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5 16:55:34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1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 学生需求 教师供给 重要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55-02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我国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毕业设计被称之为“最后一公里”的教学环节,是考察和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启动之时,学生已经经历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训课程中实践技能的锻炼。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很多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模式、基本的销售流程、产品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了解。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如何开展让自己学有所获是具备发言权的,即学生的需求是成立的。与此同时,不可否认高职学生在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上相对偏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激发和引导。在美国,有专家就教育领域方面的调研发现,美国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花在研究学生学习需求上的时间平均达到近45%。由此可见,教师清楚自己的供给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内容、方法与学生特征相匹配的和谐状态,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 市场营销学生毕业设计需求的认知

准确把握学生毕业设计上的需求,深入发掘是较为基础性的工作。笔者每学年均需要承担市场营销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学任务,着手该方面的研究以来,便有目的有计划开始了观察、收集学生需求信息的工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设置了几个关键的节点:毕业设计启动阶段、毕业设计开题阶段、毕业设计资料收集阶段、毕业设计书写阶段、毕业设计答辩阶段。每个阶段选择市场营销专业大概20名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畅谈自我的需求,前期阶段的调研,鉴于学生欲望复杂性,以及利己的本性,加上对该课程的不了解,所表达的需求是琐碎的、表面化的。随着论文阶段的逐步推进,以及老师过程中指导,学生所表达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如更加深入、真实、具体了。当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感性成分依然或多或少存在,加上自身归纳能力一定程度上的不足,由学生处收集来的信息是多而杂,信息缺乏厚度,整体缺乏条理。

2 市场营销学生毕业设计需求信息的整理

杂乱无章的需求信息的有效整理,需要借助老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视角来进行,即采取“学生―教师”双向视角,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更具价值的加工,将需求信息加以分类、进行规范。此环节借助整理分类信息所常采用的亲和图(KJ)法,KJ法可以通过聚类的方式形成层次化结构的顾客需求信息,说明了顾客需求之间的概念上从属和包涵关系,一定程度上帮助梳理繁冗复杂的需求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步骤为以下几点。

(1)要求学生将需求阐述写在纸上;(2)将意思表达接近的集中在一起,进行初级分类;(3)每类信息中选择信息表达较好的1张或几张,进行信息的修正、归纳,并依次进行罗列,形成学生的基本需求项目;(4)将基本需求项的内容能够隶属更高一级需求项的进行再次集中、归并,并命名需求项名称。

遵循以上方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需求,结合供给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意见进行相应修正,最终构建了两个层次的学生需求信息层次结构表(如表1)。

3 市场营销学生需求重要性的确定

亲和图(KJ)法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就学生毕业设计的层次化需求结构进行了构建,至于各个层次上需求项的重要度需要进一步调研,即所谓定量分析的方法。

3.1 调研问卷的设计

调研问卷的调研项目由学生需求层次结构表中的需求项构成,每个需求项按照相对重要性分为5个等级,分别有1~5来表示,1级相对重要程度最低,依次排列,5级相对重要程度为最高。要求调研对象就每个层次需求项的1~5级重要性进行勾选打分。

3.2 调研问卷的发放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调研对象中包括10名专业教师,其他为市场营销专业完成毕业设计和正在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

3.3 调研结果

经过问卷数据整理,依次将各个层次需求项的得分进行计算,以各自得分在该层次总分占比多少进行该层次相对重要性的衡量,得出以下结果(如表2)。

4 结语

通过现阶段的调研不难发现,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毕业设计前期准备不足,启动过于仓促;毕业设计形式与本科相关专业并无二异,亦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形式过于单一;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注重动手实作能力,毕业设过程是一次很好与企业深度融合强化营销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毕业设计中对企业营销职业活动的感知、参与并不深入。

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过程,开展结合教师供给资源的学生需求的双向视角分析是该系统工程的基础工作,而且要以学生培养效果最大化的目标结合市场环境随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为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熊伟.质量功能展开: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钟桂英,吴巧荣,王文博.高职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81-83.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2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毕业环节;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84-02

