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的特征

经济发展的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4 17:08:12

经济发展的特征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来往和发展关联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通过这种密切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而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大重点就是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再在此基础上用各种方式让国内的区域经济布局情况更加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也更加和谐。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东部、中部和西部相比较

东部地区多靠海靠湖,有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而在历史上很多首都、主要贸易港口都是建立在东部,从历史、地理条件来看东部地区在一开始就有发展优势,相比之下西部较为一般,且在历史进程下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中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一般,加上位处内陆中央,历史上战争的忧患、不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中部地区遗留了不够好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地区更是生活环境较艰难,资源不丰富、与外来地区交流不便且少、地形复杂建设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二)沿海和内地相比较

在过去,地理因素很大地限制了区域发展情况,但在全球化经济、高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地也可以通过飞机这样的手段轻易到达,但当前内地的发展比不上沿海地区,一方面有地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外来劳动力促进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知名度都不够高使得内地一些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收益不算太高。除此外也有人才的因素,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薪资水平高或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这也容易导致了内陆人才外流沿海地区,使得内陆的发展水平停滞在原地,而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却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不平衡不协调。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

(一)趋荩呵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提高

过去由于地理、资源、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但总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高的,而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人发展的愿望、乡土情怀的重视等新因素下,落后的区域在发达区域的帮助下也渐渐发展起来了,虽然差距仍旧较大,但从总的来看,原本经济水平落后的区域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原本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没有落后于经济发展,两者都努力发展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毕竟经济发达区域不会停下脚步等经济落后区域,而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经济落后的区域也会大步向前,发挥经济潜力,这样你追我赶相互进步,最终距离会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协调。

(二)特征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中西部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相关的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的铁路建设、旅游城市开发等政策,除此外还有东中部相互支持发展的要求。中部是在历史上有过良好发展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适合加强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等需要资源发展的行业,以及开发部分旅游业。相较之下西部比较荒芜、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政策,需要在资金、技术、资源的共同帮助下缓慢地进行发展。

(三)特征二: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就跟学习不好除了自己努力有时候也需要学习好的同学帮忙一样,经济落后的区域光有政策的支持和本地居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在这种时候,经济发达区域可以给予这些区域发展的经验,并引导、鼓励该区域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一大特征就是由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目前有形式:一是派遣先进干部到中西部参与当地管理、建设工作,例如将现代农业耕作、运作方式传授到当地,或是帮忙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给出经济发展建议等;二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捐款希望工程,建设像学校、公园、道路等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工程,同时还可以派遣相关人才辅助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建设的速度;三是高校派出师范学生下乡支教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同时高校或社会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或社会人士为落后地区做出一定服务。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分建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乎的是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要求,而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外,还有些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第一,明确对发展有待进步的中西部城市的投资发展方向,类似于因材施教,比如张家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农业,确定发展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第二,重视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需要人才的辅助,所以不应该吝啬于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投资;第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像“珠三角”这样发展快的知名区域。

四、结束语

要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一天的工夫,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各方因素的结合,就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长期和谐发展,就区域自身来说,区域经协调发展可以改善中西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感,所以今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仍旧需要关注和加强。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2篇

Abstract: In our daily lif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come to us quickly. In recent years, everyone has ha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ir work, life and so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undoubtedly played a more profound change and re-positio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production, operation, competi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ore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分析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China's economy;system reform;measure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241-04

0 引言

如今,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持续影响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消极的后果,最为根本的途径便是改革和创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实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制度,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摆脱被动发展的局面,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不在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发展状态。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经济体的联系紧密,如同“绑在同一只船上”。因为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过于强烈,通常只要在全球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经济体发生问题,就会迅速且深远地波及到其他相邻的体系亦或是波及“全身”,最终波及至全球化体系下的全部成员。前一些年发生的泰国货币危机迅速的影响到了与其经济有诸多相连之处的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也包括很多邻近的东南亚地区国家,产生了地域性的经济“地震”。在这之后又快速的蔓延到俄罗斯、南美国家,从而波及全世界。

其次,不同经济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上在全球化中受到严重影响。包括世贸组织减税在的措施内,有些经济体会主动适应全球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经济体在各种条件的促使作用下改变他们的政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极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跨国企业经常进行货币的投机行为,尤其是在货币汇率不稳定的时候。除此之外,经济全球化帮助打开经济的国门,让外国带有其他目的的资金有着可乘之机,这也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不断建立和完善发展目标和相关制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和改革,积极应对挑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应该加强对经济全球化特征和影响的了解,以制定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从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较为科学和充分的说明应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

1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各国如今都是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可以改善、完善的空间。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为下面几个特征。

1.1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贸易自由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贸易自由化,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国家利益和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尽管关贸总协定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对贸易自由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和保护,但是直到八十年代这些措施才真正落实。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它将不同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涵盖在了一个体制之下[1],构建了一个适宜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交流,也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1.2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业务全球性发展

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一些跨国公司借助有力的经济发展制度,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使得影响力和活动范围不断蔓延,它在带动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促进了资源、人才和金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能够发挥不同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今,跨国公司已经实现了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经营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借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1.3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公司规模全球性发展

跨国的全球性公司和企业从规模的单元与企业本身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体现出规模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通常,我们认为“富可敌国”这个成语有夸张的意味在其中,但是在今日的跨国规模全球性上,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说法并不夸张。例如,壳牌公司的年销售总额基本与伊朗全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而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沃尔玛在全球的业务中每年收入约为1600亿美元,这甚至远远超越诸多非洲、南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

1.4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变化

在过去,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为了实现贸易交流,只能借助铁路、电报等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因此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十分缓慢。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电话、传真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够通过简便的通讯和信息手段,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顺利的完成生产、贸易等活动。信息和通讯手段的应用不仅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还超越了空间距离,能够及时传送给人们新鲜的市场变化信息,有利于决策者改变自己的生产要求和价格定位,这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1.5 经济全球化体现于跨国企业巨头的垄断和全球性质机构的主导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巨头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模效益等优势对全球各个市场进行带有优势的占领统治,除此之外,这现象背后的受益者也同样包括全球性金融机构,他们遍布全球的资本控制致使垄断现象愈演愈烈。这使得他们控制了世界上大约80%的各类专利与高精尖技术,大约60%的世界贸易,大约70%的国际直接、间接投资,和30%的国际技术转移。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和爱克森石油公司都是典型代表。[2]

