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创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7 17:50:47

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创新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要不断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在教育上不断进行创新,进而也就需要有创新能力的语文教师。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甚至是根本做不到创新。

一、创新是教学的追求和境界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讲求创新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念及思想,在思想上达到创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达到创新,进而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二、当前小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育的观念陈旧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依旧是传统的陈旧观念,这样就会严重阻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往往是只会注重结果,忽视教学的方法,只会注重知识,却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语文教学模式落后

当前,对于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在课堂上依旧是教师作为主角,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或者似乎根本不会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这样几乎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更不会有创造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意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地进行创新,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会跟上教学改革的浪潮,才会真正提升教学的质量。

2.教师应掌握好教材,创新教学的方法

对于语文的教学来说,其实践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想真正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创造能力,教师就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大的提升,同时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创新第2篇

正文:

一.创设特色问题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具新颖性,才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思维给予赞扬和鼓励,才能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竞争性,才能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具可延性,才能使学生精于创新学习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教学。对于当今创新教育的要求来说,那样还远远不够。而应该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提供一点素材,使学生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才会在课前、

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二、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一)巧妙运用求异技巧,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会创新

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学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答案和结论的多维性,做到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在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之后,要主动征求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二)利用课文精彩难点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实现创新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创新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让想象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三)通过课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苏霍姆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四)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种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

创新思维同发散思维直接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生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尝试形近字换偏旁;也可以启发学生用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难点。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使学生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五)运用师生课堂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主体角色中发挥创新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并且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师生互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体角色中发挥创新潜能。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弊端,在于教师没有注意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创新教学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大胆交流,有方向有目标地围绕课文要求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体角色中尝试成功的的喜悦。惟有调动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其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必须指出的是,即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出现错误的疑问、错误的判断或错误的结论,仍然有助于其重整旗鼓。疏通思路,挖掘潜能,推陈出新。

三、配合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再仅仅局限在课堂,不应画地为牢。教师要突破狭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意识地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教学活动渗透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情境中获得知识,享受潜移默化的陶冶的乐趣,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一种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要结合课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才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听说读写训练,就应该创设课文背诵、课文朗诵、辩论演讲、作文比赛、班级、学校小新闻采访、班级学习园地征稿、班级文艺晚会、小画家、小书法家绘画、书法比赛等项目,使之能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创新的成果。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发挥现代教育手段功能,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结合、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局域网、校园网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彻底告别了课堂教学中单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两个一”现象。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必须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之,只要我们在创新教学中坚持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挖掘、发挥创新潜能的良性学习情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一定能被激活和发挥。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创新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体会 创新教育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97-01

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开展创新教学是进行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原则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其学习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两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发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高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学游戏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趣味性。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语文教学课堂。

二 语文教学手段的创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保证。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例如,学习五年级课文《学习梦想的力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从瑞恩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具有单一性、乏味性的特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将声音、图像、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可以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潮来时的盛景,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潮来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景象。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3.教学游戏的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教学游戏融入语文教学中。教学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两个特点:第一,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第二,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实现创新教育。

4.生动的教学语言

由于语文课文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印第安人被迫离开家园时悲痛的心情,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可以先领读一段,再让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教学,满足小学生学习的需要。一方面,语文创新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玉蓉.谈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的方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4)

[2]罗玉蓉、杨万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0)

语文教学创新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学生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斑羚要做出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的悲壮惨烈行为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伤心崖上这悲惨的一幕是人类造成的,从而自然引出“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主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李俊林(新疆八师石河子市一三六团第一中学 新疆 834018)摘 要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斑羚并没有经过训练能跳的如此准确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创新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84-01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融合的学科,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为了从小抓起为社会培养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语文教学创新的效果。

