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0 14:49:0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

2010年10月,中办、国办正式颁布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简称两办《规定》),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手段,同时赋予各级党政部门内审部门依法行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职责。各级人民银行按照“两办《规定》”,在开展全面审计、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基础上,探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由于现阶段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处于试点阶段,为此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内容、方法等,有助于规范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效。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一)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

“两办《规定》”第四条对经济责任的内涵作了严格的界定,即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审部门依法接受组织委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组织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被审计的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并提出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各级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标是通过审计,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和职责履行情况,发挥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管理、评价和任用中的依据作用,提高干部选拔使用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是专项审计,相比其他专项审计而言有以下特点:一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审计对象为各级人民银行履行经济责任的行级领导干部和部门领导干部。二是直接对“人”的审计。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直接对“人”的管理上,并和对“事”的监督上有机结合,从而有别于其他专项审计单纯对“事”的审计。三是以经济责任为重点。对领导干部的全面评价,分别涉及到政治方面和经济责任方面,还涉及到业务水平、管理决策、组织协调、民主团结等方面,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仍是经济责任方面,为此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履职审计、离任审计和全面审计。

二、人民银行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推进基层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需要。2006年,中组部出台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综合评价试行办法》,提出将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实绩分析的内容之一。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还明确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

(二)是领导干部履行央行职能,实现内审工作转型的需要。2010年,中办、国办颁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正式提出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制性规范。从人民银行履职现状来看,“十二五”金融规划提出了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等任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保证央行有效运行的基础、维护央行权威的保障,应积极将自身工作置于央行工作全局之中,通过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审计工作的转型,从而更好地为履行央行职责服务。

(三)是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和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制度设计。内审部门职责就是要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一些苗头和问题,及时警醒领导干部,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内审人员依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适应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对促使领导干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推动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按照“两办《规定》”,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资产完全完整、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及效果、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依法履行经济职责、内部控制及制度健全有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六个方面。而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工作性质和组织结构具有特殊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组织执行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计划和金融法规制度;财务管理及经济效益;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案件和责任事故;组织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等,为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并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二是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三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四是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公允性;五是国家财经纪律的遵守情况、个人廉政自律情况。

四、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将经济责任审计视为财务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片面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财务审计,实际上两种审计的内容和性质不同。财务审计主要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以及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但包括了财务审计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包括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误区二:以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替代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部分基层行以履职审计替代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离任审计替代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实际上三种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并不能相互替代。履职审计、离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分支行行长、副行长、内设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审计内容主要是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组织与决策、内部控制和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审计重点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以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替代经济责任审计,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范围,与“两办《规定》”明显不符。

误区三:把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混淆。少数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内涵认识不清,混为一谈,致使审计报告出示的评价不客观。“两办《规定》”对领导干部的相关责任有严格界定:一是直接责任。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二是主管责任。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三是领导责任。即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五、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法

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表明,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账户审查法。内审人员从银行账户入手,调阅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所有银行账户,确定相关重点会计科目,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相关账目及单位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二)证据审查法。内审人员运用顺查、逆查、详查、抽查、审阅、核对、计算、分析、查询、盘点和观察等方法,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审查,揭示领导干部任期内资产、负债、损益及相关的经济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测试分析法。一是内控制度测评方法。采取调查和描述内部控制、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和最终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四个步骤,调查领导干部任期内与经济责任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是财务分析方法。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被审计的财务状况、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四)信息收集法。内审人员通过发放审计调查问卷、观察、查询、函证、专项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和查找事实真相和线索。

参考文献:

1、叶陈云.2008.公司内部审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2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辩证关系

一、绪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应该立足于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能力提升。在履行政府对人民负有的各项职责的过程中,国家审计是一个关键性要素,它代表国家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政府改进管理和决策、加强监督和增强责任心。

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关键在于深化国家审计职能,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本文从国家审计及国家治理的内涵上入手,进一步分析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辩证关系,将深化国家审计职能与实现国家治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期得到一些有意义的

启示。

二、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内涵

(一)关于国家治理的定义及其内涵

国家治理是以国家执政机关为主体、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通过一系列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的对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的多元化多向度的协同治理。有以下基本内涵:

一是属于政治学领域的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统治的必然选择和转型升级;

二是既体现国家统治的阶级性,也体现公共治理的社会性;

三是既体现国家执政机关治理的强制性,更体现国家执政机关与公民社会治理的协同性;

四是注重引进现代企业治理的相互牵制与相互制衡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模式,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二)关于国家审计的定义以及在国家治理框架内新的内涵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应当体现国家从统治到治理转型的全新内涵。一要实现国家审计的转型升级,实现国家审计工作创新发展。二要体现国家审计的社会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度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三要加强国家审计的柔性监督和行政指导。四是加快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切实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免疫系统”功能。

根据国家治理赋予国家审计的全新内涵,国家审计可以理解为审计机关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下,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服务活动。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及其角色定位

只有弄清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界定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框架内的角色定位,从而科学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框架内应有的治理作用。

(一)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具有独立性的更高层次的综合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国家治理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国家治理内生的、不可或缺的组织细胞。

(二)国家治理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审计的发展

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因此说,国家治理的发展进程决定和制约着国家审计的发展进程,始终对国家审计起主导作用。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必定要在国家治理的框架内开展工作,必须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大局。当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的需求发生变化后,国家审计必须主动调整跟进。

(三)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审计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审计是强化公共受托责任的监督机制;二是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三是国家审计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调控杠杆;四是国家审计是提高经济效率效益的重要工具;五是国家审计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

四、创新审计管理和审计发展,使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审计监督功能,建立健全审计结果问责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1.完善审计问责制度,一是从“问责无序”向“问责规范”转变。

2.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二) 完善审计职能,积极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推动作用

1.积极开展效益审计,考察政府绩效和责任。

2.搞好与宏观管理有关的专项审计调查,评估宏观经济政策。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宏观

意识

为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机关必须建立一支知识全面、结构合理的审计人才队伍。随着审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它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审计专业技能,还应该是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结合审计工作为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

当前,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惟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和理解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审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审计有效参与国家治理,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并寻求国家审计自身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随学深.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哲学关系辨析.审计月刊,2012年第8期.

[2]别必爱.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审计月刊,2011年第11期.

[3]刘家义.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讲话,2011:7.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3篇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监督,又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审计对象涵盖面广、级别层次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地方党委政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事项,贯穿了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结果是人事、组织部门选拔、奖惩、任免领导人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要综合运用审计监督、经济监督、经济分析和鉴证方法等多种方法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由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因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该是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税、金融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财经法规

2、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民生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国家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与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战略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调等知识

3、经济商务、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资管理、土地管理、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招投标等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4、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公司治理、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6、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定量方法和统计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业绩计量与报告知识等专门知识。

7、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审计查账能力。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监督,查账能力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

应能熟练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方法、审计职业判断、适用的经济法律法规,获取审计证据,识别和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查深查透。

2、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政策的执行、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等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对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

3、绩效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运用绩效审计的专门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政府或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经营发展战略及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政府举借债务、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科技创新、重大资金的使用等经济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绩效审计,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4、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具备战略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综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突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5、电子信息化审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掌握现代最新科技手段,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实行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数字化审计方式,做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沟通并听取其意见,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还要认真听取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应当有从事会计、审计的工作经验,还应该懂经济,了解熟悉经济运行、经济管理的方式和规律。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在审计组内,还应有在一定级别的党委、政府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有在企业高级管理层岗位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有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等专门经济领域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专家,合理配备审计组成员,使审计组团队具备与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相适应的整体胜任能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2、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廉洁自律,无私无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往往关系网错综复杂,审计人员受到诱惑的机会和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较大,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

3、文明审计,严谨细致,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4、学习与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维能力。

二、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改进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构建多元化结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选调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要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注重吸收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又有经济工作领导、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懂经济、懂管理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扩大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员的比例,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交流锻炼力度,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与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交流任职的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技术骨干分期分批的到地方党委政府、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在经济工作中学习经济,增长才干。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上下级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内外干部的交流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评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确保审计组从整体上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四)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在计划安排、审计重点和审计力量调配等方面,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将财政财务手术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等专业审计相互结合和衔接,探索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等组织方式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加大对各专业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务培训和审计技能经验交流

