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0:44:19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1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旗境内的禁牧护林管理工作。

第三条各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舍饲养畜、禁牧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舍饲圈养,由旗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四条旗农牧业局、林业局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旗的舍饲养畜、禁牧管理工作,各镇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舍饲养畜、禁牧管理工作。

第五条禁牧范围:山前农区以6701公路为界,以南长期禁牧,后山(包括潮格镇)围栏封育区、造林区、生态建设区、采种基地区实行长期禁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实行季节性禁牧,核心区和缓冲区实行永久禁牧。

第六条实施舍饲养畜、禁牧工作要与发展优质饲料基地、推广舍饲圈养相结合。实施舍饲圈养、禁牧的地区要搞好饲草料贮备,加强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广泛推广青贮、微贮、氨化等实用技术,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转化选用率。

第七条强化技术服务、指导。对舍饲圈养、禁牧的地区,农牧业局等有关部门在饲养方法、饲草料加工调制、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等方面及时给予无偿的技术指导;在改良、防疫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帮助农牧户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永久性窖池、塑棚的建设。

第八条建立完善的舍饲养畜、禁牧责任制。旗农牧业局、林业局要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全旗舍饲养畜、禁牧管理工作。各镇政府一把手是本地区舍饲养畜、禁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禁牧管理工作。对实施舍饲养畜、禁牧工作领导不力,禁而不止的镇,取消当年农牧区经济工作各项评奖资格,取消当年生态建设等项目的投入。

第九条加强舍饲养畜、禁牧工作的监管力度。各镇成立由镇牵头,农牧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禁牧执法大队,负责禁牧巡查、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确保禁牧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十条各镇要建立镇()、村、社三级护林机构,配备专职护林员,镇与村嘎查,村与户层层签定护林责任书,明确护林责任。

第十一条护林员职责:1、巡逻护林;2、宣传国家有关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3、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报告旗林业局;4、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护林员因、失职、渎职造成本辖区内林木遭到牲畜啃食的,啃食1-10株,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处分,啃食10-15株,扣除半年工资,啃食50株以上,扣除半年工资并即时撤换。护林员,暗开放牧绿灯并收取他人钱财的,一经发现,扣除全年工资并及时撤换。

第十三条凡违反本决定致使森林林木及造林设施受到毁坏的,按照《森林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赔偿损失,并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牲畜进入禁牧区的,一经发现,由护林员扣留牲畜,及时通知林业部门或草原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大畜每头处以30-50元,小畜每只处以20-40元的罚款。畜主在五天内拒不接受处罚或不认领牲畜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无主畜处理。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内进行放牧或其它活动的,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补救措施。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处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预禁牧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围攻、殴打禁牧人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禁牧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级部门或旗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或在90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2篇

本刊讯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在湖南隆回县联合召开的全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场会上获悉,截至2008年底,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2700万亩,累计造林4.03亿亩,中央投入达1961亿元。

会议指出,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造林最多、涉及面最广、效果最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按现行政策执行到规划期结束,中央还将投入2404亿元,加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地方配套资金、退耕户自筹等资金,工程投资总额将达5119亿元。工程共覆盖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涉及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退耕还林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全国畜牧统计汇审会云南举行

本刊讯日前,2008年全国畜牧统计汇审会在云南举行。全国畜牧总站、全国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及31个省、市、区畜牧部门负责信息统计人员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汇审2008年度畜牧业生产数据及专业报表,讨论交流构建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相关事宜。

在会上,全国畜牧总站谷继承站长说,中央和农业部对畜牧业监测预警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从2007年开始中央每年拿出2600-2800万元支持畜牧业监测预警工作,并列入财政专项固定下来。农业部已形成了畜牧业司主管,技术支撑机构(总站)为主力,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畜牧业监测预警框架。监测范围拓宽,监测频率加快,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各类品种监测系统。

农药运输问题妥善解决

本刊讯近日,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联合《关于农药运输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微毒、低毒农药不属于危险货物,按普通货物管理;中等毒农药,其内容器装量在5kg或5L内,单件重量在30kg内的,按普通货物管理;高毒、剧毒农药仍按危险货物管理。据测算,按照上述规定90%以上农药将按普通货物运输管理。至此,困扰农药生产经营企业多年的农药运输难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3篇

一、林下养殖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支柱产业,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群众推广畜禽养殖。但如何使畜禽养殖由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庭院饲养,转向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以及循环发展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由于我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养殖业用地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林下空间广阔,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畜牧业的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林下养殖已经体现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亮点。

1、林下养殖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林牧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每亩土地的产出效益,又可以解决畜牧业养殖用地问题。据调查,随着林产品加工能力增加,木材的市场行情看好。直径16厘米以上速生杨木,价格维持在600—1200元/立方米,亩年均效益在1000元左右,植树效益优于种粮。但林业周期长、见效慢,一般成材周期为8年。前3年可通过林农间作获得部分种植收入,后5年林密叶茂林下无法间作,农民收入大幅减少。而养殖由于周期短、见效快,较好地解决了林业“脖子长”的问题。林牧长短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养殖用地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土地的亩效益。我市林下养殖的实践证明,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育肥牛和育肥猪仅为3-4个月,养肉鸡的生产周期只有49天,养肉鸭的生产周期最短的仅为28天,林下养殖效益也非常好,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每亩林地每年养育肥牛效益为0.6—1.4万元,养羊效益是0.3—0.5万元,养肉鸡效益是0.6万元,养肉鸭效益是2—3万元,林下养肉兔可获利1—1.5万元,养特种动物可获利3—5万元。同时,由于林下养殖提供了充分的粪便、二氧化碳气肥和水分,能促使杨树提高20%的生长速度。林牧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农民的林业和牧业的双收益。曹县王集镇祥伟鹅业公司负责人赵文振如是说:“过去只知道种上10亩杨,等于开银行,如今效益更高了,我在这280亩林地里饲养了11000只四川白鹅,80天就可出栏一批,每只净收益可达3元,年出4批,收入可达10多万呢”。

