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文化的兴起

茶文化的兴起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9 16:36:06

茶文化的兴起

茶文化的兴起第1篇

关键词 绍兴茶文化 地方特色 休闲体验 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比较多,包括中西方茶文化比较,中国各地茶文化研究等等,但是对绍兴地区的茶文化研究甚少,本文旨在研究绍兴茶文化的基本情况,提出适当的保护性措施,引入休闲体验的概念以开发旅游的方式对绍兴茶文化进行恢复和发扬。

1体验式休闲茶文化茶叶发展优势

1.1绍兴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优越

茶叶历来是绍兴的名优特产,宋代起,绍兴产日铸茶异军突起,力压群芳,成为文明全国的优质名茶,之后日铸茶演变成了铸茶。明末清初,平水铸茶以贡西茶名出口,出口量占当时一半以上,风靡欧美市场,抬价之高不亚于珠宝,誉为“绿色的珍珠”。现在绍兴的名优茶有:新昌的大佛龙井,诸暨的绿箭茶,嵊州的越乡龙井,绍兴县的会稽龙井,上虞的觉农茶。其中新昌县为中国第一个名茶之乡,嵊州市为中国第一个茶叶之乡,绍兴县为中国珠茶之乡,诸暨市为中国无公害茶叶之乡。据悉,绍兴市现拥有茶园总面积50余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超过22万亩,其中名优茶1.3万吨,产值10亿元,茶叶总产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产茶区。

1.2有悠远的茶文化积淀

绍兴人爱喝茶。绍兴的茶馆大多开设在一河两街、临水依岸的小桥头,小巧玲珑,犹如一个个凉亭,故又有“茶亭”之美称。旧时绍兴老前辈们经常会说起“到桥头吃(音qie)茶去”之类的话。旧时绍兴城里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抗战前的1936年,绍兴城里有大小茶馆206家,几乎半数设在街河岸边,有的干脆设于桥头。鲁迅在小说《药》的文章中,华老栓开设的那种小茶馆,城内随处可见。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大茶馆和大茶楼。小茶馆的顾客多为小市民,大茶馆的顾客则为上层有闲人士。

绍兴的茶馆是民间文化的传播的场所,有说书,绍兴莲花落表演,还时常邀请越剧戏班子来唱传统越剧,旧时的茶馆为吸引茶客,还经常演出一些莺歌班等表演,对绍兴地方戏曲发展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旧时绍兴城乡的茶店,不仅是老百姓吃茶听书的娱乐场所,还是民间议事、调解纠纷的地方。

1.3茶文化休闲旅游符合现代人健康休闲的生活理念,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经济、文化价值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多酚类物质、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糖类、类脂等有机化合物约有400种以上,还含有钠、钾、铁、铜、磷、氟等28种无机营养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十分协调,茶被誉为“最理想的饮料”。在绍兴,茶已被公认为最好的的保健饮料。

绍兴市旅游委员会在《 2013年一季度绍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中指出,全市旅游市场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其色旅游受到青睐、乡村旅游受到欢迎。一季度,除传统文化观光类景区接待良好外,登山、赏花、农家乐、单车骑行等休闲旅游活动渐成气候,特别是绍兴市区及各县(市、区)都推出了不同种类的赏花活动,都成为外地游客和我市市民赏花的好去处。相比市区旅行社,绍兴诸暨、上虞、新昌、嵊州等县市旅行社经营呈现勉强持平或略有增长的格局。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成为新趋势,农家乐、采摘游、赏花游等成为游客欢迎的休闲项目。休闲旅游收到绍兴市民及游客的喜欢,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旅游产品抗风险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优化扶持“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业态,让更多的游客体验绍兴多元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绍兴精品旅游线路,以线路来整合和推进市县旅游一体化进程,真正做到“全城旅游、全市旅游、全民旅游”。

2体验式休闲茶文化茶叶发展模式初探

2.1恢复老茶馆场景,构建市民游客共同参与的体验场景

通过老照片,老人回忆,文献资料的方式,还原绍兴著名的老茶馆的场景,再现老绍兴的风范。绍兴莲花路,越剧等戏曲方式的加入,再现当时的社会场景。重视绍兴本地市民的参与与游客体验相结合。模式体验场景,用实景形式进行休闲茶文化体验。

2.2基于体验的休闲茶文化产业园建设

在平水、富盛、新昌、嵊州等茶叶产地创建茶文化茶叶园,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与于一体的休闲园,发挥这些地区的城市近郊地理优势,吸引城市居民参与休闲活动。开发丰富的休闲体验活动,采茶,制茶,茶艺表演,茶俗展示等活动,让游客了解茶文化,参与体验过程,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2.3复原茶市,建设特色茶叶购物街

恢复旧时茶市,以传统的形式售卖现代茶叶,提高游客的购物体验;设计相关的茶叶系列产品,茶饮,茶点,茶餐,工艺品等,重视包装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茶文化的兴起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茶文化的兴起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 企业文化 苏茗茶 整合 发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采茶和饮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古时,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多少年来,中国茶文化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无比丰盛的营养,容宗教、哲学、绘画、美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的规模。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叶昌盛,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中国的茶文化带着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贯彻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的家乡——宜兴,有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这些都和历史有关。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在夏商周时期,属扬州,名荆溪。春秋时属吴;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灭吴,隶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宣王灭越,属楚;吴、越、楚时,宜兴由荆溪改成荆邑,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荆邑更名为阳羡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义兴郡,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王室讳,始改义兴为宜兴县。

