业所赋予的权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所以,教师要慎用心理暗示,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如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名人、伟人或历史人物寒窗苦读、逆境奋发的事例来激励学生,但无形中却渲染了学习的艰苦性,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反而望而却步。此时不如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等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又如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不能取代自我判断和自主思维,教师过多的提示、帮助,会通过心理暗示作用被学生无限放大,最终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潜能被压抑;教师对课堂上不良现象和学生违纪行为的放纵,暗示着学生的行为被认可,可以随心所欲,虽违反纪律却可以不受惩罚,误导学生藐视纪律和规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评价和贬低,会引发学生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教师对社会现象和现实事件的歪曲评价、偏激看法或愤恨抨击,容易诱发学生的倾向等。所以,教师要慎用、善用心理暗示。

(五)引导心理暗示向自我暗示升华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自身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是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相应改变的心理活动。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2篇

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一、教学暗示艺术的提出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教学相联系,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保加利亚教育家乔治•洛扎诺夫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结合语言学习,形成的一套“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暗示机制运用于英语学习,效果突显,曾盛行一时,备受关注和推崇。但是,同时也备受质疑与批判。首先,其运行方式受到质疑。暗示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隐性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心理交流,看不见,摸不到,比较抽象、含蓄,似乎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其次,其教学效果受到质疑。通过暗示教学法,学员在学习中的记忆与常规教学法相比提高了25倍。并且,此教法对外语教学的效果超常,一个英语教学实验小组经过3l天教学,结果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这不得不令人质疑。从客观上说,心理暗示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均有作用,但又因人而异,不能过分夸大;且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

本文着意于探讨教学暗示艺术,然而对暗示教学法的质疑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教学暗示艺术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澄清,暗示教学法和教学暗示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教学方法,后者是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也包括暗示教学法;前者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后者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前者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是预设的,后者却随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发生改变,是非预设的。虽然其二者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但各有自己的思路、体系。

二、教学暗示艺术的形成机制

所谓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常常是隐性地发挥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就如反复地暗示,改变自我意象,树立成功信念,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暗示基于本能的反应而发生,同时人也具有可暗示性的特点。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把这个原理称作“观念动力学的规律”。可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暗示的程度有强弱之分,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课堂教学如能利用人的这种本能,便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又卓有成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用艺术形式提供暗示的过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产生积极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氛围。教学暗示艺术注重学生的潜意识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因为潜意识一旦接受某种愿望后,就会想办法去实现它。教学中的暗示艺术旨在调动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使它们同时指向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以达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和谐对话。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就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运用合适的暗示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意识,并辅助有意识,实施教学。

三、教学暗示艺术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以上对暗示形成机制的分析,将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而且将暗示作为一种艺术方法运用于教学,并非无据可依、神秘莫测,而是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根基的。

1.教学暗示艺术的理论基础。

教学暗示艺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教学暗示艺术的哲学基础是发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哲学根源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专著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发展论的观点提倡人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它把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充分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在教育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解放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教学暗示艺术是从发展论的高度研究教学:学生的发展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教学可以而且必须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之充分和完善。教学中的暗示,试图调动学生未被发掘的潜能,它从人的完整性、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的新思路。

教学暗示艺术的心理学基础是潜力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无限的潜能。潜能是埋藏于人体未开发和未发挥作用的各种爆发力,即能力、智力、潜力、体力等。潜能的动力深藏在人的深层意识当中,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内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资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的发展将变得大有可为。

开发人的潜意识需借助暗示的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医生爱弥尔指出,我们身上有两层自我:第一层是显意识,我们可以感知并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层是潜意识,另外一个自我,它与心理暗示直接相通,发出心理暗示。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潜在自我,就犯了错误,因为正是第二个自我完全操纵着我们。潜意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但它受暗示的驱使。潜能的力量是人类心灵天然自带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暗示就是撬动这种能量的工具。而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则建立在心理科学对人潜能体认的基础之上。

