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42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1篇

同志们:

今天上午,我们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询问会,这是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作出的安排。刚才,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张伟亚同志,代表市政府作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7位常委会委员和6位列席会议的代表,与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法院等负责同志,就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从本次专题询问会看,提问的问题切中要害、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抓住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问出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关切之情。应询部门负责同志的回答思路清晰、对策翔实、措施有力,答出了协同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对之策。这次专题询问会经过大家的努力,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分析问题、推动工作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是各方重视,工作有力。

对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了实体经济翻身战动员大会、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系列会议,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实体经济翻身战的决议》,市政府坚决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的《决议》,制定实施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条意见、38条举措等政策措施,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措施有力、成效明显。比如,1—5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明显回升,扭转了三年来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局面,经济总体呈现走出低谷、稳走向上的态势,企业家的发展信心也逐步得到了稳定和恢复。

二是调研深入,询问精准。

今年以来,市人大把这次专题询问作为“重头戏”,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分6个调研组到各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对20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进一步摸实情、找问题、提建议。特别是针对扶持政策精准性不够、政策执行“一刀切”、民营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较高和融资较难、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审判执行效率不够高等重点突出问题,深入走访有关部门和企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精准选题。提出的问题,不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已报告的问题、不问与议题关联性不强的问题、不问解决条件不成熟的问题,可谓抓住了关键,突出了重点,针对性强。同时,又注重人大监督的连续性,对事关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关注,比如对市七届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部分内容进行了“回头看”,效果很好。

三是组织有序,务实高效。

为开展好专项监督,市人大专门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实施方案》。为保证专题询问会圆满完成,市人大财经工委事前反复对各委员、代表拟提问内容进行了筛选;部分询问题目提交给有关部门后,相关单位也进行了认真梳理,做好临场作答准备;各媒体单位精心策划、现场直播,营造浓厚的主题宣传声势。虽然这次专题询问会只有三个小时,但背后大家都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大量工作,凝聚了各方协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全市人民奋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6月是“考试季”,今天这份“答卷”,大家完成得很出色,值得充分肯定。下面,我就进一步巩固深化本次专题询问会议成果,着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扛起使命担当

民营经济是金华经济的主力军,是我市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我们开展这次专题询问工作,就是要通过运用专项审议监督和专题询问等方式,进一步凝聚重视民营经济的共识,形成扶持民营经济的合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要充分认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去年11月,亲自主持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强调了“三个没有变”,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同时,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中央和省委、市委把防风险、稳企业、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空前。为推动上级部署要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省人大要求省、市、县三级人大围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联动开展专题询问。

5月28日,省人大召开了专题询问会,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提出了要求。上级部署、党委重视、政府主抓、社会关切的事,就是人大履职的指向和重点所在。为此,我们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七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二次专题询问,进行专题监督、重点推进,推动全市上下切实增强共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要充分认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艰巨性。

当前,金华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今年,在“两链风险”还未消除、极易反弹的情况下,少数上市企业接连陷入困境,这些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如果稍有不慎,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说,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市人大常委会在去年作出《关于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实体经济翻身战的决议》的基础上,今年又围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专题询问,这既是对政府贯彻落实去年人大决议情况的跟踪监督,也是我们人大对民营经济发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就是要持续发力、一督到底,不达目的、不见成效,绝不放松。

(三)要充分认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

省委车俊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发展是当前金华最紧迫的任务。从近几年的主要经济指标看,金华居全省第二方阵末位。从近几年代表的关注热点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代表提得最多的建议之一,在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们提出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就有14件,部分代表专门提出要求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决议的议案。我们在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遇到的问题依然不少,很有必要通过专题询问这种法定方式进行推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危机感、紧迫感,推动政府及其部门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抓民营经济上来,助推民营企业重拾信心、再创辉煌。

二、坚持效果导向,切实抓好问题整改

专题询问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工作的落实、事业的发展。这次专题询问的实际效果,最终要体现落实到全市民营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上来。会后,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意见建议认真整理。

今年以来,各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结合“三服务”活动,带队就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有些企业和代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会上,委员和代表们提出的问题,也都很有现实性、针对性、普遍性。我们要进行认真梳理、列出清单,将专题调研、专题询问成果吸收到常委会审议意见中,交市政府研究处理。

(二)突出问题有效整改。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这次专题询问为契机,照单全收、举一反三,进一步找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不足,认真抓好相关问题的解决落实,做到不躲不绕、即知即改,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处理情况。

