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技术

新技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5 22:35:16

新技术

新技术第1篇

【2012年学习技术发展趋势】Backchannel(反向通道),Content Curation(内容策展),Developing in the Cloud(云发展),Expanded Instructional Designer’s Role(教学设计者角色扩展),Flipped Learning(翻转学习),Gamification(游戏化),HTML5 for Mobile(移动HTML5),New Blended Learning(新混合学习)。

【在线教育十大趋势】走向开源;在线教育文凭得到雇主认可;混合课堂流行;在线教育招生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数据共享、协作功能;课本将渐被数字内容系统取代;社会化学习系统将基于云计算;视频短片流行;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将基于云计算;教育网络的社交媒体化。

【学校需关注的个性化学习技术趋势】报道。①云协作环境帮降低IT基础设施成本和构建智能化个人学习环境;②跨平台整合,教育服务商从应用提供转变到平台整合;③移动需求猛增,BYOD将发挥更大的作用;④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自适应学习更受欢迎;⑤游戏化让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教育是媒体公司开拓的新领域】电影、电视、报纸和杂志都面临业务下滑的危险,现在他们发现新的业务拓展领域——教育,这得益于技术被引进到教室。Discovery、新闻集团、NBC、迪士尼都开始押宝于数字化教育市场。传统媒体公司的进入,势必会为数字化教育带来巨大的资源,推动着教育的更深的变革和发展。

博主评论: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学习。可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教育中很难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客观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体制、资源、技术等。批量生产人才导致的工厂化教学,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人力物力缺乏等——这些都是大家知晓却无能为力的因素。就在大家都在等政策,拼资源的时候。技术作为影响教育的第三种力量开始引发前所未有的变革,形成了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从云计算到智能终端,我们看到技术正走向平民化,以低廉的价格让普通人受益。而教育作为技术最后开垦的一个市场,让这个缺钱的行业成为新技术输出的新领域。于是我们看到了——低成本云服务,媒体集团丰富的教学资源,BYOD轻松解决1:1计算困境;也有了MOOCS、数字教材等技术专为教育催生的应用;更出现了“新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等诸多新的学习方式。而这些技术力量正迈过体制和资源的藩篱,刺激着教育变革的神经。

新研究

【21世纪技术革新教育之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为了让教学更有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使用技术来收集分析数据告诉我们学生的情况,并使用这些数据来针对性地创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路径。这就是自适应学习系统。据美国教育部最近研究,基于技术的教学能节约30%~80%的时间。(来自赫芬顿邮报)

【移动设备+社会化媒体=个性化学习】由Blackboard和Project Tomorrow移动学习报告:近50%高中生和40%初中生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比2007年增长400%。寻找移动设备更广泛应用,是K12学生关键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学校学区考虑在教学中整合移动设备。27%的学校管理人员正在探索地移动学习想法。

【Learning Analytics-学习分析】学习分析就是对收集到的个体学生的大量数据给出阐释,以评估学业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并发现潜在问题:①预测学生学业表现;②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定制化帮助;③个性化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④用社会化、教育学和技术实现自适应教和学。此外,它还被用来评估课程,项目和机构。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人工智能和教育是AI、研究、学习和教育的交叉领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学习环境、自适应超媒体系统及其他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系统等都被归为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SCHOLAR CAI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智能教学系统,由美国艾伦.M.柯林斯和海梅·卡博内尔在20世纪70年明。

【翻转课堂到底有什么价值?】ClassroomWindow近日了翻转课堂应用调查报告:①88%的受访教育人士表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满意度;②67%的受访者表示学生考试成绩得到提高;③80%声称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善;④99%表示下一年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

【游戏如何使教育更好】增强基本技能、唤醒学生兴趣、练习科学流程、提高认知能力、更容易评价、自动矫正、扩展学习者能力、学生应用知识新途径、支持协作学习。来自2012布鲁金斯研究所报告《博客、社交媒体和视频游戏如何改善教育》作者Darrell M. West。

博主评论:表面上看,现在正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实际上这是时代进步中各种力量合力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来自教育内部对教育规律进行的深入研究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发现技术与教育结合产生的新学习方式效果明显;并揭示了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的应用价值,即让教育界几千年的难题——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成为现实;也表明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已经进入新教育的骨髓。

新工具

【Knewton开发出强大的自适应学习算法】该算法能判断用户实际水平,并为用户提供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课程。Knewton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测试判断使用者的真实水平,再为用户提供与之水平相适合的课程辅导。比如,用户代数有问题,系统会不断降低测试难度,直到找到用户能掌握的知识水平。

【戴尔推出教育数据管理服务】这个基于预测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EDM,目的是提高K12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效率。EDM能整合来自多个不同系统的数据,报告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该系统在地区层面工作,可跟踪学生数年及跨校表现,可帮助家长和学校识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兴趣、能力倾向,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创新的虚拟学校】许多初创公司都在争抢一块免费在线学习馅饼,不过现实是,更多的学生需要个性化教学。创新的混合解决方案让人眼前一亮:虚拟学习教室模拟传统教室,用iPad演示和书写、Kinect捕捉教师动作进行小班授课,学生不仅从教师还能从虚拟小组的同伴处获得实时指导和帮助。

【Schoology=BlockBoard+FaceBook】Schoology在线学习将社交媒体和电子课堂管理有机整合在一起,提供全套学习管理工具:学习记录、测验、考试、家庭作业提交,这些工具可使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实现教室般互动。平台甚至还提供跨学校交流,允许学校间分享教室、小组讨论,支持外部导入课程。