实践出真知。一是以审带训,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由上下级审计部门、或同级不同专业部门联合审计,以优秀的审计专业人员为审计组骨干,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有重点的带领和培训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实务案例培训。在审计实务培训中对各类型的优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和点评,对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分门别类进行示范、总结和提炼,积极推广应用。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培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体系及技术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六)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轮训、培训制度

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学习培训作为提升审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是建立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积极运用网络、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各个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定期选派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短期进修。进修内容可以适当宽泛,兼顾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变革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从战略系统观对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领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失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实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从错报产生的源头着手,制订和实施审计计划,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的效率,控制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被认为是审计领域的一场划时代的技术革命。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有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经济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的监督。被审计对象位高权重责任大,由于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的广度、深度、难度以及审计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都大大高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前沿的国际先进的审计方法技术,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导向,使审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倾斜,以降低审计风险,这种审计理念和审计目标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审计风险,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是改革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需要,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模型及主要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一是基于战略系统观,强调对重大报风险的评估,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二是审计方法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了解内外部环境、运行风险入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将审计重点直接指向易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三是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四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重心转移,由原来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为以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分析性复核、数据挖掘技术、比重分析法、风险集中度分析法、逐级累进分析法、定期汇总分析法等。在审计测试中还可以运用抽样法、观察法、调查法、证实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核心是将风险将至可接受的水平。要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的主线,并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以此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一)突出审计重点,关注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大风险点,特别是舞弊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经济责任审计要借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以重大风险评估和应对为导向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一是要引入“重要性”概念,关注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大风险点,特别是舞弊风险,突出审计重点。二是要将审计起点前移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战略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根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和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重点审计内容。从普通和异常的信息中发现背后隐藏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三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实施重大风险评估程序,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识别和评估经济责任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水平分布,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控制检查风险。

(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技术方法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涵盖面广要求高,要改革以查账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和技术方法,创新经济责任技术方法。

1.注重宏观因素分析以及对腐败、舞弊等特别风险的评估。准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要注重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特别是对腐败、舞弊行为的识别和评估,通过评估腐败风险因素,改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间和范围,增强审计过程的不可遇见性。

2.以分析性复核方法为中心,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要以分析性复核方法为中心,从零散走向结构化,提高审计的效率。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经济责任的重大错报,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

3.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和范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风险评估是实施审计的基础,而且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此外,被审计领导干部舞弊是经济责任重大错报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责任审计仅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来得出有关结论显然是不可靠和不现实的,必须通过充分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重要途径。必须扩大审计证据内涵,更加注重外部证据。

4.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加强计算机数据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特点,以及审计工作的需要建立风险数据库,做好数据积累工作,为开展风险评估和以风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三、应用现代风险导向理念,科学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控制检查风险

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和审计理念,在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应对和防范审计风险

一是采取“上审下”、“异地交叉”审计等方式,排除人情干扰和外在压力,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巡视制度有机结合,协调安排;或者在审计前或审计中,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派人提前介入,协同工作,弥补审计机关职权有限,信息不对称,审计手段不足的困难,增强监督威力和效率。四是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审理部门进入审计现场,复核把关质量监督关口前移,加强审计现场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决算审计、绩效审计、重大项目和重大资金审计等同时安排,“1拖N“,大兵团作战与单兵作战有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高审计效率。

(二)合理安排审计力量,应对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重大错弊风险,但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就极有可能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因此应根据重大风险评估的重要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将专业胜任能力较强,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分配到具有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审计,而一些理论和实践较为不熟悉的人员分派到风险较小的领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评估、精算等行业方面专家的工作,使得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团队具备足以应对经济责任复杂业务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三)优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结构

目前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结构基本上是以会计、审计专业人员为主,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很多对经济管理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缺乏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是要选派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和职业经历,又有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践经验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充实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二是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

(四)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作业流程和评价体系,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及工作标准。二是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锻炼,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三是对审计人员实行多岗位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以审代训形式,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培训审计人员,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战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0.

