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8 16:53:53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1篇

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带动了世界经济从一个周期的衰落走向下一周期的繁荣;而从金融工业化阶段的世界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同时酝酿着一次新的技术创新的浪潮,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形成一批新兴产业。最明显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低迷之时。以网络和IT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带动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让世界经济走出了滞胀,进入了繁荣。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我们坚信只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才能真正使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我十分赞成总理的观点,就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我们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绿色产业成为趋势

绿色经济是当前走出危机的必然选择。目前,世界正在酝酿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各国纷纷推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这些计划不约而同地带有明显的绿色经济的印记。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绿色新政”计划,日本政府出台了主打绿色牌的经济发展战略,韩国政府提出的低碳绿色增长的战略……显然,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克服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取向,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

绿色经济以生态和知识经济为基础,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同时,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消除人类发展的生态制约,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互和谐,社会进步和生态平衡的结合。我们相信今后绿色经济必然会成为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新引擎。

其中,软件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经济的核心是消除由于过度消耗资源和有害排放所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对立,形成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前提下的经济发展。软件产业一方面可以通过IT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绿色改造,减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本身,以人力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可以实现低物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绿色增长。

大连的机遇

大连的实践表明,软件产业是一个具有抗风险能力的产业。经过十年的发展,规划面积为150平方公里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已经成为国际一流的软件园区,软件公司已经达到800多家,国外公司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公司43家,去年软件产值达到306亿元,出口达到10亿美元,均增长30%以上。

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在1-5月,大连的软件销售收入仍然增长25.9%,出口增长25.5%。这充分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软件业仍是我国克服金融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面对金融危机,大连市将把软件产业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打造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目标。

首先要全面实施软件产业三年振兴计划。强抓全球IT资源重组的战略机遇期,变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发挥大连的IT产业政策优势,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在三年内实现产业规模倍增,自主品牌倍增,投资项目倍增和人才数量倍增的计划。

其次是营造国内最优质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和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一直是大连市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继续坚持国际化战略,加快融入国际软件产业调整的链条之中,进一步巩固对日软件外包的优势。同时,要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移,特别是要进一步开拓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全力进军欧美软件中的一些高端市场,努力使大连成为世界级的外包中心。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2篇

有迹象表明:美国经济“衰退论”压顶,政府频频出手救市,似再现20世纪30年代“新政”干预手法。进入7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冲击波,原本被期待会逐步消除;但殊不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金融困境,使得“次贷危机”进入了更加动荡、更加深入的阶段,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从最初的“次贷”领域,向整个金融领域和经济基本面蔓延,也迎来了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政府力量试图再次力挽狂澜、“拯救”房利美与房地美的强势干预行动。

面对美国继续动荡的金融市场,美国媒体发出了“美国经济是否步入大衰退的周期?”的追问,有些权威杂志甚至还联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步入“大萧条”的年代。种种迹象表明,美联储正试图借鉴化解历次经济危机经验――尤其是借鉴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中“新政”的干预手法,化解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避免美国经济进一步滑入“萧条与衰退”的漩涡。

12个月现四次冲击波

7月2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一揽子住房援助法案,时刻准备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足够信贷,帮助两家抵押贷款机构走出困境。此举拉开了政府第四轮“救市”的序幕,也拉开了全球对美国经济可能步入衰退的深度担忧。

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纵观一年多来美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到,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已经发展到了“第四波”。

次贷引发的第一波冲击,始于去年七八月份。当时危机集中显现,大批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年末的房地产数据显示,美国房产市场达到15年来最糟糕的水平。

第二波冲击则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都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使得全球金融系统受到极大冲击。

第三波冲击出现于今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大幅降息75个基点。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共同撮合下,最终由摩根大通并购了贝尔斯登。

第四波冲击出现于今年7月份。7月14日,美国一家位于加州的房贷机构――印地麦克银行宣布倒闭,在短短11天中被储户提走了13亿美元,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倒闭银行,仅次于1984年破产的伊利诺伊国民银行的规模。

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未来美国将有150家银行会倒闭。与此同时,7月21日,美国两大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股价一度被“腰斩”,昭示着次贷危机“第四波冲击”的到来。

