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运营一体化管理

运营一体化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58

运营一体化管理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营销;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ng the Marketing Operation Technique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l Whole Turns

Zeng Jiewen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of 21 century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upply chain, is more subordinate than the marketing campaign of supply chain with logistics out campaign suit will realize customer value and chain value biggest melt. This paper investigate new technique in operation in marketing strategy from the supply chain Manage the foundation top that integral whole tur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rketing; The integral whole turns

一、 引言

21 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它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与决策, 目的是为了实现顾客价值和整条链的价值最大化。有效营销运作技术是企业与关键性的客户(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建立长期满意关系的实践,它是营销者通过不断承诺和给予对方高质量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和公平的价格来实现的合作模式。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要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供应链合作联盟无疑是有效营销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基础上探究营销运作新技术。

二、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的内涵

20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市场营销专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整体市场营销。该理论突破了以最终顾客市场营销为中心的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概念,提出从长远利益出发,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包括其内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他们是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同盟者、竞争者等。整体市场营销促使我们对原有的竞争模式进行再思考。例如:对供应商市场进行营销时,传统营销理论的做法是把供应商放在对立面,刺激和促使以价格竞争为中心的竞争市场形成;整体市场营销则强调与那些成绩卓著的优秀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它还认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是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去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整体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营销技术管理过程。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征: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运作技术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不是等待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开始寻找顾客并进行推销,而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运作技术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1. 供应链市场流通渠道技术

市场渠道是指产品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从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市场通道,它是在生产到消费之间架起的“桥梁”。供应链管理使渠道安排从一个个松散的独立企业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联盟。从这个意义上看,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可以说是一种对市场营销渠道的有效管理,其主要表现如下:

⑴ 市场渠道主要包括一种或一系列产品从制造商的消费者转移的销售活动,供应链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等更广泛的活动。

⑵ 市场渠道关注的是现有产品的营销,供应链管理却进一步将产品及其作业流程的重新设计和企业功能的重组考虑在内。

⑶ 市场渠道仅关注本部门的经营活动,供应链管理考虑的是围绕整个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优化所有工作职能。

⑷ 市场渠道是一种推销库存产品的“推式”的运作方式,库存往往大量过剩。供应链管理实行的是“拉式”的运作方式,如,准时生产、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库存可以降到最低,甚至可以是零库存。

⑸ 市场渠道各方之间的交易或合作通常是短期的,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参与方之间往往

是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

因此,供应链管理要从更高层次、更广内容上去思考有关市场营销渠道的问题。

2. 品类管理技术

品类管理是一个过程,即品类管理为完成ECR的诸多工作提供一套方法,包括一系列的相关活动:

⑴“品类设定”。例如,分销商及其供应商将某品类定义为“宠物食品及用品”,并把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宠物食品全归入该品类。该步骤有助于确定某个品类所包含的商品类别和主要品种。

⑵ 确定“品类角色”。分销商根据各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进一步明确“宠物食品及用品”品类在整个经营活动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即分销商通过经营该品类商品使自己的店铺(或连锁店)为消费者所认知,并吸引到自己的目标顾客。

⑶ 进行“品类评估”。即把所有相关的消费者、分销商、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综合起来,在掌握上述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宠物食品及用品”能够给该分销商带来的机会进行分析,进而明确该分销商在该品类经营中的优势、劣势、机会等。

⑷ 建立品类经营的“品类指标”。利用这个指标体系,某品类部的经理可以对经营计划的实施质量进行评定,该指标体系包括存货毛利率和收益率指标、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指标、服务水平和促销手段指标等。

⑸ 制定“品类策略”。使品类的各组成部分各自负担指定的战略任务。如把“宠物食品及用品”中“干的狗食”这一品种作为促成该品类商品的交易,并通过这个交易提高消费者购物量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该品类中“猫食”部分的品种和花色,增强分销商在经营“宠物食品及用品”方面品种齐全的市场形象;通过提高宠物用品的毛利率及顾客的购买欲望,使该品类中的“宠物用品”承担起创造利润的战略任务。

⑹“品类营销技术”。为实现品类策略而采取的特定的行动必须使执行者清楚明了。这些技巧包括品种组合、价格促销、陈列计划和特色安排、货架商品摆设、商品供应的创新性等。

品类管理从买方市场的角度出发,使分销商及其供应商能够适应这样一个事实,即消费者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贸易伙伴之间的效率变化,但将永远奖赏那些能更好满足其购买需要的经营者。这说明实施品类管理技术是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关键技术。

