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36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从而说明了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蔡元培认为: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他还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养成公德”。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包含了以培养人才这一教育使命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教育价值在中国学校体育建设的早期即获得最高认同。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产生于活动。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是人的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改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都能健康成长。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教育。体育是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的方向转变,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念,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为主导的教育。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建立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健康教育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

三、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体育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含义不单纯指跑得快、跳得高,而是泛指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应对高强度、长时间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二)通过体育教育,能健全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一个大学生是否善于表达自己,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是否具有竞争意识和良好个性已变得十分重要。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良好的情绪状态,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强烈、深刻而稳定的情感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困难、战胜不利条件、自觉能动、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能够培养与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使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体育教育,能广泛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等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行业素质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锻炼、追求快乐体验的思想意识。通过竞技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守纪律、懂礼貌、能够自尊自制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多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起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行为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教育,也可提高学生对健康美、形体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受力,是培养审美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因此说,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剑波.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106―03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最根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任务,而且它还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如何使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有巨大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全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充沛的活力是大学生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没有良好的体质,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成为无源之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帮助其正常地生长发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和习惯。在学生的身体形态的改变和身体机能的提高的同时,使其实现生理和心理的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公共课的延伸,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十分吻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调节、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协作共进,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竞赛中经受失败与成功、表扬与批评的磨练,逐步形成既能享受成功,又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形成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决心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观点视课外体育为课堂社会,并以人际交往为其基本特征,课外体育活动鲜明的特征是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主动(或被动)地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不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相对应,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在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处理好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对素质教育基本特征的分析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对应的。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素质为发展对象,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为发展内容,合理优化素质结构,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3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教师要尊重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素质教育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首先,素质教育从社会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从而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素质教育不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它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次,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素质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通过先天遗传素质表现出来,也通过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由于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应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的特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各个层次所需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其自身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5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教育,必须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3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特征的关系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运用各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练习,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作用。

3.1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但它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己的教育特点: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地提高和巩固。

3.2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其内容比体育教育大纲更多样化,而且在项目锻炼、内容选择及时间安排上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体育活动要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达到调节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它的教学内容广泛,活动空间相对宽松,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3.3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主体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或有组织的、单独或群体性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4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培养模式也逐渐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课外体育活动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上也应符合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完善的制度下,经过自发的身体锻炼而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使被动地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我锻炼过程,从而培养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学生部门和学校体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使学生各团体、运动队进行自我组织与管理,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监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养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廷安,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0(3).

[4]张焱.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J].体育教学,2002(4).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素质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必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探讨中学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进入深化其改革进程,无疑会对素质教育和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素质教育赋予中学体育的历史使命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为指导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的这一命题,清楚地提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它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活技能五大方面素质的教育。其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体育是实现这两种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少年儿童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对象。由此可见,做好中学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引导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是素质教育赋予中学体育工作的历史使命。因此,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加快中学体育教育自身的改革步伐,积极探讨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行为,教会其科学锻炼身体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步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生活化,并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体育锻炼体系。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达到全民健康之目的。说:“全面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当前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近半个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近视率升高,身高不足,身体素质下降。据1998年8月28日﹤﹤广州日报﹥﹥报道,今年广州市2万多名考生中,只有一成的考生高考体检达标,是九十年代以来合格率最低的,89%以上的考生因体检未达标而在报考专业志愿时受到限制。

据统计在21886名考生中,有76.26%的考生视力不达标,比1990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是九十年代以来最高的,有30.64%的考生身高体重还达不到要求。又据一些学校的老师反映,现在学生耐力很差,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里,仅短短的10多分钟就有多名学生晕倒在操场上的情况。在夏令营的活动中才走一二公里就累得走不动了。这种现象虽属个别,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现在学生体质状况存在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而体育活动减少所致。

此外,在体育教育中也存在着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顾大多数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偏重于运动技术教学,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教学目的;忽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不重视学生对知识技术的运用,过多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管什么教材,不管学生愿不愿意,能不能接受,不管人数多少,一律用“强化”的手段将系统的知识规格的技术灌注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知识、技术的运用。中学体育教材多而杂,缺乏年龄、性别、专业的特点。忽视教学中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的原则,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教学,只重视眼前短期的教育效果,忽视学生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校所学内容走上社会多数用不上,与群众体育严重脱节。同时,在指导和管理学校体育工作中,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用统一的原则、目标和方针,乃至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过分依靠指令性计划和宏观的直接调控,忽视各地区的差异和各学校的差异。因此,往往造成目标管理失控,运行机制不灵,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大多数学校走形式主义道理。甚至有的学校以无条件开展为理由,使中学体育教学放纵自流,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学体育教学效果较差,体育教学质量不高,使学生对体育兴趣淡漠、体质下降,最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的素质不能协调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三、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改革的宗旨是促使学生从单纯“育体”和重“动作技术”发展到身心协调以形成终身体育观,强调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乐趣、兴趣、志趣和本领)。

