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9 18:27:57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1篇

医院开展经济运行的管理工作,并非仅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对医院的社会效益给予充分考虑。至此,在对医院实施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全面、充分的考虑成本效益,促使医院经济性和公益性相结合。本文通过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讨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医院在经营管理当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对策进行论述,以此为相关领域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运行中变得更为科学、规范。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经济性和公益性之间出现失衡状况,医院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等。所以,在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促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当前所存在的看病难状况予以改善,需要重视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决策性的方法,通过科学对比项目中的整体效益和投入成本,有效评估相关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通常状况下,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相关部门相应经济决策工作中予以运用,能够促使投入最小成本而获取最大收入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针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际应用来讲,通常在评估公共事业社会效益的经济工作中较多运用,而在开展评估工作中,项目的实际效益及成本被很好的予以呈现,并且还做到了相应量化。

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明确项目的成本;二是对项目的额外收益进行确定;三是就项目实施当中可实现节约的相应费用给予确定,然后将预期投入成本和收入效益的相应对比表进行制作;四是评估和量化项目的具体成本和实际收益。

二、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全面掌控医院各专科的运行情况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将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运用,核算医院各专科的收入效益及投入成本。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专科相关数据和指标,以此对各专科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掌握,并将这些数据及情况作为工作开展依据,制定与医院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使医院管理现状得以改善,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管理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医院的经济活动,就医院资源利用信息及医疗服务予以提供等。为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实质性提高,针对医院经营管理运行来讲,将成本效益分析法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活动的相应成本,促使医院充分及有效的运用资源,提高医院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状况,达到有效控制医院医疗成本、医疗患者相关费用成本、减少其治病医疗负担的目的。

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质对策

1.基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效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促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得以实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基于此,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全面建设,还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医院经济运行的顺利运转,要求医疗机构尽可能节约医疗成本,促使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将其所具有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此外,对于公立医院来讲,要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给予充分利用,有效管理医院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成本投入,分析并核算医院在实际成本投入和具体收入收益的数据,控制各科室的投入成本,促使公立医院在今后发展中更为健康及可持续。

2.综合考量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实现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含有考核、控制、分析及预测等,由于成本利益分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医院的各个方面,甚至与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医院乃至全体职工开展成本维护的实质基础。因此,医院可成立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小组,由院长带头,由财务执行具体和细化的成本核算工作,而其余部门给予配合和响应,从而形成全院参与及相互配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在医院日常经济运行中,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考量医院的成本投入,此外,还应对相应社会收益进行深入分析及比较,以此作为医院今后经济运行的指导标准,医院的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中需要首先考量的基础因素,使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得到有效保证。此外,针对医院投入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医疗人力需要给予一定的成本投入,医院内部员工开展定期培训也需要相应成本投入,医疗资源的大量使用更需要诸多成本投入,以及医疗设备的维护升级及水电方面的消耗支出等,这些支出及投入均体现了分析结果方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外,基于社会收益方面相关要素分析,医院开展相应科研工作,就原有的操作程序合理简化,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保证医院医疗效果准确性及有效性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一些医院在具体科研工作当中,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收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对此类收益实施相应评估及分析,以此就可体现分析效果的全面性。

3.以医院公益性为支撑,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有效融合对公立医院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政府针对公立医院相应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及多元化,强化其内在的责任感,就国民健康策略给予不断完善及创新,对我国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的负担给予减轻,有效缓解当前所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扩大辐射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并为我国人民提供安全及价廉的医疗服务。此外,公益性医院应摒弃经济利益的束缚,不断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就其经济运行机制给予不断完善,促进医院在服务性及公益性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医院带来更多实际利益,还可对财务纠纷给予避免,这不仅是医院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框架下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充分运用到医院经营管理中。此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规范,应以医院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基础,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从而促使医院经济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2013(10).

2.储振华,杜乐勋.国外卫生经济学中成本与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85(01).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2篇

关键词:医院 经济管理 成本效益分析法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关于医院经济管理的运营分析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针对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办法,积极创新管理理念,应用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理论指导医院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强化医院经济运营中的成本管理,合理分配医院资源,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时展下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概述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概念

成本效益分析法指的是采取对各种项目的全部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进行比较的办法来实现评估项目价值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中的决策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成本比较和效益比较两种方式进行,目的是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在一些公共卫生事业项目中,经济效益量化的一些评估工作实施经常会用到成本效益分析法,使用该方法可以将项目的所有投资成本和经济收益全部罗列,然后进行量化。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实施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经济管理人员 的成本控制意识进行不断强化,有效减少医院运行需要的经济成本投入,进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经济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成本效益分析法实施办法

