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8 16:51:55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1篇

一、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在调查现状的3000多家开发区企业230222人中,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关系不甚合理。其中,管理人员105518人,占45.8%,专业技术人员124704人,占54.2%。开发区企业大部分是制造业企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应当远远大于管理人员。目前开发区企业的人员现状,与大力加强开发区各产业、行业的科技推动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相比,管理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从职称结构分析,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10947人,占4.8%,中级职称30374人,占13.2%,初级职称53044人,占23%,没有职称的135857人,占比高达59%。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明显偏少。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401人,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1206人,占0.52%、大学本科学历28070人,占12.2%,大学专科学历52978人,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147567人,占比高达64.1%。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等人才太少,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占大多数,人才质量明显偏低。

(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职称结构分析,管理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15.4%和18.8%;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4%、11.3%和26.6%,管理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比高于专业技术人员4.9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分析,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管理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业务素质明显优于专业技术人员。

(四)制造业人才状况好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16.9%,服务业占14.4%,其他行业为12.5%。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人才比例,制造业占本行业9.7%,服务业占7.8%,其他行业占7.5%。总的看,制造业好于服务业,服务业好于其他行业。

二、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伴随我省开发区经济和谐发展,未来几年将是开发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旺盛期,人才需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大、质量高、专业化强”的特点。

(一)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扩大,管理人员需求量放缓。从调查情况分析,1300多家企业未来几年需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333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需求20332人,占需求量的60.9%,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6.7个百分点。特别是对技能型、操作型中级、初级职称人员需求量较大,需求11045人,占到了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的54.3%。管理人员需求13038人,占需求总量的39.1%,比管理人员现状降低6.7个百分点。企业在重视管理的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强。

(二)技术层次高、学历高的人才需求量提升,初级操作工需求量降低。从职称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高级职称4191人,中级职称7511人,初级职称10585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6%、22.5%和31.7%,分别比现状高出7.8、9.3和8.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管理人员需求高级职称1745人,中级职称3587人,初级职称3464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3.4%、27.5%和26.6%,分别比管理人员现状高出8.2、12.1和7.8个百分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高级职称2446人,中级职称3924人,初级职称7121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2%、19.3%和35%,分别比专业技术人员现状高出7.6、8和8.4个百分点。

从学历需求情况分析,企业需求博士研究生488人,硕士研究生752人,大学本科9039人,大学专科9875人,中专(高中)及以下13216人,分别占需求量的1.5%、2.3%、27.1%、29.6%和39.6%,分别比现状高出1.3、1.8、14.9、6.6和-24.5个百分点。企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数量上升,尤其是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加大,对中专(高中)及以下低学历的初级操作人员需求量大幅度降低。由此说明,企业对人员的技术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需求分析,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为11.9%、20.1%和35%;服务业分别为10%、17.4%和34.7%;其他行业分别为14.5%、13.1%和35.6%。调查结果说明,所有行业对初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大体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3,而对高级、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则因为行业不同有所不同。制造业对高级、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于服务业和其他行业。

从专业技术人员学历需求分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百分比,制造业分别是1.4%、1.6%、21.2%、23.6%和52.2%,服务业分别是0.8%、2.3%、30.6%、20.4%和45.8%。调查结果说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对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趋于一致,对具有大学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服务业需求量大,制造业需求量小,对低学历的操作工人,制造业企业需求量大,服务业企业需求量小。

三、调查分析结论

根据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需求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开发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对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的调查分析,把企业数量放大到全省开发区,预计近几年开发区企业需求人员60万人,总体增长26%。其中,需求专业技术人员36.6万人,增长29.4%。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制造业企业需求31.3万人,增长35.8%;服务业企业需求1.7万人,增长28.3%;其他行业企业需求3.6万人,增长11.5%。由此看出,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全面紧缺,人力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信息化推广,运用高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积极培育服务业,开发区企业对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管理型占主导,向管理与技术并重,并快速向技术型为主过渡。从调查结果分析,企业目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于管理人员8.4个百分点,但未来几年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比管理人员高21.8个百分点,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体现出了以技术型为主,要求40.9%的管理人员具备高级、中级职称,说明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开发区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从人才需求调查中可以看出,开发区企业在人才需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又明显地体现出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的特点,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与现有人才现状相比,企业对具有高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6倍,对具有中级职称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1.8倍,对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需求比率增长了2.4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企业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错位问题,人才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长迅速,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升的需要。