(三)跟踪问效持续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及有关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跟踪问效,进行反复监督、持续监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企业群众不满意不放手。特别是要把人大的依法监督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叠加放大监督效应。

三、持续精准发力,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哪里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本周三,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袁家军省长在浙江分会场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打造稳定、可预期、法治化的最佳营商环境。虽然这次专题询问会划上圆满句号,但绝不意味着人大监督工作的结束,而是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刚才张伟亚同志提出的下一步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培育重点细分行业、提升创新能力等重点举措,很系统、很全面,也很务实、很管用,也很切合金华实际,关键要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真正把一流的营商环境树起来,把企业的信心鼓起来,把发展的速度提起来。

(一)要优化政策环境。

目前,我们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降本减负举措,但民营企业还是反映“不解渴”。建议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进一步完善政策时,要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集成政策、集中资源,着力打造“政策洼地”“发展高地”。要推动已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1+N”等政策落地生根,绝不让政策“一直在路上”,真正让民营企业有获得感。同时,政策执行要预留“适应期”“过渡期”,避免在相关执法、政策执行过程中简单化、“一刀切”,给民营企业稳定的政策预期。

(二)要优化法治环境。

强调,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强化法规制度层面的研究设计,探索制定“接地气”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宽严相济的执法方式,把握好经济犯罪和经济纠纷界线,强化法治观念、契约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合法权益。要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树牢敬畏市场、敬畏规律、敬畏各类被监管主体三个敬畏信念,着力破除各种障碍,推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群体间、本地企业与招商企业享受“无差别”待遇,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更加公平、一视同仁、有序有效的法治环境。

(三)要优化服务环境。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居民收入;人口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1

一、农业经济发展是人口大国的必然选择

中国约有13.75亿人口,吃穿住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有13亿人口,再大的问题除以13亿都是小问题。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后,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变。没有了“农民”这个名词,这不意味着城市能容纳所有的流入人口。流入人口的急速增长,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教育资源压力。原本压力大的城市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城市的生活压力远比农村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远比农村快,城市的生活成本远比农村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意味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征地后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市民的待遇,同时需要承受市民的压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容易造成摩擦性或结构性失业。农村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生存环境使人堪忧。合理的人员流动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经济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发展养活了约13.75亿人口,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最近受关注的经济作物备受人们青睐,经过检疫检验合格后的经济作物远销海内外。近几年开发的农家乐更是给市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项目。传统农业产品销售只能通过政府采购。脱贫致富之后,村里修建了出村的公路,架设了电网,搭建了电商平台,增设了技术支持站。在政府的帮扶下,农业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市场实现了多种经济制共存。

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农村人口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不稳定且经济收入不高。农村治安问题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农村经济的繁荣可以解决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后农村土地的荒废,农村劳动力缺少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惠农”项目。合理的人员流动促进社会稳定。近年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农村发展支持,在技术方面给予了农民技术支持。农民的发展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只有农民收入稳定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素质提高了,农村治安问题才得到妥善解决。

二、农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农村教育资源不够、质量不高是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一直困扰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能吸引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而且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古语云:“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农村教育工作者只有把好经济发展的脉,才能留的住人才。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和儿童健康成长。

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缓解城市压力,还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每年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但提供实现个人理想的工作,而且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引进来、走出去”项目。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实现更多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从教育上解决农村教育差、底子薄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

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还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农村经济条件差,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儿童的饮食环境和饮食条件。农业经济发展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饮食条件,改善农村饮食环境,实现更多的儿童吃上和城市儿童一样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营养的、卫生的、健康的一日三餐。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希望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多的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健康从娃娃抓起,从饮食上解决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的问题,提高农村儿童体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农业经济发展是居民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吃的好不好,吃的健不健康等等,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中医强调“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食物中蕴含着各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居民在健康方面不注意,缺少营养均衡的意识,不能做到合理膳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1.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合理膳食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农村人口大部分收入不定且收入不高,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一日三餐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能降低物价。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扶贫”项目,能够实现增加农民收入,能够实现农村人口每人都能保证一人三餐,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居民合理膳食。只有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合理膳食,才能做到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实现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的目标。

2.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居民营养均衡

农业经济发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大部分农村人口饮食结构不合理,没有做到荤素搭配,缺乏专业的营养师指导。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能促进居民营养均衡,而且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农业发展实现了“中国好谷物”项目,能够实现居民营养均衡,做到荤素搭配,指导居民饮食结构合理,降低疾病发生概率。