在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中,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实施办法是:首先对项目的投资成本进行确定,然后分析项目获得的额外经济收益,紧接着对实施项目需要节约的投资费用成本进行确定,然后根据已经确定的预期成本和经济收益制定对比表,最后实施表格数据的评估、量化。

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遵循规范性、分期核算、按照实际成本情况进行计价、权责发生制等基本原则,按照不同类型的成本核算对象有针对性的实施不同的成本核算办法。对成本效益进行相关分析时,必须将医疗补贴等能够发生固定资产折旧的经济项目纳入分析内容中。

二、医院经济管理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重要性

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重要服务单位,医院的经济管理是带有一部分的公益性质的,所以社会效益也应该在医院经济管理的考虑范围之中。医院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全面了解医院的经济活动,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成本。医院实施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活动完成评价分析,实现医院财务的有效整合和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合理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有效核算医院各个专科部门的医疗成本以及经济收益,有助于全面了解医院的运行状况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管理措施,进而有效改善医院的运营管理现状,提高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实现投资成本的有效分析控制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而不是通过提成的办法来实现医院的经营管理。

第二,有助于医院激励措施的制定及调整。在医院的经济管理中实施成本效益分析法,将有助于医院全体员工成本意识的树立。将成本节约工作加入医院员工考核内容之中,能够有效引导医护人员的节约行为,通过优质的医疗服务和较少的医疗费用逐步提升医疗质量,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推动医院的高效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在医院的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包括预测医疗成本、预算医疗成本、制定合理的成本计划、有效控制成本、成本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出的数据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相关措施的制定参考。现阶段,很多医院都把医院经济水平的提高归功于成本效益分析法,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成本效益分析法能促进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但它的使用必须在成本效益分析体制范围之内,这样才能确保医院整体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在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如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第一,建立完善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的医院成本核算。在关于新医疗经济管理制度的相关讲述中,关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特别给出了概念及方法介绍,对于该方法的实施明确了实施要求及实施对象,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实施对象制定了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这些都是医院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所以,应用新的医院经济管理制度,明确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要求,规范成本核算的整体流程,是现有条件下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有效结合经济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在医院的成本分析工作中,不仅仅要完成减少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还要确保社会效益的有效实施。例如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医院项目的开展判定,可以从成本、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在成本方面,量化试剂的支出成本、设备折旧使用成本以及操作培训成本和科研投入成本等;在效益方面,对于无法直接估计的或用金额难以衡量的隐性经济效益,可以通过评估的方式权重该类效益这样间接的办法完成。在医院的经济指标设计工作中,其主要设计思想是通过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及高效率的医疗工作实现患者的高满意度,根据这一设计思想,可以将社会效益有效的结合,进而使成本分析更加的全面。

第三,完善审核制度,实现良好的成本审核。在医院的成本核算相关工作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得到详细的阐述,但对于医院来说,良好管理体制的建立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医院除了具备良好的医疗服务水平之外,还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医疗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的医疗管理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另一方面,完善的成本审核制度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遵照全面的成本审核制度来有效限制医院成本支出等不合理的经济行为,这也是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及维护社会公益性的重要内容。

第四,重视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在国家的医疗制度改革中,对于公共医疗的相关卫生服务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医院的经济活动要以公益性作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强化医疗设施的经济投入和政府职责,有效缓解居民的就医负担,提供高效、安全、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随着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医院运营机制,实现规范化的经济运营,是保证医院社会效益的具体要求。医院作为国家公共医疗事业的主体,其经济活动的实施并不是以营利作为主要目标的,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高效、健康、安全的就医环境,这也是实现社会公益性的主要职责。

第五,在绩效考核制度中添加成本管理内容。在绩效考核制度中添加成本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浪费的情况,鼓励员工积极节约成本。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需要设立成本部门、利润部门和投资部门,在每一个部门确立明确的责任划分,制定符合实际的成本预算草案,进而考核部门员工的成本控制工作,然后根据成本预算与实际的成本实施对比来实施奖惩。所以,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明确的责任划分不仅是对医院内部权益的有效统一,更能实现利益和责任的有效分配,也有利于推动员工节约成本意识的建立,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推动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继续开展。

四、结束语

在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有效的应用能够使医院避免不必要的财务纠纷,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过程中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际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意识,实施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医院的实际运营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营方案,对推动医院整体经济的高效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3篇

