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1 17:13:17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1篇

[关键词]历史课程改革;农村中学;教材;学情;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I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6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中出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法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可以预见新一轮的历史教学改革又要开始了。借此东风,笔者将在农村中学里遇到的问题及反思付诸笔端。

一、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求学时涉猎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中接触了各种教学一线的教法和学法,但在课堂上运用时总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总会有差距,再完美的理论也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来检验。

记忆中的历史课是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说古论今,最多再加上一块小黑板和两张试卷。学生动手画,张嘴读,到黑板上默写,课外练习和参考资料基本没有,考试成绩还不错。如今的历史课是教师课前查阅各种资料编写教案、设计导学案,课上用尽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展示,课后还要写教学反思和批改作业。学生拥有各种图文资料,课上像演员般展示自学成果,课后要做大量的练习,然而历史成绩在高中文科科目中应该算是最低的。

2.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不够理想

真羡慕历史公开课上的那些学生,他们站起来就侃侃而谈,坐下去就合作探究,问题一想就透,习题一做就会。而笔者所接触的学生,有的不清楚中国的朝代顺序,有的抄书还抄错字或找错行,读不懂材料题的大有人在。每年的两次大型考试(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按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学生大都在后三个等级。

二、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反思

1.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局限及改进

笔者所在的学校使用的是人民版历史教材。人民版教材将同一时期的历史分割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一学期只学其中一块。笔者所在农村中学,只有部分文科班的学生可以将这些历史整合起来,大部分理科生根本不知道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更有甚者连中国的朝代顺序都不清楚。可喜的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纠正了这一弊端,必修课程设一个模块,名为《中外历史纲要》。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希望新的历史教材尽早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才能养成和提高学生认识历史所必备的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有切实的依据。

2.农村中学生学不好历史的原因

高中历史课程多、时间紧――3个学期要学完25个专题82个学习内容――而每个学期只有20周,每周只有2节课,除去节假日,几乎一节课就要完成一个学习内容。虽然笔者认为历史是有趣的,打心底也想让学生感受,但在课堂上却是心有余而时间不足。受江苏省高考模式影响,语数外是三“大科”,历史是“小科”之一。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能上的学校就是高职高专,这些学校对历史的要求不高,再加上历年来“小科”里最难的还是历史,成绩好些的学生会认为历史学好了也用不着,成绩中等的学生会认为花时间学好历史不值得,成绩靠后的学生会认为历史学了也学不好。在如此重的教学任务和学情下,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遇到的困惑就不难理解了。

3.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要夯实知识基础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课堂;生动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201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编演历史剧,并在编演历史剧的过程中展示个性,而且要引导学生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专题探究,让高中历史课堂更加“时尚”和富有人文性,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外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一、组织编演历史剧,展示学生个性

高中历史教材有许多历史知识,学生应当将这些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没能掌握好这些知识。针对这种现象,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鼓励学生自行编制历史剧本,并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展示学生的个性。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高中历史教材中《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大致讲解鸦片战争发生的起源。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的逆差,违反国际贸易道德,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个时候,湖广总督林则徐等开始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泛滥对中国的毒害,于是便有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从而拉开了帷幕。学生大致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讲述的鸦片战争内容来编制剧本,并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展示不同小组的《鸦片战争》剧本和学生个性。其中有个小组的学生在编演这部分内容时,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林则徐、道光帝以及清政府的其他大臣。扮演清政府其他大臣的学生与林则徐一起上书道光帝,痛心疾首地陈述鸦片泛滥对中国的危害,形象生动地呈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历史。还有的小组通过编制有关虎门销烟的剧本,详细展现虎门硝烟时的历史场面。

通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剧本,并在课堂上加以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他们探究相关知识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个性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l展。

二、组织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某一历史事件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使学生得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检验自身所学的知识是否牢固,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

比如,学习高中历史教材中《大众传媒的变迁》这部分内容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了解学生的日常知识储备如何,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史知识辩论赛,让学生按小组分为正反两方辩论“影视业更重要还是报刊业更重要”。学生在开展辩论赛的过程中,都会用自己的知识来反驳对方观点。学生感受到其他同学丰富的知识储备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好胜心,从而激发更多学生深度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三、组织专题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是纵横联系的,历史高考也不是只考某个历史事件,而是会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加以延伸拓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就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加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太平天国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讲解了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天朝田亩制度》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这部分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就这一专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并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理清相关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要求学生就该课内容进行探究,弄清楚和真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促使学生得以深刻理解该课内容。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3篇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在全部教育阶段中进行的,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主要是:

一、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们往往注意到“教科书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依据”,却忽略了“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因而,有的教师在自己备课时确是认真地钻研教材了,却未认真地考虑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的问题。这是很失算的。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在他一生的知识总量中来说,所占的比例必然要随着他的新知识的不断增加而日渐缩小。由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做好笔记

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形成的阶段。首先是把握全书的概要,通过篇章目录了解该课本的内容结构和轮廓,通过大事年表把握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第二步,通过每章的纲目去了解该章节的概貌,尤其是每章节的引言更要细读,掌握了它也就可以把握这章的重点。第三步就可以将图文对照来读;将正文和小字部分联系起来读;历史插图与文字对照起来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理解不忘,笔记是最好的回顾方法,所以教师在讲授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历史课经过新的改版和整合,内容比较混杂、跨越的时间幅度很大,记下一份有质量的课堂笔记不但能帮助掌握当堂课的知识和作业的解决,更能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那么,如何做好课堂笔记,起码应掌握好以下三点:

a.什么时间笔记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讲和思考,做笔记是以不影响听讲和思考为前提,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做笔记的时间,首先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要抓紧时间抢记;其次是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出时间速记、简记;最后是下课后将遗留的问题补记。

b.什么地方笔记

学生笔记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课本上,一是在专用的笔记本上。结合上课的实际情况和复习时反映出的一些现象,还是将笔记记在课本上并结合小纸帖能比较有效地发挥笔记的作用。在书中做笔记可以做记号标明重点;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表明重要的知识点;还可以在重要的地方作批注、注释以帮助理解知识点。而小纸帖则有更大的用处;用来记录上课时教师的整体板书、框架或总结。这样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完整清晰地再现课堂要点,方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c.什么内容该笔记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很有意识地强调重难点知识通过提高音调或反复述说或解释等方式来提醒学生,此时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及时地用自己的方式在书中相应的知识点上做好标记。

(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插图

教科书中的历史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课文的内容。它的优点是形象逼真,使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来理解教师所阐释的内容。但是插图很多,限于课时,不能都讲,所以要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进行讲解,或以图为先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兴趣,使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

(三)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通过简明的地图符号,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在历史教学中,适时而恰当地讲解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如讲“红军长征”一课时,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红军出发地点:四渡赤水、桥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如果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熟悉《红军长征示意图》,要让学生掌握这一历史现象极其复杂的空间位置变化,从而形成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概念是不可能的。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时,首先是识别地图的种类,弄清地图所揭示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再在图中或图旁加注,把课文内容和地图有机地联系起来,明确该图应掌握的重点。最后是填图,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及时巩固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四)指导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在历史课教学中首先要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讲好年代和时代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其次,严格按照年代次序讲历史,同时注意对历史做一定的归类;第三,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概念,使学生的视角活动也得到调动,教师应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历史年表;最后还要指导学生记忆年代的方法,比如,牢记路标性的年代、找出一些年代的特征、找出某个数字的巧合等等,进行理解记忆、机械记忆。

二、指导学生阅读与历史有关的课外读物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自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学习的能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常识。由于理论创新和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增长,人类知识总量每几年就增加一倍。这样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具备自学能力是不行的了。高中生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已有了较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历史这一科对于绝对多数同学来说都不存在阅读障碍,所以高中生开展自我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一、以教材章节为单位,掌握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读教材的一个章节来掌握本章节的基础知识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引导同学们通过这几个步骤来落实这个目标。

1.首先要求学生鸟瞰全章节,明白本章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历史知识

所谓鸟瞰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通读全篇,能读多快就读多快,并且在快读中不回视。通过鸟瞰全文,学生要达到把握本章节基本内容的目的,如本章节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历史事件,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的。长此以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读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专注力。

2.在鸟瞰全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做一次理解式阅读

理解式阅读就是一字一句、一段一节地对全章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在理解式阅读中要求字斟句酌,用心思考,务求对全文章节内容明白、透彻、了然于心。

3.做好自读笔记

为了巩固前面阅读的成果并使之更有条理以及有利于以后复习,学生在理解阅读之后,还要做好自学笔记。笔记要将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一般为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记录下来。笔记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老师的板书形式。

二、同学们之间互相提问与解答,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解答历史的能力

通过第一部曲,可以说对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牢固了,但对于高中生来说,肯定是不够的。故而我又设计了互提互答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有两个层面:一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作为问题提出来,在班上寻求同学的帮助解答。二是以组为单位(我一般是以自然组),同一组的同学通过讨论后,共同提出几个自认为有深度的问题,接问组的同学通过共同讨论确定后派出一位同学做出解答。不同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然后同学们还可以将有价值和代表性的问题和解答加以整理记录下来。为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回答其他组的问题,为了在相互的质疑和辩论中占得上风,同学们必然自我加压,力争吃透教材,并广泛阅读课外相关资料。这对于扩大历史知识面,培养历史解题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三、引导学生画历史知识树

