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3:51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库 产品创新 客户管理 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转贴于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2篇

公共基础知识:一门综合性知识总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五大内容以及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知识面。

行政能力测验: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

2、考试内容不同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行政能力测验:主要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种考试测验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通过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其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

3、侧重点不同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庞杂。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3篇

按照职位性质,报考职位分A、B两大类,报考人员只能选择一个类别中的一个部门或单位报名。A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政策、法规、规划等研究拟定工作,指导、监督、检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从事机关内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且对外设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职位,直接将各项具体规定施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执法职位。

笔试分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的笔试内容和方式:

根据2014年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所遵循的原则,即“分类考试,突出能力”,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A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和《申论》两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包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听力测试)、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全部为四择一的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查其运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法律和行政管理等理论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报考B类职位的考生公共科目笔试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一科。《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从2014年举办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省、市、区来看,各地的公共考试科目不尽相同:北京、福建、云南、天津等市与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时设置公共科目,此外,还要考《公共基础知识》。如上海市实行的办法是本、专科考《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三科;硕士只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博士则无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河北、浙江等则统一考《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地方不单设《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但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邓小平理论基础知识、法律常识、行政管理知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经常作为常识题型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科中出现。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4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0%之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类)中20道常识判断题就有5道是《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占25%之多。因此,在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为备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妨参考《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至少它能把常识判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到一块,便于复习。

从要考《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地区来看,这门考试的题型相对稳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分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三种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70%;主观题包括案例分析、论述、公文改错三种基本题型,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30%。其中各部分知识测验比例分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约占15%,邓小平理论、时事政治约占20%,法律约占30%,行政管理约占15%,公文写作与处理约占20%。

专业科目的笔试内容与方式,由各招考部门自行确定,不作统考。

二、申论应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阅读材料

拿出足够的时间仔细地阅读给定材料,是申论答题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材料的时候要先理清资料的逻辑联系,总结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要把握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既定的条件是你提出的对策是否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

(二)注意题目的限制性要求

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题目具体要求的限制

阅读完材料以后,要认真审读题目要求,因为每年申论测试的题目要求可能有一些变化。比如,“概括主要问题”和“概述主要内容”的指令虽然同样是针对考查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但二者的要求却不甚相同。前者要求考生抓住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把主要问题是什么概括出来;后者要求考生梳理清楚给定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并予以概述。考生要注意这些具体的答题要求,以免文不对题。

2.“虚拟身份”限制

考生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中为你设定的“虚拟身份”,把握好角色定位。一般而言,申论要求考生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大多属于行政公务方面的问题,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一般性工作问题。要检测的是考生是否具备公务员应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而绝不会突出哪一专业、岗位的专业化知识。然而,与此要求相反,不少考生往往习惯于自身角色,缺乏模拟思维,无视考题要求,撇开“虚拟身份”,着力于自身实体或专长,以突出“实”,导致自身定位不准确,其结果只是自觉分析论证精深独到,实则相去甚远。

3.字数限制

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一般要求在150字以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说明,一般要求在350字以内;申述、论证应试者对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要求在1200字以内。超过或不足的字数的比例一般不超过要求字数的10%,否则要扣分。

(三)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申论测试的主要功能是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答题中便是要求考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申论测试切忌坐而论道,学究气十足,提一些不现实的、笼统的方案。

(四)考前做适量模拟题

应试者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申论测试的试题结构以及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答题技巧,以免在考试现场手忙脚乱,影响临场发挥。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考试时间的安排,把握做题的速度,找到对时间的“感觉”,以免直到交卷那一刻还在“奋笔疾书”。

(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申论测试的题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趋势,要求考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参考一些新闻媒体的意见后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建议考生经常浏览《人民日报》等权威性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你把握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致思路。

第一节申论测试的目的与性质

一、申论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不难理解,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二、申论测试的目的

简单地说,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国家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设置申论测试科目,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应试人员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检测,考核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选拔出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才,充实国家公务员队伍。

一般来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均会先有相关职位及要求,后举行公开招考。为了对申论测试目的有一个感性的了解,我们在此列举几个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职位条件。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

农业部办公厅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

建设部人事教育司的一个职位要求:“日常机关公文写作,机构、编制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职能设置研究”;

国家保密局的一个职位要求:“拟定、修订有关法规,收集信息,工作调研等”;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个职位要求:“政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办公自动化和网站管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熟悉党的基本理论,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能熟练操作微机”;