[关键词]投资项目;效益评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37-03

一、财务效益评估

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是从财务角度,采用实际或者预测的财务价格计算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分析项目的评价指标和费用,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借款偿还能力,进而确定项目投资的财务可行性。

(一)项目的利润及分配情况

1.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或项目达到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它反映的是效益与代价的比例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当项目投资利润率≥行业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是可行的。

2.投资利税率

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税总额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税总额与总投资之比。其中,年利税总额=年利润总额+年销售税金。投资利税率的计算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当项目投资利税率≥行业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是可行的。在评估一些税大利小的企业的财务效益时,用投资利税率比用投资利润率更合理。

3.资本金利润率

资本金利润率是指项目生产经营期内的年平均利润总额或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资本金之比。它反映的是项目资本金的盈利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利润率=(年利润总额/资本金)×100%。

(二)财务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1.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是指项目从建设之日起,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的是投资项目的资金偿还速度。其表达式为:

ptt=1(CIt-COt)=0

式中:Pt为投资回收期;t为项目计算期;CIt、COt为第t年现金流入和流出。项目财务效益评估计算求出的投资回收期<部门或行业的基准投资回收期时,项目是可行的。且投资回收期越短,项目的财务效益越好。

2.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将投资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按设定的基准折现率ic折现为建设期初的现值的代数和,它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的是项目在计算期内的获利能力。其表达式为:

FNPV=nt=1(CIt-COt)(1+ic)-t

式中:FNPV为财务净现值;CIt和COt为第t年的现金流入与流出;n为项目寿命期;(1+ic)-t为折现系数。当净现值≥0时,说明其收益恰好等于或超过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该项目是可行的,且净现值越大,项目经济效益越显著。

3.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使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资金净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的是项目对其所占用资金的报酬、补偿和恢复能力。其表达式为:

nt=1(CIt-COt)(1+FIRR)-t=0

式中,FIRR为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得到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应与各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比较,内部收益率≥行业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内部收益率<基准收益率时,项目不可行。

(三)清偿能力分析指标

1.借款偿还期

借款偿还期是指项目投产后用于偿还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其表达式为:

Id=Pdt=1Rt

式中,Id为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金和建设期利息之和;Pd为借款偿还期;Rt为第t年可用以还款的资金。项目的借款偿还期在贷款机构期限之内的,说明该项目是有偿还能力的。

2.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项目财务抗风险的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式中,负债合计=(应付账款+流动资金借债+其他流动负债)+建设投资借款;资产合计=(应收账款+现金+累计盈余资金+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净值。当项目的资产负债率≤行业的平均水平时,项目是可行的,且资产负债率越低,项目抗风险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

3.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反映的是项目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表达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式中,流动资产总额=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流动负债总额=应付账款+短期应付票据+未付的工资和税收+一年内到期的其他债务。流动比率越高,项目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4.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往往用来补充说明流动比率。其表达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存货)/流动负债总额)×100%。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大于1为好。

二、国民经济效益评估

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评估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估的核心部分,采用较能真实反映资源价值的影子价格计算项目费用和效益,从国家的角度来考察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需要国民经济付出的代价,以确定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估是以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大小来考察的,因此在评估中有必要分析和计算项目的经济费用与经济效益。

(一)经济费用

经济费用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是指项目使用投入物所产生并在项目范围以内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费用。根据投入物的不同,直接费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现为其他部门为供应本项目投入物而增加的社会供应量;减少对其他项目投入物的供应而转移过来的那部分效益;国家因增加进口而多耗的外汇支出或因减少出口而损失的外汇收入。而间接费用则是指由项目引起的但在直接费用中未得以反映的费用。

(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它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以内以影子价格计算的经济效益。根据产出物的不同,直接效益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一般表现为项目投入生产以后所增加了的国内的中间产品或最终消费品;被替代企业因为减产而节省的资源的效益;增加出口所增收的外汇及减少进口所节约的外汇。而间接效益则是指由项目引起的但在直接效益中未得以反映的效益。

(三)转移支付

项目与其他社会经济实体之间,不发生资源变动的纯粹货币性质的转移,叫做转移支付。这些转移只反映资源分配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在项目和其他社会经济实体之间的相互变动,最终并不影响社会资源的增减,因此,它在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中应予以剔除。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金、补贴、国内借款利息及土地费用等项内容。

黄凌栖:投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的探讨三、社会效益评估

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估,是从社会角度分析出于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价投资项目对实现国家或者地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

