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艺术教育特色

艺术教育特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1 17:17:34

艺术教育特色

艺术教育特色第1篇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增强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争创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落实,努力办出特色。

二、明确今后五年全县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

要把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全县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战第十二届市运会、第八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每年一度的“英东杯”文体竞赛以及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体育健儿,办成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少年儿童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特色学校办好、办强、办出效益,使我县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四强以内。

要把学校艺术教育和课余艺术活动作为全县群众艺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合作。*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开课率,城镇学校要达100%、农村学校要达95%,高中阶段学校要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到2009年,要使学校艺术教育基本指标达到部颁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新苗,办成一批艺术特色学校,使我县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居全市中上水平。要加大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投入,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按照内涵发展优先的原则确保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年内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基本设施达到部颁要求,到2009年全面达标,县一级以上学校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三、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搞好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体育、文化、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各镇(场)要参照县的做法,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共同推进。要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或部门领导定期会商制度,通过协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特殊人才共管共培保障和招生合作制度,在推进教育改革、普及与提高、发掘培育优秀人才、合理利用人财物以及场馆设施设备,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在宏观上统一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工作,统一检查评估标准,统一安排评估督导督办,统一实施表彰奖励。做到义务共尽,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有,优势互补,确保可持续发展,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

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争创特色

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全面落实。学校要按部颁要求和省、市教育部门的部署,全面完成体育和艺术教学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中争创办学特色。

学校体育近期要以加强建设,增强素质,培育人才为重点,开好运动会,办好体育竞赛,整合好课余训练资金、场馆、设施、人力等资源,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建立人才培育档案,加强系统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培养和选拔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要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机制、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全面推进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参加全市各项体育竞赛,努力使田径、篮球、乒乓球进入全市前三名,其它项目进入全市前六名。通过整改和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强化训练,使学校体育和竞技实力进一步提高,在全市单项体育竞赛中总积分进入前四名以内,实现第八届市中小学生团体总分和奖牌数双双进入前三名并尽量靠前。

学校艺术教育要在中等以下学校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大力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艺术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尽可能体现多样性、选择性,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艺术课程,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要按部颁要求开足艺术类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全面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全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大力倡导和推进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发展学生艺术活动传统特色项目,努力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区、艺术教育示范校和艺术教育传统项目学校或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做到多形式、成规模,做到有计划、有师资、有措施、有制度、有保障、出成果、见效益。

学生艺术传统特色项目选择要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广泛性与学生兴趣特色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提倡选择合唱、舞蹈、民乐、管(弦)乐、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艺术等具有民族特色、投入少、易操作、见效快、育人功能好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项目。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项目的设置应当逐步对应市运会,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我县优势发展项目以及青少年喜爱的易上手项目,如田径、软式排球、毽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并逐步增设体操、柔道、举重等项目,努力实现在市运会和市中小学运动会上的新突破。

五、健全体育、艺术活动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进创特色上水平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校内文体竞赛,组织学生开展鼓号操、团体操、集体舞等文体活动,扩大参与面,激发兴趣爱好,保护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表现平台。要结合教学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课余兴趣小组、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体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到两项体育、艺术活动,并逐渐成为终身爱好。要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团的桥梁中介作用,按照双赢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依法举办各种兴趣班,作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补充。要广泛开展校际文体竞赛,推动社区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社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活动竞赛制度,并持之以恒加以落实。有条件的学校每年要定期举办校运会和校园艺术节。县参加市每年举办“英东杯”文体竞赛和若干单项体育、艺术比赛;每两年联合举办一次少儿艺术花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合唱节;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此外,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和体育、音乐、美术优质课例、优秀论文评选。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牵头,谁为主”的原则,落实好组织、管理、经费筹措等责任,密切配合,共同确保竞赛制度的落实。要用好竞赛这个杠杆,培育扶持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提高全县整体的体育竞技实力和艺术创造表现力。

各级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共同评估验收、命名。

六、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要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引进、在职进修、强化培训、带课深造、自学提高等办法,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乐于奉献的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到*年乡镇以上中小学配齐专职体育、艺术教师,县、市一级学校设立体育和艺术教研组,市一级以上学校分别设立体育、艺术教研组,县科教局各配备一名专(兼)职体育、艺术教研员。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定期对艺术教师进行美术、钢琴、声乐、舞蹈等方面的基本功培训。要从训练计划的制定、运动员选材、训练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加强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培训。在*教师进修学校设立全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分期分批落实培训工作,并利用寒暑假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辅导,将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以落实。要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提干嘉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保障在同等条件下,体育艺术教师待遇不低于其它学科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受聘的体育艺术教师待遇与本校体育艺术教师一视同仁。要努力为体育艺术教师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水平。要建立健全教练员,体育、文艺教师队伍的奖罚制度,提高他们进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七、努力改善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大力普及现代化体育、艺术教育技术手段