2、林下养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而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30%,我市2006年仅为26.9%,畜牧业发展潜力还比较大。市政府审时度势,把发展林下养殖作为扶持畜牧业的着力点,畜牧养殖要出村进林、规模化发展,要将我市林地多的优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结合起来,将发展林下养殖与新农村建设的“四四四一”工程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规模养殖,畜牧养殖走出庭院,走出了村庄,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扩大了饲养规模,促进了林牧业的生产发展,增加了林牧收益,带动了农民致富,发展林下养殖对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林下养殖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从国内市场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畜产品市场日趋看好,需求不断扩大,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日愈广阔。从国际市场看,发展林下养殖,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快林牧一体化建设,把林业、畜牧业培育成经济的一大亮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使畜牧业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畜牧业作为一个中轴产业,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又可以间接带动林业发展,能大大增加养殖和木材总量,并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有力带动一、二、三相关事业的发展,同时又能较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林下养殖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450万亩,农田林网1080万亩,农林间作385万亩,林木覆盖率30.8%。为了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市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林下规模养殖。通过林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2006年全市林下存养家畜和特种动物56.75万头(只),出栏166.643万头(只);林下存养家禽798.4万只,出栏2395.19万只;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场)216处,有效利用林下空间20余万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2.86亿元。全市涌现出了牡丹区、定陶、郓城、巨野、曹县等先进县区,曹县王集生态示范园、定陶县黄店镇肉鸭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林下养殖园区和围绕林下养殖的加工企业,在当地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林下养殖模式主要有:

1、林下养禽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即先造林,后养殖)。饲养方式主要为放养和舍饲相结合。

2、林下特种动物养殖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饲养方式主要为棚舍笼饲。目前多见于貂、狐狸等皮毛动物。

3、林下养兔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也可林牧统筹、合理安排。

4、林下养羊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多属于林牧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饲养方式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

5、林下养牛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一般先牧后林(即先建设,后植树),林牧统筹安排。饲养方式主要实行圈养。

6、林下养猪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8米株行距林地,小型育肥猪舍或简易育肥小区多见于先林后牧;大型猪场或规范化养殖小区多见于先牧后林,林牧统筹安排。一般占地面积30亩,存栏育肥猪300头,年出栏三茬,年收益约8万元。

林下规模养殖组织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通过引导农民投入和协调信贷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同时建立“公司十合作社十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生产模式,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金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和定陶黄店镇的5个肉鸭加工企业,按照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培植鸭源基地,现已建成林下养鸭小区42个,养肉鸭100万只以上。三是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陈坡乡马楼村,由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貂小区,凡是本村养貂200只以上的农户,均可进入小区饲养,大大激发了村民养貂的积极性。

我市林下养殖实践证明,林下既可以饲养鸡、鸭、鹅、兔和特种动物,也可以饲养牛、羊等,但以小型动物更适宜在林下养殖。总之,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形式多种多样,模式不断创新,但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使林下养殖成为绿色、生态林牧业发展的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热点。

三、林下养殖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为加强对全市林下规模养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林下规模养殖领导小组。市畜牧局按照政府工作总体部署,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其他领导分片包干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负责指挥、协调县区林下养殖发展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具体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畜牧局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分解任务,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包场(区)工作制。

2、增加资金投入。由市畜牧局联合农村信用社出台了《关于林下养殖信贷支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林下养殖的信贷扶持力度。县区也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协调贷款到农户。截止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177万元,协调金融部门投放贷款5461万元。

3、营造林下养殖氛围。为快速推进林下养殖的开展,加强了对林下规模养殖的宣传工作,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林下规模养殖宣传的实施意见》。积极联系省、市电台和报社等媒体,对全市林下养殖的政策、典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在《乡村季风》、《田园风》等栏目,开辟专栏,专题报道,对林下养殖工作、先进典型经验进行报道,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的热情和积极性。

4、搞好示范带动。为推动林下养殖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市范围内狠抓了一批林下养殖示范场区,供广大养殖户参观学习。2006年,全市建成林下养殖示范场(区)272处。为更好地推动林下养殖工作,市畜牧局联合六和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发区佃户屯吴店行政村建设大棚养鸭示范基地,进行标准化肉鸭生产示范。

5、扶持龙头建基地。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全市新增肉鸭加工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00万只。为给龙头企业提供充足货源,我市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大力组织发展林下养鸭基地,积极协调贷款,开展林下养鸭技术培训,指导建设林下养鸭大棚。

6、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把千家万户的林下养殖者组织起来,联合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和产品竞争优势,我市围绕林下养殖,积极引导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协会)。截止2006年底,全市围绕林下养殖累计组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0余个。协会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协调银行贷款、统一供应饲料,发展定单养殖。

四、林下养殖存在的问题

1、林下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林下养殖是依据我市资源优势提出来的,现在正处于各种发展模式由尝试阶段向推广阶段的过渡期,林牧结合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探索。比如造林模式、密度与畜禽品种的结合方式,野外大棚的防风、防寒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产业化经营及市场开拓有待于加强。我市的畜牧产业化经营起步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少、规模小、产量低,林下养殖也缺少品牌,这些都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处于中原交通枢纽的位置,但至今没有一处畜牧产品交易专业市场,龙头企业不大不强,也缺乏带动力。