(四)先进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目前,先进制造业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但人才十分紧缺,对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趋势(人才需求平均每年增长26%)。今后几年,制造业企业人员需求占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总数的85.5%,与现有企业人员构成相比,提高了15.3个百分点,需求总体增长35.8%。其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纺织服装业需求8.7万人,增长63.5%;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万人,增长105%;食品业需求1.8万人,增长41.9%;化工医药业需求1.4万人,增长12.1%;电子信息及家电业需求1.2万人,增长60%。这一情况表明,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传统产业依然是大多数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明显上升。医药化工等产业相对稳定,人才需求的增长相对较缓。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成为新的热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开发区制造业发展质量提高和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日臻成熟,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成为新的人才供需热点。今后几年,开发区服务业企业需求人员1.7万人,与现有企业人员状况相比,人才需求总体增长28.3%。按照人才需求增长比率排序依次是:信息传输服务业需求1456人,增长7.7倍;社会服务业需求1816人,增长60.7%;仓储和交通运输业需求3308人,增长51%;商业和餐饮业需求665人,增长24.5%;金融保险业需求90人,增长15.3%;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需求503人,增长15.9%。按服务业对人才需求量分析,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信息传输、社会服务等新兴产业上,传统的商业、建筑和金融等产业人才需求相对放缓,而作为人才聚集较为集中的科技和技术服务业,则人才趋于相对饱和,需求增长速度较慢。

四、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开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加快人才的培养、引进与开发,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开发区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人力资源作为稀缺性、战略性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力军和助推器。各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企业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人才效益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统筹人才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构筑人才资源高地,增创人才新优势,建设一支与开发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企业人才供需情况的研究。企业竞争,人才是关键。积极推进企业人才引进、开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研究,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目前,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人才供需预测机制”的要求,要尽快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供需预测预警系统,监测开发区产业发展、就业环境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状况,及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编制紧缺人才目录,建立开发区企业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交流机制和定期制度,解决人才需求问题。

(三)不断提高人才素质。针对目前我省开发区企业人才资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对企业现有人才加强培养,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合作培养和自主培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实施现有人才的全面培训规划与计划,改善和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学历层次,着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加强企校合作,培养企业适用对路的人才。建立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对话机制,推动企业与院校进行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沟通,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优化院校学科专业,有效解决供需矛盾,培养大批企业适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与高校可以建立委托培养机制,定制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四)积极有效地引进人才。根据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2篇

摘要: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企业群体,民营科技企业在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理论的分析,从技术信息、技术、资金和人才四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及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水平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一、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科技企业”并不是国际通行的企业分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的经济实体。[1]

民营科技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其次是一个科技型企业;再次是民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2]目前,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开始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企业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截止到2008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6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10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1/10、全国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1/4,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5。

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我国科技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截止到200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59384家,企业数量比2007年增加8.35%。(2)民营科技企业资产状况: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0.63%。(3)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效益: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4%,人均收入达到5.15万元。全年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102444个,占企业总数的59.09%;100-1000万元企业37523个,占23.16%;1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5710个,占13.36%;1亿元以上的企业3707个,占4.39%。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46家,超过20亿元的企业156家。(4)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长期职工总数达到1500万人,较2007年增长20.58%。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322万人,占长期职工总数的22%。(5)企业新产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为21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22%,占全年总收入的2.10%。2008年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技术性收入536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2.37%。

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是经济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1993-1996年和今后一段时间[5],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将劳动力作为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配置来衡量,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一、二、三”的局面;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经历了一个重工业比重下降后回升,又稍降的发展过程;在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不丰富,在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也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3]。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资源的更有效的配置。

我们把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划分为五大类:一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二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是国际贸易因素;四是国际投资因素[3];五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其他因素,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市场等因素。其中,技术进步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成长的根本动因。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内在的技术关联而联系在一起。(2)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是推动第一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4],是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决定性力量。(3)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民营科技企业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国有经济自身的困难和问题,其自身的结构调整非常缓慢,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迅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就历史性地落在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身上。

三、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其需要的关键资源是人才、资金和技术。

(一)民营科技企业技术信息来源分析

我们设计了13个技术信息来源途径,让企业填写。根据结果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分别是:(1)市场和客户;(2)技术交易洽谈会、博览会;(3)专业期刊;(4)同行。其中,“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都是较靠后的技术信息获取方式,说明这些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的服务还是很初级的,提供的只是建房收租、提供优惠政策的初级服务,关于技术、创新的指导工作很少。因此,增加入园的科技企业的技术信息来源服务是一项迫切任务。

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获取过程中障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四个因子,解释了92.35%的变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F1都是一些技术生产、散播、交易机构。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技术生产机构渠道;F2是与民营科技企业的外部辅助资源有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扶持机构渠道;F3都是与行业内联系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行业交往渠道;F4都是与管理者的专业知识相关,我们把合并后的因素命名为专业知识渠道。[6]

(二)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来源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最主要的技术来源依次是:自己开发、购买、委托开发、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其他。有超过53.6%的企业选择研发方式获取技术;其次是购买,考虑到民营科技企业的资金实力状况,这种购买可能在更多情况下是以一种入股、参股的形式使得新技术进入民营科技企业的,委托第三方开发、与其他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也是主要的技术获取渠道,有41.1%的企业选择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和购买他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进步方式;另有5.3%的企业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来源方式,如企业兼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等。

