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博弈的构成要素

博弈的构成要素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16:01:53

博弈的构成要素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1篇

关键词 博弈论 体育领域 应用

一、博弈论概述

(一)博弈论的发展

博弈思想源远流长,虽然起始人们没有博弈的相关知识,但是博弈意识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为根据现在博弈理论,我们就可以知道只要有选择,只要有竞争,就有博弈的存在。就有关文献记载的最早博弈思想的规范理论,可追溯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齐威王田忌赛马”等。

博弈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就目前而至已经自成体系,博弈论的理论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发展、专门研究、运用、高潮4个阶段,其特征、代表作和人物见表1 。

表1博弈理论历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代表人物

自然发展 二十世纪20-40年代 数学家―最佳策略―具体决策问题―研究方法用于军事领域 1944年诺依曼《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专门研究 二十世纪中期 经典理论被验证: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等 纳什均衡、塔克 囚徒困境

运用 二十世纪80年代 引起了经济学结的革命 威尔逊等

高潮 二十世纪90年代 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公共选择、犯罪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1994年Nash、Selten、Harsanyi

(二)博弈论要素

要想构成一个博弈,一般情况下需要存在五个要素,并且其中前三个是必须具备的:博弈主体(又称博弈方,指博弈中的决策者)、博弈策略集合、博弈者的收益(博弈的结果,这是博弈的焦点,一切就围绕着这个努力)、博弈的过程(也就是博弈方选择的时间先后,同时进行抉择,或者抉择有先后或者重复等)、博弈的信息(对自己和对方的处境、条件的掌握情况),其中前三个是基本要素。

(三)博弈论分类

由于博弈分类的要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博弈的分类。

1.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

当这个作为依据时,博弈有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之分。静态的博弈是指博弈参与者在同一个时间做出策略选择,不能知道对方的选择结果,或者即便时间不是同时但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是什么,对自己的没有参考,也叫做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指参与人不是在同时做出选择,后者能知道前者的选择信息,并对自己的选择有很关键的影响,这样对自己有参考价值。

2.依据博弈主体之间掌握的对方的相关信息如何

此时的博弈种类就存在有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两种情况。完全信息指的是对对方的和博弈相关的信息有了完全掌握,同时呢,对方对自己的信息也是了如指掌,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

3.按照根据博弈结果的支付水平以此为切入点的话,博弈的种类就存在三种: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也就是两方的得益之和为零,一方赢的等于一方输的值,两者所得的和总为零;常和博弈指博弈方共分一块蛋糕,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总和是一定的;变和博弈则是除上述外的所有博弈。

二、博弈论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博弈论理论从形成至今,已经获得了很多领域的成功,但最主要的成果集中于经济学领域,至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5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进30年来共4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次频繁光顾博弈论领域,彰显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博弈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国外博弈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分析发现,国外已经有博弈论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应用的具体实例,在网球领域有人对198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中克丽丝•艾弗特和马丁娜•纳芙拉蒂洛娃的比赛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用两位选手的底线击球线路和防守策略构建了博弈矩阵,演示了“零和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的求解方法,提出了“混合出招”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了网球博弈的序贯行动模型,分析了“后动优势”的形成过程。

在博弈类型分类演示中,阿维纳什•迪克西特与苏珊•斯克丝用(美式)橄榄球总的单次对局构建了进攻与防守的博弈模型,系统的描述了离散型策略同时行动博弈的“博弈矩阵表(game table)”、“支付表(payoff table)”及“策略式(strategic form)”的相关概念。

但是博弈理论在国外运用最成功的体育项目是在足球的点球射门的博弈中,构建了射手与守门员的博弈模型和网球发球与接发球的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博弈行为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足球点球博弈模型与具体实践较为一致。

(二)国内博弈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以博弈论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仅人民大学图书馆共有博弈论著作354条记录,其中有关体育领域的著作一部,名为《体育博弈论》作者是李益群和谢亚龙二人,奠定了博弈论在体育科学领域研究的基石。系统的阐述了一般博弈论和体育博弈论现象的情况,提出了竞技体育博弈论是研究现代竞技体育竞争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并对体育博弈论的产生背景和科学基础进行了论证。提出体育博弈论现象、博弈系统、博弈制胜规律、博弈决策、博弈战略、博弈策略、博弈创新、博弈方法、博弈实践、博弈实战等等构成基本概念体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竞技体育博弈系统的构成、特点和层次,规划了竞技体育博弈论研究的具体内容,为展开这项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体育领域的题名为博弈研究文献总数为213篇,集中在宏观领域内的研究有李益群与谢亚龙的《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是博弈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开始的标志,其后的王成夫的《试论体育博弈论的理论基础》与罗智波等人的《论博弈论在体育比赛中的运用》两篇,前者主要从体育博弈论的基础入手,分别就博弈论,体育博弈研究主体、对象与内容及竞争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文章的主要意图还是试图逐步构架和完善体育博弈理论体系。后者主要阐述博弈论在体育比赛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博弈论对体育研究的作用。文章指出:体育博弈,是人类最具理想意义的竞争,是在一定规则的限定下进行的,它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更紧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 体育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从时间和特征上进行了划分,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就为微观领域的体育博弈研究有:棋类博弈研究、竞赛表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兴奋剂监管、大型体育活动内部知识共享行为、篮球运动、象棋竞技与改革、高校运动队训练与管理、体育教学、足球运动、网球运动等领域。

三、结论

总结研究得出,通过把博弈论与体育博弈论的哲学思维模式应用在现代体育运动运动中,借助于体育运动运动实践中的真实、具体的博弈现象进行博弈分析,能够找出博弈的关键因素,根据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达到用博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体育运动向着良性方向的发展。博弈论虽然可以作为体育运动的有力补充,也有相应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期待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释: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0.

参考文献:

[1]姚国庆.博弈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7.

[2]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1.