3.消费者促销技术

在过去十多年中,作为对市场条件和变化的反应,企业的促销活动大幅度增加,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使消费者对价格变化更加敏感,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促销重要性不断提高。在从事促销之前要考虑:什么样的促销活动与企业营销战略一致?目标顾客对各种促销活动的反应?消费者促销是一个重要的营销工具。最常用的是优惠券,但纸张消耗太大。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ECR模式下,有两种更有效的消费者促销方法:

⑴ POS机扫描兑付优惠券。厂商可直接根据POS数据向零售商返款,这样可大大降低兑付和验证费用。

⑵ 在货架上直接标明促销,如“厂商打折:降价0.5元”。这样就完全不用优惠券了。这两种方法都非常有效,因为对消费者的刺激物以最节约的方式送到了消费者的手中。

4. 供应链ECR系统中的营销技术

ECR系统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所采用的营销技术主要涉及商品类别管理和店铺货架空间管理。

⑴ 商品类别管理。 商品类别管理是以商品类别为管理单位,寻求整个商品类别整体收益最大化。具体来说,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个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以便在提高消费者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和收益水平。

⑵ 店铺空间管理。店铺空间管理是对店铺的空间安排、各类商品的展示比例、商品在货架上的布置等进行最优化管理。在ECR系统中,店铺空间管理和商品类别管理同时进行、相互作用。在综合店铺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该店铺的所有类别的商品进行货架展示面积的分配;对于每个类别下的不同品种的商品,进行货架展示面积分配和展示布置,以便提高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和单位营业面积的收益率。

四、结论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已上升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现供应链联盟,再造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运作新技术,已成为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中,零售商与零售商为市场统治权而争斗,批发商、制造商同样如此,甚至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这些产品供应的上下游环节也都把彼此视为对手,不断地讨价还价,要挟对方,以一种“互为成本”的关系存在。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合作与协作关系,构筑紧密联系的供应链网络是一种明智之举。优秀的供应链可以传导企业的竞争优势,促使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提高。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2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背景;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对高校建设资金的不断投入,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设施在不断地完善,全民健身的时代已经到来,体育设施的建设成为了全民健身中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最大作用,国家开始将高校体院场馆向社会化运营方向发展,但就目前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的问题

(一)运营体制存在缺陷

在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中都存在着运营体制缺乏科学性的现象,有关部门或者是高校没有针对这一运营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缺少一些细节上的规定。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体制的缺陷,导致在高校体育场馆实际的开放过程中,面对一些问题时没有合理的制度来解决。一些高校体育场馆虽然实行了社会化运营的管理体制,但是只是根据相关部门派发的文件执行的,将上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直接照搬过来,没有根据高校体育场馆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的健身要求来制定符合实际发展的制度。有些高校管理者在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中只考虑带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该校学生的体育文化课程和学生活动需求,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1]。

(二)运营方式落后

在全民建设的背景下,实行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是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很多高校也在实行这一建设,但就目前各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方式来说,这些方式都大同小异,并且都比较落后。有很多高校体育龉菰谏缁峄运营的过程中只是局限于校园内的发展,并没有与其他高校或者是社会性体育场馆进行合作,导致社会化运营的效率较低。还有一些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方式是通过对场地及器材的租赁,极少数存在市场包装的方式,并且租赁的价值也是较为低廉的[2]。

(三)运营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长时期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给许多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思想上的影响,导致一些高校在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行上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很多高校的管理者都担心社会人士的使用会给体育场馆的设备造成损坏,会增加校园内部的危险性,因此在实行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过程中,选择了对体育场馆定时定点开放,并且只开放一部分。对于场所和器材的租赁没有进行网络上的宣传,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的进行社会化运营,只是等着有需要的单位和团体上门商谈租赁业务。高校管理部门对于在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制定风险规避的管理模式,在问题发生后自己采取措施来解决,没有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优势,也没有运用社会资源,这样的管理模式与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目的不对应。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的方式

(一)改善社会化运营的体制

在全民建设的背景下应当改善传统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理念,在理念的引导下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体制。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一方面是能够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和师生活动需求,另一方面是能够为体育场馆社会化提供更加有效的资源;树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思想观念,运用多种融资手段解决体育场馆修建的资金来源,加强与政府或者其它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举办赛事等形式增加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力度,积累更多的社会化经验和社会化财富,改善社会化运营的体制,提高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水平[3]。

