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3 17:12:35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阐明了财政金融行业隐匿危机的切实含义,接着为化解隐匿危机提供遵循的原则和观念,最终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得力措施,并希望为切实解决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行业中潜在的风险解决问题。

http://

关键词 :市场经济;财政金融;危机原则;策略

一、我国财政金融行业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付转移的制度有缺陷,调节力度太小

对于现在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要想平稳有效地发展,财政支付转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在进行财政支付转移时往往会有一些不真实的情况的存在,由于财政部门人员工作繁忙,不能留有专门的时间去彻底查清这类情况。所以,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通常是按对应名目将资金正常转移,使一些违法或犯罪分子得逞,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服务与财政金融失衡,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财政金融的发展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其他行业或领域形成一定联系,当然财政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要不然社会发展将出现失衡现象。但是就目前来看,在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领域,我国的重视度较低,不能投放充足的资金进行发展建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政府为人民服务这一良好形象的建立,其公共服务的职能也将遭到极大质疑。

(三)地方性划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地域与地域之间缺乏互惠双赢

在每一个地区,财政金融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地方性保护现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够注入其他地域的新鲜血液,而且不利于财政金融的长远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发展。

(四)财政金融运行规划不够完善,改进空间较大制定严格详尽的运行计划是财政金融行业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地方的财政计划不够严格妥当,阻碍了财政金融的健康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吻合。各地区间的财政金融制定的计划有很多相同之处,不能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有效的规划,没有切实的意义。

二、解析财政金融行业隐匿危机的实际含义

第一,深入研究财政金融危机能有效地促进财政金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工作的专业性是财政金融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财计、财经法律落实以及审计方面,在选择金融环境时更需要严格谨慎。加强财政金融危机的分析,有利于专业人才的能力发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财政金融的健康发展。

第二,对财政金融危机进行深入解析有利于我国财政方针的推行。在各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常常会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在财政金融领域也是一样的。政府应坚持诚信理念,加强人才的培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出具有长远规划的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如今,在强调法制的经济市场,深入探究财政金融危机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经济转型阶段,要加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在财政金融领域出现隐匿危机的时候要勇于运用法律法规,对危机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真正的法制环境,从而实现依法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解决金融隐匿危机的现实情况

财政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健康的财政金融环境。因此,当危机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解决和处理,尽量缩短危机时间,减少财政金融发展的阻碍。当然,在解决危机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化解工作,千万不能存有应付心理,要摆正态度,坚持科学的原则,创新应对思路。

(一)客观形成预期计划

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合适的预期目标是十分有必要的,目标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发展速度。切忌任其发展,放任自流。因此,在化解危机问题时,不能只是喊号子,要深入了解危机的破坏性和严重性,结合当下所处的环境、经济状况等,紧扣财政金融的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解决计划。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解决,缩短危机时间。

(二)追求时代特色的创新理念

财政金融中的隐匿危机是随时会出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隐匿危机出现的方式和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处理危机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深入全面的了解危机状况,打破旧制,紧跟时代的发展方向,积极创新特色理念,大胆创新,运用新手段,新方法,解决处理好新问题,脚踏实地的完成财政金融危机的化解问题。在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要注入一些新鲜血液,创新管理方式,促进金融领域的顺利发展。

(三)树立科学指导思想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财政金融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在化解危机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危机问题。所以,在财政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紧跟党的步伐,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入学习科学的思想理论,将理论应用到现实中来,指引财政金融科学发展。

四、解决财政金融行业隐匿危机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加大调整力度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财政金融为其他领域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屏障。因此,建立科学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加强财政和金融间的协作,保证其流程的方便快捷。当出现一些不真实的支付名目的时候,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检查,核实支付转移的信息,以免造成资金的不明流失;同时,当金融系统发现支付转移问题时,也要及时和财政部门沟通,以防出现违法或犯罪行为。

(二)财政金融和公共服务相互借力,确保发展成果

财政金融部门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以,财政金融部门要政府的理念,帮助政府依法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确保资金到位。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同时政府在社会中的公信力也会大大提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总之,要想保证财政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定要重视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隐匿危机,深入分析危机存在的形式和原因,为化解危机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化解隐匿危机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自己特色的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同时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强宣传,进行思想教育,从而促进隐匿危机的显露,并利用科学的理念和创新手段,制定合理的目标,加快危机化解的进程,从而消除危机,促进财政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http://

参考文献:

[1]王克强.市场经济下法律法规的构建[J].北方工业,2012.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2篇

关于危困企业投资并购,主要有三点:

第一,危困企业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对不同类型危困企业的处理是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重点。危困企业是经济中的常态现象,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包括在一些非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如此。今天我们讨论危困企业的背景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双双持续下行,非常有意义。

这里的“危困企业”,是一个比“僵尸企业”更大的概念,“僵尸企业”应该被包括在“危困企业”当中。

危困企业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叫“资困企业”,是指现金流短缺,在短期内发生偿付性危机的企业。第二种叫“债困企业”,一个企业的负债太重,企业的债务利息甚至超过本金,使企业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三种叫“营困企业”,这种企业的困境往往是由经营管理特别是成本控制上出现问题而引发的。

对这三种类型的危困企业,采取的措施应该有所差别。危困企业的处置都涉及到投资并购,这对于投资联盟而言,是极好的机会。对于投资界来说,要尽量避免“危僵企业”,要从危困企业中,找到那些有生机、投资机会的“危机企业”。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阶段,各地区领域都出现了上述三种企业,这已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对危困企业的处置,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难点,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改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要着力改革的方面。

第二,危困企业在中国存在于三个领域中。这三个领域的危困企业在政策面或者法律面的特点是不同的:

第一个领域是政策面的危困企业,就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着力解决的僵尸企业。目前,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去产能的实际效果不是太好。据有关消息,前7个月,在这两大领域中,钢铁产能只去了47%,煤炭产能只去了38%。我们今年的全年去产能的任务,粗钢产能是4500万吨,煤炭是2.5亿吨,现在一半都没有解决掉。