[3]李益群,谢亚龙.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J].体育科学.1999.19(5):9-13.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2篇

博弈论最初由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共同著成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具体阐明了通用的博弈思想,以及博弈方法在经济领域问题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纳什于1950年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并证明了这一均衡的存在。随后泽尔腾提出了“完美子博弈”的概念,并将纳什均衡推广到动态行动的分析当中。海萨尼进一步在博弈论中引入不完全信息,运用“海萨尼转换”的思想推动不完全信息博弈求解的发展。克瑞普斯和威尔逊结合动态行动和不完全信息,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如今,博弈论已经被应用于发电商报价、电力系统、政策制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当中。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轮博弈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参与决策。

在博弈的各个阶段里,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建立本地化电商平台和借助现有电商平台两者中进行博弈取舍;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建立本地化电商平台,那么电商企业又需要在本地电商平台和外地电商平台的博弈选择中做出抉择。据此,本文试图构建县域电商平台发展的博弈模型,首先,针对完整博弈问题中一般包含的六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即参与者、策略集合、信息、博弈次序、支付函数和博弈均衡。

本研究中,参与者是指政府以及从事电商经营的主体,即农户。政府和农户作为博弈的主体和决策制定者,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参与博弈,因此,在这里将二者看做一个利益共同体。但是,政府和农户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策略集合,政府的策略集合包括自建平台和不自建平台;农户的策略集合则在于是否上本地平台。

在信息方面,主要是指虚拟政府和农户的行动选择信息、战略空间和战略组合下的支付函数。政府和农户所获得的信息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更新速度以及对信息的壁垒程度都是影响着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为方便研究,在本文构建的博弈模型中,支付函数采用效用来表示政府和农户的收益情况。

此外,由于县域电商平台的建设最初是由政府来推动的,必须先由政府作出决策,决定是否搭建本地电商平台,才可能发生农户是否入驻本地电商平台的行为选择。因此,政府首先做出是否搭建本地电商平台的决策,如果政府决定设立本地电商平台,再由农户作出是否入驻本地电商平台的决策。

综合上述五个因素,政府和农户作为博弈的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寻找给定对方策略的条件下,自己能够选择的最优策略,从而最大化自身利益。当政府和农户都选择了自己能够选择的最优策略时,就构成了最优策略组合,使得在给定对方策略的前提条件下,没有人有足够的动机来打破这种均衡,由此,得到本博弈的?{什均衡,从而,试图发现县域电商平台的发展策略。

二、县域电商平台博弈的基本假定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主体的利益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在构建博弈模型时,首先要对博弈模型所分析的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影响进行抽象化处理,提出博弈模型的前提假设,以此来简化现实中的复杂利益关系,使得有关博弈的分析更加清晰。

在本文有关县域电商平台博弈模型的设定中,有如下五个假定:其一,电商经营主体是理性人;其二,入驻本地电商平台与入驻其他电商平台是相互独立的;其三,产品销量与收入之间成正比;其四,农户入驻大型平台和本地平台的收益相同;其五,县域电商平台具备盈利能力。

首先,在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博弈中,作为参与者的政府、电商平台和农户都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其追求的目标都是最大化自身收益。政府的收益在于扶持本地电商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以及提高财政收入;电商平台的收益在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家,提高客户流量和电商交易规模;农户的收益则在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推动农产品销售规模的不断增长。

其次,入驻本地电商平台与入驻其他电商平台是相互独立的。这一假设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农户和电商经营主体都会选择同时入驻不同的电商平台以增加销售渠道和销售机会,拓展销售市场的情况。本博弈模型中,为了简化利益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农户对于电商平台的选择是如何影响政府和农户的福利,假定在博弈的过程中,入驻本地电商平台与入驻其他电商平台是相互独立的,即农户只能在大型电商平台和本地电商平台中“二选一”,不能够既选择在大型电商平台上开店,又入驻本地店商平台。

再次,本模型中假设产品销量与收入之间成正比。在现实生活中,产品销量和利润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大多呈现出非线性的关系,有时候,为了促销而降价销售可能会出现利润下降甚至亏本的情况,许多电商都是通过补贴消费者来增加顾客流量和提高“好评率”。但是,这里同样为了简化博弈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分析博弈模型时,假定产品销量与收入之间成正比关系,认为销量越高,农户收入越多,政府和农户获得的福利改善越大。

然后,我们还假设农户入驻大型平台和本地平台所获得的收益相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大型电商平台和本地平台都各有优势和劣势。大型平台的确具有规模大,网上用户多,拥有更为广阔市场的优势,从平台导入流量和产生的交易额方面为县域电商提供更大的价值;但是,大型电商平台的繁琐规则,激烈竞争也在客观上束缚了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县域电商。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的“官方平台”虽然在规模、网络流量等方面并不具备相应的优势,但是,其提供的优越软件、硬件环境同样能够促进县域电商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博弈模型的分析中假定入驻本地电商平台与入驻其他电商平台农户获得的收益相同,均为3,而且不管农户选择入驻哪一家大型电商平台,其得到的收益都相同。此外,由于农户入驻两种类型的平台收益相同,因此在农户有选择的情况下,入驻两种类型的平台的概率均为1/2。

最后,本模型假设县域电商平台是盈利的。政府推动电商平台的建设需要付出的总成本为X,假定政府在电商产业发展中没有直接受益,那么农户入驻政府投资建设的电商平台所获得的收益为3,政府和农户获得的总收益为(3-X)。由于最理想的决策是农户入驻本地电商平台,假定在这种最理想的决策下,农户和政府的总收益是盈利的,即(3-X)>0。

三、县域电商平台博弈的模型构建

在县域电商平台的博弈模型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博弈参与者在博弈模型中的选择次序,其次分析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最后得到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

首先,政府和农户作为县域电商平台博弈模型中的两个行动主体,也是县域电商平台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需要选择是否投资建设本地电商平台,而政府的决策结果会为农户带来两种不同的选择,其一,如果政府支持和推动投资建设本地电商平台,农户则需要在入驻本地电商平台和不入驻本地电商平台之间做出选择;其二,如果政府决定不建设本地电商平台,农户则需要选择是否入驻其他电商平台,或者说是否进行电商贸易。在此基础上,得到如图所示的延展性博弈模型,图中括号中的第一个数字代表政府的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农户的收益。

图中表明,如果政府决定投资建设本地电商平台,农户也选择入驻本地电商平台,则政府会获得3-X单位的收益,农户将获得3个单位的福利改善;如果农户选择不入驻本地电商平台,则政府在电商平台建设方面的投资打了水漂,会负担X个成本支出;而农户不入驻本地电商平台,农户也会面临着完全不入驻电商平台和入驻其他电商平台,前者福利改善为0,后者福利改善为3,由于入驻任何一种电商平台的概率均为1/2,则综合起来农户平均福利改善为1.5。如果政府决定不建本地电商平台,完全依赖传统的销售方式或者依靠外地电商平台,那么农户也会面临入驻大型平台和完全不入驻平台两种选择,对于前者,政府的福利没有改善,为0,农户的福利改善为3;对于后者,政府的福利改善为0,农户由于完全不入驻平台,福利改善为0。