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

三、申论测试的性质中国公务网2014-10-623:33:31

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测试。但是由于考试时间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申论所给的背景材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这些半成品的背景材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考生研究、梳理、归纳。

申论测试命题中的背景材料会涉及到公务员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4篇

关键词:“双螺旋教学模式”;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学科逻辑;成长评价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3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04-04

专业认知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学习又反过来影响专业认知,二者既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双螺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而追求相互促进目标所提出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问题

(一)专业认知问题及其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专业意识以及从业后的职业表现。一般意义上,影响专业认知的主要因素既包括认知个体的特征,如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也包括与职业相关的若干外在因素,还包括专业对个体的价值认知,由于专业认知的重要性,专业认知教育体系受到广泛的推崇,不同的学校采取了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教育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过程的专业认知,是累积和升华的结合,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特征非常明显,对于一部分专业而言,这些来自专家、同伴等方面的专业教育,缺乏连续性的知识累积,缺乏基于知识应用而获得的专业能力提升而形成的专业自信,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比如,尽管班导师团队工作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制度设计本身可能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恐有难以推广和持续之困。总体看来,专业认知水平取决于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的理解,它依赖于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专业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载体教程教学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及其问题。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杜妍妍总结了《会展概论》在提高会展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度,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就业前景,树立从事会展业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王志中等对《医学概论》在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分析,等等。但是,大学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大多数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归属。这不利于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建立,对于复合型的专业更是如此。从学生的角度,不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分散的,通过全部课程的学习,也难以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价值,无法整体理解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尤其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无法满足管理工作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因为管理工作总是处在复杂系统之中,需要经过整合的知识进行系统思考。

二、“双螺旋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专业认知特点和课程学习逻辑特点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两大割裂:一是专业能力的割裂。二是课程知识的割裂。“双螺旋教学模式”是指,在课程知识教学中,以专业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确立一个解决专业问题的目标状态,进一步找寻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引导把已经学习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变量间关系,以变量及变量间关系的理解为立足点,启发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如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等。经过多次循环后,实现学生课程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辩论,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发现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在综合性应用已学知识来进行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找到比以往有明显进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经过认知过程的反复,学生提升了对解决管理问题的专业认知。如图1。

具体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培养目标统率课程教学目标。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培养医药卫生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培养的基本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微观层次的行为研究与宏观层次的政策分析,以及微观与宏观两个层次的相互影响机制。二是以面向专业问题开展课程教学。首先列出一个课程拟学习和探讨的专业问题清单,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开展专业问题讨论,进行讲评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引入卫生经济学理论启发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卫生服务供给为例,我们给出的问题是“如何治理过度医疗”,学生讨论后,我们的评价中用了一个词,叫做“正确的废话”。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治理目标,即想要达成的目标状态,运用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分析过度医疗形成的主要因素与机理,适时提出“供给诱导需求”理论。经过上述教学活动后,学生会重新评价自我的专业能力,会激发他们的深入探求的兴趣,逐步形成了他们的专业思维,然后组织学生建立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创新性应用理论知识和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管理办法和政策建议,进而完成课程学习成果,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就感。

“双螺旋教学模式”与当代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评估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把客观化测试的目的从测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发展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

三、“双螺旋教学模式”实验设计与效果评价

(一)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选择。选择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1级《卫生经济学》课程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实验。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在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问题的突出性。自1999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后,至今已有500多所学校设置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理论上,这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形成的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相适应,但遭遇了就业率持续下降的尴尬,一项针对某985、211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内就业的比例下降至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需之间的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有研究表明,是影响学生专业情感和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专业认知的主动性。

之所以选择该课程,一是因为卫生经济学是本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二是因为,该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2.实验方法。采用比较实验的方法,评价实验班级课程教学创新实验前后的专业认知变化。以《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为基础,从认知性、行为性、情感性三个维度测量专业认知水平,用“明显积极变化”、“有一些积极变化”、“说不清楚”、“没有什么变化”、“变得更加糟糕”来测量学生专业认知的变化水平。

为了检验课程教学对专业认知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课程学习调查问卷》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组为同期另一门专业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价。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共15条目。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说不清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测度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创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实施了开放式评价环节。

3.数据及处理方法。发放《专业认知问卷调查表》(两份)、《课程学习调查问卷》(两份)各39份,其中男生18人,女生21人。发放问卷数共计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47份。问卷结果均采用Likert5级尺度衡量。问卷回收后,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由SPSSl7.0软件完成。

(二)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专业认知水平的比较。Y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如表1。

2.课程学习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双螺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实验,改善了课程教学效果,如表2。

