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8 17:06:22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1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72-03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逐渐完善,如何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高效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亦从简单的知识型向创新应用型转变。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从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课程设计与科技创新、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各实践环节之间,建立既相互联系、又与理论教育体系相对独立的开放式实践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提供思考空间更大的实验内容,提供更充裕、灵活的实验时间。构建一个创新型的开放实验环境和实验教学系统,这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开放式、自学习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构建创新型的全开放实验环境和实验教学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考核方法等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因此,其内容涵盖开放式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时间以及开放实验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其核心是全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1]。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是构建开放式、自学习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材建设,逐步建成以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主线,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又相对独立的多层次全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学校注重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营造校内大工程环境,把培养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中,学校增加专业课实验课时比例,设置专业综合实验,提高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例;建立课外创新实践项目,抵算素质学分机制。学校通过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定期公布开放实验室开放实践项目,激发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的热情。学生在开放实践项目中必须独立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安装与调试,完成项目并撰写项目报告[2]。学校构建“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实践时间全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实验时数。实践内容全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和仪器设备、制定实践步骤、分析实践数据。实践教学方法全开放:教师引导学生拟定可行的实验方案,根据个体差异区别辅导,对实验能力好的学生鼓励创新,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加强基础训练。实践教学手段全开放:运用录像、网络等辅助实践教学,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以全开放实验室为依托,通过学生“三自主”模式,培养学生在“四开放”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软硬件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自2009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以“建筑智能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地,发挥自身在楼宇智能化领域内的技术优势,研究和探索如何构建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目标。学校初步完成了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硬件系统,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由用于网络化虚拟实验课程软件管理的服务器、用于数据备份与存储的数据服务器和用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服务器组成的云管理中心:通过互联网接收智慧实验室各个子系统传输的数据,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对各子系统设备进行智慧管理。(2)覆盖所有开放实验室的视频监控闭路电视系统;(3)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开放式门禁管理系统及网络化实验预约申请服务系统;(4)基于物联网的电源、灯光、设备仪器远程控制系统。

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软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2)设备监控系统;(3)身份识别系统;(4)互动信息平台管理系统;(5)常用仪器设备管理系统;(6)安防监控、照明监控与节能系统;(7)实践教学网站等。

开放实验室总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该平台将物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光纤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到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平台中,充分提升开放实验教学平台的科技水平,满足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需要。

三、积极构建灵活多样、卓有成效的开放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

通过借助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了一套灵活多样、卓有成效的全开放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

1.多元化的实验室开放形式。开放实验室开放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分为4种:实验室规定时间,教师有值守开放;实验室规定时间,教师无值守开放;学生网上预约,教师指导开放;学生网上预约,自主实验开放[3]。

2.多层次的实践项目训练。实验室开放根据涉及的开放实验项目,主要分为课内实验拓展型项目、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开放实验项目,获取不同层面的应用能力。不同的开放实验项目与多元化的实验室开放形式相结合,构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开放实践体系。

3.多形式的实验软硬件开发。开放实验室的软硬件开发是开放实验室良好运行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采用校、企、行业协同发展的策略,不断完善开放实验室软硬件条件,搭建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和行业共建专业技术培训平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多平台,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行业优势。实验室开放环境开发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开放实验项目开发,设计综合实验开放项目开发,实验开放项目的设备开发等[4]。

4.多层次的管理支持和多渠道的经费投入。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运行得到各级管理层面全方位的支持,保证了开放实验室效果,使开放实验室可以良好可持续发展。学校教务处、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管理系统管理员、实验指导教师、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组长组成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相应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教育厅所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费、校级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及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等多渠道的经费支持,确保了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发展。

学校覆盖所有实验室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过记录实验过程,实现实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与监控,有效保证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具有了门禁服务及网络化实验预约系统,实现了实验室的自动开放,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门禁系统的时间数据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中的时间信息进行关联,实现了学生实验行为的有效监控与管理。