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上图所示的博弈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对政府而言,投资建立本地电商平台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建立之后农户不入驻,将浪费大量的投资,从而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博弈结果表明,在政府投资建设电商平台的前提条件下,农户选择入驻本地电商平台的博弈收益为(3-X,3),选择不入驻本地电商平台的博弈收益为(-X,1.5)。由此导致了政府和农户出现了四个选择次序,其一,政府支持本地电商平台而且农户选择入驻本地电商平台,此时的总福利为6-X;其二,政府不支持建设本地电商平台而农户选择入驻大型平台,此时的总福利为3;其三,政府不建设本地电商平台而农户也不入驻电商平台,此时的总福利为0;其四,政府支持建设本地电商平台而农户选择不进入本地电商平台,此时的总福利为(1.5-X)。

据此,我们可以求出农户和政府博弈的解,即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在这一均衡中,政府投资建设本地电商平台,农户也选择入驻本地电商平台。如果当地政府对本地电商平台和电商企业进行市场的财政补贴,将更加强化博弈参与者选择的第一种策略组合。这种补贴所获得的收益不仅仅是纳什均衡的福利改善,而且还能够增加提升本地电商的知名度,逐渐集聚和积累电商产业发展的人才、物流、电商企业等资源,通过规模的扩大逐步降低县域电商的经营成本,同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博弈模型中发现,在本地电商平台建设决策中,农户和政府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影响的。对于农民而言,选择入驻本地电商平台为其改善销售模式、提升福利水平提供了保障,使得农户具有入驻电商平台的实际需求,而政府只有选择投资建设本地电商品牌而且吸引农户入驻本地电商平台,才能使得政府与农户双方都能够实现福利的改善,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农户是本地电商项目投资成败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当在资金、政策上给于扶持,积极支持本地电商平台的发展,并通过财政补贴、地域化产品推广、融资担保等方式吸引本地农户入驻本地电商平?_,营销本地电商产业的良好发展局面,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四、结论

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多轮博弈过程。本文通过对博弈的参与者、策略集合、信息、博弈次序、支付函数和博弈均衡等博弈要素进行梳理,构建了相应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博弈模型进行博弈分析,找到政府和农户达成纳什均衡的最优解。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3篇

关键词:科技工作,博弈论,绩效

 

科技代表的第一生产力给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科技工作效率作为影响科技活动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被广大学者所重视。科技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人力资源因素、环境条件因素等,其中,人力资源因素是主要因素。有必要对科技人力资源效率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本文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研究与科技人员效率相关的博弈问题,提出促进效率提高的对策建议。

一、博弈相关理论

博弈行为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研究博弈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和决策选择的一系列理论被称作博弈理论。在博弈行为中,参加博弈的各方抱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各方在决策过程中,须考虑对手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案,所有参与者的策略最终会达到一个相对水平的均衡。博弈理论在本质上就是解决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的理论,试图把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确地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博弈过程涉及“策略空间”,即博弈主体作为“理性参与人”面临着在多个策略中进行选择的可能性。[1]策略均衡点就成为博弈理论研究的重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纳什,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纳什通过精确的分析,界定了博弈过程中策略均衡点的问题,在其给出的均衡水平下,任何人在其他参与方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策略选择,而这种均衡状态被称作“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均衡。假设存在一个多人参与的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2]纳什均衡理论,对于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尤其是涉及人人博弈问题时,有较好的效果。其关注交互双方决策心理及其在不同假定下的影响,能够以非常接近于现实世界中人的行为而在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

二、科技工作中的均衡分析

(一)简单博弈模型

模型假设:A、B代表博弈双方,在此将博弈所得定义为两者所得效用大小,主要考虑从理性人角度出发的付出与收益。在工作以低效率即可完成时,“高效”代表高质量、高标准,在工作要以高效率才能完成时,“高效”代表工作效率本身较高。相对应的,“不高效”有两层含义,当按照该效率可以完成工作时,“不高效”代表完成的工作基本符合要求,在容忍度以内完成,质量相对不高,当以该效率运作不可完成工作时,其直接代表效率低下。以“1”代表平均水平下的效用,即以正常的工作效率去获得收益,“>1”表示效用较高(高付出,低收益或低付出,高收益),“<1”表示效用较低(高付出,低收益或低付出,高收益),“0”表示无效用(无收益)。

模型1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4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观;弱化学习;博弈结构;行动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2012104

学习尤其是大学时代的学习,不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作为学习的产物——因学习而塑造出具有一定知识才能的社会公民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动机在认知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基于学习动机之上的激励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正确的激励机制会激发、促使认知主体学习的发生,并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某些情况下,建立一种学习的激励机制或者正确显现潜在的激励机制,并且使认知主体认识到该机制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本文从人的最基本需求——生存需求出发,假定学习中的认知主体是理性、自利的,从博弈的视角对认知主体的学习动机激励进行审视,构建促使认知主体主动学习的有效博弈结构。

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励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认知主体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支配认知主体的学习行为,能够说明认知主体学习愿望、努力程度。可以认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1]115-118。

学习动机本身存在一个激励,即完成学习的一种预期结果。它可分为可量化的、不可量化的,前者表现为如某种收益的东西,后者表现为如精神上的满足、主观上的某种效用;前者意指一种能够现实化的实现,后者指认知主体的预期可能怎么样,而不是会怎么样。

这种激励与学习结果似乎有某种相似性,但二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学习结果是认知主体学习结束后和认知主体相关的一种状态,而学习动机本身的激励是认知主体的一种预期或期望。前者未必能够激发认知主体的努力,而且它本身是中性的,后者不但能激发其努力,且具有积极性的本性。