(一)社会价格的确定

1.社会价格

社会价格是指在项目收入对社会会产生影响的前提下,项目的投入物和产出物的价格。其表达式为:社会价格=影子价格+收入分配影响。收入分配影响是指项目收入对社会的影响。

2.社会价格的确定

项目产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C、V、M。其中,C指项目费用流量,V指目前的消费,M指积累,则V+M为项目的净收入。因此,C+V+M即为产品的社会价格。要注意的是,这时的社会价格是在未考虑收入在地区之间分配的价值差异情况下确定的。

(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

1.定量指标

(1)就业效果指标

单位投资就业人数=新增总就业人数/项目总投资=单位投资直接就业人数+单位投资间接就业人数

其中,单位投资直接就业人数=本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本项目直接投资(万元);单位投资间接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新增的就业人数/相关项目投资(万元)。若某地待业率高,则其单位投资能提供的就业人数越多越好;若某地劳动力紧张,则该指标的权重应减少。

(2)分配效果指标

分配效果指标,用来检验项目收益分配在国家、地区、企业、职业之间的分配比重的合理性。其表达式为:国家收益比重=项目上缴国家财政的利润、税金/(利润+税金)×100%;地方收益比重=项目上缴地方财政的利润、税金/(利润+税金)×100%;企业收益比重=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利润+税金)×100%;职工收益比重=职工个人收入/(利润+税金)×100%。

在分析时应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项目资金来源构成要与收益分配比重相适应。衡量比重时应遵循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二是项目的地区分布状况。地区越贫困落后,国家收益比重应越小,地方和企业收益比重应越大。

2.定性指标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对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当地人口、人民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当地城市建设、社区服务设施、社区安全稳定、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

四、不确定性分析

由于投资项目的数据受客观条件和主观预测能力的局限,评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计算这些因素对投资决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影响程度,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以估计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

(一)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计算分析产量、成本和盈利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盈亏平衡点的位置进而判断项目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在平衡点上,企业盈亏相抵,该平衡点越低,表明投资项目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根据生产成本及销售收入和产量之间是否呈线性关系,盈亏平衡分析又分为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在此仅分析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见图1。

图1线性盈亏平衡分析

如图1所示,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A称为盈亏平衡点,即产量为Q0,销售收入为B,成本为C时达到收支平衡。在A点的左边,总成本大于销售收入时,项目发生亏损;在A点的右边,销售收入大于总成本,项目获得盈利。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测定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判断其敏感程度的一种方法。

1.敏感性分析的作用

敏感性分析大致上反映出一个项目的风险程度;敏感性分析提高评估中经济效益指标的可信度;敏感性分析可以鉴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为项目的实施过程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敏感性分析提高管理者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之可以从风险的角度选择优秀的方案,从而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方法分类

根据评估中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的个数,敏感性分析可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就是研究因一个不确定因素变化对项目经济效益影响的敏感程度的方法。在分析时,假定其他因素都不改变,只分析最敏感的一个因素,因而单因素敏感分析往往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往往可以得到敏感性曲线。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多因素敏感性分析要研究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不同变化幅度的多种组合情况。若分析两个因素同时变化的敏感性,可得到一个敏感面。

3.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敏感性分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选择不确定性因素;设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范围;找出敏感性因素并计算敏感性变化幅度;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参考文献]

[1]周惠珍.投资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池晓辉.项目投资决策的不确定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蒲建明.项目投资与融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吴德庆.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瞿天易.长期投资决策的研究——林业投资决策引发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5).(责任编辑:张彤彤)(上接第127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几种循环经济模式各自的特征又能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吸取成功模式的经验,运用到自身的生产过程当中,开拓出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企业应形成并逐步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共生链,全盘考虑各个生产环节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和相应的处理方法,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形成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环境效益,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伟,白梅.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9(4):80-83.

[3]曲格平.循环经济的经典模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1-07-24(15).

[4]蓝庆新.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6(2):65-67.

[5]西闻.广西贵糖创新发展循环经济[N].消费日报,2008-01-09(A02).

