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沉浸式劳动教育

沉浸式劳动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5 17:13:33

沉浸式劳动教育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1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教学应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计算机技术专业教育教学长期以来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当堂听受,课后辅以必要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对课堂的参与度、对知识的心理认知、对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掌控程度都大大受限。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为现代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不再停留于图文声像等媒体形式在课堂中以常规模式应用的层次上,而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教育应用模式多样化和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特别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教学形式,是一种新近出现的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了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概观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为灵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等多项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技术手段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如同处于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尽管该环境并不真实存在,但它作为一个逼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沉浸”其中。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1993年,美国科学家伯迪(G Burdea)和考菲特(P Coiffet)在世界电子年会上发表的“Virtual Reality System and Application”一文中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三角形特征,即三“I”特征: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想象力(Imagination)。

沉浸感VR的沉浸感又称临场感,是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即让用户由观察者变为参与者,觉得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建的虚拟环境的一部分,并能全身心地沉浸于虚拟实践中。沉浸感被认为是VR最主要特征,导致这种沉浸感的原因是用户对计算机环境中的虚拟物体产生了类似于面对现实物体时才有的意识或幻觉。

交互性VR的交互性是指用户对虚拟环境中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和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主要借助于各种专用设备(如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产生,从而使用户以自然方式如手势、体势、语言等,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考察和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对象。

想象力VR的想象力是指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根据所获取的多种信息和自身在系统中的行为,通过逻辑判断、推理和联想等思维过程,随着系统的运行状态变化而对其未来进展进行想象的能力。对适当的应用对象加上虚拟现实的创意和想象力,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开发质量。

(三)虚拟现实系统的类型

虚拟现实技术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中能够在教学中普及推广的主要是桌面式VR系统。

沉浸式VR系统沉浸式VR系统是利用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三维鼠标等传感跟踪装置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由于这种系统把人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封闭在虚拟的感觉空间,能使人全身心投入并沉浸其中。不足之处在于专用设备复杂而且昂贵,难以在教育行业普及推广。

桌面式VR系统桌面式VR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的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简单的设备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这种系统的缺点是由于用户坐在显示器前,通过屏幕观察虚拟世界并与之交互,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难以做到完全投入,但是它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普及推广,因此,也是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VR系统。

分布式VR系统分布式VR系统是指基于网络构建的虚拟环境,将位于不同物理位置的多个用户或多个虚拟环境通过网络相连接并共享信息,从而使用户的协同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主要被应用于远程虚拟会议、虚拟医学会诊、多人网络游戏、虚拟战争演习等领域。

增强式VR系统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系统不仅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仿真现实世界,而且要将虚拟图像叠加在真实物理对象之上,来增强参与者对真实环境的感受,也就是增强现实中无法产生的感受。目前主要应用于军用飞机导航、医学可视化、仪器设备的安装与修理以及辅助产品设计等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

(一)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很多知识在书本上描述难免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课件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介绍计算机各个组件的结构和讲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时,书本的文字和图片都难以直观地、真实地让学生了解组件结构和组装的过程。教师普遍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到微机组装实验室结合实物讲解、操作与指导,这种方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对真实感的需求,但是教师不太可能实时地手把手指导每一位学生,现在的学生普遍具备个性化特征,也未必都喜欢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和感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几种媒体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设计出生动活泼、极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教学课件,满足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从不同切入点学习与实践的需要。在教学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图1所示为虚拟主机组装操作及演示系统。

又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对于常用数据结构的算法思想,由于其抽象程度高,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其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算法过程以浅显易懂、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递归算法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为其算法是靠隐形调用堆栈来实现的,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将堆栈内部情况的变化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样在讲解树和图的遍历时,可以从可视化的角度观察遍历的顺序。二叉树与树的概念的区别、Hanoi塔等问题都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直观地表现出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

总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素材和环境,能使学习更具交互性、沉浸感,使抽象的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辅助实验教学

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适用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通常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以及导航、测试和自评等实验信息资源。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再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