2.教学暗示艺术的实践基础。

教学暗示艺术的实践基础来源于古今中外的教学实践。我国古代第一部教学专著《学记》中早有论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即重视启发作用,强调暗示效果。西方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用对话、提问、诘难、归纳

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主动寻求答案,即称之为“产婆术”,乃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暗示艺术。后续的教育家更是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于通过引导使学生的灵魂转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我国教育中的“陶冶”、“行无言之教”,还是西方教育中的“启发”、“诱导”,都是教学暗示艺术的具体体现。直至上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直接运用心理暗示形成“暗示教学法”,将暗示与教学直接结合。虽然教学中的暗示艺术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但在中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早已意识到,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可见,在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早已打下实践根基,它也必然能够系统化地再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实践。

四、教学暗示艺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暗示艺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基于对人全面发展的考虑,从人的本能出发,借助教师的力量,运用艺术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进程。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其名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现代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根本,使人们丧失了认同自身与自然的能力。”教学暗示艺术回归的就是对人自身的认同,强调在课堂中尽量遵从学生的本能力量来开展教学。

1.课堂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其特殊的遗传,教学必须破除这种迷信观念。因为这一观念忽略了人的潜能作用,而人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暗示艺术的作用即在于激励学生,其在课堂上的运用正如洛扎诺夫所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调动学生知、情、意的积极性,使之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

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力量”,教学的应有之义包括用暗示的手段调动学生潜藏在“冰山”下的另一部分能量。教师的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唤醒学生的身体,也就是通过暗示手段,使学生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将这种倾向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㈣,从而激发学生闲置、未利用的巨大潜力,使学生的学习不管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在奋起的状态。教学中的暗示能使学生的智慧、潜力活化为现实的巨大心理活动能力,形成一股心理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特点;敏锐感知,促动学生的心灵;悉心引导,激发学生的能量。

2.课堂教学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教学需要暗示,但暗示对学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暗示具有无选择性,它是潜意识对外界任何现象(包括听到、看到的一切)以及任何显意识行为(也就是思考)的认同、接收和储存。暗示不具有分辨力,无论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存在,暗示都会产生效果。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会使学生产生退缩、恐惧等情绪,导致学习停滞不前。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对于优化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产生很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要建立积极暗示,用眼神、语言传递信息,调动学生的知、情、意,使学生确信学习是愉快的、容易的、高效率的,并能长期进行;另一方面要克服消极暗示,诸如语言的批评、神情的漠视等,避免学生隋感淡化,兴趣消失,动力不足。同时,要灵活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把消极的心理暗示引向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3.教师要善用暗示艺术与学生进行对话。

现代教育提倡“对话教学”,教学中的对话包括使用有声语言的对话,即听与说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对话以言语直接进行,教师言语的内容处在学生注意力的中心,而教师的态度、表情处在注意力的,要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必须使中心和充分协调,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更多信息。除此之外,教学中还包括无声的对话。无声的对话通过表情和身姿等肢体语言进行,是一种“隐性语言”对话,亦即暗示方式的对话。就某种程度而言,教学中的暗示是一种“隐性的”师生合作方式,靠的是心领神会、心照不宣、心心相印;其体现着师生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前提条件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思考,教学暗示艺术便是要求教师去思考与学生进行“隐性语言”对话的技巧,去调动身体各个部分来创造适宜、有效的肢体语言,诉诸学生的视、听觉;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这种“隐性语言”对话成功的关键。教学中的暗示艺术还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力求发现学生是否专注或能够专注,并促使学生保持对自己学业的专注。

4.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艺术的课堂离不开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结合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情境,课堂教学中的暗示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暗示、学生对学生的暗示和学生、教师对自己的暗示;可以直接进行,也可以间接展开;其手段可以有声、有形,如语言、表情等,也可以无声、无形,如人格魅力等。总之,暗示艺术是通过人的言语、行为、心理,或是环境的特殊语言,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通过言语、行为以及环境的特殊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3篇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本着目的性原则、相因性原则、权威性权则、爱的原则等暗示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药物器械暗示、经验暗示等方法,合理使用正性暗示疗法,提升患者服务质量。

