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2 09:15:01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1篇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 城乡结合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浅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域常态实施 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实践和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整合实施的策略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策略 民族地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之路 初探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解决及其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新思考网.

[3][4] 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5(9).

[5] 曲天立.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8(1).

[6] 王婷.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7] 邹开煌,叶榕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及分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外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2).

[9] 文可义.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管理与有效实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10] 帅荣梅.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反思[A].福建师大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界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

[11] 王冬梅,解月光.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管理,2004(3).

[12] 张建芳.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内在因素.浙江教学研究,2008(3).

[13]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4]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5] 王惠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中的问题及其策略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3).

[17]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3).

[18] 杨向群,单和好,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2006(1).

[19] 张俊峰.高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8(5).

[20] 王文静.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人民教育,2004(3).

[2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2] 何军华.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个基本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3] 范冬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2篇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  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   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   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   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   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   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   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   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   《中国教育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3篇

一、持续强化课程意识,不断健全实施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组织实施的一门新兴课程,是新一轮课改的亮点与着力点,因此,该课程意识在实施过程中要持续强化。

就学校层面,校领导班子在办公会上达成一致共识,从一开始就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提升到办学特色的高度。就教师层面,利用每周的全体教师大会、教研组例会等平台,广泛宣传,始终强调。广大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增强。全校上下从校长到教师都踊跃报名,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中。就学生层面,通过校园广播、班会课、专题讲座、橱窗宣传等多种手段,告之参与的意义、方法,包括学分认定、对学习的作用等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宣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有效开展,除了全体师生思想层面的认识和接受外,还要有制度层面的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一把手牵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学校办公会成员、各班班主任、活动实施骨干教师为成员。同时,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经过缜密的研讨,制定了《戴南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职责》《戴南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戴南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戴南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方案》等多项实施规章,并不断加以修订完善。

二、学科主导,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契合点

在高中学校,学生时间紧,高考升学压力大,学生和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投入精力有限。那么如何在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搞好研究性学习呢?我们通过多年摸索,得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那就是“学科主导,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倡导高中学校学科主导类的综合实践活动。

“普通高中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是指根据普通高中教与学的特点,且不同于单一学科课程的常规学习而又与单一学科课程相关联,并由该学科拓展引申出来的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进行探究学习的一种课程形态。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一般是从教材中来,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和学习体验,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充分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从师资、学生、课题三个方面有步骤地展开。首先,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不同点,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意识、目标意识,避免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教学的简单课外延伸。其次,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科课程的学习中提炼有效课题。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与知识积累,从年级层面、从班主任层面、从科任老师的层面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课题。再次,就学生的课题进行层层筛选、提炼。经过多层面的挖掘,我校已形成了诸如《宋词的人性美》《红楼梦人物研究》《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艺术研究》《如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研究》《如何考取传媒类高校的研究》等一系列的校本课题。

三、课题引领,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档次

任何一门新课程的实施,都要经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轮回,从而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实施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也不例外。而课题研究正是对该课程实践研究的理论化,从而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来固化实践经验,并加以改进、优化、提升,达到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为此,我校大力倡导综合实践方面的课题研究,对综合实践指导老师作出要求,培养教师的课题意识。由校长室组织,学校教科室牵头,教务处配合,多次组织对老师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相关培训,使他们掌握课题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课题研究到结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热情。利用“十一五”“十二五”各级各类课题申报的机会,鼓励综合实践指导老师加入到课题研究中来。2010年10月,我校成功申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重点子课题《高中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2011年我校又成功申报了泰州市第六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乡土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我校的江苏省教科所课题《学科主导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已经进入结题阶段,这些课题目前正在有序地研究中。

毋庸讳言,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有效开展方面同样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我们愿意和广大从事综合实践活动的同仁一道,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坚守信念,践行不止,为这项活动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认可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4篇

一、 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

二、 开发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式

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三、开辟研究渠道,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正确把握角色,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五、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5篇

2003年从教这门学科以来,她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的教学研讨会上做优秀观摩课。她先后被评为国家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黑龙江省教学能手,哈尔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教师,被聘为哈尔滨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兼职教研员、第二届学科带头人业务考核评委。中央教育电视台还对她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进行过采访。

这一串串记忆的背后是学校、教研员对谷丽的专业引领,是教师群体给予谷丽的团队支撑,更是谷丽锲而不舍的追求……

谷丽2002年从哈尔滨学院毕业,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师。2003年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体系,这门年轻的学科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谷丽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投入进来。谷丽常说:“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次机遇,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幸福。”