2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在局限在某一个空间内,它需要不断开放,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他国企业提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设计、生产、销售、贸易和金融的国际化,这就需要我国不断改变经济体制,以适应国家管理和其他合作对象提出的要求,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这对其他领域和行业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也希望借此机会快速的加大力度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等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以2016年为例,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包括政府职能转变、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十大领域50项重点改革任务。会议强调,要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有利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的体制创新,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引外资。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资源占有量和人才竞争力上看,我国有着十分明显的发展优势。经济全球化下,国家之间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国家为了实现更高的水平的发展,不得不借助我国的资源进行生产,使得我国外资内投和内资外投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环境下,我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和资本,不断创新本国的企业的发展形态,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好的引进和走出,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外资依存度从1985年的1.55%,自1995年起维持在在20%左右。另据数据显示,到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8.77亿美元,这非常好的解决了我国早期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③推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上个世纪开始,很多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核心的调整,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参考经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大中小企业都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但是整体水平欠佳,尚存在较多的改革空间。经济全球化下,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以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资本[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的改革和应用。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

2.2 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推行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当然,经济全球化并不全是积极的影响,它还会对弱势产业和民族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今,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掌握着较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它能够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继续“压榨”发展中国家。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结构相对还比较脆弱,因此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导致经济持续波动。

②推行经济全球化加速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经济全球化虽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但是它默认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承受污染和危机的主要场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只能通过“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将一些污染性的工厂开设在了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加重,环境和生态条件不断恶化,这不仅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现阶段极其重视此类问题。以污染形势较为严峻的河南为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6月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座谈会,将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加强环境资源审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并且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

3 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以消耗资源和人力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实现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4]。我国大中小企业应该立足于实际,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同时,大力扶持民营产业和民族产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制定有利的发展政策,帮助民营和民族产业实现转型[5]。长期以来,受市场变化速度的影响,我国民营资本的累积过程十分缓慢,民营产业受到的发展限制很多,因此,为了改变以上情况,我国应该重新制定经济发展体制,加强对生产要素的保护和建设。另外,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建立廉洁高效、服务人民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条件。

3.2 主动迎战、积极参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当前的被动地位,主动接受挑战,通过制定积极的发展策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形态。任何企业、行业,都不能忽视了市场变化的作用,都应该通过创新管理和生产制度,减少冲击和压力,避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吞没[6]。我国应在改变自身的同时,认真研读全球性贸易规则,根据这些制度和内容修改自身的发展目标,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如果只是一味地躲避和被动接受,只会被世界经济所抛弃,无法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目标。以联想的发展为例,在国内最初的发展情况,联想与海尔的模式非常类似,虽然在国内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但联想的发展仍旧难以走向国际,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联想的发展被传统模式禁锢,如果不能改变这种模式,最终势必会走向灭亡。因此,联想也在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在国外,联想收购了IBM手提电脑业务,由此在国际上一举成名,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另外,丰源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也并非一帆风顺,最终丰源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可口可乐的长期供应商,实现与可口可乐的共赢,从而打出了世界知名度。由此可见,要想发展,主动迎战、积极参与才是中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之道。

3.3 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态,克服不利影响,需要从提高综合国力入手,在发展政治和军事的同时,还要注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7]。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创新产业结构等手段,改善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提供物质基础。从当期的情况来看,我国应该尽量服从大局,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8],促进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避免冲突,营造大国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应不断调节产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的方式,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实现经济安全[9]。另外,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支柱型产业等方面,应掌握足够的主动权。

3.4 建立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

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的4年间,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余额年均增长是32.7%,比同期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快了17.6%。同业往来的负债余额年均增长24.4%,比同期存款余额年均增长快了10%。截至2016年,同业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整合有效资源,增加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和金融风险的防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过去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来看,我国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安全性和稳定性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制定一个以国家调控为主的抗风险金融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或者其他挑战。首先,国家应该立足于实际,建立以计划调控为主的银行监管系统[10],及时而有效的传递市场和货币政策信息,以帮助其他企业掌握经济政策的变化形式,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市场,注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防止金融危机和其他风险的无序蔓延。最后,应该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人才的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开发更多的金融管理工具,提高金融行业的决策和经营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降低金融风险和成本投入量[11]。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这样一方面为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因此,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应该积极转变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克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姿态面对挑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研究[J].商,2013(13):190.

[2]李光.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评论,2001(6):121-123.

[3]胡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J].经济视角(下),2011(05):100-102.

[4]赵龙跃.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管理的战略思考――评《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的主导学术理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02):127-135.

[5]陈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180-184.

[6]李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9):165-166,169.

[7]蓝海林,皮圣雷.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分割性双重条件下中国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1(08):1107-1114.

[8]魏崇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2):5-6.

[9]李文杰.论经济全球化之下的国家经济原则[J].学理论,2011(35):107-108.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3篇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

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 glorieuses”, 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平与效率(equity and efficiency)孰为先的问题。“大陆模式”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而“盎格鲁模式”则更多地看重市场效率。

意大利学者tito boeri、比利时学者andré sapir、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martin wolf等西方学者对“大陆模式”又进行了具体细分,即“大陆模式”包括“日耳曼模式”(nordic)、“莱茵河流域模式”(rhineland)和“地中海模式”(mediterranean)[1] [2] [3]。如果加上上述的“盎格鲁模式”,欧盟经济则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2004年欧盟东扩后,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来看,欧盟25国疆域面积为397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欧盟拥有4.5亿人口,列世界第3位,占世界总人口的7%。

与此同时,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173亿美元,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8年实现中欧领导人2003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累计最大技术供应方地位,同时还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欧盟25国经济划分为5种经济模式,即西欧模式、南欧模式、英爱模式、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

第一种欧盟经济模式:“西欧模式”。“西欧模式”成员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共5个欧盟成员。

第二种欧盟经济模式:“南欧模式”。“南欧模式” 成员包括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个欧盟成员。

第三种欧盟经济模式:“英爱模式”。“英爱模式” 成员包括英国和爱尔兰,共2个欧盟成员。

第四种欧盟经济模式:“北欧模式”。“北欧模式”成员包括瑞典、丹麦、芬兰和荷兰,共4个欧盟成员。

第五种欧盟经济模式:“东欧模式”。“东欧模式” 成员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共8个欧盟成员。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第一,该国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相似。

第二,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相近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一是基本延续“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的划分方法,同时在“地中海模式”中添入了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新成员。二是将8个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与前4种经济模式并列。三是为了便于认知,按地域方位,重新对5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更名。

第四,关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分类考虑。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成员中,塞浦路斯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世界银行已将塞浦路斯确定为发达国家。马耳他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且1964年12月已经加入了英联邦。2003年3月8日,马耳他就加入欧盟全民公投时,同意率仅为54%,远低于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从地理位置看,塞浦路斯比邻希腊,马耳他靠近意大利。因此,将这两个新成员列入“南欧模式”。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区别并不很严格。不过,本文认为,欧盟经济原本就不是国别经济,欧盟成员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各异,动用经济政策的权限有所不同,欧元区成员和区外成员的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相差较大。因此,欧盟经济模式类型上的区别相当可以说明问题。

三、欧盟五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与比较分析

总的来说,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点各有千秋[4]。

第一,“北欧模式”在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有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强大的工会带来工资方面的高度平等。