截至7月为止,美国“次贷风暴”的蔓延,已经导致美国80多家房贷机构纷纷破产,全美10大房贷机构仅剩几家,整个房贷市场的基本架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预示着美国经济衰退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据统计,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7年1月份为110,此后是一路下滑,至今年6月份滑落至50.4,使得消费者信心指数降低到了1982年以来最低点。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这一重要指标的低迷最直接地反映了美国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衰退论”乌云压顶

如果说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人们对美国经济是否开始衰退还存在争议的话,如今类似争议则逐渐成为定论。此前,以美国政府为主的官方更多对美国经济持有乐观态度。但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入困境的现实,使得先前的乐观预测一扫而空。

面对信贷危机、房市恶化、零售疲软、股市大跌的情势下,美国政府频繁出手,虽然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安抚作用,但也产生了“衰退即将到来”的预期,使得恐慌的幽灵在市场上空游荡。一些经济学家早就得出结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或正处于衰退的边缘,而且,美国的这次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由次贷引发的美国消费动力疲软和信贷萎缩,将至少持续2-3年,即2010年前美国经济不会走出低谷。

对于次贷危机的深远影响,美国金融界大腕的“话语”颇受关注。金融大鳄索罗斯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次贷危机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60年来最深重的危机。索罗斯进一步指出,次贷危机将给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造成严重损害。建筑业巨头伊莱•布罗德甚至表示,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提醒美国应设法避免上世纪30年代那样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美国政府的第四轮“救市”

如果说次贷危机引发了“第四波冲击”的话,那么政府的“救市行动”也进入了“第四轮拯救”,显示了美国政府对经济恶化趋势的高度关注,其救市频率和力度异常罕见。

当去年3月次贷危机初露端倪时,美联储最初采取了“安抚”策略。很显然,政府当时并未意识到“次贷危机猛于虎”。去年5月1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信心十足地说:“次贷危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次贷危机已经得到控制”。

第一轮救市。随着次贷危机的发酵,美联储从去年8月被迫放弃了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阶段,此为“第一轮救市”。去年9月18日,美联储一举把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2008年1月21日与22日,面对美国股市爆发“黑色周一”和“黑色周二”,迫使伯南克10天内连续两次大幅度降息125个基本点。

第二轮救市。2008年2月13日,布什签署减税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通过刺激消费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此为“第二轮救市”。由于市场流动性缺失,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进一步下降,美国宏观经济可能步入衰退,也是布什紧急减税的重要背景。由于减税的真正实施拖到了5月,大部分退税对象在7月才收到退税支票,减税对刺激经济的正面影响,至此并未显现出来。

第三轮救市。面对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巨额亏损,美联储联合了西方央行联手干预,分批次给遭受重大损失的银行注资,此为“第三轮救市”。据统计,西方10国共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缓解了因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不足压力,一定程度减缓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第四轮救市。7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内容涉及救助包括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国房奴,此为“第四轮救市”。在财长保尔森看来,“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的巨额抵押贷款对稳定美国金融市场至关重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不得不救。

第四次救市遭质疑

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已经渗透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重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信心。

本轮救市彰显“新政”手法。此次次贷危机爆发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多少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类似:问题都出现在资金没有监管,或监管不到位。对于政府频繁的干预行动,《新闻周刊》发出疑问,金融危机是否引起政府与华尔街共生关系的重构?这种重构在“罗斯福新政”时生过,当时政府采取了直接注资、提供银行担保、降息等。而这次政府的援手,更像1933年“大萧条”时代的处理手法。

该周刊指出,做出以上的判断,并非单纯因为CNN在不断地播放当年民众在破产银行门前排长龙的镜头;更重要的是,75年前的那场经济大危机,在经历了两届亲商界的共和党总统执政后,华尔街最后只有自己吞下了过度贪婪、过分自信与机制缺陷的恶果,教训实在深刻。当然,今昔危机的起因是有所不同的:昔日是股市暴跌引发,如今则是次贷引发。但危机蔓延的后果,无疑都是侵蚀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面对信心的崩溃,美国联邦政府才选择了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介入。1933年时的“罗斯福新政”,留下了很多具有标杆意义的里程碑,完善的金融基础体系被证明是很重要的。1933年的《银行法》创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迫使很多银行必须遵循其规则。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引进了对全国证券交易的监管体系。此后的10年中,“房利美”这个抵押贷款协会的创立,复苏了休眠的抵押市场。纽约大学历史学家理查德•萨拉说:“这完全就是金融系统的大规模重组。”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3篇

