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1:51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1篇

为提高对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老年性甲亢)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漏诊发生率,收集我院25例老年甲亢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讨论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内科2000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治疗甲亢患者101例,其中老年性甲亢25例(14.85%),男6例,女19例,年龄60.5~78岁,平均66.4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3月。甲状腺弥漫性肿大2例,结节性肿大5例,甲状腺不大12例,均未见明显突眼症状体征。

1.2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根据症状、体征、TT3、TT4和(或)FT3、FT4、TSH测定确诊为甲亢[1]。

1.3 临床表现及首诊误诊、漏诊情况:13例心悸、气促、胸闷、胸痛,首诊冠心病;4例慢性咳嗽、心悸、气促、双下肢浮肿,首诊肺心病;5例消瘦、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中见未消化食物,首诊肠炎、消化道肿瘤;2例肌无力、周期性麻痹,首诊肌肉疾病;1例气促、胸闷、不明原因休克,首诊急性全心功能不全。

1.4 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均异常,TSH明显下降,T3、T4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血流丰富,呈结节状。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

1.5 治疗及转归:1例甲亢危象合并心衰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24例经常规抗甲亢药物及对症治疗,症状均得到控制,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甲亢是一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发病年龄20~50岁,男女比例为1∶4~6。青壮年的甲亢根据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易诊断,不易误诊。老年性甲亢,一般指60岁以上老年甲亢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据统计约占甲亢患者的4.7%~17%。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突出某一系统的症状,尤其是心血管和肠胃道症状[2],甚至和成人甲亢表现完全相反,容易误诊和漏诊。老年人甲状腺组织往往出现一定程度的纤维化和萎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解速度也减慢,外周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性也发生改变。老年的这些生理变化,造成老年性甲亢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其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1)甲状腺多不肿大或轻度肿大,肿大者约占1/2,且多伴有结节。(2)食欲不振、厌食、消瘦、乏力、便秘较多见。很少有食欲亢进、便频、腹泻、怕热、多汗、神经过敏、过度激动等典型甲亢表现。食欲不振约占50%~60%,食欲亢进仅占9.5%。腹泻便频仅占30%,而青壮年甲亢中却占80%。(3)心动过速不明显或仅轻度增加,约40%心率在100次/分以下,11%的心率在80次/分以下。而心房纤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者较多见。约有1/3伴有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纤颤,而青壮年甲亢中伴心房纤颤者仅占5%~10%。心房纤颤多为持续性,且甲亢控制后约2/3不能恢复窦性心律。(4)临床上淡漠型甲亢约占老年人甲亢的20%,很少有突眼,易误诊和漏诊。(5)隐匿型甲亢多见。由于缺乏甲亢的典型表现,常以某一突出症状或合并症为主,从而掩盖了甲亢的本质,以致误诊为其他疾病,6)甲状腺功能检查,以摄131Ⅰ率、TT4、FT4意义较大,可轻度升高。TT3常无明显升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TT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年龄每增长10岁,TT3平均约减少5 mg/100 ml,所以老年甲亢时增加较少。老年人多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因此慎用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针对老年性甲亢特点,应特别注意以下情况:(1)老年性甲亢以心脏病型多见,容易并发器质性心脏病。但很少有心动过速,而是出现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也可呈现心力衰竭的症状;有的表现为频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这是大量甲状腺素的作用使心脏的负荷加重所致。上述症状很像冠心病。因此对具有冠心病标准的老年人,虽无典型或明显的甲亢症状,如有下列情况时应进一步行有关甲亢方面检查:①心绞痛、陈发性心房纤颤和(或)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经扩冠等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②长时间丧失劳动力之后发生心力衰竭;③伴有不可解释的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后血脂降低者;④代谢升高交感神经兴奋的征象[3]。(2)COPD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时,易诊断肺心病而漏诊甲亢。故这类患者经积极抗感染,纠正心力衰竭等处理无好转。(3)老年性甲亢未治疗时高甲状腺素导致钾向细胞内转移,还有发现以甲亢时体内肾素活性增加,甲亢合并周围瘫痪时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4]。因此老年性甲亢易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周期性麻痹。这类主要表现者易误诊为肌肉疾病。(4)少数患者表现为神情淡漠、两眼发呆、反应迟钝、嗜睡等神经症状,有时甚至昏迷,易误诊为神经精神性疾病。(5)有的患者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消瘦,很像消化道癌症的症状,常被误诊为胃癌和消化道疾病。这类患者经胃镜、结肠镜、消化道造影未发现易常者。这4类老年患者均应行有关甲亢方面检查。