农业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经济怎样又快又好的发展,怎样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怎样促进现代化文明都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上选择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周萍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2]石人炳.我国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人口研究,2003(1):55-60.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3篇

一、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全国各地、各种食品,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农产品信誉降低,价格下降,影响农民增收;第二,国际竞争力降低,农产品出口受阻。当今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竞争已经逐渐从以价格竞争转为以质量和安全为主的非价格因素竞争。第三,损失严重,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例如:三鹿奶粉出现问题后,奶农的牛奶没有市场只有倒掉,给农民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困难加大。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深加工产品滞销,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货物积压,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甚至倒闭、破产,特别是外向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

二、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二是标准化示范体系和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缺失;三是监督检测体系不合理;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体系缺失;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实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认业人员素质低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向广大农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尤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益;同时要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要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素质,还必须加强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推进农业标准化,助推农业经济发展。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与国际标准接轨。要从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农产品运输、贮存、农产品加工,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村经济链,促进集约型农业发展,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机制。做到生产前产地环境检测,生产中生产技术监控,生产后市场监督:生产后产品质量监测由定点产品监测机构对最终产品进行监测,确保最终产品质量。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包装标准,对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包装,在流通中执行贮藏运输标准。

(四)培育农业协会,推广农产地标签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由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散,规模偏小,不利于产地认证,不利于消费者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积极发展农业协会,培育协会连接市场、农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便于质量安全追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同志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的过量投入,不仅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还带来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动态性的新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4篇

关键词:金融资本深化理论;区域经济;劳动生产力;产业结构

金融资本深化理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反应经济发展规律。相关学者指出,金融资本深化理论政府和国家适当放松对金融环境的管理,通过引导金融环境的自动发展,使各行各业的资本和政策得到协调的。另外,金融资本深化是以实现劳动生产力最大化转化为基础的,因此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金融资本深化理论分析

金融资本深化论也被称为金融自由化理论,该理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环境、市场机制和政治环境,通过统筹分析金融资本深化理论能够使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明确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与金融资本深化相关的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力等方面以适度引导取代过度干预,挖掘通货膨胀内涵,掌握通货膨胀变化规律,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具备较高的发展活力和生存活力。要想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明确金融资本深化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按照地域特征、产业特征、生产结构等进行的经济产业划分,从这一角度上来看,金融资本深化的过程,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深入影响的过程,弗里曼德的中心-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这也为金融资本深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资本深化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技术革新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机制不断改革和优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金融资本深化可以通过促进技术革新,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本深化展现了金融资本的变化过程,通过分析金融资本变化趋势,能够进一步探究其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支持了发展中国家按照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在金融资本的不断深化基础上,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结果,而技术革新则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金融资本深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企业技术革新的效率。近年来,我国科技环境不断改善,5G、云计算、物联网已经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应用效果,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技术的革新实现了企业生产模式的革新,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产出能力,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的支持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得以实现。

(二)推动产业升级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深化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可以明确,金融资本深化可以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北省、福建省的GDP总值分别为97277.77亿元,92595.4亿元,76469.67亿元,56197.15亿元,48055.86亿元,40678.13亿元,39366.55亿元,36425.78亿元,36010.27亿元,35804.04亿元。其中,广东省GDP同比增长6.3%左右,这与我国广东地区产业升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金融资本深化,主要包括以证券市场主导的直接金融资本深化和以信贷市场主导的间接金融资本深化,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金融环境大大改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同类型企业设定了优良的竞争氛围,企业要想持续保持稳定的经济产出态势,必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紧紧跟随经济发展趋势,在金融资本深化的带动下,不断革新产业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由此也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重建产业结构相关统计调查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7%,5.3%,9%,5%,5%,6.3%,5%,4%,5.8%,4.7%,6%和7%,2019年,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增长比例分别为37.2%和33.4%,进一步展现了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与金融资本深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金融资本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重建,跟随市场机制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更具稳定性和合理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深化主要在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中得以体现,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企业的融资模式、财务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必须有效地更新内部的财务格局,合理延长经济利益链条,寻求利益均衡点。

(四)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我国有效地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整合了区域产业资源、区域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金融资本的不断深化,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进行压缩,这就使得企业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引进优质人才,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机制,可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技术投入,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以及实现银行资本深化在支持技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先进知识产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发展意识。另外,政府也应该在金融资本深化理论的支持下,分析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不断地调整融资环境,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基础,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力转化率。基于金融资本深化在提高劳动生产力上的明显作用,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完善劳动保障机制,避免“用工荒”现象对企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现代化人才提供满足其心理期望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经济产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5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发展;经济;影响