(一)中美轮胎特保案事件

2009年4月20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中国产乘用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其在诉状中声称,从中国大量进口轮胎损害了当地轮胎工业的利益;若不对中国轮胎采取措施,到2009年年底还会有三千名美国工人失去工作。

2009年6月2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建议美国将在现行进口关税(3.4―4.0%)的基础上,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根据美国调查程序,在8月7日的听证会后,美国总统在9月17日作出了最终决定。

(二)目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困难

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中的迅猛发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功经历。加入WTO之后,中国增加了很多贸易出口的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贸易制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09年12月30日就对华油井管反补贴案作出最终裁决,通过了美国商务部此前作出的加征10―16%关税的初步裁定,涉及金额27亿美元,中国钢企90多家。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而中美轮胎特保案,也是2009年众多美国对华贸易制裁的范本之一。

(三)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次贷危机由于涉及到美国的金融业,因此不可避免的蔓延到十几个领域,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美国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降低,耐用品需求疲软。进而服务业需求疲软。遭遇次贷危机的金融部门,产生了迫切的融资需求,吸收了经济体内的很多货币资本。这些资本本可投向其他产业产生新的就业,但现在却用于弥补金融部门的亏空。这使得美国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大幅降低,失业人口节节攀升。

二、从新现实主义角度分析中美轮胎特保案

(一)新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

1、关于国家的本质――新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国家的本质将明显浮现。国家的目的不仅在于最大化自己的绝对利益,同时也确保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即获得相对利益。

2、关于国际合作――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对外行为主要受国际体系结构层次所决定,而国家和国内政治,决策者层次均非重要的决定因素。真正决定国际结构的是国家间能力的分配,而国家对外行为则是由国家结构决定的。在此情况下,国际合作将很难实现,即使发生合作行为,亦很难维持长久。对于全球经济问题,必要的国家合作是不可缺的,新现实主义者对于这种合作的认识是基于国家的理性考虑的,这种合作大多受到国际权力分配的制约和霸权国家的支配。

3、对全球经济政治的认识――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为了生存,千方百计的追求权力和相对利益,各国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对对方的行为做出最坏的打算,并且国际体系中文化、政治、及经济的异质性,此外,国际间缺乏制度,也无法稳定期望、防止背叛和搭便车、及鼓励与扩大国内对于国际合作欲求这些都是国际合作中的阻碍因素。

(二)中国在轮胎特保案中遇到的问题

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和美国,出现一些贸易纠纷、摩擦是正常的。但频繁提出贸易限制措施,不仅对中国企业不利,到头来也会伤及美国经济自身。本次被美国认为“抢了美国工人饭碗”的中国轮胎,实际是彻彻底底的“弱者”。目前,中国轮胎出口产品多属低端产品,并且中国国内轮胎市场实际处于被外资占领大半的局面。近年来在美国和欧盟两个中国最大轮胎出口地区不断增加技术壁垒的同时,中国国内也不断放宽外资进入轮胎行业的准入,在国际国内高端轮胎市场已被大型跨国轮胎企业垄断的同时,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的数百家中国轮胎企业已经陷入遭受“内外夹击”的生存危机边缘。

(三)美国在轮胎特保案中遇到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因而政治人物需要转嫁矛盾和责任。同时,代表传统产业及“夕阳产业”的利益集团,能够对于美国国内贸易政治施加重大影响,从而引致对其贸易伙伴不利的后果。

首先,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情况下,外国进口产品就往往成为政客转嫁责任的“替罪羊”。这也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出现上升趋势。

其次,某些利益集团的作用不容低估,美国具有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游说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在国会以及美国贸易救济机构进行了大量游说活动,代表少部分美国人利益的集团却往往篡夺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利益。

最后,从法律层面上看,启动特保机制所需的低门槛对于某些美国国内生产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由于降低了产业损害标准,所以判定所谓的市场扰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选取相关产品进口的历史数据时也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都使得特保调查在司法审理阶段很容易导致对于中国出口商不利的裁决。

(四)中美两国运用新现实主义理论合理应对轮胎特保案

由于特保机制所具备的特殊性与易触发性,所以美国总统在这一机制中的“安全阀”作用将会直接影响该案最终裁决的结果。同时,中美之间长期积累下来的双边贸易与投资关系事实上构成了某种稳定双边经贸关系的“压舱石”,在此次轮胎特保案中,美国企业界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就说明了两国之间利益的相互交融。