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自学语文,有一个法宝就是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历史相对于语文来说,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更加明显,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更为重要。所以我参考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在自学完一册历史教材后,也要画一棵历史知识树。如果将一册历史教材比喻成一棵大树,那每个专题就是树的主干,每个专题里的每个章节就是主枝,章节里的知识点就是分枝和树叶了。这样一画,整册历史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非常清楚明了,非常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而且前面做的历史自学笔记也为画历史知识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推而广之,可以把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的历史知识都画成一棵知识树。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5篇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兴趣;学习笔记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转化后进生,提高教育质量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后进生有何特征?历史教学中的后进生往往表现为:①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合理;②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责任感;③学习习惯不合理;④学习兴趣淡薄;⑤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效率低下;⑥缺乏信心和恒心等等。

面对这样的学生,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本人认为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后进生“愿学”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由于后进生的特殊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排斥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赋予它更多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后进生的自尊心往往更强些。他们认为自己成绩不好,老师看不起他们,存在自卑的心理。但是教师往往在公开场合批评、贬低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作为教师要换个态度对待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水平等等。

2.创造良好的生生关系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大多会存在自卑的心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历史教师可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把他们分入各个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组合,进行交流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等和较好的学生以及后进生和中等生放在一起能达到最优的效果。高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更能影响下一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创设愉悦的情境,后进生会感到有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使他们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后进生“爱学”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后进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而是根据直觉的好恶。这样的认知方式,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对感兴趣的内容能够愿意去主动接受,听得时候津津有味,乐于其道;反之,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闻不问。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历史教师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旦后进生对历史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有要学习的冲动。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明显会提高,即使遇到了学习困难,也会使得他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和思考,当他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以后,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有了成功的体验后,后进生会关注历史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历史教师可以巧设教学情境,让后进生享受快乐历史,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历史教学风趣、幽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也应该使历史教学充满激情,让学生融入课堂,去撞击他们的心灵,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三、引导学习正确的方法,让后进生“会学”

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不是朝夕形成的,转变后进生的策略主要应该关注他们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从学生层面来看,学习往往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一系列的过程。本人认为后进生学习的突破口应是做好历史学习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首先记笔记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从而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其次,笔记是记录历史问题的载体,又是生成问题的载体。后进生在记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能发现问题,最终实现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笔记应该包括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

预习笔记主要是阅读教材,熟悉教材中的结构体系,对阅读过程出现的障碍作必要的记录。

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所作的笔记。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课堂笔记的记录能够帮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全面理解,是提高成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堂笔记的记录在整个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中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后进生而言,教师应该提醒他们在上课时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笔。关于教材,教师要鼓励后进生在教材上进行划、圈、注释、列提纲,使书本上的主要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复习时更有针对性。当然课堂笔记的记录不一定需要专门的记录本,一般记在教材上即可。至于笔记的内容,提醒后进生有些内容是必须要记的,如历史教师课堂中反复强调的、具有总结性和规律性的以及启发性的内容。

复习笔记的记录可以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归类整理,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规范化。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愿学、爱学、会学。为他们插上学习的翅膀,放飞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叶运生 姚思源:《素质教育在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生活化教学 分析研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是学生的理解角度。历史教材远离学生生活的年代,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难度较大,影响了教学成效。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向学生身边人的生活延伸,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和把握历史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成效。本文主要结合这一方面的探究进行论述。

一、运用形象资料对比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进行口头讲解,这样的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更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入生动形象的信息,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经历较为接近的图像、影音资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化理解效果等方面,将会产生积极作用。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针对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对其中部分内容的教学信息进行了补充,通过形象资料对比的方式强化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例如在教学《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了解,笔者专门下载了大量教学信息,筛选出了其中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文本、数据、图像与视频资料,制作成了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在课件中,笔者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增强学生视觉方面的震撼效果,通过四组数据、图像与文字对比,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直观了解,重点从群众生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和国防科技等方面进行新中国成立前与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水平的对比,作为对比的当展状况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具有直观感知基础,理解起来较为顺利,与新中国成立前相关资料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这种与学生生活感知相联系的对比教学形式,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效果,提升教学成效。