调查结果还表明,约有1/4的企业感到缺少可转化的技术成果,另有约1/4的企业感到缺少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还有超过1/4的企业认为缺少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政策。由此可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是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民营科技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从民营科技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来源来看,调查结果表明,50.3%的企业发展资金完全依靠自我积累,35.7%的企业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6.7%的企业完全依靠银行贷款。4.5%的企业依靠风险投资,2.8%的企业依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调查结果还表明,有35.8%的企业感到缺乏银行贷款的支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2.7%的企业感到缺少风险投资的介入,还有21.1%的企业认为缺乏政府资金的支持。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普遍。

(四)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来源分析

在高级管理人才的来源方面,33.2%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21.9%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30%的企业同时依靠内部培养和市场招聘,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要靠从别的企业挖人才;对于高级技术人才,27.2%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招聘,24.5%的企业主要依靠内部培养,33.6%的企业同时依靠市场招聘、内部培养和从其他企业挖人才。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3篇

1.1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政府应对科技金融提起了高度的重视,将科学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视作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项重要策略,并且不断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直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推动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激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间接性地促进创新科技金融的发展。

1.2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银行,而资本市场通过社会融资的能力还比较低。为了响应国家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我国的大银行也开始着眼于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另外,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门设计了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信贷产品组合。除了信贷之外,还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业务,为此类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股良好的金融环境。

1.3科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时期,充分挖掘资本市场的潜力,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较为重要的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现状,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从而加速资本市场的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应用于企业发展中。尤其是在税收方面,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融资方面的税收,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1.4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科技创新相关行业,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投资的领域。在我国一些高校人口密集区,汇集了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却还未能形成高科技产业聚集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投入,而风险投资机构在这一领域上的投资,大大地改善了这种局面。虽然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时间还不够长,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对于我国将科技创新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当前政府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然而,随着这一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政府的财政投入对于众多的企业来说,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国家为了能够迅速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其财政投入对象集中在了较为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大一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能够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比较小。另外,由于科技金融的风险性较高,政府的财政支持在投放时的检验要求较高,并且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合格证明,也很难得到财政支持。

2.2金融机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造成信贷困难的最大原因。首先,商业银行目前还未能针对此类企业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差异化的企业信贷标准,并且信用担保体系依然不够健全。其次,虽然金融机构针对科技金融方面的贷款额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此类业务在金融机构所有的贷款业务总额中所占据的比例增长却不明显。最后,科技保险还比较欠缺,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推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2.3科技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够稳定

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波动性较大、稳定性较低的特征,并且由于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者众多,使得资本市场并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后提供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较低。同时,由于政府的调控作用,资本市场自身的资本配置功能并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效,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2.4风险投资机构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我国针对于风险投资的相关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当前的风险投资机构大多数都是以公司制的形式成立的,税收方面与其他行业的公司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存在双重征税的情况。二是我国的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还比较少,导致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效率比较低。三是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旦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发生风险问题,就会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3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3.1科技性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路径

一是要提升企业自身信用水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用是立足于市场的基本前提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信用,才能够通过融资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通过提高自身财务透明度、增强抵御经济风险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设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金融的发展本质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要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地为自身注入发展活力。因此,此类企业应当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实力、招纳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更多的创新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三是企业管理者要提升法律素养。作为管理者,应当通过阅读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明确国家对于科技金融发展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合理运用国家有利政策的同时,规避法律风险。时刻关注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的变化,引导公司投入到国家的科技金融发展战略中,成为高新行业中的积极分子。

3.2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方面,国家要不断完善创新基金相关法律政策,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该类企业提供更好的税收优惠,刺激科技金融的发展。另外,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贷监管。其次,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当运用更为科学的手段,加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最后,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制度。一方面,政府应当重视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鼓励高校革新人才培养手段,提高大学生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政府要以更好的政策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使其自愿投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工作岗位上。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来搭建人才培养网络,让人才培养更为灵活。

3.3金融结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第一,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标准。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殊性,金融机构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进行评断。而是要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标准,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研,明确该类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为其提供更为合适的信贷服务。第二,创新银行组织形式。商业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可以成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业务部门,或者单独设立针对该类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人性化的信贷服务,使银行的资源的资金资源得以更好的配置,降低信贷的风险,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三,与担保机构建立稳定长效合作关系。金融机构应当意识到,与担保机构的稳定长效合作,有利于分散业务风险,对于规避信贷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机构应当努力寻求担保机构的友好合作,共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4科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的路径

一是要革新发行上市制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为了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应当不断地优化上市企业的财务披露以及治理等方面的标准,提升上市制度方面的适用性和包容性,为科技领域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完善退市机制。落后企业退市失败将会长期占用资本市场的资源,我国应当不断地完善退市机制,及时地清除那些不符合市场标准的企业,提升退市制度的实效性,让资本市场资源得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三是要重塑资本文化。我国资本市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塑造具备长远发展价值的资本文化,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注重国家利益,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3.5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首先,要扩宽资本来源渠道。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普遍都比较单一,资金来源渠道较窄,未能将金融机构、市场企业以及社会资本的潜力发挥出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风险投资机构应当加大与金融机构、各类企业以及社会投资者的合作力度,并且以政府的相关政策作为引导,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推动科技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次,完善机构运营机制。风险投资机构应当重新认识高技术产业,转变投资意识,改变以往将短期获得高回报作为投资标准的做法,要站在长远的角度,合理地进行投资规划,从而真正降低投资风险,在为自身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最后,优化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会在公司上市后退出投资,这样的投资模式容易造成企业的恐慌,增大投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不断地优化退出机制,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退出投资,实现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4篇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回顾、特色 由长延

