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8 16:52:17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1篇

【关键词】电子设备;结构;设计

1 模块化设计基本原理

所谓模块,就是可组合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和接口结构的、典型的通用独立单元。这个定义揭示了模块的如下特征:

(1)具有确定功能的单元

模块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简单对系统分割的产物,它具有明确的特定功能,这一功能不依附于其它功能而能相对独立的存在,并不接受其它功能的干扰。没有确定功能的单元不能算为模块。由于模块具有独立的特定功能,因而它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设计单元而分头进行设计。可以单独制造,甚至预制,储备,以供急需及维修之用。当由专业厂生产制造时,则成为单独的商品。对模块的功能及性能可以单独的进行检验、调试、测试和试验。

(2)是一个标准单元

模块结构具有典型性、通用性,并且往往可构成系列。这正是模块与一般部件的区别,或者说模块具有标准化的属性。模块是通过对同类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的分析而分解出来的,是运用标准化中简化和统一化方法而得出的具有典型性的部件,这一典型性正是模块具有广泛通用性的基础。模块的通用性是通过其接口的标准化或通用化实现的。模块还常常按照系列化原理使其功能和结构形成系列,以满足不同规格、不同产品的需要。

(3)具有能构成系统的接口

模块应具有能传递功能以及组成系统的接口(输入、输出)结构。系统是一个有序的整体,组合成系统的模块既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又互有联系。模块通过接口进行串联、并联、辐射状或网状连接而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

2 电子设备结构模块化设计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思路

系统应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电子设备结构的模型建立。首先对设计对象进行模块划分,得到其模块划分方案。然后分析每一个模块,得到其零件组成,最后以模块为单位,逐模块逐零件的组合,完成电子设备的结构建模工作。以机载电台为例,经过模块划分,得到其划分方案:电台=底座模块十本振模块+前面板模块。分析各个模块的零件装配情况得到电台的所有零件装配信息。之后按模块从零件库中逐一提取这些零件进行装配,完成设备的整机模型生成。最后将描述整机模型的所有几何及物性参数存入数据库,供各分析调用。

2.2 系统设计原则

根据现代CAD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所需解决具体问题的发展趋势,提出在现CAD基础上针对特定产品进行二次开发。CAD部分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为之的各种分析提供几何模型信息。课题的开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l)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2)采用三维参数化特征造型;(3)采用数据库集成统一技术;(4)采用成本最省的设计方法。

为了节省开支,加速软件的开发过程,在软件设计过程中,除必须设计的程序之外,其它主要采用现有的软件解决问题。这样主要工作集中在建立系统及设计与各软件之间的接口上。

2.3 系统模块结构

系统总体分为两个模块:基础信息维护模块和快速模块化建模模块,

2.3.1 基础信息维护模块

电子设备结构模块化设计系统的基础信息维护模块完成系统公用信息的输、显示、存储和转换,该部分的模块划分及其关系如下。

(1)信息库维护模块

电子设备信息库存储的信息包括电子设备结构的三维模型、振动分析模型、热分析模型、电磁兼容分析模型、优化分析信息以及系统信息库和零件库等。其中:三维模型库存放电子设备结构的逻辑描述信息,包括设计目标、设计约束、概念模型、结构参数、零部件选型、零部件尺寸与约束等描述电子设备结构的信息;振动分析模型库存放载荷、约束等信息;热分析模型库以及电磁兼容模型库存放热分析和电磁兼容分析时需要的结构所有热及电磁兼容信息。优化分析模型库存放优化目标、设计变量、设计约束、变量归并等信息。系统信息库模块负责电子设备结构信息库数据的读取、查询和存储。该模块为系统其它的设计模块提供方便、透明的数据操作方法。零件库维护模块负责系统所有零件的基本几何及物性参数维护工作。

(2)接口模块

本系统以现有的商品化CAD软件为基础进行开发,系统中包括UG等多种异构的商品化软件,因此软件之间的集成工作就非常重要。接口模块完成本系统与基础平台之间的无缝集成,其内容包括界面集成和信息集成。我们采用了类似OLE的开发方案,即以C + +Builder开发的电子设备结构模块化设计系统的界面作为主界面,将UG等商品化软件作为系统的某个功能模块,以类似OEL的方式嵌入到电子设备结构模块化设计系统的主界面。数据操作时,从C++Builder主界面发送信息到应用软件,完成操作。

2.3.2 快速模块化建模模块

(1)工程维护

主要负责完成工程信息的维护工作,包括:工程号、版本号以及工程名称的新建、修改和删除操作。

(2)节点信息维护

维护工程中所用到的所有零件节点信息。类别维护:存储了零件的类别信息。对于不同的零件,之后的振动等分析将进行不同的处理;装配关系维护:存储零件在当前工程中的零件号及其父零件号,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唯一确定一个零件在当前工程中的装配情况;节点数据读写:完成节点信息从数据库的读取及写入工作。

3 结论

本文把模块化设计技术引入到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建立了计算机辅助模块化设计系统,力图解决现阶段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方法落后、设计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以通用CAD软件UG为平台,解决了UG内外部环境联合开发、异构系统集成以及SQLSevrer数据库操作三项技术难点,完成了电子设备结构模块化设计系统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童时中.模块化原理设计方法及应用.第l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2篇

【关键词】电磁干扰;电子通信设备;机箱机柜;结构设计

前言:

近年来,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背景下,通信技术的产品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和更高的设计要求。针对于电子通讯设备的设计,我们不仅要保证其外形的美观,更要保证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信号稳定性,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为此,相关的人员必须对电磁干扰与电子通信设备机箱机柜的结构设计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1.电子通信设备机箱机柜的机械结构设计

众所周知,美国是最早开发电子控制装置机箱机柜的国家,其逐步发展和完善,并日趋成熟。随着电子行业的日益发展,中国的电子控制装置结构设计也面临着急需更新的局面。骨架主体是机柜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骨架也是其主要的荷载受力者。其整个强度和整个装置的刚度直接影响设备的长期使用效果,其对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常情况下,机柜的骨架基本上在静态的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在起重、运输以及突然的外部冲击的过程中,其刚性就会大大的降低,进而产生不稳定和变形的效果,这样就会对元器件造成了很大的损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路的正常工作[1]。