四、全开放、自学习实践教学平台应用成效

在“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参加相应的开放实验项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课余生活。在开放实验项目中,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自主设计项目方案,自主制定项目步骤和分析项目数据,因此学生在进行开放实验项目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调研,确保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因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开放实验项目中得到充分发挥。实验过程中,学生在调试、编程、测量数据等步骤中认真细致,对得到的数据反复测量。此外,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同学,对涉及项目知识的课程也具有更大兴趣,很多理论知识通过自学,加上采用实践训练的方法,就很快掌握。如学生通过参加机器人竞赛训练,很快自学掌握了计算机C语言编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开放实验项目一般在晚上、周末或寒暑假等课外时间进行,因为到实验室进行开放实验项目,可以充实与丰富大学课余生活。

2.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在开放实验项目中,项目方案和项目步骤都由学生自主设计,因此,学生在做开放实验项目前要学习项目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项目试验方法和相关设备操作原理与操作规范。当学生在项目进行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老师不再是直接给出答案,只是给出参考方向,加以引导,很多就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学生在开放实验项目中必须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他们认真思考、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开放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技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使学生提早接触到专业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为学校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

3.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开放实验项目全部安排在各个实验室空闲时间段,增加了各个实验室人机时数,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资源和设备,使实验室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开放实验项目是对全校师生开放的,因此,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师生可以共同做开放实验项目,有利于协作开发,有利于全校实验资源共享。实验室根据空闲的程度来确定开放实验项目的数量和可接纳的师生人数,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实验室的功能得到增强与扩展。

4.促进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开放实验项目,多数是教学计划之外的,有些实验项目的难度和综合性比课内实验项目更高,由于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项目中会遇到更多、更深、更广泛的问题,涉及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这就使得实验指导教师要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实验技术水平,因此,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青年教师,他们通过指导开放实验项目,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并能逐渐将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验室,从而提高科研水平。

构建一个创新型的开放实验环境和实验教学系统,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与引导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实,涉及到教育与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管理、实验师资队伍、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今,各高校通过加快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建设全开放、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余志华,王永涛,赵娟,等.建设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

[3]陈淑洁.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

[4]余明东,钱波.基于开放实验教学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6).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体系;指标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大学教育的本质,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研究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生必须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具备综合素质,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系统化原则。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做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型,并贯穿于全部学习过程。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特点更突出。在大学基础教育阶段,大类内部的专业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基础实践教学内容,但专业实践教学,各个专业具有其各自的特色,所以每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具有学科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系统,使得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断线”。

3.整体优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大学的素质提高需要有相应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与之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不应仅仅考虑其中一个方面,而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条件和实施因素,构建科学的全面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

1.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大学实践教学内容应抓住核心、突出重点,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研训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实践教学的方法应个性化。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做到实践教学的个性化,使具有不同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3.实践教学构架要立体化。本科实践教学无疑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环节链,但对本科实践教学来说,重要的是在设计各教学环节时要紧密围绕实践教学目标统筹设计,相互贯通,使实践教学立体化。一是在时间上要全程化,从大学一年级贯穿到大学四年级,做到大学四年实践环节不断线;二是在层面上要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在诸如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科研能力锻炼等不同的层次上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三是实践教学形式要多元化。如工程设计、科学实验、市场调查、社会分析、模拟分析等。四、实践教学要综合化,不论是任何形式的实践教学,都应从单一化转化为综合化,以提高创造能力的成效度。

三、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社会活动实践项目,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军事训练、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读书报告等,同时也包含各种社团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各种艺术展演活动等。

第二部分为实验教学内容,指与理论课衔接的各种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如每一门理论课程所含的课内课外实验、上机操作等,也包括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实验等。

第三部分为实习教学,包括各种工程训练、工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学年论文、专业综合实践等。

第四部分为毕业论文(设计),这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进行的专业研究阶段的实习过程。这部分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性质和实践过程。

第五部分为创新实践,包括各种大奖赛、科学研究项目、科技活动,如国家现行的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等。

四、结束语

本论文解决了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为国内高校实践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施办法。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19-02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形成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整体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构筑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较强的实践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型本科院校,如何在传统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探求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该专业本科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采取了很多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校内实践环节已形成认知、验证、综合、设计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有课内实验教学的目的重在验证为主,缺乏研究性、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内容;没有从本专业的知识模块和相互关系的高度上去设计和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各门课程孤立的实验内容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目前的实验室开放,主要以学生自由探索为主,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低,难以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故要探索高效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提高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使实验室做到时空开放和对教学内容的开放。