【Edmodo增加教师集中进行课程创建的工具】Edmodo旨在帮助K12学校和学区创建封闭的网上学习社区,实现师生和家长的沟通和协作。教师用它分配、批改作业。学生用它访问项目、作业、测验。现增加教师集中进行课程创建的工具,类似于国内的集体备课;还有跨学科教师主题协作,增强的交流反馈,活动流程图等。

【eSpark另辟蹊径成功】eSpark本质是一个教育应用商店,收录超过3000个应用和学习资源。eSpark又不仅是教育应用商店,学生登录eSpark,经过学业分析诊断出学生学业水平,然后推荐最适合学生的游戏、电子书、APP;同时使用过程中将会有专人辅导监护,用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成绩增幅是传统学习进度的2~5倍。

【IL&FS教育推出虚拟实验APP】Xperica HD是基于iPad的虚拟科学实验室应用程序。该程序针对高中理科学生开发,为iPad用户带来触摸体验各种有趣科学实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基本应用和实验模块免费,更多实验模块需要购买。iphone版还未上线。

博主评论:显然,教育领域正成为科技行业破坏性创新的新疆界。一些在其他领域成熟的技术正在以不同的搭配方式巧妙地融合到学习中,并在转变学习方式、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力量。例如,新的在线学习工具,课程和学习管理平台,课堂教学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和自适应学习算法等。

新实践

【混合学习成最差学校利器】克莱默中学是华盛顿特区最差的学校之一,为改变现状,校长夸梅·西蒙斯决定在2012~2013学年采用混合学习模式,以满足学校发展五年战略计划。该校选定Adaptive Curriculum提供的在线数学和科学课程。学生在校的50%时间上传统课,其余时间在线学习。

【国内的BYOD实践】经过调查,嘉定区实验小学发现100多个小学一年级学生有iPad,学校遂开出了两个“苹果班”,一共90个学生。这两个班学生可用自带iPad上课,回答问题,回家做练习。小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用现成iPad不增加负担,语数外都会用iPad教,防止因iPad分心,家长学校签协议。

【弗吉尼亚州颁发强制在线学习法律】2013年秋天开始,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一门在线课程才能高中毕业。弗吉尼亚州是继密歇根州、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和爱达荷州之后,成为美国第五个强制在线学习的州。第一个是密歇根州,在2006年,其次是阿拉巴马州在2008年。

【斯里兰卡启动每位学生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该项目已经启动,计划在2014年为六年级到高中的学生配备笔记本电脑,用数字技术武装年轻一代。为此将在汉班托塔地区建立一个计算机制造工厂。这些用于教育的笔记本电脑除了安装相关软件外,还提供数字教科书和教师手册。这将极大提高该国教育水平。

【iPad取代传统互动电子白板】南加州瓦尔豪园联合学区为800多名教师配备了Splashtop白板程序,鼓励他们用iPad控制和批注PC电脑上的内容。传统互动电子白板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到讲台前才可用。现在师生在座位上通过手中iPad用Splashtop白板程序即可把需要的内容显示到大屏幕。

【自适应数学学习系统】上海基地附中。3000多个知识点,配合相关题目,让学生们在电脑系统内进行答题,当遇到做错的题目时,系统自动推送上一层知识点的有关题目,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教师通过查看系统统计,能够准确地知道个别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

新技术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应

风险投资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源于美国,而最初的投资对象就是高新科技企业。七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壮大,风险投资行业也得到了巨大发展。而我国企业到风险投资,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兴起,有许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引入了国外大量的风险投资资金,使得我国的互联网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国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对风险投资有了充分的了解。许多力图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能力差的现实状况,不断地寻求与风险投资的联姻。其中不乏成功的例证。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技术创新则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和灵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综合竞争的实力,确保其核心技术在行业中的领先优势甚至是垄断地位,确保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惟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其核心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不断地吸收引进新的技术成果,始终站在核心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而技术创新是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和极大的风险性,涉及到企业管理和技术更新的方方面面。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大的技术储备

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说到底就是技术实力的竞争和人才的比拼,要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首先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良、能吃苦耐劳的科技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要有行业中的技术领先人物,不但要对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谙熟于心,对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了如指掌,明确企业自身核心技术在行业竞争中的发展方向和优劣态势;还要宏大的战略眼光,具备行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能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走向,以及市场消费和需求的走向。在企业管理的决策、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起顶梁柱的作用。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才能确保企业的核心技术具有时效性和鲜活力,才能确保企业的技术创新改造,才能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有不断创新的技术成果和不断更新优化工艺水平,就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为市场所欢迎的优质产品,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技术好、融资难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创新企业,有技术,有人才,有市场,有订单而缺少资金,缺少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和丰硕成果的物质动力。由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银行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对贷款安全性的保证,使得银行对具有投资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需求,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资金缺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普遍障碍,这种阻碍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处于创新创业阶段的企业,往往存在规模小、起点高、资金需求量大、融资条件和能力不足等特点。以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而目前的资本市场现状和金融机构的不支持、不作为,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这类企业的发起人大多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市场不熟悉,对资本市场的特性和操作流程不了解,对融资贷款的难度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可行的规划,不具备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认可的抵押物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处于创新创业阶段的企业往往由于资金缺乏或资金来源不足,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瓶颈,导致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往往中途夭折,甚至胎死腹中,企业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技术创新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往往无数次失败才能换来一次成功。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成果是以高投入为代价的,是需要雄厚的资金来支撑和维系的。