(二)优化社会化运营的方式

很多高校管理者都想实现对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没有找到适合学校的运营方式,在这方面上我国的高校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运营方式,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管理团队,来负责社会化运营的工作。聘用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对群众运用体育场馆器材的行为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加强与各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通过承包使用权单位体育赛事、为体育活动提供场地、为比赛提供裁判和指导人员等方式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增加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效果。在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方式中,高校应当重视的是社会化运营的科学性,这就需要高校在社会化运营一段时期后对运行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利弊,从而制定长久发展的运营方式。

(三)健全社会化运营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化运营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整体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水平的根本措施,高校管理人员要利用社会管理的经验来完善体育场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对各项场馆工作的规定来明确每个员工的职责,健全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针对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目的和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构,明确社会化运营的目标及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高校发展部门应当制定风险规避和解决的管理制度,做到在出现问题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增加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效率。

三、结语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是全面健身背景下的正确选择,在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制度与管理方式上都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因此各高校在进行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运营中,要结合本校体育场馆实际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健身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来选择适合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闫海莲.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3:26-28.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3篇

关键词: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

前言

近些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日渐成熟,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由单线运营转而发展成为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了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伴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中,这也是地铁行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通过对各项体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良好、安全的乘车环境,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网络环境下的地铁运营,作者主要对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进行分析。

1 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原则

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及时性、安全性、整体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地铁行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对提升地铁运营行车组织的网络化水平也有着极大地作用,主要几方面原则如下。

1.1 及时性原则

地铁运营行车组织主要是对地铁运营进行调度调整,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以及紧急情况发生的情况下,调度应做到反应及时、调整及时、效果及时,这样才能确保地铁的正常行车[1]。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应遵循着及时性原则,在对事态进行调度调整中需要做出灵敏的反应,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处理,事故发生之前或发生的初期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可靠性。

1.2 安全性原则

地铁运营行车组织主要是对地铁车辆的运营进行组织和管理,安全运营是地铁运输的重要保障,更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地铁行车安全、设施安全、设备安全的保障,运营行车组织的调度调整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安全性的原则上,为地铁车辆的运行打下夯实的基础,可见安全性对地铁网络化运营的重要性,因此,在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必须严格遵循着安全性的原则。

1.3 整体性原则

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管理,应本着整体性原则,在行车组织调度调整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整体的利益为主,例如,在对铁路突发性事件、紧急情况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单个事件或单个设备故障处理,应站在整体系统的运行角度上进行综合性考虑,分析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以及调度调整后是否会产生其他的不良影响等,对实际的情况展开全面的分析,切实有效地提高地铁网络化的运营效率[2]。

2 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这些先进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地铁运营中,形成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对提升地铁运营效率有着极大地作用,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应注重网络化运营功能体系、运营管理业务体系、运营规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地铁列车安全、稳定的运营。

2.1 网络化运营功能体系

地铁网络化运营组织的实施,应建立并完善地铁运营功能体系,主要包括维护体系、基础体系、运转体系、安监体系、管理平台等,通过相互的协调运行,提高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效率[3]。其中维护体系主要对电力、车辆、通信、信号等相关的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故障维修、应急抢修等,进一步保障地铁网络运营行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基础体系主要包括段场建筑、轨道、车站、桥隧等,为设备保障以及运营服务提供相应的场所。

运转体系,主要包括系统运行、调度指挥、客运服务等,地铁车辆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车站服务、段场运作、控制中心、乘车服务、行车服务等。安监体系,主要是对地铁车辆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风水电、消防以及人防工程等方面展开相应的监控,是地铁运营指挥以及应急监测的重要平台,对保障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的效率有着极大地作用。管理平台,是地铁网络化运营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稳定运营的关键,主要包括应急调度指挥、资产管理系统、票务清分、网络运行管理协调、维护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是构成地铁网络化运营功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网络化运营功能体系,做好地铁正常运营的基础保障工作。