[2]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14.

[3]志恒.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2.

[4]李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启示.财会研究2008.

[5]徐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财会通讯20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5篇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特有的审计监督形式,是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经济权力运用的制约和监督的监督。被审计对象位高权重责任大,由于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的广度、深度、难度以及审计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都大大高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面临着较大的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前沿的国际先进的审计方法技术,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导向,使审计资源向高风险领域倾斜,以降低审计风险,这种审计理念和审计目标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审计风险,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是改革传统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需要,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模型及主要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一是基于战略系统观,强调对重大报风险的评估,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二是审计方法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了解内外部环境、运行风险入手,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将审计重点直接指向易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三是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四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重心转移,由原来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为以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分析性复核、数据挖掘技术、比重分析法、风险集中度分析法、逐级累进分析法、定期汇总分析法等。在审计测试中还可以运用抽样法、观察法、调查法、证实法等传统的审计方法。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核心是将风险将至可接受的水平。要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的主线,并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以此确定审计应对措施。

(一)突出审计重点,关注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大风险点,特别是舞弊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经济责任审计要借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构建以重大风险评估和应对为导向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一是要引入“重要性”概念,关注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大风险点,特别是舞弊风险,突出审计重点。二是要将审计起点前移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战略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根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和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重点审计内容。从普通和异常的信息中发现背后隐藏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三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实施重大风险评估程序,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识别和评估经济责任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水平分布,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效率,控制检查风险。

(二)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技术方法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涵盖面广要求高,要改革以查账为主的传统审计模式和技术方法,创新经济责任技术方法。

1.注重宏观因素分析以及对腐败、舞弊等特别风险的评估。准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要注重对特别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特别是对腐败、舞弊行为的识别和评估,通过评估腐败风险因素,改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时间和范围,增强审计过程的不可遇见性。

2.以分析性复核方法为中心,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要以分析性复核方法为中心,从零散走向结构化,提高审计的效率。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经济责任的重大错报,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

3.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扩大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和范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风险评估是实施审计的基础,而且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是重要的环节,因此审计人员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此外,被审计领导干部舞弊是经济责任重大错报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责任审计仅依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来得出有关结论显然是不可靠和不现实的,必须通过充分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重要途径。必须扩大审计证据内涵,更加注重外部证据。

4.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加强计算机数据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特点,以及审计工作的需要建立风险数据库,做好数据积累工作,为开展风险评估和以风险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数据支持。

三、应用现代风险导向理念,科学合理安排审计资源,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控制检查风险

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和审计理念,在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的责任,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一)创新审计组织方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应对和防范审计风险

一是采取“上审下”、“异地交叉”审计等方式,排除人情干扰和外在压力,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巡视制度有机结合,协调安排;或者在审计前或审计中,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派人提前介入,协同工作,弥补审计机关职权有限,信息不对称,审计手段不足的困难,增强监督威力和效率。四是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审理部门进入审计现场,复核把关质量监督关口前移,加强审计现场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决算审计、绩效审计、重大项目和重大资金审计等同时安排,“1拖N“,大兵团作战与单兵作战有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高审计效率。

(二)合理安排审计力量,应对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重大错弊风险,但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就极有可能导致审计无效率或审计失败。因此应根据重大风险评估的重要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将专业胜任能力较强,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分配到具有重大错报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审计,而一些理论和实践较为不熟悉的人员分派到风险较小的领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评估、精算等行业方面专家的工作,使得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团队具备足以应对经济责任复杂业务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三)优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结构