目前,政策面做的不是很顺利,这里有很多原因。首先对于政策面和去产能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很多地方有认识误区,比如错误地认为,产能如果保护下来,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是一种政绩。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各界对于去产能的工具,特别是政策工具、金融工具认识不够。最近债务违约频发,例如东北特钢,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解决和债权人的矛盾,但在过程中严重侵犯了债权人的利益。除东北特钢外,还有一大批债券违约,违约数额都在几十亿、百亿,中央层面要着力处理好这个问题。

第二个领域是资本市场的危困企业,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中的大量ST公司中,相当一批可以称为危困企业。这些企业也是连年亏损,企业在经营上、债务压力上和短期资金链上都出现了问题。这些企业利润连续几年为负数,本来应该退出资本市场,但是在监管理念上和法律环境上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另外,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还有价值,这就出现了危困企业的上市公司拼命给资产负债表注水的方式,来改善它资产负债表,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很多ST公司都存在注水问题。

同时,资本市场也存在巨大机会,有些危困企业还存在投资价值。例如:山东的山水水泥,资产状况不错,但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出了问题,另外内部在管理上、和市场的关系上出了问题,这样的企业还是很好的企业,如果能够用好的方式、工具解决的话,没有问题。当然,如果法律更加严格的话,对上市公司中一些明显的缺乏清偿能力的企业要采取清算措施。在上市公司中,像中核钛白那样的案例,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企业,能够从危困中走出来,还是比较少见。很多企业都是“危僵企业”,投资界要注意避开。

第三个领域是法律领域的危困企业,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公司法》第10章里第181条到184条中的企业。现在有一个新的概念――应年报未年报企业。工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很重要的方面是将年检制度改成年度申报制度,原来未年检的注销和吊销制度取消了。现在应年报企业1741万家,去年年度申报的是1430多万家,意味着有接近300万家没有年度申报的企业。现在工商局把它们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这里确实存在不属于危困企业的企业,主要是没有债务但没有经营的企业,但也包括大量的僵尸企业、营困型的中小企业。《公司法》的危困企业可以更多地采取市场方式来做。第二类是《破产法》上的危困企业,破产法第2条涉及到的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丧失清偿能力,或者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能的,这些企业在《破产法》上采取重整的方式。综上所述,法律领域的危困企业,在《公司法》上往往采用重组的方式解决,在《破产法》上往往采取重整的方式来解决。

对于上述三个领域的危困企业,处理方式要有不同。政策性的危困企业的大致定义,是停产半停产、经营连年亏损,不能清偿到期负债,靠政府补贴或者银行续贷来维持的这些企业。目前,对这类政策领域的危困企业,国家采用的是“多兼并少破产”的概念,我们不是很赞成。当然,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南北各地情况不一样,应有不同的对策,也要一企一策来解决。现在对于这样的企业有一些政策层面的支持,中央政府目前拿出1000亿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各地主要是争取这样一个政策支持。而资本市场领域和法律层面的危困企业,则要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

第三,在危困企业政策层面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是要利用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关于处理危困企业,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都在采取很多措施,但目前的措施中有很大一块欠缺,那就是市场的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作用。但在危困企业处理中,恰恰忽视了市场的力量,没有想到民间资本的力量。国资委在央企梳理出400多家僵尸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等处理,但在这些僵尸企业的处置中,恰恰没有和混合所有制结合起来,没有和民间资本、民间投资结合起来。如果我们把这一块打开,引入民间资本、市场方式,应该能够更好地解决危困企业的拯救问题。

第二,要用法律方式、法律思维、市场方式、市场思维来解决危困企业问题。上一次90年代解决危困企业主要是用行政方式,这种解决方式的后遗症现在仍然存在。很多企业拖到现在还有烂账、坏账、拖账,有很多法律的争讼,都是因为过多运用行政手段、行政思维产生的问题。这次的危困企业一定要用市场手段、法律手段来做,应该避免上一轮的处置方式。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危机信息管理;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5-0039-04

一、引言

2009年3月31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了《全国供销合作社2008年基本情况统计公报》。公报显示,中国组织农民兴办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35787个,在各类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18671个,养殖业9550个。这些专业合作社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面对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那么,中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如何利用组织优势和各种资源,来建立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机制,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同时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寻找机遇,应该予以足够的关注。

从国内外大量的危机管理实践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始终是与危机管理相伴而行的,危机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危机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分析、利用、公开、反馈过程。国外危机信息管理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危机信息管理与决策;危机信息传播与利用;危机信息系统建设;危机管理人员素质与教育(王伟,2007)。国内学者的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危机信息管理的一般性理论,包括界定其概念、阐述其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等;二是研究危机信息管理过程,尝试从危机信息活动的特点和机理中找出有效的危机管理办法;三是研究危机信息管理系统问题,强调通过建立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危机(章钢等,2006)。从研究内容看,公共危机信息管理和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专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管理展开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结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危机信息管理的研究成果,来研究适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其更好地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提供借鉴。

二、危机信息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的来源

1 危机与危机信息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组织环境或外部环境的变化,会遇到一系列对组织声誉、形象和生存产生威胁的事件。如2003年的"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都给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很大影响。类似事件会形成农产品的价格危机、产品生产危机、组织信誉危机等。这些危机会给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人财物造成损失,损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象,但同时也可能蕴藏着发展的机遇。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危机出现具有不确定性、突然性、连续性等特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面

临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

危机信息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危机信息即为表征危机即将出现的各种信息,而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危机潜伏、爆发、持续、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中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吕斌等,2009)。从危机管理目的这个角度看,危机信息就是危机管理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其中包括面向危机决策者的信息、危机决策信息、沟通内容。危机信息管理包括信息感知、信息识别、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四项内容。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本文基于广义的危机信息,来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体制。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危机信息的来源