宜兴的茶文化,在紫砂文化中有着主要的位置,或者说,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篇章。宜兴的自然条件很好,不仅是江南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产茶名区之一。根据古书所说的宜兴汉时即有“阳羡买茶”,汉王到茗岭“课童艺茶”的传说,以及邻近地区和《桐君录》“晋陵皆出好茗”的相关记载,宜兴至迟在三国和东晋时,其地便以产茶和饮茶。被后世尊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晚年隐居浙江苕溪,写作《茶经》,书中就有了关于宜兴产茶的记叙。“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卢仝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咏茶名句。晚唐杜牧在《题宜兴茶山》一诗中,开篇就说“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称冠于唐的“阳羡茶”到了宋代,仍为文人雅士所好,所产“雪芽”在宋代久负盛名。大文豪坡曾担任湖州刺史,与宜兴联系较多,后又被贬,居住在宜兴,与宜兴的茶和紫砂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宜兴的茶文化和紫砂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诗中写道:“雪芽为我求阳羡,乱水君应响惠山”。 明末至整个清代的数百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宜兴茶的生产和经营逐步成为南部山区的特色。另外,宜兴的紫砂壶闻名世界,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能,更具艺术鉴赏价值,深得历代收藏家和好茶者所珍爱。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与创作工艺的日益提升,紫砂陶艺已臻妙境。好茶配好壶,可以更好的体现茶的韵味和品茶的情趣。

说到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物质文明和建设文明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茶文化内涵及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的茶文化融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身养德。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愿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影响到社会。

因为一生爱茶,我一手创办了宜兴苏茗茶行。苏茗,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名茶。以苏茗为品牌,一是因为该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而宜兴又是江苏产茶最早、知名最早、产量最多的地区。二是宜兴产茶的企业多、品牌杂,与全国其它茶区相比,知名度低,而苏茗茶行正要独树一帜,以茶文化为突破口,与企业文化相连,成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茶业品牌。在我看来,宜兴的的确确是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地方,企业非常多,来宜兴考察的文人墨客,商贾雅士很多,几载岁月流转,我极力全心打造“苏茗”诚信品牌,同时躬耕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更希望通过企业来搭建一个稳固的平台,使企业文化因茶文化而锦上添花。

目前,企业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正在迅速的被艺术化。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讲利益,重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致使依附在企业家身上的压力不轻。我认为现在有许多企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的水准之上,企业家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亟待提高。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植根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个企业,参与茶文化,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去“以茶会友”。我的理念是,不管与谁参与茶事活动,一定要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享受生命的乐趣。我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尽善尽美,不善不美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在古代,茶总是和风雅相关,天下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不厌其烦地对其颂扬过。作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完全可以开辟一间属于自己企业的茶室,装修得古典一些,比如墙上挂有装裱好的字画,放置竹制的桌子,藤编的坐椅,精致的茶具,几盆兰花,将企业的宣传资料分门别类,有条理的放在壁橱里,古色古香,文化气息扑面开来,耳目为之一新,身心为之一爽。客户来访,先进茶室,在咿咿呀呀的古琴声中坐下来,沏上一杯茶,静静地嗅着袅袅茶香,望着清澈晶莹的茶汤,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品,此时,茶香弥漫全身,直润到心底。喝茶不是解渴,而是悠然雅兴,“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然后找出话题的切入口,岂不乐哉!品茶的时候品性情,企业家在这样的物镜、情境下,向客户传授一些茶文化知识,调动客户的审美眼光与心灵之光,不仅能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使人情再冷漠,也会因您这位企业掌舵人的文化品味所折服。偶尔,约上公司员工,在茶室里小坐,轻呷一口茶,谈谈工作上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更饱满的激情去应对人生的挑战,这样能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经济上了新台阶,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何乐而不为呢?茶,是友谊的桥梁,社会和谐的载体,是企业发展的文明窗口。在企业的茶室品茶,使陌路人能与你同行,使同行者与你并肩,“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茶文化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其实,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关系已有深刻体验,平淡是生活的修为。散文家袁鹰说:“茫茫人事,忧思、忧愁、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许多?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春水,汩汩清溪,倒可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因为,那是一杯杯的文化茶,也是,一杯杯的盛世之茶。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如果有茶文化相伴,一定不俗,不俗的事,人皆可学,构成精神的品格首先应从干净开始,只有干净才能淡定,淡定不躁了对话才有可能,一切人文精神才有了传递的空间。茶文化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的审美要求而产生,刚刚起步,很多课题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惟其如此,它才具有现实意义,也才更有价值远景。我的论述只是一家之见,期望同仁赐教。

参考文献: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高旭晖《茶文化学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茶文化的兴起第4篇

(1)文化价值。论文百事通茶文化特征较鲜明,有着丰富的茶史、茶掌故、茶传说,为现代人对茶文化研究留存了大量资料。

(2)经济和社会价值。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先决条件是茶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无锡的产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杭州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茶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也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生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以及推进经济贸易展示茶文化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

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文化可以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由于茶文化旅游本身就直接面向了市场,它所起到的龙头作用、关联带动作用等把茶旅线路、茶旅景点景观、茶品购买、茶食餐饮、茶会娱乐、茶旅住宿等项串连起来,形成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旅消费,丰富了旅游内容,有利于形成无锡茶文化旅游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2无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

2、1无锡茶文化之茶区

无锡最大的茶区是宜兴茶区。宜兴茶区存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地势:宜兴东南为浙江天目山支脉,西南为安徽黄山支脉,两山相接成圆屏,形成宜兴南部群山多见界,一般高度都不超过300米,形成了特殊的小区气候,特别是山界地形雨量较多。因此,鲜叶内有效成份——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氨基酸是形成茶叶鲜爽的主要物质,使制成绿茶的滋味特别鲜醇。

土壤:茶园土壤以夹有风化碎石为最好,有利于报水净土,而黄粘土为最差。宜兴茶区的土壤多为香灰土、乌沙土、红砾土或黄泥土。这些土壤酸性度较高,肥力稍高,耕作层的有机质含量约有1.04%—2.56%,并含有微量的氧化铁等,并且土壤疏松,结构良好,保水、保肥、保土性尚好。导致鲜叶原料的水溶物和叶绿素的含量略多,制成绿茶色翠味浓,经久耐泡,成为佳品。

