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09:19:49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1篇

Abstract: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s a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ability of applying technology. It realizes the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skilled talent training.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training bas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实训基地;高职教育;探索

Key words: training bas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plor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4-03

0 引言

安徽水院在近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制度,目前开设的专业涵盖机电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机电技术、电气技术和应用电子专业是我院主干专业,为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①统一性与层次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机电类、电子类专业设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统一规划,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在建设实训基地时,还依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课程合理配置实验实训设备,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

②生产性与创新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与产业单位、科研院所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及管理方面加强合作。实训基地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基地心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引入专业导师制度、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学习创新制度,同时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课题,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载体和场所。

③技术性和先进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核心,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的器件和设备,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实训基地既要跟上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出技术起点高、技术含量大、技术先进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提供先进实训设备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提供实践平台。

④共享性与开放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充分考虑资源整合、社会共享,面向学生、社会开放,提高投资效益。校内外实训场地不能成为某个系、部或专业的专用场所,也不能局限于我院,在仪器设备、软件、师资、管理人员和服务平台等方面力求做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不断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拓展实训基地的内涵,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2 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新建能满足200人同时使用的仿真实验室。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和调试。利用Keil软件的软件仿真功能开设单片机汇编程序的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软件开发能力发利用Proteus软件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以及仿真单片机电路,以提高学生的单片机硬件系统开发及运用能力。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自动控制理论的虚拟实验。为教师科研、全校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下设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维修电工技术3个实训室。结合原有的实训室,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及专项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

③电气自动化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

综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按引入式生产车间型进行建设,设有与企业车间对应的岗位。柔性自动化生产车间建设。结合《自动机与自动线》等相关课程,增加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系统等设备。利用其上料检测、搬运、加工、机械手、传送带、搬运安装、分类、触摸屏主控、组态监控工程师、MES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等11个工作单元提供每单元8人的实习岗位,承接企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任务。

④扩建新建实验实训室。

扩建电子认知多媒体实训室;扩建电工电子实训室,包括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各1个。建设电子设计各实训室,包含:扩建EDA技术应用实训室,新建PROTEL设计实训室、MULTISIM仿真实训室各1个。完成对EDA设计调试、PROTEL制板设计、MULTISIM仿真实验等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任务。

⑤重点建设电子生产性教学工厂(新建2条生产线,1个生产车间)。

学生直接参与自动生产线的操作和电子产品装配,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技术,满足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可承接电子生产工艺技师和表面贴装技术操作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形成电子产品组装、调试和检验的生产性教学环境。

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天威保变(合肥)等企业共建,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2个,重点建设校企合作机制、校外实习实训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兼具教学、生产与社会实践功能,能反映电气、电子、机电专业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专业教师现场技能实训场所,且专业教师可以到现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还有利于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课题开发,实现校企双赢。

2.3 实训(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 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行业高级工程师、行业能工巧匠相结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训指导师资队伍。培养4名专业带头人,12名专业骨干教师。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力争4年内使机电类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达4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85%,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85%以上,主要专业课和实践课以企业生产一线教师为主。

2.4 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①构建技能训练模块体系。

将电工电子生产工艺、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岗位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划分能力训练模块,优化实训模块,使各模块的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训课题、实训指导手册和实训考评办法形成技能训练模块体系。

②加强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

开设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开设焊接技术、元器件识别与测试、模拟电路单元设计、数字电路单元设计、收音机装配及其调试、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开发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家电调试与维修、单片机运用与编程及计算机辅助电路原理图设计、线路板设计、检测技术等专项技能训练项目。开设综合技能训练项目。满足职业技能考证培训、毕业设计及电工电子生产工艺表面贴装技术顶岗实习等要求,开设电工电子绘图员、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产品批量生产的工艺指导、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电子产品设计、表面贴装工艺、表面贴装设备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2.5 制度规程等软件建设 通过调研、论证,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快实训教学指导书、仿真软件、网络资源等软件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人员,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实训管理体系(制订实训现场安全操作规范、现场安全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训教师职责制度),完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更有效地利用基地设备,保障实习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 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成果与特色