2.2 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业务体系

地铁运营日渐由单线发展成为网络化专业化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调度管理应该更加适应地铁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以线路为单位建立各线的调度控制中心,在各线路调度控制中心(OCC)基础之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集中控制网络中心(NOCC),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信息收发,行车指挥,应急管理,施工管理,维护维修,综合调配运营生产产能,从而充分发挥地铁网络化运营优势,达到运输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应有着可靠的管理业务体系支持,主要包括维护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公安管理体系等[4]。其中维护管理体系,主要针对地铁列车的维护进行管理,如,对地铁列车的车辆维修,信号、安全门、通信、供电、风水电、综合监控系统等方面的维修以及应急救援、计量检定、物资保障等相关内容,当然,管理具体的实施工作应结合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实际情况,对维护管理体系进行相应的设定。资产管理体系,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地铁运营的各项资产进行管理,如,运行资产、固定资产、资产运作开发等。运营管理体系,主要对地铁列车运营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如,客运、应急处理、行车、票务等相关的业务,是保证地铁列车稳定运营的关键。安全管理体系,主要负责地铁运营各项安全事宜的管理,如,安监、卫生、消防、公安等相关的反恐防恐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是保证地铁列车运营安全的重要手段。

2.3 地铁网络化运营规范标准体系

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有着可靠的规范标准体系支持,是保证网络化轨道交通高效、安全运行的基础[5]。规范标准体系按级别从低到高可分为部门级制度规范、企业级标准规范、行业级标准规范、部级标准规范、国际级标准规范;如果按照层次划分的话,主要包括专用标准、通用标准、基础标准等三方面;如果是按照系列划分的话,主要包括客规、技规、行规、安规等。规范标准体系是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的基础,通过以上这些规范标准体系共同建立,确保地铁列车的准点运营、安全运营,提供更优质的客运服务,同时对提高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效率也有着极大地作用,更是未来地铁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运行

在构建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之后,需要确保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有效运行,提高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运行质量,实现最佳的运行效果,因此,应结合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实际情况,做好运行管理工作,提高运行的效率,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线网行车组织的运行

线网行车组织主要是为了满足乘客的形成需求,因此,需要确保线网行车组织的有效运行。首先,应该制定合理的运行计划,对各个线路进行统筹安排,包括涉及到的列车、列车人员、列车运行的时间以及其他诸多方面,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行计划,才能够确保线网行车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实现最佳的运行效果。其次,加强对线网行车组织的管理,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管理,将线网行车组织管理与智能化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进而实时对线网行车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有助于提高线网行车组织运行的质量。

3.2 线与线之间运输服务组织

实际上,线与线之间运输服务组织运行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行质量。因此,需要做好线与线之间运输服务组织运行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做好各个线路列车之间的联系工作,通过统筹调度,确保线与线之间运输服务的高质量进行。其次,应做好运行图的安排工作,利用科学的运行图进行高质量的运输服务,能够提高线与线之间运输服务组织的运行效率。此外,建立首末班车配套管理体系,加强对首末班车的日常管理,从而通过做如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有效地提高线与线之间运输服务组织的运行质量,实现最佳的运行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地铁行业蒸蒸日上,逐渐实施了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的运营管理,对促进地铁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文章对基于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的探讨,作者主要对地铁网络化运营行车组织实施的原则,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完善的一些管理体系等内容展开分析,进而为地铁行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以促进地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蒋玉琨,刘智丽,等.基于共线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票款清分算法及实施[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2).

[2]李夏苗,曾明华,黄桂章.基于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结构互馈机制的城际轨道交通走廊客流预测[J].中国铁道科学,2014(4).

[3]徐瑞华,张铭,江志彬.基于线网运营协调的城市轨道交通首末班列车发车时间域研究[J].铁道学报,2014(2).

[4]徐瑞华,罗钦,高鹏.基于多路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客流分布模型及算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3(2).

[5]王春娥.基于C均值聚类算法的交通时段划分方法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职院校体育场;运营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余经营性强,消费对象稳定性好,比较适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节奏。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的体育场馆而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面对的高校学生都拥有专业的体育素养和训练技巧,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高校信息获取更便捷。但是,整体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设施水平仍然较低,设备配备率不高,运营管理较为滞后。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求的与时俱进,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施,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极为必要,提高综合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产业化,是今后高职院校场馆运营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范畴和模式

相较于社会性强的体育场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更强,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教学、业余体育训练等。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主要涉及体育场馆的日常消耗、体育设施维护等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开始采用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管理模式、租赁模式等,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逐步实现开放或开放状态,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缓解资金压力,促进运营管理多元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运营管理体制存在疏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场地管理、器材保存、工作人员监管方面力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缺少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制。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使得管理运营不能脱离计划经济模式,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经营。但是,高职院校面对的群体数量多,日常维护消耗大,管理力度不足,使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受损。