植被:宜兴茶区有以马尾松和毛竹为主的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林带,形成了山地的“绿色长城”。这样就形成林区特有的小气候,即比无林区冬暖夏凉,夜雨多,风力小,日照弱。使茶树生长有适宜的环境,促进叶叶绿索和可溶性氮的形成,从而提高了绿茶的品质。

气候:宜兴东临太湖,茶山树林成荫,空气湿度较大。这样日光照射到茶区时被水汽折射成漫光,使茶叶的光合作用循序渐进,有利于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积累,并且鲜叶持嫩性较好。这样就使制成的绿茶形美味佳,视为珍品了。

2、2无锡茶文化之茶水——无锡惠山泉

惠山泉,又名漪澜泉,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公元766—777)无锡令敬澄所开凿。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因茶圣陆羽曾亲品其昧,故又一名陆子泉。相传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随后,刘伯刍、张又新等唐代著名茶人又均推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所以人们也称它为“二泉”。

具有关化验资料显示,惠山泉水所含矿物质有钙、镁、碳酸盐等及微量氡气,表面张力大,水高出杯口数毫米而不溢,水质清澈透明而无任何有害物质,与世界卫生组织及美、日等国家的饮用水水质相比较,确系当今世界饮用水中之佼佼者。当然无锡茶文化中还有“茶具”,宜兴的紫砂壶在全国都有名的。

2、3无锡茶文化之名茶

(1)无锡毫茶。无锡毫茶是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创新名茶,产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市郊。这里丘陵起伏,群山环抱,山上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山下太湖碧波荡漾,云雾弥漫。无锡毫茶品质特征:外形肥壮卷曲,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叶底嫩匀。

(2)太湖翠竹。太湖翠竹主要产地在无锡市八士镇山林茶果场、雪浪镇向阳林场、藕塘镇七一林场、张泾茶林场、茶桥东郊林场和无锡胡埭刘糖茶场。上述茶林场环境优雅,山脉秀丽,具有生态优势。太湖翠竹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的名茶,最早是手工制作,1994年引进多功能茶机机械加工。太湖翠竹品质特征:万型风格独特,扁似竹叶,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滋味鲜醇,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除了“无锡毫茶”和“太湖翠竹”这两只地产茶的“当家花旦”,发现在全国的名茶榜上还有“阳羡雪芽”、“竹海金茗”等无锡茶,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3无锡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3、1茶文化旅游顺应当代旅游趋势,倡导了健康生活

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其开发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潮流。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文化产品。作为旅游资源,其高层次性是很明显的。这种消费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茶又是健康饮品,具有较多的药用价值,是游客在旅游途中的最佳选择。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将牵引旅游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档次。论文百事通

3、2弘扬祖国茶文化

茶文化旅游可让游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学习和体味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感受当代茶人庄晚芳先生提倡的“廉、美、和、敬”中国茶德,起到教育国人、促进茶文化复苏与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借“茶”之名,弘扬民族文化之实。在良好的宏观背景中。茶与文化的交融,实物与理念的结合,使茶文化成为无锡重点旅游文化资源之一。

3、3利用茶文化旅游振兴茶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茶文化旅游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和外汇收入;提供就业机会,安排剩余劳动力;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本地区与外地区的文化,促进地区文化的发展,增强人们的精神文明意识。

4无锡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4、1政府的正确引导

政府的引导主要集中在:第一,茶文化旅游的宏观规划。组织专家论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本底调查评价和市场分析。第二,政策倾斜;第三,资金支持。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运作需要的资金投入可以从政府财政投入、企业资金注入、社会集资、社会捐款等方式获得;第四,宣传促销。对外政府牵头以好客文化为标志大打茶文化旅游品牌。对内,要求从业人员学习茶文化,在行动上体现茶文化精神,营建和谐、健康的投资平台和极具吸引功能的旅游环境。政府的正确引导、宏观调控可以避免造成资源、资金、人力、市场的浪费。可以有效控制开发的数量和规模,避免盲目开发,以及开发中的无政府状态下市场混乱、恶性竞争、质量下降等造成的对旅游地形象的破坏。

4、2挖掘无锡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旅游从业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深入挖掘其文化蕴涵,才能不断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形式多样,如可推出茶乡寻根访祖游、茶文化学习考察游、茶民俗风情游、茶保健游、茶乡生态游、茶节庆游、茶艺表演欣赏游、名优茶采尝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求知欲强,可针对他们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为他们创造机会,体会茶文化所追求的淡泊心志、情景和谐的意境,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针对假日休闲旅游兴起以及人们对新茶喜爱,可选择距离适当的产茶区,组织“新茶采、尝、购”为主要内容的一日、二日游等。在培育新资源方面,可以将茶文化、茶旅游与茶产业有机结合,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由政府引导和协助一两家现有条件较好的茶馆,朝着精致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使旅游与茶文化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4、3从法律、法规、制度上建立健全无锡茶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

无锡茶文化旅游开发中亟待整治和规范的是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提质增效是旅游市场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无锡的茶叶品种以“太湖白茶”、“太湖翠竹”、“无锡毫茶”、“碧螺春”等为主,茶叶市场良莠不齐,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在无锡的茶叶批发市场、超市、百货商场、茶叶店、烟酒店,很容易看到真假难辨的地产名茶,经营秩序紊乱缺少规范。新晨

