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10 06:35:33

细胞生物学论文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孕中期羊水;间充质干细胞;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已有研究显示羊水[1]和脐血[2]可以分离出MSCs,那么这两种来源的MSCs有哪些异同呢?为此本研究将对孕中期人的羊水及新生儿的脐血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并对其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组织工程选取种子细胞提供基础性实验依据,现报告如下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羊水标本取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吉林医药学院附属465医院妇产科,妊娠在15~22周的引产羊水35份;32份脐带血标本取自正常足月剖腹产或足月正常产乙肝病毒检测阴性的孕妇。取标本前均征得孕妇本人同意,研究获得吉林医药学院附属465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PRMI1640(GIBCOBRL),胎牛血清(GIBCOBRL),马血清(GIBCOBRL),1.077×103g/L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试剂二厂),细胞化学染色试剂盒(BASO公司),CO2培养箱(FormaScientific公司),荧光倒置显微镜(TE300,Nikon公司)。

1.3孕中期羊水MSCs的分离与培养羊水标本在室温下15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含10%胎牛血清(FBS)的PRMI1640培养液,制成密度为(1~5)×105个/mL的单细胞悬液,接种到φ60mm塑料培养皿中,置饱和湿度、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第3天首次换液,去除非贴壁细胞,当类成纤维样细胞铺满平皿达80%时,用0.25%的胰酶消化,用PRMI1640培养液制成浓度为4×104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到新培养皿中,记为第1代(P1)。每3d用含10%FBS的PRMI1640培养液换液1次,细胞生长达到90%融合时按1∶4的比例传代。

1.4新生儿脐带血MSCs的分离与培养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或足月正常产乙肝病毒检测阴性孕妇的脐带血50~80mL,放于含CPDA1复合抗凝剂的采血袋中,所有样本均在采集后12h内进行分离;将脐血用等量的DHank′s液稀释制成细胞悬液,细胞悬液沿管壁缓慢加入到相对密度为1.077×103g/LFicol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其比例为2∶1,注意液面清晰分层,以1500r/min进行梯度离心20min,然后缓慢吸取中间交界面细胞悬液至另一离心管,获得含人MSCs的单个核细胞悬液,加入含10%FBS的PRMI1640完全培养基,吹打并计数。以5×105个/mL的密度接种到φ60mm培养皿中,48h首次换液,以后每3d换液。换液用含10%FBS的PRMI1640完全培养基。在细胞80%左右融合时,用0.25%胰酶室温消化5min,适量小牛血清终止消化反应,吸管轻轻吹打,转入离心管中15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按1∶3比例传代。

1.5MSCs的生长曲线测定将传至3、5、8代的MSCs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5×104/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孔0.5mL;每天取3孔,消化后进行细胞计数,共8d。以时间(d)为横坐标,细胞数为纵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1.6MSCs的代谢情况检测传3代的羊水MSCs按5×104/mL密度接种于φ35mm的培养皿中。2d后分别对培养皿中的细胞进行POX、SB、PAS、αNAE和ALP细胞化学染色,显微镜观察、拍照。同样,新生儿脐血源性MSCs取第3代以后细胞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分析。

2结果

2.1羊水MSCs

从羊水中分离出的细胞,将之接种于PRMI1640培养基中,2~3d部分细胞开始贴壁,4~7d逐渐出现贴壁的MSCs,开始为圆形,逐渐伸出突起,呈成纤维样、梭形,最初散在分布,后逐渐在局部形成集落生长(图1)。一周以后MSCs迅速扩增(图2),约10d后可达80%~90%融合,扩增变缓,即可传代。传代后羊水MSCs5~6h即可贴壁,2~4d生长迅速,1周后即可再次传代。形态为均一的成纤维样的MSCs,呈漩涡样生长,即为羊水源性的MSCs(图3)。

2.2新生儿脐血MSCs

脐血的单个核细胞悬液接种于φ60mm的塑料培养皿中,原代培养6d后,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单个或少量呈集落生长的贴壁细胞,形态大多为椭圆形或短梭形,凸出于培养皿表面。粘附于贴壁细胞之上的造血细胞和其他细胞在换液的过程中逐渐被清除,10d后就形成细小纤维状小集落,20~25d后细胞集落不断地扩大并形成融合超过80%,细胞形态大多呈短梭形。传代培养后的脐血MSCs12h即可贴壁,4~14d生长迅速,10d后即可再次传代,细胞呈短梭形生长(图4,25×)。10代左右细胞生长状态开始急剧衰退,细胞颗粒化严重,增殖速度严重放慢。

2.3MSCs的生长曲线

人羊水源性MSCs生长曲线呈“S”形,传代后第1、2天为潜伏适应期,从第3天开始细胞增殖加速并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至7天达到高峰,以后进入平台期。通过对第3、5、8代新生儿脐血源性的MSCs细胞计数,绘制的生长曲线形状与羊水源性MSCs生长曲线形状相似,呈S形(图5);传代第1至3天为生长停滞期,第4对14天为快速增殖期,后即进入平台期。随传代次数增加,MSCs的增殖能力有所减弱。第3、5代细胞增殖能力最强,第8代细胞较第3、5代细胞增殖能力减弱较明显,但亦呈“S”形。

2.4不同源性MSCs的生物化学特征

羊水源性MSCs及脐血源性MSCs具有相同的生物化学特征,染色结果都显示:POX、SB染色为阴性,αNAE、PAS为强阳性,ALP染色有1%为弱阳性,这与文献报道的MSCs的染色特点相一致[34]。进一步证明了培养出的成纤维样细胞为MSCs。图1.4d羊水贴壁细胞图2.7d羊水贴壁细胞图3.10d羊水贴壁细胞图4.10d脐血贴壁细胞图5.羊水脐血MSCs生长曲线

3讨论

间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细胞组织工程的首选种子细胞之一。然而人骨髓中的MSCs含量较少,大约104~105个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只含有一个MSCs[5],这显然难以满足细胞组织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寻找MSCs的来源和如何在体外分离扩增MSCs就显得较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得到MSCs,我们分别对孕妇的羊水和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了MSCs的分离,并对所得的MSCs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以期得到更好的MSCs来源。

