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31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传统档案;管理方式

档案是社会各界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据,档案的管理涉及到社会的发展,所有遗留下来的档案都需要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管理,以实现档案的充分利用。相关的部分针对传统档案还采用着传统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导致传统档案无法得到高效的保存。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手段来对传统档案实施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使得档案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可以实现档案的高效保存。

1、变更管理流程的必要价值

传统档案通常是以纸质档案的形式存在,在对这种纸质档案进行保存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整理工作和收集工作,针对档案要按照次序进行排列,并合理对档案进行排查,充分的利用档案,实现档案价值的凸显。传统档案都采用的是手动管理,这样的手动管理不仅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而且在服务量上也较大。加上检索程序的落后,在检查方法上应用不得当,使得传统档案的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传统档案无法进行高效的传送,无法实现共享,针对传统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足。

从上述的观点就可以说明,针对传统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就需要依据现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来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而现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对传统档案进行管理,可以起到如下几种作用。

1.1日常调阅频率更高。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随时产生的市场竞争也变得更为激烈。因此,相关部门对于日常信息的查验量也开始不断增多,最后出现了信息变更速率被提快、决策时段被缩减的局面。针对于这一现状,要求相关人员在进行档案查验时必须调用有关联的一切材料,才可做出决策,以便全面解析。

1.2留存的总份数更多。伴随微机的普及,办公凸显了自动化这一总倾向。从目前情况来看,手写的文件被缩减,更多份数的文档都要经由打印才可制备出来。有序留存文档、调用这类文档,成为了工作之中随时都会出现的难题。电子类的、纸质类文档显出了并存的态势,电子文档占比明显提升。

1.3变更纸质文件。归档留存下来的旧式文件,多属于写的某一规划、总结类的、实施查验类的文件。此外,红头文件也应被慎重留存。现今时段内的科学管理,要预设最为缜密的搜集流程、数据管控流程。决策被规范化,固有的归档文件数目递增。在客观形势下,需要加强信息管理。

1.4创设电子文档。电子文件被留存至某一数字设备,设定数码形式。储存的形式,既可以是光盘也可以是磁带。借助于微机,相关的数据均可被查验和使用,同时还能在网络路径下进行资源的共享,为后期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从本质上看,电子文档独有的特性如下:经由微机生成,设置二进制特有的代码,用代码去表达,叫做数字文件。这种情形下,电子文件被区分于平日常见的多类文件。

电子文档也被划归为文件,有着文件特性。从这一视角看,电子文件及旧式常用文件有着近似点。电子文档整合了新颖的数字特性及传统路径下的文件特性,两类特性融合,它含有新时期的信息特性。借助于计算机,电子文档成为数字化文档,借助于通信路径、远程传递,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电子文档被设定成直观特性的代码,记录于载体上,必须经由相关设备才可读取。

各类档案由于被需要的程度以及重要性等方面都具有特异性,在保存时间等方面也都会有所差别。因此,针对档案保真、私密信息保留、日常的读取等,都要拟定规程。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长久保存的档案,由于中间间隔时间较长,后期信息能否被完整读取,也是一大难题。

2、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的侧重点

2.1拟定清晰详细的标准。信息档案一旦缺失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那么其数值格式及更大范畴的体系架构都会出现偏差,造成异构状态。例如,某些软件没能被通用、适用范畴并非很广;微机附带着的数码相机、扫描设备自带的型号都有着差异,层级水准也有差异,很难划归到同一硬件范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分类留存的档案没能拟定明晰的编码。想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有相同的标准,来保证信息方面的互通性。

2.2接纳新颖手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也逐渐的得到了创新和改进,在对传统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一些新型的管理技术,如信息化手段等,根据这种手段来对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功能进行合理的改善,并规范传统档案管理的操作流程,针对传统档案进行加密处理,加大接受的力度,根据传统档案管理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对各种新颖的手段进行接纳和应用,从而使得传统档案管理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2.3搭配必要的硬件。各类档案的管理,其目的是实现日常信息的共享以及调用。因此,对于档案配套管理环境的要求就更为严格。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起来的环境可以分为内、外网两种类别。很显然,网络环境是否良好与其配套设施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必须借助物理隔离,细分独立网络,强化日常范畴的网络管控,保证初始开发流程的适宜性。

增设配套硬件,是信息化依托的根基。选购硬件时,要具备前瞻性,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投入。充分运用金额,选购最适宜的配套硬件。便利日常情形下的网内检索,多层分享及交流。优化调配资源,提升综合管理的成效。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传统档案均是以纸质档案的形式存在,这样的档案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破损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档案在保存的时候,所占据的空间相对较大。而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利用计算机来对传统档案进行管理和保存,不仅能够有效的缩减档案存储的空间,而且也可以使得其免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保障了其完整性。将传统档案存储在磁盘中,能够方便对档案实现查找。在数字化设备的支持下,能够使得传统档案被有效的分类。从而本文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传统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锐.浅析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J].办公室业务,2014(13):157-158.

[2]杨帆,谢欣,兰天.浅析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传统档案[J].机电兵船档案,2011(6):52-53.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广州西关 ,旧城更新 ,传统街区, 历史街区保护, 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literature and the actual cases, and combining the from xiguan area of field survey study, puts forwar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to contemporary shang area has "aesthetics", "memory continuity," "diversity" and "economic" of valu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o the region, exploring, suggested the next step can emphasize the traditional protection from skin texture, the city street space design at the material level, turning to more around the "keep the historical block living spac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life mode, increase community supporting, perfecting the municipal pipeline network", etc, leading to the revival of the exploration incentive policy measures the formul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discussed.