2.机箱机柜的电磁干扰相关设计研究

首先,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屏蔽体材料厚度的有效控制,我们为了有效的保证其屏蔽的效果,我们就需要对屏蔽体材料的厚度进行有效研究,并且通过合理的公式来对其进行科学的估算。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材料的厚度取值确定为镀锌铁板相对导电率和镀锌铁板相对导磁率的乘积。屏蔽材料的导磁率和导电率的成绩越大,其干扰频率也就及越强,其屏蔽的效果也就更好。通过材料的合理设计,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确定金属屏蔽的厚度,进而加强对电子设备的有效保护[2]。

其次,我们要能够对滤波进行合理的设计,我们要能够对电源线的引出和引入信号线的传导干扰进行合理的设计。信号线和电源线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类的干扰,其很容易通过两个通道进入机箱的内部。因此,电源线的干扰应该能够根据频率范围的大小,按照相应的规格和要求,有效实现对电路的保护。而且,电子设备的机箱接地是非常重要的,机箱本身是个掉电的物体,如果其干扰了发射体和接受体,就会直接严重的影响电子设备的运行。

最后,我们还应该对电磁兼容性的设计给予完善,电子通信产品的结构设计工作组成部分包含很多,影响其性能的因素也有很多。一方面,电路模块本身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抗电磁干扰屏蔽能力强。另一方面,电磁泄露的部分主要是在房屋的连接结构处进行集中。

我们要想处理好相应的设备,使其能够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加强对相关设计参数的有效和合理的控制[3]。

3.加强对电子通信产品结构的散热设计

我们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选择具有较大的热导率材料,有效的增大其传热的面积,这样就能够更好的缩短热导传出的路径。其次,我们要能够根据的实际的情况,设计具有一个特殊的通道,实现有效的通风。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机箱的相对面或者温差较大的面上开设热控装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的增加风扇的强制散热能力。最后,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铝合金或者金属材料,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热辐射效率,使其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4.机箱机柜的减震设计

我们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对震源的强度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控制,为了有效的保证动态平衡,我们可通过对降低整体设备的不平衡,提高其阻尼能力,对于天线的部分,我们应该对相关的设计进行优化,实现有效的减震目的。针对于一些会产生摩擦的零部件,我们应该其进行一些缓冲设计,采用精密的轴承,有效的减少摩擦,更好的降低震源的强度。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能够对相应的性能指标参数给予合理的优化,这样就能够对计算的方法和数据进行合理的治疗,进而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4]。

5.机箱机柜整体造型的设计

机柜的框架对于整体形状是非常重要的,榇耍我们也要对结构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当对相应的结构进行设计时,也要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工作的重点,合理的处理前门操作和人际交互,这也是机柜设计的核心。门前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通过对统一的颜色特征和分割功能的颜色设计的使用,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相应造型的首要设计。

6.加强对机箱机柜的环境设计

我们在实际的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设计,针对于室内的环境,我们要保证电子设备能够正常工作,任何电子设备应该能够有效的抵抗一些电磁波,这样才能够减少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电子设备在户外,其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我们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要考虑雨水、阳光照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样均能够有效的降低损坏,更好的抵御恶劣的环境。如果外部的环境的较为恶劣,我们要能够对其给予特殊的保护,根据不同的环境对电子设备进行防尘处理,使其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设备的可靠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通讯设备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证相关产品的可靠性和适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其更好的符合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此,相关的人员在研究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的问题环节给予合理的完善和优化,更好的提高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和散热能力,协调产品设计的结构,促进电子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志红. 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分析的高效时域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3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硬件集成;车载电子设备;便携机箱;应急通信指挥车

1.引言

近年来,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防空、防灾、应急处置等公共安全领域。与之直接相关的应急通信指挥车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急通信指挥车与地面固定指挥中心配合使用,具备互联互通、信息处理量大、及时决策等特点,成为提高应急指挥决策效率、全面夺取防空袭斗争和抢险救灾胜利的有效手段。

一个完整的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由硬件、电气、软件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是整个系统的物质基础,硬件系统的优化设计是保证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具备优良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一种新型车载信息系统硬件集成方法进行阐述,介绍了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机箱的设计与应用。

2.车载信息系统硬件集成方法分析

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以车辆为运载平台,在有限的车内空间里最优化地进行设备布局,是硬件系统集成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2.1 19英寸标准机柜的应用

采用19英寸标准机柜对电子信息设备进行硬件集成是现行最常用的方法,其具备方便、快捷、通用性强等特点。在应急指挥通信车项目的建设中,常用的19英寸标准机柜有金属骨架式机柜和便携式机柜两种。

(1)金属骨架式机柜

19英寸标准金属骨架式机柜的结构示例如图1所示。信息系统硬件集成时,电子信息设备首先通过标准机架结构(或插箱、托盘)固定在机柜中,然后机柜整体固定在车厢内,进而构成完整的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硬件系统。

该种机柜采用金属材料经焊接加工而成,其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较低,但同时具有体积大、质量重、便携性差等缺点。因此,该机柜在大中型载车及地面站建设中应用的比较广泛。当载车为小型车时,车内有限的空间及对载重的特殊要求给这种硬件集成方法的应用带来诸多的不便。

(2)便携式机柜

19英寸标准便携式机柜的结构示例如图2所示。此种机柜3U为一个单元模块,根据设备量进行自由组合。利用该种机柜进行信息系统硬件集成的的思路与金属骨架式机柜相同,只是在机柜骨架的材料与结构上进行了变形设计,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便携式机柜的主体骨架采用ABS材料,故重量较轻。同时,机柜加入了便携性的设计结构(把手),有效地提高了机柜的可移动性。该形式的机柜一定程度上适应在小型载车上进行信息系统硬件集成的要求。但由于整体体积较大,其应用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2.2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的应用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打破19英寸标准机柜的尺寸限制,采取更适合在车内(尤其是小型车)安装的尺寸及结构形式。其采用组合式箱体的思想,每个箱体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一个模块集成了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若干个独立的功能,若干个模块组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利用模块化的思想对设备及电子元器件进行组合,实现最优化的布局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机箱的空间利用率和设备集成度。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3.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设计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的三维结构如图4所示,其外形尺寸为600mm(L) ×420mm(W)×140mm(H),箱体材料以铝材为主。另外,在机箱两侧设计了搬运把手。该外形尺寸与材料以及搬运把手的设计可大大增加机箱的便携性。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设计有前、后过渡面板。前过渡面板为人机接口板,完成人机操作和指示功能。后过渡面板为设备接口板,完成机箱之间、机箱与外设之间的连接。另外,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内部设计有安装衬板,箱内设备或元器件均安装在安装衬板上。当箱内设备改变时,只需改变前后过渡板和安装衬板即可,从而可保证机箱主体结构的通用性。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前后设计有翻转盖板,用于保护前后过渡面板。翻转盖板通过设计的弹簧卡扣进行锁紧,且前后翻转盖板可拆卸。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两侧设计有连接锁扣,机箱顶部设计有定位块。机箱之间通过机箱顶部定位块叠加放置,通过锁扣进行连接锁紧。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后部安装有散热风扇,机箱每侧设计有两个通风孔;使用时根据箱内设备热源的分布情况合理设置通风孔,以形成特定的循环风道,实现机箱内部设备与器件的散热。