第二,“英爱模式”提供相当优厚的社会补助,现金补贴主要给予工作年龄的人,这些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工会势力单薄,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

第三,“西欧模式”依靠社会保险来救助失业者和提供养老金。这些国家的就业保护较强。工会很强大,并在扩大集体议价结果的问题上享有法律保护。

第四,“南欧模式”注重对老年人养老金的公共支出。严格立法保护就业并减少就业,对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减少求职者人数。

第五,“东欧模式”注重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转型,从竞争政策到食品安全都进行了彻底变革,试图完全“擦除”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痕迹,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具体来看,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征还可以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就业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等不同方面进行考察。

1.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表现是一种经济模式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汇总了1997年至2005年欧盟25国历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并且按照本文的分类对25个欧盟成员归总到了5种经济模式组别

从表1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东欧模式的经济增长最快,2005年达到3.0%至7.8%,如果按照此增速,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东欧模式的生活水平可赶上欧盟的平均水准。其次为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其中瑞典经济增长尤为引人注目。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占欧盟经济总量的67%,但经济增长总体表现最为糟糕。

2.通货膨胀率。高增长、低通胀是一种公认的理想经济模式。从表2我们感觉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通货膨胀水平差异较大。东欧模式维持了经济高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多数国家的物价压力,如2004年斯洛伐克的通胀率达到了7.5%,匈牙利也达到了6.8%。南欧模式的通胀压力虽然低于东欧模式,但作为欧元区成员,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物价水平均超出了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2%标准,其中西班牙和希腊的物价分别达到了3.1%和3%。西欧模式的物价水平保持在适度水平上,但卢森堡的通胀率超过了3%。相反,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目标。

3.劳动生产率。本文收集了欧盟统计局1993至2003年欧盟25国的小时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详见表3)。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据全欧商业组织eurochambres的研究报告,自1994年起美国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了欧盟。即使欧盟劳动生产率年增速超出美国0.5个百分点,那么欧盟还要经过50年的努力才能赶上美国,这是欧美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3的数据以欧盟原15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00依据,西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除奥地利外,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超过平均水平,而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则均低于欧盟原15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为94.3,英国财政部发言人认为,1997年以来英国的生产率一直在提高。但经合组织强调,英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处于15年来的历史低点,与德国和法国等主要欧盟成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生产率赤字”。

4.就业增长率。欧盟国家普遍重视本国的就业和消除相对贫困状况。南欧模式倾向于高水平就业保护,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着重于失业福利的高覆盖,西欧模式和东欧模式则在就业保护和失业福利方面折衷(详见表4)。

从就业状况看,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相对理想一些,而西欧模式、东欧模式与南欧模式相对差一些。从缩小贫富差距看,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表现较好,而南欧模式、东欧模式与英爱模式较差。有学者指出,英爱模式之所以在脱贫方面表现不佳,主要不是由于缺少财政再分配,而是由于社会底层的教育水准较低。北欧模式在就业和脱贫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而南欧模式在两方面都做得不好。英爱模式在就业方面做得不错,但在脱贫上做得不好,而西欧模式刚好与之相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英爱模式与北欧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率较高,而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较为公平。

5.政府支出水平。各种经济模式都离不开政府发挥作用。经历许多灾难后,二战后欧盟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欧盟人共享由国家组织的社会福利,这项社会福利超过了全球标准。衡量一国社会福利一个重要指标是政府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5的数据揭示了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政府支出状况。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最高,西欧模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也高于英爱模式,东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参差不齐,如匈牙利的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立陶宛的政府支出水平仅为33.2%。

北欧模式的社会福利远远高于欧盟的一般水平,这些国家有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享受国家资助的高标准福利,其经济成功也是毫无疑问的。相反,英爱模式中的爱尔兰的社会福利仅为33.7%,自由主义占据了上风。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居其间,而东欧模式也通过逐年降低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向英爱模式靠拢。

四、欧盟五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向分析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印象,欧盟并不存在媒体所谓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及其模式改革问题。欧盟经济近10年来增速低于美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相差悬殊,国际政治舞台的渗透力也大为削减。欧盟领导人峰会讨论对欧盟经济进行改革,确实是势在必行。部分欧盟人也开始认同欧洲社会模式正在破产,甚至出现“野蛮”的英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降压倒“文明”的欧盟社会人文市场经济的论调。

从巴黎到柏林,从华沙到罗马,不少欧盟成员国政府对改革欧盟经济社会模式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但与此相伴随的确是公众的敌意,欧盟宪法条约在欧盟的创始国之一 —— 法国和荷兰被否决,法国就业改革导致大规模的公众抗议,欧盟成员之间跨国并购的“经济爱国主义”等等。

既然欧盟经济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么本文分析的欧盟5种经济模式将何去何从呢?

目前,西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欧盟的45%,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前进的两只轮子地位不容置疑;南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22%,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欧盟的重要成员;英爱模式的经济总量占17%,英国是非欧元区的最大成员;北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11%,是欧盟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倡导者;东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5%,但劳工成本的优势,使之尽享入盟的大市场。

所以,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的重要性相当大,它们的经济总量在欧盟25国中占到2/3以上,在欧元区则占到90%。如果欧盟经济希望起色,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就应该要么更加“北欧模式”化,要么更加“英爱模式”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产业分工国际化和产业外包化日趋明显、旧的工作岗位和传统做法日趋过时的时代,严格的就业保护尤其不合适。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变革的核心应是去除明确的就业保护。其趋向是提高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的就业能力而不是保护就业,同时针对失业的短期冲击提供保护。

但问题是,欧盟5种经济模式为并行的,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是完美无缺的。而且西欧模式、南欧模式与英爱模式存在着长期的理念冲突,西欧模式、南欧模式与北欧模式的理念虽然接近,但是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不是完全一样的。经济模式选择之争反映在不同层面。这些年,欧盟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反映了欧盟多种经济模式的碰撞。

首先,原欧盟15国对加入其劳动力市场的东欧成员务工人员越来越不友善,欧盟至今取得的最大成就,即实现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单一市场,正遭受严峻的威胁。英国推行改革,实行减少国家干预、低税收低福利、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西欧和南欧公民担心欧盟过于强调自由市场经济,使他们丢失饭碗和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其次,欧盟宪法危机虽然没有改变欧盟现存的运转体系,欧盟仍可以继续现存的“游戏规则”运作,但由15国扩大到25国后,原来的协商一致原则会阻碍欧盟决策程序及其有效性。政治融合与经济融合步调不一致,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

第三,在政府领导人层面也经常能看到欧盟多种经济模式的争执。如英国财长布朗认为,欧盟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减少欧盟对企业和商业的过度干预,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公正、灵活的市场策略,才能刺激经济活力,适应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而德国社民党领导人则公开表示,英爱模式的企业家像蝗虫一样,吃完一个欧盟成员企业又跑到另一个成员企业,导致大批欧盟工人失业,拿取利润后最后飞走,完全不讲任何社会责任。