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的互动关系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储备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其中以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为重中之重。没有资金的支撑,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企业家的美好愿望也只能是黄梁美梦。所有传统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都不具备随心所欲地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企业融资的路也越来越窄,融资成本也越来越高。而风险投资正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可以说风险投资在其起步和发展过程中,把投资的目光集中在创新创业型、有高成长性和丰厚的预期回报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期成功后获得较高的商业回报的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者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和高新技术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不仅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且通过更深入的参与企业管理,全方位的向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发挥风险投资者的自身优势,在企业管理模式、技术创新改造、人力资源调配、市场开发运作等诸多方面与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由此风险投资者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良性互动关系,而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也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其别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保证和提升,更为风险投资者所看重。这从风险投资的基本投资模式就可以看出。风险投资通常采用的模式就是通过对有相对高成长性、市场前景利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达到一定规模后上市获利或转让股权获利。而高新技术企业都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成长性、高收益回报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险投资同样具有投资的获利属性,同样遵循投资获利最大化的原则和理念,风险投资者既是投资者也是投机者,他们的这种投资行为可以看成是一种博弈,他们看中的也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高获利能力。

四、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有相关研究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自引进风险投资后:每增加100万元科研开发,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增加约0.62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增加23.15亿元;而每增加100万元的风险投资,技术专利的申请数量增加0.06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增加4.82亿元。风险投资者很清楚高新技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高新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不能落后,必须创新甚至超前。他们懂得一个非常浅显而又现实的道理,在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落后就要挨打,就意味着被淘汰。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才有可能在行业市场中形成垄断性经营,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困境,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后的企业家们所思考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布局,首当其冲的选择是如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去占有更多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能做出的唯一选择就是提高核心技术竞争力,加速技术创新改造,加大企业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将企业做大做强。这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也是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互动的、良性的、互惠互利的。当整个资本市场处于良性有序竞争,整个法制环境处于健全合理时,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就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五、结束语

纵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成长历史,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不懈的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创新改造,保持技术的鲜活力,在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这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效应。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也应当是一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利好体现,有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这种影响对企业的发展而言,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勇,时萍萍.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2]陈治,张所地.中国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推动效应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1).

新技术第3篇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是资本和人员。基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企业科技活动资本存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表征变量。1)科技活动资本存量。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和使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16]。由于当期的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对后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时将资本投入转化为相应的存量指标[17]。2)科技活动人员数。本文用企业的年科技活动人员数表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

2产出变量

学术界对创新活动产出的衡量并无统一标准。Zhang、Zhang和Zhao[19]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刘凤朝和潘雄锋[20]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新产品产值和论文数作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指标;项本武[21]用专利申请数衡量中国工业的创新产出;肖丁丁和朱桂龙[22]利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表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出。总体上,学者们倾向于用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鉴于中国的专利申请费用高、流程复杂、占用时间较长,很多学者认为专利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全部成果。同时,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中的企业以制造类企业为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工艺、新设计等往往体现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因此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3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针对当代全球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创新开放性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首先,自2003年Chesbrough、Olesen和Kjaer[2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验证,同时人们发现创新活动既可在公司内部进行,也可在公司外部进行。其次,从产业动态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能力互补、文化相近、目标协同的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开放式交流,有助于增加跨组织网络的创新产出、降低高昂的协调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24]。再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能够快捷、高效地积累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被视为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Laursen和Salter[25]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与企业的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陈劲[26]的研究证明: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部的知识和资源、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用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表征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在研究样本中,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包括4项内容:对境内研究机构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的支出、对境内企业的支出和对境外(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等)的支出。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技术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首先,基于后发国家的基本现实,中国很多企业以引进技术为重要的技术来源,而引进技术学习与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进而获取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多元化的技术学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再次,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从外部获取技术并积极开展技术学习能实现新技术迅速投入规模生产。组织学习理论也认为,从企业外部获取的技术与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实现整合,可扩大企业的知识面、形成规模效应和重组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Ahuja和Katila[27]研究了技术获取、学习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认为企业获取知识基础绝对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其创新产出的增加,非技术获取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当然,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与其创新产出并无紧密联系,如Lee[28]以及Love和Roper[2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对其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不过,笔者认为,Lee等的研究结论是基于特定样本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学习努力程度,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意愿;二是技术学习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衡量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的常用指标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值,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而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只是一种狭义的技术学习,引进技术才是广义的技术学习,同时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一定伴有技术学习,因此本文考虑广义的技术学习,将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三项费用之和视为技术学习经费,并用其与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学习费用越高,表征其学习意愿越强烈。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受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变量。为简便处理和实际需要,可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综合地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本文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即企业年研发活动经费支出额与参与研发活动人员数的比值来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3)企业科技活动的长期行为倾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的长期行为倾向越明显,说明企业越尊重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越会以科学方式管理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应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的研发性固定资产投资是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占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值作为反映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的指标。企业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得到王小明[30]等学者的证明:对传统产业设备进行改造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技术水平。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行业多为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该产业领域内研发设备投资应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4)政府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措施。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补贴拨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当然,学术界对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31],并对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有积极影响[32]。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研发补贴对小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有负面影响[33];Wallsten[34]认为,政府资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的私人研发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增长。本文用企业得到的、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收入与减免税总额之和与企业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衡量政府支持力度,探究政府支持力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内在关系。5)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估计上述4项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如下4项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表示;劳动者素质,用年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表示;科研人员比例,用年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例表示;企业所有制形式,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赋值为1,内资企业赋值为0。