4.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的应用实例

本文设计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已成功应用于某项目的小型3G图传通信指挥车,该指挥车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短波、超短波通信以及3G图传功能。在小型3G图传通信指挥车的硬件集成上,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两个模块:配电模块和通信模块。配电模块负责为整个通信指挥系统供配电;通信模块负责实现短波通信功能、超短波通信功能以及3G图传功能。配电模块、通信模块的实物图如图5所示,配电模块和通信模块的组合如图6所示。

5.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的特点

5.1 集成化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可实现对整件设备以及设备印刷电路板的集成,可将若干个独立的功能集成在一个设备机箱内,其大大提高了指挥通信系统的集成度及载车空间的利用率。

5.2 模块化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以箱体为单元进行整个指挥通信系统的功能划分,将若干个相对独立但类似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较大的功能模块。因此,整个系统的模块化更加清晰,系统的组建更加方便、快捷。

5.3 通用化

以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构成的功能模块具备很强的通用性,其只需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做适当的设备改动,即可用于组建一个新的指挥通信系统。另外,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不仅可用于构建车载指挥通信系统,还可用于组建指挥通信基站、便携式指挥所等。

5.4 便携化

便携式电子设备机箱从选材到具体结构设计,始终贯穿便携化的思想。箱体便于搬运,便于拆卸,且可以快速的组装。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4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IEC61850,网络结构,GOOSE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智能变电站特点

IEC 61850标准

国际电工委员会 TC57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IEC 61850,该标准成为基于通信网络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在我国采用该标准系列将大大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节约开发验收维护的人力物力、实现完全的互操作性。IEC 61850 是关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第一个完整的通信标准体系,与传统的通信标准体系相比,在技术上有如下特点:

(1)使用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2)使用 MMS 技术;

(3)使用分层、分布体系;

(4)具有互操作性;

(5)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的体系结构。

IEC 61850 标准系列覆盖了变电站的所有接口通讯。它按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所要完成的控制、监视和继电保护三大功能从逻辑上将系统分为 3 层: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过程层主要完成开关量 I/O、模拟量采样和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间隔层的功能是利用本间隔的数据对本间隔的一次设备产生作用,如线路保护或间隔单元控制设备就属于这一层。变电站层的功能分为 2类:一是与过程相关的功能,主要指利用各个间隔或全站的信息对多个间隔或全站的一次设备发生作用的功能,如母线保护或全站范围内的闭锁等;二是与接口相关的功能,主要指与远方控制中心、工程师站及人机界面的通信。

1.2 智能变电站增加的设备

1.2.1 电子式互感器

电子式互感器与传统互感器相比,具有绝缘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电流互感器(TA)动态范围宽、无磁饱和、电压互感器(TV)无谐振现象、TA二次输出可以开路等优点,受到普遍关注, 并逐步在工程中应用。根据构成原理的不同,电子式互感器可分为有源式和无源式,有源式电子式互感器是指高压平台的传感头部分需要供电电源的电子式互感器,而无源式电子互感器是指高压平台的传感头部分不需要供电电源的电子式互感器。在桂林500kV智能变电站中应用的是采用Rogowski线圈的有源式电子式互感器。

1.2.2 合并单元

合并单元(简称 MU)是针对智能输出的电子式互感器而定义的,连接了电子式互感器二次转换器与变电站二次设备。采用一台合并单元(MU)汇集多达 12 个二次转换器数据通道。一个数据通道承载一台电子式互感器或一台电子式互感器采样测量值的单一数据流。在多相或组合单元时,多个数据通道可以通过一个实体接口从二次转换器传输到合并单元。合并单元的主要功能是同步采集三相电流电压输出的数字信息并汇总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出给二次保护控制设备。

1.2.3 智能终端

当智能终端与保护、测控设备间按照IEC 61850-9-2 的规范进行双向通信时, 即可实现智能操作箱的功能。实际工程中对于同一个断路器, 会有多套保护装置( 如线路保护、母线保护、断路器保护、测控装置) 向其发跳闸或合闸命令,传统的做法是将各保护装置的命令通过继电器输出接点进行并联,接至开关的跳合闸线圈。而采用了智能终端后,各保护装置不仅可以通过以太网进口,按照IEC 61850-9-2的规范接收智能终端的模拟量数值信号,同时也可以将保护逻辑的计算结果,通过以太网输送到智能终端,由智能终端统一控制一次开关,即完成智能操作的功能。

2 智能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2.1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功能逻辑上可分配在三个不同的层,即站控层(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三层之间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系统实现连接,即连接站控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的站控层网络,连接间隔层设备和过程层设备的过程层网络。

站控层网络与常规综合自动化站的站控层网络类似。网络结构可参照目前已成熟运用的综自站的网络结构。

过程层网络中用于传输保护信息和跳闸命令的G00SE网,实时性要求较高,在确定G00SE网的拓扑结构时,应先确定网络的节点类型和统计节点数量,根据网络节点数量和单台交换机的端口数量确定交换机数量,根据交换机数量和传输延时要求确定G00SE网的拓扑结构。

2.2 网络设备的配置及选择

考虑到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变电站网络在交换机台数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冗余星形网络结构或双以太网接口冗余配置,智能变电站中交换机是最为重要的网络设备,它的正常运行是网络可靠性、实时性的保证,因此,合理的选择交换机尤显重要。更加工程经验,当交换机台数大于等于4台时,选择冗余星形网络结构作为变电站网络的拓扑结构。

3 智能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模式的变化

常规综合自动化站电气二次图含电流电压回路图、控制信号回路图、端子排图、电缆清册等,所有不同设备间的连接均通过从端子到端子的电缆连接实现。这些图纸反映了二次设备的原理及功能,一、二次设备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可用于指导施工接线和运行的检修维护。