基于创新项目组合的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培育模式研究 魏江

汕头市企业技术创新之对策研究 汕头市科委

论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李德仁,李清泉,黄明东

宏观设计 中观策划 微观操作 切实把科教兴市战略抓出成效 吉林市科委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进流域综合开发 龚一

面向新世纪发展我国制造技术的战略建议 王章豹,李健

科技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马建新

中平技术: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现实选择 李述武,方国强,马春艳

技术联盟与政府扶持相结合:中小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舒展

纺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探讨 李志刚

论科教兴市与市兴科教——我国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回顾与展望 夏承禹

发展我国通信网络技术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建议 李葳

论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陈捍宁

试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价值向 王鉴非

高技术企业营销模式的生态化创新 傅璇

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方法和分析 吴林海

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化 王强,林春武

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李梦媛,罗昌宏

湖北经济在西部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崔元锋

实现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何治柯

湖北省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战略 曾伟,戚昌文

扩大需求与供给创新 冯华,冯中朝

论消费环境的完善 吕晓艳,孙理军

对我国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思考 周力,夏新平

我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吴良国,熊亚洲

当前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与对策思考 饶林森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两大基石 邓湘吟

试论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鲁芳

论吉林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体制和技术创新 李艳,王立宽,金洋

我国政府在孵化器风险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柳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起民

二十一世纪高校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李莉

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 孙秋柏

推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思考 郭志东,徐进

知识经济挑战与企业组织创新 刘晓莉,陈树槐

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长期市场竞争力的保证 吴友军,田笑丰,夏海力

电力企业的"第二次竞争" 朱慧芬

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形成与发展 孙忠

人的需求特征与企业制度设计 张仁一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创新行为及风险分析 罗险峰,胡逢树

科技创新与科学管理是沙钢取胜的关键 覃家君,尤敏

深大电话公司大客户服务工作的模式 赵伟

深圳移动电话新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唐华荣

面向知识管理的航空装备设计与制造 王强,韩岷

关于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社会环境体系研究 李序南,魏纪林

应迅速制订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国家标准 古立秀

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生产力促进功能 王章豹,洪天求

科技创新与劳动力就业统筹兼顾的对策思考 孙力

科技进步对企业就业的影响 龙翔

我国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 蒋华

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 蒋细旺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徐茂军

关于加强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建议 贾荧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余敬,姚书振

汉江流域水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研究与探讨

湖北省县(市)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环保素养问题研究 张晓萍,郝志功

“十五”期间云南工业关键技术的选择及重点领域的研究 彭靖里,普万里,李群,普卫东

江苏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共同发展对策 赵喜仓

三峡库区边际土地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 陈东明

创新——动态——柔性——21世纪企业战略的新理念 蒋峦,蓝海林,谢卫红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胡实秋,宋化民,成金华

保定高新区支柱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 冯振环,齐二石

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探讨 王柏轩,张永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李龙一

对武汉高校科技中小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的建议 鲍晓慧

从G公司的成功经验谈我国电声行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 刘满平,苏镇松

从长虹和海尔的营销策略对比看新经济下我国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 王陆萱

农业高技术产品营销策略初探 李艳军

重建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观 解宗方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吉炳安,罗云峰

高校产学研联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最优化模式构想 申学武

高校技术服务系统研究 孙圣兰

试论制约我国高校专利工作发展的因素 唐恒

高擎科技旗帜 推进科技进步 袁建华

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的讨论 何朝远,杨蔚南,吴广谋

民营科技农业企业转移技术的创新研究 姜太平,卫平,郑长军

指导型管理--虚拟团队的模式 姚丽霞

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及其测度研究 陈霞,段兴民

科学技术发展的波进态研究 罗孝高,康紫腾

浅论我国生物安全政策 丁晓阳

IT企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发展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 阮爱君

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梅方竹,樊华

中国稻米竞争力的分析及其对策 何忠伟,陈艳芬

关于中国知识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韦建平

我国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市场基础分析 林镝,曲英

技术追赶竞争模式的战略定位及动态分析 朝克

外国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及法律对策 徐松林

建立环保节能型工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胡望明

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唐民安,王华,孙宝玲,张俐,吴巧生

论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 胡大立

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的缺陷及其修复 侯华玲

加入WTO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付春华

区域科技创新机理的博弈分析 徐自力

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可行性浅议 沈玉春,徐伟营

高新区创新网络中的金融中介组织研究 刘高峡

汽车工业研发的合作博弈 石友蓉,兰飞

美国绿色技术创新经验对创建航天绿色企业的启示 强雁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学习研究 李春景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 唐仁华,朱晓