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理环境污染,环境问题不仅会危害我国经济的质量,而且还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积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加强环境治理,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环境工程是缓解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环境工程的发展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不断提高环境工程质量,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能够加快我国环境工程的发展速度,而且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环境工程诞生的背景

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问题。而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如果人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节制开发资源资源,污染环境会导致生态环境导致严重的破坏,当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应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不断调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在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危害之后,积极重视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工程便应运而生了。环境工程是研究环境治理的科学技术,目的是提高环境质量。并且,环境工程的核心是治理环境污染源。目前,环境工程正处于起步阶段,学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

2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2.1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相互制约。经济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环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减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环境工程的发展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环保技术,促进经济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因此,环境工程发展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的。2.2环境工程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环境工程主要研究环境保护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具体来说,环境工程通过环境保护技术能够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处理,减少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破坏,使企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解决环境污染的后顾之忧,优化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环境工程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环保技术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基础。2.3经济为环境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进而促进环境工程的发展。因此,经济为环境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为环境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只有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才会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注重环境问题,加大会环境工程的投入,进而保证环境工程的正常开展。并且,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新产品能够服务于环境工程建设,满足环境工程的物质需求。

3环境工程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3.1环境工程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促进了环保工作的完善,使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是因为,环境工程所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能够优化环境治理,满足环境保护的技术需求。另外,环境工程的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生产技术,减少经济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另外,环境工程发展能够促进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而将环境治理技术运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进而促进经济朝着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方向前进。3.2环境工程发展为经济提供了环境保障。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能够优化环境保护效果,改善整体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进而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运用环境技术能够加强环境治理,减少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电力企业等企业的废弃物排放,优化企业的生存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3.3环境工程发展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工程的发展是提高环保效果的过程,而环保效果的提升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满足经济发展的环境技术需求和环保工作的目标需求。具体来说,环境工程不仅能够运用环境保护技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保障,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6篇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而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不符合社会要求了,单纯的把GDP作为衡量经济的标准显得过于局限,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党的十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2.高等教育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高等教育不能离开经济而存在,经济不能离开高等教育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联系着教育竞争(Tifentals-Zvigulis,2003)。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对高等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包括经济体制决定高等教育体制、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决定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市场供求决定高等教育的供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影响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它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不断地寻找适合于经济发展的行为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但同时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经济之间建立良性的合作发展关系,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高等教育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10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的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刻的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次,伴随着“三大转变”的发生,更多的职位需要高素质人才、更多的岗位要求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为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创新人才和技术支持。最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呈现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高等教育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的作用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内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促内需,增消费,保证经济转向由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调整消费、投资和出口比例关系。(2)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机构失衡会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三大产业失衡向产业结构平衡转变。(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变大量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增长的现状,经济增长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求促进技术创新,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转变,由科学技术的缺乏向发达的科技和较高的创新能力转变。

2.高等教育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消费是拉动经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稳定的、持久的因素。消费需求不足是目前经济的主要形势,单纯依靠投资、出口不能保证经济全面发展。以2007年和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128793.8亿元,最终消费率为49.0%;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149112.6亿元,最终消费率为48.6%。从世界范围来看,年均最终消费率为77.6%,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基本达到了70%以上。2007年投资率为42.2%,2008年投资率为43.5%。从世界范围来看,年均投资率为22.1%,发达国家的投资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左右,而消费需求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将近30%,这样一些行业生产过剩,不利于居民生活状况。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最终消费,高等教育的消费支出又直接的影响到居民消费从而影响经济。高等教育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方式促进内需消费。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扩招直接刺激消费。受过良好教育个人的高收入能够增加政府税收、减少国家资金支持。这也可以解释为更多的消费,这是一种生产者获益于所有有教育背景的人的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这种转变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物质消费占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下降,精神消费的比重上升,高等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成为居民储蓄首要消费方向。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607.7万人,在校学生数高达2021.0万人。具调查,每增加一名大学生,国家在正常经费上需要花费上万元,这必将拉动许多领域的消费,相应扩大了内需,再加上各高校的基建投资,拉动内需消费的效益将更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社会流动,间接参与扩大内需。高等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但能够促进制度创新和高尚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还能够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高品质、高效率,从而从不同角度增加物质和精神消费。另外,当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产品寿命期不断缩短,这时的内需消费更多来自拥有量的更新,而这种新产品的产生,必然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3.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下图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行业增加值情况如上图所示,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高,从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三农”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居于高位,这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同样制约着经济发展。从2005年到2007年,每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有所提高,但第三产业并没有发挥出其潜在作用,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还有一定差距。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中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部分提到:(1)改造提升制造业(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加快发展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潜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保证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某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基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使工业产量增长0.35个百分点;并且,就读于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数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使农业产量增长0.15个百分点。首先,各高校引领知识创新的重任,培养造就了各领域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高等教育为提高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提供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纳入农业的生产中,使农业实现现代化。其次,高等教育使第二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高等教育引领科技创新,并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最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可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合理化。发展高等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进而提高产业结构的密集度和对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4.高等教育对加强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学校是知识的殿堂,在以知识加工、传播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未来社会,学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如今,各高等院校已成为高新科技成果开发的重要基地,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它所拥有的大批高、精、专人才所创造和开发的新科技成果应用于市场,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走向集约化。另外,高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培养和造就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教育通过培养、训练以及吸引最有潜力的人才,来创造高素质的劳动力对我国而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重要知识贡献。