如果明确了诊断,合理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可取得满意疗效,疗程一般不能少于1年半。由于老年人全身情况较差,合并症突出,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充分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因代谢亢进而引起的消耗;及时控制各种并发症等,让患者顺利渡过难关。患者平时仍应常去医院再作详细检查,特别是心脏方面的检查,以明了是否合并有冠心病。

老年性甲亢的症状表现形式多样,系统问诊、体检,正确分析病情,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1 200个国内外最新的内科诊断标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1988.169.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十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42.

[3] 刘新民,伍汉文.内分泌系统鉴别诊断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

版社,2004.121.

[4] 肖 谦.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周期性麻痹43例临床分析[J].新医

学,1997,28(5):252.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2篇

老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孤独与寂寞、抑郁与焦虑、怀疑、悲观、绝望等类型[2],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述如下:

1 原因

1.1 孤独与寂寞心理:大多数老人,离开亲人来医院,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家属与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常来探视,所以患者产生孤独感,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病人常常易产生寂寞感,有些老年病人住院后体会到退休前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这些变化均可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这样的老年病人,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 焦虑心理: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时间变化无规律,患者对疾病能否治愈产生焦虑心理,尤其是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焦躁的情绪影响睡眠和情绪,会加重病情;由于老年人住院后饮食、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陌生环境难适应,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病人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不佳、食欲减退,自感病重,整日为疾病的预后焦灼不安。

1.3 怀疑心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老年病人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疗效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所服药物是否对症,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怀疑辅助检查时结果不可靠,表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多疑、烦躁、沉默少语、不思饮食。

1.4 惧怕心理: 老年人由于年老多病,加之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性质不了解,容易自我扩大疾病的严重性,或者心绞痛频繁发作常有濒死感,生命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长期的治疗,惧怕自己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此类患者情绪沮丧、敏感多疑、心事重重、食欲欠佳。

1.5 悲观心理:反复发作的病情,慢性病不甚明显的治疗效果,加之有些老人退休后角色转变,产生老而无用的思想,患者情绪不稳定,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自述躯体不适加重,心绞痛发作频繁,此类病人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伤心落泪,食欲欠佳,精神差,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悲观、失望、自卑心理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地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6 绝望心理: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常反复发作,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心情烦躁加之认为家属、子女、亲友体贴不够,从而丧失了坚持治疗的信心,甚至拒绝治疗,产生绝望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极度消沉、不能配合治疗与护理,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 心理护理

2.1 孤独与寂寞:护理方法应以热情、关心、帮助为主护士应向患者耐心介绍病区环境和病室患者,减少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分离性焦虑,使患者很快熟悉环境及病友,有意促进病友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活跃病房空气,调节患者心境,尽快度过孤独陌生感。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在日常护理或晨晚间护理的同时,做一些相关的解释工作,避免患者对治疗产生不必要地恐惧,对患者的生活要多加关心询问,并给予帮助,交谈时语言和蔼可亲,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所作的一切产生放心感。同时,护士还要鼓励他们的亲人前来探望,使其感到幸福和温暖,用轻松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通过精心护理,患者孤独感消失,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患者孤独感减轻 。

2.2 焦虑:护理人员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等方法为主,鼓励患者坚持按时服药,多向患者用亲切、诚恳的语言,进行解释,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纠正患者对疾病理解的误区,及时传递治疗效果,并让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和他们交流,以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以安静、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可口饮食使之尽快熟悉环境,减轻其心理负担,正视自己的病情,树立控制病情发展的信心。