从危机发生的源头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危机既可能直接来自组织内部,也可能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而引起。危机信息具有隐性程度高、高度不确定性和出现频率低的特点。危机信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渠道在组织内外传播。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组织成员、制度、资金等因素都可能给组织带来危机。这种危机影响的范围有时仅局限于组织内部,有时会影响到产业链上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甚至波及到公共领域。调查显示,安徽广德县凤桥乡板栗股份合作协会从轰轰烈烈成立到名存实亡,其原因是:协会章程被虚置;领导干部不得力;政府一手包办;只有少数人员参与协会工作;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原则等。内蒙武川县、哈乐县马铃薯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权与收益分配界定不明晰,会员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会员参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在影响协会的可持续发展(韩俊,2007)。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多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些产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2008年8月,笔者在安徽省长丰县调查草莓协会发展情况时发现,年初的雪灾给当地的草莓种植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些农户的幼苗由于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死亡。草莓协会虽然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但由于资金问题,一些有效的方法无法实施。四川省井研县周坡镇的柑橘协会想发展柠檬种植和獭兔养殖业,但由于资金没有保障,协会拓展业务非常困难。

这些原因和问题都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产生危机的根源所在,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来予以支持。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及其信息环境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

图1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示意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相关利益者是指组织当中的每位成员。外部相关利益者根据其与组织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图1。中的A部分是直接利益相关者,B部分是间接利益相关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成员间及组织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直在进行着各种信息的交换,这些信息也包括危机信息。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与组织内外的各种环境密切相关。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应该能够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危机信息的管理水平。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环境

图1中的c部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信息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信息人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每一位成员,这些成员可以分为组织的决策者、专业人员、普通农户三类。在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专业人员主要是完成危机信息的收集、识别和处理等工作;决策者主要是根据各种危机信息来进行决策,提出危机解决方案;普通农户一般是危机信息的接收和传播者。信息资源是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组织发展相关的各类传统或数字化信息,它往往是危机信息识别的来源之一。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等过程中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话、电脑、网络等,它们是实现危机信息管理的基本条件。信息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对组织内人、财、物、信息等相关要素在信息管理活动中的合理使用和组织信息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障信息在组织内外合理流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组织外部的信息环境也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社会环境,如国家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和社会信息伦理等;二是信息资源环境,如信息资源支撑体系完备程度、科技支撑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环境等;三是信息技术环境,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四是信息人文环境,如信息文化、信息素养等(王伟,2007)。

组织内外各种信息环境因素作用于危机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流的双向流动,使危机信息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通过危机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不同来源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危机管理与决策者,发挥危机信息管理对危机管理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的三维结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是指组织预防和应对危机的全过程中,危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各种方法的总称。笔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是一个三维结构。从危机的生命周期出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具体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危机信息管理三个部分(如图2)。从危机信息管理的流程来看,每个部分的危机信息管理活动都涉及到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利用、控制和反馈六个环节(覃小旅等,2005)。但由于每个部分的危机信息管理目标和任务不同,危机信息管理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从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看,涉及到组织成员、政府部门、合作伙伴等多个利益相关者。

1 事前危机信息管理

尽管危机的预防和预测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由无患”。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危机的发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征兆。事前危机信息管理就是在危机爆发前,通过各种方式来捕捉这些征兆,并通过对这些征兆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为组织的决策者制定应急方案提供信息支持(莫利拉等,2007)。

首先,要做好制度建设,制度中应该明确专职人员、危机信息处理的流程、资金投入、应急预案的编制等内容。其次,加强组织危机信息预警系统的建设,它既是制度部分内容的落实,也是进行各种危机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再次,确定组织内外可能形成危机信息的采集点,并由专门人员定期收集资金流、产品销售状况、客户反应、竞争对手等各类信息,然后对其进行识别,找出危机相关的信息。最后,由于大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组织既要调动组织成员参与到信息的收集和识别工作当中,还要善于利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领域专家、信息服务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力量,来做好事前的危机信息管理活动。

中国奶业在1999--2008年的10年间,经历了高速成长的“黄金十年”。但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集中爆发,这种全球奶业内少见的高速成长骤然间被划上一个句号。十年间,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在整个奶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一些危机发生的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地收集和识别各方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那么全行业的损失就可能降低,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德国农民协会(DBV)的施密德博士认为,德国的牛奶合作社不仅仅保障了奶农的权益不受到加工厂的侵蚀,更重要的是为整条产业链建立了一个利益共容的产业环境,促进整个行业按照产业规律自然成长,这一点很值得国内乳业合作社借鉴(彭韧,2009)。

2 事中危机信息管理

事中危机信息管理是指危机爆发之后的信息管理活动。这个阶段主要是要收集危机发生之后的各类信息,既要给危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同时还要做好危机信息的传播工作。

随着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建立应对不同危机的应急方案。当危机发生后,首先要启动应急方案,积极应对。其次,要加强危机信息管理的组织工作,增加人员,加强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合作伙伴等机构的信息沟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与危机有关的信息。最后,要及时对各方信息进行处理,并将正确的危机信息通过恰当的渠道传递给组织成员,稳定成员的情绪,增强大家战胜危机的信心。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比较缺乏,组织应该把权威机构或专业人士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以成员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奶业合作社要及时把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时向组织成员通报,还要把政府和行业组织对事件的处理和应对策略及时告知农户。同时,还要把组织如何来面对危机、解决危机的举措及时让组织成员了解,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3 事后危机信息管理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社会党国际;金融危机;策略主张

社会党国际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党、工党及其他政党的国际联会组织。目前,它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170个政党和组织。由英国工党发起,于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会议上宣告成立。为成员党加强联系,交换情报和经验,表明共同立场的组织,其决议对成员党无约束力。纲领为民主社会主义,宣称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多党制和分权主义,提出以民主方法建立“人人平等的福利国家”,实现民主、自由、人权和“民有、民治、民享”的目标。在国际上拥有超过60个成员党,在超过5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这些政党目前正在执政或参与执政。

社会党国际历来很重视国际事务,社会党国际十分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强调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该部门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政治领导人,部长和知名专家,他们正在努力制定一项全球革新应对这场危机的计划。要求基于渐进民主和完全透明的原则,要符合社会公正和团结的价值观。