关健词:正性暗示疗法 患者服务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7-0094-02

正性暗示疗法是指有针对、有目的地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诱导积极、健康、向上效应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能调动人的一切内在潜能,改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增加各种信心和能力。[1我们本着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以目的性、相因性、权威性、爱的原则等暗示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药物器械暗示、经验暗示等方法,从患者就诊时正性暗示就开始,理解患者,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的陈述,正性暗示疗法贯穿整个护理过程。暗示时护士心理品质要做到通情、敏感、客观,灵活的统一。

1 原则

1.1 目的性原则

具有目的暗示,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

1.2 相因性原则

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状态、人格倾向都会影响暗示感受性的高低。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差异,采取不同的暗示方法。

1.3 爱的原则

一切正性的暗示都离不开爱,爱是暗示的升华和超越。

1.4 权威性原则

“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暗示有权威的印象,就易引起患者的信任,增强其穿透力和有效性。

2 方法

2.1 环境暗示

环境会通过视觉对人身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明显的或隐蔽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暗示作用,它对人们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心理健康等会存在长期而潜移默化的影响。[2]病区的环境管理注意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积极创造安静、整洁、优雅、舒适的氛围。科室入口处放置绿色盆栽;病区走廊上有静,吸烟有害健康,防滑提示等标记;墙壁上巧妙运用专栏,重点介绍科室的特长,医服工作者各方面的成绩,温馨提示每日更新;医生护士办公室、处置室物品清洁、摆放规范;病室放适量鲜花,绿色盆栽,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物品摆放整齐、合理。患者置身其中会强烈地受到病区内环境的积极暗示。轻、重,男、女患者分开安置,好打呼噜患者调出大病房,合理使用屏风。避免一些不良环境对患者的负性影响。

2.2 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暗示者用间接的语言表示自已的意图,诱导对方产生相应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护士要对患者的病情充分了解,对患者的个性特征准确把握。在准确把握患者心理症状的情况下使患者产生自我暗示,如暗示自己情绪良好,身体会很快健康,自己能够战胜疾病,医生能治愈自己的病。使用善意责备、真诚鼓励、顺水推舟、热情赞扬、现身说教等语言。实施暗示时护士语言坚定,态度和蔼,姿态端庄,程度适当,语言表达清楚、贴切、严密,并用适当的幽默及充分利用体态语言。另外在患者面前慎言,每一句话都必须为患者的心理负责,多称赞、夸奖,一切能使患者明了事理,树立信心,安定情绪,有利于治疗的话多说,一些特殊的治疗和预后,可以告诉家属,绝不在病人面前信口开河,无所顾忌。护士巧妙的运用语言,将抽象的事情讲的具体,深奥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帮助病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恐惧紧张、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

2.3 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就是通过护士的肢体动作、行为去启发患者,影响其心理,从而使患者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思、思想。首先树立“患者至上”的观念,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对病人热心、耐心、细心,做到手勤、腿勤、眼勤、嘴勤,患者提出的疑问都能信心十足的给予解答。另外护士的仪表风度也是心理暗示的源泉之一,护士的仪表风度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和文化修养,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在与患者交往中保持和谐得体、朴素庄重的服饰打扮,有情有理、诙谐适中的文明语言,轻巧熟练、干净利落的行为举止,以及健康向上、胸有成竹的精神状态。积极的行为,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相反操作马虎、说话轻浮、双眉紧锁,都会让患者产生失望,怀疑的情绪。

2.4 药物器械暗示

对于没存在实质性病变的一些患者,将某些检测仪器的准确性和一些常规药物的来源作用神秘化、扩大化,从而对病人进行心理暗示,使其解除思想包袱。如告诉患者维生素C是相关疾病的特效药,维生素B12为相关疾病的特效针,某某仪器是医院新配置的最先进的医疗诊断或治疗仪器等,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5 经验暗示

对存在有心因性疾病的患者,护士可特意炫耀医生、护士的治疗护理经验,医生的治疗技术如何精湛,夸大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治疗这类疾病是轻而易举。耐心给患者讲述成功病例的治疗经过和有关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再加上必要的解释、说服都能起到很好的间接暗示作用。