3、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林下养殖发展面临着林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的制约,尤其是资金更为突出。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前期运作资金较大,一个存养2000只的鸭棚,需资金3.5万元,一般农户都感觉很困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养殖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货款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发展林下养殖是一大制约因素。林地存用错位、搞养殖的劳动力普遍老化是制约林下养殖的另一因素,需要进一步优化。

4、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畜牧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动物防疫体系、良繁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质量监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畜牧业的信贷投入机制、保险体系建设滞后,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式有待完善和创新。

五、林下养殖的对策建议

1、突出重点,搞好规划。今后几年,林下规模养殖工作是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着力搞好林下养殖布局,统筹考虑资金、林地、畜种、加工企业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以片林和绿色通道两侧作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注意解决林下养殖小区的路、水、电“三通”问题,扶持林下养殖场区的发展,突出培育养殖场区的示范带动能力。搞好林下养殖与龙头企业对接与新农村建设、与“四四四一”工程结合,建立林下养殖示范典型,加以推广。要结合自己的条件,分析好林地、畜种、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林下养殖工作。

2、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林下养殖。畜牧业发展要向规模和标准要效益。要围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林下养殖场户,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标准生产。一是加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导龙头建生产基地。按照“龙头+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组织标准化生产。二是加强畜牧业生产资料及各种辅助材料的质量监测、许可和认证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标准的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种畜禽流入生产基地,为标准化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搞好与“四四四一”工程的结合,加大农村四清、沼气推广力度,发展一批“养殖+沼气”模式的生态畜牧专业村。四是发展绿色优质畜产品,积极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创建绿色产品,打造全国著名的优质绿色品牌。

3、提高防疫、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水平。对于林下养殖工作,防疫和饲养管理技术指导非常关键,特别是做好林下养殖示范场区户的防疫和技术指导工作尤为重要。下一步重点建立畜禽疫病、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搞好信息服务。做好饲料、兽药服务、畜禽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市场行情发展等等技术服务工作。要积极开展对林下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加强经验交流。

4、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经合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的原则,培育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形式上采取多样性,即可以农民自办,也可以技术服务部门、供销社等与农民联办,还可以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运销大户与农民联办。在发展模式上,可以龙头企业办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也可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逐步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示范带动效果好的经合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奖励。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4篇

[关键词] 伊春市上甘岭区;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B

上甘岭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东北部的小兴安岭腹地,地处东经127°37'-130°46',北纬46°28'-49°26',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c,气温偏低;无霜期110-125天,无霜期短;一年四季分明。地貌特征为“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境内山峰连绵起伏。行政区面积1448.8平方公里,人口22947人。

畜牧业具有受气温影响小、资金投入少、生产恢复快、周转时间短、工作时间自由等优势,能吸纳林业剩余劳动力,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林区人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较高,而且上甘岭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种丰富,畜牧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广大林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础。

一、上甘岭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畜牧生产基本情况

2012年,上甘岭区猪存栏3万头,鸡存栏86万只,牛存栏2340头,羊存栏3000只,兔存栏3800只,养蜂1700箱,并且2012年,上甘岭区新增野猪饲料280头。畜牧业实现产值8760万元,占大农业产值的26.7%。

(二)规模化养殖逐渐壮大

截止到2012年底,上甘岭区有养殖户260多家,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户,其中格润生态养殖场年出栏2万头以上,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肉鸡养殖厂达19个,存栏200头以上牛场3个,并且上甘岭区成立了龙兴养鸡专业合作社、玉春养蜂专业合作社,帮助林农发展壮大养殖规模,促进林农增收。

(三)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稳步发展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上甘岭区现有良种繁育站3个,技术人员15人,引进并推广英系长白猪、美国纯种杜洛克猪、东北、西门塔尔肉牛等优良畜种,为提高养殖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科技宣传和培训工作到位。2012年,举办动物流行病防治、疫苗使用常识、饲料添加剂使用常识等以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为主的培训班3期,养殖户受培训率达到60%以上,同时,通过发放养殖书籍、传单、影视资料等形式,积极向广大群众做好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等相关知识的宣传。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格润生态养殖场把养猪场建成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形成“饲料-猪-粪尿-沼气-沼气渣-农作物-饲料”的循环模式,变废为宝;龙兴养猪场也建成了林下生态野猪场,达到了节省土地、饲料并且保护生态环境目的。

(四)重点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对全区养殖户建立健全养殖档案,翔实记载免疫时间、疫苗用量、疫苗生产厂家、疫苗种类、批号等内容。做到记录完整,内容清晰,有据可查。实现畜禽免疫档案的动态管理。二是规范疫苗管理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疫苗管理责任制,专人管理,接受和发放手续做到记录清晰,有据可查,避免了疫苗的浪费。三是做好免疫副反应工作。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操作。并且随身携带抗过敏的药物,在免疫过程中对极个别发生不良反映的动物能做到及时处理,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点。四是进行了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责任制,将全区基层单位划分成五个部分,分解到五名工作人员之中,哪一部分出现重大动物疫病而不及时汇报的,就追究谁的责任,使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处于可监控状态。

截止到2012年底,共免疫牛2300头,猪3万头,羊3000只,禽80万只。同时为养殖户免费发放消毒药品,督促养殖户(场)做好平时的消毒工作,到目前为止防疫工作已经全面结束,所免疫的畜禽无严重不良反应。

(五)重视食品安全

为了抓好畜牧养殖源头管理,上甘岭区畜牧兽医局的执法人员经常深入大型养殖场户、饲料生产企业和销售网点了解情况,掌握饲料、兽药和添加剂使用、生产、销售情况,同时和相关负责人签订了《动物卫生安全生产责任状》,对外进饲料严格把关,敦促经销加工生产单位建立台帐,并采取不定期抽查制度,抽查药品、饲料等的使用情况,防止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在伊春市畜牧局的协助下,针对全区养猪企业进行瘦肉精检测,所有养殖企业均没有检测出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上甘岭区动物检疫执法人员还经常深入市场检查畜禽及产品交易情况,对未经检疫流入市场的畜禽及时查处,并且发动群众及时举报,防止病害肉流入百姓餐桌。