一、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主张

2008年9月26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作为社会党国际主席团会议的中心议题进行讨论。社会党国际及其各成员党领导人和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主席团主要讨论了这次金融危机的规模和程度,强调在一种以不负责任的经济贪婪结合差劲的政治管理和调节为基础的模式下,这种全球金融脆弱性的警示标志都已经非常明显了。主席团成员在他们的交流中呼吁要摆脱只基于货币繁衍货币的社会从而回到健全的实体经济中去。与会者强调明确而透明的金融规则是必需的,并且要求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加强国际规管和问责。同样,与会者一致认为积极应对就必须采取一种全面的办法,金融、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会议还强调,虽然今天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动荡也不应该降低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这次会议上,社会党国际主席团决定成立一个关于全球金融事务的委员会,为摆脱这次危机出谋划策。

更引人关注的是,在这次会议上社会党国际发表了一个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声明。其主要内容如下:“对于全球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来说,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范围衰败的迹象已非常明显,就像以前社会党国际多次申明的一样。过去三十年,一直奉行的以自由放任政策为中心的经济模式毫无道德指针,这种模式是不负责任的贪婪与的政府干预和调控缺失政策相结合。在当前管理体系下少数人在政治沦丧和问责缺失的背景下决定着关乎数以百万计公民的金融政策。市场投机的横行与金融系统监管的缺乏已经导致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不是实体经济在增长而是货币自身创造货币。对于全球社会民主主义运动而言,这个时代是决定性的时刻,用政治议程指导我们解决摆脱危机应作为优先选项。这不是一个改变的时代,却是一个时代的改变。金融、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应该作为整体统一解决,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新的模式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南北之间和地区间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巩固推进合法的政治进程解决国与国之间共同关心的问题,诸如食品价格上涨、能源费用走高、抗击自然灾害等,以寻求新的模式和真正的解决方案。同样,他们必须为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付出代价,也必须认真考虑以解决居民对于健康,社会安全,教育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工作等问题的实际需要。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在政策上保持连贯性,不是政策上的实用主义,长期以来,这就是发展中国家一贯坚持的方针。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衰败产生了两个需要克服的特别挑战。首先是应对危机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另一个是这种衰败并不一定会导致积极政策的加强,但可以看到由于恐惧和边缘化极右的极端主义政策会有所抬头。因此社会党国际致力于推进一种责任,政治和调控的全球视角。认为不应该导致持续的利润私有化和社会效益的损失,应该通过透明的和持续稳定的金融调控去恢复人民的信心,包括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金融组织。

社会党国际,在本届联大继续支持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上,突出强调紧迫需要不偏离正处于全球金融不稳定的现实。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呼吁在今年晚些时候将在卡特尔举行的发展筹资问题国际会议上要产生出具体的结果,因为国际社会在努力解决贫困和全球不平等问题上正处于衰退的危险中。由于为解决本次金融危机设定指导方针和路线图的明确目的,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同意成立一个关于全球金融危机事务的委员会去制定明确、及时的建议。重申了积极的政治在为全球公民建立一个公正、切实可行、文明的经济中的作用。”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问题上,社会党国际呼吁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应该有一种新的关系。2008年11月3日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关于全球金融问题的首次会议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召开。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全球社会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指导原则。鉴于此次危机已经影响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天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很紧张这种情况,社会党国际提出了五个具体措施帮助那些直接受危机影响的国家和人们。就是呼唤在政府和市场之间要有一种新关系。社会党国际委员会强调指出,除非通过综合全面和强有力的调控和监管使行为改变,并伴随着国际金融体系意义深远的改革,否则金融市场的信心就不会恢复。

考虑到人们毫无准备的做了金融危机的牺牲品,失去了住房,工作,养老金和社会服务。社会党国际提出要设立一种社会保障基金去援助社会保障计划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设立一种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合适体面的工作岗位。因为这些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雇用了工人中的绝大部分,同时也贡献了GDP;设立一个金融基础设施基金以帮助刺激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快速便捷的短期流动资金链:通过寻求新的金融资源,借贷设施和更加根本地改革全球经济治理来解决多边机构和区域发展银行的金融资源的短缺问题。这些提议统称为“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呼唤一种新的关系”。

2008~E11月17―18日,来自各大洲的社会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在墨西哥开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全球社会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出共同解决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社会民主化建议。委员会会议高度强调了政治,政府,和监管在确保一个可持续和公平的全球经济上的关键作用。突出了需要一种全面的方法处理危机,不仅要解决金融问题还要处理气候变暖,环境能源,消灭贫困等问题。委员会会议着重认为新的责任和机遇己对

全球的社会民主运动打开大门。将其关注的核心议程放在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上面一就是重点放在就业,养老金,卫生,教育和民主管理方面。委员会认为,政治回归是必不可少的,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民主原则的新金融架构。

可以看出,社会党国际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看法和主要措施如下。

(一)社会党国际对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主要看法

社会党国际把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缺乏道义指针,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金融市场的失败;差劲的政治管理和调控,政府对市场调控监管的缺失:缺少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监管,金融规则的不透明,导致金融投机的横行,金融系统监管不力;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增长而仅仅是货币产生货币。

(二)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张

社会党国际通过对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措施主张:要改革全球金融市场,改革全球金融体系,金融市场要有明确而透明的金融规则,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管理和问责金融市场,以此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解决金融危机要有一个全面的方法,与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一并解决;政治的回归,社会党国际强调政治在解决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强调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调控;呼吁恢复实体经济的增长,虚拟经济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金融危机的危害,使发展中国家尽早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张分析