而智能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与常规综合自动化站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变电站各层设备通过网络进行连接,设备间的连接是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信号,原有二次回路中点对点的电缆连接被网络化的光缆连接所取代,已不再有传统的端子的概念。

SCD全站数据库在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中已经部分取代了传统变电站的二次蓝图,所以在智能变电站设计中,至少应具备一套基于虚端子的二次接线工具,能够直观并且简易的实现各厂家虚端子部分的连线工作,真正在设计层面上完善和实现智能变电站的透明性和开放性。

4 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经验及建议

在总结以往智能变电站从技术协议的签订到工程验收,各厂商智能设备互连互通问题多、时间长、改动大等等问题比较集中。所以建议智能变电站应遵循以下设计思路:

在工程设计前期,建议举行设计联络会,就各设备厂家提供的设备型号、数量、组屏方案以及各电力公司特殊要求进行讨论并形成会议纪要,各厂家及设计院在工程的设计中就有章可循,有效避免由于理解的误差带来的图纸修改。

工程设计中期,建议重视及围绕网络拓扑图、交换机配置图、光纤接口定义图、虚端子图进行二次设计,尽量避免由于某一个环节的错误而影响后期整个变电站的施工,例如设备配置错误、交换机数量不够等问题。

设备厂家之间的接口要求逐步逐条进行规范,同时集中设计、运行及各设备制造商,以系统集成商为主进行设备出厂前的互联试验,以验证各厂家设备的标准化。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5篇

关键词:设备安装;民用航空;电气设备架;冷却系统

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科学设计十分关键,它关系到航机的出行安全。在现在的电气设备架中,通常会采用多功能的设计方式完善其电气设备。同时,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上,要保证其实用性和可靠性。而设备安装设计能够优化其性能,所以,在设备安装设计中,全面分析电子电气设备架是十分关键的。

1设备安装的主要技术要求

1.1维护可达性在早期的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阶段,要考虑设备维护初期的可达性。在安装了设备后,更容易更换,且容易接近。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标识,保证设备的外形尺寸、电气连接等各种相似的连接器不会轻易发生错误。对于设备架的各种设计,需要考虑为维修中可能用到的东西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维护人员能够更换设备。因为在与设备相连接的各线束的连接点都有可能会发生故障,比如分里面上的转接插头和设备后部安装的插头。对于设备的安装设计,要想在排除故障时方便各连接点之间的相互接近,就要充分考虑电气各连接部分的内容,以实现可达性。1.2设备的电气连接设备中插头和线束的安装都被包含在设备的电气连接中。设备的安装、拆卸和插入的感应能力、连接器、接触器、电缆的连接关系和设备附件的安装要求等都是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插头的安装位置,在安装线束时,需要考虑电缆的可维护性、设备的各项搭接的要求、维护工具的相关的使用标准等。1.3设备的冷却要求电子设备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超过所规定的极限时会完全失效。所以,对于电子的安装问题,要考虑到电子设备的冷却要求。对于电子设备来说,强迫风冷是比较常用的冷却方式,通过气流将设备中的热量由下而上的转移至周围环境中,最后由周围的环境将热量吸走。一般情况下,单独冷却每个设备比在一个规定的环境中为所有的设备设计冷却系统要难得多。1.4振动和冲击考虑当机载电子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在设备或架子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安装托架、设备层架、设备架等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和振动。飞机与设备在连接中的冲击和振动位于设备的后部与底部以及设备连接处的前端紧固装置上。当设备加速运行时,会受到一个对于设备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保持设备的平衡。一般情况下,设备架不是作为一个机身结构的放大器存在的,而是一个传递振动荷载的衰减装置。

2航空电子中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安装设备时使用的设备架用于将某些机械电子设备安装在飞机的相应特定位置上。一般情况下,装配设备的平台可用于设备架的设计,对于设备和设备中相关的机上线束,飞机上其他设备的连接平台和设备的冷却系统都可在这一平台上操作。设备架所占空间可以直接影响设备架的设计,设备的结构设计与相关的安装要求也可作为影响因素。设备架应设计为易接近、开放式的结构,使航空公司能比较方便地维修、维护架子上的设备,比如环境控制装置、机械部件、电连接器、线束和电缆等。在设计架子时,也要考虑维修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进而为设备后部电连接器的维护、拆卸留有足够的空间。2.1设备架层架设计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可在所有设备中安装可容纳的基本构型,增加设备架的层架空间设备。通常情况下,应预留20%~30%的空间。因此,在设计各个夹层时,要按照设备架的超负荷状态来设计。当各类承受件的强度达到设备的全负荷状态时,将设备舱调至最大的向下加速度加载,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架层中最远处的最大弯曲度不会干涉安装设备的下层。安装在设备质量之上的20%预留空间的状态是全负荷状态。同样,设备中的各类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位置都应该被考虑到。根据电连接器的形态来判定线束的长度,估算线束的直径和弯曲半径等,线束所需的安装空间位置。一般情况下,电连接器中会有2种不同的安装办法,即架子后部的安装支撑板配合安装的方法、托架安装的导轨和方法。设备中冷却空气的装置系统为层架,冷却系统中管路数的设置位置也应在设计时被考虑进去。在各个层架中将孔打开,可以调节各个架层上设备的气流。一般情况下,各个托架上的设备都有相似的开孔。对于所有的开孔,一般情况下,都需用盖子将其盖住,在需要使用时将盖子去掉,调节设备的气流即可。2.2设备架的电搭接设计空调管路的电搭接要求与安装位置、设备架的设计有关。设备、设备架的结构之间都可在电搭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导电性措施,保证飞机系统结构的电气湿度,避免发生电击、静电释放、雷击等危害。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磁干扰,并提供适当的回路给电源系统。另外,在设计电搭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通常会采用静电安装方式来设计。而且其电压也会采用安全电压,从而有效保障乘客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规划电路的走向和集成方式,从而实现相应的搭接设计效果。2.3设备的线束安装在安装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系统时,线束的连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安装设备时,可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也可从设备背部安装。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而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时,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①正面安装时,插头会承载设备在震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负载,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②虽然机场人员可以很方便地维护插头和电缆,但是,插头和电缆很容易被损坏,给同轴电缆的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③电缆安装在设备的前部,不利于电缆的固定和绑扎。