三、高等教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服务策略

1.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扩大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调整需求结构,增加高等教育物质消费,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增加人民对高等教育消费机会。另外还应注意知识和文化的精神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稳步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几年本科生、研究生大量扩招,200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为220.6万人,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人数是546.1万人,到2008年,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达607.7万人,自主招生权限的扩大以及高考年龄的放宽,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可喜表现。但是,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应是多样化,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模式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以适应各类层次的需要。二是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大学后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增加高等教育消费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经济发展战略,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教育质量。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必须充分发挥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更大责任。法律授予权利的政策体系对于高等教育实现其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这种政策体系包括严密的政府监督、有效地指导。首先,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其次,要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科研设备、社会实践基地、经费投入安排等方面保障到位。最后,要健全多层次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现有的监测评估体系进行改革完善,探索校内质量管理和自我评价的有效机制,鼓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教评价模式。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7篇

关键词:金融 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

一、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体制转变方面

经济体制变更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特点,有效完成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经济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将金融改革看成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变化及经济体制变更的关键点。金融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相关体系构建方面

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金融改革的目标看成以下几种:第一,资金借贷体系构建目标。从金融改革的角度来讲,该目标的意义在于促进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过程中调控作用的发挥。该目标涉及的金融改革对象主要包含银行、资金等。第二,中央银行调控体系。该体系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具有宏观性特点。当经济发展出现方向错误等问题时,该体系能够及时发挥自身的调控优化作用,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1]。

二、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分析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

(一)转变方式方面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转化优势较为明显的集约型模式。

(二)对银行影响方面

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银行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银行信贷资金方面。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率和利用质量会发生显著提升。对于信贷资金需求企业而言,银行信贷资金的这种变化能够有效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所生产出的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质量会发生一定提升。

2.银行发展规模方面。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企业资本的宽松程度发生相应提升,因此,银行的存款数量也会发生相应增加;除此之外,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应用使得企业获得的经济利润发生了一定增加,银行利用存款资金开展信贷业务获得的利润参数也会随之发生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认为,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扩大了银行的发展规模。

3.银行信贷业务开展方面。相对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言,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集中型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银行而言,集约型模式会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逐渐流向市场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资金需求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这类企业的偿还能力相对较高,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小。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2]。

(三)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关键问题

在金融促进经济增长转变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种问题加以重视: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途径问题。从本质角度来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途径。就我国的产业结构来看,高新技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需要鼓励创新群体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既有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等方式,提高高新技术占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二,强化高新技术应用途径。为了实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转变,还应该提高各大传统企业应用高新技术的力度。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支撑问题。从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变化过程可知,经济增长与技术息息相关。为了保证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需要对技术的创新工作加以重视。从本质角度来讲,技术的创新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新设备引入方面。设备是企业商品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当企业引入一定数量的新设备之后,其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会发生相应提升,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这种变化的积累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新工艺应用方面。新工艺应用的作用与新设备引入的作用原理基本相同[3]。

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关键控制问题。从本质角度来讲,在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强化控制的关键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需要加对我国整个经济增长流程的控制,通过所有环节产生经济效益及发展质量的监控保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第二,扩展投资范围,提升投资的实效性,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4]。

三、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化策略

为了保障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的实现,需要对以下几种优化策略的应用加以重视:

(一)银行发展机制调整策略

银行发展机制的调整应该将提升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参数作为主要目标。银行发展机制的调整重点为银行的信贷管理体系。为了提升企业的信贷业务数量,可以通过构建多元化银行信贷系统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种类更加丰富的信贷交易选择类型[5]。

(二)金融市场扩展策略

融资体系是影响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的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应该将银行信用、互联网金融等因素充分整合起来,提升我国融资体系的完善水平。

四、结论

从本质角度来讲,我国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主要包含技术支撑问题、转变实现途径问题等。为了保证转变目的的实现,可以加强金融市场扩展策略及银行发展机制调整策略等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明,廖祥. 关于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 软科学,2003,01:6-9.