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我们主要参考了Friedenstein建立的MSC分离方法并做了适当的改进,利用MSCs的粘附性来获得MSCs。本实验将羊水细胞和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PRMI1640培养基中,3d后去除未贴壁细胞,待细胞单层长满80%后,用胰酶消化传代,本法可去除一些贴壁的非间质干细胞,经过几次传代后即可得到相对较纯的MSCs。

本研究中采用孕妇的羊水和新生儿脐带血标本都可以成功地得到MSCs,这与国外报道的相一致[6],可作为未来组织工程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来源[7]。两者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都非常类似,但是脐血源性的MSCs形态呈短梭形。明显不同的就是人羊水源性MSCs增殖能力明显要优于脐血源性MSCs,这一点可以从生长曲线与传代能力都得到较好体现。人羊水源性MSCs群体倍增时间较脐血源性MSCs倍增时间短,且人羊水源性MSCs的传代能力明显强于脐血源性MSCs。

综上所述,与脐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相比,羊水MSCs的获得更为可观,是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又一可靠来源。

【参考文献】

[1]冯建勋,腊晓林,马艳,等.两步法分离和培养人羊水来源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12):729733.

[2]田少奇,王丽,孙康,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多向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2):108111.

[3]ZiporiD.Mesenchymalstemcells:harnessingcellplasticitytotissueandorganrepair[J].BloodCellsMolDis,2004,33(3):211215.

[4]李现铎,耿红全,朱哲,等.羊水作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小儿科杂志,2006,27(9):449452.

[5]PittengerMF,MackayAM,BeckSC,etal.Multilineagepotentialofadult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J].Science,1999,284(5411):143147.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0-03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学科[1],其理论及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医学生物研究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必修课,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形成系统的全局观,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成为高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过程,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包括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组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涉及许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2]。因此现行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为例,分为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社会学、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细胞工程五个部分,共17个章节。而目前临床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学时安排为40学时,如果授课时每章面面俱到,不但与后继学科内容重复,而且学生势必觉得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如何将条理清晰、重难点分明、容量较大的知识点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是应该首先进行思考的。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进行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结合使用。主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杨抚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最大特点在于线条清晰、内容浓缩、重点突出、框架分明。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风格让其容易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和相互关系,不会陷入过多繁冗的细节之中而迷惑。辅助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优点在于各个知识点讲解得透彻详实,知识面辐射广,案例较多。在授课上,以主教材拉章节线条和框架,在对重要知识点扩展时,让学生参阅辅助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让其在学习中慢慢地参悟自我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其次,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备课时,查阅下游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渗透、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铺垫作用。对重复的内容要淡化或舍去,对延伸的内容要讲透。比如细胞膜与物质转运这部分,离子泵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药理的一些知识点,因此这一部分必须讲透讲深,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核糖体章节中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地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余设为学生自学内容[1]。再如信号转导部分,这部分新名词较多,转导路线繁杂,内容有一定难度。虽然在生物化学中将详细学习,但由于该内容会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如生理学、药理学等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抓主线轻细节,让学生建立一个受体、配体、信使、细胞信号转导特点和路线的宏观整体印象即可。此外,对于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将各个章节的一些最新动态、前沿专题引入。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一)重视案例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1]

由于授课的学生将来都要进入临床,他们关注的重点常为所学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工作。因此,经常会有初学者问我,学习细胞膜、细胞器这些内容,到底和今后的临床或者科研工作有多大关系?

因此在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特别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同时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01年以来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包括2001年生理或医学奖“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002年生理或医学奖“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2003年化学奖“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2007年生理或医学奖“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技术”等,通过这些对生物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一直活跃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前沿,并非只是过时、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设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这一章节,而此部分是很多院校细胞教学中的删除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细胞与亚细胞结构图的来源,以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培养过程,好奇而充满兴趣。生物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学科,任何数据的产生,都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以案例引入的方式简要介绍常规研究技术和方法。其重点集中在以显微镜介绍为主的细胞形态研究技术、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组分和亚组分的分离、测定技术。让学生对细胞的研究过程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对后续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病案的分析。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分章节讲述后进行相关的病案分析,将增强学生的兴趣,加大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比如在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中,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介绍,让学生对膜受体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讲授内膜系统中的溶酶体时,以“矽肺”和“痛风”为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加深对溶酶体的认识和理解。在细胞周期的讲解中,将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肿瘤治疗策略贯穿其中,举例讲述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和使用原则,加深学生对细胞周期运行机制的理解。

(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各种生理过程)多集中于细胞的微观水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应强调图形、动画、文字的三结合。如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中,学生很容易混淆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这两种运输的原理。在讲解中应对比图形并引入动画,将两者差异变得直观可辨,一目了然。在细胞连接中,涌现出许多关于连接的新名词,如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桥粒、半桥粒等等,光从语句上辨析,容易混淆。通过细胞连接总图的展现,各个连接类型的区别及其功能便清楚可辨,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完整的细胞连接通讯网络。又如细胞微丝和微管的装配,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在脑海中呈现出“踏车行为”这种动态的组装过程,一个几秒的动画,能让学生获取直观的印象。细胞信号转导的动画演示,能强化转导线路中的每个传输节点,能形象展示信号传递中蛋白修饰或结构的改变,以及之后信号级联放大的生物事件,让学生从冗长枯燥的文字表述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一些不易区分、不易理解的微观水平的分子事件的教学上,加大图形和动画的使用频率,通过动画图形之间的对比,区分相似事件,建立动态的概念,形成相互联系的全局观,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3,4]。

(三) 适当应用PBL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PBL教学法的特点[6]。在医学细胞学教学中,适当穿插PBL教学法。如细胞骨架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讨论。在内膜系统教学中,在讲述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及相互动态关系时,以“胰岛素如何合成、分泌”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胰岛素如何翻译合成”、“如何加工修饰”、“如何分泌出细胞”这三个问题,从而具体到“这个过程和哪些细胞器有关”、“每个细胞器扮演的什么角色”这些细节问题。通过讨论这些细节问题,最终完成对中心问题的学习[7]。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第一门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对仪器、动物充满好奇感,容易忽略对知识点的关注和理解。在初期实验教学上,应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将预实验所拍摄的照片及录像穿插在课件中,在操作关键点上进行讲解,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在中期实验教学上,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调实验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使用药品和操作步骤的目的性,得出实验的流程图。在实验过程中,提倡能够丢开书本,按流程图,有逻辑地进行独立操作,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拥有一个系列性、完整性较强的实验体系,并非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就能做好实验。此外,还应加强实验课堂最后10分钟的实验小结,让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助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2,8]。

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心态,对于部分有专业兴趣倾向和喜爱科研的学生,可开放实验室,让其根据相关的课题进行实践,过程中采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查文献、写综述、写实验方案、实验小结、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实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肖桂芝,刘朝晖.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3).