二、存在问题

(一)龙头企业少

目前,上甘岭区从事畜牧养殖的多为小农户家庭养殖,只有格润生态养殖场、龙兴牧业和玉春养蜂场,三家龙头企业带动上甘岭区猪、鸡、蜂的养殖,牛、羊、兔养殖的龙头企业根本没有,辐射能力小,带动力量差,难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化程度低

上甘岭区畜牧业多停留在养殖、鲜活出售或简单屠宰的初级阶段,只有龙兴牧业将部分肉鸡进行分割、冷冻后出售。畜产品品种单一,产业链短,附加价值低,生产、加工、销售处于脱节状态,没有自己的品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没有运用到畜牧业的发展中,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力。

(三)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低

上甘岭区从事畜牧业的生产经营者多为当地的林农,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培训就从事畜牧业。只有格润生态养殖场聘用研究生2人,大中专毕业技术人员15人,龙兴牧业聘用技术人员12人,这样的人员配备使一些先进的养殖技术、管理技术难以推广。

(四)生态保护对畜牧业生产的制约

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养殖场周围环境等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人畜矛盾、草畜矛盾、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三、发展对策

(一)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对一些初具规模的养殖场给予政策、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如仙竹养殖场、和兴养殖场等,扶持其壮大,成为新的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这样龙头企业可以发挥桥梁的作用,将养殖技术、信息、市场需求等传递给养殖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扩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林农收入。

(二)提高产业化程度

上甘岭区畜牧业的发展不应停留在畜牧养殖,应提供畜牧产业化程度,建成集原料供应、饲料加工、技术服务、饲养繁殖、畜牧产品屠宰、肉类分割、预冷保鲜、冷冻制品、深加工熟制品及畜产品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组织程度高、跨区域、跨行业的运行体制,使从事畜牧业的林农不仅从养殖当中获得利润,还从畜牧生产的其他环节中得到收益,提高生活水平。

(三)加强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技术是发展畜牧业的第一生产力,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格润生态养殖场这一科研平台,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同时,要积极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观念,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确保上甘岭区畜牧业的长远发展。

(四)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畜牧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善于利用自然界的食物链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环保型畜牧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根据上甘岭区鸡、猪养殖量较大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工程方法对鸡粪进行干燥处理,将鸡粪转化为猪的饲料,在养猪地建沼气池,将粪便发酵变成沼气作为燃料,用来做饭,烧水等,这样不仅净化了周边的空气,而且减少了人们对木材的依赖。同时,沼液、沼渣可以为上甘岭林业局蓝莓、蓝靛果养殖基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这种循环经济模式可变废为宝,充分发挥物质和能量的最大潜能,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减少了环境污染,为畜禽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预防疫病发生,有利于动物健康,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式。

四、结论

虽然上甘岭区畜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产业化程度,从而促进畜牧业的高效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林区人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陈凤山,黄本军.浅议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义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53

[2]邓蓉.论畜牧业小生产者的组织化问题[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18(3):166-171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5篇

关键词 封山禁牧;舍饲养殖;问题;保障措施;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16-0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的要求,这是建设秀美山川、巩固退耕治理成果、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选择,对进一步加快退耕还林(草)步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彭阳县把退耕还林(草)和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总体上看,全县生态环境还未得到彻底改善,草畜良性产业链尚未形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偏小,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二是由于治理管护相对滞后,牲畜践踏和人为毁坏林草现象时有发生,治理、破坏、发展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不适时采取有效的封禁管护措施,多年来国家花大量资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生态治理成果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退耕还林(草)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及加入世贸组织后肉禽蛋奶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实行封山禁牧,保护生态,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增加收入,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全县要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推进退耕还林和草畜产业化建设。

2 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2.1 目标任务

从现在开始,全县分区域、分阶段全面实行封山禁牧,使全县退耕还林(草)面积达到8万hm2,人工种草累计留床面积达到6.67万hm2,林草覆盖度达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70%以上,养殖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畜禽商品率提高到40%以上,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超过30%,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2 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社会、经济效益,把生态建设、资源保护、后续产业开发与计划生育结合起来,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退耕还林(草)与封山禁牧相结合的原则。工程整地、人工造林种草并举,封禁管护、自然修复并重,封育一片,见效一片。三是封山禁牧与发展舍饲养殖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草畜平衡,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防止“封山减牧”现象的发生。四是政策激励与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对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有成效的乡镇、村组、农户给予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对毁坏封禁林草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3 措施

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要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3.1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封山禁牧的良好氛围

要多层次、多形式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彭阳县林木管护办法》《彭阳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区、市生态工作会议精神,在全县营造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教育引导农民提高对封山禁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意识和生态意识,转变养殖观念和饲养方式,为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工作奠定基础[1-2]。

3.2 实行激励政策,调动群众封山禁牧舍饲养殖的积极性

把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与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结构调整和基础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加快封禁治理进度。坚持“谁封育、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今后,对封禁治理、发展舍饲养殖效果好的乡镇、村组、农户,要在扶贫开发、结构调整和基础建设等项目上予以倾斜,增加暖棚修建、圈舍改造、饲草料加工机械、井窖等建设指标和补助。鼓励下岗职工和有能力的人员依法有偿承包封禁的荒山、荒沟、荒滩,进行草畜产业综合开发,对兴办畜草加工企业的集体和个人,可享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3-4]。