2.体育服务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隶属于高职院校的一部分,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老师,多提供免费的体育训练服务。对外,则以简单的租赁场地和短期的培训为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低。

3.体育场地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利用,多集中于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学生放假的时间,体育场馆属于半休息状态,体育教学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社会功能发挥不足,经济价值发挥不够,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待加强。

三、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重视无形资产,打造体育场馆高价值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重视无形资产的力量,以看不见的附加力量打造超高价值的运营管理模式。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拥有高素质体育人才积累,适宜开展多层次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为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能够以无形资产的力量吸引社会投资,完善体育场馆的财务管理,促进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的理念,旨在提高体育场馆的品牌度和影响力,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打造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运营模式。

2.重视多主题,准确定位体育场馆营销思路

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遵循“多主体,多主题”的营销思路,以改变单调的体育场馆功能,丰富体育场馆建设,调动用户参与。重视特色营销,就要改变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比较封闭等现状,以创新性营销思路将高职院校体育场馆与娱乐、科技等因素的巧妙结合,凸显场馆特色,提高体育场馆的附加值和个性化,打造文明之下新的经济形态,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以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收益,推动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强强联合,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高效率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视角下,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要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互惠,以确保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与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相吻合。立足于经济角度,依托于财务管理相关措施,明确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个性化,针对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活动,并积极引起其他高校学生参与,以联盟的理念促进合作,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快的运营效率强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迅速普及,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已经愈发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运营的主动性不足,运营效果差,因此,革新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从财务管理角度强化体育场馆的市场竞争力,将成为今后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产业化、社会化,融合经济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袁少锋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华.基于SWOT下的震后重建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4(2).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5篇

一、呼叫中心的运营轮廓

记得最早看袁道唯博士的《呼叫中心的视野和格局》,对于“呼叫中心这个行业既是技术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客服代表既是蓝领也是白领”的描述觉得新奇有趣,随后第一次尝试将呼叫中心行业选址、厂房和系统建设、容灾备份应急、人员招聘和培训、薪酬绩效考核、业务流程规划设计、现场生产支撑监控、质量管理提升等串联起来思考,发现原来呼叫中心是一个如此体系化的存在,当时就萌动了抽象提炼呼叫中心运营轮廓的想法。

以广东移动客服(江门)中心热线运营为例,前端大致包括人员招聘、班前班后会信息传达、业务上挂更新、营销案产品上线前品测管控、短信群发和电子渠道外呼客户接触管控等;中端大致包括资源管理、排班管理、现场运营管理、业务流程和服务口径实时更新、运营策略配套、在线关怀和营销等;后端大致包括投诉闭环处理、服务质量分析和专项提升、服务效能监控提升、不满客户回访修复、客户信息收集和客户声音传递、人员关怀和班组文化建设等。

据此进一步细化,以人员、系统和流程金三角为纵向维度,以热线来电前、中、后为横向维度,尝试勾勒呼叫中心热线运营的基本轮廓——九宫模型,列举部分关键要点如表1。

二、呼叫中心热线一体化运营

在有限的资源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运营效益?本着集成高效的原则,广东移动客户服务(江门)中心自2009年以来持续开展一体化运营,主要包括一体化运营语言、一体化运营规范、一体化运营执行三大模块。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一体化运营语言

有人曾说MBA最大的作用在于“统一了基本的商业沟通语言”,降低了沟通成本,统一了思维共识。在日常运营生产中很深的一种感受是一套实用统一的运营语言对提升运营效益作用很大,因此要不断摸索沉淀“一套实用的统一运营语言”,通过标准化指标语言统一大家的运营思维和意识,通过统一的指标语言衡量运营效益的高低好坏,做到“指标有分解、人人有看守”,进而通过统一指标语言提升整体运营能力。下面介绍我们的热线和投诉关键实用指标语言。

1、10086热线运营语言

参考许乃威老师呼叫中心关键运营指标,结合公司内部实际生产运营需要,我们提炼出评价运营效益的7大类合计34项指标,给出具体的名称、统计口径和内涵,设定优秀值、达标值和预警值,分解至具体科室具体人员,每旬更新通报,让中心全体成员都能“对中心运营状况一目了然”,凸显“优秀值”运营亮点,定位“预警值”短板所在,提醒相关负责人员及时查证、对应优改,目前已成为常态化运营工具之一,成为前后台生产运营的重要支撑(见表2)。