4结果分析

利用Frontier4.1软件对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首先检验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建立原假设H0:式(9)中的系数βkk、βll和βkl均为0,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根据Coelli等总结的假设检验方法,本文运用LR(likelihoodratio)检验法检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为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不考虑影响因素)。由表1所示的检验结果可知:各模型的广义似然比均大于对应的1%显著性水平下的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临界值,据此可认为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原假设,即适合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效率分析。从表2可看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γ值均大于0.8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偏离具有包含技术无效率的复合结构,且主要由技术无效率引起,也说明随机前沿模型适用于本文的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η值为正,且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指数随时间推移不断递减,即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表3列示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值都在40%~50%之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及政策的带动下,国内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强了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产出。表4列示了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γ值均大于0.9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无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未达前沿面产出水平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创新开放程度变量(Opennes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在没有时滞或时滞仅为1年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创新开放性并没有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反而引致效率下降。模型6中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但也未表明企业创新开放性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该结果虽然没有验证很多定性研究的普遍结论———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揭示了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3条。一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都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会采取开放创新形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创新内容往往涉及基础或应用基础知识,或为企业建立技术储备。特别是上海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传统产业正在经受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阵痛”,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换代特征。这种创新活动对短期的新产品产出没有实际贡献,甚至当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衡量指标时企业的短期技术创新效率会随着合作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二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链长,从布局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的周期较长。也就是说,从投入经费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创新绩效存在时滞。三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水平整体不高,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机制等都在探索和磨合过程中,故短期内难以产生有效的创新产出。基于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第一,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并没有为其带来短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的提升反而引致短期技术创新绩效下降;第二,在时滞为2年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为正,说明创新开放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推动作用至少在2年后才可能显现。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Learning-effort)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提高技术学习努力程度有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该结果符合研究预期,也可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过程,不论是引进,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消化吸收及改造,都是探索性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与前20多年成套引进技术进行生产装配制造的发展模式相比,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今天引进的不再是生产装备,更多的是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今天的消化吸收不再是对生产装备技术的学习,而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探索性攻关;今天的技术改造不再主要是厂房和装备的建造,更多的是关键技术环节的更新和研发装备平台的升级。这种技术创新活动构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自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当然,由于技术学习需要时间,因此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变量(Learning-effort)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时滞2年(即模型6)的情况下显著为正、在无时滞(即模型4)和时滞1年(即模型5)的情况下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学习要有恒心、耐心,要持之以恒,要将技术学习投入视为长期投资。从表4还可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能力(RD-intensity)的回归系数至少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前文已提及,研发投入强度是企业创新行为的综合反映,即体现了企业在战略上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也表明企业的各类研发项目可获得更多资源,还说明了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的加大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出,最终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3)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模型4~模型6中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变量(Long-RD)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倾向越显著,其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越高。该结果既充分验证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特征,也体现了其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性较高的企业容易发挥人力和资本的优势、发挥经验曲线和规模效应的作用、有效积累知识信息和生产经验,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4)政府支持力度。模型4中政府支持力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中的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的各种经费及税收减免。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意味着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增加,为企业更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其次,政府支持力度增大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更为有利,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后,政府支持力度增大可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得到了相关文献[31]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发现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U形关系,即当政府支持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本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一方面,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整体处于转型阶段,相对于需求而言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水平整体还较低,还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尚未达到可能存在的“拐点”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降低自身投入一般来自于对政府未来支持性投入增长的预期,而形成这种预期需要一定的时限积累,本文的研究周期较短,不足以形成稳定预期。5)控制变量。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规模(Scal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该结果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一是大企业的创新体系相对完备,能够满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创新系统性、体系化的要求;二是大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较强的创新实力、应对产业升级换代的更为丰富的资源保障、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主导的技术集成,可有效推进新产品的完整研发和生产制造。模型6中劳动者素质(Quality)与科研人员比例(Ratio)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研人员占员工比例增大反而会降低。这说明,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言,单纯提高科研人员数量或员工整体学历水平并不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该产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还较低,科研人员和高学历人才已相对冗余,也就是说,现有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不足以支撑更多的科研活动人员及高学历人才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反而会出现人员冗余等引致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所有制形式(Owner)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技术创新效率高于内资企业。该结论可得到很多类似研究的支持,也符合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而言,外资企业明显高于本土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较好也在情理之中。

5结语

5.1研究结论

第一,2008—2012年间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在40%~50%之间,不论相对于理想状态值,还是相对于样本企业的最大值,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认为,全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面临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紧迫任务。能否有效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推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企业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研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都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都与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直接或间接相关。可以认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是影响当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高不显著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研发人员数、提高学历层次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第三,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活动对短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出现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长期绩效特征。第四,大企业、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高的特征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型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中的地位和骨干作用,同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5.2政策建议

新技术第4篇

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目前,林业中无法避免的病虫害带来的破坏、成活率低、授粉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缺少光合作用等十分严重。我国林业也大多处于粗放型管理模式,对于林木作物的温度、水分、养料、日照还无法达到精准化控制。林业技术创新改林业管理模式粗放型为集约型,改模糊化、经验化为数字化、科学化。即在林业管理中要使用数字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设备,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进行直观的测量,准确把握并分析出此阶段作物所需的外部环境及肥料供给,并给出合理化意见,对所缺或过剩的元素进行调节,使林木管理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处理。因此,林业合理使用创新技术,可打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向数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减少人力浪费,提高林业人员素质结构组成

林业因其工作量大,工作重复性和不可掌控性较高,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林业技术创新的融入可以通过高新技术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工作的重复性,加大可操作性,从而减少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林业人员一般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工作中大多凭借多年积累经验,科技投入林业,势必带来新鲜的血液和高科技人才,从而带动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入,提高了林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更使林业人员从组配上得到提升。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可持续发展,推动林业绿色化进程

林业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在促进林业发展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就是保护环境,因此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