例如,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网络建设实验中,不太容易真正把网络构建起来,那么就可以运用VR技术来虚拟出一个真实的网路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犹如进行现场操作。在数字电路的课程实验中,可以通过虚拟的电路器件来达到电路设计的目的,而避免购买器件带来的麻烦。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中,可以虚拟商务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交易的气氛并参与交易的过程。在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实验时,可以使用软件VMware创建与真实计算机一模一样的虚拟机,虚拟机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光驱,同样也可以安装Windows、Linux等真实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程序。通过在虚拟的操作系统环境中操作,避免了对原有真实计算机操作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络设备设计、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学习探索,设计出新型的网络设备和电子器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虚拟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既可以缩短实验时间,又可以获得直观、真实的效果,还能对那些不可见的结构原理和不可重组的精密设备进行仿真实训,避免真实实验操作带来的各种危险。此外,虚拟实验具有先进性和共享性,易扩充,易于改变教学项目,可降低实验可能带来的实际风险,减少设备投入经费。教学内容在虚拟环境中能够不断更新,实验能够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单纯使用虚拟的实验教学手段,因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最终还是需要“实战”的。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应该“虚实结合”地进行。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这样,学生会对实验的设备有亲身体会,进而加深实验印象,提高实验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交互与被动观看存在质的不同。虚拟现实技术能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具有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和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领域应用范围是广阔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努力结合相关课程特点,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把计算机专业教育引向教学手段更高效、技术手段更先进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凤田,刘玉兰.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1).

[2]陈晓春.虚拟现实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应用[J].铜陵学院学报,2005,(3).

[3]张占龙,罗辞勇,何为.虚拟现实技术概述[J].计算机仿真,2005,22(3):1-3,7.

[4]薛蔚,曾文琪.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8.

[5]汤跃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6-41.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2篇

一、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之中

一般来说,教育技术经过视觉教育运动(1918-1928),视听教育运动(1918-1942)发展到以视听媒体为主的教育技术(60年代)。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其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刻和广泛的。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设备,如挂图、投影片、幻灯片、录音带、录像带等,逐渐被统一的计算机数字多媒体代替。未来社会是一个数字的世界,数字地球、数字学校的概念将逐步出现。学生的饭菜票、学生证、图书证,甚至图书也将是数字信息。

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和电教设备,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它的出现,使得教学出现如下特点:

1、教学信息量增大。由于计算机能够存储大容量信息,使得教师授课的信息量增大。

2、教学信息组织的超链接方式。传统的教学信息组织是线性的。

3、教师将是教学信息的组织者。传统教学中,教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板书,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教学信息很容易呈现出来。

4、教学信息显示多样化。

网络的出现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呈现出以下特点:

1、打破了时空限制

因为课件是基于网络的,可以借助In―ternet强大的服务功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来学习,教师对学生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的教学辅导。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加扩大。因此,教师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也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2、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

由于多个学生可以同时访问同一课件,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也就是创造一个所谓的群体学习环境,这样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协同学习,学生之间是互教互学的对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在Intemet上通过课件进行学习,可进一步提高学生Interact的应用能力和通过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3、自主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经验,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时间上、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学习者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完成论文或工作报告等。

三、信息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

由于半导体、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人们发现,目前通用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处理的仅仅是单维的数字化信息,而人们往往擅长并习惯于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这种多维的形式,渗入到信息处理的环境中去。于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应运而生。1993年,Bun:lea等以三个“I”(Immersion-Interaction-Imaglnation)简洁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与以往信息系统不同,Immemion(沉浸)用户可以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摸到的,完全与真实环境中感受到的一样;Interaction(交互)是指用户进入虚拟环境后,还可以进行必要的交互,虚拟环境中做出的响应,亦与真实的一样,如拿起虚拟环境中的一个杯子,你可以感受到杯子的重量,松开它,它会掉到地上,甚至会摔碎;Imagination(构想)是指通过用户沉浸在“真实的”虚拟环境中,与虚拟环境进行了各种交互作用,从而可以深化概念,萌发新意,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因此,与过去只能在计算机旁等待计算机的处理结果、只能用键盘和鼠标与计算机发生交互作用、只能从一些数值结果得到某些启发相比,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逼真的人机情景。