职业能力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由单一的职业技能逐渐转变为由知识、技能、情感、潜能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关注其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兼顾职业素质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作岗位的需要。目前本人所在学校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对高职人才模式的转变提出了总体思路,即“强调技术、注重技能、关注创新、兼顾人文、综合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职业能力体现为多种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毕业环节是多种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体现,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和真实工作岗位的一次检阅,因此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毕业环节教学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三个阶段,这三方面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该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毕业之前对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一次大考核,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课。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环节改革还不够深入,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毕业环节的整体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选题与顶岗实习结合不够紧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校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目前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形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专任教师的能力领域或研究方向为学生指定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或者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根据记忆内的顶岗实习内容与校内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选题,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选题的确定都具有片面性并且与顶岗实习相脱离,使毕业设计过程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直接锻炼学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削弱毕业设计教学的效果。

2.学生对毕业环节的认识不够准确。目前对于毕业环节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顶岗实习与未来就业方向不一致,或迫于专升本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存在“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环节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某一项能力的缺失,如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跨专业能力等,或者不能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较好地结合等诸多因素,缺乏对毕业环节的系统安排,将导致毕业设计不能按计划进行。

3.毕业设计时间与学生就业冲突。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使大学生就业时间提前到来,因此如果从第6学期才开始安排毕业设计工作,不仅造成与第5学期顶岗实习的脱离,同时造成毕业设计与就业的冲突。学生千辛万苦找到一个实习(就业)岗位,就不敢轻易放弃,即使这个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另外也有部分学生迫于专升本的压力,简化顶岗实习过程。

二、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毕业环节改革的思路

1.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化。以往学生在学校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之后,在第5学期开始顶岗实习,学生和老师这个阶段都比较放松,受环境影响学生把重点放在找工作上,因此顶岗实习的质量受到了影响,由于顶岗实习目的不明确,造成第6学期开始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处在脱离的轨道。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局面。(1)在学生顶岗实习前,指定好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该教师不仅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将带领学生完成后续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环节。这样学生整个毕业环节的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进入顶岗实习单位之前,校内指导教师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内容及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告知学生。(2)在学生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后,指导教师要保证至少每周一次的现场指导,另外借助其他通讯工具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遇到的问题及后续的毕业设计等方面与学生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做好访谈日志。(3)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根据顶岗实习具体情况而确定,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针对企业提供给学生不合理岗位的情况,学生、指导教师可以与企业沟通,采取轮岗实习的方式,以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联系,做到一体化模式,利于学生、企业、学校三者实现共赢的局面。

2.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环节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保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合理性。(1)由指导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专长及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方面进行调研。(2)结合每年举办的中国包装设计大赛及各类包装设计比赛,对擅长包装设计的同学,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该过程包括产品选定、市场调研、材料选择、设计方案、成本核算等诸多方面,因此也是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及专业能力的检验与考量,近3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中国包装创意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3)对于专升本的学生可以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选择具有研究性的题目,让学生预先适应未来的学业深造。(4)对于有专长的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可以考虑让其专长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分析方法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样跨专业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毕业环节组织灵活化。毕业环节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其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周期较长,一般分别在第5和第6学期,这将与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造成时间冲突。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更为合理的策略,例如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更应紧密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调研的内容等各方面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内容,在顶岗实习阶段初步完成,第6学期回到学校,用少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最终毕业设计,结合专业知识对毕业设计进行再精心雕琢,同时由于顶岗实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会给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借助“校中厂”的优质资源和专门培训机会,使毕业生顶岗实习与技能竞赛很好地融合,以“分散培训”、“全体培训”,再“集中培训”、“重点培训”的形式,将顶岗实习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校中厂”的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进度及考核目标,通过这种以比赛带实习的方式,学生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在“真刀真枪”制造真实产品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专项技能,职业素养逐步养成,能够很快成为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有2名毕业生留在“校中厂”工作,成为技术骨干,毕业生通过大赛的培训已获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平版印刷工)天津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全国决赛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

4.毕业环节评价组合化。采取聘任实习企业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或一线操作能手为毕业设计实践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给予及时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中的理论分析,毕业论文格式等方面的指导。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成员包括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企方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校方教师等,重视企业方答辩的成绩及提出的建议。个别跨专业选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包括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答辩时应包括毕业设计中涉及到的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等,从各个角度综合分析毕业设计的质量。参加包装设计大赛的毕业设计类作品,答辩时可以组织校外专家、校内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判,同时对于参加全国性大赛的作品,其毕业设计成绩除答辩成绩、校内指导评定成绩之外,大赛获奖成绩也应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