就当前世界经济而言,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已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任何单方面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都会对双方带来重大损失。

近期,美国轮胎产业协会、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美国汽车贸易政策理事会和美国零售业领导者协会等业界组织纷纷就美国对华轮胎特保调查案表态,反对采取特保措施。美国轮胎产业协会公开致函奥巴马总统,强烈要求奥巴马总统否决任何对中国轮胎采取限制措施的建议。

可以看到,中美经贸关系事实上已经呈现出水融的态势,很难简单地划分何为中方利益,何为美方利益,这种利益交融的态势也为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压舱石”。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对于双方而言都已是不可或缺,任何导致这一经贸关系发生偏离的行为都势必带来“一损俱损”的结果。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4篇

关键词: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长波理论;创新理论;欧债危机;理论解读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3-0011-04

如果说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开始,那么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则标志着一场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的正式爆发。特别是当前欧债危机的覆盖面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整个欧元区几乎面临着成立2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以希腊为例,尽管2012年6月17日议会选举最终由希腊新组阁成功,即联合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民主左派党组成新的联合政府,并在原则上达成协议以努力推行财政紧缩和确保希腊留在欧元区,但未来的政治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而且,当前欧债危机在欧元区各国的发展境况也日趋复杂,既有西班牙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频繁爆发,也有意大利受困于债务危机和政治前景的双重担忧。显然,欧债危机的阴霾目前依然笼罩着整个欧洲大陆。那么,这场危机究竟是一次彻底的经济停滞,还是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的周期性波动?面对这场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文从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并结合其特有的创新和长波理论,试图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爆发至今依然形势严峻的欧债危机给予新的阐释,以探讨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一、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依据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周期性波动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熊彼特从技术创新角度对资本主义周期波动的解释,有别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三大心理规律出发对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经济危机的阐释。基于此,熊彼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这两部著作中。

所谓经济周期,就是经济生活的波浪式运动,它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在熊彼特的理论模型中,创新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动因,而企业家创新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内生因素。这里的创新即生产函数的变动,指经济社会通过不断实现和执行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这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市场创新、生产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五种情况。具体来说,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二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采用一种新方法;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活动成组或成群地不连续出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有时稀疏、有时群集,由此导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并不是均匀而是跳跃式和波浪式发展,从而创新活动的不均匀性使得资本投资分布在时间上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在一段时间内间隔性出现;同样,企业家和新企业的出现也呈现群聚、不均匀、不连续的状态。因此,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熊彼特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呈现为周期性的波动。熊彼特指出:“历史时间上的(与理论时间相区别)经济数量价值的连续并不表现为单调的增或减,而是表现为这些价值本身或者其一阶或者二阶导数的不规则重复出现,同时,这些波动都不是独立发生的,而相互之间总是表现出或长或短的联系。”[2]

基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熊彼特构建了一个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四阶段经济周期模型(如图1所示)。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衰退的存在都是由于创新浪潮的出现和消逝带动的。具体来说,当一个企业家从创新活动中获得利润时,出于追求利润的本能会吸引众多效仿者模仿创新成果,在形成创新浪潮的基础上使创新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由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迅猛上升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信贷扩张形成经济上升阶段即繁荣期;之后产量大增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加上产品成本提高,这些因削弱获利能力而使企业亏损甚至走到破产边缘,而银行的信用紧缩则会使经济走向下降阶段即衰退期。由此,创新的产生、普及、消失和新一轮的开始,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增长和波动。后来,熊彼特这一模型得到西方经济学家沃尔夫冈・斯托尔泼的高度评价。他指出,“他(指熊彼特)把复苏阶段和衰退阶段看成是一个适应过程,而把繁荣阶段和萧条阶段表现为离开均衡位置的一种运动。繁荣和萧条阶段分别由创新和诸如投机、恐慌、经济政策不当等外生的、非实质的现象引起。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对于资本主义过程来说是本质的,而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不是本质的。由于尖锐的社会和个人障碍发生于非本质阶段,所以政策能够消除它们。”[3]