①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实训基地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跳出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框框,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把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了教、学、做统一的课堂。

②生产性。

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建设,其运行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③先进性。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未来的需要,具有先进性,尽可能体现机电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具有抢占技术高地的意识,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原则得到体现。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适应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实训设备配置、实训内容、实训手段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水平,并有一定的超前性。

④培训与技能鉴定功能。

利用先进的设备和优秀的师资为各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同时也为当地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⑤开放服务。

为合肥地区职业院校机电类、电子类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和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安徽省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训服务(师资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承担技术工人培训、特殊职业(工种)培训、技师培训;面向社会承担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为教研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工程质量检测服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

4 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推广

引进先进的教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研制和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包”与“培训包”,形成品牌,在我省高职院逐步推广。与多所院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和对流协议;积极开展不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使学院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的理念、特色和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平台,围绕我省实施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四大国家工程,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的社会共享;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创办、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以实现共同发展;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场地以及学校的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转化,将实训基地建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2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电子技术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N0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微机与接口》、《单片机应用技术》等是目前电子类专业学生获得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们不但直接影响后继的专业课程,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的体系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实施过程与管理方法对培养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现在,我校各专业已明确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其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一流,满足岗位群要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由于专业定位与过去不甚相同,所以,重新设计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体系是必要的;注意到广大师生已经明确专业定位和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对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比较了解,所以,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重新规划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又是可能的。

据调查,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是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应用等产业第一线技术支持人员,即生产线管理人员、销售服务技术人员、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等。因此,以技术层面上看,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三方面基本知识;必须具备电路识图与分析能力、电子产品的焊接与安装能力、电子元器件与电子设备测试能力、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电子技术文件的写作与表达能力。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下面,就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谈几点看法。

1构建电子技术系列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想

1.1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大都是针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岗位群而设置的。在这些岗位智力内涵的组成中,创造性智力技能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不仅是要在技能性质上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区分开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为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应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质量保证体系为目标进行改革;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贯彻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培养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1)基本技能训练。包括电子技术系列基础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环节。作为电子类专业除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具有阅读电路图、选用元器件、制作印刷板、焊接电路板、整机装配、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电路测试与调试、撰写技术说明书等的基本技能。这也就是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必须完成的主要任务。

(2)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生产、运行、安装、调试、设备维修等问题的能力。即解决生产线产品质检、产品售后服务等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提高专业业务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方向有关,不是公共技术基础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但电子技术系列基础实训课应注意到与专业方向的接口。

(3)先进性。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要适应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新方法,及时调整、优化、增加现代技术含量高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训内容与方法具有先进性。如:增加CPLD/FPGA技术、电路分析与设计仿真技术、敏感元件与应用技术,增加具有时代特征的电子综合实训等。

(4)实用性。是指实训内容与方法贴近生产一线实际,工艺训练规范,包括实训装置和实训场地的布置也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得到较好的贴近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训练。例如:电路板的元件布局、布线;整机装配中部件间的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的合理安排;集成器件的功能表、特性曲线、参数表和测试方法等。

1.2“宽基础、活模块”的实训模式

由于电子类各专业方向不同,对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将根据“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制订电子系列实训课程的实训方案。“宽基础”就是要把公共的基本技能打扎实,这不仅是毕业生顺利获得第一岗位所必需的,更是让学生长期健康发展成为能在人才市场流动的“ 社会人” 所必需的。“活模块”指的是将相关实训规范化、模块化,由各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即岗位要求来选定实训项目。当然,为达到高职培养目标,在实训时间上应有保证。原则上,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应占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总学时数的4 0~50 % 左右。

1.3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要把能力要素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去,打破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旧习惯,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实践教学环节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电子技术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调试能力和正确使用电子仪器测试电参数的能力为重点,向综合型、设计型、应用型推进。电子实践教学环节引入EDA技术是符合潮流的,也是电子类实训教学的重大改革。电子实验要坚持以实为主、虚拟与真实相结合。为突出基础实验的重要性,电子工艺、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实验实训单独设课,自成一体、单独考核,以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