2.3 怀疑:护理方法以关心、鼓励、疏导、放松为主。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理解尊重,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耐心分析病情及治疗检查的目的,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打消怀疑、消极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护士以诚恳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耐心的解释、得体的语言赢得患者的信赖,使之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4 恐惧:护士对此心理的患者应采取支持、理解和同情。护士应该多体贴、关心患者并以各种方式与其沟通,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姿势等显示对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同情,细心的护理、周到的服务、谨慎的言行可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情绪稳定,并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例举疾病的可治愈性,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2.5 悲观:护理人员应以关心、抚慰、鼓励、疏导、方法为主,多与患者谈心,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主动关心患者生活,并鼓励他们看报、听音乐、丰富生活内容,分散注意力,体贴、爱护、尊重他们,提高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改变这类患者悲观的心理状态。

2.6 绝望:护理方法以关心、帮助、安慰、鼓励为主。护理人员应该多抽时间以真诚的心、和蔼的态度多与患者谈心,与患者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精神调养和生活指导,并与患者家属诚恳的沟通,为他们分析患者的思想动态,让家属多理解、体贴患者,抽出时间多陪伴患者,给予他们感情上的支持以及心理上的温暖,鼓励患者从失落和绝望的的心态中振作起来、积极配合治疗。

3 小结

护理学在医学临床中占重要位置,而心理护理在护理学中尤其重要。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忽视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护理人员要以良好的医德及服务态度对待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善于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寻找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真正发挥药物和精神两方面的作用,使患者在最佳的心境中接受治疗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深入心理沟通,使患者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巩玉秀,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3篇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症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70-03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参考文献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4篇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低钾血症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温县人民医院进行化疗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选患者均进行密切监护,观察其临床症状,分析化疗前后血钾浓度变化。结果多种原因均能够引起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低钾血症状,其中以药物性低钾血症状较为常见,占52%。在化疗期间引起的身体不适及内分泌相关性疾病也可导致血钾浓度的降低。结论多种因素均可造成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低钾血症,应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全面分析。

【关键词】

恶性肿瘤;化疗期间;低钾血症状;内分泌相关性疾病

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3.5~5.5mmol/L,当浓度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钾在人体中能够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当体内缺钾时,会造成全身无力、疲劳、心跳减弱、头晕眼花等,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麻痹死亡[1]。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也常常出现低钾血的症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且往往易造成误诊,后果相当严重[2]。本研究选择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低钾血症的原因做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温县人民医院进行化疗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36~82岁,平均(60.2±3.5)岁。患者病程3个月~4a,平均(3.1±0.6)a。

1.2治疗方法采取口服补钾法以及静脉注射补钾法。在化疗前,为测定血清钾离子的浓度,对患者均采取静脉血。实施化疗方案后严格观察患者的症状,无低钾血症病史及症状者,每隔2d检查1次血钾值,有低钾血症病史或者曾经出现低钾血症者,监测患者的血钾指标。直至化疗结束,患者的血钾值恢复正常为止。化疗期间,50名肿瘤患者中有13例恶性肿瘤合并用葡萄糖、甲泼尼龙、甘露醇、呋塞米、氨基酸注射液药物,10例合并用葡萄糖、地塞米松磷酸钠等药物,11例合并用葡萄糖、氯化钠、甘草酸二胺、碳酸氢钠注射液药物。

1.3评定指标血清钾浓度低于2.5mmol/L为重度低钾血症;2.5~3mmol/L为中度低钾血症;3.0~3.5mmol/L为轻度低钾血症。其临床表现为:血钾浓度<2.0mmol/L,可出现上行性肌肉麻痹,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血钾浓度<2.5mmol/L可能会出现肌肉坏死、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等症状;血清中钾浓度<3.5mmol/L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定性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致病原因中药物性低钾血症者所占比例最大,为52%(26/50),与其他内分泌相关性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内分泌相关性疾病所引起的恶性肿瘤患者低钾血症状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和伴皮质醇增多症者居多分别占14%(7/50)和12%(6/50),此外伴低血钾周期性麻痹性患者、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伴肾小管酸中毒者导致低钾血症状分别占6%(3/50)、6%(3/50)、10%(5/50)。