由于无锡城区茶场的规模普遍较小。知名茶场出产的名茶都供不应求,不甘心以低价出售给经销商,将利润拱手让给他人。所以较有名气的茶场都采取直销模式,直销占正宗地产名茶销售总量的九成以上,宜兴地区的不少茶场也采取直销模式,这样就加剧了地产名茶销售竞争,受其影响,名茶价格被压低,茶场和茶叶经销商的利润都被压低。在利益驱动下,部分茶场还售卖假茶。目前,假冒地产名茶的行为已十分猖獗。而这种现象显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部门对假茶的打击力度不够,而行业内部自律不够。

无锡名茶应向资源整合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搭建一个整合名茶资源的强力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才可以对无锡名茶进行统一标识。标识的作用在于防伪。统一标识后,还要兼顾各家茶场的利益,给予相应的生产配额。这就需要各有关部门联合打假,不让假名茶有生存的机会。无锡名茶资源整合可以借鉴“安吉白茶”的模式。几年前,安吉的白茶品牌也比较杂乱,市场竞争无序,白茶价格也不高。资源整合后,“安吉白茶”使用统一的包装盒,每家茶场只能使用规定的包装盒,否则就被认定为假茶。只要做到引导有方、行业自律规范,无锡名茶也可以做响自己的品牌。茶市场作为无锡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市场,急需制定国家法律、地方法规以及强有力的行业规章制度来规范市场,以此正本清源,树立无锡品牌,多出产品、多出精品、多出名品。

参考文献

[1]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韦弗著,杨挂华,等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J],思想战线,2004,(3)

[4]刘修明,莽与荼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茶文化的兴起第5篇

他曾在国有大型企业任职,工作稳定,但他选择了下海。

他曾从一个城市的药品,做到了到全国的药品总,再到买断大企业的药品销售权,但只因为喜欢茶,最后选择了扎根茶行业。

他喜欢聊天,只要谈到茶,就会精神百倍,他说,爱茶与生意无关。

在繁忙热闹的东三环边商业区里有一家安静低调、文化气息浓郁的茶社,是我匆忙赶路的目的地,赴茶社主人刘殿兴武夷新茶的品茗之约。

刘殿兴,北京山水传承茶业有限公司总裁,旗下公司业务是主营安徽六安瓜片和福建武夷岩茶两大品种,标准化、产业化运作其产品和茶园。

从爱茶到做茶

刘殿兴最初接触到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众多企业家一样,因为应酬,喝的酒多了,怕影响到健康,就在社交中认识了茶。

“和我小时候喝茶的概念完全不同,那时我父亲是把陈茶放在搪瓷缸里,用滚水冲。”刘殿兴笑着说。

童年记忆里的茶,苦涩醒目,无法让人联想起日后,在那些高端会所里,名贵的茶是盛在泛着月白的汝窑名器里,散发出变幻无穷的芳香和清甜,令人心醉。他第一口喝到这样的茶,就惊叹了,从此着了迷。

“开始是托人在全国找最贵的茶,后来是认识一些专家,在他们的建议下寻找有品质的好茶,不论贵贱。”刘殿兴说,“中国茶的领域太复杂,不但茶区、茶种有分别,连什么季节喝什么茶,用什么器具都有讲究。”

也就是如此,中国茶的品质问题渐渐暴露出来。“企业家多数还是靠耳朵买茶,一开始学茶,只能选择可以信任的专家指点或者朋友间的推荐。有时候花了很多钱,买到的却不是好茶。”

所以刘殿兴想找到一个办法,把中国最好的茶产区承包下来,让这些茶直接到消费者的茶桌上。”山水传承就这样诞生了。

短短几年间,刘殿兴游历全国产区,寻找产茶名山。

第一个选中的茶山,是安徽的齐头山,主要产“六安瓜片”。刘殿兴买下了那里的茶山,这个决定曾令许多人不解。

“那时六安瓜片卖不上价钱。因为绿茶求的是新鲜,要喝最嫩的春茶。六安瓜片的采茶时间要晚于清明,不能像江浙的绿茶赶在清明前上市,也就无法炒‘明前茶’的价格。但是它是历史名茶,耐泡且有底蕴。”

“我们的茶山寻常人是上不去的,只有茶农沿着峭壁爬上去,所有的茶树都是野生的、半野生的,是天然的产物。”经过努力,“一笑堂六安瓜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用来做赠送外宾的国礼。

就这样在刘殿兴的手上“六安瓜片”又重新成为中国茶的名门望族。

在此之后,刘殿兴又将目光投向了品茶的终极品种武夷岩茶。带着这个想法,他开始到福建武夷山寻找“大红袍”的原产地,去寻找承包茶山。

武夷岩茶向来以产地的复杂、体系的复杂著称,一山之隔,甚至一树之差,茶的品质也是天壤之别,为此刘殿兴根据茶叶品质的差异也相应地开发出不同产品。

谈及他的下一个目标,刘殿兴说,想去云南看看。普洱被开发炒作了很多年,但它还是很有特色的,可能的话也买一些,但现在不着急做。

爱茶与生意无关

“这是在武夷山的荒山里找到的几棵老茶树上采的茶,然后找了几个老师傅加工,别处都没有卖的。”多数茶商都会说上几个半真半假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多少会震动一些第一次来买茶的人。

但刘殿兴和人侃侃而谈时,温文尔雅的态度令人想起中国传统的儒商。和好朋友在一起,刘殿兴聊的最多的还是中国茶,不仅仅是品饮,还有茶文化。

特别是当笔者问到,买断有名的茶山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时,他说,“这和生意无关”。

作为专业的、品牌的茶产业链打造者,刘殿兴的山水传承与一般的茶叶公司相比,其副业却更引人注意,包括紫砂壶工作室,青花瓷制作室、书画室和古琴馆。

见到笔者诧异的表情,刘殿兴说:“所有的子品牌,都是服务于茶叶公司,托举公司茶文化的外延和整体品牌形象。”