Keywords: from xiguan, the old city update,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历史街区是组成城市环境和历史特征的重要人文因素,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表徵与物化,是现代都市不可替代的重要标识和发展资源。

在近年来飞速的城镇化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有些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制定了保护规划,一旦面对城市发展、经济利益等就变得束手无策,只能任由推土机将那些看似破旧、环境糟糕的历史街区碾平。原因何在?简单说来,关键还是没有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巨大价值,它远远超越了将其推平后再重建后所带来的利益。

1.西关的历史变迁

西关,是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滨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这一带的称呼,因古时位于广州城西地区得名。西关地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西关地区在宋代才逐渐出现商业聚落。到明代期间形成了当时广州主要的商业街区。至清代,广州“一口通商”之后,进出口贸易及与内地的商业发展,手工业、商业人口不断发展,对住宅建筑的需求也急剧增多,进而形成很多较为完整的"特色住宅”商住街区。民国广州建市初期,拆除西门一带城墙,西关正式与中心区连成一片,成为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现今的西关,老城区内总用地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是广州的城市传统风貌改变的最少、传统文化遗存保留最多、传统文化气息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保留了许多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和老街区,以及在广州其他地方已消失的当地传统工艺、文化节日、地方方言等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2.西关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存问题

2.1 历史街区内的历史风貌建筑损毁严重

西关地区最出名的建筑莫过于西关大屋与骑楼街。西关大屋是清代豪门富商在西关地区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现在的西关大屋大部分都是民国时期改建的,或是当代重建、复修的,有文物价值的西关大屋几乎均被拆毁。

西关的历史建筑独具特色还有骑楼,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广州市为拓宽西关老城区交通道路,建设内环线、高架桥、地铁沿线商业等,开始大量的拆除沿街骑楼,岭南风格的沿街风貌遭到严重的破坏。

2.2 历史街区原有的肌理和空间形态较少完整保留

西关地区的建设不是按传统官方建都制度正式规划自上而下建成的,而是自由发展、追求实用的聚合而自下而上慢慢形成的。居住模式以一个个街坊构成,传统居住街坊格局,方格形街巷系统。

然而在这些历史街区中,有大量未被列入保护的传统民居。由于年久失修与保护管理不善、又遭遇旧城改造运动以及原住居民的不断搬离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最终被政府拆除重建。这使得西关地区特有的空间形态、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的完整性逐渐被破坏,许多街区消失殆尽。

2.3历史街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

西关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除了西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街区、西关大屋等外,西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饮食文化、文化艺术、传统行业经营、民间工艺、历史人物、传统节庆等。

广州人说,“有人就有西关文化,老西关的东西只能靠一代传一代保留。”但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旧城改造早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随之而来就是西关地区的传统街巷的拆迁、老西关居民的迁出。而老西关人的迁出,也预示着伴随其代代相传的西关文化风情也将随之消失了。

2.4 西关老街区无法承载城市容量的激增

在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街区内的居住人口成倍的增长,街区内新增的人口在原建筑中通过重新划分建筑空间,搭建简陋居所维持生活,或者居住在新建的无视周围文脉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中。

与此同时,一些街区内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新增了许多零散的商业服务设施,这些设施一般标准较低且自发无序的分布,有的甚至任意占用历史建筑中的空间,对历史建筑造成了严重损害;另外,由于街区内交通道路比较狭窄,整片区域又处在城市中心区,交通高峰时段车辆堵塞严重。

3.西关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对于西关地区的保护,首先要明确它的根本属性是生活,主要特征是群体性,实用性和更新性。保护西关地区的目标,是在改善其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变化更新,尽量使其各历史要素得到保存延续。历史街区的灵魂是生活真实的延续性,而不是文物的定性和文物的凝固性。

3.1 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是根本

只有在历史街区还完好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够谈生活真实性的延续。因此,对历史街区的客观环境的保护仍然是一切的基础,风貌保护是这种环境真实性保护的有效手段。应该全面的进行保护,同时小规模、循序渐进改造与之相结合。

3.2 保全历史街区的功能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街区不但承载了城市的文化,还承载着城市的居住文化。只有在坚持街区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证街区的生活真实性延续与活力复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3.3 保留居民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主体

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真实性延续离不开原住居民,只有在他们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西关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地道方言才能够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老建筑与居住在其中的人一起保护”,在减少居住人口和保有原居民人口的动态平衡中,需找一种能够长远保有一定数量原住居民的方法。

4.西关地区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策略

4.1 西关的性质与功能定位

性质定位:西关是广州市传统特色城市风貌区,传统住宅区和商贸旅游区。是广州城市文化、岭南文化的代表之一西关文化的发源地与保护地。

功能定位:西关地区首先应当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商贸经营、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振兴地区经济,激发街区活力,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 历史街区的振兴层次与方法

历史街区的振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环境的振兴,二是经济社会的振兴。物质环境的振兴比较容易实现,而经济社会的振兴则需要依循经济的规律引导,而非强力能够达到。虽然经济的振兴难度较大,但是保证街区在振兴之后能够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有良好的经济循环基础。要想使历史街区或建筑得到经济社会的振兴,必须给出其所存在的经济价值,否则,经济振兴便无从谈起。

4.3 西关地区历史街区的振兴策略

西关作为广州市传统文化遗存保留最多、城市传统风貌改变的最少、传统文化气息保存最完整的区域,它的振兴需要全面、长远的考虑,必须制定出只符合西关特色的振兴方案,不可套用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对于西关地区的历史街道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全面整治西关地区各条街道及其周边的环境,完善更新街区中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鼓励街区中现有的经营活动,保护西关地区传统特色经营项目。

充分利用西关地区内一些街道的知名度和人气,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地方文化宣传活动。

恢复西关地区老地名,每个老地名都有它特有的一段故事,利用这些故事在西关历史街巷中立地名碑,并举办文艺表演等重现历史情景,从而带动西关地区的旅游。

4、在街区中增加与西关传统粤剧有关的经营活动,发展成为西关特色行业街,主要经营的商品为传统粤剧用品,工艺品,纪念品等,例如经营粤剧演出行头、练习道具,粤剧人物玩偶,粤剧音像制品等;

5、西关地区的历史街区中遗留的大量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特色建筑,修旧如旧,保证建筑空间,外立面,使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现代化的生活基础设施。