3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出现低钾血症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决定的:如药物性低钾血症、长期的化疗导致食欲不振以及内分泌相关性疾病等。其中药物性低钾血症者所占比重最大,且常见于抗感染的药物及胰岛素等,有时由于只是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而没有及时补充钾盐,导致体内血清钾含量降低[4]。对一些服用易引发低钾血症药物的患者,医生应该随时关注其血清钾含量。根据有关资料,导致恶性肿瘤患者出现低钾血症的原因与患者内分泌疾病有关,如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和伴皮质醇增多症者[5]。同样化疗过程身体的各种不适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都影响钾的吸收,当体内血钾含量降低时,由于身体状况不佳与进食不及时都将导致体内钾得不到及早的补充进而影响血清中钾元素的含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致病原因中药物性低钾血症者所占比例最大,为52%,与其他内分泌相关性疾病差距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多种因素均可以使恶性肿瘤患者引发低钾血症状,及时的监测,早发现症状,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不同的致病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与最佳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邓本敏,徐灵莉,李真华,等.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期间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0):3448-3450.

[2]张梅琴.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低钾血症病因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11):815-817.

[3]韩春红.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174-175.

[4]徐成利.恶性肿瘤120例化疗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3966-3967.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5篇

善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理养生必须以善为本,古今中外的养生家都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之灵魂。明代名医张景岳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会,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者,其死亡率明显偏低。有关长寿老人的研究表明,长寿者多数是敦厚为善之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中充满善意,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精神快乐,心情舒畅,而一个经常处于愉快心境的人,心理状态必然因喜悦而平衡,从而也能使人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生病。

宽容――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是不可避免的,此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学会宽容,理智地让步不是懦弱,恰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显示着一个人的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宽容更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保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由于内心的冲突得不到解脱,就会导致神经高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胃肠痉挛,消化液的分泌受抑制,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有人专门对10万例病人的病因或诱因进行过统计,发现13%的病人与精神因素有关,其中因遭到他人“伤害”诱发疾病的占78%。常常保持宽容之心,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装上了调节阀,可以及时排泄掉烦扰、愤怒、仇恨、委屈等不良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

乐观――心理养生的不老药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许多老寿星的长寿经验,首先是精神乐观,心情舒畅。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能,战胜挫折和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的性格,它只能使人在矛盾、困难面前一筹莫展,滋生悲伤、烦恼、痛苦等不良情绪,损害身心健康。人到老年,身体逐渐衰老,在社会和家庭中会遇到不少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面对这些生活现实,须控制情绪,做到心胸开阔,同时要学会一些转移情绪的方法,到外面走一走,或找老朋友去倾诉、谈心。要想到“车到山前必有路”,把情绪稳定下来,树立乐观情绪,生活中的困难就容易解决,伤心事也容易淡化。这样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肿瘤等的预防都是极为有利的。

信念――心理养生的保护神

大量医学科学研究证明,信念对人体健康有奇妙的作用。在生命的旅途中,人们常常会陷入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中,这时信念会助你一臂之力,帮助人们保持平衡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譬如,同样患“绝症”的人,有的可能得以“康复”,有的则可能提前走向“死亡”。这就看谁能有坚强的信念来决定这生与死的不同命运。信念之所以对人体健康有奇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信念能导致人体生理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人体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催乳激素受人的信念影响更大。有坚强信念的人,对人生中碰到的困难和险阻往往能冷静自如,妥善处理。为此,医学家们提出一个特别的等式:失去自我支配=失去一切。