[2]张锦宏.曾军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

[3]王艳杰,孙阳等.“多元化”整合与优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9).

[4]李玲.秦军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5]杨飞.向光盛等,细胞生物学事件主导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

[6]李正荣.朱栋梁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

[7]方瑾.于敏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分子与细胞模块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8-01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课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以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纽带,讲述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及变化特点,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模块2、3相比,该模块从微观的细胞解读生命,宏观可以感知,“微观”的生命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抽象,涉及的内容相对枯燥,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细胞”,把细胞讲“活”,把课堂讲“活”,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挖教材,寻找“活”的入手点

细胞微小,但却是有生命的。在授课时,挖掘细胞的生命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使得学生在惊奇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学习兴趣。这些素材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编排顺序,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去挖掘。

在讲《绪论》时,细胞学说提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很多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是怎样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却是一个难点。结合初中内容,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衣藻、绿眼虫等这些单细胞生物,都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既承接了初中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悟细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加深同学们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从模块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模块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再上《绪论》的时候,我引导同学们看目录,从整体把握细胞:同学们发现都是以“细胞的”的形式来表达的,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的同学看完之后,发出“细胞”的一生的感叹。再次体验细胞是“活”的。

在“细胞”结构章末总结时渗透。如同客观世界一样,细胞有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如: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的核心,它与其他结构一起,使细胞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从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和免疫反应等功能。生物膜系统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将细胞分隔为各个小的空间。既能够分工也可以相互合作完成了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分泌,承担起生物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溶酶体的消化作用,线粒体的动力工厂、叶绿体养料制造车间的体现,都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

2 例子、图片增多,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确立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课程植根与学生生活的“土壤”,具体体现在:

模块教学中,图片较以前增加。仅北师大版《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有标名的就有106幅。所选用的插图都非常精美,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图文结合得非常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图片紧贴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构成生命的元素”中“患佝偻病的儿童”显示儿童缺钙的危害;“桃树的黄叶病”体现了果树缺铁的影响;“水是生命活动的第一要素”中“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7%”体现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新鲜与枯萎的花朵”直观体现水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这些图片均来自于生活,同学们能有切身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模块教学中,实例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如根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得到的启发,在“选学”内容中安排用各种人造纤维造成人工膜,对海水淡化的处理,制成的人工肾,血液透析膜等内容,在“开阔视野”小专栏中安排溶酶体与硅肺―― 工业上的职业病形成成因。涉及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提醒同学们对“开阔视野”、“选学”内容的关注,把图片、实例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方法。

3 教学方式灵活,“活”动多起来

绘制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由于多媒体的采用,使的教师动手绘图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平时的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黑板上勾勒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简笔画示意图,学生临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刺激,记忆更加深刻牢固。同时要强调注意突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特征,结构名称对照,使学生明白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实验、探究活动不能少。生物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开展好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的内容此外,在本模块的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完成教材中实验,而且尽量不要将探究性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

教学方法多样。对于微观的细胞,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抽象。因此,在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及比喻法等教学方法,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事物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好素材。“探讨细胞的衰老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高中生物新课程各模块内容中的每节都用“问题探讨”来创设学习情境,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自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和问题,让学生依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和“自我检测”中, 也设有大量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目的是要构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加上教师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方法教育;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95-02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完成好这项重大任务,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一项关键性的内容[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总体目标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融为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3]。事实证明,科学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蕴涵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当青年大学生一旦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大大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4]。

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方法与技术广泛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疾病危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5]。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既是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又是课堂理论技术的继续补充和深化。现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普遍是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从而得出可预知的结论。长此以往,其弊端逐渐显现出来:(1)泯灭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 习得的知识和技术高度碎片化,缺乏整合性;(3)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高度“休眠”,缺乏实用性,甚者产生“学无所用”的困惑。为了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效果评价等多方面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一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更新实验项目,统筹课程安排

以学校修订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为契机,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在开课时间上,系统教授完相应理论课程后,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效地衔接,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剔除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系统性强的实验项目;将学术研究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改造成符合实验教学要求和特点的综合性实验。如活血化瘀药通过诱导LDL受体表达降血脂的研究,经过适当调整,改造成膜受体表达检测的综合性实验。

2 自编实验教材,重新设置内容

根据精选的教学内容,编写《细胞生物学实验手册》指导用书。在教学过程中,以自编教材为主,并参考其他辅助教材。授课教师讲解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方法和应用范畴。实验一:细胞冻存复苏;实验二:细胞传代;实验三:细胞活性测定及结构观察;实验四:细胞成分分离纯化;实验五:外源基因转染;实验六:单克隆细胞株建立;实验七:药物筛选;实验八:细胞融合技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参考使用。

3 构建多层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实验项目的优化重组和交叉融合结果,构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三大模块:

(1)基础实验模块。基础模块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实验技术,如常用细胞结构观察技术、细胞内生命活动检测技术、细胞内组分分离技术等。通过理论讲解和动手实践,夯实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并且熟悉技术的应用范畴。

(2)细胞操作模块。细胞操作模块包括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传代培养技术、冻存和复苏技术、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评估技术、基因转染技术等。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细胞培养、细胞计数、细胞成活率的检测、MTT法检测培养细胞的活性等相关技能。本模块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的重点技能。通过本模块,学生充分掌握细胞操作的基本技能。由于细胞操作技术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干扰因素繁多等特点,细胞培养室在课余时间通过预约开放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以巩固学生细胞操作技能。