如果某种激励存在,对其形成的认知与认知主体的学习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消极或错误的认识,必然降低认知主体的学习积极性或努力程度,相反,积极或正确的认识则会与学习动机一起激发或加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大学生错误学习动机激励的基本博弈结构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尽管纯粹的求知更有利于对世界的探索与知识的建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探索与社会需要等结合起来似乎更能够促进知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化或知识社会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抱有纯粹求知动机的大学生在中国越来越少,即使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中,他们所思考的是因纯粹求知习得的知识如何满足社会的需要,或者在社会中寻求适当的位置以利于促进纯粹知识的建构。可以看出,一定的动机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当着重要角色,而就业似乎是其中一个权重较大、比较明显的动机。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3][4]108-110,对就业起了部分消极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增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凸显。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伴随而来的就业问题当中弱化了,出现了部分学生在应当求知的重要时期厌学、弃学直至混日子的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对就业这一重要学习动机实现可能性的认识,即如果我认真学习,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如果我弱化学习,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性,或者我认真学习,或者我弱化学习,无论怎样,无法实现就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又使这种可能性大为提高,而认真学习又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理性的选择应当是弱化学习,勉强毕业就行。从博弈

视角看,这种认识似乎具有某种程度的正确性,它确实反映了当下某些大学生学习的根本动机。

博弈论把行动中的人假定为理性人,无论在与他人的互动博弈中,还是作为特例的单人博弈中,他们在策略行动中实现或追求效用最大化。假定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物质投入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投入,假设通过综合评判,其值为α;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结果,存在一个预期的收益或回报,假定这种收益是持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生的,且换算为当下的值为β,β>α,那么对于单人博弈来讲,考虑能就业和不能就业,有如下博弈结构(图1):

可以看出,能够就业是影响学习努力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图1只能间接体现出对学习的影响,还不能直接导出就业对学习与否或学习努力程度影响的确切结论。假定弱化学习是对厌学、弃学、放松学习、混日子现象的一种刻画,至于具体弱化到何种程度,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量化,而下面所谓的学习,意指认知者尽量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程度(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投入)进行学习这项活动。再假定弱化学习情况下的投入为γ,α>γ,那么基于图1,博弈结构细化后的图示如下(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就业,那么,学习的收益为-α,弱化学习的收益为-γ,由于α>γ,弱化学习是占优的;如果能够就业,那么学习的收益为β-α,弱化学习的收益为β-γ,由于α>γ,因此弱化学习是占优的。

图2引入自然作为博弈参与人的原因是,学生的就业情况完全受外界的影响。在这一博弈模型下,均衡是唯一的,即无论学业状况如何,弱化学习是一种必然。

从知识系统建构的角度出发,为方便起见,假定博弈局中人有两个,两个人的学习都会对知识系统的建构做出贡献,且有一定的收益,假定值为ζ;两个人的弱化学习使知识系统无法建构,因每个人即使弱化学习都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则收益均为负值,假定为-τ;而如果一人学习,另一人弱化学习,知识系统不完全建构,总收益相对减少,学习者因成本投入高于弱化学习者,故其收益小于后者,分别为η、?。其中?>ζ>η,博弈结构如下(图3):

对于每个人来讲,如果对方学习,我学习的收益为ζ,弱化学习的收益为?;如果对方弱化学习,我学习的收益为η,弱化学习的收益为-τ。因此,博弈会在(弱化学习,学习)和(学习,弱化学习)两个均衡处实现。

这一博弈结构总体上能够说明,当下我国大学生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弱化学习的状态,但能够说明一部分学生是处于这种状态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中,知识系统的建构是成功的,假定它的建构具有风险性,那么,每一参与人都会这样想,在建构中,学习者要付出风险,而建构的知识大家分享。如果是这样,会导致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不实施弱化学习策略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如果抛却纯粹的求知及其它动机,大学生完全从收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理性考量,其结果必然是弱化学习。即使这种必然性过于绝对,那么大部分学生适用于该模型,且这个结论在接受上问题不大。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只是相当一部分而不是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这是理论与现实情况存在的差距,或者说明该结论的得出值得商榷,需要从其它方面进行分析。

三、学习动机的博弈结构重建及其分析

从前一部分的博弈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分析的结果却是弱化学习,这是一个必然结果,或者是一个明显的占优策略,即使不具有必然性,可能性在现实中也是非常大的。

尽管上述结论的得出在理论上没有什么争议,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种现象。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纵然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但就业市场是存在的,即就业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数目不为0,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才在市场上找到合适工作,能够实现就业。因此,考虑到就业市场上存在一种自动的用人机制,即用人单位聘用能够给本单位事业收益的人才,以及竞争激烈程度的存在,假定作为理性的行动主体,用人单位考虑到发展需要,一般倾向于聘用求职者中的优秀者,遵循的原则是宁缺毋滥。

因此,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实际上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博弈的一种预期。假定人才市场中的人才分为两类:优秀人才、一般人才,并且优秀人才能够

满足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而一般人才不能够满足其招聘条件。进一步来讲,只要合适,优秀人才能够实现就业,而一般人才不会。再假定用人单位聘用优秀人才时,作为人才的学生的收益为a,用人单位的收益为b;而聘用一般人才时,学生的收益为a,用人单位的收益为-c;而假如不论学生是优秀人才还是一般人才,用人单位不聘用时,双方的收益均为0。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结构如下(图4):

从该博弈结构来看,学生的占优策略是,表现一般即可,因为用人单位聘用与不聘用,才能一般与才能优秀的收益是相同的,考虑成本问题,具有一般才能是占优的。但其希望实现的均衡是“一般,聘用”。然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其希望实现的均衡是“优秀,聘用”、“一般,不聘用”。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来讲,会预期到大学生的这一博弈策略,这样,博弈的结果是,一般的学生必然不会被聘用。

学生试图表现一般的打算却导致了不被聘用的后果,所以,具有优秀才能是学生的最终选择。

那么,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如何具备优秀才能呢?毫无疑问,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但是优秀是相对而言的,必定存在一个比较的对象,那么,达至优秀的过程必然是与另一个或一些参与人博弈的过程,为简便起见,我们假定只存在两个参与人,根据努力程度,二人博弈如下(图5):

对于学生甲来讲,如果学生乙学习,我应当学习,因为学习的收益是能够成为优秀者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之竞争,而弱化学习的收益是成为一般人,这会在就业竞争中直接失利;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乙弱化学习,我也应当学习,因为学习的结果是我能够成为优秀者在就业竞争中直接成为赢家,而弱化学习会成为一般人在竞聘中被刷掉。因此,无论学生乙学习还是弱化学习,我的占优策略是学习。