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教学情景与以往不同。我们通过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可观看不存在的事物。英国纽卡斯尔郊区的学生们设计了几座虚拟城市。在这些虚拟城市中,学生们仿佛走在了英国和德国的街道上,数着虚拟的法郎,在市场上购物。学生们也成功地“建造”了一个用于健康和安全教育的虚拟工厂。教育者们JE开始发掘虚拟现实的潜力。

网络上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和场景。1995年,网络上一个轰动世界的“虚拟青蛙解剖实验”。学习者在网络上互相交流,并在屏幕上亲自动手进行解剖。之后,网络上又有了“虚拟考古”。学习者可以“亲临”某个原始古墓,进行“现场”考古,体验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网络教学中的虚拟现实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限制,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扩展了学习者的视野,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危险的实验,或者代价巨大的实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既得到了真实的感受与结果,又比较安全,花费较少的代价。

建立现代文明需要提高全人类的素质,因此需要有先进的教育培训手段。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就可以做成适合各种教学目的的虚拟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到实际中,有目的的接触许多感性材料,从这些感性材料中自然而然发现问题,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根据学过的知识,或从类似的事物中进行广泛的联想,并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初步构思。通过逐步完善,上升到理论,然后用这种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在实践中证实理论的正确性,最后使学生获得真JF完整的知识。老师的作用只在必要的地方给予引导和启发。

四、信息科学用于教育的意义

实验心理学家特雷奇勒(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

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是有效和必然的。

五、信息科学教育技术的一些思考

1 学习和生活将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终身学习将是一种趋势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学校后需要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在未来,学习和生活将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终身学习的现象打破了以学校为依托的传统学习观念,尤具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从青少年,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成人和老年,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活动。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将产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与近十年来出现的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信息科学的发展,教师部分的劳动由计算机代替了,但是机器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正如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机器代替了部分手工劳动,对工人的需要从体力劳动者变为了脑力劳动者。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不但需要教师懂得和熟练使用许多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懂得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方法,比如:如何创造情景教学环境,如何和异地学者进行协同的交流探讨等。

3 教育对信息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科学发现到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教育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仍有许多力不从心的地方。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这是由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CSCW)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教育方法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学习方法研究。在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环境中,教师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分工合作,有的用计算机查资料,有的进行一部分计算与信息处理并形成文档,各小组共同完成该任务。教师观测学习的进行过程,并组织小组的交流,相互帮助与竞争,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修养

在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就业者的道德素质被列为招聘和考核的内容之一。在职业教育中,如果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或存在缺失,则会使职业学校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对于职业道德人才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育,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

一、职业道德教育概述

职业学校中,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与职业的实践活动相连接,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具有稳定收入的、专业的劳动者。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态度,教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对职业问题的甄别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如下具体特征:(1)内容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行业特征,实现对学生的分类职业道德教育。(2)形式的多元化。在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措施,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更好地生成职业道德素养,如,参与车间工作、实训室学习、企业见习等。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一)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在强化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之中,首先,要更新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理念,使其与社会焦点、热点内容相链接,具有现实性价值和意义,并使之具有行业性。其次,还要注重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开发和配合,要合理计划和安排学科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比例,使学生达到规定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并注重在显性教育中融合隐性教育,实现对学生的开放性教育,采用心理辅助、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二)引入丰富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具体的教育手段包括:(1)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整合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素材,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职业道德规范。(2)主题演讲法。这是一种极其感性的教育方法,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围绕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题,阐释某一观点或看法,可以较好地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浸透力,成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将其践行于自己的行动中。(三)优化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建构和优化科学的考评机制和体系,不能单纯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应当结合口试、谈话、观察、调查等方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能力,更好地提升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配备。职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要充分重视和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还要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等理论知识,学校要为职业道德教育者提供培训的机会,还可以聘用企业名家、社会学者、社会名流等进入校园,通过他们的切身经验和体会,向学生讲解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事件,使学生沉浸于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中,这些鲜活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其强大的刺激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甄别和选择能力。(五)强化职业道德价值观教育。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耻教育,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耻辱观,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用优秀的文化资源滋润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以德修身的高尚情操。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要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和精神,形成社会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养,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和环境,使学生感知和沉浸于良好的职业道德情境之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精神,成为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劳动者。