一、探索前行 崭露头角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的几任校长一直不遗余力地开展、实施名师工程,以名师铸就名校,以名师为龙头,带动师资水平的提升。学校开展多种教研活动、教学赛课活动,通过活动深入挖掘教师潜力,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份浓郁的研究氛围、这份对于教学的执著与追求,让置身其中的谷丽不得不有所思,有所行,有所获……

2004年哈尔滨市教研院组织“百节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哈尔滨市兆麟小学也同样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赛课。在活动中,谷丽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领导决定让她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参加市里的比赛。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大纲、没有教材、没有教参的新兴课程,这对刚刚走上讲台一年多的谷丽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谷丽利用一切时间加强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对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她了解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没有了实践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便不复存在。在校领导的指导下,谷丽潜心钻研,一步步参研,一步步改进。

初出茅庐的谷丽以出色的课堂展示赢得了一致的好评,最终她的课获得了“哈尔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新课程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特等奖,在“黑龙江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论坛暨教学观摩”中进行展示。哈尔滨市教研员徐滨南老师给予了诚恳的评价,使谷丽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经过反复修改,谷丽执教的《吃的学问》一课代表哈尔滨市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暨教学展示研讨会”现场说课展示。会上谷丽在精彩地展示了哈尔滨市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教研所得的同时,也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备课的经历。这一课得到大会评委的一致好评。

从课外自主的研究到课堂上精彩的互动,从焦头烂额、无从入手到得心应手、获得好评,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吸引着谷丽。她发现这就是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喜爱的事业。

二、学思结合 走向成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05年的武汉之行,是谷丽第一次近距离聆听全国权威的教育专家的讲座,以前一些朦胧的理论知识逐渐清楚起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活动,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当然,放开手脚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随便活动。反之,也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包揽学生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一系列新问题、新思路、新理念,为谷丽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于是她开始更多地关注“有效指导”这一问题,在活动中尝试给予学生适时、适当、张驰有度的指导,她把自己平时在活动中的做法一一记录、即时反思。实践中的研究带给谷丽的收获和启迪为她今后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7年,在“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谷丽聆听了来自我国顶尖学府和国外众多教育专家的讲座。他们精彩地解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那深入浅出的事例、先进的理念,触动着谷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习归来后,谷丽发现要想不断提高自己,就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更新观念,只有在正确理论和前沿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才会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能力。于是谷丽开始潜心学习基础理论、积极参加网上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流与研究。她先后阅读了许多书籍,时时跟进网络理论研讨的更新。慢慢地,谷丽从一名实践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几年来学校也不断地创造机会,送谷丽参加各项教学比赛,为她的成长不断注入新的动力,谷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追求完美的课堂。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潜下心来,研究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收获、成长。因为是班主任,她对学生的了解更为充分。因人定教,因材施教,一节节精彩的课,一份份难忘的研究成果,谷丽已经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名真正的探索者。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研讨暨学术年会上、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学段目标研讨暨教学观摩会上、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四次研讨会上,谷丽用一次次精彩的课堂教学诠释着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中谷丽已走向成熟,她不断丰盈着自己的内涵,为迈向新的里程积蓄力量。

三、团队提升 合作共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趋于成熟。为了使学科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了各学科研究型团队。2008年,谷丽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团队的带头人。

谷丽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指导、辐射作用。她组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一起相互交流、启发,分享着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发现。同时学校以谷丽牵头,创建了团队博客――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与更多的老师分享教案、体会、反思等优秀学科教学资源。这样的研修形成了不断的碰撞,同伴间的资源共享、切磋互助,不仅提高了谷丽老师的专业素养,更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来。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的老师们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其中她指导的十几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说起这些,谷丽总是谦虚地说:“我是幸运的,能够成长在兆麟小学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快乐的工作环境中,是校领导的培养与鼓励和同志们的关爱与帮助,为我的成长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随着对课程认识的加深,谷丽带领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团队开始参与课题研究。他们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等课题的研究。扎实的课题研究让她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在研究中谷丽逐渐认识到做研究型教师不仅仅是将现有的某一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即理论的实践化;更多的应是将教学的一些情境和事件提炼出某一理论来,即实践的理论化。于是,谷丽努力从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她发现在教学流程中,选择恰当的主题是开展活动关键的第一步,选题过程不仅是学生提问、教师捕捉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选择主题的重点不仅是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主题产生的过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谷丽总结出了指导学生选题的实施框架。这个框架对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哈尔滨市兆麟小学的课程改革现场会上作为成果得以展示推广。由于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过程中成果丰富,谷丽还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课题实验先进个人。