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趋向之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但本文认为,片面追求社会公平、经济效率低下的经济模式可能也是难以持久的。想通过改革激发竞争活力,同时又不改变福利国家体制,这的确是两难挑战。欧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决策使不上力,因为福利国家的框架和劳动力市场法规仍主要掌握在成员国家层面。单纯抵制变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没有出路的。让欧盟5种经济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可能很难,但不这么做欧盟经济前景或许更加黯淡。

五、结论和启示

虽然欧盟经济有巨大的活力,但欧盟经济增长步伐相对放慢是不争的事实。东欧政局变动后,欧盟抓住机遇促进一体化,从签署《马约》到启动统一货币欧元,力图实现资本、商品、服务和人员的四大自由流通,再到2004年实现东扩,欧盟一体化进程步伐之快以至于欧盟政治家的理想主义与普通公众的现实利益相差太远,低收入和高收入成员间的鸿沟日益增大,引发公众忧虑。可以预料,欧盟经济模式之争还会在欧盟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峰会等场合出现。

本文的分析已经说明,欧盟并不存在单一的社会模式。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但研究欧盟经济的思路一定不能等同于研究美国和日本经济,因为欧盟有两个层面的经济政策在交织作用,单一大市场和欧元的稳定离不开欧盟各个成员的支持和欧盟领导人的协调,而欧盟经济的业绩好坏又是建立在各个欧盟成员国别经济基础上的。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社会正义与市场配置、政府导向与企业积累等这三对关系彰显了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欧盟成员既有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有经济发展的滞胀时段。从长期的角度看,一种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一种经济模式需要因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欧盟不少成员人口出生率极低,人口老龄化,国家社会福利负担越来越重,劳动力昂贵,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经济增长表现差异还是存在的,其对华贸易取向和贸易政策存在较大的差异。善于深度分析欧盟经济的特点和走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中欧经贸工作。

[参考文献]

[1]tito boeri .let social policy models compete and europe will win[j].in celebration of the schumpeter program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2,april 11-12.

[2]andré sapir.globalis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uropean social models. [j].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2006, vol. 44, issue 2, pp. 369-390.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4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征;趋势

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要求必须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兴起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这些战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它根据区域内的自然特征、经济联系、商品流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经济联合体。每一个经济区域都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也由此造成了这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布局上的巨大差异。所有这些经济区域共同组成了国民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源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产生的。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强化区域间的依赖城区,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的良好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平稳协调发展的过程。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全国各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总体较高的状态。在2013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超过0.9的省区有23个,占到我国省区总数的74.2%,大于0.7的也占到了9.7%,只有少数省区,如广西等的协调发展水平小于0.2,这部分省区只占到全国省区总数的3.2%。第二,自进入21世纪以来,有25个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尤以山东、河北、新疆、等九个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升最为明显。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水平下降的省区,其中广西的下降幅度最大。第三,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水平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当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危机时,我国个省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程度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在经济回暖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程度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明显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积极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的工作,以保证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上有着巨大的地理环境差异。而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等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比较来说,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相对较弱。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差异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长期发展的眼光。面对可能会继续扩大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做好科学的调整。

4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打破我国行政区划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的重要途径。而健全的市场机制会促进区域实现产业的转移。首先,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这就需要区域间加强区域经济的协作、技术和人才的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共同发展发展的格局。其次,健全区域互助机制。这就需要相对发达的东部加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和社会捐助等扶持。最后,健全社会扶持机制。这就需要国家根据公共服务的平等化原则,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投入量以及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植力度。要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实现东部地区自主能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带动中西部的地区的发展。

4.2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的主体功能,并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合理开发区域的空间。各个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开发区域时,应当合理安排区域的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并要与未来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布局等结合起来,以形成区域空间开发哦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要对主体功能的定位调整进行科学的评估,真正将区域空间的开发推上规范的开发轨道。此外,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设形成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区。第二,优化区域的发展方向。根据区域的特点,东部地区应当积极发展商业、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中部地区则应当以发展工业为主,西部地区分散的城市群体,则应当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4.3 发挥地区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发挥自身的优势,建立自身的特色经济,对于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资源优势,要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国家应当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中西部本地区域政府应当建立自己的发展眼光,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另外,还应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成功转型,这不仅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思创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5-26

[2]李传芳.关于却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2,(21):73-74

[3]魏红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0,(8):40-41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 阶段特征 可持续发展 方法策略

我国是人口大国,由于地域人口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出现严重的经济主体模式发展进度参差不齐。南北地区经济发展进步的长期失衡现象,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从而动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更好的保障经济安全运营态势,对“中国奇迹”之称进行有效维持以及巩固。针对近几年世界经济风暴的冲击,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面临着随之带来的各种个体矛盾。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方法策略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态势的健康稳定。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概述

(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分析

我国工业化的腾飞时期是经济发展的格局的迅速兴起阶段,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态势发展面向良好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整体结构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上升,经济收支方式传统固定。经济增长波动周期和上升趋势不具稳定性的特征明显,必须及时解决矛盾体的集中问题所在,杜绝发展过程中频繁出现状况的严重积累现象。由于我国经济市场运营趋势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发展特征越加明显。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严重失调,发展结构的跟不上市场需求。除此之外,经济衰退、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问题严重等现象导致经济发展不景气。因此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先进生产力和技术做支撑,带动收支效益的增长。

(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的集中表现

由于新经济体系的直接推动作用,进而致使资金的投入与企业的效益出现比例失调现象。企业注重对新技术和项目的研发工作,忽视资金的注入所追寻的可行性原则。面对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效益却呈现下滑趋势的现象,出现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问题,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程度牵制着经济的平稳发展状态。对农业投入资金国语匮乏的同时,出现靠自然条件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我国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伴随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象发生,农村现有的生产体质不能满足现代化声场规模的运营。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策略探究

(一)进行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模式转变

地方政府对自治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在财政支持、税收机制、投资考虑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正确的方向引导,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收益项目投资时,注重对市场生态化的经济发展环境的构建。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对不合理的市场经济发展结构进行有效改善。注重对工业产业、农业产业、等新兴产业的信息化普及,完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发展方式并存的经济发展体系,注重公有制与私有制企业模式的平衡发展。尽可能的在经济发展资源的实施效果上统一协调,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经济发展方面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制定合理的经济规划方案,把城市经济规划方案和国家经济规划目标结合在一起。以城市经济规划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特色和优势,结合区域建设战略方法,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经济规划的整个过程中,要不断借助外部的客观因素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所有的外部资源条件进行有利开发,减少在发展过程中模式构建出现差错的可能性。经济的可持续额发展才能顺利而有效的进行。注重经济发展方面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不断学习和借鉴中进行资源整合工作。除此之外,注重经济发展建设的人才运用,鼓励更多的经济运营专家对国情现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对诸多经济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研究。组建强大的专家后备团队,对经济发展战略方法进行实践上的建议和指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不断地进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攻破。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环境,对经济结构和机制的战略部署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准确的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及其表现态势,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必要性,进行方法策略的有效研究探索,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平稳发展做出战略部署。