1.转变学校领导办学思想,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

当前,特别是学校不追求升学率,上级部门就会怪罪下来,经济效益就上不去,师资队伍就不稳定,只好如此。因此,我们应从问题的症结入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实施素质教育,消除这一不良现象,才能使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恢复它应有的地位。

2.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在中学体育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方向。金牌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欢欣和鼓舞,但却不能弥补我们在学校体育方面的不足,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国民体质和健康方面的差距。因此检验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优差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他们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与体育健康能力,而不是单纯以培养了几个运动员,在一些运动会上夺得了较好的名次,就认为体育工作搞好了,从而忽视普通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由点及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学体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体育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3.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按照个人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意识使人认识到体育存在的价值,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和参与体育。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可采用逐步诱导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激起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逐步深化其体育的层次;其次是要在学校造成一种利于强化体育意识的环境气氛;再次,可改革中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如增加小型、多样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性比赛,智能和体能结合的比赛和操作能力的比赛等。

4.改革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教法体系

着力构建“健康第一”和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课在“动”字上做文章,在“野”趣上求发展以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现行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材体系。教材项目多难度较大,技术环节过细,加之教法不当,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建议优化教材体系,在保留原大纲教材中健身性、娱乐性教材的同时,增加舞蹈、韵律活动,民族体育等教材的比重,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重的体育课程大纲。在编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体锻能力,培养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工作。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的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打破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编好体育教材。同时,应根据各地区的差异,允许各地区,各个学校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步骤,并建立多样的体育教学形式,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可以引进一些新型体育健身的项目如定向越野、攀岩、踏板操等加强和完善富有时代气息的体育项目。

5.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十个问题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

(1)转变观念,实现教育目标多元化,除了体育学科知识目标外,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考虑落实其他教学目标。如将思想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等等有机结合起来。

(2)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体锻活动,身体素质练习的设计和调控,应用探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学和练的方面来。

(3)注意充分应用情感因素影响教学,营造相对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教学不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也满足学生的情意需求。

(4)注意创设新颖有趣的锻炼情境,努力调动学生自觉锻炼的内驱动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着重增加实用味性强,与全民健身运动一致的内容,使体育走向综合化、多样化和生活化;“减”则是减去内容简单重复、动作复杂和技术要求偏高但实际价值并不大的一些体育内容或降低某些项目的技术要求标准。

(5)注意对学生锻炼的策略教学,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指导。通过改组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让他们学会健身。

(6)重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体现个性实现教学的个别性和个性化,保护学生标新立异的积极性。

(7)注意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为教育目标服务,如现代教育方程与技术,社会信息与多媒体,电脑网上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改变教育手段贫乏单一的局面。

(8)不要只注意学科专门技能的过度训练,努力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自己锻炼中存在的隐患或在掌握一项运动技术要领中存在的错误动作,以及影响自己运动成绩的原因。从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改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培养成学生从小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的能力。

(9)评价形式多样,注意口试,技术评定和达标测试的应用。考试评价时,注意硬评价与软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10)研究课、公开课要认真小结,认真反思,做教学笔记,记心得体会和别人的评语意见,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不仅“磨”出可以示范的好课来,而且要逐步形成个人实施素质教育的风格与特色。

6.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

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改革过去的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注重将教育过程评价与体育教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改革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保底但不封底。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地促进其发展,切忌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武断,以及绝对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强求一律的“一刀切”,使体育教学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反对达标化的教学目标追求,使中学体育教学转向素质教育。

7.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情,而且还需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进取意识,而非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要有独立和协作意识;要有民主精神,守时惜时;要将只顾师不顾生的尊师,改革为师生的相互尊重,中学体育教师同样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并且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能力,成为教育新式教师。因此,一方面通过师范院校培养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大量培养基础宽、适应广、质量高的复合性师资;另一方面抓好在职教师的师德教育,并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论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个很迫切的课题,同时,素质教育也是一场涉及到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深刻革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工作的重点,而如何配合素质教育做好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自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为适应素质教育,中学体育课要注重终身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要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重点,并逐步完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系和运动竞赛制度,突出中学体育的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建立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充分发挥中学体育的自身功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体育教育应围绕“以人为本”和“以健康为本”两大核心问题实施改革。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通过丰富多采的体育手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身体锻炼能力”,在满足他们身心需要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与时间,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从事改善健康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教办[1997]2号