总结

西关是广州最具岭南特色的地区,不但拥有大量清代至民国初年的居住建筑,而且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俗方言。西关的旧城改造虽然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广州市当前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但是,如果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味的将历史建筑推倒重建,那样,广州所失去的可能是永远都无法弥补回来的。广州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城市精神文明,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各行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伍江.广州百年建筑史1940-1949[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李雄飞.城市特色与古建筑[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陆琦、黎颖、周文.广州西关民居保护规划研究[J].时代建筑,2000

刘敏、李先逵.历史街区探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5):506-509

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

夏健、王勇、李广斌.回归生活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

作者简介: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弘扬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留学生 ; 体育教育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40-02

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力度差距直接限制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代价值取向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和对本土文化的漠视逐渐侵蚀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致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而目前,来华留学生和出国留学生的规模在逐渐扩大,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互动的庞大群体,鉴于对文化传播的需求,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可以形成文化的双边传递效应,我们可以将留学生群体作为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媒介,采取有效措施使留学生习得我国传统体育项目,领会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旨在达到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1.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背景

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1.1.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沦落与衰颓

当前,西方文化的引进对我国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延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尤其是现代奥林匹克文化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和现代人生活价值观念的转变,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不断发生交流和碰撞,例如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儒学文化,可谓是我国体育史甚至整个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1]。然而现代武术在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盛行的时代,为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地创新其运动形式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其竞技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把传统的武术表现形式创新得面目全非,民间武术也由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而不断陨落甚至消亡。如松溪内家拳,目前仅于四川一隅苟延残喘。尤其是作为传承和发扬文化圣地的高校,更是在竞技体育的引领下走上了时尚体育的前沿,象征性的传统项目开设也仅限于为当代青少年展现武术项目的“花拳绣腿”,其文化的传递与弘扬已经从深层开始衰败。我国传统体育长期面临着上至体制政策的忽视,下至百姓万家的舍弃,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传统正在衰颓与陨落。

1.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变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衰颓现象是体现民族性格的特质在减少或者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文化的倒退,只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融合是一方面积极地传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更迭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有些现代元素与历史特性的悖离,也将导致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生变异。如 “搏击”和“散打”等项目, 就是在传统武术文化中形成的现代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它就是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项目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合理演化。融合是传统体育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变异是现代社会对传统体育文化无奈变革的需求,其目的都是为了阻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倒,也是促进其繁荣的渠道[2]。

1.2拯救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必要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又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国产生了兴趣,世界各地来我国留学的留学生也逐渐增多,这为我国推广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机遇和空间,我国应该借此机会,大力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尽力扭转我国文化传播的弱势地位。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必须大力倡导民族觉醒,否则,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不自保,不回归就预示着湮灭[3]。所以,大力弘扬我国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已经尤为迫切了。

2.留学生体育教育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中的预期作用

2.1留学生体育教育在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工作做得还不够,国际体育界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还很欠缺。所以,我国高校为承担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不仅要对本国学生普及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合理利用本校的留学生资源积极宣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大量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将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同时,有利于加深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发展民间交流,增进友谊。

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是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两者相得益彰[4]。“请进来”模式是让来华留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习得我国传统体育技能和文化;“走出去”战略则就是有把握让习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将我国文化传扬海外。接收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有利于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力度。

2.2留学生体育教育可以促进我国体育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是国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的时代潮流,也是促进教育国际化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留学生教育是大部分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重要构件,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一大亮点。当前,在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留学生教育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办学规模与层次的有效途径。来华留学生在规模、层次和水平上,都呈现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留学教育和管理模式。我国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中国要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留学生的数量,及这个学校对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标志。建设世界知名大学、增大中国高校与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是推进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在留学生中推广传播我国传统体育具体措施

面对现代社会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要全面推进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教育事业,使体育类专业留学生工作真正上国际轨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3.1提高对体育专业来华留学生工作的认识

来华体育留学生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影响的体育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开展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力度,可以培养中国特色的国际体育专业人才,促进和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沟通和技术交流[5]。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我国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体育留学生教育工作,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体育留学生教育工作,在理念和认识上强化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水平。

3.2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制度

完善的留学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服务机制能够为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有力保证,使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面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提高在世界留学生市场的整体竞争力。这是高校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走向海外留学市场的前提。

3.3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

生源是留学生教育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学生来源,留学生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我国是体育大国,也是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具有较强的实力。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有些项目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更处于世界前列。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可立足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将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放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上,在世界各地大力宣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际留学生生源的“供与需”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

3.4优化体育专业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

来华留学生来我国主要目的是学习,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基于这中需求,我国应该在来我国学习的体育专业留学生中开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例如,可以为来华留学生开设传统的导引、养生学等。

4.结束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灵魂,在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视域下看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其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在华留学生的体育文化习得过程为切入点,论述来华留学生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习得,以及即将产生的文化国际化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论述如何通过留学生这个联通世界的特殊团体,达到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灵灵.留学生课程设置中地域文化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2012(11).

[2]王霄飞.美国正闹“留学生荒”赴美留学首次负增长[N].环球时,2004:11-29.

[3]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现代,2008 ,(3):76.