(三)开放式评价

1.80%以上的学生最初对脱离PPT的教学形式感到紧张,五周以后,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仍有一小部分同学难以适应。

2.90%以上的学生对最初的综合性教学感到紧张,主要是因为已学专业知识基本处于忘记状态,致使一部分学生带着五六本教材来上课。大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这种教学巩固了基础知识,学会了综合运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理解了管理学理论的价值。但也使一小部分学生感到更加迷茫。

3.70%以上的同学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就业方向有了新的理解,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早一些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就好了。

4.60%以上的同学对课程充满兴趣,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其中,有同学说道,“静静地听着,跟着老师认真地想着,除了利用手机进行一些查询外,没有谁还会去玩手机。”

四、结论与思考

兴趣在本质上不是一时起兴就能获得或产生的情绪状态,而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就是将自身完全投身于其中,就是对该事物的持续关心和全神贯注,从而使自身体验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只有把课程融入学生成长的需要之中,把课程学习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实验表明,“双螺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专业认知上,取得了较好的良性互动,既促进了课程学习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基于此,我们对专业认知与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专业认知的非线性特征

专业认知具有非线性特征,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其非线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专业定位的差异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上循着两大路径而成长起来,“分化说”是指这一专业从相关专业分化而来,大多数是在原有的行政管理或政治与公共管理分化后的结果,反映了学科分化的结果,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管理变革的期待。这些专业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面向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培养人才,带有明显的行政或政治学色彩。“脱胎说”是指这一专业从相关专业(一般是非文史哲类)脱胎而来,带有明显的复合型专业特点,针对特定的公共事业领域培养管理人才,有一定的行业内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2)专业技能的抽象性。不管管理学对管理的理解有多么大差异,管理专业技能对于没有实践工作基础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中是只可意会的术语,如概念技能、创新能力等等。白鸽等对医学院校研究生的一项调查,将被调查者专业分为管理类和非管理类,两种专业属性的专业认同度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与管理类专业相比,非管理类(流行病、环境卫生、营养卫生等专业)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在学习方式上更加突出实验操作。非管理类专业的成果产出更容易量化,这些都有助于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对于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其他同门类专业而言,专业能力和专业学习成果更加难于可视化,相对于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如教育、医疗等具有的业务活动而言,同样如此。管理学科知识表现形式多为理论,内容松散,与实践间的紧密度很难把握,与职业需求相关度不直接,专业学习目标和价值不能预期,这也是管理学子在专业学习时倍感困惑之处。(3)专业性质的多样化。仅仅从我国对公共事业机构的分类模式就可以看出,公共事业涉及的领域涵盖范围广泛,而其中若干领域具有高度的技术特征,如医疗、教育、环境、科技、文化等,曾经有一些学者在谈到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的关系时指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建立在对业务流程最深刻的实质理解之上的。在这些高技术领域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必然要求对某一领域的技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一部分纯粹事务性的公共事业又有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总体看来,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呈现出多样化的专业性质。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5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库产品创新客户管理邓立治版权所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显峥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成为全球的发展战略。知识作为企业中一种新的资源这种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资源,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话题。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Www.133229.COm”(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课程体系 平台 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强烈,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旺盛,而应用型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但目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于该背景,本文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表现的特点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选修课比例大、强调实践性教学。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宽阔的视野和应变能力。同时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动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积极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对通识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加大选修力度,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比例,大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来开展实践教学。但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侧重于对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而从经济管理学科大类考虑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见。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此,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往往首先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考虑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适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满足当今社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应深入研究国外同类大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吸收其长处,如加强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设置选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等。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以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设一些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有明显时代特征、体现学科交叉等的课程;同时,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之重点。

3.形成自身特色。每所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持特色的条件下逐步地进行改革。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由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两大块构成。其中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构成。目前,各高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数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但大都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物理和化学类等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育健康类课程等。公共选修课程平台主要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需要,以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的一系列课程组成,由学生进行选修。除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建立平台外,各高校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大多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设置。

目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通行模式。通识教育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教育对人才素养、潜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内涵是按学科和专业构建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专业面向,强调课程综合,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人才的需求,注重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力图突破原有的专业限制,跨专业从经济管理大类角度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建立“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见图1。具体思路如下:

1.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公共选修课平台”多级课程平台模式。即在目前由学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公共选修课平台的基础上,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通常为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

2.在多级平台课程基础上,根据会计、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几大专业模块课程。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以上的建设思路,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模块建设。