要按照部颁要求加快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场馆、设施和器材配套建设,尽快实现乡镇以上中小学每校两间(音乐、美术各一间)以上艺术功能室,配齐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音响(录音机)等设施设备。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的新办法新路子,使学校和社区现有的场馆设施设备都发挥出最大效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体育和艺术教育质量,提高体育和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到*年,要初步建立起全县体育和艺术教育资源库和体育艺术教育网页,并逐步完善。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介绍国内外优秀教育理论和课件,交流优秀教育论文、课例、教案等,为体育和艺术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备课提供丰富素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全面提高。

八、多渠道落实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

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器材经费补贴,由县体育发展中心、县科技教育局分别筹措50%;县运会比赛经费由县体育发展中心负责筹措;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及其它单项比赛,由县科技教育局、县体育发展中心和参赛学校分担筹措;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市级比赛由县体育发展中心、县科技教育局分别筹措50%。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要加大对县级中小学生艺术类单项比赛、县市艺术传统项目的县级比赛和艺术教育示范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县少儿艺术花会经费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筹措。经费补助的具体数额根据当年财政状况收入预算予以保障。县、镇(场)都要在本级财政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全县学校重大赛事、重点项目的专项补贴和经联席会议确定聘请的体育艺术教师专项差额补贴,奖励在争创体育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以及参加市以上竞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镇(场)及其相关部门要参照县的做法,制定具体方案,落实相关经费。各镇(场)及其相关部门和学校都要将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予以保障。大力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赞助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事业以及学生的体育和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教育特色第2篇

【关键词】艺术;高中;农村;特色;探索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写道:“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

从朱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在学校发展异彩纷呈、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追求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在概念的内涵上也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积累,最终所形成和确立的自己独特的、稳定的、科学的、优质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在学校的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也将成为一所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

艺术特色教育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点缀,而应该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它可能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并非一定就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应该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最终形成大多数或全体学生参与的格局,从而对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影响与促进作用。

一、准确定位是形成特色的重要保证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学校作过大规模的调查,最后评出十所最好的学校。这十所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或者综合实力超越一般的学校,而在于它们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比如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的教育特色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德国安克库敦考勒中学的特色是崇尚工艺等。

由此可见,准确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基础,而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形成首先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准办学的“亮点”,长远规划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校一貌”的可能性。比如扬州市艺蕾小学的舞蹈教学、无锡一中的作曲教学与陶艺教学等,通过准确的定位及多年的实践积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点面结合是凸现特色的必由之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缺少艺术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因此,仅仅注重艺术特色项目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培养少数有艺术特长的特色学生,不能称之为“艺术特色教育”。而令人遗憾的是,纵观周边的一些艺术特色学校,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以此类艺术教育模式为主,或开设一些兴趣小组,或培养几个艺术类高考生等。

笔者认为,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应该将艺术特色项目作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更应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不仅只依托个别艺术特长教师,更应紧紧依靠学校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最终形成学校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教育,深化学校艺术特色的内涵。

三、完善优化是特色形成的最终目标

特色的形成是学校艺术教育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和积累,最终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和成果显示。同时,任何一种办学特色或教育特色,都应该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赋予新的内涵,这样的特色形成才会更科学、更鲜明、更优质。只有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的优势项目,突出学校所独有的特色项目,才能最终形成优质、独特、科学、稳定的艺术教育特色。

艺术教育特色第3篇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五、结语

艺术教育特色第4篇

艺术教育既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又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前阶段因此也成为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实践中,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将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理念、环境、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幼儿艺术教育特色。

一、盘点幼儿发展特点,把握艺术教育新理念

1 .幼儿发展的兴趣性,必须要求我们把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喜欢艺术是幼儿的天性。比如说,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音乐节奏,可以说,艺术和游戏一样成了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充分的重视。

2 .幼儿发展的创造性,必须要求我们把握幼儿艺术感受与艺术创造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方面,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的同时,又敏锐地抓住了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即美与独创,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感受与创造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我们把感受作为基础,创造作为目的,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另一方面,把艺术教育作为让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注重让幼儿以他们的方式去创造艺术,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我们让幼儿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用与作品情感和情节发展节奏相和谐的语音、动作、表情进行朗诵和表演。