3结束语

设备安装设计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分析十分关键,它能够使航机的运行更加可靠。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设备的特性,让设备的安装技术更加成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架层设计和电搭接设计。最后,要科学、合理地安装线束,让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设备安装设计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春晖,张群,罗迎.一种步进频信号认知雷达波形优化设计方法[J].航空学报,2016,37(7):55-58.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6篇

姓 名: ****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7.04.17

电子邮件: ******@mail.******net

手机: 136********

教育背景:

1984.9-1988.8 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精密机械专业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3-2006.5 高级结构工程师

IP终端事业部 **电信(成都)公司

负责IPTV数字娱乐产品“Multimedia On Networks System”家用网络机顶盒 、“Personal Media Player”手持PMP(MP4)产品的外观结构设计、模具制造技术跟踪。工作职责包括提出产品外观和结构设计需求,协调和解决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技术问题,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和修改完善以确保五金模具、塑胶模具开模成功。

**电信光通信分公司

负责“核心路由器(银河玉衡)”项目机柜结构设计,该项目是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同承担的国家“863” 信息领域跨主题重大攻关课题,“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

负责“光交叉连接设备(OXC)和光分插复用设备(OADM)”项目的结构设计,担任结构课题组组长。该项目是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863” 跨主题重大功关课题,“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项目。

负责“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产品的结构设计,在项目中具体完成产品结构总体方案,以及项目中的MSTP2.5Gb/s子架结构详细设计。

1988.8-1998.9 结构设计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

**邮电部第五研究所助理

独立承担“准同步数字系列光电传输设备(PDH)”系列产品的结构设计,先后完成GD/MF34-53型、GD/MF34-54型、GD/MF34-55型、GD/MF34-56型、GD/MF34-57型、GD/MF34-58型、GD/MF34-59型等多种型号的产品,其中“GD/MF34-53型光电传输设备”,是邮电部第五研究所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并面向市场的首个产品。

参与小同轴电缆3600路载波通信系统科研项目,承担“无人站增音机设备”的结构设计任务。

职业特长:

具有近17年光通信产品和1年消费类数字娱乐产品的结构设计经验,在通信产品系统结构设计、多种类型结构零部件详细设计等方面具有长期的技术积累;对数字娱乐产品外观、时尚、结构设计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钣金、塑胶、切削加工、铝合金挤压等多种类型零部件的结构设计特点,有与协作制造工厂长期合作进行样机试制的经验,熟悉钣金成型、塑胶模具、机械加工等工艺过程。

熟悉国际国内通信行业的相关结构设计技术标准,擅长在标准化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类通信设备的结构设计。

在通信产品EMI&EMC设计和热设计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7篇

2.机械可靠性及其在雷达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贺鹏,HEPeng

3.星载天线总装集成多余物控制府大兴,崔春梅,徐正,FUDa-xing,CUIChun-mei,XUZheng

4.PCB组件动态特性的仿真与实验研究任建峰,RENJian-feng

5.电子机械工程 装配结合面防护技术研究梁元军,温力,杨军华,LIANGYuan-jun,WENLi,YANGJun-hua

6.如何提高90°弯头耐功率性能宋为民,彭天杰,刘炳龙,李明荣,SONGWei-min,PENGTian-jie,LIUBing-long,LIMing-rong

7.航管雷达天线座结构设计段颖辉,DUANYing-hui

8.某空中平台空间管桁架结构设计及优化王志刚,高山,董好志,WANGZhi-gang,GAOShan,DONGHao-zhi

9.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液冷源系统张荣,ZHANGRong

10.输送类设备模块化设计的研究及应用罗俊斌,LUOJun-bin

11.RTM技术在波纹板制造中的应用探讨杨春霞,朱永明,蒋立正,YANGChun-xia,ZHUYong-ming,JIANGLi-zheng

12.某微波器件壳体制造技术研究沈志军,李直,SHENZhi-jun,LIZhi

13.某复合材料机载构件制造工艺研究殷东平,王亚锋,李直,YINDong-ping,WANGYa-feng,LIZhi

14.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阵面管网仿真及优化夏艳,钱吉裕,XIAYan,QIANJi-yu

15.某机载电子设备振动模态与频响分析方伟奇,王克军,张明,FANGWei-qi,WANGKe-jun,ZHANGMing

16.大型相控阵雷达阵面环境控制仿真李莉,战栋栋,钱吉裕,LILi,ZHANDong-Dong,QIANJi-yu

17.雷达天线车负载敏感液压调平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郭洪伟,彭国朋,黄海涛,GUOHong-wei,PENGGuo-peng,HUANGHai-tao

18.面向CPCI分机的快速设计模块开发王锐,程海平,彭五四,WANGrui,CHENGHai-ping,PENGWu-si

19.基于Pro/Program的电源机箱参数化快速设计陈世荣,CHENShi-rong

1.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在军用设备中的应用现状方震华,黄慧锋,FANGZhen-hua,HUANGHui-feng

2.星载电子设备宽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范文杰,FANWen-jie

3.方舱舱内热环境仿真分析李雨,魏强,LIYu,WEIQiang

4.高功率电源模块封装的热应力分析庞启龙,黄春江,PANGQi-long,HUANGChun-jiang

5.某型弹载电源瞬态热分析吕召会,LVZhao-hui

6.基于热电致冷的雷达高频箱环控技术研究梅源,战栋栋,钱吉裕,MEIYuan,ZHANDong-dong,QIANJi-yu

7.一种超薄型T/R组件的结构设计黄诚,HUANGCheng

8.微波暗室面阵结构设计新方案周艳阳,王李宁,ZHOUYan-yang,WANGLi-ning

9.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机载显控台结构设计李文志,于扬,LIWen-zhi,YUYang

10.某型舰载设备天线罩改进设计王春雷,程翔,WANGChun-lei,CHENGXiang

11.舰载铸铝密闭机柜优化分析张磊,赵希芳,ZHANGLei,ZHAOXi-fang

12.注塑工艺参数优化的正交法应用实例沈丽琴,桂涛,SHENLi-qin,GUITao

13.便携式可搬移箱焊接强度分析尹妍,朱静,杨燕,YINYan,ZHUJing,YANGYan

14.大型机载信息系统总体集成工艺设计初步研究孙兆兵,程丽珠,SUNZhao-bing,CHENGLi-zhu

15.基于ANSYS的某雷达天线结构有限元分析吴乐平,WULe-ping

16.Pro/MECHANICA在雷达发射机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鲍成艳,方红梅,BAOCheng-yan,FANGHong-mei