总的来说,社会党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其全球治理政策的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一)在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问题上,社会党国际一向认为政府不加干预,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金融政策是金融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社会党国际于2008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23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对资本投机的放任,诱发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南美洲,俄罗斯和土耳其等一系列金融危机。2006年以来源于美国市场的次贷危机已经牵连到大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并减少了经济增长的机会,导致各国失去工作的人数增加,而那些负责任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早就预测到这种危机的发生。这表明《华盛顿共识》的金融秩序已经遭到失败。然而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有效的全球民主治理机制来保护世界免遭这样的危机之害。按照自由主义的金融逻辑,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因此,全球化提出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将民主政策贯彻于全球层面的福利国家。为此必须在国家层面,超国家地区层面以及全球层面实行负责任的多层治理。在以上所有层面上,同样的价值观,原则和方法应具有绝对效力。”[1]社会党国际曾经强调, “两大金融组织必须与新自由主义市场传统彻底决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摆脱新自由主义“市场至上”的观念,重新思考发展的基本观念。所以,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党国际仍然认为缺乏政治监管和道德指针、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是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自由放任经济模式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实体经济没有大的发展仅仅是货币繁衍货币。从而社会党国际呼吁政府和市场之间要有一种新的关系,强调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

(二)社会党国际强调政治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社会党国际认为,“政治的责任就是努力在社会中实现自由与平等,具体包括:缔造国际新秩序等。为实现上述目标,社会党国际提出了建立全球的经济和金融新秩序的计划”。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后,社会党国际认为,“全球经济发展正遭遇到结构性限制,这不仅表现为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加剧,而且也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政治体制根本不能克服这种结构性限制。最近发生的金融和原材料市场的两次重大危机,就是缺乏一个促进有效,公平经济发展的治理机制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党国际认为政治层面解决金融危机的主张由来己久。所以社会党国际认为,用政治议程指导我们解决摆脱危机应作为优先选项,要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政治回归必不可少。

(三)改革全球金融体系,建立一个世界金融组织去调控全球金融市场。社会党国际一贯认为,这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时,社会党国际就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缺陷,要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就需要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地区银行”。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党国际在2008年6月6日,社会党国际经济委员会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要改革全球金融市场。社会党国际第23次雅典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全球化进程影响着金融市场。要使市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就必须首先对目前的金融秩序予以改革。美国不再是世界货币无可争议的提供者。金融市场越来越依赖于资本流入,尤其是中国,印度和整个东亚地区。因此,当务之急是改革全球金融体制和国际金融组织。社会党国际强调有必要举行全球财政问题会议,以寻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和人民都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社会党国际又进一步指出:“金融市场最近的危机加强了在金融体系内实行新规则的必要性。一方面,私人信用机构系统的周期行为需要更加严格的公共监管干预,比如由国际清算银行进行监管;另一方面,金融手段和产品的复杂性需要一个独立机构进行监管,以避免在信贷市场上出现难以估计的风险。监督机构应负有对结构复杂的金融产品进行程序核准的责任。”可以看出,社会党国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问题上一向主张对全球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设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调控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党国际主张认为要使金融市场恢复信心,就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一个世界性的金融组织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透明,可持续,综合全面,强有力的调控和监管。

三、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张评价

(一)策略主张的进步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党国际就十分重视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社会党国际对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反映了一些客观事实。社会党国际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金融政策的批判;对全球金融市场缺乏政治监管和金融投机横行的批判;认为一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都缺乏一个世界性的金融组织去监管。这些分析都比较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些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这对近三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金融政策来说,不管西方主流是否赞同这无疑都是一针清新剂。

社会党国际除了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外,还对应对解决金融危机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社会党国际通过对危机原因的分析,提出要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改革,设立明确透明的金融规则,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世界性金融组织去调控全球金融市场。并以此来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呼吁市场与政府之间要有一种新的关系,强调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作用;

反对仅仅是依靠货币繁衍货币的金融发展模式,强调实体经济的恢复与增长。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张对摆脱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有些已经被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社会党国际提倡应对金融危机要有全面的办法,在解决金融危机问题的同时,要把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协同解决。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社会党国际很重视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破坏,提出了一些特别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认为在世界范围金融动荡的背景下也不应该降低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仍对弱势对民生的关注。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二)策略主张的局限性

1 理论层面的局限性

社会党国际批判新自由主义主导的金融政策,重视政治的作用,主张政府要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和规管。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的观念和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主导了全球金融市场。社会党国际倡导的金融思想在与新自由主义或明或暗的争斗中,总体处于弱势。就连社会党国际自己都不得不坦承,新自由主义金融政策的衰败并不一定会导致积极金融政策的实施,反而是极右的极端主义政策的抬头。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社会党国际的金融策略有其先天不足的一面。

社会党国际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主张很难协调国家间的金融利益。首先,社会党国际一直在呼吁改革全球金融体系,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但由于全球金融体系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其规则符合他们的利益,社会党国际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时,就会相对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遭到发达国家的反对。正是因为众多的利益难以协调,所以导致改革的呼声大而力度小。其次,虽然社会党国际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利益进行保护但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社会党国际建议设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组织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调控,这就有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弱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强势的金融资源下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其要求对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方案,近几年在国际社会呼声颇高,社会党国际的方案只不过是国际社会多种政治力量所提方案的大综合。并无太多新意。

2 实践层面的局限性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5篇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经济危机就如影随形而且是周期性的爆发。从危机发生的时间上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前,这段时期内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不具有或很少具有联动性,因此,这些危机不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另一类是发生在20世纪之后,从20世纪至今所爆发的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波及了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危机都具有世界性危机或区域性危机的意义。而从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看,也可以把他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这段时期资本主义各国信奉的是自由主义,政府对于经济的运行不进行干预;另一类是发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尤其是凯恩斯的《通论》问世之后,各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宏观干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断一直让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恐慌,资本主义学者也意识到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那样每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经济危机他们却一直束手无策。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历对其理论的验证,使资本主义学者认为他们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将凯恩斯主义正统化,采用其理论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发展。相比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几近崩溃的情况,可以说至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运行还算良好。但是,当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表面下的实质时,就会发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只不过是采用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这两种新的形式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军事经济方面,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政府每年都要为现在和将来的战争及潜在的战争支付庞大的开支,若考虑乘数效应,这些军费开支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负债经济方面,凯恩斯认为由于挤兑效应,依靠借债来融资的政府支出对总需求的刺激会更有效,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改善很大部分是建立在大量的持续增加的债务上的。为了刺激总需求,不仅提高政府的债务,而且提高消费者的负债水平。资本家通过大量广告宣传和消费者信贷有效刺激了需求,美国消费者家庭负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1974年就达到了93%。政府和消费者信贷消费的增加有效刺激了总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也迅速增加其负债水平。这种迅速增长的债务状况不仅出现在企业之间,也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借债机构之间构成的金字塔状的债务关系,使得为支付日益增长的利息债务量必须持续快速增长,这种循环最终造成一个后果:当一个主要债务人无法分期偿还或无法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的连锁反应就形成了。以军事经济和债务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结构会更加容易引起经济的严重崩溃,甚至会引发世界局势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债务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潜在收入”,使其能够偿还或分期偿还债务,也成为借贷者继续进行借贷的依据。而且,金融市场的完善发展,使世界上各个国家及企业汇入到一个系统里,所谓能够“避险”的金融工具只不过是将个体风险“规避”(实质上是转化)为系统风险,将本不具有同步性的各经济体协同起来使其运行具有一致性。这样,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就以金融市场为纽带连接起来,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波动就会引发世界经济的波动。金融工具的高杠杆性在各经济体同步运行的过程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繁荣时加速繁荣,衰退时加速衰退。