淡泊――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6篇

医学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为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优秀医学科技人员英年早逝的悲剧又时有发生。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的那样:“知识分子的早逝,反映了他们不会科学地生活,不懂得自我保护,生命也就显得格外脆弱”。据国内外对科技人员心身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威胁科技人员心身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科学,缺乏运动,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职工健康报》上著文说:“许多中年人事业心很强,只知埋头工作,以为自己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对一些病痛往往不在意,……以致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由此可见,医学科技人员应切实注意和加强对心身健康的自我保健。

一、医学科技人员为心身疾病的高发群体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科技人员是心身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身疾病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医学观的建立而界定的一组疾病群,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人格特点在病症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目前发现科技人员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头痛、肿瘤、神经衰弱等。我国学者的调查发现,我国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十分不注意自己的心身保健,在他们中间有为数不少的人患有各种的心身疾病。下面一组惊人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当前科技人员的心身健康状况。北京友谊医院对1000名中年科技人员体检后发现患病率高达76.1%,有人甚至身患几种心身疾病;《卫生与生活》报道,1991年上海中高级职称医师的健康情况欠佳,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的患病率较高;上海市抽查了3 714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患病率高达67.8%,国家科委抽查了37 727名中青年科技人员,患病率高达61.4%。黄婉儿等对浙江省农科院710名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与工人进行了对比,发现工人患病率为59.7%,科技人员患病率为66.5%,显著高于工人组;《光明日报》报道,中华医学会对北京11个教学科研单位10 592名中年医学科技人员调查发现,中年科技人员患慢性病者占81.6%;某科研所对我国11省市2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1万名中青年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同时对2万名中高级科技人员的死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国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平均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短10岁。2万名中高级科技人员的死因调查结果是:心身疾病。年龄分布为40~60岁者占61.4%,40~50岁者占31.84%,50~60岁者占25.84%;1988年北京市部分医疗单位统计体检结果发现:中年科技人员不但患病率高,而且老年性疾病提前。经调查,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与普通人群相比明显偏高,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心身疾病已成为危害科技人员特别是医学科技人员心身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医学科技人员为心身疾病的高发群体。

二、导致医学科技人员心身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医学科技人员由自身职业特点和心理特性所决定,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科技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1.强烈事业心与过高期望值的冲突易导致自我中心 科技人员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其所持的适应这种氛围的行为与价值观念,使得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勤奋学习,刻苦工作,著书立说,发明创造,在本职工作中有所造就。但由于他们从事的是以支付智力为主的劳动,且智力劳动有开创性、个体性特点,故他们往往过多地看到自己劳动创造的成果,容易表现出过分注重自己,而忽视他人和集体的心理倾向,容易形成对个人理想抱负成就的过高期望值,再加上在人才上引入竞争机制,个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强烈事业心与过高期望值之间的冲突,往往会导致焦虑、恐惧、易怒、烦燥等情绪的产生,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很可能发展为心身疾病。

2.求知欲浓重与超负荷劳动的冲突易导致好高鹜远 医学科技人员由于职业的要求和心理的需求,他们一般都有着浓重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兴趣,在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中,常常是顽强拼搏,勇敢探索,孜孜不倦追求,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超负荷劳动。应该承认,浓重的求知欲和艰苦的劳动,是科技人员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但是,如果劳动超负荷,心理承受超负荷,注意力过于集中而超过限度,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而脱离现实,不注意劳逸结合而造成精力透支,对随时出现的失败挫折而缺乏心理准备,也容易出现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无端怀疑、好高鹜远的不良心理倾向。

3.有所作为与急于求成的冲突易导致心态失衡 科技人员一般都有明显的成就的价值期望和目标追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心态往往驱使他们不遗余力潜心研究,期望早出成果,早日成功。但是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是一个复杂过程,既受主观努力因素的制约,也受客观限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医学科技人员的成长,成功更是这样。如果在追求有所作为的过程中,操之过急,超越现实,急于求成,违背规律,往往会使当事人要么在一时的成功之后自我陶醉,要么在遇到挫折之后丧失信心,进而导致心态失衡、行为失度,而伴随心态失衡、行为失度的同时,一些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心身疾病也会发生。