基于ASP模式的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方案研究 钟秀丽,崔南方

区域旅游战略规划研究 陈腾,杨开忠

沟通与企业运作的整合--实现企业运作的动态衔接 尹柳营,胡军燕

企业战略执行工具平衡记分卡浅谈 秦永和,王璐,印猛,邬岚

走出ERP应用的误区--企业引入及实施ERP的问题与分析 张洁燕,曾宪初

6σ质量管理实施的障碍与策略 张光明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哲学研究 吴蜀江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财务风险 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所加剧,使得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有必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

财务是高科技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方面的风险因素,这关系到高科技企业长期发展成功与否。高科技企业比一般传统企业具有更大的风险,而且财务状况和财务需求具有许多的不定性。因此高科技企业要长期获利,有必要清楚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

二、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但却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现在对于企业而言,筹资渠道有许多:政府支助、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但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在创办初期很难通过发行证券和股票来筹集资,而银行也无法承担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高科技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支助和银行的短期贷款,而这无法解决高科技企业长期资金的需求。资金不足,自然而然会引起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

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科技研究与开发是最重要的基础,要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但是目前,由于筹资有限,使我国高科技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比较小,所以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看到收益;有的时候虽然投入资金数额巨大,但是如果新产品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打入市场的话,那么前期所花的资金就浪费了,使其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这就使得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很大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

三、评价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

高科技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价其财务风险,使其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并且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一般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国内外都有很多的研究,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对于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财务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

高科技企业前期会投入巨大的资本,其中多数是用来购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设备,这样就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都比较高,同样也使其固定资产比率也较高,流动资产比率就会较低。所以高科技企业的短期债务风险很大,可能会给企业的营运带来危机。用于评价高科技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2、资金周转能力

高科技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是指企业资产投入与其收效的对比。高科技企业开发和生产大多都是高科技产品,一般不需要大量的原料,应该是最热销的产品,使其资金周转能力中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评价高科技企业资金周转能力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3、盈利能力

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增加企业盈利,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可以体现企业财富的增加,一般来说是越高越好,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盈利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

4、成长能力

高科技企业如果能够保持销售收入的不断增长,就会拥有足够的能力来进行再投资,扩大其生产规模并且提升技术能力。因此在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它的成长能力,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

5、现金能力

高科技企业经营现金与流动负债以及总负债的比率可以很好地体现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高科技企业只有拥有较高的经营现金负债比率,才能保证到期偿还债务,才能使其企业正常运转,所以要关注高科技企业对现金的运用能力。高科技企业现金运用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总负债比、经营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比、经营现金总资产比。

四、评价高科技企业的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状况的一种直接的评价,但财务变量在财务风险评价中又有一定的缺陷:第一,财务指标数据来自于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未必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给出公正和真实的信息;第二,同时企业年度报告的披露相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有滞后性;第三,财务数据是种概括性的指标,不利于指导管理行为;第四,在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是其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是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却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评估。

很多的国内外的文章已经研究表明非财务因素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合理评价高科技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一定考虑多方面的非财务因素。相对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更具有前瞻性,它含有更多地指导管理实践的决策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实际的贡献。

本文提出的评价高科技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性质及股权结构

(1)股权性质。股权性质按照所有制性质可以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国有控股导致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侵占行为十分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国家股的弊端对公司经营状况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国内聂长海、姜秀华、杜煊军的研究以及xu和wang的实证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观点。

(2)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者的持股结构,关于股权结构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存在不同观点,elloumi与gueyi的研究发现大股东持有人所持的股份比例与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是负相关的,parker的实证结果表明大宗股票持有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生存概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本文采用如下非财务指标来评价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国家股比例既国家股占公司股票总数的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按不同的比例设定三个不同的变量值:50%以上,20%-50%,2%以下,其所对应的变量值分别设为3,2,1。

2、董事会

(1)董事规模

有些研究认为规模较大的董事会比规模较小的更具优势,因为规模较大的团队拥有一个多方面经验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另一些研究认为较小规模的董事会较为容易控制,具有更有效的控制机制,而较大的董事会不易管理。

(2)外部董事(独立董事)

内部董事因为工作在公司内部,决策时易受主观意向影响,而且决策可能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果公司设立外部董事,就会使其监控功能得以发挥。

(3)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两职状况

有研究认为若公司的董事会领导结构为两职合一,虽然有利于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却使得公司的利益不一定有充分的保障。

本文将采用如下指标来评价董事会设置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董事会规模设为董事会全体董事的人数;将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设为哑变量,如果兼任,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外部董事占全部董事的比例。

3、审计意见

flagg以及hill等发现审计意见对于企业财务风险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本文将审计意见设为哑变量,如果是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取值1,其他取值0。

4、企业生命周期

对于成立时间较短和较长时间的高科技企业而言,都是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的。因为当高科技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时,虽然规模较小,但其仍处于研发阶段,还没有到转化为成果的阶段,所以不易出现财务风险。当高科技企业成立时间较长时,经历了前期发展的考验,资产规模较大,管理制度化水平较高,经营比较稳定。而企业在发展中期时,相对会比较容易出吸纳财务风险问题。

本文将企业生命周期设为哑变量,成立年限少于5年或多余15年的企业设为哑变量1,成立年限在这之间的企业设为0。

5、人力资本

已经有研究表明:从事技术及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可以区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与非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而且这两个比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无形资产,这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有一定的影响。故本文采用上述两个非财务指标来评价人力资本对于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6、r&d费用的投入

高科技企业一定要确保r&d费用的投入,只有这样,高科技企业才可以有效地抵御财务风险,获得成长。国外高科技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与开发,我国高科技企业却创新乏力。所以,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必须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本文采用的非财务指标是研发费用占总资产的比例。

五、结论

通过对上述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运用此指标评价体系,对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以使高科技企业明确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为高科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jensen m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e,1993(48).