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由于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造成,有人归咎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有人归咎于监管当局的监管疏忽,有人归咎于放贷机构的审核不严,有人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有人归咎于美国公众的消费文化,也有人归罪于美元本位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失衡。但究其根本,实质上仍然是美国的消费相对不足。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其产能会借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被增长的需求无限的激发出来。借助于增加负债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于供给的扩大的,而且当消费者无法借债偿还债务或分期偿还债务时,债务拖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就造成如下后果:消费者的消费由于过度负债而冻结,企业由于产品无法销售和债务拖欠而出现巨额亏损或破产,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及收入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总需求,这一循环持续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当然,经济危机爆发的表象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监管层的疏忽、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等等。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次由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规模和破坏性之大百年不遇。

二、结论

凯恩斯与马克思都认识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难以找到足够的投资机会来消化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量储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垄断所导致的收入分配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无理性以及表现为资本主义特征的社会机能混乱。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调节、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等方法刺激需求,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难题,改善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状况。然而,事实上凯恩斯的理论只是延缓了或者以另一种方式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无药可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相对过剩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的难题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6篇

一、从环境危机审视政府管理

(一)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危机”

由于社会发展的利益驱使,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之间的矛盾时,往往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进而侵害民众生存、发展权,对于因遭受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当地民众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也多次采取静坐、游行示威等方式进行抗争,甚至直接与污染主体协商谈判,效果甚微。民众对环境危机导致的健康损害投诉无门,最终导致“环境危机”的爆发,进而引发群体性环境事件。

(二)“环境危机”爆发中的政府诱因

在民众心中,政府掌握着国家行政权力,对事件处理和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近年来,政府屡屡出现“信用危机”,有关部门漠视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民众的诉求不能有效处理,政府失信诱发“环境危机”及环境的产生。

二、政府在“环境危机”处置中存在的不足

近期以来,各地相继爆发“环境危机”和环境。从这些环境群体性危机中,透视出政府在“环境危机”处置中存在着不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政府与企业之间达成“伙伴关系”

政府考核中,绩效占据相当比重。各地政府为解决民众面临的生活困境,摆脱贫困指标,在经济发展的理念下,抛弃环境利益,以牺牲环境健康为代价发展经济,放任污染企业进驻该地区,民众身心健康长期遭受摧残。这是多数政府采取的经济发展措施,在企业承诺解决当地民众的就业问题和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前提下,政府与企业签订损害民众利益的协议,为当地环境危机埋下隐患。

(二)各级政府之间相互推诿

对于民众所反映的遭受环境损害和健康危机的诉求,各地政府主管部门都相互推卸责任。县级政府部门在接到诉状后,常常以受上级政府管辖,决策权受干涉为由,将有关职责推给上级政府,而上级政府则以受理主体不适格为借口,将诉状予以驳回。民众投诉受限,请求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矛盾升级。

(三)环保执法权分散于多个部门

我国虽有环保主管部门,但涉及环境污染案件,环保执法权分散于各行政机关,水利、国土、卫生、渔政、农业等部门都具有应执法处置权。“多部门联合执法”弱化了环保主管部门的执法权,不利于环境危机有效解决。

(四)环境保护经费落实不到位

对于中央下拨地方的环境保护经费以及当地民众胜诉所获环境损害赔偿,难以真正落实,地方政府以各种理由扣押、挪用。环保部门苦不堪言,环境执法权遭多部门分割,中央下拨的环境保护专项经费被挪用,环保部门想强化执法但“力不从心”。

(五)环境立法缺陷明显

在中央,全国人大享有立法权,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亦包含其中。中央在立法时,却极少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各地地理位置、天气变化、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应具备自己的立法模式,不该完全遵循中央的“立法指示”。

(六)人民的呼声不能有效传达

民众对于居住地的环境治理,以其身心健康为重,寻求合法途径反映实情。但地方政府为保饭碗,想方设法阻止民众投诉。环境及环境危机的爆发是民众不得已而为的方式,我们不能一味地谴责民众,要看到此类事件背后的真相,地方政府的行为值得反思。