二、课前搜集教学资料,强化学生掌握效果

初中历史中许多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程度不高,但是与学生的家人、家庭等具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与学生的长辈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自己的家人与长辈了解与教学内容及其背景时代等方面的内容,加深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效果。例如在教学《十年内战》时,学生对于这一段历史时期并不了解,并且青少年读物中对这一时期描写的作品也较少,学生在学习中会因为缺乏了解而难以深入理解。对于这样的状况,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全面搜集资料,一方面借助网络和书籍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时代背景下的资料信息,加深对这一段特殊时期的了解,另一方面向自己的长辈了解这一段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主要是向自己的爷爷辈分亲人了解,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亲身经历者,的印记深深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向他们了解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资料,许多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身上,采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学习素材更直观和生动。学生在课前搜集了这样的丰富信息,将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感知有效联系起来,改变了课堂单纯说教的尴尬,对学生加深理解效果的作用显著。

三、开展课内交流讨论活动,巩固教学成效

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关注和整合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全球发展与进步,将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和发展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培养思想主流、观念正确的新时期青少年。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存在不同观念的问题等方面,组织开展课内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知、思想观点进行分析回顾,帮助学生端正视听、纠正偏颇,同时深化思想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笔者结合当前香港特别行政区部分别有用心人员叫嚣的“占领中环”和英国等敌对势力分子“要为香港民主进程提供帮助”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背后是什么人在撑腰和煽动?这些跳梁小丑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政治影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讨论,对于这些敌对势力的真实意图有了清楚的认识,对所谓打着西方民主幌子、干预中国内政,试图影响和破坏香港特别行政区繁荣稳定局面的险恶用心一览无遗。学生通过分析与研究,进行交流,抓住了这一问题的本质,提高了思想认识,对各种披着伪装、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提高了警惕。

四、组织课外专题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7篇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不少人持有“历史无用论”,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一科目上。殊不知厚重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作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一个手段之外,还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中历史不是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例如它在学习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必须识记基本的史实之外,还特别注重理性分析和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夯实基础

1.对于课本文字内容的学习应做到

一是熟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意义等等。虽然现在的高考几乎不再有哪一道题目本身或者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当中得出的,即使是一道选择题也往往是考查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其中又有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但是不管专家怎么出题,它都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内容,它都立足于课本。二是标注重点,加强记忆。看书必动笔,对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结论要做好标记,有所侧重地识记。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如顺序记忆法、隔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

2.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历史地图和图表内容可帮助我们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一般这样处理:一是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相关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再现其空间位置,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据图说史。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巩固、记忆。三是据图分析。即根据地图或图表设置历史问题。四是以图补文。即利用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的正文内容。

三、提高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比如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我们应该可以基本了解到:要初步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必须掌握这个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并据此对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则一般要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去考查,从中认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则要从事件主角的阶级属性、事件的任务或目的动机、事件发生的方式、事件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最终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

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常运用到的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第四,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灭亡。以上四大历史理论,不论是在材料题还是在选择题都有可能运用得到。

比较辨析。历史课本中有不少的事件是存在相同点的,比如高一近代史中的和一二九运动,高二历史中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如果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记忆的话,思路更清晰,记忆更深刻。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二是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三是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

归纳概括。每学完一节课、一章的内容,要及时梳理它的知识结构,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

掌握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几乎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材料题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步,阅读材料所提的问题,并审清问了哪几个问题;第二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及其出处,如文件、书籍、年代、人物等;第三步,找出材料的关键语句或者词组,并用笔做标记;第四步,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或历史的分析结论,且要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

四、做好课堂笔记

高中历史专题笔记第8篇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通史的学习呢?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一改原来的编排体系,按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等不同专题进行编写,采取了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有着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但是,许多学生由于初中历史的“通史”未掌握好,升上高中突然进入了专题模块学习,学生缺乏清晰的历史线索与方向,感到学习历史一片茫然,就像一座大厦没有根基,学得很“飘”。笔者在原教学班级中抽取了80名已升上高一并学习了两个月的学生进行了“初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8份,其中,76%的同学认为“初中的通史基础不够扎实,学习高中模块历史有困难”。这证明了初中“通史”学习的重要性。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初中的一线历史教师应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己任,让学生能有清晰的“通史”线索以适应新课程的高中学习,也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延展性。

其次,为何要选择“同伴互助模式”呢?