4.求真务实态度与亢奋紧张情绪的冲突易导致应激过度 职业劳动特点决定,使医学科技人员在对科学执着追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契而不舍、锐意进取的工作精神。由于他们常常废寝忘食,苦思冥想,精心钻研,夜以继日,全心身地投入医学科技工作,智力特别是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其情绪也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情绪亢奋,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但是,如果他们长期处于亢奋和紧张之中,也必然会加重神经系统和心肺器官等的负担,长此以往易积劳成疾,出现诸如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等

5.自我知识丰富与“自我感觉良好”的冲突易导致不遵医行为 医学科技人员拥有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较高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对医学知识有较深造诣,一般愿意参与自己疾病的诊治过程,也能够服从、接受和配合治疗。但是疾病诊治有自己的规律,况且他们忘我工作的同时普遍存在着忽视疾病防治和自我心身保健,对自己身体有着我知我心、我知我身的自我感觉良好的倾向。因此,容易出现对医务人员的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对症有效的想法,并进而可能怀疑医务人员的能力,出现不遵医行为。这样很可能贻误诊治,加重病情。

三、医学科技人员须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1.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够始终保持愉快而美好的心境。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个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个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身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正确的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医学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心胸开阔、富有朝气,情绪饱满地进行专业工作。同时也能够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科学地对待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保证心理反应适度,防止心理反应失常。

2.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自己的心身健康,也有助于人们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马斯洛研究发现具有健全人格的心身健康者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可见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人格弱点。人格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生活历史的记录。人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非不能改变,它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医学科技人员只要掌握了人格形成和改变的规律,通过不断地主观努力是能够克服自己的人格弱点,逐步完善自己人格的。

3.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医学科技人员要注意控制与调节自我情绪。人的情绪有时会出现忽冷忽热的不稳定状态,要平抑这种消极情绪,最好的方式是进行自我控制与调节,使不良情绪推延发作或发作适可而止。同时也要注意喧泄自己的情绪,它是平衡心身的重要方法,压抑情绪不利于心身健康。小法兰克*费那提博士指出:“绝不要把事情压在心里,应该使你的感觉流畅。最糟的莫过于做个闷葫芦”。但是,喧泄情绪要讲究方式方法,采取适合于自己的适当的措施。如果方式方法不当,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新的情绪困扰。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必须生活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与增进心身健康的重要途径。培根指出:“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劝慰”。因此,医学科技人员要想保持心身健康,应注意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5.坚持适度的运动 18世纪法国名医蒂索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可以替代任何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的作用”。医学科技人员大多长时间的坐着工作,若不加强运动,增加体力锻炼,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因此在工作之余要经常散步、作操、或作一些其他体育运动。当然不要过于疲劳,正如我国古代养生家孙思邈所说的那样“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6.生活要劳逸结合 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经常熬夜。大多数医学科技人员喜欢在夜间工作,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因为人体内生长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受睡眠的影响,它们只能在睡眠时才能分泌,而长时间的熬夜,会导致这两种激素的分泌紊乱。同时医学研究早已证实,白天人的交感神经活动与新陈代谢的异化作用过程占优势,而在夜间则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和机体的同化过程占优势。长期开夜车会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节律失调,功能紊乱,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精神萎靡、思维判断能力迟钝和下降等症状。医学科技人员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若长时间的用脑过度,会使大脑内的耗氧量和营养代谢后物质增多。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代谢性废物就会影响到大脑的正常生理过程,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调。表现为大脑工作效率降低的症状,诸如注意力不集中、头昏脑胀、反应迟钝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失眠、神经衰弱和脑功能紊乱。无规律的生活会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处于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会导致全身器官的功能变化。而有规律的生活可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张有弛,使大脑和人体内的各器官、各系统保持最佳状态,有益于人体健康。

7.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就医要遵照医嘱行事 实践证明,一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心率失常等潜伏期很长,且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只要注意定期查体,是完全有可能早期发现的。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医学科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忽视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和不适,甚至有了症状也不去就医。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应加以纠正。大多数医学科技人员的遵医意识和行为较差,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对疾病有所了解,并能看懂医学书籍或用药说明书,自己开方、自己用药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往往造成误诊和拖延就诊时间,应该加以防止。  参考文献

[1] 杨俊杰.高级医学科技人员的成熟年龄及其管理特点.农业科技管理,1990∶19-23.