[4]郭必恒,林凡,周钧.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留学生事业的影响及对策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48―49.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4篇

“”之后,传统戏在观众的期待中被“解禁”,出现过短暂的繁荣,但随后因受到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戏剧出现了“危机”。人们为克服危机,努力变革求新;有些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又特别提倡原创和当代题材,传统戏则因其“陈旧”而不被看重。所以自上世纪末叶至本世纪初,除了潘金莲、大劈棺等少数传统戏的题材被翻新引起讨论外,传统戏整理改编已不是舆论关注的热点。

近年有两件事促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看传统戏及其改编,一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件是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奖项的设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戏曲艺术(传统戏剧)的保护主要是要保护其唱腔、表演等艺术特点,而这些特点必须通过剧目和演员活态传承。现代戏和历史剧也应成为传承戏曲艺术的一种途径,并且应是戏曲艺术生生不息、不断有新的创造的标志;但它们都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的创造,最能体现各剧种唱腔、表演特点和剧种特点的还是各剧种的传统戏。

戏曲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表演的特点决定了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现代戏的表演有很多新的创造,但它是在传统戏基础上的发展创新。传统戏凝聚了历代艺人的创造,所谓“四功五法”,行当、流派的特点,都主要是由传统戏体现出来的。所以要传承戏曲的表演首先要依靠传统戏。戏曲的教学也要以传统戏为主要教材。

非遗保护使人们对戏曲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在长期的古代和近代社会,戏曲是广大群众的主要娱乐手段;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重视传统戏,除了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要求之外,则看重它的教育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强调要“寓教于乐”。因教育作用的大小、有无,而将剧目划分为有益、有害、无害等几类。而从非遗保护的角度看,则要强调戏曲的文化价值。如果只从满足群众的娱乐要求的角度,可听凭戏曲自生自灭,因为现在娱乐手段已有很多,不必为少一个娱乐手段着急。如果只从教育作用看,也不用为戏曲的危机担心,因为广播、电视、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快速而又及时。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戏曲则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比如昆曲,在它的身上,凝聚了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他古老剧种,如秦腔、川剧、蒲剧、豫剧等,都有大量的传统剧目,在这些剧目中包含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文学和独特的表演技艺。一些民间小戏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两类戏剧,无论是古老的剧种,还是民间小戏,都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戏曲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丰富性,所以不论是流布区域大的剧种还是流布区域小的剧种,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有些戏曲,如傩戏、目连戏等宗教祭祀性戏剧,从社会作用的角度看,人们往往会怀疑它们的价值,甚至认为它们有负面作用;但从文化角度看,它们具有人类学、民俗学以及戏剧发生学等方面的意义,则具有保护的价值。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看,从戏曲的文化功能看,传统戏在“三并举”中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保护传统戏剧,首先应做好传统戏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改编的原则是“推陈出新”,即发扬精华,剔除糟粕。但多年来一直以改得多、及对作品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作为改编者贡献的标志;自实行非遗保护以来,人们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即在传统戏(特别是成为经典的古典剧目)的改编中,努力使传统的东西尽量多地被保护下来。在新的文化语境下,有些学者和剧作家提出要敬畏传统的观点,这对“五四”以来文化思想方面存在的偏颇是一种矫正。“五四”时期强调打破传统的藩篱、破除封建思想是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的,但从长期的文化建设看,又必须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创造。传统的经典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冲洗保留下来的,要为民族文化增加新的活水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

这样说传统戏不是就不用改了吗?一点不改不是保护得最多吗?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对的。所谓保留得多又是以能够适于当代舞台演出、为当代观众所接受和欢迎、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为前提的。传统戏之所以需要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本比较芜杂,精华糟粕杂陈,甚至其主导思想倾向是陈旧和落后的;另一种则如明清传奇,其中有一些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篇帙繁浩,难于在今天的舞台上原样演出。对于前一种情况,几十年来已积累了很多经验,根本改变原作主题使之产生新的面貌的如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只改几句唱词却改变了原本基调的如梅兰芳版《贵妃醉酒》。而对于后一种情况,近年有三本《牡丹亭》、四本《长生殿》和上下本《西厢记》等呈现于昆曲舞台,应该说这是只有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才可能实现的,因为广大观众已认识到这些作品的价值,所以能够耐心地观赏它们 的“整本”演出。当然所谓“整本”还必须经过一定的删减,这需要整理者很高的胆识和水平。整理《牡丹亭》的王仁杰和整理《长生殿》的唐斯复等都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近年又有对几出经典的传统戏进行新的改编的,如刘连群为天津京剧院改编的《香莲案》,情节的改动并不很大,但对人物的心理做了更细致的解释和挖掘,并用程派演员来演秦香莲。作者说其改编的目的是“让古老故事多一种解说,让程派艺术多一出新戏,让京剧舞台多一部剧目”,从演出效果看,这样的目的达到了。而在过去可能认为这不是很高的目标,但今天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其意义是重大的——保护了遗产,又为文化遗产增加了积累,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很高的评价。

从剧团的演出场次看,多数剧团是以演传统戏为主的。人们经常用“老戏老演,老演老戏”来批评戏曲的“陈旧”。戏曲院团创新的力量不够,这样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老戏之所能老演,还在于观众有这样的要求。所以各剧团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优秀保留剧目。文化部近年设立优秀保留剧目奖,其意义不在增多一个奖项,而在于确认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即评判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下,不仅要看它是否引起轰动,而且要看它能否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样看,那些能长期保留于舞台的传统剧目就很值得重视和学习借鉴了。

而传统戏之能够长期保留,一条主要的经验是要不断进行新的创造。剧作家胡小孩曾谈过一种体会,他说在50年代看改编过的《黑旋风李逵》感觉非常好;但到80年代再看按照原样的演出,就觉得拖沓了。莆仙戏《春草闯堂》、京剧《杨门女将》等剧目,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编传统戏的突出成果,这些剧目今天之所以能够保留,主要是那时的改编创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后来的演出又不断有新的调整和改动,以适应观众新的要求。陇剧《枫洛池》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传奇《渔家乐》改编创作的,当时新创的成分很多,50年来一直经常演出,每次新的演出又都加入了新的阐释。

除了剧本的改动,舞台面貌的变化、演员构成的变化也是重要的。比如昆曲,本来主要是由年轻演员演出的,“十三不足十一零,金花绣领簇队行”(钱谦益《冬夜观剧歌》),“新妆十五正盈盈,唱彻凉州举座惊”(李元鼎《观剧诗》),像《牡丹亭》等作品,首先被感动的也是青年观众。但后来由于昆曲难演,后继乏人,昆曲多由有丰富经验的老年演员来演,观众也多是老年人,于是造成昆曲是老年人的艺术的印象。青年人与昆曲的距离越来越远。“青春版”《牡丹亭》起用青年演员,以青春靓丽相号召,就拉近了与青年人的距离,其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近年来人们热议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说法,首先应该肯定,梅兰芳是一位艺术改革家,他一生不断进行艺术革新的探索。他首先强调要“移步”,而不是原地不动。同时他强调应该“不换形”,即不能把京剧变成别的剧种和别的艺术。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5篇