5.毕业环节跟踪化。毕业环节的改革需要几年的反复探索与实践,因此每次在结束毕业环节之前,设计调研表,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对毕业环节的认识、顶岗实习与所学专业的衔接性、完成毕业设计的主要方法、顶岗实习阶段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内容,进行无记名调研,针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反馈情况,与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毕业环节的完善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目前该教学改革成果在近3届学生中使用,学生结合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逐渐提高,只要学生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及相关的毕业设计,基本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并最终以适合的岗位留在企业,且企业对其个人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另外近3年学生结合各类大赛完成毕业设计的参与人数逐年在提高,由原来的7~8人提升到40人左右,且累计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2项。毕业设计环节是高职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内容,是一个学生的综合训练过程。通过对传统的毕业环节模式进行改革,将顶岗实习安排、毕业设计选题、评价制度、指导教师遴选等各方面细节落实到实处,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规划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等职业能力的要素在毕业的最后阶段会有质的提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匡英.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2]于燕,刘小兵.高职毕业综合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9):158-159.

[3]刘晓娟.高职网站设计类毕业设计改革探讨与实践[J].职教与成教,2010,(9):601.

[4].基于顶岗实习岗位导向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以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3-36.

[5]毛杰,王进满.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3):127-128.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偏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9-03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2)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3)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业能力,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专业对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共计106人,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又包括毕业生,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政府角度,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邮寄问卷1300份,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网站回收问卷464份,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CCSS)2012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问卷设计方面,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2)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3)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2)在问卷的设计中,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注意提问技巧,防止拒答,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张静,梅竹,宋楠.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03).

[4]朱熠.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5]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徐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赵宇.高校本科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赵琳,王文,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10]李秀一,孔寅平,文.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0,(02).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4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论文;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30-02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2]。就此笔者对青海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届预防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连续12届的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

2.研究方法。对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论文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撰写格式(题目凝练、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统计方法使用、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对即将90名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2.1软件建库录入调查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789篇论文资料中,预防专业372人,占47.1%;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34.5%;卫生管理方向67人,占8.5%;妇幼保健方向78人,占9.9%。论文研究类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79.0%;实验性研究76篇,占9.6%;分析性研究70篇,占8.9%;Meta分析16篇,占2.0%;其他类型4篇,占0.5%。其中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为校级或院级)20篇,占2.4%;指导老师协助下设计并完成的760篇,占97.6%;无省级及以上课题。总体来看,每年毕业论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渐增多。

2.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常见错误和不规范情况中,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情况最多,476篇,占60.33%。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误的359篇,占45.50%,第三位的是统计图表的使用有误的127篇,占16.1%。论文整体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03年论文无误率仅为50.7%(36/71),2014年论文无误率达85%。

3.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9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态度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重要,22.70%认为不是非常重要,7.60%认为不重要。对毕业论文认识的调查显示,65.10%认为是重要的实践,63.40%认为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50%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论文撰写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的人数调查显示,68.60%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认为可以增加对科研的兴趣,70.30%认为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36.60%认为和学位证挂钩,涉及毕业成绩,不写论文就不能毕业,存在应付。此外,调查显示67.50%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73.60%认为资料来源匮乏,61.90%的学生认为缺少老师指导,58.80%认为缺少设备条件,46.50%认为缺少院系支持,44.10%认为缺少政策激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6.20%的学生认为是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38.30%认为是指导老师的科研水平。

4.考核体系演变。整体来看论文考评体系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3―2007年),考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实际的意义与创新性、论文内容、写作格式及答辩环节等,其内容从论文撰写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进行考量;第二个阶段(2008―2010年),考量体系发生明显变化,涵盖了开题报告和论文两部分;第三个阶段(2011―2014年),其评价体系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趋于完善不仅注重于论文选题的价值与合理性,还增加了论文写作的规范化程度考量指标。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保障体系;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9-02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尤为重要,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教学,使学生综合以往学过的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法的相关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创意、策划、设计、制作、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观念、设计创意、设计思维、设计表现、设计制作和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侧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提出具体的课程训练与实践的改革措施,以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为核心,以课程教学观念、方法为突破口,以系列课程应用训练为基础,以实践与创新教学体系创建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学基层和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和运用,推动毕业设计教学研究的深化。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程序,一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毕业设计安排在毕业前的学期(专科第六学期、本科第八学期),课时一般安排8-12周,在具体教学中一般有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实施、毕业设计初稿、完成稿设计制作、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评析等环节。教育部就毕业设计工作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但是,考察当下的毕业设计,实际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现将在考察、调研中发现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毕业设计选题针对性、应用性不强