3.3 狠抓基础建设,大力发展舍饲养殖

要结合机构改革,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县、乡、村技术服务网络,大力开展暖棚饲养品种改良、快速育肥等养殖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继续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饲草转化利用率。制定和完善科技承包措施,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封山禁牧和舍饲养殖工作中的技术骨干作用。继续推行林草间作治理模式,扩大优质牧草,特别是紫花苜蓿和地膜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总量,扩大舍饲养殖规模。要引导群众克服依赖思想,自力更生,进行圈棚改造、牲畜饮水井窖、饲草料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创造条件。

3.4 建立完善制度,进一步强化林草管护

全面实行封山禁牧后,各类家畜不准进行放牧。要制定和完善封禁管护办法,明确封禁要求,落实封禁责任,分片包干管护。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封禁管护力度,打击各种毁林毁草行为,依法保护林草建设成果。特别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管护措施,把核发和完善林草权证、明晰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划分片区,责任到村、到户,抓紧落实。

3.5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把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4 参考文献

[1] 王志贤,王文平.渭源县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需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3):34-35.

[2] 马林生.临洮县的封山禁牧与舍饲养殖[J].甘肃林业,2007(3):16-17.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西北农业 开发

解放前,回汉军阀的一系列统治政策及其活动对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少数民族对西北农业开发的规模和效果。所以,对西北农业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回汉军阀的经济建设事业上。回汉军阀的活动为农业经济带来了包括科技、法规制度等现代因素,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开发还是做出了一定贡献。

开荒种地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利用多种方法,把原来荒芜之处开发成良田沃土。

在新疆,杨增新主政后将其注意力转向了“振兴实业”方面,其中以振兴农业为主。这正如其所说:“拟以振兴实业为前提,而实业之振兴,尤以注重农桑为根本”(杨增新,2012);而振兴农业,则“非从垦荒殖民入手,别无良策”(杨增新,2012),他将开渠垦荒与安置流民结合起来。经过杨增新及维吾尔等族百姓的努力,从1915年到1921年,新疆开渠垦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疆因新修水利、新垦荒地约达100万亩左右(曾问吴,1936)。

回族诸马政权统治西北(主要为甘宁青地区),为增加税收之计,积极鼓励垦荒。马鸿逵统治宁夏后,曾于1933年和1936年先后两次清丈土地,鼓励回汉农民垦殖荒地。1941年,出台了《垦荒规程》,计划垦荒50万亩。其中规定:自该年起免收承领荒地手续费;所开荒地免税5年,5年之后按收获5%征税(摘自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所垦荒地主要集中于黄河两岸和河中滩田,且土质较好,故一般于当年即可耕种,使部分无地农民获益。

青海马氏家族对当地的农田垦殖始于马麒时代。马步芳不但沿袭马麟时代通过清丈土地获取大笔清丈费和地价银的做法,而且在他主政下的青海省政府还强迫贫苦回汉农民和士兵在海西、海北各地,为其无偿开垦荒地。1938-1939年,马步芳又强迫互助、大通、门源等县的回汉农民,自带口粮、牲畜、农具,在互助北山一带开垦荒地数万亩。甘肃、青海的垦殖,多在农业区,甘青藏族、蒙族、土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垦殖,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可以说并没有开展。

利用农业科学技术

新疆的经济主体是农业,盛世才于1934年稳定新疆局势后,农业逐渐恢复。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援,开始出现和使用了农业机械。早期现代农业技术和耕种方法也开始出现,当时全疆建立了一些早期现代化的农场、农业试验场、棉花试验场、农业所、测候所、模范养蚕室,并开始用科学方法处理籽种和进行品种改良。省政府还利用农暇之时举办农牧讲习所,将早期现代农业技术传授给维吾尔族百姓。因此,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水利也有所修复。这是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开端。

回族军阀马鸿逵主政时期,通过改善某些生产条件,试种推广经济作物,以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马鸿逵还曾为解回汉农民春耕无籽种之急,从其私号堂拨出140余万元作为借贷籽种费,贷给农民,每亩借贷几角至二三元不等。在农忙季节,为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之弊,马鸿逵又令各县驻军协助附近贫困农民收割小麦,部队自备食物茶水,时间以两周为限(摘自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同时,为增加农业收益,省政府还令地方各级官员督促百姓在麦收后种植荞麦、糜子、蔬菜等秋季作物,以改变夏收后闲耕土地太多的状况。实行后成效显著(吴忠礼等,1993)。抗战期间,各县农事试验机构相继成立,积极开展粮食品种试验、经济作物引种、病虫害防治和科普宣传,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推广开始起步。20世纪40年代,建设厅下属的农林试验机构还对水稻及杂粮进行选种、试种、推广,到1948年,永宁、宁朔两县推广叶升堡3号白皮大稻4000亩(杨新才,1998)。

在青海,1918年成立了大通农事试验场,1929年又在西宁成立了省立第一、第二农事试验场。1933年,青海省政府在西宁、大通、贵德、湟源、化隆、循化、乐都、玉树、门源等县相继设立“农事实验场”(崔永红等,1999)。这些试验场专门从事蔬菜、瓜果及谷类的试验种植,将一些先进的早期现代农业技术带到了青海。

兴修水利

西北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少雨,所以水利事业为农业之命脉。解放前,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百姓的辛勤付出和劳作固然是农田水利设施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但客观而言,回汉军阀政权对水利兴修工程的组织、部分经费的投入以及向国民政府争取经费、技术人员的支持等努力,使西北地区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在新疆,1915年3月底,组建全省水利委员会,“首从北路入手,而北路又先以迪化、昌吉、绥来、阜康、孚远、奇台等县就近施工”(杨增新,2012),然后推行于南疆各地。同时,在新疆维吾尔等族地区,采取多种方式,筹集水利经费。随着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人口也有所增加。