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很多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发展而来的民居,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有些甚至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特色民居成了一种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特色民居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居住的科学性。从吊脚竹楼到陕西窑洞,从草原帐篷到极地冰屋,这些地方民居都表现出对当地生态气候很好的适应性。其二,地方实用技艺的展现。特色民居在具有居住的实用性外,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其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不同的。受社会、文化、地理等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和民族形成各不相同的特色民居,特色民居应能反映人与自然、传统之间质朴的关系,应能体现当地居民的文化热点、民众习俗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处村镇住房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趋向,大搞村镇合并,拆除旧房,统一规划,发展社区。这样,各地真正带有当地特色的民居越来越少,附着在民居载体上的民居文化也面临着缺失甚至堙灭的威胁。

2 湖南湘西民居的建筑特点分析

湖南湘西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处,深受巴蜀文化与楚文化影响,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格鲜明,文化特色浓郁,风情独特。特有的生活方式、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湘西民居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建筑艺术。湘西山地众多、平地较少,为扩大居住面积,而将民居建于山坡或河岸边,利用水面以上空间,以大木构架支撑,上下两层根据不同用途进行设计。在村镇布局上不追求方正规矩,而是灵活多变,将民居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湘西民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有堂屋、门扇、火塘、柱头、窗棂、天花板等。其景观特征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1)天人感应,崇尚自然;(2)聚族而居,奉祖为吉;(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3 湖南湘西民居的建筑现状

3.1 湘西民居正面临着传统色彩淡化,传统建造技艺失传的危机

湘西地区特色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适应本地自然地理环境,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多采用当地现有材料进行建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式微,材料运输更加便捷,现代楼房建造技术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现代住宅的舒适性。湘西新建民居大都受现代建筑影响,建筑风格模仿现代建筑,趋同现象严重。传统建筑样式不再是新建民居的主流,人们也渐渐地不重视传统民居建造技艺的传承,一些传统建筑也正失于维护而逐渐老旧甚至消失。

目前,湘西虽然仍有相当一部分民居虽保留着传统建筑格局,但就整的氛围来说,湘西民居的传统风味正日见淡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不畅,传统技艺日见式微,后继乏人。长此以往,带有独特地域风情的湘西传统民居建筑有可能会失去实际的功用而远离人们的生产生活,成为“历史的见证”,名噪一时的湘西民居也会逐渐失去其独具的魅力而“泯然众人矣”。

3.2 特色民居的功能性缺陷和与当前农村建设统一性的矛盾

建筑材料老旧、建筑结构也难以适应现代村镇生活,在功能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甚至缺失,无法有效利用水、电、气等现代化生活资源,这是湘西传统民居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传统民居虽整体风格类似,但是分布过于分散,类型多样,形制不一。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建设的规划性、统一性被提上日程。在乡镇规划逐步实施的大趋势下,有些地方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过分地强调规划性统一性,没有很好地兼顾保护具有独特价值传统特色民居。

4 新农村建设中特色民居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4.1 保留传统民居建筑的鲜明特点,传承地区特色文化

湘西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极具民族特色,是土家族、苗族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但现在相当一部分特色民居被闲置、甚至存在消亡的风险。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者更多考虑的是居住的舒适度、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因此更多地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进行民居改造,往往忽略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与传统的因素。我认为很多时候功用性、舒适度和传统因素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和谐统一的,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两者的结合是不难实现的。新农村建设在民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与传统建筑特点的有效结合,要重视地区文化的传承。即既要考虑到房屋的功用性和舒适度,满足新农村现代生活的需要,又要保留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天井、晒坝、院落、门窗雕刻等,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色。

4.2 居住形态与使用功能的完善与更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幅度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成了农民必然的要求,党中央的新农村建设其实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新农村建设下的湘西民居建设应该是新型特色民居建设,即在整体保留传统建筑特点和传统民居特色的前提下,湘西的民居建设应进行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建筑设计,加强建筑布局、室内风格的设计,实现居住形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完善与更新。主要包括:增加户型设计,增设起居室,将室内生活与社交活动分离;增加个人空间,满足个人私密性的需求;引入厨卫、节能等观念,实现厨卫空间与生活区分离;柴草屋、卫生间、圈舍、厨房等各类附属设施与附近沼气池进行联系,实现农村生活的节能环保;合理安排庭院空间,室内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作物仓储,预留出一定空间充当晒场、仓库,停放农用机车等。湘西新型特色民居建设,各功能区规划要更加全面,要能够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适应。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呼伦贝尔 蒙古族 音乐 传承

一、蒙古族音乐的历史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在现代文化内容的掩盖下逐渐消失,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作为我国民族组成部分,其草原的游牧文化随着外来文明的影响逐渐消亡,而由此文化所衍生的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保留音乐文化的重点内容,使其音乐艺术传承能够被大众重视起来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从蒙古族音乐概念上来看,其音乐借鉴于欧洲的艺术形式,在古老的草原文明中进行了深度的发展与融合,成为蒙古族发展中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者和记载者。对于蒙古族这个游牧民族来说,其音乐文化是对于草原辽阔审美的诠释,也是对于蒙古族古老文化的发扬。在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个草原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发展,简朴的歌声和语调正式蒙古族音乐中纯天然的象征。

在当前的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其艺术内涵令音乐的发扬借助了多种物品以及生物,保证现代人能够以最为直观的体验来感受穿越千古的蒙古民族艺术文化。从蒙古族发展历史上来探究,无论是马头琴、蒙古民歌还是游牧文化,都成为了蒙古族音乐的代表性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度的蒙古族音乐发扬,就能够保证人们以开放性的思维来探索和了解蒙古族音乐艺术。