作者:罗新程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刚.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廖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岗位意识培养[D].复旦大学,2011.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4篇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这个名词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 在1989年提出的, 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都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之中,并能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借助传感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等设备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增强使用者的沉浸感与使用体验。VR技术主要利用传感技术、三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多传感器技术等来实现虚拟场景的构建。起初,VR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目的是降低训练成本,避免潜在的意外伤害。而如今,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投资下,VR产品逐渐走入教育领域,为广大的学习者带来福音。

VR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VR的特征可以用“3I”来描述,即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思维构想性(Imagination)。沉浸感指学习者对虚拟环境的感受程度,虚拟环境的创设越接近现实,沉浸感越强。交互性指学习者可以对虚拟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操作,并能得到反馈,如身临其境一般。思维构想性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建构与现实一样的环境,也可以建构想象出来的空间,拓宽用户的体验范围,丰富体验种类。

1.激发学习动机,增强知识建构

VR技术通过构建多感官刺激的交互环境,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充当各种角色,如在煤矿或核电站进行抢修的维修工人、在医院进行手术的医生、在太空探索的宇航员等。学习者在逼真的情境中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这就有效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VR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学情境和文化背景都可以通过VR技术来实现,学习者在VR环境中展开学习,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能够达到较深层次,能够增强知识的建构。

2.虚拟真实情境,提升创造能力

由于VR技术的特殊性,平时在现实中不敢尝试的实验都可以在VR环境中体验,可以无限制地改变试剂的用量,或是大胆尝试将不同的反应物进行融合,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种突破性的尝试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创造能力。

3.打破时空壁垒,体验身临其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时间、地点是相对固定的,且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只能通过口述或者多媒体来呈现其形象,而VR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教学活动可以随时进行。同时,VR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学习者可以在几分钟的教学时?g内观察生命成长的轨迹,也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分子原子的构成,甚至可以将宇宙天体掌握在自己手中,学习者能够完全融入到VR技术所创设的情境中。

4.节约教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是一项消耗型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反应原理,大部分学校常常需要投入大量财力来购买实验用具和材料,实验的生成物又很难被再利用。VR技术出现后,可以大大缓解学校财力、物力的投入,学校只需引进相应的VR设备,并创设教学所需的虚拟环境和虚拟实验用品,学习者就可以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节约了教学成本。从长远来看,学校引进的虚拟设备可以被各届学习者反复使用,不存在传统教学中的残渣废料,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5.规避潜在风险,保证教学安全

很多实践课程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并不能在实际中进行操作,这时就可以利用VR技术。例如,讲解核武器的实战效果,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核爆炸的现场,学生通过身体传感器感受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并通过视频传感器观察核爆炸的特点。这样通过VR技术建构核爆炸现场,可以有效避免核武器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又可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晦涩的知识点。当然,也有很多实践课程存在潜在的未知的风险,造成人身伤害,如应急情况的演练、地理的勘探、船舶汽车的制造等,此类动手操作要求很高,存在一定风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同样可以利用VR技术来进行教学,进而有效地保证教学安全。

6.丰富实践经验,弥补动手能力不足

在传统的操作类课程中,由于教学设备有限,通常是教师在设备前进行操作,学习者围绕在其周围观摩,然后再逐一或分组进行实践,而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习者还没有操作就下课了,或者只操作了一遍,这样就导致学习者只了解大致流程,并没有真正掌握。在VR技术的支持下,每位学习者都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个实践技能都可以经过反复的训练,每台设备都可以用身体去感知、触摸,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动手能力不足的缺憾。