(3)探索性实验模块。本模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书撰写技能,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出科学假说,撰写项目研究申请书(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申请书为模板);二是实验设计能力,给定选题,根据已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现有教学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其可行性。学生以项目为核心,以团队为单位学习知识、参与实践、完成项目。通过本模块的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 全面开放实验室,以科研带动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有限的教学课时已不能满足实验的课程设计。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方式、手段的革新,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实验设备资源的开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设备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合理的实验方案申请适合的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完成技能训练或实验设计;教学内容的开放,也就是教与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的选择,实验运行的环节,完成实验的形式的开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 建立相对合理的模块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以原有单一的考试或实验报告成绩来考核。我们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因此评价的指标也应该以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为依据。以现代的教学质量观来指导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考核指标,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实验模块(20%)、细胞操作模块(30%)、探索性实验模块(50%,其中标书撰写占20%,实验设计及操作占30%)。

二 存在问题与对策

1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实验教材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把教学重点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转向学生主动学习,问题在于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等知识学生是不可能生而知之的。查阅现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不难发现现有教材几乎没有关于这些方法论的介绍。教材编写方式都是独立且结论式的,由科学原理、材料、步骤甚至实验结果构成教材内容。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专门编写了符合科学方法教育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详细阐述各项实验技术的性质、操作程序、适用范围,将方法融于结论性知识的陈述中。

2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细胞生物学实验所蕴涵的科学方法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根据实验目的而进行的实验原理构思的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整理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等。细胞生物学基础实验、细胞操作和探索性设计,这三层次内容是相互连接、不断递进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基础实验侧重仪器使用及数据处理方法,细胞操作实验重视操作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和结果的分析归纳方法,而探索性设计重视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各项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我们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遵循由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以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开放性实验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从而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为不教”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科学方法教育是提升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6]。细胞生物学实验科学方法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实验技术、科学研究方法及获得的丰富体验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在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能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阳国亮. 高校应加强科学方法教育[N]. 中国教育报, 2009-05-25.

[2]王尚芝, 韩静, 孟双明, 关翠林, 王海清, 郭永. 大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3): 95.

[3]丁建洋. 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大学本质的回归[J].中国高教研究, 2011(08):72-76.

[4]郝京华. 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问题[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6):16-20.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分层次教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80-02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四大前沿生命学科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基础理论学科,是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概念的引入,使得这门曾以显微形态为主的学科逐步发展为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为主的功能性学科,即分子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一门连接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针对研究生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经过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研究生必须具备追踪世界研究新进展、快速有效地阅读文献、熟悉必要的实验方法、良好的个人表达能力等。本课程组结合本校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方法,改变既往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三种授课方式。在讲授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介绍细胞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追踪世界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寻找和设计科研课题、如何有效阅读中外文文献、如何更好的做好课题和论文汇报,以期使得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综合锻炼。

一、分层次教学

由于农业院校研究生来源不同、基础不同,农学类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细胞生物学,生物类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细胞生物学,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对研究生阶段《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要求不同,使用统一一致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以及不同专业的需要。近年来,课程组对不同专业研究生进行调研,根据研究生对本课程的不同需求,对研究生进行了“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其关键是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分层次教学”的目标就是“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依据研究生的专业及知识背景进行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快速融入自己的科研课题,提高学习兴趣。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首先,根据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和现在所学专业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需求,划分教学层次,建立相应的分级教学班,进行分班教学。根据教育背景与专业情况,将细胞生物学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生物类专业提高班和非生物专业基础班,突出对不同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班的学生,教学内容适当加深、加宽,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以保证研究生对细胞生物学前沿内容的掌握;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加强基础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在教学中,课程组认真研究所授教材的内容,并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并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适应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三)教材分层

“分层次教学”首先体现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新理论、新知识、新案例、新观点层出不穷,选用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根据细胞生物学的这一特点,综合考虑国内外最新教材,我们选用最新版的由《Genes》系列的作者Benjamin Lewin主持编写的《Cells》为教材,结合相应国内外学术期刊的论文和综述,以及桑建利老师编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王金发老师主编的《细胞生物学》中文教材,并推荐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细胞生物学》(翟中和主编)及韩贻仁老师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种教材作为参考书。

《Cells》共分为17个章节,每章均由一名或多名本学科的世界知名专家编写,书中包含大量电子显微图、荧光图及精美的手绘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细胞中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细胞生物学涉及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学生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较难把握[1]。《Cells》在编辑中的显著特点是以“关键概念”开启每一节的内容,并且强调了贯穿本节的主题,使得同学们能够抓住主线;每个章节还有“展望”的内容,涉及一些研究人员正在攻关的科研课题[2],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凝练科学思想。同学们还可以《Cells》配套的网上资源(http:///cells)获取相关实验技术等其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机制,注意及时反映国际学科前沿发展及热点问题,注意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和特色。同时,我们也将“分层次教学”的模式贯彻到教学资料库的建设工作中,建成了适用于各层次教学所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中英文教材、参考资料、题库等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系列化教材体系。

二、多媒体教学

细胞生物学主要讲授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探索生物体细胞发生、发展、成长、衰老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比较微观,细胞生物学所讲述的内容是用肉眼观察不到的,必须用各种显微镜,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等一起才能观察到[3]。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动画的制作,可以将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拓展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图表、生动形象的三维动画,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述“细胞的内吞与外排”、“细胞内的信号的级联放大作用”、“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周期调控”等内容时,教师利用课件、动画的使用,充分应用音像效果,直接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能强化记忆,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互动式教学

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点,采用专题讲座、论文和综述汇报、专题讨论三种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课程组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做了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们对于细胞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增强了他们凝练科学问题的能力,受到了普遍好评。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融合了课堂专题讨论、学生的论文和综述汇报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科研写作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本课程作为研究生课程,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已显示出一定的特色。一方面,授课教师为多年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资深教师和一直在实验平台前研究的中青年教师,熟悉若干领域的研究进展,讲课注重个人体会和总结;另一方面,教研室着力推行教改,平时授课过程中贯穿对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介绍和对前人创造知识历程的介绍,启发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另外,根据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采取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考试则采用读书报告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投身科学探索的热情,调动学生总结科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口头讲述的能力。近年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宝娟,张盛周,朱国萍.诺贝尔奖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32(3):497-500.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癌症;寄生物种;血液酸毒化;"顺其自然" 规律。