三、面对“环境危机”,我们为改变政府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政府在处置“环境危机”时出现的不足,我们如何避免?笔者认为:(1)保障民众利益。在各地,政府应转变角色,将权利下放人民,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可尝试成立民众表决小组。民众表决小组有权对地方决策进行表决,在表决时不能单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对有利于民众的决策,表决通过,反之则有权否决。(2)保障经费落实。各地农民组织应建立各自账户,由专人管理,并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中央和各地法院可将下发民众的环保经费打到该专门账户。关于中央划拨给各地区环保行政部门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处理问题,可参照民众环保资金解决方案,在各地环保行政部门设立专门账户,由专人监管,将环保工作专项资金达到该专门账户,避免私吞、挪用。(3)保障农民征收。采取污染企业进驻的措施值得商榷,可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可尝试围绕特色产品形成产业链,引进一些“能工巧匠”发展循环经济,进而推动农村整体发展。(4)处理跨境污染。对所存在的跨境污染(空气污染)问题,可以采取国家或污染实施地的政府作为赔偿主体,由此主体对污染损害承担赔偿责任。(5)改革环境执法、司法、立法模式。针对环境保护执法、立法、司法难的问题,应将环境执法、立法、司法三者统一交归环保主管部门管理,在中央,由一位副总理单独管辖环保行政部门,各地则效仿该管理模式。各地环境行政机关主管领导应从懂得环境保护方面知识的人员中择优选拔,真正做到“专病专治”,避免瞎指挥。对于环保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任命应区别其他部门,不能盲目采取调任等方式,亦要从懂得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人员中择优选拔,方能提高环境治理质量、效率。针对“三权分立”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将环境立法、司法、执法三者统一划归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管辖。(1)针对环境立法,在全国人大下面专门设立环境法制委员会,与现有法制委员会职权分离,由环保相关人员参与。环境法制委员会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制定、修改,而其他法律的制定、修改仍归属现存的法制委员会。(2)针对环境司法,将环保法庭独立,涉及环境相关的刑事、民事案件统一交归环保行政部门管辖,而其他的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案件的审理仍归原有法庭。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组织应独立划归该行政部门管辖,环境公益诉讼问题便“迎刃而解”。环境律师的管辖权划归环保行政部门,其余律师的管理还交归司法部管辖。涉及民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作为的案件,由当地法院行政审判庭管辖,两者管辖权不受牵连,互不干涉。(3)针对环境执法,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环境保护执法处置权统一后与原行政部门剥离,交归环保行政部门管辖。此外,应在各地专门成立处置环境危机的“环保警察”,管辖权与公安局分离,交归环保行政部门管辖,环保执法的力量得以加强,环保执法难题不复存在。

作者:郑了了 王娅荣 石金艳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玮宁,张玮哲.3亿亩地遭重金属污染,广东仅一成耕地幸免[N].羊城晚报,2011-10-12(3).

[2]调查:因环境问题引发以年均29%递增[EB/OL].

[3]汪伟全.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5(01):127~136,159.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7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考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体脸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的应对方式;乡村生源地的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随着2008年9月开始的信贷市场危机,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逐渐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和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凸显成为目前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巫待解决。在本来渊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目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重重心理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踌躇满志,在数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规划和想象,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得恐慌焦虑、悲观绝望、盲目屈就等各种不良心态并存于其内心世界里,往往使他们失去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对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的失败,失败后又一味地自责、幻想或寻找托辞。有研究表明,同一性问题是青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格确定和社会角色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源来自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困境,因此,我们决定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考查研究。同时,引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变量来反映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和手段。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自己对自我同一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致与连续。尽管青年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此时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被称为“心理的延缓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在中国社会,这个延缓期主要体现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探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滩哑观等一系列涉及自我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探索遇到困难最多的时期,是真正感受到“同一性危机”的时期。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一切都变成是不确定的,是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时间观念对时间混淆”、“自我确信对自我疑虑”、“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

(二)应对及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又名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对方式可以根据其表现的形式分类,如接受、忍耐、自责等具体的形式。

学者对应对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是认为个体面对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更多地依赖于清境需求,即情境特异性应对方式,二是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中存在着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即人格倾向性应对。在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把应对方式与人格层面的意义结合起来,认为大学生的一般应对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带有倾向性的模式。在应激情境下,大学生这种一般的应对方式将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应激情境的改变产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参考肖计划的研究,将应对方式按照应对的具体表现来分类,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方面,来探究经济危机这种应激情境下大学生的人格倾向性应又寸方式。

(三)职业决策困难

职业决策困难主要是指大所数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而对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各种问题。Knumboltz认为,职业决策困难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的一种状态,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运用一套做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Gati和Osipow在职业决策未定向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概念,指个体在做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Gati和Osipow依据标准化职业决策理论,发展出一个理想的职业决策者模型。模型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三个维度十个方面:(1)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2)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3)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急、内部冲突、外部冲突。Gait等对大量的职业辅导工作者与来访者进行访谈和调查,编制出((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Career decision -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简称CDD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从人口学变量上讨论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并用相关分析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根据查阅的文献,我们假设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大部分维度显著正相关;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学生同一性危机低、职业决策困难小,采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的学生的同一性危机高、职业决策困难大;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正向预测作用,并有可能是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变量,旨在探究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的不适应状况

研究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等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尤其是自我确信了解、权威混淆方面的危机。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取得资料、缺乏动机上的困难。文科学生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是矛盾的应对方式。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下,文科生更偏重于规范性的主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可能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理科生则更偏重于实证性的客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能找出相对唯一的判断标准。因此,文科生在主观多重标准的思考模式下,更容易造成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和混乱,导致自我不确信、权威混淆,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文科生的就业岗位呈现更大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尝试所经历的挫折更多。自身和外界的双重消极作用使得文科生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更多地采用一些如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就业。

(二)乡村生源地的学生遇到更多的耳处业探索困难

本研究表明,乡村生源的学生较大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不清楚决定的步骤和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大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在城市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相对于来源于乡村的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丰富广泛,见识更为宽广,更能发现自己在职业决策上的多种选择、综合决策,因此在决定的步骤上更加明了成熟。由于乡村的学生文化相对保守、从小就较多地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对家庭有着更强的责任心,面临职业选择时势必会多为家庭考虑,因而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都会使他权衡机会与家庭,从而造成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