综上所述,我科在使用正性暗示服务中,护士遵循目的性、相因性等原则,灵活运用言语暗示、行为暗示等方法,治疗和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融洽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患者的服务质量。医院是精神文明建设敏感窗口,护士的素质相当重要。护理工作者不但要熟悉撑握护理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社会学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同步。

参考文献

[1] Pattinati H M. Hypnotizability of psyehiatrie inpatients according to two different seales.AMJPsyehiatry,1990,147:69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4篇

心理暗示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交流和信息传递方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注重多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幼儿对学习、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促使学生在情感、在智力等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和父母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态度,孩子就可能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对孩子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并存在偏见,孩子就很可能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这种奇妙的现象就是“罗森塔尔效应”。这说明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积极心理暗示,避免消极心理暗示对幼儿成长造成的危害。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暗示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积极心理暗示。

一、心理暗示的类型

心理暗示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受到外界环境或他人的情感、态度以及愿望等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特点。被暗示者是无意识嗯接受了他人的暗示,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心理暗示对于人类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常见的、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根据实践的研究,心理暗示可以大概被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两类。积极心理暗示主要就是积极、肯定、乐观的暗示,消极心理暗示则指悲观、否定的暗示。在针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提倡教师和家长采用积极心理暗示来影响孩子,积极心理暗示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掌握好心理暗示的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在幼儿教育中使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暗示通过委婉的方式在不经意间给幼儿以疏导和启发,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达方式。心理暗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客观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幼儿,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知识上不断进行储备,并通过幼儿的日常反应把握不同幼儿的心理特点。暗示是具有温和的性质,幼儿易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应用,幼儿对于教师的行为十分敏感。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这样可以增加幼儿的信心,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当幼儿的表现出现偏差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暗示幼儿进行改正,这样幼儿也容易意识到错误,并积极的改正,同时这种方法还很好的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促进幼儿在关键时期得到健康成长。

三、在幼儿教育中使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第一,进行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的有效方式,采用含蓄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理解教师的意思,做出正确的反应。对幼儿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直接有效的影响。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用含蓄的、设喻的方法表达意图,让幼儿感觉到温暖。幼儿本身好动、好说话的特点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是所面临的难题,如果一直采用批评的方式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采用委婉的方式进行教育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那么在以后的课堂教育时,幼儿就会遵守纪律积极表现。当幼儿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榜样教学方式,让幼儿看到榜样的优点,积极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行改正,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说:“看某某小朋友做的多好,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这样大家都是听话的小朋友”。同时幼儿还具有一定的好胜心,教师可以采用暗示性的话语鼓励幼儿,例如“你真棒”,“继续努力,你会成功的”等语言进行鼓励,让幼儿变得更加自信。通过这样的言语暗示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行为暗示的应用。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可以经常使用眼神和体态暗示。通过手势,表情和眼神暗示让幼儿明白教师的意思。教师的行动暗示,可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不知不觉的影响感染幼儿,积极的行动暗示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眼神是一种比语言更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通过眼神的交流表达教师的意思,不同的眼神代表不同的含义当然也可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在幼儿正确的完成一件事情后,教师要用肯定的赞赏的眼神回应幼儿,让幼儿体会到肯定的力量,感受成功的愉悦。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时要鼓励安慰,通过教师不同的眼神让幼儿在面对困难时勇敢不退缩,用信心战胜困难。通过丰富的眼神,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让幼儿感受到大人对于自己的期盼,这样可以激发幼儿上进的心理,能够学的更好更快。

第三,采用优点激励暗示方法。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不仅教师要鼓励幼儿,多说幼儿的长处,也要鼓励幼儿自己多说一说,夸一下同伴说出他们的优点长处,这样可以更好的团结幼儿,让他们在一个大家庭中共同成长学习,带来学习的动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幼儿不断进行学习进步。当幼儿看到自己的同伴做的出色的时候,也会萌发一种要超越的心理,期望自己也受到同伴和教师的夸奖。但是对于幼儿的夸奖不可以太过,以免给幼儿造成自负的情绪。因此,在运用优点暗示的方法时教师要把握好分寸,适当发挥以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5篇