7.资源共享,实时交互

交互性是VR技术的特征之一,它在教学中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交互性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单人-机交互、多人-机交互,在同一虚拟空间内,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同时进入,并在其中进行实时交流,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及时的讨论,学习者使用输入设备可以对虚拟的物体进行操作,并通过输出设备感受虚拟物体所发生的变化,如向空中抛出一个球,可以感受到球受重力的作用发生自由落体运动。这种实时交互的感官刺激可以带给学习者真实的体验,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上还能够实现课程的数字化学习,可将课程学习内容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与其他的相关资源一并提供给学习者,实现资源共享。

VR技术在教学中的劣势

1.虚拟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对学习者心态产生消极影响

由于虚拟环境带给学习者沉浸性体验,逼真的三维立体环境会深深地吸引学习者,当课程结束时,学习者可能还会沉浸在情境中,回到现实中时会产生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是负面的,学习者可能更渴望回到虚拟的世界中,沉迷于虚拟情境,如基于VR技术的游戏化教学,这会对学习者的心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2.VR技?g在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完全保证教学质量

2016年被称为是“VR元年”,所谓“元年”是指事物开端之年,对于VR领域来说,“元年”意味着各大主流生产商相继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VR产品,全球科技公司纷纷布局民用VR产业。随着VR技术由高端化向平民化转型,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目前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开发了用于教育领域的VR产品,国内也有部分高校成立了VR实验室。VR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教育领域生根发芽,但是目前仍没有一个VR应用于教学的规范标准,各知名企业和各大高校很难将自己的VR产品与其他VR产品进行联通,这就降低了VR产品的兼容性。

目前,我国VR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供应链及配套产品还不成熟,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内容生产等各层面标准的制订迫在眉睫。

3.在教育教学中盲目推广VR技术

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媒体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教学方法,然而这并不代表VR技术在教学中可以泛用。开发一套VR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不适合用VR技术来进行教学,如小学阶段一些偏识记的知识点。另外,还存在一些使用VR技术不能达到显著效果的科研类课程,此类课程若非要用VR教学媒体那就是画蛇添足,并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要避免为了追求科技上的高精尖而盲目地推广VR技术。

4.VR设备仍无法做到无线连接,阻碍教学体验

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习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但仍然摆脱不了空间的约束。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熟悉的VR设备仍需有线连接,且要多个设备协同工作。例如,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Oculus Rift、HTC Vive VR头显,它们大体由主体头戴显示器一只、2.5mm线缆一根、MiniUSB一根、摄像头一个(自带支架)、短焦透镜2个、各个国家不同制式插头4个、带国标插头的电源一个等组成。若要实现更多的感官刺激还要连接更多的线缆,学习者在体验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线的连接,不能随心所欲地移动,降低了体验的满意度。

VR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机遇

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VR技术被列为信息领域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2016年4月9日在深圳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论坛”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提出“首先是提前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图,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其次是推进产业化和行业应用,通过财政专项支持虚拟现实技术产业化,支持虚拟现实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加强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最后是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截至2016年,教育部已批准30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2016)。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下,VR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为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2.社会力量的加入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从开始重视VR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VR主要应用的对象为军用和高档商用。近年来,随着芯片、显示、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VR产品才逐步进入市场并实现平民化。很多大型科技公司和各大高校也相继将VR技术推向教育领域,如爱奇艺在2015年了一款非商用的VR应用,黑晶科技推出了VR/AR超级实验室,百度教育事业部预计在2017年推出VR教育产品,HTC与美国Life liqe合作,打造VR教育启蒙工具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建立了VR实验室,这足以说明VR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3.VR技术在技能培训中的需求日益增加

VR之父托马斯?费内斯(Thomas Furness)说过:“VR改变社会,从教育开始!”V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技能培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军事教学、医学实习、体育训练、仿真实验、特殊教育、工业实训、艺术创作、游戏教学等。传统的技能培训是一项消耗型的教学活动,教学成本很高,且伴有一定的风险,而随着VR技术的逐渐成熟,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VR技术善于创造三维立体的、逼真的教学环境,这就降低了高额的教学成本,又由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虚构的,因而也有效地保证了学习者的安全。正是VR技术这种低投入、低风险的特点,在各种技能培训中,教师们越来越倾向使用基于VR技术的教学方法。