[2] 黄婉儿,华长英,张淑华.浙江省农科院 医学科技人员健康状况分析.中国社会医学,1994,4∶47-48.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7篇

收集2002年2月~2006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98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小细胞肺癌38例,鳞癌49例,腺癌10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男71例,女27例。年龄29~82岁,平均70.2岁。

心理因素分析

焦虑、恐惧、绝望:预想不到的打击使病人深感焦虑与恐惧,悲观绝望。有88例,占90%。

孤独感、多疑:往往感觉自我价值丧失而感到孤独无助,对医护人员的言行表现得极为敏感、多疑。有69例,占70%。

对治疗信心不足:由于病人缺乏肺癌方面的有关知识,对肺癌认识不足,对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和医疗技术缺乏认识,从而对治疗效果表示怀疑,信心不足。有80例,占82%。

对家庭经济负担的担忧:漫长的治疗过程,较昂贵的医药费,使病人容易产生消极负面心理。有56例,占57%。

心理护理体会

从侧面了解病人对待肺癌的心态:应通过与病人的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对谈“癌”色变的病人,应采取“保护性治疗”。对生死无所畏的病人,应向病人交代所患疾病,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很好地配合下一步治疗。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交谈,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情况,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病人诉说,掌握病人的主要矛盾,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问提,及时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排忧解难;消除病人精神上的各种压力,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传递疾病治疗的相关信息:①让病人了解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存率是可能的,从而使病人克服恐惧、绝望心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充分调动机体的潜在力量与疾病作斗争。②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了解肺癌及化疗的必要性。告知病人我科医生业务水平高,在肺癌的治疗方面与国内国际同步,他们会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等制定出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例举化疗后康复良好的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境配合治疗。③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因此,病人对药物有特殊的警觉性,甚至拒绝用药。护士应密切观察并及时疏导,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针对病人的忧虑和恐惧心理,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采取心理疏导和暗示疗法。

尽可能消除病人的痛苦和孤独感:护理人员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病人相处、谈心甚至玩扑克等,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感受到在医院如同在家一样温馨;鼓励病人之间进行交流,调动病人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以消除病人的孤独感。有疼痛等不适时,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定期找病人家庭成员谈心,使他们了解病人目前最需要什么,并安排病人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每天轮流定期看望病人,使病人感到家庭、亲友的关爱。涉及到费用的问题尽量避开病人,多与家属沟通,在医院的政策范围之内可给予一定的优惠,以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以利于疾病的转归。

建立随访制度:病人出院后,护士经常与病人保持联系,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痛苦。对化疗期间自购药的应用提供咨询,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为持续治疗创造条件。

要善始善终地护理病人:终末期病人在临终前往往产生绝望心情,病人家属确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也难以抑制悲伤之情。此时,护理人员更要体贴关怀,抢救护理不能显得紧张,要温柔而自然,及时地对症处理,耐心地陪伴和照顾病人直至死亡。

小 结

绝大多数肺癌一经发现,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如何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就成为肺癌治疗的目的和目标[1]。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研究进展,心理学护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作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共同战胜疾病,达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极度占有欲的心理疾病第8篇

【关键词】 中医心理疗法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具有躯体症状和表现的一类疾病,并伴有肯定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1]心身疾病在病因学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变化中的作用,认为“即使是单纯的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心身因素的参与”。[2]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对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对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很早就有记载。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涵着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各方面,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心身疾病重视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强调的是“心”“身”同治。除了运用生物医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祛除躯体不适外,合理的心理疗法的使用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肯定。以下就简要概述中医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