在毕业设计开始最重要的选题环节,有些高校就缺乏严格、科学和规范的标准,形式主义严重,选题环节只是一味的填表、上报,未经过论证审查,选题的应用性、针对性不强,与专业、市场、就业等脱节。有些指导老师在没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草率制定选题供学生选择,有些学生直接不经过指导老师审核而自主假设命题,还有些学生拿以前的课堂作业充当毕业设计,有些以毕业实习中不成熟的设计作品充当毕业设计,以上这种选题方式无疑背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毕业设计的质量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无法发挥。

(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师资缺乏

由于近年来学校大规模的扩招,导致师生比严重失衡,有些老师甚至一人指20-30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出现指导时间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高校委派刚毕业的、没有任何毕业设计指导经验的助教担任指导教师,缺乏相关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综上原因最终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学生应付、教师评价缩水等现象。

(三)片面强调结果,导致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流于形式

大学的最后学期是毕业生实习择业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择业上,忽视毕业设计,出现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情况,学生放任自流,处于无管理状态(俗称放羊),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教学质量和毕业设计质量。

(四)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缺少理论指导

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只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缺少理论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当前对于毕业设计过程的理论研究非常有限,在已出版的许多教材中,虽然论述了毕业设计中的一些概念和作品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但是没有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保障体系、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角度论述毕业设计的过程;还有一些出版物停留在毕业设计作品本身的展示、分析,缺少对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深入探讨,没有涉及教学理论在艺术设计学科的具体应用,指导意义不够,毕业设计教学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法、策略研究

(一)优化选题针对性、科学性,加强选题应用性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其他程序的质量,为此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题可以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来自于产学研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选题,但是无论那种选题都要由指导老师批准,制定严密的选题审题制度并严格遵守,保证其创新性、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避免与专业、市场、就业等脱节,发挥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加快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能够胜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知识结构上一定要全面、综合才能符合专业指导要求,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要全面掌握,要注重吸收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优势、观点,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同时重视以科研促进教学、利用联合渠道争取高档次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配备时严格把关,一般要求具有讲师职称,助教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经过高职称教师的指导实习及传帮带,由教研室审核合格后才可担任,由此保证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质量。

(三)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实行弹性调整

全日制专科学制为三年的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要求5个学分。由此避免毕业生实习择业对毕业设计的影响,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促进毕业设计与企业联合,推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如果能够和公司、企业等机构的重大设计项目联合,让公司、企业等机构的项目变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再加上有相关经费的支持,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便于学生进行调研实习,提高学生创作的兴趣,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又为学生实习和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五)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

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评价体系包括开题报告、方案构思、设计图纸、毕业设计心得、答辩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具体的评分细则。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既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公平性,又兼顾了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确保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毕业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包括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毕业须知》、《毕业设计教学大纲》、《毕业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心得》、《毕业设计指导记录手册》、《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实习名单分配》、《毕业设计指导记录》等,同时通过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从严治教,增强责任意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六)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和延展性是毕业设计质量保证的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搭建学科基本的设计理论、理念、概念、激发观念的构架,还要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形成艺术设计创新型综合素质全面开发和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的系统性重点强调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系统构架,明确本专业的方向、范畴、途径和方法。如果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没有科学论证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前期扎实的基本功,毕业设计犹如空中楼阁,毕业设计的质量、教学改革、创新就是空谈。

(七)实施研究性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保证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性教学是将研究实践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指导教师要善于把经过自己探索研究得到的专业成果、经验和感受及其设计研究的思路、创意方案、科研成果等有机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以及日常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中,促进学生设计观念、设计创意、设计思维、设计表现、设计制作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八)毕业设计与设计大赛联合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如果能够和国内外组织的相关设计大赛相结合,让毕业设计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其针对实效,和相关的假设设计选题相比强化了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互动环节,激发并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九)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应灵活、个性、多变,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选题特点、专业优势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标新立异,倡导个性发展,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指导中可创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跳跃式” 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疑点教学法等教学法。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对提高艺术设计院校毕业设计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引导作用。文章所提出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所提出的改革方法、策略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提高,是学生将高校教育中所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法的相关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一种升华过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对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桂君.过程与结果——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2]李云.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大观,2011(3).

[3]毛德宝.视觉传达设计: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EB/OL].http://,2004.