目前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结构基本上是以会计、审计专业人员为主,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很多对经济管理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缺乏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是要选派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和职业经历,又有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践经验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充实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二是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6篇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 行政效能; 政府审计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制度自1982年恢复以来,经历近30年的发展,其工作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大,工作水平逐渐提高,并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更有效地履行了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责,为中央政府部门各项财政预算的执行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在看到政府审计工作业绩的同时,同样应认清其不足之处。审计队伍在扩大、工作水准在提高、审计准则日趋完善,为何审计问题仍旧屡审屡犯?始于2003年的“审计风暴”,为何会受到社会公众迫切的关注?审计职能到底发挥到了何种程度?这些问题一直值得人们反思。如何解决这些疑问?关键点就在于运用新的视角来提高对审计的认知,深化对审计职能的理解,通过强化审计职能来解决审计问题屡审屡犯等痼疾。鉴于此,本文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定位政府审计的功效与职能,力争通过全新的角度解析政府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政府审计效能。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审计效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效能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经济学理性角度出发,要求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运用,以追求“3E”(economy经济性、efficiency效率性、effectiveness效果性)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改革政治体制以来,作为一种所谓“重塑政府”或“再造公共部门”运动,已迅速席卷全世界,并逐渐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主流方式。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治改革必然涉及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重新划分。每一个国家都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如果说立法权的价值是民主与科学,司法权的价值是公正,那么行政权的价值就是公平与效率。因此,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目的就是要彰显行政权价值,即公平与效率,以实现国家的行政职能;为实现行政权价值,“3E”就成为政府改革过程当中所要考虑到的基本目标。因此,我们将“3E”与职能的综合内涵称为“效能”,即效能是衡量工作的尺度,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是衡量“效”的内容或者依据,“3E”的综合水准体现的正是“效”,而职能的履行程度衡量是“能”。

(二)行政效能与政府审计效能

政府效能亦称“行政效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政府效能要彰显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并且以效率、效益、效果三维视角作为衡量其程度的指标;政府效能是行政建设的关键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机关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绩效考评与其他评估的关系,解决好办事效率和程序的统一问题。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定位政府审计机关职责,体现审计在国家民主法治、改革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政府审计应首先要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效果及效益,完善审计职能的发挥,加强政府审计部门效能的建设;其次,从建立服务型政府和高效能政府的层面,通过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加强监督、评价,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从而深刻地揭示被审计单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促进体制、机制以及公共管理水平的完善。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府审计效能内涵解析

(一)政府审计效能的“效”

1.审计效率与经济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审计工作效率作出明确规定。该条款对政府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不断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

从时间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耗费的有效工作时间;从成本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耗费的资金成本数额;从过程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执行的有效审计程序。时间、成本、过程三个概念视角下的审计效率内涵,三者之间有一点共性即追求“合理有效地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无论是对一般亦或重要的审计活动而言,都需要注重效率性。因此,审计效率,在本质上是个相对概念,是针对审计工作时所体现出的效率的衡量。鉴于不同审计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同审计工作任务在执行时间、地域上的差异性,审计效率的衡量应区别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特性、审计业务的性质以及审计时机,选择相对比较,而不是绝对比较,因此,审计效率的高低以最低值作为评价指标,不可能有最高的审计效率作为统一标准,审计效率的高低应引入“效率区间”的概念,就是说在此区间内审计工作体现的效率水准皆应得到认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构建政府审计效率衡量区间指标体系,并逐步评价、改进以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需要。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当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审计经济性是一个与审计效率相对应的概念,呈现相反的状态,在资金成本视角下的审计效率,经济性关注投入(成本或资源)单一层面,而效率性关注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两个层面,可见,为了更准确、全面地评价审计工作,应将经济性与效率性二者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评价。

2.审计效果

审计效果是对审计结果或审计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衡量。

按照供给需求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可以通过“审计工作是否已经满足各利益主体(主要是政府、纳税主体、投资者)的需要”来评价;按照受托责任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就是“评价政府审计机关是否已经妥善完成公共受托责任”;按照经济监督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就是“评价其是否已达到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目标”。按照免疫系统理论,政府审计是国家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预防、预警、揭示、抵御和建设性功能,功能的履行程度,即是对政府审计效果的衡量。

(二)政府审计效能的“能”

审计效能的“能”是指职能、功能,是审计本身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体现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功能。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国家安全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维护国家安全,审计责无旁贷。政府审计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真正发挥好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