基于上述四阶段的周期模型,熊彼特提出了著名的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三个周期”理论,从而界定了长、中、短三种周期并存的复合模式。其中,第一种长达50多年的经济周期称为长波,该周期与较大的技术创新浪潮及其消化吸收过程相一致,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熊彼特认为,每一次长波包含一次“产业革命”和对它后果的吸收,即创新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周期性波动。第二种周期是平均9年到10年的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与工商业创新过程相结合是朱格拉周期的显著特点,厂商投资于新的厂房和设备的变化也与该周期紧密相连。第三种周期是平均40个月的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商业存货的变化是基钦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熊彼特认为,上述三种周期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并存的。具体来说,一个康德拉耶夫周期大约包括6个朱格拉中周期和18个基钦短周期;一个中周期又大约包括3个短周期,但三种周期的共同点是都与一定的创新活动紧密相关。

二、运用熊彼特理论解读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

自1825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受到经济危机的侵袭。虽然西方主流文献对当前危机的解释已有多种观点,如房地产泡沫说、金融创新过度说、政府监管不力说、货币政策失误说及道德风险说等,但这些解释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论,且无法说明危机爆发的周期性。事实上,当今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着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替,且这种周期性波动随着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日益增强正逐步演变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显然,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也促使我们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深刻背景下深思困扰当今现实世界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等问题,并给之以熊彼特理论的重新解读。

(一)解读次贷危机

熊彼特依据创新周期理论,通过将重大创新活动引致的产业革命作为划分长波的依据,将经济周期划分为三组,即:以纺织工业和蒸汽机技术为创新主导的第一次长周期,以重工业和电气行业创新为主要动力的第二次长周期及以化工、钢铁和铁路为主要创新动力的第三次长周期。荷兰经济学家范杜因论证了这三个长波的现实存在性,并考察了经济周期中的第四波,即开始于20世纪中期并在经历2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后自1973年石油危机起进入下降期。随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一个新的经济长波已在高技术创新活动中孕育成熟,这就是由计算机、IT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第五轮经济长波,它始于1991年。据统计,1994―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中高科技贡献率达27%,位居各要素贡献率之首,而传统产业仅为14%,汽车产业仅为4%。同时,美国连续9年保持4%左右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见“科技革命”对经济长波形成起了重要作用。[4]在熊彼特和范杜因的研究基础上可知技术创新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五轮长波的关系(如表1所示)。

然而,在进入第五轮经济长波阶段以后,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逐渐进入饱和期,创新能力直线下滑,各种发明专利逐步减少。为防止经济长波出现衰退,美国政府推行各项积极政策刺激金融业发展。例如2001―2003年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以及宽松的次级房贷等促使美国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但资本泡沫也开始积聚。当时,各种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分工等因素延长了经济长波的上升期,也暂缓了危机爆发。但对于经济增长的内部创新引擎停滞问题的忽视,使美国经济的发展偏离了正确轨道,经济增长背后隐藏了危机的巨大可能性。其原因在于,美国政府在技术创新乏力后回避了增长动力不足问题,没有从根源上推进创新发展却片面推行自由市场制度并放松金融管制,导致了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流向非实体经济,以房地产的泡沫繁荣取代了IT技术周期的真实繁荣。此后,出于对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的担心,美联储2004―2006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直接导致了次贷市场违约率大幅上升,并对提供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造成严重打击。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经济泡沫彻底破裂,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转变为金融危机且波及全球,同时也使世界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第五轮长波的衰退阶段。由此可知,第五轮经济长波的繁荣期持续了将近20年,这与熊彼特描述的经济周期长度基本一致。可以说,目前美国已经处于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期处于第五轮经济长波下降期,直至新的重大意义的技术创新发生,才能推动美国经济走出困境而进入新一轮长波。这里运用熊彼特周期理论描述次贷危机发生机制(如图2所示)。

(二)解读欧债危机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5篇

下午好!