作者简介: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6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模式 独立学院 法学专业 案例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模式运行现状分析:“法学院”内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一直受到媒体与学界关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光明日报》在2012年5月7日、8日和18日分别刊载《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三篇文章,则直接让这一场“存废之争”白热化。相比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法学教育天然具有学术研究性和职业技能性双重性特点,则直接导致各大高校法学院将这场“存废之争”延伸到实践。

支持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①但大部分认为毕业论文制度应该坚持,但应该改良,是“对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与运用、逻辑思维、动手、写作能力”。②大部分高校法学院实践中也持这种态度。取消者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下高校法学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视科研创新为生命的毕业论文与法律实践性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相悖。悖论下毕业论文已是“人神共怒”,“与其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③2008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取消毕业论文,以案例分析取代毕业论文。折衷者认为,应该对待毕业论文应改变原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改革传统毕业论文模式,适应法学教育对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应用能力的双重要求。代表性模式是武汉东湖学院法学院实施的“双轨制”。

正如有学者言,孤立地争论毕业论文的“存”抑或“废”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毕业论文只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环,任何脱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争论都是空谈。换句话说,如果毕业论文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坚持加强;反之,则应该改革甚至取消。高校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分化。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法学教育定位为培养法律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比研究性法律人才,应更重视学生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至于传统毕业论文模式是否可以适应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需要,笔者以为将模式放到独立学院培养目标下重新评析至关重要。

2 模式创新的必要: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评析

2.1 与培养目标不合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本科办学的新生力量,更多是依母体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托建而成。然相比母体的法学院系“研究型”或“高端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却存在本质的差异,更多应定位为“普通应用型”或“高端辅助类”法律人才,具体包括基层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律师助理、司法执行人员以及在公司企业等其他机构从事法律业务的人员等。显然应用型培养目标下,各独立学院法学院专业应该强调的是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即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照搬母体院校模式强调学术创新能力。故视学术创新为生命的传统毕业论文模式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合。也正如有学者言: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说到底是对大学培养不同人才的要求,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大学定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④

2.2 与重实践理念不合

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学术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科研做出来的,不进行科学研究写出的文章不是学术论文”。⑤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一蹴而就,“不是毕业论文写作一门课程能解决的,不是指导老师一个人能解决的”,⑥而是需要大量的“前伸性”工作,即把撰写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科研能力培养拓展并延伸到整个法学教育培养过程,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重视对学生科研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能力培养理念,是与传统“研究型”大学“重理论”教学理念相一致的。而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独立学院教学理念由传统“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已成趋势与必然。当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都重在围绕“实践性”展开,突出法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总之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显然不是毕业论文所强调的科研创新能力。

2.3 与学生智力不合

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是独立学院“独”特性之一,与普通高校招收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他们在基础知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传统毕业论文模式的目标定位上显然还是按照“一本”、“二本”的生源特点进行要求与设定,以此来指导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能感到力不从心。正如有学者言,“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毕业论文具有创新性。其实“创新”别说对大学生,对我们大学生的老师一生也未必能完成几个。我们可以鼓励创新,但不能把社会对高等教育中拔尖人才的期冀当成大学本科生的基本目标。”⑦笔者以为,忽略生源特点地强调毕业论文创新,强调“教育公平”是不切实际的,毕竟不可能让所有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

综上所述,传统毕业论文模式难以适合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一套更强调应用型和实践性的毕业论文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3 模式创新的途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传统毕业论模式,实践性是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3.1 案例选择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将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3.2 文书设计

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独立学院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老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老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严谨意赅、逻辑严谨。⑨

3.3 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料”。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点上: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进行选择时,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3.4 案例分析

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

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地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上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分析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性、多类型性、专业差异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也应“因校制宜”、“因业制宜”。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毕业论文模式考核指标的“应用型”。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建议性的尝试。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学校“高校独立学院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11-86-11)

注释

① 巩建闽.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N].光明日报,2012-05-15:002.

②③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93-96.

④ 郭立场.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N].光明日报,2012-05-08:002.

⑤ 杨晓旗.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关于当下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8):6-7.

⑥ 汪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以襄樊学院法学专业为例[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118-121.