电子类专业可安排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路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应尽量选用工程设计课题,要体现综合性,成果表述以设计说明书的形式出现。课程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阅资料,互相研讨,并充分利用EDA工具实现设计课题。

电子技术系列实训课程可延伸到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科技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巩固、提高电子系列基础实训成果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有计划地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电子仪器维修兴趣小组、电子科技制作兴趣小组等。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环境,配备若干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相关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是促进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相近的考核工种,如家电、计算机、移动电话中级工的考证等。

2实训教学体系初步方案

3建立实践教学教改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实践教学教改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是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实践教学教改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包含两重涵义:一是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整体思路是:构建实践教学的“三全监控”体系,即全员性、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监控。“全员性”是指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是监控主体,同时又是监控对象;“全过程”是指监控从纵向维度上看,贯穿于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周等各个教学环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实践教材建设与确定、实践教学设施、实践教学的组织与人员结构以及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等。

为提高电子系列实训教学质量,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思想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高职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能力目标: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把能力要素分解到每一实践教学环节。

(3)实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引入新技术、新器件和新实验方法,使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成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场所,而且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4)实践考核: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目标,设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考核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制定的明确目标,考核方法采用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等。评分标准包括操作工艺、实习(实验)报告、产品质量、工作态度、课题答辩等。

(5)实践教学教材:按各实践教学要求,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或补充与培养目标一致的实践教材。

(6)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方案中按时间节点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技术知识讲解、操作训练、教学方法、考核目标等作出详细的安排。使得讲什么,何时讲;练什么,何时练;考什么,何时考等均落实到位。

(7)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各实践教学要有完善的教学大纲、指导书、考核方法、评分标准等。

(8)管理体系:电子系、自动化系、实训中心、督导组、教务处同时负责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履行对实践教学质量全过程的监控。监控工作落到实处,如定期随机抽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检查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抽查学生的产品质量,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对实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

4结论

一年来,通过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对电子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践考核方式等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一定经验。经修改的教学计划、新编或修改的实训大纲以及新编写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书对今后电子技术系列实践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有关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对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3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工

0前言

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必须环节,而与理论基础知识相提并重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常常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反馈等的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教学目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两年半的时间内通过技能教学后的考核应达到中级工水平的操作技能。笔者认为,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中,可以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技能自身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1当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当前,电工电子技能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所起的作用是主要还是“教”,而不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或“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简单“模仿”而不是“创新创作”。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不去进行实践教学,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学校与企业衔接力度不够

实习教师只懂理论而实践经验不足,也缺乏创新精神,直接导致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学生所学技能到企业基本没用,再加上技校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综合素质不高,无形中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1.3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较为传统和陈旧,“双师型”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同时由于实习内容落后,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大,缺乏动力。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思考

结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自身的的特点与理论教学的差异性,笔者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1加强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兴趣是乐趣和志趣形成的起点,乐趣是兴趣的升华,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对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产生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学、乐学、爱学。记得一次电工实训课上,教学的内容是日光灯电路的安装。班上一名学生进行通电试验出现灯管两头发红,中间不亮的情况,我把启辉器中的小电容去掉,再安装回去,日光灯又重新亮了起来。从这件事情上,学生学到了如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技能课的实习热情高涨。

2.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衔接

一直以来,实训课都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开展,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技校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相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校生边学边练的教学特点,知识无法得到巩固,教学效果较差。在一次元器件的识别方法公开课上,我把教学内容直接搬到实训室而非教室授课,把授课内容放到实训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认知这些元器件,并用仪表进行测量的方法激发、巩固学生所学的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掌握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并且也大大节省时间,教学效果非常显着。

2.3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实训课可以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实施理学一体化的教学形式,科学地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开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锻炼

在实训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观察、思考、质疑和探究精神,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及能力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一次实训课上,讲授的内容是铅酸电池的充放电,首先要求学生用指针式或数字式万用表测试铅酸电池的性能,对铅酸电池的性能有一个大致的估算,同时也设定了铅酸电池短路、断路、漏电以及容量等问题,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逐一观察、测试,引导学生思考,从万用表的各种读数中解答各种问题,由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锻炼学生严谨的分析能力。