二、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音乐的概念

对于蒙古族来说,呼伦贝尔地区正是其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其民族历史的发展以及音乐的传承是依托于草原文化而进行的,蒙古族所特有的粗狂、狂野的民族性格,能够使其在逐水草而居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到人与自然地紧密关系,进而在音乐中深刻地展现出这样的关联性。所以,对于蒙古族音乐来说,相比于中原农耕文化不同的是,气逆音乐体系以游牧时期的文化为主要构成,音乐的题材以及风格使草原中典型的高亢嘹亮的风格,草原牧歌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只有在蒙古族音乐中才能够被真实的展现出来。而在蒙古族发展的进程中,在思想与生活习惯的改变中,其自由的音乐风格也得以完善,放牧者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给与了这个民族更为真挚的艺术感情,民族文化中所独有的草原气息成为了蒙古族音乐传承过程中被重点存留的对象。

从蒙古族音乐题材上来看,主要是对于草原、骏马的歌颂,对于亲情、爱情的吟唱,在这样的蒙古族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单调的草原放牧生活中草原人民对于这个环境所赋予的独特的艺术感情,可以真正了解到唯美的草原生活中情感的表达与阐述。对于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音乐文化来说,其存承就是对于草原文化以及自由生活气息的保留,对于草原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念。在蒙古族音乐文化留存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从音乐辽阔的情感中体会出民族艺术文化的丰富性与艺术性,感受到草原民族所特有的真情实感。

三、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音乐的存承

通过对于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音乐历史与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正确地认知到在当前的音乐文化发展背景下保证蒙古族音乐文化完整性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其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就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保留的重点内容。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对于蒙古族音乐来说,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设定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其进行保护,保证在时代的发展中能够减少对于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破坏和威胁,保证音乐艺术的创作和保养都能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能够保证现代人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蒙古族音乐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感情以及音乐艺术表达方式,真正做到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中平衡性的吸取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对于民族文化来说,蒙古族音乐的缺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损失,所以保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对于蒙古族音乐文化价值的维护,就能够从整体上保证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保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强化的民族传承和发扬能够为民族文化艺术历史增添全新的面貌。

(二)加强学校蒙古族传统音乐传承

对于呼伦贝尔地区来说,作为蒙古族当前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需要在当地的艺术高校增添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教学,保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科学的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播,保证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教育中充分提升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地位,使蒙古族文化留存和发展能够以学校作为根据点向其他领域进行充分地渗透。在蒙古族音乐文化和学校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开设一定的蒙古族音乐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实践应用等方式来充分保证蒙古族音乐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深度探索的兴趣欲望。

(三)创新音乐艺术传承模式

对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来说,其艺术传承和发扬的方式都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民族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能够以最为合适的方式在现代文化中进行发扬。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例,我们可以对于其基本的传承模式进行改进,保证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中提取较为趣味性的话题进行传承,以保证现代人能够在这样的历史故事中挖掘出属于蒙古族这一民族的音乐与艺术情操。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蒙古族特有的马头琴为引子激发社会各界对于这一草原文化的认可度,保证在进一步的了解中能够自觉的传播和发扬蒙古族文化中宽广、博大的艺术文化精神。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5年呼伦贝尔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萨日娜,乌云塔娜.蒙古族传统音乐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实践与思考――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践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05).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传统创作;宗教陶瓷;宗教雕塑

1 引言

对于我国如今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者来说,如何抵御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不重视的现状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但是也因为传统艺术创作过于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导致其在近几年来不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对于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人民来说,需要有一个对于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领导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2 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特点

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我国传统的宗教陶瓷雕塑在创作的时候需要注重保留有传统创作的特点,这样一来我国的宗教陶瓷雕塑才具有独特性,能够明确的体现我国的风采。而对于发扬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方面来说,事先探究并明确其特点也是能够发挥良好宣传效果的一个方式。因此以下罗列本文对于在探究其创作形式之后所得出的特点归纳。

(1) 注重人文信息的融入

我国向来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国家,对于艺术创作方面更是能够得到很明显的体现。古老的宗教陶瓷雕塑创作注重体现劳动人民以及宗教形式的风采,而在如今我国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却更多的体现现有的人民生活情况。总的来说,我国传统艺术创作者在发挥创作水平的时候往往都注重融入我国的现阶段的人文信息,因此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在如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以具象化方式体现

在研究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人民在创作陶瓷雕塑的时候都偏向于具象化的体现宗教信息,与西方习惯采用想象形式描绘宗教不大相同,而在今天,这依旧存在于我国现在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之中。这种具象化的体现方式在近代也依旧能够明显的被人们发现。可以说之所以我国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能够被世界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传统创作者对于具象体现的偏爱。

(3) 用料方面控制严格

我国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具有很明显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用料方面控制十分严格。我国传统创作者在经过几千年的研究与尝试之后,能够对于不同的材料有很好的掌控能力,以及明确了不同工艺所需要使用的不同材料是哪些。因此,要想能够完成一件彻底的传统工艺方式创作的陶瓷雕塑,所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及制作工艺都是十分讲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一直以来都被世界所喜爱。

3 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缺陷

尽管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之后保留有非常优秀的品质,但是为了能够适应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现存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依旧不够完善。因此,为了能够改善我国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情况,本文针对于创作形式,创作现状等等方面综合提出两点现存的缺陷,希望能够成为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改善方向。

(1) 与时代相关性不够强

由于我国的文化发展悠久,因此在传统宗教陶瓷雕塑的创作方面常常能够得到体现,这对于保存我国珍贵的艺术创作文化以及水平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另一方面说来,如果没有与时代的一定相关性,就很容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而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宗教陶瓷创作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我国传统创作者往往有了一定的年纪,年轻人又不愿意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因此造成我国艺术创作失去了现代的来源,可以说与时代相关性不够强是一个很致命的缺陷。