宁夏马鸿逵在1934年各渠选举会上曾表示要“用革命的精神,快刀斩乱麻的手段,与地方兴利除弊”。宁夏省政府首先改组了水利管理机构。1935年将原来的各渠所设之局长制,改为委员制,并由富有水利经验者充任委员,推行“官督民治”;并成立了专门的水利人员训练所,分期培训水利管理人员。1937年先成立水利工款稽核委员会,后改为水利监察委员会,旨在考核渠务。省政府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兴修,起初不仅无偿征用当地回汉百姓作为主要劳力,且工程费用也由灌区农民负担。1939年以后,省政府每年从国民政府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建设专款,遂将部分款项用于水利工程兴修。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回汉百姓的经济负担。

1929年青海建省,以马步芳家族为统治核心的青海省政府,出于向民国政府邀功的目的,也在水利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1930年,乐都县成立水利委员会,此乃青海省最早成立的水利管理机构。1948年,又将青海省原建设厅灌溉工程处设为省水利局,水利机构的相继建立和规范化,对西北地区水利事业的组织和有计划地兴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统计,解放前青海境内新修和扩建的规模较大的水渠有9条。这些渠道可浇灌公有垦荒地6.6万亩,民间农田5万亩,总计11.6万亩(摘自青海省水利大事记)。在兴修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马步芳除了无偿征用大批回汉农民之外,还派出其所属部队、保安队、军乐队等参加修渠,给当地百姓和其所属士兵造成沉重的负担。

解放前,虽然西北水利建设仅限于修旧利废,鲜见创辟,但由于早期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渐推广,先进的测绘、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水利建设。这表明,西北地区的水利开发已向纵深发展。

植树造林

地处边疆的西北地区,古代以牧草丰美、林木茂盛而著称。但随着农耕人口的大量迁入繁衍,以及历代政府的乱砍滥伐,当地的林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为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之计,当地少数民族对植树造林也颇为重视。在新疆维吾尔等族地区,从1936年起,次第设立林业局,并大兴植树造林之风。据统计,1936年造林植树成活约为1506156株,1937年为1392130株(许崇灏,1944)。回族军阀马鸿逵1933年主政宁夏后,在绿化方面有一定作为。1940年,建设厅农业改进所发动回汉百姓营造公有林。从1943年起,回汉百姓在4年内共植树173万株。1946年春天植树时,马鸿逵在一次会上对军官说:“大家驻在西北,要学会植树造林,要爱护树木,马路边种活这些树不易。甘肃有‘左公柳’,我们宁夏也要有‘马公杨’,今后谁敢违背我的命令,随便损坏树木,必须军法从事!”为了造林,他常常亲自下手令给县长、师长,且将造林列为重要考绩之一,甚至亲手种植树木(马文明,1998)。1938年,马步芳将植树造林作为青海的“六大中心工作”之一。青海省政府为此投入了包括回族在内的大批人力。植树造林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城镇周围、公路两侧以及公园和各县专门划定的林区。1946年,因大规模种植林木,公共荒地渐被用尽,乃推广至山地造林,甚至一度征购民有荒滩。据统计,1929-1949年青海省共植树60207066株(袁义生,1945)。

改进畜牧业

解放前,西北有多处官办或官僚资本兴办的牧场。官办牧场投入较多,经营水平较高,在牲畜改良、饲养等方面引进了一些科技知识、新的管理方式,为西北地区的畜牧业经济注入了现代因素,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新疆维吾尔等族地区的畜牧业,到1936年也有所恢复。从次年开始各县陆续建立兽医院、所,防止牲畜传染病,改良牲畜品种,提高繁殖率。宁夏畜牧业在民国初年因政局动荡,发展缓慢。抗战爆发后,国内物资供应困难,发展畜牧业生产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940年,省政府将旧有农林总场改为八里桥林木场,对耕牛、鸡、鸭进行繁殖和改良,同时成立宁夏农业改进所,调查了畜牧业生产状况,还组织西北兽医防治处宁夏工作站对驻地附近马骡牛羊注射炭疽苗和牛肺疫疫苗,编印防疫须知,向各地散发,培训回汉畜牧兽医人员,开展家畜疫病防治(杨新才,1998)。省政府还选派优秀学生,到西北农学院和西北技专学习畜牧兽医技术,并从美国聘请畜牧专家蒋森来宁考察,不仅有利于新技术的的引进和推广,而且改良了畜牧业的生产状况。早期现代的科学养畜、疫病防治、品种改良、饲草和饲养管理等技术缓慢传入宁夏,开始示范推广,客观上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青海省的大小牧场大都位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草充足的好草场,牧场有权就地征用少数民族牧民无偿为其代牧。这些牧场每年为马氏官僚资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类牧场均从异地搜集、调入优良的牲畜品种,有了牲畜改良场。甘青藏区的牧业仍是靠天养畜,牲畜疫病的防治和良种的培育,未有早期现代科学的方法,故畜疫的流行往往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甘肃当局在改良畜种和防止畜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成立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改进所,后者在夏河藏区改进畜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结论

西北少数民族就其整体而言,解放前的经济生产方式,仍未能跳出农牧结合、兼营商业的传统模式,且商业中绝大多数以本小利微的小商小贩为主。他们在农牧业生产中主要沿袭着粗放的经营方式,既无财力也无足够的知识积累使他们接受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改进农牧业生产。加之,被视为西北地区政治上代表的回汉军阀政权,在统治期间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和集团利益以及巩固其割据一方的统治地位,所以回汉军阀既不可能从发展地方经济的长远目标,系统地进行经济开发,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不可能给其治下的少数民族带来福祉;相反,在“开发西北”的名义下,捐税名目空前繁多,百姓负担与日俱增。许多貌似早期现代化的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演化为掠夺百姓的手段。因此,解放前,西北少数民族百姓通过农业经济开发所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