17.基于振动试验的典型铆接形式仿真建模方法研究王贤宙,王长武,WANGXian-zhou,WANGChang-wu

18.基于多种控制方式的全方位移动机器人研制贾茜,王兴松,周婧,JIAQian,WANGXing-song,ZHOUJing

1.大型机动式米波雷达结构总体设计探讨谭贵红,TANGui-hong

2.球载雷达稳定平台设计综述钱海涛,QIANHai-tao

3.机动式方舱空调选型方法研究金文丽,周爱民,JINWen-li,ZHOUAi-min

4.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用EMC机柜黄平,张洋,鲁晓强,HUANGPing,ZHANGYang,LUXiao-qiang

5.金融税控收款机PCBA热设计和热分析杨俊逸,谢家文,何彩英,李亚涛,夏冬梅,YANGJun-yi,XIEJia-wen,HECai-yin,LiYa-tao,XIADong-mei

6.控制台的造型与结构设计董爱华,DONGAi-hua

7.卫星承力筒的结构特点与应用分析姚骏,满孝颖,李应典,吕凯,YAOJun,MANXiao-ying,LIYing-dian,LVKai

8.某机载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电子机械工程 方伟奇,王克军,张明,FANGWei-qi,WANGKe-jun,ZHANGMing

9.数字化设计技术在雷达机柜设计中的应用薛梅,XUEMei

10.一种军用LRM模块的新型插拔装置时社萍,杨志刚,SHIShe-ping,YANGZhi-gang

11.某雷达天线的风载荷分析侯学兵,高锋华,HOUXue-bing,GAOFeng-hua

12.有关天线过顶跟踪的探讨卓普辉,ZHUOPu-hui

13.超宽带射频高功率开关符鹏,FUPeng

14.剖析铝合金配合部件对轴承打滑的影响乔山林,何建新,陶颖苏,QIAOShan-lin,HEJian-xin,TAOYing-su

15.沉淀硬化不锈钢真空电子束焊接工艺研究李春林,谢猛,LIChun-lin,XIEMeng

16.关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产品总体单位工艺体系建设的探讨王得水,WANGDe-shui

17.浅谈新形势下军用电子行业研究所的工艺管理工作研究江锋,包训华,JIANGFeng,BAOXun-hua

1.国外军工企业科研生产管理流程再造案例分析研究蔡志清,CAIZhi-qing

2.电磁兼容设计在机动式指控系统方舱中的应用朱静,尹妍,ZHUJing,YINYan

3.地面雷达屏蔽导热机箱设计卢德辉,付娟,程翔宇,LUDe-hui,FUJuan,CHENGXiang-yu

4.冰雹撞击试验中冰雹粒子速度测量及其误差分析薛澄岐,尤志芳,XUECheng-qi,YOUZhi-fang

5.半导体制冷在机载光电稳瞄系统中的运用陈平,朱镭,张一军,CHENPing,ZHULei,ZHANGYi-jun

6.和谐HXD1型机车电器屏柜散热系统设计的分析与优化林若虚,廖胜明,LINRuo-xu,LIAOSheng-ming

7.一种多通道分层式钎焊高效散热机箱的结构设计宋凯,谢昶,陈登瑞,SONGKai,XIEChang,CHENDeng-rui

8.机载电子设备BGA封装热设计徐晨光,XUChen-guang

9.高频箱环境控制方法研究梅源,MEIYuan

10.军用设备电子插件板环境适应性设计问题探讨姜广顺,杨召甫,JIANGGuang-shun,YANGZhao-fu

1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构动力学优化魏强,李雨,WEIQiang,LIYu

12.一种低空三坐标雷达天线骨架结构设计杨听广,王梅,YANGTing-guang,WANGMei

13.某机载雷达相控阵天线结构设计任开锋,李凤英,宋志行,朱志远,RENKai-feng,LIFeng-ying,SONGZhi-hang,ZHUZhi-yuan

14.车载平板波导裂缝天线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赵承三,胡劲松,ZHAOCheng-san,HUJing-song

15.某圆锥等角螺旋天线的制造技术章英琴,ZHANGYing-qin

16.U形锻铝托架弯制工艺研制黎碧,王少清,LIBi,WANGShao-qing

17.一种基于鼠标遥操纵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程福,马英庆,CHENFu,MAYing-qing

18.轨道检查装置选型及应用梁君,LIANGJun

1.高速切削工艺参数优化模型研究及发展趋势李迎,LIYing

2.舰用机柜抗强冲击的优化设计黄高文,沈文军,HUANGGao-wen,SHENWen-jun

3.电子设备试验用冷却装置的研制郭建,冯旭伟,崔哲,GUOJian,FENGXu-wei,CUIZhe

4.气压测量装置橡胶管老化应对措施程翔宇,张燕,胡松涛,CHENGXiang-yu,ZHANGYan,HUSong-tao

5.机载雷达设备安装架的结构设计时社萍,常研,向华平,SHIShe-ping,CHANGYan,XIANGHua-ping

6.某机载雷达模拟吊舱结构设计张铁军,王李宁,ZHANGTie-jun,WANGLi-ning

7.某防汛通信车结构总体设计董爱华,DONGAi-hua

8.电力二次设备用机柜框架的设计朱云霄,黄平,郭胜军,ZHUYun-xiao,HUANGPing,GUOSheng-jun

9.地面车载高架、高机动雷达多体动力学分析杭燚,胡长明,洪林峰,HANGYi,HUChang-ming,HONGLin-feng

10.网状可展开天线两种网面成形方式分析李小平,徐德红,LIXiao-ping,XUDe-hong

11.星载天线指向机构误差分析与建模张锋,丁洪生,付铁,刘向东,ZHANGFeng,DINGHong-sheng,FUTie,LIUXiang-dongHtTp://

12.电子机械工程 平板裂缝天线阵面缝槽测量技术顾平,李春林,李亨昭,GUPing,LIChun-lin,LIHeng-zhao

13.复合材料桅杆稳定性分析程林,CHENGLin

14.数控转塔冲床编程技术研究吴民凤,金华,陈民,WUMin-feng,JinHua,CHENMin

15.高精度细长台阶轴加工技术李明,黄峰,LIMing,HUANGFeng

16.Flash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孙明琦,袁新江,SUNMing-qi,YUANXin-jiang

17.舰用微波天线稳定平台倾角传感器应用研究喻冬梅,王子薇,王后平,YUDong-mei,WANGZi-wei,WANGHou-ping

18.基于MATLAB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仿真许丽娟,王庭有,XULi-juan,WANGTing-you