现代医学普遍存在诊治癌症的思维方法问题,用现代先进仪器可以看见已癌变的细胞,但不分析其为什么会癌变?在什么条件下组织细胞才可能变异为癌细胞?形而上学的方法未能看清癌症的本质;诊断结论诠释致癌因果关系不明,无法阐明癌症的病因和病机;因而所谓正规的治疗方法存在伤害人体元气、加重病情、危及生命的副作用。如,手术、放疗可以作为净化血液、抑制癌细胞亢进之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化疗存在巨大生命风险应该寿终正寝,基因疗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没有抓住治愈癌症的主要矛盾--净化血液。世卫组织建议禁烟限酒、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加强适度运动锻炼等方法预防癌症是正确的,但人们认为患癌症只能"听天由命" 了 。都说"癌症是绝症"已深深印证在人的脑海中,包括医师患癌症也是惊恐绝望地消极等待"天命" 。使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没有降低。此不单是医学科学技术问题,还是思维方法问题,破除迷信问题,令人十分着急!癌症发生、发展和康复过程中,患者还受到严重的精神惊恐伤害,故癌症属全身性慢性的血液心身疾病。它绝不是生长了癌肿的问题,不仅要治疗已病的躯体,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心理治疗。

一、我国诊治癌症的积极因素

我国拥有诊治癌症的许多积极因素,基本已具备攻克癌症的条件。

(一)《每周文摘》的记录

2012年笔者在《每周文摘》(2012年11月13日,每周文摘,第6版,书摘)上阅读了凌志军的文章,他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是中国时政作家,他从事记者工作30多年,报导过无数精彩的新闻事件,出版过《交锋》、《联想风云》、《中国的新革命》、《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多部畅销书。2007年,他罹患癌症,却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了《重生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这样的文化战线的战士敢于与西方错误的癌症理论交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惜笔者无法与他联系上。

(二)我国《参考消息》的转载

现代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普遍具有全球视野,经常转载一些世界性和时代性的医学科学技术前沿消息,这对引导我国创新发展方向十分重要。西方当前也有科学家认为"盛行的癌变理论是错误的","癌症治疗革命将让化疗寿终正寝","一种指引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抗击癌细胞的癌症疗法被一本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评为年度突破"。如:

1.《参考消息》转载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盛行的癌变理论是错误的。癌肿的起因不是少数基因突变引发细胞以不受限制的速度生长,而是整个染色体发生紊乱,正在研究找到阻止这些基因突变的办法,目的是关闭引发癌变的'开关'。但是基因疗法基本上未能获得多少有意义的结果"。(中国《参考消息》报2011年7月29日)。《参考消息》转载该文指出了癌症是因为整个细胞紊乱,才伤及染色体和基因变性。所以,研究基因疗法治疗癌症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没有抓住致癌的主要矛盾"净化血液"。

2.《参考消息》转载【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报道】如下信息:"癌症治疗革命将让化疗寿终正寝","癌症治疗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而这可能意味着化疗的寿终正寝" (2011年6月26日《参考消息》报第7版) 。

3.《参考消息》转载:癌症免疫疗法获评《科学》'年度突破',其称:"一种指引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抗击癌细胞的癌症疗法被一本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评为年度突破( 2013年12月21日《参考消息》第7版)。转载此消息可以说明依靠人体"内力"治疗癌症是正确的。因为,癌肿是人这种高级生物体的防卫性反应(生物应激性反应),这对净化血液有利。只关注癌肿的"攻击"疗法还存在生命风险。

(三)中医治疗癌症

中医治疗癌症有优势,也存在一些需要与时俱进的问题,克服后便可以大大提高癌症的治愈率。中医药学是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医学,中国文化和自然观、哲学观、思维模式无不在中医药学有着深深的烙印。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使用自然物、自然疗法及创新研发生物产品激活人体"内力"诊治癌症,尤其在防治慢性病方面是中医的特长和优势所在。

中医认为癌症的病因病理主要为:气,血,痰,毒,虚造成。即是气血不和,痰湿不化,毒邪为患和脏腑虚损为主因。但中医"病证分离"则不利于临床发展。因为中医用直观的不含辩证法的朴素唯物论观察癌症,未能进一步弄清细胞癌变形成癌肿是生物进化反应的本质。所以,中医诊治癌症也有缺陷。要敢于从熟悉的中医学科跨入到生疏的学科,以完善、丰富、发展中医理论及其诊断技术。比如,运用现代活检技术确诊癌症就是中医古老望诊技术的延伸。

(四)我国人民善于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看清癌症的本质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攻克癌症。但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是无法正确地认识癌症的。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同时,自然科学中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R・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科学认识癌症提供了客观可能。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癌症。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癌症的医疗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癌症形成过程所需要的条件(致癌因素、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这一过程在实践中产生出来,这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人们就会通过医疗干预消除致癌因素,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平衡,探索建立治疗癌症新模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才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看清癌症的本质。因为科学离不开思维,因而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正如恩格斯指出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所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所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3页)。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能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现成的答案;它不是教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生物学与医学结合研究各种寄生物生长规律及探索癌变的规律

十年前,北海市宝珠林海洋生物研究所癌研组,已开展利用与创新民间验方治疗癌症,口服食用菌寄生物桑木耳粉和珍珠耳粉、口服附壳珍珠质粉和"水解南珠液"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临床观察,并建立植物药材寄生种质资源圃的实验研究,用细胞培养法人工养殖海水药用无核珍珠成功,人工栽培桑树的寄生、枇杷树的寄生、人参果树的寄生、万寿果树的寄生、无花果树的寄生、桑树寄生的木耳、珍珠贝表层寄生的珍珠耳(寄生在南珠贝表层的食用菌)等寄生物100余种,发表了《癌肿是什么-探讨癌肿的本质》[1]、《广西民族药材植物寄生人工繁植并建立种质资源圃的研究》[2]和《合浦珠母贝珍珠层产业化制备现代中药初探》[3]等论文。使用桑树的寄生、枇杷树的寄生、人参果树的寄生、瘤形灵芝、桑树寄生的木耳、珍珠贝表层寄生的珍珠耳等治疗癌症病患的小范围研究,取得了确切缓解癌症的疗效。经过十年研究癌肿寄生、植物寄生、食用菌寄生、附壳珍珠等各种寄生物,使我们有所发现和启迪:

(一)寄生与寄主是可以长期和谐相处的

偶尔因气侯、水、土、肥等因素可令寄生与寄主同时死亡,但从未见过寄生杀死寄主。因为寄生需要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由此可以推断人与癌肿是可以长期和谐相处的。不必急于处置癌肿,以免冒生命风险"。攻击"疗法先杀死的不是低级分化、迁涉灵活的癌细胞,而是已高级分化不能扩散转移的组织细胞,因而更加伤害患者的元气。癌症是全身性疾病,是血液病、过程极为缓慢的疾病,一个癌细胞经过1-5年时间,成倍增殖20次后,可以形成1万个不正常的细胞团,这时瘤体只有针尖大小,仍然是很容易被人体免疫细胞消灭的。

(二)研究寄生物使我们认识癌症的发生与消退都是按其规律进行的

除了精神因素之外,使人致癌症因素还有过百种,存在于食物、生产作业环境、医药、农药之中。无论是从消化道、呼吸道或是皮肤粘膜进入人体,最终都是造成机体血液酸化(癌症患者的体质呈弱酸性)、毒化(血液和细胞中氧自由基泛滥)、血液高度凝化,使细胞无法生存,被迫变异成癌细胞并形成癌肿。这个原因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失去平衡性,这是致癌的主要矛盾。其具有生物的一般共性及癌细胞独特的个性。如,具有生物的应激性、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新陈代谢等一般规律,又具有亢进增殖、低级分化、扩散转移、可以逆转回健康细胞的特性的个性。它揭示了细胞内部遗传与变异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癌症形成与消退都是按其癌变规律及消退途径进行的,这是生命的奇迹。癌症发生,先造成患者血液污秽、免疫功能被抑制、形成癌瘤,这三个主要环节才能形成癌症。造成人体六大系统损伤:1)癌细胞分泌毒素伤害人体血液循环系统;2)牵害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精神上打击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3)弥漫至消化系统病症;4)使免疫系统崩溃;5)引发呼吸系统病变,命运的咽喉骤然紧张;6)引爆肝肾严重损伤,出现肝硬化、肝腹水、肝癌及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美好生活从此终结。癌症消退,主要沿着如下足迹消退:一是血液净化了,促癌细胞逆转回组织细胞;二是破坏了端粒酶对癌细胞的保护作用,使癌细胞增殖若干次后即自然凋亡;三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癌细胞被机体免疫细胞杀死。人们可以按此三条途径设计非杀伤性的依靠人体"内力"及心理治疗抗击癌症的新模式。何必动用武力去攻击,造成寄生与寄主同时死亡的结局。

(三)研发化学单体杀癌西药难以达到不杀死人体组织细胞

癌细胞为了迁涉转移方便,已经变异成类似低级分化的胚胎细胞,遇到恶劣环境它立即就扩散转移或者"潜伏"下来。因而化学单体杀癌西药先杀死者是已高级分化的不能随意转移的人体组织细胞,更加伤害患者的元气,加重病情。人体免疫细胞因为是有生命的物体,能够识别癌细胞并将它杀死。所以,需要开辟一种非杀伤性的依靠人体免疫力抗击癌症的方法。

(四)要精确地认识癌症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才能做到

组织细胞癌变,从整体看是生物进化的反应,但已由胚胎细胞高级分化的组织细胞是不能随意转移的,要变异成癌细胞才能迁涉转移方便。这样,已高级分化的组织细胞变异成癌细胞,则是癌细胞需要退回类似胚胎细胞的低级分化的功能,才具备扩散转移的能力。因此,使人们感到要精确地认识癌症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生物进化和退化之间、生物遗传与变异之间的普遍相互制约作用才能做到。遵循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治疗癌症,拨开笼罩在癌肿表面现象的迷雾而暴露癌肿的本质才能治愈癌症。

(五)认清癌症的发生条件

我们受到生物进化和退化之间与生物自我修复过程的启发,曾做过简单的将成熟血细胞浸泡在PH5.5- PH6.5的弱柠檬酸中30分钟,然后放在生液中培养,就能促使它们48小时内恢复(退化)回类胚胎细胞的不成熟状态。这也可以理解为成熟血细胞如果在弱酸性的血液、体液中,再加致癌毒素损害,细胞是容易变性的;如果免疫细胞功能低下,不及时辨别与杀死变性的细胞,癌症将要发生。

(六)癌细胞可以逆转回正常的组织细胞

癌细胞的外貌变了,它原来是人体组成的一部分,现在其细胞功能也变了,变成过度(亢进)繁殖、低级分化、扩张转移、可逆回健康细胞,既依赖人体养分维持生活,又排出分泌物毒害人体的寄生物。癌细胞与胚胎细胞类似,其形态、功能、代谢具有鲜明的生物学行为,癌细胞是细胞在恶劣的环境中被迫变异迁徙到新的环境变成的,因为迫使它适应新的环境而特别具有反抗性。它变得无正常规律,一旦遇到不利的条件它就会迁涉转移。癌细胞怕热,癌细胞代谢力强,吸收多,排泄也多,对机体破坏性很大。研究各种寄生物的形成原因和生长规律,让我们搞清细胞癌变不是偶然的现象,生物进化变异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细胞癌变是"适者生存"的本能反应(生物应激性反应)。如,珍珠贝把入侵的杂物变为光滑的附壳珍珠,黄竹变异为龟甲竹,人体组织细胞变异为癌细胞,这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当外界各种致癌因素,体内各种促癌因素及精神异常因素转化为正常时,又会使异常的癌细胞逆转为正常的组织细胞。

三、根据查新结论创新建立非杀伤性的"中华'病证结合'自然平衡逆癌疗法"