已故的著名儿童故事专家孙敬修,少年时曾患吐血病,每到夜间钟敲三点,他就吐血。 一天夜里,他被突然惊醒,他的妈妈拿起闹钟说:『都四点钟了,你今天没有吐血,你的病好了。当时他心里一阵兴奋,害怕和恐惧感顿时无影无踪,以后也就没有再吐血。实际上,那天夜里并没有到四点钟,是他的妈妈为了减轻孩子的恐惧感,提前把钟拨到了四点。没想到这一招真灵,不但使儿子摆脱了恐惧感,还治好了吐血病。

孙敬修害怕夜间钟敲三点时吐血是一种自我暗示,这种暗示对疾病的好转是一种障碍,因为害怕和恐惧心理影响到身体功能,使病情加重或复发。而他妈妈的做法虽同属暗示,却是积极的,对疾病的恢复有利,这种暗示可以帮助他清除心理压力,恢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机能。

南京名医王启才,善用暗示疗法为病人治疗。他曾收治过一名女工程师,她因与独生子争吵,气得突然不能讲话,王医师为其针刺合谷、廉泉穴时有意告诉她说:『我治过许多这类病,经验丰富,有绝对把握,能一次治愈。患者听后高兴得直点头,充满了治愈的希望和信心。果然针到病除,旋即开口讲话。而王医师说:『只是利用心理作用而已。其实,这也包含名医效应作用,也是暗示疗法的效果。

气功师在为病人治疗时,要求病人微闭双眼,意守丹田,还不停的使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这些无不带有暗示的性质。如不使用暗示,气功师的?外气效应,就不灵验了。而使用暗示手段,即使不是气功师也能使病人产生『外气效应,特别是那些气功爱好者,更易受暗示的影响。为此,我们对气功师的『外气效应以及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 心理暗示 积极心理暗示 大学生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方式,是以无对敌、无抵制为基础,以语言、表情、动作、服饰、环境和氛围等有利条件,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1心理暗示

1.1心理暗示的含义

心理暗示”这一术语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指用含蓄、 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些潜意识能够理解、接受的语言或行为,帮助意识达成愿望或启动行为。调动潜意识的力量,也就是在开发我们自己的潜能,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1.2积极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通俗的说就是心中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或者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大学的教育通常以枯燥的说教为主,让学生丧失主动性。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调适问题现状及成因,建议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了有益探索,相信会收到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大学生心理调适问题的现状

2.1学习态度不积极

很多学生选择学校的被动与无奈(如家长逼迫)使得他们对所就读的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具体表现出心态不稳定,不能迅速适应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高中生活与大学生生活的巨大反差,很多人仍停留在过去期待有人监督学习,帮忙处理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缺乏学习的自主性。

2.2自我定位的偏差

很多学生不了解大学生的概念,在校园内沉迷于网络等玩乐性质的活动,没有完整的生涯规划,更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与那些职业有关,缺少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对自我身份的不认同,更没有努力的目标,四年的大学生活不曾找到自己的定位。

2.3人际适应问题

主要包括班级同学问题和宿舍关系。班级中常常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合作的意识,缺乏集体荣誉感;宿舍中缺乏包容心,自我为中心等使得很多人不能融进宿舍,进而产生孤僻的性格甚至情感冷漠。

3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暗示的特点,全在于一个“暗”字,它通常悄悄地潜入人的潜意识,通过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在人们无觉察的情况下直接鲸吞蚕食人们的情绪和意志,悄悄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自我心理暗示是一种常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具有一定的心理效应:

3.1激发人的学习潜力

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告诉自己或找一个自己崇拜的师长鼓励自己“你可以成功,你的努力是会有回报的”。