[2]xu x n、wang y:ownership structure,corporate go- vernance, and firm′s performance.

[3]parker s、gary f p、 howard f t: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failure: a survival analysis[j],corporate gover-

nance,2002(2).

[4]lee t s、yeh y h: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taiwan[j],corporate governance, 2004(12).

[5]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及其应用[j],预测,2000(6).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6篇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关于融资、投资、技术、服务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并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显著改善。创业板的推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打开了大门。各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出台相关贷款政策,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像浦发银行实施的投贷联动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信贷供给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严重错配。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票据等支付工具服务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支付结算渠道畅通,丰富中小企业支付和融资手段。通过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贴息补助、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偿、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等具体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以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为重点,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和专家志愿服务人员,为中小企业送管理、送服务,提供管理诊断和咨询服务,指导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管理创新。通过建立科技产业园,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住,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辅导和融资服务,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用地、筹建等成本。通过开放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研仪器设施,为中小企业提供设备支持。

相对于不断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却处于不完善状态。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其财务尚不健全,更无法谈及利用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即使有也是一人身兼数职,导致日常财务工作不规范,忽视了财务基础资料的积累,融资渠道受阻。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使用盲目性比较大,挪用、占用其创业基金,追求短期投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筹资渠道不畅,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筹资的主要渠道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因其资产规模小、经营状况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生产经营有着较大的影响,其金融需求具有小、散、频、急的特点,贷款困难是必然的。据统计,各类中小企业当中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生存周期只有三年,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期,中小企业关闭率更高。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期,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好,效益下滑,销售回款困难,财务指标不佳,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真实性较差,银行识别企业信贷风险难度较大。小企业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其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给银行把握客户真实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带来困难,不敢贸然放贷。

再次,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能力缺失,降低了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可能。一是企业自身普遍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二是向外寻求担保困难,成本较高。再者,部分企业诚信意识不强,企业或企业主个人存在违约不良记录、编造虚假财务资料、提供伪造的纳税证明等行为,一方面降低了银行审核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也迫使银行客户经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查核实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更加审慎的办理信贷业务,这必然延长贷款调查、审批、投放的时间,增加企业贷款的难度和成本。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其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做大做强,这就决定了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创新技术能否成功、技术前景如何、可替代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市场的认可度、竞争激烈程度等方面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预期利润很难达到。当前,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创业者本人经营,他们是技术领域的人才,但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经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不能及时预测和处理风险。在筹资和投资的决策中,不考虑偿债能力、投资回报率和回收期,盲目融资、投资,一旦资金缺位,流动性不足,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面临破产清算。

(三)持续发展能力弱,缺乏有效的财务战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创新性,现代社会技术进步飞速,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竞争加剧。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企业的融资、投资没有中长期规划,营运资金决策与管理缺失,不考虑资本结构,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危机。

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经历初创、成长、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与其发展经历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相结合,确定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

在初创和成长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处于研发及其成果初步转化成生产力时期,企业产品市场未能打开,占有率低,产品规模成本尚未体现,企业主要涉及研发费用和日常开支的管理,需要不断追加投入,企业的财务状况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此时的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应控制资金的用途,特别是国家和政府作为扶持其的启动资金,应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的各项支出要作出统筹安排,与研究开发进度相配合,需有专人负责,保证研发资金的需求。这个阶段的企业可以不专门设立财务部门和雇佣会计人员,而是通过聘请社会中介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负责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目前,很多专门为中小企业财务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迅速,解决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问题。

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企业的产品已经打开市场,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应设立企业自己的财务机构,配备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此时企业稳定的利润、平稳发展的现金流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企业应建立投融资决策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中长期财务规划,避免盲目扩张,应注重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方面的保障。

(二)拓宽融资渠道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根源在于缺信息、缺信用,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多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比如地方政府、企业、银行三家共赢受益的助保贷业务,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筛选企业组成小微企业池,特别是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助保金组成助保金池作为风险缓释方式,通过助保金管理机构推荐和政府增信,企业只需提供部分担保即可获得全额贷款,降低了融资门槛。再比如建设银行总行与国家税务总局签署了银税互认、银税互动合作协议,推出的税易贷产品,以纳税信用享银行信用。企业应利用目前的良好环境,收集有用的信息,抓住机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