改变被动角色,引领市场走向

新技术第5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看到,后牙(磨牙)的表面上是凹凸不平的,就像石磨一样,有许多细小的窝沟、裂隙。这是牙齿在发育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磨牙的窝沟、裂隙深而窄,牙刷毛根本无法进入,成了食物残渣、细菌的藏身之处。致龋细菌利用食物残渣发酵产酸,使牙齿脱钙形成龋洞。国内一项调查报告表明,6~9岁儿童恒牙龋齿患病率为48.94%,其中后牙窝沟部位龋坏占到86.36%。另一项国外资料报告,18岁年轻人80%后牙已有龋坏。这些说明由于后牙表面有窝沟、裂隙存在,而较其他牙齿更容易受到龋蚀的侵害。

随着口腔材料学和粘接技术的发展,窝沟封闭这一防龋新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窝沟封闭剂是由高分子树脂加上固化剂等成分组成,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涂在牙面很快渗入牙面窝沟、裂隙中。经特殊光源照射后很快固化,形成一层保护屏障,阻止了口腔内细菌与食物残渣进入窝沟,起到预防龋齿发生的作用。这一技术弥补了氟化物对牙面光滑面防龋作用好,而对磨牙窝沟部位作用欠佳的不足。“窝沟封闭”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是安全、有效的预防龋齿措施,并推荐各国使用。据观察,“窝沟封闭”可使龋齿发病率降低80%以上,而且无毒、无刺激、不影响咀嚼与进食,操作过程中无任何痛苦,儿童乐于接受,是值得推广的预防龋齿的好方法。

种植牙问答

邹昌宁

何谓种植牙?

种植牙是在缺牙区植入人工牙,以代替缺失的牙齿。目前通用的是骨内种植,即将种植钉植入牙槽骨内,再在钉的上面制作烤瓷牙冠。种植钉种类很多,但都是生物材料,能较好地与人体组织结合。

哪些人具备种植条件?

首先需拔牙后半年以上,那时拔牙创口才能完全骨化;其次要测量牙槽骨的宽度、高度,过窄过低均不适合种植;然后还要看种植钉的方向是否有利于牙冠的修复。医生需要的种植方向与病人牙槽骨条件不符,也不行。具备以上条件的病人,可以接受种植。

新技术第6篇

我国的艺术瑰宝多不胜数,杂技技术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超绝的艺术技巧,使得杂技艺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传统艺术都面临这一个抉择。对于杂技艺术而言,创新是保证杂技艺术青春活力的最好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了杂技艺术,并探究了杂技艺术的创新问题。

杂技是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艺术生命力十分顽强。改革开放以来,杂技艺术跟本文由收集整理随时代的发展,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来,杂技艺术向着创新的路子发展。所谓创新,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元素,使之能够更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最近这些年,我国的杂技艺术在国际杂技比赛中揽获得各种大奖,每一个节目都是集合无数人力的心血之作,让观众叹为观止。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的杂技艺术家们在重新中取得的艺术成就。杂技技巧越来越精华,艺术品位也越来越高尚,我国的杂技艺术正焕发着无穷的青春活力。杂技艺术是我国古老的一门肢体表演节目,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素材,对于社会、经济、人文科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杂技艺术不断吸取各种精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技艺完善、表现丰富的传统艺术。我国的杂技艺术主要包括平衡、魔术、健身、翻腾与抛接等种类,其中每一种都有一个传统将之淋漓表现,现在我们看到的杂技表演一般都是其中几种的结合。

对于杂技艺术的继承,就是将历史积累完善的技能与表演节目发扬光大,而创新,就是在传统上做出改变,以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观众的审美观。杂技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其所传达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了一种思想。所以,杂技艺术的创新不仅仅包括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有艺术观念与艺术思想的创新。杂技艺术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艺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演员的形体语言与各种高难度动作。所以,杂技艺术的创新不仅要创造难度高、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技巧动作,还要对杂技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灯光、舞台、音乐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用现代思想与科技对杂技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将绚丽彩的杂技艺术展现在观众面前。杂技的创新可以分为三大层面。

艺术观念的创新:艺术观念就是艺术思想,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观念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大作用,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正确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而杂技艺术的创新,也建立在艺术观念的创新之上,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强化创新意识。杂技作为一种集技巧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复杂的、特殊的艺术活动,必须通过创新为之不断注入活力,缺少了创新,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每一个杂技从事者和杂技艺术家都应当拥有创新的艺术观念,不能局限在陈旧的思维中,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敢于突破,超越前人、超越自己。其实不仅仅是杂技艺术,每一项艺术都是这样,就如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与创新。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

运用创造思维。创新意识,要以具体运用创新思维为智力支持与有效保证。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指那些创造了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创造思维具有强大的力量,并且具有灵活、开放、有效许多特征,它能够打破传统观念和规矩的约束,另辟途径,用特殊的方法解决问题。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有两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洞察力的敏锐程度、想象力是否丰富与知识的掌握范围;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动机的正确性、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因素。

思想内容的创新:思想的创新,是杂技艺术创新的首要体现。其

主要包括杂技节目的主体、形象、题材与形象等等。我国在思想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就,许多优秀的杂技节目由此诞生。比如曾经获得众口好评的杂技剧《花木兰》,以杂技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花木兰的形象,是思想内容创新的典范。再比如更早的《快乐炊事员》,通过杂技的技巧将劳动的快乐与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很好的表现出来,也是思想内容创新下的艺术精品。

新技术第7篇

一、高新技术行业中动态联盟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目前,动态联盟(VirtualEnterprise,VE)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的文献从“广义”的角度对动态联盟进行界定,强调合作与外部资源整合,强调市场反应速度和联盟的动态性。本文也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此概念,可将高新技术行业中的动态联盟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为达到共享的目标而组成的暂时性联盟。每一个“伙伴”都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并相互联合起来实现技术共享和成本分担,以把握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