3.2平静心情,稳定情绪

烦闷、焦躁是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一种情绪反应。它通常使当事人情绪不稳, 出现不思饮食、失眠等不良等症状。这种情绪刚出现时, 我们就必须加以扼制, 此时及时的自我心理暗示无疑是一个好办法。怎样寻找暗示的元素呢? 我们可以贮立于墙上一幅风景画前, 静静地从当前的情绪中抽身而出, 清冽的寒风冷却了我焦躁的情绪, 洁白无瑕的雪花使我的心灵得到宁静, 慢慢地我不再烦躁。

3.3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可以用比较知足法。最好是有声地说话,请“意识”调动内心深处的 “潜意识”。可以站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眼睛,真诚地表述自己的愿望:“纵然我不漂亮,我不曾多才多艺,但我乐于助人,关心同学,我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初次这么做的时候,可能会感到难为情,觉得自言自语有点傻;但尝试之后会发现,经过这样的自言自语,你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乐观,思维、行动的效率也会提高。这样的自我暗示可以每周进行1到2次。你的自信有了,自然挫折也就不再是你人生路上的拦路虎了。

4结论

所以笔者认为积极心理暗示疗法在大学生中由广大的应用前景,即使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心理不适问题也有很多是因为心理脆弱而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正是消极的心理暗示的克星。积极心理暗示已达启动,由此形成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很可能伴随人的一生。它不仅心里力量巨大,更加影响人的情绪,人格和行为方式,大学校园如果能正确运用这股力量,那么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则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 张根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时空,2010(12).

[2] 甘开鹏,刘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

[3] 董家科.介绍几种自我心理暗示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0(11).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7篇

暗示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关于暗示作用是怎么一回事,可从一个试验说起。

有一位化学教授在上课时,看见学生们显得很疲倦,为了振作精神,他说要研究一种气味的传播速度,要求学生在嗅到任何气味时立刻举手。说完,教授就在一团棉花上倒了几滴黑色溶液,作出厌恶的样子离开。不久,许多学生相继嗅到了难闻的气,当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闻到气味时,前排的学生已觉得难以忍受,不得不离开坐位。实验结束以后,教授说明这不过是几滴墨水,于是气味顿消。这是由于权威和对气味的期待加强了暗示作用而引起的集体幻嗅。暗示就是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或自身把某种观念接受下来,并使其在意识和下意识里发生作用,使其实现于动作或行为。

暗示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的。它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望梅止溻”、“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这些成语说的都是一种暗示作用。平时,在集体开会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当一个人打呵欠时,许多人就会跟着“打呵欠”。在戏院里只要有一个人咳嗽,就可能引起许多观众的“咳嗽爆发”,而对演员的鼓掌既表现了观众对其表演艺术的崇敬和欣赏,也是互相暗示的结果。以上是他人暗示的表现,至于自我暗示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多了。

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验:因某件重要事情或工作需要,必须在清晨四点起床,几乎不需要闹钟,到时就会醒来。其原因是因为前一天晚上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作了强烈的暗示;“明天一早有重要工作,必须四点醒来!”当你坐在家里等你急需见到的人,但又一直未来时,你会焦急不安,随时注意人是否已来,你会突然听到脚步声或敲门声,而急忙说:“请进!”,遗憾的是,并没有人。这种情况下人们常说:“我觉得有人”。其实这是自我暗示作用而产生的幻觉。一个胆小的人夜间走在偏僻黑暗的地方,常会见到影子或听到声音而吓得慌忙奔跑。这也是由于自我暗示所产生的幻视和幻听的缘故。

暗示作用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俄国著名病理心理学家别赫捷列夫曾做过一项实验。他按照小儿玩跷跷板的原理装置了一块木板,让被试者躺在上面,使木板平衡。然后叫被试者想象自己骑在自行车上,并使劲用脚“蹬”那自行车的脚踏(实际上脚并没有动)。这样不断地自我暗示(也是一种念动的活动),好象自己真的骑着自行车。结果,木板靠脚的一端开始下降,从而破坏了平衡状态。这是由于用脚进行体力活动的暗示作用或念动活动引起下肢血管扩张造成的结果。