“其实做中国精品,说难也容易,每一个环节都要找对人。”他说。因为茶,山水传承公司签约了紫砂壶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考古学家、书法家、古琴家。

“这一切还都是为了茶。茶的美,是不可说的,需要传统文化的形式烘托出来。一切生活,都要有一个文化的根。”刘殿兴说,他已经找到了。

确保出品绿色茶

茶叶专家、农业部研究员资格评审委员会的委员李杰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好绿茶基本上都很难成规模,尤其是所谓名茶中的顶级品。

他是历年来全国名茶评选中的评委,他说,“好茶要色、形、匀、净全部符合标准”。这就对生产地区有了严格要求。

“海拔、植被都有严格要求,至少700米以上的高度,可是太高又不行;周围的植被要丰富,茶园既要有太阳,又不能太晒,最好是山的阴暗面。所以名茶的茶园都不大,出产量本身就不高,加上现在能做好茶的师傅越来越少,所以,真正能称上顶级好茶的茶叶,每个品种都数量有限。除去送礼的、运往国外销售的,真正散发到市场的顶级茶叶确实数量不多”。

刘殿兴在安徽的创业使其积累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对于安徽的特殊情感,在收购茶山的想法中,他首选了六安瓜片。

在产业链的端头,山水传承所选择的六安瓜片产地十分促狭,只产于皖西大别山北麓的金寨县、霍山县的部分地区,方圆五六十里,品质以金寨齐头山为最佳。瓜片前身就为“齐山云雾茶”,而齐头山所产茶被称为“齐山名片”,是瓜片中的极品。

在齐头山南侧的悬崖上有一石洞,因大量蝙蝠栖居,故称蝙蝠洞。相传,整座齐头山所产茶中,又以蝙蝠洞为最,在蝙蝠粪便的滋养下,茶树芽叶格外肥壮,口味最为清香醇厚。

茶树在那里是最普通的植物,山谷两侧的巨石缝里、竹林中都生长着野生茶树。城里人说“一铺养三代”,对山民而言,茶树也具有同样的价值。一颗茶树栽种3年后即可采茶,如果养护得当,可一直采摘七八十年。

这从根本上保证了山水传承产品的绿色、正宗、原生态。在制作工艺上更是精益求精,在继承了优秀的历史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制出企业独有的制作工艺,该工艺要经过162道制作工序,由10年以上工龄的制茶工艺师全手工炒制。

刘殿兴说:散茶不利于我们控制产品的品质,所以我们坚决不做散茶,只作礼品装的茶叶。

茶不能只有文化

“我收茶山,完全因为爱中国的茶,我想改变中国茶只有文化、没有营销的传统模式,做出从茶庄直接到茶盏中的渠道,省去消费者不必要的消费,让他们不用费心去找,就可以享有最名贵优质的茶。”刘殿兴对笔者如是说。

展开来看:从“茶园到茶杯”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是分为两步的,一是拥有核心的茶园进行绿色健康化维护管理,传统化无污染制作封装。二是设立专卖店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不做分销和散茶批发,保证茶品的健康和价位合理性。

此理念的优势在于绿色健康茶园的可控性,在于减少销售流通环节来降低产品的价格,让利于消费者,让消费者通过直营专卖店放心购买到健康茶品并减少费用,而无需四处奔波去打听去逐家品尝,去跟茶商们讨价还价,在充满不信任中交易。从而给山水传承带来众多的忠实顾客和社会美誉。

有了从“茶园到茶杯”的理念,就有了让顾客喝到一杯“干净的茶”,做到品质与价位对等的理想。

山水传承根据实际的情况创立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至今效果甚佳。

刘殿兴告诉笔者:通过此合作模式,茶农的收入从之前的每年2000~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8000元,从之前的看天收成到现在的稳定收益,改变了茶贱伤农的命运。

同时由于“山高路险,一叶难求”以及中间多道营销层级,对于终端的消费者,喝到的往往是昂贵的茶叶。正是得益于此模式,现在消费者最享受之前同等品质的产品时,价格往往下降了30%~40%。

由于高端好茶生长周期较长,高山茶园环境处于原始状态,茶农们收入很低,而消费者却因为茶贩们的多层次倒手加价花高额的价格去购买。刘殿兴说:这种现状已经得到了部分改观。

对于美好理念的实现以及多赢模式的发展,其根基就是茶的品质,这也是“喝一杯干净茶”的基础,对此,山水传承提出了打造两大核心竞争力。

刘殿兴告诉笔者:“打造有竞争力的茶树,通过传统工艺纯手工制茶是最基础的工作。”围绕这项基础工作,首先是改变茶树周围的生态环境。这包括使用有机肥料,勤除草,不能太密集地种植茶树等来增强茶树的机体体制;同时在茶园周围种植一些植物,吸引鸟类前来吃虫子,以达到生物链的平衡。

“第二大核心竞争力就是专卖体系的打造,这是公司赢利的点。”刘殿兴说。

对此,山水传承提出了标准化的发展要求,具体就是茶园的种植与维护标准化、茶叶的采摘到制作标准化、包装检验的标准化、以及品牌经营销售的标准化。

刘殿兴说:“在品牌打造过程中,山水传承首选建立拥有核心的茶园基地为依托建立直营专卖店来完成与市场的对接,在产品上完成一系列的标准化,服务上的专业化来打造品牌形象。通过专卖店平台向消费者传达科学的饮茶知识,根据季节和个人的身体状况为消费者定制茶品和选择更适合消费者的茶品组合,一切以健康为主题的服务思想,品牌的核心基础为品质。通过建立紫砂、书画、古琴馆等工作室来营造茶文化的知识氛围,更好地真实地烘托品牌的传播和品牌的信赖性,让人们信任山水传承,享受山水传承的香茶,传播山水传承的形象,以此来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