2、投诉运营语言

梳理出投诉管控4大类合计23项主要指标,从源头投诉总量把控、处理效率、质量管控和人员管理四大维度开展精细化运营(见表3)。

(二)一体化运营规范

在人员、系统、流程三架马车中,个人觉得系统是硬件基础、是支撑呼叫中心运营大厦的“地基”,流程是软件载体、是决定大厦外形轮廓的“图纸”,人员是核心根本、是决定大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者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实际运营中我们日益感觉到“构建统一运营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09年开始着手搭建《10086热线运营策略库》,按照“人员、系统、流程”纵向维度、通话前中后横向维度,目前已涵盖43项主要运营策略,如系统主要参数配置、突发话务服务保障、重大事件服务保障策略、忙日三级保障机制、离线预约策略、在线服务营销策略、专席配合、三级话务支撑协同等,中心各级人员据此开展日常运营管控。

(三)一体化运营执行

有了统一的运营指标语言和统一的运营管理规范,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赢在执行力”,为此我们从组织架构、运营机制和SOP流程三方面打造“中心一体化运营能力”。

1、组织架构

在中心现有热线运营线条组织架构基础上创新搭建“中心业务管理团队”和“中心运营管理团队”两个虚拟项目团队,业务团队负责业务知识的上挂更新和信息传达,运营团队负责话务技能配置、排班和现场监控支撑。打造“一体化组织运营架构”,中心领导层下达指示,业务室统筹运营,业务团队和虚拟团队分专业线条对应负责中心“业务管理”和“运营管理”,话务一室和二室负责生产落地、综援和质量室负责监控支撑。

2、运营例会

由中心分管副总每月组织,各专业科室围绕各自运营重点专题汇报,对于涉及中心层面需协调的问题由分管领导现场决策协调,制作“问题跟进表”,责任到人、闭环跟进,通过一体化运营例会闭环检测,确保改善措施100%得以落地执行。

3、SOP流程手册

参考KFC连锁经营、标准化作业模式,本着“流水线作业”指导原则,2009年以来江门中心持续推行SOP标准化作业管控模式,截至当前共完成SOP206个,涵盖中心各个线条工作,如信息安全方面(客服系统工号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业务管理方面(业务置疑、短信群发、扩展号管理、知识库管理等)、渠道管理方面(电子渠道功能测试、电子渠道信息)、数据管理方面(常用运营数据提取规范)、现场管理方面(NGCC签出签入操作规范、现场人力资源调度)、质量管理方面(投诉工单质检、质检员业务拨测)、投诉管理方面(投诉催办、重大投诉管理)、人力管理方面(待岗培训、绩效考核)、综合管理方面(预算管理、创新管理)等。

1、10086一线客服代表根据客户来电咨询问题,发现共性,及时上报当值班组长,经现场运营支撑人员确认,按流程上报后台故障监控人员。

2、监控人员根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1~5级重大服务事件预警管理办法》对应预警级别。

3、监控人员根据故障类别第一时间联系不同专业部门查证,权威对外解释口径,同期专业部门紧急查证处理。

4、10086一线根据知识库公告栏通告按统一口径向客户解释,最大限度降低客户感知不满。

5、如故障恢复,10086一线按正常口径应答;反之监控人员根据客户投诉总量对应升级预警级别,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6、故障解除后,10086一线和负责投诉处理的专人根据专业部门故障后续服务方案一一回复客户,确保客户问题100%有效解决。

7、根据惯例规范要求,故障监控人员编写档次故障总结文档,存档。

SOP让我们做到80%的通话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接下来只需解决20%的超长、超短通话,整个CallCenter就像一个流水作业线,大大提升中心一体化运营效益!