⑦ 吴凡.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2(4):144-146.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7篇

毕业设计主题定位的过程大致分为选择和确立主题、社会调查及收集资料、构思设计方案、实施与制作、作品展示答辩5个大的环节。对于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尽量以做出实物为主,尽可能避免写研究型论文,只有开展有实战性的工作项目,才能全面体现毕业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指导老师在拟写和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时,应体现教学与生产、科研、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原则。课题范围不宜过宽。指导老师可帮助学生从实习单位入手寻找课题,根据岗位工作需求进行设备改造或控制系统设计;也可以由指导老师根据现代企业生产状态,拟出与企业生产结合紧密的课题。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设计作品)。只有让设计蓝图变为产品,毕业设计才有价值和意义。一个课题就是一个工程项目,可大可小,大的课题可以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但必须使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完成的任务,工作量要适当,分工要明确,这也考验课题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2关于设计方案的确定

确定设计方案之前,要求学生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大量的企业和社会调研,学生接触的事物越多,看到的资料越多,其设计能力就越强,设计者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分析消费对象,迎合消费需求,设计才有存在的价值。指导老师应推荐一些主要书目、参考资料以及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做为咨询对象,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给予合适的意见和建议。开始的时候需要学生对要研究的课题做调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清楚的知道自己要研究的课题有什么效果以及意义。然后才让学生对课题目前的发展形势和未来的发展的走向进行调研。最后协助学生理顺方案的原理以及声明做该课题的具备的条件,并大概的理出做好该方案的关键性步骤,以便在这里面选取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预则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告知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根据选定的方案,拟定出阶段性计划,明确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应达到的目标及主要负责人。合理分配时间也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化时间资源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关于设计内容的分配

设计内容的实施与制作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

3.1硬件材料的准备和设计

硬件设备的构造和平台的搭建非常重要。对于机电控制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硬件平台的搭建能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充分研究课题,明确被控对象和明确控制要求。要求学生向有关工艺、机械设计人员和操作维修人员详细了解被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了解被控对象机械、电气、液压传动之间的配合关系,确定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从而设计出硬件设备结构,或搭建出硬件工作平台。其次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确定系统的输入设备的数量及种类,明确输入信号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输入模块。根据负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输出模块。确定输入/输出信号的点数。同时还要考虑用户存储器的容量、通信功能是否能达到要求以及系列化、售后服务等因素。从而确定控制器类型及规格(如PLC选型)及相关电气设备的选择。硬件的搭建和设备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指导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更细致的帮助,以使采购清单尽可能详细和全面,使采买工作提高效率。搭建系统平台就是搭建整个设计的框架,要有设计图纸并经可行性审定,按照系统结构图进行系统硬件的加工、安装,组建出系统框架。然后再按照技术指标进行电路设计和安装接线。硬件设计这部分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细致耐心,考虑周全,指导老师应给予更细致的指导和更具体的建议,必要时还需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和考勤。

3.2系统工艺流程和软件设计

对确定的设计对象,要明确划分设计系统的各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阶段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各阶段应产生的结果,画出系统流程图。系统软件程序是系统的灵魂,只有软件程序能让硬件系统按照工艺要求动起来。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机电系统的控制特点和工艺流程,绘制工作流程循环图,并编写相关软件程序,如状态转移图、梯形图、指令表等。

3.3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包括模拟调试和联机调试。联机调试,首先连接电气设备,不带负载,检查各输出设备的工作情况,待各部分调试正常后,再带上负载进行调试。通常调试过程也验证了学生的设计过程,都需要指导老师关注和引导。毕业设计是个人与团队合作的结晶,同时也包括设计过程中导师和同学的智慧,是师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设计内容的实施与制作是未来工作的实战演练,通过设计内容的实施与制作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将来对工作岗位的态度和工作方式。从而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就业做更充足的准备。

4关于设计工作的整理与总结

经过不懈的努力,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消费者认识并推销出去,这样对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也是一次挑战。

4.1毕业设计产品说明

要求学生记录和总结毕业设计过程,撰写毕业设计产品说明书(或毕业论文)。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系统方案简述(包括工艺流程图、控制流程图、功能模块、关键技术等)、系统设备的选型、系统硬件设计(硬件设计、电路设计)、系统软件设计、运行调试、以及结论(结果与讨论、经济及社会效益说明、工程应用评价)、参考文献等。

4.2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的总结

高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材料的选用能力、硬件的设计能力、软件的设计能力、故障的排除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信息传达能力、创新改造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综合能力。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做为学生以后工作的经验,如做开题报告时方案的确立方法、硬件系统设计时材料型号规格的选择方法、材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系统软、硬件的调试方法等,都应让学生认真整理和总结。总结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毕业设计调研方法第8篇