[6]王志刚.鲁北化工集团工业生态园发展循环经济概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25-26.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4篇

关键词:成本效益分析法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近几年医院在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相关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部分公里医院中存在资源浪费、经济性与公益性失调的问题,这不仅会给公里医院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甚至会影响公里医院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确保公立医院能够持续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对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很有必要。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简介

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比较,能够得到可获得整体效益与投入成本的数据,能够对项目价值评估,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在经济管理中,能够实现小成本投入,最大化收入效益的效果。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实施步骤:一是明确项目成本;二是确定项目能够节约的成本以及能够获得的额外费用;三是制作可获得效益与预期成本相应的报表;四是对该项目的收益、成本进行量化、评估。

二、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够对各专科运行情况掌握

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对各专科的效益、成本进行核算,进而管理层人员能够通过核算所得到的数据对专科指标进行及时、全面的掌握,了解医院实际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状况的管理规划,进而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公立医院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能够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公立医院中的经济管理半酣了经济活动的分析与评价、医疗服务、医院利用信息以及财务管理等等,为了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注意经济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很有必要。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对经济活动的成本进行科学的计算,合理的控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因此在公立医院中实施成本效益分析法能够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社会效益、经济成本综合考虑

公立医院中存在部分难以用金钱进行衡量的隐性效益,进行成本分析时可以对该部分隐性效益赋予权重,应用间接的形式表达。社会效益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并且医院必须保持对项目分析的客观性、全面性。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对医院的经济成本、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医院保障制度。

(二)成本控制,医疗资源利用充分

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应用的目的之一,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促进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我国在扩大公立医院与发展私营医院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根据我国国情,由于人口较多,为了确保能够有效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必须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公立医院来说,成本控制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应加强对成本的核算、分析,促进公立医院的长远、健康发展。根据相关医院效益评价研究,选择公立医院16项效益评价指标,为了对这16项指标进行论证是否合理,本次研究共发放了100份医院数据问卷调查,调查的人员包含医生、药剂师、管理人眼以及护师等,共收回有效问卷697份,应用SPSS软件因子分析法确定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应用少数几个因子对多指标或者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首先应对数据进行表述性统计,本组所有指标中均值最高的三项分别为平均每位医生的出院人次数、病床使用率以及社会评议良好率。其次对原有变量因子进行分析,本次研究应用巴特利特球度与KMO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909.596,相应概率接近与0,结果认为单位阵与相关系数矩阵存在显著差异。最后进行因子的命名解释,本研究应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并按第一因子载荷进行输出,

(三)经营数据监控与反馈

管理部分应对各项收支数据进行核算、分析,对异动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映医院的实际运行状况与经济运行能力,及时的向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反馈,促进开源节流工作的同时,让支出得到有效的补偿。

(四)注重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担负社会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应始终坚持、维护公益性质。公立医院不能将医疗经营性收入与”以药养医”作为大比重收入,如果公立医院将医疗经营性收入作为生存发展的空间,就不能体现自身公益性。由于公立医院公益性与政府投入以及使用效益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在投入水平方面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公立程度有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柳红玉.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J].财经界,2014,(27):52-52,120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5篇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社会效益

经济法作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追求的社会法,它所追求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提高。而经济效益追求的只是单纯的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则是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的整体效益,其中的社会效益包括政治、人文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社会效益才能被经济法所追求。本文以社会效益在经济法中的集中体现探究经济法的价值。

一、社会效益在经济法价值中的集中体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处于效率经济的阶段,我国在这一阶段所确立的经济法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由此,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果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那么经济效益是否就是经法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总体的经济效率,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利润效率等方面,因此,经济法中的效益主要是指经济量的增长和经济质的增长的总效益。其中经济质的增长就是指经济指标不断增长的同时,同经济效益相对应的社会效益也在快速增长。经济质的增长就是经济量的增长发展到一阶段衍伸出来的一种社会效益,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同存在时,就有专家称“经济法的效率观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而是应该表现在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效率上。这种社会效益不仅包含了获取经济利益相对的最大化,也包含了通过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发展目标和利益、利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优化等社会效益的相对最大化。”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社会效益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其中包含了经济效益。从传统、当前和未来的角度来看,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应该能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而不能仅仅将经济效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涉及范围更为全面的社会效益才应该作为经济法价值追求之根本。社会效益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目标,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效益得到更多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传统上的延续传承,也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种财富创造的衡量指标,简单地说,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获得最多的财富,而社会效益则除了最求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无形财富的获得,这种无形财富的收益不仅包括一些现实的收益,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收益。

二、社会效益应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追求

(1)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法的价值追求。从经济法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将社会作为最大利益的享受主体而存在,因此具有浓厚的社会性。社会整体的利益从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所追求的不是单一体的利益,也不是追求整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将个人利益和整个国家利益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从社会角度思考经济法的追求利益就是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即综合利益,其中综合利益的对象包括多方面,多种经济利益进行交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可以作为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2)从实质公正角度分析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经济法作为法律的一种,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即公正。公正一词,从古至今在学术上很难给其下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定义。经济法作为反思现代法律特点和缺陷的产物,随着现代法律的逐渐完善,经济法也在不断的完善。现代法律形式虽然在不断追求完善之中,但是民商法作为形式公正法律依然存在,这种法律的存在从实质上来看,对社会的整体利益无法起到推进作用,因此,现代经济法基本上是以实质公正作为经济法的主要依据。现代经济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类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可以起到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作用,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可以起到对弱势群体进行扶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扩大和增加,充分迎合了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目标。