[2]杨迈军. 关于利用期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J ] . 上海金融,2011,01:79-84.

[3]曾祥旭. 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8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控制

对于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进行分析,发现林业经济的发展与营造林工程建设和质量控制方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全面加强对林业营造林工程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工程建设措施和质量控制措施,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营造林工作现状,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为营造林工作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1新时期对林业营造林质量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对新时期林业营造林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在积极开展营造林工作的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存在会对营造林工作质量产生影响,所以要想提高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就应该对这些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其一,前期规划方面涉及到的因素。在营造林工作实践中,前期规划方面涉及到的因素对后续工作任务的执行和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例如格局设计、林内林木龄构的组成、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等,在营造林规划指导中,各项工作任务水平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其二,栽培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在营造林的工程建设中,营造林的栽培对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工作也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只有保证栽培的质量,才能够促进后期工作的顺利推进,确保林木的健康成长,为营造林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1]。其三,检查验收工作。在营造林工程建设实践中,检查验收工作是较为重要的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在完成苗木的种植后,只有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并且保证检查验收工作的实际质量,才能够实现对营造林质量的有效控制,促进营造林工程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其次,后续管护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林木养护工作中,后续管理工作在促进整体工作质量提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只有认识到后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看作为长期性工作,全面加强对后续管理工作的重视,才能够促进后续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营造林工程建设和质量也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对林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加强对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相应的管理措施,希望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对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实施质量控制的方法

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对林业营造林的发展以及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必须保持对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提高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方法的措施,希望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现状,促进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为林业营造林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下面就对具体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林业营造林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2.1对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工作实施科学规划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想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促进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就必须结合影响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具体来说,要想促使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得到根本性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在积极开展营造林工作前应该对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并且将科学的调查规划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为营造林生产实践活动的全面优化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营造林工程质量的逐步提高[2]。一方面,应该在对林地自然条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要求对营造林树种进行科学选择,保证营造林树种能够与本地区林地林木生长条件相适应。另一方面,应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营造林的新技术和新工作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建设践中,促进营造林整体工程质量的改善,为营造林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只有这样,前期科学规划的作用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也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2在营造林工程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适地适树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在全面推进营造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在对营造林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全面把握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降水、地形地貌以及土壤植被情况的基础上,对树种进行合理的选择,保证所选择的树种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长条件相适应,促进整体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3]。这样,借助在工作实践中全面落实适地适树的原则,林业营造林工程建设现状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改善,整体工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对林业营造林工作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3在营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细致整地

在积极开展营造林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结合营造林工作具体需求积极开展细致整地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原有土地条件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改善土地现状,为林业营造林工程中苗木的栽培和生长创造相应的条件。首先,工作人员结合地区情况在对苗木进行栽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苗木的生长需求、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和季节条件等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尽量在栽植过程中保证苗木的根系保持舒展状态,对苗木进行适当的浇水灌溉[4]。其次,由于新栽植的苗木在生长过程中所能够产生的实地生理活动相对较为薄弱,根系的生理活动则能够表现出强劲的态势,因此应该结合苗木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根系伤口容易愈合的时期开展各项工作,保证植树造林的实际效果,促进营造林工程建设工作的统筹推进。最后,在完成栽种进行填土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注意达到不窝根、不外露的目标,希望能够在填土时选择分层踩实,并且对栽植深度进行适当的控制,最佳控制深度为高于苗木根茎的2-3厘米为宜。

3结语

总而言之,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对整体质量控制工作的全面推进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所以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基于营造林工程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应该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对营造林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我国林业营造林工程质量控制现状,促进林业营造林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林业经济建设贡献出相应的力量。

作者:钟朝军

【参考文献】

[1]彭明松.浅谈林业营造林工程的质量控制[J].科学种养,2014(7):33.

[2]蔡晓春.探究林业营造林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J].农家科技旬刊,201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