(一)高新技术行业中动态联盟的特点

1.目标多重性

不论盟主企业还是伙伴企业,其发动组建或参与动态联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握住由高新技术快速变化带来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但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具体目的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有时以学习并完善自身核心能力为目标,而有时却强调利用联盟降低和分散新技术开发中的风险等等。“目标多重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在建立或参与动态联盟时,除了慎重考虑自己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动态联盟达成外,还需要全面考虑各个伙伴的目的。这样,才能在“共享”的目标下,实现“双赢”或“多赢”。

2.市场机会驱动性

盟主企业与“伙伴”们是为了迎合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市场机会而联结在一起的。当市场机遇出现时,联盟随之成立;而当机遇消失时,联盟也会随之解体。因而“伙伴”们间的关系是暂时性的、非正式的、机会主义的(opportunism)。

3.灵活性

动态联盟的机会主义特点使得这一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从组成到解散完全取决于市场机会的存在与消失。

4.合作竞争共存

动态联盟中伙伴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零和博弈式竞争,而是协作式竞争,即基于"win-win"双赢模式的合作竞争。

5.反应快捷灵敏

动态联盟是一种基于新兴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可以避免新技术开发中的重复投资,并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

6.“伙伴”的来源广泛

在高新技术行业的动态联盟中,盟主企业可以根据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大学、公司(例如供应商)及政府机构等来源广泛的组织中选择合作伙伴。

(二)高新技术行业动态联盟的缺点

虽然动态联盟具有许多优势,因而备受企业及学者推崇,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

1.伙伴流动性大,不利于技术积累和技术保密;

2.伙伴分散性大,不利于资源全面优化和研发项目的监督控制;

3.文化差异大,易发生各种冲突,导致管理和协调上的困难;

4.伙伴间产权模糊,易产生法律纠纷;

5.容易外泄核心能力,从而导致低成本扩张现象发生;

6.由于动态联盟的组建及运行通常都需借助于信息网络,因而易受黑客攻击,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动态联盟的动因分析

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令人们眼花缭乱,同时也给置身于该领域的企业带来了诸多迷惑与困难。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

高新技术往往具有涵盖多门学科、拥有多元文化起源以及展示许多外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轨迹变幻不定,不易为企业所把握。例如,1995年,交互式电视作为最热门的新兴电子商业活动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象与信息的自由传送,交互式电视之梦也就逐步被人们所遗忘。事实上,对于今天实验室里昙花一现的各种高新技术,很少有企业能准确地预测到底哪一项技术会成为真正的明日之星(哪些技术会成为未来市场抢手新产品的主流技术?哪些会被忽视?)。

(二)高新技术市场的竞争特点要求企业快速响应

如果说进入80年代以后,一般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出现了以“时间”(指企业对客户或市场需求的响应和速度)为第一竞争要素的特点,那么,在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这一特点则体现得更加鲜明。这首先是因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趋同性。对于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多数消费者要么不购买,而一旦购买又都倾向于购买市场上知名度最高企业的产品,这就造成了高新技术市场中“先声夺人”的态势。其次,高新技术市场的先行者往往可通过影响甚至控制技术标准而赢得市场优势。许多事实也表明了在高新技术市场中,领导者和追随者在利润的获得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早期的主要成员如AoL和雅虎,获得了多数利益。1998年一项研究发现排名前5%的网站获得了所有交易的74%以上;而那些被动地期待技术进一步明朗化,再采取“快速跟随”战略的“小心谨慎”的公司,却反而沦落为“冒险者”[2]。总之,在如今这样一个“胜者通吃”的竞争态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成为“胜者”而获取高额利润,就必须首先力争成为“快者”。

(三)利用动态联盟,实现快速响应

如上所述,一方面,高新技术市场上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要求企业敏捷反应、快速行动;而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发展的极大不确定性又使企业在行动时顾虑重重(例如,担心巨额的技术开发投资一旦成为“沉没成本”后,将降低企业对今后出现的市场机遇反应的灵活性和快捷性)。因而,对于处于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寻求“垂直一体化”并非明智之举。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选择了“动态联盟”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动态联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

1.共担设计费用

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一般都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开发费用高、开发周期长等特点。例如在半导体芯片行业,有时一个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购买许多其他公司的专利技术,整个开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若动态联盟各伙伴企业之间以产品为钮带进行合作,无疑会集双方之长,平摊开发设计费用,各方都可以减低成本。

2.节省时间,提高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效率

企业间的团队合作,可以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效率,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3.形成利益共同体

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大,如果失败,代价是巨大的。通过联盟可以在分享技术的同时,共担风险和损失。这种合作将双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统一体,从而提高了各自的竞争力。

4.技术合作共享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企业间通过动态联盟进行合作,必然涉及到技术专利的授权使用和转让,以及各种协议许可证的交易,而联盟可以使双方以较低的价格使用对方的技术。如果在合作中取得了新的知识产权,双方都可以拥有。

三、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联盟构建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动态联盟是以市场机遇为驱动的,因此具有非常明显的生命周期性。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可由识别、组建、运行、终止等四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又包括如图1所示的若干决策过程[1]。其中,市场机遇识别、伙伴企业选择与伙伴关系管理、组织运行模式等决策是动态联盟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动态联盟是否能扬其利,避其弊,达到盟主企业和参与伙伴的共同目标,实现“双赢”或“多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机遇识别