3.校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了解企业,认识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各种原因,现有电子信息类企业大部分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如何培育稳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保障校外实习质量的前提。不同企业由于产品类型和生产工艺的差异,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得到保证。

4.现有专业实践教学教师以实验员为主,各层次任课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力度不足,中青年教师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年长教师经验丰富,但知识更新不够。如何发挥专业整体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以形成合力,构建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实践教学团队是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新构建。本着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牢固树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结构的应用能力”的理念,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加强基础,加强前沿,加强实践,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研究与工程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体思路如下:①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交叉知识结构的应用能力”的必要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合格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始终保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②从知识层次、实验技能、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将实践教学整体模块化、目标化。主要包括实践环节模块的划分、模块的目标、任务、考核评价方法等。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育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探索校外不同类型企业实习有机组合的实践模式。④加强电子信息系实践教学师团队的构建,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体实践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开展了以下实践工作。

1.构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平台,探求新的管理模式,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模块化。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通过实验资源优化、调整和建设,增加实验室的平台种类,体现学科基础的基本技能实验平台,体现专业的专项技能实验平台和综合设计实验平台,以及创新研究实验平台。在实践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单项实验与课程综合实验相结合,课程综合实验与专业综合实验相结合,专业综合实验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三个结合”。

2.从培养目标出发,建立“多模块、多形式、不间断”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明晰不同模块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具体课程,制定每门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和考核方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利于不同特点学生自身特长的发展。“多模块”指将实验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四层次,四模块,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渐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形式”指学生修完规定的实验教学基本学时外,实验室采取全方位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教师课题或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探索。“不间断”指由大一开始至大四毕业,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在不同的实验模块中,实现指导方法与考核方法科学匹配,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对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采用单独开设实验课,或追加课程设计等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3.开放所有专业实验室,按照不同模块的技能要求,将不同的专业实验室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放,并探求新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软硬件条件,通过院级管理制定措施使更多教师进实验室积极参加学生辅导。新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为学生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机会,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以实验室为基本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构建了热爱实践教学,教学思想先进,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团队。①发挥各种调控、激励、评价措施,促进实践教师团队建设。将实践教学能力纳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督促年轻教师注重实践能力锻炼。通过校内实践环节和企业合作,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环境和支持,提高队伍的思想素质的业务水平。②构建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教授负责,核心骨干相对稳定、高效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以专业为引领,成立了由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室人员组成的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活动。对青年教师联系对口的专业实验室,指定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在实验室锻炼并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③积极申报实践各类教学改革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和自制实验设备开发,鼓励相关教师合作,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通、互动。

5.积极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效果和质量。广泛联系省内外相关企业,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在科研、生产等方面寻找共同的结合点,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稳定长期合作。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的特点,结合参观、顶岗等方式提高实习效果。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导向、产业转移以及西部产业环境的改善,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几年,我们已和陕西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声誉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助互信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如陕西捷盈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烽火集团等,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顶岗实习,改变了以前以参观为主的校外实践;与中兴等行业一流企业建成校外实践研究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和青年教师提供了校外企业实践机会,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从教学的效果上看,该实践体系试运行以来,形成了教风优良、治学严谨、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教学团队,引导和激励了学术带头人、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投入实验教学,稳定了实践教学队伍;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真题实做及论文优秀率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在近两年的“挑战杯”、“飞思卡尔”、“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奖级别提高,有总分第一名或部级奖。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增强,通过毕业生单位的回访,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好评率提高。今后我们将紧密结合陕西本科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1994)10号.

[2]张济生.大学创新教育及目前存在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3]罗午福.关于工程师的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研究

引言

同本科教育有所差别,高职教育有着突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基于此特点,实践教学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高职教育中的一项关键环节。而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目标也就在于对学生实践素质以及技术应用能力的更好培养。实践教学的实施,在对高职教学特色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以及促使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众多方面,发挥出了重大的价值。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一)实践教学内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以及实训教学三大环节,均是以具体的专业知识、职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结构的基础上而设置的不同教学环节,同时三者也属于三种类型完全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实验教学环节所注重的主要是课程教学设计。实验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促使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有了以更为深刻的认知的理解;实习环节,是专业教学在一定阶段内的认知性实践教学,同时也是学生对于未来工作岗位中所需熟悉的专业生产设备以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了解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高职教育中主要采取的两种实习教学手段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而实训则是针对学生所掌握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实训工作的有效实施,使学生能够对于未来所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有一更为深刻的认知和掌握,从而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实践教学体系,指的就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多项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同该体系相对应的就是理论教学体系。其上位概念就是教学体系,而下位概念则涵盖了实习、实验以及实训等体系等。目前,在当代高职技术教育中,存在着众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得到普遍公认的却是如下所示;