学生乙与学生甲具有同样的博弈结构,且是对称的,其分析结果是,学生乙的占优策略是学习。因此,该博弈必然会在“学习,学习”处实现均衡。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国家关注的战略性问题之一,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必要部分。受多种因素影响,就业难问题导致激励学习的学习动机弱化,进而学习努力程度不足,在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这一状况。我们认为,学习努力程度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对就业问题没有形成根本性的认识。许多学生尽管是出于自利的考虑,望就业难而兴叹,但没有认清楚就业的本质特征,其行为必然是弱化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博弈架构下,基于对就业问题的根本性认识,我们构建了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从博弈中分析出具有优秀才能是实现就业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而优秀才能的具备是通过努力学习而不是弱化学习实现的。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动机要素,就业本质特征是需要被学生及相关人员正确认识的,通过本文博弈的构建与分析,大学生能够形成对就业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端正学习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转,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大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人可能因不同的学习动机而从事学习这样一种认知活动。我们把就业作为一个主要的动机进行分析,尽管结论具有某种确定性和必然性,但因抛却了其它影响因素,特别是求知这一最具魅力的因素,还是显得有些偏颇。不过,从当前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建构的博弈结构及其分析总体上能够很好说明大学生因学习动机发生变化进而学习观受到影响甚至改变而出现的学习问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对学习动机具有本质性的认识,准确地分析对学习观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是端正学习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庆章,刘维超,宦若虹,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要素和操作方法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115-118.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5篇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主要由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层和企业决策层组成。预算博弈就是三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较量,是经济人理性思维的结果。预算博弈中两个主体可以称为委托人和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一种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体系。在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委托人和人都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即他们都会以自身利益为行动出发点,在对方的行为基础上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博弈的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委托人具有更大的权力,而人则掌握着更多的企业信息,企业最后的预算管理方案将是两者之间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一种结果。通过预算博弈,可以充分调动委托人和人的才能,全面利用委托人和人的信息,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又能降低预算管理的成本。另外,预算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并且不同的预算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谁控制的权力更大,掌握的资源更多,谁得到的利益也会更多。预算管理也是一样,控制权越大,在博弈中越有优势,从而谋取更多的非生产利润。从某正程度上看,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政治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寻租与合谋现象。现代预算管理还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人们的有限理性会导致人们不停地寻找机会打破均衡过程,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因此最终的预算结果是重复博弈所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它满足帕累托最优。尽管重复博弈会产生一些摩擦费用,但由预算优化所带来的收益会更高,满足成本收益原则。

二、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关系分析

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三类主要的博弈主体: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企业预算管理层和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

(一)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是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部门,主要职责是在预算管理初期进行预算管理的制定,包括预算管理的内容、程序和目标等,以及协助预算管理层对预算的制定、预算的执行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而预算管理层负责管理预算决策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这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在预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的预算管理方案中会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管理阶层,而每个管理阶层的利益都是不一样的,一个预算管理方案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管理阶层的利益,因此部分管理阶层的利益就不可避免的和预算管理决策层制定的预算管理方案发生冲突,双方为争取各自的利益就需要进行相互博弈。

(2)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情况以及不确定因素,每一种不确定因素对于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利益影响不一样,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双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博弈。

(3)在预算方案执行完以后,决策层需要对管理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挥的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决策层对于管理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管理层当前的利益,进而会影响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

(二)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是一个从预算制定到预算执行最后到预算评估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作为预算管理制定者的决策层和作为预算管理执行者的执行层之间不可避免地也要进行博弈,主要表现在:

(1)预算管路决策层在制定预算管理方案时要考虑执行层可能会作出的反应,而预算管理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中,也是以自身利益为首要出发点,通过对预算管理方案的扭曲来谋取自身利益,但也要承担一些风险,因为其不当行为可能会被决策层发现并予以惩罚。因此,他们之间也需要进行博弈。

(2)在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决策层会对执行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在预算方案执行完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评估,决策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的利益,进而会影响其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围绕预算方案的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3)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的情况以及不确定因素,每一种不确定因素对于不同决策层的利益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相互博弈。

(三)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预算管理层负责对决策层的预算制定情况和预算管理执行层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它的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执行层的执行情况;而执行层对于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将会直接关系到预算管理层的业绩,进而影响到它的利益。因此,双方之间也会就预算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博弈。具体表现在:

(1)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方式、执行程序对于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都具有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冲突的,实现了管理层的目标可能就要牺牲执行层的利益,而维护执行层的利益就可能会损害管理层的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也会进行相互博弈。

(2)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每一种不确定因素对于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利益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相互博弈。

(3)同决策层一样,在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管理层也会对执行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在预算方案执行完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评估,决策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的利益,进而会影响其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围绕预算方案的执行和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三、基于博弈论思维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建议

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企业预算管理层和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

(一)建立科学与规范的博弈机制 科学地编制预算管理博弈机制,对于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预算管理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在博弈论中根据博弈的次数可以将博弈分为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在单次博弈中,由于缺乏后续的制约因素,且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因此通过博弈所达成的契约存在不稳定性,单个博弈主体都有破坏契约的冲动。而重复博弈则可以克服单次博弈的这种缺点,即有效遏制博弈主体的有限理性所产生的契约不完全性。特别是在长期范围内,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每一次博弈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通过长期的博弈过程就可以总结出规律性,从而对博弈结果形成合理预期,通过破坏博弈可以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样就更容易产生破坏契约的冲动。但重复博弈就可以很快的对契约的破坏者实行严厉的惩罚,从而更有效的抑制其破坏契约的冲动。其次,要引入科学的博弈规则。博弈规则对于博弈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科学、合理的规则可以充分发挥博弈的功能,促进整体利益最大化。首先,在企业预算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管理层和决策层会努力将其与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转化到执行层内部的博弈;而预算执行层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给管理层和决策层施加压力,并在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扭曲操作、编制虚假信息等方式来欺骗管理层和决策层,从而给管理层和决策层造成损失。因此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博弈一方面可以改进预算管理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水平,从而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二)构筑全面与完整的信息体系 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博弈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企业预算的管理过程中,各博弈主体都会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这种个体理性却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本来博弈双方通过博弈来相互制约可以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一些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信息缺失或被隐瞒将会严重制约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加剧各博弈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在预算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管理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对于关键信息一定要及时充分的予以披露,从而努力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构造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 业绩评价体系对于企业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准确的业绩考核实现赏罚分明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保证各个员工各司其职,共同实现企业的总发展目标。构造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设定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引导工作人员向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努力,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硬评价和软评价两种。所谓硬评价也就是定量评价,它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收集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并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定量的分析结果。硬评价的优点是准确,易于比较,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缺点是过于僵化,因此需要借助软评价,即以专家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软评价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而言,能克服硬评价的缺点,但也存在缺点,而这又正好是硬评价的优点,因此就需要将硬评价与软评价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6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博弈论 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将博弈论与新闻传播学相交叉的思路, 在上个世纪80 年代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新闻理论界尚无人提到。后来新闻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心理学、新闻学与美学、新闻学与社会学等的研究,开始陆续出现。但新闻理论界在新闻交叉边缘学科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新闻传播博弈学的研究。作者在1997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一段时间, 涉猎了一些有关博弈论的论著,产生了新闻学、传播学与博弈论之间关系的简单联想。这种联想主要是对新闻文化学建构来讲的,从新闻文化的外延角度来看,新闻传播的竞争生态研究,不能缺少博弈论的思想。