(一)按癌症发生与癌症消退的规律设计治疗癌症的技术路线

1.首先要从治"本"净化血液开始。

2.抑杀癌细胞的亢进、修复内分泌和消化系统功能。

3.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4.特别注重心理治疗,以使气血流畅,调和内分泌平衡。

5.关注饮食均衡辅导。

6.适度运动疗法辅导。

(二)治疗癌症的原则和方法

1.中西医优势互补,使用现代活检技术确诊癌症;用"辨证论治"抑杀癌细胞的亢进性,整体调节功能平衡;

2.使用非杀伤性的依靠人体"内力"抗击癌症的新模式。

人体"内力" 有:

(1)人体自身有解毒排毒、净化血液功能,但患了癌症该项功能却被抑制了,需要强化解毒排毒功能。

(2)人体有排异功能。针对异体蛋白,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自动对癌细胞进行识别并将其杀死。但患了癌症该项功能被削弱了,需要修补和激活这些功能。

(3)人体还有遗传本能。自动抗衡细胞变异的功能,但患了癌症该项功能也被抑制了,也需要修补和激活这些功能。如细胞要变异吗?有许多遗传因素在限制它变异,人体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及繁殖。

3.强化心理治疗,坚持适度运动。

4.一定要食用"自然平衡逆癌食谱",遵循细胞遗传与变异相互制约作用的规律在生物及寄生物中探寻抗癌物质。

以上治疗癌症的技术路线和治则与治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寻找抗癌物质与研制什么样的制剂能修复并激活人体"内力"抗击癌症,而不伤害人体组织细胞是关键。

(1)进食"自然平衡逆癌疗法"食谱,使用自然食物(未经精加工的食物),辨证施食,解毒排毒、净化血液、截断滋生癌细胞的源头。

(2)遵循细胞遗传与变异相互制约作用的规律在生物及寄生物中探寻抗癌物质。

(3)使用生物技术研制修复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我们正在执行北海市科研与技术开发计划研制项目"。水解复方珍珠灵芝粉的研制"[4](项目编号:北科合201203019)。

四、具体实施方式

创新建立"中华'病证结合'自然平衡逆癌疗法"点亮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我研究团队创新建立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非杀伤性的"中华'病证结合'自然平衡逆癌疗法"。开展治疗癌症的小范围研究,五年来,共治疗病患8人,其中住在北海市区新安里1巷35号的梁老先生患结肠癌,生活至86岁才自然辞世,其余7人病情都得到缓解,现在都还健在。如,现在合浦县常乐镇南一街64号的劳女士,是常乐镇环卫站工人。2010年经合浦县常乐镇卫生院普发现患癌症,并经北海市卫生学校设在合浦县的附属医院诊断患肺癌。由该院门诊廖作坚副主任医师不使用攻击疗法,用以本地粗粮(红米)为主食,青菜水果、木耳、猪血等为副食;口服宝珠林牌"海水南珠粉",每次1.5克,每日3次,匀和蜂蜜服。深山灵芝粉,每次3克,每日3次,匀和蜂蜜服。螃蟹眼(马齿苋)半斤煮鸡蛋汤,一次服完,枇杷树寄生枝叶,烘干粉碎1.5克,家用微波炉消毒,和蜂蜜服;每日2--3次。口服"宝珠林水解南珠液"。每次5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并常服银耳百合冰糖汤,每天坚持步行运动半小时。其病情逐渐缓解。2012年10月,患者的儿女们庆贺她81大寿。患者的儿子杨环荣先生说:"我妈可能不是患癌症,因有人说:是"癌症治不好,治好的不是癌症"。患者在合浦县人民医院担任护士长的侄女廖阳春女士敬告她的儿女们:"你妈还需坚持治疗,不要怕麻烦。直至到医院复查痊愈了,还要清淡饮食,坚持行运动;不能食大鱼,大肉;白米,白面,白糖这些酸性食物;要坚持食粗粮"。治疗3年所花费用不多,家属和患者都很满意,当地常乐镇卫生院还定期派医护人员上门探视,这种治疗方法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可以掌握,便于推动癌症治疗从用住院进行"三大疗法"的对抗性治疗模式,转向门诊自然平衡逆癌康复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其溪,林,单华等.癌肿是什么-探讨癌肿的本质[J].中国保健.2011(19):20-209.

[2]林其溪,单华,林涌.广西民族药材植物寄生人工繁殖并建立种质资源圃的研究〔C〕.广西特色农业论坛论文集,2011:3-373-375.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开放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Q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27-02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细胞生物学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更能通过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将细胞生物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必修课程,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如下几点体会。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常采取“封闭性、验证性”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难以提高对实验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收效甚微。由于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时有限,实验项目较少,难以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达到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此,可以将一些在步骤上有连续性或内容上有可比性的实验项目归并,提高实验效率。比如,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细胞的凝集反应原本为两个实验,我们将它们并在一个实验中,既观察到了溶血现象的发生,还了解了凝集反应发生的原理,节省了实验材料,提高了实验效率。同时,合理开设综合性实验,将单一验证性的实验项目整合为系统化的综合性实验。比如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保存与复苏这个实验,包含了原代培养、细胞计数及观察、细胞的保存与复苏等小的实验项目。这样的实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其综合运用实验技术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尝试开设了开放性实验,如细胞融合、PAS法显示多糖等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全部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将基础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内容合理安排后进行实验教学,学生既扎实了基本知识,又体会到科学实验操作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2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

长期以来,细胞生物学实验采取“封闭性、验证性”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准备实验、讲解原理、步骤和方法,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无心做实验,变成了一种应付,更谈不上提高科研能力了。为此,必需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

首先,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实验效率,需要将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做科研的主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全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1]。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及实验进行中的空隙时间,提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此外,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并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及预期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制定合适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挖掘自身的科研潜能,而教师仅起引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实验。

其次,为了避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我们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尝试并改革,重点引入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法。所谓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是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实验项目、试剂和仪器的限制,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探究科学问题的教学模式[2]。我们从实验准备工作、实验内容及实验室的开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所有的实验准备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而不是像以往一样由实验教师完成;对于实验内容的开放,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并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整理所需试剂和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最后完成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技术性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当然,实验室的开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场所。近几年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发现,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以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意识都比以往传统教学的学生提高很多。由此可见,开放性实验教学这种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再次,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杨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扩宽知识面,跟紧时代的发展;同时,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这样才具备资格去教育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 建立合适的考核体系,全面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以及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很难确定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得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产生了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3]。对于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以最终的实验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要注重学生在整个实验课程中的综合表现与研究能力[4]。我们在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验进展,记录学生的实验情况,参照实验态度、实验记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度以及实验报告等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不单一追求实验结果和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真实地反应学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全面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及建立合适的考核体系等方面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需在日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5],它随着细胞生物学的不断进步而与时俱进。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实验课程改革体系,从而为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鑫,高梅,李绍军,等.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110-114.