1.经济职能

在学术界,关于审计职能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单一职能论与多职能论的观点,而在审计职能的演化研究中,存在审计职能一成不变与逐步变化的观点。尽管,对于审计发挥何种单一或多重职能看法不同,但是对于审计具有经济职能本身并没有疑义,而且,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审计主要体现经济监督职能、社会审计主要体现经济鉴证职能、内部审计体现经济评价职能,三者共同构建成审计体系,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国家审计,在宏观方面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危机转嫁,最终从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免疫力方面,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它又关系到政府体制的稳健运作与对公司的治理,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政治职能

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工具,以政治立场与视角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国家职能相适应的一种权利,而审计监督之所以属于政治范畴,关键就是审计监督本身及其所反映的种种问题实质就是“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我国于1982年,在宪法中明确实行审计监督制度,这一点无疑使审计工作具有宪法实践性质,将审计的地位给予法的肯定。从宪法和法律的视角来看,审计是一种专门制约与监督权力的权力,比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将其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要发挥司法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从受托责任角度看,审计是对政府公共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独立检查权。在现代国家中,政府公共部门受托管理和运用国家或公共资源,其管理和运用公共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独立的审计监督给予检查和证明。

综上所述,审计的政治职能包含三方面,即政治制约、政治监督、政治检查,而结合政治学思考审计问题,树立正确的审计政治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审计问题与现象的能力和方法,可以对审计监督本质及审计职能有个清晰、全面的认知。

3.法治职能

政府审计是依法审计,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审计是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为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审计要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使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财经领域的法规得以贯彻落实,在维护和促进法制建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审计工作的标准和依据。审计就是要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违法必究,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发展。

依据审计法,审计机关代表政府每年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审计结果要向社会公告。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监督,而是体现人大意志和纳税人意志的法治活动。从国家审计的本质来说,监督只是手段,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才是目的。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等规章为执业标准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中国审计工作基本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履行法治职能。

综合而论,政府审计具备三效与三能,三效是审计工作层面,三能是审计职能层面,审计工作的三效水准促进审计职能的践行,而审计职能的定位规划审计工作的目标领域;政府审计通过执行经济监督履行政治监督职能,政治职能的履行促进法治职能的发挥,政治与法治职能是构建执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陶忠美.加强审计管理 提升审计效能[J].现代金融,2007(10).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7篇

一、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上创新,充分体现建章立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

由于目前所适用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审计权力受限、法规制度应用模式化、工作与法规执行脱节、法律法规涉及范围有限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导致了审计机关执行力低、审计人员工作被动、法律法规应用牵强,而且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度大打折扣,审计结果的应用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各级审计机关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的同时,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的总结,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边梳理、边规范,积极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告知制度、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事项交接办法、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围绕不同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事项和经济责任适时、适当的出台相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操作指南等,逐步构建起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将经济责任审计转化为“财与人、权与责、绩与效”的工作,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从领导干部类别归纳上创新,充分体现规范合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审计署在《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表示,将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加大对这些部门领导人的任中审计比重。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别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提出了地方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重点审计内容。各级审计机关每年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干部管理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突出审计重点,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实行审计对象归纳分类管理,通过调查了解可以依据部门单位性质、职能侧重、机构大小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分类,也可以依据执法、服务、经济、管理等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分类,尤其是对关键部门和岗位的领导干部要突出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根据类别将归属于同类的领导干部在审计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统一,从而在确保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覆盖,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免疫力”的同时,客观合理的突出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整体工作绩效,公平准确的得出审计结果,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预防、揭示和抵御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上创新,充分体现监督服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职责

目前,各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侧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贯彻执行中央、上级党委和政府、本级党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本地区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对直接分管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这些不仅注重了基础内容的审计,又注重重点项目审计,通过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各项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分析,从而提高收支的效益性,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水平。伴随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变化和对民生投资的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要站在宏观角度,拓展审计覆盖面,重点关注以下三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决策正确,成事之始;决策失误,败事之源。审计机关要以决策内容为切入点,注重从宏观着眼,自微观入手,重点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资金安排使用、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执行和落实、自主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强化节能减排、促进环保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内容,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揭露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纠正主观决策、盲目决策等造成经济失误的错误行为,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促进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方面的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决策真正体现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