(2) 受众群过小

在如今我国乃至世界的市场之中,无信仰宗教者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购买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作为收藏,或者是欣赏其具有的丰富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体现。可以说如果我国的传统宗教雕塑创作如果没有做到扩大受众群的方向,那么对于其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便,而优秀的创作水平以及风格也很可能由此消失。总的来说,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所存在的另一缺陷就在于其受众群过小,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传承也出现了困难。

4 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提升方案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越来越意识到保留传统文化,珍视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概念,因此对于扶持传统方面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在本文的以上两个部分针对于我国古老的宗教陶瓷雕塑创作做出了相关的了解,并且整合出一定的要点以供参考,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提升方案做出一定的帮助。可以说如果有对于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扶持,对于其延续与创作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1) 保留原有的创作方式与特点

传统的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青睐,就是因为其具有相当优秀的创作方式以及特点,能够极大程度的体现我国存在的运作模式,社会情况等等,在日后的研究之中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而其原有的创作方式以及特点在以前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如果传统宗教陶瓷雕塑的创作在日后依然注重保留原有的创作方式与特点,那么对于其传承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如果我国想要提升以及发扬传统的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也需要注重保留有原有的一些创作方式及其特点,这样一来才具有可保护性。

(2) 尝试采用新型的创作素材

在保留有原有的创作方式以及特点之外,我国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宗教陶瓷雕塑创作还需要开始尝试采用新型的创作素材。因为如果要想跟随世界的发展脚步,那么就不能够在创作方面故步自封,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现代的一些素材进行创作,补充和完善原有的创作内容,在保留有原有的创作方式及其特点的前提下,创作出适合现代人欣赏及收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的在世界方面得到认同,并且不会随着世界的发展而结束寿命,也能够吸引较多的年轻人尝试加入到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之中,为保护传统艺术做出贡献。

(3) 运用现代科技降低创作成本

我国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之所以近几年来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艺术创作者过于注重保留古老的创作工具,但是事实上我国现今有不少能够很好的替代原有创作方式的工具,甚至能够给传统的宗教陶瓷雕塑创作节省不少时间以及精力,对于缩减创作的成本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于传统艺术的创作者来说,要在古老创作形式和现代科技之中获取平衡,通过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来帮助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这样一来,能够大大减轻面对新时代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的一定阻力,并且在之后的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之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5 结论

发扬和保护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是我国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关部门更是要保证其发展的顺利,否则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者很难能够坚持传统文化的创作。而无论对于传统艺术的哪方面而言,注重保证传统都是必须坚守的核心。而为了给我国相关部门对于保护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结合众多论文以及相关社会信息,综合整理了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如今面临的情况,以及发展所需要的提升方案的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传统宗教陶瓷雕塑创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文守.探究传统宗教陶瓷雕塑[J].艺术科技,2014.

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第8篇

中图分类号: D267.7 文献标识码: A

关键词:商业性历史街区 保护与利用濮阳老城四牌楼历史街区

前言

濮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濮阳老城中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商业街,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其商业价值。在商业街的中心有个明代的纪念建筑“四牌楼”,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200米左右,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故称其为四牌楼历史街区,街区仍保留着明清以来的传统铺面,其群体建筑组合、门楼装饰、屋宇风格均保存着明清特色文化内容,经营方式仍保留着地方传统的商业风格,特色铺面集中连续、街区风貌完整、商品品种多样,是老城区反映地方传统商业文化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历史地段。一个城市的商业区承载了城市的商业功能,历史街区则蕴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在濮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历史街区的存在和发展不免受到很大影响,街区不断更新,经济收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如街区居民居住环境不佳、历史街区遗产遭受破坏、新建筑对传统风貌的破坏、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正是因为每一个城市商业区内中的历史街区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如何对四牌楼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历史街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街区现状分析

随着濮阳老城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发展中心逐渐北移,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逐渐丧失了其在老城内的商业中心地位,从而使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速度比较迟缓,正因为如此使得四牌楼历史街区那些珍贵而又完整的历史风貌保存下来,街区的空间结构保存得比较完整,地标性建筑四牌楼依然存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生活依然延续,历史街区中传统商业对老城经济的发展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空间结构、建筑现状等角度对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现状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为历史街区进一步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真实而又可靠的依据。

1.1空间结构分析

历史街区的空间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所以历史街区能够从整体上较完整的反映出城市的历史信息,在历史街区保护中,保护和延续原有的街区空间结构特征,对反映城市的传统风貌有重要作用。

从建成到现在,四牌楼历史街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和破坏,但是街区的肌理仍然能够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四牌楼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为典型的“十”字型,中心为四牌楼,四边为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两边为低矮、木质门板、灰瓦屋顶的商铺。濮阳老城中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四牌楼和四条明清风貌的商业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所组成的路网结构构成了街区的骨架, 沿街的商铺和民居构成了街区所特有的街区肌理。民居入口位于街道两侧,民居院落平行于或者垂直于街区道路,形成街道与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沿街建筑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决定着街道的空间形态。街区内街道的宽度为7米左右,两侧建筑高度为3米左右,街道的高宽比为0.5左右,形成了比较舒适的街巷空间。

1.2建筑现状分析

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受到经济、社会、技术、灾害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街区在不断地发生演变,使得街区建筑的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历史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街区店铺的形式是前店后宅式,还有就是前店后库式,就是说后面的院落不是主要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储存商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四牌楼历史街区的商铺除了进行商品零售外,还进行商品的批发,这就要求商铺必须有储存货物的场所,所以商铺就把后面的院落租下来当做仓库,从而就出现了前店后库式。

街区民居形式是四合院,目前四合院基本格局还存在,在街区街道立面上能找到民居的入口即大门,而且确实是传统特色的建筑样式,但是一进去院落里的建筑已是现代的,已经不是传统特色的建筑形式,只有建筑肌理尚存,还能看到四合院的格局,但是已经面目全非了。由于街区居民的乱搭乱建,使得民居院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筑形式混乱,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2.街区现状存在问题