呼唤志同道合者

70年代初出生的刘殿兴成长在哈尔滨一个医生世家,“我考大学学的是金属冶炼,从小就在医院科研楼的大院长大,对那些药水的味道已经太熟悉了。”他拒绝了家学渊源,执意要走自己的路。

大学毕业,正好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国有大企业里受到倚重,似乎人生就该是这样平顺下去,但他却有了另一种期待――下海。“我辞职去做国际公司中国区销售的事,瞒了父母五年,直到做出一点成绩,才敢让他们知道。”刘殿兴想到当年的孤注一掷,自己也笑了。

因为改行,发现了自己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药品营销。从一个城市的药品,到全国的药品总,再到买断大企业的药品销售权,直至自己采购药品、监督加工、市场营销,他回头再看,20年,不长不短,足以完成年轻时的梦想。

事业成功的刘殿兴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他找到人生最大的喜好――茶,其执拗的性格仍然没有改变。或者说,正是追求最好品质的性格,激发了他人生的另一种精彩――做茶。

对于打造的整个产业链,收购茶山可以说是投资的大头,产业的关键,因为这是竞争力的核心。

刘殿兴说:“我第一次投了近千万收购六安瓜片的山头,结果到一现场一看,发现只够把路修好,搭一座小桥。但是没办法啊,那个环境虽然艰苦,却也美得像仙境。”

如果要收购更多的茶山,资金的投放是不可小视的。刘殿兴告诉笔者:“最近我跟不少风投见面,但最终都拒绝了,因为他们不是我想要的投资,太功利。”

茶文化的兴起第6篇

公元780年,在距离长兴县城十余公里一个叫顾渚山的地方,陆羽写就了中外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这要追溯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陆羽走出他的茅屋,伸展着他那瘦骨嶙岣的手脚,大口呼吸着山野之中春天的新鲜空气。他的挚友,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专程前来看他,临行前陆羽送他一包亲手采摘并炒作的新茶,那就是被陆羽发现、后来又被写入《茶经》的“紫笋茶”。同样嗜茶如命的刺史大人如获至宝,鼓励陆羽尽快编撰一本茶叶专著,以流传后世。

随后,陆羽用5年寻访32州的调查成果,从茶叶的产地、品质、制作以及茶具、冲泡等诸多方面,详细论证了中国茶叶的起源、分布和饮用方法。这本书,成为全国和全世界公认最早的茶叶专著。

在陆羽的力荐下,长兴“紫笋”被列为贡茶。自此,长兴人开始了长达八百余年的遥遥进贡之路。

我不知道那次被“钦定”为贡茶,于长兴来说是喜还是忧,抑或喜忧参半?但我清楚,这对于当时不过万余户人口的一县茶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徭赋。

唐贞元20年,陆羽以古稀高龄病逝于长兴,葬湖州杼山。弥留之际,已经多日滴水未进的陆羽,睁大着眼,张开着嘴,气若游丝。身边熟悉他生活习性的人用他平日喜爱的长兴紫砂壶冲泡了一壶紫笋,慢慢将茶汤喂入嘴中。只听陆羽喉结处发出清脆的“咕咚”一声,随即合上了双眼,脉象全无。

陆羽72岁无疾而终。他在湖州、长兴一带生活了30多年,早已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生前只是叮嘱,墓穴朝向可以西望天门即可。

陆羽陪葬的棺椁里,除了一把茶壶,一罐茶叶,还有就是一套耗尽了他心血的《茶经》。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当年,“数地茶路断,纳长城县(今长兴)紫笋一万零八十四斤”。

勤劳善良的长兴人啊!

第一次看见林瑞满时,明显感觉到他的疲惫不堪。他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这样,新茶一采摘下来,茶场就进入了“紧急状态”。鲜嫩的芽尖儿万不可耽搁,否则后期加工很难保证品质。说到茶叶,这位大唐贡茶公司董事长立马恢复了精气神,浑身都是茶元素。

2004年6月的一天,林瑞满通知全厂打扫卫生,并给忙碌了几十天的工人放了假。然后,他洗了一把澡,换上了一套深色的西服,准备去县里参加总结会。当时,浙江省正在评选省级十大名茶。早就是全国名茶的“长兴紫笋”,应该没什么悬念。

然而,消息传来――“长兴紫笋”落选了!

林瑞满简直不敢相信,电话从市打到省,可省农业厅、农科院、茶研所无不认证了这个意外的消息。

为了保证味觉品茶不出差错,已经戒烟多年的林瑞满,那一夜在办公室扔了一地的烟蒂。

那天,林瑞满作出了一个让全村、全乡、全县乃至全国茶农震惊的决定:将自家现有的一百多亩老茶树全部砍掉,改栽茶研所最新培育的新品种。

这一举动意味着林瑞满将在三年内颗粒无收。

紫笋茶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有性繁殖的退化已是心知肚明。“不改,出局只是早晚的事”。林瑞满看着倒在自己脚下的茶树,像是看着阵亡的将士。

那一年,长兴茶园迅速发展到五万多亩。

第二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专家评委毫不吝啬地把票投给了长兴。金奖,这代表中国茶叶最高水准的奖项,再次回到了长兴。

CCTV《央视国际》栏目报道了林瑞满“砍伐茶树事件”的始末。

时至今日,林瑞满说起当年的“砍伐茶树事件”,对县政府依然充满了感激之情。

中国农科院茶学博士陈兴中说:“大唐茶都是长兴骄傲的历史,但壮士断腕的举措让它有了与时俱进的内涵。”

后来,县里又投入巨资,重新在原址修建了“大唐贡茶院”,沿着通往水口乡的公路两侧,“农家乐”成为一条新的生财之道。情有独钟的上海游客闻讯赶来,游茶园,品紫笋,拜陆羽。聪明的长兴人举一反三,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让周边县域看得眼花缭乱。