[2] 王金发,何炎明,威康标,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7-100.

[3] 肖辉海,席在星,王文龙,等.新升本科院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2):74-76.

细胞生物学论文第8篇

【教材分析】

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外有一层细胞壁,原生质体是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成为作物改良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实现植物细胞融合之前必需获得再生能力强、活性高的原生质体,同时原生质体比较“脆弱”,培养条件和影响因素很多,因此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和原理,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学情分析】

本科二年级已学过《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细胞生长所需基本元素有所了解,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原生质体培养方法、条件、注意事项等,为下一节“原生质体融合”课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和培养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性教学和实践,加强学生对细胞工程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情感目标: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交流、讨论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培养学生解决细胞工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的兴趣。

【教学手段】

教师讲授、分组讨论、模拟实验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原生质的制备以及培养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植物细胞培养?

植物细胞培养是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将植物愈伤组织或其他易分散的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振荡培养分散成游离的悬浮细胞,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获得大量细胞群体的一种技术。

2.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纤维素,占细胞壁干重的25%~50%不等;(2)半纤维素,平均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3%左右;(3)果胶质,一般占细胞壁的5%。

二、课堂教学

【问题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不同,外面有一层细胞壁,如何获得去壁的的植物细胞?这就是我们说的原生质体。

【学生讨论环节】

【老师小结】第一种方法是用机械切割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酶解的方法。酶解方法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使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降解细胞壁成分,获得的植物细胞,即原生质体。

【问题2】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保护作用,如果用酶解的方法去除细胞外面的细胞壁,如何才能保持细胞不会破裂?

【学生讨论环节】培养液中加入一种渗透稳定剂,保持原生质体膜的稳定,避免破裂。

【老师小结】是的,通常有二种方法来保持渗透平衡:

(1)糖溶液系统:包括甘露醇、山梨醇、蔗糖和葡萄糖等成分;(2)盐溶液系统:KCl、KH2PO4和MgSO4等成分。

【问题3】用酶学的方法获得原生质体取材的时候有什么考虑?

【学生讨论】选取生长旺盛的组织来作为实验材料,如无菌试管苗叶片、下胚轴和子叶、培养细胞等。

【实验演示】原生质体制备过程和仪器设备

仪器和设备:离心机,无菌培养皿,离心管,无菌操作台。

试剂:酶液,洗液,液体培养基。

【研究探索】在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有酶解、离心,如何检测收集到原生质体的活性?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写出你们的实验方案。针对下列问题开展讨论: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2)如何测定原生质体的活性?

【学生分组参与】

1.目测法: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根据细胞形态和流动性来确定所分离的原生质体活力。

2.伊凡蓝法:伊凡蓝这种物质不能自由穿过质膜,只有当质膜受到严重损坏的时候细胞才能被染色,所以通过细胞是否被染色来确定分离的原生质体活性。

3.FDA法:二乙酸荧光素(FDA)是一种非极性化学物质,可以自由地穿越细胞质膜,在活细胞内FDA被酯酶裂解可以发出荧光,由于荧光素不能自由通过质膜,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观察具荧光的细胞来确定所分离的原生质体活性。

【问题4】影响所分离的原生质体活性的因素有哪些?

【师生】结合上述分离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实验所用材料的生理状态和幼嫩程度;

2.酶解条件:酶的质量和浓度,酶解温度和时间,酶溶液的渗透压等;

3.分离条件:离心的次数和速度、纯化方法和分离所持续的时间长短;

4.环境条件:实验操作过程中环境的温度以及分离用具等。

【问题5】如何对收集到的原生质体进行计数?

【生活实例】平时你感冒的时候医生要对你血细胞进行计数。

所用仪器:计数器,显微镜。

【师生探索】

1.需要测量和记录哪些实验数据?

【学生参与】通过计数每一个大方格里的原生质体数,移动不同视野求3个方格(红色)分别的计数,求其平均数。学生动手计数并算出平均数。

2.如何通过计数器来换算原生质体的密度?

【老师】通常原生质体在104个/mm3条件上生长的比较好,如何通过计数来调节原生质体的密度?

【学生参与】计数器上显示方格的深是0.1mm,面积是0.0025mm2,一个方格的体积是0.1×0.0025=0.00025mm3,如图所示,如果在红色方格中有10个原生质体,它密度就是10/0.00025mm3=4×104/mm3,现在所得到的密度要比理想生长的大4倍,如何处理?

【学生】用培养液来稀释4倍。

【问题6】如何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如何?

【老师】原生质体培养方法

(1)液体浅层培养;(2)固体培养;(3)液体—固体双层培养。

培养基的成分:

1.无机盐:大量元素浓度;NO3-和NH4+的比例;Ca2+浓度。

2.有机成分:维生素、氨基酸、糖及糖醇等,酵母提取物、水解酪蛋白。

3.激素:常用的激素:NAA、IAA、6-BA与2,4-D。

4.pH值。

三、课后拓展

1.你是否想到有其他原生质体培养方法和技术?

2.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原生质的分离效果?你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和污染的可能性,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环节和问题?

四、教学反思

“探究型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教学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有可能不够完美,甚至是错误的。如何解决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从而导致原生质培养过程中的污染。但每个学生通过参与了原生质制备全过程,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持久,尤其是变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为主动去探究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科学态度就在无意中得到培养。当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加以应用,每章安排一些“探究型教学课”来引导学生去自由探索,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细胞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的兴趣以及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