参考文献:

[1]王克敏.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6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特征;困境;对策;广东东莞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必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又将面临一次生存发展的命运抉择 。

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大部分的集体经济组织放弃了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然而,在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以及许多城市的郊区农村,一部分集体经济仍然坚持保留着集体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所谓“苏南模式”“顺德模式”“龙岗模式”“东莞模式”都曾在全国辉煌夺目。广东省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2008年东莞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量为1 134亿元,占了广东全省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4成。也是目前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最多的地区(全国农村集体集体资产约15 000亿元)。但是金融危机后,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统一生产经营的经济模式究竟发展前景如何?能不能坚持走下去?笔者以东莞为例,对统一生产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1农村集体经济的特征

目前我国在沿海地区和城市效区的一些像东莞一样的农村,由于所在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比较快,农村集体经济在产权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结构上都有着不同于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1]。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坚持了集体统一生产经营和分配,坚持了走集体经济的道路。这种集体经济的模式促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东莞农村在改革开放中繁荣富裕起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不同于“公社化”时期、也不同于其他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成就了东莞农村经济的辉煌,也正是这些特点衍生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矛盾。

1.1生产经营上的特点

我国农村集体由于占有着土地资源,因此发展土地和物业出租成为了一些集体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基本上都是以物业出租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资或民营企业进入到东莞农村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集体则以集体的土地建设厂房和商业铺位出租,从而逐渐形成了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出租物业的经营模式。2007年东莞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总收入140亿元,其中物业出租收入86.4亿元,占61.7%,还有10.3亿元的管理费和6.4亿元的结汇收入,共占15.1%,这两部分收入也是由厂房和土地出租而带来的收入,实际上东莞农集体经济75%以上的收入是依赖物业出租。

1.2产权制度的特点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了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的产权改革,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把经营使用权和收益权给了农民,而集体经济的意义只保留在形式上的土地所有权和一部分用于集体公共产品的提留。东莞的集体经济却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产权改革道路。东莞产权制度改革的特点是:一是资产集体所有,统一生产经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力,将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统一进行开发,建厂房商铺等物业,由集体统一出租经营。集体将土地的经营、收益、处置权重新集中到集体手中,而农民只有收益享有权。但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已不是过去的农业生产,而是土地、厂房和商铺等到物业资产的经营。二是建立股份合作制。2004年东莞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进行了一次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建立了村一级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和村民小组的股份经济社,以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取代村委会成为集体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三是资产量化,股权平均分配到个人。将集体的资产量化,分别建立集体股权和个人股权。个人股权按照合作社人数,平均分配,实行每人一股的平均股权制。四是产权固化。股民的个人股权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制度,个人股权也不能转让、流动,实行了固化封闭式的产权制度。

1.3 组织管理结构的特点

在我国农村组织管理上基本上采取了“二合一”和“三合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采取了行政领导和经济联社领导合一的方式,即村委会主任兼股份合作社董事长,实行的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领导体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挂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使用。近年来有所变化,有些村党支部书记不再兼董事长和村委会主任。

1.4劳动生产方式的特点

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内的村民生产劳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劳资分离。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主要是物业出租,需要参与管理的人数很少,除少部分人参与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外,大多数的股民不参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生产,就是说股份经济合作社内的的合作并不像过去的生产队,既是生产资料和资产的合作,又是劳动合作关系,大多数的村民脱离了经济合作社的劳动,劳动就业主要是个人自己解决。

2农村集体经济困境的理论分析

近十几年来统一生产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呈衰退的趋势,以乡镇企业闻名全国的江苏“苏南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集体企业改革中,集体经济的乡镇企业大多易手私人,广东顺德的集体乡镇企业也在“亮女先嫁”的改革声中基本上消失。金融危机发生后,农村集体经济遭遇更为严重的冲击,经济收入大幅下降,相当一部分集体经济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目前如东莞这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许多羁绊和束缚,如:生产方式单一化、固定封闭的股权结构、经营决策中的效率、农村公共服务责任等问题。理论和实践上碰到的许多困惑和疑虑,应从理论上深入认真的研究,得出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减少盲目性,以指导实践的发展。

2.1生产经营方式

首先,应客观地看到,东莞市这种集体经济单一经营方式的形成是客观的历史环境造成的,改革开放初期,迅猛而来的外资企业需要大量的厂房和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利用这种土地资源优势建设厂房、商铺出租,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投资少、风险小、管理简便、见效快,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基本上依靠这种方式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农民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实践证明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当时选择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是正确的。然而,集体经济这种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本身就带有它天然的缺陷:一是收入单一。厂房商铺等物业收入成了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有一句名言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单一的经营方式恰好应证了这句话,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大幅度下降,单一的经营方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物业收入的升值空间小。东莞的厂房租金30年前8~10元/m2,而30年来所有的物价都升了许多倍后,厂房的租金不升反下降至8元/m2以下。三是自主性差。集体经济掌握的是厂房土地,而生产企业都是外资和民营个人的,生产经营的主体不在自己手上,就不能把握经济的主动权。

金融危机发生后,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陷入了困境。分析起来原因在于:一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加工制造业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进口商品的减少而下降,而寄生于加工制造业的厂房出租也走到了尽头,以厂房出租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农村集体经营方式也就陷入了困境。二是国家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制约。东莞经过一段快速工业化发展后,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后,对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被限制;而城市也逐步走上园区集中发展的道路,农村集体经济小规模分散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用地指标严格控制,使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小。四是东莞农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已经不多,面临着资源瓶颈。东莞以物业收入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近几年来增长不断下滑,已经预示着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生长力已经衰减。

2.2集体产权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近十几年来建立了一些类似东莞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围绕农村的股分经济合作制度的产权问题,出现了几个难题,如:如何看待平均分配的股权模式?如何看待股份产权的固定化、封闭式问题?