1.杨增新.补过斋文牍—丁集上(影印本)[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

2.曾问吴.中国经营西域史[M].商务印书馆,1936

3.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M].建设篇.第五册

4.吴忠礼,刘钦斌.宁夏通史—近代卷[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5.杨新才.宁夏农业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7.青海省水利志编委办公室.青海省水利大事记[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5

8.许崇灏.新疆志略[M].正中书局, 1944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7篇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切实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

我区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肉、蛋、奶协调发展,区内以稳定、提高、拓展产业链为主,着力提升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全面实施外拓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保障市场有效供应。各镇乡(街道)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加强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领导,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指标是:至年,肉、蛋、奶自给率分别达到42%、36%和30%;年出栏生猪37万头,年出栏肉禽250万羽,存栏蛋禽100万羽,奶牛存栏1800头。其中,在市外建立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的70%生产能力可以计入目标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由于邱隘镇和下应、中河、钟公庙、首南、石碶等五个街道地处新城区,属禁养区域,不再下达目标任务。其余各镇(乡)应根据上述目标任务,按照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对辖区内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空间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挖掘现有畜禽养殖场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市外建立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努力完成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具体详见附件1)。

二、统筹安排、分批实施,认真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

在巩固现阶段畜牧业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行较为严格的环境政策。按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今后几年,在适宜养殖区,重点支持以提高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种子种苗和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在总量控制、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镇乡适度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创出一条循环农业之路,打出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支持现有规模牧场和畜牧小区扩建项目,努力提升我区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计划重点建设存栏600头基础母猪的部级原种猪场1家;新增存栏种公猪100头的猪人工授精中心1家;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全部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区年出栏商品猪稳定在18—20万头。我区“-年畜牧项目实施计划”详见附件2。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不断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一)统筹区域发展,建立畜牧业发展统筹资金。为促进落实畜牧业发展规划,提高畜产品生产能力,在不减少原有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区畜牧业统筹资金,实行滚动使用。统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态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上级项目和政策的资金配套;对主要畜产品自给率高或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镇乡给予奖励。

(二)坚定不移地实施畜牧业“走出去”战略,在市外建立稳固的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到年,在市外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要达到年出栏27万头,各镇乡在市外发展的畜牧基地,可按认定规模的70%抵充任务,区农林局负责市外商品猪基地的认定工作,并签订返销协议,并根据其建设规模、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和实际生产能力,分期分批列入市、区二级产业化基地项目,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市外商品猪基地认定办法由区农林局另行制定。如遇自然灾害、疫病等特殊时期,急需从在外基地调入商品猪的,由区贸易局另行制定政策和应急预案。

(三)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列入市级猪人工授精补贴项目的每头份猪常温配套补贴5元;能繁母猪和良种后备母牛补贴按上级文件精神执行。二是继续加大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在巩固畜牧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杜绝在禁养区的畜禽饲养,加大在非禁养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污力度。继续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政策,力争到年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面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三是切实保障畜牧业生产用地。按照畜牧业规划要求和各镇乡实施方案,在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安排好足够的畜牧生产扩建用地;要根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要求和农(林)牧结合种养配套比例,在实施土地整理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需要,预留用地发展空间,提供足够用地数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所需用地,根据明电号文件规定,按农业用地管理。四是区内新建、扩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按《市规模畜牧养殖场(小区)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中的扶持政策执行。五是对不破坏耕作层的建筑方式,经区农林局认定,按《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不破坏耕作层建设方案》中的扶持政策执行,在市级补助每平方米30元的基础上,给予1:1配套。六是畜禽养殖场(户)和畜牧小区水电收费按农用水电标准收取。对于已享受农业产业化基地等政策支持的建设项目,不得重复补助。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保障我区畜产品供应能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确保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乡和区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研究和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各类问题,大力支持畜牧业种子种苗等畜牧业高端技术产业的发展,切实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农林畜牧业管理第8篇

湖北省老河口市位于鄂西北汉水中游东岸,版图总面积1032km2。其中草山草坡、林间草场、零星草场3.67万hm2,占全市版图总面积的35.5%。加上全市还有32万t的农作物秸秆。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创造了理想的条件。随着耗粮型畜禽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草食畜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保节能、稳定市场供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为摸清我市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资源潜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资源、区位、技术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近期我们对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 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

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

(1)养牛业: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日异提高。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养牛业向以生活资料为主的养牛业方向发展的速度日异加快。2007年,牛存栏9.23万头,出栏4.15万头,牛肉产量5270t。牛奶产量374t。黄牛在牛群结构中比重最大,占75%。主要品种是南阳黄牛、枣北黄牛及其杂交牛。奶牛存栏量也有278头。水牛主要是本地水牛,约占牛群的25%。

(2)养羊业。养羊业是我市农村尤其是丘陵岗地的传统产业。2007年羊存栏8.21万只,出栏6.08万只。山羊占我市羊群中的比例达99%。主要品种是本地山羊、陕南白山羊、马头山羊及其与波尔山羊的杂交羊,南江黄羊也有饲养,但数量较少。绵羊饲养量在我市近几年存栏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现存栏量仅有200余只。

(3)养鹅业。鹅在我市农村有大量散养,年存栏量35万只左右。主要品种是本地鹅。

(4)养兔业。近年来我市养兔业呈快速发展之势,2007年存笼兔4.23万只,出笼3.30万只。兔的主要品种是獭兔、新西兰兔、青紫蓝兔,长毛兔也有养殖,但数量较少。