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律之一,所维护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单一体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经济法追求的社会效益是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其他社会要素的综合效益的发展。从实质公正的角度思考,社会效益仍然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李永成.论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法调整[J].经济法学家.2009(12)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6篇

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一、引言

由于人口较多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大量缺失,并伴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使得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其中,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经济效益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个地区开始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各个地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全国生态农业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使得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热点问题之一,也成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

其中,对于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衡量是我国学者当前对于区域生态经济的主要研究内容。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多用指标体系来描述和分析区域生态经济效益,但是缺少能够整体反映人文要素、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协调、合理布局与分布的空间统计分析指标,致使现有的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能够真正评价生态效果,导致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割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立更为全面的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真正的将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出来,达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使之能充分反应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内涵和经济实质,目标明确,测算方法准确规范。[1]与此同时,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估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系统,在确定指标体系时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同级指标之间的互斥性,分级分层次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合理。

(二)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使其数据采集较为方便合理,选取的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指标。定量指标可通过数据对经济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并便于检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定性指标则很难获取相应数据,使得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较好的反映以及比较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别。且采用的指标一定要具有实用价值,如果构建的体系较为完整和规范,但不适用于大部分区域,体系的推广不可能完成,使得其对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没有较大意义,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意义。另外不要过分追求指标的覆盖范围,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三)全面性和综合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应在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全面的、综合的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经济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可以体现其大致的发展现状并将相对重要的指标归于其中,使得指标体系覆盖全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关键,可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和共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生态环境基础的发展状况(地质地貌、大气、土壤等)、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其指标的构建原则,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建立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的对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其生态经济效益的各类因素,从而实现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将衡量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划分为综合经济发展、人均影响、社会影响、公众影响、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综合生态指标几个方面,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因素

其中,综合经济发展中的绿色GDP是指区域GDP减去社会生产生活的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损失,它能够客观的评价区域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可由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计算得出,环境破坏损失由生产生活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出量得出。绿色GDP/区域GDP越大,证明该区域经济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而符合生态条件的产业占区域总产业的百分比、生态产业产值占区域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这两个指标则反映生态对其区域是否存在重要影响,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较好,比值越大,说明生态经济在此区域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区域财政收入和国家对地方的财政补贴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社会因素

社会影响方面的指标,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可以体现出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可以直接获取数据。城市用地面积由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公园建设用地来计算。公众影响方面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可以由有节能消费习惯居民比率来反映,而公众对于其环境的满意度这一定性指标,虽然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表达,但可以对其进行赋值,公众对其非常满意为2分,对其不满意为-2分,认为环境对自己无影响的为0分,用其进行定量分析。

(三)生态因素

其他生态指标中的资金利用率=生态回收/生态投入,这一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区域生态保护是否到位。生态投入则可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投资进行计算,生态回收根据资源回收利用产值的金额,此比值越小,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经济效益较好。区域生态效率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影响价值的比值[3],经济发展水平可用该区域工业总产值计算,环境影响价值可以生态投入来计算。突发灾害损失则可根据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而资源利用这一因素中的单位GDP能耗、水耗和单位土地面积较好的反映了该区域的大体能源消耗,人均用水量、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能源利用则反映出该区域的自然能源是否丰富,能否在生态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由于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该指标体系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基本选取了适合各个区域大致特点的指标,可以适用于各类区域。评价一个区域的生态经济效益,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下一步则应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进行结合,同步提高,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

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区域生态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权重的研究,学者们大都采用专家调查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评价方法。对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首先应对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赋予其权重,对其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本文认为现阶段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所以对其指标体系中的社会因素赋予权重0.15、经济因素0.35、生态因素0.5。其中,经济因素中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影响这两方面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较为重要,都能表现出生态经济对于其区域整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所以两个方面各占整体经济的0.175。社会因素中的城市建设可以明显的反映出区域城市建设对整个区域经济所做的贡献,占整体经济的0.09,而公众影响对初期生态经济建设的影响相对较少一些,因为它所带来的效益是长期的,在初级阶段影响较为浅面,所以它占整体经济的0.06。生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利用、节约、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较为明显,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资源都对经济效益产生较大作用,环境保护则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较大,使得区域的生态效益得到提高。所以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整体经济的0.1、0.15、0.15。具体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将具体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对整体的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再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护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使得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限于论文篇幅,将在下文述及。