继而,长兴荣获全国全面小康百强县,全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和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长兴人自古不太看重言辞,注重务实。他们西倚天目,东临太湖,有着山水相间的优越生态环境,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别样,特别是“金钉子”地质遗址保护区、十里古银杏长廊和扬子鳄保护区三个上亿年的珍稀自然遗产,举世罕见;绵延34公里的太湖岸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定期举办的中国陆羽国际茶文化节像是一根红丝线,把这些耀眼的珍珠串联起来,让中外游客和投资商为长兴的文化底蕴折服。

近日去了趟西安。

西安,13朝古都,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煌煌大业都在那里留下了遗存,其中以大唐为最。

西安人不是欧洲没落的贵族。他们没有低吟昔日的笙歌,没有高唱过往的奢华,遥想盛唐,却没有简单描红大唐的色彩斑斓。他们用贞观之治这面镜子,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中国精神的芯片,成为这座城市让人震撼和警醒的精华――大唐是一座历史文明民族昌盛的高山,而今天的创造才是让人仰止的巅峰!

西安是我国建都最早,建都最久,建都最多的古城,长兴不是,自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是,长兴的贡茶之路,起于唐,兴于唐,鼎盛于唐。溯望长安千年,大唐在长兴人心里,自有一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贡茶宛如名分,宛如一顶诰命凤冠,是历史赠与的一段辉煌旧梦。今天的长兴人以五彩缤纷的祥云,破解并升华了这个大唐茶都之梦。

在陆羽的梦里,也一定有过大唐茶都的勾勒,一定有过大唐茶都的神游。只不过梦中的他走不动,看不清,失之交臂。

茶都,恰似长兴眉宇间的那颗痣。大唐不再,唐人依旧。

西安和长兴一脉相通的是:今天,才是一段新的历史。

站在长兴国际大酒店20层的露台上,我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城区全景。

那是一幢设计结构很有特点的高层建筑。两侧外扩的布局,象征着这座城市的对外开放;顶层的两个大平台让客人有了一览无余的视角,却没有安全之虞。酒店的服务员热情地引领我们上了平台,让我们的“长枪短炮”有了一个“高屋建瓴”的实地感受。

远处,顾渚山似乎伸手可触,漫山的茶园在夕阳的余晖下依旧郁郁葱葱。

两位女孩送来两杯茶,并告诉我们是名茶“紫笋”。

我们相视一笑。上高楼,品香茗,疑是天人。

茶文化的兴起第7篇

关键词:茶文化;英美文学;渗透;实施路径

英美文化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日益被专业教师所重视。通过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拓展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视野。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感知到,随着对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也能较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选择怎样的英美文学元素。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接触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缺乏对其内容的历史把握,进而在阅读中和听课中也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相关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因此,还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文化类型中来入手。为此,探究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便成为了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由此,这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

1对“渗透”二字的内涵界定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渗透”的内涵:

1.1“渗透”的目的渗透的目的直接与英美教学的目的有关,英美文化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拓展他们的英语学习视野。正因如此,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阅读和听课中形成能动的反映,进而切实拓展自己的英语学习视野。由此,通过引入茶文化信息便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具体而言,我国作为茶文化古国,茶文化已经深入到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通过国别茶文化的比较便能在学生认知能力范畴下,拓展他们的国别视野。1.2“渗透”的方式渗透方式则是从手段的构建上来进行探讨,而这也是将茶文化引入到教学中的关键之处。需要指出的是,英美茶文化只是英美文学的构成要素之一,所以在渗透式需要寻找到恰当的时间和载体。这里的“时间”主要指向,在日常教学时以怎样的课程时段来引入茶文化;这里的“载体”则指向,在教学中以怎样的引子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要形成有效的渗透方式则需要占到承载茶文化的文学载体,如诗歌、散文、小说等。1.3“渗透”的结果正如茶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要满足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那样,这里也需要建立起与其结果相匹配的“渗透结果”。毫无疑问,促使学生了解英美茶文化,并从整体上把握与茶文化有关的英美文学的特点。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内涵界定表明,在茶文化的渗透中需要解决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2茶文化的功能分析

在这里,主要从以下三点来分析茶文化在教学中的功能:2.1适应认知能力的功能这里所提到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所以针对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考虑到他们对英美文学的认知能力,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兴趣使然。由于茶文化在我国存在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学生在接受以茶文化在要素的英美文学时,并不会感到陌生。再者,在教学中通过形成比较视野,则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下,能动的进行比较分析和比较记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比较分析和记忆过程中,会因国别茶文化的差异性而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来。2.2培养阅读兴趣的功能上文已经提到了“兴趣”问题,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深有体会。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任课教师,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时常引入较为专业的英美文学素材,这样就难以在课堂上形成共鸣,进而不但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因此,围绕着茶文化的英美文学教学,能够在专业中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学生也能在网络上了解英美文化信息,而他们几乎不关注茶文化,所以引入茶文化还能弥补他们的认知缺陷。2.3拓展文化视野的功能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在于增强他们的修养,进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保持一种思想格局,也能较好的助力今后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最为熟悉便是中国茶文化,而对于英美茶文化则几乎是一无所知。但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要求,大学生群体需要通过一点带面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进而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3茶文化在渗透中的思路