2 老河口市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一是草场面积大。全市有草山草坡、林间草场和零星草场3.67万hm2,年产干革41万t,理论载畜量11.23万个牛单位(1个牛单位=1.3头水牛=1头黄牛=10只羊=100只鹅=100只兔);32万t的农作物秸秆可载畜8.77万个牛单位。全市饲草资源理论载畜量可达20万个牛单位。现仅利用10.44万个牛单位。利用率仅52.2%。加上近年来我市实施退耕还林(草)面积的扩大,种革养畜意识的不断加强,饲草资源为我市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气候资源优。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平均840mm,无霜期236d。年日照时数1914h,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相对湿度76%,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同季。无霜期长,气候条件适合多种牧草种植,也适应各种草食动物养殖。

三是科技水平高。为了提高草食畜牧业的养殖效益,我市通过实施部级、省级秸秆养牛(羊)项目、开展种草养畜示范、推广高效模式化养殖。我市草食动物养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饲养方式上,从原先的单一放牧。逐步向放牧与舍饲结合转变;在生产方式上,逐步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饲养转变;在饲养方法上,由粗放饲养逐步向精细饲养转变。目前我市引进了爱德现代牛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奶牛胚胎移植技术,计划在我市年移植加拿大高产荷斯坦奶牛胚胎3000枚。全市共有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70户,其中“100头高效养牛模式”3户;有3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49户,其中“1235”高效养羊模式6户。

四是区位优势强。老河口市是鄂豫川陕的交通要通。襄渝铁路、汉丹铁路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207国道、316国道在境内通过。距武汉、郑州、西安等省级城市400km左右,离襄樊、十堰、南阳等中等城市也仅100km左右。有利于草食畜禽产品的外销。且老河口市是湖北省汉江流域肉牛肉羊产业带的组成县(市)之一,牛、羊肉及皮张质量好。历来受到外地加工企业的青睐。

五是政府重视程度高。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畜牧业尤其是草食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年初出台了创建畜牧水产大市的优惠政策。先后就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了草食畜牧业高新技术和龙头企业的引入力度。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南水北调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举措,更有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3 草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草食动物肉产量6063t。占肉类总产量的10.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远。二是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重猪禽、轻牛羊。尤其是当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对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一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潜力和前景认识不够。三是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亟待加强。基层畜牧兽医公益实行“以钱养事”后。牛羊品种改良等公益性项目无资金投入,造成了品改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尤其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后继人员严重不足。四是无产品深加工企业,草食畜禽不能就地加工增值,也不能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

4 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应采取的对策

“十一五”期末我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目标是:以袁冲、仙人渡、张集、竹林桥、孟楼等饲草资源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牛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牛10万头以上;以城郊的赞阳、光化等乡镇为主。建立奶业产业带,全市年存栏奶牛1000头。年奶类产量5000t;以袁冲、赵岗等草场面积大、牧草丰富的乡镇为主。建立肉羊产业带,全市年出栏肉羊10万只;以投资1200万元、年加工能力达10万只兔的煜婷兔业有限公司和年生产能力2万只的创宇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竹林桥、李楼、赞阳、仙人渡为主的兔业产业带,年出栏肉兔15万只以上;以饲草、水资源丰富的薛集、张集等乡镇为主。年出笼草鹅50万只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措施上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抓好秸秆的处理利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我市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种类多,质量好,但利用率也仅40%左右。1994年我市开展秸秆养牛(羊)示范县(市)项目建设以来,秸秆养畜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此我市在继续抓好秸秆养畜工作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秸秆养畜示范场(户)建设工作的力度。每个乡镇至少办一个秸秆养畜示范场,通过示范推广。不断提高秸秆的饲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已建秸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不断提高秸秆的处理利用率。同时要 进一步加大秸秆“三贮一化”(即青贮、干贮、微贮、氨化)的普及面。逐步使秸秆处理达到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

(2)实施系统工程,培植草地畜牧业发展后劲。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应与种草结合起来。培植草食畜牧业发展后劲。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现有草场的改良。整合农村土地整治和石漠化治理项目。在治理的荒山荒坡荒滩及整修路边、渠边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树立“草当粮种”的新观念。增强农民种草养畜的意识。利用农闲田种草养畜。科学引导对现有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利用。防止草场退化。

(3)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草食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秸秆处理、草坡改良、人工草场建设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牧草产量和载畜量。二是抓好“100、500高效养牛模式”、“1235”高效养羊模式及“庭院养兔模式”、“庭院养鹅模式”等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创新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建立到乡到村到户的品种改良体系。在水牛品改上。大力推广水奶牛改良技术,加快水牛生产性能的转变步伐。在黄牛品改上,加大冻精配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黄牛产肉性能,加大胚胎移植技术的覆盖面积。提高养殖效益。在羊品改上,大力推广波尔山羊的杂交改良技术。提高山羊的单位个体产肉量。三是创新草食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快速发展。对已建的爱德牛业、煜婷兔业、创宇兔业等龙头企业。要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之路。加快我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四是抓好枣北黄牛、襄北细毛羊等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促进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抓好沼气工程建设和畜粪种菇、龙虾养殖、畜-沼-鱼、畜-沼-菜、畜-沼-果的推广,不断扩大推广面,搞好生态养殖建设。

(4)抓好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要将草食畜牧业的品种改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纳入农村公益“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每个乡镇办至少定一名技术推广人员,明确责任目标和劳务报酬,实行绩效挂钩。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扶贫、农村“一建三改”、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加大对草场建设、种草养畜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律法规,作到依法兴牧。制定一系列鼓励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用地、草场改良、以奖代补等方面加大扶持。在精神、物质上予以鼓励。金融扶农资金要向草食畜牧业方向倾斜,切实解决农户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