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目的,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通过做毕业论文,使学生受到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做毕业论文(设计)要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不要一刀切。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研究论文或理论专著的评释,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可以做一些专题试验研究和调查研究,让学生获得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锻炼。

3、按教学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各院(系)务必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出人才、出成果,争取优良成绩。

二、选题原则

恰当的选题是搞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各院(系)在组织毕业论文工作时要十分注重选题工作。

1、选题应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与现代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在符合专业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的任务进行,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选题以中、小型题目为主。论文(设计)的工作量要适当,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结束时遗留很大的尾巴,又不因任务过少,造成学生空闲,以致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

3、选题应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密切结合。对于某些既带研究生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导师可以把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内容有机贯穿起来,本科生课题可以是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或一个专题,但应注意分清层次,明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要求。?

4、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

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其多数选题要与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理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积极组织学生走向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领域。

5、确保每个学生一个题目。如果确因题目比较大,需要多位学生共同参与的课题,一定要在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每个学生要有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及相应的要求。

三、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

1、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一般应包括:选择课题(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写出研究报告和论文。注重研究思路、方法和过程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要避免单纯指导怎样写文章,而不进行研究过程训练的现象出现。

2、加强对学生研究问题的综合训练,如制订研究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检索与阅读收集中外文献资料、方案比较选择、综合分析与计算、方案模拟抽象、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提高、撰写报告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或课题要求不同,可有所侧重。

四、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字数,理工科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在5000字以上,文科类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在8000字以上,各院系可根据各专业情况对正文字数提出要求。?

2、毕业论文(设计)摘要应扼要叙述本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内容、方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摘要(中、英对照)字数200-300字。

3、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统一格式、统一封面。选用a4纸打印成文,标题采用黑体字,正文内容采用宋体字。论文全部结束后按要求装订成册,由指导教师给出评语。

五、评阅与答辩

1.毕业论文的评阅。论文完成后,院系应指定一名评阅人进行详细评述(包括选题意义、研究成果、问题深度和写作规范性等),同时评阅人应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体系》为论文评定出成绩。毕业论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评阅人可以是指导教师,也可以是校内外同行专家。

2.毕业论文的答辩

被评阅人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论文,须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各院系可根据情况确定具体的论文答辩时间。

参加答辩的学生必须提交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做到文字通顺、书写端正、计算准确、绘图清晰。学生在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必须写出一份300—500个词左右的论文摘要(中、英对照),并提交中文读书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院(系)组织确定,一般为3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可以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前,答辩委员会要专门开会,研究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时,除了向学生就课题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质询外,还考核学生掌握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的设计及计算方法、实验方法、测试方法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答辩程序:

(1)学生宣读论文的主要内容。

(2)答辩委员会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3)答辩委员会集体讨论并为论文写出详细评语。

(4)答辩委员会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体系》评定论文成绩,此成绩为论文最终成绩。

3.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束后,一周内将成绩交院(系)教务秘书。

六、指导教师?

1.承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讲师(工程师)以上职务,并应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对初次担任指导工作的中、青年教师,院(系)要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具体帮助指导,并定期检查他们的准备工作和指导工作。课题来自校外有关单位或由于学生人数、课题数目较多而指导力量不足时,可聘请外单位讲师以上的技术人员担任,同时由院(系)指派专人联系,经常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协助解决课题进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

2.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学生严格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正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夕,这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以及培养团队精神的极好时机。指导教师在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书育人。

3.指导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职责如下:

(1)与学生共同确定论文题目和工作计划。

(2)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检索与阅读收集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数据处理、总结提高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3)定期检查学生进展情况,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或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稿件至少进行3次的修改,并填写指导记录单。

(5)论文(设计)成绩初评。

4.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数不超过8人。各院(系)要严格控制,从严掌握。导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5、指导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在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中,应对学生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检查,提出书面评价意见。每周进行一次工作进程和质量的抽查,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不少于2学时。在带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因公外出,需妥善安排好指导工作,并报告院(系)主管领导。指导教师既要在进行过程中的关键处起指导把关作用,同时在具体细节上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七、组织管理?

1、各院(系)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工作。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由系主任负责审定,向全院(系)四年级学生公布。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确定后应本着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决定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课题落实后,各院(系)将课题名称、导师、学生姓名报教务处备案。

2.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少于6周,有条件的专业可以再增加一些。

3、对学生要严格考勤。 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学生应遵守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学籍管理中的有关规定。对在毕业设计期间违反纪律或工作极不努力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或停止做毕业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