3 .幼儿发展的不平衡性,必须要求我们把握艺术教育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教育中我们注重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并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在具体教学中坚持三点:一是机会均等,让孩子有适合自己的机会。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我们提供展现的平台。比如六一节,我们以“共享阳光,快乐成长”为主题举行了“和之韵”幼儿才艺表演,在活动中,全园幼儿参与了表演,包括托班幼儿也个个表演得很精彩。二是中庸平和,给幼儿均等合理的机会。如特殊孩子,我们就给予更多的照顾与机会,让他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三是多元评价,给孩子以多维适宜 的评价。我们“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 儿”,为每个幼儿创造个人化的发展空间。

二、营造艺术教育氛围,构建艺术环境新课程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环境促进幼儿发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于人的成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每一个阶段表明每一个人对于环境适应的不同方式。对于艺术教育来讲,环境因素尤显重要。艺术特色幼儿园应该在幼儿园中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园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计划地构建艺术环境课程,让幼儿领略艺术的美、自然的美、劳动成果美,使幼儿在充满艺术的氛围里,耳闻目染,进行艺术和熏陶。

1 .发掘自然之美,创设艺术化的校园环境

我园坚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充分提供给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和条件。在空间环境创设方面,努力做到工整中透出动感。同时,我们专门在各个楼层墙面布置了创意作品廊、名画欣赏廊以及江南舞韵廊,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在色彩搭配上,各层楼体现一个主色调,做到简洁、明快、高雅、脱俗,使色彩的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的眼睛与心灵以愉快、刺激和美的享受;在活动场所设计上,我们把美妙的大自然当成幼儿学习的天然课堂,让幼儿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在“有趣的泥土”美工活动中,我们把孩子们带到一处土质较好的田野中,让孩子们将泥土揉成球、面、柱、条等,进行自由拼捏,虽然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泥土,但却感受到了泥土带来的快乐。

2 .依托外部资源,创设艺术化的社会环境

在我们实施的艺术主题活动中,我们改变了“纯净乐土”的“自给自足”的家园活动方式,更多地以互动开放性的艺术化的形式展开、更自主地将家长吸引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如在“报纸艺术”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一起搜集有关报纸的由来、报纸的排版、报纸版画等方面的信息,为顺利开展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还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幼儿园附近的社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科技室,太空房等一流的活动室,我们定期进行参观并举行操作活动。我们还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走入生态公园,让孩子观察迎春花、桃花、杜鹃花,让幼儿观察园内田里的油菜花,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三、突出幼儿主体地位,创新艺术教育新方式

幼儿艺术教育必须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针对这个要求,我们在幼儿艺术教育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1 .推行主题课程

主题课程是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展开的课程。我们每年都要举办一个月的艺术节主题课程,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自己与老师共同创造的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放置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美术作品,美丽的艺术长廊把孩子、家长、老师都带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小班孩子用他们的画笔描绘了心中的《向日葵》《美丽的花丛》等名画作品;中班的孩子用线条描绘出了多彩的世界、快乐的童年;大班的孩子与齐白石“切磋”画虾的技巧,与郑板桥“交流”画竹子的方法……孩子们的空间感知能力、色彩分辨能力、线条把握能力、整体协调能力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完善。

2 .注重主动探究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幼儿的探究活动为主。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的学习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幼儿期的孩子对于艺术的感知力与理解能力是非常强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将游戏与艺术教育相融合以促进幼儿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重点追求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而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