企业生存的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愈发加剧,如何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追踪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前预测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初创和成长阶段,需要控制防范融资风险。为了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措施扶持其发展,企业的融资环境不断改善,融资渠道多样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结合自己的财务状况,充分评估资金需求,充分利用扶持资金及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不能盲目筹措资金,加大企业的财务负担;制定资金管理计划,保障研发进度,尽快使科技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发展和成熟阶段,需要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经营者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基本不具备财务管理能力。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财务风险的重点应转向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风险控制。同时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运营能力,保障资金流动性。这个阶段企业应对能力增强、经营风险下降,企业通过负债融资,利用财务杠杆利益,在具备一定信用管理能力得前提下,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围绕主业开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做强核心业务,推进精益制造,不能盲目扩张,使企业的科技水平保持领先地位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三)制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投入、高增长、高风险特征决定了其长期发展必须依赖于财务战略规划,确定适合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得以长期持续发展的保障。在满足企业整体战略的前提下其财务战略重点应该包括制定有关企业筹资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的融资战略;制定企业整个战略期间内投资目标、规模和方式的投资战略。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在国家大力鼓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服务机构受到了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吉林省科技企孵化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布、规模、运行机制、配套政策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制约了孵化器的发展,研究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对推动省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

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省目前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8家,其包括7家部级孵化器和11家省级孵化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力度,完善科技服务环境,先后出台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这些孵化器在为提高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生存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源集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省经济增长添加了科技含量。

二、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存在的问题

(一)孵化器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别较大

吉林省的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有4家有部级孵化器和5家省级孵化器位于长春市,1家部级孵化器和4家省级孵化器位于吉林市,2家部级孵化器位于延吉市,各有1家省级孵化器位于四平市和辽源市。目前松原市、白山市、通化市、白城市还没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孵化器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省内地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不平衡。

(二)孵化器规模较小,缺少专业孵化器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认定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到430多家,其中我省共有18家,而江苏省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80家。截止到2010年吉林省孵化器总面积为73.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748家,而北京市仅仅海淀区孵化器总面积就达到163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达6579家。从相关学者的实证分析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CRS-IN”技术效率指标与国内其他孵化器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模相对较小且现有孵化器以综合性孵化器为主,近年建成的有关软件、汽车、新材料等方面的孵化器在整体功能的实现方面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

(三)运作机制滞后,市场化机制不完善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前提,而目前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是由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新区组织兴办的,多定义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较明显的准政府性质,难以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自身的发展活力不足。

(四)投资渠道单一化,融资力度不够

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在孵企业大都属于具有风险性和高投入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我省现有孵化器对于入孵企业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扶持基金,多数风险投资对于种子期项目的关注较少。

(五)服务层次低,服务体系待完善

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内容还停留在为入孵企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政策指导、一般性的对外宣传等低层次的孵化服务工作层面,需要解决服务深化和服务标准化的问题。

(六)孵化器考核指标和综合配套政策不完善

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缺乏全面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考核指表和孵化企业的入孵及毕业标准,对于新一代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端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创业政策的优惠力度不够,有关政策配套性不强。

三、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整体推动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加强多方协作

吉林省各地方孵化器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运作网络,网络内各单位可以通过培训、讲座、论坛、研讨、互联网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协调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推进全省的专业孵化器建设

我省应该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基础上推进专业类孵化器的建设工作,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省内各研究所和大学的人力资源优势。

(三)孵化器管理企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企业化是欧美等国际发达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总体趋势,要转变科技企业孵化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投资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中,实习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孵化器的发展活力。

(四)完善孵化功能,提高孵化质量

科技企业孵化器应当为在孵企业提供整合社会资源的服务,应当根据入孵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要及时对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提供专业培训,选拔具有技术经验又懂得企业运作的人员作为部门管理人员或者是组建专家指导小组,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水平。

(五)确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标准与考核指标

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标准和考核指标应当以现有服务功能的完善程度、资源整合的程度、入孵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速度、毕业企业的质量等方面进行,此外还应该建立全面的企业入孵标准和毕业标准,推动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朝着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配套政策

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科技企业孵化器对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法律法规,完善并深入贯彻落实针对各行业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政府引导扶持政策下推动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斯顿·拉卡卡.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孵化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7.

[2]韩岳峰,张龙,中日服务贸易竞争力、互补分析及政策比较[J],现代日本经济,2013(3).