2.1 空间格局破坏

四牌楼历史街区是老城空间中保存比较完善的空间肌理,但是近年来,由于居民的随意的改建、加建、拆建等,打破原有四牌楼历史街区的格局。街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许多街区居民急切地希望改造自己的住宅,从而使居住条件得以改善,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居民将原有的住宅拆除,重新修建新的住宅,但是新建的住宅不论是材料、高度,还是布局、风貌都与传统建筑很不协调。其他居民对原有住宅的基础上进行搭建,使得原有的传统民居的格局被破坏的七零八落,使得四牌楼历史街区空间破碎,格局凌乱。

2.2 历史建筑损坏

历史街区内现存的传统建筑大多年代久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屋顶残缺以致建筑漏水,墙体外面剥落影响街区风貌,建筑构件损坏使建筑岌岌可危等。还有居民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各种改建、搭建,使街区内的历史建筑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但是在对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对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维护难度很大,如东、南、西、北四条街的产权属于不同的街区,归不同的居委会管理;政府部门没有提供维护资金,街区居民缺乏维护资金;另外居民害怕维护的建筑以后被拆迁,都不愿意对破败建筑进行维护,最后使得历史建筑的破败现象在街区中普遍存在。

传统商铺立面基本上保持着黑色木质板门,但是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然具有现代感,但在传统的建筑风貌中稍显突兀。另外有些商铺破损严重,街区居民将其翻新修建,新建的商铺为两层,且立面形式与之前形式不同,严重破坏了街道传统立面特色。

传统民居虽然在格局上仍保存着四合院的形式,但是院落的建筑已经更新为现代建筑,建筑形式杂乱,建筑间距狭窄,不能更好地满足街区居民现代居住生活的需求。同时由于建筑搭建的任意性、无秩序性等现象也严重地破坏了街区建筑整体的传统风貌;从建筑本身体现不到任何的传统特点和历史价值,无论是从保护来讲,还是从利用来讲,都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整治。

3. 街区保护措施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开发活动又长破坏保护工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建设”。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由于其兼具有独特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在对于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照搬别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而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出发对其进行保护。通过上面对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其他地方历史街区保护模式,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可以进行整体保护、小规模更新。也就是从整体上对街区进行保护,不仅保护街区本身,还保护街区周围的建筑与环境,从而使街区的整体特色保留下来,使街区的传统风貌得以保存。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不必象文物保护单位那样一切维持原状, 外观按历史面貌保护修整, 内部可按现代生活的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从而提高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1街区空间格局保护

街道空间格局主要是有以四牌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以及街道两侧的店铺和民居构成的。但街道内多数住宅均已更新为二层左右的砖混住宅,街道缺乏完整的传统空间形态,而且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中的新建建筑缺乏传统建筑特征,如北街北部新建二层商业体量过大,破坏了北街传统空间特色。

街道空间格局保护以中心阁为核心,保留某些旧建筑,利用四牌楼原有的空间和格局,再加上新的建筑和功能,重点在于保护街道格局,整治留存的街景面貌,延续传统的商贸和民风。随着城市功能区的改造加快,传统的历史街区其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往往混合体现,这有利于历史性街区商业化过程中功能的平衡。在对四牌楼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加强保护现存的传统街道特色,同时街道两侧新建建筑的高度、风格、体量和街道宽度的比例要控制好,避免传统街道两侧新建建筑高度较高导致传统街道尺度显得相对狭窄,从而破坏传统街道空间特色。四牌楼街区开发应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应首先确定街区在城市商业区内的职能属性,合理利用其空间结构,在保护方法上,应因地制宜,重新审视历史街区的功能定位,使街区逐步恢复传统空间特色,形成角逐、文化和商业功能区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3.2街区建筑保护

根据街区建筑性质、价值、保存状况和所处保护区的范围,将街区建筑(构筑物)进行分类,分别采用保护、保存、修景、控制、更新的方式进行保护与整治。

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以传统商铺和传统民居为主,大部分保存比较完整,较好地保存了街区的传统特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所以建筑的整治方式以保护与修景两种方式为主,对沿街店铺和民居中现状保存完好的、标志性、对构成历史街区的风貌和主要空间界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代表地域特色的进行保护,同时,不单单注重单体建筑的保护,更要注重整个街区的保护,实现保留、维修和重建相结合。对于四牌楼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外立面沿承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造工艺,还原原来的面貌,以存其真做到既改善现状,又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沧桑感;对于建筑的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必要的变动,在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的手段和传统建筑的特征,如增加卫生设备、灵活划分室内空间等,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其建筑的利用率,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对街区内影响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新建筑进行修景。使这些新建筑在体量、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外观与街区整体风貌取得协调,可保持建筑内部空间和使用功能不变。这样可以使街道两侧的建筑最大限度的保留下来,使整个四牌楼历史街区在改造基础设施,整治街道容貌的同时,保留了真实的历史遗存,从而实现四牌楼的更新与保护同时进行,能避免历史街区改造总一条街、两层皮的做法。

历史街区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以普通的现代建筑为主,主要具有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历史价值较小,但是建筑的风格、形式在四牌楼街区整体风貌中影响仍然很大,所以建筑控制区内的建筑可以以控制为主,部分辅以修景。对新建建筑进行风貌控制,使其在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核心保护区的传统建筑相协调,使整个街区的面貌在视觉景观上形成一个整体,维持区域的历史氛围。在保留四牌楼旧建筑外表的同时,可以对其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新改造,这样既有效地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风貌,有满足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融合。

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同样也是以普通的现代建筑为主,零星分布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所以对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以控制与更新为主,辅以部分保存。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更新的措施。更新的对象主要针对功能不符、对周边环境风貌有较大冲突和视觉障碍、有条件拆除的建构筑物。

结语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最基本的环节。要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历史街区的保护,要科学合理地进行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宋盈.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3]王成.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的初探[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4]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