2010年第十届中华管理英才论坛,在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之下,今天在这里开幕,我谨代表论坛组委会对各位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华管理英才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大家以创新管理、战略管理、品牌管理等为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切磋。与90名中华管理英才人物,交流了在管理方面的经验,促进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应该说,中华管理英才论坛在促进企业科学管理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迈向新机遇的商业智慧。大家都还记得,去年九月,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并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企业面临多年未见的市场动荡性和复杂性,对企业经营能力、管理水平、风险防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同时也带来了供需矛盾的相对缓和。现特殊时期,中国企业如何取势,在新一轮的变化中占得先机,从危机中寻求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目前的企业正处于一个异常动荡的时代,我相信多数企业高管都会赞同这一说法。“危机”这个词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字面意思是:危险和机遇,也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并存。稳定发展是全球未来的趋势,也就是说危机过后我们又将向下一个经济高峰迈进.这也就给我国全球经济战略的企业带来了极其好的发展趋势。如何抓住危机过后的发展机遇,是每一位企业领军者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纵观人类近现代史,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无论是早期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还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摆脱危机的根本,就是科技创新。也许身处金融危机的人们,也同样处在一场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每一次的金融危机都能影响科技的重大变革。大萧条期间,随着声音录制、化学合成等新技术的成熟,推动了电信产业、新型制造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70,80年代,半导体技术的兴起带领经济走出石油危机的阴影,产业重心也由重工业逐步转向低耗能,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虽有回缓之势,但给世界经济发展还是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都想到了通过科技创新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寻找引领自己走出危机,和危机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支柱。巨大的市场同时还隐藏着诸多问题,经济危机势必带来新一轮的科技进步,催生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一轮竞争中中国要成为赢者,我们还得面对严峻的挑战。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6篇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均衡业绩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一场冲击力强、波及范围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此次危机导致2008年全球GDP增长仅为3.4%,较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发达经济体陷入自二战以来的首次同步衰退,发展中经济体增长也出现大幅减速。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意味着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从长期看经济有一个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经济围绕这个长期趋势波动,表现为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出现,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衰退通常是经济周期的下降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认为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对经济周期的原理,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买与卖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从而突出了经济周期的普遍性。熊彼特对经济周期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总需求冲击形成经济周期;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随机技术,而不是总需求、货币供给等因素的真实经济周期观点。对经济周期的具体成因和传导机制,不同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但普遍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自本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呈现出平稳化的特点,特别是经历了2000年高科技股泡沫及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丑闻后,美国经济在短暂出现波动后迅速回升,使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表明,尽管相对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认识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情况相比,政府和企业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经济波动趋缓,但经济发展仍要回归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状态。综合分析,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相影响

本轮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虚拟经济发展日益扩大,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额为431万亿美元,而同期全球实体经济产出仅为4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很少有人能看到其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因为2001年次级贷款的规模只不过为1900亿美元,尽管2005年发展到6350亿美元,但与美国同期13万亿美元的GDP规模相比,仅占4.6%。但现实是,虚拟经济带给实体经济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次级贷款对不满足实体经济贷款规定的人员发放贷款,希望通过将该类资产证券化来分散个体风险,但实际上积累了相当高的系统风险。于是,当政府紧缩银根提高利率时,次级贷款违约风险大幅上升,导致金融行业的剧烈动荡。如,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相继破产或被接管,AIG接受政府注资,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企业的倒闭,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近50%,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不断蔓延,韩国、冰岛、乌克兰等国家甚至陷入国家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增长0.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增长率达到一2.0%。因此,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充分显示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特性。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货币大幅贬值等,都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总体失衡。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主要经济体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中心美国,其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早已将风险扩散到全球资本市场,日本、欧元区受其影响,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为-2.6%,欧元区经济增长为-2.0%);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其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形成互补结构,达到了一种“非稳定的均衡”。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放大了各自的经济失衡度。

(三)信用危机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资本市场形成的整体信用危机使房价下跌,引发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债券风险增加,证券市场的信用下降使担保债务凭证风险提高,并将风险转移到对冲基金和保险机构等。同时,违约风险加大了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信用危机成为本次危机的显著特征,随着资本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市场运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信用危机将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前,石油、煤炭、农产品、主要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在过去的几年中价格屡创新高,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更是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至2.5%和2.6%,我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7.9%,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进入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石油、钢材、铜等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滑超过60%,世界经济从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各国刺激经济计划的大规模投资容易在未来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

(五)美元的世界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

美元在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2006年美元持续贬值,同期贸易赤字达8000亿美元,美联储为消除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于2004年6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今年3月份后,美联储为进一步降低基础利率宣布收购国债,对各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充足、通货膨胀率下降等。但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从2008年初的双防和一保一控,转变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情况,对稳定经济、市场和人心起积极作用。自2008年9月中旬起,货币政策就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年内连续5次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2009年2月,放松信贷已初见成效。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将要增长17%左右,预计新增贷款5万亿元,这将创出历年来新增贷款的新高。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由中央直接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带动地方合计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并确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是历史高值的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三倍,政府明确表明,希望通过扩大赤字,筹集资金,增加投资,全力保障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给我国企业造成较大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企业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就能够将困难降到最小。