上个世纪90 年代之后, 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 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 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 是在2004 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 年10 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狭义基础上的理解。仅仅从传媒市场竞争的角度, 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博弈。如《传媒博弈论》一书,“将四大主流门户网站、两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四大城市的13 家都市报作为研究对象, 对各大媒体平时新闻报道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环境进行分析,从新闻到版面到受众再到发行, 通过大量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总结出各大媒体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从而制定最佳策略。内容包括网络媒体博弈、都市报博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博弈、热点新闻与冷门新闻、大新闻与小新闻博弈等”。当然,从最严格意义上来看,该书许多内容还停留在下文所提及的第三种认识上。但就分析比较到位的有关传媒博弈的内容来看,完全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媒体之间竞争策略着眼,探求媒体的生存之道。

二是广义基础上的理解。从博弈论的广义思想出发, 来探讨新闻传播领域中,如何把握新闻活动的规律,有学者称之为“大博弈的思维观”。实事求是地说,新闻传播理论界在这方面的论述还较少。人们由于对博弈论的跨学科性质意义尚不十分了解,所以对这种广义理解还持较为消极的态度。传播与博弈是两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传播不能用博弈观点去研究。小约翰将博弈论研究归入人际传播理论,说明他已经把博弈论纳入到传播学视野了,不存在谨慎与否的问题。小约翰在《人类传播理论》的前面部分特别提到传播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即所有社会科学理论都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学强调传播的双向性,恰好说明了与博弈论的紧密联系。另一位讨论者强调:“用博弈论解释一般传播现象的做法不可取。”这是基于“传播即博弈”这一命题而得出的观点。应该说“传播即博弈”是不对的,但“传播之中有博弈”,“博弈之中有传播”,在一般的传播现象中存在部分博弈现象, 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理性的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那种强调博弈论研究对象必须是理性的,从而认定传播学一般现象无法以博弈论进行解释,不尽妥当。我们知道,传播模式研究的前提,也要求理性的状态。[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 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 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 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 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 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 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 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 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 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 个传播模式, 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 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 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理论建构意义。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中国化的新闻传播学,从它们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是建立在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日益融合的时代, 在需要破除自然与社会科学鸿沟的时代, 谁也不能断然否定新闻传播学领域可以不要博弈论的参与。作为与社会实践互动频繁、联系紧密的社会科学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从来不存在其他学科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受经济学的影响,人们思考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时,可能认为仅仅反映在传媒的经营管理上。这种狭义的理解,导致产生了博弈论不适合一般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观点。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中重视运用博弈论,并不是要求新闻传播理论“范式”像经济学那样转向博弈论,并把它作为核心的理论分析工具,而是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博弈论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 将其中合理的内容,吸纳到基础理论中来。更重要的是,将博弈思维作为指导理论研究的一个窗口,扩展新闻传播理论空间。当然,也可以建立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博弈理论”, 进行专门的新闻传播学新领域探索。

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对博弈论产生兴趣已有多年,但是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被吸纳与运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对博弈论尚不太熟悉,对博弈论的理解也参差不齐,甚至还存在部分抵触心理,致使研究成果的质与量不甚理想。新闻传播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路径。研究新闻传播博弈论,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知识更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内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博弈论无论在广义、狭义还是方法应用上,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我们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肯尼斯·赫文[美]、托德·多纳著:《社会科学研究的思维要素》,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7篇

关键词:组织创新 信任行为 守约 博弈 均衡

传统视角下的企业博弈分析

传统企业的博弈行为可分为两类,即基于交易成本的博弈行为和基于内部结构的博弈行为。基于交易成本的博弈行为体现在企业与市场间的博弈,相关生产信息的搜集将降低博弈风险,生产信息收集得越全面,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关系越清晰,博弈的依赖度越低。基于内部结构的博弈行为体现在大规模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之间博弈,其博弈方向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博弈,但基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必然引导其整体状态趋于最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在相当一大部分企业中,交易成本不再是决定企业业务选择策略的依据,核心竞争力则成为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的博弈行为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将从组织创新的视角下对企业的信任和博弈行为进行分析。

组织创新视角下的企业信任行为分析

组织创新是指任何组织机构,即使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仍将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化,从而提高组织活动整体效益的过程。现代企业组织有别于传统企业组织,在组织形式和发展意愿上有很大的不同。在组织边界、经营边界、管理边界等方面,传统企业组织有明确的企业边界,发展意愿上倾向于纵向一体化,即将更多的供应商业务纳入企业组织内部,尽可能多占据生产链的更大比例,将汲取生产过程的全部利润作为目标。而现代企业组织将更多地专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作为非关注点,尽可能地外包,以使自身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在核心业务,提升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无论是组织边界,还是管理边界等,均无清晰的企业边界。刘晓峰、惠晓峰(2009)指出服务外包的目的在于整合供应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最终提高发包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吴炯、胡培(2004)应用合作博弈的观点论证了企业参与者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相互间的交易比率在确定企业边界中的作用。可见,传统企业组织倾向于将合作业务纳入企业内部的科层组织,而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现代企业组织倾向于将内部通过科层组织实现的非核心业务转向给合作方,通过契约来完成。而契约的不完善性、风险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必须采取更多的信任行为,企业组织的进一步创新则成为企业采取信任行为的推力和动力。即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企业将更倾向于采取信任行为,张维迎(2002)指出,与法律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而信誉是外包博弈中一项关键的影响因素。组织创新将推断更多的企业采取信任行为,使得企业横向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契约将成几何级数增长。王呈斌、徐剑刚(2007)分析了企业与政府间的博弈,指出从离散博弈模型来看,企业政治行为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从连续非对称博弈模型来看,企业相对规模在政企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张阳(2009)认为知识外包能否成功实现,关键取决于重复博弈机制和双方的诚信基础。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单次博弈分析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单次博弈,是指合作业务仅有两方,且合作仅限一次博弈,是市场上出现最早的一种博弈,如工业企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等。