1 以情胜情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常用的有怒胜喜、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等。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内经》,依据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造的一种心理疗法。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现。七情太过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后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发挥使用,积累大量的成功的中医心理治疗经验。如宋金时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悲可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制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治思,以侮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以情胜情疗法一般以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同时要注意刺激的程度,即用作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刺激,但又不能太过。总之,以情胜情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项创举,是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中医心理治疗学的具体运用。

2 语言(劝说)开导疗法

语言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法,故其应用范围极广,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贼风》云:“其祝而以着,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着,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而已也”,这就是我国古代的祝由疗法。所谓祝由即祝说发病的原因,为患者实事求是地分析病因及发病机制,提出对患者有利的观点,启发患者自己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之治疗的目的。该疗法实际上也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一种心理疗法,与现代的认知疗法如出一辙。

3 顺情从欲疗法

顺情从欲疗法又叫顺意疗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情欲,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于由情志意愿不随所引起的心身疾病。《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勿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说明每个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物质决定精神,对于这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神情病变,仅有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是难以解除患者的疾苦的。所以有“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之说。因此,“顺情从欲”亦是心理治疗的必要内容。当基本的生活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向愈。

4 移情易性疗法

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方法。《续名医方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灵枢?杂病》曾有这样的记载“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以。”上面说的就是用大惊的方法来治疗一般的呃逆不止,这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长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他反复的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的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他的虐性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暗示解惑疗法

暗示解惑疗法亦即意示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迅速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主要是使用语言来示意或借物示意。语言暗示不仅包括词句语言,还包括行为语言。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药物或物品暗示出现某些现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里症结的方法。安慰剂的作用就属于这一途径。积极地暗示常可用于治疗,即巧妙运用语言或借助于某物,暗示某些有关疾病的情况,使患者无意中加以了解,从而消除心因,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不良的情感状态。

6 宁神静志疗法

宁神静志疗法就是要求人们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以及自我控制调解等,达到“内无思想之患,外不劳形于事”,抛却一切恩怨慕恋,以一念代万念。该法在医疗实践中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强壮正气,防病保健;二是增强抗病能力,祛病除疾。所谓“静则深藏,躁则消亡”,一个人的神志保持安宁,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亦易治疗,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这是神收藏于内的缘故。反之,躁动不安就易患病,并且得病也不易治愈。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说的就是精神内守,静志安神的心理疗法在养生延年、防治疾病中的能动作用。宁神静志、调摄精神的使用,还应注意应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如“春三月应保持心情舒畅,勿使抑郁,以顺生法之气……”,进一步显示出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观点。

7 修身养性疗法

修身养性疗法包括全德养性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交往活动疗法等。《经籍纂诂》说:“性,生而然着也。”他主要是指与生俱来并随生活变化形成的人之本性,包括气质、性格特征等。他决定着人体的情感活动的倾向。不同个性之人,易于感受不同的社会心理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障碍。唯善于养性之人,才能使情志刚柔相济,阴阳平和,不至伤害心身。因此治疗心身疾患,调畅情志固属重要,它有助于克服不良情感

活动,纠正当时的心身状态。但修身养性尤不可少。它可帮助改善患者的心身素质,预防或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心身疾病的治疗问题,故属于求本之治。

8 情境疗法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之疾患特别是心身疾病,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心身症患者,单纯着眼于调整其个人的心身功能是不够的,还须适当的改变那些不利于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环境。这一疗法对于某些现在看来主要属于社会适应不良所致病症的患者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9 中医认知疗法、放松疗法、音乐疗法

这几种疗法常用于恐惧症的治疗和缓解焦虑,大多医家在实践中使用多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治疗心身疾病尽管在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理论和明确的疗效,根据心身疾病的发病特点,但是心身并治采用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并用往往可以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从古至今,中医心理疗法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用于心身疾病的康复,大有可为。并且中医心理治疗经验丰富,历史悠久,有许多疗法与现在的心理疏导、认知疗法、暗示催眠等如出一辙,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梁红,唐柳云,骆贵秀,等.十五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26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