1.对某微波器件热真空试验自激故障的分析及解决方案韩君祥,胡云,HANJun-xiang,HUYun

2.大功率雷达发射机海水冷却系统的设计束峰涛,陈正涛,赵宇,SHUFeng-tao,CHENZheng-tao,ZHAOYu

3.某半导体致冷器冷热端散热翅片的优化设计付娟,FUJuan

4.结构设计中的热控制技术王连坡,WANGLian-po

5.毫米波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结构设计研究王雁,WANGYan

6.基于CANopen协议的伺服控制器应用高嵩,GAOSong

7.一种雷达阵面升降系统的改进王娟,沈薇薇,WANGJuan,SHENWei-wei

8.高强度钢板Domex700MC的焊接工艺性能研究赵仁祥,杨林,曹慧丽,ZHAORen-xiang,YANGLin,CAOHui-li

9.陶瓷粉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介质板介质损耗控制研究陈旭,方芳,CHENXu,FANGFang

10.某共口径平板天线制造技术研究李直,何章峰,左防震,LIZhi,HEZhang-feng,ZUOFang-zhen

11.数控机床操作界面设计研究陈少锋,薛澄岐,CHENShao-feng,XUECheng-qi

12.馈源喇叭气密密封技术研究姜海涛,韦生文,周明智,JIANGHai-tao,WEISheng-wen,ZHOUMing-zhi

13.钛合金零件高速铣削刀具磨损的试验研究吴欣,张柳,徐锋,WUXin,ZHANGLiu,XUFeng

14.内导体薄壁"深孔"扼流槽精密加工技术王韶平,姜海涛,WANGShao-ping,JIANGHai-tao

15.一种轮组结构爬楼梯机器人的传动和结构设计刘祚时,童俊华,胡发焕,LIUZuo-shi,TONGJun-hua,HUFa-huan

16.雷达结构仿真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子机械工程 王梅,胡劲松,WANGMei,HUJing-song

17.雷达结构协同设计中的CAE计算结果可视化技术研究陈帝江,张红旗,CHENDi-jiang,ZHANGHong-qi

18.注塑结构中取代螺母嵌件的几种方法田劲

1.RE&RP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蒋华,薛澄岐,JIANGHua,XUECheng-qi

2.工业机柜设计案例库系统研究陈少锋,薛澄岐,CHENShao-feng,XUECheng-qi

3.某型号雷达复合材料机箱研制综述卢德辉,程翔宇,郭黎,LUDe-hui,CHENGXiang-yu,GUOLi

4.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七届四次全委会暨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在太原市召开

5.功率吸收钳法测量网络电缆的耦合衰减韦守龙,周忠元,WEIShou-long,ZHOUZhong-yuan

6.方舱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靳晓丽,张爱华,吴蓉,JINXiao-li,ZHANGAi-hua,WURong

7.直升机载设备安装架的随机振动分析梁震涛,徐德好,李玉峰,陈陶菲,LIANGZhen-tao,XUDe-hao,LIYu-feng,CHENTao-fei

8.湿度、露点和干燥度许建照,赵莉,丰爱国,XUJian-zhao,ZHAOLi,FENGAi-guo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第8篇

建筑物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又称开放式布线系统,是一种在建筑物和建筑群中综合数据传输的网络系统。它是把建筑物内部的话音交换、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它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相互连接起来,并采用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结构化布线系统是根据各节点的地理分布情况、网络配置情况和通信要求,安装适当的布线介质和连接设备,使整个网络的连接、维护和管理变得简单易行。

用户需求

综合布线系统应以电脑系统等为服务对象,同时尽可能为各个弱电系统提供统一信息传输布线平台。它应有利于各个系统自身组网和传递信息,有利于各个系统之间的互连,有利于各个系统与外界的连网。

布线系统要具有高性能和相当的超前性,能够满足各个系统目前和未来新技术、新产品对传输的需求。

布线系统应采用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名牌布线产品,技术上要领先,同时要经过国内、国际广泛和较长期使用,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设计方案将遵循原则,做到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布线系统不但满足现有的网络设备,而且具有为随时可增加的设备来扩展整个网络功能的可扩展性与灵活性。

方案概述

根据布线的具体要求,考虑到网络系统各种设备以及将来网络的扩展,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案提出一个整体的现代化以中心机房为网络系统枢纽的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同时提出光纤网组网系统。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采用三级星形的物理拓扑结构。一级为主机房(MDF)连接至各层管理间(IDF)的建筑主干及通路;二级为内多模光纤数据主干和5类大对对UTP话音主干,从三层主设备间(MDF)向各层管理问辐射;三级为各层管理间到工作区的全部水平配线系统。所有计算机网络相连的布线硬件均为光纤和铜缆产品。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根据EIA/TIA568标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方案设计

本方案以结构化综合布线整体系统分布五个子系统来设计,分别是: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主干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暂不做考虑。

1、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工作区子系统是插座到用户终端的区域。把所有的媒体接口(DBl5,DB9,DB25,同轴等)标准化为模块化插座(T568A,T568B),信息模块采用KDNTEK公司的超五类信息模块(型号―1305―03014),信息插座采用单孔和双孔超五类防尘面板。

工作区子系统的功能是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系统是布置在同一楼层上的。一端接在信息插座上,另一端接在层配线架上。水平子系统主要采用4对非屏蔽双绞线,它能支持大多数现代通信设备,在某些需要宽带传输里,可采用“光纤到桌面”的方案。当水平区间面积相当大时,在这个区间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卫星接线间,水平线除了要端接到设备间外,还要通过卫星接线间,把终端接到信息出口处。

在本次布线工程的工作区系统设计中,设计在保证每个楼层房间内最低为两个信息点,布线施工中,工作区信息节点出口处做墙上型面板时,出口线缆应留出30mm。对应网线标识号重新做出标号,打结信息模块后,要将多余的线缆盘在面板内。在连接室内的应用设备时,可制作一条多股软接跳线,完成终端系统的链接。

2、水平子系统设计

连接工作区和管理间的这一部分水平线缆称作水平子系统。水平系统分别从各楼层管理间、和每层的垂直水平系统上引下牵的水平线槽出口,铺设水平线槽延伸到本层的工作区信息点处,沿楼道顶部铺设。