(一)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战略选择,在进行收购扩张时,企业要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在经济发展时,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即防止过度举债,防止在经济下滑时出现债务危机,又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资金储备;在经济衰退期,以现金收购低价资产,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待经济形势好转时,再出售资产,从而获取利润。如,目前国际矿产资源的估值普遍降低,是企业收购的最佳时机,因为从长远看,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将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能源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需大于供的局面。

(二)进行资产配置和成本控制

企业发展战略要与经济大环境相适应,同时,企业自身管理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发展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在于成本领先,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成本管理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度过难关。在经济周期进入衰退和萧条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恰当的配置价值高的资产并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将有利于企业度过经济的严冬期。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来适应经济波动,实现长远发展。

(三)做好会计政策的选择及财务信息披露工作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7篇

摘要: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金融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之关键词,金融领域的竞争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纵观近代以来大国崛起,金融的支持无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建设良好的金融架构往往是提升一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战略。本文力图介绍美国在国家崛起时金融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大国崛起的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国崛起;金融问题;资本市场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50年,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讨美国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分析我国在崛起中将会遇到的金融问题。 二、美国崛起带来的启示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8.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则刚刚渡过了荒蛮战乱的时代,百废待兴。而在此前3年的一天,也就是1817年2月25日,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一个经纪人办公室里,28名经纪人齐聚一堂,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短短的80年,沧海桑田,攻守轮回,令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在中国,十九世纪早期的清朝,虽然国力仍然强盛,但闭关锁国的国策,加之腐朽落后的体制,已使其走向衰败成为必然。而当人们走近历史的深处,会不无惊讶地发现,1817年那个似乎毫不起眼的纽约的股票交易委员会,竟然是一粒光明的火种。今天,当我们来探究美国经济起飞背后的驱动力时,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的体制创新,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博弈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对大国博弈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历史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残酷的一页,进入到现代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的又一轮起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在旺盛的民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民用需求趋于饱和而进入了滞胀阶段。无独有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但是,随后硅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使得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而欧洲和日本等国今天还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在这一切的背后,华尔街功不可没。 令全世界最为瞩目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制药、网络、纳米等所有的高科技产业无一不从美国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而欧洲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只能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依靠模仿拼命追赶。在新经济的潮流中,这些国家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论文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论文摘要:始于2007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各国金融业,还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在此背景下,及时梳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各种理论观点,并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第8篇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经历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似乎并没有走出低谷,盘旋向下的趋势日趋明朗。

2010年11月,是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第二轮宽松的货币政策(简称:QE2)的时间。按计划,到2011年6月30日逐月购买的、总额为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将到期。在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已传出美国或将启动第三轮宽松的货币政策(简称:QE3)。

从目前看,奥巴马政府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正面”表态,但这个“潜在利空”已让世界经济复苏的期望黯淡下来,这一政策所带来负面影响不亚于第二轮“金融危机”。

美元危机

如果“希腊危机”是欧洲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骨牌,那么,现在的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或许将成为第二张、第三张即将倒下的骨牌。从目前看,这些国家的危机并没有造成“欧洲危机”,但至少证明,欧洲的金融风波远没有结束。不管怎样,欧洲的危机仍属局部危机,试想一下,如果发生了“美元危机”,世界将怎样?

6月9日,美国联储主席布拉德对外宣布:“8月15日即将临近,美国将面临债务违约风险。”他进一步指出,目前对于全球经济构成最大威胁的并不是日本大地震的后续问题,亦不是国际油价持续高企,或者欧元区纷纷扰扰的债务问题。事实上,美国面临的债务违约风险才是最严峻的问题,这一问题将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宏观冲击。

关于相同的预测联合国早在4天前就已首次发出“美元有崩盘的危险的警告”。

目前,美国的债务已达到法律规定的上限14.29万亿美元,如果国会不提高举债上限,到8月2日美国政府将无法继续借钱,进而无法偿付到期的国债本金和利息。换句话讲,美国将难于运转下去,理论上要面临“国家危机”的尴尬。此外,8月15日,是美国兑现270亿美元国库券和25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票息的日子,现在看来,负债和还债的钱都没有着落。

针对当前的美国国债状况,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出警告:“如果美国的债务上限未能在8月2日或者财政部设定的最后期限上调,那么美国的债务评级将会被置于负面观察名单。如果财政部不能在8月15日之前到期支付票息,惠誉可能将美国的走向置于局部跌荡。另外,如果在8月4日到期的300亿美元的国库券不能被偿付,惠誉将会把相关的债券评级由3A调到B正。”