2.5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内配外训,适应技能实训的教学要求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提高电子电工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训课上创设一种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最后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问题。

2.6加强专业教学能力的内配外训,适应技能实训的教学要求

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师资队伍是推进技能实训的重要步奏。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首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进修、下厂锻炼、主持教科研项目、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训课上创设一种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

3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子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应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电子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时俱进。而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田静.刘福军.锐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4):34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4篇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5篇

一、指导思想

我们将坚持培训从教师实际应用需求出发,坚持以学科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提高交互式电子白板常态教学应用效应为宗旨,以提高教学效率、突破互动技术应用瓶颈为前提,努力做好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的支持,使教师迅速适应交互白板的教学环境,有效开发基于交互式平台的教学资源,并在常态教学中发挥互动教学优势。

二、培训目标

1、对互动教学理念的认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重在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科的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应用,把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助手和伙伴,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互动教学理念的认同,则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基石。

2、提高教师基于互动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电子白板及互动教学综合应用平台的操作技能,引领教师探索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和研究:如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中交互策略、基于交互白板的小组协作活动的开展、基于交互白板的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教学观念、探索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3、在促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的引导和支持,帮助教师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课程整合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一线教师的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基于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操作、交互式互动教学综合应用平台备授课系统应用等专业技能。

三、培训内容为了确保培训过程顺利实施,制定了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培训方案: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基础功能培训,意在通过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特色理念及操作,让教师对电子白板应用有一个细致的认识,产生兴趣。在演示型培训的过程中,讲师会逐步渗透电子白板初级使用的基本功能,如产品硬件的使用、操作、保养的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基础知识和教学应用技巧培训。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基础知识和教学应用技巧的培训,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

1、电子白板使用前驱动安装方法及注意事项,硬件连接方式及连接原理。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专业人才需求出发,经过岗位分析,进行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后论述了建筑行业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实践表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7篇

1、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根据电子信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鉴于生源的特点,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能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需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实施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特别是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思路。

2、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相关岗位技能和创造性需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就必须有合适的实践教学来支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循技术、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创新的技能培训模式,使学生技能的培养依托行业、企业,靠近市场,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掌握融入行业和市场主流的实用技术,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2.1电路电子实验。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完成训练,主要掌握基本的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2.2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在学生完成电路电子实验后应进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个相关题目的设计,由教师给出课程设计题目或经教师审核的自选题目,题目确定后经电路设计、电路安装和调试、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答辩环节,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在课程设计中一定不能采取“纸上谈兵”的办法,既只让学生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方式,如采取这种方式就不能达到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的目的。

2.3EDA软件应用培训。随着EDA软件的普及,现在的电路设计和调试可以通过各种EDA软件实现,对学生进行EDA软件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软件能力和提高效率。

2.4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当前电子信息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进行系统培训,此项培训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培训可包括单片机应用培训、嵌入式系统培训、PLCD和FPGA培训等。毕业设计环节是整个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毕业设计必须以实际应用为选题依据,突出专业的应用特点。

2.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既是对学生设计和应用能力提高,也是对前一阶段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毕业设计阶段必须要求学生完成实际电路设计制作或完成电路仿真测试,不能只做理论分析,否则不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专职教师除了承担理论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电路电子实验、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设计等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专职教师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在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情况,自编多种实验指导书、培训教程、指导专业设计竞赛等。

4、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

电子信息实验实训室能够承担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培训,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电子专业技术实验实训。此外注重自制实验实训设备研制与应用,可以节约实验设备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维护。

5、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5.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分明。实验室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师岗位责任、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防范条例等。同时按仪器设备的档次价格,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相关的帐、卡、册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簿。