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市场机遇就是顾客对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或由于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出现的商机。动态联盟是一种为捕捉和把握市场机遇而存在的临时性组织,因此,机遇识别是动态联盟存在的基础。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有远见者往往由于能最早识别机遇而成为动态联盟的盟主或核心。例如,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早期市场中,盟主企业往往不是那些技术提供者(大学、研究机构等),而是那些在技术发展尚处于模糊态势时,就能够洞察出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的“有远见者”(如风险投资家)[3]。这些“有远见者”成为盟主后,再与具有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的系统集成公司联手,构成动态联盟的核心团队。可见,盟主在组建动态联盟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市场机遇。

附图

图1动态联盟构建过程示意图

市场机遇识别的关键在于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等。通过市场环境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从中捕捉和识别市场机遇。盟主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可采用社会调查法、经验判别法、专家预测法、时间序列法、因果关系法、AHP、图景分析法等各种分析方法。当存在多个机遇而又必须有所取舍时,可利用AHP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可获取的外部资源作出最佳选择。

(二)伙伴选择

在动态联盟的构建过程中,伙伴选择是联盟企业之间能否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伙伴企业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核心能力原则

动态联盟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企业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就是其中首先需要“整合”的一种重要资源。换言之,最需要通过动态联盟加以“整合”的,正是各企业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把投资和管理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上,而一些非核心能力、或自己短时间内不具备或不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则转向依靠外部的联盟伙伴提供。核心能力原则即要求参与动态联盟的伙伴必须具有并能为联盟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为实现此原则,盟主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核心能力的本质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核心能力,同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容也具有阶段性。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本质应该是“知识和技能”,表现为“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例如,Intel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技术、NEC公司的数字技术、Canon公司的影像技术,均是以先进技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核心能力。当然,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包括商业化过程)而言,“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管理、组织及营销方面的技能。

(2)考虑伙伴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和匹配性

在选择伙伴企业时,除了考虑各个伙伴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外,还需要考虑伙伴企业核心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和匹配性。从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企业分别在R&D、P&M(生产制造)及M&S(营销服务)等三个方面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3]。应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确定伙伴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否互补。

表1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类型

类型ⅠⅡⅢⅣⅤⅥⅦ

核心能力

R&D

P&M

M&S

注:“”表示核心能力

(3)避免核心能力的“相近性”

盟主企业在选择伙伴时应避免与自己具有相近核心能力的企业。这一方面是基于能力互补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预防自身核心能力外泄的考虑。所以,若伙伴有着与盟主相近的核心能力,盟主就应避免让它们接近支撑这些核心能力的关键知识和技能基础。例如,Honda在其严格控制的日本本土生产部门里,制造其小型发动机和核心设计所需的全部关键部件,而外购件均为非关键零部件。

2.总成本合算原则

该原则要求动态联盟的实际运作成本(包括联结成本)应不大于个体独立完成的全部所有内部费用,这就对伙伴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地理距离、联结成本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敏捷性原则

核心能力和总成本原则满足了动态联盟“外部经济性”的基本要求,而要使联盟达到“快速迎合市场机遇”的根本目的,还应该在选择伙伴时注意“敏捷性原则”。要求各伙伴对来自联盟外部或伙伴之间的服务请求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4.风险最小化原则

由于动态联盟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所以在进行选择时,应遵循风险最小化原则,否则会为联盟运营埋下巨大隐患。

(1)分散市场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联盟并不能将市场风险“虚拟”掉,市场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在各个伙伴之间得到了重新分配,这一点是首先应当认识到的。例如,90年代初Intel公司决定和一些日本公司组成联盟以开发高速闪存芯片时,出于对市场风险的考虑,同时与两家日本公司(NMB半导体公司和Sharp公司)签约组成了联盟(即同时选择了两个具有相近核心能力的伙伴),以分散风险。最后的事实证明了Intel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明智之处。

(2)减少管理/协作风险

动态联盟中的伙伴企业通常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标准、不同的硬件环境等,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联盟中的管理/协作风险。为此,在选择伙伴时,应考虑其在以上几方面的相似性,以便于伙伴间相互沟通和理解,降

低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减小管理/协作风险。

(3)防止技术产权风险

在动态联盟的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核心能力(如专利技术、Know-How、商业秘密)的外泄甚至丧失的技术产权风险。尤其是技术发展的早期,盟主企业常常利用动态联盟作为跟踪了解各种技术流派的窗口,而在“打开伙伴的技术窗口”的同时,盟主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却极易遭受泄漏的风险。对于这类风险,虽然可采用一些救济手段(如专利权的法律救济、商业秘密的私力救济等),但若能在伙伴选择阶段就加以注意和预防,则更为稳妥。

(4)不要忽视道德风险

动态联盟的成功应建立在伙伴同相互诚信的基础上。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某些伙伴在利益驱使下可能会产生败德行为(如单方面违约、弄虚作假等投机行为),从而引发动态联盟的道德风险。为此,在进行伙伴选择时,可采用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第一,选择伙伴时,要对伙伴的撤出渠道加以考查[4]。虽然动态联盟的“市场机会驱动性”特点,决定了即使在联盟运行的生命周期尚未结束时,也可根据需要允许伙伴加入和不排除某些伙伴的执意退出。但若退出渠道过于通畅或个别伙伴投盟中的财力和精力过分不足,则一旦发生败德和投机行为,就会对联盟发展造成障碍。

第二,选择伙伴时需要考查候选伙伴的信用等级。可以利用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等第三方资讯,根据候选伙伴的成立时间长短、资金实力、企业文化、商誉等,对候选伙伴进行信用认证,从而将一些潜在的危险伙伴排除在外。