1.课程平台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平台包括基础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平台。各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由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及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构成,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课程。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确定专业基础课。

(2)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平台课程设置。选修类课程是为了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若干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与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学科(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一般来说,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平台多为跨学科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大类选修课程平台主要为对包括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跨专业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企业内在和外在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课程可包括经济理论与应用类课程、企业运作与管理类课程、对外贸易类课程、投资与理财类课程、管理素质能力培养类课程等选修课程,见图2。

(3)实践课程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科学技术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合作精神等。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比例,强化实践环节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在现有的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暑期实践等综合素质类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经济管理大类实践课程平台(见图3)。即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同时,应尽可能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如专业认知实习、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创新与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通过综合专业实践性课程实破原有的专业实践局限性,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及管理、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和管理。

2.课程模块建设。立足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确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通过设置课程平台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同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通过在专业核心、专业选修、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中开设应用性强、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模块,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培养要素,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

(1)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即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国高校本科专业总览》以及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专业规范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通常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是由延伸某一方向专业技能的课程组成。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学生依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志趣爱好对专业研究方向进行选择,是专业的再细分。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可在统一的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之上,注重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在宽口径专业内柔性设置2~4个模块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3)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技能实践课程是针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相对应开设的实践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技能实践课程通常是模拟企业环境、通过运用和操作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让学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运转和管理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理论课程衔接,相互融合,体现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探索满足社会需求、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级平台+专业模块”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希望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与整合[J].科技信息,2009(32):16-18

2.赵波.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优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9-63

3.李远辉,应用型本科“3+1”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7-148

4.杨明秀,夏新斌.基于教育分流理论的选修课程体系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管理系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6):139-140

5.王玉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5)

6.毛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科技风,2010(12)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7篇

天狮集团的现状是,发展战略向海外延伸,目前已经在90多个国家建立了分公司。机构和信息量的庞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困惑,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虽然多但却得不到有效运用,员工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信息都存储在员工各自的电脑里,无法实现共享和提升,纸张形式存在的文档也难以及时查阅,这意味着员工流失可能带来的知识流失。

经过认真考察,天狮集团成功确定了自己发展的助推器―知识管理。早在2003年,天狮在集团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知识管理的蓝色风暴。

知识管理对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而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天狮一贯遵循的企业文化,这些成为了天狮推行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基础。

具备了人力资源基础,再加上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天狮集团具备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并由此开始了艰难却富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实施之路。

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知识管理得以良性运行的先决生存环境,塑造知识型企业文化、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强化企业共享能力是天狮集团开展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天狮集团的突出特点是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很快。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每一位员工养成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的习惯,员工愿意将经验和知识共享给其他同事,学习积极性很高并能付诸行动,经常能积极提出创新方案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极大提高了个人及组织整体的工作效率,使公司形成了交流畅通、共享知识的良好工作氛围,为项目接下来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知识管理KM办公自动化平台

知识管理的生存环境建立了,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建立了,下一步就是要选定平台,具体实施了。

天狮集团的KM系统以OA办公平台为基础,进行知识的获取、共享、筛选和分析等工作,使其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为各部门、分公司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其重要的优点就是把原来零散在各部门的隐性资源变成可以被利用的显性资源。

2003年7月,天狮第一个实施并使用的信息化项目KM办公系统开始实施。从后来的人员使用、后台数据利用以及前线业务员的反应情况来看,这套系统产生了诸多效益。2003至2005年,天狮KM知识管理办公平台为员工的办公提供了极大帮助。通过这个平台,员工可以方便了解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员工还可以实时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所需内容。在集成的协作环境中,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组成员以及所需要的信息和处理流程,进行有效协作。内容管理和知识发现也不再困难。

面向知识管理的技术系统的建设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但知识管理系统建立起来后,企业并不会自动向知识导向型转变,企业内部的智力资源也不会自动转变为竞争力。很多重要的驱动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必须融入企业业务流程之中,而且,对任何一个驱动因素都不应该有丝毫的忽视。

建立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PBKM

从直销企业的业务特点出发,天狮集团将流程管理与知识管理相结合,在企业内部实施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Process-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并提出PBKM理念,为天狮集团实行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天狮集团知识管理系统中已建立起200多项业务流程,包括行政、营销、研发各个方面。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第8篇

教师招聘考试科目一般为: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等理论知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备的一些基本常识、基本技能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所报学科学科知识与教育基础知识。个别教师招聘考试会考察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般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部分。同时,教师公招是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统一组织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的考试,各个省市以及区县的公招考试时间都是不统一的。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