消极、被动的暗示,不仅能扰乱人的心理与行为,也能破坏人体的生理生化机能,甚至造成多种疾病。例如,所谓“医源性疾病”常常是由于医护人员的出言不慎而给病人的消极暗示所造成。某些神经官能症,特别是癔病和神经衰弱的症状也往往是由于自我暗示作用而引起或加重的。许多“心因性疾病”的形成,消极的他暗示和自我暗示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和消极的暗示作用相反,积极的暗示则能改善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机体的生理机能,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治疗方法的暗示,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也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由于催眠可以造成一个特殊的意识。非常狭窄的状态,意识中的比较和联想作用受到很大限制,批判力较弱,使被催眠者毫无批评地接受施术者的指令一一暗示,因而使暗示作用的效果大大加强,治疗作用最容易奏效。在觉醒状态下的暗示治疗,可分为他暗示和自我暗示,由于无需经过催眠,方法简便,应用范围更广一些。应用他暗示的治疗方法是,让患者静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医生用事先编好的话以均匀有力的语气进行暗示,也可借助于电流刺激或仪器检查相配合,用言语强化来进行暗示治疗。给病人讲述一些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体会也能起到暗示治疗的效果。至于自我暗示,应用就更多了。例如许多人试验在每天睡前或醒后,重复、缓慢地凝神微诵;从各方面看来,我一天比一天好。结果,过一段时间以后,果然身心健康状况都有起色。对于身体有特殊毛病的人还可以施行特殊的自我暗示,即暗示的同时,按摩患处,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暗示作为治疗方法,也需要与“解释”、“说服”同时并用。成功的暗示疗法,能够增强病人对治病和恢复健康的信心,医生给患者暗示战胜疾病的希望,也就提高了患者大脑皮层的张力和整个机体的良好的反应性。积极的自我暗示,也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暗示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 声乐教学 心理暗示 作用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物理的、生理的,但更多是心理的。说它是物理的是因为歌唱是通过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的。说它是生理的是因为良好声音的产生是几十块肌肉协调运动的结果,歌唱是在身体里建立一个“乐器”。说它是心理的是因为这个“身体乐器”最终的质量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因此歌唱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心理过程。《乐府传声》说:“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

一、心理暗示及其作用

暗示“指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多采取言语的形式,但也可用手势、表情或其它暗号来进行。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①。

心理暗示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应用,例如三国时期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有意无意间利用心理暗示鼓舞了士气,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行军。又如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又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是一种权威性暗示。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超常人才专家,有一次到一所小学去考察,一位老师看到了,赶快跑了过去,说:“专家先生,听说你对超常人才具有独到的研究,你能不能挑出我们班智力超常的学生?”罗森塔尔说:“OK.”就跟着这位老师来到教室,在学生中间走了几圈,用手指点起来,“你,你,你……”这几个被指到的孩子非常兴奋,从此,他们就被当作“神童”。一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就去问老师:“我去年挑出来的那几个学生现在怎么样了?”老师说:“哎呀!太好了,进步之快,不可思议!不过,专家先生,我有一个问题始终不明白,在你来之前,这几个学生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当初被你一指点,好像个个都变了似的。请问您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这么准确?”罗森塔尔一听笑了,说:“我什么诀窍都没有,这几个孩子都是我随便指点的。”②这两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心理暗示的神奇魔力。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借助语言、表情、动作和示范等手段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以上这些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接受相关的观念或内容,以此来解决学生在发声、气息、共鸣等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用来解决歌唱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声乐教学产生影响。这些暗示有时是教师有意识安排的,有时是下意识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暗示对教学活动的影响,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歌唱的信心,掌握歌唱技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暗示对歌唱心理的影响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初学声乐的学生,由于旧的歌唱习惯正在被打破和新的歌唱状态尚待建立,会有一种“反而不如以前唱得好”的感觉,甚至连一首歌都唱不完整。这时往往会产生自卑,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此时,教师不但要在声乐技术上帮助学生,使他们取得专业进步,而且要在歌唱心理上疏导学生,让他们顺利通过这一关。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是声乐学习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不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学子还是国际一流的声乐大师都要经历这个阶段。讲述歌唱大师取得成功的艰辛过程或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坎坷经历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歌唱信心,摆脱心理压力。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其次要鼓励学生,对其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让他们学会欣赏自己。教师赞赏的话语及鼓励、支持的眼神,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使学生信心百倍地进入到歌唱状态和面对未来的学习。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更要夸大他们的优点,决不能在这类学生面前有任何消极的言行与表情,因为这种不良暗示,会伤害他们原本就脆弱的自尊心。这类学生通常非常敏感和自尊,教师要了解这一特点,因材施教,对其细微的进步,大加赞赏和鼓励,通过这种积极暗示,向学生传达教师对其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潜在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赞赏和表扬要适时、适当,从而不扰乱学生正常的评判标准,并且得到学生的信任与配合。