上述中教学体系属于一三条式体系,其一是公共课,其二是专业理论课程,其三是实训课程。这种在高职三年教育中的不间断教学体系,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又在充分尊重各知识、专业技术规律方面的联系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使其紧密衔接,成为一体。其中实训课程又自成体系,构成了独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

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的顺利发展过程中一项关键性因素就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对于高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言,具体的就是从一下方面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一)加强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加强,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完成。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在高职专业教育中的理论教育课程中均进行了相关实验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验、演示等方式,实现了学生所掌握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促使其更加熟练了掌握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于新事物的应变能力。

(二)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

学生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的相结合,主要借助了一系列的实训项目的开展来完成。在实践教学中,不但要包含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培训外,同时还要涵盖一定的同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一般能力的培养,比如信息的检索与处理以及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和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等多项能力。

(三)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保持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不断线。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更多的是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工作的实现还需要借助于实习、实训等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渐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训练项目来完成。对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选择性的将一些自设性、探索性的内容增加到具体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模块中,通过围绕某一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进而有效的推动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在其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集合了教育、科研以及生产和培训的四位一体联合教学机制,对于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发挥出了重要的促进性作用,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类生产、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在高职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的结合相关的技术研究所,成功的启动了一系列的度外生产加工及设计业务,由此不但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有效的锻炼了高职教师的能力及素质。

(2)大力推进“双证书”教育的力度

在高职教学中所推行的“双证书”制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要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有效实现实训、实习培训以及考试的三位一体。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首先,理论教学课程要有效的综合相应的各工种和部门,进而实现实践教学同相应工种技能的有效融合;其次,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一种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并通过相应的考试与鉴定,成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促使职业资格零培训得以实现。再次,高职教育要紧密的结合企业与行业的需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更好的培养人才。

四、结语

在当代高职教学中,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将更趋完善,从而在当代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生忠.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2]冯旭芳.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3]王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从办学主体看,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与社会性更强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有着紧密关系.从办学类型看,独立学院不完全等同于专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也有所不同,可以说是融合了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些共同特征.从培养目标看,独立学院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科研型人才,也不是培养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考虑到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独特性,教育部于2015年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到,作为应用型大学的试点高校应综合考虑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从传统教学型大学向新型应用型大学转变将是未来改革的大趋势,培养具有较系统学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经验有限,大都复制母体高校的教学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低,特别是一些文科类专业,这违背了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初衷.鉴于此,进行独立学院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迫在眉睫.本文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也希望为今后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1《证券投资学》课程培养目标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资本规模增长迅速,对证券投资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具备系统投资知识和丰富从业经验,熟悉各种投资工具的高级投资人才受到市场追捧.其中,高级金融分析师、投资顾问、理财分析师、证券经纪人、投资项目分析师等成为高薪招聘的热门职位.资本市场和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证券投资人才必须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通过《证券投资学》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项能力:

1.1熟练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

《证券投资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即熟练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的基本知识,技术分析中K线、支撑压力、形态理论等基本知识,还包括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等.这些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是投资者敲开投资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

1.2具备证券投资分析操作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强调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具备独立的投资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投资操作能力.比如,选股选时的能力,资产组合配置的能力,实际操盘的能力等.

1.3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

在资本市场中,风险规避和控制非常重要,缺乏风险意识的一切投资都是盲目的,所以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也是《证券投资学》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一方面,在投资之前,学生能够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品种的风险大小判断是否可以投资,如果投资风险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则坚决不能涉足;另一方面,在投资过程中,能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等级进行评估,设置止损点,及时止损.

2《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在国家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众多高校都逐渐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金融类专业核心课之一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环节.但就安徽省的独立学院而言,受限于发展时间较短、资金设备紧缺等因素,《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书本教学为主,拥有仿真模拟实验的院校屈指可数.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可采取从易到难,分阶段开展的方式.