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有着它积极进步的意义,一是社员享有了收益分配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集体经济产权对于社员主体的虚置和集体经济与社员利益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的关注程度。二是一人一票的决策权的配置,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体现。三是农村干部的权力受到了制度的约束和民意的监督,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感,较好地克服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抑制了铺张浪费,保障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然而,从这种股份合作制的本质来看,它是建立在一种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集体股份合作社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土地,然后是依赖土地建设的厂房等物业。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共有,那么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社员个人都平等的享有,股份合作社的股权设置理所当然是按人平均,每人一股。所有权决定分配权,集体的收入分配按照平等的股权来平均分配,也就是顺乎逻辑的事了。平均股权和平均分配的产权制度对于一个以土地为经济基础的合作组织来看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它本质上没有脱离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巢臼。过去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在这种制度下能顺利的走过来,集体经济能够很好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土地资源的丰厚地租红利,以及它主要是出租、收租式的比较简单的管理方式,平均主义的产权制度还能适应这种经济方式的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是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复杂的生产经营管理,这种平均主义的产权制度就显得软弱无力。其原因一是平均主义的产权制度是没有效率的。公平和效率是天生的一对悖论,股份合作社无论男女老幼、贡献大小,股权和收入一律平均分配。这种产权制度在实现公平的同时也牺牲了效率,调动不了个人的积极性,形不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就难以形成集体经济组织的高效率。二是股份合作社按每人一票的方式来决策,降低了经济组织的经营效率。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使公司董事会在日常经营中有决策权,而东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凡重大决策必须要通过全体股民投票,董事会成员也是一人一票,无法通过董事会的风险承担机制和灵活的随机决策来提高经济组织的决策效率。因此,也造成了东莞集体经济基本上是保守型、物业出租型的经营方式,除了个别村外,绝大多数村都无法直接经营企业和多元化经营,平均股权的弊端显露无遗。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生不增,死不减”的不能转让,不许流动的固定封闭的产权制度,其初衷是想保护原村民的利益不受到侵蚀,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守的保护手段是否能有效呢?固化封闭的产权制度是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其后果是资源不能通过流动整合发挥其最大效率。资源要在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不断的重新整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比如合作社的一成员,有一更好的投资项目,如果能将本人在股份合作社的股份转让转化为资金,而将资金投入到自己创业的项目,就能使自己的这一份股份资本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同样,外部的资本如果能进入,为股份合作社带来新的项目、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可以给股份经济合作社带来新的活力。由于东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固化封闭的产权制度使得集体经济缺乏活力,在生产经营上无法突破单一的物业出租模式,生产经营上闯不出一条新路子来[2]。

东莞这样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从上面对它的产权和分配方式、管理方式的分析来看,它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它不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合作制作为一种比较保守和稳定的体制在一些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从经济日趋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大潮流下,不走向现代化的企业体制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从东莞集体股份经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也看到了这种体制日渐颓势的迹象。1989—1998年的10年间,集体经济纯收入年均增长27.5%,1999—2003年的5年间,增速降为8.3%,2004—2008年的5年间,增速进一步降至3.4%,2009年前三季,同比为-6.0%。截至9月底,收不抵支的经联社将达359个,占全市559个经联社的64.2%。当然,集体经济的发展的境况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产权问题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

2.3政企合一的组织体制

农村股份经济经济合作社的产生,使农村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经济管理组织,而且多数村采取了“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或“三块牌子,两套人马”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实行这种体制的好处是,机构精简,机构人员少,党政企组织之间协调容易,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党政和社会组织可以从经济合作社取得经济资源的支持,党政和社会组织有了资金保障。然而,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发展,原有的组织管理体制却逐渐显得不合时宜了。外来人口的增多使人员构成复杂化,人们的利益多元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机构在小生产的农业经济时代,有着精简、节约、便于协调的优点。而对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却显得不合时宜了。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各个组织的性质、职能不同,如果政企不分,不能各自独立,分工运作,就必然会互相牵扯,互相制约。以行政干预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企业的方法来管理社会,也会造成社会管理公平、自治的原则的丧失。社会管理是追求公平、关爱、和谐,而经济合作社是以追求赢利为目标,不同的职能和目标的组织合在一起,随着管理的幅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互相掣肘的负效应。比如在在收入分配上,村委会作为行政和社会管理组织,想通过分配实现公平平等、济困救难、同享福利、社会和谐的目标,而经济组织却是想通过分配实现奖勤罚懒、激励先进、提高效率的目标。两者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2.4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责任

从东莞农村的公共服务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的公共服务资金主要靠集体经济承担,据东莞2007年提供的资料表明,东莞农村集体用于社会教育、治安、环境卫生等的支出达40亿元,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的51% ,全国其他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的农村集体情况都有类似情况。我国长期以来农村的公共服务由农村自己解决,成了天然合理的原则。今天以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自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后,打破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服务,已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共识,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应该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再从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关系来讲,谁掌握税收和公共财政,谁就应该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村级组织不是政府组织,没有征缴税收的权力,没有能力也不应该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另外,再从东莞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来分析,目前像东莞这些工业化、城市化发达的农村,已经由农业经济转为工业和商业经济,大量的工商企业在村里需要提供大量的治安、环境卫生、文化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对于村集体经济是沉重的负担,以至造成农村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长期不能较好的解决。

3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必然会面临一次实质性的经济调整,发展还比较稚嫩的农村集体经济肯定会遇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走出困境?选择什么样的改革发展路径?先要从理论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问题思考透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方向。东莞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我国集体生产经营的一个样板,既有它的实践意义,也有它的理论研究意义,风阳县小岗村重新回归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的道路,很有启示意义。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全国和东莞都有成功的经验,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应该是继续坚持和探索的方向。但是,像东莞这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农村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目前我国实际上存在着完全不同性质的2种集体经济,一种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另一种就是如东莞这样的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管理体制也不同。对于像东莞这样的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保持原来的农村发展路径还是城乡一体化,或是现代城市化,其方向决定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显然,像东莞这样的农村应该逐步去“农村化”,不应总是按照建设农村的思路来发展。应该朝工业化现代化和现代城市化的方向走,按照这样的方向和思路来思考和选择改革和发展的路径。

3.1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农村集体股份经济产权制度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改革,一是平均主义的股权问题,二是股权的固化封闭问题,三是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可以考虑从破除平均股权结构来改革:可以在保留原有的个人股权不动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集体的股份,出售给个人,可以让村干部和一些能人购买更多的股份,打破平均股权制度。可以让股权通过转让流动起来,股票在流动中自然会打破原来平均分配的股权结构。可以对外吸收一些资金进来,扩大合作的范围。外来资金进来不但带来资金,同时还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新的技术,给企业带来活力。通过股权结构的改变,使企业内形成利益和效率机制,然后建立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机制,改变过去每人一票的分散低效率的决策机制。

3.2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是“单一化”,即有2种意义上的单一,一种是单一的物业出租,一种是单一的工业生产。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证明是不稳定、风险高。改变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经营[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是改出租为经营。过去只是将厂房商铺出租收取租金,今后应该考虑将厂房商铺物业进行经营,参与管理,提供多种服务,增加物业收入的附加值。比如,把商铺物业整合成专业市场,进行经营管理,为市场提供各种服务,如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中介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通过开拓多种服务来扩大经济收入来源。二是开展合作经营。农村集体经济过去也曾尝试过自己办企业,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效果不好。现在可以尝试与人合作经营,通过参股,与比较有发展实力的企业合作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中介和监督机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给企业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东莞的农村经济工业发展很快,而相对服务业发展滞后,通过发展服务业来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为工业服务的物流运输、商务会展、技术服务、商品检测等服务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过去的旧厂房进行改造,来发展服务业。