学生进步慢时不要过分严厉地指责,或者用不耐烦的语气和无可奈何的表情、动作向学生传达强烈不满的心理暗示,因为学生由于恐惧和自卑就更做不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更大的挫败感。这会对学生的歌唱心理甚至歌唱生理机能调节造成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使学生更加不自信,甚至会对这门课产生恐惧和失去信心。这一点历代声乐教育大师都做过精辟的论述。托西(Pietro Francesco Tosi,1646-1728)是波隆尼亚学派的杰出歌唱家,又是著名的声乐教师,他主张“教师应当鼓舞学生的信心,进步慢时不要过分严厉地责备,应当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是信心百倍的,并且要让学生怀着满载而归的心情回家”。③

三、心理暗示对歌唱状态的影响

心理暗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发声方法。声音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而且至今也没有一种仪器可以精确测量所发出声音的质量。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也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要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比拟和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并协调好跟发声有关的肌肉和腔体的运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唱技巧。比如,唱高音时暗示学生“高音往下找”,因为高音需要更强有力的气息支持,而通常人的本能是音越高就越往上够,这样就会使气息变浅,喉头上提,阻碍发声。“高音往下找”的暗示能够起到稳定气息、降低喉头的作用。而正面的讲解与指导则会引起学生对错误的过多关注,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又如,要求学生唱得平稳、连贯,就暗示和启发他们发出的声音“像坐飞机不能像上楼梯”,或用手势做平稳运动的状态。适当地采用教学语言、表情和动作的暗示,有助于分散和转移学生对错误状态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克服和缓解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和压力,促进其对生理机能和技术方法的调整,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心理暗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呼吸方法。“三分唱,七分气”、“善歌者必先调其气”都是说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是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完成这项教学任务也离不开心理暗示。歌唱中要求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原理是用横隔膜作动力支持歌唱。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气吸得深一点”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肺在胸腔,气是吸进肺泡里的,不可能吸到腹腔。这一暗示的目的是让学生不要用胸式呼吸,不要用胸作动力支持歌唱,而是要用腹式呼吸。又如教师经常让学生“叹气”,“音越高气越要往下走”,其实气并未真的叹下来或走下来,这也是对摆脱胸式呼吸的积极暗示,客观上增加了小腹的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横隔膜,更好地完成歌唱。再如,有时教师让学生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让其上身微微向后倾斜,用腹部做支点平衡身体支持歌唱,这种暗示可以有效地转移歌者对胸部紧张等问题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用横隔膜作动力支持歌唱。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训练,建立起科学的呼吸方法。而且这种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机能,使学生形成自信、自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消极的心理暗示会打击学生信心,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对学生接受知识产生障碍。罗森塔尔说:“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什么样,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怎样对待,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④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暗示,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体发出的,因此,“暗示手段运用的方法是否正确,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接纳能力是否存在偏差,暗示内容与暗示目的能否吻合一致,以及受暗示者的即时意识、精神、情绪状态等各种重要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对暗示结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⑤因此,认真研究、合理运用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暗示现象,将会对改进和完善声乐教学方法有重要意义。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暗示现象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它始终与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04.

②褚方云主编.注意力训练系统解决方案.南京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P55-56.

③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