3 .结合生活教育

艺术教育特色第5篇

我国的高等农林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以设立农林学堂为主要标志;建国后,在高度计划体制下建立独立设置的高等农林院校,主要是单科性的高等农林院校承担高等农林教育任务。60年的高等农林教育,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困惑。一是高等农林院校生源艺术修养不高。由于受到一些世俗偏见和国民功利化倾向的影响,重点高等农林院校招生生源都在重点批的最低线,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招生生源质量更是难以令人满意,高等农林院校录取的生源都处在同类招生层次的最低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给高等农林教育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生源质量和办学规模有所提高。但是,市场化的取向,要素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在配置高等农林教育资源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对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强烈取向,使高等农林教育处于不利地位,高等农林院校招收的学生,农村及边远山区生源比例较高,多数学生从小缺乏艺术教育和人文熏陶,更谈不上艺术方面的系统训练,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基础较弱。二是高等农林院校人文艺术氛围不浓。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大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教育革命的群众运动中产生的,这一时期较多地借鉴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强调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设置单科性专门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的计划性。高等农林教育一直白成体系,与理、工、商、医类高等学校相比,由于学科和服务面向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农林院校的办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大多院校远离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高等农林院校,人文艺术氛围带有明显的“先天不足”,这些学校办学规模较小,学科专业单一,仅有农林类专业,人文社科类学科少见,不可能形成学科交叉渗透和对学生多种学科的熏陶和感染,也就谈不上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形成的那种无形的、相对单调的校园环境,严重影响着学校的人文艺术氛用。高等农林院校经过l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学科专业数量急剧增长,新上了人文社科及艺术类专业,但学科专业水平不高。学校人文艺术氛同的形成绝非朝夕之功,文化积累有其自身的规律,更何况学校的传统和特色有其发展惯性;在短期甚至相当长的时间内,高等农林院校人文艺术氛围难以与其他高校同日而语。农林院校深化艺术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不少。

2《中国茶谣》的创作与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建校于1958年,是浙江省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涵盖农学、工学、文学、理学、法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在校生23000余人的省属本科院校。浙江农林大学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中国茶谣》的创作与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文化艺术实践的典型成果。作品也许还略显稚嫩,但她如实记载了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和开创性的校园先锋文艺。2008年5月,撰写《茶人j部曲》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教授携200余名师生创作了舞台剧《中国茶谣》。《中国茶谣》具有典型的“农林”学科特色,是一种带有民族性的舞台艺术呈现形式,融合了民歌、舞蹈、茶艺、器乐演奏以及民俗文化。表演共分为十个部分,即喊茶、采茶、禅茶、下茶、仙茶、施茶、会茶、讲茶、礼茶、祝茶,分别向观众呈现了茶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茶有关的文化故事。学校艺术团学生参演了采茶、下茶、施茶、会茶,讲茶。其中,采茶和会茶由校艺术团舞蹈队和礼仪模特队的同学出演,下茶、施茶与讲茶由梵风剧社的同学出演。采茶中愉悦轻快的采茶舞和会茶中清新独特的盖碗舞,体现了茶的民俗唯美。下茶、施茶与讲茶中戏剧性的表演形式体现了茶的民族精髓,使得整台演出淋漓尽致。2008年5月15日,《中国茶谣》在杭州大剧院进行了专场试演,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第18届会议的几百位各国人士观看了这具东方魅力的的演出。2008年5月28日,《中国茶谣》舞动在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首届陆羽茶文化节的舞台上。2009年12月27日,《中国茶谣》(正式版),在浙江农林大学影剧院进行首次校内公开演出。80分钟的时间里,我校茶文化学院和艺术团梵风剧社的200多名师生演绎了舞台魅力非凡的《中国茶谣》,表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给在座的每一位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的听觉享受。同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省文化部门的领导与学校师生一起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茶谣》的舞台呈现,从创作到排练,200多名师生都伞身心投入其中,点点滴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那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和悠扬的歌声似乎仍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这歌声不仅唱出了大学生明朗、清新和欢快的青年时代,也表达了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是学生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一次高水准的展示。

艺术教育特色第6篇

关键词: 特色学校 艺术特色教育 内涵发展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理论依据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论及教育内容和目标等规划要点时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该规划纲要在对高中教育的阐述中更是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论述充分说明,要想使中学教育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办学思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走出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模式,以便寻求中学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途径,办出自身特色,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实施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加强美育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把教育办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因此,加快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规划纲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这些认识越来越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预示了当代和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着教育真正地回到“人”,回到“真实的人”,这就不仅切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对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社会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改革高中办学模式,创办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给高中阶段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势在必行。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首先,实施教育必须认识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优势何在,特长何在;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其次,在施教过程中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后,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够使教育真正地走向“以人为本”的良性发展道路。基于此,普通中学要把加强艺术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确定为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艺术特色教育的主体构架

1.创建特色学校的基本思路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艺术能力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全面普及艺术教育的基础上,从中选拔、培养艺术特长学生。并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培养,使他们彰显出个性精神和风采,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特长又兼备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以此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2.培养目标预设

我们将特色学校高中艺术班的培养目标设定为:通过高中阶段三年系统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向高等院校音、体、美相关专业输送合格的艺术特长生,使艺术教育的高考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并保持逐年有所增长的态势。