5.2做好实验教学安排。在实验教学中,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每门课程的进度做好实验的安排,最大程度保证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步进行。每门实验实训课都有一到两名教学负责该项课程的课程表安排和实验内容的制定,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5.3做好实验考核。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实验而获得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掌握仪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实验的操作和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又要能独立操作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而后者更为重要。每次实验都要求有原始实验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基础。因此,教学实验的考核应当与理论课的考核有所区别。在教学实验课中,要对学生实行全面考核,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

5.4做好实践教学的总结。为总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效果应进行调查和研究,着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调查。每次实验结束,由实验实训负责教师和上课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针对实验实训内容、教师讲授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使实验教师在改进实验教学时有较准确的依据,并能使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6、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应用型院校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专业竞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计算与制作测试的结合,技术基础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的结合。

7、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的思考

7.1如何把电子类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进一步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应用培训第8篇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主要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能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具有电子信息产品装配、检测、调试、维修、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的特色方向分别是LED显示控制技术方向与新能源光伏技术方向。该专业的职业面向定位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企业、电子信息产品服务企业、电子显示产品应用与服务企业、光伏产品应用与服务企业、物联网应用与服务企业等。

二、实训中心的布局与功能

专业实训室包括:电子工艺实训室、SMT生产实训中心、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电路制图制板实训室、AltiumDesigner认证中心等。专业方向特色实训室包括:LED应用实训室、LED照明控制系统实训室、新能源应用实训室等。创新实训室包括:学生创新实训室、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等。其中,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实训室是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成果之一。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与设计流程,实训室配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电路设计与制板软件AltiumDesignerSummer09,依据合作协议,由企业负责对实训室的软件进行及时的免费升级与技术支持。合作企业对实训中心的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与技术考核,2010年4月,实训中心五名教师通过了Altium认证讲师的考核,并获得了由Altium软件原厂颁发的合格证书。由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的高职课程——电子产品制图制板,被确定为2010年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承担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无线电调试员(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并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任务,也是实施高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专业实训室之一。实训室现有该工种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3名。在该实训室完成的职业资格鉴定学生人数约300人,教师10多人。此外,专业方向特色实训室中的LED应用实训室、LED照明控制系统实训室都是在与省内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紧密合作下建成的。企业为实训室建设中的功能定位、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及现场教学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目前,实训室开设的高职课程有LED显示控制系统、LED系统装接与维护、LED照明控制系统等。新能源应用实训室也是与省内相关知名企业合作的成果,能完成光伏技术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目前,实训室开设的高职课程有光伏技术概论、光伏供电技术、光伏系统装接与维护等。同时,实训中心建成的企业创新研发基地,是校企紧密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与技术攻关的场地。由实训中心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已完成多项横向课题的研发。校企合作实训中心,除校内实训中心外,一般还包括校外实训中心。作为校内实训中心的有效补充,校外实训中心弥补了人员、场地的不足,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与校外实训中心。

三、实训中心的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校企合作实训中心时,除了先进的仪器、生产设备和实训场地,更需要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所谓双师素质,是指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实训中心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遵循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与技能并重、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重的原则。通过访问工程师、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一线工作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学习生产性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注重建设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对课程建设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以来,在师资建设方面,实训中心先后派出教师,参加了包括电子、机电、数控等方向的省高职骨干教师海外师资培训班,以及高职部级骨干示范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先后邀请多位高职教育研究专家及教学名师来校讲学,就高职课程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对实训中心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通过省教育厅的访问工程师制度下企业锻炼、参与相关的高职国培省培项目、以及职业资格鉴定方面的考评员资格培训学习,工程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实训中心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人员比例已达100%。

四、教材建设、技能大赛与社会服务

实训中心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系列配套的实训教材与实训讲义。目前已有电子显示技术、LED系统装接与维护、太阳能光伏技术等实训讲义与实训教材的编写。同时,实训中心还承担了近年来包括部级电子竞赛、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等多种类型与层次的电子竞赛,主要参与了机器人项目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的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为更大限度地利用实训中心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节约社会建设资源,实训中心除了承担校内学生的技能实训外,还面向社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产品研发等多方位服务。目前提供面向校内外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无线电调试员(高级工)、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服务。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