在团队研修中谷丽的个人教学能力也不断提高。她语言精妙、课堂教学流畅,着力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系列变化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08年她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风车学问大》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学段目标研讨暨优秀教学观摩会”的主会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进行了展示,并获得一等奖。整节课孩子们兴致高涨、思维活跃。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努力耕耘,收获终会向你招手。谷丽在不断锤炼中已经走向成熟,被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推选为哈尔滨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名师候选人。

四、厚积薄发 成就风格

真者,精诚之至也。谷丽深爱着每一个精彩的40分钟,人生的自我价值在她所热爱的岗位上一次次得到实现与提高。她挚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用一颗炽热之心附和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长的步伐。

2009年哈尔滨市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阶段总结暨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大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汇报课由谷丽代表全市进行展示。为了精益求精,谷丽特意通过电话和互联网请教了远在北京的部级专家陈树杰教授。陈教授肯定了哈尔滨市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改成果,也为她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建议。这次交流更让她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要把培养学生爱好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强调应该让学生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从实践中去学习,不要教学生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经过不断的揣摩,谷丽这节《我的牙齿》成功地代表哈尔滨做了课改成果汇报,并代表全市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研讨暨学术年会”并被评为优秀观摩课一等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谷丽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在渐渐走向成熟。她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努力去扑捉学生平实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交流活动。她努力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一个个活动中,让学生在感受中发现问题,在思索后分析问题,在猜想后验证问题。2010年她设计的《大家一起玩纸球》在全国综合实践现场会上获得一等奖;《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九次研讨暨教学观摩中获得一等奖。没有过多复杂的设计,谷丽带着心灵与智慧去聆听学生,去触摸课程,在课堂上看似无意,实蕴匠心的一个个问题好似灵动的音符,让整个课堂美妙而和谐。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想要的,在谷丽的教学中,她总是能用简洁明快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明晰、畅达的教学问题,用充满才情和智慧的点拨引发学生思考,把综合实践活动“包装”成礼物送给学生,将活动推向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6篇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半,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样本校,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阶段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本学期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实践方面  

首先,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本学期拟对“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校园万花筒”、“书海踏浪”、“果味飘香”、“多民族大家庭”、“购物讲价”、“吃的文化”这些主题进行研究。  

其次,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第三,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二、思考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起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7篇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第8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及价值定位、现状、反思、实施建议

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是基于对传统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反思而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当今各国课改所追求和实践的目标。基于这一目标,诞生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它以必修课的形式纳入了新的课程体系,显现出决策界、实践界、理论界这一共同体在认识上的交汇与价值上的认同,并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实施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实践操作有所滞后,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寻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根据,另一方面又要对实践现状不断反思,以期对这一课程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课程的内涵及价值定位

1.课程内涵及内容。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会议期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1]这一文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提供了政策性依据。由此,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为它既是课程形态,又是学习方式,在各门学科中都可以渗透进去。目前,理论界较倾向的对这一课程涵义的界定或表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2]可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价值定位。价值确认是支撑一门新课程形态生命力垂之久远的第一步,也是课程设置和具体实施的基础。由此,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依据,彰显其价值意义,实为必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规定性上来讲,它属于“课程”而非“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独立设置的课程,它的活动设计需要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加工,其实施需要相应的课程目标设计、活动领域规划、活动主题设计等不同环节有序完成。因此,它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更不是“大扫除”、“做眼保健操”之类的活动,与那种“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有显著区别,是典型的课程形态,而非课外活动。[3]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与立足,已使其不同于“知识教学”的价值与地位明确显现,而其以注重学生体验与学生发展价值为奋斗目标,立足于每一个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展和整体生活,使其超越了学科课程的主旨,具有更高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便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其学科地位就立足于此。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反思

1.远离生活的学科思维。“教育即生活,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实际生活。”[4]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其根本指向就在于回归生活,否则,课程的开展便如空中楼阁。但事实上,有许多学校却远离了生活指向性的原则,出现了许多脱离学生生活的主题内容。如有的学校态度积极,但研究主题上却出现了“鲁迅小说研究”、“基因技术与生物工程研究”、“红楼梦价值解说研究”等等过高过难的内容,还有甚者大搞“航天技术研究”等项目,耗时耗力却收效甚微。这种课题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和范围,更类似于大学的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思维方式,将学生等同于成人,其实质仍回归到“学科教学”的老路子,背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成长意义,使课程开展陷入“学科教学”的惯性之中。