三、小结和思考

对于朋友提的两个问题,写到这里依然没有“靠谱”的答案。关于“呼叫中心运营精髓”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个人觉得也许是人员、系统和流程的最佳匹配,使得资源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核心在于持续追求精细化运营,围绕呼叫中心老生常谈的排班管理等若干关键问题不断地总结沉淀、不断地思考创新、不断地探索践行,在闭环评估中螺旋提升呼叫中心一体化运营能力。关于“一张A4纸勾勒呼叫中心运营框架”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九宫模型角度给予阐述,相信业内专家同行会有更权威、更有启发性的思考,也相信类似的抽象提炼和思辨探讨会有益于行业理论和运营实践的协同提升。

1、本文主要观点

(1)呼叫中心运营轮廓:结合日常运营生产实际,尝试以人员、系统、流程为纵向维度,以客户来电前、中、后为横向维度,构建“九宫模型”。据此可以从热线九宫模型延伸探讨投诉处理的九宫模型、质量管理的九宫模型、在线营销的九宫模型等,做到中心不同线条间相互启发、共同提升。

(2)何为一体化运营?

我们觉得一体化运营本质是精细化运营,在实际操作层面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提升。

一体化指标语言:统一中心运营语言,最大限度降低沟通成本、提升运营协同效益。

一体化运营策略:构建中心运营策略库,明确应用情境流程,充分授权生产一线,最大限度发挥运营策略的效益。

一体化执行力:需在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层面给予充分保障,打造“热线运营流水线”,结合SOP流程等追寻“不同的岗位环节,以最佳适配方式开展标准化作业生产”。

2、几点思考

(1)呼叫中心精细化运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提升过程,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呼叫中心不断提升自身运营能力的“内动力”。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6篇

关键词:企业 营运资金 预算管理

一、前言

营运资金也叫营运资本,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一个企业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体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占用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时点内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管理就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营运资金的需求进行测算、筹划和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营运资金预算体系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过程进行管控,因此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实现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运营资金预算管理中存在一般误区

一般地,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多重目标的要求。保证企业运营过程中合理的资金需求,是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还要兼顾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使用成本的下降,以及保证企业具备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营运资金的预算管理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为预算而预算

很多企业推行预算管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营运资金预算的基本目标体系,更没有将预算管理的目标定位于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上,而是强调追求某种管理的形式忽略了预算的实际内涵。为预算而预算,往往忽略了预算对企业具体业务的指导作用,成为某种空泛的计划。

(二)预算目标是为了节约费用

有些企业在推行预算管理时,过于强调节约费用,这是对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目标的曲解。营运资金的预算本质上是为保障业务的正常开展而实施的资金配置安排,其根本意义在于对未来企业经营体系的资金保障而非未来节约经营管理费用。

(三)生产实际严格遵循营运资金预算

营运资金预算是企业日常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企业营运资金预算安排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做出,但实际上企业很难严格按照预算进行生产经营安排,如果这样可能会错过有利的市场机会,但如果企业完全不遵循营运资金预算,也失去了资金预算对具体经营活动的指导意义。

(四)资金预算成为管理者执行管理的依据

营运资金预算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先验的资金预测,并不能反应出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因此,企业管理者如果严格依据营运资金预算来执行管理政策,可能会产生对实际的偏离,而不利于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机会获以得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于僵化。

三、企业加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的基本策略

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显示,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加强财务管控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逐步建立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的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一)强化营运资金预算与战略和业务的协同

营运资金的预算安排重点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支付的预期,因此,营运资金预算具有某种前瞻性和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营运资金预算要能够反映出企业战略目标和具体业务的具体要求,从资金的具体安排上,要对企业的战略性业务进行有目的的支持,而对某些非核心业务在预算上要体现出适当的限制,从而体现出营运资金的预算与企业战略和业务体现协同关系。

(二)平衡收支周期、规避财务风险

营运资金管理中包含了流动资金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因而营运资金预算管理中也就相应包含资金的收支平衡问题,既有收入的预算安排,也有支出的预算安排,而且还需要对收支进行时间和项目的优化和调配,以便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资本成本的控制,合理地控制财务风险。

(三)推行全面预算与业务流程优化

资金预算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确保营运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应该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以确保整体运营处于预算体系的管控之下。通过预算体系,指导生产经营过程中业务流程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促使预算环节与业务流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资金效率。

(四)强化营运资金预算制度的执行

为了确保营运资金预算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预算对生产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监控,需要强化营运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的地位,并作为生产经营环节必须遵循的基本指标加以推行,并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实施定期的考核和监控,以确保预算体系对实际经营计划的吻合程度,不断增强营运资金预算对生产经营的支撑作用。