降级对美国的信誉将是致命打击,靠“借钱”过日子的国美如失去信誉则将意味着“断炊”。然而,目前和共和党仍未能就是否提高公共债务上限达成一致。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写给国会的信中表示,从5月16日至8月2日将暂停债券发行。盖特纳此前警告称,若在此之前国会不能提高上限,政府开支将面临大范围停止、延期或受限,从而影响到军饷、退休金、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这将给众多美国家庭带来冲击,美国的借贷成本将大幅攀高,这种灾难性的局面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利益的博弈又陷入僵局。目前,奥巴马政府和国会议员就债务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共和党人提出,若要其支持提高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就应大幅削减开支。“要想调高上限必须大幅减支”再次成为共和党和之间的巨大分歧。有分析指出,奥巴马政府和国会议员减赤谈判的进度不会太快,可能要拖延至8月2日。只有到无有退路,才可能有让步的一方。

美国联邦债务法定上限自1917年推出后,就不断被提高,但须由国会批准。这就为国会两党之争提供了“政治筹码”。据统计,自1962年以来,美国已74次提高了债务上限。2001年以来,美国已10次提高债务上限。最近一次提高债务上限是在2010年2月。

近10年来,美国债务增长尤为迅速。2009财政年度,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创下1.41万亿美元历史纪录,2010财年达到1.29万亿美元。2011财年达到1.6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当一国债务总额占GDP比例超过90%后,该国经济将陷入增长迟滞状况。

争论QE3

自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就采纳了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克鲁格曼提出的“流动性陷阱”理论。克鲁格曼认为,如果公众相信央行不会收缩货币的扩张,经济将因扩张货币政策而从流动性陷阱中逃出来,因此建议美国央行提高未来的价格水平。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始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印钞票”成为主要调控经济的手段。如今第二轮货币政策的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已如期投放市场,但效果不佳。

6月8日公布的美联储经济“褐皮书”佐证了这一判断。据“褐皮书”数字显示,5月美国失业率已达到9.1%,创2011年新高;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显现出减速迹象,住房市场依然疲软;在12个联储辖区中,有10个辖区经济增长稍有走弱,里奇蒙德联储称好坏参半,只有达拉斯联储称经济加速增长。针对这份“褐皮书”,美联储的解释是除住房租赁市场以外,美国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依旧不振。

高盛经济学家扎克•庞德尔认为,美国已出现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放缓趋势,需要密切观察。

目前美国的财政已是捉襟见肘,在第二轮货币政策不起作用的时候,有些美国经济学家提议启动第三轮货币政策。“只要经济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美联储在年内启动QE3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是有“末日博士”之称的著名经济学家鲁比尼近日的表态。

鲁比尼指出,美国面临油价走高、劳动力市场疲软、房产价格下滑、州及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以及联邦赤字等问题,若经济疲软状态持续,且股市出现10%或以上的修正,美联储启动QE3的可能性将大增。

如果如鲁比尼预测的那样,接下来将是大量的货币充斥着市场。“预计这些货币将继续流向新兴市场。原因有三点:首先,美联储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升息,低利息仍将持续;其次,美联储不会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同时,若美联储不计划进一步增加基础货币数量,那么经济增长相对差距或是利率的相对差距以及追随流动性的大量资产意味着,货币可能持续流入新兴市场。”鲁比尼指出。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持有相同的看法:“随着6月末QE2的结束,在当前美国CPI不断走高的情况下,作为美国浮动利率抵押贷款基准的美国十年及以上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必将上行,这无疑会令美国房地产市场更加雪上加霜。市场机构由此预期,为了能够遏制长期国债利率的上升,未来美联储再推出QE3的可能性已大大上升。”

但也有持相反意见的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经济室主任王孜弘表示,当前,总的来讲美国经济虽然属于小步复苏,复苏的基础也仍然脆弱,但是复苏本身还是较为稳定的。由于美国应对危机不但采取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治标,还通过出台医保法案、金融法案等手段治本,所以可以说对自身的问题解决得较为彻底。只不过由于它的应对手法以治本为主,所以在指标上反应并不明显。基于这样的判断,美国宽松的政策还会坚持一段时间,但是“看不到充分的理由推出Q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