2.范围固化和意义缺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创造性,内含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研究和创新有着一种因习成性的传统自然偏见。一是观念固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存在着:“学生哪会搞什么研究啊!”“他们的水平根本不能搞研究”“他们能得到什么研究成果啊!”等思想。这些语调显露出对学生能力的低估和轻视,也表明了其理解“研究”的神圣感。在他们看来,研究就要像科学家一样“自然实证”,研究成果应是“独创性学术性成果”否则,就不是创新、就发展不了能力。这种“高不可攀”的理解显然将创新固化在“科学家”身上,因此得出了“学生不能搞研究也搞不成研究”的僵化观念。二是方法固化。在课程开展中,很多地方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这样的活动范式:先是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是缺乏意义的问卷调查和参与调查,最后是撰写调查报告上交。这种研究实际上是缺乏真正思维的,不能成为研究。它容易导致不良后果:一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粗枝大叶的学习和习惯,二是这种研究往往只是适合“精英学生”的需要。这种研究方法的模式化和庸俗化,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研究性学习”的初衷,难以对学生形成正确导向,意义沉思便无法完成。

3.“后母”心态与专职化操作。从理论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应该是各科教师的相互配合,但在实践中“片面化、专职化”倾向蔚然成风。其现实原因主要源于传统学校课程结构造成的教师学科专业分工及其逐步形成的学科霸权意识,这种意识随着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正因如此,在许多学校出现了“语数外”等主要科目抢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有的学校只让个别教师专职负责,有的学校只是形同虚设,还有甚者将这一课程纳入大扫除、班级劳动周等活动之列。传统已经让部分学校和教师把自己的学科看成“亲子”,而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与其格格不入。这种片面化专职化作风破坏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设想,抑制了课程的综合性及开放性,最终不利于课程潜能的顺利实现。

4.地区不平衡严重。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身要求和地区条件限制,在其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海南、浙江等地效果较好,而北方一些地区却收效甚微甚至没有开展。即使同一地区如广东省也出现了发达市区如深圳、南海、佛山、广州、顺德等地成效显著,而条件相对不足者如惠州、揭阳、河源、江门等市则出现操作效果欠佳的现象。

三、实施建议

1.以当地现有自然与人文环境为依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育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5]如果只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局限于纯粹主题设计、仅依靠直观教具或课件演示,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围绕学生生活,进行“我身边的居民素质”、“环境保护”、“社区是我家”等的主题调查研究,让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走出课堂,通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与采访,对自身所处的社区人情、环保状况、人口素质等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也可使其思维和视野开阔起来。因此,课程研究主题设计应切实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这一课程充满生命力。

2.拓展研究领域,追求价值思索。校外领域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种现象与联系,同时体现了国家的政策与要求,可供研究的问题和课题较多,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因此,若能建立学校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服务行业等的稳定联系,则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观摩生产流程、学习企业文化、参与行业服务,以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实践、深刻体验的过程认知,并由此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由此,建立校内外的经常沟通和稳固联系,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利于其价值的追寻。

3.平和心态,共同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有些疑问连我们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我们在进行居民素质调查活动时,学生可能会在环保的成本、自我形象认定的标准、统计学的有关方法等问题上,兴趣非常浓。这些问题,单凭讲解是没办法解决的,我们只有和学生共同搜集信息,并把获得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师生积极探讨交流总结,才有利于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关心国家大事的兴趣,惟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素质提升。“不断学习和探究是一种让人上进的发动机。”[6]故而,只有破除传统的“家长”权威和“继母”心态,师生平等相处、共同探求,才能使课程实施有所成效。

4.创设条件,积极学习先进经验,缩小地区差距。尽管由于先天的条件限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体系的不完善,使地区差异明显,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操作性的课程,还有很多条件可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欠发达的地区,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进步。要不断借鉴发达地区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结合本身环境优势和师资力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开发优势,唯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创造性理念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课改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当然,无论是从理论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予以思索,抑或在实践中不断积极尝试和及时反思,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追求过程,但是,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生命的流水不断地奔注,日色与星光,携带着生存的微笑。”[7]只要我们抱着意义追寻的坚定信念,相信,未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会在教育改革和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在不同主体和现实革新的各种力量的较量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傅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之我见[J].教育导刊,2004,9.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