五、结语

构建较为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下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奠定良好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实施,加快实现我国“青山绿水、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2]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

[3]郭莉,郭亚军.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6(8)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7篇

关键词:节水改造 经济分析 桑干河灌区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27-02

一、概述

桑干河灌区地处山西省朔州市腹地,是朔州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基地之一,灌区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巨大的推动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是影响和制约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由于降雨量减少,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年增长,用水量相对集中且增大,加之流域上游许多水利工程的兴建,致使河道来水量逐年减少,灌溉水源严重不足,有些灌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灌区内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了灌区内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供需水矛盾进一步尖锐,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水投入,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高现有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是十分必要的。

灌区节水改造要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国土规划、流域规划、农业区划相协调、水资源的利用要考虑国民经济部门及社会生活眼前和长远的需要,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本地区水源,结合灌区工程的现状,通过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水损失和田间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实现灌区节水增效、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目的。节水改造工程的原则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达到节水改造的目的。

二、经济分析

(一)费用计算

建设项目的费用包括项目的投资、流动资金和年运行费用。

1.投资。按照现行价格计算的工程估算静态总投资及分年度投资见表1。

本工程还应分摊枢纽、灌区总干渠渠道及建筑物投资1200万元,参照相似工程及初步计算,估算投资转换为影子投资的转换系数取为1.0,静态投资扣除计划利润及税金部分的调整系数为0.09,见表1.该项目经济分析期为32年。

2.年运行费。年运行费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计算,固定资产形成率取95%,则年运行费为3641.77x95%x3%=103.79万元

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额按年运行费的30%计为31.14万元,在第3年投入,第32年回收。

(二)工程效益

1节水效益。采用影子水价来计算工程的效益。预测出境影子水价为0.68元/m3项目每年可供给首都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458.30万m3,则每年工程效益为458.30x0.68=311.64万元。

2.农业增产效益。本工程实施后,灌区可改善灌溉面积5.35万亩,调查分析灌区农作物适时灌溉后,权衡耕作条件拟定其增产指标如下表。

小麦、玉米等的影子价格参照《投资项目评价与经营决策信息资料》中市场价格计算。

取水利分摊系数为0.5,计算农业灌溉增产效益见表4。

总产值与主产品的倍比系数取1.05,经计算本工程实施后,农业灌溉增产效益为513.67万元。综上该工程完成后,每年实现效益825.31万元。

(三)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

评价指标采用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经济净现值(ENPV)。社会折现率8%,基准点为开工第一年年初。

经计算,

a、经济净现值

式中:ENPV--------------经济净现值(万元);

is---------------------------社会折现率;

B------------------年效益(万元);

C------------------年费用(万元);

t-------------------计算期各年的序号;

(B-C)t------------------第t年的净效益(万元);

计算得ENPV=3185.17万元.

b、经济效益费用比

式中:EBCR----------------经济效益费用比;

Bt-------------------------------第t年的效益(万元);

Ct-----------------第t年的费用(万元);

计算得EBCR=1.59

c、经济内部收益率

计算得EIRR=14.7%大于is=8%

该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0,表明国家为这个工程付出代价后,除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的社会盈余外,还可得到3185.17万元现值的超额社会盈余,所以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四)财务分析

1.供水成本分析。本工程项目以农业灌溉为主,为减轻农民负担,水价以成本核算如下。

本工程供水成本包括基本折旧费和年运行费及流动资金利息。并只计算新增成本。

(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为3641.77万元,投资固定资产形成率取95%,为3459.68万元。

(2)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固定投资的3%记为103.79万元。桑干河灌区有一定的自筹能力,不考虑银行贷款。

(3)基本折旧费。本工程折旧年限为30年,按直线折旧,年折旧率3.33%。

(4)年运行费。工资福利费。本项目为节水改建工程,工程完工后不增加灌区年工资福利费。燃料动力费。灌区为自流灌区,项目实施不增加年燃料动力费。工程维护及其他费用。此项费用取固定资产投资的1%为34.60万元。综上,年运行费用新增34.60万元。

本项目节水改造面积5.35万亩,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每年农业灌溉用水11255.84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2;经计算灌区农业供水成本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0.0256元/m3,成本计算见表5。