2.喻坚再论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改革

内蒙古体育科技1998(3)27

3.王广虎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出四大误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52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对策

1.前言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渠道。素质教育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流动性,要求教育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学校体育将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体育教学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的合格人才。

2.素质教育诠释

素质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其二是可能素质,即主体的发展潜能;其三是包含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即先天遗传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形成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具有六大特征:(1)素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2)素质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3)素质是内在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4)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5)素质具有整体性。(6)素质具有基础性。素质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在对学生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挥范围内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素:(1)面向全体学生,要强化普及意识,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心理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

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3.1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

素质教育可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二是结合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注重人的智力及个性心理素质培养。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其特性主要包括全体性、主体性、通识性和个体性。全体性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他天赋允许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主体性是指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通识性是指从人的各教育阶段,在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个体性是指教育承认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3.2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来看,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体育教育中,同样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主体性、通识性及个体性等特点。因此,也可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3.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体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建立:一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二是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运动技能和方法经常进行锻炼;三是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体育教学应逐渐由单纯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是以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着眼于知识的灌输,是面向昨天的教育;而“素质教育”不仅注意学生努力的程度,也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通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人体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从而也使教师得到尊重和信赖,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4.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4.1更新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过去我们实施的是“应试教育”,以智育去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受教育者基本上是按照一种模式、一种规格在“读书――考试――升学”的三级跳中打转转,教育者沿袭着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策略。而体育不在高考升学之列,所以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必须更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下列指导思想:

把终身体育思想植于学校体育,把全民健身融入学校体育,把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把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变到教与学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和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

4.2丰富和改革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要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但是,现行的大中专体育教材大多陈旧、繁多、脱离实际,课程教材层次不清,同一教材重复的现象严重。显然这些教材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为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应丰富和革新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审定各项教材的教学目标,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形式;改造竞技运动教材,使之有利于全体学生者能参加学习并学有所获,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充实有关卫生保健与体育基础理论及常用知识方面的教材内容,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比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当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确定后,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和恰当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并不高,授课内容单调、刻板,在教学方法和态度上过于严肃,大多是注入式让学生模仿的教学,很少对学生启发诱导,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课堂上缺乏活泼愉快的气氛,用在学生身体活动上的时间很少。显然这种呆板、机械、低效率的教学方法必须尽早改革。因此,在改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精神,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以理施教和以情施教相结合,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学心态。

寓趣于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求知欲望。

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避免“不平等教育”与“失败教育”的重演,使学生各有所获。

4.4改革考核办法,建立三维评价体系。

评价在体育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鉴定作用,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由于遗传因素、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起点各不相同,在实施体育教学教育时,要承认这种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

因此,需对学生成绩作多维评价,如果用教学语言来表达则为:评价=学习态度+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变量。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而建立三个维度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提高民族的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体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体育教学的改革应顺应素质教育的大潮,在不断弃旧扬新探索新途径的过程中前进,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切实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J].2001,(4).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拽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具有素质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功能

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个性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问,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了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具有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4具有素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功能

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世俗化”的教育。体育蕴含其中的“玩”的教育、“美”的教育、“安全”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生活习惯”的教育、“欣赏”的教育等等。

5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提高身体素质功能

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以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6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开发功能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高职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而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一直担负着将大学生整体素质进行提高以及将素质教育向纵向发展和深向发展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因为高素质的定义应该涵盖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体育教学一直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体育是学生所接受的正规体育教育最后的阶段,是我国职业体育教育最高的层次,是高职院校学生独立运用和学习衔接点,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的培养一直起着承上启下这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体育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下面,笔者就对体育素质教育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体育课教学要发挥自身在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教学是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将学生活动的能力进行提高,这样有助于高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科学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良好体育素质能够使学生对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体育主要通过将学生身体的机能进行提高,从而将学生体质增强,以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有组织的对学生所进行身体的锻炼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体格健康,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体力,提升对于环境适应的能力,使其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为学生自身身心自由、充分地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最终的目的,素质教育中的体育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是,体育并不是在高职教育中独立的存在的,体育目标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学生身体机能的不断发展,同样是一门对教育目标实施的课程。体育教育把综合素质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整个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之中去,并且将体育素质教育很好地落实在了运动场之上,高职院校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将身体锻炼作为主要的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育人和体育之间所存在的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以及培养学生能力。