VR技术在教学中的威胁

1.产品价格与产品性能不平衡

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向平民化发展,但VR设备的性能和价格仍然呈正相关,产品的性能越好价格越高,目前市面上的VR产品从十几元到几百万不等,如CAVE(洞穴状自动虚拟系统)系统价格高达百万以上,在军事演练或航空航天专业领域,这个价格是可以承受的,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价格不菲,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VR产品的平民化。虽然,也有价格便宜的VR产品,但是其设备内部不具备陀螺仪,使用者晕眩感强烈,基本上不能使用。因此,VR产品性能和价格还存在悖论,VR产品是以学习者体验满意度来进行迭代更新的,不能以牺牲VR产品的性能来换取价格的降低,所以降低VR产品开发成本,提高VR产品的普及率是开发商和各高校VR实验室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不适感降低学习体验满意度

目前,VR产品学习者体验的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是VR教学产品主要通过头显来观察变换的环境,对画面的质量要求很高,至少要达到4k的画质,但目前大部分的VR产品分辨率很低,难以使学习者沉浸其中。另一方面是画面延迟引起的晕眩症、疲劳感。研究表明,产生眩晕症的原因是眼睛看到的画面和耳朵听到的声音信息位置不匹配,导致脑负担过大,从而产生晕眩感。数据表明,延迟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ms,由于技术和设备上的限制,目前的VR设备还无法做到大面积地将延迟时间控制在20ms以内,这也是目前VR设备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缩短延迟时间和提高分辨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5篇

【关键词】纸船承重 实践活动 探究

一、综合实践活动背景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育观念、教学时间、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主实践、动手操作机会甚少,所以学生没有发现问题的机会,当然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了,其结果导致了学生科学素质的缺失。基于此,学校科技活动中心设计了一系列以“科学”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念,并且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创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了初中“科学”的方方面面,“纸船承重”活动只是其中之一。

二、“纸船承重”活动内容

1.活动名称:综合实践活动——纸船承重

2.活动内容:取一张A4纸,可随意折叠成任意形状的纸船,放置于水面上,然后将1元硬币顺次放入纸船中,直到纸船倾覆下沉为止,此时测量一下硬币的数量,数量多者胜出。

3.活动要求:(1)纸船必须在规定时间(10分钟)内于现场折叠,每船只能使用一张A4纸,可裁剪分割但不能使用粘合物品。(2)承重比赛要计时,裁判一声令下计时开始,直到纸船倾覆停止计时。(3)每次投币为一枚,多投者无效。(4)比赛以3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先进行小组赛,优胜者将进行决赛。(5)比赛成绩以硬币数量居多者为胜,相同数量者可根据用时的长短分出胜负。

三、“纸船承重”活动探究

1.纸船形状探究。折纸工艺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基本上在劳技课中都学习过了,因此折纸船过程中并未产生多少问题,所折纸船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似轮船,有的像浴缸,有的就是方纸盒,有一个居然做成了飞碟形状……从整体来看,“船”形纸船的数量居多,最简单的方形纸船较少,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人的思维定势在起作用,许多学生受到了题目中“纸船”两字的诱导,促使他们将纸船折叠成“船”形,其后果直接影响到他们折叠的“纸船”承重的重量。这是因为要将纸船折叠成“船形”,折纸时必会有许多地方重叠,势必造成纸的浪费,导致纸船制作得较小,影响了排水量,当然浮力就小了。这点也说明了多年的应试教育确实将一部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扼杀掉了。那么,什么形状的纸船所载的重量多呢?其中又蕴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呢?我们先从理论上分析一下。