2.1第一阶段: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证券市场的经典案例,进行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加深对书本理论理解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现阶段,证券投资课程教学多采用北大、人大、东北财大等研究型大学出版的教材,偏重介绍基础理论,同时充斥大量的公式、模型.如果完全照本宣科,理论性太强,不仅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缺少实践应用价值,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在《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是现阶段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案例教学应以专题形式加入,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在股票、债券、基金和金融衍生产品这四种金融资产中偏重股票,重点讲解应用型知识,简要介绍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抽象深奥理论.

2.2第二阶段:仿真实验

实践教学设计传统的《证券投资学》课程以课堂教学、书本教学方式为主,倾向于灌输抽象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应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于《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加入仿真实践教学环节,即建立证券投资仿真实验室,增加实验课.通过证券模拟仿真软件连接交易所的实时行情数据,学生在看盘和模拟交易中加深对各种投资工具和手段的了解,联系实际投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分析方法和投资风格.

2.3第三阶段:校外实习

实践教学设计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但证券投资的实践性较强,对将来学生工作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三阶段就是和相关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证券投资校外实习基地,如本地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证券投资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增加学生将来的就业机会.

3构建《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的主要难点和解决方案

3.1第一阶段:案例集的编纂和更新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新品种、新法规应运而生,这就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形势将新的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整合到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现阶段《证券投资学》的主流教材绝大多数是研究型大学主编,适用于独立学院这类应用型高校的较少,系统的案例集则更是凤毛麟角,加上出版年代久远,难以反映当今资本市场的新动态.《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一阶段的难点就在于案例库建设和案例集的编纂.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收集、优选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和最新出现案例,进行加工形成案例库,并及时更新.然后根据教材理论知识的顺序从案例库遴选出一系列案例汇编成案例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部分穿插在理论知识中讲解,部分作为学生课后补充阅读材料.案例集的加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最及时的资本市场信息,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影响证券市场的诸多因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3.2第二阶段:仿真实验所需的软硬件条件

通过证券模拟交易软件进行高仿真模拟实验,增加实验课教学,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投资比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二阶段的主要难点在于仿真实验室相关的各种软硬件条件:第一,完善仿真实验所需的硬件要求.需要配置专门的机房和计算机,购置证券模拟投资应用软件.第二,必须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总体原则应是理论先行,同时结合实践来检验和证实,不应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完全分离.第三,《证券投资学》实验课成绩考核问题.可以将成绩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实际投资收益率、风险控制水平、投资报告书(主要包括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各占30%、30%、40%.第四,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仿真实验对实验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支持教师定期到对口单位进修培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积累实践经验,以便将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

3.3第三阶段: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场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第三阶段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将学校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又能让投资领域的专业人士将实务操作的知识带入校园.第一,独立学院应该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证券投资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交流、学习、实习等.第二,为达到预期实习效果,应协同实习部门拟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到的目的,不能让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在实习基地由所在单位专业人员指导,任课教师作为领队协助,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可以从证券行业聘请专业人员到校园里来进行证券投资专题讲座,介绍来自证券市场的最新动态和实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郝会会.面向市场需求的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01).

〔2〕朱飞.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6).

〔3〕刘伟.证券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用与改革思考—以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5(06).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7篇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第8篇

关键词:文秘专业 企业调研 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研究

在推进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的进程中,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文秘专业要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真正符合高职建设目标和高职示范院校建设要求的,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文秘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背景分析

既拥有理论基础又拥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文秘专业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社会紧缺人才。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以及迅速发展,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社会对文秘(高职)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该专业。高职学生之所以受社会欢迎的重要原因是其在校期间就已经培养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该专业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文秘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是由于当前大多数的文秘(高职)专业或是由原有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或专科转化而来,或是新增设的该专业,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或是虽有实践教学环节,但课程与课程之间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沟通与联系。常见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都仅限于每门课程内的实践教学,这与文秘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痕迹模糊,甚至学科间相互融合于工作过程之中的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导致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仍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实习虽然是增强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最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文秘专业的特殊性,没有任何一个单位可以接受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实习,难以提供给文秘专业学生岗位实习机会,实习时面临松散、难以管理的状况。学生得不到一线锻炼经历,那么自然就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而用人单位最关心的就是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何解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企业实习困难的矛盾,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在观念上已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阐述也只是在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中得以明确,而且大多集中在数控、磨具、机电一体化、汽车等工科类专业。这也反映出在高职院校中工科类专业比管理类等文科专业明显受到重视,实习设备、实习基地、实习条件明显较好。各高职文秘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投入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文秘专业具有就业灵活、岗位群适应性强的特点,使文秘专业如果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也可以搞好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新路。