3.3改革组织管理体制

在农村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三快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了,改革的思路应该是逐步向现代城市的管理体制过渡。实行政企分离,党支部、社区、股份公司各自独立,各尽其责。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改革应该根据各个地方、各个村不同的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从东莞农村的情况来看,各个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很大,不可能一刀切,只采用1种模式,至少应该有3种模式可选择:一是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可以选择向现代股份公司制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股份公司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做大做强。二是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但是实力还不是很雄厚,向现代股份企业制度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可以考虑保持原有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度。三是集体经济非常弱小,甚至于集体经济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集体经济无发展前景,这种集体经济也可以采取“休克疗法”,取消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管理,为他们解决基本的社会保障,使他们尽快转变为市民,融入城市,避免这类农村被“边缘化”[4]。

3.4改革公共服务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像东莞这种类型的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化,那么理所当然,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应该逐步转移给政府。问题是政府财政可能会负担加重,一时难以承受。可以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配套改革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问题。农村集体经济既然是一个经济组织,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就应该承担纳税义务,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征税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问题。如果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朝现代股份公司改革,按照企业的性质纳税,那么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其财政负担也就减轻了。

4参考文献

[1] 祝俊峰.把东莞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 陈荣平.跃进大未来——东莞发展模式转型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7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最新经济特征;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必须科学准确把握、灵活审慎应对。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扩散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依存度较低,因此危机的影响来得较慢。但从新疆伊犁州(直属八县两市简称伊犁州)和吉林省白城市两地情况分析可看出,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不够牢固,经济抗风险能力还很脆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征。

(一)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扩张阶段,但增长的强劲势头开始放缓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了连续快速增长。如,新疆伊犁州2005年生产总值增长13.3%,2006年生产总值增长13.8%。但从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年初看,国际金融危机对伊犁州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2009年1月,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8亿元,同比下降19.7%,地方财政收入24 553万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48.3个百分点,比2008年末减少26.7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1.64亿元,同比增长0.6%。工业、建筑业贷款分别下降42%和12.9%,三大经济指标的回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伊犁州经济的影响。(数据来源:2009年伊犁州统计信息)白城市2005—2008年GDP年均增幅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40%以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幅20%以上。这种情况表明,白城经济已进入加速扩张时期。但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对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逐步显现甚至加深。

(二)工业化进入中期初始阶段,但企业运行出现困难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的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伊犁州目前工业化水平开始进入中级阶段,且工业化进程呈明显加快特征。2008年伊犁州人均生产总值达11469元,比2007年增长11.9%,经济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07年放缓,由2007年增长26.8%,逐步放缓到25.2%。而2009年1月重点工业生产情况也自2005年高速增长后首次出现了下降。(数据来源:伊犁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以来,吉林省白城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4%,2007年高达41.4%。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前5个月发展速度呈逐月上升态势,从6月份开始出现下滑,到2008年底,完成工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长20%,比2007年增速下降6.2个百分点。影响最重的是汽车配件产业,到2008年10月末,全市汽车配套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仅增长7.7%,低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27.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白城市2005—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此外,冶金、造纸、纺织、服装等生产企业也出现停产半停产问题。

(三)对外开放水平进入全面提升阶段,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难度加大

伊犁州2008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312个。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伊犁,入驻的重要企业达147家,是项目开工最多、力度最大、投资最多的一年。(数据来源:伊犁州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年末以来,伊犁州招商引资工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吉林省白城市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2008年,全市引进域外资金200亿元,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06个,总投资1248亿元,完成投资206亿元。已有3个世界500强、12个国内500强企业到白城投资。(数据来源:白城市2005~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在建项目后续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投资方的融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直接影响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有的甚至会暂时搁浅。二是外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势头减弱。

(四)特色资源进入加速开发利用转化阶段,但产业升级困难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利用转化进入鼎盛时期,但由于产业升级困难,很难实现优势资源的转换。近年来,伊犁州紧紧依托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工业开始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化。2005年以来,伊犁州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整合步伐,优化资源配置,传统产业快速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产业升级更加困难。吉林省白城市主要开发项目有农副产品深加工、煤炭资源开发、风能开发、土地资源开发整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到去年上半年,资源开发利用转化形势较好,累计总投资达241.4亿元。但这些项目大多处在建设过程之中,还没有实现投产达产。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这一背景下,白城市能源、农产品加工这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刚刚起步就遇到困难,特别是刚刚启动生产的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还没有开始实施,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五)劳务经济进入稳定成熟阶段,但农民工返乡问题比较突出

2008年伊犁州农民外出务工人数43.79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加10.16万人次,增长30.2%,劳务创收13.7亿元。(伊犁州2008年农业统计年报)国际金融危机也给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末因合同到期不再续签而返回的劳动力比2007年明显增加。吉林省白城市自2008年10月份后,外出的农民工出现了返乡潮。这次返乡农民工呈现出三多的特点,即省外返乡的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多、年龄偏大缺乏技能的多。目前,全市返乡的农民工有7 630人,占省外返乡总人数的22.2%。

(六)外贸进出口进入迅猛增长阶段,但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

进入2003年后,伊犁州进出口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国际金融危机对该州商品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口企业经营成本增大,出口利润不断受到挤压,出口动力明显下降。二是出口加工企业生产量减少,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制约工业经济增长。三是产品出口市场价格下降。近年来,吉林省白城市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外贸进出口呈现迅猛增长势头。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白城市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全市去年第四季度工业制成品扣除美元贬值及国内通胀因素,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于零。

二、欠发达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金融风暴,如何正确认识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欠发达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把优化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成长性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转型升级潜力的优势产业和有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上,放在鼓励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引进先进设备、扩大内销、节能减排上。今后应重点抓好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这两大新兴支柱产业,依托资源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工业园区新建企业。通过扶优扶强、扶大扶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产业升级。

(二)着力推进招商引资

要围绕本地资源优势,从市场需求、融资渠道、经济效益等方面,精心论证、包装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真正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集中时间外出招商,以招商洽谈会的形式广泛宣传、广泛推介、广泛联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上的主体作用。当前,要紧紧抓住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调整结构的历史机遇,精心筛选,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项目争取的核心就是“选得准、会争取、能干好”。“选得准”就是要学会找项目,学会从政策文件中、从横向比较中、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和经济需求程度中找个性化的项目。“会争取”就是要有挤、钻、恒、抢的精神,与有关部门联手,安排专人紧盯有望项目,并且善于应变。“能干好”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用精品工程为今后争取项目奠定基础。