2.科学原理探秘。阿基米德定律告诉我们,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也就是说,船的载重重量的多少与船在液体中浮力的大小密切相关,而浮力又与船排开液体的重力相联系。即船排开液体的重力越大,船的载重量越大。所以,船要做得尽可能大,则浮力大,其载重量就多。可是,纸船是由A4纸折叠而成的,纸的大小是固定的,受到A4纸的面积的限制想把纸船做得很大也不可能,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求出纸船最大体积时的尺寸。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求得纸船的体积为:V=a×(30-2a)×(21-2a)=4a3-102a2+630a,然后进行数学计算,求出船体积V最大时的a值。由于它是一元三次函数,我们可以利用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知识来计算。第一步,求体积V的导数为V’=12a2-204a+630。第二步,令V’=0,求得a≈13或4,因为a=13时V为负值不合题意,所以a应为4,即a约等于4时,纸船的体积应最大。根据阿基

米德定律f(物体的浮力)=ρ(液体)×g×v(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可知,物体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物体的浮力越大,即当纸船的高为4时可保证穿的浮力最大。因此将纸船折叠得越大越好。

3.其它问题解析。纸船体积大是浮力大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影响纸船实际载重量的因素有许多,这需要学生们在活动中认真总结和反思。比较常见的情况如下:(1)纸船做得比较深,看样子能装许多东西,可实际上并不多。原因分析:随着船内的重物重量增大,就会造成船体下沉,水对船体侧面压力增大,纸船受压变形(向内凹陷),反而导致排水量减小,浮力也随之减小。这种情况在投币速度比较慢时,现象越明显,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因为被浸湿的纸会加速船体变形,体积变小。(2)纸船做得比较大,看起来浮力确实大,但比赛时过早倾覆了。原因分析:有的是纸船的四个角折叠不结实,在水中一泡,很快散架;有的是放置硬币的速度太慢了,时间一长,水将纸船下部湿透,纸船受压变形而解体;有的是投放的硬币不均匀,导致纸船倾斜而引起侧翻。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6篇

一、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 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 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 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 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 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 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 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 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 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 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 ,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 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的 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 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 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以美冶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还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姐妹。”思想品德教育只有结合美的教育,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教授《我的劳动感受》时启发孩子领悟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孩子们对劳动者心灵美的敬佩之情。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跳舞、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孩子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孩子们边歌边舞,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孩子身上形成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三、以形育人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7篇

还记得20多年前77名日本孩子和30名中国孩子在内蒙古草原上举行的那次夏令营活动吗?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支持,到底;野炊时中国孩子什么也不会干,却吃得理所当然,日本孩子却自己动手做饭菜;野炊结束,中国孩子垃圾扔满地,视若无睹,日本孩子却把垃圾用塑料袋装好带走;行走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百灵鸟蛋,中国孩子一路走一路踩,日本孩子却用小木棍把鸟蛋围起来。言为心声,形为内现,礼仪的丧失,是家庭之痛、教育之痛、社会之痛。20多年过去了,现在,孩子的礼仪教育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大家心中一定也有答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内心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懂感恩,越来越不懂谦让……,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二、礼仪教育缺失之原因分析

(一)学校追求高分效应,漠视礼仪教育

一所学校的好与坏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我们知道应该是看这所学校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是否完成了培养“完善的人”的目标,但现实之中,家长、社会各界看重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考好校学要靠高分数,要找好工作要靠高学历。在这种需求的夹缝中,学校只好选择遵从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需求来求得自身的生存。所以学校礼仪教育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因缺少科学直观的评价以及投入与成效的不符,很多时候依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即便有一些校领导心里知道礼仪教育对学生成长,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步采取相应措施。但到普通教师这一层面,积极性依旧不高,腹谤者依然不少。当学校与教师从骨子里漠视礼仪教育之后,为了应付行政命令而实施的礼仪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摒弃礼仪教育

现在的家庭“四二一”结构模式,让一些孩子成为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孩子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呵护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爱的漩涡中,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礼仪意识无从树立。而家长们一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对的”,在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总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吃半点“亏”。家长的这些行为让学校教育也变得小心翼翼,对于孩子一些行为上的错误,老师在批评与不批评的矛盾中挣扎着,因为万一尺度没有拿捏好就有可能惹来家长的投诉。另外,一些家长的思想意识深处还是存在着高分致胜的想法,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细枝末节,高分才是王道,成绩好=能力好=工作好=生活好=……在这样的理念意识之中,我们怎么能强求我们的孩子懂礼有节。