新技术第8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股份期权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人类社会中技术、智力、信息、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最为密集的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人才激励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力资源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稀缺制约着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留人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首要课题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各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了许多方法,但与之相比期权激励体现出了突出的优越性:

1.期权激励与年薪制相比较。年薪制是一种以年度作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成果和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确定其收入的一种激励制度。年薪中既包括了能够维持经营者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收入,更大的部分是与企业业绩挂钩的风险收入,体现了利益、风险、责任一致的原则;但年薪制有几个致命的缺点:年薪定的过死过低,激励作用不足;企业必须每年抽出相当数量的资金作为薪酬,而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资金较为紧缺,付出较多现金不利于其发展;从企业抽走过高的报酬,这样企业家更关心当年的经济效益,经营政策往往带有短期倾向。

2.期权激励与股权激励相比较。虽然期权激励和股权激励都是将企业的股票或股份作为激励手段的载体,把被激励人和股东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激励的目的,但二者在本质上、激励目标以及激励力度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期权激励是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约定时间内已约定价格购买企业股票或股份的权利;而股权激励是在对企业经营者及技术骨干实行契约化管理和落实资产责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给与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以产权激励,使其在取得约定业绩的前提下享有本企业的部分产权,并使其权益兑现中长期化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可见,期权激励在本质上受于激励对象的是一种选择的权利,对被激励人来说,不承担任何风险,对激励对象来说,期权激励比股权激励更具吸引力。其次,期权激励通过资本市场的放大作用,将具有很高的持有价值,激励力度要远大于股权激励,尤其当资本市场长期处于强势状态时,股票期权能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带来显著的潜在收益。

通过上述比较,“期权激励制度”被认为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长期激励的最佳方式。它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的主人翁,更愿意为企业的成功付出努力,从而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创新的氛围,这一点对于新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短期内获得快速增长尤其重要。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期权激励制度方式的选择

期权制度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对人才的长期激励最佳方式。但在具体实施中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股票期权和股份期权。股票期权是指给予员工在未来确定的年份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权利;股份期权是指给予员工在未来确定的年份按照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份的权利。两者在公司以后年度的发展中如果升值在约定的期间内就可以选择行权,而如果业绩不理想也可以放弃;最大不同在于:股票期权的固定价格通常是在授予股票期权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股份期权的股份价格是按照每股净资产值为主要依据进行计算,而不像股票期权价格那样按照公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股票期权起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美国得到广泛而迅速地发展。纵观西方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和推行激励制度的实践,股票期权激励已成为众多激励理论制度中最富成效、操作性最强的激励制度之一,尤其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据资料显示,在2002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企业500强中,89%的公司已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实行这种制度,而在高技术公司,美国上市公司几乎100%的实行了期权激励制度;虽然日本企业实施长期期权激励只占所有企业的2%,但在高技术公司中实施长期股票期权的企业却占到了15%。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期权激励已成为高新技术行业的一种通用的激励模式,因此有着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我国关于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和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研究介绍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多,但我国国情与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截至到2008年上证深证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仅为162家,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成规模的有1.91万家,上市公司占其不足1/100,只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研究激励制度效果不明显。这种状况也与非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非上市公司占我国企业的绝大多数,创造了大部分的产值和利润,最活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大多在我国都是非上市公司。因此,研究讨论如何在非上市公司实施期权激励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第二,我国研究大多集中在上市公司及经理层两个层次上,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激励研究较少。第三,股票期权制度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我们目前资本市场缺乏效率,投机易仍然很多,股价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价值;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完善;在股票的来源、股票的可流动性等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商榷。因此就我国建立期权激励制度而言,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应选择实施股份期权激励制度。

三、股份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前景分析

实行股份期权计划的公司一般应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出于创业阶段或成长初期,公司规模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人力资源因素(特别是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主导公司的发展前途。而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最适合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长期激励模式是股份期权激励,尤其是对于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如此。

股份期权激励作为当前最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一种激励模式,其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法律和政策的障碍。选择股份期权激励,激励对象(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获得的是购买股份的选择权,这尤其适用于非上市公司,而且无论规模如何,处于那个发展阶段,只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要有股东承诺出让股份,实施起来就没有任何障碍,包括法律障碍和政策障碍。公司的企业激励计划只需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讨论通过即可实施,无须政府部门审批,因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这是我国现阶段实施股份期权激励的一个突出优点。

2.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原则。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在选择中长期激励模式时必须体现零成本、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原则。股份期权激励制度恰好能满足这一原则,因此是高新技术企业一种比较理想的激励方式。股份期权激励在激励对象行权之前都不需要做任何投入,激励对象能否获权主要取决于激励对象的业绩考核,而能否行权获利取决于企业将来的发展状况。对企业而言,无须支付现金,这有利于减轻企业沉重的财务负担和员工报酬成本,是一种低成本的激励方式。同时,一旦公司得到发展,其速度和成绩将非常显著,且回报较高。由此可见,股份期权能够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3.股份期权与股票期权之间存在良好的“接口”。从定义可知,股票期权与股份期权的重要区别在于二者的行权标的物和行权价格确定上。虽然二者存在差别,但二者在基本思想、设计要素、操作流程和管理办法上却是基本相同的,存在着良好的“接口”,可以在条件成熟时顺利将股份期权激励转换为股票期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可先实现股份期权激励,在公司以后上市或法律、法规完善后再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在美国,许多未上市的新创企业(Startups)也重视实行各种股票激励制度,他们大多把股票上市作为中长期目标,但常常在未上市的几年前就开始引入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这里的股票期权实际上就是本文探讨的股份期权。

参考文献:

[1]王少豪: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信出版社,2002

[2]张旺军:浅谈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商场现代化,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