(三)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首先,加强硬环境建设。要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提升欠发达地区“硬件”建设的档次和水平。目前要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机场建设项目、铁路建设项目、引水工程建设项目等,以此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其次,加强“软环境”建设。要从党风、政风、民风和人文风气人手,从建设服务型机关、服务型社会人手,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全方位营造一个创业的良好社会风貌。要把领导干部抓优化环境作为政绩来考核,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力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精简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时效。要大胆宽容创业的失误者,倡导一种在干事中积累经验、在干事中完善政策的风气,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永不满足、跨越发展”的思想,形成“人人都是发展主体,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招商代办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以长效机制保障环境优化。最后,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内容。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要抓好林业生态产业工程、引水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再造欠发达地区水肥草美、物茂林丰的秀美景象。

经济发展的特征第8篇

【关键词】经济预测 时间序列 统计分析 前移回归分析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开始,经济增长潜力呈逐渐加快的趋向。总结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律,对正确认识未来的经济运行变化,使经济尽快进入新一轮的平稳发展周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分析1986—2008年资料较齐全的10项经济指标,找出了一些统计特征,并进行2009—2010年的预测。

一、原始数据及其新型直观展示图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计算出事物的特征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经济事物是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相结合的结果,它的发展基于时间顺序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发展往往是基于多项综合属性相互影响的,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山西省统计年鉴(2008)》、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经济信息网,将原始数据整理成表1,这实际上是时间序列多元数据。

由表1可看出山西省的经济指标、数量都比较多,现使用近年新创的一种表格型数据直观图展示信息。相对于表1,可以把每个数据在每个格子内换成椭圆,数据大小即椭圆大小,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0项指标中,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规则波动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向下减小外,其余指标全部呈宝塔形串珠排列,表示逐年的递增。

从每个串珠的上下变化速度看,各项指标还是比较协调的,但各个指标(或各项事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货物周转量早期增大速度最快,表明货物的流通走在各项事业的前列。接下来递增较快的是旅客周转量,它表明了国民经济的人气,山西省第一产业虽然起步较早,90年代末期略有回调,总的发展较快,但受耕地面积限制今后发展速度受到制约。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消费品销售总额和人均GDP四项指标经历了相似的渐增发展历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较协调和平稳的发展。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1988、1994两年达到最高峰,和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国民进入了育龄,1986—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11‰~15‰的高位。1995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比较稳定的下降,2008降到5.31%,效果明显,山西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较好。

二、发展阶段划分

过去人们主要靠经验和专业知识,作定性分类分析,而这种分析往往是带有主观性和任意性,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区别和联系,现在人们广泛采用聚类分析来研究事物的亲疏程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来研究山西省各年间的经济发展相似程度,23年的发展,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我们通过Q型聚类试探一下各年份间经济特征的相似性,23年的谱系图见图2,相似性的度量指标采用夹角余弦。从直观图示(图1)上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都呈现渐增趋势,不存在周期性变化。

经济信息是时间和经济规律的函数,其资料或数据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一般是由老到新)。为了探索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或回旋性,并合理地划分阶段,就需要进行最优分割。分割的原理是用数学方法,使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组间离差平方和最大,保证一组内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的组之间特征差异较大。本文进行最优5分割(计算过程从略),找出了4条界线,分别为I、II、III和IV。由于聚类谱系图中年份的顺序基本没有打乱,故就把界线标注在图2上,从系谱图上看,分界线I、II、III在聚类分析的主要分界线上,界线IV不在聚类分析主要界线上故舍去。

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可以把1986年以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分为两个时期。1986—1994年为第一时期,1995年至今为第二时期。

第一时期对应于系谱图(图2)上的第一类,根据系谱图可以将第一类分成两个小类,分别对应于图上的第一阶段(1986—1992)、第二阶段(1993—1994)。第二时期也可分成两个小类,分别对应于图上的第三阶段(1995—2003)、第四阶段(2004—2008)。

根据Q型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结合直观图及1986年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一些特点。

第一、第二阶段的特点: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比较快。这主要是由农村经济改革所推动,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第二、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低,发展慢。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值额较少,增幅也很小。三是旅客周转量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并不大。四是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这是由于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们进入了育龄。

第三、第四阶段的特点:一是大多数指标增长较快,总量也较大。二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幅明显减小,一些年份甚至出现回调,1999年达最低点。农村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日渐明显,2004年后农业增收趋于稳定,第二、三产业的增幅明显加快。三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明显的回落。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很大的转变。

2002年中国加入WTO,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大,山西加紧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三、未来两年人均GDP预测

时间序列数据是随各项影响因素变化的,是多个影响因子(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人们采用回归分析法。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这里只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联系的,它必须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发生的,所以它一定有端倪可查。某年的经济各项指标值,反映了这一年为下一年各项事业打下的基础,是下一年经济指标的自变量。这种新的回归分析思想是近几年提出和开展应用的,采用这种思想的回归分析称为前移回归分析。

对表1的数据进行前移回归分析,来年人均GDP作为因变量y,其余指标按顺序作为自变量x1、x2、…、x9。根据样本和变量数以及预计要选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数选取引入变量和剔除变量的F值。经F检验只有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消费品零食总额3个指标效果显著,其余指标效果不显著。获得回归系数如表2。

由此得到回归方程:下年人GDP=254.0381+9.4351*上年一产增加值+8.1057*上年二产增加值-5.2732消费品零售总额。

将表1数据带入方程即可得1986年至2008年的人均GDP,列于表3。由表3数据可以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基本都在20% 以下,有12年的相对误差是小于5%的,其中1994年的相对误差只有0. 76%。从总体上看这种新型预测方法的平均误差只有6.5% ,统计效果很好。

现在是2009第二度,全年各项指标无法得到。但是根据方程预测的人均GDP为25257元,这有待于2010年初统计结果的检验。如果考虑6.5%的平均误差,2009年人均GDP 应当在25015元至25362元之间。

本文统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共10项指标,事物的发展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可以将其中任何一项作为因变量,其余作为自变量,预测出这项指标2009年的取值。若全部都轮流做一遍,则可以求得全部指标的预测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变化不大,暂不预测。其余10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结果见表4。有了2009年的预测值,又可预测2010年的指标。不过,2010年的预测效果预计比2009年差,这需要2011年初结果出炉后证实。预测2010年的指标,最好有2009年的实际值参与建模。

以上数据是通过山西省23年经验总结出的,但是今年问题存在很多,如金融危机、猪流感等,都影响着2009年的预测值,偏差应该会较大,预测值会大于实际值。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从山西省经济发展10项指标的直观图可以看出,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漏斗形状外,其余各项指标全部逐年递增,其发展也是比较协调的。1994年底为一个重要界线,把山西省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从直观图上看可以发现第一产业是山西最主要产业,但自从1995年以来,其增长的速度却显得有些缓慢,这是由于耕地面积所限,使得农业难以保持增长。前移回归分析新方法在对山西省经济的实际应用中,现有资料处理效果令人满意。而对山西省2009和2010两年人均GDP和其他9项指标的预测,有待于今后两年的证实。人均GDP预测的回归方程给予人们若干启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山西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要以工业为主导,适当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要扩大内需,引导居民积极消费;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山西经济。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