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便是,怎样建立起适合的茶文化渗透之路。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体会:3.1话题的铺垫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茶文化在向英美文学教学进行渗透时,往往是以茶文化作为内容的题材选择和教学,若是在向学生进行传递时没有足够的铺垫,则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在学生缺少对英美茶文化拥有足够储备的情况下,则无法实现兴趣引导下的视野拓展目标。因此,这里话题的铺垫则主要指向,通过布置预习任务,来促成学生自主、自觉的完成相关茶文化信息的搜集工作。通过对这样任务的履行,来加强他们对茶文化主题的探究意识。3.2载体的找寻前面已经提到了载体问题,即英美文学题材。在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与茶有关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它们作为一种载体各具特色,并且也都蕴含了丰富的英美文化积淀。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思考一个老问题,那就是那种题材更能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难看出,诗歌和散文存在着翻译上的难度,在翻译上往往需要意译,而且其中所蕴含的内容较为晦涩,需要专业人士在足够的英美文学修养下来解读。因此,这里应以小说为载体来进行渗透。3.3兴趣的培育兴趣的培养在于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英美文学的意愿,而这也是促使他们在今后不断拓展自身国际视野的必要之路。兴趣培育的关键在于,英美茶文化本身的新奇性和人文性,为此在完成英美文学教学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单独就英美茶文化进行教学。

4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对英美文学题材的解构尽管在上文的讨论中找到适合承载茶文化的题材,但作为公共英语教学而言,则无法以小说作为整体来面向学生。因此,这里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小说进行章节选择。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知晓,这里的选择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小说整体的难度,这里的难度包含翻译和文中思想两个要素;第二,小说所蕴含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若是长篇作为景物描写,也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围绕着以上问题的破解,来进行章节选择。4.2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为了实现话题的有效铺垫,这里就需要设计出前置性的预习任务。在设计预习任务时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给出学生明确的中心任务,这是任务设计的原则;第二,向学生介绍茶文化搜集的有效途径;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协作。第四,在线上建立信息反馈通道,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时时互动。笔者在按照以上方式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后,发现学生在听课和阅读过程中能带着已有的经验来展开,这样就促进了他们文化视野的拓展。4.3规划英美文学教学时段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正常的英语教学中植入茶文化教学。笔者认为,这里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第一,从正常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来引入茶文化的思想内容,这样就能在拓展视野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在章节教授完毕之后,以1-2节课的时间来开设茶文化专题讲座。通过进行中外茶文化的比较,来促使学生能区别记忆英美茶文化的特点。这样一来,实则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那样,能显著培育学生的兴趣。4.4合作学习下的兴趣培养在上文中已经就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而在合作学习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这里的合作学习不仅反映在英语文学学习中的相互讨论,也反映在完成前置性预习任务上。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使学生获得英美文学的学习体验。另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还需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为何英美人具有直线思维的特质,并反映在阅读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这与国人的喜欢绕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特定的哲学意识下,所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则性极强,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涉外岗位上,能适应英美人士的行为习惯,而不至于陷入中国人臆断的尴尬之中。(2)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充分体现在中美文化的差异中,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竞争、自由、平等,深深影响着美国社会,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这就使“自信”、“创新”、“冒险”的特质植根于美国人的行为习惯里。在语言逻辑上则表现在,如面对需要冒险的事宜,国人常常从消极的一面进行表达,而美国人则从积极的一面进行表达。

5小结

本文认为,英美文化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日益被专业教师所重视。通过加强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拓展他们在学习英语时的视野。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探究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应成为了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茶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可从:对英美文学题材的解构、设计出前置性预习任务、规划英美文学教学时段、合作学习下的兴趣培养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张芳玲.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2-13.

[2]余明兰.制约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2-24.

[3]白雪.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发展,2010(12):44-45.

茶文化的兴起第8篇

紫砂文化就茗具器用来说,就是茶文化和陶文化的结合。

饮茶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唐代就已形成高潮。自古以来,文人学士无不好茶,饮茶不仅仅是人们生理和生活上的需要,而且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饮茶自然要讲究茶具。唐宋时代,饮茶方式和现代不同,茶具主要是茶碗和茶盏。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诗词中,对碗和盏的描写是很多的,并且分等品评。所以饮茶之道对茶具生产也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北方,战乱较为频繁,而南方则相对稳定。每次战乱,总有一批文人士大夫南迁,汇集江浙。而吴越一带,向来是文人荟蔚之地,又盛产名茶,于是茶事兴盛。明代中叶,中华茶文化呈现新的鼎盛时期,饮茶的方法,也普遍改为手撮叶茶冲沏,对茶具的要求,当然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变化,茶壶成了主要茶具。

紫砂茶壶的原料是“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造型端秀色泽雅致,符合茶道品格。因此,好茶者皆“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明代以来,宜兴砂壶在茶具领域中,一直处于受欢迎和珍重的地位。也由于历代壶艺作者的高超技艺,使砂壶除了良好的使用功能以外,已由日用陶瓷化为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成为我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中引人注目的一脉。

紫砂文化成就的取得和地位的确立,除了紫砂从业人员的努力和贡献外,历代文人学者由于嗜茶而关心砂艺,甚至与紫砂艺人结合,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著名的如时大彬与陈继儒等名儒的交往,陈鸣远与张氏涉园、汪柯庭、马思赞、曹廉让以及杨中允的情谊,陈鸿寿与杨彭年的合作,黄玉麟与吴大的关系等等。这种交往和合作,确实使砂壶在款式、形制、格调诸方面,更符合茶道的要求,也使一部分杰出的砂壶作者,具备了文人的修养和气质。

可以这样说,历代真正进入艺术境界的壶艺大家,都具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功底。

如果一位陶艺人员仅有驾驭泥料的本领和纯熟的技巧,而对文学、诗词、书画、音乐、历史、哲学以及其他传统工艺缺乏理解和认识,甚至不能辨别款字和印章的优劣,那是难以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的。当然,爱好和关心砂艺的文艺界人士,也要认真研究一下紫砂的意趣,否则随便在壶上信手涂鸦,恐怕只能算是标榜风雅,连装饰的作用也起不到。

只有完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结合内涵闲远的诗文书画,才能相得益彰,成为真正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