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第8篇

【关键词】自动重合闸;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科学化管理

1、现状分析

1.1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电力系统供电设备有很大差别,所以国家对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更没有详细的规程和固定标准,状态检修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各地区电力系统供电设备的特点和运行状况实施的。供电设备中运用自动重合闸,自安装之日起的安全运行时间没有特别精细的划分,所有在线检测设备的决定都是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而确定。有的地方供电设备状态检测手段仍然停留在以人工操作为主的先验阶段,其检修程序繁琐,技术尚不成熟,难以有效确保供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的实施方案缺乏科学依据,导致具体检修人员的工作力度也不是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供电设备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自动重合闸的应用,使电力系统的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也应向科学化目标迈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向数字化操控程序过度。总之,要想对供电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状态检修,首先必须更新传统供电设备,采用自动重合闸并且对供电设备运行状况实施系统的、具体的、准确的在线监测,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详细比较,才能准确鉴定出供电设备当前的实际运行情况,从而确定何时以何种方式开展检修。

1.2电力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离不开电网设备的可靠性,供电设备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供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局域性电网容量不断增加,而随着高科技与尖端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产品的品质与性能日益多样化,导致广大生产企业和生活用电的用户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技术都是在发展中逐步成熟和进步的,这期间会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维修管理的重要性必然客观存在,并且日益暴力出传统技术水平的局限。为确保维修费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运行风险,必须制定科学的维修措施,改变传统检修模式,创新设备管理与检修技术水平,以保证在不降低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检修费用,便成为电力部门面临的主要课题,这也是自动重合闸得到有效运用的现实需要。

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企业在设备不断更新的同时需要采用新技术,面对以自动重合闸为主的新设备、新工艺的逐步更新,传统的供电设备检修模式显得有点滞后,明显满足不了现代经济发展对电力企业高效运行的需要。传统的思维方式只强调“到期必修”,几乎不能按设备的实际状况进行检修,往往造成检修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从另一方面有时也可能造成因检修时间没到而突发的故障问题,由于形成了定期检修制度,那么既然未到检修周期,就不能随意进行检修,长期以往,容易促成供电设备运行的状况不佳,造成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双重损失。由于电气设备各部件之间使用寿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是同一类设备,由于运行环境和外界的影响不相同,其使用寿命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提高供电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为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安全运行,因此,对电力企业供电设备在完成计划检修的检验基础上完全实施状态检修,必要时充分发挥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的促进作用。

2、安全措施

电力企业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需要在现代智能化监测技术、高科技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一种既科学、合理又经济、适用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首先要科学把握检修时机,明确检修项目,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状态检修,不能从概念和计划出发搞“一刀切”,行“一阵风”,始终要以供电企业的安全运行和社会及经济效益为主,要有科学有效的长期规划,在认真汲取同类企业供电设备更新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吸取教训,实时开展状态检修,力求从源头抓起,必须把对供电设备的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都纳入未来状态检修的安全运行中,保障主设备监造和运输等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必须确保设备的最佳初始状态。其次要重点做好供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只有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有效检修,否则不是浪费便是防患与然,此两种极端的回避是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在智能化科学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突破,当前普遍运用的红外线测温就是为及时发现供电设备中潜伏性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可及时提供设备状态准确无误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设备状态科学诊断提供有效分析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所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因此,应综合分析,决定对设备进行哪些状态监测,以保证设备状态信息的全面性。第三要选择最佳状态监测点和监测设备。供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基础保障,广泛采用自动重合闸尽可能避免发生故障,排除一切来源于供电设备方面的潜在因素,故障后果一般表现为稳定性破坏。而状态检修的核心是设备的状态分析和故障诊断,状态分析和故障诊断则需要大量的设备运行、维修和监测数据,因此,应根据电气设备的不同特点,考虑监测点和监测设备的选择,实时采用自动重合闸。同时要加强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化管理,使用自动重合闸使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提高到更加科学的高度,大大降低了安全隐患,有效促进了供电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行。

3、发展趋向

自动重合闸的应用是在开展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基础上,以确保电力企业安全可靠运行为目标的发展趋向,是减少供电系统设备事故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自动重合闸,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行业不可轻视的现实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优质、安全、经济的电力资源不仅是现代化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对现代工业企业的高效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在电力企业采用新技术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广泛采用自动重合闸,进一步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有效提高了电能质量。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有利于电力系统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是新世纪电力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在电力企业体制改革过程中,从科学管理角度打破多年来形成的行业垄断局面,在电力系统各个环节引入技术竞争机制,从而迫使电力企业从科学技术角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用电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今后的发展趋向主要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运用自动重合闸,使用性能好的新材料,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降低线路损耗;实施状态检修,实时进行网络监测,尽可能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智能化管理方面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有效电能质量,为电力用户提供良好服务,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售电效益;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供电设备性能,减轻输配电网络的压力,从而降低供电的成本;利用先进检测技术,对供电设备的研制开发,广泛采用高可靠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监测设备;用监测诊断向监测、诊断、管理、调度系统化,集成化发展,直接服务于设备状态检修。开展状态检修首先要确定所开展的设备对象。对主设备实行状态检修,减少停电时间,减少设备维护成本,此项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逐步开展。一是检修计划的编制要适应电力市场的变化。二是电气设备检修的安全问题。三是加强检修成本核算。同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加快开展状态检修的步伐,落实状态检修;没有大的运行缺陷的设备,不危及运行安全的设备,尽量不要盲目安排停电检修;不要纯粹为达标、创一流,而将设备停电检修处理。设备状态检修管理作为供电系统的基础管理部分,直接影响到供电的安全和质量,加强供电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一步提高检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也是创一流供电企业的客观要求,实施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是创新型的检修管理模式,是电力行业适应新形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