3.艺术班班级设置及文化课教学

创建艺术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加强艺术教育。同时,文化课的学习也不可偏废。因此,学校高中艺术班可按两种体制进行班级设置:一是音乐、美术学生独立或组合编班,以有利于专业课的教学设置和实施;二是体育特长生分散编入同年级普通班中,以普通班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影响和促进体育特长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四、实施措施

1.实施灵活的办学机制

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性支持,为学校艺术教育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在此前提下,实施校际联合办学的实践:由学校提供优越的条件邀请和吸引兄弟学校专业教师前来学校办班、讲学,以此辐射和带动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鲜明特色的形成、完善。同时,校内艺术班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教学人员安排等方面采取与以前大不相同的灵活的办学机制。

2.执行新型的艺体教育课程体系

艺体教育由艺体特色班、艺体必修课、艺体选修课程、学科课程的艺体渗透及艺体课外活动五个方面构成。这五个方面共同推进、相互影响,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艺体素养的渗透,以期产生持久的教育效应。

3.完善艺体特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艺体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将艺体特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评价目标进行考核,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教学过程及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以此规范艺体特色教育。

4.继续加强艺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办学有特色,师资是关键。在已有分配、招聘、选调等渠道吸纳责任性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艺体教师的基础上,学校可通过校本教研、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艺体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5.深入开展艺体教育的教学研究

努力倡导和鼓励艺体教师积极投入特色学校建设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规范艺体教师教学和教研行为,促使艺体教师朝专业化发展。

6.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及兄弟学校的合作办学

要加大与高校及兄弟学校的合作力度,争取与更多的艺体院校进行合作。

五、实施步骤

1.初步建立健全艺术特长生招生机制,拓展招生范围,适度扩大艺术生招生规模,并按计划进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与普通班学生培养结合的探索实践。同时,尝试引进合作院校前来学校办班授课,以此形成学校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开创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合理安排艺体教育场所,通过建设标准音乐教室、专业美术教室、舞蹈教室,增设教师画室、美术作品展室等增添音、体、美教学的基本设施,为艺体特色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创造优良的条件。

3.加强艺体特色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及专业技能,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备特长教育中的紧缺教师。有计划地向中央音乐学院、西北师大等合作院校选送业务能力强、具有可塑性的中青年艺体教师进行深造,以期打造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艺体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教育改进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全国范围内创建特色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为我们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和支持。我们将励志进取、知难而进,努力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艺术教育特色第7篇

一、发挥办学理念的引导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我校由此确立了“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美好,学生因为学校的教育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办学理念,其核心也是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情感诉求,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身心健康而又个性飞扬的人。近年来,在这个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把艺术特色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最好阐释。

二、把艺术特色课程建设和艺术展演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了确保艺术教育全面有效地开展,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按照教育部和省、市相关规定设置艺术教育设施基础上,加大了艺术教育所需的软硬件建设投入。学校先后引进专业音乐教师7名,美术教师6名,兼职艺术教师12名,建成功能齐备的专业教室20余间。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电视台和传媒教学部,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任务,还能保证课外选修及学生社团和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的需要。近十年来,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校园歌手卡拉OK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80%以上。学校曾策划、参与了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等大型赛事的开幕式表演等,是艺术教育与奥林匹克教育相互结合的成功典范。

学校的“厚声”乐团和“厚声”合唱团,连续多年获得全市中小学生器乐大赛第一名。电视台(即影视传媒工作室),有专业级摄像机2台、非线性编辑机一台、虚拟演播室一间。2009年建成的视频网站,基本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的同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拍摄编辑专题宣传片50余部,先后在市电视台播出,受到好评。

三、处理好艺术普及和特长教育的关系

作为普通示范性高中,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把艺术作为主修的专业,但他们立足生情、师情、校情,面向全体学生,保证艺术教育的普遍开展和优先发展地位,不简单地把艺术教育看作是一门课程,而是看作为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艺术的魅力,得到艺术的滋养,获得成功的快乐。为此,除了上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艺术必修课,学校将艺术特色课程选修课分为普通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现走班制上课,很好地处理了艺术普及和特长教育的关系。

四、艺术教育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规范教学,取得高考成效的同时,要将艺术教育从艺术知识的传承、艺术技能的训练,引导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层面上来,使得艺术教育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得益彰,使中学生艺术教育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富有可持续性,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1.努力创设艺术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从创设艺术的环境和氛围入手,每幢楼、每个楼层、每条走廊,都布置有不同主题的学生艺术作品,有书法、素描、色彩、摄影作品等,既美化了校园,也展示了艺术教育的成果。艺术教育特色建设,使我们的校园不仅是花园,更是一个艺术乐园。