(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相关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指地方政府对解决社会问题所承担的责任,包括解决失业问题及提供就业机会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的责任、提高人员待遇和技术文化素质的责任、为公共福利慈善事业提供捐助的责任和社会公平的责任等。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审计,反映和揭示其在任职期间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存在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严肃查处滞留资金、挤占挪用、损失浪费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努力提升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促使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正其身。领导干部作为部门和单位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内容。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要密切关注决策、执行、管理等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更要加强对政府投资、集中采购、举债偿债等关键领域的审计监督,坚决揭示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职务便利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运行规律等违纪违法行为,督促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廉政纪律,审慎对待和运用权力,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创新,充分体现客观公正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审计评价基础上,要着重关注对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做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评价相结合、各项经济指标的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工作业绩的数据与效果相结合,在准确把握审计评价范围的同时,通过查阅会议纪要、收集非会计资料,检查民主决策程序等方法,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或证明材料、资料,科学地从数据角度分析、衡量、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坚持评价的独立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排除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以重点突出对领导干部在推动当地、部门和单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事求是地评价,促进领导干部科学履行经济责任。

五、从审计结果运用上创新,充分体现价值转化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体现

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得到充分合理有效运用,高质量的审计结果是前提,健全完善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保障,探索创新结果运用是不竭的动力。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形式突显重要。

(一)要将审计结果与强化政府治理相结合对一些重点突出问题、普遍性问题加强审计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以审计报告或审计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党委政府,力求从机制、体制、制度层面有效解决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第8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在担任特定职务过程中需要承担的义务和履行的约定职责,而对于一个单位来讲,由于每个人都有法定或约定的职务和分工,这就决定了每一个需要承担的义务和履行的职责具有较大的差异。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针对特定被审计人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和需要履行的约定的职责进行的审查。通过对被审计人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和鉴证,其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具有较大的区别,虽然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还是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基础,但其早已经突破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范围,在审计程序、内容、手段及文书上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具有较大的区别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当前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及面对不同的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目标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总体目标不会发生改变。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其由不同的部门共同来完成,每一个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都担任不同的角色,工作目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的确保经济责任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审计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主体,其需要在审计工作中进一步对职责进行明确,与其他部门做好配合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合作,通过将组织监督手段、人事监督手段、纪检监督手段及审计监督手段联合起来并用,树立全局,不仅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同时还要与其他部门做好配合工作,从而共同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方法需要充分的结合其他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过对财政收支审计结查进行补充和完善后即可为经济责任审计所利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需要有意识的为经济责任审计打好基础,而且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查实的情况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则不需要再进行重复检查,可以充分的加以利用。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有效的与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还需要与内部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因为二级以下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需要由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这样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就可以有选择性的对内部审计结果进行利用。同时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国家审计机关可以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这样不仅有效的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坚持,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健全和完善。另外在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着审计任务过重的问题,同时审计力量还存在着不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社会审计力量来有效的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但当前社会审计组织在审计质量上还无法得以有效的,还无法独立承担政策性强及涉及到干部管理问题的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机关还需要承担项目的主要任务,而社会审计组织只对一部分审计任务进行承担,特别是对于一些手工量较大及需要核实的工作,这样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社会审计力量进行有效的配合,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1.有利于完善干部的管理监督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是利用审计手段来对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的经济责任利用相关数据和经济指标进行评价,对领导干部的经济业绩利用客观事实进行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以为组织和人事部门在对干部考核、任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有利于人员的正确利用,可以对领导干部执行财经经律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开展。

2.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

提高了严格履行职责的自觉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面知人用人的明镜。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政绩突出的干部得到充分肯定,违反财经法纪的干部受到查处,从而促进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带头依法办事,自觉遵守财经法纪。

3.有利于严肃财经法纪,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但要客观,不要过分夸大作用。要清醒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源头上治理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的工作,中纪委、监察部提出了治本措施,经济责任审计只是治理措施之一,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只是治理腐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因此,不能用经济责任审计代替干部考核监督工作,不能过分的夸大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