它的功能是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水平系统是布置在同一楼层上的。一端接在信息插座上,另一端接在层配线架上。水平子系统主要采用4对非屏蔽双绞线,它能支持大多数现代通信设备,在带宽与网络传输的应用上,有着极高的传输速率,能够达100MHz的带宽同时能满足1000Mbps的传输速率。

当水平区间面积相当大时,在这个区间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卫星接线间,水平线除了要端接到设备间外,还要通过卫星接线间,把终端按到信息出口处。水平系统长度应不大于90米。

本方案根据信息点位置设计,将水平线走线采用以下走线方式:水平线缆分别在各单元楼的工作区沿至主水平线槽出发,引到各楼层管理间网络机柜内配线终端设备上,沿垂直线槽上引至所管楼层用户节点处,穿墙至走廊,经走廊顶部敷设的水平线槽,打孔穿墙在经沿墙下敷的镀锌钢管或PVC管(20~25mm)至信息插座。根据线量沿墙下敷应安装12*20mm的PVC线槽管或用25mm的度锌钢管,走廊水平侧线槽应安装150*70mm水平钢制线槽。

3、管理间子系统设计

管理间子系统设置分布在建筑物的配电间内。它是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双绞线跳线架,光纤跳线架以及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其交连方式取决于工作区设备的需要和数据网络拓扑结构。

管理子系统是为连接其他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交连和互连允许将通信线路定位或重定位到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便能更容易地管理通信线路。在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中管理子系统可代供选择的有两种方式,即单点管理双交接和双点管理双交接方式。

网络主设备间与语音系统主程控机房的设定:

在本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方案中,网络主设备间与程控交换机房设在同一层的楼层,所以路由将视不同而定。网络主设备间设在地上一层的网络机房,此次布线系统包括语音系统。

根据大厦的实际情况,结合PDS系统对主机房的具体要求,方案将网络主配线间(MDF)设在办公大楼的地下一层。使用光缆配线架,用来端接来自各楼层管理间的光缆,并通过光纤跳线和计算机网络中心交换机相连。光缆配线架采用24/12口配线箱,适用于光缆数量多、密度大的场合,可直接安装在标准的1911机柜内。

此次布线,将在各楼层分设管理间,达到网络系统主设备间、主管理间、管理间配线系统与整体布线系统的主次分明的结构化。

管理间的分布:

主设备间除了管理本楼的网络系统外,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筑群系统的链接,到达每栋楼层的管理间内。管理间采用DINTEK24口/12口快接式配线架,机柜

管理系统采用鼎志专用机柜,数据跳线采用DINTEK机制彩色成品跳线,成品的彩色机制跳线,传输性能好,衰减参数低,又比手工跳线质量好,且有色彩调节,易于分区管理。

在管理子系统中,UTP铜缆和主干光缆连接配线架设备全部采用EIA/TIA标准产品,安装于自制的小区宽带接入网络装配器中。在各分配线间IDF,采用六芯室内多模光纤。(传输损耗低于0.1dB)端接主干六芯光缆。每单元主管理间连接设备间采用六芯室内光缆,主管理间连接同单元分配线间主干采用六类非屏蔽双绞线。

4、主干子系统设计

垂直主干子系统是由设备间子系统与水平子系统的引入口之间的连接电缆,是建筑物中的主干电缆。干线把各管理接线间的信号传送到设备间上下贯通。它必须满足当前的需要,同时又要适应今后的发展。

干线子系统是由设备间子系统或管理子系统与水平布线子系统的引入口之间的连接电缆组成。常用介质是大对数、四对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光缆。此次方案采用六芯室内多模光纤与五类二十五对大对数做为主干子系统的传输介质。在垂直弱电井中,光纤的主干要设在PVC线槽内。

具体设计为:位于各楼层的管理间(IDF)各有1根六芯多模室内光缆连接至中心机房主配线架(MDF),由办公楼三层的设备间到达各楼层的管理间,各有两条到3条五类二十五对大对数电缆打接在两端的110配线架上,作为语音传输系统。

干线的垂直部分均通过弱电井中的金属桥架敷设。金属桥架的大小,按标准的算法应至少是要通过电缆外径之和的3倍。经计算,小区弱电间金属桥架均可采用75*150(mm*mm)尺寸。计算过程中保留一定的余量,以保证今后的系统的扩充。

5、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设备间是安放大楼用户公用的通信设备的场所,如主配线架、数字用户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场所。设备间通过中央主配线架把这些设备接入到综合布线系统中,通过MDF、主干、管理系统、水平系统和工作区系统,从而到达与末端设备连接的目的。

同时,设备间提供楼间主干、广域网、公共电话网的入户接口。结构化布线系统采用物理星型拓扑结构,设备间子系统位于该结构的中心,是整个建筑群布线的重要管理所在地。

设备问现场要求:

(1)将服务电梯安排在设备间附近,以便装运笨重的设备;

(2)室温应保持在18摄氏度至27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30%~55%。

(3)保持室内无尘或少尘,通风良好,亮度至少达30英尺烛光;

(4)安装合适的消防系统(如采用湿型消防系统,不要把喷头直接对准电气设备);

(5)使用防火门,至少能耐火1小时的防火墙和阻燃漆;

(6)尽量远离存放危险物品的场所和电磁干扰源(如发射机和电动机);

(7)设备间的高度应至少为2.55米高度的无障碍空间,门的大小至少为2.1米×宽0.9米,地板负重能力至少为500kg/平方米。

设备间子系统由交换机、配线架和跳线组成。通过一个多层次的星型拓扑结构,我们可以在配线架上完成各种连接和组网,为各种各样的应用提供通用和特殊的网络(环型、星型、总线型、树型等)。用户方便的管理自己的系统,只要在管理子系统内部稍做调整即可实现功能的调整及I/O位置的调整。通过配线间的合理布局,可预留空间支持用户由于业务发展对系统扩容的需求。

机房位置:对于电脑业务、管理网络系统,按照方案的设计,其主网络机房设置在一层的弱电机房内。由于速度和距离等原因,并能达到100MHz的带宽与1000Mbps的传输速率,网络设备主干接口采用光接口,而布线系统也已采用光纤(由于主干为光缆,管理系统也是光纤配线架),所以只需采用光纤跳线将网络设备按照一定网络拓扑结构接入光纤配线架就可以。一般网络采用两芯光纤跳线(ATM、FDDI、100BASET等)。我们在管理设计中为每个管理间、主设备问内配置了1~2条两芯(sT-SC)多模光纤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