1.灵活的课堂座位排列

学生座位所在的位置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排座方法展开课堂教学。传统的秧苗式的排列方式,使所有的学生均面向老师,可以让教师更加方便的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减少学生之间的干扰,促使学生更加专心致志的学习。教师教学重点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这样的排座方式。马蹄型的排座方式指的是将座位排成U型,这样的排座方式使教师既可以控制整个课堂教学,又可以贴近每名学生学习的实际,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当教师讲解新课中的知识时可以运用这种座位排列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展课堂活动时,也可以应用这种排座方式。圆型的排座方式指的是学生们全体聚集成一个圆形,教师在圆的中心带领学生学习知识。这种排座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当教学内容需要集体讨论或者角色扮演时,可以采用此种排座方式。教师了解多种座位排列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内容的展开方式,选择合适的排座方法,改变学生课堂学习时的环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2.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语文创新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借助教材给予学生思考和感悟的空间。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时,获得一定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以《落花生》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文章中的内容,学生清楚的了解了文章中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父亲说出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的含义,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们思考社会真的不需要像苹果那样的人吗?若是你,你原意当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像苹果一样的人?利用问题促使学生站在现实社会的角度重新认识文章中的内容,并和其他的同学就问题的答案进行讨论。教师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感悟了解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其次,教师要结合着教学实际,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大多数的教师是按照课本中文章的安排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的,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师要注重结合着教学实际,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如,当天气阴沉或已经下雨了,教师可以提前教学《秋天的雨》这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窗户外面阴沉的天气和晶莹剔透的雨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雨是什么样子的,更进一步询问学生记忆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直接展开课文内容的教学。最后,拓展教学资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教学的各个领域中,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利用互联网观看网络上的课堂教学视频,吸取视频中的优点,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备课时教师也要利用互联网收集自己需要的图片、视频和资料,充分有效的运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教师还可以注册博客,将自己的教学课件、教学日志和教学视频上传至博客中,和其他一线的任课教师在线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创新的效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乌鸦喝水》的教学为例,学习了文章中的内容后,学生们都了解了乌鸦是通过将石子放入到瓶子中使得水位上升才喝到水的,这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喝到水呢?"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跳出文章中的内容,重新思考问题的答案,促使学生纷纷提出许多可行的、有趣的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以接着询问学生:"同学们,若乌鸦寻找到的是一口井,它又要怎么办呢?"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的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回答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教师向学生们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以《窃读书》的学习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文章题目写在黑板上,不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内容,询问学生:"同学们,阅读了文章的标题后,你们有什么疑惑吗?"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有的学生问道读书为什么要用窃这个形容词呢?谁在读书呢?在哪读书呢?等。学生叙说自己的疑问时,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疑问写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中的内容,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自己解答自己的疑惑。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们提出新颖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座位,通过灵活的排座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提高语文教学创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创新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了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更深一层的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所摒弃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对课文中狼和小羊的对话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大灰狼的凶恶、蛮横无理和小羊的温顺。这样学生通过以上的实践操作,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自己动手做过才能真正地理解。”该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对头脑中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了种种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转贴于

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培养发散思维时,就可以指着画面问:“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他的“邻居”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语文教学创新第7篇

一、通过阅读诗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诗歌来源于生活,但是已经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活经过了诗人的加工,便成了的一个具体的产品。所以阅读一个诗人的诗,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沟通,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就是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仔细阅读的结果,就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完美地让诗人的情感再现,让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这就要求阅读诗歌的人,不仅仅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感知,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内涵,品味出高层次的、优美的诗情画意。说到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的环节:想象和联想。这就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质,使其进行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创造,通过头脑中形成的画面,来感受诗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感悟的加深,创造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地完成很多工作,合作学习是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方式,同学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有很多种,不一而足,只要能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功能,利用好合作学习的优势,就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习的枯燥感,从而增加对知识的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效率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降低了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三、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激励学生