假如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A和B,A为发包方,即提出合作的要约方,B为接包方,即履行合约的实施方。A可选择信任B或不信任B,信任即发包,不信任则不发包;B可选择守约或不守约,守约即按要约履行,失约则为不履行或不按照要约履行。事先两方并不知道对方将会采取何种策略,则可出现如表1所示的四种状态(信任,守约)、(信任、不守约)、(不信任,守约)、(不信任,不守约)。

对表1的四种情况进行赋值(见表2),即(a11,b11)、(a12,b12)、(a21,b21)、(a22,b22),由两方策略选择动机和博弈悖论可知,a11>a21=a22>a11(如a11非最大值,则企业A将无发包的必要;如a21非最小值,则企业A无选择合作伙伴的必要,任一企业合作即可),b12>b11>b22=b21(与企业A选择策略的因素类似,赋值的大小将成为守约与否的动机)。根据博弈论的均衡状态分析,该博弈将存在(信任、守约)、(不信任、不守约)两个均衡,如果两方均无法确定对方会采取何种策略,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则会出现(不信任,不守约)的均衡。

然而,在组织创新的视角下,发包方A更倾向于采取信任行为,接包方B将在利益导向下选择违约,从而博弈处于(信任、不守约)的非均衡状态。由此,A为使合作能够顺利完成,必然会预设监督和惩罚措施,使B在守约和不守约的策略上重新进行权衡,从而两方将在监督与履约上重新进行博弈,即出现如表3所示的博弈状态。

同样对表3进行赋值如表4所示,则aa21>aa11>aa22>aa12,bb22>bb11>bb21>bb12,原则同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单次两方博弈的前提下,A必然选择信任加监督的策略,B必然选择守约的策略,但该均衡并非最优均衡,未达到效益最大值,将有外部其他行为来改变其状态,属于不稳定均衡。如其监督成本在有外在行为影响的情况下可降低或抵消,或其他因素导致B主动倾向守约时,将促使均衡状态向(不监督、守约)转变,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一情况。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多次博弈分析

企业信任行为的两方多次博弈,是指合作业务仅有两方,但将会拥有多次合作的机会,即出现多次博弈,是市场上较为普遍的一种博弈,也是在形成一定合作关系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博弈,如大部分服务外包业务等。

如前文假设,多次博弈中任何一次博弈A、B均可分别采取信任/不信任、守约/不守约的策略,则两方的博弈状态仍与表1一致。但在策略选择上,A仍倾向于信任并监督,B在考虑到后续合作的基础上,将倾向于守约,因此该类型博弈将形成(信任/监督、守约)的均衡状态。而A鉴于对B市场行为的分析,认为B选择不守约的概率将缩小,其相应的监督成本亦会大幅下降。该均衡虽为次优均衡,但已可接近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属于半理想状态。但当某一次博弈中,B的不守约收益(b22)大于其后续守约收益时,B将倾向于不守约,而A根据历史信息仍采取信任策略时,均衡将被打破,出现博弈困境局面。即A将因一次博弈的失败而导致灭亡,从而打乱了市场运作的正常秩序。

为避免博弈困境的出现,常规对策为提高违约成本,在该博弈中,即提高B的后续守约收益,使某次的不守约收益很难大于后续守约的收益。因A已作为B的博弈对象,而博弈困境正是由A而出现,为达到避免困境的目的,则需引入更多的企业来参与博弈。

企业信任行为的多方多次博弈分析

企业信任行为的多方多次博弈,合作业务将涉及多方,且拥有多次合作的机会,即出现多次博弈,是市场上最普通却最难分析的一种博弈,如外包业务的寻求合作等。

为简单起见,本文首先分析多方单次博弈,笔者先选定A、B、C、D四家企业,A、C为发包方,B、D为接包方,可形成A-B、A-D、C-B、C-D的组合进行博弈,分别形成如表1所示的博弈状态。由于接包方D的参与,因此A在与B的博弈中,策略选择上不再仅限于信任,其将更多的获取信息对B和D进行判断以确定哪一方更可采信。同样,由于C的加入,在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的实际情况下,B或者D在选择守约策略的决心上将呈现下滑趋势,将导致(信任、守约)、(不信任、守约)、(信任、不守约)、(不信任、不守约)四种状态均可能发生,即无均衡状态。

在多方多次博弈中,A或C在选定某一对象作为合作伙伴时,类似两方多次博弈,将依据合作对象对预期收益的期望值,从而采取守约作为应对策略,因此其自身将选择信任作为首先策略。同时,将有效的利用市场竞争因素,调动合作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不守约的概率,从而有效地降低自身的监督成本。而B或D在履约过程中,将更多地倾向于守约策略以期获得后续的预期收益,即使出现针对A或C的博弈困境,因考虑到C或A的存在,自发地调高了后续收益预期,是博弈困境较难或推迟出现。

由上可见,多方博弈可利用市场竞争因素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并避免前文中提到的困境局面,多次博弈可利用预期收益降低合作对象的不守约概率。当发包方和接包方数量趋近于无限大时,监督成本将等于零,出现博弈困境的阈值将是接包方的不守约收益无穷大,同时当博弈次数趋近于无限大时,接包方的不守约概率将等于零,由此将出现(信任不监督,守约)的最佳均衡状态,亦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达到稳定状态。图1简要描述博弈的几种状态转变。

综上所述,组织创新迫使更多的企业仅关注核心竞争力,非核心业务将成为阻碍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屏障,为适应新技术经济下的竞争,企业必须将该类业务外包,即必须采取信任行为,才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更高程度上提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然而外包市场的出现,使得信任行为受到博弈的冲击,唯有促进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创造更多的外包机会,才能出现多方多次博弈的最优均衡状态,即(信任不监督、守约)。但这是在市场信息完善并透明的前提下呈现的均衡状态,即市场信息充分、准确、共享且易获取。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该类市场信息不可能完全充分、准确,因此对市场监管者提出了新的命题—从组织创新的角度,建立外包市场的信任机制,同时如何尽量保障信息的满足博弈的需要,以及采取措施保障博弈均衡状态的最优化。后续研究有待笔者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惠晓峰.基于博弈论的服务外包供应商选择的信任机制.商场现代化,2008(2)