四、结束语

营运资金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管理误区,因而造成预算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或者缺少应用的指导和监控作用,这就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突出营运资金的预算管理的定位和目标要求,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不断地调整预算管控体系,建立与生产实际相匹配的管控流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的效能,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本成本和财务费用。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刍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J].管理实践. 2008

[2]张俊峰.浅议企业营运资金预算管理[N].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7篇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评价 风险预警 研究综述

一、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的意义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

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

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标, 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 V. 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由此,James A .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 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 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 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

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

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

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

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 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之间几乎是孤立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对于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评价体系所得出的指标数据进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方面研究,如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表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良好;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说明企业已面临着较高的营运资金危险,应谨慎对待营运资金风险管理问题。J

参考文献:

1.Joseph Cavinato.Accelerating Your Product-to-cash Cycle [J].Chilton’s Distribution,1990,(3):74-75.

2.Juan Colina.Working Capital Optimization[J].Plup Paper,2002,(7):64.

3.Martin Gosman,Trish Kelly.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ies Resulting from Large Retailers’Power[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3,(3):25-31.

4.李文.企业营运资金评价指标分析[J].财会月刊,2012,(7):14-15.

5.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12):39-40.

6.徐玮.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行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76-81.

7.王竹泉,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8.张婉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0,(2):74-75.

9.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9):11-12.

10.Hyun Han Shin,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10):37-45.

11.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12.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13.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4.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5):6-7.

15.John C.Groth.The Operating Cycle: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y[J].Management Decision,1992,(2):3-11.

16.W.Steyn,W.D.Hamman,E.V.d.M.Smit. The Danger of High Growth Combined with a Large Non-cash Working Capital Base-A Descrip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2002,(1):41-47.

17.徐晓玲.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9):270-271.

18.王灿.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56-57 .

19.蔡佳茹.营运资金短缺风险的预警模型研究――以零售行业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

运营一体化管理第8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营;有效性背景;透明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现阶段企业管理运营活动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而透明化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在企业管理中不仅重视员工的知情权和公平竞争权利,重视企业管理运营决策和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而且还重视员工薪酬机制的透明化,重视企业先进优秀文化建设的透明化管理等,因而,透明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管理运营中透明化、公开化管理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透明化管理内涵

增强企业内部管理中运营管理水平可以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而透明化管理是指,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企业所有的信息和管理制度实行透明化、公开化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模式,透明化管理能够让员工对企业管理运营决策、信息以及企业运营管理过程进行了解,从而有效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和根本利益。

二、有效背景下加强企业透明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背景,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加强透明化管理,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的必要性革新,透明化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运营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推动了企业运营管理体制的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利于创建先进的、公平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还鼓舞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文化素养,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透明化管理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发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在运营管理中,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薪酬水平与晋升奖励等进行透明化和公开化管理,让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让员工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晋升和奖励机会,进而极大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通过透明化管理可以优化企业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精简企业运营管理工作的流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向扁平化方向,不断提升企业形象,另外,加强透明化管理也可以优化配置企业各种资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运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管理运营中透明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企业运营信息管理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在企业运营管理中,需要加强企业运营管理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可以充分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同时也可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以此提高企业管理中运营效率,企业信息透明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企业信息内部和宣传,也可以通过企业报刊、企业宣传栏、系统会议等方法公布企业信息,这样就能够让全体员工对企业发展情况了解透彻,让员工更加关注企业的成长。

2.加强企业员工的绩薪机制的透明化,激励员工竞争上岗,提高业务能力

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关系到企业管理运营效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作用,建立透明化的薪酬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能够优化薪酬分配制度,通过公平的公开企业员工的薪酬计算机制,来激励员工竞争上岗,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现阶段来看,许多企业的薪酬机制是保密的,有的企业甚至不允许员工之间透漏自己的薪酬,也不允许员工之间互相打探对方的工资水平,虽然保密性质的薪酬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员工的冲突和矛盾,便于开展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保密的薪酬机制是不利于调动和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而且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因此,在企业管理运营中,要加强员工薪酬机制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从而很好激励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很好的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与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3.加大企业先进文化建设的透明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必须加大先进文化建设的透明化管理,建立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质文化,通过透明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优质的文化内容深入人心,让企业全体员工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促使使员工调整思想、解放思想,尽早树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价值观,进而增强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进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结论

加强企业管理运营中各项决策、方针的透明化、公开化,不仅可以改善和优化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制度的工作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也可以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加快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胡庆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推进集体协商工资制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