(三)社会道德缺失个例,扭曲礼仪教育

多元的社会价值体系或多或少地侵蚀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影响小学生的礼仪观念。[1]如“老人倒地扶不扶”已从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被解构成笑话,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有一个笑话就是这么说的:今天下大雪,刚才出门见一大爷摔倒了,我过去问道:大爷,我一月工资不到2000块钱,能扶您起来么?大爷:小伙子,你走吧,我再等一会儿。我:好勒!天气虽冷,大爷的话却是暖暖的,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另外,现实生活中忽视道德底线的影视作品及图书也对孩子的礼仪意识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体会不到作品中积极的,正面的能量,而对里面的一些消极的、反面的内容却更觉得刺激,甚至似是而非地模仿了。那么在这种礼仪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礼仪教育该做些什么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三、礼仪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一)行动引领,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要转变意识,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礼仪教育不可或缺。1.要经常性地、踏实地开展活动,如坚持利用每周一的机会,总结各班开展活动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身边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孩子们。利用思想品德课和课前谈话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2.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礼仪训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如利用每星期班队课时间,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礼仪情景剧,孩子们在编、演、观之中,接受了礼仪教育,明白了在什么情境之中我应该有怎样的礼仪行为,懂得了礼仪接受方的心理感受。

(二)心理学助力,让礼仪教育有的放矢

根据儿童心理做活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训练工作,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1.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话都道出了教师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极大影响。上课时,教师应坚持行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也应认真回礼;碰到学生为老师做了事情后,老师要主动说:“谢谢!”;如果老师做错了,能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2]对孩子们来说,同伴的榜样力量更为强大。教师可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其他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同时,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哪怕有了一丝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予以肯定,用肯定来巩固进步。2.建立礼仪学习共同体。把不同程度的孩子置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孩子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互学模式。同时,强调集体荣誉,讲求个人奉献,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全班分成位子相对固定的若干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则制定学习或者实践任务,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并相应获取分数。如出一期文明礼仪手抄报或者排演一出课本剧等等。每一星期,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均有相应的荣誉评比。这样,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一个成员势必全力以赴。同时,若有行为不达标的学生,共同体内的其他学生为了自己整个集体的荣誉,势必竭尽全力来帮助他,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推动,使礼仪教育溢满校园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1.做好礼仪文化的宣传工作。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文化墙乃至教室,办公室的布置,营造浓郁的礼仪氛围,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如办公室、教室的布置,要有一定的文明礼仪方面的内容,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定期出关于文明礼仪的内容。国旗下的讲话内容以“礼仪教育”为主线,根据学校内外出现的情况,每周讲话有明确的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最好能选取学生中发生的例子展开来讲,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搞好校园礼仪文化活动。[3]做好校园礼仪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工作,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自身的审美情趣。如通过开展“美化校园,整洁你我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明白自已的努力可以为他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通过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向名人学习,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学唱校歌,领悟校歌中蕴含的学校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殷殷希望,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绘制围墙壁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校园文化不会发出声音,但时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3.抓好学校各“节”,礼仪教育嵌入环节。如在学校的“艺术节”中,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沉浸在翩翩的舞姿中,沉浸在美术作品的五彩缤纷中,会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体育节中,学生会对“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真正内涵。在“读书节”中,学生们更是与大量名人贤者面对面对话,汲取精神上的营养,获得思想上的提升。

(四)整合教育资源,让礼仪教育走出校门

沉浸式劳动教育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多元文化;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2-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但又具有激烈竞争性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具有危机的时代,这个时代以信息传播为特征,以创造性决定成败。因此,在这场竞争中,谁能最快的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谁最具有创造力,谁就能赢得胜利,获得成功,否则将会被历史所淘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这种观念,同时还应尽快的运用并设计多种手段运用恰好为这种教学提供了保障,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他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名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

五、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