2.吴炯,胡培,舒建平.企业的两重边界性及其合作博弈解释.管理科学学报,2004(4)

3.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1)

博弈的构成要素第8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博弈;过程;关系

一、博弈论概述

最早的博弈论思想产生于中国。两千多年前,孙膑利用博弈论原理帮助田忌赛马取胜,就是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博弈论(GameTheory)是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主要是由天才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vonNeumann)所创立的。他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erMorgenstern)在1939年合作,使得博弈论进入经济领域,并于1944年合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成为现代经济博弈论研究的开端。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论试图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确地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指导。

博弈论中的个人决策与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相比,都是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其约束条件却不尽相同。通常,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个人收入的条件下,使其效用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既不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也不考虑他人决策对自己决策的作用。与此相对照,在博弈论中,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而该理论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考虑了人们决策的相互影响,并把他人的决策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分析,拓宽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更接近于现实世界。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其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1950)中闪耀的亮点。

纳什均衡定义: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二、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活动

预算管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过程①,按加拿大学者安东尼·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的定义,“预算博弈指管理者会通过操纵信息和目标以达到个人尽可能高的奖金收入”。预算管理中的博弈活动主要发生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博弈的存在,是经济理性人合理逻辑思维的结果。建立责任中心的企业,其预算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形式有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层和企业决策层。由于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不同责任中心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和调整,对于本责任中心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动机使得不同责任中心的目标出现差异,因此只要存在责任中心的目标差异以及他们赖以活动的平台空间,就会有博弈活动存在的可能。

从预算目标来看,企业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博弈结果就会对谁有利。从公司治理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内部权力分配的过程。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机构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职责设定,特别是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兼任、董事会内部各委员会及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发言权的大小。例如,如果董事会由大股东所操纵,则在此情形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大股东有利而可能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中内部执行董事占多数,那么总经理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在此情形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总经理有利而不利于股东和债权人等。

预算管理过程是在两组参与者之间展开的,他们分别扮演企业资源的委托人和人两类不同的角色。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在预算管理的每个层次上。从预算管理的程序看,预算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委托人和人利用企业预算这一工具,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场博弈活动。这是因为(刘凡,2007):

第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委托人和人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根据对方的行动决策来进行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选择。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委托人和人各自决策的选择都受到另一方决策选择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其各自的决策也相应影响到另一方的决策。企业最后通过并将实施的预算方案是在汇集双方决策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双方在企业预算管理这一博弈活动中的均衡结果。在预算管理的博弈过程中,委托人和人的角色具有互补性,他们之间发生的互动作用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预算框架。博弈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立场,申明自己一方所能实现的目标,最后在双方力量均衡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利于提高预算的专业性,增强其可预见性,降低预算过程中的成本和预算决策的复杂程度。他们既相互竞争也相互合作,并且在客观上形成某种协调或制衡机制。显然,只有经过职能专门化的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博弈,经过利益交锋和制度协调,最终形成的预算才是最理想的。

第二,预算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不同的预算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的作用大不一样。预算使得个人行为符合企业决策标准,或作为个人之间进行合作的路标,但由于不可能平均地分配预算的效益与成本,因而能够得到所有参与者支持的预算极少。因此,谁能够在预算的制定中拥有发言权,谁便能够通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预算将企业资源转移给自己,谁便能够在利益分割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因而预算的制定过程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一场政治博弈。从预算的经济后果及其政治化过程可以看出,预算的制定与完善涉及到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复杂的交互影响,某一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只有考虑到他人决策行为时,才能有比较合理的基础。现代非合作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在人类行为发生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决策及如何使决策达到均衡的一门科学,而预算制定与完善过程中的“攻”与“防”行为,适当提供了博弈论发挥解释功能的舞台。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个多重博弈过程,预算作为一种契约制度也是如此。有限理性决定了预算的制定与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预算如有漏洞,利益相关者便会乘虚而入、为己谋利,而一旦预算的制定者发现便会调整预算或重新规制加以堵塞,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就预算进行的博弈过程。一次“博弈”过程的完成,预算暂时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在此状态下任何改变预算的企图都将是徒劳。然而,这种均衡状态不会长久,一旦新技术、新经济业务出现,便又会引起新一轮的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又会达到新的“博弈均衡”状态。预算经过多次博弈便会不断得到完善,“纳什均衡”点便会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逼近,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②状态。尽管预算博弈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摩擦费用,但一个经过多次博弈而得到“公认”的预算,其运行交易费用的节约足以抵消这些“摩擦费用”。

三、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三类主要的博弈主体,即预算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层和预算管理执行层。这些主体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刘凡,2007)。

(一)预算管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是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负责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及方案,并对其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评。企业预算管理层是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制定战略导向及对目标调整时,需要面对不同的管理阶层,而不同的管理阶层往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可能和决策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条件下,自然产生了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2.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协助和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管理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决策层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3.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管理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各个管理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管理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管理层和决策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二)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工程。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的每一个决策最终都是要通过执行层的努力才能实现。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如果本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虚假信息较多,将会受到决策层的处罚。这种确定何种惩罚和何种惩罚程度的过程本身就是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过程。

2.企业决策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执行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执行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执行层和决策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3.企业决策层在协助和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执行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执行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决策层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产生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

(三)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负责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执行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成败,而预算管理层是这种基础性工作的制定者和评价者,其制定和评价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这种基础性工作的进程。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存在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预算管理层在制定本部门战略导向及对目标调整时,需要面对不同的执行阶层,而不同的执行阶层往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可能和管理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执行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2.企业预算管理层在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执行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执行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管理层形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执行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3.企业预算管理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执行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各个执行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执行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4.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如果本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虚假信息较多,将会受到管理层的处罚。这种确定何种惩罚和何种惩罚程度的过程本身就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过程。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博弈关系外,其他一些比较微观的博弈行为还有很多,如企业预算管理不同执行层之间的竞争,不同预算管理层之间以及不同预算管理决策层之间的不同意见与冲突等。可以说,没有人能将其中所包含的所有博弈关系都列述出来,即使是一个极简单的现实经济活动,也包含着许多博弈关系,只不过有些博弈关系主要些,有些则是次要些。这些博弈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使得预算管理的结果趋于更加合理而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凡.基于博弈论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