(二)体育课教学能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学改革的进程

深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最为根本的出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改革的目标进行改革的实质,同样也是在整个体育教学改革中,极其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之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联系,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技术和知识,同样还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教育作为学校中心的工作,我们只有积极地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教育学生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好那些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学会自己进行独立思考。掌握好进行身体锻炼的正确方法,从而养成终身进行锻炼的好习惯,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对外界那些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充分的适应,最终对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当前科学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挑战很好的适应。这也是体育教育进行改革主要的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质量和进程,从而完成和达到所制定的培养目标。

二、体育课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体育课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素质教育的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素质结构;自我养成;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9702

“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不仅为体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体育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体育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能力是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审视当代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由孤立的学习者转变成合作的学习者,由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体育教师能否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是体育教学能否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

1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要求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效果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

所谓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是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桥梁。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身手敏捷灵活,有利于较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作的完成过程。

1.2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

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才能展现出体育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心理素质是人们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学习等实践活动而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是要心理健康,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充满热情与活力。体育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无论是生活压力还是面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都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合理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

1.3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

社会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群的普遍的修养程度、进步程度、文明程度、道德程度以及精神状态的总和,反映这个社会的发育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是人与外界环境之间互动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作为体育教师来讲,社会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体育教师要有健全的知识体系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教师的力量。全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重点加强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性及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学知识、科研方法知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等。(2)条件性知识,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3)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它不是一方面的知识,而是一个系列的知识。(4)创新型知识,也是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较弱的一环,它在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处于最顶层的位置,是建立在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全面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所以创新型知识经常容易被体育教师所忽视。

1.3.2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能力素质

体育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自身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包括运动技术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能力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中提出,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科研能力,科研与教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则可以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也有助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对体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体育教师要把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融合,构建一个全面、完整又强大的能力结构体系,提高自身境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习得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和改变学习行为。

2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

2.1体育教师自然素质的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教师年龄的不断增加,工作生活越来越繁忙,用于锻炼身体,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导致有些体育教师出现身材发福,体型走样等现象。在体育教学中无法清晰明了的进行体育动作的示范,影响学生对相关体育动作的理解和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即违背了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执行。

2.2体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心理素质不是外化的具体的而是内部的抽象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身心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体育教师在教育思想方面受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教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偏差,表现在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内容落后,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过分强调“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做人”教育。部分体育教师不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更新,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狭隘,视野不开阔。体育教学一般在户外,环境情况较为复杂,体育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动的教学环境时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导致适应能力下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3体育教师社会素质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主要包括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能力素质,这是支撑起体育教师素质结构骨架的主干力量。体育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同时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2.3.1知识体系狭窄而单一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类似于直线形的,而不是树状的。这就导致这部分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面过窄,只对跟体育直接相关的知识有较详细的研究而忽视了对跟体育间接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容易走入死胡同,这样不利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效果降低,不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技术动作。

2.3.2能力结构存在短板

教学、训练、科研是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体育教师往往会更多地注重教学和训练,而忽视了科研的能力。认为科研能力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把长期积累的教学和训练的经验转化、融合成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过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训练。这使得科研成为体育教师能力的短板,阻碍自身更进一步的发展。

3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自我养成

3.1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十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原,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育德为先。体育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尊重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求教育公平。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本质不再是控制、管理和约束,而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同时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2体育教师的自然素质结构养成

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优化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前提。正因为太过于基础,往往容易被忽略。体育教师要通过坚持锻炼来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以身作则,亲身践行终身体育的思想。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项目与运动量来保持并提高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养成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之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国家对体育政策的不断修订,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既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为了应付测试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不能只顾眼前,要从长远考虑,真正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着想,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注重教学经验的累积,保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性,面对突发状况要沉着冷静,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心理承受力,面对困难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敢于迎接挑战。

3.4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结构养成

3.4.1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突围

体育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发展横向知识。将科学文化知识、物理化学知识与运动基本理论相结合,形成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气度与眼界,增强大局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状况,管、办、评分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4.2在能力结构方面的突围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把握住教学、科研、训练三个大方向,提高专业化水平,把技术体系转变成教育教学体系。关注学术更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学至于行而后仁”,要把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进行锻炼,在课外甚至在整个人生中都能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体育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4结论

体育教师要在原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标的要求来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自然素质结构、心理素质结构和社会素质结构。在保证良好的身体和生理素质将基础上,不断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注意横向知识的发展,强化教学、科研、训练三方面的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元波.论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J].科技视界,2013,12(4):132.

[2]张广玉.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J].中国职工教育,2013,(5):37.

[3]石振国.“体育社会化”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8490.

[4]黄彩虹.新时期高校创新性体育师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体系[J].科教文汇,2013,252(8):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