(三)经济危机形势下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聊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危机大部分维度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除求助外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即愈成熟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与愈低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很多应对方式的特点来描述这一危机的表现,如“‘角色固着’,即过分地封闭自己,僵化自己的角色,产生不良适应,引起消极性的认同和退缩的情感行为”,即用了退避的应对方式来解释了角色固着这一危机层面,因此二者的相关也就不难理解。自我同一性危机各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间绝大部分显著正相关,由于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自己感受到的一种难以确定的状态,而且很多维度都涉及到对自我的探索认知、对自己内心发展的感知,因此,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是比较明显的,此外,多层回归也显示出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有着非常大的解释率(36. 6%一41. 5%),这也和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9J。除求助外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都有着广泛反的相关,进一步层次回归分析表明除求助外的应对力.式对取七业决策困难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解决问题是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负向预测作用,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青年期的课题,因此,同一性危机将在这个阶段持续到同一性的达成,同一性危机则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本研究所采纳的观点是应对方式的特质说,即应对方式是一个人一贯的应激反应行为,但是,这个变量又不完全是个体内在的特质,较之同一性危机则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通过中介作用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除求助外)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应对方式(除求助外)需要通过自我同一性危机来对职业探索困难起作用,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现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下,为了减少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单纯的应对方式指导或是个人的应对方式改善效果可能还不够好,如果通过长期的自我探索而减少同一性危机,则能达到更好且明显的效果。

针对研究结果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的建议:

1.政府决策方面的建议

政府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决策的制定和倾斜:(1)加强在地方上的信息普及和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改善农村生源地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比城市学生缺乏很多的差距;(2)政府应当控制高中文理分科的规模,通过对高校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进而提升高中文科生的升学率,提升高校文科生的就业率;(3)政府应当全力加大对文科专业的重视和发展,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投人,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升文科专业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轻文的社会现状。

2.学校引导方面的建议

学校是学生们赖以获得信息和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引导对他们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经济危机下,帮助学生应对日益凸显的同一性危机、消极应对方式和决策困难,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扩充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日常的就业宣传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发放求职技巧宣传手册,安排就业指导咨询师等权威专家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危机意识;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在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把就业的机会和公司“请进来”;引导学生对就业择业合理性的认识,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引导学生们对就业受挫等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学会正确、成熟地应对压力,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应对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帮助子女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应该让子女从小就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鼓励他们通过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特质和优缺点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发展,以树立子女的独立自信人格和积极心态,增强子女的理性分析和应对危机能力。

4.个人调适方面的建议

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压力和选择的大学生,要想从容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建议当代大学生理性地面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学会正确归因,在自主应对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合理求助;及早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多掌握求职和面试的技巧和知识;主动搜寻信息,发掘信息获取渠道,关注政府、高校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和信息。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矛盾的应对方式。

2.乡村生源地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

3.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政府 生态危机 管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阐释

(一)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在于维持生态平衡与协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维持生态平衡和协调是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恩格斯曾经揭示了生态在人类发展中的意义。他认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

(二)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制度条件是改造不合理社会制度

自然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要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改变社会环境。因此,化解生态危机的条件之一就在于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制度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三)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这一概念虽然马克思未曾明确提出,但是他的观点中却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废料是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反过来也一样……最后,进入直接消费的产品,在离开消费本身时重新成为生产的原料,如自然过程中的肥料等等,用废布造纸等等”。这段论述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认为废弃物也可以循环再利用。马克思指出,“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四)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基本途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无视自然界的规律所导致的。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条件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们也不能盲目的崇拜自然。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五)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基本手段是依靠科技进步

马克思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认为充分利用资源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可见,马克思主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六)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政府角色和责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应该注重提前预防,积极环保,而不应该先污染后治理,消极环保。马克思认为:“只有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的那种社会,才能允许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则分布于全国”。这意味着,政府作为社会的“大管家”,在化解生态危机方面的责任和作用重大。政府应该把资源所有和资源使用归为社会公共管理的范畴,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生态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向大众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人类思想史的一次重大变革,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全局性和辩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当代政府治理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生态危机现状及影响

(一)自然资源危机

自然资源危机是自然界的资源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地球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陆地、动物、矿产能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大,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危机、水土流失、耕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机。

(二)生态环境危机

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温室气体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工业燃煤和尾气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它们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还会导致酸雨的形成,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水源、空气以及土壤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扩张,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在一些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常会出现雾霾天气。这说明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在加剧。

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水污染。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污染最重要的原因。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种类多样。农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进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城市水污染源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土壤污染是土地因工业、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排泄物、生物残体以及大气沉降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的污染,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却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化解生态危机,已迫在眉睫。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掌握着治理生态危机所必需的公共权力资源,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化解生态危机。因此,政府应该构建有效的生态危机管理体系,自如地应对生态危机带给人们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政府生态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政府进行生态危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原则,构建了360°政府生态危机管理体系(见图1),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管理。

(一)政治维度:构建生态型制度机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也就是说,制度构建是政府生态危机管理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生态危机治理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制度规范的可行性。因此,要有效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决策制度,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政治领导力。其次,完善法治管理制度,增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执行力。再次,建立健全政府的生态问责制度,让政府环境管理责任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最后,完善政府生态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充分协调生态危机管理中不同的社会主体,从而有效地进行生态危机管理。

(二)经济维度:探索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

要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探索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环保型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其次,要进行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再次,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最后,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发展方式。

(三)社会维度:公民参与机制的建立

由于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危机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民等。因而,治理生态危机,要紧紧依靠广大民众,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探索和优化公民的社会参与机制尤为重要。首先,要为公民参与搭建一个良好的参与平台。如建立网上生态环境论坛、社区等,听取民众的心声。其次,要加强环保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是公众参与生态危机管理的重要力量,它在环境科技学术交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法律维度:加强生态危机管理法制建设

强化法治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生态危机决策的执行力。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虽已基本成型,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 建立相应的奖罚机制,提升政府在引导规范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对于注重环境保护的产业和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低息贷款、政府补贴等;对于危害环境的产业和企业采取惩罚措施规范它们的行为,减少它们对环境的污染。

(五)文化维度:倡导全民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思想武器,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因此,进行生态危机管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树立生态危机意识。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次,要构建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要逐步建立学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六)科技维度:建立生态科技创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科技进步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科技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动力,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就难以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就难以化解人类的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合理地应用科技,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科技体系。生态化科技是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以节能、利废和实现循环为特征的新兴科学技术。在技术创新中融入生态元素,走绿色技术发展之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进行生态危机管理,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作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政府需要协调好企业、市场、技术、公众等各方面、各层次的关系,以保证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

2.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0

4.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