二、企业调研是构建科学的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企业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重要依据,充分获取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要求学校在专业建设时必须服务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企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建设导向。因此建设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首先进行企业调研,这既包括对用人单位的领导和专家调研,也包括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研。

1.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毕业生就业岗位以文秘为主,但专业拓展性强,拓展空间较大;学生实质就业环境好,包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环境、工资福利环境等;用人单位对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呈稳定上升态势,没有大起大落现象;就业单位规模中以小型企业为主,兼大型公司。就业单位性质以民营为主、兼国有、外资、事业单位等。另外也有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创业。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企业要求高职文秘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须掌握文秘工作所需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是办公自动化操作和文档管理操作技能;在校期间已经具备良好的秘书职业素养意识,使其具有持续发展的潜能;在校学习期间要积累一定的一线工作经验,对职业内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等。

3.重点解决的问题

结合调研,企业要求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秘书岗位核心技能不熟练和工作经验不足;二是在校所学理论性过强,与实际工作脱节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秘书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表,这是进一步构建高构建高职文秘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同与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重点强调高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角色。所以如何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围绕高职文秘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从而消除课程设置间相互脱节,弥补企业实习难的状况。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及课程特点,探询实践教学的执行内容和方法,并如何做到执行实践教学有保障。

三、文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围绕秘书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有力,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保障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

1.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课程体系设置中,紧密围绕企业所需,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秘书的素养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训练过程。要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协调。在实践中,注重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与技术。学生的课内实践注重一方面结合课程的能力目标完成,另外要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注重前后过程的衔接,使大学三年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基础保证。文秘专业的实习实践主要依托两项,一是校外实习基地。二是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要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较大型的企业可以在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但是文秘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大规模的校外整体实习,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另一方面在校内挖潜。校内的各职能部门都可以成为文秘专业的实习部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且教师的指导也更加便捷。校内图书馆、档案室、院办、其他各职能部门等都可以成为校内的实习基地。同时,校内外各种社团也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提供了实践机会。所以,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广泛参加社团,参与筹划、组织、宣传等活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结合秘书几项核心工作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一方面应该满足专业核心课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秘书综合工作训练的需要。校内实训室建设应该成为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文秘专业的校内实训室设计围绕核心能力设计,主要是办公自动化实训室、会议策划组织实训室、形象训练与活动策划实训室、秘书工作综合模拟实训室等。这几个主要的实训室基本能够完成企业对高职文秘学生主要操作能力的训练任务,除了在相应的课程内使用这些实训室外,学生校内集中的独立实训也在此完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师资保障建设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以及一线的行业专家。但是文秘专业聘请的行业专家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因为企业中真正从事办公室公作或文秘工作并能担当教学指导任务的一线专家,事实上工作上是非常忙碌的,而且没有固定的业余时间,这由其工作性质所决定。因此聘请一线行业专家定期指导难度很大。为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将文秘工作分为几个项目,分别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进行工作过程的指导;二是聘请已经退休的企业或机关的办公室负责人,定期为学生指导。加强校内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鼓励教师积极获取高级以上文秘专业资格证书。建立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中锻炼、交流,随时掌握企业对高职文秘专业人员的需求动态。

4.建立灵活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学机构、教学基地和人员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管理等。学校应有专门负责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工作,专业教研室负责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任务指导书、考核方案等实践教学文件的具体安排落实。要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效果进行严格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考核,考核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秘书职业能力与岗位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上,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为了提高学生发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注重与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所需。

四、结语

总之,结合区域经济进行充分的调研,掌握文秘专业毕业生应对的工作岗位范围与职业能力要求,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几个方面,建设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文秘专业性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2]杨用成.当前高职实践教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

[3]王成方.构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7).

[4]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