2.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评价指标采用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财务基准收益率6%,财务分析期为30年。

依财务现金流量表的数据,经计算,

财务内部收益率:9.9%

财务净现值:(i=6%)3855.02万元

动态投资回收期:14.2年

综上所述,本项目在经济上合理,符合国家标准,管理单位财务上不仅可维持运转,还有一定收益,故本项目是可行的。

(五)敏感性分析

为了考察该项目在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在其投资及效益可能浮动的范围内拟定了三种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即投资增加10%;效益降低10%;投资增加10%,效益降低10%。计算结果见表6,从表中结果可知,此项目在经济上具有较大的抗分险能力。

三、综合评价

桑干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实施后,大幅度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每年可节水550.90万m3,可输向下游,改善首都地区水资源环境,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效益。此外,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可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有助于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对维持项目区地下水补排平衡,加大河川径流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第8篇

植树造林是我国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在绿色发展意识逐步提升的今天,各区域市政工程中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视度及支持率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作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得到了落实和科学的分析。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保障景区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管理者做好管理及规划,提高各项工作的有效性。以下简单分析景区植树造林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重点针对景区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景区;植树造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改进策略

1景区植树造林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1植树造林现状分析目前,景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它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地方生活环境;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旅行需求,其具备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随着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及竞争压力的不断变化,景区的植树造林活动也陆续得到落实和重视,但是植树造林中的科学性和整体协调性依然有待提升,针对地方种植规律及特点的分析不足,对于植树造林活动的经济效益过度重视,在不同阶段的景区管理及结构调整需要在后期的实践中亟待改进。

1.2植树造林中存在的不足在绿色意识有了较大提升W的社会现状下,各景区虽然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度有所提升,但在其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在各项工作的执行力不强,同时也可以通过造林的成活率进行评价。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植树造林的种类少。按照种植种类的不同,植树造林活动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景区植树种类的多元化发展,无法拓展景区植树造林的结构[2]。其次,客流量过大,降低了植树造林活动的质量。在节假日期间,较为著名W的旅游景点都会迎来客流量的高峰期,此时,人为活动无意间的破坏也极易降低植树造林的成活率。第三,管理不足,造成景区树木被偷盗、砍伐现象时有发生,无法保障景区环境的完整性。

2景区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分析

2.1.1制定较为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对于景区而言,进行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依然在于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因此,在景区造林活动的经济效益分析中,需客观的进行评价,将人工造林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景区自身的资金投入进行比对,从而得到相应的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景区的前期投入计算中需将人力成本、采购成本、管理成本等纳入计量范围。

2.1.2重视风险因素分析在市场竞争中,风险与效益是并存的,要想提高景区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需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如植树造林中加强对群众需求的分析,有意识的调整植树造林的结构,从美观度及环保角度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按照景区现有的地质条件来进行树木的种植,降低树木种植中病虫害的出现概率,提高景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合理安排植树活动,避免因季节气候原因造成的树木死亡。强化管理,以技术为引导降低其管理中的经费开支,提高植树造林的科学性、技术性。

2.1.3拓宽景区的发展思路景区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从多角度入手,片面的依赖政府补贴、旅游收费是非常不可取的,此时,拓展发展思维,提高景区资源开发意识及资源利用率十分关键。景区可以拓宽服务内容,增设污染性小的旅游项目,在保障种植密度的前提下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

2.2生态效益分析植树造林能够带来的生态效益对于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特别是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今天,除了能够有效地改善地方气候环境外,植树造林对于缓解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也十分有利。加强景区植树造林,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管理者需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3提高景区植树造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措施

3.1科学计划,确保植树造林工作的有效开展景区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好科学的规划,管理者可以按照景区长远的发展规划来进行引导,为该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较好的环境。如科学选址、种植品种选择及种植团队的构建等,按照景区现有的条件安排好上述工作,制定阶段性种植目标,确保植树造林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制定较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群众参与监督等形式来降低人为因素的破坏,适当的奖惩与激励,确保景区植树造林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3.2加强树木种植管理在景区植树造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种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地降低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3.3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种植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4结语

植树造林既是我国长远发展大计中的重要支撑,也是延缓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恶化的有效途径,景区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其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有利方法,因此,在景区的管理中,管理者需做好环境效益分析与经济效益分析,提升景区植树造林活动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加强景区植树造林团队的技术培训及能力培养,降低植树造林活动中的风险,在现有营林技术的支持下拓展和提升景区自身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艳君.基于生态和经济效益因素构建营林工作新模式[J].现代园艺,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