2.致力于多元开发学生潜能,全面拓展成才渠道。只有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得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最佳发展区,进行因‘能’施教,从而激扬潜能,张扬个性,开启适合每个学生的最佳发展路径,特别是为部分文化基础薄弱、又有其他方面潜能的学生,提供成才平台。

3.以艺术欣赏与展现为切入口,让人文精神充满校园。广泛开展课外、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建立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如多年坚持举办的“书香满校园”系列活动、新年音乐会、特长生汇报演出、校园歌手大奖赛、校园主题辩论会以及“阳光教师”“普通话形象大使”和“仪容仪表示范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浸润着师生的心灵,塑造着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4.强化艺术教育向其他学科的渗透,营造全员艺术教育的氛围。艺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科教学的拓展,同时也强化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如在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编排演出,即涉及音乐、舞美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历史教学中,讲授各个时期的艺术,必不可免要向学生介绍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等。每一门学科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一名艺术教育者。艺术与心理教育的课程整合在学校德育中的课题研究,也是促进更深层次的艺术教育与研究的重要途径。

五、总结与思考

目前在基础教育体系,特别是普通高中,虽然设置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课程,但由于片面应试的社会价值导向,许多学校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的诸如重视不够、课量不足、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等倾向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对艺术教育认识不科学不到位的情况尤为突出。因此,艺术教育应纳入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绿色”指标体系。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评价保障体系,“绿色”教育理念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素质教育,那些为艺术比赛获奖和为各种加分而进行的“艺术教育”都是短视的,有害的。只有因势利导地开展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赏心悦目,才能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只有将艺术教育与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够使普通高中艺术教育沿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才能够真正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继渊、沈正元、王炳章,《美国中学艺术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05

艺术教育特色第8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特色教育模式 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多数院校开始研究采用何种教育模式更适应本校发展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艺术设计教育有特殊的规律。艺术设计课程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有紧密的联系。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使用的教学模式必须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不断深化,艺术设计不单单是解决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其为丰富社会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水平,突显办学特色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大学四年划分为专业基础与设计两个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整体布局上使用递进式的教学策略,由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逐渐过渡到专业设计课程之上,让学生逐步学习掌握艺术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上效果并不理想。传统艺术设计学科体系更注重的是理论性教学,但缺少实践性的课程,在当下社会不能与时俱进。当然,我国使用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的大局,有效节省教师资源。此种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上本身没有错误,但实际执行中却存在诸多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数艺术设计院校开始实施教学改革,学校设计满足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可以立足社会。所以,开设的实践性课程也被逐渐列入教学计划之中。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育模式的策略

艺术设计教育与纯艺术教育有所不同,艺术设计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这就决定其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上应独具特色。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就必须对教育进行创新,从教育观念、培养标准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

(一)改变教育观念

艺术设计专业是为社会所服务的,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设计人才。实施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服务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最优、最佳的服务,用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不断调整特色教育模式

为突显艺术设计教育相关课程和强化实践教学,必须把毕业设计向着市场需求办学的特色转变,学院内部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结构进行调整,要与时俱进,为各个行业注入实用型设计人才。因此,在设计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可以融入现代的高科技技术,把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高科技合理衔接。当然,不具备过硬的设计技能与艺术修养,设计师只借助高科技技术也不可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因此,也要重视艺术设计的教育。要让高科技技术为艺术设计服务,不断与时俱进,培养出符合当下设计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注重师资建设

首先,引进优秀的师资人才。学校应该逐年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依照本专业的特点每年划拨相应的参观交流费用,为优秀教师提供一系列外出进修学习、参观的机会,以此开阔教师的视野。每年可以派遣几名教师进修,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相关课程。其次,聘请名校教授讲课。学校可以聘请省内设计行业的一线设计师、工艺师定期到学校开设讲座、授课,让学生直接对话一线设计师和工艺师,丰富设计课程。

(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校制定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教学要与现代设计市场接轨。产学研教学模式是近些年高校和企业对接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其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商业价值进行教学,以此来带动生产。产学研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实践来检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直接的实践经验,直接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可以从本质上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缩小社会和学校对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必须重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使用网络技术、图像技术等一系列教学手段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彻底改革原本单一的被动学习模式,创建培养学生创新理念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存在的不解提出质疑,对学生独具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进行表扬、鼓励。教学过程重在好的策划,必须把每一堂课设计好,才能合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设计和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设计出最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永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与探索[J].成人教育,2011(8).

[2]臧玉,王秀玮,于涛.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