引进竞争调控机制,能够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争强好胜是人的特点,而喜欢表现自己又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在教学环节当中要经常举行诗歌朗诵、词语接龙、话剧表演等竞赛活动,比如说同桌竞赛、小组竞赛、全班大赛,在所有的比赛当中,学生们都能够全神贯注,热情高涨,课堂纪律非常良好,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由于年龄特点,青少年学习知识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时候,直观现象特别能引发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够从现象能够体会到本质。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够达到满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要谨慎地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看在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们去学习,或者说是采用何种手段去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具有出色的能力,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出色,这一条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因为这一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就泾渭分明。多媒体的教学完全可以胜任这一点,因为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充分的想象的空间。多媒体的画面五光十色、色彩斑斓,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具体,形象逼真。只有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能力得到提高,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一定的问题设计,才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冲击学生的大脑,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长此以往,新一代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新一代的创新教育就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语文教学创新第8篇

1 培养语文兴趣,激发自主参与

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自愿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语文课,愿意和老师成为合作伙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形成兴致勃勃、乐意学习的心态,唤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愿望。同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

2 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从“被动状态”唤醒,并领入“主动状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艺术的海洋里学会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展示。现代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是融为一体的,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然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如:教学《金色花》和《纸船――寄母亲》时,我用动画配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聆听、感受体验并大声诵读诗歌,待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境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就鼓励学生分小组各自说话发言,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疑难、带着自信走向同学,走向老师,养成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自主探究习惯。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同坐交流、群体交流解决难点,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经过一番认真的自学和准备后,学生纷纷发言:诗中表现了孩子顽皮、好动;表现了小孩活泼、风趣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孩子的亲密无间;家庭的温馨快乐……对于学生的踊跃发言,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和表扬。面对课堂上营造的浓厚学习气氛,我及时引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艺术殿堂,共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吧!”

第一遍我放录音,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静静倾听诵读;第二遍时用电子琴按原谱弹奏《小猫钓鱼》这首歌,让学生用自己聪明的耳朵来听辨、感受歌曲,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然后让学生跟着伴奏音乐轻声演唱《小猫钓鱼》这首歌,再次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和小猫钓鱼的全过程。待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后,我又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同学们想一想,除了演唱歌曲,进行想象,你们还能用其它什么方式来表现小孩活泼、风趣的样子和风趣过程呢?”大家抢着回答:“老师,加上表演动作会更形象;可以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现。”于是我就鼓励学生自由结合,讨论表演方案,学生的合作热情空前高涨,各小组讨论的非常热烈,根据大家的想象设计,我赞成大家分角色表演微型语文情景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表演才能。这一下同学们都乐坏了,每个小组编排一个微型语文情景剧。有的学演妈妈,有的演宝宝,有的扮小鸟、蜻蜓、蝴蝶,有的扮小鱼、大鱼,还有的担任剧情解说员。为了让大家表演得更形象,各小组还分头制作了简易的小鸟、鱼、蝴蝶、蜻蜓头饰,我也以耐心慈祥的妈妈的扮演者加入了表演的行列。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不同表演风格的微型语文情景剧在孩子们的欢歌笑语中一一上演,就连一些平时不爱说不爱动、甚至有些调皮的孩子都积极投入了精彩的展示之中。通过自学诗歌和自编、表演微型语文情景剧,使学生真正领悟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否则将一事无成。”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你追我赶地主动参与,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既学会了自主探究的方法,又体验了创新展示的愉悦。

3 引导自主创编,体会成功喜悦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

在教学《生命,生命》的过程中,当学生在对作者的身世和课文内容有了深刻感悟之后,我及时的拓展延伸到写作练习,并用十分信任的话语鼓励大家:“同学们,平时你们都是听父母和老师讲述生命的宝贵和人生的感慨。今天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当一位小小演说家的快乐,请你们试着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生命和生活以及人生的看法和思考。根据同学们以往学习的写作知识的积累,我相信大家有这个能力,只要你们充满自信,多角度思考、自由想象和大胆创作,就一定能写出一番非同寻常的人生感慨来。”同学们听完我的话,纷纷自信地投入了小组讨论、个人写作实践活动中。经过一番动脑、动手、动口的创作劳动之后,孩子们写出了各自不同的感受,其中有几位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