这是因为,任何有效的教学,都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心理上的“重要他人”是同辈,同龄人的认可、赞赏对于初中生特别重要。从初中生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说,“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具有可行性。初中一个班级大概在55人左右,人数众多,不利于老师的教学指导,而“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作为教学策略的补充十分合适。教师可以将互助的同伴通过调整座位的形式安排在一起再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以下是这场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带来的思考。

第一步,笔者在2010届(八年级)所教的班级中,选择了2个班进行“同伴互助”模式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所有教学班均进行了摸底测验,以了解学生们对初中历史的通史掌握的程度。

第二步,在两个实验班里进行一对一“结伴”。(实验A班是依据历史测验成绩由老师编排同伴,老师根据成绩将一弱一强的两个个体编为同伴。实验B班是依据学生个人喜好自行选择结伴对象)。根据结伴的结果,重新调整了历史课堂的座位,并简单地向实验班讲解了互助学习的规则。

第三步,“通史”教学活动的展开及互助学习。在常规教学的同时,笔者着重“通史”这一基础知识的落实,如给各班布置了“绘制祖国的历史长河”的作业,进行“历史大事记新闻播报会”、“难不倒我·历史知识竞赛”等等。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求实验A班与实验B班的同学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而对照班级的学生则独立完成任务。

第四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及期末考试的测验,设置与“通史”相关的题目来考查学生,检验不同模式的学习效果是否有差异。如,在学期中段,给各班布置一次“能力考试”,考试题目为“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史”。该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考试时,老师与全班同学均有评分表一张,考试成绩为“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每个同学不评价自己的作品。

在期末考试中,我设计了关于历史“通史”的题目进行考查。如“图片材料题”中,展示了四幅图片“首次访华”、“访问印度”、“中日建交”、“亚非会议”,要求学生“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重新整理这些图片资料顺序”。在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方面,笔者也设计了几题,举下题为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包括( )

A. 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B. 使朝鲜半岛完成了统一

C. 有力地维护了国际和平

D. 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笔者将学生在与“通史”相关的测验题所得的平均分做了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从数据可见,在教学内容与进度都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班对“通史”的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班。其中,实验A班的进步最大,从原来摸底时的与对照班相近到超越了对照班。

而能力考试的成绩显示,上交一些能加分的项目,如“PPT设计”、“小论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距不大,甚至在“小论文”的上交方面,对照班积极性大于实验B班。但从能力考试学生互评的最终成绩看,实验班的得分仍优于对照班。

仅一次测试加一次能力考试,其结果还不足以给实验下结论。

第五步,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目的是对“同伴互助”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为具体的调查和研究。

综合实验与调查问卷的结果,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同学通过“同伴互助”学习模式,基本上能自觉地做到“互相帮助”,一改以往学习上单打独斗的局面,对通史的学习效果也明显进步。

本次实验给笔者带来了以下收获与思考:

(1)“同伴互助”注重同伴间“自发的”、“积极主动的”互助。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选同伴时不能有过于明显“编排”意图。学生一旦习惯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模式,发现了它高效、便捷、有趣的好处,同伴间的“互助”就会自觉、自发、积极主动。

(2)很多学生习惯于旧式的上课,在突然进行“互助”的模式下会茫然不知所措。教师要及时提供一些方法,如将上届学生互助的方法讲给学生听,提醒他们可以借鉴,鼓励他们在“同伴互助”过程中有创新。千万不要完全放手,丢下不管。

(3)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一些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内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机会让学生分享“互助”的成果,提升其与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学习的成就感。如,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可以由学生为隔壁班出题目,由学生做评委,或是定期邀请合作得很好的二人组来分享自己学习“通史”的“金点子”等等。

(4)“同伴互助”的模式不仅是课后要求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其实,现在教学班人数众多、教师无法对学生一一兼顾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更适合在课堂上使用。如,在能力考试中,笔者抛出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验班许多同学能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与同伴一起在课外收集的材料,归纳总结出外交的几条主线“中苏”、“中美”、“中日”,有相当数量的同伴能找到“国家利益为外交的第一准则”这样的主要规律。这说明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历史规律的理解。

(5)“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也需要不断地巩固。如定期评选“最佳二人组”、“效率最高同伴”等,用奖励的形式强化其合作意识。在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要体现出合作的优势。如合作紧密高效的二人组给予5-8分的期评加分。

(6)“同伴互助”学习模式要注意区分同伴之间的差异,要注意,有时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力强的同学会承担相对多的任务,为了区分,要设计一张“同伴互评”的表格,促进“同伴”合作的同时学生的个人成长及“承担责任”意识的增强。

(7)历史通史的教学本来是一种“记忆”类的东西,但在“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下,有同学将其变成了游戏般的“体验式”,这是值得历史老师思考自己教学策略的一个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